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11343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11343A
CN105711343A CN201510900990.9A CN201510900990A CN105711343A CN 105711343 A CN105711343 A CN 105711343A CN 201510900990 A CN201510900990 A CN 201510900990A CN 105711343 A CN105711343 A CN 1057113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tire
main line
sidewall
inclin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0099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11343B (zh
Inventor
佐藤芳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7113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113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113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113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0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walls
    • B60C11/1315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walls having variable inclination angles, e.g. warped groove w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2Tread patterns directional pattern, i.e. with main rolling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76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 B60C11/1392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with chamfered block e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2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 B60C2011/0334Stiff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74Slant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about 5 to 35 degr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0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walls
    • B60C2011/13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walls comprising rece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能够将处于中心区域的水迅速排除的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具备在胎面部中的中心区域形成的沟槽(11),该沟槽(11)与形成在胎面部中靠近胎肩部的部分的被连接沟槽(12)连接,在所述沟槽(11)的踏入侧具备引导侧壁(111),所述引导侧壁(111)具有从胎面部的着地部表面向沟槽内部倾斜的斜面,该斜面随着从远离所述被连接沟槽(12)的部分朝向靠近所述被连接沟槽(12)的部分,朝向胎肩部一侧弯曲。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排水性良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充气轮胎(以下记载为“轮胎”)中,为了抑制水面打滑现象,即,尤其是在高速行驶时,在胎面部与路面之间夹有水膜,轮胎不能触地,而成为置于路面上的水膜之上的状态,确保排水性很重要。
尤其是确保胎面部中心区域的排水性,从中心区域迅速排水,对于为确保湿路面时的直行稳定性很重要。
此处,在日本专利公开2000-247111号公报中,通过在中心区域形成有“疑似着地部”,在该“疑似着地部”形成有倾斜,从而形成水的方向转换。但是,由于该“疑似着地部”从沿着轮胎赤道就位的条形花纹向轮胎宽度方向突出设置,位于离开使水通过的“倾斜沟槽”的位置,因此排水的流动方向并不稳定。因此,关于中心区域的排水性尚有改善的余地。
于是,本发明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能够将处于中心区域的水迅速排除的充气轮胎。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在胎面部中的中心区域形成的沟槽,该沟槽与形成在胎面部中靠近胎肩部的部分的被连接沟槽连接,在所述沟槽的踏入侧具备引导侧壁,所述引导侧壁具有从胎面部的着地部表面向沟槽内部倾斜的斜面,该斜面随着从远离所述被连接沟槽的部分朝向靠近所述被连接沟槽的部分,朝向胎肩部一侧弯曲。
