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05829B - 动力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05829B
CN105705829B CN201480060859.XA CN201480060859A CN105705829B CN 105705829 B CN105705829 B CN 105705829B CN 201480060859 A CN201480060859 A CN 201480060859A CN 105705829 B CN105705829 B CN 1057058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clutch
planetary
key element
structure ke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085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05829A (zh
Inventor
岩濑干雄
藤堂穗
吉川博
神内直也
佐田夏木
中岛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7058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58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058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58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62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 F16H3/66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gear trains without drive passing from one train to another
    • F16H3/663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gear trains without drive passing from one train to another with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etween axially spaced orbital gears, e.g. RAVIGNEAUX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00Arrangements of braking elements, i.e. of those parts where braking effect occurs specially for vehicles
    • B60T1/02Arrangements of braking elements, i.e. of those parts where braking effect occurs specially for vehicles acting by retarding wheels
    • B60T1/06Arrangements of braking elements, i.e. of those parts where braking effect occurs specially for vehicles acting by retarding wheels acting otherwise than on tread, e.g. employing rim, drum, disc, or transmission or on double wheels
    • B60T1/062Arrangements of braking elements, i.e. of those parts where braking effect occurs specially for vehicles acting by retarding wheels acting otherwise than on tread, e.g. employing rim, drum, disc, or transmission or on double wheels acting on transmission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5Support of gearboxes, e.g. torque arms, or attachment to other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8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reducing vibration or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4Locking or disabling mechanisms
    • F16H63/3416Parking lock mechanisms or brakes in the transmission
    • F16H63/3425Parking lock mechanisms or brakes in the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ed by pawls or whe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69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ten forward spe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02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sets of orbital gears
    • F16H2200/201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sets of orbital gears with three sets of orbita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2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Ravigneaux set
    • F16H2200/2023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Ravigneaux set using a Ravigneaux set with 4 conn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3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aging friction means not of the freewheel type, e.g. friction clutches or brakes
    • F16H2200/2046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aging friction means not of the freewheel type, e.g. friction clutches or brakes with six engag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 Retarders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在轴向上,第1行星齿轮(21)以及离合器(C4)配置在第2行星齿轮(22)的行星架(22c)与输出轴(20o)之间,变速器箱体(11)具有:小径筒状部(11a),其对输出轴(20o)以使之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进行支承;环状壁部(11b),其从小径筒状部(11a)向径向外侧延伸;大径筒状部(11c),其从环状壁部(11b)的外周部沿轴向延伸,从而包围第1行星齿轮(21)以及离合器(C4)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的车身上固定有支座(M),从径向上看,支座(M)至少局部重叠于小径筒状部(11a)、环状壁部(11B)以及大径筒状部(11C),驻车锁止装置(30)的驻车齿轮(31)与第2行星架(22c)的外周部连接。

Description

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多级变速器与驻车锁止装置的动力传递装 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作为与发动机连接的后轮驱动车辆用的变速器, 已知有如下一种,其具有防振橡胶体且通过固定于横梁的支座被支承 于车身(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在现有技术中,作为包括 变速机构的动力传递装置,已知有如下一种,其具有驻车机构,该驻 车机构对与变速机构的输出部件连接的输出轴进行锁止(例如参照专 利文献2)。在该动力传递装置中,变速机构的输出轴具有在径向上 延伸的传动毂。另外,在传动毂的外周部,沿着轴向排列设置有连接 输出轴与输出部件这二者的花键部和驻车机构的驻车齿轮,驻车齿轮 的齿与花键的齿为通用的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公昭60-48361号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106688号
发明内容
在上述这样的动力传递装置中,有时为了使变速机构的振动不会 传递给车身,要求支架(防振橡胶体)要大型化。另外,在配备有动 力传递装置的车辆的车身上,有时也会于该动力传递装置的附近配置 例如消音器等的结构部件。而且,由于车身上的支座等车身侧结构部 件的配置位置的改变是不容易的,因而需要使动力传递装置(变速机 构)的箱体构成为不会与支座等车身侧结构部件相干涉。然而,使该 箱体构成为不会与车身侧结构部件干涉时,箱体内的空间会受到限 制,有可能不能使驻车锁止装置以在驻车锁止时驻车齿轮不会倾斜的 方式配置在箱体内。
因而,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箱体与车身侧 结构部件之间的干涉、并且能够在驻车锁止时使驻车齿轮的姿势稳定 化的动力传递装置。
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包括:多级变速器,其具有行星齿轮并且 将车辆的驱动源传递给输入部件的动力变速后传递给输出部件;驻车 锁止装置,其具有驻车齿轮以及能够与该驻车齿轮卡合的驻车棘爪; 箱体,其收装所述多级变速器以及所述驻车锁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星齿轮具有行星架,该行星架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被中 心轴支承并且以能够与所述输出部件一起(一体)转动的方式与该输 出部件连接,其中,所述中心轴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被所述箱体支 承,
在轴向上,所述多级变速器所包括的、不同于所述行星齿轮的其 他行星齿轮以及离合器中的至少一方配置在所述行星架与所述输出 部件之间,
所述箱体具有:小径筒状部,其对所述输出部件以使之能够自由 转动的方式进行支承;环状壁部,其从所述小径筒状部向径向外侧延 伸;大径筒状部,其从所述环状壁部的外周部沿轴向延伸,从而包围 所述其他行星齿轮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离合器的至少一部分中的至 少一方,
在所述车辆的车身上固定有车身侧结构部件,从所述动力传递装 置的径向上看,所述车身侧结构部件至少局部重叠于所述箱体的所述 小径筒状部、所述环状壁部以及所述大径筒状部,
所述驻车齿轮以与所述行星架一起转动的方式与该行星架的外 周部连接。
在该动力传递装置中,收装行星齿轮、驻车锁止装置的箱体具有: 小径筒状部,其支承输出部件使之能够自由转动;环状壁部,其从小 径筒状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大径筒状部,其从环状壁部的外周部沿轴 向延伸。箱体的大径筒状部包围上述行星齿轮之外的其他行星齿轮的 至少一部分与离合器的至少一部分中的至少其中一方。再者,从径向上 看,箱体的小径筒状部、环状壁部以及大径筒状部一方与固定在车身 上的车身结构部件一方至少局部重叠。从而,不改变车身侧结构部件 在车身上的配置位置即可抑制箱体与车身侧结构部件之间的干涉。另 外,上述行星齿轮的行星架被中间轴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并 且与输出部件连接而能够与该输出部件一体转动,其中,中心轴被箱 体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并且,驻车齿轮连接于该行星架的外 周部,而与该行星齿轮的行星架一体转动。即,驻车齿轮通过中心轴 (以及输出部件)被箱体稳定地支承,从而其轴心不会倾斜,并且, 驻车齿轮设置于具有较高刚性的行星架。从而,能够提高驻车锁止装 置即驻车棘爪等的设置位置的自由度,并且,能够在使驻车棘爪卡合 于驻车齿轮而锁定输出部件即进行驻车锁止时很好地抑制驻车齿轮 的倾斜。其结果是,采用该动力传递装置,能够抑制箱体与车身侧结 构部件之间的干涉,并且能够在驻车锁止时使驻车齿轮的姿势稳定 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概略结构 图。
