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09383B - 连接构造体、端子压接部件、线束、连接器、连接构造体的压接方法、以及压接该连接构造体的压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构造体、端子压接部件、线束、连接器、连接构造体的压接方法、以及压接该连接构造体的压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09383B
CN105009383B CN201380073600.4A CN201380073600A CN105009383B CN 105009383 B CN105009383 B CN 105009383B CN 201380073600 A CN201380073600 A CN 201380073600A CN 105009383 B CN105009383 B CN 1050093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iphery
crimping
contact portion
pressure
pressure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360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09383A (zh
Inventor
外池翔
川村幸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Furukawa Automotive Systems Inc
Original Assigne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Furukawa Automotive System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Furukawa Automotive Systems Inc filed Critical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0093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093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093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093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183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18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having an uneven wire-receiving surface to improve the conta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forming connections by deformation, e.g. crimping tool
    • H01R43/048Crimping apparatus or proces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10T29/49204Contact or terminal manufacturing
    • Y10T29/49208Contact or terminal manufacturing by assembling plural parts
    • Y10T29/4922Contact or terminal manufacturing by assembling plural parts with molding of ins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使压接端子的压接部变形为不希望的压接形状,而能够使其以期望的压接形状压接连接于包覆电线的电线前端部的连接构造体、端子压接部件、线束、连接器、连接构造体的压接方法、以及压接该连接构造体的压接装置。在将凹型压接端子(10)的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压接于包覆电线(200)的电线前端部(200a)时,使压接装置(60A)中的下模(61)的外周接触部(613、613)和上模(62)的外周接触部(623)以由长度方向(X)和压接方向(Z)形成的基准平面为基准,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与长度方向(X)以及压接方向(Z)垂直的方向的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外周。在对导体压接部(30a)进行压接时不会产生旋转或扭转等,能够使导体压接部(30a)变形为期望的压接形状而压接连接于铝芯线(201)的导体前端部(201a)。

Description

连接构造体、端子压接部件、线束、连接器、连接构造体的压接 方法、以及压接该连接构造体的压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被安装在负责汽车用线束的连接的连接器等上的连接构造体、端子压接部件、线束、连接器、连接构造体的压接方法、以及压接该连接构造体的压接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上装备的电装设备经由捆束包覆电线而成的线束与另外的电装设备、电源装置连接而构成电路。此时,线束和电装设备或电源装置通过安装在各自中的连接器连接在一起。
对于在上述连接器中具备的压接端子,提出有多种结构,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压接端子也是这种压接端子中的一种。
如图14所示,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压接端子81是闭合桶型的压接端子81,关于该压接端子81,在将包覆电线82的前端侧露出的导体83插入到压接端子81的具有大致筒状的压接部81a后,使压接部81a在直径缩小方向上变形而压接连接于导体83。
但是,例如在利用图14的(a)所示的压接装置70的下模71和上模72使上述那样的大致筒状的压接部81a发生变形的情况下,由于是使下模71和上模72以与压接部81a的外周在径向上点接触的方式进行加压,因此压接部81a的圆形度和硬度越高,越难以使下模71和上模72的对压接部81a进行加压的压接方向Z与通过压接部81a的径向中心部P的垂直的假想基准线一致,只要压接部81a的径向中心部P向左右稍微偏离,压接部81a就会向图14的(a)中的双点划线示出的方向发生旋转移动。因此,在使压接部81a变形时,压接部81a容易产生扭转,从而无法以期望的压接形状进行压接连接(参照图14的(b))。
此外,如果压接部81a产生扭转,则应力集中在该扭转后的部分处,因此,例如产生破裂或龟裂等的可能性增高,可能无法确保期望的连接强度。而且,由于压接部81a扭转,导致该压接部81a的一部分朝向与该压接部81a的长度方向垂直的一方大幅地突出。如果该突出部分的突出量较大,则在将连接有包覆电线82的压接端子81插入到连接器的端子插入孔时,压接部81a的突出部分与端子插入孔的入口附近或内壁抵接而妨碍插入,因此难以将压接端子81插入到端子插入孔内的规定位置,在连接器的端子插入孔中的插入性变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376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使压接端子的压接部变形为不希望的压接形状,而能够使其变形为期望的压接形状并压接连接于包覆电线的电线前端部的连接构造体、端子压接部件、线束、连接器、连接构造体的压接方法、以及压接该连接构造体的压接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连接构造体的压接方法及压接该连接构造体的压接装置,针对将包覆电线中的前端侧的绝缘包覆部剥掉而使导体露出所得到的电线前端部,将所述电线前端部插入到压接端子中具有允许所述电线前端部的插入的内部空间的截面中空的压接部中,利用构成为一对的端子加压部件的压接方向的动作,使得所述压接部变形,对所述包覆电线和所述压接端子进行压接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端子压接部件上设置外周接触部,所述外周接触部接触于与所述压接端子的长度方向以及压接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垂直截面中的所述压接部的外周,在所述垂直截面中的所述压接部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构成为一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中的至少一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并且将所述外周接触部配置成,在使构成为一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沿压接方向进行动作而使所述压接部变形时,所述压接部的外周与所述外周接触部的接触部位是以由所述长度方向和所述压接方向形成的基准平面为基准而对称的。
这里,上述压接端子例如可以由闭合桶型的凹型压接端子或凸型压接端子构成。此外,压接部例如可以由以下部分构成:被压接于导体前端部的线筒,所述导体前端部是将包覆电线中的前端侧的绝缘包覆部剥掉而使导体露出所得到的;以及被压接于露出了导体之后的前端侧的绝缘包覆部的绝缘筒。
此外,压接部例如可以由铜、铜合金等铜系材料构成。此外,导体例如可以由铝制线材或铝合金制线材、铜制线材或铜合金制线材、用铜包覆铝制线材的外周面而得到的线材、或者用具有导电性的适当的金属线构成的线材等构成。
根据本发明,不会使压接端子的压接部变形为不希望的压接形状,而能够使其变形为期望的压接形状并压接连接于包覆电线的电线前端部。
详细地讲,使外周接触部以如下方式进行接触:在使一对端子加压部件沿压接方向进行动作而使压接端子的压接部变形时,压接部的外周与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的接触部位是以压接端子的长度方向和压接方向所成的基准平面为基准而对称的。
即,在利用一对端子加压部件使压接部变形的压接动作初期时,在抑制以该压接部的径向中心部为中心的旋转的方向上,对压接部的外周对称地赋予由外周接触部的接触产生的阻力,因此能够防止压接部发生旋转或扭转,能够始终确保恒定的压接动作。并且,将压接部限制在对称地配置的外周接触部之间,因此能够防止压接部的方向和位置发生移位。
由此,在将压接部压接连接于电线前端部时,不会使压接部产生扭转等,而能够使其变形为期望的压接形状并压接连接于包覆电线的电线前端部。其结果,能够确保稳定的导电性。
并且,能够将连接有包覆电线的压接端子可靠地插入到例如连接器中的端子插入孔内的规定位置,能够得到稳定的插入性。
进而,由于使得压接部变形为期望的压接形状而压接连接于电线前端部,因此在压接部与电线前端部之间不易产生隙间,能够确保阻水性。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可以是:在构成为一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中的另一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上设置外周接触部,所述外周接触部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所述压接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外周点接触,将所述外周接触部配置成,在使构成为一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沿压接方向进行动作而使所述压接部变形时,所述压接部的外周与所述外周接触部的接触部位是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而对称的。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压接端子的压接部更可靠地变形为期望的压接形状来进行压接连接。
详细地讲,使外周接触部以如下方式进行接触:在使一对端子加压部件沿压接方向进行动作而使压接端子的压接部变形时,压接部的外周与另一方的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的接触部位是以处于垂直截面中的压接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外周的方式,以基准平面为基准而对称的。
即,使另一方的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以基准平面为基准对称地接触于压接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外周,因此与上述那样仅使一方的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与压接部的外周接触相比,对称地点接触于压接部的外周的部位增多,在抑制压接部旋转的方向上赋予的阻力增大。
