CN105869905A - 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69905A
CN105869905A CN201610071578.5A CN201610071578A CN105869905A CN 105869905 A CN105869905 A CN 105869905A CN 201610071578 A CN201610071578 A CN 201610071578A CN 105869905 A CN105869905 A CN 1058699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aluminium flake
active ingredients
hollow type
plaster cont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7157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申达雨
李文秀
辛珍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rea Jc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rea Jc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5001862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685560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Korea Jcc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rea Jc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699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699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26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e.g. multi-layered, porosity or surface fea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26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e.g. multi-layered, porosity or surface features
    • H01G11/28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e.g. multi-layered, porosity or surface features arranged or disposed on a current collector; Layers or phas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urrent collectors, e.g. adhesiv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84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1G11/86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or component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3Energy storage using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及其制备方法,上述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的特征在于,包括:贯通型铝片;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向贯通型铝片的一侧突出;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向贯通型铝片的另一侧突出;金属氧化层,分别涂敷于贯通型铝片、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第一活性物质片,以位于贯通型铝片的一侧面的方式粘结于金属氧化层;以及第二活性物质片,以位于贯通型铝片的另一侧面的方式粘结于金属氧化层。

Description

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涉及如下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当在使用于双电层电容器的电极的铝片形成多个贯通孔时,防止铝片的表面积受损,来使铝片与活性物质片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并在铝片的前部面形成金属氧化层,从而可实现高电压电极。
背景技术
双电层电容器(EDLC;Electric Double Layer Capacitor)通过具有可逆性的物理吸附现象来储存电能,即使反复进行充电和放电,也不会对寿命产生大的影响,适用于在智能手机、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或光伏发电中所应用的储能装置领域。虽然这种双电层电容器具有优秀的功率密度,但由于能量密度低,因此需要开发用于改善这些问题的电极材料。
韩国登录特许第1166148号(专利文献1)涉及具有利用光刻技术形成的立体图案结构的铝集电体(current collector)的制备方法。根据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铝集电体的制备方法,首先对铝箔集电体进行清洗,之后在氮气氛中进行干燥。在干燥结束之后,在干燥的铝箔集电体表面上涂敷感光液并进行干燥,从而使感光液选择性地曝光来得到固化。
在固化结束之后,向曝光的铝集电体播撒显像液,选择性地去除未曝光的感光液,之后,使剩余的感光液彻底固化,来在铝集电体上形成图案。在形成完图案之后,将两个碳素板分别作为相向的电极,将形成有图案的铝箔集电体设置于两个碳素板之间,并施加交流电源,来在电解液中对铝集电体进行第一次刻蚀。
在第一次刻蚀结束之后,对经刻蚀的铝集电体进行干燥。在对铝集电体进行的干燥结束之后,将两个碳素板作为相向的电极,将经第一次刻蚀之后被干燥的铝集电体设置于两个相向的电极之间,来实施第二次刻蚀。在第二次刻蚀结束之后,对经第二次刻蚀的铝箔进行清洗后进行干燥。
如专利文献1所述,以往的双电层电容器的电极利用光刻工序来在铝集电体形成图案,即多个贯通孔,来增加铝集电体与活性物质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改善能量密度。
如专利文献1所述,当在用于以往的双电层电容器的电极的铝集电体形成多个贯通孔时,存在与贯通孔在铝集电体的总面积中所占面积相应地导致铝集电体的表面积受损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登录特许第1166148号(登录日期:2012年07月10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如下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即,当在使用于双电层电容器的电极的铝片形成多个贯通孔时,防止铝片的表面积受损,来使铝片与活性物质片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并在铝片的前部面形成金属氧化层,从而可实现高电压电极。