此外,所述引导侧壁的倾斜可以形成为,与远离所述被连接沟槽的部分及中间部分相比,靠近所述被连接沟槽的部分的倾斜更陡。
此外,所述引导侧壁可以为所述沟槽的轮胎赤道侧的侧壁。
此外,所述引导侧壁的所述沟槽的远离所述被连接沟槽的部分的轮胎径向外侧端边缘可以与轮胎赤道平行。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沟槽形成有多条,以轮胎赤道为基准,在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区域形成的所述沟槽和在另一侧区域形成的所述沟槽交替位于轮胎周向上。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的立体图,是截取规定范围进行表示的。
图2是提取同一充气轮胎的倾斜主沟槽进行表示的轮胎径向观察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同一充气轮胎的第一倾斜主沟槽和第二倾斜主沟槽的主要部位放大立体图,是截取规定范围进行表示的。
图4(a)是表示同一充气轮胎的第一倾斜主沟槽的轮胎径向剖面形状的主要部位放大立体图,表示在轮胎旋转方向的前进侧位置切开的情况。
图4(b)表示在轮胎旋转方向上比图4(a)落后侧的位置切开的情况。
图4(c)表示在轮胎旋转方向上比图4(b)落后侧的位置切开的情况。
图5是提取同一充气轮胎的第一倾斜主沟槽进行表示的轮胎径向观察的主要部位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提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花纹,对于夹着轮胎赤道E的轮胎宽度方向(图示左右方向)的一侧区域和另一侧区域,在轮胎周向上错开截取轮胎周向上的规定范围。
(概要)
该轮胎的胎面花纹是在胎面部T的中心区域Ce形成有中心条形花纹2的“中心条形花纹胎面花纹”,以图1所示的轮胎赤道E为基准,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呈非对称。更加详细而言,沟槽形状自身以轮胎赤道E为基准对称地形成,但通过夹着轮胎赤道E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区域和另一侧区域在轮胎周向上错开1/2间距地配置,成为非对称。
该轮胎安装至车辆上,使其以图1中箭头所示的轮胎旋转方向R旋转。图1所示的下方为轮胎旋转方向R的前进侧,上方为落后侧。此外,图1所示的下方为踢出侧,上方为踏入侧。并且,该轮胎是旋转方向一定地使用的“单向型”轮胎。由于是“单向型”,胎面花纹相对于轮胎旋转方向R的方向性总是一定的。因此,能够稳定地起到后述倾斜主沟槽1的作用(排水性、着地部(胎块)的刚性)。
(倾斜主沟槽)
在胎面部T上形成有多条倾斜主沟槽1。各倾斜主沟槽1是形成在一对着地部之间的沟槽,以轮胎径向观察,从胎面部T的中心区域Ce朝向胎肩部Sh相对于轮胎赤道E倾斜地形成。另外,如图1所示,在胎面部T上形成有与倾斜主沟槽1交叉的弯曲的细沟槽,以及到达胎肩部Sh的细沟槽,但省略这些细沟槽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在胎面部T的夹着轮胎赤道E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区域(与向车辆安装轮胎时该车辆内外方向的一侧相对应),排列形成有三条倾斜主沟槽1。另外,由于图1以轮胎周向的规定范围将胎面部T截取成长方形状进行表示,因此倾斜主沟槽1的整体并未一起表示。因此,提取一条倾斜主沟槽1示于图2。
倾斜主沟槽1在胎面部T触地时,起到将水引导至胎肩部Sh侧的作用。通过倾斜主沟槽1的排水的流动方向与轮胎旋转方向R呈相反方向。由此,能够使轮胎的排水性良好。该倾斜主沟槽1由第一倾斜主沟槽11和第二倾斜主沟槽12连续形成而构成,所述第一倾斜主沟槽11为靠近轮胎赤道E的部分,所述第二倾斜主沟槽12为远离轮胎赤道E的部分。换而言之,第一倾斜主沟槽11是在胎面部T中的中心区域Ce形成的沟槽,该沟槽与形成在胎面部T中靠近胎肩部Sh的部分的作为被连接沟槽的第二倾斜主沟槽12连接。并且,第一倾斜主沟槽11位于轮胎旋转方向R的前进侧,第二倾斜主沟槽12位于轮胎旋转方向R的落后侧。
如图2所示,第一倾斜主沟槽11的沟槽宽度随着朝向轮胎旋转方向R的落后侧(图示上方)扩大之后再缩小,进而与第二倾斜主沟槽12连接。并且,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沟槽宽度也随着朝向轮胎旋转方向R的落后侧,从与第一倾斜主沟槽11的连接部分1a开始扩大。因此,以轮胎径向观察,倾斜主沟槽1的第一倾斜主沟槽11与第二倾斜主沟槽12间的连接部分1a呈中间变细的形状。这样,通过连接部分1a中间变细,能够在胎面部T的中心区域Ce确保着地部(具体来说是中心条形花纹2)的面积,因此有助于直行稳定性。此外,该中间变细的连接部分1a成为吸引使用者的美观性上的突出点。
夹着轮胎赤道E的形成在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区域的倾斜主沟槽1和形成在另一侧区域的倾斜主沟槽1如图1所示,错开1/2间距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形成。因此,伴随着轮胎的旋转,形成在所述一侧区域的倾斜主沟槽1与形成在另一侧区域的倾斜主沟槽1交替触地。由此,能够使排水效率在轮胎周向上均等,同时,由于伴随着轮胎的旋转,能够以所述两个区域交替地进行排水,因此排水性良好。此外,由于形成在所述一侧区域的倾斜主沟槽1与形成在另一侧区域的倾斜主沟槽1不同时触地,因此能够减小触地时产生的打击声。
