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37706A - 压接连接结构体、线束、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压接连接结构体、线束、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637706A CN105637706A CN201480050806.XA CN201480050806A CN105637706A CN 105637706 A CN105637706 A CN 105637706A CN 201480050806 A CN201480050806 A CN 201480050806A CN 105637706 A CN105637706 A CN 10563770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portion
- pressure contact
- connection structure
- crimping
- pr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2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using a crimping sleeve
- H01R4/203—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using a crimping sleeve having an uneven wire-receiving surface to improve the contac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18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having an uneven wire-receiving surface to improve the contac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5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material of the contacting members
- H01R4/62—Connections between conductor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Connections between or with aluminium or steel-core aluminium conduc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forming connections by deformation, e.g. crimping tool
- H01R43/048—Crimping apparatus or process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2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using a crimping sleeve
- H01R4/203—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using a crimping sleeve having an uneven wire-receiving surface to improve the contact
- H01R4/206—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using a crimping sleeve having an uneven wire-receiving surface to improve the contact with transversal grooves or thr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将包覆电线(10)与压接端子(20)压接连接的压接连接结构体(1),其中该包覆电线(10)是用绝缘包覆件(12)包覆铝芯线(11)而成的,该压接端子(20)具有芯线压接部(23b),该芯线压接部(23b)容许对使铝芯线(11)露出而成的芯线露出部(13)的压接连接,芯线压接部(23b)为封闭筒形式,径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截面大致凹形,且具有压接凹部(233),该压接凹部(233)借助从隔着规定的间隔(W2)的位置起倾斜的倾斜部分(233a)凹陷设置而成,规定的间隔(W2)为芯线压接部(23b)的全宽(W1)的90%以下,倾斜部分(233a)所成的面对角(θ)为10°以上且120°以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安装于汽车用线束的连接器等上的压接连接结构体、线束、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装备于汽车等的电气设备经由将包覆电线捆扎而成的线束与其它的电气设备或电源装置连接而构成电路。此时,线束与电气设备或电源装置通过将各自安装的连接器彼此凹凸嵌合起来而连接。而且,在连接器上安装有将包覆电线与压接端子连接起来的压接连接结构体。
该压接连接结构体中的压接端子根据压接包覆电线的压接部的形态大致分成2个种类。更详细地说,压接端子存在开口筒形式和封闭筒形式,其中在该开口筒形式中形成有一方开放的纵截面大致U字形的压接部,在封闭筒形式中形成有大致呈圆筒状的压接部。
其中,开口筒形式的压接端子例如使载置了从绝缘包覆件中露出的导体的压接部中的从包覆电线伸出的部分向内侧弯曲,并且使弯曲的部分的前端插入到导体来压接导体。由此,使用了开口筒形式的压接端子的压接连接结构体使包覆电线的导体与压接端子的压接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大来确保导电性。
另一方面,封闭筒形式的压接端子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导体连接方法那样,将包覆电线的导体贯穿插入于压接端子的在外周面安装了压缩用卡圈的连接管部之后,使用一对冲模将压缩用卡圈凿紧成截面六边形来压接导体。由此,使用了封闭筒形式的压接部的压接连接结构体能够在维持截面圆形的内周面形状的状态下通过缩径的连接管部来压接导体。
另外,如示出以往的压接连接结构体中的导体压接部51的宽度方向截面的图15所示,使用了封闭筒形式的压接端子50的其它的压接连接结构体使大致圆筒状的导体压接部51向缩径方向塑性变形,并且在导体压接部51上朝向径向的中心形成任意形状的压接凹部52,来压接连接导体压接部51与导体60。
而且,在图15所示的导体压接部51中,除了向缩径方向的塑性变形之外,还通过压接凹部52的形成而与压接凹部52邻接地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分53。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宽度方向截面表示与导体压接部51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宽度方向Y上的截面。
这样的其它的压接连接结构体利用压接凹部52对导体60进行强力压接,并且,在宽度方向Y的截面中,使导体压接部51的内周面与导体60的外周面之间的接触部分的接触长度变长来确保导电性。
另外,这样的其它的压接连接结构体构成为,当压接导体压接部51与导体60时,根据压接模具的内表面形状的不同会产生组装性的降低或压接形状的偏差。
例如,在通过利用1组压接模具上下凿紧在大致带状的载体上连结有多个的压接端子50来进行导体60的压接以及载体与压接端子50的分离的情况下,根据位于下方的模具的内表面深度,需要载置压接端子50的导体压接部51的工序。或者,例如,在利用1组压接模具压接压接端子50的情况下,有时候突出部分53不沿着压接模具的内表面形状塑性变形,其形状产生偏差。
而且,压接状态下的导体压接部51的大致水平方向的长度即全宽W1、以及大致铅直方向的长度即压接高度H1例如受到安装压接端子的连接器中的型腔的大小或形状、压接工具的形状、或者导体压接部51与导体60之间的机械性强度等限制。
因此,虽然在宽度方向截面上压接状态下的导体压接部51的外表面形状受到限制,但内表面形状或厚壁却不受到任何限制地塑性变形。由此,在以往的压接连接结构体中,如图15所示,在突出部分53的内周面与导体60的外周面之间会产生间隙等。
即,在任意形状的压接凹部52中,因为无法控制突出部分53的内表面形状或厚壁,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存在导体压接部51的内周面与导体60的外周面之间的接触部分的接触长度不稳定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434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控制压接状态下的压接部的截面形状而能够确保稳定的导电性的压接连接结构体、线束、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一种压接连接结构体,其具有:包覆电线,其是用绝缘性的绝缘包覆件包覆导电性的导体而成的;以及压接端子,其具有压接部,该压接部至少容许对导体露出部的压接连接,该导体露出部是去除所述绝缘包覆件的前端附近而使所述导体露出而成的,该压接连接结构体利用所述压接部压接连接所述导体露出部,其中,所述压接部是大致筒状的封闭筒形式的压接部,至少容许插入所述导体露出部,并且沿所述包覆电线的长度方向延伸,在压接状态下,所述压接部的径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具有压接凹部的截面大致凹形,该压接凹部借助两个从在大致水平方向上隔着规定的间隔的位置起朝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部分凹陷设置而成,所述规定的间隔为所述压接部的所述大致水平方向的全宽的90%以下,在所述径向上面对的所述倾斜部分所成的面对角为10°以上且120°以下。
上述导体能够成为例如铝或铝合金等铝系材料,或者铜或铜合金等铜系材料。
上述压接端子能够成为例如铜或铜合金等铜系材料,或者铝或铝合金等铝系材料等。
上述压接凹部能够成为例如由相对于穿过压接部的径向中心的大致铅直方向的中心轴线的倾斜角度相同的倾斜部分形成的倒梯形状、W字状、V字状、U字状,或者由相对于穿过压接部的径向中心的大致铅直方向的中心轴线的倾斜角度彼此不同的倾斜部分形成的形状等。
根据本发明,控制压接状态下的压接部的截面形状,能够确保稳定的导电性。
具体地说,压接连接结构体当压接压接部与导体露出部时,通过形成压接凹部,能够在压接部上与压接凹部的两端相邻地形成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分。
此时,通过将规定的间隔限制在压接部的全宽的90%以下,且将在径向上面对的倾斜部分所成的面对角限制在10°以上且120°以下,压接连接结构体能够将突出部分的大致水平方向的宽度相对于压接部的全宽确保在规定的比例。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使突出部分的内表面形状或壁厚的控制变得容易,能够更稳定地确保压接部与导体露出部的电连接。
而且,通过使刚刚压接后的连接状态变得更良好,例如,即使在像冷热冲击试验那样使压接部或导体露出部重复产生热膨胀和热收缩的情况下,压接连接结构体也能够抑制由连接状态的变化引起的电阻的上升或偏差。由此,压接连接结构体不是仅在刚刚压接后,而是能够持续确保稳定的电连接。
换言之,无论规定的间隔和面对角中的哪1个超过了上述的范围的情况下,压接连接结构体都不能够形成能够稳定地确保压接部与导体露出部之间的电连接的内表面形状,不能够确保稳定的导电性。
更详细地说,规定的间隔相对于压接部的全宽所占的比例越小,突出部分的大致水平方向的宽度越宽。因此,虽然压接部能够使与塑性变形相伴的突出部分的壁厚的变化变小,但在径向截面上,压接部的内周长容易比导体露出部的外周长要长,因此可能会在与导体露出部之间产生间隙。
另一方面,规定的间隔相对于压接部的全宽所占的比例越大,突出部分的大致水平方向的宽度越窄。因此,在突出部分难以形成与压接相伴的导体露出部能够进入的内部空间。而且,若规定的间隔相对于压接部的全宽所占的比例过大,则在宽度方向的截面上,形成有锐角的截面形状且壁厚局部较薄的突出部分,因此有可能在突出部分产生断裂。
因此,在规定的间隔相对于压接部的全宽所占的比例超过了规定的范围的情况下,压接连接结构体在压接部与导体露出部之间产生间隙等不能确保稳定的接触长度。
因此,作为压接凹部的规定的间隔,优选限制在压接部的全宽的90%以下。优选将规定的间隔限制在压接部的全宽的60%以上且80%以下的范围,更优选将压接凹部的规定的间隔限制在压接部的全宽的45%以上且80%以下。由此,能够确保更稳定的接触长度。