本发明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的特征在于,包括:贯通型铝片,以相互隔开的方式形成有多个贯通孔;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以与上述贯通孔相连通的方式从贯通型铝片延伸并向贯通型铝片的一侧突出而成;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以分别与上述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相隔开的方式形成,并以与上述贯通孔相连通的方式从贯通型铝片延伸并向贯通型铝片的另一侧突出而成;金属氧化层,分别涂敷于上述贯通型铝片、上述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和上述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第一活性物质片,以位于贯通型铝片的一侧面的方式粘结于金属氧化层,用于填埋上述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以及第二活性物质片,以位于贯通型铝片的另一侧面的方式粘结于金属氧化层,用于填埋上述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并使上述第二活性物质片通过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与第一活性物质片相连接。
本发明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的制备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将贯通型铝片卷绕于第一辊来进行准备的步骤,在上述贯通型铝片的一侧面和上述贯通型铝片的另一侧面分别形成有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在上述贯通型铝片的前部面形成有金属保护层;将第一活性物质片卷绕于第二辊来进行准备的步骤;将第二活性物质片卷绕于第三辊来进行准备的步骤;使上述第一活性物质片位于上述贯通型铝片的一侧面的上侧,并使上述第二活性物质片位于上述贯通型铝片的另一侧面的下侧,从而使贯通型铝片、第一活性物质片和第二活性物质片分别向冲压部移送的步骤;以及使第一活性物质片和第二活性物质片分别以分别位于贯通型铝片的一侧面和贯通型铝片的另一侧面的方式粘结于金属氧化层,并同时用冲压部对第一活性物质片和第二活性物质片进行加压,从而使第一活性物质片与第二活性物质片通过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相连接的步骤。
本发明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具有如下优点:当在使用于双电层电容器的电极的铝片形成多个贯通孔时,防止铝片的表面积受损,来使铝片与活性物质片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并在铝片的前部面形成金属氧化层,从而可实现高电压电极。
附图说明
图1为适用于本发明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的剖视图。
图2为表示在图1所示的贯通型铝片粘结活性物质片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为从另一侧面观察图2所示的贯通型铝片的后视图。
图4为示出图2所示的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的各种实施例的表。
图5为表示适用于本发明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的制备方法的工序流程图。
图6为表示用在适用于本发明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密度电极的制备的活性炭的特性的表。
图7为简要表示用于制备适用于本发明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的装置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及其制备方法的实施例说明如下。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包括贯通型铝片10、第一活性物质片20及第二活性物质片30。
在贯通型铝片10以相隔开的方式形成有多个贯通孔11a、12a,并设置有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及金属氧化层13。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分别以与多个贯通孔11a相连通的方式从贯通型铝片10延伸并向贯通型铝片10的一侧突出而成,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以分别与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2相隔开的方式形成,并以与贯通孔12a相连通的方式从贯通型铝片10延伸并向贯通型铝片10的另一侧突出而成。金属氧化层13分别涂敷于贯通型铝片10、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第一活性物质片20以位于贯通型铝片10的一侧面10a的方式粘结于金属氧化层13,用于填埋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第二活性物质片30以位于贯通型铝片10的另一侧面10b的方式粘结于金属氧化层13,用于填埋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并使第二活性物质片通过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与第一活性物质片20相连接。
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的结构更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至图3,在贯通型铝片10以相隔开的方式形成有多个贯通孔11a、12a,上述多个贯通孔11a、12a分别贯通贯通型铝片10的一侧面10a和贯通型铝片10的另一侧面10b。这种多个贯通孔11a、12a的直径D1、D3为50至100μm。形成有多个贯通孔11a、12a的贯通型铝片10的厚度T1为10至50μm,通过使用纯度为99.20至99.99%的贯通型铝片10,来改善电阻率特性,从而改善适用于本发明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的电特性。在这里,图1为对图7所示的“Aa”部分进行放大的剖视图,图2所示的贯通型铝片10表示图3所示的“A-A”线剖视图。
如图2及图3所示,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分别利用针或锥子等末端尖锐的圆筒柱部件(未图示)、椭圆柱部件(未图示)及四角柱部件(未图示)中的一种从贯通型铝片10的一侧面10a或贯通型铝片10的另一侧面10b进行加压,从而通过穿孔在贯通型铝片10形成多个贯通孔11a、12a,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以分别与多个贯通孔11a、12a相连通的方式从贯通型铝片10延伸并突出。如图4所示,多个贯通孔11a、12a分别利用圆筒柱部件、椭圆柱部件及四角柱部件中的一种形成为圆筒形、椭圆形及四边形中的一种。在这里,图4为表示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的多种实施例的表,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以与图4所示的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相同的方式适用,因而省略了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的多种实施例的图和说明。
