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45422A - 一种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45422A
CN105845422A CN201510885986.XA CN201510885986A CN105845422A CN 105845422 A CN105845422 A CN 105845422A CN 201510885986 A CN201510885986 A CN 201510885986A CN 105845422 A CN105845422 A CN 1058454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mentioned
recess
mould
magnetic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8598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45422B (zh
Inventor
山田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d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d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da Corp filed Critical Sumid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8454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54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454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54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206Manufacturing of magnetic cores by mechanical means
    • H01F41/0246Manufacturing of magnetic circuits by moulding or by pressing powd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使端子部不易被上侧杵模具与下侧杵模具所切断。其具有:夹持步骤,即把端子部和线圈的末端中的至少一方夹持在筒状的上侧臼模具和筒状的下侧臼模具之间,同时,把线圈配置在由此上侧臼模具和下侧臼模具所构成的筒状部中;充填步骤,此充填步骤在夹持步骤之后,是把磁性材料填充进筒状部的步骤,以及加压成型步骤,即通过从上侧使用上侧杵模具,从下侧使用下侧杵模具来对在充填步骤被填充的磁性材料分别进行加压,从而加压形成磁芯。在筒状部内形成了夹着端子部的台阶部,而在加压成型步骤中,通过台阶部的复写,就在磁芯的外侧形成了以端子部和线圈的末端中的至少一方作为边界的、具有台阶部的凹部。

Description

一种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如电感等磁性元件里,存在如专利文献1所示类型的元件。专利文献1揭示了一种组成,其通过把磁性材料加压成型,来形成把线圈埋设在磁芯中的组成。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组成中,端子部的一部分也被埋设在磁芯内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开2005-191403号公报(参照图4)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形成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的所揭示的磁性元件的磁芯的时候,会产生以下的问题。即,在为了磁性材料的加压成型的模具中,存在着上侧的臼模具(上侧臼)和下侧的臼模具(下侧臼),在其间夹有端子部,并设置有端子部和线圈。此后,把磁性材料填充在模具的臼模具部分的内部,并使用上侧的杵模具和下侧的杵模具对被填充的磁性材料进行加压成型。
