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22447A - 插入设备、旋转单元以及插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插入设备、旋转单元以及插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22447A
CN105722447A CN201480062163.0A CN201480062163A CN105722447A CN 105722447 A CN105722447 A CN 105722447A CN 201480062163 A CN201480062163 A CN 201480062163A CN 105722447 A CN105722447 A CN 1057224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portion
flexible pipe
flexible
flexibility
rotary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216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22447B (zh
Inventor
三好弘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7224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224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224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224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5Flexible endoscopes
    • A61B1/0051Flexible endoscopes with controlled bending of insertion part
    • A61B1/005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nsertion parts, e.g. vertebral el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3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with externally grooved shaf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31Accessories for endoscopes
    • A61B1/00133Drive units for endoscopic tools inserted through or with the endosco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31Accessories for endoscopes
    • A61B1/00135Oversleeves mounted on the endoscope prior to inser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47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 A61B1/00148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using anchor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47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 A61B1/0016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using motor drive uni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4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mbined with photographic or television appliances
    • A61B1/05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mbined with photographic or television applian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image sensor, e.g. camera, being in the distal end por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Bio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doscopes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插入设备具有:第1挠性管部,其比螺旋套管挠性低;以及第2挠性管部,其在未覆盖有所述螺旋套管的状态下,具有比所述螺旋套管低并且与所述第1挠性管部相同或者比所述第1挠性管部高的挠性。所述第2挠性管部通过在所述外周方向侧覆盖有所述螺旋套管,而比所述第1挠性管部挠性低。所述插入设备在比所述第2挠性管部靠所述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具有比所述第1挠性管部挠性低的第3挠性管部。

Description

插入设备、旋转单元以及插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插入设备,在该插入设备中,具有螺旋套管的旋转单元被安装成能够以长度轴为中心旋转。另外,涉及安装于该插入设备的旋转单元以及具有该插入设备和旋转单元的插入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作为插入设备的内窥镜,该插入设备具有插入部,在该插入部中,具有螺旋套管的旋转单元被安装成能够以长度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在该内窥镜中,插入部贯穿插入于旋转单元。插入部具有中间带、远位带(前端带)以及近位带(基端带),该中间带在外周方向侧覆盖有旋转单元,该远位带设置于中间带的前端方向侧,该近位带设置于中间带的基端方向侧。在远位带和近位带未覆盖有旋转单元。在内窥镜中,通过在螺旋套管被从管腔壁向内周方向按压的状态下使旋转单元旋转,来使朝向前端方向的推进力或者朝向基端方向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和旋转单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5205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作为插入设备的内窥镜中,未示出插入部的远位带、中间带以及近位带的挠性以及在覆盖有旋转单元的状态下的中间带的挠性。在小肠(smallintestine)的内部、大肠(largeintestine)的内部等管腔(lumen)中,存在管腔从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朝向第2管腔延伸设置方向弯曲的管腔弯曲部位(lumenbendingsite)。在管腔弯曲部位,插入部的插入方向从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朝向第2管腔延伸设置方向变化。
这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插入设备中,考虑远位带的挠性过低的情况。在管腔中,通过从远位带的前端位于管腔弯曲部位的状态开始使朝向前端方向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推进力朝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作用于远位带。此时,在管腔弯曲部位中,从远位带朝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的作用力作用于管腔壁。这里,因为远位带的挠性较低,因此在管腔弯曲部位中,从远位带作用于管腔壁(lumenwall)的朝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的作用力变大。由于较大的作用力朝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作用,在管腔弯曲部位中,管腔壁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移动,产生胶着现象。由于产生胶着现象,远位带从管腔弯曲部位向第2管腔延伸设置方向的移动性降低。由此,远位带的前端从位于管腔弯曲部位的状态开始朝向插入部的前端方向的移动性降低。