此外,若使压接凹部的规定的间隔小于压接部的全宽的45%,则压接凹部的规定的间隔变窄,因此有可能在压接凹部产生断裂、或者形成压接凹部的压接模具损伤。而且,压接部的压缩率容易偏差,因此难以使导体露出部伴随压接而压入于突出部分。因此,无法确保导体压接部与导体露出部之间的接触长度,或者导体露出部的氧化覆膜未充分破裂,难以获得期望的电特性。
另一方面,若使压接凹部的规定的间隔大于压接部的全宽的90%,则突出部分的大致水平方向的宽度变窄,因此导体露出部未进入到突出部分,无法确保导体压接部与导体露出部之间的接触长度,难以获得期望的电特性。
另外,成为面对角越小则倾斜部分越大致立起的趋势,因此压接凹部的基端侧的壁厚容易因弯曲而成为薄壁。因此,在压接凹部的薄壁部分容易因热膨胀和热收缩等而产生裂纹等。
而且,当压接压接部与导体露出部时,通过使倾斜部分以大致立起的方式发生塑性变形,导体露出部难以顺畅地进入到突出部分的内部空间,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不能稳定地确保压接部与导体露出部之间的接触长度。
另一方面,面对角越大,在压接部越难以形成突出部分。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不能利用压接部的压接凹部来强力压接导体露出部,例如,不能确保相对于从压接端子拉拔包覆电线的载荷的机械性强度。此外,为了确保机械性强度,需要强力压接整个压接部,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由于过度的塑性变形导致导体露出部断线。
因此,在面对角超过了规定的范围的情况下,压接连接结构体无法确保稳定的电连接。
因此,作为在径向上面对的倾斜部分所成的面对角,优选限制为10°以上且120°以下。优选将面对角限制在90°以下,更优选将面对角限制在30°以上且60°以下。由此,能够确保更稳定的电连接。
而且,通过将规定的间隔限制在压接部的全宽的90%以下,且将在径向上面对的倾斜部分所成的面对角限制在10°以上且120°以下,压接连接结构体能够将沿着压接凹部的中心轴线的长度即深度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而进行最优化。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防止压接凹部的深度过深或者过浅,能够更可靠地控制突出部分的内表面形状和壁厚。
由此,压接连接结构体能够与压接部的外径和导体的外径无关地控制突出部分的内表面形状和壁厚等,能够稳定地确保压接部的内周面与导体露出部的外周面之间的接触部分的接触长度。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在大致圆筒状的压接部的长度方向上能够稳定地确保压接部与导体露出部接触的接触面积。除此之外,能够利用压接凹部强力压接导体露出部,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能够同时确保电连接和机械性强度。
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通过将规定的间隔限制在压接部的全宽的90%以下,且将倾斜部分的面对角限制在10°以上且120°以下,由此控制压接状态下的压接部的截面形状,能够确保稳定的导电性。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在所述径向的截面上,压接状态下的所述导体露出部与所述压接部的截面积之和可以为压接前的所述导体露出部与所述压接部的截面积之和的40%以上且90%以下。
此外,压接状态下的导体露出部的截面积优选为压接前的导体露出部的截面积的40%以上且85%以下,在由铝制或铝合金制等铝系材料构成导体的导体露出部的情况下,优选为40%以上且75%以下。
根据本发明,压接连接结构体能够更稳定地确保电连接和机械性强度。
具体地说,压接状态下的导体露出部与压接部的截面积之和相对于压接前的导体露出部与压接部的截面积之和的比例即压缩率越小,压接连接结构体越成为过度地压缩压接部和导体露出部的状态。因此,包覆电线的导体露出部由于与压接相伴的伸长而断线。
另一方面,压接状态下的导体露出部与压接部的截面积之和相对于压接前的导体露出部与压接部的截面积之和的比例即压缩率越大,在压接连接结构体中,压接部按压导体露出部的压力越小,因此,例如,无法确保相对于从压接端子拉拔包覆电线的载荷的机械性强度。
因此,在压接状态下的导体露出部与压接部的截面积之和相对于压接前的导体露出部与压接部的截面积之和的比例超过了规定的范围的情况下,压接连接结构体无法稳定地确保电连接或者机械性强度。
因此,作为压接状态下的导体露出部与压接部的截面积之和,优选限制在压接前的导体露出部与压接部的截面积之和的40%以上且90%以下的范围。由此,压接连接结构体能够同时确保电连接和机械性强度。
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通过将压接状态下的导体露出部与压接部的截面积之和限制在压接前的导体露出部与压接部的截面积之和的40%以上且90%以下的范围,能够同时确保机械性强度和电连接,能够确保更稳定的导电性。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沿着穿过所述压接部的径向中心的大致铅直方向的中心轴线的所述压接凹部的长度即深度可以为所述压接部的压接高度的10%以上且50%以下。
根据本发明,压接连接结构体能够更稳定地确保压接部与导体露出部的电连接。
具体地说,压接凹部的深度越深,由于较深地形成的压接凹部,有可能导体露出部断线,或者通过塑性变形形成的压接凹部的壁厚变薄,在压接凹部产生裂纹。
另一方面,压接凹部的深度越浅,压接凹部越不能强力压接导体露出部,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不能稳定地确保压接部与导体露出部的机械性强度。因此,在压接凹部的深度超过了规定的范围的情况下,压接连接结构体无法稳定地确保压接部与导体露出部的电连接。
因此,作为压接凹部的深度,优选成为10%以上且50%以下。由此,压接连接结构体能够稳定地确保压接部与导体露出部的电连接。
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通过将压接凹部的深度限制在10%以上且50%以下,能够更稳定地确保压接部与导体露出部的电连接,能够确保更稳定的导电性。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能够使所述压接部的全宽与压接高度之比为1:0.4~1:1.1。
根据本发明,压接连接结构体在确保了电连接的状态下,例如能够可靠地安装于连接器的型腔等。
具体地说,通过在压接后测量压接高度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压接连接结构体不进行剖切就能够确认压接部的压接状态。因此,在压接高度超过了规定的范围的情况下,压接连接结构体被判断为其压接状态不良。
然而,压接部的全宽受到例如安装有压接部的连接器的型腔的形状或大小限制。除此之外,当压接连接压接部与导体露出部时,从确保电连接的观点出发,导体露出部和压接部的压缩率在该范围中存在限度。
因此,压接高度相对于压接部的全宽越小,在压接连接结构体中,压接部和导体露出部越被过度压缩,由于与压接相伴的伸长,导体露出部会断线。另一方面,压接高度相对于压接部的全宽越大,压接连接结构体越容易发生例如无法安装于连接器的型腔的问题。
因此,在利用压接凹部强力压接导体露出部的压接连接结构体中,在确保了更稳定的导电性的状态下,例如为了安装于连接器的型腔,需要使压接部的全宽与压接高度的关系最优化。
因此,作为压接部的全宽与压接高度之比,优选限制在1:0.4~1:1.1的范围。由此,压接连接结构体能够确保上述那样的更稳定的电连接,且能够可靠地安装于连接器的型腔等。
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通过将压接部的全宽与压接高度之比限制在1:0.4~1:1.1的范围,能够在确保更稳定的导电性的状态下可靠地安装于连接器等。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可以为,在所述压接部的在径向上与所述压接凹部对置的位置处具有内表面突部,该内表面突部是至少使内表面朝向所述径向的内侧突出设置而成的。
上述内表面突部在径向截面上能够成为与压接凹部大致相同的形状、或者与压接凹部不同的形状,例如,仅内表面部分朝向径向的内侧隆起的形状等。
根据本发明,压接连接结构体能够利用压接部的压接凹部和内表面突部夹持导体露出部。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能够进一步提高压接部与导体露出部的机械性强度。
而且,通过形成内表面突部,压接部的径向截面上的内周长变长。除此之外,控制压接部的突出部分的内表面形状和壁厚,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即使形成内表面突部,也能够使导体露出部进入到突出部分的内部空间,能够使与导体露出部的接触长度变长。
由此,压接连接结构体能够提高压接部与导体露出部的机械性强度,并且稳定地确保电连接。
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通过具有与压接凹部对置的内表面突部,能够确保更稳定的导电性。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在所述压接部的所述导体露出部侧的前端具有密封部,该密封部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并且密封所述长度方向的前端。
根据本发明,压接连接结构体能够防止水分从压接部的导体露出部侧的开口的侵入。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能够防止导体露出部被侵入的水分腐蚀等无法确保压接部与导体露出部的电连接。
而且,例如,通过压接包覆电线的绝缘包覆件与压接部,压接连接结构体能够容易使压接状态下的压接部的内部成为封闭状态。由此,压接连接结构体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水分向压接部的内部的侵入。
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利用密封部确保阻水性,能够确保更稳定的导电性。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可以为,所述导体由铝系材料构成,并且至少所述压接部由铜系材料构成。
上述铜系材料能够由铜、铜合金等构成,另外,由铝系材料构成的导体能够由铝制或者铝合金制的芯线或由线材形成的股线构成。
根据本发明,压接连接结构体能够确保稳定的导电性,并且与具有基于铜线的导体的包覆电线相比,能够轻量化。
但是,当由铝系材料构成导体、由铜系材料构成压接部时,水分侵入到压接部的内部,会存在所谓的异种金属腐蚀(在以下称为电腐蚀)的问题。
详细地说,在封闭筒形式的压接端子中,若水分侵入到压接部的内部,则导体和压接部的金属表面氧化、腐蚀,存在电阻上升等问题。尤其在将包覆电线的导体从以往使用的铜系材料置换成铝或者铝合金等铝系材料而将该铝系材料制的导体压接于压接端子的情况下,通过与端子材料的锡镀层、金镀层、铜合金等贵金属的接触,存在作为贱金属的铝系材料腐蚀的现象即电腐蚀的问题。
此外,电腐蚀是若在贵金属与贱金属接触的部位附着水分,则产生腐蚀电流,贱金属腐蚀、溶解、消失等的现象。根据该现象,压接于压接端子的压接部的铝系材料制的导体露出部腐蚀、溶解、消失,最终电阻上升。其结果为,存在不能实现充分的导电功能的问题。
与此相对,封闭筒形式的压接端子通过利用分体的密封部件来密封或者凿紧来密封压接部的开口,能够容易地确保针对水分向压接部的内部的侵入的阻水性。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与具有基于铜系材料的导体的包覆电线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并且能够防止所谓的电腐蚀。
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与构成包覆电线的导体的金属种类无关地实现轻量化,能够确保稳定的导电性。而且,压接连接结构体通过密封压接部的开口等来确保阻水性,而能够确保更稳定的导电性。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多根上述的压接连接结构体的线束。
根据本发明,利用控制压接状态下的压接部的截面形状来确保了稳定的导电性的多个压接连接结构体,能够构成确保了良好的导电性的线束。
此外,也可以成为将上述的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压接端子配置于连接器壳体内的连接器例如单极的连接器等。