图2是表示构成图1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多级变速器中、各转动结 构要素的转动速度相对于输入转动速度的比的速度列线图。
图3是表示构成图1的动力传递装置的自动变速器中、离合器以 及制动器的动作状态与各挡位的关系的动作状态表。
图4是图1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放大剖 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概略结构 图。该图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与发动机(内燃机)的曲轴以及/或 者电动机的转子连接,并且能够将来自发动机等的动力(扭矩)向左、 右后轮(驱动轮)传递,其中,发动机作为驱动源,沿着纵向配备在 后轮驱动式车辆的前部。如该图所示,动力传递装置10包括:自动 变速器20,其将引擎等传递给输入轴20i的动力变速后传递给输出轴 20o;变速器箱体(静止部件)11;起步装置(液力传动装置)12; 油泵17;驻车锁止装置30等。
起步装置12包括液力变矩器,液力变矩器具有:输入侧的泵轮 14p,其连接于上述那样的驱动源;输出侧的涡轮14t,其连接于自动 变速器20的输入轴(输入部件)20i;导轮14s,其配置于泵轮14p 以及涡轮14t的内侧,对工作油从涡轮14t向泵轮14p的流动进行整流;单向离合器14o,其由未图示的导轮轴支承,且将导轮14s的转 动方向限制在一个方向;以及其他部件。另外,起步装置12具有:锁止 离合器15,其能够使前罩与自动变速器20的输入轴20i相互连接并且 能够解除二者的连接,其中,前罩连接于发动机的曲轴等;减振机构16, 其在前罩与自动变速器20的输入轴20i之间使振动衰减。另外,起步 装置12也可以是包括液力耦合器的结构,该液力耦合器不具有导轮 14s。
油泵17为齿轮泵,其具备泵总成(pump assembly)、外齿齿轮 与内齿齿轮等,其中,泵总成包括泵体和泵罩;外齿齿轮(内转子) 通过链条或者齿轮系连接于起步装置12的泵轮14p;内齿齿轮(外转 子)与该外齿齿轮啮合。油泵17通过来自发动机等的动力来驱动,抽吸存储于未图示的油盘的工作油(ATF),向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 置压送。
自动变速器20构成为10级变速式变速器,如图1所示,自动变 速器20除了包括输入轴20i之外,还包括:输出轴(输出部件)20o, 其通过未图示的差速齿轮以及驱动轴而与左、右后轮连接;单小齿轮 式第1行星齿轮21与第2行星齿轮22,二者在自动变速器20(输入轴20i或输出轴20o)的轴向上排列配置;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 其是将双小齿轮式行星齿轮与单小齿轮式行星齿轮组合在一起而构 成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自动变速器20还包括用于变更由输入轴20i 到输出轴20o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如下结构要素:离合器C1(第1离 合器),其作为第1接合(结合)结构要素;离合器C2(第2离合 器),其作为第2接合结构要素;离合器C3(第3离合器),其作 为第3接合结构要素;离合器C4(第4离合器),其作为第4接合 结构要素;制动器B1(第1制动器),其作为第5接合结构要素; 制动器B2(第2制动器),其作为第6接合结构要素。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第2行星齿轮21、22与拉维娜式行星齿 轮机构25以如下这样的顺序排列配置在变速器箱体11内,即,从起 步装置12即发动机侧(图1中左侧)开始,按照拉维娜式行星齿轮 25、第2行星齿轮22、第1行星齿轮21这样的顺序排列配置,也就 是,按照构成拉维娜式行星齿25的单小齿轮式行星齿轮、构成拉维 娜式行星齿轮25的单小齿轮式行星齿轮、第2行星齿轮22、第1行 星齿轮21这样的顺利排列配置。从而,使拉维娜式行星齿轮25配置在 车辆的前部侧而靠近起步装置12。另外,使第1行星齿轮21配置在 车辆的后部侧而靠近输出轴20o。再者,使第2行星齿轮22在输入轴 20i或者说输出轴20o等的轴向上配置在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与 第1行星齿轮21之间。
第1行星齿轮机构21具有:第1太阳轮21s,其为外齿齿轮;第 1齿圈21r,其为内齿齿轮,与第1太阳轮21s同心配置;多个第1 小齿轮21p,它们分别与第1太阳轮21s以及第1齿圈21r啮合;第1 行星架21c,其保持多个第1小齿轮21p,多个第1小齿轮21p能够 自由自转(转动)且能够自由公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行星齿轮 21的齿轮比λ1(第1太阳轮21s的齿数/第1齿圈21r的齿数)例如 定为λ1=0.277。
如图1所示,第1行星齿轮21的第1行星架21c始终与自动变速 器20的中间轴(intermediate shaft)20m连接(固定),其中,中间 轴20m与输入轴20i连接。从而,在由发动机等将动力传递给输入轴 20i时,来自于发动机等的动力通过输入轴20i与中间轴20m始终传 递给第1行星架21c。第1行星架21c在离合器C4接合时起到第1 行星齿轮21的输入结构要素(自动变速器20的第1输入结构要素) 的作用,该第1行星架21c在离合器C4断开时空转。另外,第1齿 圈21r在离合器C4接合时起到该第1行星齿轮21的输出结构要素(自 动变速器20的第1输出结构要素)的作用。
第2行星齿轮22具有:第2太阳轮22s,其为外齿齿轮;第2齿 圈22r,其为内齿齿轮,与第2太阳轮22s同心配置;多个第2小齿 轮22p,它们分别与第2太阳轮22s以及第2齿圈22r啮合;第2行 星架(planet carrier)22c,其保持多个第2小齿轮22p,多个第2小 齿轮22p能够自由自转(转动)且能够自由公转。在本实施方式中, 第2行星齿轮22的齿轮比λ2(第2太阳轮22s的齿数/第2齿圈22r 的齿数)例如定为λ2=0.244。
如图1所示,第2行星齿轮22的第2太阳轮22s与第1行星齿轮 21的第1太阳轮21s一体化(始终连接),始终与该第1太阳轮21s 一体(并且同轴)转动或者停止。不过,第1太阳轮21s与第2太阳 轮22s也可以构成为两个独立的部件,并且通过未图示的连接部件(第 1连接部件)而始终连接在一起。另外,第2行星齿轮22的第2行星 架22c与输出轴20o始终连接,始终与该输出轴20o一体(并且同轴) 转动或者停止。从而,第2行星架22c起到第2行星齿轮22的输出 结构要素(自动变速器20的第2输出结构要素)的功能。另外,第2 行星齿轮22的第2齿圈22r起到该第2行星齿轮22的可固定结构要 素(自动变速器20的第1可固定结构要素)的作用。
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具有:第3太阳轮23s以及第4太阳轮 24s,二者为外齿齿轮;第3齿圈23r,其与第3太阳轮23s同心配置, 且为内齿齿轮;多个第3小齿轮(短小齿轮)23p,其与第3太阳轮 23s啮合;多个第4小齿轮(长小齿轮)24p,其与第4太阳轮24s以 及多个第3小齿轮23p啮合,并且与第3齿圈23r啮合;第3行星架 23c,其保持多个第3小齿轮23p以及多个第4小齿轮24p,多个第3 小齿轮23p以及多个第4小齿轮24p能够自由自转(自由转动)且能 够自由公转。
这样的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是将双小齿轮式行星齿轮(第3 行星齿轮)与单小齿轮式行星齿轮(第4行星齿轮)组合在一起而构 成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即,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第3太阳 轮23s、第3行星架23c、第3、第4小齿轮23p、24p以及第3齿圈23r构成双小齿轮式第3行星齿轮机构。另外,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 构25的第4太阳轮24s、第3行星架23c、第4小齿轮24p以及第3 齿圈23r构成单小齿轮式第4行星齿轮机构。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中,双小齿轮式第3行星齿轮的齿轮比λ3 (第3太阳轮23s的齿数/第3齿圈23r的齿数)例如为λ3=0.488,并 且,单小齿轮式第4行星齿轮的齿轮比λ4(第4太阳轮24s的齿数/ 第3齿圈23r的齿数)例如为λ4=0.581。
另外,构成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第3与第4行星齿轮)的 转动结构要素中,第4太阳轮24s起到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 可固定结构要素(自动变速器20的第2可固定结构要素)的作用。 另外,如图1所示,第3行星架23c始终与输入轴20i连接(固定), 并且,通过作为连接部件(第2连接部件)的中间轴20m始终与第1 行星齿轮21的第1行星架21c连接。从而,在由发动机等将动力传 递给输入轴20i时,来自于发动机等的动力通过输入轴20i始终传递 给第3行星架23c。因而,第3行星架23c起到拉维娜式行星齿轮25 的输入结构要素(自动变速器20的第2输入结构要素)的作用。另 外,第3齿圈23r起到该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第1输出结构 要素的作用,第3太阳轮23s起到该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第2 输出结构要素的作用。
离合器C1用于,使始终连接的第1行星齿轮21的第1太阳轮21s 以及第2行星齿轮22的第2太阳轮22s一方与作为拉维娜式行星齿 轮机构25的第1输出结构要素的第3齿圈23r一方相互连接,并且 解除双方的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合器C1配置在第2行星齿轮22与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之间,且靠近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 25(第3行星齿轮)。离合器C2用于,使始终连接的第1行星齿轮 21的第1太阳轮21s以及第2行星齿轮22的第2太阳轮22s一方与 作为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第2输出结构要素的第3齿圈23s 一方相互连接,并且解除双方的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合器C2 的至少一部分被离合器C1的构成部件包围,并且,离合器C2配置 在第2行星齿轮22与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之间,且靠近拉维娜 式行星齿轮机构25(第3行星齿轮)。
离合器C3用于,使第2行星齿轮22的第2齿圈22r与作为拉维 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第1输出结构要素的第3齿圈23r相互连接, 并且解除双方的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合器C3配置在第2行星 齿轮22与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之间,且靠近第2行星齿轮。离 合器C4用于,使作为第1行星齿轮21的输出结构要素的第1齿圈 21r与输出轴20o相互连接,并且解除双方的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 离合器C4隔着第2行星齿轮22配置在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 相反侧即比第1行星齿轮21更靠车辆后部侧(图1中右侧),在4 个离合器C1~C4以及2个制动器B1、B2中最靠近输出轴20o。