在这样的加压成型中,需要在上侧杵模具和下侧的杵模具之间,在同样的时机下,施加同样的加压力。然而,被填充在上侧的杵模具和下侧的杵模具之间的磁性材料的密度并不均一。由此,即使对上侧的杵模具和下侧的杵模具施加同样的力,由于密度低的磁性材料侧具有相对较多的空隙,通过这些空隙,传达至端子部或被线圈末端的压力大幅地减少了。另一方面,由于在密度较高的磁性材料侧分散着相对较少的空隙,所以传达至端子部或线圈的末端的压力减少得较少。由此,由于端子部或者线圈末端的根部移动至密度较低的磁性材料侧,此末端根部就产生了变形。另外,由于此移动,端子部或者线圈末端就被施加了较大的切断力,结果导致端子部或线圈末端的至少一部分被剪断的情形。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通过此制造方法,即使端子部和线圈末端中至少一方由于磁性材料密度的差异而变形,端子部或线圈末端也不会被切断。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为一种使用磁性材料来制造磁性元件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夹持步骤,在此夹持步骤中,把端子部和线圈末端中的至少一方夹持在筒状的上侧臼模具和筒状的下侧臼模具之间,同时,把线圈配置在由此上侧臼模具和下侧臼模具所构成的筒状部中;充填步骤,此充填步骤在夹持步骤之后,是把磁性材料填充进筒状部的步骤,以及加压成型步骤,在此加压成型步骤中,通过从上侧使用上侧杵模具模具,从下侧使用下侧杵模具来分别对在充填步骤被填充的磁性材料进行加压,从而加压形成外形与上侧臼模具和下侧臼模具的内壁形状相匹配的磁芯,上侧臼模具内壁和下侧臼模具内壁相对于筒状部中心的距离与所不同,通过此距离差就在筒状部内形成了夹着端子部的台阶部,而在加压成型步骤中,通过对筒状部的台阶部的复写,就在磁芯的外侧形成了以端子部和线圈末端中的至少一方作为边界的、具有台阶部的磁芯凹部。
另外,本发明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的其他方面为,在上述的发明之外优选还具备弯折步骤,在此弯折步骤中,在磁芯凹部中还设置有端子用凹部,该端子用凹部向着与作为端子部弯折方向的安装侧的相反侧凹陷,而端子部则被弯折向安装侧。
并且,本发明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的其他方面为,在上述的发明之外优选,端子部中磁芯侧的根部侧以比该端子部的突出的前端侧更加从幅宽方向的外侧向内凹陷的样态,从而被设置成窄幅的形态。
另外,本发明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的其他方面为,在上述的发明之外优选,在加压成型步骤中,形成有端子用凹部,该端子用凹部比磁芯侧面更加向内凹陷进去,同时端子部被容纳入该端子用凹部中,并且在端子用凹部的内部还一体形成有导线用凹部,该导线用凹部比该端子用凹部更加向内凹陷进去。
并且,本发明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的其他方面为,在上述的发明之外优选,下侧臼模具或上侧臼模具的至少一方中,端子部及末端所处部分被设置为平坦的形状。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本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中,即使端子部和线圈末端的里面至少一方由于磁性材料密度的差异产生变形,也不会产生端子部或线圈末端被剪切断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即在模具内部把磁性材料加压成型时候的情况的图。
图2是表示涉及比较例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即在模具内部把磁性材料加压成型时候的情况的图。
图3是表示图1中端子部的根部侧的B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涉及第1组成例的磁性元件的组成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涉及第1组成例的磁性元件的组成的立体图,也是表示末端及端子部被弯折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涉及第1组成例的磁性元件的磁芯组成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涉及第2组成例的磁性元件的组成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涉及第2组成例的磁性元件的磁芯组成的立体图,也表示从下方侧观察磁芯的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涉及第2组成例的磁性元件的端子部组成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涉及第3组成例的磁性元件的组成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涉及第3组成例的磁性元件的磁芯组成的立体图,也表示从下方侧观察磁芯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涉及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磁性元件10制造方法,根据附图加以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首先对涉及磁性元件10制造方法加以说明,之后就所涉及的各种磁性元件10加以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把磁性元件10作为电感加以说明,不过,磁性元件不局限于电感,本发明也可适用电感以外的磁性元件(譬如变压器等)。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XYZ直角座标系来进行说明,把配置模具100上侧臼模具101和下侧臼模具102的上下方向作为Z方向,并以上侧为Z1侧,下侧为Z2侧来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把左右延伸的方向作为X方向进行说明,右侧为X1侧,左侧为X2侧。并且,把图4中的侧面21A的幅宽方向作为Y方向来进行说明,并且把图4中靠近前方和右侧的一侧作为Y1侧,而把在图4中靠近里侧和左侧的一侧作为Y2侧。