另外,本发明是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装置,该压接连接结构体具有:包覆电线,其是用绝缘性的绝缘包覆件包覆导电性的导体而成的;以及压接端子,其具有压接部,该压接部至少容许对导体露出部的压接连接,该导体露出部是去除所述绝缘包覆件的前端附近而使所述导体露出而成的,该压接连接结构体利用所述压接部压接连接所述导体露出部,其中,该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依次进行如下工序,并且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装置具有进行如下工序的构件:插入工序,至少将所述导体露出部插入到大致筒状的封闭筒形式的所述压接部中,其中该压接部沿所述包覆电线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压接工序,将压接凹部的2个倾斜部分的面对角形成为10°以上且120°以下,将所述压接部的所述径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截面大致凹形,并且将所述导体露出部与所述压接部压接起来,其中所述压接凹部从所述压接部上的隔着相对于所述压接部的大致水平方向的全宽为90%以下的间隔的位置起,以朝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凹陷设置。
根据本发明,控制压接状态下的压接部的截面形状,能够确保稳定的导电性。
具体地说,通过将规定的间隔限制在压接部的全宽的90%以下、且将倾斜部分的面对角限制在10°以上且120°以下来形成压接凹部,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装置构成为:当在压接部上与压接凹部的两端邻接地形成突出部分时,能够形成相对于压接部的全宽确保了规定的比例的宽度的突出部分。
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装置更容易控制突出部分的内表面形状和壁厚,能够更稳定地确保压接部的内周面与导体露出部的外周面之间的接触长度。
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装置通过将规定的间隔限制在压接部的全宽的90%以下,且将倾斜部分的面对角限制在10°以上且120°以下来形成压接凹部,从而控制压接状态下的压接部的截面形状,能够确保稳定的导电性。
此外,优选将规定的间隔限制在压接部的全宽的60%以上且80%以下的范围,而且将倾斜部分所成的面对角限制在90°以下。另外,更优选将倾斜部分所成的面对角限制在30°以上且60°以下。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能够在所述压接工序中进行如下的工序,在压接构件中具有进行该工序的构件:在所述压接部的在径向上与所述压接凹部对置的位置处,至少使内表面朝向所述径向的内侧而突出设置内表面突部,并且同时形成所述内表面突部和所述压接凹部。
根据本发明,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装置能够效率良好地将夹持导体露出部的压接凹部与内表面突部形成于压接部。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装置能够进一步提高压接部与导体露出部的机械性强度,并且效率良好地压接连接压接与导体露出部。
而且,压接部通过使径向的截面上的内周长变长,并且容易控制压接部的突出部分的内表面形状和壁厚,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装置使导体露出部没有间隙地进入到压接部的内部空间,能够压接连接压接部与导体露出部。
由此,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装置能够提高压接部与导体露出部的机械性强度,并且能够制造稳定地确保了电连接的压接连接结构体。
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装置通过同时形成压接凹部和内表面突部,能够制造确保了更稳定的导电性的压接连接结构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控制压接状态下的压接部的截面形状而能够确保稳定的导电性的压接连接结构体、线束、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压接连接结构体中的从上方观察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说明包覆电线以及压接端子的说明图。
图3是对压接部中的焊接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4是图1中的A-A方向剖视图。
图5是对压接状态的导体压接部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制造装置中的从上方观察的外观的俯视图。
图7是对凹凸模具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凹凸模具的导体压接部分中的宽度方向的截面的剖面图。
图9是示出导体压接部的压接工序中的第1阶段的A-A方向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导体压接部的压接工序中的第2阶段的A-A方向剖视图。
图11是说明规定的间隔相对于全宽所占的比例与电阻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2是示出凹型连接器与凸型连接器的连接对应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13是说明其它的压接连接结构体中的A-A方向剖视面的说明图。
图14是说明其它的压接连接结构体中的A-A方向剖视面的说明图。
图15是示出以往的压接连接结构体中的导体压接部的径向截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以下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首先,使用图1到图5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结构体1进行详细地说明。
此外,图1示出压接连接结构体1中的从上方观察的外观立体图,图2示出说明包覆电线10和压接端子20的说明图,图3示出对压接部23中的焊接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4示出图1中的A-A方向剖视图,图5示出对压接状态的芯线压接部23b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另外,在图1中,箭头X表示长度方向(以下设为“长度方向X”),箭头Y表示宽度方向(以下设为“宽度方向Y”)。而且,在长度方向X中,将后述的盒部21侧(图1中的左侧)作为前方,将与盒部21相对的后述的包覆电线10侧(图1中的右侧)作为后方。除此之外,将图1中的上侧作为上方,将图1中的下侧作为下方。
另外,在图2中,图2(a)示出包覆电线10和压接端子20的外观立体图,图2(b)示出沿长度方向X剖分压接前的压接端子20的剖视立体图。而且,在图4中以双点划线示出包覆件压接部23a。
如图1所示,压接连接结构体1由包覆电线10、和凿紧包覆电线10而进行压接的压接端子20构成。
如图2(a)所示,包覆电线10是用由绝缘性树脂构成的绝缘包覆件12包覆将多个铝线材11a捆扎而成的铝芯线11而构成的。例如,铝芯线11是将铝线材11a捻成截面为2.5mm2而构成的。而且,对于包覆电线10来说,通过从前端沿长度方向X剥离规定长度的绝缘包覆件12而使铝芯线11露出,从而构成芯线露出部13。
如图2所示,压接端子20是凹型端子,从长度方向X的前方朝向后方一体地构成有盒部21和压接部23,该盒部21容许省略图示的凸型端子的凸形片的插入,该压接部23在盒部21的后方,借助于规定长度的过渡部22配置。
该压接端子20是封闭筒形式的端子,该压接端子20是将板厚为0.25mm且表面被镀锡(镀Sn)的黄铜等铜合金条(未图示)冲裁成平面展开的端子形状后,弯曲加工成由中空四棱柱体的盒部21和后视观察大致O型的压接部23构成的立体的端子形状,并且焊接压接部23而构成的。
如图2所示,盒部21由从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倒立的中空四棱柱体构成,该中空四棱柱体是将竖立设置于底面部21a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的侧面部21b中的一方以与另一方的端部重合的方式弯曲而成的。
而且,如图2(b)所示,在盒部21的内部具有弹性接触片21c,该弹性接触片21c是将底面部21a的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延伸设置并朝向长度方向X的后方弯曲而形成的,并且与所插入的凸型端子的插入片(省略图示)接触。
如图1和图2所示,压接部23从长度方向X的后方起一体地依次构成有:压接绝缘包覆件12的包覆件压接部23a、压接芯线露出部13的芯线压接部23b;以及使比芯线压接部23b靠前方端部的部分以压扁成大致平板状的方式变形而成的密封部23c。
包覆件压接部23a和芯线压接部23b形成为具有大致相等的内外径的大致圆筒状。此外,如图2(b)所示,在芯线压接部23b的内周面,在长度方向X的截面上,在长度方向X上隔着规定的间隔形成有3个朝向径向外侧凹陷设置并沿周向连续形成的锯齿部23d。
如图3所示,以与包覆电线10的外径大致相等或者稍大于包覆电线10的外径的内径使冲裁成端子形状的铜合金条卷起以包围包覆电线10的外周,并且使卷起的端部23e、23f彼此对接而沿长度方向X的焊接位置J1焊接,从而将该压接部23形成为后视观察呈大致O字型。换言之,压接部23的宽度方向Y上的截面形状形成为闭合截面形状。
而且,如图3所示,压接部23的密封部23c构成为,将端部23e、23f彼此焊接而成的压接部23的长度方向X的前端压扁成封闭的,并且沿宽度方向Y的焊接位置J2焊接而进行密封。
即,对压接部23来说,将长度方向X的前端、以及端部23e、23f之间进行熔敷而封闭,形成为在长度方向X的后方具有开口的大致筒状。
此外,焊接位置J1和焊接位置J2在超声波焊接或电阻焊那样的伴随有压接的焊接中,因为有可能产生基于压接的颈部而降低材料强度,因此优选例如激光焊接那样非接触式的焊接。
另外,如图4所示,压接状态的芯线压接部23b在宽度方向Y的截面上通过与压接相伴的塑性变形形成为上部凹陷设置的截面大致凹形,并且在其内周面按压芯线露出部13而构成压接状态。
此外,压接状态的芯线压接部23b被压接成,上下方向的长度即压接高度H1(参照图5)与宽度方向Y的长度即全宽W1(参照图5)之比被限制在1:0.4~1:1.1的范围内。
更详细地说,如图4和图5所示,压接状态的芯线压接部23b由压接底部231、压接侧部232以及压接凹部233构成为截面大致凹形,其中该压接底部231在宽度方向Y上塑性变形为宽幅的大致圆弧形状,该压接侧部232从压接底部231朝向大致上方连续,该压接凹部233从压接侧部232的上端缓缓地弯曲而连续,并且朝向下方凹陷设置。
此外,压接底部231中的下部形成为其外周面成为大致平面。而且,在压接侧部232与压接底部231的边界处,利用后述的一组凹凸模具151(参照图7)形成有壁退让部分234,该壁退让部分234以朝向宽度方向Y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塑性变形。
如图4所示,对于压接凹部233,宽度方向Y的截面是大致倒梯形状,该压接凹部233由倾斜部分233a和隆起底部分233b构成,该倾斜部分233a从宽度方向Y上的隔着规定的间隔W2的位置起朝向径向内侧倾斜,该隆起底部分233b从倾斜部分233a的下端向大致水平地塑性变形。该规定的间隔W2形成为,在压接状态下被限制为芯线压接部23b的全宽W1的90%以下的范围,优选为80%以下的范围。此外,间隔W2的下限也可以形成为W1的45%以上,更优选为60%以上。
2个倾斜部分233a形成为,与穿过芯线压接部23b的径向中心的大致铅直的中心轴线C的倾斜角度大致相等。而且,在宽度方向Y上面对的2个倾斜部分233a所成的面对角θ形成为被限制在10°以上且120°以下的范围,优选被限制在90°以下的范围,更优选被限制在30°以上且60°以下的范围。
隆起底部分233b利用后述的凹凸模具151形成为宽度方向Y的大致中央的外周面朝向上方隆起的形状。
由该倾斜部分233a和隆起底部分233b构成的压接凹部233形成为,倾斜部分233a的外周面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的沿中心轴线C的长度即压接凹部233的深度H2形成为,被限制在压接状态的芯线压接部23b的压接高度H1的10%以上且50%以下的范围。
而且,利用压接凹部233的倾斜部分233a与压接侧部232,在压接状态下的压接部23上形成向上方突出并且具有内部空间的突出部分235。通过限制芯线压接部23b中的相对于全宽W1的规定的间隔W2、以及2个倾斜部分233a所成的面对角θ来控制该突出部分235的内表面形状以抑制铝线材11a的进入。
