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26221B - 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26221B
CN105626221B CN201510824450.7A CN201510824450A CN105626221B CN 105626221 B CN105626221 B CN 105626221B CN 201510824450 A CN201510824450 A CN 201510824450A CN 105626221 B CN105626221 B CN 1056262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ease channel
oil
cylinder
exhaust port
cylinder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2445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26221A (zh
Inventor
田中浩一
荒濑国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6262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262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262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262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Gasket Seals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该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产生冷却排气端口的周围的油的可靠流动。引擎(11)的润滑油通道结构(51)包含:润滑油通道(56),该润滑油通道设置在曲轴箱(41)、气缸(42)和容纳阀机构(61)的气缸盖(43)中;和油冷却器(36),该油冷却器冷却在润滑油通道(56)中流动的油。在气缸盖(43)内的润滑油通道(56c)具有作为排气端口冷却部分的第四润滑油通道(76),该第四润滑油通道使从气缸(42)中的润滑油通道(56b)流出的油绕着排气端口(65)的周围循环,并且将油回送到气缸(42)中的润滑油通道(56b),该排气端口设置在气缸盖(43)中。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是基于并且要求2014年11月2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4-237474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
背景技术
已知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包含:在气缸盖中的,润滑油通道,该润滑油通道从阀机构的润滑润滑油通道分出的支路用于冷却气缸盖,和在气缸中的,油回流通道,该油回流通道将油从用于冷却气缸盖的润滑油通道引导到曲轴箱。用于冷却气缸盖的润滑油通道使油依次流向火花塞的周围和排气端口的周围(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平开专利No.2013-072353),例如)。
在传统的润滑油通道结构中,整个润滑油通道包围火花塞和排气端口,因此,在经过火花塞的周围时,以及在随后经过排气端口的周围时,油的流动被大致地分成两路,特别地半圆弧形状的两股流动。这种在用于冷却气缸盖的润滑油通道中的油分支现象会在各个支流之间产生流量差,通过延伸抑制在排气端口的周围的稳定油流动,并且降低此处的冷却效率。
进一步,在传统的润滑油通道结构中,用于冷却气缸盖的润滑油通道的、到达火花塞的周围的部分,经过进气端口的附近,因此用于冷却气缸盖的润滑油通道的部分通过排出气体的热会使进气变暖从而降低充气效率,这可能降低内燃机的输出功率。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该润滑油通道结构产生用于冷却排气端口的周围的油的可靠流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油冷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包含:润滑油通道,所述润滑油通道设置在曲轴箱、气缸和气缸盖中,该气缸盖中容纳阀机构;和油冷却器,所述油冷却器冷却润滑油通道中流动的油,其中,在气缸盖中的润滑油通道具有排气端口冷却部分,所述排气端口冷却部分使从气缸中的润滑油通道流出的油绕着排气端口的周围循环,并将油回送到气缸中的润滑油通道,所述排气端口设置在气缸盖中,所述排气端口冷却部分经过所述排气端口的上部位置,在不靠近进气端口的远离位置冷却所述排气端口的周围,使油沿一个方向循环,该进气端口设置在所述气缸盖内。
在上述方面的较优实施例中,可以提供以下方式。
可以进一步期望,燃烧室冷却部分,所述燃烧室冷却部分使从所述排气端口冷却部分流出的油绕着燃烧室的周围循环。
可以期望,所述燃烧室冷却部分由凹槽和衬垫构成,所述凹槽设置在气缸和气缸盖中任何一个的接触表面中并且包围燃烧室,所述衬垫夹在气缸和气缸盖之间。
