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64994A - 光学用树脂组合物、以及膜 - Google Patents

光学用树脂组合物、以及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64994A
CN105764994A CN201480063894.7A CN201480063894A CN105764994A CN 105764994 A CN105764994 A CN 105764994A CN 201480063894 A CN201480063894 A CN 201480063894A CN 105764994 A CN105764994 A CN 1057649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mer
monomer
film
carbon number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389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64994B (zh
Inventor
北山史延
小山治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nek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nek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neka Corp filed Critical Kanek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7649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649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649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649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65/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of unsaturated monocarboxylic acid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as defined in group C08F20/00
    • C08F265/0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of unsaturated monocarboxylic acid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as defined in group C08F20/00 on to polymers of esters
    • C08F265/06Polymerisation of acrylate or methacrylate esters on to polymer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101/00Compositions of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3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33/04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esters
    • C08J2333/06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the oxygen atom being present only as part of the carboxyl radical
    • C08J233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methacrylic acid esters
    • C08J2333/12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methyl methacryl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3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33/2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mides or imides
    • C08J2333/26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crylamide or methacrylamid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35/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carboxyl radical, and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other carboxyl radical in the molecule,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35/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3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33/04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esters
    • C08J2433/06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the oxygen atom being present only as part of the carboxyl radic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3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33/2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mides or imides
    • C08J2433/26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crylamide or methacrylamid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35/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carboxyl radical, and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other carboxyl radical in the molecule,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35/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51/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graft polymers in which the grafted component i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取向双折射和光弹性双折射这两者均非常小、透明性高、膜的表面缺陷少、并且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以及由该组合物形成的膜。另外,提供经过拉伸后的透明性也优异、也具有光学各向同性的膜。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含有热塑性树脂以及多步聚合接枝共聚物,所述多步聚合接枝共聚物是在含交联聚合物的粒子的存在下使包含式(4)所示的单体以及能够与其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的单体混合物聚合而得到的多步聚合接枝共聚物,所述含交联聚合物的粒子是使包含式(4)所示的单体及多官能性单体的单体混合物聚合而形成的。

Description

光学用树脂组合物、以及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用树脂组合物以及膜。
背景技术
作为构成各种光学相关设备中使用的膜状、板状、透镜状等的光学构件(例如,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膜、基板、棱镜片等;光盘装置的信号读取用透镜体系中的透镜、投影屏用菲涅耳透镜、双凸透镜等)的材料,常用的是透光性的树脂,这样的树脂通常被称为“光学树脂”或“光学聚合物”。
在利用光学树脂来构成光学构件的情况下,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光学特性之一有双折射性。特别是在上述例示的用途(液晶显示装置、光盘装置、投影屏等)中,如果在光路中存在具有双折射性的膜、透镜等,则会对图像质量、信号读取性能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期待使用由尽可能将双折射性抑制于低水平的光学树脂制成的光学构件。另外,在照相机用透镜、眼镜透镜等中,当然也希望双折射性小者。
光学聚合物所显示的双折射包括主要原因在于聚合物主链的取向的“取向双折射”和由应力引起的“光弹性双折射”。取向双折射及光弹性双折射的符号取决于聚合物的化学结构,是各个聚合物固有的性质。
取向双折射通常是因链状的聚合物的主链(聚合物链)发生取向而表现出的双折射,该主链的取向是在例如制造聚合物膜时的挤出成形或拉伸的工艺、或者在制造各种形状的光学构件时常被采用的注塑成形的工艺等伴随材料流动的工艺中产生的,其被固定而残留在光学构件中。其中,将在与聚合物链的取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上折射率变大的情况表述为“取向双折射为正”,将在与聚合物链的取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折射率变大的情况表述为“取向双折射为负”。
光弹性双折射是伴随聚合物的弹性变形(应变)而引发的双折射。在使用了聚合物的光学构件中,例如,由于从该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附近冷却至其以下的温度时产生的体积收缩,会在材料中产生并残留弹性变形(应变),而这将成为光弹性双折射的原因。另外,材料也会由于例如光学构件在固定于在通常温度(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使用的设备的状态下受到的外力而发生弹性变形,这也会引起光弹性双折射。光弹性常数如下式所示地被定义为在因应力差Δσ而产生双折射差Δn时的Δσ的系数γ。
Δn=γΔσ
其中,将在与施加拉伸应力的方向(聚合物链的取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上折射率变大的情况表述为“光弹性双折射为正”、将在与施加拉伸应力的方向(聚合物链的取向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折射率变大的情况表述为“光弹性双折射为负”。
已有各种关于抑制上述双折射的报道。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通过将取向双折射的符号彼此相反且完全相容的2种高分子树脂共混而得到的非双折射性的光学树脂材料。然而,很难使该专利中记载的2种高分子树脂均匀混合而得到整体上均匀地显示低取向双折射的实用性高分子树脂,凝聚的高分子树脂可能会成为异物缺陷的原因。另外,这些共混的高分子树脂由于固有的折射率不同,会因折射率的不均匀性而引发光散射,无法获得透明性优异的光学材料。另外,尽管没有关于光弹性双折射的记载,但根据实施例的聚合物组成可以预想,其光弹性双折射会变得相当大。进而,会存在机械强度、特别是耐冲击性未必充分、引发裂纹等问题等实用上的问题。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通过向由透明的高分子树脂形成的基质中添加倾向于消除上述高分子树脂材料所具有的取向双折射性的显示取向双折射性的低分子物质而得到非双折射性的光学树脂材料的方法。该低分子物质的分子量为5000以下,尽管所得成形体的透明性是良好的,但并没有关于改善光弹性双折射、机械强度的记载。另外,还存在导致耐热性降低的情况。
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通过向透明的高分子树脂中配合微细的无机物质而获得低取向双折射的光学树脂材料的方法,所述微细的无机物质伴随上述高分子树脂由外力引起的取向、沿着与该键合链的取向方向相同的方向取向,并且具有双折射性。利用该方法,也能够抑制取向双折射,但没有关于改善光弹性双折射、机械强度的记载。
专利文献4针对具有包含二元体系以上的共聚体系的三成分以上的复合成分体系的光学材料,公开了一种通过对这些复合成分体系的成分的组合及成分比(组成比)加以选择、以使该光学材料的取向双折射性和光弹性双折射性这两者同时相抵消,来获得取向双折射和光弹性双折射小的非双折射性光学树脂材料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可同时使以往无法实现的取向双折射、光弹性双折射这两者同时达到极小。但是,由于为了能够使取向双折射、光弹性双折射同时相抵消,组成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定,因此,存在导致玻璃化转变温度低至低于100℃、并且机械强度也降低等的问题。另外,还可以想到的是,在基于熔融挤出的膜成形等要在高温下滞留这样的成形条件下,会存在聚合物发生分解等的问题。
上述专利文献1~4的光学树脂材料所改善的是双折射性,但如上所述,它们在实用性方面存在问题。为了提供片、具备实用性的光学树脂材料,已进行了改善机械强度、耐热性的研究。
例如,专利文献5中提出了一种通过将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20℃以上的丙烯酸类树脂、和使乙烯基聚合性单体与丙烯酸类橡胶状聚合物进行接枝聚合而得到的接枝共聚物(“核/壳”型的耐冲击性改良剂、以下也记作核壳聚合物)组合而获得具有高耐热性、同时作为膜的机械强度、尤其是耐折曲性优异的树脂组合物以及光学膜的方法。其中为了改善机械强度而添加接枝共聚物。但并没有关于改善取向双折射、光弹性双折射的双折射的研究。
专利文献6中公开了一种光学膜,其是由包含丙烯酸类树脂(A)及丙烯酸类橡胶(B)的树脂组合物成形而成的光学膜,其中,所述丙烯酸类树脂(A)是含有源自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的重复单元、源自乙烯基芳香族单体的重复单元、源自具有芳香族基团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的重复单元、环状酸酐重复单元的耐热丙烯酸类树脂(A-1)。在该文献中,记载的是具有高耐热性及优异的修整性、并且在拉伸时的光学特性也优异的光学膜。添加成为丙烯酸类橡胶(B)的接枝共聚物(核壳聚合物)的目的在于在保持雾度等透明性的同时改善机械强度。其中,通过添加丙烯酸类橡胶(B),相对于仅使用了丙烯酸树脂(A)的比较例的膜而言,取向双折射变大,另外,光弹性系数(光弹性双折射)与仅使用了丙烯酸树脂(A)的比较例为同等水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4373065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69664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64820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第462484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9-203348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专利第51429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取向双折射和光弹性双折射这两者均非常小、透明性高、膜的表面缺陷少、并且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以及由该组合物形成的膜。此外,目的还在于提供在经过拉伸之后也具有光学各向同性以及优异的透明性的膜。
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发现,通过在热塑性树脂中配合具有特定的结构及组成的多步聚合物,可解决上述课题,进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其含有热塑性树脂以及多步聚合接枝共聚物,所述多步聚合接枝共聚物是在含交联聚合物的粒子的存在下使包含下述通式(4)所示的单体以及能够与其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的单体混合物(b)聚合而得到的多步聚合接枝共聚物,所述含交联聚合物的粒子是使包含下述通式(4)所示的单体和/或具有芳香族基团的乙烯基类单体、以及多官能性单体的单体混合物(a)聚合而形成的。
[化学式1]
(式中,R9表示氢原子、或取代或未取代且直链状或分支状的碳原子数1~12的烷基。R10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24的芳香族基团、或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24的脂环式基团,其具有碳环式结构或杂环式结构。l表示1~4的整数。m表示0~1的整数。n表示0~10的整数。)
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其含有热塑性树脂以及多层结构聚合物,所述多层结构聚合物具有使包含下述通式(4)所示的单体和/或具有芳香族基团的乙烯基类单体以及多官能性单体的单体混合物(a)聚合而形成的交联聚合物层、以及使包含下述通式(4)所示的单体以及能够与其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的单体混合物(b)聚合而得到的聚合物层。
[化学式2]
(式中,R9表示氢原子、或取代或未取代且直链状或分支状的碳原子数1~12的烷基。R10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24的芳香族基团、或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24的脂环式基团,其具有碳环式结构或杂环式结构。l表示1~4的整数。m表示0~1的整数。n表示0~10的整数。)
优选上述通式(4)所示的单体为选自下组中的至少1种:(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基酯、及(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
优选上述热塑性树脂的光弹性常数和上述多步聚合接枝共聚物或上述多层结构聚合物的光弹性常数为不同符号。
优选上述热塑性树脂的取向双折射和上述多步聚合接枝共聚物或上述多层结构聚合物的取向双折射为不同符号。
优选上述热塑性树脂为丙烯酸类热塑性树脂。
优选上述热塑性树脂为选自下组中的至少1种: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含内酯环的丙烯酸类聚合物、对使苯乙烯单体以及能够与其共聚的其它单体聚合而得到的苯乙烯类聚合物的芳环进行部分加氢而得到的部分氢化苯乙烯类聚合物、含有环状酸酐重复单元的丙烯酸类聚合物、以及含有羟基和/或羧基的丙烯酸类聚合物。
优选上述热塑性树脂含有具有下述通式(5)所示的马来酰亚胺单元和(甲基)丙烯酸酯单元的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
[化学式3]
(式中,R11及R12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12的烷基、或碳原子数6~14的芳基,
R13为氢原子、碳原子数7~14的芳基烷基、碳原子数6~14的芳基、碳原子数3~12的环烷基、碳原子数1~18的烷基、或具有选自下述A组中的至少一种取代基的碳原子数6~14的芳基或碳原子数1~12的烷基。
A组:卤原子、羟基、硝基、碳原子数1~12的烷氧基、碳原子数1~12的烷基及碳原子数7~14的芳基烷基。)
优选上述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进一步具有下述通式(3)所示的单元。
[化学式4]
(式中,R7为氢或碳原子数1~8的烷基,R8为碳原子数6~10的芳基。)
优选上述热塑性树脂含有具有下述式(1)所示的单元和下述式(2)所示的单元的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
[化学式5]
(式中,R1及R2各自独立地为氢或碳原子数1~8的烷基,R3为氢、碳原子数1~18的烷基、碳原子数3~12的环烷基、或包含芳环的碳原子数5~15的取代基。)
[化学式6]
(式中,R4及R5各自独立地为氢或碳原子数1~8的烷基,R6为碳原子数1~18的烷基、碳原子数3~12的环烷基、或包含芳环的碳原子数5~15的取代基。)
优选在光学用树脂组合物100重量份中,上述多步聚合接枝共聚物含有的含交联聚合物的粒子或上述多层结构聚合物含有的交联聚合物层的含量为1~60重量份。
优选上述具有芳香族基团的乙烯基类单体为苯乙烯和/或其衍生物。
优选上述单体混合物(a)含有丙烯酸酯和/或甲基丙烯酸酯。
优选上述单体混合物(b)含有丙烯酸酯和/或甲基丙烯酸酯。
优选上述单体混合物(b)含有(甲基)丙烯酸和/或其盐。
本发明涉及一种颗粒,其是将上述光学用树脂组合物进行加热熔融而得到的。
本发明涉及由上述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形体。
本发明涉及由上述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形成的膜。
优选上述膜是通过熔融挤出法而成形的。
优选上述膜的厚度为10~500μm。
本发明涉及一种拉伸膜,其是将上述膜进行拉伸而成的。
优选上述拉伸膜的厚度为10~500μm。
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多层结构聚合物,其具有:由包含下述通式(4)所示的单体以及多官能性单体的单体混合物(a)的交联聚合物形成的层、以及
由包含下述通式(4)所示的单体以及能够与其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的单体混合物(b)的聚合物形成的层。
优选上述单体混合物(a)含有丙烯酸酯和/或甲基丙烯酸酯。
优选上述单体混合物(b)含有丙烯酸酯和/或甲基丙烯酸酯。
优选上述单体混合物(b)含有(甲基)丙烯酸和/或其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获得取向双折射和光弹性双折射这两者均非常小、透明性高、异物缺陷少、且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以及由该组合物形成的膜。进一步,经过拉伸之后的膜具有光学各向同性、透明性也优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及其膜含有成为基质树脂的热塑性树脂、以及成为橡胶成分的多步聚合接枝共聚物或多层结构聚合物作为必要成分。
(热塑性树脂)
本发明中,所述热塑性树脂只要是通常具有透明性的树脂则可以使用。具体而言,可广泛列举以双酚A聚碳酸酯为代表的聚碳酸酯树脂、聚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酸酐树脂、苯乙烯-马来酰亚胺树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树脂、苯乙烯类热塑弹性体等芳香族乙烯基类树脂及其加氢产物、非晶性聚烯烃、将结晶相进行微细化而成的透明的聚烯烃、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等聚烯烃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等丙烯酸类树脂、以及通过其酰亚胺环化、内酯环化、甲基丙烯酸改性等而进行了改性的耐热性的丙烯酸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利用环己烷二亚甲基、间苯二甲酸等进行部分改性而成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芳酯等非晶聚酯树脂或将结晶相进行微细化而成的透明的聚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醚砜树脂、聚酰胺树脂、三乙酸纤维素树脂等纤维素类树脂、聚苯醚树脂等具有透明性的热塑性树脂。考虑实际使用的情况下,优选以使所得成形体(3mm厚)的总透光率为85%以上、优选为90%、更优选为92%以上的方式来选择热塑性树脂。具体而言,优选选择在制成厚度3mm的成形体时总透光率为85%以上的热塑性树脂、更优选为9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2%以上。
