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74769B - 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及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及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474769B CN105474769B CN201380078990.4A CN201380078990A CN105474769B CN 105474769 B CN105474769 B CN 105474769B CN 201380078990 A CN201380078990 A CN 201380078990A CN 105474769 B CN105474769 B CN 10547476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onent
- tape feeder
- feeder
- precision
- carrier ba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8—Monitoring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8—Monitoring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 H05K13/089—Calibration, teaching or correction of mechanical systems, e.g. of the mounting he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 General Factory Administ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通过元件安装机来决定多个带式供料器与收纳于载带的元件的多个元件种类的组合,该元件安装机具备:元件供给装置,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备保持载带并依次供给元件的多个带式供料器;及元件移载装置,在供给位置吸附元件并将该元件安装于印刷基板,该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具有以下步骤:位置精度测定步骤,对于至少一部分带式供料器,测定位置精度;及元件种类决定步骤,基于带式供料器的位置精度和根据元件的元件种类确定的元件外形尺寸及容许位置精度中的至少一方,决定带式供料器与元件种类的组合。由此,通过考虑带式供料器的位置精度的个体差、随时间而降低等的影响而决定带式供料器与收纳于装填的载带的元件的元件种类的组合,使元件的吸附动作稳定,提高印刷基板的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构成元件安装机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带式供料器,更加详细地说,涉及决定多个带式供料器与被装填于该多个带式供料器的载带收纳的元件的多个元件种类的组合的方法及决定组合的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生产安装有多个元件的印刷基板的设备,具有焊料印刷机、元件安装机、回流炉、基板检查机等,且连结这些设备而构建基板生产线的情况较多。其中,元件安装机通常具备基板搬运装置、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移载装置。基板搬运装置进行印刷基板的搬入搬出及定位。元件供给装置将多个元件种类的元件依次向预定的供给位置供给。作为元件供给装置的代表例,具有供料器式元件供给装置。供料器式元件供给装置通常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备多个带式供料器。各带式供料器保持以等间距收纳有多个元件的载带,并依次将元件向供给位置供给。元件移载装置利用负压从元件供给装置的供给位置吸附元件并将该元件安装于被定位了的印刷基板。
关于上述供料器式元件供给装置,载带的宽度尺寸、元件间的间距尺寸等规格是基于元件的大小等并根据JIS标准等阶段性地确定的。对于带式供料器间歇进给载带的进给量,理想上优选与间距尺寸一致,但是每一次并非严格地一致,会发生变动。进给量的变动实际上与交接元件的供给位置的位置精度直接相关。通常,以使元件移载装置的吸嘴能够稳定地吸附元件的方式对带式供料器的供给位置的位置精度进行管理。
然而,对于带式供料器的位置精度而言,即使是使用相同规格的载带的同一种类的带式供料器,也无法避免个体差异。此外,还考虑因长年运转所引起的驱动部的磨损等而导致位置精度随时间推移而降低。位置精度的降低关系到吸嘴无法吸附元件的吸附失误。因吸附失误而产生元件的浪费、恢复动作所引起的生产效率的降低等。进而,因混合存在位置精度降低了的带式供料器而导致换产调整作业等的作业性降低,导致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
本申请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应对这样的带式供料器的位置精度的降低的维护方法。专利文献1的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的维护方法集中进行设置于多个工厂的多台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的结构要素的维护。并且,在结构要素中包含元件供料器(带式供料器),例如,通过一个监视系统实时地集中监视多台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由此,能够集中进行因频繁地工作而导致劣化、消耗严重、因而容易需要维护并且种类、数量较多的元件供料器的维护。另外,为了避免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的运转率的降低而需要预备的元件供料器,但是能够减少预备持有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401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最近,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电子电路的小型高功能化进一步发展,使用的元件也随之被极小化。例如,在芯片电阻器、芯片电容器等芯片元件中,使用元件外形尺寸为0.2×0.1(mm)、0.3×0.15(mm)、0.4×0.2(mm)等的极小元件。在供给这样的极小元件的带式供料器中,若不能比以往更加严格地进行供给位置的精度管理,则有可能频繁地产生吸附失误。因此,考虑专利文献1所示例的以往的维护技术是不充分的,优选考虑各个带式供料器的位置精度的个体差异、随时间而降低等的影响来决定带式供料器与装填的载带的元件种类的组合。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背景技术的问题点而作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及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装置,通过考虑供给极小元件等的多个带式供料器的供给位置的位置精度的个体差异、随时间而降低等的影响来决定带式供料器与收纳于装填的载带中的元件的元件种类的组合,使元件的吸附动作稳定,提高印刷基板的的生产效率。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通过元件安装机来决定多个带式供料器与收纳于载带的元件的多个元件种类的组合,该元件安装机具备:元件供给装置,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备上述多个带式供料器,上述多个带式供料器分别保持以等间距收纳有多个元件的上述载带,并将上述元件依次向各个供给位置供给;及元件移载装置,吸附被供给至上述供给位置的元件,并将上述元件安装于被定位于安装实施位置的印刷基板,该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具有以下步骤:位置精度测定步骤,对于至少一部分上述带式供料器,测定上述供给位置处的位置精度;及元件种类决定步骤,基于上述带式供料器的上述位置精度和根据上述元件的元件种类确定的元件外形尺寸及该元件被上述带式供料器供给至上述供给位置时的容许位置精度中的至少一方,决定上述带式供料器与收纳于上述载带的元件的元件种类的组合。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中,在位置精度测定步骤中,对于至少一部分带式供料器,测定供给位置处的位置精度,因此能够独立并准确地掌握位置精度的个体差异、随时间而降低等的影响。并且,在元件种类决定步骤中,基于带式供料器的位置精度和根据元件的元件种类确定的元件外形尺寸及容许位置精度中的至少一方,决定带式供料器与收纳于载带的元件的元件种类的组合。因此,即使是针对容许位置精度要求严格的极小元件,也能够抑制吸附失误,从而提高印刷基板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进行实施方式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的元件安装机的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靠近载带的前端部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向视图,是表示载带收纳有元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在测定带式供料器的位置精度时作为载带的替代品而使用的测定用带的俯视图。
图5是带式供料器的侧视图,省略了纸面近前侧的侧板而示出内部的详细构造。
图6是示意性地说明实施方式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的图。
图7是说明实施方式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的实施顺序的流程图。
图8是示例说明实施方式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的作用的带式供料器与元件种类的组合表的图。
图9是说明机内换产调整步骤的应用方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首先,说明能够进行实施方式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的元件安装机1的结构例。图1是表示进行实施方式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的元件安装机1的结构例的俯视图。元件安装机1是通过在机座8上组装有基板搬运装置2、元件供给装置3、元件移载装置4及省略图示的控制计算机等而构成的。图1的纸面上下方向是搬运印刷基板K的X轴方向,纸面左右方向、即元件安装机1的长边方向是Y轴方向。