更详细地说,通过限制芯线压接部23b中的相对于全宽W1的规定的间隔W2、以及2个倾斜部分233a所成的面对角θ,将突出部分235的宽度方向Y的宽度W3(参照图5)限制成:将芯线压接部23b的压接底部231的板厚的2倍与铝线材11a的直径相加得到的值以下。由此,压接状态下的芯线压接部23b进一步强力压接铝芯线11。
接着,使用图6到图10对制造这种结构的压接连接结构体1的方法、以及制造装置100进行详细地说明。
此外,图6示出制造装置100的外观的俯视图,图7示出对凹凸模具151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8示出凹凸模具151的芯线压接部分155、157的宽度方向Y的剖视图,图9示出芯线压接部23b的压接工序中的第1阶段的A-A方向剖视图,图10示出芯线压接部23b的压接工序中的第2阶段的A-A方向剖视图。
另外,图7(a)表示凹凸模具151的从前方观察的外观立体图,图7(b)表示凹凸模具151的从后方观察的外观立体图。
首先,如图6所示,制造压接连接结构体1的制造装置100构成为依次配置有:前端检测工序部110、包覆件剥除工序部120、标记工序部130、检查工序部140、压接工序部150、以及废品去除工序部160。此外,在制造装置100中具有作为输送构件的输送工序部170,该输送工序部170构成为能够在从前端检测工序部110到废品去除工序部160之间移动,以输送包覆电线10和压接连接结构体1。
前端检测工序部110由传感器等构成,具有检测被输送的包覆电线10的前端的功能。
包覆件剥除(strip)工序部120例如由移动机构(省略图示)等构成,该移动机构使被上下分割成两部分的截面V字状的包覆件去除刃模(省略图示)或包覆件去除刃模向规定的方向移动,该包覆件剥除工序部120具有从被输送的包覆电线10的前端除去规定长度的绝缘包覆件12而使铝芯线11露出的功能。
标记工序部130由涂料箱(省略图示)或喷出涂料的喷出口(省略图示)等构成,该标记工序部130具有对包覆电线10的规定位置喷出涂料来标记标识的功能。
检查工序部140由图像传感器(省略图示)等构成,具有从上方拍摄被输送的包覆电线10的前端附近而获取图像数据并且基于拍摄的图像数据检测包覆电线10的前端附近的状态的功能。
压接工序部150由连续输送压接端子20的输送机构(省略图示)、压接压接部23的凹凸模具151(参照图7)、以及使凹凸模具151向规定的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省略图示)等构成,该压接工序部150具有输送压接端子20的功能和压接被插入于压接部23的包覆电线10的功能。此外,在后面对凹凸模具151进行详细地说明。
废品去除工序部160由切割包覆电线10的切割刃模(省略图示)、以及使切割刃模向规定的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省略图示)等构成,该废品去除工序部160具有切割掉压接连接结构体1中的被判定为压接状态不良的包覆电线10的功能。
输送工序部170由保持包覆电线10的保持机构(省略图示)、移动保持机构的移动机构(省略图示)等构成,该输送工序部170具有保持包覆电线10的功能、将保持的包覆电线10向各工序输送的功能、以及沿长度方向X输送包覆电线10的功能。
如图7所示,上述的压接工序部150中的凹凸模具151例如具有能够压接压接部23的长度方向X的长度,该凹凸模具151由被上下分割成两部分的凸模152和凹模153构成。而且,凸模152一体地构成有压接绝缘包覆件12与包覆件压接部23a的包覆件压接部分154、以及压接芯线露出部13与芯线压接部23b的芯线压接部分155。同样地,凹模153一体地构成有压接绝缘包覆件12与包覆件压接部23a的包覆件压接部分156、以及压接芯线露出部13与芯线压接部23b的芯线压接部分157。
进行详细说明,凸模152的包覆件压接部分154的宽度方向Y的截面形成为截面大致矩形,并具有稍小于压接端子20的压接部23的外径的宽度。而且,在凸模152的包覆件压接部分154形成有截面大致半圆状的第1凸侧凹部154b,该第1凸侧凹部154b介于被设置于宽度方向Y的两端的平面部154a之间,以稍小于压接部23的外径的直径朝向下方凹陷设置。
凸模152的芯线压接部分155形成为截面大致矩形,该截面具有与压接状态下的芯线压接部23b的全宽W1大致相等的宽度。而且,在凸模152的芯线压接部分155形成有截面大致半圆状的第2凸侧凹部155b,该第2凸侧凹部155b介于被设置于宽度方向Y的两端的平面部155a之间,以稍小于压接部23的外径的直径朝向下方凹陷设置。此外,第2凸侧凹部155b的底面在宽度方向Y的截面上形成为大致平面状。
凹模153的包覆件压接部分156以凸模152的包覆件压接部分154能够嵌合的大小,借助第1凹侧凹部156a将宽度方向Y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门型形状,该第1凹侧凹部156a以稍小于压接部23的外径的直径凹陷设置成大致倒U字状。
凹模153的芯线压接部分157以凸模152的芯线压接部分155能够嵌合的大小,借助朝向上方凹陷设置的第2凹侧凹部157a将宽度方向Y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门型形状。在该第2凹侧凹部157a的上表面部分,在宽度方向Y的大致中央形成有突起部157b,该突起部157b从大致门型形状的内侧面缓缓地弯曲连续,并且以与上述的深度H2大致相等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朝向下方突出。
该突起部157b在宽度方向Y的截面上,以从隔着与上述规定的间隔W2大致相等的间隔的位置朝向斜下方倾斜并且从下端缓缓地朝向上方弯曲的方式凹陷设置,从而形成为截面大致W字状。此外,突起部157b的向斜下方倾斜的部分的面对角形成为与上述的倾斜部分223a的面对角θ大致相等。
在这样的制造装置100中,对压接连接压接部23与包覆电线10的工序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开始制造工序时,如图6所示,输送工序部170沿着输送方向M1向前端检测工序部110输送所把持的包覆电线10,使包覆电线10移动直到前端检测工序部110检测到包覆电线10的前端为止。
然后,前端检测工序部110检测到包覆电线10的前端后,输送工序部170沿输送方向M2向包覆件剥除工序部120输送包覆电线10。
在被输送包覆电线10后,包覆件剥除工序部120朝向被输送工序部170固定的包覆电线10移动,并且用包覆件去除刃模夹持距离包覆电线10的前端为规定长度的位置。
之后,包覆件剥除工序部120通过向远离包覆电线10的方向移动,来剥取被包覆件去除刃模夹持的绝缘包覆件12而使铝芯线11露出,从而形成芯线露出部13。在剥取绝缘包覆件12后,输送工序部170沿输送方向M3向标记工序部130输送包覆电线10。
在被输送包覆电线10后,标记工序部130检测到从芯线露出部13的前端起沿长度方向X为规定长度的位置,在该位置处涂敷涂料而形成标识(省略图示)。此外,当将包覆电线10插入于压接部23时,从芯线露出部13起规定长度的位置成为绝缘包覆件12的与压接部23的内部后端对应的位置。
在绝缘包覆件12上涂敷标识后,输送工序部170沿输送方向M4向检查工序部140输送包覆电线10。
被输送包覆电线10后,检查工序部140拍摄包覆电线10的前端附近而获取作为图像数据,并且基于获取的图像数据检测绝缘包覆件12的剥取状态、或者芯线露出部13中的铝芯线11的散乱情况等。
此时,在发生绝缘包覆件12未被去除期望长度等不良情况的情况下,制造装置100排除该包覆电线10。另一方面,在绝缘包覆件12的剥取状态正常的情况下,根据制造装置100的指示,输送工序部170沿输送方向M5向压接工序部150输送包覆电线10。
在被输送包覆电线10后,压接工序部150以包覆电线10与压接部23相对的方式输送压接端子20。之后,输送工序部170使包覆电线10朝向长度方向X的前方移动规定的距离,从压接部23后方插入使铝芯线11露出的包覆电线10。此时,如图9所示,压接部23的内径形成为稍大于包覆电线10的外径,因此包覆电线10松弛地插入于压接部23。
然后,如图9所示,压接工序部150使位于插入了包覆电线10的压接部23的下方的凸模152与位于压接部23的上方的凹模153嵌合来在上下方向上凿紧压接部23,从而压接连接包覆电线10与压接部23。
更详细地说,当使凹凸模具151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插入了包覆电线10的压接部23移动时,例如,如图10(a)所示,芯线压接部23b以被凸模152的第2凸侧凹部155b和凹模153的突起部157b夹持的方式被按压。此时,芯线压接部23b通过被截面大致W字状的突起部157b上的2处下端和凸模152的平面部155a的内侧端部夹持而被限制芯线压接部23b的滚动。
然后,当凹凸模具151按压芯线压接部23b时,如图10(b)所示,芯线压接部23b借助凸模152的芯线压接部分155、以及凹模153的芯线压接部分157的内表面形状,一边限制全宽W1一边进行塑性变形。而且,借助凹模153的突起部157b,芯线压接部23b一边形成压接凹部233一边进行塑性变形。
当芯线压接部23b进行塑性变形时,芯线露出部13被芯线压接部23b按压而开始塑性变形。此时,芯线露出部13沿倾斜部分233a以及压接侧部232的内表面以进入到突出部分235的内部空间的方式进行塑性变形。
之后,凹凸模具151将压接高度H1与全宽W1之比限制在1:0.4~1:1.1的范围内,并且将芯线露出部13和芯线压接部23b的压缩率限制在40%以上且90%以下的范围,使芯线露出部13和芯线压接部23b塑性变形。此时,以使芯线露出部13的压缩率为40%以上且75%以下的范围的方式进行塑性变形。这样,压接连接芯线露出部13与芯线压接部23b。
此外,虽然省略了详细说明,绝缘包覆件12与包覆件压接部23a以沿着凸模152的包覆件压接部分154以及凹模156的包覆件压接部分156的内表面形状的方式进行塑性变形,与芯线露出部13和芯线压接部23b的压接同时被压接连接。
压接连接压接端子20与包覆电线10后,如图6所示,输送工序部170沿输送方向M6向检查工序部140输送压接连接结构体1。
被输送压接连接结构体1后,检查工序部140拍摄压接连接结构体1的压接部23附近而获取作为图像数据,并且基于获取的图像数据检测压接部23的压接状态是否良好。
例如,在图像数据中从压接部23露出标识的情况下,判定为压接不良,该压接不良是指包覆电线10相对于压接部23的插入长度较短,且芯线露出部13在未到达芯线压接部23b的状态下被压接。或者,检测压接状态下的压接部23的全宽W1或者/以及压接高度H1,并且与各自的规定值比较来判定压接状态是否良好。
若压接连接结构体1的压接状态正常,则输送工序部170将压接连接结构体1作为成品沿输送方向M7从制造装置100向规定的位置排出。另一方面,若压接连接结构体1的压接状态不良,则输送工序部170沿输送方向M8向废品去除工序部160输送压接连接结构体1。
被输送压接连接结构体1后,废品去除工序部160朝向被输送工序部170固定的包覆电线10移动,并且利用切割刃模切割掉从压接连接结构体1的前端起规定长度的位置处的包覆电线10,来分离压接状态下的压接端子20。之后,输送工序部170沿输送方向M9向不同于正常品的位置分别排出压接端子20被切割掉的电线10。
这样,利用一组凹凸模具151在上下方向上凿紧包覆电线10与压接部23来制造压接连接结构体1。
还有,表1中示出在如上述那样制造的压接连接结构体1中,比较规定的间隔W2相对于全宽W1所占的比例(W2/W1)、面对角θ、深度H2相对于压接高度H1所占的比例(H2/H1)、压缩率、以及压接高度H1相对于全宽W1之比(W1:H1)不同的压接连接结构体1中是否有芯线压接部23b与芯线露出部13之间的间隙、以及电阻值的偏差的结果。而且,使用图11说明压缩率相同而规定的间隔W2相对于全宽W1所占的比例不同的压接连接结构体中的电阻的差异。
此外,图11示出说明规定的间隔W2相对于全宽W1所占的比例与电阻的关系的说明图。
铝芯线:2.5mm2
※W2/W1规定的间隔W2相对于全宽W1所占的比例
※H2/H1深度H2相对于压接高度H1所占的比例
※W1:H1压接高度H1与全宽W1之比
※-:不可计算
此外,在表1中,从实施例1到实施例12示出具有本实施方式中的压接凹部233的压接连接结构体1,比较例1和比较例2示出具有任意形状的凹部52的以往的压接连接结构体(参照图14)。另外,实施例1到实施例12与比较例1和比较例2都是在刚刚压接后的状态下确保电阻值没有较大差异的压接状态。
另外,比较例1和比较例2中的以往的压接连接结构体,因为未稳定地形成有突出部分53(参照图14),因此无法测量稳定的压接高度H1。因此,不能计算比较例1和比较例2中的深度H2相对于压接高度H1所占的比例、以及全宽W1与压接高度H1之比。
另外,表1中的芯线截面积表示压接状态下的截面积。
另外,在对相同结构的多个压接连接结构体进行冷热冲击试验后,根据测量到的电阻值的偏差程度以“极小”、“小”、“中”、或者“大”来表示表1中的电阻值的偏差。