例如,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利用末端尖锐的圆筒柱部件、椭圆柱部件及四角柱部件中的一种,沿着朝向贯通型铝片10的一侧面10a的方向对贯通型铝片10加压并穿孔,由此在贯通型铝片10形成多个贯通孔11a,并且,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借助贯通型铝片10的延展性,从贯通孔11a延伸并向铝片10的一侧突出而成。在这里,如图4所示,多个贯通孔11a根据圆筒柱部件、椭圆柱部件及四角柱部件来形成为圆筒形、椭圆形、四边形中的一种。
如图4所示,多个贯通孔11a根据圆筒柱部件、椭圆柱部件及四角柱部件来形成为圆筒形、椭圆形及四边形中的一种形状。例如,在利用圆筒柱部件的情况下,多个贯通孔11a形成为圆筒形,如Y1行,在利用椭圆柱部件的情况下,多个贯通孔11a形成为椭圆形,如Y2行。在利用四角柱部件的情况下,多个贯通孔11a形成为四边形,如Y3行,X3列所记载的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表示X2列所记载的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的立体图。
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利用末端尖锐的圆筒柱部件、椭圆柱部件及四角柱部件中的一种,沿着朝向贯通型铝片10的另一侧面10b的方向对贯通型铝片10加压并穿孔,由此在贯通型铝片10形成多个贯通孔12a,并且,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借助贯通型铝片10的延展性,从贯通孔11a延伸并向贯通型铝片10的另一侧突出而成。在这里,如图4所示,多个贯通孔12a如图4所示的贯通孔11a,根据圆筒柱部件、椭圆柱部件及四角柱部件来形成为圆筒形、椭圆形及四边形中的一种。
这种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分别借助末端尖锐的圆筒柱部件、椭圆柱部件及四角柱部件中的一种,形成为一个以上的突出毛刺(extrude burr)部件11b、11c、11d、12b、12c、12d。例如,如图3所示,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分别形成为一个突出毛刺部件11b、12b或形成为两个以上的突出毛刺部件11b、11c、11d、12b、12c、12d。即,一个贯通型铝片10由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混合而成,上述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分别由一个突出毛刺部件11b、12b形成或分别由两个以上的突出毛刺部件11b、11c、11d、12b、12c、12d形成。如图4所示的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在贯通孔11a形成为如Y2行及Y3行中的四边形或椭圆形的情况下,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可由四个突出毛刺部件11b、11c、11d、11e形成,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的形成方式同样适用于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在这里,在图4所示的表中,X1列表示两个突出毛刺部件11b、11c形成于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的实施例,X2列表示三个或四个突出毛刺部件11b、11c、11d、11e形成于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的实施例,X3列表示X1列所示的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的立体图。并且,图1表示图4的X1列和Y1行所示的形成有具有两个突出毛刺部件11b、11c、12b、12c的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的本发明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的剖视图。
一个以上的突出毛刺部件11b、11c、11d、12b、12c、12d以分别从贯通孔11a、12a延伸的方式相隔开地以一体化方式形成于贯通型铝片10,各个突出毛刺部件的高度T2、T3达到2至70μm。例如,如图2及图4所示,突出毛刺部件11b、12b的高度T2、T3为以贯通型铝片10的一侧面10a或贯通型铝片10的另一侧面10b为基准的最大高度,多个突出毛刺部件11b、11c、11d、12b、12c、12d表示以贯通型铝片10的一侧面10a或贯通型铝片10的另一侧面10b为基准,分别以相互分离的状态使高度达到2μm以上。如上所述,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分别以具有一个以上的突出毛刺部件11b、11c、11d、12b、12c、12d的方式形成,从而增加贯通型铝片10的表面积。例如,在利用圆筒形柱部件形成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时,形成具有均匀直径D1、D3的圆筒形贯通孔11a、12a,并且,由以使得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的一侧或另一侧的内径D2、D4等于或小于直径D1、D3的方式形成的突出毛刺部件11b、12b形成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从而进一步增加贯通型铝片10的表面积。
金属氧化层13涂敷于贯通型铝片10、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的各个表面,来包围贯通型铝片10。即,金属氧化层13包括贯通型铝片10的表面、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的外周面和内周面以及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的外周面和内周面,从而可使适用本发明的电极的双电层电容器实现高电压。在这里,金属氧化层13的材质使用Al2O3,并且,金属氧化层13利用阳极氧化方法形成于包括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的贯通型铝片10的前部面。
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分别将辊压方法反复执行两次以上,来同时加压于贯通型铝片10的一侧面10a和贯通型铝片10的另一侧面10b,从而粘结于金属氧化层13,使得第一活性物质片与第二活性物质片通过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相连接,当将辊压方法反复执行两次以上时,通过最后一次实施的辊压方法进行加压的第一活性物质片20的厚度T4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的厚度T5比通过第一次实施的辊压方法进行加压的厚度T6、T7(示于图7中)薄2至30%。
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分别将辊压方法反复执行两次以上来同时加压于贯通型铝片10而进行粘结,从而防止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的外形因用于粘结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的加压力而变形,或者防止贯通孔11a、12a由此被堵塞等的受损现象,并防止等效串联电阻特性降低的现象,从而可实现具有高电压的电极。