基板搬运装置2是能够同时搬运两块印刷基板K的双轨式的装置。基板搬运装置2分别通过并排设置的第一轨道21及第二轨道22将印刷基板K相对于安装实施位置进行搬入、定位、搬出。第一轨道21及第二轨道22分别由一对导轨23、24、一对传送带及夹紧装置等构成。一对导轨23、24被组装于机座8的上部中央,相互平行地在印刷基板K的搬运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在一对导轨23、24之间设有相互平行地配置的省略图示的一对封闭环形的传送带。一对传送带以在输送机搬运面上载置了印刷基板K的状态轮转,从而将印刷基板K相对于设于机座8的中央部的安装实施位置搬入及搬出。
在安装实施位置的传送带的下方设有省略图示的夹紧装置。夹紧装置从传送带上推印刷基板K并以水平姿势进行夹紧,从而将印刷基板K定位于安装实施位置。由此,元件移载装置4能够在安装实施位置进行安装动作。在图1中,示例了在第一轨道21上搬入印刷基板K并将印刷基板K定位于安装实施位置而在第二轨道22上不搬入印刷基板K的状况。
元件供给装置3由支撑台31、8台带式供料器32及8台带盘保持部39构成,最多供给8个元件种类的元件P。8台带式供料器32是用于简化之后的说明而举出的例子,实际上,通常是装备比8台多的带式供料器32而能够供给更多的元件种类的元件供给装置。支撑台31是大致矩形的部件,其宽度方向上的尺寸(X轴方向上的尺寸)与机座8的宽度尺寸大致相等。在支撑台31的上表面形成有在长边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且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并排的8处插口。支撑台31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备于机座8的后侧的上表面(参照图5)。
带式供料器32形成为在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上较长且在宽度方向上狭窄的扁平形状。8台带式供料器32以从后侧插入到支撑台31的8处插口的方式被装备,并以在X轴方向上排列设置的方式被使用。8台带盘保持部39分别以装备在成组的各带式供料器32的后侧的方式被使用。带盘保持部39将第一带盘391及第二带盘392保持为前后(Y轴方向)并排且能够交换。在第一带盘391及第二带盘392卷绕有以等间距Lp收纳了多个元件P的载带5。在第一带盘391及第二带盘392的侧面附设有确定卷绕的载带5所收纳的元件P的元件种类、制造商等的元件种类确定代码。作为元件种类确定代码,能够示例条形码,但是并不局限于此。此外,也可以预先准备超过8台的带式供料器32而交换使用。
元件供给装置3的各带式供料器32能够供分别卷绕于第一带盘391及第二带盘392的载带5的前端从插入口32E插入并装填。各带式供料器32通过以预定的间距Lp间歇进给一方的载带5而将元件P向前端的供给位置32S供给。另外,各带式供料器32在一方的载带5用尽后开始自动地进给另一方的载带5。由此,在带盘保持部39处形成为取下卷绕了一方的载带5的带盘而能够保持卷绕了第三载带5的第三带盘(省略图示)。后述载带5及带式供料器32的详细构造。
元件移载装置4从元件供给装置3的带式供料器32的供给位置32S吸附元件,将元件搬运至被定位于安装实施位置的印刷基板K并进行安装。元件移载装置4是能够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水平移动的XY机器人型的装置。元件移载装置4由一对Y轴导轨41、42、Y轴滑动件43、Y轴伺服马达44、X轴滑动件45、省略图示的X轴伺服马达、安装头46及省略图示的吸嘴等构成。
Y轴驱动机器人由一对Y轴导轨41、42、Y轴滑动件43及Y轴伺服马达44等构成。一对Y轴导轨41、42以从机座8的长边方向的前侧通过被定位的印刷基板K的上空而平行地配设至后侧的元件供给装置3的上方。在Y轴导轨41、42上能够移动地架装有Y轴滑动件43。Y轴滑动件43被滚珠丝杠机构沿着Y轴方向驱动,该滚珠丝杠机构包含连结于Y轴伺服马达44的输出轴的滚珠丝杠441。
X轴驱动机器人由X轴滑动件45及X轴伺服马达等构成。X轴滑动件45能够移动地架装于Y轴滑动件43的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一侧面。另外,在Y轴滑动件43上配设有省略图示的X轴伺服马达。X轴滑动件45被滚珠丝杠机构沿着X轴方向驱动,该滚珠丝杠机构包含连结于X轴伺服马达的输出轴的滚珠丝杠。
在X轴滑动件45的侧面能够交换地配设有安装头46。在安装头46的下侧能够拆装地保持有未图示的多个吸嘴。吸嘴在被X轴驱动机器人及Y轴驱动机器人驱动至带式供料器32的供给位置32S后,利用负压来吸附供给位置32S的元件P。接着,吸嘴在被X轴驱动机器人及Y轴驱动机器人驱动至被定位的印刷基板K后,将元件P安装于印刷基板K上。
省略图示的控制计算机控制印刷基板K的生产动作,管理印刷基板K的生产状况。具体地说,控制计算机控制基板搬运装置2对印刷基板K的搬运动作及定位动作,控制元件移载装置4对元件的吸附动作、搬运动作及安装动作。另外,控制计算机管理印刷基板K的生产数量,应对生产动作时所产生的错误。控制计算机预先取得生产的印刷基板K的种类与安装的元件P的元件种类的对应关系、印刷基板K上的各元件P的安装坐标位置等各种设计信息。另外,控制计算机也预先取得从元件供给装置3的各带式供料器32供给的元件P的元件种类的排列顺序、安装于印刷基板K的元件P的安装顺序、印刷基板K的生产预定块数、生产结束预定时刻等各种生产信息。
接着,说明载带5的详细构造。图2是表示靠近载带5的前端部5T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另外,图3是图2的A-A向视图,是表示载带5收纳有元件P的状态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载带5由基带51、上封带52及底带53这三层构造构成。基带51由纸材、树脂等柔软的材料形成,是宽度尺寸WB细长且较薄的带状的部件。在基带5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附近,在长度方向上以等间距Lp设有多个矩形的收纳凹部511。另外,在基带51的一侧的靠侧边缘处,在长度方向上以一定的间隔Ld与侧边缘平行地贯穿设置有多个卡合孔512。
在基带51的表面,能够剥离地贴设有上封带52。上封带52由透明的高分子膜形成,是宽度尺寸WC细长且较薄的带状的部件。上封带52的宽度尺寸WC比基带的宽度尺寸WB窄,且比收纳凹部511宽。上封带52的厚度比基带51薄。上封带52的两边缘被涂敷的粘合剂521粘合在避开了基带51的表面的卡合孔512及收纳凹部511的范围。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基带51的背面贴设有底带53。底带53由透明的高分子膜形成,是宽度尺寸WB细长且较薄的带状的部件。底带53的宽度尺寸WB与基带51的宽度尺寸WB大致一致。底带53的厚度比基带51薄且与上封带52同等程度。底带53被涂敷的粘合剂粘合在避开了基带51的背面的收纳凹部511的范围。并且,以与基带51的卡合孔512重合的方式在底带53也贯穿设置有卡合孔531。
如图2所示,元件P被收纳在收纳凹部511的大致中央。此外,从载带5的前端部5T及后端部起预定距离以内的收纳凹部511、在图2的例子中为从前端51T起的五个收纳凹部511从一开始就不收纳元件P。另外,如图3所示,上封带52及底带53上下夹住收纳凹部511,由此密封元件P。如图2所示,在带式供料器32的供给位置32S的附近,从基带51的前端部5T起依次剥离上封带52而供给元件P。
接着,说明测定带式供料器32的位置精度的后述的供料器检查夹具91所使用的测定用带6。图4是表示在测定带式供料器32的位置精度时作为载带5的替代品而使用的测定用带6的俯视图。测定用带6由热膨胀率较小且难以产生应变、变形的金属制薄带形成。测定用带6的宽度尺寸WB与载带5的基带51的宽度尺寸WB相等。在测定用带6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附近,以与载带5的收纳凹部511相同的等间距Lp刻有或描绘有多个十字形的测定用标记61。另外,在测定用带6的一侧的靠侧边缘处,以与载带5的卡合孔512、531相同的间隔Ld与侧边缘平行地贯穿设置有多个卡合孔62。
在此,在载带5处,用于形成收纳凹部511的间距Lp有可能包含制造误差,而且,基带51也有可能因温度变化、外力而伸缩。此外,元件P并不一定被准确地收纳在收纳凹部511的中央,容易导致元件P之间的间距Lp的误差增大。与此相对,测定用带6的测定用标记61的间距Lp的精度极高。因此,通过取代载带5而使用测定用带6,能够准确地测定载带5的进给量的再现精度,换言之,能够准确地测定带式供料器32的供给位置32S处的位置精度。
接着,说明带式供料器32的详细构造。图5是带式供料器32的侧视图,省略了纸面近前侧的侧板而示出了内部的详细构造。带式供料器32是通过在形成供料器框体33的两块侧板之间组装有轨道34、带进给机构35、下次使用带控制机构36、控制部37及省略图示的带剥离机构等而构成的。
形成供料器框体33的两块侧板以仅隔开扁平形状的宽度方向上的量的方式平行地配置。供料器框体33比支撑台31长,供料器框体33的大部分位于支撑台31的上表面的插口上,但是供料器框体33的后侧的一部分位于从支撑台31的后侧(图中的左侧)起至下方的位置。供料器框体33在靠近后侧的上部开设有矩形切口,从而形成有携带用的把手33B。在供料器框体33的侧面附设有确定带式供料器32的供料器确定代码。作为供料器确定代码,能够示例条形码,但是并不局限于此。
轨道34是通过其上表面来引导载带5的进给的部件。轨道34是在供料器框体33的内侧从后端至前端延伸的细长的板状的部件,并在中途的两处弯折。轨道34从后端朝向前侧地依次由水平的第一轨道部341、倾斜向上的第二轨道部342及水平的第三轨道部343构成。以第一轨道部341的长度为基准,第二轨道部342略短,第三轨道部343显著加长。在第一轨道部341的后端形成有插入口32E。插入口32E能够供两条载带5上下重叠地插入,由此,能够装填载带5。第三轨道部343的前端附近的上表面相当于供给位置32S。
在供给位置32S附近配设有省略图示的带剥离机构。带剥离机构与载带5的间歇进给同步地从基带51以间距Lp的量为单位剥离上封带52。对于带剥离机构,能够应用日本专利第2662948号公报、日本专利2009-140994号公报及实公平7-23994号公报等中公开的已知技术,因此省略说明。
带进给机构35配设于轨道34的下侧,沿着轨道34的上表面以间距Lp的量为单位将载带5向供给位置32S间歇进给。带进给机构35由马达351、第一齿轮352、第二齿轮353、第一带齿卷盘354、第三齿轮355及第二带齿卷盘356等构成。