在胎面部T的中心区域Ce,沿轮胎周向排列的倾斜主沟槽1之间的着地部作为中心条形花纹2。通过该中心条形花纹2能够确保中心区域Ce的刚性,因此能够使轮胎的直行稳定性良好。在夹着轮胎赤道E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区域与另一侧区域交替形成的多个中心条形花纹2如图1所示,夹着轮胎赤道E,着地部以相连的方式邻接。由此也能够抑制各中心条形花纹2倒塌,因此能够确保中心区域Ce的刚性。
(第一倾斜主沟槽)
第一倾斜主沟槽11具备引导侧壁111和第一底沟槽部112。引导侧壁111为第一倾斜主沟槽11在沟槽宽度方向一侧的侧壁,如图2、图3、图5所示,形成在第一倾斜主沟槽11的踏入侧。这样,由于第一倾斜主沟槽11自身具备引导侧壁111,因此与例如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斜面位于离开使排水通过的沟槽的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使水稳定地流入第二倾斜主沟槽12。与第一倾斜主沟槽11的沟槽宽度相同,引导侧壁111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也随着朝向轮胎旋转方向R的落后侧(图示上方)扩大之后再缩小,如图5所示,在引导侧壁111的中央部分111c处最大。
此外,该引导侧壁111为第一倾斜主沟槽11在轮胎赤道E一侧的侧壁。因此,能够使处于胎面部T的中心区域Ce的着地部的水从轮胎赤道E沿着引导侧壁111的斜面,从而向第一倾斜主沟槽11的底部(第一底沟槽部112)引导,因此能够顺利地形成沿轮胎宽度方向远离轮胎赤道E的方向的排水水流。
引导侧壁111具有从胎面部T的着地部表面向沟槽内部倾斜的斜面。该斜面如图4(a)~(c)所示,在与第一倾斜主沟槽11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剖面形状体现为直线。此外,该斜面如图5所示,随着从远离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轮胎旋转方向R的前进侧部分)朝向靠近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轮胎旋转方向R的落后侧部分),从中心区域Ce朝向胎肩部Sh一侧弯曲(在图5中,对于与引导侧壁111的沟槽内部端边缘111a和轮胎径向外侧端边缘111b等距离的假想线的延伸方向,以方向D1来示意性表示远离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部分,以方向D2来示意性表示靠近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部分)。通过该弯曲,伴随着轮胎的旋转,能够在对引导侧壁111上的水进行方向转换的同时,向第二倾斜主沟槽12引导。另外,伴随着第一倾斜主沟槽11的斜面弯曲,如图5所示,轮胎径向外侧端边缘111b也随着向第二倾斜主沟槽12靠近,从中心区域Ce朝向胎肩部Sh一侧弯曲。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引导侧壁111的斜面如前所述地弯曲形成,但只要斜面从中心区域Ce向胎肩部Sh一侧弯曲即可,例如,也可以是连续的平面弯曲构成的斜面。
关于该引导侧壁111的沟槽内部端边缘111a与着地部表面间的距离,如图4(a)所示,在远离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端部小,随着靠近与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连接部分1a,如图4(b)所示,在引导侧壁111的中央部分111c处变成最大,随后如图4(c)所示再次变小。换而言之,所述沟槽内部端边缘111a在所述中央部分111c描绘出处于沟槽最内部位置的弯曲线(图4(a)中体现出弯曲线的一部分)。因此,引导侧壁111所具有的斜面朝向所述中央部分111c(以距离着地部表面的深度)变深地倾斜。因此,能够使引导侧壁111的踢出侧区域中存在的水在朝向所述中央部分111c的同时向第一底沟槽部112引导。
此外,随着从所述中央部分111c靠近与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连接部分1a,引导侧壁111所具有的斜面变小。换而言之,对比图4(a)~(c)可知,在第一倾斜主沟槽11的容积中,由于第一底沟槽部112的容积所占的比例变大,因此随着从所述中央部分111c靠近与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连接部分1a,与通过引导侧壁111向第一底沟槽部112进行的水的引导相比,优先进行的是使已在第一底沟槽部112聚集的水朝向第二倾斜主沟槽12。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向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排水。
进一步地,引导侧壁111所具有的斜面随着靠近第二倾斜主沟槽12,呈弯曲并立起的形状。换而言之,关于斜面的倾斜,与如图4(a)、图4(b)所示的远离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部分及中间部分相比,图4(c)所示的靠近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部分倾斜更陡地形成。因此,在倾斜相对平缓的远离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部分与中间部分之间的区域,优先向第一底沟槽部112引导水。另一方面,在倾斜相对陡峭的中间部分与靠近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部分之间的区域,由于倾斜陡峭,因此引导侧壁111对于通过所述引导侧壁111的弯曲向第二倾斜主沟槽12引导的水流可以说成为“障碍”,使水不会越过第一倾斜主沟槽11向着地部上飞出,而能够沿第一底沟槽部112流动。由此,在所述中间部分与靠近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部分之间的区域,与将水向第一底沟槽部112的引导相比,优先进行的是将在第一底沟槽部112流动的水向第二倾斜主沟槽12引导。