另外,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判定条件为:将进行冷热冲击试验后的电阻值的偏差极小且良好的情况判定为“◎”,将电阻值的偏差较小而能够容许的情况作为“○”,将电阻值的偏差为中等程度的情况作为“△”,将电阻值的偏差超过容许范围的情况作为“×”。而且,在宽度方向Y的截面上,在芯线压接部23b的内周面与芯线露出部13的外周面之间存在间隙的情况下,因为不是良好的连接状态,因此即使电阻值的偏差是“极小”,也综合地判断为“×”。
首先,在表1中得知,比较压缩率为60%的比较例1与压缩率为70%的比较例2,即使电阻值的偏差是相同程度,压缩率越大,导体压接部51与导体60之间也越容易产生间隙。
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到实施例12中,即使是与比较例1和比较例2相同程度的压缩率,在芯线压接部23b与芯线露出部13之间也不产生间隙。即,从实施例1到实施例12得知,通过控制压接凹部233的形状,芯线压接部23b的内表面形状一边被控制一边进行塑性变形,确保与芯线露出部13之间的良好的连接状态。
例如,在为相同压缩率的实施例9与比较例2中,压接状态下的芯线的截面积在实施例9中是1.86mm2,而在比较例2中是1.93mm2。即,可以说,对于压接状态下的芯线露出部13的周长,比较例2比实施例9长。
然而,在实施例9中在芯线压接部23b与芯线露出部13之间没有间隙,而在比较例2中在导体压接部51与导体60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可以说,与比较例2相比,实施例9容易确保芯线的外周面与导体压接部的内周面接触的接触长度稳定。
而且,得知,实施例1到实施例12具有面对角θ越小电阻值的偏差越小的趋势。除此之外,实施例1到实施例12具有压缩率越大即全宽W1与压接高度H1之比越小,则芯线露出部13的截面积越小、电阻值的偏差越小的趋势。
另外,当比较芯线露出部和芯线压接部的压缩率相同而规定的间隔W2相对于全宽W1所占的比例不同的压接连接结构体中的电阻时,如图11所示,在规定的间隔W2相对于全宽W1所占的比例为大约40%的情况下,电阻最小。而且,得知,规定的间隔W2相对于全宽W1所占的比例比大约40%越小或者越大则电阻越增加的趋势。
在上述的表1中,对截面积是2.5mm2的铝芯线11进行了说明,但作为参考,表2示出由截面积为0.75mm2的铝芯线11构成的压接连接结构体中是否有芯线压接部23b与芯线露出部13之间的间隙、以及电阻值的偏差。
铝芯线:0.75mm2
※W2/W1规定的间隔W2相对于全宽W1所占的比例
※H2/H1深度H2相对于压接高度H1所占的比例
※W1:H1压接高度H1与全宽W1之比
如表2所示,得知,在铝芯线的截面积是0.75mm2的情况下,实施例13到实施例18都没有芯线压接部23b与芯线露出部13之间的间隙,且成为电阻值的偏差极小的良好连接。由此,可以说,通过限制压接凹部233的规定的间隔W2、面对角θ、深度H2,与铝芯线11的外径或芯线压接部23b的内外径无关地确保良好的连接状态。
还有,使用图12对将上述的压接连接结构体1安装于连接器壳体的内部而得到的连接器进行说明。
此外,图12示出凹型连接器31与凸型连接器41的连接对应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在图12中以双点划线图示凸型连接器41。
凹型连接器壳体32在内部具有多个能够沿长度方向X安装压接端子20的型腔,在该凹型连接器壳体32中,宽度方向Y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矩形状的箱形。对这样的凹型连接器壳体32的内部,沿长度方向X安装多个由上述的压接端子20构成的压接连接结构体1来构成具有凹型连接器31的线束30。
另外,与凹型连接器壳体32对应的凸型连接器壳体42与凹型连接器壳体32相同,在内部具有多个能够安装压接端子的开口,宽度方向Y的截面形状是大致矩形状,形成为能够与凹型连接器壳体32凹凸对应地连接。
对这样的凸型连接器壳体42的内部,沿长度方向X安装由省略图示的凸型的压接端子构成的压接连接结构体1来构成具有凸型连接器41的线束40。
然后,通过将凹型连接器31与凸型连接器41嵌合,来连接线束30与线束40。
实现以上那样的结构的压接连接结构体1通过控制压接状态下的芯线压接部23b的截面形状,能够确保稳定的导电性。
具体地说,当压接芯线压接部23b与芯线露出部13时,压接连接结构体1通过形成压接凹部233,在芯线压接部23b上能够与压接凹部233的两端邻接地形成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分235。
此时,通过将规定的间隔W2限制为芯线压接部23b的全宽W1的90%以下,且将倾斜部分233a的面对角θ限制为10°以上且120°以下,压接连接结构体1能够确保突出部分235的大致水平方向的宽度相对于芯线压接部23b的全宽W1为规定的比例。因此,容易控制压接连接结构体1的突出部分235的内表面形状或壁厚,能够更稳定地确保芯线压接部23b与芯线露出部13之间的电连接。
而且,通过使刚刚压接后的连接状态变得更良好,例如,即使在像冷热冲击试验那样使芯线压接部23b或芯线露出部13重复产生热膨胀和热收缩的情况下,压接连接结构体1也能够抑制由连接状态的变化引起的电阻的上升或偏差。由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不是仅在刚刚压接后,而是能够持续确保稳定的电连接。
换言之,无论在规定的间隔W2和面对角θ中的哪1个超过了上述的范围的情况下,压接连接结构体1都不能够形成能稳定地确保芯线压接部23b与芯线露出部13之间的电连接的内表面形状,不能够确保稳定的导电性。
更详细地说,规定的间隔W2相对于芯线压接部23b的全宽W1所占的比例越小,突出部分235的大致水平方向的宽度越宽。因此,虽然芯线压接部23b能够使与塑性变形相伴的突出部分235的壁厚的变化变小,但在宽度方向Y的截面上,芯线压接部23b的内周长容易比芯线露出部13的外周长要长,因此可能会在与芯线露出部13之间产生间隙。
另一方面,规定的间隔W2相对于芯线压接部23b的全宽W1所占的比例越大,突出部分235的大致水平方向的宽度越窄。因此,在突出部分235难以形成与压接相伴的芯线露出部13能够进入的内部空间。而且,若规定的间隔W2相对于芯线压接部23b的全宽W1所占的比例过大,则在宽度方向Y的截面上,形成有锐角的截面形状且厚壁局部较薄的突出部分235,因此有可能在突出部分235产生断裂。
因此,在规定的间隔W2相对于芯线压接部23b的全宽W1所占的比例超过了规定的范围的情况下,压接连接结构体1在芯线压接部23b与芯线露出部13之间产生间隙等而不能确保稳定的接触长度。
因此,作为压接凹部233的规定的间隔W2,优选限制在芯线压接部23b的全宽W1的90%以下的范围。更优选将压接凹部233的规定的间隔W2限制在芯线压接部23b的全宽W1的45%以上且90%以下。由此,能够确保更稳定的接触长度。
另外,成为面对角θ越小则倾斜部分233a越大致立起的趋势,因此压接凹部233的基端侧的厚壁容易因弯曲而成为薄壁。因此,在压接凹部233的薄壁部分容易因热膨胀和热收缩等而产生裂纹等。
而且,当压接芯线压接部23b与芯线露出部13时,通过使倾斜部分233a以大致立起的方式发生塑性变形,芯线露出部13难以顺畅地进入到突出部分235的内部空间,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不能稳定地确保压接部23b与芯线露出部13的接触长度。
另一方面,面对角θ越大,在芯线压接部23b越难以形成突出部分235。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不能利用芯线压接部23b的压接凹部233来强力压接芯线露出部13,例如,无法确保相对于从压接端子20拉拔包覆电线10的载荷的机械性强度。此外,为了确保机械性强度,需要强力压接整个芯线压接部23b,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由于过度的塑性变形导致芯线露出部13断线。
因此,在面对角θ超过了规定的范围的情况下,压接连接结构体1无法确保稳定的电连接。
因此,作为倾斜部分233a的面对角θ,优选限制在10°以上且120°以下。更优选将倾斜部分233a的面对角θ限制在30°以上且60°以下。由此,能够确保更稳定的电连接。
而且,通过将规定的间隔W2限制在芯线压接部23b的全宽W1的90%以下,且将倾斜部分233a的面对角θ限制在10°以上且120°以下,压接连接结构体1能够将压接凹部233的沿着中心轴线C的长度即深度H2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而进行最优化。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防止压接凹部233的深度H2过深或者过浅,能够更可靠地控制突出部分235的内表面形状和壁厚。
由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能够与芯线压接部23b的外径和铝芯线11的外径无关地控制突出部分235的内表面形状和壁厚等,能够稳定地确保芯线压接部23b的内周面与芯线露出部13的外周面之间的接触部分的接触长度。
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在大致圆筒状的芯线压接部23b的长度方向上能够稳定地确保芯线压接部23b与芯线露出部13接触的接触面积。除此之外,能够利用压接凹部233强力压接芯线露出部13,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能够同时确保电连接和机械性强度。
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通过将规定的间隔W2限制在芯线压接部23b的全宽W1的90%以下,且将倾斜部分233a的面对角θ限制在10°以上且120°以下,由此控制压接状态下的芯线压接部23b的截面形状,能够确保稳定的导电性。
另外,通过使压接状态下的芯线露出部13与芯线压接部23b的截面积之和成为压接前的芯线露出部13与芯线压接部23b的截面积之和的40%以上且90%以下,压接连接结构体1能够更稳定地确保电连接和机械性强度。
具体地说,压接状态下的芯线露出部13与芯线压接部23b的截面积之和相对于压接前的芯线露出部13与芯线压接部23b的截面积之和的比例即压缩率越小,压接连接结构体1越成为以过量的压缩率压接芯线压接部23b和芯线露出部13的状态。因此,包覆电线10的芯线露出部13由于与压接相伴的伸长而强度降低,有可能断线。而且,伴随截面积的减少,电阻值有可能变高。
另一方面,压接状态下的芯线露出部13与芯线压接部23b的截面积之和相对于压接前的芯线露出部13与芯线压接部23b的截面积之和的比例即压缩率越大,在压接连接结构体1中,芯线压接部23b按压芯线露出部13的压力越小,因此,例如,无法确保相对于从压接端子20拉拔包覆电线10的载荷的机械性强度。另外,有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连接电阻。
因此,在压接状态下的芯线露出部13与芯线压接部23b的截面积之和相对于压接前的芯线露出部13与芯线压接部23b的截面积之和的比例超过了规定的范围的情况下,压接连接结构体1无法稳定地确保电连接或者机械性强度。
因此,作为压接状态下的芯线露出部13与芯线压接部23b的截面积之和,优选限制在压接前的芯线露出部13与芯线压接部23b的截面积之和的40%以上且90%以下的范围。由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能够同时确保电连接和机械性强度。
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通过将压接状态下的芯线露出部13与芯线压接部23b的截面积之和限制在压接前的芯线露出部13与芯线压接部23b的截面积之和的40%以上且90%以下的范围,能够同时确保机械性强度和电连接,能够确保更稳定的导电性。
另外,通过使压接凹部233的深度H2成为芯线压接部23b的压接高度H1的10%以上且50%以下,压接连接结构体1能够更稳定地确保芯线压接部23b与芯线露出部13的电连接。
具体地说,压接凹部233的深度H2越深,由于较深地形成的压接凹部233,有可能芯线露出部13断线,或者通过塑性变形所形成的压接凹部233的壁厚变薄,在压接凹部233上产生裂纹。
另一方面,压接凹部233的深度H2越浅,压接凹部233越不能强力压接芯线露出部13,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不能稳定地确保芯线压接部23b与芯线露出部13的机械性强度。因此,在压接凹部233的深度H2超过了规定的范围的情况下,压接连接结构体1无法稳定地确保芯线压接部23b与芯线露出部13的电连接。
因此,作为压接凹部233的深度H2,优选成为10%以上且50%以下。由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能够稳定地确保芯线压接部23b与芯线露出部13的电连接。
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通过将压接凹部233的深度H2限制在10%以上且50%以下,由此能够更稳定地确保芯线压接部23b与芯线露出部13的电连接,能够确保更稳定的导电性。
