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24051B - 带扣及具备该带扣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扣及具备该带扣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24051B
CN105324051B CN201480034144.7A CN201480034144A CN105324051B CN 105324051 B CN105324051 B CN 105324051B CN 201480034144 A CN201480034144 A CN 201480034144A CN 105324051 B CN105324051 B CN 1053240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component
buckle
lock tongue
slid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414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24051A (zh
Inventor
河合良彦
上原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nsheng Security Systems Japan Contract Society
Original Assignee
Tak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ta Corp filed Critical Tak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3240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240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240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240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503Safety buckles
    • A44B11/2546Detai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503Safety buckles
    • A44B11/2507Safety buckles actuated by a push-button
    • A44B11/2515Safety buckles actuated by a push-button acting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 buckle an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fastening a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503Safety buckles
    • A44B11/2546Details
    • A44B11/2561Tongue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022/1806Anchoring devices for buck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更有效地抑制在锁舌的卡定操作时产生的噪音。被保持于不锁定锁止部件(9)的非锁定位置的滑动件(13)在锁止部件(9)动作时以与锁止部件(9)一起转动并且进入到锁止部件(9)与锁定销(10)之间的方式移动。滑动件(13)的前端(13a)在与操作按钮(11)的止动部(11f)抵接之前与缓冲器(24)的前端(25a4)抵接,滑动件(13)在使缓冲器弹簧(26)收缩的同时移动。由此,滑动件(13)的移动速度减小。当前端(13a)与止动部(11f)抵接时,滑动件(13)成为锁定处于锁止位置的锁止部件(9)的锁定位置。通过使滑动件(13)减速而与止动部(11f)抵接,抑制了锁舌向带扣(7)卡定时的噪音。

Description

带扣及具备该带扣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用于附设于汽车等车辆的座椅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带扣的技术领域及具备该带扣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以汽车为首的各种交通设施的座位上附设有座椅安全带装置,该座椅安全带装置用于在碰撞等对车辆施加了比通常行驶时大的减速度的紧急时刻通过座椅安全带限制乘员来抑制惯性移动。这种座椅安全带装置为了使乘员对座椅安全带的佩戴操作简易,一般具备支撑于座椅安全带的锁舌和固定于车身侧并且供该锁舌插入卡定的带扣。
作为以往用于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带扣,已知很多如下的带扣:至少具有:锁止部件,在插入锁舌时进入到该锁舌的卡定孔而与锁舌卡定;锁止部件锁定部件,在锁止部件向锁舌卡定时,通过弹簧的作用力移动而将锁止部件锁定于锁舌的卡定位置;解除操作部件,解除锁止部件锁定部件对锁止部件的锁定并且使锁止部件从锁舌的卡定孔脱出而解除锁止部件与锁舌的卡定;及推顶器,在解除操作部件解除了锁止部件与锁舌的卡定时,向脱离带扣的方向按压锁舌(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具备这种带扣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在对乘员佩戴座椅安全带时,将锁舌插入到带扣而锁止部件卡定于锁舌,由此锁舌卡定于带扣。由此,座椅安全带被佩戴于乘员,在上述紧急时刻乘员被座椅安全带限制,因此抑制了其惯性移动。另外,在从乘员解除座椅安全带的佩戴时,由乘员按压解除操作部件,由此解除锁止部件与锁舌的卡定。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0254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以往的带扣中,一般而言,在锁止部件向锁舌进行卡定动作时,锁止部件锁定部件通过弹簧的作用力而移动。在锁止部件锁定部件移动后,在锁止部件位于锁舌的卡定位置时,锁止部件锁定部件与带扣的、至少在锁止部件锁定部件动作时在移动方向上不能移动的其他部件抵接而停止。并且,在锁止部件锁定部件与带扣的其他部件抵接时,会产生噪音。