从第三轨道部343的下侧的后侧朝向前侧地依次配设有马达351、第一齿轮352、第二齿轮353及第一带齿卷盘354。在马达351的输出轴固定设置有小径的驱动齿轮351D。第一齿轮352被轴支撑为旋转自如,且在外周具有从动齿轮352F,在内侧具有内侧驱动齿轮352D。从动齿轮352F与马达351的输出轴的驱动齿轮351D啮合。第二齿轮353被轴支撑为旋转自如,且与第一齿轮352的内侧驱动齿轮352D啮合。第一带齿卷盘354被轴支撑为旋转自如,且在外周具有以一定角度间隔形成的卡合突起354K,在内侧具有内侧从动齿轮354F。内侧从动齿轮354F与第二齿轮353啮合。卡合突起354K从贯穿设置于第三轨道部343的进入孔344向上方突出,并卡入到载带5的卡合孔512、531、测定用带6的卡合孔62。此外,优选卡合突起354K从进入孔344突出的突出量与载带5的厚度相同或为载带5的厚度以上。
而且,在第三轨道部343的下侧的比马达351靠后侧的位置配设有第三齿轮355。第三齿轮355被轴支撑为旋转自如,且在外周具有从动齿轮355F,在内侧具有内侧驱动带轮355D。从动齿轮355F与马达351的输出轴的驱动齿轮351D啮合。另一方面,在第一轨道部341的下侧配设有第二带齿卷盘356。第二带齿卷盘356被轴支撑为旋转自如,且在外周具有以一定角度间隔形成的卡合突起356K,在稍靠内侧的位置具有内侧从动带轮356F。卡合突起356K从贯穿设置于第一轨道部341的进入孔345向上方突出,卡入到载带5的卡合孔512、531、测定用带6的卡合孔62。此外,卡合突起356K从进入孔345突出的突出量被限定为载带5的厚度以下。
在第三齿轮355的内侧驱动带轮355D与第二带齿卷盘356的内侧从动带轮355F之间以轮转的方式卷绕有驱动带357。而且,在驱动带357轮转的去路及回路的中途,分别旋转自如地设有张力带轮358、359。两个张力带轮358、359通过按压驱动带357而产生张力,防止驱动带357的滑动。
在上述带进给机构35中,当马达351的输出轴仅逆时针旋转相当于间距Lp的量时,经由第一齿轮352及第二齿轮353顺时针驱动第一带齿卷盘354而使其旋转,并且经由第三齿轮355及驱动带357顺时针驱动第二带齿卷盘356而使其旋转。第一带齿卷盘354及第二带齿卷盘356同时被减速旋转驱动,但是减速比相同,从而能够同步地以间距Lp的量为单位间歇进给载带5、测定用带6。
下次使用带控制机构36配设于第一轨道部341的上侧。下次使用带控制机构36容许当前使用的第一载带5的进给,并控制下次使用的第二载带5的前端部5T的保持及进给。下次使用带控制机构36由机构基部361、第一按压部件362、第二按压部件363及带端检测传感器364等构成。
机构基部361是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块状的部件,以与第一轨道部341隔离并平行的方式固定设置于该第一轨道部341的上方。在机构基部361,在前后方向上仅隔开预定距离d地贯穿设置有两组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一对滑动孔361H,换言之,合计四个滑动孔361H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
第一按压部件362及第二按压部件363是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机构基部361的一半的块状的部件。对于第一按压部件362及第二按压部件363,在机构基部361与第一轨道部341之间,将第一按压部件362配置于前侧。第一按压部件362具有在其上表面的前后方向上分离预定距离d地竖立设置的两根滑动轴362A。两根滑动轴362A能够上下运动地卡入到机构基部361的前侧两个滑动孔361H。进而,在两根滑动轴362A的周围分别配设有螺旋弹簧362C。螺旋弹簧362C以上侧的一端抵接于机构基部361并通过下侧的另一端将第一按压部件362向第一轨道部341按压。
同样地,第二按压部件363具有在其上表面的前后方向上分离预定距离d地竖立设置的两根滑动轴363A。两根滑动轴363A能够上下运动地卡入到机构基部361的后侧两个滑动孔361H。进而,在两根滑动轴363A周围分别配设有螺旋弹簧363C。螺旋弹簧363C以上侧的一端抵接于机构基部361,并通过下侧的另一端将第二按压部件363向第一轨道部341按压。
通过上述结构,第一按压部件362及第二按压部件363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独立地移动,并且不能在前后方向及宽度方向上移动。并且,第二带齿卷盘356的卡合突起356K配置为在第一按压部件362与第二按压部件363之间的中间位置突出得最高。在此,第二按压部件363的底面为水平面,在第一按压部件362的底面形成有切口保持部362K。切口保持部362K将第一按压部件362的底面的后侧形成切口,该切口高度比载带5的厚度大。
在换产调整作业中,当从第一轨道部34的后端的插入口32E插入并装填第一载带5时,载带5的前端部5T抵抗螺旋弹簧363C而向前侧进入到第二按压部件363与第一轨道部341之间。并且,当第二带齿卷盘356的卡合突起356K卡入到载带5的卡合孔512、531时,之后通过第二带齿卷盘356来进给载带5。由此,载带5的前端部5T抵抗螺旋弹簧362C而向前侧进入到第一按压部件362与第一轨道部34之间。进而,载带5的前端部5T从第二轨道部342向第三轨道部343进入。并且,当第一带齿卷盘354的卡合突起354K卡入到载带5的卡合孔512、531时,之后通过第一带齿卷盘354来进给载带5。载带5的前端部5T向供给位置32S进入,带剥离机构被设置。
进而,当从插入口32E向第一载带5的上侧重叠插入并装填第二载带5时,第二载带5的前端部5T抵抗螺旋弹簧363C而向前侧进入到第二按压部件363与第一载带5之间。此时,第二带齿卷盘356的卡合突起356K不卡入到第二载带5的卡合孔512、531。其理由在于,对于卡合突起356K,突出量被限定为载带5的厚度以下,已经卡入并隐藏于第一载带5的卡合孔512、531。因此,第二载带5进入至第一按压部件362的切口保持部362K而停止,并被保持。
当随着印刷基板的生产的进行,第一载带5的后端部超过第二按压部件363的下侧时,第二载带5被第二按压部件363下压而与第一轨道部341接触。由此,第二带齿卷盘356的卡合突起356K卡入到第二载带5的卡合孔512、531,第二载带5被进给。同时,能够从插入口32E向第二载带5的上侧重叠插入并装填第三载带5。
另外,带端检测传感器364以夹着第一按压部件362及第一轨道部341的方式配设于这些部件的上下。详细地说,带端检测传感器364由发光部364S及受光部364R构成。发光部364S设于机构基部361,朝向下方产生测定光。受光部364S设于第一轨道部341的下侧,接收来自上方的测定光。为了不妨碍测定光的通过,在第一按压部件362贯穿设置有透光孔362L,并在第一轨道部341贯穿设置有透光孔341L。
带端检测传感器364连接于控制部37并被控制部37所控制,其检测结果也通过控制部37来掌握。带端检测传感器364检测在第一轨道部341上进给的载带5的基于收纳凹部511的透光,并且检测基于元件P的遮光。因此,在带端检测传感器364检测到收纳凹部511并且未检测到元件P时,控制部37能够检测到载带5的前端部5T及后端部的未收纳有元件P的收纳凹部511。
如根据以上说明所得知的那样,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带式供料器32相当于本发明的下次带装填型带式供料器。另外,第一按压部件362的底面的切口保持部362K相当于对下次使用的载带5的前端部5T进行装填的准备位置。
控制部37配设于供料器框体33的前侧的靠下方的位置。控制部37具备省略图示的微处理器、存储器、驱动器等,进而在前侧的上部具备通信用连接器371,且通过软件进行动作。当将带式供料器32插入并装备于支撑台31的插口时,通信用连接器371自动地插入机座8侧的通信用插头81并与通信用插头81连接。由此,控制部37能够与元件安装机1的控制计算机通信连接而交换所需的信息。
控制部37经由驱动器来控制带进给机构35的马达351的驱动电流。另外,控制部37基于下次使用带控制机构36的带端检测传感器364的检测结果来检测载带5的前端部5T及后端部。此外,控制部37将相当于供料器确定代码的信息存储在存储器,用于与控制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进而,控制部37保持被带盘保持部39保持的第一带盘391及第二带盘392的元件种类确定代码。第一带盘391及第二带盘392的元件种类确定代码例如能够另行通过条形码读取器来读取,并通过来自控制计算机的通信来获取。
在上述元件安装机1的带式供料器32中,对于带进给机构35以预定的间距Lp为单位间歇进给载带5时的进给量,每一次并非严格地一致,而是会发生变动。进给量的变动实际上与交接元件P的供给位置32S的位置精度直接相关。对于带式供料器32的供给位置32S的位置精度,即使是相同种类的带式供料器32,也无法避免因各种结构部件的公差等而导致的个体差异。此外,还考虑有因长年的运转,例如第一带齿卷盘354的卡合突起354K磨损、或者轴支撑第一带齿卷盘354的轴支撑部的游隙增加,从而导致位置精度随时间推移而降低。作为针对这样的带式供料器32的供给位置32S的位置精度的个体差异、随时间推移的降低等的对策,进行实施方式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
图6是示意性地说明实施方式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的图。此外,图中的括号内所记述的S2~S6对应图7的流程图的各步骤S2~S6。如图所示,实施方式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不仅是通过元件安装机1及作业人员来实施的,也是通过供料器检查夹具91、主计算机92及作业管理计算机93的合作来实施的。接着,说明这些设备91、92、93的结构及功能。此外,元件安装机1、供料器检查夹具91、主计算机92及作业管理计算机93相互通信连接,从而能够交换数据。
供料器检查夹具91相当于本发明的位置精度测定单元,由支撑台911、通信用插头912、摄像机913及夹具控制部914等构成。在支撑台911的上表面形成有插口。当作业人员将进行位置精度的测定的带式供料器32插入到支撑台911的插口时,带式供料器32的通信用连接器371自动地插入到供料器检查夹具91的通信用插头912并与其连接。通信用插头912连接于夹具控制部914。由此,夹具控制部914与带式供料器32的控制部37通信连接,从而能够交换所需的信息。
摄像机913配设于插入到支撑台911的插口的带式供料器32的供给位置32S的正上方。由此,在摄像机913的拍摄视野的中央配置有供给位置32S。摄像机913根据来自夹具控制部914的指令来进行拍摄动作,并将取得的图像数据向夹具控制部914输出。摄像机913具有能够以足够的精度来拍摄测定用带6的测定用标记61的分辨率,因此,也对拍摄条件进行设定。
在此,说明使用供料器检查夹具91来进行带式供料器32的位置精度的测定的方法。在测定时,作为载带5的替代品而在带式供料器32装填有测定用带6。首先,夹具控制部914从插入到支撑台911的插口的带式供料器32的控制部37取得供料器确定代码。接着,夹具控制部914使带式供料器32将测定用带6进给至供给位置32S。第三,夹具控制部914交替进行带式供料器32对测定用带6的以间距Lp为单位的间歇进给及摄像机913对测定用标记61的拍摄。