另外,通过使芯线压接部23b的全宽W1与压接高度H1之比成为1:0.4~1:1.1,压接连接结构体1能够在确保了电连接的状态下可靠地安装于凹型连接器壳体32的型腔等。
具体地说,通过在压接后测量压接高度H1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对于压接连接结构体1不进行剖切就能够确认芯线压接部23b的压接状态。因此,在压接高度H1超过了规定的范围的情况下,压接连接结构体1被判断为其压接状态不良。
然而,芯线压接部23b的全宽W1受到例如凹型连接器壳体32中的安装有压接部23的型腔的形状或大小限制。除此之外,当压接连接芯线压接部23b与芯线露出部13时,从确保电连接的观点出发,芯线露出部13与芯线压接部23b的压缩率在该范围中存在限度。
因此,压接高度H1相对于芯线压接部23b的全宽W1越小,在压接连接结构体1中,芯线压接部23b和芯线露出部13越被过度压缩,由于与压接相伴的伸长,芯线露出部13会断线。另一方面,压接高度H1相对于芯线压接部23b的全宽W1越大,压接连接结构体1越容易发生例如无法安装于凹型连接器壳体32的型腔的问题。
因此,在利用压接凹部233强力压接芯线露出部13的压接连接结构体1中,在确保了更稳定的导电性的状态下,例如为了安装于凹型连接器壳体32的型腔,需要使芯线压接部23b的全宽W1与压接高度H1之间的关系最优化。
因此,作为芯线压接部23b的全宽W1与压接高度H1之比,优选限制在1:0.4~1:1.1的范围。由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能够确保上述那样的更稳定的电连接,且能够可靠地安装于凹型连接器壳体32的型腔等。
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通过将芯线压接部23b的全宽W1与压接高度H1之比限制在1:0.4~1:1.1的范围,能够在确保更稳定的导电性的状态下可靠地安装于凹型连接器壳体32等。
另外,通过在压接部23具有密封部23c,压接连接结构体1能够防止水分从压接部23的芯线露出部13侧的开口的侵入。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能够防止芯线露出部13被侵入的水分腐蚀等而无法确保芯线压接部23b与芯线露出部13的电连接。
而且,通过压接包覆电线10的绝缘包覆件12与包覆件压接部23a,压接连接结构体1能够容易使压接状态下的压接部23的内部成为封闭状态。由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水分向压接部23的内部的侵入。
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利用密封部23c确保阻水性,能够确保更稳定的导电性。
另外,通过由铝合金构成包覆电线10的芯线,并且由铜合金构成压接部23,压接连接结构体1在确保稳定的导电性的状态下,与具有基于铜线的芯线的包覆电线相比能够轻量化。
而且,通过利用上述那样的密封部23c和包覆件压接部23a来确保压接部23的长度方向X的两端的阻水性,与具有基于铜合金的导体部分的包覆电线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并且能够防止所谓的电腐蚀。
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与构成包覆电线10的导体的金属种类无关地实现了轻量化,能够确保稳定的导电性。而且,压接连接结构体1通过利用密封部23c和包覆件压接部23a确保阻水性,而能够确保更稳定的导电性。
另外,通过具有多根控制压接状态下的芯线压接部23b的截面形状而确保了稳定的导电性的压接连接结构体1,能够构成确保了良好的导电性的线束30。
另外,通过将线束30的压接端子20配置于凹型连接器壳体32内,利用通过控制压接状态下的芯线压接部23b的截面形状而确保了稳定的导电性的压接连接结构体1,能够构成确保了良好的导电性的凹型连接器31。
而且,当将凹型连接器31与凸型连接器41彼此嵌合来将配置于各连接器的连接器壳体32、42内的压接端子20彼此连接时,能够在确保了稳定的导电性的状态下将各连接器的压接端子20彼此连接。
因此,凹型连接器31借助于确保了稳定的导电性的压接连接结构体1能够确保具有更可靠的导电性的连接状态。
另外,通过使芯线压接部23b的压接底部231的下部形成为其外周面为大致平面,压接连接结构体1与外周面为大致圆弧状的压接底部相比,能够防止向宽度方向Y滚动。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使输送工序部170的输送变得容易。
另外,通过利用芯线压接部23b压接连接芯线露出部13的压接连接结构体1的制造方法依次进行下述工序,压接连接结构体1的制造装置100具有进行与下述工序相同工序的构件,从而控制压接状态下的芯线压接部23b的截面形状,能够确保稳定的导电性,所述工序为:插入工序,将芯线露出部13插入到芯线压接部23b;以及压接工序,压接凹部233的2个倾斜部分233a的面对角θ形成为10°以上且120°以下,所述压接凹部233从隔开芯线压接部23b的全宽W1的90%以下的间隔的芯线压接部23b上的位置起凹陷设置,将芯线压接部23b的宽度方向Y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截面大致凹形,并且将芯线露出部13与芯线压接部23b压接起来。
具体地说,通过将规定的间隔W2限制在芯线压接部23b的全宽W1的90%以下且将倾斜部分233a的面对角θ限制在10°以上且120°以下来形成压接凹部233,压接连接结构体1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连接结构体1的制造装置100构成为:当在芯线压接部23b上与压接凹部233的两端邻接地形成突出部分235时,能够形成相对于芯线压接部23b的全宽W1确保了规定的比例的宽度的突出部分235。
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连接结构体1的制造装置100更容易控制突出部分235的内表面形状和壁厚,能够更稳定地确保芯线压接部23b的内周面与芯线露出部13的外周面之间的接触长度。
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连接结构体1的制造装置100通过将规定的间隔W2限制在芯线压接部23b的全宽W1的90%以下,且将倾斜部分233a的面对角θ限制在10°以上且120°以下来形成压接凹部233,从而控制压接状态下的芯线压接部23b的截面形状,能够确保稳定的导电性。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使包覆电线10中的芯线成为铝合金,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由黄铜等铜合金等构成包覆电线10中的芯线。在这种情况下,使压接状态下的芯线露出部13与芯线压接部23b的截面积之和成为压接前的芯线露出部13与芯线压接部23b的截面积之和的40%以上且90%以下的范围。此时,优选将压接状态下的芯线露出部13的截面积限制在压接前的芯线露出部13的截面积的40%以上且85%以下的范围。另外,使压接端子20成为黄铜等铜合金,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由铝合金等构成压接端子20。
另外,虽然使压接端子20成为凹型的压接端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长度方向X上与凹型的压接端子嵌合的凸型的压接端子。或者,也可以是大致U字状或者环状的平板等而不是盒部21。
另外,使冲裁成端子形状的铜合金条卷起并使端部23e、23f彼此对接进行熔敷而形成了压接部23,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将重叠的端部熔敷成为一体的闭合截面形状的压接部。
另外,成为使包覆件压接部23a与芯线压接部23b大致相同直径的压接部23,但不限于此,只要是封闭筒形式的压接部23,也可以是包覆件压接部23a与芯线压接部23b的内外径分别不同的压接部23。
另外,在压接部23的铝芯线11侧前端形成了密封部23c,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用其它部件密封压接部23的前端。或者,也可以不形成密封部23c而直接使压接部23的前端开口。
另外,为了提高压接部23的包覆件压接部23a与绝缘包覆件12的阻水性,也可以用其它部件密封、或者形成强力压接部分等,该强力压接部分在包覆件压接部23a上朝向径向内侧凹陷设置,并且在周向上连续。
另外,使铝芯线11的截面积为2.5mm2,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成为适当的截面积和外径的铝芯线11,以及具有与此对应的适当的内外径的压接部23。
另外,将多根压接连接结构体1捆扎而构成了线束30,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成为将1根压接连接结构体1安装于单极的连接器壳体的结构。
另外,使压接凹部233形成为截面大致W字状,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成为倒梯形状、V字状、U字状、或者由相对于中心轴线C的倾斜角度彼此不同的倾斜部分233a形成的形状。
另外,如说明其它的压接连接结构体1的A-A方向剖面的图13(a)那样,在压接状态下,也可以在芯线压接部23b的在径向上与压接凹部233对置的位置上,形成至少使内表面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设置的内表面突部236。此外,在图13(a)中,以双点划线图示凹凸模具151。
当利用凸模152的第2凸侧凹部155b中的竖立设置于底面的突起来压接芯线露出部13与芯线压接部23b时,当形成压接凹部233时,同时形成该内表面突部236。
除此之外,压接凹部233的深度H2与压入长度H3的合计形成为被限制在压接高度H1的10%以上且75%以下的范围,优选为15%以上且60%以下的范围,更优选为15%以上且50%以下的范围。
例如,在以面对角θ为60°、且芯线露出部13的压缩率为50%的方式压接时的压接高度H1是1.45mm的情况下,压接成深度H2为0.4mm且压入长度H3为0.31mm。换言之,压入长度H3为压接高度H1的21%,深度H2与压入长度H3的合计为压接高度H1的49%。此时,从压接部23取下凹凸模具151,卸载后的压接部23内表面的平均压力成为了10MPa。
或者,在以面对角θ为45°且芯线露出部13的压缩率为61%的方式压接时的压接高度H1是1.67mm的情况下,压接成深度H2为0.6mm且压入长度H3为0.21mm。换言之,压入长度H3为压接高度H1的13%,深度H2与压入长度H3的合计为压接高度H1的49%。此时,从压接部23取下凹凸模具151,卸载后的压接部23内表面的平均压力成为了12.5MPa。
或者,在以面对角θ为60°且芯线露出部13的压缩率为71%的方式压接时的压接高度H1是1.87mm的情况下,压接成深度H2为0.6mm且压入长度H3为0.06mm。换言之,压入长度H3为压接高度H1的3%,深度H2与压入长度H3的合计为压接高度H1的35%。此时,从压接部23取下凹凸模具151,卸载后的压接部23内表面的平均压力成为了12.5MPa。
与此相对,在压入长度H3是0mm的情况下,从压接部23取下凹凸模具151,卸载后的压接部23内表面的平均压力成为5MPa以下。即,可以说,压接后的芯线露出部13与芯线压接部23b的内表面充分地接触。
由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能够利用芯线压接部23b的压接凹部233与内表面突部236来夹持芯线露出部13。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能够进一步提高芯线压接部23b与芯线露出部13的机械性强度和电连接性。
而且,通过形成内表面突部236,芯线压接部23b的宽度方向Y的截面上的内周长变长。除此之外,控制了芯线压接部23b的突出部分235的内表面形状和壁厚,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即使形成内表面突部236,也能够使芯线露出部13进入到突出部分235的内部空间,能够使与芯线露出部13的接触长度变长。
除此之外,压接后的芯线压接部23b通过将压接凹部233的深度H2与压入长度H3的合计限制在压接高度H1的10%以上且75%以下的范围,能够使芯线露出部13进入到突出部分235,并且能够利用突出部分235和内表面突部236可靠地夹持芯线露出部13。此时,压入长度H3越大,越能够抑制耐热试验后的电阻率上升。
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能够提高芯线压接部23b与芯线露出部13的机械性强度,并且稳定地确保电连接。