<1.关于磁性元件10的制造方法>
图1是表示有关本实施例的磁性元件10的制造方法中,在模具100内部对磁性材料加压成型时的情况的图。如图1所示,模具100具有上侧臼模具101、下侧臼模具102、上侧杵模具模具(上侧冲头)103、下侧杵模具(下侧冲头)104。这些组成部件中,在上侧臼模具101和下侧臼模具102形成有贯穿孔。两者的贯穿孔的形状,除了存在台阶部105的部分以外基本上都是同样的,不过即使两者间存在一点差异也没有问题。另外,上侧杵模具103有着与上侧臼模具101的贯穿孔相对应的形状,同时,下侧杵模具104有着与下侧臼模具102相对应的形状。
用所涉及的模具100来对磁性材料加压成型的时候,在形成磁性元件10时,要事先把由导线31卷绕而形成的线圈30和与线圈30的末端311连接在一起的端子部40组成的一体的半成品放置进筒状下侧臼模具102中。另外,此端子部40是由金属板冲切而成的。其次,为了夹持住端子部40,使上侧臼模具101相对于下侧臼模具102下降,从而形成夹持住端子部40的状态(与夹持步骤相对应)。此后,使下侧杵104位于上侧臼模具101和下侧臼模具102所围成的筒状部S的下部状态。此后,填充磁性材料(与充填步骤相对应)。
磁性材料是由混合磁性粉末和粘合剂所构成的。作为构成磁性材料的磁性粉末,可以采用铁氧体、坡莫合金、铁铝硅合金、铁硅铬合金、羰基铁等磁性金属粉末等各种磁性粉末状的材料。另外,作为粘合剂的材料,可以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酯)、聚乙烯、氯乙烯、合成橡胶、生橡胶、硅酮、环氧树脂等。
另外,线圈30是由披覆有绝缘皮膜的圆导线或扁平导线卷绕而成的。并且,线圈30末端311和端子部40以电连接的状态被连接在一起。在此情况下,例如可以使用焊锡焊来连接线圈30末端和端子部40,也可以通过电阻焊、弧焊、激光焊接等的焊接方式来连接。
接着,在筒状部S上部插入上侧杵模具103,对磁性材料进行加压成型(与加压成型步骤相对应)。由此,就形成了磁性材料未硬化的状态的磁芯20。另外,在此加压成型步骤之后,一般还进行以比磁性材料的磁性粉末的熔点低的温度加热磁芯20进行热硬化步骤,以促进粘合剂材料的热硬化。
另外,在加压成型步骤之后(具体而言在热硬化步骤之后),把端子部40弯折向磁芯20的底面侧。并且,使端子部40再次折弯,使之相对于底面呈位于外表面的样态。由此,就形成了SMD(Surface Mount device)类型的磁性元件10。
图2是表示涉及比较例的磁性元件100P的制造方法,即在模具100内部对磁性材料加压成型时的情况的图。另外,在以下说明中,把涉及此比较例的磁性元件称为磁性元件100P,对所涉及的磁性元件100P的各部位,也根据需要相应地安上符号「P」来称呼。如图2所示的组成中,把上侧杵模具103P向下方移动,而下侧杵模具104P向上方移动,那么就会产生如下所述问题。
具体而言,在下侧杵模具104P侧的磁性材料的密度比上侧杵模具103P侧的磁性材料的密度高的情况下,端子部40与线圈末端311中的至少一个就会变形。即,端子部40与线圈末端311的至少一个中,从磁芯20突出出去的部分会产生下述变形,即在上下方向(Z方向)的位移变得更大。同时,还会发生下述情形,即上侧臼模具101P的内壁101Pa的角部(图2中附有“○”的部分)与位于端子40或线圈末端311下表面的磁芯20侧壁的角部(附有“○”的部分)之间,会产生剪切断端子部40或线圈末端311的力量。由此,端子部40与线圈末端311的至少一方会产生断裂的情况。
另外,在上侧杵模具103P侧的磁性材料的密度比下侧杵模具104P侧的磁性材料的密度高的情况下,端子部40与线圈末端311的至少一方会产生变形。即,端子部40与线圈末端311的至少一方中,从磁芯20突出出去的部分会产生下述变形,即在上下方向(Z方向)的位移变得更大。同时,下侧臼模具102P的内壁102Pa的角部(图2中附有“×”的部分)与端子40或位于线圈末端311上表面的磁芯20侧壁的角部(附有“×”的部分)之间,会产生使端子部40或线圈末端311被剪切断的力。由此,也就会产生端子部40或线圈末端311断裂的情形。
针对这样的问题,本实施例中,使用如图1及图3所示的模具100来制造磁性元件10。图3是表示图1的端子部40的根部侧的B部附近的放大图。如图1及图3所示,上侧臼模具101内壁101a和下侧臼模具102内壁102a相对于筒状部S中心的距离有所不同。并且,由于此距离的差异,才形成了筒状部S中的台阶部105,而端子部40或线圈末端311则被夹在此台阶部105中。
换句话说,如图3所示,在端子部40或线圈末端311的根部侧,上侧臼模具101的内壁101a沿着上下方向所形成的直线,与下侧臼模具102的内壁102a沿着上下方向所形成的直线没有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而是位于在X方向上错开距离L的位置上。由此,在上侧臼模具101和下侧臼模具102的边界部分就形成了台阶部105的形状。