制动器B1能够使作为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可固定结构要 素的第4太阳轮24s固定(连接)于作为静止部件的变速器箱体11 而不能转动,并且能够使该第4太阳轮24s解放而能够相对于变速器 箱体11自由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动器B1隔着第2行星齿轮25配置在第1与第2行星齿轮21、22的相反侧即比拉维娜式行星齿 轮25更靠车辆前部侧(图1中左侧),在4个离合器C1~C4以及2 个制动器B1、B2中最靠近起步装置12(发动机)。制动器B2能够 使作为第2行星齿轮机构22的可固定结构要素的第2齿圈22r固定 (连接)于变速器箱体11而不能转动,并且能够使该第2齿圈22r 解放而能够相对于变速器箱体11自由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动 器B2包围离合器C3的至少一部分,并且配置在第2行星齿轮22与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之间,且靠近第2行星齿轮22。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离合器C1~C4,采用多片摩擦式液 压离合器(摩擦接合结构要素),其具有活塞、多个摩擦接合片(例 如在环状部件的两表面粘贴摩擦部件而构成的摩擦片以及作为两个 表面平滑形成的环状部件的间隔片(separator plate))与液压伺服机 构,液压伺服机构由被供给工作油的接合油室与离心液压解除室等构 成。并且,作为制动器B1与B2,采用多片摩擦式液压制动器,其具 有活塞、多个摩擦接合片(摩擦片以及间隔片)与液压伺服机构,液 压伺服机构由被供给工作油的接合油室等构成。这些离合器C1~C4、 制动器B1以及B2接受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提供的工作油进行动 作。
图2是表示自动变速器20中的各转动结构要素的转动速度相对 于输入轴20i的转动速度(输入转动速度)的比的速度列线图(其中, 以输入轴20i即第1行星架21c以及第3行星架23c的转动速度的值 为1)。另外,图3为表示离合器C1~C4、制动器B1以及B2的动 作状态与自动变速器20的各挡位的关系的动作状态表。
如图2所示,在该第1行星齿轮21的速度列线图(图2中左侧 的速度列线图)上,构成单小齿轮式第1行星齿轮21的3个转动结 构要素即第1太阳轮21s、第1齿圈21r以及第1行星架21c以对应 于齿轮比λ1的间隔从图中左侧开始按照第1太阳轮21s、第1行星架 21c、第1齿圈21r这一顺序排列。按照该速度列线图中的排列顺序, 在本发明中,以第1太阳轮21s为自动变速器20的第1转动结构要 素,以第1行星架21c为自动变速器20的第2转动结构要素,以第1 齿圈21r为自动变速器20的第3转动结构要素。因而,第1行星齿 轮21具有在速度列线图上以对应于齿轮比λ1的间隔依次排列的、自 动变速器20的第1转动结构要素、第2转动结构要素与第3转动结 构要素。
另外,在该第2行星齿轮22的速度列线图(图2中位于中央的 速度列线图)上,构成单小齿轮式第2行星齿轮22的3个转动结构 要素即第2太阳轮22s、第2齿圈22r以及第2行星架22c以对应于 齿轮比λ2的间隔从图中左侧开始按照第2太阳轮22s、第2行星架 22c、第2齿圈22r这一顺序排列。按照该速度列线图中的排列顺序, 在本发明中,以第2太阳轮22s为自动变速器20的第4转动结构要 素,以第2行星架22c为自动变速器20的第5转动结构要素,以第2 齿圈22r为自动变速器20的第4转动结构要素。因而,第2行星齿 轮22具有在速度列线图上以对应于齿轮比λ2的间隔依次排列的、自 动变速器20的第4转动结构要素、第5转动结构要素与第6转动结 构要素。
另外,在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速度列线图(图2中右侧 的速度列线图)上,构成该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4个转动结 构要素,即作为可固定结构要素的第4太阳轮24s、作为输入结构要 素的第3行星架23c、作为第1输出结构要素的第3齿圈23r以及作为第2输出结构要素的第3太阳轮23s,按照该顺序从图中左侧开始 以对应于单小齿轮式第3行星齿轮的齿轮比λ3以及双小齿轮式第4 行星齿轮的齿轮比λ4的间隔排列。按照该速度列线图中的排列顺序, 在本发明中,以第4太阳轮24s为自动变速器20的第7转动结构要素,以第3行星架23c为自动变速器20的第8转动结构要素,以第3 齿圈23r为自动变速器20的第9转动结构要素,以第3太阳轮23s 为自动变速器20的第10转动结构要素。因而,第2行星齿轮25具 有在速度列线图上以对应于齿轮比λ3、λ4的间隔依次排列的、自动 变速器20的第7转动结构要素、第8转动结构要素、第9转动结构 要素与第10转动结构要素。
并且,在自动变速器20中,通过使离合器C1~C4、制动器B1、 B2如图3所示那样接合或断开,来变更上述第1~第10转动结构要素 (其中,由于第1转动结构要素与第4转动结构要素始终连接,因而 实质上共计是9个转动结构要素)的连接关系,从而能够在输入轴20i 到输出轴20o之间设定前进转动方向上的10个动力传递路径以及后 退转动方向上的1个动力传递路径,即设定1挡~10挡的前进挡与后 退挡。
具体而言,通过使离合器C1、C2以及制动器B2接合,并且使 其余的离合器C3、C4以及制动器B1断开,从而形成前进1挡。即, 在形成前进1挡时,由离合器C1使第1行星齿轮21的第1太阳轮 21s以及第2行星齿轮22的第2太阳轮22s一方与拉维娜式行星齿轮 机构25的第3齿圈23r(第1输出结构要素)一方相互连接。另外, 由离合器C2使第2行星齿轮21的第1太阳轮21s以及第2行星齿轮 22的第2太阳轮22s一方与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第3太阳轮 23s(第2输出结构要素)一方相互连接。再者,由制动器B2使第2 行星齿轮22的第2齿圈22r(可固定结构要素)固定于变速器箱体 11而不能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与第2行星齿轮21、22以 及第3与第4行星齿轮的齿轮比为λ1=0.277、λ2=0.244、λ3=0.488、 λ4=0.581时,下同),前进1挡的齿轮比(输入轴20i的转动速度/ 输出轴20o的转动速度)γ1=5.091。
使离合器C1、制动器B1以及制动器B2接合,并且使其余的离 合器C2、C3以及C4断开,从而形成前进2挡。即,在形成前进2 挡时,由离合器C1使第1行星齿轮21的第1太阳轮21s以及第2行 星齿轮22的第2太阳轮22s一方与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第3 齿圈23r(第1输出结构要素)一方相互连接。另外,由制动器B1 使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第4太阳轮24s(可固定结构要素)固 定于变速器箱体11而不能转动。再者,由制动器B2使第2行星齿轮 22的第2齿圈22r(可固定结构要素)固定于变速器箱体11而不能 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进2挡的齿轮比γ2=3.219。另外,前进1 挡与前进2挡之间的挡间齿轮比γ1/γ2=1.581。
使离合器C2、制动器B1以及制动器B2接合,并且使其余的离 合器C1、C3以及C4断开,从而形成前进3挡。即,在形成前进3 挡时,由离合器C2使第2行星齿轮21的第1太阳轮21s以及第2行 星齿轮22的第2太阳轮22s一方与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第3 太阳轮23s(第2输出结构要素)一方相互连接。另外,由制动器B1 使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第4太阳轮24s(可固定结构要素)固 定于变速器箱体11而不能转动。再者,由制动器B2使第2行星齿轮 22的第2齿圈22r(可固定结构要素)固定于变速器箱体11而不能 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进3挡的齿轮比γ3=2.324。另外,前进2 挡与前进3挡之间的挡间齿轮比γ2/γ3=1.385。
使离合器C4、制动器B1以及制动器B2接合,并且使其余的离 合器C1、C2以及C3断开,从而形成前进4挡。即,在形成前进4 挡时,由离合器C4使第1行星齿轮21的第1齿圈21r(输出结构要 素)与输出轴20o相互连接。另外,由制动器B1使拉维娜式行星齿 轮机构25的第4太阳轮24s(可固定结构要素)固定于变速器箱体 11而不能转动。再者,由制动器B2使第2行星齿轮22的第2齿圈 22r(可固定结构要素)固定于变速器箱体11而不能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进4挡的齿轮比γ4=1.886。另外,前进3挡与前进4挡之 间的挡间齿轮比γ3/γ4=1.232。
通过使离合器C2、C4以及制动器B1接合,并且使其余的离合 器C1、C3以及制动器B2断开,从而形成前进5挡。即,在形成前 进5挡时,由离合器C2使第1行星齿轮21的第1太阳轮21s以及第 2行星齿轮22的第2太阳轮22s一方与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 第3太阳轮23s(第2输出结构要素)一方相互连接。另外,由离合 器C4使第1行星齿轮21的第1齿圈21r(输出结构要素)与输出轴 20o相互连接。再者,由制动器B1使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第 4太阳轮24s(可固定结构要素)固定于变速器箱体11而不能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进5挡的齿轮比γ5=1.491。另外,前进4挡与前 进5挡之间的挡间齿轮比γ4/γ5=1.265。
通过使离合器C1、C4以及制动器B1接合,并且使其余的离合 器C2、C3以及制动器B2断开,从而形成前进6挡。即,在形成前 进6挡时,由离合器C1使第1行星齿轮21的第1太阳轮21s以及第 2行星齿轮22的第2太阳轮22s一方与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 第3齿圈23r(第1输出结构要素)一方相互连接。另外,由离合器 C4使第1行星齿轮21的第1齿圈21r(输出结构要素)与输出轴20o 相互连接。再者,由制动器B1使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第4太 阳轮24s(可固定结构要素)固定于变速器箱体11而不能转动。在本 实施方式中,前进6挡的齿轮比γ6=1.192。另外,前进5挡与前进6 挡之间的挡间齿轮比γ5/γ6=1.251。
通过使离合器C1、C3以及C4接合,并且使其余的离合器C2、 制动器B1以及制动器B2断开,从而形成前进7挡。即,在形成前 进7挡时,由离合器C1使第1行星齿轮21的第1太阳轮21s以及第 2行星齿轮22的第2太阳轮22s一方与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 第3齿圈23r(第1输出结构要素)一方相互连接。另外,由离合器 C3使第2行星齿轮22的第2齿圈22r与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 的第3齿圈23r(第1输出结构要素)相互连接。再者,由离合器C4 使第1行星齿轮21的第1齿圈21r(输出结构要素)与输出轴20o相 互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进7挡的齿轮比γ7=1.000。另外,前进 6挡与前进7挡之间的挡间齿轮比γ6/γ7=1.192。
通过使离合器C3、C4以及制动器B1接合,并且使其余的离合 器C1、C2以及制动器B2断开,从而形成前进8挡。即,在形成前 进8挡时,由离合器C3使第1行星齿轮22的第2齿圈22r与拉维娜 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第3齿圈23r(第1输出结构要素)相互连接。 另外,由离合器C4使第1行星齿轮21的第1齿圈21r(输出结构要 素)与输出轴20o相互连接。再者,由制动器B1使拉维娜式行星齿 轮机构25的第4太阳轮24s(可固定结构要素)固定于变速器箱体11而不能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进8挡的齿轮比γ8=0.785。另外, 前进7挡与前进8挡之间的挡间齿轮比γ7/γ8=1.273。
通过使离合器C1、C3以及制动器B1接合,并且使其余的离合 器C2、C4以及制动器B2断开,从而形成前进9挡。即,在形成前 进9挡时,由离合器C1使第1行星齿轮21的第1太阳轮21s以及第 2行星齿轮22的第2太阳轮22s一方与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 第3齿圈23r(第1输出结构要素)一方相互连接。另外,由离合器 C3使第2行星齿轮22的第2齿圈22r与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 的第3齿圈23r(第1输出结构要素)相互连接。再者,由制动器B1 使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第4太阳轮24s(可固定结构要素)固 定于变速器箱体11而不能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进9挡的齿轮 比γ9=0.632。另外,前进8挡与前进9挡之间的挡间齿轮比 γ8/γ9=1.242。