其结果,在使压接部变形的压接动作初期时,压接部不易旋转,能够对压接端子的压接部和包覆电线的电线前端部更可靠地进行压接连接。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可以是:在构成为一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中的另一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上设置外周接触部,所述外周接触部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所述压接部的外周点接触,在所述垂直截面中的所述压接部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另一方的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并且将所述外周接触部配置成,在使构成为一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沿压接方向进行动作而使所述压接部变形时,所述压接部的外周与所述外周接触部的接触部位是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而对称的。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压接端子的压接部更准确且可靠地变形为期望的压接形状来进行压接连接。
详细地讲,使外周接触部以如下方式进行接触:在使一对端子加压部件沿压接方向进行动作而使压接端子的压接部变形时,压接部的外周与另一方的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的接触部位是以基准平面为基准而对称的。
即,使一方的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以基准平面为基准而对称地接触于压接部的一方的外周,使另一方的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以基准平面为基准而对称地接触于压接部的另一方的外周,因此与上述那样仅使一方的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与压接部的外周接触相比,对称地点接触于压接部的外周的部位更多,在抑制压接部旋转的方向上赋予的阻力更大。
其结果,在使压接部变形的压接动作初期时,压接部更不易旋转,能够更准确且可靠地进行压接连接。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可以是:在构成为一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中的另一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上设置外周接触部,所述外周接触部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所述压接部的外周线接触,将所述外周接触部配置成,在使构成为一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沿压接方向进行动作而使所述压接部变形时,所述压接部的外周与所述外周接触部的接触部位是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而对称的。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更高的精度,使压接部变形为期望的压接形状来进行压接连接。
详细地讲,使外周接触部以如下方式进行线接触:在使一对端子加压部件沿压接方向进行动作而使压接端子的压接部变形时,压接部的外周与另一方的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的接触部位相对于压接部的外周,是以基准平面为基准而对称的。
即,使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以基准平面为基准对称地线接触于压接部的外周,因此与上述那样使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与压接部的外周点接触相比,与压接部的外周线接触的接触部分的面积增大,在抑制压接部旋转的方向上赋予的阻力进一步增大,因此压接部更不易旋转。此外,利用线接触的外周接触部来支承压接部的另一方的外周,因此压接部的稳定性高,能够防止压接部的方向和位置发生移位。
其结果,在使压接部变形的压接动作初期时,压接部更不易旋转,能够以更高的精度进行压接连接。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可以是:将另一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配置成比一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靠内侧。
根据本发明,能够利用一方和另一方的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进一步抑制压接部的旋转。
详细地讲,与一方的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相比,使另一方的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接触更靠内侧的外周。即,因一方的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的接触而赋予的阻力赋予部分、和因另一方的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的接触而赋予的阻力赋予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周向上不同,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压接部的旋转。
其结果,抑制压接部旋转的效果更好,变形为期望的压接形状的精度提高。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可以是:由导体压接部构成所述压接部,所述导体压接部被压接于从所述包覆电线中的绝缘包覆部的前端露出的导体的导体前端部。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压接端子的压接部可靠地压接连接于包覆电线的前端侧露出的导体前端部,能够确保规定的导电性。
并且,本发明是一种端子压接部件,其构成为一对,所述端子压接部件针对将包覆电线中的前端侧的绝缘包覆部剥掉而使导体露出所得到的电线前端部,在将所述电线前端部插入到压接端子的压接部的状态下使该压接部变形,对所述电线前端部和所述压接端子压接连接,所述端子压接部件的特征在于,设有外周接触部,所述外周接触部接触于与所述压接端子的长度方向以及压接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垂直截面中的所述压接部的外周,在所述垂直截面中的所述压接部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构成为一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中的至少一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并且将该外周接触部配置成,在使所述压接部变形时,所述压接部的外周与所述外周接触部的接触部位是以所述长度方向和所述压接方向所成的基准平面为基准而对称的。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压接端子和包覆电线的导电性。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一种连接构造体,该连接构造体是利用上述压接端子的压接部将所述包覆电线和所述压接端子连接在一起而成的。
根据本发明,能够构成可确保稳定的导电性的连接构造体。
而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是将上述连接构造体中的所述压接端子配置在连接器壳体内而成的。
根据本发明,能够确保具有可靠的导电性的连接状态。
而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一种线束,该线束是对多个上述连接构造体进行捆束,并且将所述连接构造体中的压接端子安装于连接器壳体内而成的。
根据本发明,能够利用提高了压接端子和包覆电线的导电性的连接构造体,构成确保了良好的导电性的线束。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不使压接端子的压接部变形为不希望的压接形状,而能够使其变形为期望的压接形状并压接连接于包覆电线的电线前端部的连接构造体、端子压接部件、线束、连接器、连接构造体的压接方法、以及压接该连接构造体的压接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有关本实施方式的连接构造体的说明图。
图2是在宽度方向中央进行了剖切的连接构造体的纵剖侧视图。
图3是有关压接连接构造体的压接部的说明图。
图4是有关第1压接装置的说明图。
图5是有关第1压接装置对压接部的压接方法的说明图。
图6是有关第2压接装置对压接部的压接方法的说明图。
图7是有关第3压接装置对压接部的压接方法的说明图。
图8是有关第4压接装置对压接部的压接方法的说明图。
图9是有关连接器的说明立体图。
图10是有关第3压接装置所执行的其他压接方法的说明图。
图11是形成为其他压接形状的大致M字状压接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形成为另一其他压接形状的大致M字状压接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13是形成为又一压接形状的大致M字状压接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14是以往的压接装置对压接部的压接方法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是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的说明图,详细地说,图1的(a)是在压接前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处进行了剖切的凹型压接端子10的纵剖立体图,图1的(b)是示出压接前的凹型压接端子10和包覆电线200的立体图,图1的(c)是压接后的凹型压接端子10和包覆电线200、即压接连接构造体1的立体图。
图2是在宽度方向Y中央部处进行了剖切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的纵剖侧视图。图3是有关压接连接构造体1的压接部30的说明图,详细地说,图3的(a)是透过了盒部20和密封部34后的状态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的压接部立体图,图3的(b)是从图2所示的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X1观察到的大致U字状压接部44A的沿A-A线箭头的剖视图。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构造体是将包覆电线200和凹型压接端子10连接而构成的。
即,是将导体前端部201a压接连接于凹型压接端子10的压接部30而构成的,其中,导体前端部201a是将包覆电线200中的电线前端部200a的前端侧的绝缘包覆部202剥离,使铝芯线201露出而得到的。
压接连接于上述凹型压接端子10的包覆电线200是利用由绝缘树脂构成的绝缘包覆部202包覆铝芯线201的外周全长而构成的,其中,铝芯线201是捻合多个铝合金制的铝线材并将其捆束成1束而成的。
电线前端部200a是在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处,朝向前端侧依次串联配置了铝芯线201的导体前端部201a和绝缘包覆部202的包覆前端部202a而成的部分。
如图1所示,在凹型压接端子10上一体地构成有盒部20和压接部30,该盒部20允许省略了图示的凸型连接器中的插入片从该凹型压接端子10的长度方向X的前端侧即前方朝向后方插入,该压接部30隔着规定长度的过渡部20a配置在盒部20的后方。
这里,上述长度方向X是与对压接部30进行压接而连接在一起的包覆电线200的长度方向X一致的方向,宽度方向Y是在平面方向上与长度方向X交叉的方向。
相对于该压接部30,将靠盒部20的一侧作为前方,相反,相对于盒部20,将靠压接部30的一侧作为后方(参照图1)。
详细地讲,凹型压接端子10由表面镀锡(镀Sn)的黄铜等铜合金(未图示)构成,其是由从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X1观察时呈中空四棱柱体的盒部20、和从后方侧X2观察时呈截面中空的压接部30构成的闭合桶型的端子。
具有插入到盒部20的插入片的凸型压接端子(未图示)的压接部30也以同样的结构而构成(参照图1)。
另外,不限于铜合金,也可以用铝合金、或具有导电性的恰当的金属等构成凹型压接端子10。
盒部20在中空四棱柱体的前方侧X1内部具有弹性接触片21,该弹性接触片21朝向长度方向X的后方弯折,且与插入的凸型连接器的插入片(省略图示)接触。
该盒部20以使侧面部23a、23b重合的方式弯折,从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X1观察时构成为大致矩形,其中,该侧面部23a、23b与底面部22的垂直于长度方向X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部相连。
压接前的压接部30由以下部分构成:与盒部20的底面部22的后端连续的压接底面31;以及大致中空形状(筒状)的电线压接部32,其以从长度方向X的后方侧X2观察可插入电线前端部200a的方式仅在后方侧X2开口,并且前端侧和整个周面部不开口(参照图1的(a)(b))。