上述树脂中,从优异的光学特性、耐热性、成形加工性等方面考虑,特别优选丙烯酸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只要是使包含(甲基)丙烯酸酯的乙烯基类单体聚合而成的树脂即可,更优选为使甲基丙烯酸甲酯30~100重量%以及能够与该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的单体70~0重量%聚合而得到的丙烯酸类树脂。
作为能够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的其它乙烯基类单体,优选例如烷基残基的碳原子数1~10的(甲基)丙烯酸酯(但甲基丙烯酸甲酯除外)。作为能够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的其它乙烯基类单体,具体可列举: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环氧环己基甲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酯、甲基丙烯酸2,2,2-三氟乙酯、甲基丙烯酸2,2,2-三氯乙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等甲基丙烯酸酯类;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环氧环己基甲酯、丙烯酸2-羟基乙酯、丙烯酸2-羟基丙酯等丙烯酸酯类;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等羧酸类及其酯类;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乙烯基氰类;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单氯苯乙烯、二氯苯乙烯等乙烯基芳烃类;马来酸、富马酸及它们的酯等;氯乙烯、溴乙烯、氯丁二烯等卤代乙烯基类;乙酸乙烯酯;乙烯、丙烯、丁烯、丁二烯、异丁烯等烯烃类;卤代烯烃类;甲基丙烯酸烯丙酯、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氰脲酸三烯丙酯、单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烯基苯等多官能性单体。这些乙烯基类单体可以单独使用或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在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物中,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含量优选为30~100重量%、更优选为50~99.9重量%、进一步优选为50~98重量%,能够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的单体的含量优选为70~0重量%、更优选为50~0.1重量%、进一步优选为50~2重量%。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含量低于30重量%时,丙烯酸类树脂特有的光学特性、外观性、耐候性、耐热性存在降低的倾向。另外,从加工性、外观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不使用多官能性单体。
用于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根据使用的条件、用途来进行设定。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100℃以上、更优选为1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15℃以上、最优选为120℃以上。
作为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20℃以上的丙烯酸类树脂,具体可列举:分子中包含马来酰亚胺结构、戊二酰亚胺结构、戊二酸酐结构、(甲基)丙烯酸单元、或内酯环的丙烯酸类树脂。例如,可列举: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戊二酸酐丙烯酸类树脂、含内酯环的丙烯酸类树脂、含有羟基和/或羧基的丙烯酸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等。作为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20℃以上的其它树脂,可使用对使苯乙烯单体以及能够与其共聚的其它单体聚合而得到的苯乙烯类聚合物的芳环进行部分加氢而得到的部分氢化苯乙烯类聚合物、含有环状酸酐重复单元的聚合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等。其中,使用以下记载的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和/或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时,所得膜的耐热性提高、且拉伸时的光学特性也优异,因此特别优选。特别是,作为热塑性树脂,优选将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和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组合使用。两树脂的相容性高,组合使用可保持各树脂的优异的透明性,取向双折射和光弹性双折射均小,还可以保持高热稳定性、耐溶剂性。
(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
所述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具体而言,是具有下述通式(5)所示的马来酰亚胺单元和(甲基)丙烯酸酯单元的共聚物。
[化学式7]
上述通式(5)中,R11及R12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12的烷基、或碳原子数6~14的芳基,
R13为氢原子、碳原子数7~14的芳基烷基、碳原子数6~14的芳基、碳原子数3~12的环烷基、碳原子数1~18的烷基、或具有选自下述A组中的至少一种取代基的碳原子数6~14的芳基或碳原子数1~12的烷基。
A组:卤原子、羟基、硝基、碳原子数1~12的烷氧基、碳原子数1~12的烷基及碳原子数7~14的芳基烷基。)
<R11及R12>
作为R11及R12中的碳原子数1~12的烷基,优选为碳原子数1~6的烷基、更优选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另外,作为R11及R12中的碳原子数1~12的烷基,可列举: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2-乙基己基、壬基、癸基、月桂基等,这些中,从进一步提高透明性及耐候性的方面考虑,优选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2-乙基己基,更优选甲基。
作为R11及R12中的碳原子数6~14的芳基,可列举苯基、萘基、蒽基等,这些中,从进一步提高耐热性及低双折射性等光学特性的方面考虑,优选苯基。
R11及R12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4的烷基或苯基,更优选为氢原子。
<R13>
作为R13中的碳原子数7~14的芳基烷基,可列举:苄基、1-苯基乙基、2-苯基乙基、3-苯基丙基、6-苯基己基、8-苯基辛基,这些中,从进一步提高耐热性及低双折射性等光学特性的方面考虑,优选苄基。
另外,作为R13中的碳原子数6~14的芳基,可列举:苯基、萘基、蒽基等,这些中,从进一步提高耐热性及低双折射性等光学特性的方面考虑,优选苯基。
另外,R13也可以是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6~14的芳基,这里,取代基为选自下组(A组)中的基团:卤原子、羟基、硝基、碳原子数1~12的烷氧基、碳原子数1~12的烷基、及碳原子数7~14的芳基烷基。
作为取代基的卤原子可列举: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
作为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2的烷氧基优选为碳原子数1~10的烷氧基、更优选为碳原子数1~8的烷氧基。另外,作为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2的烷氧基可列举: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异丙氧基、正丁氧基、异丁氧基、叔丁氧基、2-乙基己氧基、1-癸氧基、1-十二烷氧基等。
作为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2的烷基可列举: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2-乙基己基、壬基、癸基、月桂基等,这些中,从进一步提高透明性及耐候性的方面考虑,优选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2-乙基己基,更优选甲基。
进一步,作为取代基的碳原子数7~14的芳基烷基可列举:苄基、1-苯基乙基、2-苯基乙基、3-苯基丙基、6-苯基己基、8-苯基辛基,这些中,优选苄基、1-苯基乙基、2-苯基乙基、3-苯基丙基。
R13中,作为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6~14的芳基,优选为具有取代基的苯基、具有取代基的萘基。另外,作为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6~14的芳基,可列举:2,4,6-三溴苯基、2-氯苯基、4-氯苯基、2-溴苯基、4-溴苯基、2-甲基苯基、4-甲基苯基、2-乙基苯基、4-乙基苯基、2-甲氧基苯基、4-甲氧基苯基、2-硝基苯基、4-硝基苯基、2,4,6-三甲基苯基等,这些中,从赋予阻燃性的方面考虑,优选2,4,6-三溴苯基。
作为R13中的碳原子数3~12的环烷基,可列举: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环庚基、环辛基、三环癸基、双环辛基、三环十二烷基、异冰片基、金刚烷基、四环十二烷基等,这些中,优选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环庚基、环辛基,从进一步提高耐候性及透明性等光学特性、同时赋予低吸水性的观点出发,更优选环己基。
另外,作为R13中的碳原子数1~18的烷基,优选为碳原子数1~10的烷基,更优选为碳原子数1~8的烷基。另外,作为R13中的碳原子数1~18的烷基,可列举: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正戊基、正己基、正辛基、正十二烷基、正十八烷基、2-乙基己基、1-癸基、1-十二烷基等,这些中,从进一步提高耐候性及透明性等光学特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甲基、乙基、异丙基。
另外,R13也可以是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2的烷基,这里,取代基为选自下组(A组)中的基团:卤原子、羟基、硝基及碳原子数1~12的烷氧基。
作为取代基的卤原子可列举: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
作为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2的烷氧基优选为碳原子数1~10的烷氧基、更优选为碳原子数1~8的烷氧基。另外,作为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2的烷氧基可列举: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异丙氧基、正丁氧基、异丁氧基、叔丁氧基、2-乙基己氧基、1-癸氧基、1-十二烷氧基等。
R13中,作为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2的烷基,可列举:二氯甲基、三氯甲基、三氟乙基、羟基乙基等,这些中,优选三氟乙基。
作为通式(5)所示的马来酰亚胺单元的具体例,可列举:无取代的马来酰亚胺单元、N-甲基马来酰亚胺单元、N-苯基马来酰亚胺单元、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单元、N-苄基马来酰亚胺单元等。
作为马来酰亚胺单元,可以仅使用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中,马来酰亚胺单元的含量没有特殊限定,例如,可考虑到R13的结构等而适当确定。但马来酰亚胺单元的含量优选在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总量中为1.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1重量%~99重量%、进一步优选为1重量%~80重量%。马来酰亚胺单元的含量不在上述范围内时,存在导致光学各向同性降低的倾向。
作为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所具有的(甲基)丙烯酸酯单元,可使用与针对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的后述通式(2)所示的单元相同的单元。特别是,从透明性的方面出发,优选包含甲基丙烯酸甲酯单元。(甲基)丙烯酸酯单元的含量没有特殊限定,但优选在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总量中为1~99重量%、更优选为10~95重量%、进一步优选为10~90重量%。作为该(甲基)丙烯酸酯单元,可以仅使用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另外,为了调整光学特性,优选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进一步具有下述通式(3)所示的单元。
[化学式8]
(式中,R7为氢或碳原子数1~8的烷基,R8为碳原子数6~10的芳基。)
作为上述通式(3)所示的芳香族乙烯基单元,没有特殊限定,可列举苯乙烯单元、α-甲基苯乙烯单元,优选苯乙烯单元。
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中,作为上述通式(3)所示的单元,可以仅包含单一种类,也可以包含R7及R8中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不同的多个单元。
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中,通式(3)所示的单元的含量没有特殊限定,但优选在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总量中为0~40重量%、更优选为0~20重量%、特别优选为0~15重量%。
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也可以根据需要而进一步包含除以上说明的单元以外的其它单元。
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没有特殊限定,优选在1×104~5×105的范围。如果在上述范围内,则不会出现成形加工性降低、或膜加工时的机械强度不足。另一方面,重均分子量如果低于上述范围,则存在制成膜时的机械强度不足的倾向。另外,如果超过上述范围,则存在导致熔融挤出时的粘度高、成形加工性降低、成形品的生产性降低的倾向。
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可通过例如下述聚合工序而得到。另外,可通过下述脱挥工序而进行精制。
(聚合工序)
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可通过使选自上述各结构单元的单体的单体组聚合而得到。
在本实施方式的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的聚合反应中,将反应性相互接近的单体、和/或共聚合性高的单体组合时,能够基于进料到反应液中的原料组成比而容易地控制所得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的树脂组成比,故优选。另一方面,将反应性明显不同的单体组合的情况下,会产生下述问题:a)反应性低的单体未充分反应而作为未反应单体残存;b)作为结果而得到的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的树脂组成比难以预测;等等。特别是,有未反应单体残存时,还存在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的特性、例如透明性、耐光性降低等问题。
作为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的聚合方法,可采用例如:浇铸聚合、本体聚合、悬浮聚合、溶液聚合、乳液聚合、活性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等常规进行的聚合方法。将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用于光学材料用途时,优选尽可能避免微小异物的混入,从该观点出发,优选采用浇铸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以及不使用悬浮剂及乳化剂的浇铸聚合、溶液聚合。
另外,作为聚合形式,可以采用例如,间歇聚合法、连续聚合法中的任意形式。从聚合操作简单的观点出发,优选间歇聚合法,从获得组成更为均一的聚合物的观点出发,优选采用连续聚合法。
聚合反应时的温度、聚合时间可根据所使用的单体的种类、比例等而适当调整,例如,聚合温度0~150℃、聚合时间0.5~24小时,优选为聚合温度40~150℃、聚合时间1~15小时。
自由基聚合反应时,也可以根据需要而添加聚合引发剂。作为聚合引发剂,可使用通常可在自由基聚合中使用的任意引发剂,可列举例如:氢过氧化异丙苯、二异丙苯过氧化氢、过氧化二叔丁基、过氧化月桂酰、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异丙基碳酸叔丁酯、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戊酯、过氧化月桂酰等有机过氧化物;2,2’-偶氮二异丁腈、1,1’-偶氮二(环己烷甲腈)、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二异丁酸二甲酯等偶氮化合物;等等。这些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聚合引发剂的使用量根据单体的组合、反应条件等适当设定即可,没有特殊限定,但优选在0.005~5质量%的范围使用。
聚合反应中根据需要而使用的分子量调节剂可使用通常在自由基聚合中使用的任意的分子量调节剂,特别优选列举例如:丁基硫醇、辛基硫醇、十二烷基硫醇、巯基乙酸2-乙基己酯等硫醇化合物。这些分子量调节剂优选在可使分子量控制在前述范围内的浓度范围内添加。
聚合反应时使用溶剂的情况下,作为聚合溶剂,可列举例如:甲苯、二甲苯、乙苯等芳香族烃类溶剂;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等酮类溶剂;四氢呋喃等醚类溶剂;等等。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使用的溶剂的沸点如果过高,则会导致最终得到的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的残存挥发成分增多,因此优选沸点为50~200℃的溶剂。
聚合反应时,也可以根据需要而添加有机磷类化合物、有机酸。通过使这些化合物共存,有时可抑制副反应、和/或可减少未反应N-取代马来酰亚胺量等,可减少所得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在成形加工时的着色。
作为有机磷类化合物,可列举例如:烷基(芳基)亚膦酸及它们的二酯或单酯;二烷基(芳基)次膦酸及它们的酯;烷基(芳基)膦酸及它们的二酯或单酯;烷基亚次膦酸及它们的酯;亚磷酸二酯、亚磷酸单酯、亚磷酸三酯;磷酸二酯、磷酸单酯、磷酸三酯等。这些有机磷类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有机磷类化合物的使用量相对于单体的总量优选为0.001~5.0质量%。
作为有机酸,可列举例如: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己酸、辛酸、癸酸、月桂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苯甲酸、环己烷羧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等以及这些酸的酸酐等。这些有机酸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有机酸的使用量相对于单体的总量优选为0.001~1.0质量%。
进行聚合反应时,作为聚合物浓度,从聚合中的除热的观点出发,为了使反应液的粘度适当,优选以10~95质量%实施、更优选为7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60质量%以下。为10质量%以上时,容易调整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为95质量%以下时,能够获得高分子量的聚合物。
从使所得聚合反应液保持于适当粘度的观点出发,可以适当添加聚合溶剂。通过使反应液保持适当粘度,能够控制除热,从而抑制反应液中的微凝胶发生。特别是,进一步优选在粘度上升的聚合反应后半适当添加聚合溶剂从而控制于50质量%以下。
作为将聚合溶剂适当添加至聚合反应液中的形态,没有特殊限定,例如,可以连续地添加聚合溶剂,也可以间歇性地添加聚合溶剂。通过这样地控制聚合反应液中生成的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的浓度,可以使反应器内部的温度均一性提高,从而更为充分地抑制反应液的凝胶化。作为所添加的聚合溶剂,例如,可以是与聚合反应的初期进料时使用的溶剂相同种类的溶剂,也可以是不同种类的溶剂,但优选使用与聚合反应的初期进料时使用的溶剂相同种类的溶剂。另外,所添加的聚合溶剂可以为仅1种单一溶剂,也可以为2种以上的混合溶剂。
利用悬浮聚合法进行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的聚合时,在水性介质中进行,添加悬浮剂及根据需要的助悬剂而进行。作为悬浮剂,包括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聚环氧乙烷、聚丙烯酰胺等水溶性高分子、磷酸钙、焦磷酸镁等无机物质等。水溶性高分子相对于单体的总量优选使用0.01~2质量%,无机物质相对于单体的总量优选使用0.01~2质量%。作为助悬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月桂基硫酸钠、烷基萘磺酸钠、二烷基磺基琥珀酸钠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低分子表面活性剂、硼酸、碳酸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硫酸钠等水溶性的无机盐等。作为助悬剂,优选磷酸氢二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另外,在使用无机物质作为悬浮剂的情况下,优选使用助悬剂。助悬剂相对于单体100质量%优选使用0.001~2质量%。
(脱挥工序)
所述脱挥工序是指将聚合溶剂、残存单体、水分等挥发成分根据需要在减压加热条件下进行除去处理的工序。该除去处理如果不充分,则可能导致所得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的残存挥发成分增多、由于成形时的变性等而引发着色,或发生起泡、银纹等成形不良。残存挥发成分量相对于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100质量%为1质量%以下、优选为0.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4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3质量%以下。所述残存挥发成分量相当于在前述的聚合反应时未发生反应的残存单体、聚合溶剂、副反应产物的合计量。
