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85726B - 双组分显影剂 - Google Patents

双组分显影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85726B
CN105785726B CN201610011964.5A CN201610011964A CN105785726B CN 105785726 B CN105785726 B CN 105785726B CN 201610011964 A CN201610011964 A CN 201610011964A CN 105785726 B CN105785726 B CN 1057857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cle
toner
mentioned
developing agent
component develo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1196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85726A (zh
Inventor
小原慎也
内野哲
中村公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7857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857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857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857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10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 G03G9/113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having coatings applied thereto
    • G03G9/1132Macromolecular components of coating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19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mensions of the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7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e.g. degree of sphericit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10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静电潜像显影用的双组分显影剂。本发明公开含有调色剂粒子和载体粒子的双组分显影剂。该调色剂粒子的个数平均粒径MDt为3.5~5.0μm。上述调色剂粒子的MDt与上述载体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MDc为特定的比率,且上述调色剂粒子中的球状调色剂微粒与该载体粒子中的载体微粒以特定的比例存在。

Description

双组分显影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静电潜像显影用的双组分显影剂。
背景技术
利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方法的彩色图像的形成中,通常使用双组分显影剂,该双组分显影剂含有含着色剂的调色剂粒子以及用于搅拌、输送该调色剂粒子的载体粒子。然后,伴随着数字印刷的普及,愈发要求形成的图像的高画质化、高稳定性等。因此,从节能的观点出发,研究了如下方法:降低构成调色剂粒子的粘结树脂的熔融温度、熔融粘度等且减少调色剂图像在纸上的定影所需的能量的方法,减少纸上的调色剂粒子的量且减少定影所需的能量的方法等。
对于后者(减少纸上的调色剂粒子的量的方法),研究了调色剂粒子的小粒径化。通过使调色剂粒子更小,调色剂粒子的表面积增加,因此能够以少量的调色剂粒子隐藏纸(形成图像)。其结果,能够在不使图像浓度下降的情况下减少上述定影所需的能量。此外,更小的调色剂粒子的微细的潜像再现性也良好,因此期待兼具节能化和高画质化。
例如,已知如下双组分显影剂:规定了上述调色剂粒子的个数平均粒径的双组分显影剂,规定了基于个数平均粒径和重量平均粒径的调色剂粒子的粒径以及利用形状系数的调色剂粒子的形状的双组分显影剂(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0-338719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1-3309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若使调色剂粒子更小,则调色剂粒子与载体粒子的接触点增加。因此,双组分显影剂的流动性变得不充分,此外,通过调色剂粒子附着于载体粒子,污染载体粒子表面的调色剂浪费(toner spent)变得容易产生。其结果,有时产生调色剂粒子的带电量的不均匀、由显影时的载体粒子所致的调色剂粒子输送量的不均匀、载体粒子的立穗的不均匀等问题,难以稳定地形成高画质的图像。
上述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双组分显影剂中,对于使调色剂粒子更小所致的上述调色剂浪费所涉及的问题,存留有研究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使用更小的调色剂粒子也能够维持高的流动性并且抑制调色剂浪费产生的双组分显影剂。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组分显影剂,是含有调色剂粒子和载体粒子的静电潜像显影用的双组分显影剂,其特征在于,上述调色剂粒子的个数平均粒径MDt为3.5~5.0μm,且满足下述式1和式2。下述式中,“MDc”是上述载体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X”是上述调色剂粒子的个数分布基准的粒径为3.0μm以上且小于4.5μm并且圆形度为0.980以上的粒子的存在比例(%),“Y”是上述载体粒子的体积分布基准的粒径为(2/3)×MDc以下的粒子的存在比例(%)。
(式1)4.5≤MDc/MDt≤6.5
(式2)(2/5)X+Y≤20(其中,10≤X≤40)
本发明所涉及的双组分显影剂虽然使用更小的调色剂粒子,但能够维持高的流动性并且抑制调色剂浪费的产生。其结果,通过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方法中使用该双组分显影剂,可以长期稳定地形成高画质的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组分显影剂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构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从提高双组分显影剂的流动性的观点出发,进一步提高双组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粒子的平均圆形度是有效的。然而,若提高比较小的调色剂粒子的平均圆形度,则有时调色剂粒子中的小粒径且高圆形度的微粒变多。该球状且微小的调色剂粒子由于是小粒径且高圆形度,因此在调色剂粒子与载体粒子混合时,与载体粒子的接触、碰撞频率高,容易引起调色剂浪费。
关于载体粒子的粒径,可以说与调色剂粒子同样。即,载体粒子中的较小粒径的粒子与粒径较大的载体粒子相比,与调色剂粒子的接触、碰撞频率高,因此存在容易产生调色剂浪费的趋势。
此外,若相对于调色剂粒径过度地增大载体粒子的粒径,则虽然双组分显影剂的流动性提高,但载体粒子对调色剂粒子的冲击力变强,产生调色剂粒子的破裂或缺损等,其结果,有时产生调色剂浪费。
因此,本发明中,用上述式1规定调色剂粒子与载体粒子的粒径的适当的关系,为了抑制调色剂浪费的产生,用上述式2规定上述球状且微小的调色剂粒子的比例与上述微小的载体粒子的比例的适当的关系。由此,提供一种可抑制调色剂浪费且具有高的流动特性的双组分显影剂。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组分显影剂是静电潜像显影用的双组分显影剂,含有调色剂粒子和载体粒子。上述双组分显影剂除了使用以下的调色剂粒子和载体粒子以外,能够与通常的双组分显影剂同样地构成。例如,通过以该双组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粒子的含量(调色剂浓度)为4.0~8.0质量%的方式适当混合调色剂粒子和载体粒子,可以构成上述双组分显影剂。
上述调色剂粒子的个数平均粒径MDt为3.5~5.0μm。若该MDt小于3.5μm,则有时双组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粒子的流动性变低,例如,有时连续印刷时的调色剂粒子与载体粒子的混合变得不充分,由于调色剂粒子的带电不均匀而画质变得不充分(例如从图像的粒状感的观点出发为不良)。若上述MDt大于5.0μm,则有时例如图像的精细度变得不充,画质变得不充分。
上述MDt是调色剂粒子的个数平均粒径,调色剂粒子的粒度分布至少在实质上为正态分布时,可以是中值径(D50t),也可以是众数径。