该压接部30具有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允许绝缘包覆部202的包覆前端部202a以及从包覆前端部202a露出的铝芯线201的导体前端部201a插入。
另外,压接部30的长度方向长度Xb(参照图1的(b))形成得比导体前端部201a的、从绝缘包覆部202的长度方向X前方侧的前端即包覆前端部202aa起在长度方向X的前方露出的长度方向X上的露出长度Xw长。
另外,压接部30从前方侧X1朝向后方侧X2,以依次连续地串联配设的方式一体地构成有压接铝芯线201的导体前端部201a的导体压接部30a、和压接绝缘包覆部202的包覆压接部30b,压接部30的内周形成为与绝缘包覆部202的外径相对应的周长和形状。
导体压接部30a是在将电线前端部200a插入压接部30的状态下,与铝芯线201的长度方向X上的前方侧X1的导体前端部201a对应的部分,且形成为能够围绕导体前端部201a的中空形状。
包覆压接部30b是在将电线前端部200a插入压接部30的状态下,与绝缘包覆部202的长度方向X上的前方侧X1的包覆前端部202a对应的部分,且形成为能够围绕包覆前端部202a的中空形状。
并且,导体压接部30a和包覆压接部30b是在压接前的状态下彼此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的筒状。
而且,在导体压接部30a的内表面,沿长度方向X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有3个沿着导体压接部30a的内周的齿33,齿33在压接着铝芯线201的状态下供铝芯线201嵌入。
另外,齿33形成为从压接部30的压接底面31沿宽度方向Y连续至电线压接部32的两侧内周的槽形(参照图1的(a))。
此外,在压接部30的前端部分处形成了密封部34,该密封部34使压接部30的内表面彼此紧贴,从而阻止水分从前方浸入到压接部30的内部空间。
密封部34是以沿上下方向将从导体前端部201a的前端201aa朝前方突出的压接部30的前端侧压扁的方式,使压接部30所面对的压接底面31和电线压接部32的内表面变形为彼此紧贴的扁平状后,在宽度方向上进行了激光焊接(例如光纤激光焊接)而成的。
而且,使用卷边工具等模具部件(未图示),使变形为扁平状且进行了激光焊接的密封部分变形为截面大致U字状,形成了在从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X1观察时呈宽度方向Y上较宽的截面大致U字状的凹状密封部34a(参照图1的(b)、图2)。
另外,可以在形成凹状密封部34a后进行激光焊接,或者不形成凹状密封部34a而直接变形为扁平状。
对将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凹型压接端子10的压接部30和包覆电线200压接连接而构成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压接连接构造体1是对上述凹型压接端子10的压接部30和包覆电线200的铝芯线201进行压接连接而构成的(参照图1~图3)。
详细地说,针对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包覆部202朝前端侧露出的铝芯线201的导体前端部201a,以导体前端部201a的前端201aa在长度方向X上的位置比压接部30的密封部34靠后方的方式,将包覆电线200的电线前端部200a插入到凹型压接端子10的压接部30。
此时,将压接部30的长度方向长度Xb(参照图1的(b)(c))形成得比导体前端部201a的、从绝缘包覆部202的长度方向X前方侧的前端即包覆前端部202aa起在长度方向X的前方露出的长度方向X上的露出长度Xw(参照图1的(a))长。
因此,包覆电线200的电线前端部200a的、从导体前端部201a的前端201aa到绝缘包覆部202的包覆前端部202aa的后方侧X2的范围,被插入到压接部30内。
在如上述那样将电线前端部200a的包覆前端部202aa插入到压接部30内的规定位置后,利用图4所示的第1压接装置60A,对压接部30整体进行加压而使其在直径缩小方向上变形,并且以覆盖包覆电线200的电线前端部200a和铝芯线201的导体前端部201a的方式使压接部30整体变形,对压接部30和铝芯线201进行压接连接。
此时,压接部30在上述密封部34的后方侧X2,形成有从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X1观察时呈截面大致U字状的大致U字状压接部44A(参照图1的(c)、图2)。
如图3的(a)(b)所示,大致U字状压接部44A的由压接部30的压接底面31构成的下表面侧为凸状的截面圆弧状,大致U字状压接部44A由上表面侧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凹陷成截面凹状的凹部45、和在凹部45的宽度方向Y两侧部处朝向上表面侧突出的突起部46构成。
如图4、图5所示,以成为上述那样的大致U字状压接部44A的方式对压接部30进行压接的第1压接装置60A由对凹型压接端子10的压接部30的下侧外周进行加压的下模61、和对压接部30的上侧外周进行加压的上模62构成。
图4是有关第1压接装置60A的说明图,详细地说,图4的(a)是压接装置60A的立体图,图4的(b)是压接装置60A的侧视图。
图5是有关压接装置60A对压接部30的压接方法的说明图,详细地说,图5的(a)是利用压接装置60A使压接部30变形的压接动作初期时的概略图,图5的(b)是利用压接装置60A使压接部30变形并进行了压接连接后的状态的概略图。
下模61是在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X1和后方侧X2配置有以下部分而构成的:截面大致U字状的前侧支承部61a,其使压接部30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发生变形;以及截面大致U字状的后侧支承部61b,其使包覆压接部30b的下侧外周发生变形(参照图4的(a)(b))。
在前侧支承部61a中,朝向下方形成了截面大致U字状的支承槽611,该支承槽611用于使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在插入有铝芯线201的导体前端部201a的状态下直接缩小直径而变形。
支承槽611的槽宽度形成为从沿着径向对压接部30进行压接的压接方向Z的下方侧朝向上方侧逐渐扩大,并且,支承槽611形成为以由凹型压接端子10的长度方向X和压接方向Z形成的基准平面为基准,左右对称的槽形状(参照图4的(a)、图5的(a))。
另外,支承槽611中的宽度方向Y两侧部的上端部间被设定为如下间隔,该间隔比加压前的具有大致中空形状的导体压接部30a的最大外径小。
在支承槽611中的宽度方向Y两侧部的上端部,分别形成了外周接触部613,所述外周接触部613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与凹型压接端子10的长度方向X以及压接方向Z垂直的方向的垂直截面中的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参照图4中的双点划线、图5的(a))。
外周接触部613具有从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X1观察时平滑的曲面,因此在对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进行加压的压接动作初期时,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
此外,将外周接触部613隔开间隔地进行配置,该间隔是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的间隔,并且将外周接触部613配置成,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与宽度方向Y两侧部的外周接触部613的接触部位是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而左右对称的(参照图5的(a))。
上模62是在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X1和后方侧X2配置有以下部分而构成的:截面大致凸状的前侧加压部62a,其使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发生变形;以及截面大致倒U字状的后侧加压部62b,其使包覆压接部30b的上侧外周发生变形。
在前侧加压部62a中,使截面大致凸状的突出部621朝向下方突出,突出部621用于使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变形为截面凹状。
在突出部621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的下端部,使凹部形成部622突出成朝下方凸的状态,凹部形成部622用于针对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的上侧外周,形成上述凹部45。
凹部形成部622具有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而左右对称的凸形状,并且比上述支承槽611和突出部621窄,形成为用于形成上述凹部45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在凹部形成部622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的下端部,形成了1处外周接触部623,外周接触部623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
上述突出部621和凹部形成部622形成为与压接的导体压接部30a的长度方向X对应的长度。
即,在压接导体压接部30a时,凹部形成部622和外周接触部623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的上侧外周,且在长度方向X上进行线接触(参照图5的(a))。
外周接触部623具有从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X1观察时平滑的平面,因此在对导体压接部30a进行加压的压接动作初期时,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通过导体压接部30a的径向中心部P的垂直假想基准线上的上侧外周(参照图5的(a))。
在使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压接装置60A,以可通电的方式将凹型压接端子10和包覆电线200压接连接的情况下,预先将包覆电线200的电线前端部200a插入到凹型压接端子10中的压接部30内的规定位置(参照图2)。
在利用下模61和上模62保持着插入有电线前端部200a的压接部30后(参照图5的(a)),使下模61和上模62沿压接方向Z动作,从而使凹型压接端子10的压接部30压接连接于包覆电线200的电线前端部200a。
即,将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压入到下模61的支承槽611内,并且使其在宽度方向Y上缩小直径而变形为大致椭圆形状(参照图5的(a)的双点划线)。
然后,将导体压接部30a较深地压入至支承槽611的底面部的位置,使其变形为大致U字状压接部44A那样的压接形状(参照图5的(b))。
由此,能够使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变形为大致U字状压接部44A那样的压接形状,从而使其可靠地压接连接于从包覆电线200中的电线前端部200a的前端侧的绝缘包覆部202露出的铝芯线201的导体前端部201a(参照图3的(b)的从长度方向X观察到的截面)。
另一方面,压接部30的包覆压接部30b通过图4所示的下模61的后侧支承部61b和上模62的后侧加压部62b进行加压而变形,从而压接连接于绝缘包覆部202的包覆前端部202a。
由此,能够在确保阻水性的同时,将凹型压接端子10和包覆电线200更牢固地压接连接,能够制造出将凹型压接端子10和包覆电线200压接连接而成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即带端子的电线。
详细地说,在利用下模61和上模62保持压接部30时,由下模61的前侧支承部61a支承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
此时,作为最初接触的部分,使前侧支承部61a中的支承槽611的外周接触部613、613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在两个部位处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并且沿着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在长度方向X上分别进行线接触(参照图5的(a))。
接着,使上模62沿压接方向Z移动,将上模62的前侧加压部62a中的突出部621的凹部形成部622按压到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的上侧外周。
使该凹部形成部622的外周接触部623在1个部位处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导体压接部30a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的上侧外周,并且沿着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在长度方向X上进行线接触(参照图5的(a))。