若换一种表达方式,可以说远离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部分与中间部分之间的区域的倾斜是将水向第一底沟槽部112引导的倾斜,中间部分与靠近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部分之间的区域的倾斜是将水向第二倾斜主沟槽12引导的倾斜。这样,由于引导侧壁111的远离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区域与靠近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区域优先起到的作用不同,因此能够高效地向第二倾斜主沟槽12排水。
此外,所述引导侧壁111如图2所示,以轮胎径向观察,第一倾斜主沟槽11的远离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部分的轮胎径向外侧端边缘111b与轮胎赤道E平行。因此,轮胎径向外侧端边缘111b与轮胎赤道E之间的距离为等距离,因此能够将处于中心区域Ce的着地部(中心条形花纹2)的水在轮胎周向上均等地向引导侧壁111引导。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轮胎径向外侧端边缘111b与轮胎赤道E大致一致。详细而言,轮胎径向外侧端边缘111b位于未超越轮胎赤道E且靠近轮胎赤道E的位置。因此,在触地时,能够使轮胎赤道E上存在的水极其迅速地流入第一倾斜主沟槽11。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胎面部T的轮胎赤道E的部分相对于路面上的水膜浮起,产生水面打滑现象。
并且,在该引导侧壁111的轮胎径向外侧端边缘111b与轮胎赤道E平行的部分,所述倾斜朝向轮胎宽度方向上且远离轮胎赤道E的方向朝向沟槽内部。换而言之,该倾斜与轮胎赤道E平行。因此,能够将位于路面与中心条形花纹2之间的水向第一倾斜主沟槽11引导,同时,与将引导侧壁111做成与轮胎赤道E平行且与着地部垂直的面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着地部的刚性。由此,能够使轮胎的直行性良好。
如上所述,由于形成在胎面部T的夹着轮胎赤道E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区域的倾斜主沟槽1和形成在另一侧区域的倾斜主沟槽1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形成,因此关于第一倾斜主沟槽11也同样,以轮胎赤道E为基准,形成在胎面部T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区域的第一倾斜主沟槽11和形成在另一侧区域的第一倾斜主沟槽11交替位于轮胎周向上。因此,关于倾斜主沟槽1,如上所述,形成在所述一侧区域的第一倾斜主沟槽11和形成在另一侧区域的第一倾斜主沟槽11交替触地。由此,通过第一倾斜主沟槽11也能够使排水效率在轮胎周向上均等,同时能够以所述两个区域交替进行排水,因此排水性良好。
综上,通过在胎面部T中的中心区域Ce上具备第一倾斜主沟槽11,能够将位于中心区域Ce的水迅速排除。从抑制水面打滑现象的观点考虑,该结构在如本实施方式的“中心条形花纹胎面花纹”轮胎中尤其有效。
(第二倾斜主沟槽)
第二倾斜主沟槽12如图3所示,具有弯曲倾斜部121和与该弯曲倾斜部121的沟槽宽度方向一侧邻接的第二底沟槽部122。弯曲倾斜部121具有从着地部表面向沟槽内部倾斜且呈凹面的斜面。该凹面在与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剖面形状,是以向轮胎内部凹陷的曲线体现的弯曲面。第二底沟槽部122通过台阶12a与弯曲倾斜部121邻接。该台阶12a是第二底沟槽部122相对于弯曲倾斜部121向沟槽内部侧(轮胎径向内侧)凹陷的形状。由此,第二底沟槽部122的底面122a位于比弯曲倾斜部121的沟槽内部端边缘121a更靠沟槽内部侧(轮胎径向内侧)。
这样,由于第二倾斜主沟槽12具备具有斜面的弯曲倾斜部121,与仅为长方形剖面的沟槽相比,能够缩小底部的沟槽宽度尺寸,因此能够确保轮胎刚性。并且,由于弯曲倾斜部121的斜面为凹面,故与平面相比,容积能够增加仅凹陷的量,因此能够确保沟槽容积。此外,伴随着轮胎的旋转,水沿着弯曲倾斜部121被导入第二底沟槽部122,通过台阶12a,在比弯曲倾斜部121更靠轮胎径向内侧的第二底沟槽部122通过并排水。因此,通过弯曲倾斜部121主要是水被引导,通过第二底沟槽部122主要是水在被积蓄的同时,向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延伸方向流动。换而言之,由于弯曲倾斜部121专用于引导水,第二底沟槽部122专用于排水,因此,能够抑制如以往那样由于被引导的水与排水的水流混在一起,在沟槽底部产生涡流,顺利排水的水流受阻的情况。由此,能够有效地排水。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轮胎通过形成第二倾斜主沟槽12,能够兼顾确保轮胎刚性和良好的排水性。
此外,由于弯曲倾斜部121的斜面为凹面,与平面或凸面相比,能够降低对路面上水膜的着水冲击(着水ショック)。因此,第二倾斜主沟槽12能够顺利进入路面上的水膜从而拨开水,因此能够抑制胎面部T相对于路面上的水膜浮起,产生水面打滑现象。
此外,如图2所示,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沟槽宽度端边缘与所述第一倾斜主沟槽11的第一底沟槽部112的沟槽宽度端边缘,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圆弧上大致一致地存在。所述圆弧除了轮胎旋转方向R上落后侧的端部,朝向胎赤道E呈凸状弯曲。另外,如图所示,在轮胎旋转方向R上落后侧的端部,第二底沟槽部122是随着朝向轮胎旋转方向R上的落后侧而背离轮胎赤道E的直线状,弯曲倾斜部121形成为随着朝向轮胎旋转方向R上的落后侧,宽度尺寸缩小的三角形状。