例如,本发明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通过利用图7所示的冲压部140将辊压方法反复执行两次来形成。
在第一次实施的辊压方法中,以低于最后一次实施的辊压方法的压力进行加压,从而以分别位于贯通型铝片10的一侧面10a和贯通型铝片10的另一侧面10b的方式使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粘结于金属氧化层13。即,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分别以低的压力粘结于贯通型铝片10,从而防止因压力而使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的外形发生变形。像这样,第一次实施的辊压方法使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分别局部填充于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或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由此,防止因施加比在第一次实施的辊压方法中所使用的压力高的压力而可能发生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或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的外形变形的现象。
第二,即,在第二次实施的辊压方法为最后一次实施的辊压方法的情况下,在最后一次实施的辊压方法中,以高于第一次实施的辊压方法的压力进行加压,从而以分别位于贯通型铝片10的一侧面10a和贯通型铝片10的另一侧面10b的方式使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粘结于金属氧化层13。在最后一次实施的辊压方法中,即使以高于第一次实施的辊压方法的压力进行加压,也由于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在一定程度上已分别局部填充于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或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从而可防止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或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的外形发生变形。在最后一次实施的辊压方法中,以高于第一次实施的辊压方法的压力同时对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进行加压,从而使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在填充于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的状态下,填充于多个贯通孔11a、12a来相连接。
通过最后一次实施的辊压方法,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填充于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来在粘结于各个内周面或外周面的状态下填充于多个贯通孔11a、12a,从而增加与贯通型铝片10相接触的面积,由此防止等效串联电阻特性降低。这种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分别由相同的活性物质材质形成,通过以使厚度T4、T5比厚度T6、T7薄2至30%的方式进行加压而成,来增加接触面积,从而可制备改善了等效串联电阻特性的高电压电极,厚度T4、T5分别为100至500μm。在这里,活性物质材质使用活性炭,活性炭的平均粒径为1至10μm,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1200至2200m2/g。
参照附图,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的制备方法说明如下。
如图5及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的制备方法,首先,将贯通型铝片10卷绕于第一辊110来进行准备,在贯通型铝片10的一侧面10a和贯通型铝片10的另一侧面10b分别形成有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在贯通型铝片10的前部面形成有金属氧化层13(步骤S10)。与第一辊110的准备一同,将第一活性物质片20卷绕于第二辊120来进行准备(步骤S20),并将第二活性物质片30卷绕于第三辊130来进行准备(步骤S30)。若第一辊110、第二辊120和第三辊130分别准备就绪,则使第一活性物质片20位于贯通型铝片10的一侧面10a的上侧,并使第二活性物质片30位于贯通型铝片10的另一侧面10b的下侧,从而使贯通型铝片10、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分别向冲压部140移送(步骤S40)。若使贯通型铝片10、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分别向冲压部140移送,则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分别位于贯通型铝片10的一侧面10a和贯通型铝片10的另一侧面10b,来粘结于金属氧化层13,并同时用冲压部140对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进行加压,从而使第一活性物质片20与第二活性物质片30通过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相连接(步骤S50),之后,利用公知的干燥工序制备本发明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
在上述结构中,在将贯通型铝片10卷绕于第一辊来进行准备的步骤S10中,首先,在贯通型铝片10的一侧面10a和贯通型铝片10的另一侧面10b分别形成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步骤S11)。即,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中,分别对于贯通型铝片10,借助末端尖锐的圆筒柱部件(未图示)、椭圆柱部件(未图示)及四角柱部件(未图示)中的一种,在贯通型铝片10一侧面10a或贯通型铝片10另一侧面10b对贯通型铝片10加压并穿孔,由此在贯通型铝片10形成多个贯通孔11a、12a,并且,使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或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以分别与多个贯通孔11a、12a相连通地从贯通型铝片10延伸并突出的方式与贯通型铝片10形成为一体。
形成于贯通型铝片10的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以分别向贯通型铝片10的一侧或贯通型铝片10的另一侧突出,即,向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第一方向为朝向贯通型铝片10的一侧面10a的方向,第二方向为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是指朝向贯通型铝片10的另一侧面10b的方向。