可以期望,所述衬垫具有孔,该孔与设置在排气端口侧的凹槽连通,并且该孔使油与气缸和气缸盖中的另一个的接触表面接触。
可以期望,在气缸内的润滑油通道包含:供油通路,所述供油通路将油供应到排气端口冷却部分;以及回油通路,所述回油通路与供油通路相邻并且将油从燃烧室冷却部分回送到曲轴箱。
可以期望,润滑油通道具有位于排气端口和气缸之间的扩大部分,该扩大部分的流路截面积大于其它部分的流动通道的横截面。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该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产生用于冷却排气端口的周围的油的可靠流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图解摩托车的一个实例的左视图,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应用于该摩托车;
图2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内燃机的前视图;
图3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内燃机的左视图;
图4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的前视图;
图5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的右视图;
图6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的左视图;
图7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内燃机的油路系统的示意系统图;
图8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的平面图;
图10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盖的底视图;
图11是图解结合衬垫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的平面图;以及
图12是图解结合衬垫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盖的底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至9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的实施例。
图1是显示摩托车的一个实例的左视图,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应用于该摩托车。
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前和后、上和下、左和右的表示指的是从摩托车1上的驾驶员的角度看。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摩托车1包含:车身框架2,该车身框架从前向后延伸;前轮5,该前轮配置在车身框架2的前方;转向机构6,该转向机构配置在车身框架2的前端部分并且可旋转地支撑前轮5;后轮7,该后轮配置在车身框架2的后方;摆动臂8,该摆动臂配置在车身框架2的后部分并且可旋转地支撑后轮7;和内燃机11,该内燃机加载在车身框架2上(以下简称为“引擎11”)。另外,摩托车1包含:燃料罐12,该燃料罐配置在车身框架2的前半部分的上部位置并且存储要供应到引擎11的燃料;座位13,该座位配置在车身框架2的后半部分的上部位置并且让驾驶员坐在其上;和车身盖15,该车身盖覆盖车身框架2的部分。
车身框架2是所谓的托架型(cradle type),并且是由将多个空心钢管结合成一体地形成的框架。车身框架2主要包含:头管21、主管22、下管23、一对左右座位导轨25和一对左右座位支柱26。
头管21配置在车身框架2的前端的上部部分。头管21支撑能够在车的横向方向上转向的转向机构6。
主管22从连接到头管21的后表面的上部部分的前端部分向着后方对角向下倾斜,并且半途弯曲以向下悬挂。
下管23向后延伸,同时从连接到头管21的后表面的下部位置的前端部分比主管22更向下倾斜,并且半途弯曲以向后倾斜。
一对左右座位导轨25从连接到主管22的弯曲部分的前端部分分叉,并且延伸的同时,向着后方稍微斜对角向上地倾斜。
一对左右座位支柱26从连接到主管22的下端部分的前端部分分叉,延伸的同时,向着后方斜对角向上地倾斜,并且符合座位导轨25的长度的中间位置以支撑座位导轨25。
转向机构6具有构造在其中的悬挂机构(未图示),并且包含:一对左右前叉31,该对左右前叉可旋转地支撑前轮5;前挡泥板32,该前挡泥板挂在前轮5的上侧上;和把手33,该把手连接到前叉31的顶部分。
前轮5被夹在左右前叉31之间,并且绕着轮轴旋转,该轮轴布置成横过左右前叉31的下端部分。
摆动臂8由枢轴(未图示)在竖直方向上可摆动地支撑,该枢轴设置在车身框架2上。在摆动臂8的后端部分,包含轮轴,该轮轴可旋转地支撑后轮7。后悬挂单元34布置在车身框架2和摆动臂8之间,以减小从后轮7传输到车身框架2的力。
后轮7经由传动链35获得来自引擎11的驱动力,该传动链盘绕在引擎11和后轮7之间。
例如,引擎11具有50cc等级或250cc等级的小活塞排量,并且是四冲程单缸内燃机。引擎11配置在主管22和下管23之间,并且固定到主管22和下管23。