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通过具有与压接凹部233对置的内表面突部236,能够确保更稳定的导电性。
此外,虽然形成了1个内表面突部236,但不限于此,如图13(b)所示,也可以形成2个内表面突部236。由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能够进一步提高芯线压接部23b与芯线露出部13的机械性强度,并且更稳定地确保电连接。
另外,在图13中使内表面突部236形成为不同于压接凹部233的形状,但不限于此,例如,在宽度方向Y的截面上,也可以成为与压接凹部233大致相同的形状、或者仅内表面部分朝向径向的内侧隆起的形状等。
此外,如说明其它的压接连接结构体中的A-A方向剖面的图14那样,优选将突出部分235的外表面半径设定成:当从外表面半径减去板厚时,比构成铝芯线11的铝线材11a的外径小,且比芯线压接部23b的板厚大。
由此,铝线材11a容易更可靠地进入到突出部分235,因此在芯线压接部23b的截面上,铝线材11a不偏斜地被压接,能够确保良好的电连接性。
而且,优选使突出部分235的上端部235z、235z压接成,在芯线压接部23b的压接状态下的径向的截面上,位于比压接底部231的下端部231z、231z靠大致水平方向内侧的位置。
由此,能够利用芯线压接部23b牢靠地压缩芯线露出部13,因此能够确保良好的电连接性。
另外,在压接工序以及压接构件中,通过同时形成内表面突部236和压接凹部233,以及具有进行该工序的构件,压接连接结构体1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连接结构体1的制造装置100能够效率良好地在芯线压接部23b上形成夹持芯线露出部13的压接凹部233和内表面突部236。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连接结构体1的制造装置100能够进一步提高芯线压接部23b与芯线露出部13的机械性强度,并且效率良好地压接连接芯线压接部23b与芯线露出部13。
而且,芯线压接部23b通过使径向的截面上的内周长变长,并且容易控制芯线压接部23b的突出部分235的内表面形状和壁厚,压接连接结构体1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连接结构体1的制造装置100使芯线露出部13没有间隙地进入到芯线压接部23b的内部空间,能够压接连接芯线压接部23b与芯线露出部13。
由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连接结构体1的制造装置100能够提高芯线压接部23b与芯线露出部13的机械性强度,并且能够制造稳定地确保了电连接的压接连接结构体1。
因此,压接连接结构体1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连接结构体1的制造装置100通过同时形成压接凹部233和内表面突部236,能够制造确保了更稳定的导电性的压接连接结构体1。
在本发明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对应关系中,
本发明的导体对应实施方式的铝芯线11,
以下也同样,
导体露出部对应芯线露出部13,
压接部对应芯线压接部23b,
插入构件对应输送工序部170,
压接构件对应压接工序部150、以及凹凸模具151,
但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获得多个实施方式。
符号说明
1:压接连接结构体;10:包覆电线;11:铝芯线;12:绝缘包覆件;13:芯线露出部;20:压接端子;23b:芯线压接部;23c:密封部;30:线束;31:凹型连接器;32:凹型连接器壳体;40:线束;41:凸型连接器;42:凸型连接器壳体;100:制造装置;150:压接工序部;151:凹凸模具;170:输送工序部;233:压接凹部;233a:倾斜部分;236:内表面突部;C:中心轴线;H1:压接高度;H2:深度;W1:全宽;W2:规定的间隔;X:长度方向;θ:面对角。
Claims (12)
1.一种压接连接结构体,其具有:
包覆电线,其是用绝缘性的绝缘包覆件包覆导电性的导体而成的;以及
压接端子,其具有压接部,该压接部至少容许对导体露出部的压接连接,该导体露出部是去除所述绝缘包覆件的前端附近而使所述导体露出而成的,
该压接连接结构体利用所述压接部压接连接所述导体露出部,其中,
所述压接部是大致筒状的封闭筒形式的压接部,至少容许插入所述导体露出部,并且沿所述包覆电线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压接状态下,所述压接部的径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具有压接凹部的截面大致凹形,该压接凹部借助两个从在大致水平方向上隔着规定的间隔的位置起朝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部分凹陷设置而成,
所述规定的间隔为所述压接部的所述大致水平方向的全宽的90%以下,
在所述径向上面对的所述倾斜部分所成的面对角为10°以上且120°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接连接结构体,其中,
在所述径向的截面上,压接状态下的所述导体露出部与所述压接部的截面积之和为压接前的所述导体露出部与所述压接部的截面积之和的40%以上且9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接连接结构体,其中,
沿着穿过所述压接部的径向中心的大致铅直方向的中心轴线的所述压接凹部的长度即深度为所述压接部的压接高度的10%以上且50%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接连接结构体,其中,
所述压接部的全宽与压接高度之比为1:0.4~1:1.1。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接连接结构体,其中,
在压接状态下,在所述压接部的在径向上与所述压接凹部对置的位置处具有内表面突部,该内表面突部是至少使内表面朝向所述径向的内侧突出设置而成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接连接结构体,其中,
在所述压接部的所述导体露出部侧的前端具有密封部,该密封部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并且密封所述长度方向的前端。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接连接结构体,其中,
所述导体由铝系材料构成,并且至少所述压接部由铜系材料构成。
8.一种线束,其中,
该线束具有多根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接连接结构体。
9.一种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该压接连接结构体具有:
包覆电线,其是用绝缘性的绝缘包覆件包覆导电性的导体而成的;以及压接端子,其具有压接部,该压接部至少容许对导体露出部的压接连接,该导体露出部是去除所述绝缘包覆件的前端附近而使所述导体露出而成的,该压接连接结构体利用所述压接部压接连接所述导体露出部,其中,
该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依次进行如下工序:
插入工序,至少将所述导体露出部插入到大致筒状的封闭筒形式的所述压接部中,其中该压接部沿所述包覆电线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
压接工序,将压接凹部的2个倾斜部分的面对角形成为30°以上且60°以下,将所述压接部的所述径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截面大致凹形,并且将所述导体露出部与所述压接部压接起来,其中所述压接凹部从所述压接部上的隔着相对于所述压接部的大致水平方向的全宽为60%以上且80%以下的间隔的位置起,以朝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凹陷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压接工序中,
在所述压接部的在径向上与所述压接凹部对置的位置处,至少使内表面朝向所述径向的内侧而突出设置内表面突部,并且同时形成所述内表面突部和所述压接凹部。
11.一种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装置,
该压接连接结构体具有:
包覆电线,其是用绝缘性的绝缘包覆件包覆导电性的导体而成的;以及压接端子,其具有压接部,该压接部至少容许对导体露出部的压接连接,该导体露出部是去除所述绝缘包覆件的前端附近而使所述导体露出而成的,该压接连接结构体利用所述压接部压接连接所述导体露出部,其中,
该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装置具有:
插入构件,其至少将所述导体露出部插入到大致筒状的封闭筒形式的所述压接部中,其中该压接部沿所述包覆电线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
压接构件,其将压接凹部的2个倾斜部分的面对角形成为10°以上且120°以下,将所述压接部的所述径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截面大致凹形,并且将所述导体露出部与所述压接部压接起来,所述压接凹部从所述压接部上的隔着相对于所述压接部的大致水平方向的全宽为90%以下的间隔的位置起,以朝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凹陷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装置,其中,
在所述压接构件中具有下述这样的构件:在所述压接部的在径向上与所述压接凹部对置的位置处,至少使内表面朝向所述径向的内侧而突出设置内表面突部,并且同时形成所述内表面突部和所述压接凹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14331 | 2013-10-15 | ||
JP2013214331 | 2013-10-15 | ||
JP2013-273649 | 2013-12-28 | ||
JP2013273649 | 2013-12-28 | ||
PCT/JP2014/077347 WO2015056672A1 (ja) | 2013-10-15 | 2014-10-14 | 圧着接続構造体、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圧着接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圧着接続構造体の製造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637706A true CN105637706A (zh) | 2016-06-01 |
CN105637706B CN105637706B (zh) | 2018-06-29 |
Family
ID=52828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50806.XA Active CN105637706B (zh) | 2013-10-15 | 2014-10-14 | 压接连接结构体、线束、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768526B2 (zh) |
JP (1) | JP6053944B2 (zh) |
KR (1) | KR101825312B1 (zh) |
CN (1) | CN105637706B (zh) |
WO (1) | WO2015056672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80827A (zh) * | 2017-12-27 | 2019-07-0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导电端子、导电端子的制造装置及含导电端子的旋转电机 |
CN110521061A (zh) * | 2017-04-28 | 2019-11-29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电线的连接结构及线束的制造方法 |
CN111247605A (zh) * | 2017-11-02 | 2020-06-05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管导体及导电路径 |