并且,夹具控制部914根据连续获得的多个测定用标记61的拍摄数据来求得测定用带6的进给量的再现精度、即供给位置32S处的位置精度。位置精度在测定用标记61在摄像机913的多个图像数据上几乎不移动的理想状态下形成为最高。作为测定结果的位置精度例如能够通过测定用标记61在多个图像数据上移动的误差的最大值来表示,也可以采用并用误差的平均值等其他方法。此外,优选在带式供料器32的第一带齿卷盘354至少旋转1周后再继续重复测定用标记61的拍摄。由此,能够准确地检测出因第一带齿卷盘354的整周的不均匀而导致的误差。夹具控制部914将供料器确定代码与测定所得的位置精度之间建立了联系的位置精度数据向主计算机92发送。
作业人员使用供料器检查夹具91对作为测定对象的多个带式供料器32依次进行供给位置32S处的位置精度的测定。另外,即使是相同的带式供料器32,也优选在经过了较长的运转时间后、施加了较大的应力后等再次进行位置精度的测定。在此,也可以将各带式供料器32的供给位置32S处的位置精度称作执行带式供料器32对载带5的输送动作时的、载带5的收纳凹部511相对于供给位置32S的停止位置精度。例如,在极小元件的情况下,当载带5的收纳凹部511的停止位置与供给位置32S之间的偏差量比元件尺寸大时,无法吸附该极小元件。
主计算机92存储并管理多个带式供料器32的位置精度数据。主计算机92根据来自作业管理计算机93的要求传输要求的带式供料器32的位置精度数据。
作业管理计算机93管理元件安装机1生产印刷基板K的多个作业。作业管理计算机93保持元件安装机1所生产的每种印刷基板K的作业信息。作业信息包含由元件安装机1的控制计算机所说明的各种设计信息、各种生产信息等。作业管理计算机93将与下次生产的印刷基板K相关的作业信息向元件安装机1发送并指示生产。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的实施方法,并示例说明该作用。图7是说明实施方式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的实施顺序的流程图。另外,图8是示例说明实施方式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的作用的带式供料器F1~F8与元件种类P1~P8的组合表的图。在图7的初期设定步骤S1中,首先,作业管理计算机93设定下次生产的印刷基板K的种类。于是,确定通过元件安装机1安装的元件的8种元件种类P1~P8,确定为了供给这些元件种类而使用的8台带式供料器32的种类、规格等。
在此,用户通常具有多于8台的多个带式供料器,并适当地选择使用。并且,对于各带式供料器定期地进行维护、也测定位置精度并将其保管于后台的情况较多。作业管理计算机93从后台的多个未使用带式供料器中将种类、规格等适合的至少8台带式供料器列入使用备选。在使用备选正好为8台的情况下,作业管理计算机93通过以下的步骤来决定该8台带式供料器与8种元件种类P1~P8的组合。另外,在使用备选超过8台的情况下,作业管理计算机93通过以下的步骤将其筛选为8台并且决定该8台带式供料器与8种元件种类P1~P8的组合。
在此,作为具体例,如图8所示,考虑安装4种中型元件的元件种类P1~P4及4种极小元件的元件种类P5~P8的情况。收纳了中型元件的载带5的带宽度尺寸W1比收纳了极小元件的载带5的带宽度尺寸W2大。因此,与带宽度尺寸W1相对应的中型用带式供料器F1~F4及与带宽度尺寸W2相对应的极小用带式供料器F5~F8各需要4台。此外,针对元件种类而标注的附图标记P1~P8相当于元件种类确定代码,针对带式供料器而标注的附图标记F1~F8相当于供料器确定代码。
中型元件的元件种类P1~P4对于带式供料器32的供给位置32S处的容许位置精度要求较宽松,无论与中型用带式供料器F1~F4中的哪一方组合也不会产生吸附失误。因此,在中型用带式供料器F1~F4中省略位置精度的测定。
另一方面,由于极小元件的元件种类P5~P8对于容许位置精度要求严格,因此若随机地与极小用带式供料器F5~F8组合,则有可能频繁产生吸附失误。进一步来说,通常,元件的元件外形尺寸越小,则容许位置精度越严格。因此,在位置精度测定步骤S2中,作业人员使用供料器检查夹具91分别测定4台极小用带式供料器F5~F8的位置精度。此外,在后台保管时进行相当于位置精度测定步骤S2的测定并存留有测定结果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再次测定。作为测定结果的一个例子,在第5带式供料器F5中位置精度最低,换言之,误差Er5最大,以下,位置精度以第6~第8带式供料器F6~F8的顺序升高。即,误差Er5>误差Er6>误差Er7>误差Er8的关系成立。
在下次的位置精度存储步骤S3中,主计算机92存储将确定进行了测定的第5~第8带式供料器F5~F8的供料器确定代码与位置精度(误差Er5~Er8)建立了联系的位置精度数据。
在下次的元件种类数据存储步骤S4中,作业管理计算机93存储与安装于下次生产的印刷基板K的元件的元件种类P1~P8相关的元件种类数据。元件种类数据是确定元件种类P1~P8的元件种类确定代码与该元件种类的元件外形尺寸及容许位置精度中的至少一方建立联系而得到的数据。作业管理计算机93既可以从其他装置经由通信来取得元件种类数据,也可以从能够携带的存储器介质来取得元件种类数据,还可以通过作业人员的输入作业来取得元件种类数据。在具体例子中,考虑相当于极小元件的元件种类P5~P8的各容许位置精度的各容许位置误差Av5~Av8。进而,作为一个例子,容许位置误差Av5>容许位置误差Av6>容许位置误差Av7>容许位置误差Av8的关系成立。
在接下来的元件种类决定步骤S5中,首先,作业管理计算机93从主计算机92接收第5~第8带式供料器F5~F8的位置精度数据。接着,作业管理计算机93基于第5~第8带式供料器F5~F8的位置精度(误差Er5~Er8)和根据元件的元件种类所确定的元件外形尺寸及该元件被带式供料器供给至供给位置时的容许位置精度中的至少一方,决定带式供料器与收纳于载带的元件的元件种类的组合。在具体例子中,作业管理计算机93基于第5~第8带式供料器F5~F8的误差Er5~误差Er8和根据元件种类P5~P8确定的容许位置误差Av5~Av8,决定第5~第8带式供料器F5~F8与元件种类P5~P8的组合。
在图8中,各带式供料器F1~F8与元件种类P1~P8交叉的合计64个栏分别表示能否组合。即,○标识及◎标识表示能够组合,×标识表示不能组合,空栏表示因带宽度尺寸W1、W2的不匹配而在物理上不能组合。在此,第5带式供料器F5的误差Er5比容许位置误差Av6小并且比容许位置误差Av7大,第6带式供料器F6的误差Er6比容许位置误差Av8小。
此时,作业管理计算机93避免第5带式供料器F5与元件种类P7、P8的组合(图8中的×标识)。即,在元件种类P7、P8的容许位置精度比第5带式供料器F5的位置精度严格的情况下,作业管理计算机93避免该带式供料器F5与该元件种类P7、P8的组合。由此,能够防止因位置精度的不良而频繁产生吸附失误的情况。因此,元件种类决定步骤S5包含本发明的精度不良避免步骤。
进而,对于作业管理计算机93,第5~第8带式供料器F5~F8的位置精度越高,越是与容许位置精度严格的元件种类组合,第5~第8带式供料器F5~F8的位置精度越低,越是与容许位置精度宽松的元件种类组合。由此,在图8中采用由◎标识表示的组合。即,误差Er8最小的第8带式供料器F8与容许位置误差Av8最严格的元件种类P8组合。以下,与按照误差Er7、Er6、Er5减小的顺序排列的第7、第6及第5带式供料器F7、F6、F5相对应地分别组合按照容许位置误差Av7、Av6、Av5的严格的顺序排列的元件种类P7、P6、P5。
此外,并不一定需要精度不良避免步骤。另外,也可以采用不将第5~第8带式供料器F5~F8的位置精度的高度与元件种类P5~P8的容许位置精度的严格程度建立联系的方法。即,在图8中,不一定将第5~第8带式供料器F5~F8与元件种类P5~P8的组合仅限定为◎标识,也可以适当地组合并采用◎标识及○标识。进而,当极小用带式供料器的备选具有5台以上时,基于测定出的位置精度来选择进行使用的4台,并决定与元件种类P5~P8的组合。另外,4台中型用带式供料器F1~F4与中型元件的元件种类P1~P4的组合是自由的,可以采用○标识的任意组合。
在接下来的供料器分配步骤S6中,作业管理计算机93分配8台带式供料器F1~F8的朝向保持台31的插口的排列顺序。在此,元件移载装置4的安装动作效率与保持台31上的元件种类P1~P8的排列顺序相对应地发生变化。因此,通过作业管理计算机93或其他装置的模拟预先求得最佳化的元件种类P1~P8的排列顺序的情况较多。由此,作业管理计算机93为了实现最佳化的元件种类P1~P8的排列顺序而分配8台带式供料器F1~F8的排列顺序。
接着,作业管理计算机93将分配的信息向元件安装机1传输。元件安装机1将分配的信息显示于显示装置1D而对作业人员进行引导。作为引导显示,例如,也可以直接显示图8所示的组合表,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作业人员在步骤S7中确定换产调整方法,继而进入机内换产调整步骤S8或机外换产调整步骤S9。
在机内换产调整步骤S8中,作业人员将载带5向各带式供料器32装填,并将各带式供料器32换产调整为能够将各元件种类P1~P8的元件向各个供给位置32S供给的状态,该载带5收纳了与装备于元件供给装置3的多个带式供料器F1~F8的位置对应的元件种类P1~P8的元件。即,首先,作业人员根据显示装置1D的引导显示,在装备于机座8的支撑台31的各带式供料器F1~F8的带保持部39保持恰当的元件种类P1~P8的载带5。接着,作业人员更换支撑台31上的带式供料器32的排列顺序而使其正确地整齐排列。
在作业人员的机内换产调整作业的各时刻,元件安装机1的控制计算机与各带式供料器F1~F8的控制部37通信连接。因此,控制计算机或作业管理计算机93能够判定各带式供料器F1~F8与元件种类P1~P8的组合是否是与显示装置1D的引导显示一致的恰当的组合。而且,控制计算机或作业管理计算机93能够判定支撑台31上的带式供料器F1~F8的排列顺序、即元件种类P1~P8的排列顺序是否是与显示装置1D的引导显示一致的恰当的排列顺序。控制计算机或作业管理计算机93将判定结果依次引导显示于显示装置1D,从而支援机内换产调整作业。
在机外换产调整步骤S9中,作业人员在远离元件安装机1的场所将载带5向多个带式供料器F1~F8装填,将各带式供料器32设为能够将元件向各个供给位置32S供给的状态,并且对各带式供料器32的排列顺序进行整齐排列而进行换产调整。即,首先,作业人员根据显示装置1D的引导显示,在远离元件安装机1的场所且在各带式供料器F1~F8的带保持部39保持恰当的元件种类P1~P8的载带5。接着,作业人员使各带式供料器32正确地整齐排列于从元件安装机1的机座8卸下的支撑台31或预备的支撑台31。最后,作业人员将各带式供料器F1~F8与支撑台31一起装备于机座8。
此时,元件安装机1的控制计算机与各带式供料器F1~F8的控制部37通信连接。因此,控制计算机或作业管理计算机93能够判定各带式供料器F1~F8与元件种类P1~P8的组合是否是与显示装置1D的引导显示一致的恰当的组合。进而,控制计算机或作业管理计算机93能够判定支撑台31上的带式供料器F1~F8的排列顺序、即元件种类P1~P8的排列顺序是否是与显示装置1D的引导显示一致的恰当的顺序。假设在各带式供料器F1~F8与元件种类P1~P8的组合、带式供料器F1~F8的排列顺序并不恰当的情况下,控制计算机或作业管理计算机93使用显示装置1D的引导显示,指示作业人员进行修正作业。
当机内换产调整步骤S8或机外换产调整步骤S9结束时,在步骤S10中,元件安装机1开始基于元件安装的印刷基板K的生产。在开始生产之后,元件安装机1的控制计算机在步骤S11中判定印刷基板K的生产块数是否达到生产预定块数,在步骤S12中判定是否需要向任意带式供料器32进行元件补给。