若形成了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则对形成有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的贯通型铝片10进行阳极氧化来形成金属氧化层13,若形成了金属氧化层13,则将贯通型铝片10卷绕于第一辊110来进行准备(步骤S12)。在这里,金属氧化层13利用阳极氧化方法形成,通过阳极氧化方法形成的金属氧化层的材质使用Al2O3
在将第一活性物质片20卷绕于第二辊120来进行准备的步骤S20和将第二活性物质片30卷绕于第三辊130来进行准备的步骤S30中,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分别使用相同的活性物质材质,活性物质材质包含60至80重量百分比的电极材料和20至40重量百分比的粘度调节物,活性物质材质的粘度为5000至10000cps(centiPoise)。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分别通过维持上述的粘度,来使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在具有一定程度的粘度的状态下被移送,从而粘结于贯通型铝片10,由此改善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的粘结力。在这里,电极材料包含85至95重量百分比的活性炭、3至8重量百分比的导电剂和2至7重量百分比的粘结剂,粘度调节物包含30至60重量百分比的乙醇和40至70重量百分比的纯水。在这里,活性炭通过对利用水热合成方法制备的碳粒子粉末进行活性化处理来制备而成。活性化处理以使碳粒子粉末与混合碱的重量百分比之比成为1:2至1:3的方式进行混合来干燥之后,在氮气氛的管式炉(tube furnace)中以600至1000℃温度进行热处理来执行,混合碱以使NaOH与KOH的重量百分比之比成为1:9至1:12的方式进行混合。
若具体说明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则首先,制备利用公知的水热合成方法制备而成的碳粒子粉末。碳粒子粉末使用公知的原料,原料使用沥青焦(pitch coke)、椰子壳或生物物质,生物物质使用土豆淀粉、红松果实或玉米等。若制备了碳粒子粉末,则对碳粒子粉末进行活性化处理。在活性化处理中,首先,在混合碱溶液中使碳粒子粉末真空浸渍30分钟至2小时之后,搅拌10至15小时来混合碳粒子粉末和混合碱。
若碳粒子粉末和混合碱完成混合,则利用公知的过滤器进行过滤之后,在100至130℃温度下,真空干燥10至15小时。若干燥结束,则在氮气氛的管式炉(tube furnace)中,以600至1000℃温度热处理30分钟至1小时30分钟来进行活性化。若活性化结束,则用蒸馏水将混合有混合碱的碳粒子粉末反复清洗1至10次之后进行干燥,来制备活性炭。
当制备活性炭时,包含NaOH和KOH的混合碱在活性炭形成基于NaOH和KOH的两种大小的气孔(pore)。即,K离子和Na离子的大小互不相同,且因活性化动作的差异,在活性炭形成互不相同的大小的气孔(pore)。例如,K离子形成比利用Na离子的活性化形成的气孔窄且深的气孔,Na离子形成比利用K离子的活性化形成的气孔宽且浅的气孔。
如图6所示,在将NaOH与KOH的重量百分比之比固定为1:9的状态下,使碳化物与混合碱的重量百分比之比转变为1:2、1:2.3、1:2.6及1:3来在进行实验时使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增加。如这种实验的实施例中所述,在混合碱中的KOH的重量百分比增加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从1200m2/g增加至2200m2/g,从而可使用平均粒径为1至10μm的活性炭。即,活性炭即使平均粒径小,比表面积也增加,从而增加活性炭的每体积容量,由此,增加活性炭与金属氧化层13之间的接触面积,来可制备具有低的等效串联电阻特性的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
如图6所示,在将NaOH与KOH的重量百分比之比固定为1:9的状态下,使碳化物与混合碱的重量百分比之比转换为1:3、1:2.6、1:2.3及1:2来在进行实验时使残留于活性炭的金属杂质减少。例如,当由利用Na离子形成的气孔清洗活性炭时,如图6所示,改善金属杂质去除效果。在这里,在清洗活性炭之后残留的金属杂质有Ni或K等。
像这样,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增加和金属杂质减少现象根据碳化物与混合碱之比呈现相反的状态,但在根据活性炭的使用目的选择最佳的碳化物与混合碱之比的情况下,可增加每体积容量,并减少金属杂质的残留量。
如图7所示,在同时用冲压部140对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进行加压的步骤S50中,首先,若向一对第一压辊141移送第一活性物质片20、第二活性物质片30和贯通型铝片10,则利用一对第一压辊141同时以第一压力对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进行第一次加压,从而使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以分别位于贯通型铝片10的一侧面10a和贯通型铝片10的另一侧面10b的方式利用金属氧化层13进行粘结(步骤S51)。
若向一对第二压辊142移送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的结束第一次加压的贯通型铝片10,则利用一对第二压辊142同时以高于第一压力的第二压力对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进行第二次加压,从而使第一次加压的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分别通过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11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12相连接(步骤S52)。在这里,以第二压力加压来粘结于贯通型铝片10的一侧面10a和贯通型铝片10的另一侧面10b的第一活性物质片20的厚度T4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的厚度T5比以第一压力加压来粘结于贯通型铝片10的一侧面10a和贯通型铝片10的另一侧面10b的第一活性物质片20的厚度T6(示于图7中)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的厚度T7(示于图7中)薄2至30%。
如图7所示,上述的第一压力由作为一对第一压辊141之间的隔开距离的间隔M1设定,如图7所示,第二压力由作为一对第二压辊142之间的隔开距离的间隔M2设定。即,一对第一压辊141利用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以分别施加第一压力的方式以间隔M1隔开配置,从而使第一活性物质片20以厚度T6形成,并使第二活性物质片30以厚度T7形成。一对第二压辊142利用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以分别施加第二压力的方式以间隔M2隔开配置,从而使第一活性物质片20以厚度T4形成,并使第二活性物质片30以厚度T5形成,由此,使第一活性物质片20的厚度T4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的厚度T5比厚度T6、T7薄2至30%。在这里,厚度T6、T7具有相同的厚度,厚度T4、T5也具有相同的厚度。