接着,在使下模61和上模62沿着压接方向Z进行动作而使导体压接部30a变形的压接动作初期时,对该导体压接部30a的外周左右对称地赋予下模61的外周接触部613、613的点接触和长度方向X的线接触所引起的阻力、上模62的外周接触部623的点接触和长度方向X的线接触所引起的阻力、以及外周接触部613、623嵌入于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下外周所引起的阻力。
上述多个阻力是在抑制以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径向中心部P为中心的旋转的方向上左右对称地赋予的,因此能够防止导体压接部30a的方向和位置发生移位。
由此,即使导体压接部30a的圆形度或硬度较高,在使导体压接部30a变形的压接动作初期时,也能够防止压接部30和导体压接部30a以径向中心部P为中心发生旋转或扭转,能够始终确保恒定的压接行为。
而且,将压接部30限制在左右对称地配置的外周接触部613、613之间,因此能够防止压接部30和导体压接部30a的方向和位置发生移位。
并且,在将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压接连接于铝芯线201的导体前端部201a时,压接部30和导体压接部30a不会产生旋转和扭转等,能够使它们变形为期望的压接形状并可靠地压接连接于铝芯线201的导体前端部201a(参照图5的(b))。其结果,能够确保稳定的导电性。
而且,使下模61的外周接触部613、613以及上模62的外周接触部623相对于导体压接部30a的周面,在3个部位处进行点接触并在长度方向X上进行线接触。
由此,和仅使一方的下模61的外周接触部613、613与导体压接部30a的周面接触相比,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以及线接触于导体压接部30a的周面的部位增多,在抑制导体压接部30a的旋转的方向上左右对称地赋予的阻力增大。
其结果,导体压接部30a不易旋转,能够使凹型压接端子10和包覆电线200变形为期望的压接形状来进行压接连接。
而且,能够将连接有包覆电线200的凹型压接端子10可靠且顺利地插入到图9所示的连接器壳体300中的腔体等端子插入孔内的规定位置,能够得到稳定的插入性。
进而,使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变形为期望的压接形状并压接连接于铝芯线201的导体前端部201a,因此在导体压接部30a与导体前端部201a之间不易产生隙间,能够确保阻水性。
在压接后,能够防止水分浸入到导体压接部30a的内部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由于水分附着于作为铜或铜合金等贵金属的铜或者铜合金制的凹型压接端子10、与作为廉价金属的铝或者铝合金制的铝芯线201的接触部分而产生的电食。
(实施例2)
在上述实施例1中,说明了将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压接成具有凹部45的大致U字状压接部44A的第1压接装置60A,但也可以使用图6所示的第2压接装置60B将其压接成不具有凹部45的大致椭圆形压接部44B。
上述大致椭圆形压接部44B是利用压接装置60B使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变形而形成的。
该大致椭圆形压接部44B的由压接部30的压接底面31构成的下表面侧为凸状的截面圆弧状,大致椭圆形压接部44B由上表面侧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朝向上方突出成截面圆弧状的凸状突出部44Ba、和凸状突出部44Ba的宽度方向Y两侧部朝向上表面侧呈凹状凹陷的凹陷部44Bb构成(参照图6的(c))。
图6是有关第2压接装置60B对压接部30的压接方法的说明图,详细地说,图6的(a)是利用压接装置60B使压接部30变形的压接动作初期时的概略图,图6的(b)是利用压接装置60B使压接部30变形并进行了压接连接后的状态的概略图,图6的(c)是从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X1观察到的大致椭圆形压接部44B的垂直截面放大图。
另外,压接装置60B中的下模61的后侧支承部61b和上模62的后侧加压部62b的结构在说明所述压接装置60A的结构时已经详细叙述过,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下模61中的前侧支承部61a的支承槽611形成为允许上模62中的突出部621B的垂直插入的槽宽和槽深,该突出部621B垂直设置于前侧加压部62a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的下端部。
在支承槽611的宽度方向Y两侧部的上端侧内壁部处,分别形成了外周接触部613,外周接触部613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
上模62中的前侧加压部62a的突出部621B形成为比上述支承槽611的槽宽度窄。
在突出部621B的宽度方向Y两侧部的下端部,分别形成了外周接触部624,外周接触部624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
外周接触部624具有从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X1观察时朝下方突出的突出形状,因此在对导体压接部30a进行加压的压接动作初期时,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参照图6的(a))。
此外,将外周接触部624隔开间隔地进行配置,该间隔是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的间隔,并且配置成,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与宽度方向Y两侧部的外周接触部613的接触部位是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而左右对称的。
上模62的外周接触部624、624隔开了比下模61的外周接触部613、613之间窄的间隔,配置在该外周接触部613、613之间的内侧。
此外,在突出部621B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的下端部,将曲率半径比压接前的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小且平滑的曲面的凸部形成部625形成为了朝向下方凹的状态。
上述外周接触部624和凸部形成部625形成为与压接的导体压接部30a的长度方向X对应的长度。
即,在压接导体压接部30a时,外周接触部624左右对称地点接触、并且在长度方向X上线接触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宽度方向Y两侧部的上侧外周。
凸部形成部625左右对称地线接触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的上侧外周,并且沿着长度方向X进行面接触。
在使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压接装置60B,将凹型压接端子10和包覆电线200压接连接的情况下,利用下模61和上模62保持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
此时,作为最初接触的部分,使下模61中的前侧支承部61a的外周接触部613、613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在两个部位处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并且沿着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在长度方向X上分别进行线接触(参照图6的(a))。
接着,使上模62沿压接方向Z移动,从而使上模62中的前侧加压部62a的外周接触部624、624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在两个部位处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并且沿着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在长度方向X上分别进行线接触(参照图6的(a))。
接着,在使下模61和上模62沿着压接方向Z进行动作而使导体压接部30a变形的压接动作初期时,对该导体压接部30a的外周左右对称地赋予下模61的外周接触部613、613的点接触和长度方向X的线接触所引起的阻力、上模62的外周接触部624、624的点接触和长度方向X的线接触所引起的阻力、以及外周接触部613、624嵌入于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下外周所引起的阻力。
上述多个阻力是在抑制以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径向中心部P为中心的旋转的方向上左右对称地赋予的,因此能够防止导体压接部30a的方向和位置发生移位。
即,使下模61的外周接触部613、613以及上模62的外周接触部624、624在4个部位处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周面,并且在长度方向X上进行线接触。
与实施例1中的使下模61的外周接触部613、613和上模62的外周接触部623在3个部位处进行点接触的压接装置60A相比(参照图5),压接装置60B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以及线接触于导体压接部30a的周面的部位更多,在抑制导体压接部30a的旋转的方向上赋予的阻力更大,导体压接部30a更不易旋转。
由此,在使导体压接部30a变形的动作开始时,在导体压接部30a不会产生旋转和扭转等的情况下,将其压入到下模61的支承槽611内,并且使其在宽度方向Y上缩小直径而变形为大致椭圆形状(参照图6的(a)的双点划线)。
进而,通过将导体压接部30a较深地压入至到达支承槽611的底面部的位置,能够使其变形为大致椭圆形压接部44B那样的压接形状(参照图6的(b))。
因此,能够使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准确地变形为大致椭圆形压接部44B这样的期望的压接形状,使其更可靠地压接连接于铝芯线201的导体前端部201a(参照图6的(c))。
其结果,在使导体压接部30a变形的压接动作初期时,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导体压接部30a以径向中心部P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方向和位置发生移位的情况。导体压接部30a更不易旋转,因此能够将凹型压接端子10和包覆电线200更可靠地进行压接连接。
(实施例3)
此外,可以替代上述压接装置60A、60B,而使用图7所示的第3压接装置60C进行压接,使得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成为具有一对凹陷部44Cb的大致半圆形压接部44C。
上述大致半圆形压接部44C是利用压接装置60C使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变形而形成的。
该大致半圆形压接部44C的由压接部30的压接底面31构成的下表面侧为凸状的截面圆弧状,大致半圆形压接部44C由上表面侧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朝向上方突出成截面圆弧状的凸状突出部44Ca、和凸状突出部44Ca的宽度方向Y两侧部朝向上表面侧呈凹状凹陷的凹陷部44Cb构成(参照图7的(c))。
图7是有关第3压接装置60C对压接部30的压接方法的说明图,详细地说,图7的(a)是利用压接装置60C使压接部30变形的压接动作初期时的概略图,图7的(b)是利用压接装置60C使压接部30变形并进行了压接连接后的状态的概略图,图7的(c)是从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X1观察到的大致半圆形压接部44C的垂直截面放大图。
另外,压接装置60C中的下模61的后侧支承部61b和上模62的后侧加压部62b的结构在说明所述压接装置60A的结构时已经详细叙述过,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下模61中的前侧支承部61a的上端部处形成了外周接触部614,外周接触部614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左右对称地线接触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
外周接触部614中的与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接触的接触部位形成为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而对称那样的平滑曲面。具体而言,形成为曲率半径与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对应的圆弧面。
此外,外周接触部614形成为与压接的导体压接部30a的长度方向X对应的长度。
即,在压接导体压接部30a时,外周接触部614左右对称地线接触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的下侧外周,并且沿着长度方向X进行面接触(参照图7的(a))。