通过使离合器C2、C3以及制动器B1接合,并且使其余的离合 器C1、C4以及制动器B2断开,从而形成前进10挡。即,在形成前 进10挡时,由离合器C2使第1行星齿轮21的第1太阳轮21s以及 第2行星齿轮22的第2太阳轮22s一方与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 的第3太阳轮23s(第2输出结构要素)一方相互连接。另外,由离 合器C3使第2行星齿轮22的第2齿圈22r与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 25的第3齿圈23r(第1输出结构要素)相互连接。再者,由制动器 B1使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第4太阳轮24s(可固定结构要素) 固定于变速器箱体11而不能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进10挡的齿 轮比γ10=0.588。另外,前进9挡与前进10挡之间的挡间齿轮比 γ9/γ10=1.076。并且,自动变速器20的传动比范围(齿轮比宽度=作 为最低挡位的前进1挡的齿轮比γ1/作为最高挡位的前进10挡的齿轮 比γ10)γ1/γ10=8.660。
通过使离合器C2、C3以及制动器B2接合,并且使其余的离合 器C1、C4以及制动器B1断开,从而形成后退挡。即,在形成后退 挡时,由离合器C2使第1行星齿轮21的第1太阳轮21s以及第2行 星齿轮22的第2太阳轮22s一方与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第3 太阳轮23s(第2输出结构要素)一方相互连接。另外,由离合器C3 使第2行星齿轮22的第2齿圈22r与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第 3齿圈23r(第1输出结构要素)相互连接。再者,由制动器B2使第 2行星齿轮22的第2齿圈22r(可固定结构要素)固定于变速器箱体 11而不能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后退挡的齿轮比γrev=-4.860。另 外,前进1挡与后退挡之间的挡间齿轮比|γrev/γ1|=0.955。
如上所述,采用自动变速器20,通过离合器C1~C4、制动器B1 以及B2的接合与断开,能够提供1挡~10挡的前进挡以及后退挡。 其结果是,在自动变速器20中,能够更加增大传动比范围(在本实 施方式中为8.660),特别是能够降低高车速时的车辆的燃料消耗以及能够提高在各挡位下的加速性能。再者,能够使挡间齿轮比适当化 (抑制挡间齿轮比较大)而提高变速感(feeling)。因而,采用自动 变速器20,能够很好地提高车辆的燃料消耗性能与驾驶性能这二者。
另外,在自动变速器20中,通过使6个接合结构要素即离合器 C1~C4、制动器B1与B2中的任意3个接合而使其余3个断开从而能 够形成前进1挡~前进10挡以及后退挡。从而,例如与通过使6个接 合结构要素即离合器与制动器中的2个接合而使其余的4个断开而形 成多个挡位的变速器相比,能够减少与挡位的形成相随而断开的接合 结构要素的数量。其结果是,能够降低与挡位的形成相随而断开的接 合结构要素的部件间些许的接触所引起的滑摩损失,进一步提高自动 变速器20的动力传递效率。
再者,在自动变速器20中,与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第3 行星架23c(输入结构要素)相同,第1行星齿轮21的第1行星架 21c(第2转动结构要素)通过中间轴20m始终与输入轴20i连接。 另外,在形成前进4挡~前进8挡时,由离合器C4使第1行星齿轮 21的第1齿圈21r(第3转动结构要素)与输出轴20o(第2行星齿 轮22的第2行星架22c)连接。从而,例如与现有的变速器中用于使 第1行星架(第2转动结构要素)与输入轴选择性地连接的离合器相 比,能够降低离合器C4的扭矩分担量。其中,在上述现有的变速器 中,第1行星齿轮的第1齿圈(第3转动结构要素)与第2行星齿轮 的第2行星架(第5转动结构要素)均始终与输出轴连接,并且第1 行星齿轮的第1行星架(第2转动结构要素)选择性地与输入轴连接 (参照美国授权专利第8202190号的说明书的图2、图3)。
即,在自动变速器20中,以第1行星齿轮21的第1行星架21c 为始终与输入轴20i连接的第2转动结构要素,并且,以第1行星齿 轮21的第1齿圈21r为通过离合器C4而与输入抽20o选择性地连接 的第3转动结构要素。从而,与上述现有的变速器中选择性地使第1 行星架与输入轴连接的离合器相比,能够使通过处于接合状态的离合 器C4传递的扭矩降低至1/(1+λ1)。因而,在自动变速器20中,能够 很好地降低离合器C4的扭矩分担量,使离合器C4在轴向上与径向 上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实现紧凑化。其结果是,采用自动变速器20,能 够提高动力传递效率与驾驶性能这二者,并且能够抑制装置整体的大 型化。
另外,使第1与第2行星齿轮21、22构成为单小齿轮式行星齿 轮,从而与二者中的至少任意一方例如构成为双小齿轮式行星齿轮的 情况相比,能够降低第1与第2行星齿轮21、22中的转动结构要素 间的啮合损失,更加提高自动变速器20的动力传递效率。再者,能够减少零部件数量,抑制装置整体的重量增加并且提高组装性能。并 且,如上述自动变速器20那样,采用作为双小齿轮式第3行星齿轮 与单小齿轮式第4行星齿轮组合在一起而构成的复合行星齿轮系的拉 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能够减少零部件数量,抑制装置整体的重量 增加并且提高组装性能。
图4是动力传递装置10的局部放大剖视图。该图所示为,动力 传递装置10的位于第1与第2行星齿轮21、22、离合器C4、驻车锁 止装置30等周边的结构。
如图4所示,在离合器箱体11与车身之间设有吸收振动的支座 M,该离合器箱体11具有对应于支座M的形状。具体而言,变速器 箱体11的上部在第1、第2行星齿轮21、22与离合器C4的周边, 沿着第1与第2行星齿轮21、22与离合器C4的外周、离合器C4的 车辆后部侧(图4中右侧)的端部、输出轴20o的外周面等形成。另 外,变速器箱体11在第1、第2行星齿轮21、22的下侧具有用于存 储工作油的工作油存储部11o(空间)。因而,变速器箱体11的下部沿着离合器C4的外周与车辆后部侧的端部、输出轴20o的外周面等 形成,并且形成为在第1行星齿轮21与离合器C4的轴向上的边界附 近向径向外侧(下侧)延伸。
即,变速器箱体11具有:小径筒状部11a,其通过轴承支承输出 部件20o使之能够自由转动;环状壁部11b,其从小径筒状部11a向 径向外侧延伸;大径筒状部11c,其从环状壁部11b的外周部在轴向 上向车辆前侧延伸成筒状,包围第1行星齿轮21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离合器C4的至少一部分;端壁部11d,其从大径筒状部11c的下部 向径向外侧(动力传递装置10中的下侧)延伸。大径筒状部11c的 上部与侧部向车辆前侧延伸,在大径筒状部11c的下部由该侧部与端 壁部11d等界定形成开口。
并且,在大径筒状部11c的下部(端壁部11d等)固定有封闭该 开口而界定形成工作油储存部11o的油盘11p。再者,在变速器箱体 11上,由大径筒状部11c的一部分与端壁部11d于离合器C4以及第 1行星齿轮21的下侧形成凹部11r。在本实施方式中,支座M紧固(固定)于变速器箱体11的预定位置(例如小径筒状部11a),并且,如 图4所示,以从变速器箱体11的径向上看与小径筒状部11a、环状壁 部11b以及大径筒状部11c至少局部重叠的方式紧固(固定)于车身 (横梁等)。
如上所述,第2行星齿轮22具有第2太阳轮22s、第2齿圈22r、 多个第2小齿轮22p以及第2行星架22c。并且,如图4所示,第2 行星架22c包括:第1轴支承部220a,其支承第2小齿轮轴22ps的 一端(图4中的左端),其中,第2小齿轮轴22ps有多个,分别穿 过第2小齿轮22p(第2小齿轮22p有多个);第2轴支承部220b, 其在比该第1轴支承部220a更靠输出轴20o侧(图4中的右侧)支 承多个第2小齿轮轴22ps的另一端(图4中的右端);连接(bridge) 部220c,其连接第1轴支承部220a与第2轴支承部220b。从而,第 2行星架22c自身具有较高的刚性。如图所示,位于输出轴20o相反 侧的第1轴支承部220a通过套筒或径向轴承、将第1与第2太阳轮 21s、22s一体化而构成的转动部件26、多个衬套等被中间轴20m以 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其中,中间轴20m始终与输入轴20i连接。
如图4所示,中间轴20m的一端(图4中的右端)通过径向轴承、 输出轴20o等被变速器箱体11的小径筒状部11a以能够自由转动的 方式支承。另外,中间轴20m的另一端(省略图示)也通过轴承、筒 状部件等同样被变速器箱体11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因而,第2行星架22c被中间轴20m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其中,中 间轴20m作为被变速器箱体11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的中心轴。 另外,第2行星架22c的第1、第2轴支承部220a、220b以及连接部 220c可以通过铸造等一体成形。另外,也可以使第1与第2轴支承部 件220a、220b的其中一方与连接部220c一体成形,形成行星架主体, 在该行星架主体上固定作为行星架罩的第1与第2轴支承部220a、 220b中的另一方。
如图4所示,在轴向上,离合器C4与第1行星齿轮21一起配置 在第2行星齿轮22与输出轴20o之间,离合器C4比该第1行星齿轮 21更靠近输出轴20o。离合器C4具有:离合器毂400;离合器鼓轮 410;多个摩擦片401;与摩擦片401交互配置的多个间隔片402(摩 擦接合片)以及衬板;推压摩擦片401以及间隔片402使之摩擦接合 的活塞440;对活塞440施力以能够使其离开摩擦片401以及间隔片 402的多个复位弹簧SP4;环状的解除片470。
离合器毂400通过套筒或者径向轴承被中间轴20m以能够自由转 动的方式支承,并且在轴向上通过前后配置的2个推力轴承被中间轴 20m上形成的凸缘部与输出轴20o支承。另外,离合器毂400通过花 键以及止动环始终与第1行星齿轮21的第1齿圈21r连接(固定)。 离合器鼓轮410具有:环状壁部411,其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于输出 轴20o上形成的扩径部;筒状部412,其形成为一端(图4中左端) 开口的有底圆筒状,并且通过焊接等方式与环形壁部411的外周部连 接且沿着输出轴20o等的轴向延伸。
离合器C4的各摩擦片401的内周部嵌合于离合器毂400的外周 面上形成的花键,被该离合器毂400以能够自由移动的方式支承。离 合器C4的各间隔片402的外周部嵌合于离合器鼓轮410的筒状部412 的内周面上形成的花键,被该离合器鼓轮410以能够自由移动的方式 支承。
活塞440被输出轴20o以能够在轴向自由移动的方式支承,位于 离合器鼓轮410的筒状部412内且位于比环状壁部411更靠第1行星 齿轮21侧(车辆前部侧)的位置。另外,解除片470使用止动环固 定于输出轴20o,位于比活塞440更靠第1行星齿轮21侧(车辆前部侧)的位置。并且,活塞440与作为油室界定部的离合器鼓轮410(环 状壁部411以及筒状部412)、输出轴20o一起界定形成离合器C4 的接合油室450,该接合油室450被供给接合液压(工作油)。再者, 解除片470与活塞440以及输出轴20o一起界定形成离心液压解除室 490,离心液压解除室490用于解除接合油室450内产生的离心液压。
从而,离合器C4的全部油室即接合油室450以及离心液压解除 室490由与第2行星齿轮22的第2行星架22c以及输出轴20o一体 (一起)转动的离合器鼓轮410、活塞440以及解除片470界定形成。 复位弹簧SP4以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在离心液压解除室490的内部,且位于活塞440与解除片470之间。另外,作为离合器C4 的复位弹簧SP4,可以代替多个螺旋弹簧而使用一个板簧。另外,输 出轴20o通过套筒(或径向轴承)与推力轴承被变速器箱体11以能 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
驻车锁止装置30构成为周知的驻车锁止机构,用于实现锁定自 动变速器20的输出轴20o的驻车锁止以及解除该锁定。如图4所示, 驻车锁止装置30包括:驻车齿轮31;驻车棘爪32,其能够与驻车齿 轮31卡合;驻车杆33,其能够相对于驻车棘爪32进退移动;凸轮部件34,其为筒状,能够随着驻车杆33的进退移动而使驻车棘爪32 靠近驻车齿轮31;凸轮弹簧35,其一端被驻车杆33支承,并且,该 凸轮弹簧35对凸轮部件34施力,以能够保持驻车齿轮31与驻车棘 爪32的卡合;未图示的止动(detent)机构,其连接于驻车杆33,通 过来自于手动操作或者驱动器(电动驱动器或液压驱动器等)的动力 来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驻车棘爪32、驻车杆33以 及凸轮部件34等配置在驻车齿轮32的下侧(动力传递装置10中的 下侧),从动力传递装置10的轴向上看,与变速器箱体11的端壁部 11d重合。另外,如图4所示,驻车棘爪32、驻车杆33以及凸轮部 件34等在轴向上隔着端壁部11d而与支座M相向(相对)。