另外,也考虑在覆盖有旋转单元的状态下的中间带的挠性过低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管腔中,也通过从覆盖有旋转单元的中间带的前端位于管腔弯曲部位的状态开始使朝向前端方向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在管腔弯曲部位中,从远位带朝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的作用力作用于管腔壁。这里,因为覆盖有旋转单元的状态下的中间带的挠性较低,因此在管腔弯曲部位中,从中间带作用于管腔壁(lumenwall)的朝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的作用力变大。由此,产生上述胶着现象,中间带从管腔弯曲部位朝向第2管腔延伸设置方向的移动性降低。由此,中间带的前端从位于管腔弯曲部位的状态开始朝向插入部的前端方向的移动性降低。
另外,考虑近位带的挠性过高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近位带的挠性过高,因此在管腔中,即使在从近位带的前端部位于管腔弯曲部位的状态开始使朝向前端方向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的情况下,作用于近位带的朝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的推进力也变小。因此,从近位带的前端部作用于管腔壁的朝向基端方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的相反方向)的作用力变小,管腔壁不朝向从近位带的前端部的外周方向侧的区域拔出的方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由此,管腔壁的褶皱在近位带的前端部的外周方向侧的区域较密集,管腔壁朝向拔出方向的移动性降低。由此,近位带朝向第2管腔延伸设置方向的移动性降低,近位带的前端部从位于管腔弯曲部位的状态开始朝向插入部的前端方向的移动性降低。
本发明就是着眼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旋转单元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插入部的情况下也确保插入部在管腔的管腔弯曲部位的沿长度轴的移动性的插入设备。另外,提供安装于该插入设备的旋转单元以及具有该插入设备和旋转单元的插入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某种方式是一种插入设备,在该插入设备中,具有螺旋套管的旋转单元被安装成能够以长度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其中,该插入设备具有:插入部,其沿所述长度轴延伸设置,贯穿插入于所述旋转单元;第1挠性管部,其设置于所述插入部,比所述螺旋套管挠性低;第2挠性管部,其在所述插入部中设置于比所述第1挠性管部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在所述旋转单元安装于所述插入部的状态下,在外周方向侧覆盖有所述螺旋套管,其中,在未覆盖有所述螺旋套管的状态下,具有比所述螺旋套管低并且与所述第1挠性管部相同或者比所述第1挠性管部高的挠性,通过在所述外周方向侧覆盖有所述螺旋套管,而比所述第1挠性管部挠性低;以及第3挠性管部,其在所述插入部中设置于比所述第2挠性管部靠所述基端方向侧的位置,比所述第1挠性管部挠性低。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即使在旋转单元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插入部的情况下也能确保插入部在管腔的管腔弯曲部位沿长度轴的移动性的插入设备。另外,能够提供具有安装于该插入设备的旋转单元以及具有该插入设备和旋转单元的插入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的概略图。
图2是示出向第1实施方式的旋转单元传递旋转驱动力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3是概略性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弯曲部、第1挠性管部、第2挠性管部以及旋转单元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概略性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2挠性管部、第3挠性管部、基座部以及旋转单元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4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第1挠性管部和第2挠性管部(第3挠性管部)按照每个部件进行分解并概略性地示出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1挠性管部、第2挠性管部、第3挠性管部以及螺旋套管的挠性的概略图。
图8是示出从第1比较例的第1挠性管部的前端位于管腔弯曲部位的状态开始使朝向前端方向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9是示出从第1实施方式的第1挠性管部的前端位于管腔弯曲部位的状态开始使朝向前端方向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0是示出从第2比较例的覆盖有螺旋套管的第2挠性管部的前端位于管腔弯曲部位的状态开始使朝向前端方向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1是示出从第1实施方式的覆盖有螺旋套管的第2挠性管部的前端位于管腔弯曲部位的状态开始使朝向前端方向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2是示出从第3比较例的第3挠性管部的前端部位于管腔弯曲部位的状态开始使朝向前端方向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3是示出从第1实施方式的第3挠性管部的前端部位于管腔弯曲部位的状态开始使朝向前端方向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4是概略性地示出第1变形例的第1挠性管部、第2挠性管部、第3挠性管部以及旋转单元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5是概略性地示出第2变形例的弯曲部和第1挠性管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6是概略性地示出第3变形例的插入部和旋转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4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的内窥镜装置1的图。如图1所示,内窥镜装置1具有长度轴C。平行于长度轴C的方向的一方(图1的箭头C1的方向)是基端方向,基端方向的相反方向(图1的箭头C2的方向)是前端方向。而且,前端方向和基端方向是平行于长度轴C的轴平行方向。内窥镜装置1具有作为插入设备的内窥镜2。内窥镜2具有:插入部(内窥镜插入部)3,其沿长度轴C延伸设置;以及操作部(内窥镜操作部)5,其设置于比插入部3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插入部3沿长度轴C延伸设置,在使用内窥镜装置1时被插入于体腔内。
操作部5连接通用线缆6的一端。通用线缆6的另一端连接于周边单元(peripheralunit)10。周边单元10具有:图像处理器等图像处理部11、具有灯等光源的光源部12、驱动控制部13、作为按钮、脚踏开关等的驱动操作输入部15以及监视器等显示部16,其中,该驱动控制部13是具有例如电源、存储器等存储部以及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或者ASIC(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的控制装置。
插入部3具有:前端硬性部(distalrigidsection)21,其形成插入部3的前端;弯曲部(bendingsection)22,其设置于比前端硬性部21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第1挠性管部(firstflexibletubesection)23,其设置于比弯曲部22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第2挠性管部(secondflexibletubesection)25,其设置于比第1挠性管部23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以及第3挠性管部(thirdflexibletubesection)26,其设置于比第2挠性管部25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在平行于长度轴C的轴平行方向上,在第2挠性管部25与第3挠性管部26之间设置有基座部27。第2挠性管部25经由基座部27与第3挠性管部26连结。