另一方面,上模62中的垂直设置于前侧加压部62a的突出部621B、和在突出部621B的宽度方向Y两端部处形成的外周接触部624的结构在说明所述压接装置60B的结构时已经详细叙述过,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使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压接装置60C,将凹型压接端子10和包覆电线200压接连接的情况下,利用下模61和上模62保持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
此时,作为最初接触的部分,使下模61中的前侧支承部61a的外周接触部614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左右对称地线接触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并且沿着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在长度方向X上进行面接触(参照图7的(a))。
接着,使上模62沿压接方向Z移动,从而使上模62中的前侧加压部62a的外周接触部624、624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在两个部位处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并且沿着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在长度方向X上分别进行线接触(参照图7的(a))。
接着,在使下模61和上模62沿着压接方向Z进行动作而使导体压接部30a变形的压接动作初期时,对该导体压接部30a的外周左右对称地赋予下模61的外周接触部614的线接触和长度方向X的面接触所引起的阻力、上模62的外周接触部624、624的点接触和长度方向X的线接触所引起的阻力、以及外周接触部624、624嵌入于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所引起的阻力。
上述多个阻力是在抑制以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径向中心部P为中心的旋转的方向上左右对称地赋予的,因此能够防止导体压接部30a的方向和位置发生移位。
即,使下模61的外周接触部614左右对称地线接触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并且沿着长度方向X进行面接触(参照图7的(a))。
与实施例2中的使下模61的外周接触部613、613和上模62的外周接触部624、624进行点接触的压接装置60B相比(参照图6),压接装置60C的外周接触部614左右对称地接触于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的接触面积更大,在抑制导体压接部30a的旋转的方向上赋予的阻力更大,因此导体压接部30a更不易旋转。
由此,在使导体压接部30a变形的动作开始时,导体压接部30a不会产生旋转和扭转等,能够变形为大致半圆形压接部44C那样的期望的压接形状(参照图7的(b))。
因此,能够使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准确地变形为大致半圆形压接部44C那样的期望的压接形状,使其更准确且可靠地压接连接于铝芯线201的导体前端部201a(参照图7的(c))。
其结果,在使导体压接部30a变形的压接动作初期时,能够更积极地防止导体压接部30a以径向中心部P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方向和位置发生移位的情况。导体压接部30a更不易旋转,因此能够以更高的精度将凹型压接端子10和包覆电线200进行压接连接。
此外,使具有与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对应的曲率半径的下模61的外周接触部614与该下侧外周面接触,因此压接时的导体压接部30a的稳定性更高,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导体压接部30a的方向和位置发生移位的情况。
(实施例4)
在上述实施例2中,说明了将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形成为大致椭圆形压接部44B的第2压接装置60B,但也可以使用图8所示的第4压接装置60D,将导体压接部30a压接成在上表面侧具有突出部44Db、在下表面侧具有平坦部44Dd的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
上述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是利用压接装置60D使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变形而形成的。
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的由压接部30的压接底面31构成的下表面侧为凸状的截面圆弧状,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由以下部分构成:上表面侧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朝向上方呈凸状突出的突出部44Da;上表面侧的宽度方向Y两端部朝向上方呈凸状突出的突出部44Db;下表面侧的宽度方向Y两端部朝径向内侧凹陷而成的凹陷部44Dc;以及下表面侧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与压接方向Z垂直且平坦的平坦部44Dd(参照图8的(c))。
将压接部30压接成为上述那样的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的第4压接装置60D由从上方对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进行加压的上模61D、和从下方对该导体压接部30a进行加压的下模62D构成。
另外,上模61D和下模62D是将压接装置60B的下模61和上模62分别上下颠倒地翻转后的结构,对与压接装置60B相同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8是有关第4压接装置60D对压接部30的压接方法的说明图,详细地说,图8的(a)是利用压接装置60D使压接部30变形的压接动作初期时的概略图,图8的(b)是利用压接装置60D使压接部30变形并进行了压接连接后的状态的概略图,图8的(c)是从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X1观察到的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的a部放大剖视图。
上模61D中的前侧加压部61Da的支承槽611形成为允许下模62D中的前侧支承部62Da的突出部621B的垂直插入的槽宽和槽深。
在支承槽611的宽度方向Y两侧部的下端侧内壁部处,分别形成了外周接触部613,外周接触部613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
在支承槽611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的上端侧内周,使二山形状的突出部形成部612突出成朝下方凸的状态,突出部形成部612用于针对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的上侧外周形成上述突出部44Da。
在该突出部形成部612的下端部处,以成为二山形状的方式,沿宽度方向Y隔开规定间隔地在两个部位处形成了外周接触部615,该外周接触部615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
下模62D中的前侧支承部62Da的突出部621B形成为比上述支承槽611的槽宽度窄,在该突出部621B的宽度方向Y两端部处,分别形成了有棱角的形状的外周接触部624,该外周接触部624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
在突出部621B中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的上端部,形成了平坦部形成部626,平坦部形成部626用于针对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的下侧外周,形成上述平坦部44Dd。
并且,由外周接触部624和平坦部形成部626构成了允许导体压接部30a的载置的托盘型的载置部627。
在使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压接装置60D,对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和铝芯线201的导体前端部201a压接连接的情况下,从图中右边横向或左边横向地,针对下模62D中的突出部621B的载置部627水平供给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并与长度方向X平行地载置该导体压接部30a。
在载置时,作为最初接触的部分,使下模62D中的突出部621B的外周接触部624、624在两个部位处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并且沿着该下侧外周在长度方向X上进行线接触(参照图8的(a))。
接着,使上模61D下降到支承槽611的外周接触部613、613与下模62D的突出部621B所载置的导体压接部30a相接触的高度位置。
使上模61D中的支承槽611的外周接触部613、613在两个部位处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并且沿着该上侧外周在长度方向X上进行线接触(参照图8的(a))。
接着,在使上模61D和下模62D沿着压接方向Z进行动作而使导体压接部30a变形的压接动作初期时,对该导体压接部30a的外周左右对称地赋予上模61D的外周接触部613、613的点接触和长度方向X的线接触所引起的阻力、下模62D的外周接触部624、624的点接触和长度方向X的线接触所引起的阻力、以及外周接触部624、624嵌入于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所引起的阻力。
上述多个阻力是在抑制以所述垂直截面中的导体压接部30a的径向中心部P为中心的旋转的方向上左右对称地赋予的,因此能够防止导体压接部30a的方向和位置发生移位。
在利用上模61D和下模62D保持着上述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后,使上模61D和下模62D沿着压接方向Z进行动作,将导体压接部30a压入到上模61D的支承槽611内,并且使其在宽度方向Y上缩小直径而变形为大致椭圆形状(参照图8的(a)的双点划线)。
进而,在将导体压接部30a即将压入到支承槽611的上端部之前,使突出部621B的外周接触部624、624在两个部位左右对称地点接触、并且在长度方向X上线接触于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
在将导体压接部30a更深地压入至到达支承槽611的上端部的位置时,保持着使突出部621B的外周接触部624、624和支承槽611的外周接触部615、615左右对称地接触于导体压接部30a的外周的状态而进行压入,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旋转或扭转等,而且还能够防止导体压接部30a的侧面朝宽度方向Y内侧倾斜。
在如上述那样保持导体压接部30a的状态下,将其压入至到达支承槽611的上端侧槽底面的位置而形成为期望的压接形状,因此能够使导体压接部30a变形为期望的压接形状来进行压接连接(参照图8的(b))。
由此,在使导体压接部30a变形的压接动作开始时、和压接动作即将完成之前,导体压接部30a不会产生旋转和扭转等,能够变形为期望的压接形状(参照图8的(b))。
因此,能够使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准确地变形为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那样的期望的压接形状,使其更准确且可靠地压接连接于铝芯线201的导体前端部201a(参照图8的(c)的a部放大图)。
其结果,在使导体压接部30a变形的压接动作初期时、和压接动作即将完成之前,能够更积极地防止导体压接部30a以径向中心部P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方向和位置发生移位的情况,能够以更高的精度对凹型压接端子10和包覆电线200进行压接连接。
而且,利用支承槽611的外周接触部615、615从上部压入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使其压接连接于铝芯线201的导体前端部201a,因此在降低导体压接部30a对铝芯线201的压缩率的方面是有效地,能够更可靠地压接连接于铝芯线201的导体前端部201a。
由此,能够防止发生导体压接部30a的侧面朝宽度方向Y内侧倾斜的、所谓的向内倾斜,而且在压接连接构造体1的批量生产时,压接形状不易产生偏差,能够以期望的压接形状进行压接连接。
并且,在压接时,利用上模61D中的支承槽611的突出部形成部612,将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中的突出部44Db、44Db限制为左右均匀的高度,因此能够使突出部44Db、44Db没有偏差地变形为期望的高度和形状。由此,能够以更高的精度,使导体压接部30a变形为期望的压接形状来进行压接连接。