作为用于脱挥工序的装置,可列举例如:包含热交换器和脱挥槽的脱挥装置;带排气口的挤出机;将脱挥装置和挤出机串联配置而成的装置等。使用带排气口的挤出机的情况下,排气口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多个,但优选具有多个排气口。
脱挥工序的温度优选为150~350℃、更优选为170~330℃、进一步优选为200~300℃。该温度低于150℃时,可能导致残存挥发成分增多。相反,如果该温度超过350℃,则可能引发所得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的着色、分解。
脱挥工序中的压力优选为931~1.33hPa(700~1mmHg)、更优选为800~13.3hPa(600~10mmHg)、进一步优选为667~20.0hPa(500~15mmHg)。该压力超过931hPa(700mmHg)时,有时容易残存挥发成分。相反,压力低于1.33hPa(1mmHg)时,有时难以实现工业上的实施。
处理时间可根据残存挥发成分的量而适当选择,但为了抑制所得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的着色、分解,处理时间越短越优选。
聚合反应时的单体反应转化率低的情况下,在聚合液中残存有大量的未反应单体。此时,为了减少所得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的残存挥发成分量,要在高处理温度下进行长时间处理,但这样一来存在容易引发着色、分解的问题。对包含大量未反应单体的聚合反应液进行处理的情况下,对于成为问题的单体,可通过例如在将芳香族烃类溶剂、烃类溶剂或醇类溶剂等添加到聚合溶液中之后进行均化器(乳化分散)处理,并对未反应单体实施液-液萃取、固-液萃取等前处理而从聚合反应液分离。如果将基于前处理的单体分离后的聚合反应液供给到前述的脱挥工序中,则能够将所得热塑性树脂100质量%中残存的单体的总量抑制于1质量%以下。
(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
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是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20℃以上,且包含下述通式(1)所示的单元和下述通式(2)所示的单元的树脂。
[化学式9]
上述通式(1)中,R1及R2各自独立地为氢或碳原子数1~8的烷基,R3为氢、碳原子数1~18的烷基、碳原子数3~12的环烷基、或包含芳环的碳原子数5~15的取代基。以下,也将上述通式(1)所示的单元称为“戊二酰亚胺单元”。
上述通式(1)中,优选R1及R2各自独立地为氢或甲基、R3为氢、甲基、丁基、环己基,更优选R1为甲基、R2为氢、R3为甲基。
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中,作为戊二酰亚胺单元,可以仅包含单一种类,也可以包含上述通式(1)中的R1、R2及R3中的任意或全部不同的多个种类。
戊二酰亚胺单元可以通过将下述通式(2)所示的(甲基)丙烯酸酯单元进行酰亚胺化而形成。另外,也可以通过将马来酸酐等酸酐、该酸酐与碳原子数1~20的直链或支链的醇形成的半酯、或α,β-烯属不饱和羧酸(例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衣康酸、巴豆酸、富马酸、柠康酸)进行酰亚胺化来形成上述戊二酰亚胺单元。
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中,戊二酰亚胺单元的含量没有特殊限定,可以考虑例如R3的结构等而适当确定。但优选戊二酰亚胺单元的含量在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总量中为1.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3.0重量%~9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5.0重量%~60重量%。戊二酰亚胺单元的含量少于上述范围时,存在导致所得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的耐热性不足、或透明性受损的倾向。相反,多于上述范围时,存在导致耐热性及熔融粘度不必要地增高、成形加工性变差、或膜加工时的机械强度变得极低、或透明性受损的倾向。
戊二酰亚胺单元的含量可通过以下方法求算。
利用1H-NMRBRUKERAvanceIII(400MHz)进行树脂的1H-NMR测定,求出树脂中的戊二酰亚胺单元或酯单元等各单体单元各自的含量(mol%),并利用各单体单元的分子量将该含量(mol%)换算为含量(重量%)。
例如,对于由上述通式(1)中R3为甲基的戊二酰亚胺单元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单元构成的树脂的情况而言,可以根据在3.5~3.8ppm附近出现的源自甲基丙烯酸甲酯的O-CH3质子的峰的面积a、和在3.0~3.3ppm附近出现的源自戊二酰亚胺的N-CH3质子的峰的面积b,利用以下计算式来求出戊二酰亚胺单元的含量(重量%)。
[甲基丙烯酸甲酯单元的含量A(mol%)]=100×a/(a+b)
[戊二酰亚胺单元的含量B(mol%)]=100×b/(a+b)
[戊二酰亚胺单元的含量(重量%)]=100×(b×(戊二酰亚胺单元的分子量))/(a×(甲基丙烯酸甲酯单元的分子量)+b×(戊二酰亚胺单元的分子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包含上述以外的单元作为单体单元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树脂中各单体单元的含量(mol%)和分子量而同样地求出戊二酰亚胺单元的含量(重量%)。
将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用于例如起偏镜保护膜的情况下,由于容易抑制双折射,戊二酰亚胺单元的含量优选为20重量%以下、更优选为15重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重量%以下。
[化学式10]
上述通式(2)中,R4及R5各自独立地为氢或碳原子数1~8的烷基,R6为碳原子数1~18的烷基、碳原子数3~12的环烷基、或包含芳环的碳原子数5~15的取代基。以下,也将上述通式(2)所示的单元称为“(甲基)丙烯酸酯单元”。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所述“(甲基)丙烯酸”是指“甲基丙烯酸或丙烯酸”。
上述通式(2)中,优选R4及R5各自独立地为氢或甲基、R6为氢或甲基,更优选R4为氢、R5为甲基、R6为甲基。
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中,作为(甲基)丙烯酸酯单元,可以仅包含单一种类,也可以包含上述通式(2)中的R4、R5及R6中的任意或全部不同的多个种类。
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也可以根据需要而进一步包含下述通式(3)所示的单元(以下也称为“芳香族乙烯基单元”)。
[化学式11]
上述通式(3)中,R7为氢或碳原子数1~8的烷基,R8为碳原子数6~10的芳基。
作为上述通式(3)所示的芳香族乙烯基单元,没有特殊限定,可列举苯乙烯单元、α-甲基苯乙烯单元,优选苯乙烯单元。
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中,作为芳香族乙烯基单元,可以仅包含单一种类,也可以包含R7及R8中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不同的多个单元。
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中,芳香族乙烯基单元的含量没有特殊限定,优选在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总量中为0~50重量%、更优选为0~20重量%、特别优选为0~15重量%。芳香族乙烯基单元的含量多于上述范围时,无法获得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的充分的耐热性。
但在本发明中,从提高耐折曲性及透明性、减少鱼眼、以及提高耐溶剂性或耐候性的观点出发,优选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不包含芳香族乙烯基单元。
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也可以根据需要而进一步包含除戊二酰亚胺单元、(甲基)丙烯酸酯单元及芳香族乙烯基单元以外的其它单元。
作为其它单元,可列举例如: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等酰胺类单元、戊二酸酐单元、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腈类单元、马来酰亚胺、N-甲基马来酰亚胺、N-苯基马来酰亚胺、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等马来酰亚胺类单元等。
这些其它单元可以通过无规共聚而包含在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中,也可以通过接枝共聚而包含在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中。
这些其它单元也可以是通过使构成该单元的单体相对于作为制造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时的原料的树脂进行共聚而导入的单元。另外,还可以是在进行上述的酰亚胺化反应时,副产这些其它单元并包含在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中。
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没有特殊限定,优选在1×104~5×105的范围。如果在上述范围内,则不会出现成形加工性降低、或膜加工时的机械强度不足。另一方面,重均分子量如果低于上述范围,则存在制成膜时的机械强度不足的倾向。另外,如果超过上述范围,则存在导致熔融挤出时的粘度高、成形加工性降低、成形品的生产性降低的倾向。
为了使膜发挥出良好的耐热性,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120℃以上。更优选为125℃以上。玻璃化转变温度如果低于上述范围,则会导致膜无法发挥出充分的耐热性。
以下,针对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通过使(甲基)丙烯酸酯聚合,来制造(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包含芳香族乙烯基单元的情况下,使(甲基)丙烯酸酯和芳香族乙烯基单体共聚来制造(甲基)丙烯酸酯-芳香族乙烯基共聚物。
在该工序中,作为上述(甲基)丙烯酸酯,优选使用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更优选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
(甲基)丙烯酸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多种组合使用。通过使用多种(甲基)丙烯酸酯,可使最终得到的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包含多种(甲基)丙烯酸酯单元。
对于上述(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或上述(甲基)丙烯酸酯-芳香族乙烯基共聚物的结构,只要可以在接下来进行酰亚胺化反应则没有特殊限定。具体可列举:线状聚合物、嵌段聚合物、分支聚合物、梯形聚合物、交联聚合物等。
对于嵌段聚合物的情况而言,可以为A-B型、A-B-C型、A-B-A型、及除这些以外的类型的嵌段聚合物中的任意类型。
接着,通过使酰亚胺化剂与上述(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或上述(甲基)丙烯酸酯-芳香族乙烯基共聚物反应来进行酰亚胺化反应。由此可以制造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
上述酰亚胺化剂没有特殊限定,只要是可生成上述通式(1)所示的戊二酰亚胺单元的酰亚胺化剂即可。具体而言,可以使用氨或伯胺。作为上述伯胺,可列举例如:甲胺、乙胺、正丙胺、异丙胺、正丁胺、异丁胺、叔丁胺、正己胺等含脂肪族烃基的伯胺、苯胺、苄基胺、甲苯胺、三氯苯胺等含芳香族烃基的伯胺、环己胺等含脂环式烃基的伯胺。
作为上述酰亚胺化剂,也可以使用脲、1,3-二甲基脲、1,3-二乙基脲、1,3-二丙基脲等通过加热而产生氨或伯胺的脲类化合物。
上述酰亚胺化剂中,从成本、物性的方面出发,优选使用氨、甲胺、环己胺,特别优选使用甲胺。
在该酰亚胺化的工序中,除了上述酰亚胺化剂以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而添加闭环促进剂。
在该酰亚胺化的工序中,通过调整上述酰亚胺化剂的添加比例,可以对所得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中的戊二酰亚胺单元的含量加以调整。
对于用以实施上述酰亚胺化反应的方法没有特殊限定,可采用现有公知的方法。例如,可通过使用挤出机、或间歇式反应槽(压力容器)来使酰亚胺化反应进行。
作为上述挤出机,没有特殊限定,可使用各种挤出机,例如,可使用单螺杆挤出机、双螺杆挤出机或多螺杆挤出机等。
其中,优选使用双螺杆挤出机。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可以促进原料聚合物和酰亚胺化剂(在使用闭环促进剂的情况下为酰亚胺化剂及闭环促进剂)的混合。
作为双螺杆挤出机,可列举例如:非啮合型同向旋转式、啮合型同向旋转式、非啮合型异向旋转式、及啮合型异向旋转式等。其中,优选啮合型同向旋转式。啮合型同向旋转式的双螺杆挤出机能够实现高速旋转,因此能够进一步促进原料聚合物和酰亚胺化剂(在使用闭环促进剂的情况下为酰亚胺化剂及闭环促进剂)的混合。
上述例示的挤出机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多个串联连结使用。
制造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时,除了上述酰亚胺化工序以外,还可以包括利用酯化剂进行处理的酯化工序。通过该酯化工序,可以将在酰亚胺化工序中副产并包含在树脂中的羧基转化为酯基。由此,可以将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的酸值调整至所期望的范围内。
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的酸值没有特殊限定,优选为0.50mmol/g以下、更优选为0.45mmol/g以下。下限没有特殊限制,但优选为0mmol/g以上、更优选为0.05mmol/g以上、特别优选为0.10mmol/g以上。酸值如果在上述范围内,则可以获得耐热性、机械物性及成形加工性的平衡优异的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另一方面,如果酸值超过上述范围,则在用于膜成形的熔融挤出时易引起树脂的发泡,存在导致成形加工性降低、成形品的生产性降低的倾向。需要说明的是,酸值可通过例如日本特开2005-23272号公报中记载的滴定法等算出。
作为上述酯化剂,没有特殊限定,可列举例如:碳酸二甲酯、2,2-二甲氧基丙烷、二甲亚砜、原甲酸三乙酯、原乙酸三甲酯、原甲酸三甲酯、碳酸二苯酯、硫酸二甲酯、甲苯磺酸甲酯、磺酸甲基三氟甲基酯、乙酸甲酯、甲醇、乙醇、异氰酸甲酯、异氰酸对氯苯酯、二甲基碳二亚胺、二甲基叔丁基甲硅烷基氯化物、乙酸异丙烯酯、二甲基脲、氢氧化四甲基铵、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四正丁氧基硅烷、亚磷酸二甲基(三甲基硅烷)酯、亚磷酸三甲酯、磷酸三甲酯、磷酸三甲苯酚酯、重氮甲烷、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环己烷、2-乙基己基缩水甘油基醚、苯基缩水甘油基醚、苄基缩水甘油基醚等。这些中,从成本、反应性等的观点出发,优选碳酸二甲酯及原乙酸三甲酯,从成本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碳酸二甲酯。
上述酯化剂的使用量没有特殊限定,但优选相对于上述(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或上述(甲基)丙烯酸酯-芳香族乙烯基共聚物100重量份为0~12重量份、更优选为0~8重量份。酯化剂的使用量如果在上述范围内,则能够将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的酸值调整至适宜的范围。另一方面,如果偏离上述范围,则可能导致未反应的酯化剂残存于树脂中,在使用该树脂进行成形时,有时会成为导致发泡或臭气产生的原因。
除了上述酯化剂以外,还可以组合使用催化剂。催化剂的种类没有特殊限定,可列举例如:三甲胺、三乙胺、三丁胺等脂肪族叔胺。这些中,从成本、反应性等的观点出发,优选三乙胺。
酯化工序与上述酰亚胺化工序同样地,可通过使用例如挤出机、或间歇式反应槽来进行。
该酯化工序也可以不使用酯化剂、而是仅通过加热处理来实施。该加热处理通过在挤出机内对熔融树脂进行混炼及分散来实现。作为酯化工序,仅进行加热处理的情况下,通过在酰亚胺化工序中副产的树脂中的羧基彼此的脱水反应、和/或树脂中的羧基与树脂中的烷基酯基的脱醇反应等,可以使上述羧基的部分或全部成为酸酐基。此时,也可以使用闭环促进剂(催化剂)。
在使用酯化剂的酯化工序中,也可能并行地使基于加热处理的酸酐基化进行。
在酰亚胺化工序及酯化工序中均优选在使用的挤出机中安装能够减压至大气压以下的排气口。利用这样的机械,可以除去未反应的酰亚胺化剂、酯化剂、甲醇等副产物、或单体类。
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的制造中,也可以代替挤出机而适宜地使用例如住友重机械(株)制造的Bivolac这样的卧式双螺杆反应装置、超级混合机这样的立式双螺杆搅拌槽等可对应高粘度的反应装置。
使用间歇式反应槽(压力容器)制造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的情况下,对于该间歇式反应槽(压力容器)的结构没有特殊限定。具体而言,只要具有可以通过加热而使原料聚合物熔融并进行搅拌,可添加酰亚胺化剂(在使用闭环促进剂的情况下为酰亚胺化剂及闭环促进剂)的结构即可,但优选具有搅拌效率良好的结构。利用这样的间歇式反应槽,可以防止因反应的进行而引起聚合物粘度上升、搅拌变得不充分。作为具有这样的结构的间歇式反应槽,可列举例如:住友重机械(株)制造的搅拌槽Maxblend等。
根据以上,能够容易地制造戊二酰亚胺单元的含量被控制于特定数值的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
将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和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组合使用的情况下,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的含量可根据光学用树脂组合物所期望的物性而适当确定,例如,优选相对于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和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的总量100重量份为1~99重量份。更优选为1~8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5~70重量份。
(多步聚合接枝共聚物或多层结构聚合物(E))
用于本发明的多步聚合接枝共聚物或多层结构聚合物(E)通过添加到作为基质树脂的热塑性树脂中,能够使取向双折射以及光弹性常数均变小,是用以得到光学各向同性高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的必要成分。多步聚合接枝共聚物是在含交联聚合物的粒子的存在下使硬质的单体混合物聚合而得到的聚合物,多层结构聚合物是具有交联聚合物层和硬质聚合物层的聚合物。两者基本上指的是相同的聚合物,但前者主要通过制法来限定聚合物、后者主要通过层结构来限定聚合物。以下的说明主要针对后者进行,但关于前者也同样适用。
为了使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实现光学各向同性,如何减小取向双折射和光弹性双折射是重要的。为此,这里首先针对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聚合物(E)、光学用树脂组合物、膜的“取向双折射”“光弹性双折射”的考虑方法进行说明。
(关于取向双折射的考虑方法)
在利用高排出条件、膜接取条件、低温成形等除了使聚合物在膜中发生取向这样的成形以外的通常的熔融挤出成形来制作膜的情况下,膜中的聚合物的取向并不会那么大。实际上,如果是以PMMA为代表的丙烯酸类树脂,则未经过有意的拉伸工序的熔融挤出膜(以下也称为原膜、原料膜),其双折射并不会那么大,虽然根据用途而异,但有时在实用上并无问题。当然,在使聚合物发生取向这样的成形条件、或使原膜经过拉伸工序的情况下,聚合物在膜中会发生取向,其结果,会产生双折射。这种情况下的双折射是由于聚合物发生取向而引发的双折射,因此通常被称为取向双折射。以上,根据如何成形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或者,对于膜的情况,通过使其拉伸,可以减小由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得到的成形体、特别是光学膜的取向双折射,因此,需要对聚合物(E)的取向双折射和热塑性树脂的取向双折射加以设定。相反,在聚合物在膜等成形体中几乎不发生取向、双折射充分小的情况下,对于聚合物(E)的取向双折射无需过多考虑,在树脂设计方面并不受到特别限制。
这里,需要先对本发明的所述“取向双折射”的测定条件给出定义。如上所述,取向双折射是由于聚合物链发生取向而表现出的双折射,但聚合物膜中的双折射(取向双折射)会因聚合物链的取向度而发生改变。因此,在本发明中,在求算“取向双折射”时定义成在以下的条件进行测定。
对于热塑性树脂、聚合物(E)以及光学用树脂组合物而言,需要将其制成一定的成形体来测定其取向双折射,在本发明中,使该成形体为膜或片。这里,列举熔融挤出成形膜和压制成形片进行说明。
·膜中的“取向双折射”测定
首先,从膜厚125μm的膜(原膜)切取25mm×90mm的试验片(以使长边沿着MD方向的方式切取),保持两短边并于玻璃化转变温度+30℃保持2分钟,以200mm/分的速度向长度方向沿单向拉伸至2倍(也称为100%拉伸)(此时,两长边未固定)。然后,将所得膜冷却至23℃,在样品中央部分取样并测定双折射。
·片中的“取向双折射”测定
聚合物(E)至少具有交联结构的情况下,根据其结构不同,很难单独成膜。因此,对于聚合物(E),制作压制成形片来测定“取向双折射”。另外,热塑性树脂等也与聚合物(E)同样,在难以成膜的情况下,制作压制成形片来测定取向双折射。
以下,针对使用压制成形片的情况下的“取向双折射”的测定条件进行说明。
将聚合物(E)于190℃进行压制,来制作膜厚500μm的压制成形片。从所得压制成形片的中央部切取25mm×90mm的试验片,保持两短边并于玻璃化转变温度+30℃保持2分钟,以200mm/分的速度向长度方向沿单向拉伸至2倍(也称为100%拉伸)(此时,两长边未固定)。然后,将所得膜冷却至23℃,在样品中央部分取样并测定双折射,得到取向双折射的符号。
上述的“取向双折射”依赖于聚合物的取向度,因此会受到包括拉伸条件在内的各种样品制作条件的影响,因此,如上所述地明确示出了评价条件。例如,适当设定使得拉伸温度相对于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0℃~+30℃、更优选为+0℃~+30℃、+5℃~+30℃的温度范围等即可。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定量地获得各样品间的双折射性的符号、相对的大小关系,使用拉伸条件等测定条件基本相同时的测定值是重要的。
(关于光弹性双折射(光弹性常数)的考虑方法)
如前述说明的那样,光弹性双折射是在对成形体施加应力的情况下伴随成形体中的聚合物的弹性变形(应变)而引起的双折射。实际上,可通过求出其聚合物固有的“光弹性常数”来评价该材料的光弹性双折射的程度。首先,对聚合物材料施加应力,测定产生弹性应变时的双折射。所得双折射与应力的比例常数为光弹性常数。通过比较该光弹性常数,可以评价聚合物的施加应力时的双折射性。
与上述的“取向双折射”同样地,对于热塑性树脂、聚合物(E)及光学用树脂组合物,需要制成一定的成形体来测定其光弹性双折射,在本发明中,该成形体为膜或片。这里,可列举熔融挤出成形膜和压制成形片进行说明。