因此,在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带扣中,对于在锁止部件锁定部件动作时在移动方向上不能移动的其他部件使用金属制的框架、并且锁止部件锁定部件使用金属制的锁定部件、在锁定部件移动时锁定部件与框架的停止限制部抵接而停止的类型的带扣,为了解决由金属之间的抵接而产生上述噪音的问题,使金属制的锁定部件抵接于在作为解除操作部件的树脂制的释放按钮上设置的停止限制部而停止,由此使通过金属与树脂的抵接而锁舌向带扣卡定时产生的噪音小于由金属之间的抵接产生的噪音。
但是,即使如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带扣那样通过金属与树脂的抵接能够减少噪音的产生,只要锁定部件与释放按钮抵接,就会因抵接时的冲击而产生噪音。因此,难以有效地减少锁舌向带扣卡定时产生的噪音。为了进一步提高座椅安全带操作时的乘员的舒适性,要求更有效地抑制产生的噪音。
本发明鉴于这种情况而作出,其目的是提供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锁舌的卡定操作时产生的噪音的带扣及具备该带扣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带扣至少具备:基座;锁舌插入口,供锁舌的卡定部插入;锁止部件,以能够在非卡定位置与卡定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撑于上述基座,上述非卡定位置是上述锁止部件不能与从上述锁舌插入口插入的上述锁舌的卡定部卡定的位置,上述卡定位置是上述锁止部件能够与从上述锁舌插入口插入的上述锁舌的卡定部卡定的位置;锁止部件锁定部件,在上述锁止部件处于上述非卡定位置时被保持于不锁定上述锁止部件的非锁定位置,并且在上述锁止部件动作时从上述非锁定位置移动且在上述锁止部件处于上述卡定位置时被保持于与停止限制部抵接而锁定上述锁止部件的锁定位置;及解除操作部件,使处于上述卡定位置的上述锁止部件向上述非卡定位置侧移动,该带扣的特征在于,上述带扣具备冲击缓和机构,在上述锁止部件动作时上述锁止部件锁定部件移动而与上述停止限制部抵接之前,使上述锁止部件锁定部件的移动速度减小而使上述锁止部件锁定部件与上述停止限制部抵接。
另外,本发明的带扣的特征在于,上述冲击缓和机构具有:冲击承受部件,上述锁止部件锁定部件在与上述停止限制部抵接之前与上述冲击承受部件抵接;及缓冲器弹簧,对上述冲击承受部件施力,上述锁止部件锁定部件与上述冲击承受部件抵接而使上述缓冲器弹簧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上述锁止部件锁定部件的移动速度减小。
此外,本发明的带扣的特征在于,上述冲击承受部件与上述缓冲器弹簧一体地设于上述解除操作部件。
此外,本发明的带扣的特征在于,上述冲击缓和机构具有能够发生弹性变形的冲击承受部件,在上述锁止部件锁定部件移动时上述锁止部件锁定部件与上述停止限制部抵接之前,上述冲击承受部件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上述锁止部件锁定部件的移动速度减小。
此外,本发明的带扣的特征在于,上述冲击承受部件形成为翅片状,并且一体地设于上述锁止部件锁定部件。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特征在于,至少具有:能够限制乘员的座椅安全带;设于车身并且卷绕上述座椅安全带的座椅安全带收缩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撑于上述座椅安全带的锁舌;及设于车身并且供上述锁舌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卡定的带扣,上述带扣是上述本发明的扣带中的任一带扣。
发明效果
根据设为这种结构的本发明的带扣,在锁止部件向锁舌卡定时,在锁止部件锁定部件与停止限制部抵接之前,通过冲击缓和机构对锁止部件锁定部件的移动速度进行减速,然后锁止部件锁定部件与停止限制部抵接而成为将锁止部件锁定于卡定位置的锁定位置。由此,缓和了锁止部件锁定部件向停止限制部抵接时的冲击。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锁止部件锁定部件向停止限制部抵接时产生的噪音。尤其是,锁止部件锁定部件的减速在锁止部件锁定部件即将与停止限制部抵接之前进行,由此能够抑制锁止部件锁定部件的过度减速。由此,即使设置冲击缓和机构也能够比较迅速地进行锁舌与带扣的卡定,并且有效地抑制噪音。
另外,冲击缓和机构由冲击承受部件和缓冲器弹簧构成,锁止部件锁定部件在与停止限制部抵接之前与冲击承受部件抵接而使缓冲器弹簧发生弹性变形,由此,使锁止部件锁定部件的移动速度减小,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的冲击缓和机构缓和上述冲击。尤其是,冲击承受部件与缓冲器弹簧一体地设于解除操作部件,由此能够将冲击缓和机构构成为解除操作部件的组件,能够削减零件数,并且能够得到冲击缓和机构的良好的组装性。
此外,冲击缓和机构由能够发生弹性变形的冲击承受部件构成,在锁止部件锁定部件移动时,在锁止部件锁定部件与停止限制部抵接之前,冲击承受部件发生弹性变形而使锁止部件锁定部件的移动速度减小,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的冲击缓和机构缓和上述冲击。尤其是,冲击承受部件与锁止部件锁定部件以单一部件一体地形成,由此能够削减零件数并且能够设为简单的结构。