以比第一次加压的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的厚度T6、T7薄2至30%的方式第二次加压的第一活性物质片20的厚度T4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的厚度T5因间隔差异(M3+M4)而发生,上述间隔差异为一对第一压辊141之间的间隔M1和一对第二压辊142之间的间隔M2的差异。即,第一压力和第二压力由设置于冲压部140的一对第一压辊141的隔开距离M1和一对第二压辊142的隔开距离M2设定,第一压力与第二压力之差因一对第一压辊141的隔开距离M1与一对第二压辊142的隔开距离M2之差(M3+M4)而发生。例如,隔开距离M1可通过设定为与间隔(M2+M3+M4)相同,来使第一活性物质片20的厚度T4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的厚度T5比厚度T6、T7薄2至30%,从而可容易实现具有高电压的电极。在这里,隔开距离M1、M2分别表示一对第一压辊141或一对第二压辊142的配置间隔。
为了更加改善金属氧化层13、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的粘结力,使用导电性粘结剂。导电性粘结剂使用公知的材质,并以分别位于贯通型铝片10的一侧面10a或贯通型铝片10的另一侧面10b的方式在洒落于金属氧化层13的状态下进行涂敷。若在金属氧化层13涂敷导电性粘结剂,则用冲压部140同时对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进行加压,来使第一活性物质片20和第二活性物质片30利用导电性粘结剂更坚固地粘结于金属氧化层13,从而制备本发明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当在双电层电容器的电极中所使用的铝片形成多个贯通孔时,防止铝片的表面积受损,来增加铝片与活性物质片之间的接触面积,并在铝片的前部面形成金属氧化层,从而可实现高电压电极。
本发明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可适用于双电层电容器的制备产业领域。

Claims (18)

1.一种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
贯通型铝片,以相互隔开的方式形成有多个贯通孔;
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以与上述贯通孔相连通的方式从贯通型铝片延伸并向贯通型铝片的一侧突出而成;
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以分别与上述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相隔开的方式形成,并以与上述贯通孔相连通的方式从贯通型铝片延伸并向贯通型铝片的另一侧突出而成;
金属氧化层,分别涂敷于上述贯通型铝片、上述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和上述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
第一活性物质片,以位于贯通型铝片的一侧面的方式粘结于金属氧化层,用于填埋上述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以及
第二活性物质片,以位于贯通型铝片的另一侧面的方式粘结于金属氧化层,用于填埋上述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并使上述第二活性物质片通过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与第一活性物质片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贯通型铝片以相隔开的方式形成有多个贯通孔,上述多个贯通孔分别以使铝片的一侧面与铝片的另一侧面相贯通的方式形成,上述多个贯通孔的直径分别为50至10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其特征在于,上述贯通型铝片的厚度为10至5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和上述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分别利用末端尖锐的圆筒柱部件、椭圆柱部件及四角柱部件中的一种从贯通型铝片的一侧面或贯通型铝片的另一侧面进行加压,从而通过穿孔在贯通型铝片形成多个贯通孔,上述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和上述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以分别与多个贯通孔相连通的方式从贯通型铝片延伸并突出,上述贯通孔利用圆筒柱部件、椭圆柱部件及四角柱部件中的一种形成为圆筒形、椭圆形及四边形中的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和上述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分别利用末端尖锐的圆筒柱部件、椭圆柱部件及四角柱部件中的一种形成为一个以上的突出毛刺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其特征在于,上述一个以上的突出毛刺部件以相隔开的方式与贯通型铝片形成为一体,以分别从贯通孔延伸,上述一个以上的突出毛刺部件的高度分别为2至7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活性物质片和上述第二活性物质片分别将辊压方法反复执行两次以上,来以位于贯通型铝片的一侧面和贯通型铝片的另一侧面的方式同时进行加压,从而粘结于金属氧化层,使得上述第一活性物质片与上述第二活性物质片通过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相连接,当将辊压方法反复执行两次以上时,通过最后一次实施的辊压方法进行加压的第一活性物质片的厚度和第二活性物质片的厚度比分别通过第一次实施的辊压方法进行加压的厚度薄2至3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活性物质片和上述第二活性物质片分别由相同的活性物质材质形成,上述第一活性物质片和上述第二活性物质片的厚度为100至500μm,上述活性物质材质使用活性炭,上述活性炭的平均粒径为1至10μm,上述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1200至2200m2/g。
9.一种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贯通型铝片卷绕于第一辊来进行准备的步骤,在上述贯通型铝片的一侧面和上述贯通型铝片的另一侧面分别形成有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在上述贯通型铝片的前部面形成有金属保护层;
将第一活性物质片卷绕于第二辊来进行准备的步骤;
将第二活性物质片卷绕于第三辊来进行准备的步骤;
使上述第一活性物质片位于上述贯通型铝片的一侧面的上侧,并使上述第二活性物质片位于上述贯通型铝片的另一侧面的下侧,从而使贯通型铝片、第一活性物质片和第二活性物质片分别向冲压部移送的步骤;以及
使第一活性物质片和第二活性物质片分别以分别位于贯通型铝片的一侧面和贯通型铝片的另一侧面的方式粘结于金属氧化层,并同时用冲压部对第一活性物质片和第二活性物质片进行加压,从而使第一活性物质片与第二活性物质片通过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相连接的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述贯通型铝片卷绕于第一辊来进行准备的步骤包括:
在贯通型铝片的一侧面和贯通型铝片的另一侧面分别形成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的步骤;以及