在步骤S12中需要进行元件补给的情况下,进入元件补给时判定步骤S13。在该情况下,作业人员装填下次使用载带5,该下次使用载带5收纳了与装填有元件用尽的载带5的带式供料器32相同的元件种类的元件。控制计算机或作业管理计算机93判定能否进行该带式供料器32的位置精度与根据收纳于下次使用载带5的元件的元件种类确定的元件外形尺寸及容许位置精度中的至少一方的组合。
当在元件补给时装填相同元件种类的下次使用载带5时,通常,容许位置精度相同,不会产生问题。然而,若元件制造商不同、或者元件被小范围改动,则有可能存在即使是同一元件种类容许位置精度也不同的情况。考虑到这种情况而实施元件补给时判定步骤S13。收纳于下次使用载带5的元件的元件种类数据例如能够另行通过由条形码读取器读取卷绕了下次使用载带5的带盘的元件种类确定代码而取得。因此,控制计算机或作业管理计算机93能够根据第5~第8带式供料器F5~F8的位置精度数据和收纳于下次使用载带5的元件的元件种类数据来判定能否进行组合。
在步骤S11中,当印刷基板K的生产块数达到生产预定块数时,结束实施方式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的所有步骤。接着,设定印刷基板K的其它种类,重复实施方式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
接着,说明机内换产调整步骤S8的应用方式。在应用方式中,自动地避免作业人员将载带5向带式供料器32装填时的错误的装填作业。图9是说明机内换产调整步骤S8的应用方式的流程图。在应用方式中,在带式供料器32的插入口32E设置插入口限制机构(省略图示)。插入口限制机构通过来自控制部37的指令而进行动作,能够完全封闭插入口32E、或形成为仅能够插入一个载带5的半开。
在图9的代码识别步骤S31中,控制计算机或作业管理计算机93识别由此开始装填载带5的带式供料器F1~F8的供料器确定代码及收纳于该载带5的元件的元件种类确定代码。在该步骤中,例如,作业人员使用条形码读取器来读取附设于带式供料器F1~F8的供料器确定代码及附设于卷绕了载带5的带盘的元件种类确定代码。由此,控制计算机或作业管理计算机93能够经由通信来识别供料器确定代码及元件种类确定代码。
在下次的位置精度读取步骤S32中,控制计算机或作业管理计算机93从位置精度数据读取根据识别出的供料器确定代码确定的带式供料器F1~F8的位置精度。在下次的元件种类读取步骤S33中,控制计算机或作业管理计算机93从元件种类数据读取根据识别出的元件种类确定代码确定的该元件种类的元件外形尺寸及容许位置精度中的至少一方。
并且,在接下来的组合判定步骤S34中,控制计算机或作业管理计算机93基于读取的带式供料器F1~F8的位置精度和读取的该元件种类的元件外形尺寸及容许位置精度中的至少一方,判定能否进行带式供料器F1~F8与收纳于该载带5的元件的元件种类的组合。即,控制计算机或作业管理计算机93在图8所示的空栏、×标识的组合时判定为不能组合。
在判定为不能组合时,控制计算机或作业管理计算机93向该带式供料器32发送封闭插入口32E的指令。由此,带式供料器32的插入口32E被自动地封闭,因此作业人员无法装填错误的载带5。于是,在步骤S35中作业人员变更带盘,变更载带5,返回到代码识别步骤S31。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能够组合时,带式供料器32的插入口32E不被封闭,因此作业人员能够将载带5的前端部向带式供料器32装填。并且,在步骤S36中,判定载带5向所有带式供料器32的装填是否结束。在未结束时进入步骤S37,作业人员向下次的带式供料器转移并返回到代码识别步骤S31。在步骤S36中判定为结束时,返回到图7的步骤S10,开始印刷基板K的生产。
进而,插入口限制机构也能够应用于元件补给时判定步骤S13中。即,在元件补给时判定步骤S13中,当控制计算机或作业管理计算机93将带式供料器F1~F8与收纳于下次使用载带5的元件的元件种类P1~P8的组合判定为否时,向该带式供料器32发送将插入口32E形成为半开的指令。由此,带式供料器32的插入口32E形成为半开,作业人员不会错误装填判定为不能组合的下次使用载带5。
此外,也可以取代插入口限制机构而采用带式供料器32的带进给机构35的停止控制。即,取代控制插入口限制机构而使插入口32E封闭或者半开,带式供料器32的控制部37控制带进给机构35的马达351而使其停止。由此,第二带齿卷盘356不会错误地导入被判定为不能组合的下次使用载带5,作业人员能够重新装填下次使用载带5。
本实施方式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是通过元件安装机1来决定多个带式供料器F1~F8与收纳于载带5的元件P的元件种类P1~P8的组合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该元件安装机1具备:元件供给装置3,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备多个带式供料器32,该多个带式供料器32分别保持以等间距Lp收纳有多个元件P的载带5,并将元件P依次向各个供给位置32S供给;及元件移载装置4,吸附被供给至供给位置32S的元件P,并将该元件安装于被定位于安装实施位置的印刷基板K,该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具有以下步骤:位置精度测定步骤S2,对于至少一部分带式供料器F1~F8,测定供给的元件P的供给位置32S处的位置精度;及元件种类决定步骤S5,基于带式供料器F5~F8的位置精度和根据元件P的元件种类P5~P8确定的元件外形尺寸及该元件被带式供料器32供给至供给位置32S时的容许位置精度中的至少一方,决定多个带式供料器F5~F8与收纳于载带5的元件P的元件种类P5~P8的组合。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位置精度测定步骤S2中,对于至少一部分带式供料器F1~F8,测定供给的元件P的供给位置32S处的位置精度,因此能够独立并且准确地掌握带式供料器F5~F8的供给位置32S的位置精度的个体差异、随时间而降低的情况。并且,在元件种类决定步骤S5中,基于带式供料器F5~F8的位置精度(误差Er5~Er8)和根据元件P的元件种类P5~P8确定的元件外形尺寸及容许位置精度(容许位置误差Av5~Av8)中的至少一方,决定带式供料器F5~F8与收纳于载带5的元件P的元件种类P5~P8的组合。即,能够选择适用于各带式供料器F5~F8的位置精度的恰当的元件外形尺寸、容许位置精度的元件种类P5~P8进行组合并使用。由此,抑制了带式供料器F5~F8的位置精度与收纳于载带5的元件P的元件种类P5~P8的不恰当的组合,使得吸嘴对元件的吸附动作稳定。因此,对于容许位置精度严格的极小元件,也能够抑制吸附失误,从而提高印刷基板K的生产效率。
此外,对于元件安装机1、供料器检查夹具91、主计算机92及作业管理计算机93的合作,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功能分担以外,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实施,例如,能够省略主计算机92而使供料器检查夹具91或作业管理计算机93兼备主计算机92的作用。另外,例如,不一定通过作业管理计算机93来进行元件种类决定步骤S5,也可以通过共享位置精度数据及元件种类数据的其他装置来进行。而且,带式供料器32的控制部37也可以存储并保持自身的位置精度数据,在装备于元件安装机1时经由通信进行位置精度数据传输。
另外,也可以进行在图7的具体例中省略的中型用带式供料器F1~F4的位置精度的测定,使带式供料器F1~F4与4种中型元件的元件种类P1~P4的组合最佳化。另外,也可以基于测定了5台以上的极小用带式供料器的位置精度的结果来选择使用其中的4台。本发明也可以是其它各种应用、变形。
进而,作为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其中,在元件种类决定步骤S2中,带式供料器的位置精度越高,越是与元件外形尺寸小的元件种类组合,带式供料器的位置精度越低,越是与上述元件外形尺寸大的元件种类组合,或者,带式供料器F5~F8的位置精度越高(误差Er5~Er8越小),越是与容许位置精度严格的(容许位置误差Av5~Av8小的)元件种类P5~P8组合,带式供料器F5~F8的位置精度越低,越是与容许位置精度宽松的元件种类P5~P8组合。
在此,通常,元件的元件外形尺寸越小,则容许位置精度越严格。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元件外形尺寸较小且容许位置精度最严格的元件种类P8,能够优先组合位置精度最高的第8带式供料器F8。进而,以下同样地,能够与容许位置精度的严格程度相对应地组合位置精度较高的带式供料器。因此,各个带式供料器F5~F8与元件种类P5~P8的组合中的位置精度的差值较为平均,不会产生差值极端变小的组合。由此,不会产生带式供料器F5~F8的位置精度与收纳于载带5的元件P的元件种类P5~P8的不恰当的组合,从而可靠地使吸嘴对元件的吸附动作稳定。
进而,作为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其中,元件种类决定步骤S5包含精度不良避免步骤,在该精度不良避免步骤中,在根据元件P的元件种类P7、P8确定的容许位置精度(容许位置误差av7、Av8)比带式供料器F5的位置精度(误差Er5)严格的情况下,避免该带式供料器F5与该元件种类P7、P8的组合。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可靠地避免带式供料器F5的位置精度比元件种类P7、P8的容许位置精度低的精度不恰当,从而可靠地使吸嘴对元件的吸附动作稳定。
进而,作为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其中,在位置精度测定步骤S2之后,还具有以下步骤:位置精度存储步骤S3,存储将确定进行了测定的带式供料器32的供料器确定代码与位置精度建立关联而得到的位置精度数据;及元件种类数据存储步骤S4,存储将确定元件的元件种类的元件种类确定代码与该元件种类的元件外形尺寸及容许位置精度中的至少一方建立关联而得到的元件种类数据,在元件种类决定步骤S5中,基于位置精度数据及元件种类数据,决定多个带式供料器F5~F8与收纳于载带5的元件P的元件种类P5~P8的组合。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通过作业管理计算机93自动地进行元件种类决定步骤S5。由此,大幅度地减少了作业人员的工作量,从而提高印刷基板K的生产效率。
进而,作为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其中,在元件种类决定步骤S5之后,还具有以下步骤:代码识别步骤S31,在向带式供料器32装填载带5时,识别该带式供料器32的供料器确定代码及收纳于该载带5的元件P的元件种类确定代码;位置精度读取步骤S32,从位置精度数据中读取通过识别出的供料器确定代码确定的带式供料器32的位置精度;元件种类读取步骤S33,从元件种类数据中读取通过识别出的元件种类确定代码而确定的该元件种类的元件外形尺寸及容许位置精度中的至少一方;及组合判定步骤S34,基于读取的带式供料器32的位置精度和读取的该元件种类的元件外形尺寸及容许位置精度中的至少一方,判定能否进行该带式供料器32与收纳于该载带5的元件P的元件种类的组合。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通过作业管理计算机93自动地判定带式供料器32与收纳于载带5的元件P的元件种类能否组合。因此,能够抑制作业人员向带式供料器32装填不合适的载带5,从而提高印刷基板K的生产效率。