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座椅安全带装置,能够使锁舌与带扣的卡定操作时的噪音良好,所以能够提高锁舌与带扣的卡定操作时的乘员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带扣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图。
图2(A)是以未插入锁舌的状态局部地表示用于该例子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带扣的俯视图(平面图),图2(B)是沿着图2(A)中的IIB-IIB线的剖视图。
图3(A)是以插入有锁舌的状态局部地表示该例子的带扣的俯视图(平面图),图3(B)是沿着图3(A)中的IIIB-IIIB线的剖视图。
图4(A)是从斜上方观察插入到带扣的锁舌、推顶器、推顶器弹簧及基座的关系的立体图,图4(B)是从斜下方观察该关系的立体图。
图5(A)是表示该例子的带扣的操作按钮与冲击缓和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5(B)是表示该冲击缓和机构一体地组装于操作按钮的组件的立体图。
图6(A)是表示冲击缓和机构的冲击承受部件的主视图,图6(B)是该冲击承受部件的俯视图(平面图),图6(C)是图6(B)中的冲击承受部件的左侧视图。
图7(A)至图7(E)是对该例子的带扣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带扣的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中的滑动件的立体图。
图9是对图8所示的例子中的滑动件的减速进行说明的图。
图10(A)至图10(E)是对该其他例子的带扣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该例子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基本上与以往公知的三点式座椅安全带装置相同。图中,1是座椅安全带装置,2是车辆座椅,3是配置于车辆座椅2附近的座椅安全带收缩器,4是以能够拉出的方式卷绕于座椅安全带收缩器3并且前端的带固定器4a固定于车身的地板或车辆座椅2的座椅安全带,5是将从座椅安全带收缩器3拉出的座椅安全带4向乘员的肩膀侧引导的引导固定器5,6是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支撑于从该引导固定器5引导出的座椅安全带4的锁舌,7是固定于车身的地板或车辆座椅且供锁舌6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插入卡定的带扣。
该例子的带扣7的结构及动作的各大部分基本上与记载于日本特开2012-126254号公报的带扣的结构及动作的各大部分实质上相同,但大致包含与记载于日本特开2012-126254号公报的带扣的结构及动作相同的部分地对该例子的带扣7的结构及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A)、图2(B)、图3(A)、图3(B)及图4(A)、图4(B)所示,该例子的带扣7与记载于上述日本特开2012-126254号公报的带扣相同地具备:基座8,由具有第一及第二侧壁8a、8b和底部8c的U字状框架构成;锁止部件9,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架设于基座8的第一及第二侧壁8a、8b,并能够在非锁止位置(非卡定位置)与锁止位置(卡定位置)之间移动,该非锁止位置是不能与锁舌6的平面状的卡定部6a锁止(卡定)的位置,该锁止位置是能够与锁舌6锁止(卡定)的位置;锁定销10,以不能移动的方式设于基座8的第一及第二侧壁8a、8b,在锁舌6与锁止部件9锁止时阻止锁止部件9向锁止解除方向移动;树脂制的操作按钮11,是以能够沿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设于基座8的第一及第二侧壁8a、8b的解除操作部件;按钮弹簧12,对操作按钮11始终施力;树脂制(或也可以是金属制)的滑动件13(相当于本发明的锁止部件锁定部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撑于锁止部件9,并且以在锁舌6与锁止部件9锁止时进入到锁止部件9与锁定销10之间的方式移动;滑动件弹簧14,是压缩设置于该滑动件13与锁止部件9之间并始终对滑动件13向锁定销10的方向施力的锁止部件锁定部件施力部件;推顶器15,以能够沿着基座8的长度方向滑动的方式设于基座8的底部8c,并且能够对锁舌6向脱离带扣7的方向施力(按压);及推顶器弹簧16,对推顶器15向锁舌6脱离带扣7的方向(即,后述的锁舌插入口17的方向)始终施力(按压)。另外,该例子的带扣7与记载于日本特开2012-126254号公报的带扣不同而具备缓冲器(冲击缓和机构)24。
该例子的带扣7在基座8的底部8c的一侧的端部与操作按钮11之间具备锁舌插入口17。另外,带扣7的上述各结构部件(由附图标记9~16表示的部件)组装于基座8。并且,基座8的底部8c固定于托架18,该托架18固定于车身,由此带扣7经由该托架18而固定于车身。在该情况下,通过基座8的底部8c的锁舌插入口17的相反侧的端部8c1和板19夹持托架18并通过一对铆钉20紧固,由此带扣7被安装于托架18。此外,虽未图示,与记载于日本特开2012-126254号公报的带扣相同地,带扣7的组装有上述各结构部件(9~16)的基座8从上下方向被上罩及下罩覆盖。
另外,在该例子的带扣7中,推顶器弹簧16由一对第一推顶器弹簧16a和第二推顶器弹簧16b构成。上述第一及第二推顶器弹簧16a、16b均形成为比以往的推顶器弹簧小的弹性常数且比以往的推顶器弹簧小的线圈直径及小的弹簧丝直径,但也可以形成为彼此相同的弹性常数且相同的尺寸(线圈直径、弹簧丝直径、长度方向的长度)。
