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93108B - 车辆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93108B
CN105593108B CN201480054168.9A CN201480054168A CN105593108B CN 105593108 B CN105593108 B CN 105593108B CN 201480054168 A CN201480054168 A CN 201480054168A CN 105593108 B CN105593108 B CN 1055931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instrument panel
front part
part structure
muscl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416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93108A (zh
Inventor
立胁正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931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931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931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931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4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4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145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having a crossbeam incorporated there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45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fire w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38Arrangement under the flo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11)具有:仪表盘部(20),其划分发动机室(12)和车室(13);底板部(40),其构成车室(13)的地板;和加强筋部(60),其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部设在从仪表盘部(20)至底板部(40)的前部的范围内,呈向车室(13)侧鼓出的形状。而且,加强筋部(60)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延伸部(61、61);和将该一对延伸部(61、61)的后端彼此连接的连接部(62),且该加强筋部从车室(13)侧观察呈U字形状。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仪表盘部(20)产生变形或振动。

Description

车辆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本技术领域的背景技术,公开了如下的技术,其通过在汽车仪表板的面上设置纵加强筋,来提高仪表板的刚性而抑制在该仪表板产生振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昭第62-378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能够考虑到:在输入有车辆前后方向的荷载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纵加强筋来抑制在仪表盘部产生振动等。
然而,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相对于车宽方向(横向)荷载等各种荷载的输入,还无法称之为能够充分地抑制在仪表盘部产生变形或振动。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仪表盘部产生变形或振动的车辆前部构造。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为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仪表盘部,其划分动力源搭载室和车室;底板部,其构成上述车室的地板;和加强筋部,其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部设在从上述仪表盘部至上述底板部的前部范围内,呈向上述车室侧鼓出的形状,上述加强筋部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延伸部;和将该一对延伸部的后端彼此连接的连接部,且该加强筋部从上述车室侧观察呈U字形状。
在本发明中,在最会对仪表盘部或与其相邻的底板部的变形或振动产生影响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上设有加强筋部,且加强筋部从车室侧观察而设为U字形状。通过配置在这样限定的小区域中且呈向车室侧鼓出的形状,而提高了加强筋部的刚性,通过这种加强筋部而能够提高包括仪表盘部和底板部的前部在内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刚性。
因此,能够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仪表盘部产生变形或振动。
此外,加强筋部的连接部位于底板部的前部,由此,尤其能够提高仪表盘部与底板部之间的边界部分的刚性。由此,能够提高包括仪表盘部在内的车辆前部构造整体的刚性,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车辆前部构造产生变形或振动。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强筋部的上述延伸部具有由该延伸部的上表面、上述仪表盘部和上述底板部的前部所包围的呈三角形的侧面。
根据这样的构成,在仪表盘部与底板部之间的边界部分上形成了具有呈三角形的侧面的桁架构造,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该边界部分的刚性。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部和上述延伸部由不同的部件构成,从上方观察,上述底板部相对于上述加强筋部的配置有上述连接部的部位而在车辆前方与车辆后方由不同的部件构成。