·膜中的“光弹性常数”测定
与上述“取向双折射”的项中的记载同样地,从膜厚125μm的膜(原膜)沿TD方向将试验片切割为15mm×90mm的长条状(以使长边沿着TD方向的方式切取)。接着,在23℃下,在将试验片膜的长边的一边固定、另一边从无负载以每次增加0.5kgf的幅度施加负载直至达到4kgf的状态下,测定施加各负载时的双折射,并由所得结果计算出由单位应力引起的双折射的变化量,算出光弹性常数。
·片中的“光弹性常数”测定
对于聚合物(E),与上述的“取向双折射”的项同样地制作压制成形片,并测定该双折射,由此求出光弹性常数。另外,热塑性树脂等也与聚合物(E)同样地,在成膜困难的情况下,也利用压制成形片来测定光弹性双折射。
以下,针对使用压制成形片的情况下“光弹性常数”的测定进行说明。
将聚合物(E)于190℃进行压制,来制作膜厚500μm的压制成形片,并从所得压制成形片的中央部切取25mm×90mm的试验片。测定条件以及计算方法与前述的熔融挤出成形膜的情况相同。
在膜或片的光弹性双折射的测定中,在加以比较的样品间的厚度差大的情况下,样品中的应力施加方法可能会发生变化,有时难以进行光弹性常数的精确比较。但关于本发明中进行了说明的膜厚125μm的膜、膜厚500μm的压制成形片,如果是这种程度的厚度差,则两样品间的应力施加方法没有明显差异,能够进行光弹性常数的比较。因此,无论是上述膜、还是压制成形片,均适宜用于测定光弹性常数(双折射),但更优选使用膜进行测定。本发明中,作为确认聚合物(E)的光弹性常数的符号的方法,使用膜厚500μm的压制成形片。对于取向双折射而言也同样。
光弹性双折射是其聚合物结构固有的特性,因此,在热塑性树脂的光弹性常数大的情况下,需要使聚合物(E)的光弹性常数与热塑性树脂的光弹性常数为不同符号。另外,关于聚合物(E)的配合量,需要添加仅能够抵消热塑性树脂的光弹性双折射的量的聚合物(E)。已知在所得聚合物(共聚物)的光弹性常数与用于共聚的单体种类所对应的各个均聚物的光弹性常数之间,成立加成性。由此,如果聚合物(E)的光弹性常数相对于热塑性树脂而言为不同符号、并且聚合物(E)的光弹性常数大,则用于减小包含热塑性树脂和聚合物(E)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及其膜的光弹性双折射的聚合物(E)的必要量较少即可。进一步,由于通过使用光弹性双折射的符号不同的2种热塑性树脂,能够减小该热塑性树脂合金的光弹性常数,因此用于减小光弹性双折射的聚合物(E)的必要量更少即可。
关于取向双折射,如前所述,在由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形体、特别是光学膜中,成形体中聚合物的取向度并不是很大、其成形体的取向双折射不存在实用上的问题的情况下,在聚合物(E)的设计中并不需要特别地考虑取向双折射。但在所得成形体中的取向双折射存在实用上的问题的情况下,需要使聚合物(E)的取向双折射相对于热塑性树脂的取向双折射为不同符号。
以上是对于本发明所提供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以及膜而言,要实现低双折射化的情况下的重要技术思想。
这里,本发明的聚合物(E)只要是重均分子量超过5000的聚合物即可,优选为10000以上、更优选为20000以上。重均分子量为5000以下的情况下,存在导致成形体的机械特性、耐热性、硬度等物性降低,高温成形加工时渗出至成形体表面、成形体的外观受损的隐患。
聚合物(E)由于是具有交联聚合物层的多层结构聚合物,因此能够使光学用树脂组合物的机械强度提高。从耐热性的观点出发,聚合物(E)优选具有硬质聚合物层。一般地,也将这样的多层结构聚合物表述为接枝共聚物、核壳聚合物,本发明的聚合物(E)也包括这些聚合物。
在美国专利第4373065号公报中,2种聚合物的结构大相径庭,基本上很难完全相容。实际上,在将非交联的2种聚合物共混的情况下,会导致一种聚合物发生凝聚而形成微米级的区域(domain),或者形成明显能用肉眼观察到的程度的大块、进而出现表面不均,导致透明性变差或成为鱼眼等异物的原因。因此,为了使2种聚合物容易完全相容,需要在考虑双折射控制和相容性控制这2个主要因素的情况下进行聚合物设计,因此会导致聚合物的设计自由度大幅降低。在此,本发明的聚合物(E)的特征可得以发挥。本发明中,设计成使得聚合物(E)具有交联聚合物层和硬质聚合物层、并且每1个聚合物(E)的大小为亚微米尺寸的微细粒子的情况下,在热塑性树脂中共混聚合物(E)时,可以取得聚合物(E)以亚微米尺寸分散于作为基质的热塑性树脂中的海岛结构,因此,可以使得下述情况不易发生:聚合物(E)发生凝聚至数mm、数cm等无边界的尺寸,导致透明性变差或成为鱼眼等异物的原因。通过这样地将聚合物(E)预先设计成亚微米尺寸,能够控制其在基质中的分散性,因此即使不完全表现出相容性也能够使聚合物(E)分散在基质中,由此能够实现重视双折射控制的聚合物设计等,使作为基质的热塑性树脂以及聚合物(E)的聚合物设计自由度均提高。这是第2个重要的技术思想。
接着,针对本发明的第3个重要的技术思想进行说明。对于由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形体、特别是光学膜而言,有些情况下需要高耐热性以及机械强度。特别是,在作为液晶显示器用光学膜使用的情况下,由于在实际使用时不可避免地要在膜涂敷工序等制造工序中暴露于高温中,因此需要高耐热性。另外,在膜制造时不可避免地要在涂敷成膜之后、或是与其它构件贴合之后进行冲裁工序等,因此也需要修整性、耐裂纹性等机械强度。对于这样的情况而言,通过使聚合物(E)的交联聚合物层为“软质”,并将该聚合物(E)添加到作为基质成分的热塑性树脂中,可以在使机械强度飞跃性地提高的同时,也实现高耐热性。为了表现出该效果,优选聚合物(E)为具有软质的交联聚合物层以及硬质聚合物层的接枝共聚物(核壳聚合物)。通常,为了提高机械强度,也可以列举添加软质的聚合物的方法,但这种情况下,存在会导致基质树脂(这里为热塑性树脂)和软质聚合物均质地混合、所得成形体的耐热性降低的缺点。另一方面,对于具有软质的交联聚合物层和硬质聚合物层的接枝共聚物(核壳聚合物)的情况而言,在成形体中,会取得软质的交联聚合物层成为“岛”、热塑性树脂和硬质聚合物层成为“海”的不连续的海岛结构,因此能够表现出使机械强度提高、并且基本不会导致耐热性降低这样的优异的效果。另外,通常,软质的交联聚合物为不同于基质(热塑性树脂)的其它组成,因此难以均匀地分散于基质中,会引起透明性等光学特性降低、鱼眼等缺陷。然而,如果是兼具软质的交联聚合物层和硬质聚合物层的接枝共聚物,则如前所述地,能够使软质的交联聚合物均匀地分散在基质中。
这里的所述“软质”是指,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20℃。从提高软质层的冲击吸收能力、提高耐裂纹性等耐冲击性改良效果的观点出发,优选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0℃、更优选低于-20℃。
另外,这里的所述“硬质”是指,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0℃以上。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20℃的情况下,会引发配合有聚合物(E)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以及膜的耐热性降低、或制造聚合物(E)时聚合物(E)的粗大化及成块等问题。
本申请中,“软质”及“硬质”的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采用如下的值:使用聚合物手册[PolymerHandBook(J.Brandrup,Interscience1989)]中记载的值、利用Fox式算出的值(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105℃、聚丙烯酸丁酯为-54℃)。
这里,对于由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形体、以及膜,在并不需要特别高的机械强度的情况下,上述交联聚合物层可以为“软质”也可以为“硬质”,其定义如上所述。
本申请中,关于聚合物(E),为了表示相对于交联聚合物层,硬质聚合物层发生了何种程度的共价键合,使用接枝率这样的参数。
所述聚合物(E)的接枝率是指,在将交联聚合物层的重量设为100的情况下,表示相对于交联聚合物层而接枝的硬质聚合物层的重量比率的指标。该接枝率优选为10~250%、更优选为40~230%、最优选为60~220%。接枝率低于10%时,存在下述隐患:在成形体中聚合物(E)容易发生凝聚,透明性降低或成为异物原因。另外,存在导致拉伸断裂时的伸长率降低、膜切割时容易发生开裂的倾向。为250%以上时,存在导致成形时、例如膜成形时熔融粘度升高,膜的成形性降低的倾向。计算式在实施例的项中加以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硬质聚合物层的一部分中有时也存在未与交联聚合物层结合(未接枝)的聚合物(也称为自由聚合物),但该自由聚合物也视为属于聚合物(E)。
(交联聚合物层的说明)
这里,针对聚合物(E)为接枝共聚物的情况下的交联聚合物层进行说明。
1.“软质”的交联聚合物层的说明
首先,针对“软质”的交联聚合物层进行说明。
作为“软质”的交联聚合物层的作用,包括:(1)通过均匀分散在热塑性树脂中而使耐裂纹性等机械强度提高、以及(2)抵消热塑性树脂所具有的双折射,从而提高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以及膜的光学各向同性的作用。
关于(1),可通过以使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20℃的方式适当选择单体并进行聚合来实现。如前所述,优选为由丙烯酸单体形成的橡胶、即丙烯酸类橡胶。
关于(2),针对取向双折射进行说明。本次发现,在对本发明的膜进行拉伸(施加热而进行拉伸)的情况下,不仅是作为基质成分的热塑性树脂、上述“软质”的交联聚合物也发生取向,从而产生取向双折射。关于交联聚合物显示取向双折射的程度,根据构成该聚合物的聚合物组成而异,但也依赖于交联度。在交联度高的情况下,即使进行了拉伸的情况下共聚物也不易发生变形(不易发生取向),不易产生取向双折射。另一方面,在交联度低的情况下,伴随拉伸,交联聚合物也变得容易取向,从而产生取向双折射。在任一情况下,为了减小拉伸膜的取向双折射,均需要考虑构成交联聚合物的聚合物组成的取向双折射。作为具体的策略,对于热塑性树脂,以使取向双折射为不同符号的方式来设计交联聚合物的聚合物组成是重要的。
但在对聚合物组成加以设计的基础上不得不考虑的重点还包括一点。为了在对膜进行拉伸时也显示出极为优异的透明性,需要使交联聚合物层的折射率与作为基质的热塑性树脂相匹配。
列举为了顾及如上所述的点、即为了使膜拉伸后的取向双折射极小且显示高透明性的优选单体。在成为基质的热塑性树脂为丙烯酸类树脂的情况下,丙烯酸类树脂的取向双折射为负,因此需要使交联聚合物的取向双折射为不同符号的正。另外,如上所述,为了使交联聚合物层为“软质”,优选丙烯酸类橡胶,但通常被用于丙烯酸类橡胶的聚合物组合物的折射率相对于作为基质的丙烯酸类树脂而言较低,因此,交联聚合物层优选使用高折射率的单体。
另一方面,对于有关光弹性双折射的交联聚合物的影响也进行说明。就在一定应力下显示的光弹性双折射而言,与热拉伸相比,交联聚合物不易发生变形,因此对光弹性双折射的贡献变小。存在交联度越低则越容易有利于光弹性双折射的倾向,但与拉伸时对取向双折射的影响相比,并不需要过多考虑。
从以上的观点出发,本发明的交联聚合物层的特征在于,使包含下述通式(4)所示的单体和/或具有芳香族基团的乙烯基类单体、和多官能性单体的单体混合物聚合而形成。
[化学式12]
R9表示氢原子、或取代或未取代且直链状或分支状的碳原子数1~12的烷基。R10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24的芳香族基团、或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24的脂环式基团,其具有碳环式结构或杂环式结构。作为R9及R10所任选具有的取代基,可列举例如选自下组中的至少一种:卤素、羟基、羧基、烷氧基、羰基(酮结构)、氨基、酰胺基、环氧基、碳-碳间双键、酯基(羧基的衍生物)、巯基、磺酰基、砜基、及硝基。其中,优选为选自卤素、羟基、羧基、烷氧基及硝基中的至少一种。l表示1~4的整数、优选为1或2。m为0~1的整数。n表示0~10的整数、优选表示0~2的整数、更优选为0或1。
式(4)所示的单体优选为式(4)中的R9为氢原子、或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的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类单体。更优选为式(4)中的R10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24的芳香族基团、或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24的脂环式基团,且碳环式结构的(甲基)丙烯酸类单体。
更优选为式(4)中的l为1~2的整数、n为0~2的整数的(甲基)丙烯酸类单体。
具体而言,作为具有脂环式基团的单体,可列举:(甲基)丙烯酸二环戊基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烯氧基乙酯等。另外,作为具有芳香族基团的单体,可列举:(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等。作为具有杂环式结构的单体,可列举:(甲基)丙烯酸五甲基哌啶酯、(甲基)丙烯酸四甲基哌啶酯、(甲基)丙烯酸四氢糠酯等。
在式(4)所示的(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中,从取向双折射、透明性方面考虑,优选(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基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在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中,从光学各向同性、抵消而减小热塑性树脂的取向双折射、以及透明性的观点出发,最优选(甲基)丙烯酸苄酯。其中,在想要提高耐热性的情况下,甲基丙烯酸苄酯因玻璃化转变温度高而优选。另一方面,在要求强度表现性的情况下,丙烯酸苄酯因玻璃化转变温度低而优选。例如,热塑性树脂为丙烯酸类树脂的情况下,取向双折射为负,因此通过使用具有较大的正的光弹性常数的甲基丙烯酸苄酯,存在甲基丙烯酸苄酯的使用量较少即可、另外聚合物(E)的使用量也较少即可等等光学用树脂组合物的设计自由度增加等的优势。另外,在交联聚合物的交联度低、表现出光弹性双折射的情况下,丙烯酸类树脂的取向双折射/光弹性双折射均为负,而相对于此,甲基丙烯酸苄酯的取向双折射/光弹性双折射均为正,因此能够在减小光学用树脂组合物以及膜的取向双折射的同时,也减小光弹性双折射。
作为具有芳香族基团的乙烯基类单体,可列举例如:苯乙烯、氯苯乙烯、二氯苯乙烯、氟苯乙烯、二氟苯乙烯、溴苯乙烯、二溴苯乙烯、甲氧基苯乙烯、叔丁氧基苯乙烯、乙烯基苯甲酸、甲基-α-甲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乙烯基甲苯、乙烯基联苯、乙烯基萘等。从透明性方面考虑,优选为苯乙烯和/或其衍生物、更优选为苯乙烯。
本发明的交联聚合物层是使包含上述通式(4)所示的单体和/或具有芳香族基团的乙烯基类单体、和多官能性单体的单体混合物聚合而形成的,包含上述通式(4)所示的单体时,可实现更为优异的取向双折射。
从在保持优异的光学各向同性的同时,显示出机械强度的观点出发,结构单元中具有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和/或具有芳香族基团的乙烯基类单体的交联聚合物层优选是由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和/或具有芳香族基团的乙烯基类单体1~100重量%、能够与其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99~0重量%、以及多官能性单体0.05~10重量份(相对于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和/或具有芳香族基团的乙烯基类单体、以及能够与其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的总量100重量份)聚合而成的。在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和/或具有芳香族基团的乙烯基类单体、以及能够与其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的总量100重量%中,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和/或具有芳香族基团的乙烯基类单体的使用量优选为1~100重量%、更优选为5~70重量%、最优选为5~50重量%。多官能性单体的添加量低于0.05重量份时,存在不易形成交联体的倾向,超过10重量份时也存在导致膜的耐裂纹性降低的倾向。优选为0.1~5重量份。交联聚合物层可以是将单体全部混合后通过一步聚合而成的层,也可以是改变单体组成而通过2步以上聚合而成的层。
本发明中,作为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可优选使用甲基丙烯酸苄酯、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基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中的任意单体,可以使用任意1种或组合使用。对于要求更高耐热性的用途而言,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甲基丙烯酸苄酯。
作为能够与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和/或具有芳香族基团的乙烯基类单体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可列举甲基丙烯酸酯,从聚合性、成本方面出发,优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具体而言,优选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可以是直链状也可以是支链状。作为其具体例,可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β-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另外,还可优选使用丙烯酸酯,从聚合反应性、成本方面考虑,优选丙烯酸烷基酯,具体而言,优选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12的丙烯酸烷基酯,可以是直链状也可以是支链状。作为其具体例,可列举: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叔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β-羟基乙酯、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另外,作为能够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可列举:马来酸酐、柠康酸酐、二甲基马来酸酐、二氯马来酸酐、溴马来酸酐、二溴马来酸酐、苯基马来酸酐、二苯基马来酸酐等未取代和/或取代马来酸酐类、氯乙烯、溴乙烯等卤代乙烯、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等(甲基)丙烯酰胺类、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氰化乙烯、甲酸乙烯酯、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等乙烯基酯、苯乙烯、乙烯基甲苯、α-甲基苯乙烯等芳香族乙烯基及其衍生物、偏氯乙烯、偏氟乙烯等偏卤代乙烯、丙烯酸、丙烯酸钠、丙烯酸钙等丙烯酸及其盐、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钠、甲基丙烯酸钙等甲基丙烯酸及其盐、2-(羟基甲基)丙烯酸甲酯、2-(羟基甲基)丙烯酸乙酯、2-(羟基甲基)丙烯酸异丙酯、2-(羟基甲基)丙烯酸正丁酯、2-(羟基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等(羟基烷基)丙烯酸酯等。这些单体可以单独使用、或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其中,优选为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进一步,由于玻璃化转变温度低、机械强度优异,因此优选为丙烯酸酯,其中优选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最优选丙烯酸正丁酯。本发明的聚合物(E)除了上述交联聚合物层以外,还可以具有1层以上的不同的交联聚合物层。
(硬质聚合物层的说明)
如前所述,作为形成硬质聚合物层的“硬质”的聚合物的必要特性,具有(1)使聚合物(E)均匀分散在基质(热塑性树脂)中、以及(2)抵消热塑性树脂所具有的双折射、提高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以及膜的光学各向同性的作用。
关于(1),可通过适当选择单体并进行聚合、以得到容易与基质成分相容的聚合物的方式来实现。
关于(2),在未经过拉伸工序等在膜等成形体中的取向双折射不是很大、未成为问题的情况下,为了使成形体的光弹性常数变得极小,可通过使硬质的聚合物的光弹性常数相对于基质(热塑性树脂)而言为不同符号来实现。另外,在经由拉伸工序等在膜等成形体中的取向双折射较大、成为问题的情况下,为了使成形体不仅是光弹性常数、取向双折射这两者均极小,可通过使硬质的聚合物的光弹性常数、取向双折射这两者相对于基质(热塑性树脂)而言为不同符号来实现。
关于(2),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能够抵消作为基质的热塑性树脂的双折射的效果对于“硬质”的聚合物层的情况而言较大,对于具有交联结构的聚合物层而言效果较小。可以使聚合物(E)的交联聚合物层、硬质聚合物层中的任意一者或两者(并不限定于特别的层)具有抵消热塑性树脂的双折射的功能,但最优选为“硬质”聚合物层。作为其理由,可推测如下:在基质(热塑性树脂)在成形时聚合物发生取向、或由于施加应力而使得聚合物发生取向的情况下,聚合物(E)的聚合物链也沿着基质的聚合物链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取向的方向而取向,由此可以抵消双折射。此时,具有交联结构的聚合物层相对于外力不易发生变形,因此聚合物链不易发生取向、抵消基质的双折射的效果变小。由于不言自明的是,交联密度越低则越容易受外力作用而变形,因此,即使是具有交联结构的聚合物层,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期待抵消基质的双折射的效果,因此可以使包括交联聚合物层在内的接枝共聚物的任意聚合物层具有抵消基质的双折射的功能。优选列举交联聚合物层以外的聚合物层,优选为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取向的聚合物层,具体可列举“硬质”的聚合物层。更优选为不具有交联结构的“硬质”的聚合物层,更进一步优选为聚合物(E)的外层、且位于容易与基质直接接触的部位的不具有交联结构的“硬质”的聚合物层。
以下,以抵消热塑性树脂所具有的双折射、从而提高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及膜的光学各向同性的效果高的位于聚合物(E)的外层的“硬质”的聚合物层为例进行说明。
关于可用于聚合物(E)的硬质聚合物层、适于抵消热塑性树脂的光弹性双折射的单体种类,进行选择、使得热塑性树脂和聚合物(E)的各自的光弹性常数为不同符号即可。
在设定聚合物的光弹性常数的方面,成为参考的具体的单体例如下所示,但并不限定于这些。([]内为相应均聚物的光弹性常数)
显示正的光弹性双折射的单体:
甲基丙烯酸苄酯[48.4×10-12Pa-1]
甲基丙烯酸二环戊基酯[6.7×10-12Pa-1]
苯乙烯[10.1×10-12Pa-1]
对氯苯乙烯[29.0×10-12Pa-1]
显示负的光弹性双折射的单体:
甲基丙烯酸甲酯[-4.3×10-12Pa-1]
甲基丙烯酸2,2,2-三氟乙酯[-1.7×10-12Pa-1]
甲基丙烯酸2,2,2-三氯乙酯[-10.2×10-12Pa-1]
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5.8×10-12Pa-1]
就共聚聚合物的光弹性常数而言,已知与用于共聚的单体种类相对应的各个均聚物的光弹性常数之间成立加成性。例如,对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甲基丙烯酸苄酯(BzMA)的二元共聚体系,已有报道在poly-MMA/BzMA=92/8(wt%),光弹性双折射基本为零。另外,对于2种以上聚合物混合(合金)也同样,与各聚合物所具有的光弹性常数之间成立加成性。由上可知,优选使热塑性树脂和聚合物(E)的光弹性常数为不同符号,并对其配合量(wt%)加以调整、使得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以及膜的光弹性双折射变小。