调色剂粒子的上述个数平均粒径可以使用在“MULTI SIZER 3”(Beckman Coulter公司制)上连接了数据处理用的电脑系统的装置进行测定、算出。作为测定方法,例如,用表面活性剂溶液20mL浸染调色剂粒子0.02g后,进行超声波分散1分钟,制作分散有调色剂粒子的调色剂粒子分散液。上述表面活性剂溶液例如是以纯水将含有表面活性剂成分的中性洗涤剂稀释10倍而成的溶液。
在样品架内的放入了ISOTON II(Beckman Coulter公司制)的烧杯中,以移液管注入该调色剂粒子分散液直至调色剂粒子的浓度为5~10%,将测定机计数设定为25000个来进行测定。另外,MULTI SIZER3的孔径为100μm。将测定范围1~30μm的范围分割成256区,算出在各分区的频率计数。若为中值径,则从个数累积百分比大的一方开始将50%的粒径作为上述个数平均粒径(D50t)。
上述MDt例如能够通过调色剂粒子的制造中的温度或搅拌的条件、调色剂粒子的分级、调色剂粒子的分级品的混合等来调整。
上述双组分显影剂满足下述式1和式2。
(式1)4.5≤MDc/MDt≤6.5
(式2)(2/5)X+Y≤20(其中,10≤X≤40)
上述式1中,上述MDc是载体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此外,上述式2中,上述X是上述调色剂粒子的个数分布基准的粒径为3.0μm以上且小于4.5μm并且圆形度为0.980以上的粒子(以下也称为“球状调色剂微粒”)的存在比例(%),上述Y是上述载体粒子的体积分布基准的粒径为(2/3)×MDc以下的粒子(以下也称为“载体微粒”)的存在比例(%)。
若载体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相对于调色剂粒子的个数平均粒径的比MDc/MDt小于4.5,则有时双组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粒子与载体粒子的接触点增加,其结果,例如,双组分显影剂的流动性下降,产生显影时的双组分显影剂的输送不均,画质变得不充分。此外,若上述MDc/MDt大于6.5,则有时载体粒子过大,其结果,例如,由于载体粒子对调色剂粒子的碰撞而产生调色剂粒子的破裂或缺损等,产生调色剂浪费,调色剂粒子的带电变得不均匀,画质变得不充分。
上述MDc是载体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在载体粒子的粒度分布至少在实质上为正态分布时,可以是中值径(D50c),也可以是众数径。
载体粒子的上述体积平均粒径是使用激光衍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HELOS KA”(日本激光株式会社制)以湿式进行测定的。例如,首先,选择焦点位置200mm的光学系统,将测定时间设定为5秒。然后,在0.2%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中加入测定用的载体粒子,使用超声波清洗机“US-1”(AS ONE株式会社制)使其分散3分钟而制作测定用试样分散液。将其供给数滴至“HELOS KA”,在达到试样浓度计可测定的区域的时刻开始测定。将所得的粒度分布相对于粒度范围(通道),从小径侧开始制作累积分布。若为中值径,则将成为累积50%的粒径作为上述体积平均粒径(D50t)。
上述MDc例如可以通过利用芯材粒子的制造条件控制芯材粒子的粒径的方法、或载体粒子的分级、载体粒子的分级品的混合等来进行调整。
若上述(2/5)X与Y的和在X为10~40的范围时大于20,则有时容易引起调色剂浪费的上述球状调色剂微粒与上述载体微粒双方在双组分显影剂中大量存在,其结果,例如,调色剂浪费变得更容易产生,调色剂粒子的带电变得不均匀,画质变得不充分。
上述X例如可使用下述流式粒子图像分析装置在测定调色剂粒子的圆形度的同时测定调色剂粒子的粒径,以满足粒径的范围(3.0μm以上且小于4.5μm)的条件和圆形度的范围(0.980以上)的条件两者的调色剂粒子相对于全部调色剂粒子的个数%的形式算出,由此可求出。此外,上述X可以通过与MDt的上述调整方法同样的方法进行调整。
调色剂粒子的圆形度可以使用流式粒子图像分析装置“FPIA-3000”(Sysmex公司制)进行测定。具体而言,使调色剂粒子在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润湿,进行超声波分散1分钟,分散后,使用“FPIA-3000”,在测定条件HPF(高倍率摄像)模式下,以HPF检测数3000~10000个的适当浓度进行测定。该方法从得到具有再现性的测定值的观点出发为优选。调色剂粒子的圆形度由下述式计算。
(式)圆形度=(具有与粒子图像相同投影面积的圆的周长)/(粒子投影图像的周长)
调色剂粒子的平均圆形度是加算各粒子的圆形度,除以测定的总粒子数而得的算术平均值。
调色剂粒子的圆形度或平均圆形度例如可通过调色剂粒子的制造中的树脂粒子的熟化程度、或调色剂粒子的热处理、不同的圆形度的调色剂粒子的混合等来进行调整。
上述载体微粒的存在比例Y可通过MDc的上述测定而求出。此外,该存在比例也可以通过与MDc的上述调整方法同样的方法进行调整。
例如从抑制双组分显影剂的上述输送不均的观点出发,上述MDc/MDt优选为4.5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此外,从抑制由调色剂粒子的破裂或缺损等所致的调色剂浪费的产生的观点出发,上述MDc/MDt优选为6.5以下,更优选为6.0以下。
此外,例如从使更容易引起调色剂浪费的上述球状调色剂微粒和上述载体微粒在上述双组分显影剂中的含量减少的观点出发,上述(2/5)X与Y的和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为16以下。
此外,从调色剂粒子的生产率的观点出发,上述X优选为14%以上,更优选为20%以上。此外,从进一步减少上述双组分显影剂中的上述球状调色剂微粒的存在量的观点出发,上述X优选为35%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
上述调色剂粒子含有调色剂母体粒子。该调色剂母体粒子含有粘结树脂和着色剂。
上述粘结树脂构成调色剂母体粒子,并且将着色剂分散地包含。粘结树脂可以使用能够用于调色剂的粘结树脂的树脂。该粘结树脂可以是一种或一种以上,其例子包含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系树脂和聚酯树脂、一部分被改性的改性聚酯树脂等。
上述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系树脂具有含有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键的化合物的自由基聚合物的分子结构,例如,可通过该化合物的自由基聚合而合成。上述化合物可以是一种或一种以上,其例子包含苯乙烯及其衍生物、和(甲基)丙烯酸及其衍生物。
上述苯乙烯及其衍生物的例子包含苯乙烯、邻甲基苯乙烯、间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对甲氧基苯乙烯、对苯基苯乙烯、对氯苯乙烯、对乙基苯乙烯、对正丁基苯乙烯、对叔丁基苯乙烯、对正己基苯乙烯、对正辛基苯乙烯、对正壬基苯乙烯、对正癸基苯乙烯、对正十二烷基苯乙烯、2,4-二甲基苯乙烯和3,4-二氯苯乙烯。
上述(甲基)丙烯酸及其衍生物的例子包含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环己酯、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β-羟基丙烯酸乙酯、γ-氨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和甲基丙烯酸二乙基氨基乙酯。
上述聚酯具有多元羧酸与多元醇的缩聚生成物的分子结构,例如,可通过它们的缩聚而合成。
上述多元羧酸可以是一种或一种以上。该多元羧酸的例子包含脂肪族二羧酸、芳香族二羧酸、具有双键的二羧酸、3元以上的羧酸、它们的酸酐、以及它们的低级烷基酯。上述具有双键的二羧酸介由双键进行自由基式的交联键合,因此从防止调色剂粒子定影时的热偏移的观点出发为优选。
上述脂肪族二羧酸的例子包含草酸、琥珀酸、戊二酸、己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1,9-壬烷二羧酸、1,10-癸烷二羧酸、1,12-十二烷二羧酸、1,14-十四烷二羧酸和1,18-十八烷二羧酸。
上述芳香族二羧酸的例子包含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萘-2,6-二羧酸、丙二酸和中康酸。
上述具有双键的二羧酸的例子包含马来酸、富马酸、3-己烯二酸和3-辛烯二酸。其中,从成本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富马酸或马来酸。
上述3元以上的羧酸的例子包含1,2,4-苯三羧酸、1,2,5-苯三羧酸和1,2,4-萘三羧酸。
上述多元醇可以是一种或一种以上。该多元醇的例子包含脂肪族二醇和3元以上的醇。其中,从得到后述的结晶性聚酯树脂的观点出发,优选脂肪族二醇,尤其是更优选主链部分的碳原子数为7~20的直链型脂肪族二醇。
若该脂肪族二醇为上述直链型脂肪族二醇,则可维持聚酯的结晶性,抑制该聚酯的熔融温度的下降。因此,从得到耐调色剂结块性、图像保存性和低温定影性优异的上述双组分显影剂的观点出发为优选。此外,若上述直链型脂肪族二醇的主链部分的碳原子数为7~20,则从与芳香族二羧酸缩聚时的生成物的熔点被抑制得较低且实现低温定影的观点出发为优选。此外,在实用上容易获得材料。从这些观点出发,该主链部分的碳原子数更优选为7~14。