平行于长度轴C的轴平行方向上的第1挠性管部23的第1轴平行尺寸L1比轴平行方向上的第2挠性管部25的第2轴平行尺寸L2小。另外,轴平行方向上的第2挠性管部25的第2轴平行尺寸L2比轴平行方向上的第3挠性管部26的第3轴平行尺寸L3小。而且,轴平行方向上的基座部27的第4轴平行尺寸L4比第1轴平行尺寸L1小。
这里,在垂直于长度轴C的剖面上,将远离长度轴C的方向作为外周方向(离轴方向),将朝向长度轴C的方向作为内周方向(向轴方向)。在插入部3的外周方向侧设置有筒状的旋转单元30。在插入部3贯穿插入于旋转单元30的状态下将旋转单元30安装于内窥镜2的插入部3。在旋转单元30安装于插入部3的状态下,通过被传递旋转驱动力,旋转单元30以长度轴C为中心相对于插入部3旋转。
旋转单元30具有沿长度轴C延伸设置的螺旋套管31。螺旋套管31具有波纹管部32以及在波纹管部32的外周面上延伸设置的翅片部33。翅片部33从基端方向朝向前端方向以长度轴C为中心呈螺旋状延伸设置。在螺旋套管31的前端方向侧设置有前端侧筒状部35。前端侧筒状部35形成为外径随着朝向前端方向侧而变小的锥状。另外,在螺旋套管31的基端方向侧设置有筒状的基端侧筒状部36。
在螺旋套管31的翅片部33被管腔壁(lumenwall)等向内周方向按压的状态下,通过旋转单元30以长度轴C为中心进行旋转,朝向前端方向或者基端方向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3和旋转单元30。通过朝向前端方向的推进力,插入部3在小肠的内部、大肠的内部等管腔中朝向插入方向(前端方向)的移动性提高,通过朝向基端方向的推进力,插入部3在管腔中朝向拔出方向(基端方向)的移动性提高。
图2是示出向旋转单元30传递旋转驱动力的结构的图。图3是示出弯曲部22、第1挠性管部23、第2挠性管部25以及旋转单元30的结构的图。图4是示出第2挠性管部25、第3挠性管部26、基座部27以及旋转单元30的结构的图。另外,图5是沿图4的V-V线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在操作部5的外表面设置有弯曲操作旋钮37,该弯曲操作旋钮37输入弯曲部22的弯曲操作。如图5所示,在插入部3的内部,弯曲线38A、38B沿长度轴C延伸设置。在操作部5的内部,在与弯曲操作旋钮37连结的滑轮(未图示)上连接有弯曲线38A、38B的基端。弯曲线38A、38B的前端与弯曲部22的前端部连接。通过弯曲操作旋钮37的弯曲操作,弯曲线38A或者弯曲线38B被牵引,弯曲部22弯曲。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部22仅由通过弯曲操作而进行弯曲的主动弯曲部构成。
各个弯曲线38A、38B贯穿插入于对应的线圈39A、39B。线圈39A、39B的基端延伸设置到操作部5的内部。另外,线圈39A、39B的前端与第1挠性管部23的前端部的内周面连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2根弯曲线38A、38B,弯曲部22能够向2个方向弯曲,但是也可以设置有例如4根弯曲线,弯曲部22能够向4个方向弯曲。
如图3至图5所示,在插入部3的内部,摄像线缆41、光导42以及通道管43沿长度轴C延伸设置。在前端硬性部21(插入部3的前端部)的内部设置有拍摄被摄体的摄像元件(未图示)。摄像元件透过观察窗46进行被摄体的摄像。摄像线缆41的一端与摄像元件连接。摄像线缆41穿过插入部3的内部、操作部5的内部以及通用线缆6的内部延伸设置,另一端与周边单元10的图像处理部11连接。通过图像处理部11对所拍摄的被摄体像进行图像处理,生成被摄体的图像。而且,所生成的被摄体的图像显示于显示部16。
另外,光导42穿过插入部3的内部、操作部5的内部以及通用线缆6的内部延伸设置,与周边单元10的光源部12连接。从光源部12射出的光被光导42引导而从插入部3的前端部(前端硬性部21)的照明窗47照射到被摄体。
如图1所示,在操作部5的外表面设置有供钳子等处置器具插入的处置器具插入部48。通道管43穿过插入部3的内部和操作部5的内部,一端与处置器具插入部48连接。从处置器具插入部48插入的处置器具穿过通道管43的内部从前端硬性部21的开口部49朝向前端方向突出。而且,在处置器具从前端硬性部21的开口部49突出的状态下,进行处置器具的处置。
如图4所示,在基座部27上设置有由金属形成的支撑部件51。第2挠性管部25的基端部与支撑部件51的前端部连结。另外,第3挠性管部26的前端部与支撑部件51的基端部连结。由此,第2挠性管部25与第3挠性管部26之间经由基座部27连接。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基座部27上,通过支撑部件51规定空洞部52。另外,在支撑部件51上安装有驱动力传递单元53。驱动力传递单元53配置于空洞部52。另外,驱动力传递单元53通过被传递使旋转单元30旋转的旋转驱动力而被驱动。驱动力传递单元53具有驱动齿轮55。
另外,驱动力传递单元53具有旋转筒状部件58。旋转筒状部件58在支撑部件51贯穿插入于旋转筒状部件58的状态下安装于基座部27。旋转筒状部件58能够以长度轴C为中心相对于插入部3(基座部27)旋转。这里,设旋转单元30旋转的2个方向为绕长度轴方向。在旋转筒状部件58的内周面上,在绕长度轴方向上遍及整周地设置有内周齿轮部59。内周齿轮部59与驱动齿轮55啮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旋转筒状部件58上安装有3个内侧辊61A~61C。内侧辊61A~61C以在绕长度轴方向上彼此相隔大致相等间隔的状态配置。各个内侧辊61A~61C具有对应的辊轴(Q1~Q3)。各个内侧辊61A~61C能够以对应的辊轴(Q1~Q3)为中心相对于旋转筒状部件58旋转。另外,内侧辊61A~61C能够与旋转筒状部件58一体地以长度轴C为中心相对于插入部3(基座部27)旋转。
在旋转筒状部件58和内侧辊61A~61C的外周方向侧覆盖有筒状的盖部件62。盖部件62的前端经由粘接剂等粘接部63A固定于支撑部件51的外周面,盖部件62的基端经由粘接剂等粘接部63B固定于支撑部件51的外周面。通过盖部件62,配置有驱动力传递单元53的空洞部52被从插入部3的外部分隔出来。在盖部件62的前端的固定位置和盖部件62的基端的固定位置,支撑部件51与盖部件62之间被保持成液密。由此,防止来自插入部3的外部的液体流入空洞部52和驱动力传递单元53。另外,在绕长度轴的方向上,在内侧辊61A~61C所处的部位,盖部件62朝向外周方向突出。此外,盖部件62相对于插入部3被固定,旋转筒状部件58和内侧辊61A~61C相对于盖部件62能够绕长度轴方向旋转。
如图5所示,在基端侧筒状部36的内周面安装有6个外侧辊65A~65F。外侧辊65A~65F位于盖部件62的外周方向侧。在旋转单元30安装于插入部3上的状态下,在绕长度轴方向上,内侧辊61A位于外侧辊65A与外侧辊65B之间,在绕长度轴方向上,内侧辊61B位于外侧辊65C与外侧辊65D之间。另外,在绕长度轴方向上,内侧辊61C位于外侧辊65E与外侧辊65F之间。各个外侧辊65A~65F具有对应的辊轴(P1~P6)。各个外侧辊65A~65F能够以对应的辊轴(P1~P6)为中心相对于盖部件62和基端侧筒状部36旋转。另外,外侧辊65A~65F能够与旋转单元30一体地以长度轴C为中心相对于插入部3(基座部27)旋转。
通过旋转驱动力来驱动驱动力传递单元53,由此,旋转筒状部件58以长度轴C为中心旋转。由此,内侧辊61A按压外侧辊65A或者外侧辊65B。同样,内侧辊61B按压外侧辊65C或者外侧辊65D,内侧辊61C按压外侧辊65E或者外侧辊65F。由此,驱动力从内侧辊61A~61C传递到旋转单元30的外侧辊65A~65F,旋转单元30以长度轴C为中心相对于插入部3和盖部件62旋转。如上所述,安装于基端侧筒状部36的外侧辊65A~65F成为从被驱动的驱动力传递单元53接受旋转驱动力的驱动力承受部。作为驱动力承受部的外侧辊65A~65F设置于比螺旋套管31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另外,当在插入部3上安装有旋转单元30的状态下,外侧辊65A~65F位于基座部27的外周方向侧。
此外,因为各个内侧辊61A~61C以对应的辊轴(Q1~Q3)为中心旋转,因此,各个内侧辊61A~61C与盖部件62之间的摩擦变小。同样,因为各个外侧辊子65A~65F以对应的辊轴(P1~P6)为中心旋转,因此各个外侧辊子65A~65F与盖部件62之间的摩擦变小。因此,旋转驱动力从内侧辊61A~61C被适当地传递到旋转单元30,旋转单元30适当地旋转。
在基端侧筒状部36上设置有朝向内周方向突出的卡定爪67。另外,在基座部27的支撑部件51上,在绕长度轴方向上的整周设置有卡定槽68。通过使卡定爪67卡定于卡定槽68,旋转单元30相对于插入部3沿长度轴C的移动被限制。但是,在卡定爪67卡定于卡定槽68的状态下,卡定爪67能够在绕长度轴方向上相对于卡定槽68移动。
如图1和图2所示,操作部5与电动机壳体71连结。在电动机壳体71的内部收纳有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机72。电动机72与电动机线缆73的一端连接。电动机线缆73穿过操作部5的内部和通用线缆6的内部延伸设置,另一端与周边单元10的驱动控制部13连接。通过从驱动控制部13经由电动机线缆73供给电力,电动机72被驱动。通过电动机72被驱动,产生使旋转单元30旋转的旋转驱动力。在电动机72上安装有中继齿轮75。另外,在操作部5的内部设置有与中继齿轮75啮合的驱动齿轮76。
如图2和图4所示,在插入部3的第3挠性管部26的内部沿长度轴C延伸设置有导管77。导管77的前端与基座部27的支撑部件51连接。在导管77的内部形成有引导通道78。引导通道78的前端与空洞部52连通。在引导通道78中,作为线状部的驱动轴79沿轴部轴线S延伸设置。由电动机72产生的旋转驱动力经由中继齿轮75和驱动齿轮76传递到驱动轴79。通过向驱动轴79传递旋转驱动力,驱动轴79以轴部轴线S为中心旋转。