由此,在磁性元件10的磁芯20的侧面21就复写了模具100的台阶部105。即,形成了具有台阶部的凹部磁芯20的侧面21的状态。
关于台阶部105作用与效果:
通过这样的台阶部105的存在就能产生如下所述的作用与效果。即,假设上侧杵模具103侧的磁性材料的密度比下侧杵模具104侧的磁性材料的密度高的情况下,端子部40或线圈30端部向着下侧杵模具104侧变形的同时,在台阶部105附近,端子部40或线圈30末端311与磁性材料呈一起被压向下方的状态。但是,此下压被位于端子部40或线圈30端部上方的磁芯20侧壁的角部以台阶部105所承受和阻止,因此就可以有效地防止此类下压。
另外,通过以台阶部105来承受和阻止负载,使剪切断端子部40的剪切负载变得较小,由此就可以有效地防止端子部40断裂的现象。
与此相反,下侧杵模具104侧的磁性材料的密度比上侧杵模具103侧的磁性材料的密度高的情况下,在台阶部105附近,端子部40或线圈30端部与磁性材料不受阻碍地被一起压向上方。然而,在端子部40周围,内壁101a侧、台阶部105和具有凹部的磁芯20的侧面21之间,形成有应力逃逸用的空间。由此,与现有组成相比较,可以防止剪切力的应力集中现象。由此,也就可以有效地防止端子部40断裂。
2.关于磁性元件10的第1组成例
其次,对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磁性元件10的第1组成例加以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把涉及第1组成例的磁性元件10称为磁性元件10A,而涉及磁性元件10A的各部位,也根据需要相应地安上符号“A”。图4是表示涉及第1组成例的磁性元件10A的组成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涉及第1组成例的磁性元件10A的组成的立体图,即表示末端311及端子部40A被弯折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涉及第1组成例的磁性元件10A的磁芯20A的组成的立体图。
涉及第1组成例的磁性元件10A也具有下述组成要素,即磁芯20A、线圈30(在图4~图6中,只图示出构成线圈30的导线31的末端311)、以及端子部40A。
如图4至6所示,磁芯20A的侧面21A设置有多个凹部。在这些凹部中,在侧面21A的各个靠近端部的部位上还各自设置有端子用凹部211A。即,设置有一对端子用凹部211A。端子用凹部211A位于进入到磁芯20A内部的端子部40A向外部突出的边界上。即,作为边界的端子部40的下方侧为最外面侧的侧面21A,而作为边界的端子部40A的上方侧设置有比侧面21A更加凹陷进去的端子用凹部211A。
另外,侧面21A的幅宽方向(Y方向)的中央侧的部位上设置有导线用凹部212A。导线用凹部212A是为了定位与收容形成线圈30的导线31的末端311的凹部。即,在如图5所示的磁性元件10A的组成中,端子部40A的末端311为被弯折之前的状态,不过如图4所示,在磁性元件10A的成品中,端子部40被弯折向磁芯20A的底面。并且,导线用凹部212A为可以让被弯折的末端311进入的凹部。
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的组成中,导线用凹部212A的凹陷深度被设置成比端子用凹部211A的更大。然而,如果导线用凹部212A可以收容末端311进入的话,那么导线用凹部212A的凹陷深度与端子用凹部211A相同程度亦可,或者比端子用凹部211A的凹陷深度更小亦可。
另外,端子用凹部211A以及导线用凹部212B与磁芯凹部相对应(后述的端子用凹部211B、211C及导线用凹部212B、212C也同样)。
另外,关于端子部40A进入到磁芯20A的部位(省略图示)和从磁芯20A突出出去的一对(二股叉形)根部部分41A,其幅宽被设置得较窄。然而,随着一对根部部分41A向下方延伸,端子部40A一边维持二股叉形,一边还拥有宽幅的宽幅部42A。另外,此二股叉形的宽幅部42A之间的侧面21A的中央侧为端子用缺口部43A。端子用缺口部43A,是末端311所处的部分,其下方具有规定的长度。
并且,在此端子用缺口部43A的终端附近,二股叉形的宽幅部42A汇合成合流部44A。合流部44A被设置成比根部41A的宽幅大得多的样态。并且,在合流部44A的下方侧还有被弯折向磁芯20A底面的安装部45A。安装部45A是在磁性元件被安装到实装基板的时候,通过回流焊接等与实装基板电连接的部分。
在这里,如图4所示,端子部40A并没有进入到端子用凹部211A里。另外,此端子部40A的弯折与在加压成型步骤后被进行的弯折步骤相对应。通过此端子用凹部211A的存在,端子部40A如上所述,在加压成型步骤中也不会断裂。并且,端子部40A可以非常精确地沿着侧面21A进行弯折。
3.关于磁性元件10的第2组成例
其次,就本实施例涉及的磁性元件10的第2组成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把有关第2组成例的磁性元件10称为磁性元件10B,而所涉及的磁性元件10B的各部位,根据需要安上符号「B」来称呼。图7是表示有关第2组成例的磁性元件10B的组成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有关第2组成例的磁性元件10B的磁芯20B的组成的立体图,表示从下方侧观察磁芯20B的状态的图。