此外,第一推顶器弹簧16a全部在带扣7中在偏离锁舌6的卡定部6a的移动路径的区域α及从该区域α向卡定部6a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假想延长区域β的位置配置于基座8的第一侧壁8a的外侧(第二侧壁8b的相反侧)。另外,第二推顶器弹簧16b全部在偏离上述区域α及上述假想延长区域β的位置配置于基座8的第二侧壁8b的外侧(第一侧壁8a的相反侧)。
在该情况下,第一及第二推顶器弹簧16a、16b分别被固定于第一及第二侧壁8a、8b的托架18的固定侧端部8a1、8b1的推顶器弹簧引导支撑部件21支撑。在该情况下,推顶器弹簧引导支撑部件21具有:第一推顶器弹簧引导件21a,沿着第一侧壁8a平行或大致平行地向锁舌插入口17侧延伸设置;及第二推顶器弹簧引导件21b,沿着第二侧壁8b平行或大致平行地向锁舌插入口17侧延伸设置。并且,第一推顶器弹簧16a嵌合于第一推顶器弹簧引导件21a而被引导支撑。另外,第二推顶器弹簧16b嵌合于第二推顶器弹簧引导件21b而被引导支撑。
另外,如图4(A)、图4(B)所示,在第一及第二侧壁8a、8b上分别沿推顶器15的移动方向延伸地穿设有第一及第二贯通孔22、23。并且,与推顶器15的移动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的一端部15a以能够在第一贯通孔22中滑动的方式贯通,并且推顶器15的该方向的另一端部15b以能够在第二贯通孔23中滑动的方式贯通。
此外,推顶器15的一端部15a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于第一推顶器弹簧引导件21a,并且推顶器15的另一端部15b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于第二推顶器弹簧引导件21b。并且,推顶器15的一端部15a由于第一推顶器弹簧16a的作用力而向锁舌插入口17侧被始终施力,推顶器15的另一端部15b由于第二推顶器弹簧16b的作用力而向锁舌插入口17侧被始终施力。
如图2(A)、图2(B)、图3(A)、图3(B)及图5(A)、图5(B)所示,缓冲器24具有冲击承受部件25和对该冲击承受部件25施力的缓冲器弹簧26。如图6(A)至图6(C)所示,冲击承受部件25具有主体25a和支撑缓冲器弹簧26的弹簧支撑部件25b。
主体25a形成为具备一对冲击承受臂25a1、25a2的俯视“コ”字状(或C字状)的平板状。各冲击承受臂25a1、25a2的前端25a3、25a4在滑动件13动作时能够与滑动件13的前端13a(图示于图2(B)及图3(B))抵接。另外,各冲击承受臂25a1、25a2分别具有止动件25a5、25a6
弹簧支撑部件25b形成为圆柱的棒状。该弹簧支撑部件25b在主体25a上,在臂25a1、25a2之间的中央位置且在图6(A)中的比主体25a稍微靠上方的位置,从支撑部件25c一体地沿着冲击承受部件25的移动方向延伸设置。主体25a、弹簧支撑部件25b及支撑部件25c(即,冲击承受部件25)以树脂的单一部件形成为一体。
另一方面,如图2(A)、图2(B)、图3(A)、图3(B)及图5(A)、图5(B)所示,操作按钮11具备一对引导部11a、11b及凹部11c。各引导部11a、11b均形成为横截面L字状,并且沿着操作按钮11的移动方向延伸设置。在各引导部11a、11b的纵壁上分别形成有上边的一部分向上方开口的矩形的贯通孔11d、11e。另外,凹部11c以弹簧支撑部件25b及缓冲器弹簧26能够进入的大小的直径形成为圆柱状。
并且,在缓冲器弹簧26嵌合于弹簧支撑部件25b的状态下,冲击承受部件25的主体25a以能够沿着操作按钮11的移动方向滑动的方式被支撑于一对引导部11a、11b。在该情况下,弹簧支撑部件25b的一端部进入到凹部11c内,并且缓冲器弹簧26的一端进入到凹部11c内而与凹部11c的底部抵接。另外,各止动件25a5、25a6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于各自对应的贯通孔11d、11e。这样,缓冲器24被一体地组装于操作按钮11,构成为操作按钮组件,由此,获得缓冲器24的良好的组装性。在缓冲器24被组装为操作按钮组件的状态下,缓冲器弹簧26成为压缩设置于操作按钮11与冲击承受部件25之间的状态。因此,冲击承受部件25由于缓冲器弹簧26的作用力而始终向锁止部件9侧被施力,并且如图5(B)所示,各止动件25a5、25a6被保持为抵接于与各自对应的贯通孔11d、11e的一端的非动作位置(图5(B)中清楚地表示了一个止动件25a5抵接于贯通孔11d的一端11d1的状态,另一个止动件25a6也相同。)。即,缓冲器24成为非动作状态。
在该缓冲器24的非动作状态下,主体25a的各冲击承受臂25a1、25a2的前端25a3、25a4与操作按钮11处于非动作位置时的各引导部11a、11b的前端位置相比向锁止部件9侧突出。在该情况下,各引导部11a、11b的各前端位置与操作按钮11为非动作状态且滑动件13最终抵接而停止的操作按钮11的止动部11f(相当于本发明的停止限制部)的位置相比,位于锁止部件9的相反侧。
因此,当滑动件13由于滑动件弹簧14的作用力而移动时,其前端13a与各冲击承受臂25a1、25a2的前端25a3、25a4抵接,不与各引导部11a、11b抵接。另外,缓冲器弹簧26的作用力小于滑动件弹簧14的作用力。因此,在滑动件13由于滑动件弹簧14的作用力而移动且前端13a与各冲击承受臂25a1、25a2的前端25a3、25a4抵接后,滑动件13与主体25a一起使缓冲器弹簧26收缩的同时能够进一步移动。并且,滑动件13通过其前端13a与操作按钮11的止动部11f抵接而停止。由此,滑动件13不与各引导部11a、11b抵接。此外,也可以代替操作按钮11的止动部11f而使滑动件13与各引导部11a、11b抵接,由此最终停止。在该情况下,需要使主体25与操作按钮11的任一部位抵接而使主体25的移动停止。
然而,操作按钮11在通常时(非操作时)由于按钮弹簧12的作用力而被保持于图2(A)、图2(B)及图3(A)、图3(B)所示的非动作位置。因此,操作按钮11与以往的一般的带扣相同地,由设于带扣的罩或基座8中的任一个的止动件(未图示)保持于该非动作位置,不能进一步向按钮弹簧12的作用力方向(在图2(B)及图3(B)中为左方向,即,锁止解除方向的反方向)移动。