驱动轴79的前端与驱动力传递单元53的驱动齿轮55连接。通过驱动轴79旋转,旋转驱动力被传递到驱动力传递单元53,驱动力传递单元53被驱动。而且,通过旋转驱动力被传递到旋转筒状部件58,如上述那样,旋转驱动力被传递到旋转单元30。由此,旋转单元30旋转。
如图3所示,弯曲部22具有弯曲管(bendingtube)81。弯曲管81具有多个金属制的弯曲块(bendingpieces)82。各个弯曲块82连结成能够相对于相邻的弯曲块82转动。在弯曲部22中,在弯曲管81的外周方向侧覆盖有作为弯曲片(bendingblade)的弯曲网状管(bendingreticulartube)83。在弯曲网状管83中,金属制的单线(未图示)编织成网状。另外,在弯曲部22中,在弯曲网状管83的外周方向侧覆盖有弯曲外皮(bendingenvelope)85。弯曲外皮85例如由氟橡胶形成。
图6是将第1挠性管部23和第2挠性管部25按照每个部件进行分解而示出的图。如图3、图4以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挠性管部23和第2挠性管部25由作为第1柔性件(firstflex)的第1螺旋管(firsthelicaltube)91、作为第1挠性片(firstflexibleblade)的第1挠性网状管(firstflexiblereticulartube)92以及第1挠性外皮(firstflexibleenvelope)93形成。第1螺旋管91、第1挠性网状管92以及第1挠性外皮93从第1挠性管部23的前端沿长度轴C延伸设置到第2挠性管部25的基端。在第1螺旋管91的外周方向侧覆盖有第1挠性网状管92,在第1挠性网状管92的外周方向侧覆盖有第1挠性外皮93。
弯曲管81的基端部嵌合于筒状的连接管84。第1螺旋管91和第1挠性网状管92在插入于连接管84的内周方向侧的状态下与连接管84嵌合。另外,第1挠性外皮93经由粘接剂等粘接部86粘接于弯曲外皮85。如上所述,第1挠性管部23与弯曲部22之间被连结。第1螺旋管91、第1挠性网状管92以及第1挠性外皮93在插入于支撑部件51的内周方向侧的状态下与支撑部件51嵌合。由此,第2挠性管部25与基座部27连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螺旋管91、第1挠性网状管92以及第1挠性外皮93以在第1挠性管部23与第2挠性管部25之间连续的状态延伸设置。
如图6所示,第1螺旋管91具有金属制的带状部件95。在第1螺旋管91中,带状部件95呈以长度轴C为中心的螺旋状延伸设置。第1挠性网状管92具有金属制的单线96。在第1挠性网状管92中,编织单线96。第1挠性外皮93由树脂材料形成。
如图4所示,第3挠性管部26由作为第2柔性件(secondflex)的第2螺旋管(secondhelicaltube)101、作为第2挠性片(secondflexibleblade)的第2挠性网状管(secondflexiblereticulartube)102以及第2挠性外皮(secondflexibleenvelope)103形成。第2螺旋管101、第2挠性网状管102以及第2挠性外皮103从第3挠性管部26的前端沿长度轴C延伸设置到第3挠性管部26的基端。在第2螺旋管101的外周方向侧覆盖有第2挠性网状管102,在第2挠性网状管102的外周方向侧覆盖有第2挠性外皮103。支撑部件51的基端部与连接部件104嵌合。第2螺旋管101和第2挠性网状管102在插入于连接部件104的内周方向侧的状态下与连接部件104嵌合。由此,第3挠性管部26与基座部27连结。
在第2螺旋管101中,金属制的带状部件105呈以长度轴C为中心的螺旋状延伸设置。另外,在第2挠性网状管102中,编织金属制的单线106。第2挠性外皮103由树脂材料形成。此外,在图6中,与第1挠性管部23和第2挠性管部25相关的结构通过没有括号的参照标号表示,与第3挠性管部26相关的结构用括号内的参照标号表示。
当在插入部3上安装有旋转单元30的状态下,作为驱动力承受部的外侧辊65A~65F位于基座部27的外周方向侧。因此,当在插入部3上安装有旋转单元30的状态下,旋转单元30的基端位于基座部27的外周方向侧。而且,旋转单元30从基座部27的外周方向侧的部位朝向前端方向延伸设置。因此,当在插入部3上安装有旋转单元30的状态下,在第3挠性管部26的外周方向侧未覆盖有旋转单元30。
另外,当在插入部3上安装有旋转单元30的状态下,在第2挠性管部25的外周方向侧覆盖有旋转单元30的螺旋套管31。而且,旋转单元30的前端在平行于长度轴C的轴平行方向上位于第1挠性管部23与第2挠性管部25之间的区域。因此,当在插入部3上安装有旋转单元30的状态下,在第1挠性管部23的外周方向侧未覆盖有旋转单元30。
在弯曲部22上设置有容易相对于长度轴C垂直弯曲的弯曲管81,弯曲外皮85由挠性较高的材料形成。因此,弯曲部22的挠性比第1挠性管部23、第2挠性管部25以及第3挠性管部26中的任意一个都高。另外,旋转单元30的螺旋套管31由挠性较高的树脂形成,其挠性比第1挠性管部23、第2挠性管部25以及第3挠性管部26中的任意一个都高。
第1挠性管部23、第2挠性管部25以及第3挠性管部26对应于螺旋管(91、101)的内径、螺旋管(91、101)上的带状部件(95、105)的壁厚、螺旋管(91、101)的层数、挠性网状管(92、102)上的单线(96、106)的直径、挠性外皮(93、103)的壁厚、挠性管部(23、25、26)的外径、形成挠性外皮(93、103)的树脂的硬度等而变化。随着螺旋管(91、101)的内径变大,挠性管部(23、25、26)的挠性变低,随着带状部件(95、105)的壁厚变厚,挠性管部(23、25、26)的挠性变低。另外,随着螺旋管(91、101)的层数变多,挠性管部(23、25、26)的挠性变低,随着单线(96、106)的直径变大,挠性管部(23、25、26)的挠性变低。而且,随着外径变大,挠性管部(23、25、26)的挠性变低,随着挠性外皮(93、103)的壁厚变厚,挠性管部(23、25、26)的挠性变低。另外,随着挠性外皮(93、103)上的树脂的硬度变高,挠性管部(23、25、26)的挠性变高。
在某个实施例中,当在插入部3上未安装旋转单元30的状态下,第1挠性管部23具有与第2挠性管部25相同的挠性。另外,在其它的某个实施例中,当在插入部3上未安装旋转单元30的状态下,第2挠性管部25比第1挠性管部23挠性高。例如,在第1挠性管部23与第2挠性管部25之间,通过使第1挠性外皮93的树脂的硬度变化,使第1挠性管部23具有不同于第2挠性管部25的挠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包含上述实施例在内的任意的情况下,当在第2挠性管部25上未覆盖有螺旋套管31的状态下,第2挠性管部25也具有与第1挠性管部23相同或者比第1挠性管部23高的挠性。但是,当在第2挠性管部25上未覆盖有螺旋套管31的状态下,第2挠性管部25也比螺旋套管31和弯曲部22挠性低。
此外,在第1挠性管部23和第2挠性管部25中,第1螺旋管91的内径在9.4mm~9.8mm的范围内调整,带状部件95的壁厚在0.20mm~0.28mm的范围内调整。另外,在第1挠性管部23和第2挠性管部25中,第1螺旋管91的层数是1层,单线96的直径在0.08mm~0.12mm的范围内调整。而且,在第1挠性管部23和第2挠性管部25中,第1挠性外皮93的壁厚在0.4mm~0.8mm的范围内调整,外径在11.5mm~11.9mm的范围内调整。
如上所述,通过在插入部3上安装有旋转单元30,而在第2挠性管部25的外周方向侧覆盖有螺旋套管31。在该状态下,在第1挠性管部23和第3挠性管部26上未覆盖有旋转单元30。当在第2挠性管部25的外周方向侧覆盖有螺旋套管31的状态下,第2挠性管部25比第1挠性管部23挠性低。但是,螺旋套管31比第1挠性管部23和第2挠性管部25挠性高,第2挠性管部25具有与第1挠性管部23相同或者比第1挠性管部23高的挠性。因此,当在第2挠性管部25上覆盖有螺旋套管31的状态下,第2挠性管部25的挠性也不会相对于第1挠性管部23过低。
在平行于长度轴C的轴平行方向上,在遍及整个长度上,第3挠性管部26比第1挠性管部23和第2挠性管部25挠性低。在插入部3的内部,引导通道78和驱动轴79朝向前端方向延伸设置至由支撑部件51规定的空洞部52。即,未在第1挠性管部23的内部和第2挠性管部25的内部延伸设置的引导通道78和驱动轴79在第3挠性管部26的内部延伸设置。因此,在第3挠性管部26中,在内部延伸设置的内置延伸设置物(例如摄像线缆41、光导42等)的数量比第1挠性管部23和第2挠性管部25多。由于内部的内置延伸设置物的数量变多,因此,在第3挠性管部26中,需要使形成于内部的空间的垂直于长度轴C的剖面积比第1挠性管部23和第2挠性管部25大。因此,在第3挠性管部26中,需要使第1螺旋管91的内径比第1挠性管部23和第2挠性管部25的第2螺旋管101大,需要使外径比第1挠性管部23和第2挠性管部25大。除了带状部件105的壁厚、第2挠性外皮103的壁厚等之外,上述事项成为1个主要原因,第3挠性管部26比第1挠性管部23和第2挠性管部25挠性低。
在第3挠性管部26中,挠性随着从前端方向朝向基端方向而变低。例如,通过使第2挠性外皮103的壁厚随着从前端方向朝向基端方向而变厚,在第3挠性管部26中,基端部与前端部具有不同的挠性。在第3挠性管部26中,第2螺旋管101的内径在10.7mm~11.0mm的范围内调整,带状部件105的壁厚在0.28mm~0.32mm的范围内调整。另外,在第3挠性管部26中,第2螺旋管101的层数是1层或者2层,单线106的直径在0.10mm~0.12mm的范围内调整。而且,在第3挠性管部26中,第2挠性外皮103的壁厚在0.35mm~0.6mm的范围内调整,外径在12.7mm~13.2mm的范围内调整。