如图7及图8所示,第2组成例的磁芯20B中,端子用凹部211B和导线用凹部212B被设置成一体。即,如图8所示,端子用凹部211B的面积被设置得很大,而在此端子用凹部211B内部还设置有导线用凹部212B。并且,导线用凹部212B被设置得比端子用凹部211B更加向内凹陷。
作为其他方面,为了定位,磁芯20B上还可以把边角部的一部分切掉,来设置成切除部22B。
图9是表示端子部40B的组成的立体图。如图7及图9所示,在第2组成例的端子部40B中还存在着一对二股叉形根部41B,该根部41B与上述的根部41A相对应,并且还设置有与上述端子用缺口部43A相对应的端子用缺口部43B。另外,还设置有与合流部44A对应的合流部44B,以及与安装部45A对应的安装部45B。但是,如图7所示,端子部40B被设置成整体呈宽幅线形的形状,形状与磁性元件10A的端子部40A有很大的差异。
在这里,如图7所示,一对(二股叉形的)根部41B中,一个根部41B的外侧,到另一个的根部41B的外侧的距离M1被设置得比合流部44B的幅宽方向(Y方向)的尺寸M2更小。即,在各个根部41B中,其外侧比合流部44B的外侧更加向着幅宽方向的中央方面,即向内凹陷。由此可以产生如下所述的效果作用。
即,在磁性材料的加压成型时,磁性材料位于末端311与根部41B之间,不过由于加压成型时候的压力,一对根部41B产生变形的情况,即向着各自幅宽方向的外侧延展的变形。于是,假设上述的距离M1与尺寸M2相等的情况下,根部41B就可能卡在模具100上,从而导致加压成型后的磁性元件10B很难从模具100上取下来的问题。为了防止很难从模具100取下的问题,就把从一个根部41B的外侧到另一个根部41B的外侧的距离M1设置得比合流部44B的幅宽方向(Y方向)的尺寸M2更小,从而允许根部41B可以在加压成型时得以延展。
在第2组成例的磁性元件10B中,通过使磁芯20B采用如上所述的组成,使端子用凹部211B能定位并收容端子部40B。由此,可以防止端子部40B从侧面21B向外侧突出,并能降低磁性元件10B在X方向的尺寸。
并且,在端子用凹部211B中,还设置有比此端子用凹部211B更加凹陷的导线用凹部212B。由此,就可以利用导线用凹部212B来使导线31的末端311得以逃逸。
另外,与上述的磁性元件10A和端子用凹部211A相比较,通过采用大面积化的端子用凹部211B的形状,与此端子用凹部211B相对应的模具100中的台阶部105的长度(Y方向的尺寸)也变得更长。由此,可以使模具100的台阶部105以大面积来承受剪切断载荷。由此,作用于端子部40B的剪切断载荷可以变得更小,也就可以更加有效地越发有效地防止端子部40断裂。
4.关于磁性元件10的第3组成例
其次,就涉及本实施例的磁性元件10的第3组成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把涉及第3组成例的磁性元件10称为磁性元件10C,并对所涉及的磁性元件10C的各部位,根据需要地相应地安上符号“C”来加以称呼。图10是表示涉及第3组成例的磁性元件10C的组成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涉及第3组成例的磁性元件10C的磁芯20C的组成的立体图,即表示从下方侧观察磁芯20C的状态的图。
如图9及图10所示,所涉及的第3组成例的磁芯20C上,也与上述第2组成例所涉及的端子用凹部211B和导线用凹部212B同样,一体设置有端子用凹部211C和导线用凹部212C。并且,在磁芯20C的侧面21C上,在上述的端子用凹部211B和导线用凹部212B以外,还设置有上方端子凹部213C和上方导线凹部214C。上方端子凹部213C,是在端子用凹部211C上方并进一步朝向上方凹陷的凹部,端子部40C的根部41C位于此上方端子凹部213C中。另外,上方导线凹部214C是在导线用凹部212C上方并进一步朝向上方凹陷的凹部,末端311位于此上方导线凹部214C中。
另外,上方端子凹部213C和上方导线凹部214C也被设置成与上述的端子用凹部211C和导线用凹部212C一体。另外,此上方端子凹部213C及上方导线凹部214C与磁芯凹部也相对应。
并且,在磁芯20C的底面23C还设置有能容纳安装部45C进入的安装用凹部231C。安装用凹部231C是位于底面23C上方并进一步朝向上方凹陷的部分,并被设置成与端子用凹部211C连接。
另外,端子部40C呈与上述的第2组成例的端子部40B相类似的形状。另一方面,在端子部40C中,从一个根部41C的外侧到另一个根部41C的外侧的距离M1被设置成与合流部44C的幅宽方向(Y方向)的尺寸M2同等。然而,在端子部40C中,所涉及的距离M1和尺寸M2也可以被设置成不相等。
在如此组成的磁性元件10C中,端子部40C的根部41C被收容进上方端子凹部213C中,而且末端311也被收容进上方导线凹部214C中。因此,在使用模具100进行磁性材料的加压成型时,可以允许磁性材料进入末端311与根部41C之间,因而模具100的形状的也可以变得更简单。
符号说明:
10、10A~10C、100P…磁性元件,
20、20A~20C…磁芯,
21、21A~21C…侧面,
22B…切除部,
23C…底面,