接着,对这样构成的该例子的带扣7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锁舌6脱离了带扣7时,如图2(A)、图2(B)及图7(A)所示,带扣7成为非动作状态。在该带扣7的非动作状态中,锁止部件9处于非锁止(非卡定)位置(非动作位置),并且操作按钮11及滑动件13也处于非动作位置。另外,缓冲器24也成为图2(A)、图2(B)及图7(A)所示的非动作状态。因此,滑动件13的前端与锁定销10抵接,不与缓冲器24的冲击承受部件25抵接。另外,滑动件13是不锁定锁止部件9的非锁定位置(非动作位置)。
此外,推顶器15也处于最接近锁舌插入口17的非动作位置。在推顶器15的该非动作位置,推顶器15的两端部15a、15b以分别嵌合于第一及第二推顶器弹簧引导件21a、21b的状态停止于预定位置。此时,第一及第二推顶器弹簧16a、16b分别以比较弱的力对推顶器15的各端部15a、15b向锁舌插入口17侧施力。另外,滑动件13的倾斜的前端13a由于滑动件弹簧14的作用力而与锁定销10抵接,滑动件13被保持于非动作位置。
在该带扣7的非动作状态下,为了佩戴座椅安全带4,锁舌6的卡定部6a从锁舌插入口17插入到带扣7内。当卡定部6a插入到带扣7内预定量时,卡定部6a的前端与推顶器15的一端抵接。当锁舌6进一步插入到带扣7时,推顶器15被卡定部6a按压而使第一及第二推顶器弹簧16a、16b收缩的同时在图2(A)、图2(B)及图7(A)向右方移动。当锁舌6进一步插入到带扣7时,卡定部6a的前端与锁止部件9的第一被按压部9a抵接而进行按压。于是,锁止部件9以可转动地支撑于两侧壁8a、8b的锁止部件9的两侧缘的支点部9b、9c为中心在图2(B)及图7(A)中逆时针转动。由此,锁止部件9的锁止部9d向锁舌6的卡定部6a的移动路径侧移动。此时,滑动件13也与锁止部件9一体地向该方向转动。
当锁舌6的卡定部6a的卡定孔6b达到锁止部件9的锁止部9d能够进入的位置时,如图7(B)所示,锁止部9d进入到卡定部6a的卡定孔6b内。另一方面,如图7(C)所示,滑动件13以通过转动而脱离锁定销10并进入到锁定销10的下方的方式移动。并且,滑动件13的前端13a在与操作按钮11的止动部11f抵接之前,与缓冲器24的冲击承受部件25中的各冲击承受臂25a1、25a2的前端25a3、25a4抵接。此外,滑动件13与冲击承受部件25一起使缓冲器24的缓冲器弹簧26收缩的同时进一步移动。在该情况下,通过缓冲器弹簧26的收缩,滑动件13承受阻力而滑动件13的移动减速。
如图7(D)所示,当滑动件13的前端13a与操作按钮11的止动部11f抵接时,滑动件13的移动停止,滑动件13成为锁定位置。此时,在滑动件13与止动部11f抵接之前,由于缓冲器24而滑动件13的移动减速,所以缓和了滑动件13向止动部11f抵接时的冲击。由此,抑制了滑动件13向止动部11f抵接时产生的噪音。并且,滑动件13位于处于锁止位置的锁止部件9与锁定销10之间并被锁定销10按压,由此锁止部件9被滑动件13保持于锁止位置。
在该状态下,当乘员使锁舌6离开时,卡定部6a被推顶器15向脱离带扣7的方向按压而向该方向移动。由此,如图3(A)、图3(B)及图7(E)所示,卡定部6a的卡定孔6b的端缘与锁止部件9的锁止部9d抵接,来阻止卡定部6a向脱离带扣7的方向移动。这样,锁舌6被卡定于带扣7。并且,多拉出的座椅安全带4被座椅安全带收缩器3卷绕,而座椅安全带4被佩戴于乘员。
为了解除座椅安全带4的佩戴,从图3(A)、图3(B)及图7(E)所示的带扣7的动作状态开始,当操作按钮11向图3(A)、图3(B)中的右方被按压而移动时,该操作按钮11与滑动件13抵接并按压滑动件13。于是,滑动件13使滑动件弹簧14收缩的同时向图3(A)、图3(B)中的右方移动。当滑动件13脱离锁定销10的下方位置时,锁止部件9与滑动件13一起以支点部9b、9c为中心在图3(B)中顺时针转动。由此,锁止部件9的锁止部9d向脱离锁舌6的卡定部6a的移动路径的方向移动。
当锁止部件9的锁止部9d脱离锁舌6的卡定孔6b时,锁止部件9与锁舌6的卡定被解除。于是,由于第一及第二推顶器弹簧16a、16b的作用力而推顶器15与锁舌6一起向锁舌插入口17侧(在图3(A)、图3(B)中为左方)移动。由此,锁舌6脱离带扣7。并且,为了佩戴而拉出的座椅安全带4被座椅安全带收缩器3卷绕。
如图2(B)所示,通过锁止部件9与锁定销10抵接而锁止部件9的转动停止,锁止部件9成为图2(B)所示的非动作位置(非锁止位置)。另外,通过滑动件13的移动,冲击承受部件25由于缓冲器弹簧26的作用力而向该非动作位置侧移动。并且,当冲击承受部件25的止动件25a5、25a6与操作按钮11的贯通孔11d、11e的一端11d1、11e1抵接时,冲击承受部件25停止并成为非动作位置。此外,通过滑动件13移动,而滑动件13的前端13a离开各冲击承受臂25a1、25a2的前端25a3、25a4,然后,如图2(B)及图7(A)所示,滑动件13被保持为由于滑动件弹簧14的作用力而滑动件13的前端13a与锁定销10抵接的非动作状态。
该例子的带扣7的其他结构及其他动作与记载于日本特开2012-126254号公报的带扣实质上相同,参照该号公报就能容易地理解,因此省略它们的说明。
根据这样构成的该例子的带扣7,在锁止部件9向锁舌6卡定时,在滑动件13与操作按钮11的止动部11f抵接之前,通过缓冲器24对滑动件13的移动速度进行减速后,滑动件13与操作按钮11的止动部11f抵接。因此,缓和了滑动件13向止动部11f抵接时的冲击。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滑动件13向止动部11f抵接时产生的噪音。尤其是,滑动件13的减速在即将进行滑动件13向操作按钮11的止动部11f的抵接之前进行,由此能够抑制滑动件13的过度减速。由此,即使设有缓冲器24,也能够比较迅速地进行锁舌6与带扣7的卡定,并且有效地抑制噪音。
另外,缓冲器24由冲击承受部件25和缓冲器弹簧26构成,滑动件13在与操作按钮11的止动部11f抵接之前与冲击承受部件25抵接而使缓冲器弹簧26发生弹性变形,由此,使滑动件13的移动速度减小,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的缓冲器24缓和上述冲击。
另一方面,根据具备该例子的带扣7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能够使锁舌6与带扣7的卡定操作时的噪音良好,所以能够提高锁舌6与带扣7的卡定操作时的乘员的舒适性。