在引擎11的对角线上前侧,配置油冷却器36,该油冷却器冷却和润滑引擎11的各个部分的油。油冷却器36较佳地配置成避免正面地面向前挡泥板32和前轮5的位置以在行驶时暴露于摩托车1的空气流中。
燃料罐12从头管21的正后方隆起到座位导轨25的前端部分的附近,并且单独由主管22支撑。
座位13配置在燃料罐12的后面,横过左和右座位导轨25并且到达座位导轨25的后端部分。
车身盖15包含分别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前盖37、一对左右侧盖38和后盖39。
前盖37位于头管21的前面,并且固定到转向机构6。
侧盖38连接到燃料罐12的后部分26的下侧,延伸成倒三角形形状以越过主管22、座位导轨25和座位支柱26,并且从左右夹住主管22、座位导轨25和座位支柱26。
后盖39分别连接座位13的后半部分的两个左右两侧的下端部分以向后延伸,并且延伸到座位13的后侧以符合座位13。
接下来,详细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引擎11。
图2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内燃机的前视图。
图3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内燃机的左视图。
如图2和3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引擎11是四冲程单缸引擎,并且包含:曲轴箱41,该曲轴箱配置在下部(底部);气缸42,该气缸连接到曲轴箱41的上表面的前部分;气缸盖43,该气缸盖闭合气缸42的顶部分;和头盖45,该头盖闭合气缸盖43的顶部分。
曲轴箱41包含在左侧的曲轴箱半身46和在右侧的曲轴箱半身47。即,曲轴箱41能够分成左和右。一对左右曲轴箱半身46和47在连接面41a处结合,该连接面实质上垂直于曲轴(未图示)的旋转中心线。
进一步,曲轴箱41包含:作为左侧壁的左侧曲轴箱盖48和作为右侧壁的右侧曲轴箱盖49,该左侧曲轴箱盖设置在左侧的曲轴箱半身46的左侧,该右侧曲轴箱盖设置在右侧的曲轴箱半身47的右侧。左侧曲轴箱盖48是磁铁盖,而右侧曲轴箱盖49是离合器盖。
气缸42在稍微向前倾斜的方向上连接到曲轴箱41。
排气端口(稍后描述)的出口凸缘43a设置在气缸盖43的前表面上。进气端口(稍后描述)的进口凸缘43b设置在气缸盖43的后表面上。
包含在润滑油通道结构51中的油冷却器36和油软管52、53,连接到引擎11。
油冷却器36包含产生用于冷却的鼓风的风扇55。油冷却器36通过来自风扇55的鼓风和行驶时摩托车1的空气流来冷却从油软管52流入的油,并且将被冷却之后的油从油软管53返回到引擎11。
油软管52和53从气缸42的前壁和左侧壁的转角部分延伸到油冷却器36。油软管52和53使油在引擎11和油冷却器36之间流动。配置在下侧的油软管52将油从引擎11馈送到油冷却器36。配置在上侧的油软管53将油从油冷却器36返回到引擎11。
图4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的前视图。
图5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的右视图。
图6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的左视图。
图7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内燃机的油路系统的示意系统图。
如图4和7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引擎11的润滑油通道结构51包含:润滑油通道56,该润滑油通道设置在曲轴箱41、气缸42和气缸盖43中;和油冷却器36,该油冷却器冷却流经润滑油通道56的油(未图示)。
引擎11包含在曲轴箱41的下部部分中的存储油的油盘57。引擎11将油盘57中的油供应到曲轴58、活塞59、阀机构61、中间轴62和驱动轴63的各个部件以润滑这些部件。曲轴58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曲轴箱41的曲轴室(未图示)中。活塞59被容纳在气缸42中以能够往复运动。阀机构61被容纳在气缸盖43中。中间轴62和驱动轴63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曲轴箱41的任务室(mission chamber)(未图示)中。
油冷却器36配置在润滑油通道56的最高点的上方。
进一步,引擎11经由曲轴箱41中的润滑油通道56a、气缸42中的润滑油通道56b和气缸盖43中的润滑油通道56c,即经由润滑油通道56将油供应到引擎11的排气端口65的周围,并且冷却排气端口65的周围。
润滑油通道56a设置在曲轴箱半身47和右侧曲轴箱盖49中以从油盘57向上延伸。
润滑油通道56b包含:气缸穿过润滑油通道71,该气缸穿过润滑油通道穿过气缸42的前壁以到达油软管52;第一润滑油通道72,该第一润滑油通道配置在气缸42的前壁和左侧壁的转角部分并且从气缸穿过润滑油通道71分叉以延伸到气缸盖43;和第二润滑油通道73,该第二润滑油通道配置在气缸42的前壁和左侧壁的转角部分以将从油冷却器36经由油软管53返回到气缸42的油引导到气缸盖43。