另外,就共聚聚合物的取向双折射而言,已知与用于共聚的单体种类相对应的各个均聚物的固有双折射之间成立加成性。另外,对于2种以上的聚合物混合(合金)也同样,与各聚合物所具有的固有双折射之间成立加成性。关于可用于聚合物(E)的硬质聚合物层、适于抵消热塑性树脂的取向双折射的单体种类,进行选择、使得热塑性树脂与聚合物(E)的各自的取向双折射为不同符号即可。在设定聚合物的取向双折射的方面,将成为参考的具体的单体(由该单体形成的均聚物的固有双折射)的例子记载如下,但并不限定于这些。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固有双折射是聚合物在完全沿一个方向取向的状态时的双折射(取向双折射)。
显示正的固有双折射的聚合物:
聚甲基丙烯酸苄酯[+0.002]
聚苯醚[+0.210]
双酚A聚碳酸酯[+0.106]
聚氯乙烯[+0.027]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0.105]
聚乙烯[+0.044]
显示负的固有双折射的聚合物: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0.0043]
聚苯乙烯[-0.100]
以上记载了一部分聚合物的光弹性常数、取向双折射的数据,但根据聚合物的不同,并不限定于取向双折射为“正”、光弹性常数为“负”等两者的双折射为相同符号。下述表1中示出了部分均聚物的取向双折射和光弹性双折射(常数)的符号的例子。
[表1]
已知例如:对于聚(MMA/BzMA=82/18(wt%))附近的组成而言,取向双折射基本为零、对于聚(MMA/BzMA=92/8(wt%))附近的组成而言,光弹性双折射(常数)基本为零。这样,在热塑性树脂为丙烯酸类树脂的情况下,多数情况下取向双折射、光弹性常数这两者均为负,因此可知,通过在聚合物(E)(特别是外层的硬质的聚合物层)中使用取向双折射及光弹性双折射两者的符号为正的甲基丙烯酸苄酯,可以在抵消光弹性双折射的同时也抵消取向双折射,故优选。
以下,针对硬质聚合物层的详细的聚合物组成进行说明。
从抵消成为基质的热塑性树脂的光弹性双折射、某些情况下抵消取向双折射的观点、以及提高机械强度、耐热性、为了减少鱼眼等外观缺陷而提高聚合物(E)在热塑性树脂中的分散性(即,提高相容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在结构单元中包含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作为硬质聚合物层中的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可以使用与交联聚合物层中的式(4)所示的单体相同的单体,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单体。
式(4)所示的单体优选为式(4)中的R9为氢原子、或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的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类单体。更优选为式(4)中的R10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24的芳香族基团、或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24的脂环式基团、且具有碳环式结构的(甲基)丙烯酸类单体。
更优选为式(4)中的l为1~2的整数、n为0~2的整数的(甲基)丙烯酸类单体。
式(4)所示的(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中,优选(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基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
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中,从光学各向同性、与热塑性树脂的相容性、成形性方面出发,最优选(甲基)丙烯酸苄酯。进一步,甲基丙烯酸苄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更高,从耐热性方面出发更为优选。例如,热塑性树脂为丙烯酸类树脂的情况下,光弹性常数为负,因此通过使用具有较大的正的光弹性常数的甲基丙烯酸苄酯,存在甲基丙烯酸苄酯的使用量较少即可、另外聚合物(E)的使用量也较少即可等等光学用树脂组合物的设计自由度增加等的优势。另外,在成形体的取向双折射大、存在实用上的问题的情况下,丙烯酸类树脂的取向双折射/光弹性双折射均为负,而相对于此,甲基丙烯酸苄酯的取向双折射/光弹性双折射均为正,因此能够在减小光学用树脂组合物以及膜的光弹性双折射的同时,也减小取向双折射。
从在保持优异的光学各向同性的同时,使聚合物(E)的分散性良好、减少鱼眼等外观缺陷的观点出发,结构单元中具有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的硬质聚合物层优选为由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1~99重量%、能够与其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99~1重量%以及多官能性单体0~2.0重量份(相对于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以及能够与其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的总量100重量份)聚合而成的聚合物。该硬质聚合物层可以是将单体全部混合后通过一步聚合而成的层,也可以是改变单体组成而通过2步以上聚合而成的层。
本发明中,作为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可优选使用甲基丙烯酸苄酯、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基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中的任意单体,可以使用任意1种或者组合使用。对于要求更高耐热性的用途而言,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甲基丙烯酸苄酯。
作为能够与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可列举甲基丙烯酸酯,从聚合性、成本方面考虑,优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具体而言,优选为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可以是直链状也可以是支链状。作为其具体例,可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β-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另外,还优选使用丙烯酸酯,从聚合反应性、成本方面考虑,优选丙烯酸烷基酯,具体而言,优选为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12的丙烯酸烷基酯,可以是直链状也可以是支链状。作为其具体例,可列举: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叔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β-羟基乙酯、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另外,作为能够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可列举:马来酸酐、柠康酸酐、二甲基马来酸酐、二氯马来酸酐、溴马来酸酐、二溴马来酸酐、苯基马来酸酐、二苯基马来酸酐等未取代和/或取代马来酸酐类、氯乙烯、溴乙烯等卤代乙烯、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等(甲基)丙烯酰胺类、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氰化乙烯、甲酸乙烯酯、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等乙烯基酯、苯乙烯、乙烯基甲苯、α-甲基苯乙烯等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偏氯乙烯、偏氟乙烯等偏卤代乙烯、丙烯酸、丙烯酸钠、丙烯酸钙等丙烯酸及其盐、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钠、甲基丙烯酸钙等甲基丙烯酸及其盐、2-(羟基甲基)丙烯酸甲酯、2-(羟基甲基)丙烯酸乙酯、2-(羟基甲基)丙烯酸异丙酯、2-(羟基甲基)丙烯酸正丁酯、2-(羟基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等(羟基烷基)丙烯酸酯等。这些单体可以单独使用、或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其中,优选包含甲基丙烯酸酯和/或丙烯酸酯,更优选包含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和/或丙烯酸烷基酯。从与丙烯酸类热塑性树脂的相容性方面考虑,优选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从抑制链状解聚方面考虑,优选使用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或丙烯酸正丁酯。因此,更优选包含甲基丙烯酸酯以及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在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以及能够与其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的总量100重量%中,优选包含0~98重量%、更优选包含0.1~98重量%、进一步优选为1~94重量%、特别优选为30~90重量%。另外,丙烯酸酯在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以及能够与其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的总量100重量%中,优选包含0~98重量%、更优选包含0.1~98重量%、进一步优选为1~50重量%、特别优选为5~50重量%。
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的使用量在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以及能够与其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的总量100重量%中,优选为1~99重量%、更优选为5~70重量%、最优选为5~50重量%。
从提高成形加工时的热稳定性、提高耐溶剂性、提高聚合物(E)的分散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甲基)丙烯酸和/或其盐。作为(甲基)丙烯酸的盐,可列举:(甲基)丙烯酸钠、(甲基)丙烯酸钙、(甲基)丙烯酸镁、(甲基)丙烯酸铵等。
使用(甲基)丙烯酸和/或其盐的情况下,在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甲基)丙烯酸和/或其盐以及能够与其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的总量100重量%中,优选包含0.1~30重量%、更优选为0.1~2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0.1~15重量%、0.1~10重量%、最优选为0.1~7重量%。
通过使硬质聚合物层中存在(甲基)丙烯酸的结构单元,(甲基)丙烯酸结构单元的羧基和与(甲基)丙烯酸结构单元相邻地存在的(甲基)丙烯酸衍生物结构单元的烷基在成形加工时(例如,热塑性树脂与聚合物(E)的加热熔融混炼这样的加热处理)会发生脱烷醇化而环化,从而可形成酸酐结构。例如,如果与(甲基)丙烯酸相邻地存在(甲基)丙烯酸甲酯,则会发生脱甲醇反应,从而可形成戊二酸酐结构。此外,如果与(甲基)丙烯酸相邻地存在(甲基)丙烯酸苄酯,则会发生脱苄醇反应,从而可形成戊二酸酐结构。
另外,在上述硬质聚合物层中存在(甲基)丙烯酸盐的结构单元的情况下,(甲基)丙烯酸盐的结构单元中的羧基的盐在成形加工时的高温条件下会解离为游离的羧基,该羧基与(甲基)丙烯酸衍生物结构单元的烷基可发生环化而形成酸酐结构。
进一步,在上述硬质聚合物层中存在(甲基)丙烯酸的结构单元的情况下,在后述的盐凝固处理中,(甲基)丙烯酸结构单元的羧基有时会形成盐。该情况下,羧基的盐在成形加工时的高温条件下也会由于解离为游离的羧基而形成酸酐结构。(甲基)丙烯酸形成为酸酐结构的比例因加工条件等热历史而改变,并非所有的(甲基)丙烯酸均需要形成为酸酐结构,对于环化率,根据所需要的特性而任意地进行调整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结构单元中具有上述式(4)所示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的硬质聚合物层中也可以使用每1分子具有2个以上非共轭的反应性双键的多官能性单体。这里,作为多官能性单体,可以同样地使用能够用于交联聚合物层的多官能性单体。从光学各向同性以及分散性的观点出发,硬质聚合物层中的多官能性单体的使用量(相对于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以及能够与其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的总量100重量份)优选为0~2.0重量份、更优选为0~1.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0~0.5重量份、更进一步优选为0~0.04重量份、最优选为0重量份。
聚合物(E)的多层结构中优选具有在结构单元中具有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的硬质聚合物层,具有硬质的最外层的情况下,更优选该最外层具有结构单元中具有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的硬质聚合物层。通过在硬质的最外层具有硬质聚合物层,容易与丙烯酸类热塑性树脂相容,能够进一步减小取向双折射以及光弹性常数,进而易于获得光学各向同性优异的膜。在该硬质的最外层的内侧也可以邻接有具有(甲基)丙烯酸类交联聚合物层((甲基)丙烯酸类橡胶)的软质层。
聚合物(E)中除了上述硬质聚合物层以外,也可以具有1层以上的不同的硬质聚合物层。
作为聚合物(E)的优选形态之一,可列举下述形态:具有软质的内层及硬质的外层,且上述内层具有结构单元中具有上述(4)所示的单体的交联聚合物层、上述外层具有结构单元中具有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的硬质聚合物层的形态。该形态从生产性的观点出发是优选的。作为其它优选的形态之一,可列举聚合物(E)具有硬质的内层、软质的中间层以及硬质的外层、且上述内层包含至少一种硬质聚合物层、上述中间层具有包含结构单元中具有上述(4)所示的单体的交联聚合物层的软质聚合物层、上述外层具有结构单元中具有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的硬质聚合物层的形态,该形态也可以进一步具有软质的最内层。本发明中,这些可以适当使用1种,或者可以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本申请中的软质的内层、软质的中间层及软质层(以下称为软质层)是指,由至少1种软质聚合物形成的内层、中间层以及层。
另一方面,本申请中的硬质的(最)外层及硬质的内层是指,由至少1种硬质聚合物形成的(最)外层及内层。这里的所述“软质”及“硬质”与上述的“软质”及“硬质”相同。
聚合物(E)例如在像包含硬质的内层、软质的中间层及硬质的外层的多层结构体那样在最内层具有硬质层的情况下,作为最内层的硬质聚合物,从硬度、耐裂纹性平衡的观点出发,可优选列举:由甲基丙烯酸酯40~100重量%、丙烯酸酯0~60重量%、芳香族乙烯基类单体0~60重量%、多官能性单体0~10重量%、以及能够与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及芳香族乙烯基类单体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0~20重量%形成的硬质聚合物。
聚合物(E)例如为包含具有结构单元中具有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的交联聚合物层的软质的内层、以及具有结构单元中具有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的聚合物层的硬质的外层的多层结构体的情况下,通常是由外层的硬质聚合物完全包覆软质的内层的层结构,但根据软质的内层与硬质的外层的重量比等的不同,也可能会出现用于形成层结构的硬质聚合物量不充分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无需形成完全的层结构,也可适当地采用由成为外部的硬质聚合物包覆软质的内层的一部分的结构、或者在软质的内层的一部分上接枝聚合有成为外部的硬质聚合物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其它形态的多层结构体而言也同样适用。
聚合物(E)的直至交联聚合物层为止的体积平均粒径优选为20~450nm、更优选为20~300nm、进一步优选为20~150nm、最优选30~80nm。低于20nm时,可能导致耐裂纹性变差。另一方面,如果超过450nm,则可能导致透明性降低。进一步,从耐折曲白化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低于80nm。另外,从修整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20~450nm、更优选为50~450nm、更优选为60~450nm、进一步优选为100~450nm。需要说明的是,体积平均粒径可利用动态散射法、通过使用例如MICROTRACUPA150(日机装株式会社制)来进行测定。这里,所述聚合物(E)的直至交联聚合物层为止的体积平均粒径,具体指的是从聚合物(E)粒子的中心起到交联聚合物层为止的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聚合物(E)具有2层以上交联聚合物层的情况下,指的是直至相对于中心而言位于最外侧的交联聚合物层为止的体积平均粒径。。
将聚合物(E)设为100重量%的情况下,聚合物(E)中的交联聚合物的含量优选为10~90重量%、更优选为20~8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30~60重量%、最优选为35~55重量%。低于10重量%时,可能导致所得光学用树脂组合物的耐裂纹性等机械强度降低。另一方面,超过90重量%时,存在导致聚合物(E)的分散性受损、无法获得成形体的表面的平滑性、产生鱼眼等外观不良的倾向。另外,存在导致硬质聚合物的含量不足,取向时的双折射、光弹性常数变大等无法保持光学各向同性的倾向。
聚合物(E)的制造方法没有特殊限定,可采用公知的乳液聚合法、乳液-悬浮聚合法、悬浮聚合法、本体聚合法或溶液聚合法。对于聚合物(E)的聚合而言,特别优选乳液聚合法。
聚合物(E)优选通过多步聚合而得到,例如,可优选使用如下所述地得到的接枝共聚物:即,作为该多步聚合中的至少1步的聚合,在结构单元中具有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和/或具有芳香族基团的乙烯基类单体的含交联聚合物的粒子的存在下使含有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以及能够与其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的单体混合物聚合,由此得到多步聚合的接枝共聚物。
通过含有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以及能够与其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的单体混合物的聚合,可形成结构单元中具有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的硬质聚合物。能够与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与上述例示相同,可以同样地优选使用。关于能够与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的优选含量也相同。另外,关于多官能性单体及其配合量,也与上述例示相同,可以同样地优选使用。
结构单元中具有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和/或具有芳香族基团的乙烯基类单体的含交联聚合物的粒子只要是至少具有结构单元中具有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和/或具有芳香族基团的乙烯基类单体的交联聚合物的多步聚合物粒子即可,也可以进一步具有由使丙烯酸酯50~100重量%、能够与丙烯酸酯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50~0重量%、以及多官能性单体0.05~10重量份(相对于丙烯酸酯以及能够与其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的总量100重量份)聚合而成的橡胶((甲基)丙烯酸类交联聚合物)部。就橡胶部而言,可以在将单体成分全部混合后通过1步进行聚合,也可以改变单体组成而分2步以上进行聚合。
结构单元中具有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和/或具有芳香族基团的乙烯基类单体的交联聚合物粒子,只要是作为多步聚合中的至少1步的聚合,是可形成结构单元中具有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和/或具有芳香族基团的乙烯基类单体的交联聚合物(橡胶部)的聚合即可,没有特殊限定,可以在结构单元中具有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和/或具有芳香族基团的乙烯基类单体的交联聚合物的聚合阶段的前和/或后进行硬质聚合物的聚合。
其中,从生产性方面考虑,优选使用如下地得到的聚合物(E):
(b-1)使包含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和/或具有芳香族基团的乙烯基类单体1~100重量%、及能够与其共聚的单官能性单体99~0重量%、以及多官能性单体0.05~10重量份(相对于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和/或具有芳香族基团的乙烯基类单体、和能够与其共聚的单官能性单体的总量100重量份)的单体混合物聚合而得到含(甲基)丙烯酸类橡胶的聚合物粒子;
(b-2)在上述结构单元中具有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和/或具有芳香族基团的乙烯基类单体的含交联聚合物的粒子的存在下,使包含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1~99重量%、能够与其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99~1重量%、以及多官能性单体0~2.0重量份(相对于上述式(4)所示的单体以及能够与其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的总量100重量份)的单体混合物聚合,得到接枝共聚物形式的聚合物(E)。
这里,就(b-1)聚合阶段的单体混合物、和/或(b-2)聚合阶段的单体混合物而言,可以在将单体成分全部混合后通过1步进行聚合,也可以改变单体组成而分2步以上进行聚合。另外,(b-1)中的单体混合物的成分以及它们的优选使用量,与在上述的交联聚合物层中的例示相同。(b-2)中的单体混合物的成分以及它们的优选使用量,与在上述的硬质聚合物层中的例示相同。
多步聚合接枝共聚物的直至交联聚合物层为止的体积平均粒径可与上述的聚合物(E)的直至交联聚合物层为止的体积平均粒径同样地测定,其优选范围也相同。