进而,作为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其中,使用能够依次将收纳于使用中的载带5的元件P向供给位置32S供给、并且能够将下次使用的载带5的前端部5T装填至准备位置(第一按压部件362的底面的切口保持部362K)的下次带装填型带式供料器32,在根据收纳于下次使用的载带5的元件的元件种类确定的容许位置精度比下次带装填型带式供料器32的位置精度严格的情况下,在精度不良避免步骤中,避免将下次使用的载带5的前端部装填至下次带装填型带式供料器的准备位置。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了下次带装填型带式供料器32的结构中,在下次使用的载带5精度不恰当的情况下,将插入口32E设为半开,因此作业人员不会错误地装填下次使用载带5。由此,提高了印刷基板K的生产效率。
进而,作为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其中,在如下的情况下实施该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该情况为:将载带5装填于各带式供料器32,且将各带式供料器32换产调整为能够向各个供给位置32S供给各元件种类的元件P的状态,该载带5收纳有与装备于元件供给装置3的多个带式供料器32的位置对应的元件种类的元件P。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机内换产调整步骤S8的情况下实施本发明,从而提高了印刷基板K的生产效率。
进而,作为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其中,在如下的情况下实施该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该情况为:在远离元件安装机1的场所向多个带式供料器32装填载带5,将各带式供料器32设为能够向各个供给位置32S供给元件的状态,并且对各带式供料器32的排列顺序进行整齐排列在支撑台31上而进行换产调整。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机外换产调整步骤S9的情况下实施本发明,从而提高了印刷基板K的生产效率。
进而,作为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其中,该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还具有元件补给时判定步骤S13,在该元件补给时判定步骤S13中,在元件安装机1生产印刷基板K的中途向装填有元件用尽的载带5的带式供料器32装填收纳有相同的元件种类的元件的下次使用载带5时,判定能否进行该带式供料器的位置精度和根据收纳于下次使用载带5的元件P的元件种类确定的元件外形尺寸及容许位置精度中的至少一方的组合。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当在生产印刷基板K的中途补给元件时,在带式供料器32与下次使用的载带5的元件种类的组合为否定的情况下,不会错误地装填下次使用的载带5。因此,提高了印刷基板K的生产效率。
进而,作为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装置,通过元件安装机1来决定多个带式供料器32与收纳于载带5的元件P的多个元件种类的组合,该元件安装机1具备:元件供给装置3,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备多个带式供料器32,该多个带式供料器32分别保持以等间距Lp收纳有多个元件P的载带5,并将元件P依次向各个供给位置32S供给;及元件移载装置4,吸附被供给至供给位置32S的元件P,并将该元件安装于被定位于安装实施位置的印刷基板K,该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装置具有:供料器检查夹具91,对于至少一部分带式供料器F1~F8,测定供给的元件P的供给位置32S处的位置精度;及作业管理计算机93,基于带式供料器F5~F8的位置精度(误差Er5~Er8)和根据元件P的元件种类P5~P8确定的元件外形尺寸及该元件被带式供料器32供给至供给位置32S时的容许位置精度(容许位置误差Av5~Av8)中的至少一方,决定带式供料器F5~F8与收纳于载带5的元件P的元件种类P5~P8的组合。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也能够作为装置来进行实施,从而产生之前提出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的各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
1:元件安装机
2:基板搬运装置
3:元件供给装置
31:支撑台
32:带式供料器
32E:插入口
32S:供给位置
33:供料器框体
34:轨道
35:带进给机构
36:下次使用带控制机构3
7:控制部
39:带盘保持部
4:元件移载装置
5:载带
5T:前端部
51:基带
511:收纳凹部
52:上封带
53:底带
6:测定用带
61:测定用标记
8:机座
91:供料器检查夹具
911:支撑台
912:通信用插头
913:摄像机
914:夹具控制部
92:主计算机
93:作业管理计算机
K:印刷基板
P:元件
Lp:间距
Claims (12)
1.一种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通过元件安装机来决定多个带式供料器与收纳于载带的元件的多个元件种类的组合,所述元件安装机具备:元件供给装置,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备所述多个带式供料器,所述多个带式供料器分别保持以等间距收纳有多个元件的所述载带,并将所述元件依次向各个供给位置供给;及元件移载装置,吸附被供给至所述供给位置的元件,并将所述元件安装于被定位于安装实施位置的印刷基板,
所述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位置精度测定步骤,对于至少一部分所述带式供料器,测定所述供给位置处的位置精度;及
元件种类决定步骤,基于所述带式供料器的所述位置精度和根据所述元件的元件种类确定的元件外形尺寸及该元件被所述带式供料器供给至所述供给位置时的容许位置精度中的至少一方,决定所述带式供料器与收纳于所述载带的元件的元件种类的组合,
在所述位置精度测定步骤之后,还具有以下步骤:
位置精度存储步骤,存储将确定进行了所述测定的带式供料器的供料器确定代码与所述位置精度建立关联而得到的位置精度数据;及
元件种类数据存储步骤,存储将确定所述元件的元件种类的元件种类确定代码与该元件种类的元件外形尺寸及容许位置精度中的至少一方建立关联而得到的元件种类数据,
在所述元件种类决定步骤中,基于所述位置精度数据及所述元件种类数据,决定所述多个带式供料器与收纳于所述载带的元件的元件种类的组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其中,
在所述元件种类决定步骤中,
所述带式供料器的所述位置精度越高,越是与所述元件外形尺寸小的元件种类组合,所述带式供料器的所述位置精度越低,越是与所述元件外形尺寸大的元件种类组合,
或者,所述带式供料器的所述位置精度越高,越是与所述容许位置精度严格的元件种类组合,所述带式供料器的所述位置精度越低,越是与所述容许位置精度宽松的元件种类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其中,
所述元件种类决定步骤包含精度不良避免步骤,在所述精度不良避免步骤中,在根据所述元件的元件种类确定的容许位置精度比所述带式供料器的所述位置精度严格的情况下,避免该带式供料器与该元件种类的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其中,
所述元件种类决定步骤包含精度不良避免步骤,在所述精度不良避免步骤中,在根据所述元件的元件种类确定的容许位置精度比所述带式供料器的所述位置精度严格的情况下,避免该带式供料器与该元件种类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其中,
在所述元件种类决定步骤之后,还具有以下步骤:
代码识别步骤,在向所述带式供料器装填所述载带时,识别该带式供料器的供料器确定代码及收纳于该载带的元件的元件种类确定代码;
位置精度读取步骤,从所述位置精度数据中读取通过识别出的所述供料器确定代码而确定的带式供料器的位置精度;
元件种类读取步骤,从所述元件种类数据中读取通过识别出的所述元件种类确定代码而确定的该元件种类的元件外形尺寸及容许位置精度中的至少一方;及
组合判定步骤,基于所读取的所述带式供料器的位置精度和所读取的该元件种类的元件外形尺寸及容许位置精度中的至少一方,判定能否进行该带式供料器与收纳于该载带的元件的元件种类的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其中,
所述元件种类决定步骤包含精度不良避免步骤,在所述精度不良避免步骤中,在根据所述元件的元件种类确定的容许位置精度比所述带式供料器的所述位置精度严格的情况下,避免该带式供料器与该元件种类的组合,
使用能够依次将收纳于使用中的载带的元件向所述供给位置供给、并且能够将下次使用的载带的前端部装填至准备位置的下次带装填型带式供料器,
在根据收纳于所述下次使用的载带的元件的元件种类确定的容许位置精度比所述下次带装填型带式供料器的位置精度严格的情况下,在所述精度不良避免步骤中,避免将所述下次使用的载带的前端部装填至所述下次带装填型带式供料器的准备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其中,
在如下的情况下实施所述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该情况为:将载带装填于各所述带式供料器,且将各所述带式供料器换产调整为能够向各个供给位置供给各所述元件种类的元件的状态,所述载带收纳有与装备于所述元件供给装置的所述多个带式供料器的位置对应的元件种类的元件。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其中,
在如下的情况下实施所述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该情况为:在远离所述元件安装机的场所向所述多个带式供料器装填所述载带,将各所述带式供料器设为能够向各个供给位置供给所述元件的状态,并且对各所述带式供料器的排列顺序进行整齐排列而进行换产调整。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其中,