驻车齿轮31为具有多个外齿的环状部件,设置于位于环状壁部 411与第2行星架22c之间的筒状部412。即,在动力传递装置10中, 由于变速器箱体11要形成为不与支座M干涉,因而,不能将驻车齿 轮31以位于环状壁部411的径向外侧的方式连接(固定)于离合器鼓轮410的筒状部41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驻车齿轮31配置在 第2行星架22c的位于输出轴20o侧的第2轴支承部220b的径向外 侧,该驻车齿轮31的内周部通过花键连接(固定)于第2轴支承部 220b的外周部。
另外,驻车齿轮31的轴向上的一端部(图4中右端部)通过花 键或者呈环状且呈梳齿状的嵌合部而与离合器鼓轮410的筒状部412 的开口端部连接(固定)。从而,第2行星架22c(第2轴支承部220b)通 过驻车齿轮31以及离合器C4的离合器鼓轮410而连接于输出轴20o, 能够与该输出轴20o一体转动。另外,第2行星架22c通过中间轴20m 被变速器箱体11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并且,通过离合器鼓轮 410(筒状部412以及环状壁部411)与输出轴20o而被变速器箱体11 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
如上所述,驻车齿轮31在轴支承部220b的径向外侧连接于该轴支 承部220b。从而,能够在使驻车棘爪32卡合于驻车齿轮31而锁定输 出轴20o即进行驻车锁止时等,很好地抑制驻车齿轮31相对于垂直 于轴心的方向的倾斜。另外,由于驻车齿轮31通过中间轴20m以及 输出轴20o双方被变速器箱体11支承,因而,与仅由输出轴20o支 承的结构相比,能够使驻车齿轮31在驻车锁止等时的姿势更加稳定。
再者,第2行星架22c与固定于输出轴20o的离合器鼓轮410通 过驻车齿轮31相互连接。从而,驻车齿轮31不仅是作为驻车锁止装 置30的结构要素发挥作用,而且还起到在车辆行驶时将动力由第2 行星架22c传递至输出轴20o的动力传递部件的作用。其结果是,例 如与驻车齿轮31仅连接(固定)于第2行星架22c或者离合器鼓轮 410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重量的增加。
另外,在动力传递装置10中,收装第1与第2行星齿轮21、22 与驻车锁止装置30等的变速器箱体11具有:小径筒状部11a,其支 承输出部件20o使之能够自由转动;环状壁部11b,其从小径筒状部 11a向径向外侧延伸;大径筒状部11c,其从环状壁部11b的外周部 沿轴向延伸。再者,变速器箱体11的大径筒状部11c包围第1行星 齿轮21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离合器C4的至少一部分。另外,从动力传 递装置10的径向上看,变速器箱体11的小径筒状部11a、环状壁部 11b以及大径筒状部11c一方与固定在车身上的支座M一方至少局部 重叠。从而,不改变支座M在车身上的配置位置即可抑制变速器箱 体11与支座M的干涉。
再者,第2行星齿轮22的第2行星架22c被中间轴20m以能够 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并且与输出轴20o连接而能够与该输出轴20o 一体转动,其中,中间轴20m作为被变速器箱体11以能够自由转动 的方式支承的中心轴。并且,驻车齿轮31连接于第2行星架22c的 第2轴支承部220b的外周部,而与该第2行星齿轮22的第2行星架 22c一体转动。即,驻车齿轮31通过中间轴20m(以及输出轴20o) 被变速器箱体11稳定地支承,其轴心不会倾斜,并且,驻车齿轮31 设置于具有较高刚性的第2行星架22c。从而,能够在工作油存储部 11o的上方空间配置驻车棘爪32与驻车杆33、凸轮部件34、凸轮弹 簧35等。因而,能够提高驻车锁止装置30即驻车棘爪32等的设置 位置的自由度,并且,能够很好地抑制驻车锁止时驻车齿轮31的倾 斜。其结果是,在动力传递装置10中,能够抑制箱体11与支座M 的干涉,并且能够在驻车锁止时使驻车齿轮31的姿势稳定化。
另外,第2行星架22c包括:第1轴支承部220a,其支承穿过第 2行星齿轮22的第2小齿轮22p的第2小齿轮轴22ps的一端;第2 轴支承部220b,其在比该第1轴支承部220a更靠输出轴20o侧的位 置支承第2小齿轮轴22ps的另一端。从而,驻车齿轮31连接于第2轴 支承部220b的外周部,并且连接于输出轴20o,能够与该输出轴20o 一体转动。从而,能够在使驻车棘爪32卡合于驻车齿轮31时,由第 2行星架22c的第2轴支承部220b稳定地支承驻车齿轮31使其不会 倾斜。并且,能够抑制驻车齿轮31与包围第2行星架22c配置的第2 行星齿轮22的第2齿圈22r的干涉,并且通过驻车齿轮31将第2行 星架22c与输出轴20o连接。
再者,第2行星架22c的第1轴支承部220a被中间轴20m以能 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中间轴20m通过输出轴20o等被变速器箱体 11支承。从而,第2行星架22c的两端部被变速器箱体11支承,因 而,能够极其稳定地支承该第2行星架22c使其轴心不会倾斜。
另外,离合器C4包括:离合器鼓轮410以及具有与该离合器鼓 轮410的筒状部412嵌合的外周部的多个间隔片(摩擦接合片)402。 再者,离合器鼓轮410具有:环状部411,其连接于输出轴20o而与 该输出轴20o一体转动;筒状部412,其从环状部411的外周部沿轴向延伸,并且连接于驻车齿轮31而与该驻车齿轮31一体转动。另外, 第1行星齿轮21在轴向上配置在第2行星齿轮22与离合器C4之间, 被驻车齿轮31以及离合器鼓轮410的筒状部412包围。再者,变速 器箱体11的大径筒状部11c包围离合器C4。如上所述,在动力传递 装置10中,在驻车锁止时,虽然驻车齿轮31被驻车棘爪32推压, 由第2行星架22c(第2支承部220b)也能够稳定地支承该驻车齿轮 31。因而,能够很好地抑制与多个间隔片(摩擦接合片)的内周部嵌 合的离合器鼓轮410的筒状部412产生弯曲(变形)。
并且,在动力传递装置10中,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即便为了抑 制自动变速器20的振动传递至车身侧而使支座(防振橡胶)M大型 化,也能够抑制该支座M与变速器箱体11之间的干涉,并且能够在 驻车锁止时使驻车齿轮的姿势稳定化。另外,从变速器箱体11的径向上看,与小径筒状部11a、环状壁部11b以及大径筒状部11c至少 局部重叠地配置于车身上的车身侧结构部件并不限于支座M。即,车 身侧结构部件也可以是与发动机的排气管连接的消音器。
另外,在动力传递装置10中,第2行星架22c与固定于输出轴 20o的离合器鼓轮410通过驻车齿轮31相互连接,然而本发明并不限 于此。即,第2行星架22c与离合器鼓轮410也可以不通过驻车齿轮 31即连接,驻车齿轮31例如可以在第2支承部220b附近仅连接于第 2行星架22c(第2支承部220b)以及筒状部412中的任意一方。
另外,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10中,驻车齿轮31的内周部通过花 键连接于第2行星架22c的第2轴支承部220b的外周部,然而本发 明并不限于此。即,在图5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B中,驻车齿轮 31通过焊接而固定(连接)于第2轴支承部220b的外周部。此时, 为了确保第2行星齿轮22的自动调心功能,驻车齿轮31与离合器鼓 轮410的筒状部412的开口端部可以通过嵌合部连接,该嵌合部使得 驻车齿轮31与离合器鼓轮410能够在径向上相对移动,并且使得能 够在二者间沿转动方向传递动力。然而,在即便使驻车齿轮31与离 合器鼓轮410在径向上不能相对移动也能够充分确保第2行星齿轮22 的自动调心功能时,如图5中双点划线所示,可以在驻车齿轮31与 筒状部412上安装环部件36,使二者的连接部被环部件36覆盖,由 环部件36限制驻车齿轮31与离合器鼓轮410在径向上的相对移动。 从而,能够在驻车锁止时由第2行星架22c与输出轴20o双方来承受 驻车棘爪32施加给驻车齿轮31的负荷(载荷)。
再者,在动力传递装置10的自动变速器20中,离合器C1~C4、 制动器B1以及B2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构成为爪形离合器或爪形制动 器那样的啮合接合结构要素。例如,在自动变速器20中,在形成前 进1挡~前进4挡时连续接合并且在形成后退挡时也接合的制动器B2,可以采用爪形制动器。另外,在自动变速器20中,第1与第2 行星齿轮21、22以及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的齿轮比λ1~λ4并不 限于上面的说明中所例示的。再者,在自动变速器20中,第1与第2 行星齿轮21、22中的至少一方可以构成为双小齿轮式行星齿轮,可 以将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25例如替换为辛普森式或者CR-CR式这 样的复合行星齿轮系。另外,上述自动变速器20可以改变为前轮驱 动车辆所配备的变速器。
如上面所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包括:多级变速器, 其具有行星齿轮并且将车辆的驱动源传递给输入部件的动力变速后 传递给输出部件;驻车锁止装置,其具有驻车齿轮以及能够与该驻车 齿轮卡合的驻车棘爪;箱体,其收装所述多级变速器以及所述驻车锁 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齿轮具有行星架,该行星架以能够自 由转动的方式被中心轴支承并且以能够与所述输出部件一体转动(一 起转动)的方式与该输出部件连接,其中,所述中心轴以能够自由转 动的方式被所述箱体支承,在轴向上,所述多级变速器所包括的、不 同于所述行星齿轮的其他行星齿轮以及离合器中的至少一方配置在 所述行星架与所述输出部件之间,所述箱体具有:小径筒状部,其对 所述输出部件以使之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进行支承;环状壁部,其从 所述小径筒状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大径筒状部,其从所述环状壁部的 外周部沿轴向延伸,从而包围所述其他行星齿轮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 离合器的至少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在所述车辆的车身上固定有车身 侧结构部件,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径向上看,所述车身侧结构部件 至少局部重叠于所述箱体的所述小径筒状部、所述环状壁部以及所述 大径筒状部,所述驻车齿轮以与所述行星架一体转动的方式与该行星 架的外周部连接。
在该动力传递装置中,收装行星齿轮、驻车锁止装置的箱体具有: 小径筒状部,其支承输出部件使之能够自由转动;环状壁部,其从小 径筒状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大径筒状部,其从环状壁部的外周部沿轴 向延伸。箱体的大径筒状部包围上述行星齿轮之外的其他行星齿轮的 至少一部分与离合器的至少一部分中的至少其中一方。再者,从径向 上看,箱体的小径筒状部、环状壁部以及大径筒状部一方与固定在车 身上的车身结构部件一方至少局部重叠。从而,不改变车身侧结构部 件在车身上的配置位置即可抑制箱体与车身侧结构部件之间的干涉。 另外,上述行星齿轮的行星架被中间轴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并且与输出部件连接而能够与该输出部件一体转动,其中,中心轴被 箱体以能够使其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并且,驻车齿轮连接于该行星 架的外周部,而与该行星齿轮的行星架一体转动。即,驻车齿轮通过 中心轴(以及输出部件)被箱体稳定地支承,从而其轴心不会倾斜, 并且,驻车齿轮设置于具有较高刚性的行星架。从而,能够提高驻车 锁止装置即驻车棘爪等的设置位置的自由度,并且,能够在使驻车棘 爪卡合于驻车齿轮而锁定输出部件即进行驻车锁止时很好地抑制驻 车齿轮的倾斜。其结果是,在该动力传递装置中,能够抑制箱体与车 身侧结构部件之间的干涉,并且能够在驻车锁止时使驻车齿轮的姿势 稳定化。
另外,所述行星架可以包括:第1轴支承部,其对穿过所述行星 齿轮的小齿轮的小齿轮轴的一端进行支承;第2轴支承部,其在比所 述第1轴支承部靠所述输出部件一侧对所述小齿轮轴的另一端进行支 承,所述驻车齿轮可以与所述第2轴支承部的外周部连接,并且该驻 车齿轮以与所述输出部件一体转动的方式与该输出部件连接。从而, 能够在使驻车棘爪卡合于驻车齿轮时,由行星架的第2轴支承部稳定 地支承驻车齿轮使其不会倾斜。并且,能够抑制驻车齿轮与包围上述 行星架配置的行星齿轮的齿圈之间的干涉,并且通过驻车齿轮将该行 星架与输出部件连接。
再者,所述第1轴支承部可以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被所述中心 轴支承,所述中心轴通过所述输出部件被所述箱体支承。从而,行星 架的两端部被箱体支承,因而,能够极其稳定地支承该行星架使其轴 心不会倾斜。
另外,轴向上,所述其他行星齿轮与所述离合器这二者配置在所 述行星架与所述输出部件之间,所述离合器可以使所述行星架与所述 其他行星齿轮的任一转动结构要素相连接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 接。