通过乳液聚合来制造聚合物(E)的情况下,可使用公知的乳化剂、通过常规的乳液聚合来制造。具体可列举例如:烷基磺酸钠、烷基苯磺酸钠、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钠、月桂基硫酸钠、脂肪酸钠、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磷酸钠等磷酸酯盐等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烷基酚类、脂肪族醇类与环氧丙烷、环氧乙烷的反应产物等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等。这些表面活性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也可以进一步根据需要而使用烷基胺盐等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中,从使所得聚合物(E)的热稳定性提高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使用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磷酸钠等磷酸酯盐(碱金属、或碱土金属)进行聚合。
这样地通过乳液聚合而制造的聚合物(E)以在水相中乳化分散有聚合物(E)的一次粒子的所谓胶乳的状态而获得。这样的聚合物(E)的多层结构聚合物胶乳多包含伴随聚合物(E)粒子的多层聚合的工序而副产的被称为污垢(scale)的、粒径更大的、常常在局部或全体伴生交联结构的聚合物粒子、聚合物块。此外,通过聚合工序,有时会从外部环境中混入包含无机物、气相中或水中的粉尘等异物。这些污垢、异物混入到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中的情况下,会成为引起膜的光学性缺陷的原因,故不优选。因此,为了减少或除去这些污垢、异物,优选利用筛网或过滤器对聚合物(E)的多层结构聚合物胶乳进行过滤。可用于过滤的筛网、过滤器可广泛适用已出于过滤液态物的目的而被提出的公知的筛网、过滤器,可以在能够使聚合物(E)的一次粒子通过的网眼范围内,根据副产的聚合污垢、混入的异物的大小、必要的除去率而对方式、网眼、过滤容量等进行适当选择即可。
对于通过乳液聚合而得到的多层结构聚合物胶乳,通过例如喷雾干燥、冷冻干燥、或通过添加氯化钙、氯化镁等盐、或盐酸、硫酸等酸作为凝固剂进行凝固,并通过适当的加热处理等而使凝固了的树脂成分从水相中分离,并进行洗涤、干燥等已知的方法进行处理,由此得到粉末状的多层结构聚合物。通过聚合物胶乳的凝固而获得多层结构聚合物的情况下,作为凝固剂,可使用酸、盐等公知的凝固剂,但从使得到的共聚物的成形时的热稳定性提高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使用镁盐、尤其是硫酸镁。
就聚合物(E)而言,优选以使交联聚合物层或含交联聚合物的粒子在光学用树脂组合物100重量份中的含量为1~60重量份的方式进行配合,更优选1~3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1~25重量份。低于1重量份时,可能导致膜的耐裂纹性、真空成形性变差、或者光弹性常数增大、光学各向同性劣化。另一方面,超过60重量份时,存在导致膜的耐热性、表面硬度、透明性、耐折曲白化性变差的倾向。
关于热塑性树脂和聚合物(E)的配合比率,只要满足上述配合条件则不存在特殊的问题,另外,虽然也依赖于聚合物(E)中所含的交联聚合物层的量,但优选在将热塑性树脂和聚合物(E)的总量设为100重量%时,聚合物(E)为1~99重量%、更优选为1~8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1~60重量%。低于1重量%时,可能导致膜的耐裂纹性、真空成形性变差、或者光弹性常数增大、光学各向同性劣化。另一方面,超过99重量%时,存在导致膜的耐热性、表面硬度、透明性、耐折曲白化性变差的倾向。
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是透光性的树脂组合物,可列举例如在各种光学相关设备中使用的膜状、板状、透镜状等的光学构件(例如,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膜、基板、棱镜片等;光盘装置的信号读取用透镜体系中的透镜、投影屏用菲涅耳透镜、双凸透镜等),但并不限定于这些,可应用于要求透光性的各种用途。
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可以将各成分保持粒状的状态而混合,或在利用挤出机制成颗粒状之后,边加热边通过挤出成形、注塑成形、压缩成形、吹塑成形、纺丝成形等,制成与用途相匹配的形状的成形体。特别是作为膜而有用,例如,可通过作为常规的熔融挤出法的吹胀法、T型模头挤出法、或压延法、以及溶剂流延法等而实现良好的加工。其中,优选采用不使用溶剂的熔融挤出法。利用熔融挤出法,可降低制造成本、溶剂引起的对地球环境、作业环境的负担。
就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而言,从不会产生成形加工时的双折射、可获得不存在实用上的问题的成形体的方面考虑,取向双折射的值优选为-15×10-4~15×10-4、更优选为-10×10-4~10×10-4、进一步优选为-5×10-4~5×10-4。进一步,从可获得稳定的光学特性的方面考虑,优选为-3.0×10-4~3.0×10-4、更优选为-2.6×10-4~2.6×10-4、进一步优选为-2.0×10-4~2.0×10-4、更进一步优选为-1.9×10-4~1.9×10-4、进一步优选为-1.7×10-4~1.7×10-4、进一步优选为-1.6×10-4~1.6×10-4、更进一步优选为-1.5×10-4~1.5×10-4、尤其优选为-1.0×10-4~1.0×10-4、特别优选为-0.5×10-4~0.5×10-4、最优选为-0.2×10-4~0.2×10-4
就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而言,从在高温高湿等环境中对成形体施加应力时产生的双折射也较小的方面考虑,光弹性常数优选为-10×10-12~10×10-12、更优选为-4×10-12~4×10-12、进一步优选为-2×10-12~2×10-12、更进一步优选为-1.5×10-12~1.5×10-12、尤其优选为-1×10-12~1×10-12、特别优选为-0.5×10-12~0.5×10-12、最优选为-0.3×10-12~0.3×10-12。光弹性常数如果为-4×10-12~4×10-12,则即使将其成膜而用于液晶显示装置,也不会发生相位差不均、显示画面周边部的对比度降低、或产生漏光。
另外,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的特征在于机械强度高。机械强度可利用例如拉伸试验中的拉伸断裂伸长率进行评价,拉伸断裂伸长率优选为10%以上、更优选为2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以上、特别优选为60%以上、最优选为90%以上。显示上述范围内的拉伸断裂伸长率的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在成形加工时不会发生开裂等问题等,生产性极为优异。另外,在实际制成制品使用时,也不会发生开裂等问题。关于该开裂性、特别是与拉伸断裂伸长率相关,拉伸断裂伸长率越高则耐裂纹性越优异。
根据需要,也可以通过在进行膜的成形时使膜两面同时与辊或金属带接触(夹入)、特别是通过使膜两面同时与加热至玻璃化转变温度附近的温度的辊或金属带接触,从而得到表面性更为优异的膜。另外,还可以根据目的而进行膜的叠层成形、或基于双向拉伸的膜的改性。
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即使在采用T型模头制膜这样的高温的成形条件下,也可以制造膜,而不会由于紫外线吸收剂的飞散而引发成形机的污染或膜缺陷。
以下,作为本发明的膜的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之一,针对通过熔融挤出法将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成形而制造膜的方法详细地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与利用溶液流延法等其它方法成形得到的膜相区分地,将利用熔融挤出法成形得到的膜称为“熔融挤出膜”。
利用熔融挤出法将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成形为膜的情况下,首先将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供给至挤出机,使该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加热熔融。
对于光学用树脂组合物,优选在供给至挤出机之前进行预干燥。通过进行这样的预干燥,可以防止从挤出机挤出的树脂的发泡。
预干燥的方法没有特殊限定,但可以例如在将原料(即,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制成颗粒等形态之后使用热风干燥机等进行。
另外,用于对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进行成形的挤出机,优选为具有一个以上用于除去加热熔融时产生的挥发成分的脱挥装置的挤出机。通过具有脱气装置,可以减轻树脂的发泡、由分解劣化反应引起的膜外观的劣化。
进一步,在进行用于对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进行成形的熔融挤出时,优选在向挤出机的料筒供给树脂材料的同时,供给氮、氦等不活泼气体。通过供给不活泼气体,可使体系中氧的浓度降低,可以减轻伴随氧化劣化而发生的分解、交联、黄变等外观或品质的劣化。
接着,将在挤出机内经过加热熔融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经由齿轮泵、过滤器供给至T型模头。此时,若使用齿轮泵,可使树脂的挤出量的均匀性提高,从而减少厚度不均。另一方面,若使用过滤器,可除去光学用树脂组合物中的异物,从而得到无缺陷的外观优异的膜。
作为过滤器的种类,优选使用能够从熔融聚合物中除去异物的不锈钢制的叶盘过滤器,作为过滤元件,优选使用纤维型、粉末型、或它们的复合型。过滤器可优选用于在颗粒化时或膜化时使用的挤出机等。
接着,将供给至T型模头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以片状的熔融树脂的形式从T型模头挤出。然后,优选用2个冷却辊夹入该片状的熔融树脂并进行冷却,从而制成膜。
夹入上述片状的熔融树脂的2个冷却辊中,优选一个辊为表面平滑的刚体性的金属辊、另一辊为表面平滑且具备可弹性变形的金属制弹性外筒的柔性辊。
通过利用这样的刚体性的金属辊与具备金属制弹性外筒的柔性辊夹入上述片状的熔融树脂并进行冷却而成膜,可矫正表面的微小凹凸、合模线等,可获得表面平滑且厚度不均为5μm以下的膜。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冷却辊”的含义包括“接触辊”及“冷却辊”。
即使在使用上述刚体性的金属辊和柔性辊的情况下,由于任一冷却辊的表面均为金属,因此如果制成的膜薄,则可能导致冷却辊的面彼此相接触,冷却辊的外表面划伤、或冷却辊本身发生破损。
因此,在利用如上所述的2个冷却辊夹入片状的熔融树脂而成膜的情况下,首先,通过用该2个冷却辊夹入片状的熔融树脂并进行冷却而得到膜。
本发明的膜具有非常高的韧性、且富有柔软性,因此无需为了提高强度而进行拉伸,在通过省略拉伸工序而提高生产性、成本方面存在优势。本发明的膜在未拉伸状态下的透明性高,能够具有显示高强度的10μm以上的厚度。并且,基本不会发生由拉伸引起的取向双折射,进而呈现光学各向同性。另外,在真空成形等二次成形时、在高温下使用时等,由热而引起的收缩也较小。
本发明的膜即使是未拉伸状态的膜的形式也能够起到上述效果,还可以进一步进行拉伸,由此,可以谋求强度的提高、膜厚精度的提高。另外,通过选择适当的拉伸条件,可以在实质上不使其产生双折射、并且实质上不伴生雾度的增大的情况下容易地制造厚度不均小的膜。
本发明的膜为拉伸膜的情况下,可以暂先将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成形为未拉伸状态的膜,然后再通过进行单向拉伸或双向拉伸来制造拉伸膜(单向拉伸膜或双向拉伸膜)。例如,如下地制造即可:利用上述2个冷却辊将片状的熔融树脂夹入并进行冷却,暂先获得厚度150μm的未拉伸状态的膜。然后,通过纵横双向拉伸使该膜拉伸,从而制造厚度40μm的膜。
本说明书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在将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成形为膜状之后实施拉伸之前的膜、即未拉伸状态的膜称为“原料膜”。
拉伸原料膜的情况下,可以在成形原料膜之后立即连续地进行该原料膜的拉伸,也可以在成形原料膜之后暂先进行保管或使其移动之后再进行该原料膜的拉伸。
需要说明的是,在成形为原料膜之后立即拉伸该原料膜的情况下,在膜的制造工序中,就原料膜的状态而言,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根据情况,可以为瞬间)进行拉伸,也可以在暂先制造原料膜之后,隔开时间而进行拉伸。
拉伸本发明的膜的情况下,上述原料膜只要保持对于拉伸而言充分的程度的膜状即可,不需要为完全的膜的状态。
拉伸原料膜的方法没有特殊限定,采用现有公知的任意的拉伸方法即可。具体而言,例如可以采用使用拉幅机的横向拉伸、使用辊的纵向拉伸、以及将它们逐步组合而成的逐步双向拉伸等。
另外,也可以采用对纵向和横向同时进行拉伸的同时双向拉伸方法,或在进行辊纵向拉伸之后进行基于拉幅机的横向拉伸的方法。
在拉伸原料膜时,优选在将原料膜暂先预热至比拉伸温度高0.5℃~5℃、优选高1℃~3℃的温度之后,冷却至拉伸温度而进行拉伸。
通过在上述范围内进行预热,可以精度良好地保持原料膜的厚度,并且,不会降低拉伸膜的厚度精度、或发生厚度不均。另外,不会导致原料膜贴合于辊、或因自重而松弛。
另一方面,如果原料膜的预热温度过高,则倾向于产生原料膜贴合于辊、或因自重而松弛这样的弊端。另外,如果原料膜的预热温度与拉伸温度之差小,则存在不易保持拉伸前的原料膜的厚度精度、厚度不均增大、厚度精度降低的倾向。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在成形为原料膜之后进行拉伸时,难以利用缩颈现象来改善厚度精度。因此,在本发明中,进行上述预热温度的管理对于保持或改善所得膜的厚度精度而言是重要的。
拉伸原料膜时的拉伸温度没有特殊限定,根据要制造的拉伸膜所需要的机械强度、表面性及厚度精度等进行变更即可。
一般而言,将通过DSC法求出的原料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设为Tg时,优选为(Tg-30℃)~(Tg+30℃)的温度范围、更优选(Tg-20℃)~(Tg+20℃)的温度范围、进一步优选(Tg)~(Tg+20℃)的温度范围。
拉伸温度如果在上述温度范围内,则可以减少所得拉伸膜的厚度不均,进而可以使伸长率、撕裂传播强度及耐揉疲劳等力学性质良好。并且,可以防止膜粘附于辊这样的不良情况的发生。
另一方面,如果拉伸温度高于上述温度范围,则存在导致所得拉伸膜的厚度不均变大、或伸长率、撕裂传播强度及耐揉疲劳等力学性质得不到充分改善的倾向。进而,存在容易发生膜粘附于辊这样的不良情况的倾向。
另外,如果拉伸温度低于上述温度范围,则存在导致所得拉伸膜的雾度变大、或在极端情况下引发膜破裂或产生裂纹这样的工序上的问题的倾向。
拉伸上述原料膜的情况下,对其拉伸倍率也没有特殊限定,根据制造的拉伸膜的机械强度、表面性及厚度精度等来确定即可。拉伸倍率虽然也依赖于拉伸温度,但通常优选在1.1倍~3倍的范围内选择、更优选在1.3倍~2.5倍的范围内选择、进一步优选在1.5倍~2.3倍的范围内选择。
拉伸倍率如果在上述范围内,则能够大幅改善膜的伸长率、撕裂传播强度及耐揉疲劳等力学性质。因此,也能够制造出厚度不均为5μm以下、双折射实质上为零、并且雾度为2.0%以下的拉伸膜。
对于本发明的膜,可以根据需要在利用粘结剂等层压其它的膜、或在表面形成硬涂层等涂层后使用。
就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而言,也可以出于调整取向双折射的目的而适当配合日本专利第3648201号、日本专利第4336586号中记载的具有双折射性的无机微粒、或日本专利第3696649号中记载的具有双折射性且分子量为5000以下、优选为1000以下的低分子化合物。
另外,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只要包含热塑性树脂和聚合物(E)各至少1种即可,只要在满足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添加1种以上的其它树脂。作为其它树脂,可列举例如在热塑性树脂中列举的热塑性树脂、核壳聚合物、接枝共聚物等多层结构聚合物、嵌段聚合物等热塑性弹性体等。
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中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含有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热稳定剂、消光剂、光漫射剂、着色剂、染料、颜料、抗静电剂、热线反射材料、润滑剂、增塑剂、紫外线吸收剂、稳定剂、填料等公知的添加剂、或其它树脂。
对于本发明的膜,可以根据需要而利用公知的方法使膜表面的光泽降低。例如,可以利用向光学用树脂组合物中混炼无机填充剂或交联性高分子粒子的方法等来实施。另外,还可以通过压花加工使所得膜的膜表面的光泽降低。
本发明的膜可以叠层于金属、塑料、玻璃、或印刷、加饰、保护等材料层等而使用。作为膜的叠层方法,可列举:叠层成形、在钢板等金属板上涂布粘接剂之后将膜载置于金属板并使其干燥而贴合的湿式层压、或干式层压、挤出层压、热熔层压等。
作为在塑料部件上叠层膜的方法,可列举:预先将膜配置于模具内,通过注塑成形而填充树脂的嵌入成形或复合注塑冲压成形;在将膜预成形之后配置于模具内,通过注塑成形而填充树脂的模内成形等。
本发明的膜的叠层品可应用于:汽车内部装饰材料、汽车外部装饰材料等涂装替代用途、窗框、浴室设备、壁纸、地板材料等建材用构件、日用杂货、家具、电气设备的外罩、传真机、笔记本电脑、复印机等OA设备的外罩、手机、智能电话、平板等终端的液晶画面的前面板、电气或电子装置的部件等。
对于本发明的膜,可以利用其耐热性、透明性、柔软性等性质而将其用于以下的各种用途。具体而言,可以应用于:汽车内外装饰、个人电脑内外装饰、便携设备内外装饰、太阳能电池内外装饰、太阳能电池背板;照相机、VTR、投影仪用摄影透镜、取景器、滤光器、棱镜、菲涅耳透镜、透镜罩等影像领域、CD播放器、DVD播放器、MD播放器等的光盘用拾取透镜等透镜领域、CD、DVD、MD等的光盘用的光记录领域、有机EL用膜、液晶用导光板、扩散板、背板、反射片、起偏镜保护膜、偏光膜透明树脂片、相位差膜、光扩散膜、棱镜片等液晶显示器用膜、表面保护膜等信息设备领域、光纤、光开关、光连接器等光通信领域、汽车前灯、尾灯透镜、内透镜、仪表盖、活动车顶等车辆领域、眼镜、隐形眼镜镜片、内视镜用透镜、灭菌处理所必要的医疗用品等医疗设备领域、道路标识、浴室设备、地板材料、道路透光板、双层玻璃用透镜、采光窗、车棚、照明用透镜、照明罩、建材用胶料等建筑/建材领域、微波炉烹调容器(餐具)、家电制品的外罩、玩具、太阳镜、文具等。此外,也可以用于使用转印箔片的成形品的替代用途。
作为本发明中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的膜以外的成形品使用用途,可列举例如:常规照相机用透镜、摄像机用透镜、激光拾取用物镜、衍射光栅、全息图、及准直仪透镜、激光打印机用的fθ透镜、柱面透镜、液晶投影仪用的聚光透镜或投射透镜、菲涅耳透镜、眼镜用透镜等透镜、光盘(CD,CD-ROM等)、小磁盘(MD)、DVD用磁盘基板、液晶用导光板、液晶用膜、LCD用基板、液晶元件结合用粘接剂等液晶元件用构件、投影仪用屏幕、光学过滤器、光纤、光波导、棱镜、照明用透镜、汽车前灯、灭菌处理所必要的医疗用品、微波炉烹调容器、家电制品的外罩、玩具或娱乐产品等。
就本发明的膜而言,其取向双折射优选为-3.0×10-4~3.0×10-4、更优选为-2.6×10-4~2.6×10-4、进一步优选为-2.0×10-4~2.0×10-4、更进一步优选为-1.9×10-4~1.9×10-4、进一步优选为-1.7×10-4~1.7×10-4。进而,能够在使其光弹性常数为-4×10-12~4×10-12、拉伸断裂伸长率满足10%以上的同时,具有1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的厚度。其中,光学均质性、透明性等光学特性优异。因此,利用这些光学特性,可特别适宜用于液晶用导光板、扩散板、背板、反射片、偏光膜透明树脂片、相位差膜、光扩散膜、棱镜片、表面保护膜、光学各向同性膜、起偏镜保护膜、透明导电膜等液晶显示装置周边、有机EL装置周边等公知的光学用途。
本发明的膜可以贴合于起偏镜而制成偏振片使用。即,本发明的膜可以作为偏振片的起偏镜保护膜使用。上述起偏镜没有特殊限定,可使用现有公知的任意的起偏镜。具体而言,可以列举例如使经过拉伸后的聚乙烯醇中含有碘而得到的起偏镜等。作为与起偏镜贴合时使用的方法,可广泛采用例如隔着纤维素类树脂等的底涂层、利用聚乙烯醇类等的水性粘接剂而贴合起偏镜的方法、通过UV照射等利用由固化性的树脂构成的粘接剂而直接与起偏镜贴合的方法等通常被用于丙烯酸类膜等的贴合方法。
对于本发明的膜,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实施表面处理。例如,在对本发明的膜的表面实施涂敷加工等表面加工、或在本发明的膜的表面层压其它的膜后使用的情况下,优选对本发明的膜实施表面处理。通过实施这样的表面处理,可使本发明的膜与涂敷材料或所层压的其它的膜之间的密合性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对本发明的膜实施表面处理的目的并不限定于上述目的。对于本发明的膜,无论其用途如何均可以实施表面处理。这样的表面处理没有特殊限定,可列举例如:电晕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紫外线照射、碱处理等。其中,优选电晕处理。
本发明的膜的厚度没有特殊限定,优选为5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200μm以下。另外,优选为10μm以上、更优选为3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μm以上、特别优选为100μm以上。膜的厚度如果在上述范围内,则存在在使用该膜实施真空成形时不易发生变形,不易在深冲部发生断裂这样的优点,进一步,能够制造出光学特性均匀且透明性良好的膜。另一方面,膜的厚度如果超过上述范围,则存在导致成形后的膜的冷却变得不均匀、光学特性变得不均匀的倾向。另外,如果膜的厚度低于上述范围,则可能导致膜的处理变得困难。
本发明的膜的雾度值(125μm厚)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8%以下、特别优选为0.5%以下。本发明的膜的雾度值在上述范围内时,膜的透明性足够高,适宜在要求透明性的光学用途、加饰用途、室内装饰用途、或真空成形用途中使用。
本发明的膜在拉伸后也能够保持高透明性。具体而言,将本发明的膜双向拉伸至2倍而得到的拉伸膜所显示的雾度值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8%以下、特别优选为0.5%以下。另外,将本发明的膜双向拉伸至2倍而得到的拉伸膜所显示的总透光率优选为85%以上、更优选为88%以上。本发明的膜由于在拉伸后也能够具有优异的透明性,因此适用于要求透明性的光学用途、加饰用途、室内装饰用途、或真空成形用途。
本发明的膜的总透光率(125μm厚)优选为85%以上、更优选为88%以上。总透光率在上述范围内时,膜的透明性足够高,适宜在要求透明性的光学用途、加饰用途、室内装饰用途、或真空成形用途中使用。
本发明的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100℃以上、更优选为11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0℃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124℃以上。玻璃化转变温度在上述范围内时,能够获得耐热性足够优异的膜。
本发明的膜的拉伸断裂伸长率优选为10%以上、更优选为2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上、尤其优选为50%以上、特别优选为60%以上、最优选为90%以上。对于显示上述范围内的拉伸断裂伸长率的本发明的膜,在利用汤姆森刀片或切割刀片裁切该膜时不易发生开裂(修整性),并且在将该膜卷成卷时、或对该膜的表面进行涂敷、蒸镀、溅射、保护膜的贴合等后加工时不易发生断裂。另外,对膜进行折曲时的耐裂纹性高,不仅在后加工工序中,在实际作为制品使用时也不会产生裂纹等不良情况。对于该裂纹性,特别是拉伸断裂伸长率与其相关,拉伸断裂伸长率越高,耐裂纹性越优异。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膜可以用作光学膜。此时,特别是在作为起偏镜保护膜的情况下,优选其光学各向异性小。特别是,优选不只膜的面内方向(长度方向、宽度方向)的光学各向异性、厚度方向的光学各向异性也小。换言之,优选面内相位差及厚度方向相位差的绝对值均小。更具体而言,优选面内相位差为10nm以下、更优选为6nm以下、更优选为5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nm以下。另外,优选厚度方向相位差的绝对值为50nm以下、更优选为2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nm以下、最优选5nm以下。具有这样的相位差的膜可适宜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的偏振片所具备的起偏镜保护膜。另一方面,如果膜的面内相位差超过10nm、或厚度方向相位差的绝对值超过50nm,则在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的偏振片所具备的起偏镜保护膜的情况下,有时会发生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对比度降低等的问题。