而且,在压接后,利用测量装置测量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的压接高度和压接宽度等规定项目的情况下,例如将测量装置的下部测量头抵靠到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的下表面侧形成的平坦部44Dd进行测量,因此在测量时,凹型压接端子10不会旋转或倾斜,能够防止测量位置发生偏差。
其结果,凹型压接端子10的方向和位置稳定,因此能够利用测量装置准确地测量压接高度(crimp height)和压接宽度(crimp wide)等规定项目。
即,通过在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的下表面侧形成平坦部44Dd,来判断是否已压接成期望的压接形状,因此在测量压接高度和压接宽度等时,能够以平坦部44Dd为基准面进行更准确的测量。因此,在压接后,能够保证稳定的压接。
而且,实施例4的压接装置60D是利用上下颠倒U字型(外侧)的上模61D、和托盘型(内侧)的下模62D进行压接的结构,因此,以载置到下模62D的载置部627的方式,将凹型压接端子10依次进给供给至用于进行压接的规定位置,所以能够在不使上模61D上下地大幅度移动的情况下容易地供给和配置上模61D,能够实现压接装置60D的非大型化。
详细地讲,在将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例如压入到下模中形成的截面大致U字状的支承槽而使其缩小直径而变形的情况下,如果下模的支承槽较深,则必须从上方将导体压接部30a插入到支承槽、并且从该支承槽朝上方拔出导体压接部30a,难以从横向对下模的支承槽供给导体压接部30a。
因此,实施例4的压接装置60D将下模62D的载置部627形成为浅托盘型,所以能够从横向对下模62D的载置部627顺利地载置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由此,能够在不使上模61D上下地大幅度移动的情况下进行压接动作。
特别是,在相对于载具的一个侧缘并列地连接设置未图示的多个端子配件而成的连锁端子的情况下,能够从横向对下模62D的载置部627载置该连锁端子的压接部,因此能够连续地进行将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压接连接于铝芯线201的导体前端部201a的动作。
即,使上模61D上下移动时的行程可以较短,因此能够大幅度地缩短上模61D的上下移动所需的工作时间,而且能够进一步加快上模61D和下模62D的压接速度,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另外,关于实施例3的压接装置60C,也与上述同样,以载置到托盘型(内侧)的下模61的方式,将凹型压接端子10依次进给供给至用于进行压接的规定位置,因此能够在不发生上下移动的情况下容易地进行供给和配置,能够实现压接装置60C的非大型化。
接下来,利用图9的有关连接器的说明立体图,对下述例子进行说明:将使用了上述凹型压接端子10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a、和使用了凸型压接端子(未图示)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b分别安装于一对连接器壳体300。
另外,压接连接构造体1a是使用了凹型压接端子10的连接构造体,压接连接构造体1b是使用了凸型压接端子的连接构造体。
通过将上述压接连接构造体1(1a、1b)分别安装于连接器壳体300,能够构成具有可靠的导电性的凹型连接器3a和凸型连接器3b。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示出了凹型连接器3a和凸型连接器3b双方都是线束301(301a、301b)的连接器的例子,但是,也可以使一方为线束连接器,并使另一方为基板或部件等辅助设备的连接器。
详细来说,如图9所示,捆束多个由凹型压接端子10构成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a,并且将压接连接构造体1a安装于凹型的连接器壳体300,从而构成具有凹型连接器3a的线束301a。
另外,将由凸型压接端子构成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b安装于凸型的连接器壳体300,从而构成具有凸型连接器3b的线束301b。
通过将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凹型连接器3a和凸型连接器3b嵌合,能够将线束301a和线束301b连接在一起。
由于在连接器壳体300内安装有压接连接构造体1,因此能够实现具有可靠的导电性的线束301的连接。
接着,对将实施例3中的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压接成为在下表面侧具有平坦部44Cd的大致半圆形压接部44C的其他压接方法进行说明。
图10是有关压接装置60C对压接部30的其他压接方法的说明图,详细地说,图10的(a)是利用压接装置60C使压接部30变形的压接动作初期时的概略图,图10的(b)是利用压接装置60C使压接部30变形并进行了压接连接后的状态的概略图,图10的(c)是从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X1观察到的大致半圆形压接部44C的垂直截面放大图。
另外,对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进行压接的压接装置60C的下模61和上模62的结构在所述实施例3中已经详细叙述过,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详细地讲,将下模61中的外周接触部614的曲率半径设为比在实施例3中详细叙述的外周接触部614的曲率半径大,并将外周接触部614设置成能够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
在利用压接装置60C的下模61和上模62使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变形时,使下模61的外周接触部614与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点接触,并且沿着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在长度方向X上进行线接触(参照图10的(a))。
使上模62的外周接触部624、624在2个部位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并且沿着导体压接部30a的上侧外周在长度方向X上分别进行线接触(参照图10的(a))。
由此,在使导体压接部30a变形的动作开始时,导体压接部30a不会产生旋转和扭转等,能够变形为大致半圆形压接部44C那样的期望的压接形状(参照图10的(b)(c))。
其结果,能够将导体压接部30a可靠地压接连接于铝芯线201的导体前端部201a。
接着,对将实施例4中的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压接成为图11所示的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的其他例进行说明。
图11是压接成其他例的压接形状的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的放大剖视图,详细地说,是从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X1观察到的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的放大剖视图。
另外,对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进行压接的压接装置60D的上模61D和下模62D的结构在所述实施例4中已经详细叙述过,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上述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由在实施例4中已经详细叙述过的突出部44Da、44Db和凹陷部44Dc、以及下表面侧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与压接方向Z垂直且平坦的平坦部44Dd构成(参照图11)。
详细地讲,压接装置60D的上模61D和下模62D在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压接成为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的压接状态下,将边界部分K设定在比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的平坦部44Dd靠上方的较高位置处,所述边界部分K形成在上模61D中的支承槽611的宽度方向Y内侧的内表面、与下模62D中的突出部621B的宽度方向Y两侧部之间(参照图11)。
在利用压接装置60C的上模61D和下模62D使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变形而将其压接成为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时,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中的凹陷部44Dc的变形率较大,因此在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的宽度方向Y两端部容易产生未图示的毛刺。
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将上模61D和下模62D的边界部分K设定在比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的平坦部44Dd高的位置,由此在使导体压接部30a变形而将其压接成为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时,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的凹陷部44Dc形成在比平坦部44Dd高的位置。
因此,即使在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的宽度方向Y两端部产生朝下的毛刺,也能够防止从平坦部44Dd向下方突出。
由此,在使导体压接部30a变形的动作开始时,导体压接部30a不会产生旋转和扭转等,能够变形为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那样的期望的压接形状(参照图11)。
其结果,能够将导体压接部30a可靠地压接连接于铝芯线201的导体前端部201a。
而且,即使在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的宽度方向Y两端部产生毛刺,也能够防止该毛刺从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的平坦部44Dd向下方突出,因此能够将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收敛在允许向未图示的连接器的端子插入孔进行插入的规定尺寸内。
因此,能够将连接有包覆电线200的凹型压接端子10可靠且顺利地插入到端子插入孔内的规定位置,而且能够得到稳定的插入性。
接着,对将实施例4中的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压接成图12所示的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的另一其他例进行说明。
图12是压接成为另一其他例的压接形状的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的放大剖视图,详细地说,是从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X1观察到的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的放大剖视图。
另外,对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进行压接的压接装置60D的上模61D和下模62D的结构在所述实施例4中已经详细叙述过,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上述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由在实施例4已经详细叙述过的突出部44Da、44Db和凹陷部44Dc、以及下表面侧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凹陷成截面凹状的凹部44De构成(参照图12)。
详细地讲,在压接装置60D的上模61D中,对于用于针对导体压接部30a中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的下侧外周形成凹部44De的凹部形成部628,将其形成在下模62D中的突出部621B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的上端部,并且该凹部形成部628比突出部621B的外周接触部624、624靠宽度方向Y的内侧而朝向上方突出。