润滑油通道56c包含:第三润滑油通道75,该第三润滑油通道将在气缸42中从第一润滑油通道72流入的油引导到阀机构61;和第四润滑油通道76,该第四润滑油通道用在气缸42中从第二润滑油通道73流出的油冷却排气端口65的周围。
进一步,润滑油通道56b包含:第五润滑油通道77,该第五润滑油通道使从第四润滑油通道76流出的油绕着燃烧室85的周围循环;和返回润滑油通道78,该返回润滑油通道将油从第五润滑油通道77返回到曲轴箱41中。
引擎11包含:油泵81,该油泵配置在曲轴58的下侧;和滤油器82,该滤油器从经过润滑油通道56a的油中去除杂质。
油泵81通过与曲轴58一体地旋转的辅助驱动齿轮(未图示)驱动。油泵81的输出功率依据曲轴58的转数即引擎11的转数,并且当转数变大时油泵81排出更多的油。油盘57中的油的压力通过油泵81的驱动而增大,并且使该油流入润滑油通道56a以到达滤油器82。
在滤油器82中从其去除杂质的油经过气缸穿过润滑油通道71和油软管52并且在油冷却器36中冷却。在油冷却器36中冷却的油经由第二润滑油通道73到达气缸盖43的第四润滑油通道76。经过第四润滑油通道76并且冷却排气端口65的油流入第五润滑油通道77,并且冷却燃烧室85。经过第五润滑油通道77并且冷却燃烧室85的油从返回润滑油通道78排出到曲轴箱41中并且返回到油盘57。
进一步,在气缸穿过润滑油通道71中气缸盖分叉并且流入第一润滑油通道72中的油在气缸42中向上以到达气缸盖43中的第三润滑油通道75,并且润滑阀机构61。
图8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的平面图。
图10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盖的底视图。
图11是图解结合衬垫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的平面图。
图12是图解结合衬垫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盖的底视图。
在图9至12的每个图中,引擎11的前面的方向由实线箭头表示。
如图8至12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引擎11的气缸盖43包含:排气端口65,该排气端口配置在前壁侧并且将燃烧气体从燃烧室85排出;和进气端口86,该进气端口配置在后壁侧并且将混合气体吸收到燃烧室85中。排气端口65配置在燃烧室85的右边(图10和12的左边)。一对进气端口86设置在燃烧室85的左边和右边。
气缸42和气缸盖43包含在右侧壁内的管道87,定时链(未图示)配置在该管道中。在管道87中,配置定时链,该定时链将驱动力从曲轴58传输到阀机构61。
螺栓孔88设置在气缸42和气缸盖43的前壁和左侧壁之间的各个转角部分、管道87前壁和内壁之间的转角部分、在后壁和左侧壁之间的转角部分以及在管道87的后壁和内壁之间的转角部分,将气缸42和气缸盖43固定到曲轴箱41的螺栓(未图示)配置在该螺栓孔88中。
气缸42具有管状气缸孔89,活塞59沿竖直方向可滑动地容纳在该管状气缸孔中。
气缸盖43连接到气缸42以闭合气缸孔89的顶部,并且将燃烧室85限定在根据活塞59的空间中。活塞59通过在燃烧室85中周期性地出现的混合气体的燃烧而在气缸孔89中往复运动。
润滑油通道结构51,具体地说,在气缸盖43内的润滑油通道56c包括作为排气端口冷却部分的第四润滑油通道76,该第四润滑油通道将从气缸42中的润滑油通道56b流出的油绕着设置在气缸盖43中的排气端口65循环,以将油馈送回到气缸42中的润滑油通道56b。
第四润滑油通道76包含:导入凹槽91,该导入凹槽将从气缸42中的第二润滑油通道73流入的油沿着气缸盖43的接触表面引导到排气端口65的附近;循环路径93,该循环路径从导入凹槽91以门形状包围排气端口65的左右两侧和上侧;和排气凹槽95,该排气凹槽将从循环路径93流入的油沿着气缸盖43的匹配表面引导到在排气端口65和燃烧室85之间的区域。导入凹槽91和排气凹槽95向气缸盖43侧凹入并且通过与衬垫96协作起到油的通道的作用。
导入凹槽91从通向配置在气缸42的前壁和左侧壁的转角部分的第二润滑油通道73的进口部分朝向燃烧室85的附近延伸,并且沿着燃烧室85的边缘折叠以到达排气端口65的左侧。
循环路径93和排气凹槽95以正方形形式包围排气端口65的周围,并且使油沿一个方向循环。循环路径93包含第一线型部分101,该第一线型部分通向导入凹槽91的下游端并且沿排气端口65的左侧直线地延伸以到达排气端口65的上侧;第二线型部分102,该第二线型部分与第一线型部分101交叉并且在排气端口65的上方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三线型部分103,该第三线型部分与第二线型部分102交叉并且在排气端口65的右侧实质上平行于第一线型部分101延伸。
即,在气缸盖43中润滑油通道56c包含作为下部位置经过部分的第二线型部分102,该第二线型部分使油流过比阀机构61更下的位置。第二线型部分102在循环路径93的最高位置。
润滑油通道56c通过延伸经过排气端口65的上部位置、阀机构61的下部位置,因此,在不靠近进气端口86侧的远离位置冷却排气端口65的周围。
循环路径93通过使用工具比如钻机切削形成,该再循环路径包含第一线型部分101、第二线型部分102和第三线型部分103。通过使用如专利文献1的核心形成的传统的润滑油通道结构的流动通道的横截面比通过切削形成的润滑油通道结构的流动通道的横截面大。即,与传统的润滑油通道结构相比,根据本实施例的润滑油通道结构51具有较小的流动通道的横截面并且更容易提高油的流速,并且通过延伸容易增强冷却性能。进一步,在传统的润滑油通道结构中,润滑油通道通过核心的崩塌向进气端口侧倾斜以接近进气端口,并且降低充气效率,而根据本实施例的润滑油通道结构51能够通过切削以高精度定位循环路径93,因此,能够不受进气端口86的影响地形成高精密的润滑油通道56。