再者,所述离合器可以包括离合器鼓轮与摩擦接合片,所述摩擦 接合片具有嵌合于所述离合器鼓轮的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部,所述离合 器能够使所述行星齿轮的1个转动结构要素与所述其他行星齿轮的1 个转动结构要素连接,所述离合器鼓轮可以具有:环状部,其以与所 述输出部件一体转动的方式与该输出部件连接;筒状部,其从所述环 状部的外周部沿轴向延伸并且以与所述驻车齿轮一体转动的方式与 该驻车齿轮连接,所述其他行星齿轮可以在轴向上配置在所述行星齿 轮与所述离合器之间,并且所述其他行星齿轮被所述离合器鼓轮的所 述筒状部包围,所述箱体的所述大径筒状部可以包围所述离合器。在这样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在驻车锁止时,虽然驻车齿轮被驻车棘爪推 压,但是由行星架也能够稳定地支承该驻车齿轮。因而,能够很好地 抑制与多个摩擦接合片的内周部嵌合的离合器鼓轮的筒状部产生弯 曲(变形)。
另外,所述箱体可以具有端壁部,所述端壁部从所述大径筒状部 的下部向所述动力传递装置中的下侧延伸,且固定储存工作油的油 盘,所述驻车锁止装置可以包括:驻车杆,其能够相对于所述驻车棘 爪进行进退移动;筒状的凸轮部件,其随着所述驻车杆的进退移动使 所述驻车棘爪卡合于所述驻车齿轮,所述驻车棘爪、所述驻车杆以及 所述凸轮部件可以配置在所述驻车齿轮的所述动力传递装置中的下 侧,并且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轴向上看与所述端壁部重合,在轴向 上,所述车身侧结构部件可以隔着所述端壁部而与所述驻车棘爪、所 述驻车杆以及所述凸轮部件相向配置。
再者,所述车身侧结构部件可以是设置在所述多级变速器的所述 箱体与所述车身之间以吸收振动的支座。即,在动力传递装置10中,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即便为了抑制自动变速器的振动传递至车身侧而 使支座大型化,也能够抑制该支座与箱体之间的干涉,并且能够在驻 车锁止时使驻车齿轮的姿势稳定化。
另外,所述多级变速器可以具有: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其具 有输入结构要素、可固定结构要素、第1输出结构要素与第2输出结 构要素;第1行星齿轮,其是所述其他行星齿轮,具有在速度列线图 上以对应于传动比的间隔依次排列的第1转动结构要素、第2转动结 构要素与第3转动结构要素;第2行星齿轮,其是所述行星齿轮,具 有在速度列线图上以对应于传动比的间隔依次排列的第4转动结构要 素、第5转动结构要素与第6转动结构要素,其中,所述第5转动结 构要素是所述行星架;第1、第2、第3与第4离合器,其中,第4 离合器是所述离合器;以及第1、第2制动器,所述拉维娜式行星齿 轮机构的所述输入结构要素与所述第1行星齿轮的所述第2转动结构 要素可以始终与所述输入部件连接,所述第1行星齿轮的所述第1转 动结构要素与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4转动结构要素可以始终连接,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5转动结构要素与所述输出部件可以 始终连接,所述第1离合器可以将始终连接的所述第1行星齿轮的所 述第1转动结构要素与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4转动结构要素这 二者与所述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1输出结构要素相连接, 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接,所述第2离合器可以将始终连接的所述 第1行星齿轮的所述第1转动结构要素与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 4转动结构要素这二者与所述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2输出 结构要素相连接,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接,所述第3离合器可以 将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6转动结构要素与所述拉维娜式行星齿 轮机构的所述第1输出结构要素相连接,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接, 所述第4离合器可以将始终连接的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5转动 结构要素与所述输出部件这二者与所述第1行星齿轮的所述第3转动 结构要素相连接,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接,所述第1制动器可以 将所述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可固定结构要素以使之固定不 能转动的方式连接于静止部件,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接,所述第 2制动器可以将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6转动结构要素以使之固 定不能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静止部件,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 接。
构成该动力传递装置的多级变速器具有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 第1与第2行星齿轮、第1~第4离合器、第1与第2制动器。并且, 在该多级变速器中,通过选择性地使第1~第4离合器以及第1与第2 制动器中的任意3个接合,从而能够形成1挡~10挡的前进挡与后退 挡。其结果是,能够更加增大传动比范围(齿轮比宽度=最低挡的齿 轮比/最高挡的齿轮比),能够提高动力传递效率即提高车辆的燃料消 耗性能与加速性能。再者,能够使挡间齿轮比(某个挡位的齿轮比/ 高一挡侧的挡位的齿轮比)适当化(抑制挡间齿轮比较大)而提高变 速感(feeling)。因而,在该动力传递装置中,能够很好地提高动力 传递效率与驾驶性能这二者。
再者,在该多级变速器中,与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的输入结构 要素相同,第1行星齿轮的第2转动结构要素始终与输入部件连接, 第1行星齿轮的第3转动结构要素通过第4离合器选择性地与输出部 件(以及第2行星齿轮的第5转动结构要素)连接。从而,例如与第 1行星齿轮的第3转动结构要素与第2行星齿轮的第5转动结构要素 一起始终与输出部件连接、并且第1行星齿轮的第2转动结构要素选 择性地与输入轴连接的变速器中用于使第2转动结构要素与输入轴选 择性地连接的离合器相比,能够降低第4离合器的扭矩分担量。其结 果是,使第4离合器在轴向上与径向上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实现紧凑化。 因而,能够提高动力传递效率与驾驶性能这二者,并且能够抑制动力 传递装置整体的大型化。
并且,在上述多级变速器中,通过如下所述地使第1~第4离合器 以及第1与第2制动器接合,从而能够形成1挡~10挡的前进挡与后 退挡。即,通过使第1离合器、第2离合器以及第2制动器接合,从 而形成前进1挡。另外,通过使第1离合器、第1制动器以及第2制动器接合,从而形成前进2挡。另外,通过使第2离合器、第1制动器以 及第2制动器接合,从而形成前进3挡。另外,通过使第4离合器、第 1制动器以及第2制动器接合,从而形成前进4挡。另外,通过使第 2离合器、第4离合器以及第1制动器接合,从而形成前进5挡。另 外,通过使第1离合器、第4离合器以及第1制动器接合,从而形成 前进6挡。另外,通过使第1离合器、第3离合器以及第4离合器接 合,从而形成前进7挡。另外,通过使第3离合器、第4离合器以及第1制动器接合,从而形成前进8挡。另外,通过使第1离合器、第 3离合器以及第1制动器接合,从而形成前进9挡。另外,通过使第 2离合器、第3离合器以及第1制动器接合,从而形成前进10挡。另 外,通过使第2离合器、第3离合器以及第2制动器接合,从而形成 后退挡。
如此,在上述形态的自动变速器中,通过使6个接合结构要素即 第1~第4离合器、第1与第2制动器中的任意3个接合而使其余3 个断开从而能够形成前进1挡~前进10挡以及后退挡。从而,例如与 通过使6个接合结构要素中的2个接合而使其余的4个断开而形成多 个挡位的变速器相比,能够减少与挡位的形成相随而断开的接合结构 要素的数量。其结果是,能够降低与挡位的形成相随而断开的接合结 构要素中的滑摩损失,进一步提高多级变速器的动力传递效率。
再者,所述输出部件可以通过差速齿轮而与车辆的后轮连接。即, 本发明中的动力传递装置可以配备于后轮驱动车辆。但是,如上所述, 本发明中的动力传递装置也可以配备于前轮驱动车辆。
并且,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外延的范围内 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另外,用于实施上述发明的方式只不过是发明内 容部分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具体的一个方式,并非是对发明内容部分 所记载的发明结构要素的限定。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在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产业等中利用。

Claims (17)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包括:多级变速器,其具有行星齿轮并且将车辆的驱动源传递给输入部件的动力变速后传递给输出部件;驻车锁止装置,其具有驻车齿轮以及能够与该驻车齿轮卡合的驻车棘爪;箱体,其收装所述多级变速器以及所述驻车锁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星齿轮具有行星架,该行星架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被中心轴支承并且以能够与所述输出部件一起转动的方式与该输出部件连接,其中,所述中心轴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被所述箱体支承,
在轴向上,所述多级变速器所包括的、不同于所述行星齿轮的其他行星齿轮以及离合器中的至少一方配置在所述行星架与所述输出部件之间,
所述箱体具有:小径筒状部,其对所述输出部件以使之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进行支承;环状壁部,其从所述小径筒状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大径筒状部,其从所述环状壁部的外周部沿轴向延伸,从而包围所述其他行星齿轮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离合器的至少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
在所述车辆的车身上固定有车身侧结构部件,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径向上看,所述车身侧结构部件至少局部重叠于所述箱体的所述小径筒状部、所述环状壁部以及所述大径筒状部,
所述驻车齿轮以与所述行星架一起转动的方式与该行星架的外周部连接,
所述行星架包括:第1轴支承部,其对穿过所述行星齿轮的小齿轮的小齿轮轴的一端进行支承;第2轴支承部,其在比所述第1轴支承部靠所述输出部件一侧对所述小齿轮轴的另一端进行支承,
所述驻车齿轮与所述第2轴支承部的外周部连接,并且该驻车齿轮以与所述输出部件一起转动的方式与该输出部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轴支承部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被所述中心轴支承,
所述中心轴通过所述输出部件被所述箱体支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轴向上,所述其他行星齿轮与所述离合器这二者配置在所述行星架与所述输出部件之间,
所述离合器能够使所述行星架与所述其他行星齿轮的任一转动结构要素相连接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轴向上,所述其他行星齿轮与所述离合器这二者配置在所述行星架与所述输出部件之间,
所述离合器能够使所述行星架与所述其他行星齿轮的任一转动结构要素相连接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接。