根据这样的构成,加强筋部中的连接部与延伸部所重叠的接合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刚性和强度会增加,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加强筋部的连接部周围的刚性。此外,由与延伸部不同的部件构成而被提高了刚性的连接部位于底板部中的不同部件彼此的接合部分上,因此,能够谋求确保生产性,同时保持底板部的接合部分中的刚性和强度。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包括仪表盘部在内的车辆前部构造产生变形或振动。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其特征在于,具有仪表盘横梁,其接合在仪表盘面板的与上述车室为相反侧的面上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其中,该仪表盘面板具有上述仪表盘部和上述底板部的前方一部分,上述加强筋部的上述连接部与上述仪表盘横梁的投射在水平面上时的位置在至少一部分上重叠。
根据这样的构成,仪表盘横梁的设置区域与加强筋部的连接部的设置区域在投影水平面上至少一部分重合,因此能够进一步地发挥提高仪表盘面板刚性的效果。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包括仪表盘部在内的车辆前部构造产生变形或振动。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承减震器的副车架,该副车架与上述仪表盘横梁连结。
根据这样的构成,仪表盘横梁的设置区域与加强筋部的连接部在水平面上的至少一部分中匹配而提高了刚性,在该仪表盘横梁上连结有支承减震器的副车架,该减震器承受来自路面的经由车轮的输入荷载。因此,在来自路面的输入荷载经由减震器以及副车架而传递至车辆的情况下,车辆前部构造、尤其设有U字形状的加强筋部的中央部不会大幅变形。由此,能够作为车辆前部构造整体而确保刚性,从而相对于来自路面的大输入荷载也能够提高车辆的驾驶性。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上述仪表盘部的上述车室侧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转向吊架;和从该转向吊架向下方延伸且支承该转向吊架的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的下端固定在上述加强筋部上。
根据这样的构成,转向吊架沿着车宽方向配置,从而使用在转向装置等的安装中,并且有助于提高车辆前部构造的刚性。而且,经由支承部件而使转向吊架固定在刚性高的加强筋部上,因此能够提高转向吊架的刚性进而提高车辆前部构造整体的刚性。
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其特征在于,具有:搭载在上述动力源搭载室中的行驶用电动机;与上述动力源搭载室相比设置在后方的电池;和将上述行驶用电动机与上述电池电连接的配线,在上述加强筋部中所鼓出的形状的内部,配置有上述配线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将与作为重要的动力源以及/或者再生机构的行驶用电动机连接且施以高电压的配线配置在刚性高的加强筋部中所鼓出的形状的内部。由此,能够通过例如在即使车辆碰撞时也不会大幅变形的加强筋部的内部保护施以高电压的配线。
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加强筋部上、或该加强筋部的从上述车室侧观察的U字形状的内侧,固定有包括传感器在内的电子控制单元。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将控制单元固定在刚性高的加强筋部上、或该加强筋部的U字形状的内侧。像这样使电子控制单元的固定位置的刚性变高,因此能够抑制该固定位置的变形或振动。因此,能够防止因电子控制单元的固定位置的刚性低而在该固定位置周围产生变形或振动而导致传感器误检测的风险,电子控制单元能够进行基于传感器的高精度检测的控制。
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8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子控制单元为安全带控制单元以及安全气囊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防止因安全带控制单元或安全气囊控制单元的固定位置的刚性低而与驾驶状态对应地产生该固定位置周围的变形或振动,从而招致因传感器的误检测而使安全带或安全气囊误动作、或在必要时不动作等的不良状况的风险。即,传感器在车室内能够正确地检测周围的状况,且主要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到碰撞情况,因此安全带控制单元或安全气囊控制单元在碰撞等的必要时能够进行恰当的控制。
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8、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其特征在于,在与上述连接部相比靠前方的位置上,具有在上述一对延伸部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部件。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进一步提高加强筋部的刚性。
此外,由于在从刚性高的加强筋部的车室侧观察的U字形状的内侧设置有加强部件,所以能够将电子控制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固定在该加强部件上。若如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电子控制单元的固定位置的变形或振动,电子控制单元能够进行基于传感器的更高精度检测的控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仪表盘部产生变形或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前部构造的概略俯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车辆前部构造的概略仰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加强筋部周围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从后上方观察加强筋部周围的放大图。
图6是沿着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安装了副车架的状态下的车辆前部构造的概略仰视图。
图8是从下方观察在仪表盘横梁上安装有副车架部分的周围的概略立体图。
图9是安装了转向吊架和电子控制单元的状态下的车辆前部构造的概略立体图。
图10是表示转向吊架的支承构造的概略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概略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适当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具体地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所示的附图中,对相同的部件或相当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为了方便说明,部件的尺寸以及形状存在进行变形或夸张而示意地表示的情况。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1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前部构造11的概略俯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车辆前部构造11的概略仰视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作为车辆10的前侧,“后”作为车辆10的后侧,“右”作为从车辆10的驾驶者观察的右侧,“左”作为从车辆10的驾驶者观察的左侧,“上”作为垂直上方侧,“下”作为垂直下方侧。