循环路径93是线性门形状,而排气凹槽95沿锯齿形方向移动,从而与排气凹槽95直线地延伸的情况相比,从而排气凹槽95有更长的通道长度,并且提高该点的热交换性能。
排气凹槽95在排气端口65的下部位置沿着衬垫96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且到达导入凹槽91的下游端的附近。排气凹槽95的下游端部分配置到排气端口65的下突出区域的右边并且连接到第五润滑油通道77。
进一步,气缸盖43中的润滑油通道56c包含扩大部分105,该扩大部分在排气端口65和气缸42之间,其流动通道的横截面比其它部分的大。扩大部分105是排气凹槽95的一部分,并且部分地扩大排气凹槽95的流动通道的横截面。
气缸42中的润滑油通道56b包含作为燃烧室冷却部分的第五润滑油通道77,该第五润滑油通道使从第四润滑油通道76流出的油绕着燃烧室85的周围循环。
第五润滑油通道77由环形的油槽106和衬垫96限定,该油槽设置在气缸42和气缸盖43中任何一个的接触表面上以包围燃烧室85,该衬垫96插在气缸42和气缸盖43之间。本实施例显示第五润滑油通道77配置在气缸42上的接触表面上的方式。
第五润滑油通道77在排气端口65的下部突出区域的右边的位置处连接到第四润滑油通道76,实质上围绕燃烧室85以到达配置在气缸42的前壁和左侧壁的转角部分的第二润滑油通道73的附近。
衬垫96具有油孔107,该油孔连接在气缸盖43中的第四润滑油通道76和在气缸42中的第五润滑油通道77。油孔107具有适合于将油从第四润滑油通道76平稳地引导到第五润滑油通道77的孔径。油孔107配置能在排气端口65的下部突出区域的右边的位置上并且在燃烧室85的前面的大致中间。
进一步,衬垫96包含油孔108,该油孔与设置在排气端口65侧的油槽106相连通,并且使油与气缸42和气缸盖43中的另一个的接触表面接触。本实施例显示油经由衬垫96中的油孔108从气缸42上的油槽106与气缸盖43上的接触表面接触的方式。油孔108是沿着气缸42中的油槽106以圆弧形状延伸的长孔,并且相对于气缸42和气缸盖43的接触表面的附近,协同气缸盖43中的排气凹槽95,遍及整个半圆弧或更多地断续包围排气端口65侧的相位。
更进一步,衬垫96包含节流孔109,该节流孔降低从气缸42中的第一润滑油通道72流入气缸盖43中的第三润滑油通道75的油的流量。节流孔109调节润滑阀机构61的油的流量。
气缸42中的润滑油通道56b包含:作为供油通路的第二润滑油通道73,该第二润滑油通道将油供应到气缸盖43中的第四润滑油通道76;和返回润滑油通道78,该返回润滑油通道相邻地配置到第二润滑油通道73并且将油从第五润滑油通道77返回到曲轴箱41。第二润滑油通道73和返回润滑油通道78并排地放置在气缸42的前壁和左侧壁之间的转角部分。返回润滑油通道78直接配置在气缸盖43的导入凹槽91的下方,并且在返回润滑油通道78和导入凹槽91之间具有衬垫96。
润滑油通道结构51包含打开阀111,该打开阀设置在气缸盖43中的润滑油通道56c中。
打开阀111配置在第四润滑油通道76的第二线型部分102处,即下部位置经过部分的最高点。
进一步,打开阀111从停止状态经由引擎11的空转状态打开,而打开阀111在比空转状态更高的旋转状态下闭合。打开阀111可以是基于引擎11的转数通过电控制打开和闭合的电磁阀,或者可以是通过利用弹性元件比如弹簧的弹性能打开和闭合。
更进一步,打开阀111具有排出端口112,该排出端口将油排出到阀机构61。因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四润滑油通道76的第二线型部分102在引擎11的横向方向上延伸,因此打开阀111相对于第二线型部分102的总长度配置在中间部分并且面对阀机构61。
排出端口112具有小于第四润滑油通道76的第二线型部分102,即下部位置经过部分的流动通道的横截面的开口面积。
如上构造的根据本实施例的引擎11的润滑油通道结构51包含作为排气端口冷却部分的第四润滑油通道76,该第四润滑油通道使从气缸42中的润滑油通道56b流出的油绕着设置在气缸盖43中的排气端口65的周围循环以将油馈送回到气缸42中的润滑油通道56b,从而在排气端口65的周围产生稳定的油流动以稳定地提高该点的冷却效率。
进一步,根据本实施例的引擎11的润滑油通道结构51包含作为排气端口冷却部分的第四润滑油通道76,该第四润滑油通道使从气缸42中的润滑油通道56b流出的油绕着设置在气缸盖43中的排气端口65的周围循环以将油馈送回到气缸42中的润滑油通道56b,从而能够避免进入空气的温度的升高,由于延伸使得充气效率的降低,以及在不靠近进气端口86的远离位置冷却排气端口65的同时,引擎11的输出功率的降低。
更进一步,根据本实施例的引擎11的润滑油通道结构51包含作为燃烧室冷却部分的第五润滑油通道77,该第五润滑油通道使从第四润滑油通道76流出的油绕着燃烧室85的周围循环,从而能够可靠地冷却由于混合气体的燃烧而具有高温的燃烧室85的周围。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引擎11的润滑油通道结构51通过油槽106和衬垫96限定第五润滑油通道77,该油槽设置在气缸42和气缸盖43中任何一个的接触表面上并且包围燃烧室85,该衬垫插入气缸42和气缸盖43之间,从而能够容易地调节该点的流动通道的横截面。