5.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包括:多级变速器,其具有行星齿轮并且将车辆的驱动源传递给输入部件的动力变速后传递给输出部件;驻车锁止装置,其具有驻车齿轮以及能够与该驻车齿轮卡合的驻车棘爪;箱体,其收装所述多级变速器以及所述驻车锁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星齿轮具有行星架,该行星架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被中心轴支承并且以能够与所述输出部件一起转动的方式与该输出部件连接,其中,所述中心轴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被所述箱体支承,
在轴向上,所述多级变速器所包括的、不同于所述行星齿轮的其他行星齿轮以及离合器中的至少一方配置在所述行星架与所述输出部件之间,
所述箱体具有:小径筒状部,其对所述输出部件以使之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进行支承;环状壁部,其从所述小径筒状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大径筒状部,其从所述环状壁部的外周部沿轴向延伸,从而包围所述其他行星齿轮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离合器的至少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
在所述车辆的车身上固定有车身侧结构部件,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径向上看,所述车身侧结构部件至少局部重叠于所述箱体的所述小径筒状部、所述环状壁部以及所述大径筒状部,
所述驻车齿轮以与所述行星架一起转动的方式与该行星架的外周部连接,
在轴向上,所述其他行星齿轮与所述离合器这二者配置在所述行星架与所述输出部件之间,
所述离合器能够使所述行星架与所述其他行星齿轮的任一转动结构要素相连接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合器包括离合器鼓轮与摩擦接合片,并且能够使所述行星齿轮的1个转动结构要素与所述其他行星齿轮的1个转动结构要素连接,
所述离合器鼓轮具有:环状部,其以与所述输出部件一起转动的方式与该输出部件连接;筒状部,其从所述环状部的外周部沿轴向延伸并且以与所述驻车齿轮一起转动的方式与该驻车齿轮连接,
所述摩擦接合片具有嵌合于所述离合器鼓轮的筒状部的外周部,
所述其他行星齿轮在轴向上配置在所述行星齿轮与所述离合器之间,并且所述其他行星齿轮被所述离合器鼓轮的所述筒状部包围,
所述箱体的所述大径筒状部包围所述离合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具有端壁部,所述端壁部从所述大径筒状部的下部向所述动力传递装置中的下侧延伸,且固定储存工作油的油盘,
所述驻车锁止装置包括:驻车杆,其能够相对于所述驻车棘爪进行进退移动;筒状的凸轮部件,其随着所述驻车杆的进退移动使所述驻车棘爪卡合于所述驻车齿轮,
所述驻车棘爪、所述驻车杆以及所述凸轮部件配置在所述驻车齿轮的所述动力传递装置中的下侧,并且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轴向上看与所述端壁部重合,
在轴向上,所述车身侧结构部件隔着所述端壁部而与所述驻车棘爪、所述驻车杆以及所述凸轮部件相向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侧结构部件是设置在所述多级变速器的所述箱体与所述车身之间以吸收振动的支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侧结构部件是设置在所述多级变速器的所述箱体与所述车身之间以吸收振动的支座。
10.根据权利要求1~6、9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级变速器具有:
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其具有输入结构要素、可固定结构要素、第1输出结构要素与第2输出结构要素;
第1行星齿轮,其是所述其他行星齿轮,具有在速度列线图上以对应于传动比的间隔依次排列的第1转动结构要素、第2转动结构要素与第3转动结构要素;
第2行星齿轮,其是所述行星齿轮,具有在速度列线图上以对应于传动比的间隔依次排列的第4转动结构要素、第5转动结构要素与第6转动结构要素,其中,所述第5转动结构要素是所述行星架;
第1、第2、第3与第4离合器,其中,第4离合器是所述离合器;以及
第1、第2制动器,
所述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输入结构要素与所述第1行星齿轮的所述第2转动结构要素始终与所述输入部件连接,
所述第1行星齿轮的所述第1转动结构要素与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4转动结构要素始终连接,
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5转动结构要素与所述输出部件始终连接,
所述第1离合器能够将始终连接的所述第1行星齿轮的所述第1转动结构要素与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4转动结构要素这二者与所述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1输出结构要素相连接,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接,
所述第2离合器能够将始终连接的所述第1行星齿轮的所述第1转动结构要素与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4转动结构要素这二者与所述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2输出结构要素相连接,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接,
所述第3离合器能够将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6转动结构要素与所述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1输出结构要素相连接,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接,
所述第4离合器能够将始终连接的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5转动结构要素与所述输出部件这二者与所述第1行星齿轮的所述第3转动结构要素相连接,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接,
所述第1制动器能够将所述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可固定结构要素以使之固定不能转动的方式连接于静止部件,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接,
所述第2制动器能够将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6转动结构要素以使之固定不能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静止部件,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级变速器具有:
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其具有输入结构要素、可固定结构要素、第1输出结构要素与第2输出结构要素;
第1行星齿轮,其是所述其他行星齿轮,具有在速度列线图上以对应于传动比的间隔依次排列的第1转动结构要素、第2转动结构要素与第3转动结构要素;
第2行星齿轮,其是所述行星齿轮,具有在速度列线图上以对应于传动比的间隔依次排列的第4转动结构要素、第5转动结构要素与第6转动结构要素,其中,所述第5转动结构要素是所述行星架;
第1、第2、第3与第4离合器,其中,第4离合器是所述离合器;以及
第1、第2制动器,
所述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输入结构要素与所述第1行星齿轮的所述第2转动结构要素始终与所述输入部件连接,
所述第1行星齿轮的所述第1转动结构要素与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4转动结构要素始终连接,
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5转动结构要素与所述输出部件始终连接,
所述第1离合器能够将始终连接的所述第1行星齿轮的所述第1转动结构要素与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4转动结构要素这二者与所述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1输出结构要素相连接,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接,
所述第2离合器能够将始终连接的所述第1行星齿轮的所述第1转动结构要素与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4转动结构要素这二者与所述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2输出结构要素相连接,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接,
所述第3离合器能够将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6转动结构要素与所述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1输出结构要素相连接,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接,
所述第4离合器能够将始终连接的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5转动结构要素与所述输出部件这二者与所述第1行星齿轮的所述第3转动结构要素相连接,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接,
所述第1制动器能够将所述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可固定结构要素以使之固定不能转动的方式连接于静止部件,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接,
所述第2制动器能够将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6转动结构要素以使之固定不能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静止部件,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级变速器具有:
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其具有输入结构要素、可固定结构要素、第1输出结构要素与第2输出结构要素;
第1行星齿轮,其是所述其他行星齿轮,具有在速度列线图上以对应于传动比的间隔依次排列的第1转动结构要素、第2转动结构要素与第3转动结构要素;
第2行星齿轮,其是所述行星齿轮,具有在速度列线图上以对应于传动比的间隔依次排列的第4转动结构要素、第5转动结构要素与第6转动结构要素,其中,所述第5转动结构要素是所述行星架;
第1、第2、第3与第4离合器,其中,第4离合器是所述离合器;以及
第1、第2制动器,
所述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输入结构要素与所述第1行星齿轮的所述第2转动结构要素始终与所述输入部件连接,
所述第1行星齿轮的所述第1转动结构要素与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4转动结构要素始终连接,
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5转动结构要素与所述输出部件始终连接,
所述第1离合器能够将始终连接的所述第1行星齿轮的所述第1转动结构要素与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4转动结构要素这二者与所述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1输出结构要素相连接,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接,
所述第2离合器能够将始终连接的所述第1行星齿轮的所述第1转动结构要素与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4转动结构要素这二者与所述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2输出结构要素相连接,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接,