根据这样的形状,由于能够在倾斜主沟槽1的大部分使排水的水流呈大致圆弧状,因此能够降低倾斜主沟槽1内的排水阻力。此外,由于第一倾斜主沟槽11(其中尤其是第一底沟槽部112)与第二倾斜主沟槽12从外观上看是一体的,因此美观性上优异。
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延伸方向如图1所示,以轮胎径向观察为相对于轮胎赤道E倾斜的方向。并且,弯曲倾斜部121位于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踏入侧的侧面。另一方面,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踢出侧的侧面如图3所示,为与着地部表面大致垂直的平面。这样,由于弯曲倾斜部121位于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踏入侧的侧面,因此能够使水从着地部的踢出侧的端边缘流入弯曲倾斜部121,从而能够排除路面与着地部之间的水膜,抑制水面打滑现象。此外,由于着地部的踏入侧的侧面为斜面(由于着地部为倒角方式),与垂直面相比,能够确保着地部的刚性(具体而言,是与弯曲倾斜部121邻接的胎块的刚性)。因此,能够抑制在制动时着地部向第二倾斜主沟槽12一侧倒塌这样的变形。由此,制动力变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倾斜部121仅位于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踏入侧的侧面,而没有位于踢出侧的侧面,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以弯曲倾斜部121夹着第二底沟槽部122在两侧存在的方式形成第二倾斜主沟槽12。
弯曲倾斜部121的距离着地部表面的深度在胎面部T的中心区域Ce一侧的范围及胎面部T的胎肩部Sh一侧的范围浅,在中间的范围深。因此,在最初向路面触地时是所述浅范围触地,接着是深范围触地,再接着是浅范围触地。因此,深沟槽突然与路面的水膜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着水冲击。由此,能够从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踏入到踢出,顺利减小着水冲击。
并且,处于相邻位置的两条第二倾斜主沟槽12中,一条第二倾斜主沟槽12的弯曲倾斜部121的深度浅的范围与另一条沟槽的弯曲倾斜部121的深度深的范围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配置。
因此,能够使多条第二倾斜主沟槽12中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组合的总容积尽可能一定。由此,能够抑制轮胎周向上排水效率的偏差而均等化。因此,能够确保稳定的排水性。此外,关于由第二倾斜主沟槽12划定的胎块的刚性,能够使轮胎宽度方向的平均值在轮胎周向上均等化。因此,能够使尤其在干燥路面上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良好。
(总结)
综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轮胎能够兼顾在乾燥路面上的高行驶性能(操纵稳定性)和在湿润路面上的高行驶性能(排水性)。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加以各种变更。
综上,本实施方式为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在胎面部中的中心区域形成的沟槽,该沟槽与形成在胎面部中靠近胎肩部的部分的被连接沟槽连接,在所述沟槽的踏入侧具备引导侧壁,所述引导侧壁具有从胎面部的着地部表面向沟槽内部倾斜的斜面,该斜面随着从远离所述被连接沟槽的部分朝向靠近所述被连接沟槽的部分,朝向胎肩部一侧弯曲。
根据该结构,由于沟槽自身具备引导侧壁,与斜面位于离开使水通过的沟槽的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使排水稳定地流入被连接沟槽。并且,引导侧壁所具有的斜面随着从远离所述被连接沟槽的部分朝向靠近所述被连接沟槽的部分,从胎面部的中心区域朝向胎肩部一侧弯曲,因此能够伴随着轮胎的旋转,将引导侧壁上的水向被连接沟槽引导。
此外,所述引导侧壁的倾斜可以形成为,与远离所述被连接沟槽的部分及中间部分相比,靠近所述被连接沟槽的部分的倾斜更陡。
根据该结构,引导侧壁的倾斜与远离被连接沟槽的部分及中间部分相比,靠近被连接沟槽的部分的倾斜更陡。因此,在倾斜相对平缓的远离被连接沟槽的部分与中间部分之间的区域,优先将水向沟槽底部引导。另一方面,在倾斜相对陡峭的中间部分与靠近被连接沟槽的部分之间的区域,与将水向沟槽底部引导相比,优先进行的是将在沟槽底部流动的水向被连接沟槽引导。
这样,由于引导侧壁的远离被连接沟槽的区域与靠近被连接沟槽的区域优先起到的作用不同,因此能够高效地向被连接沟槽排水。
此外,所述引导侧壁可以为所述沟槽的轮胎赤道侧的侧壁。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处于胎面部的中心区域的着地部的水从轮胎赤道沿着引导侧壁的斜面,从而向沟槽底部引导,因此能够顺利地形成沿轮胎宽度方向远离轮胎赤道的方向的排水水流。
此外,所述引导侧壁的所述沟槽的远离所述被连接沟槽的部分的轮胎径向外侧端边缘可以与轮胎赤道平行。