进一步,根据本实施例的引擎11的润滑油通道结构51在衬垫96中具有油孔108,从而能够有效地冷却在气缸盖43和气缸42中的温度格外升高的排气端口65的周围。
更进一步,根据本实施例的引擎11的润滑油通道结构51包含:作为供油通路的第二润滑油通道73,该第二润滑油通道将油供应到作为排气端口冷却部分的第四润滑油通道76;和返回润滑油通道78,该返回润滑油通道相邻地配置到第二润滑油通道73并且将油从作为燃烧室冷却部分的第五润滑油通道77返回到曲轴箱41,从而确保润滑油通道56足够长地提高冷却性能。特别地,润滑油通道结构51具有配置在排气端口65的下部突出区域的右边的第四润滑油通道76和第五润滑油通道77,从而确保润滑油通道56足够长地提高冷却性能。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引擎11的润滑油通道结构51包含扩大部分105,该扩大部分在排气端口65和气缸42之间,具有比其它部分大的流动通道的横截面,因此能够有效地冷却在排气端口65和气缸42之间具有最高温的部分。
因为根据本实施例的引擎11的润滑油通道结构51能够有效地冷却排气端口65的周围,因此不需要在气缸42和气缸盖43的外表面上设置散热片。当没有设置气缸42和气缸盖43的散热片时,引擎11的壁表面的温度在引擎的冷启动时快速上升,并且升温很早结束,从而活塞59和气缸42之间的间隙扩大,机器损失减小,并且燃料效率提高。进一步,当没有设置气缸42和气缸盖43的散热片时,能够有助于引擎11的大小和重量的减小,并且还能够抑制引擎11的排放声音和风噪声。
因而,根据本实施例的引擎11的润滑油通道结构51,能够产生冷却排气端口65的周围的油的可靠流动。
标号列表:
1 摩托车
2 车身框架
5 前轮
6 转向机构
7 后轮
8 摆动臂
11 内燃机(引擎)
12 燃料罐
13 座位
15 车身盖
21 头管
22 主管
23 下管
25 座位导轨
26 座位支柱
31 前叉
32 前挡泥板
33 把手
34 后悬挂单元
35 传动链
36 油冷却器
37 前盖
38 侧盖
39 后盖
41 曲轴箱
41a 连接面
42 气缸
43 气缸盖
43a 出口凸缘
43b 进口凸缘
45 头盖
46、47 曲轴箱半身
48 左侧曲轴箱盖
49 右侧曲轴箱盖
51 润滑油通道结构
52、53 油软管
55 风扇
56、56a、56b、56c 润滑油通道
57 油盘
58 曲轴
59 活塞
61 阀机构
62 中间轴
63 驱动轴
65 排气端口
71 气缸穿过润滑油通道
72 第一润滑油通道
73 第二润滑油通道
75 第三润滑油通道
76 第四润滑油通道
77 第五润滑油通道
78 返回润滑油通道
81 油泵
82 滤油器
85 燃烧室
86 进气端口
87 管道
88 螺栓孔
89 气缸孔
91 导入凹槽
92 引导凹槽
93 循环路径
95 排气凹槽
96 衬垫
101 第一线型部分
102 第二线型部分
103 第三线型部分
105 扩大部分
106 油槽
107 油孔
108 油孔
109 节流孔
111 打开阀
112 排出端口

Claims (7)

1.一种油冷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包括:
润滑油通道,所述润滑油通道设置在曲轴箱、气缸和气缸盖中,所述气缸盖中容纳阀机构;和
油冷却器,所述油冷却器冷却所述润滑油通道中流动的油;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缸盖中的所述润滑油通道具有排气端口冷却部分,所述排气端口冷却部分使从所述气缸中的所述润滑油通道流出的油绕着排气端口的周围循环,并将所述油回送到所述气缸中的所述润滑油通道,所述排气端口设置在所述气缸盖中,
所述排气端口冷却部分经过所述排气端口的上部位置,在不靠近进气端口的远离位置冷却所述排气端口的周围,使油在没有分支的情况下沿一个方向循环,该进气端口设置在所述气缸盖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冷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端口冷却部分包括:
第一部分,该第一部分沿所述排气端口的一侧直线地延伸以到达所述排气端口的上侧;
第二部分,该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交叉并且在所述排气端口的上方沿水平方向延伸;以及
第三部分,该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交叉并且在所述排气端口的另一侧实质上平行于所述第一部分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冷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燃烧室冷却部分,所述燃烧室冷却部分使从所述排气端口冷却部分流出的油绕着燃烧室的周围循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冷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烧室冷却部分由凹槽和衬垫构成,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气缸和所述气缸盖中的任何一个的接触表面中并且包围所述燃烧室,所述衬垫夹在所述气缸和所述气缸盖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冷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垫具有孔,所述孔与设置在所述排气端口侧的所述凹槽连通,并且所述孔使所述油与所述气缸和所述气缸盖中的另一个的接触面接触。