对形成有上述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和上述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的贯通型铝片进行阳极氧化来形成金属氧化层,若形成了金属氧化层,则将贯通型铝片卷绕于第一辊来进行准备的步骤。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上述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和上述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的步骤中,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分别利用末端尖锐的圆筒柱部件、椭圆柱部件及四角柱部件中的一种从贯通型铝片的一侧面或贯通型铝片的另一侧面进行加压,从而通过穿孔在贯通型铝片形成多个贯通孔,并且,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或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形成为一体,从而以分别与多个贯通孔相连通的方式从贯通型铝片延伸并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和上述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分别向贯通型铝片的一侧或贯通型铝片的另一侧突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上述贯通型铝片卷绕于第一辊来进行准备的步骤中,上述金属氧化层利用阳极氧化方法形成,通过上述阳极氧化方法形成的金属氧化层的材质使用Al2O3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上述第一活性物质片卷绕于第二辊来进行准备的步骤和将上述第二活性物质片卷绕于第三辊来进行准备的步骤中,上述第一活性物质片和上述第二活性物质片分别使用相同的活性物质材质,上述活性物质材质包含60至80重量百分比的电极材料和20至40重量百分比的粘度调节物,上述活性物质材质的粘度为5000至10000cps。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极材料包含85至95重量百分比的活性炭、3至8重量百分比的导电剂和2至7重量百分比的粘结剂,上述活性炭通过对利用水热合成方法制备的碳粒子粉末进行活性化处理来制备而成,上述活性化处理以使碳粒子粉末与混合碱的重量百分比之比成为1:2至1:3的方式进行混合来干燥之后,在氮气氛的管式炉中,以600至1000℃温度进行热处理来执行,上述混合碱以使NaOH与KOH的重量百分比之比成为1:9至1:12的方式进行混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粘度调节物包含30至60重量百分比的乙醇和40至70重量百分比的纯水。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同时用冲压部对上述第一活性物质片和第二活性物质片进行加压的步骤包括:
利用一对第一压辊同时以第一压力对第一活性物质片和第二活性物质片进行第一次加压,从而使第一活性物质片和第二活性物质片分别以位于贯通型铝片的一侧面和贯通型铝片的另一侧面的方式粘结于金属氧化层的步骤;以及
利用一对第二压辊同时以高于第一压力的第二压力对第一活性物质片和第二活性物质片进行第二次加压,从而使第一次加压的上述第一活性物质片和第二活性物质片分别通过多个第一中空型突出部件和多个第二中空型突出部件相连接的步骤,
上述第一压力由一对第一压辊的隔开距离设定,上述第二压力由一对第二压辊的隔开距离设定。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次加压的步骤中,以第二压力加压来粘结于贯通型铝片的一侧面和贯通型铝片的另一侧面的第一活性物质片和第二活性物质片的厚度比以第一压力加压来粘结于贯通型铝片的一侧面和贯通型铝片的另一侧面的第一活性物质片和第二活性物质片的厚度薄2至30%。
CN201610071578.5A 2015-02-06 2016-02-02 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586990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5-0018627 2015-02-06
KR1020150018627A KR101685560B1 (ko) 2014-05-14 2015-02-06 전기 이중층 커패시터의 고전압 전극의 제조방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69905A true CN105869905A (zh) 2016-08-17

Family

ID=56681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71578.5A Pending CN105869905A (zh) 2015-02-06 2016-02-02 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146484A (zh)
CN (1) CN10586990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91850A (zh) * 2016-09-29 2019-05-2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电极用铝部件及电极用铝部件的制造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05432A (zh) * 2005-11-14 2008-11-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双电层电容器
US20100020471A1 (en) * 2008-07-24 2010-01-28 Adrian Schneuwly Electrode Device
CN103274403A (zh) * 2013-06-08 2013-09-04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制备过程中强碱循环利用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0026B2 (ja) * 1984-06-12 1994-03-1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気二重層キヤパシタ
JPH11191418A (ja) * 1997-10-22 1999-07-13 Nippon Foil Mfg Co Ltd 板状集電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467200B2 (ja) * 1998-01-23 2003-11-1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極金属材料、これを利用したキャパシタ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US6493210B2 (en) * 1998-01-23 2002-12-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lectrode metal material, capacitor and battery formed of the material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material and the capacitor and battery
JP2000156328A (ja) * 1998-11-19 2000-06-06 Toyota Motor Corp キャパシタまたは電池に使用される集電体の製造方法
JP4266420B2 (ja) * 1998-12-10 2009-05-20 クレハエラストマー株式会社 カーボン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法