所述第3离合器能够将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6转动结构要素与所述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1输出结构要素相连接,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接,
所述第4离合器能够将始终连接的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5转动结构要素与所述输出部件这二者与所述第1行星齿轮的所述第3转动结构要素相连接,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接,
所述第1制动器能够将所述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可固定结构要素以使之固定不能转动的方式连接于静止部件,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接,
所述第2制动器能够将所述第2行星齿轮的所述第6转动结构要素以使之固定不能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静止部件,并且能够解除双方的该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第1离合器、所述第2离合器以及所述第2制动器的接合形成前进1挡,
由所述第1离合器、所述第1制动器以及所述第2制动器的接合形成前进2挡,
由所述第2离合器、所述第1制动器以及所述第2制动器的接合形成前进3挡,
由所述第4离合器、所述第1制动器以及所述第2制动器的接合形成前进4挡,
由所述第2离合器、所述第4离合器以及所述第1制动器的接合形成前进5挡,
由所述第1离合器、所述第4离合器以及所述第1制动器的接合形成前进6挡,
由所述第1离合器、所述第3离合器以及所述第4离合器的接合形成前进7挡,
由所述第3离合器、所述第4离合器以及所述第1制动器的接合形成前进8挡,
由所述第1离合器、所述第3离合器以及所述第1制动器的接合形成前进9挡,
由所述第2离合器、所述第3离合器以及所述第1制动器的接合形成前进10挡,
由所述第2离合器、所述第3离合器以及所述第2制动器的接合形成倒挡。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第1离合器、所述第2离合器以及所述第2制动器的接合形成前进1挡,
由所述第1离合器、所述第1制动器以及所述第2制动器的接合形成前进2挡,
由所述第2离合器、所述第1制动器以及所述第2制动器的接合形成前进3挡,
由所述第4离合器、所述第1制动器以及所述第2制动器的接合形成前进4挡,
由所述第2离合器、所述第4离合器以及所述第1制动器的接合形成前进5挡,
由所述第1离合器、所述第4离合器以及所述第1制动器的接合形成前进6挡,
由所述第1离合器、所述第3离合器以及所述第4离合器的接合形成前进7挡,
由所述第3离合器、所述第4离合器以及所述第1制动器的接合形成前进8挡,
由所述第1离合器、所述第3离合器以及所述第1制动器的接合形成前进9挡,
由所述第2离合器、所述第3离合器以及所述第1制动器的接合形成前进10挡,
由所述第2离合器、所述第3离合器以及所述第2制动器的接合形成倒挡。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部件是通过差速齿轮而与车辆的后轮连接的输出轴。
16.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部件是通过差速齿轮而与车辆的后轮连接的输出轴。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部件是通过差速齿轮而与车辆的后轮连接的输出轴。
CN201480060859.XA 2013-11-29 2014-11-28 动力传递装置 Active CN1057058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48651 2013-11-29
JP2013248651 2013-11-29
PCT/JP2014/081633 WO2015080267A1 (ja) 2013-11-29 2014-11-28 動力伝達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05829A CN105705829A (zh) 2016-06-22
CN105705829B true CN105705829B (zh) 2018-04-10

Family

ID=53199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0859.XA Active CN105705829B (zh) 2013-11-29 2014-11-28 动力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41570B2 (zh)
JP (1) JP6172291B2 (zh)
CN (1) CN105705829B (zh)
DE (1) DE112014004521T5 (zh)
WO (1) WO20150802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32979B2 (ja) 2013-09-09 2017-11-22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変速装置
JP6191419B2 (ja) * 2013-11-29 2017-09-0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多段変速機
US10093287B2 (en) * 2014-02-06 2018-10-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ransmission and method of engagement
US20180043895A1 (en) * 2016-08-12 2018-02-1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ehicle soft-park control system
JP6956040B2 (ja) * 2018-04-03 2021-10-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パーキング機構
DE102018211491A1 (de) * 2018-07-11 2020-01-16 Zf Friedrichshafen Ag Anordnung zur Lagerung einer als Stegwelle eines Planetenradsatzes eines Getriebes ausgebildeten Abtriebswelle
EP3939840A4 (en) * 2019-03-10 2022-07-27 Jatco Lt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5005616A1 (de) * 2005-02-08 2006-08-17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getriebe
US7094173B2 (en) * 2004-06-04 2006-08-22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Wide ratio transmissions having a stationary planetary member and at least four clutch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49810B2 (ja) 1984-07-13 1995-05-31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流体式アクチュエータの環状シリンダー
JPH01242854A (ja) * 1988-03-25 1989-09-27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変速機の歯車変速装置
JP2833703B2 (ja) * 1988-12-26 1998-12-09 ジャトコ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のアンダードライブ装置
JP2910866B2 (ja) * 1990-11-29 1999-06-23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パワートレインの取付構造
JP3480180B2 (ja) * 1996-05-09 2003-12-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およびブレーキの一体制御装置
JP4505970B2 (ja) 2000-09-27 2010-07-21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ケース
US6709357B2 (en) * 2001-03-23 2004-03-23 New Venture Gear, Inc. Transfer case with tubular output shaft
JP4155461B2 (ja) * 2003-10-15 2008-09-24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駆動制御装置及び電動車両駆動制御方法
JP4943277B2 (ja) 2007-09-04 2012-05-30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パーキング制御装置
JP4232844B1 (ja) * 2007-10-17 2009-03-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モータジェネレータ付きギアトレーンユニット
JP2011031844A (ja) * 2009-08-05 2011-02-17 Daihatsu Motor Co Ltd パワーユニットのマウント構造
DE112010005283T5 (de) * 2010-02-18 2013-02-0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ufhängungsstützenstruktur für ein Fahrzeug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94173B2 (en) * 2004-06-04 2006-08-22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Wide ratio transmissions having a stationary planetary member and at least four clutches
DE102005005616A1 (de) * 2005-02-08 2006-08-17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getrieb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4004521T5 (de) 2016-06-16
US20160265630A1 (en) 2016-09-15
WO2015080267A1 (ja) 2015-06-04
JPWO2015080267A1 (ja) 2017-03-16
CN105705829A (zh) 2016-06-22
US10041570B2 (en) 2018-08-07
JP6172291B2 (ja) 2017-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05829B (zh) 动力传递装置
JP4492329B2 (ja) 自動変速機
KR101848572B1 (ko) 다단 변속기
JP4636026B2 (ja) 自動変速機
KR101350539B1 (ko) 자동 변속기
EP3045773B1 (en) Multi-stage transmission
JP5200532B2 (ja) 変速装置
CN105190105B (zh) 液压泵以及具有该液压泵的动力传递装置
KR20160054453A (ko) 변속 장치
JP6183467B2 (ja) 多段変速機
JP6202101B2 (ja) 多段変速機
JP4842032B2 (ja) 自動変速装置
EP3034908B1 (en) Multistage transmission
US20080103013A1 (en) Multi-Step Automatic Gearbox
JP6418302B2 (ja) 変速装置
JP6187352B2 (ja) 多段変速機
JP2015105723A (ja) 多段変速機
JP2015052377A (ja) 摩擦係合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変速装置
JP2015190495A (ja) 多段変速機
JP2015105724A (ja) 多段変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