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冷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气缸中的所述润滑油通道包含:供油通路,所述供油通路将所述油供应到所述排气端口冷却部分;和回油通路,所述回油通路与所述供油通路相邻并且使所述油从所述燃烧室冷却部分回送到所述曲轴箱。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冷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润滑油通道具有位于所述排气端口和所述气缸之间的扩大部分,所述扩大部分的流路截面积大于其它部分的流动通道的横截面。
CN201510824450.7A 2014-11-25 2015-11-24 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 Active CN1056262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37474A JP6413695B2 (ja) 2014-11-25 2014-11-25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通路構造
JP2014-237474 2014-11-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26221A CN105626221A (zh) 2016-06-01
CN105626221B true CN105626221B (zh) 2019-05-31

Family

ID=560414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24450.7A Active CN105626221B (zh) 2014-11-25 2015-11-24 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13695B2 (zh)
CN (1) CN1056262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65708B2 (ja) * 2016-06-28 2020-03-13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通路構造
CN107676166B (zh) * 2017-11-01 2023-12-15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出水管结构与一种发动机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37016A (ja) * 2010-12-27 2012-07-19 Mazd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循環装置
JP5175768B2 (ja) * 2009-02-25 2013-04-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ヘッド冷却用油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41368A (en) * 1984-04-26 1985-09-17 Regie Nationale Des Usines Renault Process and device for the rapid warmup and thermal regulation of the lubricating oil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H0191030U (zh) * 1987-12-09 1989-06-15
JPH0299218U (zh) * 1989-01-24 1990-08-07
JP3368636B2 (ja) * 1993-11-19 2003-01-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油冷エンジンのオイル通路構造
JP4067248B2 (ja) * 1999-10-05 2008-03-26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水冷式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シリンダヘッドの構造
JP3907903B2 (ja) * 2000-02-03 2007-04-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冷却水循環構造
JP4606830B2 (ja) * 2004-09-30 2011-01-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温度制御装置