相位差是以双折射为基础算出的指标值,面内相位差(Re)以及厚度方向相位差(Rth)分别可通过以下的式子算出。在三维方向上为完全光学各向同性的理想的膜中,面内相位差Re、厚度方向相位差Rth均为0。
Re=(nx-ny)×d
Rth=((nx+ny)/2-nz)×d
上述式中,nx、ny及nz分别表示:在将面内的拉伸方向(聚合物链的取向方向)设为X轴、将与X轴垂直的方向设为Y轴、将膜的厚度方向设为Z轴时,在各个轴方向上的折射率。另外,d表示膜的厚度,nx-ny表示取向双折射。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熔融挤出膜的情况而言,MD方向为X轴,进一步对于拉伸膜的情况而言,拉伸方向为X轴。
由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形体的取向双折射的值优选为-15×10-4~15×10-4、更优选为-10×10-4~10×10-4、进一步优选为-5×10-4~5×10-4、更进一步优选为-1.6×10-4~1.6×10-4、尤其优选为-1×10-4~1×10-4、特别优选为-0.5×10-4~0.5×10-4、最优选为-0.2×10-4~0.2×10-4。取向双折射在上述范围内时,不会产生成形加工时的双折射,可以得到不存在实用上问题的成形体。
另外,由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形成的膜的取向双折射的值优选为-3.0×10-4~3.0×10-4、更优选为-2.6×10-4~2.6×10-4、进一步优选为-2.0×10-4~2.0×10-4、更进一步优选为-1.9×10-4~1.9×10-4、更进一步优选为-1.7×10-4~1.7×10-4、更进一步优选为-1.6×10-4~1.6×10-4、进一步优选为-1.5×10-4~1.5×10-4、尤其优选为-1.0×10-4~1.0×10-4、特别优选为-0.5×10-4~0.5×10-4、最优选为-0.2×10-4~0.2×10-4。取向双折射在上述范围内时,不会产生成形加工时的双折射,可以得到稳定的光学特性。另外,也非常适宜用作液晶显示器等中使用的光学膜。
由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形体的光弹性常数优选为-10×10-12~10×10-12、更优选为-4×10-12~4×10-12、进一步优选为-2×10-12~2×10-12、更进一步优选为-1×10-12~1×10-12、进一步优选为-0.5×10-12~0.5×10-12、最优选为-0.3×10-12~0.3×10-12。光弹性常数在上述范围内时,在高温高湿等环境中对成形体施加应力时产生的双折射也较小,可得到不存在实用上的问题的成形体。
另外,由本发明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形成的膜的光弹性常数优选为-4×10-12Pa-1~4×10-12Pa-1、更优选为-1.5×10-12Pa-1~1.5×10-12Pa-1、进一步优选为-1.0×10-12Pa-1~1.0×10-12Pa-1、更进一步优选为-0.5×10-12Pa-1~0.5×10-12Pa-1、最优选为-0.3×10-12Pa-1~0.3×10-12Pa-1以下。光弹性常数在上述范围内时,即使将本发明的膜用于液晶显示装置,在高温高湿等环境中对成形体施加应力时产生的双折射也较小,不会导致相位差不均、显示画面周边部的对比度降低、或产生漏光。
实施例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以下,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份”及“%”代表“重量份”及“重量%”。
(接枝共聚物的直至交联聚合物层为止的体积平均粒径)
接枝共聚物的直至交联聚合物层为止的体积平均粒径(丙烯酸类橡胶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在丙烯酸类橡胶粒子胶乳的状态下进行了测定。作为测定装置,使用日机装株式会社制MICROTRACUPA150测定了体积平均粒径(μm)。
(聚合转化率)
首先,采集并精确称量所得浆料的一部分,并将其在热风干燥器中于120℃干燥1小时,精确称量其干燥后的重量作为固体成分量。接着,求出干燥前后的精确称量结果的比率,作为浆料中的固体成分比率。最后,使用该固体成分比率,根据以下的计算式计算出聚合转化率。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数学式1中,将链转移剂作为进料单体加以处理。
聚合转化率(%)
=[(进料原料总重量×固体成分比率-水/单体以外的原料总重量)/进料单体重量]×100
(接枝率)
使所得聚合物(E)2g溶解于甲乙酮50ml中,使用离心分离机(日立工机(株)制、CP60E)以转速30000rpm进行1小时离心分离,将不溶成分和可溶成分分离(进行共计3组离心分离操作)。使用所得不溶成分、根据下式计算出接枝率。
接枝率(%)={(甲乙酮不溶成分的重量-交联聚合物层的重量)/交联聚合物层的重量}×100
需要说明的是,交联聚合物层的重量是构成交联聚合物层的单官能性单体的进料重量。
(酰亚胺化率)
酰亚胺化率的计算使用IR如下所述地进行。将产物的颗粒溶解于二氯甲烷,针对其溶液,使用SensIRTecnologies公司制TravelIR于室温测定了IR光谱。根据得到的IR光谱,由1720cm-1的归属于酯羰基的吸收强度(Absester)和1660cm-1的归属于酰亚胺羰基的吸收强度(Absimide)之比求出酰亚胺化率(Im%(IR))。在此,所述“酰亚胺化率”是指,全部羰基中酰亚胺羰基所占的比例。
(戊二酰亚胺单元的含量)
使用1H-NMRBRUKERAvanceIII(400MHz)进行树脂的1H-NMR测定,求出树脂中的戊二酰亚胺单元或酯单元等各单体单元各自的含量(mol%),并使用各单体单元的分子量将该含量(mol%)换算为含量(重量%)。
(酸值)
在37.5ml的二氯甲烷及37.5ml的甲醇的混合溶剂中溶解所得戊二酰亚胺丙烯酸树脂0.3g。滴加2滴酚酞乙醇溶液之后,加入0.1N的氢氧化钠水溶液5ml。将过量的碱用0.1N盐酸进行滴定,利用以所添加的碱与达到中和为止所使用的盐酸之间的毫当量表示的差计算出酸值。
(折射率)
对于戊二酰亚胺丙烯酸树脂的折射率,将各组合物加工成片状,并基于JISK7142、使用Atago公司制阿贝折射仪2T测定了钠D射线波长下的折射率(nD)。
(玻璃化转变温度)
使用SeikoInstruments制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装置(DSC)SSC-5200,在经过将试样暂先以25℃/分的速度升温至200℃之后保持10分钟、再以25℃/分的速度将温度降至50℃的预调整之后,在以10℃/分的升温速度升温至200℃期间进行测定,由所得DSC曲线求出积分值(DDSC),并由其极大点求出了玻璃化转变温度。
(总透光率、雾度值)
对于膜的总透光率、雾度值,使用(株)日本电色工业NDH-300A、通过JISK7105中记载的方法进行了测定。
(膜厚)
对于膜的膜厚,使用数显千分表(株式会社Mitutoyo制)进行了测定。
(单向拉伸膜的制作、以及取向双折射的测定)
从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得到的未拉伸的膜厚125μm的原膜切取25mm×90mm的试验片(以使长边沿着MD方向的方式切取),保持两短边并于玻璃化转变温度+30℃保持2分钟,以200mm/分的速度向长度方向沿单向拉伸至2倍(也称为100%拉伸)(此时,两长边未固定)。然后,将所得膜冷却至23℃,在样品中央部分取样,使用自动双折射计(王子计测株式会社制KOBRA-WR)在温度23±2℃、湿度50±5%下以波长590nm、入射角0°测定了双折射(取向双折射)。同时也测定了面内相位差Re、厚度方向相位差Rth(入射角40°)。(关于面内相位差Re、厚度方向相位差Rth,其详细情况如后所述)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聚合物(E)单体的取向双折射的测定,将聚合物(E)单品于190℃进行压制,制作了膜厚500μm的压制成形片。从所得压制成形片的中央部切取25mm×90mm的试验片,与上述记载同样地进行了拉伸、测定。
(原膜的取向双折射)
切取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得到的未拉伸的原膜(膜厚125μm)40mm×40mm的试验片,使用自动双折射计(王子计测株式会社制KOBRA-WR)在温度23±2℃、湿度50±5%下以波长590nm、入射角0°进行了测定。同时也测定了面内相位差Re、厚度方向相位差Rth(入射角40°)。(关于面内相位差Re、厚度方向相位差Rth,其详细情况如后所述)
(面内相位差Re及厚度方向相位差Rth)
从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得到的未拉伸的膜厚125μm的膜(原膜)切取40mm×40mm的试验片。使用自动双折射计(王子计测株式会社制KOBRA-WR)在温度23±2℃、湿度50±5%下以波长590nm、入射角0°测定了该试验片的面内相位差Re。
由使用数显千分表(株式会社Mitutoyo制)测定的试验片的厚度d、利用阿贝折射仪(株式会社Atago制3T)测定的折射率n、利用自动双折射计测定的波长590nm下的面内相位差Re及40°倾斜方向的相位差值,求出了三维折射率nx、ny、nz,并计算出厚度方向相位差Rth=((nx+ny)/2-nz)×d。需要说明的是,用测定值乘以100(μm)/膜厚度(μm),得到100μm厚换算值,并记载于表3。
(光弹性常数)
从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得到的未拉伸的膜厚125μm的膜(原膜)沿TD方向将试验片切割成15mm×90mm的长条状(以使长边沿着TD方向的方式切取)。使用自动双折射计(王子计测株式会社制KOBRA-WR)在温度23±2℃、湿度50±5%下以波长590nm、入射角0°进行了测定。就测定而言,在将膜的长边的一边固定、另一边从无负载以每次增加0.5kgf的幅度施加负载直至达到4kgf的状态下测定双折射,并由所得结果计算出由单位应力引起的双折射的变化量。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聚合物(E)单体的光弹性常数的测定,将聚合物(E)单品于190℃进行压制,制作了膜厚500μm的压制成形片。从所得压制成形片的中央部切取15mm×90mm的试验片,与上述记载同样地进行了测定。
(拉伸膜的透明性)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在即使经过拉伸也具有优异透明性的膜。这里,通过测定以下说明的双向拉伸膜的总透光率和雾度,来定义拉伸膜的透明性的评价指标。根据本发明,在该评价中得到的雾度为2.0%以下。
(双向拉伸膜的制作、各种物性的测定)
从未拉伸的膜厚125μm的原膜切取13cm×13cm的试验片,将四边全部保持并于玻璃化转变温度+20℃保持10分钟,以120mm/分的速度同时沿双轴方向拉伸至2倍(也称为100%拉伸)。然后,将所得膜冷却至23℃,在样品中央部分取样,使用自动双折射计(王子计测株式会社制KOBRA-WR)在温度23±2℃、湿度50±5%下以波长590nm、入射角0°测定了双折射(取向双折射)。同时也测定了面内相位差Re、厚度方向相位差Rth(入射角40°)。(关于面内相位差Re、厚度方向相位差Rth,其详细情况如后所述)。另外,对于总透光率、雾度,也利用前述方法进行了测定。
(机械强度的评价)
(修整性评价)
使用切刀将上述记载的双向拉伸膜以10cm的长度进行切割。将该操作共计进行5次,计数了膜中产生的开裂数。开裂数越少,则修整性越良好、机械强度越优异。
(MIT的评价)
使用(株)东洋精机制作所MIT耐折疲劳试验机、按照JISC5016的方法进行了膜的耐折曲性的评价。测定条件设为:测定角度=135°、速度=175次/分、R=0.38、负载100g。
(成形体的外观评价)
使用膜厚60μm的膜如下所述地进行了判定。
○:不存在表面不均、微细的梨皮状粗糙等,MD方向1m的厚度的偏差为2μm以下。
×:存在表面不均、微细的梨皮状粗糙等,MD方向1m的厚度的偏差大于2μm。
(耐溶剂性)
使用了膜厚125μm的膜。在23℃的气体氛围中、使用巴斯德滴管滴加0.5ml,直到完全挥发为止放置了1小时(以N=10实施)。
○:表面未发生皱褶、凹凸等变形。
×:表面发生了皱褶、凹凸等变形。
(热稳定性)
对于热稳定性,利用热重测定(TGA)进行了测定。
使用了SeikoInstruments制的SIIEXSTAR6000、TG/DTA6300。以起始温度30℃、最终温度460℃、升温速度5℃/分、保持时间0分钟而实施了测定。试样使用膜化前的颗粒,以试样量20mg、吹扫气体为氮(400ml/分)进行。
如下所述地计算出1%减重温度。
重量减少率=((wt-wt0)/wt0)×100%
wt=其温度的试样重量
wt0=基准重量(40℃的试样的重量)
重量减少率达到-1%时的温度定义为1%减重温度
(制造例1)
<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A1)的制造>
作为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A1),使用了PM120N(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制的甲基丙烯酸甲酯-N-苯基马来酰亚胺-苯乙烯共聚物(81/15/4重量%)。
(制造例2)
<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B1)的制造>
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原料树脂、使用单甲胺作为酰亚胺化剂,制造了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B1)。
在该制造中,使用了将2台挤出反应机串联排列而成的串联型反应挤出机。
关于串联型反应挤出机,使用第1挤出机、第2挤出机的直径均为75mm、L/D(挤出机的长度L与直径D之比)均为74的啮合型同向双螺杆挤出机,使用恒重加料机(Kubota(株)制)向第1挤出机的原料供给口供给原料树脂。
使第1挤出机、第2挤出机中各排气口的减压度为-0.095MPa。进一步,利用直径38mm、长2m的配管将第1挤出机与第2挤出机连接,连接第1挤出机的树脂排出口和第2挤出机的原料供给口的部件内压控制机构使用了稳流压力阀。
对于从第2挤出机排出的树脂(线料),在通过冷却传送带进行冷却之后,利用造粒机进行切割而制成颗粒。这里,为了对连接第1挤出机的树脂排出口和第2挤出机的原料供给口的部件内压调整或挤出变动加以鉴别,在第1挤出机的排出口、第1挤出机与第2挤出机间的连接部件的中央部、及第2挤出机的排出口设置了树脂压力计。
在第1挤出机中,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Mw:10.5万)作为原料树脂、使用单甲胺作为酰亚胺化剂,制造了酰亚胺树脂中间体1。此时,使挤出机的最高温部的温度为280℃、螺杆转速为55rpm、原料树脂供给量为150kg/小时、单甲胺的添加量相对于原料树脂100份为2.0份。稳流压力阀设置在即将到达第2挤出机的原料供给口之前,并进行调整使得第1挤出机的单甲胺压入部压力为8MPa。
在第2挤出机中,对在后排气口及真空排气口中残存的酰亚胺化剂及副产物进行脱挥之后,添加作为酯化剂的碳酸二甲酯,制造了酰亚胺树脂中间体2。此时,使挤出机的各料筒温度为260℃、螺杆转速为55rpm、碳酸二甲酯的添加量相对于原料树脂100份为3.2份。进一步,在排气口除去酯化剂之后,从模头挤出线料,在水槽中进行冷却之后,利用造粒机进行颗粒化,由此得到了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B1)。
得到的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B1)是由通式(1)所示的戊二酰亚胺单元和通式(2)所示的(甲基)丙烯酸酯单元共聚而成的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
对于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B1),按照上述方法测定了酰亚胺化率、戊二酰亚胺单元的含量、酸值、玻璃化转变温度、及折射率。其结果,酰亚胺化率为13%、戊二酰亚胺单元的含量为7重量%、酸值为0.4mmol/g、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30℃、折射率为1.50。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B1)的光弹性常数的符号为-(负)。
(制造例3)
<接枝共聚物(E1)的制造>
在带搅拌器的8L聚合装置中进料以下物质。
将聚合器内利用氮气进行充分置换而达到实质上无氧的状态之后,使内温为40℃,经135分钟连续地添加了表2所示的丙烯酸类橡胶粒子(E-1)的原料混合物45.266份。在开始追加(E-1)的第12分钟后、第24分钟后、第36分钟后,各向聚合器内添加了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磷酸钠(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磷酸(东邦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PhosphanolRD-510Y的钠盐)0.2份。添加结束后,进一步继续聚合0.5小时,得到了丙烯酸类橡胶粒子((E-1)的聚合物)。聚合转化率为99.4%。
然后,使内温为60℃,加入甲醛次硫酸氢钠0.2份之后,经165分钟连续地添加了表2所示的硬质聚合物层(E-2)的原料混合物55.254份,进一步继续聚合1小时,得到了接枝共聚物胶乳。聚合转化率为100.0%。将所得胶乳利用硫酸镁进行盐析、凝固,并进行水洗、干燥,得到了白色粉末状的接枝共聚物(E1)。
接枝共聚物(E1)的橡胶粒子(E-1的聚合物)的平均粒径为133nm。接枝共聚物(E1)的接枝率为77%。
(制造例4)
<接枝共聚物(E2)的制造>
在带搅拌器的8L聚合装置中进料以下物质。
将聚合器内利用氮气进行充分置换而达到实质上无氧的状态之后,使内温为40℃,经135分钟连续地添加了表2所示的丙烯酸类橡胶粒子(E-1)的原料混合物45.266份。在开始追加(E-1)的第12分钟后、37分钟后、62分钟后、87分钟后,各向聚合器内添加了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磷酸钠(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磷酸(东邦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PhosphanolRD-510Y的钠盐)0.21份、0.21份、0.21份、0.11份。添加结束后,进一步继续聚合1小时,得到了丙烯酸类橡胶粒子((E-1)的聚合物)。聚合转化率为99.6%。
然后,使内温为60℃,加入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磷酸钠(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磷酸(东邦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PhosphanolRD-510Y的钠盐)0.11份、接着加入甲醛次硫酸氢钠0.2份之后,经165分钟连续地添加了表2所示的硬质聚合物层(E-2)的原料混合物55.254份,进一步继续聚合1小时,得到了接枝共聚物胶乳。聚合转化率为99.6%。将所得胶乳利用硫酸镁进行盐析、凝固,并进行水洗、干燥,得到了白色粉末状的接枝共聚物(E2)。
接枝共聚物(E2)的橡胶粒子(E-1的聚合物)的平均粒径为113nm。接枝共聚物(E2)的接枝率为84%。
(制造例5)
<接枝共聚物(E3)的制造>
根据表2所示的丙烯酸类橡胶粒子(E-1)、硬质聚合物层(E-2)的组成与制造例4同样地进行聚合,并进行凝固、水洗、干燥,得到了白色粉末状的接枝共聚物(E3)。
接枝共聚物(E3)的橡胶粒子(E-1的聚合物)的平均粒径为111nm。接枝共聚物(E3)的接枝率为71%。
(制造例6)
<接枝共聚物(E4)的制造>
在带搅拌器的8L聚合装置中进料以下物质。
将聚合器内利用氮气进行充分置换而达到实质上无氧的状态之后,使内温为40℃,经135分钟连续地添加了表2所示的丙烯酸类橡胶粒子(E-1)的原料混合物45.266份。在开始追加(E-1)的第12分钟后、37分钟后、62分钟后、87分钟后,各向聚合器内添加了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磷酸钠(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磷酸(东邦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PhosphanolRD-510Y的钠盐)0.21份、0.21份、0.21份、0.11份。添加结束后,进一步继续聚合1小时,得到了丙烯酸类橡胶粒子((E-1)的聚合物)。聚合转化率为99.6%。
然后,使内温为60℃,加入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磷酸钠(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磷酸(东邦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PhosphanolRD-510Y的钠盐)0.11份、接着加入甲醛次硫酸氢钠0.2份之后,经165分钟连续地添加了表2所示的硬质聚合物层(E-2)的原料混合物55.254份,进一步继续聚合1小时,得到了接枝共聚物胶乳。聚合转化率为99.6%。将所得胶乳利用硫酸镁进行盐析、凝固,并进行水洗、干燥,得到了白色粉末状的接枝共聚物(E4)。
接枝共聚物(E4)的橡胶粒子(E-1的聚合物)的平均粒径为103nm。接枝共聚物(E4)的接枝率为92%。
表2
(实施例1~8、比较例1~2)
使用采用了直径40mm的全螺纹螺杆的单螺杆挤出机,使挤出机的温度调整区域的设定温度为255℃、螺杆转速为52rpm,以10kg/hr的比例供给表3所示的树脂(A)、树脂(B)及聚合物(E)的混合物。将从设置于挤出机出口的模头以线料的形式排出的树脂在水槽中进行冷却,并利用造粒机进行了颗粒化。
对于所得颗粒,使用具备网眼5μm的叶盘过滤器且出口连接有T型模头的单螺杆挤出机,使挤出机的温度调整区域的设定温度为260℃、螺杆转速为20rpm,以10kg/hr的比例供给颗粒,并进行熔融挤出,由此得到了实施例以及表3所示的膜厚(125μm、60μm)的膜。针对这些膜评价了各种物性。
如表3所示,实施例1~8中得到的膜的热稳定性、耐热性高,透明性也高,取向双折射、光弹性常数小,光学各向同性优异,另外还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进一步,双向拉伸后的透明性、取向双折射也小,光学各向同性也极为优异。

Claims (26)

1.一种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其含有:
热塑性树脂、以及
多步聚合接枝共聚物,其是在含交联聚合物的粒子的存在下使包含下述通式(4)所示的单体以及能够与其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的单体混合物(b)聚合而得到的多步聚合接枝共聚物,所述含交联聚合物的粒子是使包含下述通式(4)所示的单体和/或具有芳香族基团的乙烯基类单体、以及多官能性单体的单体混合物(a)聚合而形成的,
式(4)中,
R9表示氢原子、或取代或未取代且直链状或分支状的碳原子数1~12的烷基,
R10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24的芳香族基团、或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24的脂环式基团,其具有碳环式结构或杂环式结构,
l表示1~4的整数,
m表示0~1的整数,
n表示0~10的整数。
2.一种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其含有:
热塑性树脂、以及
多层结构聚合物,其具有使包含下述通式(4)所示的单体和/或具有芳香族基团的乙烯基类单体、以及多官能性单体的单体混合物(a)聚合而形成的交联聚合物层、以及使包含下述通式(4)所示的单体以及能够与其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的单体混合物(b)聚合而得到的聚合物层,
式(4)中,
R9表示氢原子、或取代或未取代且直链状或分支状的碳原子数1~12的烷基,