这里,将第2螺旋管101的内径是11mm、带状部件105的壁厚是0.32mm、第2螺旋管101的层数是2层、单线106的直径是0.12mm、第2挠性外皮103的壁厚是0.6mm且第3挠性管部26的外径是13.2mm状态设为第3挠性管部26的最低挠性状态。在第3挠性管部26中,即使在挠性最低的基端,也具有与最低挠性状态相同或者比最低挠性状态高的挠性。因此,在第3挠性管部26中,挠性不会过低。
另外,第2挠性管部25即使在覆盖有螺旋套管31的状态下,挠性也与第3挠性管部26的前端部大致相同。因此,即使在覆盖有螺旋套管31的第2挠性管部25中,挠性也比第3挠性管部26的最低挠性状态高,挠性不会过低。这里,所谓挠性大致相同的状态,不限于覆盖有螺旋套管31的第2挠性管部25的挠性与第3挠性管部26的前端部的挠性相同的状态。即,挠性大致相同的状态也包括第3挠性管部26的前端部的挠性比覆盖有螺旋套管31的第2挠性管部25的挠性稍微高的状态以及第3挠性管部26的前端部的挠性比覆盖有螺旋套管31的第2挠性管部25的挠性稍微低的状态。如上所述,因为第3挠性管部26的挠性被设定,因此第3挠性管部26的挠性不会比覆盖有螺旋套管31的第2挠性管部25过高并且也不会过低。另外,因为第1挠性管部23比第3挠性管部26的前端部挠性高,因此第1挠性管部23的挠性也不会比弯曲部22过低。
图7是示出第1挠性管部23、第2挠性管部25、第3挠性管部26以及螺旋套管31的挠性的图。在图7中,螺旋套管31的挠性通过直线T1表示。而且,第1挠性管部23的挠性通过直线T2表示。另外,未覆盖有螺旋套管31的状态下的第2挠性管部25的挠性在直线T3与直线T4之间的范围内调整。因此,如上所述,螺旋套管31比第1挠性管部23和第2挠性管部25挠性高。另外,未覆盖有螺旋套管31的状态下的第2挠性管部25的挠性与第1挠性管部23的挠性相同或者比第1挠性管部23的挠性高。
另外,如上所述,因为第2挠性管部25的挠性被调整,因此覆盖有螺旋套管31的状态下的第2挠性管部25的挠性在直线T5与直线T6之间的范围。而且,第3挠性管部26的挠性在直线T7与直线T8之间的范围内调整。因此,如上所述,第2挠性管部25在覆盖有螺旋套管31的状态下,挠性与第3挠性管部26的前端部大致相同。而且,在第3挠性管部26的基端,具有与最低挠性状态相同或者比最低挠性状态高的挠性。
另外,因为支撑部件51由金属形成,因此基座部27是硬质的。因此,基座部27的挠性比第3挠性管部26低,比最低挠性状态低。但是,平行于长度轴C的轴平行方向上的基座部27的第4轴平行尺寸L4较小。因此,基本上不存在基座部27的挠性对插入部3在管腔中沿长度轴C的移动性的影响。
接着,对内窥镜装置1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该内窥镜装置1是具有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单元30和作为插入设备的内窥镜2的插入装置。当使用内窥镜装置1时,在将旋转单元30安装于插入部3的状态下,将插入部3和旋转单元30插入于管腔。而且,通过在螺旋套管31的翅片部33与管腔壁抵接的状态下驱动电动机72,而如上述那样向安装在插入部3的基座部27上的驱动力传递单元53传递旋转驱动力。而且,驱动力传递单元53被驱动,作为驱动力承受部的外侧辊65A~65F从驱动力传递单元53接受旋转驱动力。由此,旋转单元30以长度轴C为中心旋转。在螺旋套管31的翅片部33被管腔壁等向内周方向按压的状态下,通过旋转单元30以长度轴C为中心进行旋转,使得在插入部3上朝向前端方向或者基端方向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3和旋转单元30。
这里,作为与本实施方式的比较,在图8中示出第1比较例。在图8所示的第1比较例中,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第1挠性管部23A的挠性相对于弯曲部22A过低。如图8所示,在小肠的内部、大肠的内部等管腔中,存在管腔弯曲的管腔弯曲部位(lumenbendingsite)B0。在管腔弯曲部位B0中,管腔从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图8的箭头B1的方向)朝向第2管腔延伸设置方向(图8的箭头B2的方向)弯曲。因此,在管腔弯曲部位B0中,插入部3A的插入方向从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朝向第2管腔延伸设置方向变化。
当在管腔中从第1挠性管部23A的前端位于管腔弯曲部位B0的状态开始使朝向前端方向(插入方向)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3A的情况下,推进力朝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1作用于第1挠性管部23A。由此,第1挠性管部23A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1移动,在管腔弯曲部位B0中,从第1挠性管部23A朝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1的作用力作用于管腔壁。这里,因为第1挠性管部23A的挠性相对于弯曲部22A过低,因此,在管腔弯曲部位B0中,第1挠性管部23A不容易弯曲成沿管腔的形状,在管腔弯曲部位B0中,从第1挠性管部23A作用于管腔壁的朝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1的作用力过大。由于较大的作用力从第1挠性管部23A朝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1产生作用,因此,在管腔弯曲部位B0中,管腔壁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1移动,产生胶着现象。由于产生胶着现象,第1挠性管部23A从管腔弯曲部位B0朝向第2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2的移动性降低。由此,插入部3A从第1挠性管部23A的前端位于管腔弯曲部位B0的状态开始朝向前端方向的移动性降低。
与此相对,图9示出从本实施方式的第1挠性管部23的前端位于管腔弯曲部位B0的状态开始使朝向前端方向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3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挠性管部23的挠性比第3挠性管部26高,比覆盖有螺旋套管31状态的第2挠性管部25高。因此,第1挠性管部23的挠性不会相对于弯曲部22过低。
如上所述,因为第1挠性管部23的挠性被调整,因此如图9所示那样,即使在从第1挠性管部23的前端位于管腔弯曲部位B0的状态开始使推进力朝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1(前端方向)作用于第1挠性管部23的情况下,在管腔弯曲部位B0中,第1挠性管部23也容易弯曲成沿管腔的形状。另外,在管腔弯曲部位B0中,从第1挠性管部23朝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1作用于管腔壁的作用力不变大,在管腔弯曲部位B0中,不容易产生胶着现象。由此,能够确保第1挠性管部23在管腔弯曲部位B0处沿管腔(长度轴C)的移动性。即,能够确保第1挠性管部23从其前端位于管腔弯曲部位B0的状态开始朝向第2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2的移动性。
另外,作为与本实施方式的比较,在图10中示出第2比较例。在图10所示的第2比较例中,与本实施方式不同,覆盖有螺旋套管31B的第2挠性管部25B的挠性相对于第1挠性管部23B过低。在管腔中,在从第2挠性管部25B的前端位于管腔弯曲部位B0的状态开始使朝向前端方向(插入方向)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3B的情况下,推进力朝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1作用于第1挠性管部25B。由此,第2挠性管部25B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1移动,在管腔弯曲部位B0中,从第2挠性管部25B朝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1的作用力作用于管腔壁。因为覆盖有螺旋套管31B的第2挠性管部25B的挠性相对于第1挠性管部23B过低,因此在管腔弯曲部位B0中,第2挠性管部25B和螺旋套管31B不容易弯曲成沿管腔的形状,在管腔弯曲部位B0中,从第2挠性管部25B作用于管腔壁的朝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1的作用力过大。由此,产生上述的胶着现象。由于产生胶着现象,第2挠性管部25B和螺旋套管31B从管腔弯曲部位B0朝向第2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2的移动性降低。由此,插入部3B从第2挠性管部25B的前端位于管腔弯曲部位B0的状态开始朝向前端方向的移动性降低。