JP4200379B2 (ja) * 2004-10-12 2008-12-24 三菱自動車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冷却水路構造
CN2888101Y (zh) * 2006-01-26 2007-04-11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改进的发动机气缸体
JP2007321692A (ja) * 2006-06-02 2007-12-13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JP5798427B2 (ja) * 2011-09-28 2015-10-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空油冷内燃機関のオイル通路構造
JP5864401B2 (ja) * 2012-11-09 2016-0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ウォータージャケット構造
JP3182358U (ja) * 2013-01-08 2013-03-2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2バルブエンジン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75768B2 (ja) * 2009-02-25 2013-04-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ヘッド冷却用油路
JP2012137016A (ja) * 2010-12-27 2012-07-19 Mazd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循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13695B2 (ja) 2018-10-31
CN105626221A (zh) 2016-06-01
JP2016098749A (ja) 2016-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59308B2 (en) Engine for leisure vehicle
JP2001233275A (ja) 自動二輪車
CN105649746B (zh) 多气缸引擎的冷却油通道结构
DE102014115450B4 (de) Motorrad mit Ausgleichswellengehäuse und Turbolader
US20080223662A1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vehicle having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5162501B2 (ja) 内燃機関
JP5568890B2 (ja) 自動二輪車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ブリーザ装置
JP2016176443A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水通路構造
TW542870B (en) Lubrication structur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7035502B (zh) 内燃引擎的冷却结构
CN105626221B (zh) 内燃机的润滑油通道结构
US20160177807A1 (en) Engine cooling system for motorcycle
JP5048618B2 (ja) 4サイクル空油冷エンジン
US9103278B2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JP6769537B2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JP6601134B2 (ja) 4サイクル多気筒エンジン
CN107246311B (zh) 引擎的油通道结构
CN107035503B (zh) 内燃引擎的冷却结构
JP6665708B2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通路構造
JP3979415B2 (ja) 自動二輪車
JP6394321B2 (ja)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通路構造
JP6572805B2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通路構造
JP5189529B2 (ja) 車両用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プラグ挿入孔からの水抜き構造
JP4914877B2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用オイル通路構造
JP4892531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における冷却用オイル通路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