该例子的带扣7及座椅安全带装置1的其他作用效果与记载于日本特开2012-126254号公报的带扣的作用效果实质上相同,参照该号公报就能够容易地理解,因此省略其说明。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带扣的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滑动件的立体图,图9是对该例子中的滑动件的减速进行说明的图。此外,对与上述例子相同的结构要素附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它们的详细的说明。
在上述例子的带扣7中,缓冲器24设于操作按钮11,并且由冲击承受部件25和缓冲器弹簧26构成,但如图8所示,在该例子的带扣7中,缓冲器24设于滑动件13的上表面。
即,该例子的缓冲器24的一对冲击承受部件27、28形成为翅片状,并具有能够发生弹性变形的弹力性。在该情况下,两个冲击承受部件27、28的弹力被设定为小于对滑动件13施力的滑动件弹簧14的作用力。各冲击承受部件27、28均以树脂的单一部件与滑动件13一体地形成于滑动件13的上表面。另外,各冲击承受部件27、28均能够与滑动件13分体地形成。
如图9所示,一对冲击承受部件27、28在滑动件13动作时能够与锁定销10抵接。在该情况下,各冲击承受部件27、28在滑动件13的前端13a即将与操作按钮11的止动部11f抵接之前与锁定销10抵接。并且,在滑动件13动作时,冲击承受部件27、28与锁定销10抵接之后,由于滑动件13的进一步的移动,两个冲击承受部件27、28由于锁定销10而发生弹性变形。由于上述两个冲击承受部件27、28的弹性变形产生的弹力,与上述例子相同地,在滑动件13的前端13a即将与操作按钮11的止动部11f抵接之前,滑动件13被减速,然后,滑动件13的前端13a与止动部11f抵接,由此滑动件13停止而成为锁定位置。此时,与上述例子的带扣相同地滑动件13被减速而与止动部11f抵接,因此抑制了滑动件13向止动部11f抵接时产生的噪音。该例子的带扣7的其他结构与上述例子的带扣7及记载于日本特开2012-126254号公报的带扣的结构实质上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接着,对这样构成的该例子的带扣7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该例子的带扣7的动作中,从带扣7的非动作状态到锁舌6插入到带扣7内而锁止部件9向锁止位置移动为止的动作与上述例子的带扣7相同。但是,如图10(A)及图10(B)所示,在带扣7的滑动件13的前端13a与锁定销10抵接的状态下,冲击承受部件27、28离开锁定销10。
并且,在该例子的带扣7中,当带扣7的滑动件13的前端13a脱离锁定销10而滑动件13a相对于锁止部件9移动时,如图10(C)所示,在滑动件13a的前端即将与操作按钮11的止动部11f抵接之前,各冲击承受部件27、28与锁定销10抵接。然后,由于滑动件13的进一步的移动,各冲击承受部件27、28由于锁定销10而发生弹性变形。由于上述冲击承受部件27、28的弹性变形的弹力而滑动件13受到阻力,滑动件13的移动减速。
如图10(D)所示,当滑动件13的前端13a与操作按钮11的止动部11f抵接时,与上述例子的带扣7相同地,滑动件13的移动停止,滑动件13成为锁定位置。此时,在滑动件13与止动部11f抵接之前,通过缓冲器24对滑动件13的移动进行减速,所以缓和了滑动件13向止动部11f抵接时的冲击。由此,抑制了在滑动件13向止动部11f抵接时产生的噪音。并且,滑动件13位于处于锁止位置的锁止部件9与锁定销10之间并被锁定销10按压,由此锁止部件9被滑动件13保持于锁止位置。
在该状态下,当乘员使锁舌6离开时,卡定部6a被推顶器15向脱离带扣7的方向按压而向该方向移动。由此,如图10(E)所示,卡定部6a的卡定孔6b的端缘与锁止部件9的锁止部9d抵接,来阻止卡定部6a向脱离带扣7的方向移动。这样,锁舌6被卡定于带扣7。并且,多拉出的座椅安全带4被座椅安全带收缩器3卷绕,而座椅安全带4被佩戴于乘员。
为了解除座椅安全带4的佩戴,从图10(E)所示的带扣7的动作状态开始,当操作按钮11向图10(E)中的右方被按压而移动时,与上述例子的带扣7相同地锁止部件9与锁舌6的卡定被解除,锁舌6脱离带扣7。并且,为了佩戴而拉出的座椅安全带4由座椅安全带收缩器3卷绕。另外,如图10(A)所示,通过锁止部件9与锁定销10抵接而锁止部件9的转动停止,锁止部件9成为图10(A)所示的非动作位置(非锁止位置)。另外,通过滑动件13的移动,各冲击承受部件27、28通过它们的弹性而逐渐向非动作状态侧恢复。并且,当各冲击承受部件27、28离开锁定销10时,恢复成非动作状态。
该例子的带扣7的其他动作与上述例子的带扣7及记载于日本特开2012-126254号公报的带扣的动作实质上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根据这样构成的该例子的带扣7,翅片状的各冲击承受部件27、28与滑动件13以单一部件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削减零件数并且能够简化缓冲器24的结构。
该例子的带扣7的其他作用效果与上述例子的带扣7的作用效果实质上相同。
另外,在上述各例子中,滑动件13的锁定位置的保持通过操作按钮11的止动部11f进行,但也可以通过设于基座8、罩等的带扣7的不能移动的其他结构要素的止动件来进行。另外,本发明的带扣也能够应用于例如以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带扣为首而推顶器弹簧配置于锁舌6的卡定部6a的移动路径的区域α内及从该区域α沿卡定部6a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假想延长区域β内的以往公知的带扣。总之,本发明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内容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带扣及座椅安全带装置能够适当地利用于为了能够佩戴座椅安全带而与支撑于座椅安全带的锁舌卡定的带扣及具备该带扣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座椅安全带装置、3…座椅安全带收缩器、4…座椅安全带、6…锁舌、7…带扣、8…基座、8a、8b…侧壁、8c…底部、9…锁止部件、11…操作按钮、11a、11b…引导部、11c…凹部、11d、11e…贯通孔、11d1…一端、11f…止动部、12…按钮弹簧、13…滑动件、13a…前端、14…滑动件弹簧、15…推顶器、17…锁舌插入口、24…缓冲器、25…冲击承受部件、25a…主体、25a1、25a2…冲击承受臂、25a3、25a4…前端、25a5、25a6…止动件、25b…弹簧支撑部件、26…缓冲器弹簧、27、28…冲击承受部件。