适合用于上述结晶性聚酯树脂的合成的脂肪族二醇的例子包含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7-庚二醇、1,8-辛二醇、1,9-壬二醇、1,10-癸二醇、1,11-十一烷二醇、1,12-十二烷二醇、1,13-十三烷二醇、1,14-十四烷二醇、1,18-十八烷二醇和1,14-二十碳烷癸二醇。其中,从获得容易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8-辛二醇、1,9-壬二醇或1,10-癸二醇。
上述3元以上的醇的例子包含甘油、三羟甲基乙烷、三羟甲基丙烷和季戊四醇。
合成上述粘结树脂时的单体成分中可以添加用于调整所得树脂的分子量的链转移剂。链转移剂可以是一种或一种以上,在取得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范围内,以可达成上述目的的量使用。该链转移剂的例子包含2-氯乙醇、辛基硫醇、十二烷基硫醇、叔十二烷基硫醇等硫醇、以及苯乙烯二聚物。
从容易使调色剂粒子融化、达成在记录介质上定影时的节能化的观点出发,优选上述粘结树脂含有结晶性树脂。上述结晶性树脂是具有结晶性的树脂。其例子包含结晶性聚酯树脂和结晶性乙烯基系树脂。其中,优选为结晶性聚酯树脂,更优选为脂肪族系的结晶性聚酯树脂。
结晶性聚酯树脂能够通过使上述的酸成分与醇成分反应的一般的聚酯的聚合法来制造。该聚合法的例子包含直接缩聚和酯交换法,该聚合法例如可根据单体的种类而适当地分别使用。
上述结晶性聚酯树脂例如可以在180~230℃的聚合温度下制造。一边根据需要将反应系统内减压,除去缩合中产生的水、醇,一边使上述单体反应。单体在反应温度下不溶解或不相容时,可以加入高沸点的溶剂作为溶解助剂使其溶解。缩聚反应中,一边馏去溶解辅助溶剂一边进行反应。共聚反应中存在相容性差的单体时,例如,可以预先使相容性差的单体和应与该单体缩聚的酸或醇缩合后,使其与主成分一起缩聚。
上述着色剂可以是一种或一种以上。该着色剂可使用彩色调色剂的着色剂中使用的公知的无机或有机着色剂。该着色剂的例子包含炭黑、磁性体、颜料和染料。
上述炭黑的例子包含槽法炭黑、炉法炭黑、乙炔黑、热解炭黑和灯黑。上述磁性体的例子包含铁或镍、钴等强磁性金属、含有这些金属的合金、以及铁素体或磁铁矿等强磁性金属的化合物。
上述颜料的例子包含C.I.颜料红2、C.I.颜料红3、C.I.颜料红5、C.I.颜料红7、C.I.颜料红15、C.I.颜料红16、C.I.颜料红48:1、C.I.颜料红48:3、C.I.颜料红53:1、C.I.颜料红57:1、C.I.颜料红81:4、C.I.颜料红122、C.I.颜料红123、C.I.颜料红139、C.I.颜料红144、C.I.颜料红149、C.I.颜料红166、C.I.颜料红177、C.I.颜料红178、C.I.颜料红208、C.I.颜料红209、C.I.颜料红222、C.I.颜料橙31、C.I.颜料橙43、C.I.颜料黄3、C.I.颜料黄9、C.I.颜料黄14、C.I.颜料黄17、C.I.颜料黄35、C.I.颜料黄36、C.I.颜料黄65、C.I.颜料黄74、C.I.颜料黄83、C.I.颜料黄93、C.I.颜料黄94、C.I.颜料黄98、C.I.颜料黄110、C.I.颜料黄111、C.I.颜料黄138、C.I.颜料黄139、C.I.颜料黄153、C.I.颜料黄155、C.I.颜料黄180、C.I.颜料黄181、C.I.颜料黄185、C.I.颜料绿7、C.I.颜料蓝15:3、C.I.颜料蓝15:4、C.I.颜料蓝60、以及中心金属为锌或钛、镁等酞菁颜料。
上述染料的例子包含C.I.溶剂红1、C.I.溶剂红3、C.I.溶剂红14、C.I.溶剂红17、C.I.溶剂红18、C.I.溶剂红22、C.I.溶剂红23、C.I.溶剂红49、C.I.溶剂红51、C.I.溶剂红52、C.I.溶剂红58、C.I.溶剂红63、C.I.溶剂红87、C.I.溶剂红111、C.I.溶剂红122、C.I.溶剂红127、C.I.溶剂红128、C.I.溶剂红131、C.I.溶剂红145、C.I.溶剂红146、C.I.溶剂红149、C.I.溶剂红150、C.I.溶剂红151、C.I.溶剂红152、C.I.溶剂红153、C.I.溶剂红154、C.I.溶剂红155、C.I.溶剂红156、C.I.溶剂红157、C.I.溶剂红158、C.I.溶剂红176、C.I.溶剂红179、吡唑并三唑偶氮染料、吡唑并三唑偶氮甲碱染料、吡唑啉酮偶氮染料、吡唑啉酮偶氮甲碱染料、C.I.溶剂黄19、C.I.溶剂黄44、C.I.溶剂黄77、C.I.溶剂黄79、C.I.溶剂黄81、C.I.溶剂黄82、C.I.溶剂黄93、C.I.溶剂黄98、C.I.溶剂黄103、C.I.溶剂黄104、C.I.溶剂黄112、C.I.溶剂黄162、C.I.溶剂蓝25、C.I.溶剂蓝36、C.I.溶剂蓝60、C.I.溶剂蓝70、C.I.溶剂蓝93和C.I.溶剂蓝95。
在取得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范围内,上述调色剂母体粒子可以进一步含有除上述粘结树脂和上述着色剂以外的其它成分。该其它成分的例子包含脱模剂和带电控制剂。该其它成分可以是一种或一种以上。
上述脱模剂(蜡)的例子包含烃系蜡和酯蜡。该烃系蜡的例子包含低分子量聚乙烯蜡、低分子量聚丙烯蜡、费托蜡、微晶蜡和石蜡。此外,上述酯蜡的例子包含巴西棕榈蜡、季戊四醇山萮酸酯、山萮酸二十二烷醇酯和柠檬酸二十二烷醇酯。
上述带电控制剂的例子包含苯胺黑系染料、环烷酸或高级脂肪酸的金属盐、烷氧基化胺、季铵盐化合物、偶氮系金属配合物以及水杨酸金属盐或其金属配合物。
上述调色剂母体粒子的制造方法从适当控制上述调色剂粒子的粒径和圆形度的观点出发,与粉碎法相比,优选乳化缔合凝聚法等积累型的调色剂制造方法,例如,将分散于水系介质中的粘结树脂的粒子与着色剂的粒子凝聚·融合而制造调色剂母体粒子的方法、或悬浮聚合等,更优选为乳化缔合凝聚法。利用该乳化缔合凝聚法的调色剂母体粒子的制造方法例如包含以下所示的工序。
(a)在水系介质中,形成基于粘结树脂的粘结树脂粒子而制备分散有该粘结树脂粒子的粘结树脂粒子分散液的工序
(b)在水系介质中,使粘结树脂凝聚而得到成为调色剂母体粒子的树脂粒子的工序(凝聚·融合工序)
(c)冷却工序
(d)过滤、清洗、干燥工序
从控制调色剂粒子的流动性、带电性等的观点出发,上述调色剂粒子优选进一步含有外添剂。外添剂可以是一种或一种以上。该外添剂的例子包含二氧化硅粒子、二氧化钛粒子、氧化铝粒子、氧化锆粒子、氧化锌粒子、氧化铬粒子、氧化铈粒子、氧化锑粒子、氧化钨粒子、氧化锡粒子、氧化碲粒子、氧化锰粒子和氧化硼粒子。
上述外添剂更优选含有以溶胶-凝胶法制作的二氧化硅粒子。以溶胶-凝胶法制作的二氧化硅粒子具有粒径分布狭窄的特征,因此从抑制外添剂对调色剂母体粒子的附着强度不均的观点出发为优选。
此外,上述二氧化硅粒子的个数平均一次粒径优选为70~200nm。个数平均一次粒径为上述范围内的二氧化硅粒子与其它外添剂相比较大。因此,在双组分显影剂中具有作为间隔物的作用。因此,在显影器中搅拌双组分显影剂时,从防止更小的其它外添剂埋入调色剂母体粒子的观点出发为优选。此外,从防止调色剂母体粒子彼此融合的观点出发也为优选。
上述外添剂的个数平均一次粒径例如可以通过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拍摄的图像的图像处理来求出,例如,可通过分级、分级品的混合等来进行调整。
上述外添剂优选其表面被疏水化处理。该疏水化处理可使用公知的表面处理剂。该表面处理剂可以是一种或一种以上,其例子包含硅烷偶联剂、硅油、钛酸酯系偶联剂、铝酸酯系偶联剂、脂肪酸、脂肪酸金属盐、其酯化物和松香酸。
上述硅烷偶联剂的例子包含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六甲基二硅氮烷(HMDS)、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异丁基三甲氧基硅烷和癸基三甲氧基硅烷。上述硅油的例子包含环状化合物、直链状或支链状的有机硅氧烷等,更具体而言,包含有机硅氧烷低聚物、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十甲基环五硅氧烷、四甲基环四硅氧烷、以及四乙烯基四甲基环四硅氧烷。
此外,上述硅油的例子包含在侧链或单末端或两末端、侧链单末端、侧链两末端等导入改性基团而成的反应性高的至少将末端改性的硅油,改性基团的种类可以是一种或一种以上,其例子包含烷氧基、羧基、甲醇、高级脂肪酸改性、苯酚、环氧基、甲基丙烯酰基和氨基。
上述外添剂的添加量相对于调色剂粒子整体优选为0.1~10.0质量%,更优选为1.0~3.0质量%。
上述载体粒子由磁性体构成。该载体粒子的例子包含具有由该磁性体构成的芯材粒子和被覆该芯材粒子表面的被覆材料的层的被覆型载体粒子、以及将磁性体的微粉末分散在树脂中而成的树脂分散型的载体粒子。从抑制载体粒子对感光体的附着的观点出发,上述载体粒子优选为上述被覆型载体粒子。
上述芯材粒子由磁性体、例如通过磁场在其方向强烈磁化的物质构成。该磁性体可以是一种或一种以上,其例子包含铁、镍和钴等示出强磁性的金属、含有这些金属的合金或化合物、以及通过热处理而示出强磁性的合金。
上述示出强磁性的金属或含有它的化合物的例子包含铁、由下述式(a)表示的铁素体、以及由下述式(b)表示的磁铁矿。式(a)、式(b)中的M表示选自Mn、Fe、Ni、Co、Cu、Mg、Zn、Cd和Li中的一个以上的1价或2价的金属。
式(a):MO·Fe2O3
式(b):MFe2O4
此外,通过进行上述热处理而示出强磁性的合金的例子包含锰-铜-铝和锰-铜-锡等霍伊斯勒合金以及二氧化铬。
上述芯材粒子优选为各种铁素体。这是因为,被覆型载体粒子的比重与构成芯材粒子的金属的比重相比变小,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小显影器内的搅拌的冲击力。