JP2002015958A (ja) * 2000-06-29 2002-01-18 Honda Motor Co Ltd 電気二重層コンデンサの電極用活性炭の製造方法
JP4694737B2 (ja) * 2000-09-26 2011-06-08 旭硝子株式会社 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用電極体の製造方法
JP4022492B2 (ja) * 2003-03-28 2007-12-19 日産ディーゼル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の製造方法
JPWO2007125896A1 (ja) * 2006-04-25 2009-09-10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
JP2009076515A (ja) * 2007-09-19 2009-04-09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電気2重層キャパシタ電極の製造方法
JP2010003717A (ja) * 2008-06-18 2010-01-07 Panasonic Corp キャパシタ
JP2013077559A (ja) * 2011-09-14 2013-04-25 Nippon Zeon Co Ltd 電気化学素子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JP5500395B2 (ja) * 2011-09-27 2014-05-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デバイス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05432A (zh) * 2005-11-14 2008-11-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双电层电容器
US20100020471A1 (en) * 2008-07-24 2010-01-28 Adrian Schneuwly Electrode Device
CN103274403A (zh) * 2013-06-08 2013-09-04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制备过程中强碱循环利用的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91850A (zh) * 2016-09-29 2019-05-2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电极用铝部件及电极用铝部件的制造方法
US11527760B2 (en) 2016-09-29 2022-12-13 Fujifilm Corporation Aluminum member for electrode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aluminum member for electrod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46484A (ja) 2016-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69906A (zh) 双电层电容器的高密度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US7342774B2 (en) Advanced valve metal anodes with complex interior and surface features and methods for processing same
DE60033076T2 (de) Anodische Elektrode für Elektrolytkondensator 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JP2007035770A5 (zh)
TW200428434A (en) Solid electrolytic capaci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5869904B (zh) 双电层电容器的低电阻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US9637825B2 (en) High-temperature long lifespan electrode for electric dual layer capaci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6504892A (zh) 陶瓷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
DE112015004645T5 (de) Integrierter Superkondensator
CN105869905A (zh) 双电层电容器的高电压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JP5304153B2 (ja) 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用電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533715B (zh) 高能钽混合电容器用阴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869900B (zh) 双电层电容器的高温长寿命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2420053B (zh) 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及固体电解电容器
WO2009043818A1 (de) Hilfsmittel zur elektrischen kontaktierung von hochtemperatur-brennstoffzellen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CN108257784A (zh) 固态铝电解电容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02646517A (zh) 超级电容器的电极和超级电容器
CN105869899B (zh) 双电层电容器的高容量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KR20150130906A (ko) 전기 이중층 커패시터의 고전압 전극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10310843A (zh) 一种超级电容器芯片的制备方法、超级电容器芯片及超级电容器
US9627152B2 (en) Low resistance electrode for electric dual layer capaci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0581230B1 (ko) 전기 이중층 콘덴서 및 전기 이중층 콘덴서용 전극 제조방법
KR20150130907A (ko) 전기 이중층 커패시터의 고온 장수명 전극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KR102016481B1 (ko) 고체 전해 캐패시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H0312450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