如图1所示,在车辆10中适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1。车辆10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仅通过发动机(内燃机,图示略)驱动的汽车。在车辆10的内侧,形成有作为动力源搭载室的发动机室12和位于该发动机室12的后方的车室13。
如图1~图3所示,车辆前部构造11具有:划分发动机室12和车室13的仪表盘部20;构成车室13的地板的底板部40;和加强筋部60,该加强筋部60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部,设在从仪表盘部20至底板部40的前部的范围内,呈向车室13侧鼓出的形状。
仪表盘部20具有:沿着垂直方向的垂直部22;和从该垂直部22的下端向后下方倾斜并延伸的倾斜部23。而且,仪表盘部20和作为底板部40的前方一部分的水平部24构成了仪表盘面板21。即,仪表盘面板21是如下的一体部件,其具有:具备垂直部22以及倾斜部23的仪表盘部20;和从该仪表盘部20的倾斜部23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的上述水平部24。此外,在仪表盘面板21的前方,配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侧车架15、15(参照图2以及图3)。
底板部40具有上述的水平部24和通过焊接而与该水平部24接合的底面板41。底面板41是铺在左右一对下纵梁14、14之间的平板状部件,且从仪表盘面板21的下部向后方延伸。
在底面板41上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上,设有配置载积物的收纳部42。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部42构成为,作为载积物而能够收纳例如备用轮胎。
图4是图1所示的加强筋部60周围的放大立体图。图5是从后上方观察加强筋部60周围的放大图。图6是沿着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加强筋部60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延伸部61、61;和将该一对延伸部61、61的后端彼此连接的连接部62,且该加强筋部60从车室13(参照图4)侧观察呈U字形状。在此,“U字形状”这一术语被用作包括:U字底板部为圆润的形状、和形成角(边缘)的形状。
加强筋部60例如通过冲压加工而成形为上述那样的向车室13侧鼓出的形状。加强筋部60中的由与沿U字形状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截面所截断的截面形状呈大致倒U字形状,具有提高强度以及刚性的功能。
加强筋部60的延伸部61的上表面63从仪表盘部20的车室13侧的表面向后下方倾斜延伸,且与仪表盘部20的倾斜部23相比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变小。而且,加强筋部60的延伸部61具有由该延伸部61的上表面63、仪表盘部20和底板部40的前部所包围的呈三角形的侧面64。在此,“三角形”这一术语除了按字面意思的三角形以外,还被用作包括了三角形的角为圆角的形状等的发挥提高刚性的桁架构造的功能的形状。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筋部60中的连接部62和延伸部61由不同的部件构成,且通过焊接接合。但是,加强筋部60整体也可以由一个部件构成。
此外,车辆前部构造11在与连接部62相比靠前方的位置上,具有在一对延伸部61、61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部件65。加强部件65从提高强度以及刚性的观点出发,由与车宽方向垂直的平面所截断的截面形状呈向车室13侧鼓出的大致倒U字形状。但是,加强部件65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为大致平板形状。
此外,如图2所示,从上方观察,底板部40相对于加强筋部60的配置有连接部62的部位而在车辆前方与车辆后方由成为不同部件的水平部24和底面板41构成。
如图3以及图6所示,车辆前部构造11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仪表盘横梁16,其通过焊接而接合在仪表盘面板21的与车室13(参照图6)为相反侧的面上。仪表盘横梁16的两端分别与前侧车架15、15接合。此外,在仪表盘横梁16的两端的车宽方向外侧分别接合有外悬梁18、18,且该外悬梁18延伸至下纵梁14。仪表盘横梁16在左右具有用于安装副车架31(参照图7)的安装部17、17。上述安装部17呈大致长方体形状(参照图8),且相较于仪表盘横梁16与连接部62如后述那样地在投影水平面上所重叠的部位19,该安装部17的上下以及前后的尺寸变大,从而能够使刚性以及强度提高。
加强筋部60的连接部62与仪表盘横梁16的投射在水平面上时的位置在至少一部分上重叠。即,例如在从上方观察的投影图中,连接部62与仪表盘横梁16在至少一部分上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仪表盘横梁16在加强筋部60的连接部62的设置区域中,设置在与该连接部62的设置区域大致匹配的区域中。
图7是安装了副车架31的状态下的车辆前部构造11的概略仰视图。图8是从下方观察在仪表盘横梁16上安装有副车架31部分的周围的概略立体图。
如图7以及图8所示,车辆前部构造11具有支承减震器或发动机(均省略图示)等的副车架31。该副车架31直接或经由弹性体通过螺纹紧固而安装在仪表盘横梁16上从而连结。在此,副车架31在加强筋部60的左右两侧,与仪表盘横梁16的安装部17连结。
图9是安装了转向吊架33和电子控制单元36的状态下的车辆前部构造11的概略立体图。图10是表示转向吊架33的支承构造的概略立体图。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车辆前部构造11具有:在仪表盘部20的车室13侧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转向吊架33;和从该转向吊架33向下方延伸且支承该转向吊架33的支承部件34。转向吊架33在车辆10的仪表盘部20的后方配置在左右的前柱43、43之间,从而使用在包括转向装置(图示略)在内的周边各种部件的安装中。支承部件34具有:与转向吊架33连接的一对腿部;和将该一对腿部的下部彼此连接的下方连接部。另外,在图9中,转向吊架33仅表示了其局部,支承部件34仅表示了其下方连接部。而且,支承部件34的下方连接部通过螺纹紧固而固定在加强筋部60的连接部62上。
此外,在加强筋部60上、或该加强筋部60的从车室13侧观察的U字形状的内侧,固定有包括传感器在内的电子控制单元36。在此,电子控制单元36包括安全带控制单元37和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8。但是,电子控制单元36可以为安全带控制单元37以及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8中的某一个,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电子控制单元。