Claims (6)

1.一种带扣,至少具备:基座;锁舌插入口,供锁舌的卡定部插入;锁止部件,以能够在非卡定位置与卡定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撑于所述基座,所述非卡定位置是所述锁止部件不能与从所述锁舌插入口插入的所述锁舌的卡定部卡定的位置,所述卡定位置是所述锁止部件能够与从所述锁舌插入口插入的所述锁舌的卡定部卡定的位置;锁止部件锁定部件,在所述锁止部件处于所述非卡定位置时被保持于不锁定所述锁止部件的非锁定位置,并且在所述锁止部件动作时从所述非锁定位置移动且在所述锁止部件处于所述卡定位置时被保持于与停止限制部抵接而锁定所述锁止部件的锁定位置;及解除操作部件,使处于所述卡定位置的所述锁止部件向所述非卡定位置侧移动,所述带扣的特征在于,
所述带扣具备冲击缓和机构,在所述锁止部件动作时所述锁止部件锁定部件移动而与所述停止限制部抵接之前,使所述锁止部件锁定部件的移动速度减小而使所述锁止部件锁定部件与所述停止限制部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缓和机构具有:冲击承受部件,所述锁止部件锁定部件在与所述停止限制部抵接之前与所述冲击承受部件抵接;及缓冲器弹簧,对所述冲击承受部件施力,所述锁止部件锁定部件与所述冲击承受部件抵接而使所述缓冲器弹簧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所述锁止部件锁定部件的移动速度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承受部件与所述缓冲器弹簧一体地设于所述解除操作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缓和机构具有能够发生弹性变形的冲击承受部件,在所述锁止部件锁定部件移动时所述锁止部件锁定部件与所述停止限制部抵接之前,所述冲击承受部件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所述锁止部件锁定部件的移动速度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承受部件形成为翅片状,并且一体地设于所述锁止部件锁定部件。
6.一种座椅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具有:能够限制乘员的座椅安全带;设于车身并且卷绕所述座椅安全带的座椅安全带收缩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撑于所述座椅安全带的锁舌;及设于车身并且供所述锁舌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卡定的带扣,
所述带扣是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扣。
CN201480034144.7A 2013-08-02 2014-07-03 带扣及具备该带扣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Active CN1053240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61451 2013-08-02
JP2013161451A JP6176715B2 (ja) 2013-08-02 2013-08-02 バックル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PCT/JP2014/067764 WO2015015997A1 (ja) 2013-08-02 2014-07-03 バックル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24051A CN105324051A (zh) 2016-02-10
CN105324051B true CN105324051B (zh) 2018-05-22

Family

ID=52431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4144.7A Active CN105324051B (zh) 2013-08-02 2014-07-03 带扣及具备该带扣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743718B2 (zh)
EP (1) EP3028593B1 (zh)
JP (1) JP6176715B2 (zh)
CN (1) CN105324051B (zh)
WO (1) WO20150159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74365B2 (en) * 2014-11-07 2018-05-2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uckle guide
US9949535B2 (en) * 2016-03-28 2018-04-2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eat belt buckle extender