上述被覆材料可以是一种或一种以上。被覆材料可以使用载体粒子的芯材粒子的被覆中使用的公知的树脂。该被覆材料是具有环烷基的树脂,从降低载体粒子的水分吸附性的观点以及提高被覆层与芯材粒子的密合性的观点出发为优选。该环烷基的例子包含环己基、环戊基、环丙基、环丁基、环庚基、环辛基、环壬基和环癸基。其中,优选为环己基或环戊基,从被覆层与铁素体粒子的密合性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为环己基。
上述具有环烷基的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例如为10000~800000,更优选为100000~750000。该树脂中的上述环烷基的含量例如为10质量%~90质量%。上述树脂中的该环烷基的含量例如可使用热分解-气相色谱/质量分析(P-GC/MS)、1H-NMR等公知的分析仪器求出。
上述双组分显影剂可以通过适量混合上述调色剂粒子与上述载体粒子来制造。该混合中使用的混合装置的例子包含诺塔混合机、W型锥形混合机和V型混合机。
上述双组分显影剂可应用于通常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方法。例如,收容于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供给于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形成。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图像读取部110、图像处理部30、图像形成部40、用纸输送部50和定影装置60。
图像形成部40具有利用Y(黄色)、M(品红)、C(青色)、K(黑色)各色调色剂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和41K。它们除了收容的调色剂以外均具有相同的构成,因此,以后有时会省略表示颜色的符号。图像形成部40进一步具有中间转印单元42和二次转印单元43。它们相当于转印装置。
图像形成单元41具有曝光装置411、显影装置412、感光体鼓413、带电装置414和鼓清洁装置415。感光体鼓413例如为带负电型的有机感光体。感光体鼓413的表面具有光导电性。感光体鼓413相当于感光体。带电装置414例如为电晕带电器。带电装置414也可以是使带电辊或带电刷、带电刮板等接触带电构件与感光体鼓413接触而带电的接触带电装置。曝光装置411例如包含作为光源的半导体激光器、以及将对应于应形成的图像的激光朝着感光体鼓413进行照射的光偏向装置(多边电机)。
显影装置412是双组分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显影装置412例如具有:收容双组分显影剂的显影容器、自由旋转地配置于该显影容器的开口部的显影辊(磁性辊)、以双组分显影剂可连通的方式将显影容器内隔开的隔壁、用于将显影容器中的开口部侧的双组分显影剂向显影辊输送的输送辊、以及用于搅拌显影容器内的双组分显影剂的搅拌辊。上述显影容器中收容有上述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组分显影剂。
中间转印单元42具有:中间转印带421、使中间转印带421压接于感光体鼓413的一次转印辊422、含有支承辊423A的多个支撑辊423、以及带清洁装置426。中间转印带421被多个支撑辊423架设成环状。通过多个支撑辊423中的至少一个的驱动辊进行旋转,中间转印带421在箭头A方向以恒定速度移动。
二次转印单元43具有环形的二次转印带432、以及含有二次转印辊431A的多个支撑辊431。二次转印带432被二次转印辊431A和支撑辊431架设成环状。
定影装置60例如具有:定影辊62、覆盖定影辊62的外周面且用于将构成用纸S上的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加热、融解的环形的发热带63、以及将用纸S向定影辊62和发热带63挤压的加压辊64。用纸S相当于记录介质。
图像形成装置1进一步具有图像读取部110、图像处理部30和用纸输送部50。图像读取部110具有供纸装置111和扫描器112。用纸输送部50具有供纸部51、排纸部52和输送路径部53。将基于克重、大小等而识别的用纸S(标准用纸、特殊用纸)分别按照预先设定的种类收容于构成供纸部51的三个供纸盘单元51a~51c。输送路径部53具有配准辊对53a等多个输送辊对。
对利用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的形成进行说明。
扫描器112对接触镜上的原稿D进行光学扫描而读取。来自原稿D的反射光由CCD传感器112a读取,成为输入图像数据。输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部30中被施以规定的图像处理,输送至曝光装置411。
感光体鼓413以恒定的周速旋转。带电装置414使感光体鼓413的表面同样地带电为负极性。曝光装置411中,多边电机的多面反射镜以高速进行旋转,与各色成分的输入图像数据对应的激光沿着感光体鼓413的轴向展开,沿着该轴向对感光体鼓413的外周面进行照射。如此,在感光体鼓413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
在显影装置412中,调色剂粒子通过上述显影容器内的双组分显影剂的搅拌、输送而带电,双组分显影剂被输送至上述显影辊,在该显影辊的表面形成磁性刷。带电的调色剂粒子从上述磁性刷静电附着于感光体鼓413上的静电潜像的部分。如此,感光体鼓413的表面的静电潜像被可视化,在感光体鼓413的表面形成对应于静电潜像的调色剂图像。
如上所述,上述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粒子的个数平均粒径为3.5~5.0μm,且满足上述的式1和式2。该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粒子比较小,此外,容易产生调色剂浪费的上述球状调色剂微粒和上述载体微粒的量被适当地限制。因此,在显影装置412中,上述双组分显影剂充分地流动,调色剂粒子均匀且充分带电,通过该调色剂粒子,上述静电潜像被忠实地显影至其细微部分。
感光体鼓413的表面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中间转印单元42被转印至中间转印带421。在转印后残留于感光体鼓413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通过具有与感光体鼓413表面滑动接触的鼓清洁刮板的鼓清洁装置415而被除去。
利用一次转印辊422将中间转印带421压接于感光体鼓413,从而利用感光体鼓413和中间转印带421,在每个感光体鼓上形成一次转印夹持部。在该一次转印夹持部中,各色的调色剂图像在中间转印带421上被依次重叠地转印。
另一方面,二次转印辊431A介由中间转印带421和二次转印带432压接于支承辊423A。由此,利用中间转印带421和二次转印带432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用纸S通过该二次转印夹持部。用纸S利用用纸输送部50向二次转印夹持部进行输送。用纸S的倾斜度的补正和输送时机的调整通过配设有配准辊对53a的配准辊部进行。
若用纸S输送至上述二次转印夹持部,则对二次转印辊431A外加转印偏压。通过该转印偏压的外加,载持于中间转印带421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至用纸S。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用纸S利用二次转印带432向定影装置60输送。
定影装置60利用发热带63和加压辊64形成定影夹持部,将输送来的用纸S以该定影夹持部进行加热、加压。如此,将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用纸S。上述调色剂粒子由于比较小而更容易融化。因此,上述调色剂图像的定影与使以往大小的调色剂粒子的调色剂图像定影的情况相比,定影所需的热量(电能)进一步减少。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用纸S由具备排纸辊52a的排纸部52排纸至机器外。如此形成没有粒状感的高画质的图像。
另外,二次转印后残留于中间转印带421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通过具有与中间转印带421表面滑动接触的带清洁刮板的带清洁装置426而被除去。
由以上说明可明确,上述双组分显影剂含有上述调色剂粒子和上述载体粒子,该调色剂粒子的个数平均粒径MDt为3.5~5.0μm且满足上述的式1和式2,因此即使使用更小的调色剂粒子也可维持双组分显影剂的高流动性,并且抑制调色剂浪费的产生。
此外,从抑制双组分显影剂的上述输送不均的观点、抑制调色剂浪费的产生的观点、使容易引起调色剂浪费的上述球状调色剂微粒和上述载体微粒的含量减少的观点、以及调色剂粒子的生产率的观点出发,上述双组分显影剂满足下述式3和式4是更有效的。
(式3)5.0≤MDc/MDt≤6.0
(式4)(2/5)X+Y≤16(其中,14≤X≤35)
此外,从适当控制上述调色剂粒子的粒径和圆形度的观点出发,上述调色剂粒子的上述调色剂母体粒子为将分散于水系介质中的粘结树脂的粒子与着色剂的粒子进行凝聚·融合而得到的调色剂母体粒子是更有效的。
此外,从达成定影时的节能的观点出发,上述粘结树脂含有结晶性树脂是更有效的。
此外,从抑制外添剂对调色剂母体粒子的附着强度不均的观点以及防止更小的外添剂埋没于调色剂母体粒子的观点出发,上述调色剂粒子的上述外添剂含有以溶胶-凝胶法制作的二氧化硅粒子且该二氧化硅粒子的个数平均一次粒径为70~200nm是更有效的。
此外,从抑制载体粒子向感光体附着的观点、降低载体粒子的水分吸附性的观点、以及提高被覆层与芯材粒子的密合性的观点出发,上述载体粒子具有芯材粒子和被覆该芯材粒子表面的被覆材料的层且该被覆材料含有具有环烷基的树脂是更有效的。