安全带控制单元37与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8分别内置有在车室内检测周围状况、且主要检测碰撞情况的传感器(图示略)。安全带控制单元37基于内置的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来控制有关安全带(图示略)束紧的动作。此外,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8基于内置的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来控制有关安全气囊(图示略)膨胀的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子控制单元36的至少一部分固定在设置于加强筋部60的U字形状的内侧的加强部件65上。在此,安全带控制单元37固定在加强筋部60的延伸部61上,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8固定在加强部件65上。
接下来,对上述构成的车辆前部构造1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部从仪表盘部20至底板部40的前部的范围内,设有具有向车室13侧鼓出的形状的加强筋部60,该加强筋部60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延伸部61、61;和将该一对延伸部61、61的后端彼此连接的连接部62,且该加强筋部60从车室13侧观察而呈U字形状。
即,在最会对仪表盘部20或与其相邻的底板部40的变形或振动产生影响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上设有加强筋部60,且加强筋部60从车室13侧观察而形成为U字形状。加强筋部60配置在这样限定的小区域中,且具有向车室13侧鼓出的形状而被提高了刚性,由此该加强筋部60能够提高包括仪表盘部20和底板部40的前部在内的车辆前部构造11的刚性。
因此,能够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11,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仪表盘部20产生变形或振动。
此外,加强筋部60的连接部62位于底板部40的前部,由此,尤其能够提高仪表盘部20与底板部40之间的边界部分的刚性。由此,能够提高包括仪表盘部20在内的车辆前部构造11整体的刚性,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车辆前部构造11产生变形或振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筋部60的延伸部61具有由该延伸部61的上表面63、仪表盘部20和底板部40的前部所包围的呈三角形的侧面64。根据这样的构成,在仪表盘部20与底板部40之间的边界部分上,形成具有呈三角形的侧面64的桁架构造,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该边界部分的刚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62和延伸部61由不同的部件构成,从上方观察,底板部40相对于加强筋部60的配置有连接部62的部位而在车辆前方和车辆后方由不同的部件构成。根据这样的构成,加强筋部60中的连接部62与延伸部61所重叠的接合部分与其他的部分相比,刚性和强度会增加,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加强筋部60的连接部62周围的刚性。此外,由与延伸部61不同的部件构成而被提高了刚性的连接部62位于底板部40中的不同部件彼此的接合部分上,因此能够谋求确保生产性,同时保持底板部40的接合部分中的刚性和强度。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包括仪表盘部20在内的车辆前部构造11产生变形或振动。
此外,本实施方式具有接合在的与车室13为相反侧的面上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仪表盘横梁16,该仪表盘面板21具有仪表盘部20和底板部40的前方的一部分,加强筋部60的连接部62和仪表盘横梁16的投射在水平面上时的位置在至少一部分上重叠。根据这样的构成,仪表盘横梁16的设置区域和加强筋部60的连接部62的设置区域在投影水平面上至少一部分重合,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提高仪表盘面板21中的刚性的效果。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包括仪表盘部20在内的车辆前部构造11产生变形或振动。
此外,本实施方式具有支承减震器(图示略)的副车架31,该副车架31与仪表盘横梁16连结。根据这样的构成,仪表盘横梁16的设置区域与加强筋部60的连接部62在水平面上的至少一部分上匹配而提高了刚性,在该仪表盘横梁16上连结有支承减震器的副车架31,该减震器受到来自路面的经由车轮(图示略)的输入荷载。因此,在来自路面的输入荷载经由减震器以及副车架31而传递至车辆10(参照图1)的情况下,车辆前部构造11、尤其设置有U字形状的加强筋部60的中央部不会大幅变形。由此,作为车辆前部构造11整体能够确保刚性,从而相对于来自路面的大输入荷载也能够提高车辆10的驾驶性。
此外,本实施方式具有:在仪表盘部20的车室13侧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转向吊架33;和从该转向吊架33向下方延伸且支承该转向吊架33的支承部件34,该支承部件34的下端固定在加强筋部60上。根据这样的构成,转向吊架33能够沿着车宽方向配置,从而使用在转向装置(图示略)等的安装中,并且有助于提高车辆前部构造11的刚性。而且,转向吊架33经由支承部件34而固定在刚性高的加强筋部60上,因此,能够提高转向吊架33的刚性进而提高车辆前部构造11整体的刚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加强筋部60上、或该加强筋部60的从车室13侧观察的U字形状的内侧,固定有包括传感器在内的电子控制单元36。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将电子控制单元36固定在刚性高的加强筋部60上或该加强筋部60的U字形状的内侧。像这样使电子控制单元36的固定位置的刚性变高,因此能够抑制该固定位置的变形或振动。因此,能够防止因电子控制单元36的固定位置的刚性低而在该固定位置周围产生变形或振动从而导致传感器误检测的风险,电子控制单元36能够进行基于传感器的高精度检测的控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子控制单元36为安全带控制单元37以及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8中的至少1个。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防止因安全带控制单元37或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8的固定位置的刚性低而与驾驶状态对应地产生该固定位置周围的变形或振动,从而因传感器的误检测而招致安全带或安全气囊(均省略图示)误动作、或在必要时不动作等的不良状况的风险。即,传感器能够在车室13内正确地检测周围的状况,且主要能够高精度地检测碰撞情况,因此,安全带控制单元37或安全气囊控制单元38在碰撞等的必要时能够进行恰当的控制。