与此相对,图11示出从本实施方式的第2挠性管部25的前端位于管腔弯曲部位B0的状态开始使朝向前端方向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3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旋套管31比第1挠性管部23和第2挠性管部25挠性高,第2挠性管部25具有与第1挠性管部23相同或者比第1挠性管部23高的挠性。而且,在覆盖有螺旋套管31的状态下,第2挠性管部25的挠性与第3挠性管部26的前端部的挠性大致相同。因此,即使在覆盖有螺旋套管31的状态下,第2挠性管部25的挠性相对于第1挠性管部23也不会过低。
如上所述,因为第2挠性管部25的挠性被调整,因此,如图11所示,即使在从第2挠性管部25的前端位于管腔弯曲部位B0的状态开始使推进力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1(前端方向)作用于第2挠性管部25的情况下,在管腔弯曲部位B0中,覆盖有螺旋套管31的第2挠性管部25也容易弯曲成沿管腔的形状。另外,在管腔弯曲部位B0中,从第2挠性管部25朝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1作用于管腔壁的作用力不会变大,在管腔弯曲部位B0中,不容易产生胶着现象。由此,能够确保覆盖有螺旋套管31的第2挠性管部25在管腔弯曲部位B0沿管腔(长度轴C)的移动性。即,能够确保第2挠性管部25从其前端位于管腔弯曲部位B0的状态开始朝向第2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2的移动性。
另外,作为与本实施方式的比较,在图12中示出第3比较例。在图12所示的第3比较例中,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第3挠性管部26C的挠性相对于覆盖有螺旋套管31C的第2挠性管部25C过高。因为在第3挠性管部26C中挠性过高,因此在管腔中,即使从第3挠性管部26C的前端部位于管腔弯曲部位B0的状态开始使朝向前端方向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3C的情况下,朝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1作用于第3挠性管部26C的推进力也过小。由于朝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1作用于第3挠性管部26C的推进力变小,从第3挠性管部26C的前端部作用于管腔壁的朝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1的相反方向(基端方向)的作用力变小。因此,管腔壁不会从第3挠性管部26C的前端部的外周方向侧的区域向拔出方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1的相反方向)移动。由此,管腔壁的褶皱在第3挠性管部26C的前端部的外周方向侧的区域较密集,管腔壁朝向拔出方向的移动性降低。由于管腔壁朝向拔出方向的移动性降低,第3挠性管部26C朝向第2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2的移动性降低。由此,插入部3C从第3挠性管部26C的前端部位于管腔弯曲部位B0的状态开始朝向前端方向的移动性降低。
与此相对,图13示出从本实施方式的第3挠性管部26的前端部位于管腔弯曲部位B0的状态开始使朝向前端方向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3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挠性管部26比第1挠性管部23挠性低。因此,第3挠性管部26的挠性相对于覆盖有螺旋套管31的第2挠性管部25不会过高。
如上所述,因为第3挠性管部26的挠性被调整,因此如图13所示,即使在从第3挠性管部26的前端位于管腔弯曲部位B0的状态开始使朝向前端方向(插入方向)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3的情况下,作用于第3挠性管部26的朝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1的推进力也不会过小。因此,在管腔弯曲部位B0中,从第3挠性管部26的前端部朝向基端方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1的相反方向)的作用力适当作用于管腔壁。由此,管腔壁从第3挠性管部26的前端部的外周方向侧的区域向拔出方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1的相反方向)移动,在第3挠性管部26的前端部的外周方向侧的区域,防止管腔壁的褶皱密集。因此,能够确保第3挠性管部26在管腔弯曲部位B0沿管腔(长度轴C)的移动性。即,能够确保第3挠性管部26从其前端部位于管腔弯曲部位B0的状态开始朝向第2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2的移动性。
另外,第3挠性管部26即使在挠性最低的基端也具有与上述最低挠性状态相同或者比最低挠性状态高的挠性。另外,第3挠性管部26的前端部具有与覆盖有螺旋套管31的第2挠性管部25大致相同的挠性。因此,第3挠性管部26的挠性相对于覆盖有螺旋套管31的第2挠性管部25不会过低。
如上所述,因为第3挠性管部26的挠性不会过低,因此即使在从第3挠性管部26的前端位于管腔弯曲部位B0的状态开始使朝向第1管腔延伸设置方向B1(前端方向)的推进力作用于第3挠性管部26的情况下,在管腔弯曲部位B0中,第3挠性管部26也容易弯曲成沿管腔的形状。另外,在管腔弯曲部位B0中,不容易产生上述胶着现象。由此,能够更可靠地确保第3挠性管部2在管腔弯曲部位B0沿管腔(长度轴C)的移动性。
如上所述,因为第1挠性管部23、第2挠性管部25、第3挠性管部26以及螺旋套管31的挠性被调整,因此即使在旋转单元30能够旋转地安装于插入部3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插入部3在管腔的管腔弯曲部位B0沿长度轴C的移动性。
(变形例)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1挠性管部23和第2挠性管部25是由同一部件(第1螺旋管91、第1挠性网状管92以及第1挠性外皮93)形成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变形例,在图14中示出第1变形例。在第1变形例中,第1挠性管部23具有第1螺旋管111、第1挠性网状管112以及第1挠性外皮113。另外,第2挠性管部25具有第2螺旋管115、第2挠性网状管116以及第2挠性外皮117。而且,第3挠性管部26具有第3螺旋管121、第3挠性网状管122以及第3挠性外皮123。通过采用上述那样的结构,第1挠性管部23由不同于第2挠性管部25的其它部件形成。
第1螺旋管111、第2螺旋管115以及第3螺旋管121与第1实施方式的螺旋管(91、101)同样地由金属制的带部件(95、105)形成。第1挠性网状管112、第2挠性网状管116以及第3挠性网状管122与第1实施方式的挠性网状管(92、102)同样地由金属制的单线(96、106)形成。而且,第1挠性外皮113、第2挠性外皮117以及第3挠性外皮123与第1实施方式的挠性外皮(93、103)同样地由树脂形成。
第2螺旋管115和第2挠性网状管116在插入于第1螺旋管111的内周方向侧的状态下与第1螺旋管111和第1挠性网状管112嵌合。另外,第1挠性外皮113经由粘接剂等粘接部118粘接于第2挠性外皮117。如上所述,第1挠性管部23与第2挠性管部25之间被连结。第2螺旋管115、第2挠性网状管116以及第2挠性外皮117在插入于支撑部件51的内周方向侧的状态下与支撑部件51嵌合。由此,第2挠性管部25与基座部27连结。另外,第3螺旋管121、第3挠性网状管122以及第3挠性外皮123在插入于支撑部件51的内周方向侧的状态下与支撑部件51嵌合。由此,第3挠性管部26与基座部27连结。
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螺旋套管31比第1挠性管部23和第2挠性管部25挠性高。另外,第2挠性管部25具有与第1挠性管部23相同或者比第1挠性管部23高的挠性。而且,第2挠性管部25通过覆盖有螺旋套管31,比第1挠性管部23挠性低。另外,第3挠性管部26比第1挠性管部23挠性低,第3挠性管部26的前端部具有与覆盖有螺旋套管31的第2挠性管部25大致相同的挠性。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弯曲部22仅由通过弯曲操作而进行弯曲的主动弯曲部构成,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第2变形例,如图15所示,弯曲部22也可以具有主动弯曲部125和被动弯曲部126。主动弯曲部125通过弯曲操作而主动地进行弯曲。另一方面,被动弯曲部126通过外力作用而被动地进行弯曲。被动弯曲部126连接于主动弯曲部125的基端方向侧。