实施例
使用以下的实施例和比较例进一步具体地说明本发明。应予说明,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实施例等。
[着色剂微粒分散液的制备]
一边搅拌使正十二烷基硫酸钠11.5质量份在离子交换水160质量份中进行搅拌、溶解而成的溶液,一边在该溶液中缓缓添加铜酞菁24.5质量份。接着,使用搅拌装置“CLEARMIX W MOTION CLM-0.8”(M-TECHNIQUE株式会社制)进行分散处理,从而制备该溶液中的铜酞菁粒子的体积基准的中值径为126nm的着色剂微粒分散液(A1)。
另外,着色剂微粒分散液(A1)的体积基准的中值径使用电泳光散射光度计“ELS-800”(大塚电子株式会社制)而求出。
[结晶性聚酯树脂的制作]
在三口烧瓶中加入1,9-壬二醇300g、十二烷二酸250g、催化剂Ti(OBu)4(相对于羧酸单体为0.014质量%),制备混合液,其后,通过减压操作将容器内的空气减压。进而,将氮气导入至上述三口烧瓶使得该烧瓶内形成非活性环境,一边对上述混合液进行机械搅拌一边在180℃进行6小时回流。其后,以减压蒸馏将未反应的单体成分除去,缓缓升温至220℃而进行12小时搅拌。在成为粘稠的状态时进行冷却,从而得到结晶性聚酯树脂(B1)。所得的结晶性聚酯树脂(B1)的重均分子量(Mw)为19500。此外,结晶性聚酯树脂(B1)的熔点为75℃。
结晶性聚酯树脂(B1)的Mw是如下求出的,即,使用装置“HLC-8220”(Tosoh公司制)和色谱柱“TSKguardcolumn+TSKgelSuperHZM-M3连接”(Tosoh公司制),一边将柱温保持在40℃一边将作为载体溶剂的四氢呋喃(THF)以流速0.2mL/分钟流动,将试样溶液10μL注入上述装置内,使用折射率检测器(RI检测器)进行检测,通过使用用单分散的聚苯乙烯标准粒子测定的标准曲线算出测定试样所具有的分子量分布而求出。
上述试样用液是如下制备的,即,使测定试样在室温下在使用超声波分散机进行5分钟处理的溶解条件下以浓度成为1mg/mL的方式溶解于THF,接着,以孔径0.2μm的膜滤器进行过滤而制备。此外,上述标准曲线是测定至少10点左右的标准聚苯乙烯试样而制成的。该标准聚苯乙烯试样使用Pressure Chemical公司制的分子量为6×102、2.1×103、4×103、1.75×104、5.1×104、1.1×105、3.9×105、8.6×105、2×106、4.48×106的试样。
此外,结晶性聚酯树脂(B1)的熔点作为DSC曲线中的第1升温过程中的来自结晶性聚酯的吸热峰顶的温度求出,该DSC曲线是通过如下方式而得到的,即,使用示差扫描热量测定装置“Diamond DSC”(Perkin Elmer公司制),将试样3.0mg封入铝制锅并固定于支架,固定空的铝制锅作为参考,在依次经过以升温速度10℃/min从0℃升温至200℃的第1升温过程、以冷却速度10℃/min从200℃冷却至0℃的冷却过程、以及以升温速度10℃/min从0℃升温至200℃的第2升温过程的测定条件(升温·冷却条件)下进行测定,通过该测定而得到DSC曲线。
[树脂粒子(C1)的分散液的制备(第1步聚合)]
在安装有搅拌装置、温度传感器、冷却管、氮导入装置的5L的反应容器中,装入聚氧乙烯(2)十二烷基醚硫酸钠4g和离子交换水3000g,一边将所得的混合液在氮气流下以230rpm的搅拌速度进行搅拌,一边使该混合液的温度升温至80℃。升温后,在上述混合液中添加使过硫酸钾10g溶解于离子交换水200g而成的溶液,将该混合液的液温设为75℃,用1小时将下述组成的单体混合液滴加到上述混合液中,其后,将该混合液在75℃进行2小时加热、搅拌,由此进行上述单体的聚合,制备树脂粒子(C1)的分散液。
苯乙烯 568g
丙烯酸正丁酯 164g
甲基丙烯酸 68g
[树脂粒子(C2)的分散液的制备(第2步聚合)]
在安装有搅拌装置、温度传感器、冷却管、氮导入装置的5L的反应容器中,装入使聚氧乙烯(2)十二烷基醚硫酸钠2g溶解于离子交换水3000g而成的溶液,将所得的混合液加热至80℃。
另一方面,制备在80℃使下述组成的单体溶解而成的溶液。其后,将该溶液添加于上述混合液中,利用具有循环路径的机械式分散机“CLEARMIX”(M-TECHNIQUE株式会社制)使其混合分散1小时,制备含有乳化粒子(油滴)的分散液。接着,制备使过硫酸钾5g溶解于离子交换水100g而成的引发剂溶液,添加于上述分散液中,在80℃将所得的分散液加热搅拌1小时而进行上述单体的聚合,制备树脂粒子(C2)的分散液。
另外,上述蜡是“HNP-0190”(日本精蜡株式会社制)。
[核用树脂微粒(C3)的分散液的制备(第3步聚合)]
在上述的树脂粒子(C2)的分散液中进一步添加使过硫酸钾10g溶解于离子交换水200g而成的溶液,将所得的分散液维持在80℃,用1小时将下述组成的单体混合液滴加到上述分散液中。滴加结束后,将所得的分散液加热搅拌2小时,由此进行上述单体的聚合,其后,将上述分散液冷却至28℃,制备核用树脂微粒(C3)的分散液。
[壳用树脂微粒(D1)的分散液的制备]
在安装有搅拌装置、温度传感器、冷却管、氮导入装置的反应容器中,装入使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硫酸钠2.0g溶解于离子交换水3000g而成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一边在氮气流下以230rpm的搅拌速度进行搅拌,一边使该溶液的温度升温至80℃。在该溶液中添加使过硫酸钾10g溶解于离子交换水200g而成的引发剂溶液,用3小时将下述组成的单体混合液滴加到上述溶液中。滴加后,在80℃将所得的混合液加热、搅拌1小时而进行上述单体的聚合,制备壳用树脂微粒(D1)的分散液。
[核壳粒子的制作(凝聚·融合工序)]
在安装有搅拌装置、温度传感器、冷却管、氮导入装置的5L的反应容器中,装入核用树脂微粒(C3)的分散液360g(按固体成分换算)、离子交换水1100g和着色剂微粒的分散液(A1)50g,将所得的分散液的温度调整至30℃后,在该分散液中加入5N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而将该分散液的pH调整为10。接着,在搅拌下以30℃用10分钟在上述分散液中添加将氯化镁60g溶解于离子交换水60g而成的水溶液。添加后,将分散液保持在30℃3分钟后开始升温,用60分钟将上述分散液升温至85℃,在将该分散液的温度保持于85℃的状态下继续粒子生长反应,制备预核粒子(1)的分散液。
在该状态下,以“Coulter MULTI SIZER 3”(Beckman Coulter公司制)测定缔合的预核粒子(1)的粒径,在预核粒子(1)的个数基准的中值径成为4.1μm的时刻,在上述分散液中添加将氯化钠40g溶解于离子交换水160g而成的水溶液而使预核粒子(1)的生长停止,进而,作为熟化工序,以液体温度80℃搅拌1小时,从而使预核粒子(1)间的融合进行,由此,形成核粒子(1)。
接着,添加壳用树脂微粒(D1)80g(按固体成分换算),以80℃继续搅拌1小时,使壳用树脂微粒(D1)融合于核粒子(1)的表面而形成壳层,从而得到树脂粒子(1)。这里,在所得的分散液中添加将氯化钠150g溶解于离子交换水600g而成的水溶液,以液温80℃进行熟化处理,在树脂粒子(1)的平均圆形度成为0.950的时刻冷却至30℃。冷却后的核壳粒子(1)的个数基准的中值径为4.2μm,平均圆形度为0.950。
另外,核壳粒子(1)的平均圆形度是使用流式粒子图像分析装置“FPIA-3000”,以按照上述测定条件而得到的圆形度的平均值的形式求出。此外,核壳粒子(1)的个数基准的中值径与核粒子(1)的中值径同样地使用“Coulter MULTI SIZER 3”进行测定。
[调色剂母体粒子的制作(清洗·干燥工序)]
将凝聚·融合工序中生成的核壳粒子(1)的分散液用离心分离机进行固液分离,形成核壳粒子的湿滤饼。用上述离心分离机以35℃的离子交换水清洗该湿滤饼直至滤液的电导率为5μS/cm为止,其后,转移至“FLASH JET DRYER”(SEISHIN企业株式会社制),进行干燥直至水分量为0.8质量%,制作调色剂母体粒子1。调色剂母体粒子1的球状调色剂母体微粒的存在比例X为8.2%。
调色剂母体粒子1的上述X(%)使用“FPIA-3000”求出。另外,上述球状调色剂母体微粒是指个数分布基准的粒径为3.0~4.5μm且圆形度为0.980以上的粒子。
[调色剂母体粒子2~19的制作]
除了在上述树脂粒子的平均圆形度分别为0.953、0.955、0.960、0.965、0.970、0.985和0.987的时刻将该树脂粒子的分散液的温度冷却至30℃以外,与调色剂母体粒子1同样地分别制作调色剂母体粒子2~8。调色剂母体粒子2和3的上述X均为10.1%,调色剂母体粒子4的上述X为14.0%,调色剂母体粒子5的上述X为17.4%,调色剂母体粒子6的上述X为19.6%,调色剂母体粒子7的上述X为29.3%,调色剂母体粒子8的上述X为32.1%。
此外,除了在上述预核粒子的个数基准的中值径为3.4μm的时刻停止该预核粒子的生长、在上述树脂粒子的平均圆形度为0.942的时刻将该树脂粒子的分散液的温度冷却至30℃以外,与调色剂母体粒子1同样地制作调色剂母体粒子9。调色剂母体粒子9的核壳粒子(核壳粒子(9))的个数基准的中值径为3.5μm,调色剂母体粒子9的上述X为8.2%。
此外,除了在上述树脂粒子的平均圆形度分别为0.948、0.960、0.965、0.975、0.980、0.985和0.987的时刻将该树脂粒子的分散液的温度冷却至30℃以外,与调色剂母体粒子9同样地分别制作调色剂母体粒子10~16。调色剂母体粒子10的上述X为10.2%,调色剂母体粒子11的上述X为20.1%,调色剂母体粒子12的上述X为24.8%,调色剂母体粒子13的上述X为32.4%,调色剂母体粒子14的上述X为36.2%,调色剂母体粒子15的上述X为39.9%,调色剂母体粒子16的上述X为41.1%。