在利用压接装置60D的上模61D和下模62D使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变形而将其压接成为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时,利用下模62D中的突出部621B的凹部形成部628从下方推起导体压接部30a中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的下侧外周,朝向导体压接部30a的内部压入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
由此,在使导体压接部30a变形的动作开始时,导体压接部30a不会产生旋转和扭转等,能够变形为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那样的期望的压接形状(参照图12)。
其结果,导体压接部30a与导体前端部201a的接触面积(接触长度)进一步增大,能够确保更稳定的导电性。
接着,对将实施例4中的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压接成图13所示的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的又一其他例进行说明。
图13是压接成为又一其他例的压接形状的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的放大剖视图,详细地说,图13的(a)是从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X1观察到的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的放大剖视图,图13的(b)是从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X1观察到的压接部30中的压接前的导体压接部30a的放大剖视图。
另外,对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进行压接的压接装置60D的上模61D和下模62D的结构在所述实施例4中已经详细叙述过,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上述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由在实施例4已经详细叙述过的突出部44Da、44Db和凹陷部44Dc、以及下表面侧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朝向下方呈凸状地突出的突出部44Df构成(参照图13的(a))。
突出部44Da的曲率半径r1、和突出部44Df的曲率半径r2以压接部30中的压接前的导体压接部30a的半径R为基准,设定为R>r1且R>r2(参照图13的(b))。
详细地讲,在压接装置60D的上模61D的突出部621B中,用于针对导体压接部30a中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的下侧外周形成突出部44Df的二山形状的突出部形成部629朝上方突出。
在该突出部形成部629的上端部,以成为二山形状的方式,沿宽度方向Y隔开规定间隔地在两个部位处形成了外周接触部630,并且将外周接触部630设置成比外周接触部624、624靠宽度方向Y的内侧,该外周接触部630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左右对称地点接触于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
在利用压接装置60D的上模61D和下模62D使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变形而将其压接成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时,利用支承槽611的外周接触部615、615的嵌入,从上方压入导体压接部30a中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的上侧外周。
并且,利用下模62D中的突出部621B的外周接触部630、630的嵌入,从下方推起导体压接部30a中的宽度方向Y中央部的下侧外周,朝向导体压接部30a的内部压入导体压接部30a的下侧外周。
由此,在使导体压接部30a变形的动作开始时,不会使导体压接部30a进一步产生旋转和扭转等,能够使其变形为大致M字状压接部44D那样的期望的压接形状来进行压接连接(参照图13的(a))。
其结果,导体压接部30a与导体前端部201a的接触面积更进一步增大,能够确保更稳定的导电性。
在本发明的结构与所述实施方式的对应关系中,
本发明的连接构造体对应于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1a、1b,
以下相同,
压接端子对应于凹型压接端子10,
压接部对应于压接部30、导体压接部30a和包覆压接部30b,
端子加压部件对应于下模61、62D、上模62、61D,
导体对应于铝芯线201,
连接器对应于凹型连接器3a和凸型连接器3b。
本发明并不是仅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基于权利要求所示的技术思想来应用,从而能够得到大量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压接部30的导体压接部30a压接于包覆电线200中的铝芯线201的导体前端部201a而成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1a、1b、压接方法及其压接装置60A,但作为例如将压接部30的包覆压接部30b压接成覆盖电线前端部200a中的绝缘包覆部202的包覆前端部202a而成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1a、1b、对其进行压接的压接方法以及压接装置,也能够应用本发明的压接方法和压接装置。
标号说明
X:长度方向;Y:宽度方向;Z:压接方向;K:边界部分;1、1a、1b:压接连接构造体;3a:凹型连接器;3b:凸型连接器;10:凹型压接端子;30:压接部;30a:导体压接部;30b:包覆压接部;32:电线压接部;44A:大致U字状压接部;44B:大致椭圆形压接部;44C:大致半圆形压接部;60A、60B、60C、60D:压接装置;61:下模;62:上模;61D:上模;62D:下模;611:支承槽;612:突出部形成部;613:外周接触部;614:外周接触部;615:外周接触部;621:突出部;621B:突出部;622:凹部形成部;623:外周接触部;624:外周接触部;625:凸部形成部;626:平坦部形成部;627:载置部;628:凹部形成部;629:突出部形成部;630:外周接触部;200:包覆电线;200a:电线前端部;201:铝芯线;201a:导体前端部;202:绝缘包覆部;202a:包覆前端部;300:连接器壳体。

Claims (12)

1.一种连接构造体的压接方法,针对将包覆电线中的前端侧的绝缘包覆部剥掉而使导体露出所得到的电线前端部,将所述电线前端部插入到压接端子中具有允许所述电线前端部的插入的内部空间的截面中空的压接部,利用构成为一对的端子加压部件的压接方向的动作,使所述压接部变形,对所述包覆电线和所述压接端子进行压接连接,其中,
在所述端子加压部件上设置外周接触部,所述外周接触部接触于与所述压接端子的长度方向以及压接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垂直截面中的所述压接部的外周,
在所述垂直截面中的所述压接部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了构成为一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中的至少一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并且,
将所述外周接触部配置成,在使构成为一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沿压接方向进行动作而使所述压接部变形时,所述压接部的外周与所述外周接触部的接触部位是以由所述长度方向和所述压接方向形成的基准平面为基准而对称的,
在构成为一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中的另一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上设置了点接触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所述压接部的外周的另一方的外周接触部,
在所述垂直截面中的所述压接部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另一方的所述外周接触部,并且,
将另一方的所述外周接触部配置成,在使所述压接部变形时,所述压接部的外周与另一方的所述外周接触部的接触部位是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而对称的,
将另一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配置成比一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靠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构造体的压接方法,其中,
在一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上具有支承槽,所述支承槽具有所述外周接触部,
另一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构成为比所述支承槽宽度窄的凸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构造体的压接方法,其中,
通过所述端子加压部件的压接方向的动作,另一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将所述压接部压入所述支承槽,利用所述支承槽,使得所述压接部在宽度方向上缩小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构造体的压接方法,其中,
在所述支承槽中,设有另外的外周接触部,所述另外的外周接触部被配置为比隔着间隔配置的一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的所述外周接触部靠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构造体的压接方法,其中,
由导体压接部构成了所述压接部,所述导体压接部被压接于从所述包覆电线中的绝缘包覆部的前端露出的导体的导体前端部。
6.一种连接构造体的压接装置,其针对将包覆电线中的前端侧的绝缘包覆部剥掉而使导体露出所得到的电线前端部,将所述电线前端部插入到压接端子中具有允许所述电线前端部的插入的内部空间的截面中空的压接部,利用构成为一对的端子加压部件的压接方向的动作,使所述压接部变形,对所述包覆电线和所述压接端子进行压接连接,其中,
在所述端子加压部件上设置有外周接触部,所述外周接触部接触于与所述压接端子的长度方向以及压接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垂直截面中的所述压接部的外周,
在所述垂直截面中的所述压接部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构成为一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中的至少一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并且,
该外周接触部被配置成,在使所述压接部变形时,所述压接部的外周与所述外周接触部的接触部位是以由所述长度方向和所述压接方向形成的基准平面为基准而对称的,
在构成为一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中的另一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上设置有点接触于所述垂直截面中的所述压接部的外周的另一方的外周接触部,
在所述垂直截面中的所述压接部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另一方的所述外周接触部,并且,
另一方的所述外周接触部被配置成,所述压接部的外周与另一方的所述外周接触部的接触部位是以所述基准平面为基准而对称的,
另一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被配置成比一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的外周接触部靠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构造体的压接装置,其中,
在一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上具有支承槽,所述支承槽具有所述外周接触部,
另一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构成为比所述支承槽宽度窄的凸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构造体的压接装置,其中,
在所述支承槽中,设有另外的外周接触部,所述另外的外周接触部被配置为比隔着间隔配置的一方的所述端子加压部件的所述外周接触部靠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构造体的压接装置,其中,
由导体压接部构成了所述压接部,所述导体压接部被压接于从所述包覆电线中的绝缘包覆部的前端露出的导体的导体前端部。