所述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还具有元件补给时判定步骤,在所述元件补给时判定步骤中,在所述元件安装机生产所述印刷基板的中途向装填有元件用尽的载带的带式供料器装填收纳有相同的元件种类的元件的下次使用载带时,判定能否进行该带式供料器的位置精度和根据收纳于所述下次使用载带的元件的元件种类确定的元件外形尺寸及容许位置精度中的至少一方的组合。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其中,
所述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还具有元件补给时判定步骤,在所述元件补给时判定步骤中,在所述元件安装机生产所述印刷基板的中途向装填有元件用尽的载带的带式供料器装填收纳有相同的元件种类的元件的下次使用载带时,判定能否进行该带式供料器的位置精度和根据收纳于所述下次使用载带的元件的元件种类确定的元件外形尺寸及容许位置精度中的至少一方的组合。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其中,
所述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还具有元件补给时判定步骤,在所述元件补给时判定步骤中,在所述元件安装机生产所述印刷基板的中途向装填有元件用尽的载带的带式供料器装填收纳有相同的元件种类的元件的下次使用载带时,判定能否进行该带式供料器的位置精度和根据收纳于所述下次使用载带的元件的元件种类确定的元件外形尺寸及容许位置精度中的至少一方的组合。
12.一种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装置,通过元件安装机来决定多个带式供料器与收纳于载带的元件的多个元件种类的组合,所述元件安装机具备:元件供给装置,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备所述多个带式供料器,所述多个带式供料器分别保持以等间距收纳有多个元件的所述载带,并将所述元件依次向各个供给位置供给;及元件移载装置,吸附被供给至所述供给位置的元件,并将所述元件安装于被定位于安装实施位置的印刷基板,
所述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装置具有:
位置精度测定单元,对于至少一部分所述带式供料器,测定所述供给位置处的位置精度;
元件种类决定单元,基于所述带式供料器的所述位置精度与根据所述元件的元件种类确定的元件外形尺寸及该元件被所述带式供料器供给至所述供给位置时的容许位置精度中的至少一方,决定所述带式供料器与收纳于所述载带的元件的元件种类的组合;
位置精度存储单元,存储将确定进行了所述测定的带式供料器的供料器确定代码与所述位置精度建立关联而得到的位置精度数据;及
元件种类数据存储单元,存储将确定所述元件的元件种类的元件种类确定代码与该元件种类的元件外形尺寸及容许位置精度中的至少一方建立关联而得到的元件种类数据,
所述元件种类决定单元基于所述位置精度数据及所述元件种类数据,决定所述多个带式供料器与收纳于所述载带的元件的元件种类的组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3/072299 WO2015025383A1 (ja) | 2013-08-21 | 2013-08-21 | フィーダ部品種決定方法およびフィーダ部品種決定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74769A CN105474769A (zh) | 2016-04-06 |
CN105474769B true CN105474769B (zh) | 2018-12-21 |
Family
ID=52483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78990.4A Active CN105474769B (zh) | 2013-08-21 | 2013-08-21 | 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及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130019B2 (zh) |
EP (1) | EP3038443B1 (zh) |
JP (1) | JP6334538B2 (zh) |
CN (1) | CN105474769B (zh) |
WO (1) | WO201502538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432107B (zh) * | 2015-03-06 | 2019-11-01 | 株式会社富士 | 元件种类分配的最优化方法及元件种类分配的最优化装置 |
CN107926143B (zh) * | 2015-08-25 | 2020-08-04 | 株式会社富士 | 供料器保养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JP7349463B2 (ja) * | 2015-08-25 | 2023-09-22 | 株式会社Fuji | フィーダ保守システムおよびフィーダ保守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
US10980161B2 (en) * | 2015-09-01 | 2021-04-13 | Fuji Corporation | Work allocation device |
CN108781527B (zh) * | 2016-03-30 | 2020-06-23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元件供给装置 |
EP3445143A4 (en) * | 2016-04-13 | 2019-11-20 | Fuji Corporation | ASSEMBLY AND ASSEMBLY PROCEDURE |
WO2017216832A1 (ja) * | 2016-06-13 | 2017-12-21 |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 フィーダ管理方法およびフィーダ管理装置 |
WO2018150475A1 (ja) * | 2017-02-14 | 2018-08-23 | 株式会社Fuji | 基板生産機および基板生産ライン |
JP6926277B2 (ja) * | 2017-02-14 | 2021-08-25 | 株式会社Fuji | 基板生産機、基板生産ライン、およびライン管理装置 |
US20200267879A1 (en) * | 2017-09-25 | 2020-08-20 | Fuji Corporation | Tape feeder |
US11612091B2 (en) | 2017-10-31 | 2023-03-21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Feeder management device and component-mounting system provided with same |
US11778799B2 (en) * | 2018-02-20 | 2023-10-03 | Fuji Corporation | Tape feeder support plate type/component type combination verification system and support plate type/component type combination verification method |
JP6896943B2 (ja) * | 2018-07-24 | 2021-06-30 | 株式会社Fuji | 情報処理装置、作業システム、および決定方法 |
CN113170610B (zh) * | 2018-12-03 | 2022-10-11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部件安装系统以及带供给器和部件安装装置 |
WO2020121360A1 (ja) * | 2018-12-10 | 2020-06-18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方法 |
EP3917302B1 (en) * | 2019-01-25 | 2024-05-01 | Fuji Corporation | Feeder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feeder determination device |
CN112055529B (zh) * | 2019-06-06 | 2022-04-05 | 深圳市瑞微智能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用于smt贴片机的上料方法及上料组件 |
JPWO2021010033A1 (zh) * | 2019-07-18 | 2021-01-21 | ||
DE112021008360T5 (de) * | 2021-10-11 | 2024-08-01 | Fuji Corporation | Verwaltungseinrichtung und Verwaltungsverfahren |
WO2024024016A1 (ja) * | 2022-07-28 | 2024-02-01 | 株式会社Fuji | リール仕分け装置 |
WO2024084711A1 (ja) * | 2022-10-21 | 2024-04-25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部品供給システム及び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123892A (ja) * | 2007-11-14 | 2009-06-04 | Yamaha Motor Co Ltd | 部品供給方法、表面実装機、フィーダ及び台車 |
CN102771203A (zh) * | 2010-10-27 | 2012-11-07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电子部件安装设备以及电子部件安装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63615A (en) | 1984-12-26 | 1987-05-05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Document creation |
JP2662948B2 (ja) | 1986-10-30 | 1997-10-15 | ニツト− システム テクノロジ− インコ−ポレ−テツド | チップテープのトップテープ除去装置 |
US5339939A (en) * | 1992-08-31 | 1994-08-23 | Cna Manufacturing Systems, Inc. | Pocket tape feeder system |