此外,本实施方式在与连接部62相比靠前方的位置上,具有在一对延伸部61、61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部件65。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进一步提高加强筋部60的刚性。此外,由于在刚性高的加强筋部60的从车室13侧观察的U字形状的内侧设置有加强部件65,所以能够在该加强部件65上固定电子控制单元36的至少一部分。若这样,能够进一步抑制电子控制单元36的固定位置的变形或振动,电子控制单元36能够进行基于传感器的更高精度检测的控制。
接着,参照图11,并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来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并省略相同点的说明。
图11是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1a的概略俯视图。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1a具有:搭载在作为动力源搭载室的发动机室12中的行驶用电动机(行驶用马达)71;与发动机室12相比设置在后方且向行驶用电动机71供电的电池72;和将行驶用电动机71与电池72电连接的配线73。
在此,图11所示的车辆10a为在发动机室12中具有行驶用电动机71和发动机(图示略)的混合动力式汽车。电池72收纳在收纳部42a内。在此,在收纳部42a中的配置有电池72的底面板41上,形成有供电池72收纳的凹部(未图示)。而且,在加强筋部60、在此主要在加强筋部60的延伸部61中所鼓出的形状的内部,配置有从电池72延伸的配线73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能够将与作为重要的动力源以及/或者再生机构的行驶用电动机71连接且施以高电压的配线73配置在刚性高的加强筋部60中所鼓出的形状的内部。由此,能够通过例如在即使车辆10a碰撞时也不会大幅变形的加强筋部60的内部来保护配线73。
以上,虽然基于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构成,还包括对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构成进行适当组合或选择的方式,且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对该构成进行变更。此外,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进行追加、削除和置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分别说明了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11、11a分别适用于仅由发动机(内燃机)来驱动的汽车、混合式汽车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适用于包括仅由行驶用电动机来驱动的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的各种车辆。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 车辆
11、11a 车辆前部构造
12 发动机室(动力源搭载室)
13 车室
16 仪表盘横梁
20 仪表盘部
21 仪表盘面板
31 副车架
33 转向吊架
34 支承部件
36 电子控制单元
37 安全带控制单元
38 安全气囊控制单元
40 底板部
41 底面板
60 加强筋部
61 延伸部
62 连接部
63 上表面
64 侧面
65 加强部件
71 行驶用电动机
72 电池
73 配线

Claims (9)

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仪表盘部,其划分动力源搭载室和车室;
底板部,其构成所述车室的地板;
仪表盘横梁,其接合在仪表盘面板的与所述车室为相反侧的面上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其中,所述仪表盘面板具有所述仪表盘部和所述底板部的前方一部分;和
加强筋部,其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部设在从所述仪表盘部至所述底板部的前部的范围内,呈向所述车室侧鼓出的形状,
所述加强筋部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延伸部;和将该一对延伸部的后端彼此连接的连接部,且该加强筋部从所述车室侧观察呈U字形状,
所述加强筋部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仪表盘横梁的投射在水平面上时的位置在至少一部分上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部的所述延伸部具有由该延伸部的上表面、所述仪表盘部和所述底板部的前部所包围的呈三角形的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延伸部由不同的部件构成,
从上方观察,所述底板部相对于所述加强筋部的配置有所述连接部的部位而在车辆前方和车辆后方由不同的部件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承减震器的副车架,该副车架与所述仪表盘横梁连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在所述仪表盘部的所述车室侧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转向吊架;和从该转向吊架向下方延伸且支承该转向吊架的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加强筋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搭载在所述动力源搭载室中的行驶用电动机;与所述动力源搭载室相比设置在后方的电池;和将所述行驶用电动机与所述电池电连接的配线,在所述加强筋部中所鼓出的形状的内部,配置有所述配线的至少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连接部相比靠前方的位置上,具有在所述一对延伸部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强部件上固定有包括传感器在内的电子控制单元的至少一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为安全带控制单元以及安全气囊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个。
CN201480054168.9A 2013-10-04 2014-10-01 车辆前部构造 Active CN1055931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9609 2013-10-04
JP2013-209609 2013-10-04
PCT/JP2014/076314 WO2015050169A1 (ja) 2013-10-04 2014-10-01 車両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93108A CN105593108A (zh) 2016-05-18