R10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24的芳香族基团、或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24的脂环式基团,其具有碳环式结构或杂环式结构,
l表示1~4的整数,
m表示0~1的整数,
n表示0~10的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其中,上述通式(4)所示的单体为选自下组中的至少1种:(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基酯、及(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其中,上述热塑性树脂的光弹性常数和上述多步聚合接枝共聚物或上述多层结构聚合物的光弹性常数为不同符号。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其中,上述热塑性树脂的取向双折射和上述多步聚合接枝共聚物或上述多层结构聚合物的取向双折射为不同符号。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其中,上述热塑性树脂为丙烯酸类热塑性树脂。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其中,上述热塑性树脂为选自下组中的至少1种: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含内酯环的丙烯酸类聚合物、对使苯乙烯单体以及能够与其共聚的其它单体聚合而得到的苯乙烯类聚合物的芳环进行部分加氢而得到的部分氢化苯乙烯类聚合物、含有环状酸酐重复单元的丙烯酸类聚合物、以及含有羟基和/或羧基的丙烯酸类聚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其中,上述热塑性树脂含有具有下述通式(5)所示的马来酰亚胺单元和(甲基)丙烯酸酯单元的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
式(5)中,
R11及R12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12的烷基、或碳原子数6~14的芳基,
R13为氢原子、碳原子数7~14的芳基烷基、碳原子数6~14的芳基、碳原子数3~12的环烷基、碳原子数1~18的烷基、或具有选自下述A组中的至少一种取代基的碳原子数6~14的芳基或碳原子数1~12的烷基,
A组:卤原子、羟基、硝基、碳原子数1~12的烷氧基、碳原子数1~12的烷基及碳原子数7~14的芳基烷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其中,上述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还具有下述通式(3)所示的单元,
式(3)中,R7为氢或碳原子数1~8的烷基,R8为碳原子数6~10的芳基。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其中,上述热塑性树脂含有具有下述式(1)所示的单元和下述式(2)所示的单元的戊二酰亚胺丙烯酸类树脂,
式(1)中,R1及R2各自独立地为氢或碳原子数1~8的烷基,R3为氢、碳原子数1~18的烷基、碳原子数3~12的环烷基、或包含芳环的碳原子数5~15的取代基;
式(2)中,R4及R5各自独立地为氢或碳原子数1~8的烷基,R6为碳原子数1~18的烷基、碳原子数3~12的环烷基、或包含芳环的碳原子数5~15的取代基。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其中,在光学用树脂组合物100重量份中,上述多步聚合接枝共聚物含有的含交联聚合物的粒子或上述多层结构聚合物含有的交联聚合物层的含量为1~60重量份。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其中,上述具有芳香族基团的乙烯基类单体为苯乙烯和/或其衍生物。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其中,上述单体混合物(a)含有丙烯酸酯和/或甲基丙烯酸酯。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其中,上述单体混合物(b)含有丙烯酸酯和/或甲基丙烯酸酯。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其中,上述单体混合物(b)含有(甲基)丙烯酸和/或其盐。
16.一种颗粒,其是将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进行加热熔融而得到的。
17.一种成形体,其由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形成。
18.一种膜,其由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形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膜,其是通过熔融挤出法而成形的。
20.根据权利要求18~19中任一项所述的膜,其中,膜的厚度为10~500μm。
21.一种拉伸膜,其是将权利要求18~20中任一项所述的膜进行拉伸而成的。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拉伸膜,其中,拉伸膜的厚度为10~500μm。
23.一种多层结构聚合物,其具有:
由包含下述通式(4)所示的单体以及多官能性单体的单体混合物(a)的交联聚合物形成的层、以及
由包含下述通式(4)所示的单体以及能够与其共聚的其它单官能性单体的单体混合物(b)的聚合物形成的层。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多层结构聚合物,其中,上述单体混合物(a)含有丙烯酸酯和/或甲基丙烯酸酯。
25.根据权利要求23~2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结构聚合物,其中,上述单体混合物(b)含有丙烯酸酯和/或甲基丙烯酸酯。
26.根据权利要求23~2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结构聚合物,其中,上述单体混合物(b)含有(甲基)丙烯酸和/或其盐。
CN201480063894.7A 2013-11-29 2014-11-27 光学用树脂组合物、以及膜 Active CN1057649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48093 2013-11-29
JP2013-248093 2013-11-29
PCT/JP2014/005936 WO2015079694A1 (ja) 2013-11-29 2014-11-27 光学用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フィル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64994A true CN105764994A (zh) 2016-07-13
CN105764994B CN105764994B (zh) 2019-05-21

Family

ID=53198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3894.7A Active CN105764994B (zh) 2013-11-29 2014-11-27 光学用树脂组合物、以及膜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578773B2 (zh)
EP (1) EP3075786A4 (zh)
JP (1) JP6637313B2 (zh)
CN (1) CN105764994B (zh)
TW (1) TWI637999B (zh)
WO (1) WO201507969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84292A (zh) * 2016-03-31 2018-11-23 株式会社钟化 树脂组合物、其成型体和膜
CN109147570A (zh) * 2018-08-31 2019-01-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用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可拉伸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74191B2 (en) 2013-11-22 2019-01-08 Kaneka Corporation Resin material and film thereof
WO2015079693A1 (ja) * 2013-11-29 2015-06-04 株式会社カネカ 光学用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フィルム
EP3088473A4 (en) 2013-12-25 2017-08-30 Kaneka Corporation Optical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article
JP6151423B1 (ja) 2016-08-30 2017-06-21 旭化成株式会社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光学フィルム、及び光学部品
KR20190027016A (ko) * 2017-09-04 2019-03-14 효성화학 주식회사 아크릴 필름
US10174145B1 (en) 2018-01-25 2019-01-08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Methacrylic resin
JP7219753B2 (ja) * 2018-03-22 2023-02-08 株式会社カネカ アクリル系樹脂フィルム、積層フィルム、積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成形品
JP7096720B2 (ja) * 2018-07-12 2022-07-06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フィルム
KR102417772B1 (ko) * 2019-10-31 2022-07-05 롯데케미칼 주식회사 열가소성 수지 조성물 및 이로부터 제조된 성형품
EP4130058A4 (en) 2020-03-24 2024-05-08 Kuraray Co METHACRYL COPOLYMER, COMPOSITION, MOLDED BODY, METHOD FOR PRODUCING A FILM OR A SHEET AND LAYERED PRODUC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22748A (ja) * 1986-11-12 1988-05-26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メタクリル樹脂組成物
CN1300789A (zh) * 1999-10-12 2001-06-27 可乐丽股份有限公司 多层结构的聚合物颗粒及其制造方法和用途
JP2006124592A (ja) * 2004-10-29 2006-05-18 Kaneka Corp イミド樹脂及びその樹脂組成物
JP2007254727A (ja) * 2006-02-22 2007-10-04 Nippon Shokubai Co Ltd 有機微粒子、樹脂組成物、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8291153A (ja) * 2007-05-25 2008-12-04 Hitachi Chem Co Ltd 熱硬化性樹脂組成物、コアシェルポリマ、硬化物
JP2009199044A (ja) * 2008-01-24 2009-09-03 Nippon Shokubai Co Ltd 位相差フィルム
JP2009203348A (ja) * 2008-02-28 2009-09-10 Kaneka Corp 樹脂組成物、フィルムおよび偏光板
JP2010096919A (ja) * 2008-10-15 2010-04-30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光学フィル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42938B2 (zh) 1971-11-01 1976-11-18
JPS5737106A (en) 1980-08-15 1982-03-01 Donarudo Banyaado Aran Actuator for turning piston rack
US4373065A (en) 1981-02-17 1983-02-08 Xerox Corporation Optically isotropic devices
US4916171A (en) 1984-07-25 1990-04-10 Rohm And Haas Company Polymers comprising alkali-insoluble core/alkali-soluble shell and copositions thereof
JP3696649B2 (ja) 1994-08-18 2005-09-21 康博 小池 非複屈折性の光学樹脂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光学樹脂材料を用いた液晶素子用の部材
WO2001025364A1 (fr) 1999-10-05 2001-04-12 Yasuhiro Koike Matiere resine optique non birefringente
JP2002023363A (ja) 2000-07-13 2002-01-23 Dainippon Ink & Chem Inc フォトリソグラフィー用樹脂組成物
CN100445771C (zh) 2002-03-12 2008-12-24 小池康博 非多折射性光学树脂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JP2005023272A (ja) 2003-07-02 2005-01-27 Kaneka Corp イミドポリマーの製造方法
EP1705195A1 (en) 2003-12-02 2006-09-27 Kaneka Corporation Imide resin, and production method and use thereof
WO2005105918A1 (ja) 2004-04-28 2005-11-10 Toray Industries, Inc. アクリル樹脂フィルムおよび製造方法
US20060124592A1 (en) * 2004-12-09 2006-06-15 Miller Anne E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 slurry
JP4624845B2 (ja) 2005-04-26 2011-02-02 康博 小池 非複屈折性光学樹脂材料及び光学部材
JP4068120B2 (ja) 2005-10-07 2008-03-26 旭化成ケミカルズ株式会社 光学補償フィルム
JP2007191706A (ja) 2005-12-22 2007-08-02 Toray Ind Inc 熱可塑性共重合体、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から成る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CN101371461B (zh) * 2006-12-15 2012-08-2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接收装置及使用其的电子设备
JP5166845B2 (ja) 2006-12-25 2013-03-21 花王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インクセット
JP2008276207A (ja) 2007-04-02 2008-11-13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光学フィルム
JP5074956B2 (ja) 2008-02-27 2012-11-14 康博 小池 低複屈折性光学樹脂材料及び光学部材
JP2009203434A (ja) 2008-02-29 2009-09-10 Toray Ind Inc 多層構造重合体粒子からなる高耐熱ゴム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03435A (ja) 2008-02-29 2009-09-10 Toray Ind Inc 耐熱性多層構造重合体粒子からなる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238341B2 (ja) 2008-05-02 2013-07-17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塗料組成物、積層体
JP2009293021A (ja) 2008-05-09 2009-12-17 Sanyo Chem Ind Ltd 光学材料用透明樹脂組成物
JP5523721B2 (ja) 2009-03-04 2014-06-1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水性インク組成物、インクセット、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WO2010119730A1 (ja) 2009-04-15 2010-10-21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
JP5789292B2 (ja) 2011-02-21 2015-10-07 株式会社カネカ アクリル系樹脂フィルム
WO2012141413A1 (en) 2011-04-13 2012-10-18 Lg Chem, Ltd. Resin composition for optical film and optical film using the same
JP5898887B2 (ja) 2011-05-18 2016-04-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組成物、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透明膜、マイクロレンズ、固体撮像素子、透明膜の製造方法、マイクロレンズの製造方法、及び、固体撮像素子の製造方法
US20140221568A1 (en) 2011-07-20 2014-08-07 Nippon Shokubai Co., Ltd. Molding material
JP2013204025A (ja) 2012-03-29 2013-10-07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用インク、反応液、インクセット、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KR102089115B1 (ko) * 2012-06-26 2020-03-13 가부시키가이샤 가네카 비복굴절성 수지 재료 및 필름
JP5798690B2 (ja) 2013-04-05 2015-10-21 株式会社カネカ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フィルム
US10174191B2 (en) 2013-11-22 2019-01-08 Kaneka Corporation Resin material and film thereof
WO2015079693A1 (ja) 2013-11-29 2015-06-04 株式会社カネカ 光学用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フィルム
EP3088473A4 (en) 2013-12-25 2017-08-30 Kaneka Corporation Optical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articl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22748A (ja) * 1986-11-12 1988-05-26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メタクリル樹脂組成物
CN1300789A (zh) * 1999-10-12 2001-06-27 可乐丽股份有限公司 多层结构的聚合物颗粒及其制造方法和用途
JP2006124592A (ja) * 2004-10-29 2006-05-18 Kaneka Corp イミド樹脂及びその樹脂組成物
JP2007254727A (ja) * 2006-02-22 2007-10-04 Nippon Shokubai Co Ltd 有機微粒子、樹脂組成物、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8291153A (ja) * 2007-05-25 2008-12-04 Hitachi Chem Co Ltd 熱硬化性樹脂組成物、コアシェルポリマ、硬化物
JP2009199044A (ja) * 2008-01-24 2009-09-03 Nippon Shokubai Co Ltd 位相差フィルム
JP2009203348A (ja) * 2008-02-28 2009-09-10 Kaneka Corp 樹脂組成物、フィルムおよび偏光板
JP2010096919A (ja) * 2008-10-15 2010-04-30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光学フィルム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正军等: "《皮革涂饰剂与整饰技术(第1版)》", 31 July 2002, 化学工业出版社 *
沈一丁主编: "《轻化工助剂(第1版)》", 31 July 2004,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84292A (zh) * 2016-03-31 2018-11-23 株式会社钟化 树脂组合物、其成型体和膜
CN109147570A (zh) * 2018-08-31 2019-01-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用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可拉伸显示装置
US11513260B2 (en) 2018-08-31 2022-11-29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otective film for display,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and stretchable display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37313B2 (ja) 2020-01-29
TWI637999B (zh) 2018-10-11
JPWO2015079694A1 (ja) 2017-03-16
US10578773B2 (en) 2020-03-03
CN105764994B (zh) 2019-05-21
TW201525048A (zh) 2015-07-01
EP3075786A1 (en) 2016-10-05
EP3075786A4 (en) 2017-07-12
WO2015079694A1 (ja) 2015-06-04
US20170031058A1 (en) 2017-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64994A (zh) 光学用树脂组合物、以及膜
CN104334635B (zh) 非双折射性树脂材料及膜
CN105102534B (zh) 树脂组合物及其膜
EP3438196B1 (en)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article and film thereof
CN105874011B (zh) 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及成形体
KR102032014B1 (ko) 광학 수지 재료 및 광학 필름
CN105793351A (zh) 光学用树脂组合物、以及膜
CN106471405B (zh) 光学用树脂组合物及膜
US10391694B2 (en) Method of producing film
CN105764982B (zh) 树脂材料及其膜
CN105829923A (zh) 光学用热塑性树脂及成形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