根据该结构,由于引导侧壁的轮胎径向外侧端边缘与轮胎赤道之间的距离为等距离,因此能够将处于胎面部的中心区域的着地部的水在轮胎周向上大致均等地向引导侧壁引导。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沟槽形成有多条,以轮胎赤道为基准,在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区域形成的所述沟槽和在另一侧区域形成的所述沟槽交替位于轮胎周向上。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所述一侧区域和所述另一侧区域交替配置多条沟槽。因此,能够使排水效率在轮胎周向上均等,并且,由于伴随着轮胎的旋转,能够以所述两个区域交替进行排水,因此排水性良好。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能够伴随着轮胎的旋转,将引导侧壁上的水向被连接沟槽引导。因此,起到可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沟槽将处于中心区域的水迅速排除的充气轮胎的效果。

Claims (5)

1.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在胎面部中的中心区域形成的沟槽,该沟槽与形成在胎面部中靠近胎肩部的部分的被连接沟槽连接,
在所述沟槽的踏入侧具备引导侧壁,
所述引导侧壁具有从胎面部的着地部表面向沟槽内部倾斜的斜面,该斜面随着从远离所述被连接沟槽的部分朝向靠近所述被连接沟槽的部分,朝向胎肩部一侧弯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侧壁的倾斜形成为,与远离所述被连接沟槽的部分及中间部分相比,靠近所述被连接沟槽的部分的倾斜更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侧壁为所述沟槽的轮胎赤道侧的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侧壁的所述沟槽的远离所述被连接沟槽的部分的轮胎径向外侧端边缘与轮胎赤道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沟槽形成有多条,
以轮胎赤道为基准,在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区域形成的所述沟槽和在另一侧区域形成的所述沟槽交替位于轮胎周向上。
CN201510900990.9A 2014-12-22 2015-12-09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57113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59284 2014-12-22
JP2014259284A JP6468835B2 (ja) 2014-12-22 2014-12-22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11343A true CN105711343A (zh) 2016-06-29
CN105711343B CN105711343B (zh) 2018-04-24

Family

ID=56097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00990.9A Active CN105711343B (zh) 2014-12-22 2015-12-09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176236A1 (zh)
JP (1) JP6468835B2 (zh)
CN (1) CN105711343B (zh)
DE (1) DE10201522603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97733A (zh) * 2021-11-05 2022-02-01 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轮胎胎面
CN114746288A (zh) * 2019-11-29 2022-07-1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96683A (en) * 1986-04-30 1989-01-10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radial tire
JPH1016515A (ja) * 1996-07-04 1998-01-20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1225611A (ja) * 2000-02-17 2001-08-21 Bridgestone Corp 方向性パターンを有する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636288A (zh) * 2007-03-14 2010-01-27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103538429A (zh) * 2012-07-10 2014-01-2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00134B2 (ja) * 1994-09-20 2003-04-2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00247111A (ja) 1999-02-26 2000-09-12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562268B2 (ja) * 2000-10-10 2010-10-1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980403B2 (ja) * 2002-05-13 2007-09-2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785490B2 (ja) * 2005-10-18 2011-10-0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トレッドの傾斜溝構造