30…线圈,
31…导线,
311…末端,
40、40A~40C…端子部,
41A~41C…根部,
42A…宽幅部,
43A、43、43B…端子用缺口部,
44A~44C…合流部,
45A~45C…安装部,
100…模具,
101…上侧臼模具,
101a、102a…内壁,
102…下侧臼模具,
103…上侧杵模具,
104…下侧杵模具,
105…台阶部,
211A~211C…端子用凹部(与磁芯凹部相对应),
212A~212C…导线用凹部(与磁芯凹部相对应),
213C…上方端子凹部(与磁芯凹部相对应),
214C…上方导线凹部(与磁芯凹部相对应),
231C…安装用凹部,
S…筒状部

Claims (5)

1.一种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为使用磁性材料来制造磁性元件的磁性元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夹持步骤,在此夹持步骤中,把端子部和线圈末端中的至少一方夹持在筒状的上侧臼模具和筒状的下侧臼模具之间,同时,把线圈配置在由此上侧臼模具和下侧臼模具所构成的筒状部中;
充填步骤,此充填步骤在上述夹持步骤之后,是把磁性材料填充进上述筒状部的步骤,
以及加压成型步骤,在此加压成型步骤中,通过从上侧使用上侧杵模具,从下侧使用下侧杵模具来对在上述充填步骤被填充的上述磁性材料分别进行加压,从而加压形成外形与上侧上侧臼模具和上述下侧臼模具的内壁形状相匹配的磁芯,
上述上侧臼模具内壁和上述下侧臼模具内壁相对于上述筒状部中心的距离与所不同,通过此距离差就在上述筒状部内形成了夹着上述端子部的台阶部,
而在上述加压成型步骤中,通过上述筒状部的台阶部的复写,就在上述磁芯的外侧形成了以上述端子部和上述线圈末端中的至少一方作为边界的、具有台阶部的磁芯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弯折步骤,在此弯折步骤中,在上述磁芯凹部中还设置有端子用凹部,该端子用凹部向着与作为上述端子部弯折方向的安装侧的相反侧凹陷,而上述端子部则被以此端子用凹部的安装侧的上述台阶部为支点,弯折向上述安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子部中上述磁芯侧的根部侧以比该端子部的突出的前端侧更加从幅宽方向的外侧向内凹陷的样态,从而被设置成窄幅的形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记载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加压成型步骤中,形成有端子用凹部,该端子用凹部比上述磁芯侧面更加向内凹陷进去,同时上述端子部被容纳入该端子用凹部中,并且在上述端子用凹部的内部还一体形成有导线用凹部,该导线用凹部比该端子用凹部更加向内凹陷进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记载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侧臼模具或上述上侧臼模具的至少一方中,上述端子部及上述末端所处部分被设置为平坦的形状。
CN201510885986.XA 2015-02-03 2015-12-04 一种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58454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8991A JP6547313B2 (ja) 2015-02-03 2015-02-03 磁性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5-018991 2015-02-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45422A true CN105845422A (zh) 2016-08-10
CN105845422B CN105845422B (zh) 2019-07-09

Family

ID=54936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85986.XA Active CN105845422B (zh) 2015-02-03 2015-12-04 一种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0121587B2 (zh)
EP (1) EP3057115B1 (zh)
JP (1) JP6547313B2 (zh)
CN (1) CN10584542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35866A (zh) * 2018-04-26 2018-07-27 临安和顺磁通电子有限公司 日i磁芯及其加工工艺
CN110706901A (zh) * 2018-07-10 2020-01-17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组件