10.一种连接构造体,其是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构造体的的压接方法,通过所述压接端子的压接部将所述包覆电线和所述压接端子连接在一起而成的。
11.一种连接器,其是将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构造体的所述压接端子配置在连接器壳体内而成的。
12.一种线束,其是对多个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构造体进行捆束,并且将所述连接构造体中的压接端子安装到连接器壳体内而成的。
CN201380073600.4A 2013-02-23 2013-12-27 连接构造体、端子压接部件、线束、连接器、连接构造体的压接方法、以及压接该连接构造体的压接装置 Active CN1050093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33994 2013-02-23
JP2013033994 2013-02-23
PCT/JP2013/085204 WO2014129092A1 (ja) 2013-02-23 2013-12-27 接続構造体、端子圧着部材、ワイヤハーネス、コネクタ、接続構造体の圧着方法及びその圧着する圧着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09383A CN105009383A (zh) 2015-10-28
CN105009383B true CN105009383B (zh) 2017-09-01

Family

ID=51390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3600.4A Active CN105009383B (zh) 2013-02-23 2013-12-27 连接构造体、端子压接部件、线束、连接器、连接构造体的压接方法、以及压接该连接构造体的压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31905B2 (zh)
JP (2) JP5567234B1 (zh)
CN (1) CN105009383B (zh)
WO (1) WO20141290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50644B (zh) * 2013-02-20 2016-04-20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压接端子、连接构造体以及连接构造体的制造方法
EP2960993B1 (en) * 2013-02-23 2023-07-26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Crimp contact, method for producing crimp contact, wire connecting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wire connecting structure
CN104126251B (zh) * 2013-02-23 2018-02-06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端子、电线连接结构体及端子的制造方法
CN105594062B (zh) * 2013-11-01 2018-03-20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线束、端子与包覆导线的连接方法、模具
JP6147232B2 (ja) * 2014-08-25 2017-06-14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JP6569124B2 (ja) * 2015-11-12 2019-09-0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導電部材製造方法、導電部材及び金型
CN107123867B (zh) * 2017-06-05 2019-05-10 吉林省中赢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铜端子与铝导线的接头及其磁感应焊接方法
JP7041411B2 (ja) * 2017-07-05 2022-03-24 冨士端子工業株式会社 圧着端子
FR3069965B1 (fr) * 2017-08-01 2021-02-12 Vm Ind Sertissage optimise de deux connecteurs electriques
JP2020017407A (ja) * 2018-07-25 2020-01-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アルミニウム電線圧着端子、圧着装置、および圧着方法
US10574015B1 (en) 2018-08-21 2020-02-25 Lear Corporation Terminal assembly and method
US10581181B1 (en) * 2018-08-21 2020-03-03 Lear Corporation Terminal assembly and method
US10693246B2 (en) 2018-08-21 2020-06-23 Lear Corporation Terminal assembly for use with conductors of different sizes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JP7197544B2 (ja) * 2020-09-28 2022-12-2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電線の製造方法、接地用部材付きのシールド電線、及び、加締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106882U (zh) * 1975-02-25 1976-08-26
US4890384A (en) * 1988-08-25 1990-01-02 Amp Incorporated Method of crimping an electrical connection
JPH0737670A (ja) 1993-07-20 1995-02-07 Japan Automat Mach Co Ltd 電線端子の圧着方法
JP3514168B2 (ja) * 1999-05-20 2004-03-3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監視制御装置、監視制御方法、および監視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2002124310A (ja) * 2000-10-13 2002-04-26 Yazaki Corp 被覆電線の端子取付構造及び端子取付方法
FR2865579A1 (fr) * 2004-01-27 2005-07-29 Framatome Connectors Int Contact electrique serti a fut ferme, procede de sertissage d'un tel contact, et outil de sertissage correspondant.
JP2005327690A (ja) * 2004-05-17 2005-11-24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アルミ電線への端子圧着構造及び端子圧着方法並びに端子付アルミ電線の製造方法
JP5196535B2 (ja) * 2007-12-20 2013-05-1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アルミニウム電線に対する端子圧着方法
JP5107693B2 (ja) * 2007-12-21 2012-12-26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圧着構造及び圧着方法
JP2012048833A (ja) * 2010-08-24 2012-03-08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端子圧着方法および端子圧着装置
JP5686064B2 (ja) * 2011-07-26 2015-03-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圧着金型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JP2013134910A (ja) * 2011-12-27 2013-07-08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端子部構造、端子接合方法
KR101825312B1 (ko) * 2013-10-15 2018-02-02 후루카와 덴키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압착 접속 구조체, 와이어 하니스, 압착 접속 구조체의 제조 방법 및 압착 접속 구조체의 제조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4129092A1 (ja) 2017-02-02
US10431905B2 (en) 2019-10-01
JP6422240B2 (ja) 2018-11-14
US20150364833A1 (en) 2015-12-17
JP2014187039A (ja) 2014-10-02
WO2014129092A1 (ja) 2014-08-28
CN105009383A (zh) 2015-10-28
JP5567234B1 (ja) 2014-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09383B (zh) 连接构造体、端子压接部件、线束、连接器、连接构造体的压接方法、以及压接该连接构造体的压接装置
CN104364980B (zh) 电线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和电线连接结构体
CN105075021B (zh) 端子金属件及带有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CN105009386B (zh) 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连接结构体、线束、压接部件和压接装置
EP2960994B1 (en) Assembly comprising a wire crimped into a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it
JP2014187039A5 (zh)
CN105637706B (zh) 压接连接结构体、线束、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装置
US9099831B2 (en) Electrical power connector preparation method
CN105379020A (zh) 端子、连接结构体以及端子的制造方法
CN105612662B (zh) 端子、线束、端子与包覆导线的连接方法以及线束结构体
JP2019145210A (ja) 端子付き電線
WO2017068963A1 (ja) 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圧着冶具、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EP3059805B1 (en) Terminal and wire harness
CN105009384B (zh) 电线压接装置和电线压接方法
US11133634B2 (en) Terminal-equipped electric wire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terminal-equipped electric wire
JP2013171753A (ja) 端子付電線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037621B (zh) 连接构件
JP2017152346A (ja) 端子付電線
JP2005116236A (ja) アルミ電線への端子圧着構造及び端子付アルミ電線の製造方法
JP6519440B2 (ja) 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圧着治具
JP4028545B2 (ja) 電子部品と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の接続構造及び接続方法
JP2018081758A (ja) 端子圧着装置及び端子付電線の製造方法
US9306357B2 (en) Electrical power connector preparation method
JP2021005492A (ja) 端子付き電線、及び、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装置
WO2014129605A1 (ja) 接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接続構造体、及び圧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