此外,除了在上述预核粒子的个数基准的中值径为4.9μm的时刻停止该预核粒子的生长、在上述树脂粒子的平均圆形度为0.965的时刻将该树脂粒子的分散液的温度冷却至30℃以外,与调色剂母体粒子1同样地制作调色剂母体粒子17。调色剂母体粒子17的核壳粒子(核壳粒子(17))的个数基准的中值径为5.0μm,调色剂母体粒子17的上述X为10.2%。
此外,除了在上述预核粒子的个数基准的中值径为3.3μm的时刻停止该预核粒子的生长、在上述树脂粒子的平均圆形度为0.970的时刻将该树脂粒子的分散液的温度冷却至30℃以外,与调色剂母体粒子1同样地制作调色剂母体粒子18。调色剂母体粒子18的核壳粒子(核壳粒子(18))的个数基准的中值径为3.4μm,调色剂母体粒子18的上述X为29.5%。
此外,除了在上述预核粒子的个数基准的中值径为5.0μm的时刻停止该预核粒子的生长、在上述树脂粒子的平均圆形度为0.970的时刻将该树脂粒子的分散液的温度冷却至30℃以外,与调色剂母体粒子1同样地制作调色剂母体粒子19。调色剂母体粒子19的核壳粒子(核壳粒子(19))的个数基准的中值径为5.1μm,调色剂母体粒子19的上述X为10.2%。
[调色剂粒子1的制作(外添剂处理工序)]
在调色剂母体粒子1中以下述量添加下述粉体,添加到亨舍尔混合机型式“FM20C/I”(日本焦炭工业株式会社制),以叶片顶端周速为40m/s的方式设定搅拌翼的转速并搅拌15分钟,制作调色剂粒子1。
溶胶凝胶二氧化硅 2.0质量%
疏水性二氧化硅 2.5质量%
疏水性氧化钛 0.5质量%
上述“溶胶凝胶二氧化硅”经六甲基二硅氮烷(HMDS)处理,其疏水化度为72%,其个数平均一次粒径为130nm。此外,上述“疏水性二氧化硅”经HMDS处理,其疏水化度为72%,其个数平均一次粒径为40nm。进而,上述“疏水性氧化钛”经HMDS处理,其疏水化度为55%,其个数平均一次粒径为20nm。此外,上述粉体的添加量是调色剂粒子1中的各粉体的添加量。
上述粉体对调色剂粒子1进行外添混合时的混合粉体的温度以成为40℃±1℃的方式进行设定。该温度为41℃时,在亨舍尔混合机的外浴将冷却水以5L/分钟的流量流动冷却水,成为39℃时,以该冷却水的流量为1L/分钟的方式流动冷却水,从而控制亨舍尔混合机内部的温度。
另外,上述粉体的个数平均一次粒径也可以是目录值,可以通过以透射型电子显微镜拍摄的图像的处理而求出。例如,可以利用“JEM-2000FX”(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在加速电压80kV下以10000倍拍摄调色剂粒子1,利用扫描器取得照片图像,使用图像处理解析装置“LUZEX AP”(株式会社NIRECO制,“LUZEX”是同公司的注册商标)对上述外添剂粒子进行2值化处理,对100个粒子算出水平方向费雷特直径,以其平均值的形式求出。“水平方向费雷特直径”是指对外添剂粒子的图像进行2值化处理时的与外接长方形的长边方向平行的边的长度。
[调色剂粒子2~19的制作]
除了分别使用调色剂母体粒子2~19代替调色剂母体粒子1以外,与调色剂粒子1同样地分别得到调色剂粒子2~19。
另外,调色剂粒子1~19的各自的平均圆形度与各调色剂粒子中的上述核壳粒子(核壳粒子(1)~(19))的各自的平均圆形度相同。此外,调色剂粒子1~19的各自的个数分布基准的中值径D50t与各调色剂粒子中的上述核壳粒子(核壳粒子(1)~(19))的各自的该中值径相同。
[芯材被覆用树脂(被覆材料1)的制作)]
在0.3质量%的苯磺酸钠的水溶液中以1:1的摩尔比添加甲基丙烯酸环己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添加相当于单体总量的0.5质量%的量的过硫酸钾而进行乳化聚合,将所得的分散液中的树脂粒子通过该分散液的喷雾干燥进行干燥,从而制作作为芯材被覆用树脂的被覆材料1。所得的被覆材料1的重均分子量Mw为50万。被覆材料1的Mw与上述的结晶性聚酯树脂(B1)同样地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求出。
[载体粒子1的制作]
准备体积平均径为15μm的Mn-Mg系的铁素体粒子作为芯材粒子。在带有水平搅拌叶片的高速搅拌混合机中投入100质量份的上述铁素体粒子和4.5质量份的被覆材料1,在水平旋转翼的周速为8m/sec的条件下,在22℃混合搅拌15分钟。其后,在120℃混合50分钟,通过机械冲击力(机械化学法)的作用使被覆材料1被覆于上述芯材粒子的表面,制作载体粒子1。载体粒子1的体积分布基准的中值径D50c为15.5μm,载体粒子1中的载体微粒的存在比例Y为2.4%。
载体粒子1的上述D50c和上述Y是使用激光衍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HELOS KA”(日本激光株式会社制),基于上述方法而求出的。应予说明,上述“载体微粒”是指上述D50c的2/3以下的粒径的粒子。
[载体粒子2~16的制作]
除了改变被覆材料1的投入量以外,与载体粒子1同样地分别制作载体粒子2~16。载体粒子2中,D50c为16.0μm,上述Y为2.4%。
此外,载体粒子3中,D50c为18.0μm,上述Y为2.9%。载体粒子4中,D50c为18.5μm,上述Y为3.0%。载体粒子5中,D50c为19.0μm,上述Y为3.3%。载体粒子6中,D50c为20.0μm,上述Y为4.0%。载体粒子7中,D50c为22.0μm,上述Y为6.8%。载体粒子8中,D50c为22.5μm,上述Y为7.2%。载体粒子9中,D50c为23.0μm,上述Y为8.1%。载体粒子10中,D50c为25.0μm,上述Y为10.0%。
此外,载体粒子11中,D50c为27.0μm,上述Y为12.7%。载体粒子12中,D50c为27.5μm,上述Y为13.1%。载体粒子13中,D50c为28.0μm,上述Y为14.0%。载体粒子14中,D50c为30.0μm,上述Y为14.8%。载体粒子15中,D50c为32.5μm,上述Y为15.8%。载体粒子16中,D50c为33.0μm,上述Y为16.0%。
[双组分显影剂1的制作]
将调色剂粒子2和载体粒子11以双组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粒子的含量(调色剂浓度)为7质量%的方式混合而制作双组分显影剂1。该混合使用V型混合机。混合时间为30分钟。此外,除了将调色剂粒子和载体粒子的组合变更为下述表1、2所示的组合以外,与双组分显影剂1同样地分别制作双组分显影剂2~22和C1~C20。分别将双组分显影剂1~22中的调色剂粒子和载体粒子的组合与各物性值示于表1和表2,将双组分显影剂C1~C20中的调色剂粒子和载体粒子的组合与各物性值示于表3和表4。
表1
表2
表3
表4
[评价]
作为评价装置,使用市售的数字全彩色复合机“bizhub PRO C6500”(KONICAMINOLTA株式会社制,“bizhub”是同公司的注册商标)。分别装填双组分显影剂1~22和C1~C20,在高温高湿(30℃·80%RH)环境下,在A4版的优质纸(65g/m2)上进行形成10万张作为测试图像的印刷率为5%的带状实心图像的印刷(耐久印刷)。
(1)画质(粒状性、GI值)
分别在印刷初期和10万张的耐久印刷后,输出分别使用双组分显影剂1~22和C1~C20的灰度为32级的灰度图案的图像。然后,该图像中的粒状性的评价是以CCD读取灰度图案,对所得的读取值实行考虑了MTF(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校正的傅立叶变换处理,测定符合人类的相对可见度的GI值(Graininess Index),求出最大GI值。GI值越小越好,越小表示图像的粒状感越少。应予说明,该GI值是日本图像学会志39(2)、84·93(2000)中公开的值。按照下述评价基准,评价初期和耐久印刷后的各个上述图像中的灰度图案的粒状性。
对于在初期输出的灰度图案的图像,基于该图像中的最大GI值(GIi)根据以下基准进行判定。
◎:GIi小于0.170
○:GIi为0.170以上且小于0.180
×:GIi为0.180以上
此外,对于在耐久印刷后输出的灰度图案的图像,基于上述GIi与耐久印刷后的灰度图案中的最大GI值GIa的差ΔGI(GIa-GIi)根据以下基准进行判定。
◎:ΔGI为0以上且小于0.010
○:ΔGI为0.010以上且小于0.020
×:ΔGI为0.020以上
(2)调色剂浪费
在上述耐久印刷后,将使用的双组分显影剂从该评价装置取出,以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清洗该双组分显影剂,从而从上述双组分显影剂提取载体粒子。将该载体粒子3g溶解于甲基乙基酮100mL,求出所得溶液对波长630nm的光的透射率,根据以下基准进行判定。
◎:透射率为95%以上
○:透射率小于95%且为90%以上
×:透射率小于90%
分别将双组分显影剂1~22的评价结果示于表5和表6,将双组分显影剂C1~C20的评价结果示于表7和表8。
表5
表6
表7
表8
从表1~8可明确,双组分显影剂1~22均可以充分地抑制图像的粒状感,此外,也可以充分地抑制调色剂浪费的产生。与此相对,双组分显影剂C1~C20均是在抑制图像的粒状感和抑制调色剂浪费的产生中的至少一方面不充分。
然后,例如,根据双组分显影剂3与C4、双组分显影剂10与C10、双组分显影剂20与C13、双组分显影剂1与C3、双组分显影剂13与C9和双组分显影剂22与C14的对比、双组分显影剂10、12、13与C15~C17的对比、以及双组分显影剂20~22与C18~C20的对比可知,上述MDt为3.5~5.0μm且满足下述式1时,图像的粒状感被充分抑制,且调色剂浪费的产生被充分抑制。
(式1)4.5≤MDc/MDt≤6.5
此外,除上述条件以外,例如,根据双组分显影剂8、19和22与C5、C6和C11的对比、双组分显影剂20与C1的对比、以及双组分显影剂19与C12的对比可知,在上述X为10~40的范围内且满足下述式2时,图像的粒状感被充分抑制,且调色剂浪费的产生被充分抑制。
(式2)(2/5)X+Y≤20