主动弯曲部125具有由多个弯曲块127形成的主动弯曲管128。另外,被动弯曲部126具有由多个弯曲块131形成的被动弯曲管132。主动弯曲管128和被动弯曲管132与第1实施方式的弯曲管81同样地形成。被动弯曲管132在插入于主动弯曲管128的内周方向侧的状态下与主动弯曲管128嵌合。在主动弯曲管128和被动弯曲管132的外周方向侧覆盖有弯曲网状管133。在弯曲网状管133的外周方向侧覆盖有弯曲外皮135。弯曲网状管133与第1实施方式的弯曲网状管83同样地形成,弯曲外皮135与第1实施方式的弯曲外皮85同样地形成。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第2挠性管部25与第3挠性管部26之间设置有基座部27,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第3变形例,如图16所示,也可以在第1挠性管部23与第2挠性管部25之间设置有基座部27。在本变形例中,也在旋转单元30安装于插入部3的状态下,在第2挠性管部25的外周方向侧覆盖有螺旋套管31。而且,在第1挠性管部23和第3挠性管部26上未覆盖有旋转单元30。
在本变形例中,也在基座部27上安装有驱动力传递单元53。而且,在旋转单元30上设置有从驱动力传递单元53接受旋转驱动力的驱动力承受部(例如与第1实施方式的外侧辊65A~65F相同的结构)。但是,在本变形例中,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驱动力承受部(65A~65F)设置于前端侧筒状部35,位于比螺旋套管31靠前端方向侧的位置。因此,在本变形例中,旋转单元30从驱动力承受部(65A~65F)朝向基端方向延伸设置。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螺旋套管31、第1挠性管部23、第2挠性管部25以及第3挠性管部26的挠性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被调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作为插入设备,对作为具有内窥镜2的插入装置的内窥镜装置1进行了说明,但是例如即使在具有机械手作为插入设备的插入装置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以上,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第1挠性管部(23)和设置于比第1挠性管部(23)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的第2挠性管部(25)比螺旋套管(31)挠性低。而且,在旋转单元(30)安装于插入部(3)的状态下,在第2挠性管部(25)的外周方向侧覆盖有螺旋套管(31)。在未覆盖有螺旋套管(31)的状态下,第2挠性管部(25)具有与第1挠性管部(23)相同或者比第1挠性管部(23)高的挠性。而且,由于螺旋套管(31)覆盖于外周方向侧,第2挠性管部(25)的挠性比第1挠性管部(23)低。另外,设置于比第2挠性管部(25)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的第3挠性管部(26)比第1挠性管部(23)挠性低。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8)

1.一种插入设备,在该插入设备中,具有螺旋套管的旋转单元被安装成能够以长度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其中,该插入设备具有:
插入部,其沿所述长度轴延伸设置,贯穿插入于所述旋转单元;
第1挠性管部,其设置于所述插入部,比所述螺旋套管挠性低;
第2挠性管部,其在所述插入部中设置于比所述第1挠性管部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在所述旋转单元安装于所述插入部的状态下,在外周方向侧覆盖有所述螺旋套管,其中,在未覆盖有所述螺旋套管的状态下,具有比所述螺旋套管低并且与所述第1挠性管部相同或者比所述第1挠性管部高的挠性,通过在所述外周方向侧覆盖有所述螺旋套管,而比所述第1挠性管部挠性低;以及
第3挠性管部,其在所述插入部中设置于比所述第2挠性管部靠所述基端方向侧的位置,比所述第1挠性管部挠性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设备,其中,
所述第3挠性管部的挠性随着从前端方向朝向所述基端方向而变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入设备,其中,
所述第3挠性管部具有螺旋管、挠性网状管以及树脂制的挠性外皮,其中,该螺旋管具有以所述长度轴为中心呈螺旋状延伸设置的金属制的带部件,该挠性网状管具有编织成网状的金属制的单线,覆盖于所述螺旋管的所述外周方向侧,该树脂制的挠性外皮覆盖于所述挠性网状管的所述外周方向侧,
在将所述螺旋管的内径是11mm、所述螺旋管的所述带状部件的壁厚是0.32mm、所述螺旋管的层数是2层、所述挠性网状管的单线的直径是0.12mm、所述挠性外皮的壁厚是0.6mm并且所述第3挠性管部的外径是13.2mm的状态设定为最低挠性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3挠性管部的基端具有与所述最低挠性状态相同或者比所述最低挠性状态高的挠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入设备,其中,
在所述螺旋套管覆盖于所述第2挠性管部的状态下,所述第2挠性管部比所述最低挠性状态挠性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设备,其中,该插入设备还具有:
基座部,其以在平行于所述长度轴的轴平行方向上位于所述第2挠性管部与所述第3挠性管部之间的状态设置于所述插入部,比所述第3挠性管部挠性低,其中,在所述旋转单元安装于所述插入部的状态下,在所述旋转单元中,设置于所述螺旋套管的所述基端方向侧的驱动力承受部位于所述外周方向侧;以及
驱动力传递单元,其安装于所述基座部,通过被传递使所述旋转单元旋转的旋转驱动力而被驱动,其中,通过在所述旋转单元安装于所述插入部的状态下被驱动,将所述旋转驱动力传递到所述驱动力承受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设备,其中,
平行于所述长度轴的轴平行方向上的所述第1挠性管部的第1轴平行尺寸比所述轴平行方向上的所述第2挠性管部的第2轴平行尺寸小,
所述第2轴平行尺寸比所述轴平行方向上的所述第3挠性管部的第3轴平行尺寸小。
7.一种旋转单元,该旋转单元以能够以所述长度轴为中心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权利要求1的插入设备的所述插入部,其中,
该旋转单元具有螺旋套管,该螺旋套管在该旋转单元安装于所述插入部的状态下覆盖于所述第2挠性管部的所述外周方向侧,该螺旋套管比所述第2挠性管部挠性高。
8.一种插入装置,其中,该插入装置具有:
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设备;以及
所述旋转单元,其以能够以所述长度轴为中心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插入设备的所述插入部,其中,该旋转单元具有所述螺旋套管,该螺旋套管在该旋转单元安装于所述插入部的状态下覆盖于所述第2挠性管部的所述外周方向侧,该螺旋套管比所述第2挠性管部挠性高。
CN201480062163.0A 2013-11-14 2014-09-26 插入设备、旋转单元以及插入装置 Active CN1057224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36317 2013-11-14
JP2013-236317 2013-11-14
PCT/JP2014/075685 WO2015072233A1 (ja) 2013-11-14 2014-09-26 挿入機器、回転ユニット及び挿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22447A true CN105722447A (zh) 2016-06-29
CN105722447B CN105722447B (zh) 2018-01-23

Family

ID=53057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2163.0A Active CN105722447B (zh) 2013-11-14 2014-09-26 插入设备、旋转单元以及插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258223B2 (zh)
EP (1) EP3069649A4 (zh)
JP (1) JP5857164B2 (zh)
CN (1) CN105722447B (zh)
WO (1) WO201507223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10273A (zh) * 2016-08-02 2019-02-0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插入装置
CN109414152A (zh) * 2016-08-02 2019-03-0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插入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216382A4 (en) * 2015-06-05 2018-08-22 Olympus Corporation Auxiliary tool and insertion device