CN114189163A (zh) * | 2020-09-15 | 2022-03-15 | 日本电产艾莱希斯株式会社 | 导电体单元、逆变器装置、马达单元和车辆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009383B (zh) * | 2013-02-23 | 2017-09-01 |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构造体、端子压接部件、线束、连接器、连接构造体的压接方法、以及压接该连接构造体的压接装置 |
KR101833650B1 (ko) * | 2013-11-01 | 2018-02-28 | 후루카와 덴키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와이어 하니스, 단자와 피복 도선의 접속 방법, 금형 |
DE102015226057A1 (de) * | 2015-12-18 | 2017-06-22 | Leoni Bordnetz-Systeme Gmbh | Crimpverbindung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Crimpverbindung und Amboss für ein Crimpwerkzeug |
JP6605970B2 (ja) * | 2016-01-20 | 2019-11-13 |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端子付き電線、ワイヤハーネス |
FR3054379B1 (fr) * | 2016-07-19 | 2020-11-20 | Delphi Int Operations Luxembourg Sarl | Outil de sertissage et contact obtenu avec l'outil |
JP6387441B1 (ja) * | 2017-06-09 | 2018-09-05 | 株式会社白山 | 端子圧着装置及び端子圧着方法 |
JP7388626B2 (ja) * | 2018-05-22 | 2023-11-29 |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接続構造及び接続方法 |
JP7028736B2 (ja) * | 2018-07-24 | 2022-03-02 |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端子付き電線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14386U (zh) * | 1977-07-01 | 1979-01-30 | ||
US20040168315A1 (en) * | 2002-12-20 | 2004-09-02 | Yazaki Corporation | Method of connecting terminal and electric wire |
JP2009087848A (ja) * | 2007-10-02 | 2009-04-23 |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 アルミニウム電線用の圧着端子およびアルミニウム電線の端子圧着方法 |
CN101752771A (zh) * | 2008-12-12 | 2010-06-23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压接筒的压接方法、压接筒及压接装置 |
JP2013030274A (ja) * | 2011-07-26 | 2013-02-07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圧着金型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14386A (en) | 1977-07-05 | 1979-02-02 | Kao Corp | Novel nonionic surfactant |
JP3994822B2 (ja) * | 2002-08-08 | 2007-10-24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アース端子と電線の防水接続構造 |
US7252564B1 (en) * | 2006-01-27 | 2007-08-07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Female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crimping portions of double thickness |
JP5566772B2 (ja) | 2010-05-20 | 2014-08-06 | 古河電工産業電線株式会社 | 導体接続方法及び導体接続構造体 |
-
2014
- 2014-10-14 CN CN201480050806.XA patent/CN105637706B/zh active Active
- 2014-10-14 US US15/029,044 patent/US9768526B2/en active Active
- 2014-10-14 WO PCT/JP2014/077347 patent/WO201505667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10-14 KR KR1020167005769A patent/KR101825312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4-10-14 JP JP2015542614A patent/JP6053944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14386U (zh) * | 1977-07-01 | 1979-01-30 | ||
US20040168315A1 (en) * | 2002-12-20 | 2004-09-02 | Yazaki Corporation | Method of connecting terminal and electric wire |
JP2009087848A (ja) * | 2007-10-02 | 2009-04-23 |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 アルミニウム電線用の圧着端子およびアルミニウム電線の端子圧着方法 |
CN101752771A (zh) * | 2008-12-12 | 2010-06-23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压接筒的压接方法、压接筒及压接装置 |
JP2013030274A (ja) * | 2011-07-26 | 2013-02-07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圧着金型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21061A (zh) * | 2017-04-28 | 2019-11-29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电线的连接结构及线束的制造方法 |
CN111247605A (zh) * | 2017-11-02 | 2020-06-05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管导体及导电路径 |
CN111247605B (zh) * | 2017-11-02 | 2021-11-12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管导体及导电路径 |
CN109980827A (zh) * | 2017-12-27 | 2019-07-0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导电端子、导电端子的制造装置及含导电端子的旋转电机 |
CN109980827B (zh) * | 2017-12-27 | 2021-10-2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导电端子、导电端子的制造装置及含导电端子的旋转电机 |
CN114189163A (zh) * | 2020-09-15 | 2022-03-15 | 日本电产艾莱希斯株式会社 | 导电体单元、逆变器装置、马达单元和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60240938A1 (en) | 2016-08-18 |
CN105637706B (zh) | 2018-06-29 |
KR101825312B1 (ko) | 2018-02-02 |
WO2015056672A1 (ja) | 2015-04-23 |
JPWO2015056672A1 (ja) | 2017-03-09 |
US9768526B2 (en) | 2017-09-19 |
JP6053944B2 (ja) | 2016-12-27 |
KR20160040669A (ko) | 2016-04-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637706A (zh) | 压接连接结构体、线束、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装置 | |
US10431905B2 (en) | Method for crimping connection structure | |
CN105009386B (zh) | 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连接结构体、线束、压接部件和压接装置 | |
US11394136B2 (en) | Terminal | |
JP6652583B2 (ja) | 端子付き電線 | |
US10559894B2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onnection structure, wire harness,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connection structure | |
CN104137341A (zh) | 压接端子、带端子电线及线束结构体 | |
EP2573876A1 (en) |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it | |
CN101997176A (zh) | 具有端子的压接电线及其制造方法 | |
JP2014187039A5 (zh) | ||
CN101740882A (zh) | 多级电端子压接 | |
US9941601B2 (en) | Terminal, wire harness, and wire-harness structure | |
US20100035487A1 (en) | Terminal fitting and a wire connected with a terminal fitting | |
US20130072060A1 (en) | Connector | |
JP2008262842A (ja) | 端子金具 | |
US10886686B2 (en) | Method for crimping an electrical contact to a cable and tool for implementing said method | |
JP6786312B2 (ja) | 圧着端子 | |
CN104126252A (zh) | 电线连接结构体、电线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具备电线连接结构体的连接器、以及压接用模 | |
CN111247605B (zh) | 管导体及导电路径 | |
US8813341B2 (en) | Device for attaching a line to a connecting element | |
JP2017079169A (ja) | 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圧着冶具、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 |
WO2013021602A1 (en) | Terminal crimped wire | |
US20240178583A1 (en) | Crimp terminal and terminal-fitted electric wire | |
CN103378531A (zh) | 端子制造方法和基板连接器 | |
JP7074399B2 (ja) | 端子圧着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