此外,例如,在双组分显影剂1~22中,双组分显影剂4、7、12和14均是图像的粒状感的抑制效果和调色剂浪费的产生的抑制效果都更加优异。因此,可知通过进一步满足下述式3和式4,可进一步提高这些效果。
(式3)5.0≤MDc/MDt≤6.0
(式4)(2/5)X+Y≤16(其中,14≤X≤35)
另一方面,根据双组分显影剂C15~C20,若D50t在3.5~45.0μm的范围外,则可看到产生画质的粒状性不良的趋势。认为这是因为,通过调色剂粒子相对于载体粒子相对过小或过大,双组分显影剂的流动性变得不充分,另外,若调色剂粒子过小,则并发调色剂浪费。
此外,根据双组分显影剂C3、C4、C9、C10、C13、C14,若MDc/MDt在4.5~6.5的范围外,则可看到产生调色剂浪费或画质的粒状性的趋势。认为这是因为,若MDc/MDt过小,则调色剂粒子与载体粒子的接触点增加,若nMDc/MDt过大,则载体粒子对调色剂粒子更强烈的碰撞而导致产生调色剂浪费,产生双组分显影剂的流动性下降、调色剂粒子的不均匀带电,因此,产生画质的粒状性不良和调色剂浪费中的一方或双方。
此外,根据双组分显影剂C5、C6,若(2/5)X+Y大于20,则可看到产生调色剂浪费的趋势。认为这是因为,由于容易引发调色剂浪费的球状调色剂微粒和载体微粒多而产生调色剂浪费。
此外,根据双组分显影剂C1、C2、C7、C8、C11、C12,若X在10~40的范围外,则可看到产生调色剂浪费或画质的粒状性的趋势。认为这是因为,若球状调色剂微粒相对于载体微粒的相对比例过小或过大,则会产生球状调色剂微粒所致的调色剂浪费、双组分显影剂的流动性下降等,因此,产生画质的粒状性不良和调色剂浪费中的一方或双方。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利用小粒径的调色剂粒子形成高画质的图像且抑制了调色剂浪费的产生的双组分显影剂。因此,根据本发明,期待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进一步高性能化和节能化,期待该图像形成装置的进一步普及。
符号说明
1 图像形成装置
30 图像处理部
40 图像形成部
41Y、41M、41C、41K 图像形成单元
42 中间转印单元
43 二次转印单元
50 用纸输送部
51 供纸部
51a、51b、51c 供纸盘单元
52 排纸部
52a 排纸辊
53 输送路径部
53a 配准辊对
60 定影装置
62 定影辊
63 发热带
64 加压辊
110 图像读取部
111 供纸装置
112 扫描器
112a CCD 传感器
411 曝光装置
412 显影装置
413 感光体鼓
414 带电装置
415 鼓清洁装置
421 中间转印带
422 一次转印辊
423、431 支撑辊
423A 支承辊
426 带清洁装置
431A 二次转印辊
432 二次转印带
D 原稿
S 用纸

Claims (13)

1.一种双组分显影剂,是含有调色剂粒子和载体粒子的静电潜像显影用的双组分显影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色剂粒子的个数平均粒径MDt为3.5~5.0μm,
在将所述载体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设为MDc、将所述调色剂粒子的个数分布基准的粒径为3.0μm以上且小于4.5μm并且圆形度为0.980以上的粒子的存在比例设为X%、将所述载体粒子的体积分布基准的粒径为(2/3)×MDc以下的粒子的存在比例设为Y%时,满足下述式1和式2:
(式1)4.5≤MDc/MDt≤6.5,
(式2)(2/5)X+Y≤20,其中,10≤X≤4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分显影剂,其特征在于,满足下述式3和式4:
(式3)5.0≤MDc/MDt≤6.0,
(式4)(2/5)X+Y≤16,其中,14≤X≤35。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组分显影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色剂粒子含有调色剂母体粒子,
所述调色剂母体粒子是将分散于水系介质中的粘结树脂的粒子与着色剂的粒子进行凝聚·融合而得到的调色剂母体粒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组分显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树脂含有结晶性树脂。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组分显影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色剂粒子进一步含有外添剂,
所述外添剂含有以溶胶-凝胶法制作的二氧化硅粒子,
所述二氧化硅粒子的个数平均一次粒径为70~200nm。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组分显影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色剂粒子进一步含有外添剂,
所述外添剂含有以溶胶-凝胶法制作的二氧化硅粒子,
所述二氧化硅粒子的个数平均一次粒径为70~200nm。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组分显影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色剂粒子进一步含有外添剂,
所述外添剂含有以溶胶-凝胶法制作的二氧化硅粒子,
所述二氧化硅粒子的个数平均一次粒径为70~200nm。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组分显影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体粒子具有芯材粒子和被覆该芯材粒子表面的被覆材料的层,
所述被覆材料含有具有环烷基的树脂。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组分显影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体粒子具有芯材粒子和被覆该芯材粒子表面的被覆材料的层,
所述被覆材料含有具有环烷基的树脂。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组分显影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体粒子具有芯材粒子和被覆该芯材粒子表面的被覆材料的层,
所述被覆材料含有具有环烷基的树脂。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组分显影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体粒子具有芯材粒子和被覆该芯材粒子表面的被覆材料的层,
所述被覆材料含有具有环烷基的树脂。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组分显影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体粒子具有芯材粒子和被覆该芯材粒子表面的被覆材料的层,
所述被覆材料含有具有环烷基的树脂。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组分显影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体粒子具有芯材粒子和被覆该芯材粒子表面的被覆材料的层,
所述被覆材料含有具有环烷基的树脂。
CN201610011964.5A 2015-01-09 2016-01-08 双组分显影剂 Active CN1057857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03500A JP6222117B2 (ja) 2015-01-09 2015-01-09 二成分現像剤
JP2015-003500 2015-02-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85726A CN105785726A (zh) 2016-07-20
CN105785726B true CN105785726B (zh) 2019-08-20

Family

ID=56367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11964.5A Active CN105785726B (zh) 2015-01-09 2016-01-08 双组分显影剂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482977B2 (zh)
JP (1) JP6222117B2 (zh)
CN (1) CN1057857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26704B2 (ja) * 2016-06-23 2021-08-2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US10877386B2 (en) 2018-08-14 2020-12-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US10852652B2 (en) 2018-08-14 2020-12-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81280A (ja) * 1989-04-24 1990-11-16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用カラー現像剤