CN105593108B true CN105593108B (zh) 2017-10-27

Family

ID=52778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4168.9A Active CN105593108B (zh) 2013-10-04 2014-10-01 车辆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593108B (zh)
WO (1) WO20150501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65439B2 (ja) * 2015-12-22 2018-0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N115027268A (zh) * 2021-03-05 2022-09-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内饰结构
JP2023122972A (ja) * 2022-02-24 2023-09-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80377U (ja) * 1981-11-28 1983-05-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S6139651Y2 (zh) * 1981-08-31 1986-11-13
JPS6467444A (en) * 1987-09-08 1989-03-14 Honda Motor Co Ltd Wiring device for vehicle
JPH01170078U (zh) * 1988-05-11 1989-11-30
JPH0867273A (ja) * 1994-08-31 1996-03-12 Toyota Motor Corp 電気自動車における電力線の配設構造
US6688676B1 (en) * 2000-02-18 2004-02-10 Nissan Motor Co., Ltd. Vehicle structure with load transmission elements
JP2010264906A (ja) * 2009-05-15 2010-11-25 Suzuki Motor Corp ダッシュパネル周辺の車体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52732B2 (ja) * 1994-06-15 2000-06-1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ダッシュロア部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045034A (ja) * 1996-08-05 1998-02-17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JP2001171559A (ja) * 1999-12-14 2001-06-26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JP4556320B2 (ja) * 2000-11-06 2010-10-0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4501623B2 (ja) * 2004-09-28 2010-07-1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ダッシュパネル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9651Y2 (zh) * 1981-08-31 1986-11-13
JPS5880377U (ja) * 1981-11-28 1983-05-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S6467444A (en) * 1987-09-08 1989-03-14 Honda Motor Co Ltd Wiring device for vehicle
JPH01170078U (zh) * 1988-05-11 1989-11-30
JPH0867273A (ja) * 1994-08-31 1996-03-12 Toyota Motor Corp 電気自動車における電力線の配設構造
US6688676B1 (en) * 2000-02-18 2004-02-10 Nissan Motor Co., Ltd. Vehicle structure with load transmission elements
JP2010264906A (ja) * 2009-05-15 2010-11-25 Suzuki Motor Corp ダッシュパネル周辺の車体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93108A (zh) 2016-05-18
WO2015050169A1 (ja) 2015-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99425B2 (en) Automobile vehicle
CN110949189B (zh) 车身结构
US9751563B2 (en) Subframe for vehicle
US8813888B2 (en)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JP2019188899A (ja) 電動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KR101705146B1 (ko) 차량용 서브프레임의 구조
CN103118885A (zh) 车辆的控制单元支承结构
CN105593108B (zh) 车辆前部构造
JP2013043567A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19093829A (ja) 車両前部構造、及び車両前部連結方法
US10857871B2 (en) Vehicle rear structure
CN103253120A (zh) 车辆后部结构
CN111746648B (zh) 车辆用副车架
CN106043458A (zh) 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
JP6507978B2 (ja) 電池パックの固定構造
JP2011111124A (ja) 車両の後部構造
CN105966459A (zh) 用于车辆的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JP6672387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4008835A (ja) 車両後部構造
KR102371242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WO2016076046A1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WO2018066684A1 (ja) 車両の荷重伝達システム
JP6107796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6705404B2 (ja) 車両後部構造
JP2014118131A (ja) 車体前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