CN110783082A (zh) * 2018-07-27 2020-02-11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99131B2 (en) * 2015-07-20 2018-02-20 Cyntec Co., Ltd. Structure of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an inductor
JP6802672B2 (ja) * 2016-08-31 2020-12-16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受動電子部品
JP6648688B2 (ja) 2016-12-27 2020-02-1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KR101983193B1 (ko) * 2017-09-22 2019-05-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KR20210152187A (ko) * 2020-06-08 2021-12-1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WO2023032516A1 (ja) * 2021-08-31 2023-03-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3110A (zh) * 1999-10-25 2001-07-11 住友特殊金属株式会社 稀土合金粉末的压型体制造方法、成形装置及稀土磁铁
JP2006278533A (ja) * 2005-03-28 2006-10-12 Tdk Corp 磁心の製造方法
CN201449885U (zh) * 2009-06-25 2010-05-05 越峰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软磁铁氧体磁芯成型模具
WO2012147462A1 (ja) * 2011-04-28 2012-11-01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圧粉成形体の成形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70575B2 (ja) * 2000-01-12 2005-07-13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封入圧粉コア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コイル封入圧粉コア
JP4439906B2 (ja) 2003-12-26 2010-03-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2005310869A (ja) * 2004-04-19 2005-1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コイル部品
JP2006324457A (ja) * 2005-05-19 2006-11-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コイル部品
US20100134233A1 (en) * 2008-11-28 2010-06-03 Shih-Jen Wang Inductor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JP5167382B2 (ja) 2010-04-27 2013-03-21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5935309B2 (ja) * 2011-12-15 2016-06-15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6273483B2 (ja) 2013-01-31 2018-02-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3110A (zh) * 1999-10-25 2001-07-11 住友特殊金属株式会社 稀土合金粉末的压型体制造方法、成形装置及稀土磁铁
JP2006278533A (ja) * 2005-03-28 2006-10-12 Tdk Corp 磁心の製造方法
CN201449885U (zh) * 2009-06-25 2010-05-05 越峰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软磁铁氧体磁芯成型模具
WO2012147462A1 (ja) * 2011-04-28 2012-11-01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圧粉成形体の成形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35866A (zh) * 2018-04-26 2018-07-27 临安和顺磁通电子有限公司 日i磁芯及其加工工艺