JP2003177568A (ja) * 2001-09-21 2003-06-27 Ricoh Co Ltd 乾式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現像方法、転写方法
CN101126912B (zh) * 2006-04-17 2012-05-30 株式会社理光 电子照相显影剂和电子照相显影剂用载体、用于电子照相显影剂用载体的芯材粒子及其制造方法、图像形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95648B2 (ja) * 1996-04-08 2004-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コートキャリア、二成分系現像剤及び現像方法
JP3715832B2 (ja) 1999-05-31 2005-1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二成分系現像剤
JP2001330996A (ja) 2000-05-19 2001-11-30 Canon Inc 画像形成方法
JP4333694B2 (ja) * 2000-07-25 2009-09-1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608393B2 (ja) * 2004-09-10 2011-01-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写真用現像剤及び電子写真現像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7310275A (ja) * 2006-05-22 2007-11-29 Canon Inc 磁性キャリア及び二成分系現像剤
US20090197190A1 (en) * 2008-02-01 2009-08-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wo-component developer, replenishing developer, and image-forming method using the developers
JP5104435B2 (ja) * 2008-03-17 2012-12-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56463B2 (ja) * 2010-07-14 2014-07-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48861B2 (ja) * 2011-12-22 2016-07-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剤、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915494B2 (ja) * 2012-10-18 2016-05-1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方法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240910A (ja) * 2013-06-12 2014-12-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非磁性一成分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81280A (ja) * 1989-04-24 1990-11-16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用カラー現像剤
JP2003177568A (ja) * 2001-09-21 2003-06-27 Ricoh Co Ltd 乾式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現像方法、転写方法
CN101126912B (zh) * 2006-04-17 2012-05-30 株式会社理光 电子照相显影剂和电子照相显影剂用载体、用于电子照相显影剂用载体的芯材粒子及其制造方法、图像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85726A (zh) 2016-07-20
JP2016128885A (ja) 2016-07-14
US20160202625A1 (en) 2016-07-14
US9482977B2 (en) 2016-11-01
JP6222117B2 (ja) 2017-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45056B (zh) 图像形成方法
US9134636B2 (en)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ing toner,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er, and toner cartridge
JP2010169842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グリーン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用現像剤、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セット、静電荷像現像用現像剤セ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6054547B (zh) 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
JP5621467B2 (ja) オレンジトナー及びそれを収容するトナー収容容器、オレンジ現像剤及びそれを収容する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カラートナーセット、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93285A (ja)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その製造方法、静電潜像現像用現像剤、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8072694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CN105785726B (zh) 双组分显影剂
JP6658284B2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キャリア、静電荷像現像用二成分現像剤
JP6915449B2 (ja)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二成分現像剤
JP5454538B2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用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76275B2 (ja) 二成分現像剤
JP5831210B2 (ja) 透明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トナーセット、並びに、画像形成方法
JP2010078719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静電荷像現像用現像剤
JP720530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52377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及び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2012226194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用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22052626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22052623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434504B2 (ja) オレンジトナー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トナー収容容器、オレンジ現像剤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US9310703B2 (en) Violet toner, developer, and toner set
JP2016176985A (ja) トナー
JP739589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006071B2 (ja) 2成分現像剤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JP2023046054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