JP2008162363A (ja) * 2006-12-27 2008-07-17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0184570A (ja) 2009-02-12 2010-08-26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43923B2 (ja) * 2009-09-29 2014-03-1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96683A (en) * 1986-04-30 1989-01-10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radial tire
JPH1016515A (ja) * 1996-07-04 1998-01-20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1225611A (ja) * 2000-02-17 2001-08-21 Bridgestone Corp 方向性パターンを有する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636288A (zh) * 2007-03-14 2010-01-27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103538429A (zh) * 2012-07-10 2014-01-2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46288A (zh) * 2019-11-29 2022-07-1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CN114746288B (zh) * 2019-11-29 2023-09-0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CN113997733A (zh) * 2021-11-05 2022-02-01 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轮胎胎面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11343B (zh) 2018-04-24
US20160176236A1 (en) 2016-06-23
JP2016117439A (ja) 2016-06-30
DE102015226035A1 (de) 2016-06-23
JP6468835B2 (ja) 2019-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43617B2 (en) Pneumatic tire having narrow grooves in side surface of longitudinal main groove
CN105644275B (zh) 充气轮胎
JP499666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6027610A (ja) 空気タイヤ
JP200902360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118881A (zh) 冬季用充气轮胎的胎面
JP2008105460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95613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27777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818614A (zh) 充气轮胎
CN105711343A (zh) 充气轮胎
JP477652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35629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07215013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6769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711344A (zh) 充气轮胎
CN204149781U (zh) 充气轮胎
JP5790199B2 (ja) スタッドレスタイヤ
JP200031841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1213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0311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207734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9154649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92676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9833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