CN110706901A (zh) * 2018-07-10 2020-01-17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组件
US11335496B2 (en) 2018-07-10 2022-05-17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oil component
CN110706901B (zh) * 2018-07-10 2022-10-18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组件
CN110783082A (zh) * 2018-07-27 2020-02-11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组件
US11367561B2 (en) 2018-07-27 2022-06-21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oil compon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121587B2 (en) 2018-11-06
EP3057115A1 (en) 2016-08-17
US20160225521A1 (en) 2016-08-04
US10748705B2 (en) 2020-08-18
EP3057115B1 (en) 2017-11-15
US20190035549A1 (en) 2019-01-31
JP2016143777A (ja) 2016-08-08
JP6547313B2 (ja) 2019-07-24
CN105845422B (zh) 2019-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45422A (zh) 一种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
US20160126642A1 (en) Terminal, crimp terminal, wire harnes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rimp terminal
JP5639299B1 (ja) 圧着端子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端子金具
CN103688410A (zh) 电线连接方法
US8869584B2 (en) Progressive crimping method
US10411429B2 (en) Production method for conductive member, conductive member, and mold
CN103579791A (zh) 电端子
CN105210251A (zh) 制造电连接块的方法
US20220181831A1 (en) Electric cable with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ic cable with terminal
CN103415172A (zh) 带金属引线脚的外壳及其加工方法
WO2013110503A1 (en) Electrical contact terminal comprising a crimping section
JP2009252449A (ja) 端子金具、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US3575034A (en) Method of forming
CN110392960A (zh) 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及带端子的电线
WO2014096898A1 (en) Arrangement of an electrical wire and an electrical terminal shee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US20110302763A1 (en) Device for attaching a line to a connecting element
JP6519440B2 (ja) 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圧着治具
CN210404297U (zh) 一种加热坐垫加热线端子压接模具
CN103378531A (zh) 端子制造方法和基板连接器
CN210806051U (zh) 一种应用于电机线圈引出线连接的端子
JP5011173B2 (ja) 端子圧着装置、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JP6374630B1 (ja) 導線と接続端子との接続方法
WO2020100874A1 (ja) 端子付き電線
JP4489573B2 (ja) 打ち抜き金属板製のバスバーへの電気素子の圧着固定方法。
CN2641775Y (zh) 精密电阻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