JP3802955B2 (ja) * | 1996-11-27 | 2006-08-02 |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 回路部品装着システム |
JP4331301B2 (ja) * | 1999-02-24 | 2009-09-16 |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 電気部品装着機および電気部品装着方法 |
US6739036B2 (en) * | 2000-09-13 | 2004-05-25 | Fuji Machine Mfg., Co., Ltd. | Electric-component mounting system |
JP4616514B2 (ja) * | 2001-06-07 | 2011-01-19 |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 電気部品装着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における位置誤差検出方法 |
JP3997101B2 (ja) * | 2002-03-18 | 2007-10-24 |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 電子回路部品装着システム |
JP2004140162A (ja) | 2002-10-17 | 2004-05-13 | Fuji Mach Mfg Co Ltd | 電子回路部品実装機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電子回路部品実装機の運転状況監視方法および電子回路生産支援システム |
US7273166B2 (en) * | 2002-11-11 | 2007-09-25 | Fuji Machine Mfg. Co., Ltd. | Component information apply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CN100584183C (zh) * | 2003-07-18 | 2010-01-20 |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 管理装置 |
US7073696B2 (en) * | 2003-11-24 | 2006-07-11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High repeatability tape feeder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 carrier tapes |
JP2005216946A (ja) * | 2004-01-27 | 2005-08-11 | Yamaha Motor Co Ltd | 実装機の部品残数管理方法および同装置 |
JP4715484B2 (ja) * | 2005-12-06 | 2011-07-0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テープフィーダの調整システム |
JP4882411B2 (ja) * | 2006-02-22 | 2012-02-22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フィーダ調整装置、フィーダ調整方法およびテープフィーダ |
JP5136552B2 (ja) * | 2007-06-13 | 2013-02-06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キャリアテープから電子部品を取り出す方法 |
US8153201B2 (en) | 2007-10-23 | 2012-04-10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vaporation donor substrate |
JP2009140994A (ja) | 2007-12-04 | 2009-06-25 | Fuji Mach Mfg Co Ltd | テープフィーダにおけるトップテープ剥離方法および剥離装置 |
JP4952692B2 (ja) * | 2008-09-19 | 2012-06-13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実装方法 |
JP2013012572A (ja) * | 2011-06-29 | 2013-01-17 | Panasonic Corp | テープフィーダ |
JP5846628B2 (ja) * | 2011-09-15 | 2016-01-20 |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 フィーダの取付構造 |
JP5807158B2 (ja) * | 2011-11-01 | 2015-11-10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におけるフィーダランク分け装置およびフィーダランク分け方法 |
WO2013136440A1 (ja) * | 2012-03-13 | 2013-09-19 |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 部品実装機のフィーダ管理システム |
-
2013
- 2013-08-21 JP JP2015532618A patent/JP6334538B2/ja active Active
- 2013-08-21 EP EP13891775.2A patent/EP3038443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8-21 US US14/913,139 patent/US10130019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8-21 CN CN201380078990.4A patent/CN105474769B/zh active Active
- 2013-08-21 WO PCT/JP2013/072299 patent/WO201502538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123892A (ja) * | 2007-11-14 | 2009-06-04 | Yamaha Motor Co Ltd | 部品供給方法、表面実装機、フィーダ及び台車 |
CN102771203A (zh) * | 2010-10-27 | 2012-11-07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电子部件安装设备以及电子部件安装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130019B2 (en) | 2018-11-13 |
EP3038443A4 (en) | 2016-09-21 |
EP3038443A1 (en) | 2016-06-29 |
JP6334538B2 (ja) | 2018-05-30 |
EP3038443B1 (en) | 2020-10-21 |
US20160212897A1 (en) | 2016-07-21 |
WO2015025383A1 (ja) | 2015-02-26 |
JPWO2015025383A1 (ja) | 2017-03-02 |
CN105474769A (zh) | 2016-04-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474769B (zh) | 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方法及供料器元件种类决定装置 | |
JP5675013B2 (ja) | 電子回路組立方法および電子回路組立システム | |
EP3267781B1 (en) | Method for optimizing allocation of component types, and device for optimizing allocation of component types | |
US10045442B2 (en) | Electronic circuit component mounter | |
US7738118B2 (en) | Tape feeder and electronic-circuit-component supplying apparatus | |
CN105580509B (zh) | 元件装配装置及元件装配方法 | |
CN104272892B (zh) | 自动存储带引导件的方法和设备 | |
JP5451478B2 (ja) | 部品補給案内方法 | |
CN107615904B (zh) | 元件安装装置及吸附位置设定方法 | |
CN103190210A (zh) | 元件核对方法及元件安装系统 | |
CN108029242B (zh) | 安装系统 | |
CN106717142B (zh) | 电子元件安装系统 | |
JP2012059796A (ja) |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及び装着方法 | |
CN112276508A (zh) | 一种内存卡的组装设备及组装方法 | |
JP6792324B2 (ja) | 部品装着方法 | |
JP6847214B2 (ja) | 部品判定システム、および部品判定方法 | |
JP6892764B2 (ja) | 基板実装機 | |
WO2020165972A1 (ja) | フィーダ状態表示システム | |
JP5639912B2 (ja) |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スプライシング作業確認方法 | |
US10709049B2 (en) | Component mounting machine and component mounting line | |
CN107114007B (zh) | 电子元件供给系统 | |
JP6161690B2 (ja) | テープフィーダ及び部品装着装置 | |
JP2011035175A (ja) | 電気回路組立方法 | |
JP6359874B2 (ja) | 部品実装装置及び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 |
JPH04155998A (ja) | 部品供給装置ならびにその部品供給装置を用いた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Applicant after: Fuji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Applicant before: Fuj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