WO2016194453A1 (ja) 2015-06-05 2016-12-0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挿入装置
WO2016208247A1 (ja) * 2015-06-26 2016-12-2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挿入装置、挿入機器および補助具
CN106999015B (zh) 2015-07-02 2018-11-27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插入设备和插入装置
CN107072499B (zh) * 2015-07-15 2020-02-14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医疗设备用的驱动力传递机构
CN107105984B (zh) * 2015-10-27 2019-08-02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插入装置
JP6218992B2 (ja) * 2015-10-28 2017-10-2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挿入装置
CN109068946B (zh) 2016-06-13 2020-12-22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插入器具和插入设备
DE112017002950T5 (de) * 2016-06-13 2019-02-28 Olympus Corporation Einführungseinrichtung, Ansetzwerkzeug und Antriebskraftübertragungseinheit
CN108882836B (zh) * 2016-08-02 2020-09-1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插入装置
WO2020049713A1 (ja) * 2018-09-07 2020-03-1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システ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15432A (zh) * 2005-02-14 2008-01-3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挠性管及内窥镜装置
US20100069718A1 (en) * 2005-05-04 2010-03-18 Frassica James J Rotate-to-advance catheterization system
US20100076264A1 (en) * 2005-05-04 2010-03-25 Stephen Tallarida Rotate-to-advance catheterization system
US20130035552A1 (en) * 2011-04-08 2013-02-07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Endoscope
JP2013027466A (ja) * 2011-07-27 2013-02-07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医療装置
CN103079451A (zh) * 2011-03-29 2013-05-01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38768B2 (ja) * 2003-12-12 2007-06-2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3965163B2 (ja) * 2004-02-26 2007-08-2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および内視鏡を収納する収納器
DE102004057481B4 (de) * 2004-11-19 2008-08-07 Karl Storz Gmbh & Co. Kg Flexibler Schaft für ein Endoskop sowie derartiges Endoskop
JP2009226023A (ja) * 2008-03-24 2009-10-08 Fujifilm Corp 内視鏡用可撓管の製造方法
JP5726726B2 (ja) 2008-05-17 2015-06-03 オリンパス エンド テクノロジー アメリ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Olympus Endo Technology America Inc. 回転前進式カテーテル法のシステム
JP5452026B2 (ja) * 2009-01-22 2014-03-26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15432A (zh) * 2005-02-14 2008-01-3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挠性管及内窥镜装置
US20100069718A1 (en) * 2005-05-04 2010-03-18 Frassica James J Rotate-to-advance catheterization system
US20100076264A1 (en) * 2005-05-04 2010-03-25 Stephen Tallarida Rotate-to-advance catheterization system
CN103079451A (zh) * 2011-03-29 2013-05-01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
US20130035552A1 (en) * 2011-04-08 2013-02-07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Endoscope
JP2013027466A (ja) * 2011-07-27 2013-02-07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医療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10273A (zh) * 2016-08-02 2019-02-0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插入装置
CN109414152A (zh) * 2016-08-02 2019-03-0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插入装置
CN109414152B (zh) * 2016-08-02 2021-05-1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插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5072233A1 (ja) 2017-03-16
US20160249787A1 (en) 2016-09-01
JP5857164B2 (ja) 2016-02-10
US10258223B2 (en) 2019-04-16
WO2015072233A1 (ja) 2015-05-21
EP3069649A4 (en) 2017-09-06
EP3069649A1 (en) 2016-09-21
CN105722447B (zh) 2018-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22447A (zh) 插入设备、旋转单元以及插入装置
US9763561B2 (en) Attachment unit and endoscope
EP3031384A1 (en) Insertion device
CN104203069B (zh) 插入辅助器械、插入主体和插入装置
EP3005932A1 (en) Insertion device
US10863887B2 (en) Insertion device having universal cord with extending transmission member
EP2476452A1 (en) Device for insertion into tube
CN103648358B (zh) 插入装置、旋转筒状部件和驱动单元
CN112004452B (zh) 螺旋管和内窥镜
US10285570B2 (en) Insertion instrument and insertion device
CN106255443A (zh) 插入装置
CN107072477B (zh) 插入装置
JP6099848B1 (ja) 挿入装置
KR101626925B1 (ko) 내시경용 튜브
JP2009089724A (ja) 分離型内視鏡
CN114599262A (zh) 内窥镜
JP2001078955A (ja) 内視鏡
JP2002034895A (ja) 内視鏡の挿入部
JP2003010107A (ja) 内視鏡
JP2003047589A (ja) 内視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