KR102261781B1 (ko) 2016-10-11 2021-06-08 텔레호낙티에볼라게트 엘엠 에릭슨(피유비엘) 측정 절차를 위해 srs 스위칭 어카운팅을 적응시키기 위한 방법들 및 장치들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25402A (ja) * 1999-07-13 2001-01-30 Ashimori Ind Co Ltd バックル装置
JP2001046117A (ja) * 1999-08-13 2001-02-20 Ashimori Ind Co Ltd バックル装置
US6367129B1 (en) * 1998-07-27 2002-04-09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Buckle
US6701587B1 (en) * 1999-08-13 2004-03-09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Buckle device
JP2005000290A (ja) * 2003-06-10 2005-01-06 Ashimori Ind Co Ltd バックル装置
JP2012126254A (ja) * 2010-12-15 2012-07-05 Takata Corp バックル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CN103153114A (zh) * 2010-09-28 2013-06-12 高田株式会社 舌片与使用该舌片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CN103204132A (zh) * 2012-01-11 2013-07-17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扣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95662B2 (ja) * 2009-06-16 2013-05-0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バックル構造
DE102013212927B3 (de) * 2013-07-03 2014-08-2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Gurtschloss für ein Sicherheitsgurtsystem
DE102013020618B4 (de) * 2013-12-02 2022-12-29 Zf Automotive Germany Gmbh Gurtschlos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67129B1 (en) * 1998-07-27 2002-04-09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Buckle
JP2001025402A (ja) * 1999-07-13 2001-01-30 Ashimori Ind Co Ltd バックル装置
JP2001046117A (ja) * 1999-08-13 2001-02-20 Ashimori Ind Co Ltd バックル装置
US6701587B1 (en) * 1999-08-13 2004-03-09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Buckle device
JP2005000290A (ja) * 2003-06-10 2005-01-06 Ashimori Ind Co Ltd バックル装置
CN103153114A (zh) * 2010-09-28 2013-06-12 高田株式会社 舌片与使用该舌片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JP2012126254A (ja) * 2010-12-15 2012-07-05 Takata Corp バックル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CN103204132A (zh) * 2012-01-11 2013-07-17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扣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743718B2 (en) 2017-08-29
EP3028593A1 (en) 2016-06-08
US20160135548A1 (en) 2016-05-19
EP3028593A4 (en) 2017-02-01
EP3028593B1 (en) 2017-11-15
CN105324051A (zh) 2016-02-10
JP6176715B2 (ja) 2017-08-09
JP2015029697A (ja) 2015-02-16
WO2015015997A1 (ja) 2015-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79616B2 (en) Seatbelt apparatus
TWI640444B (zh) 織帶調整裝置
JP5808093B2 (ja) タング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CN105324051B (zh) 带扣及具备该带扣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JP5613744B2 (ja) 車両用スライドレール装置
CN109421560A (zh) 滑动装置
JP2020011717A (ja) ウェビング高さ調節装置
JP5829144B2 (ja) タング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CN105073513B (zh) 安全带用贯穿锚定器和安全带装置
CN103260963B (zh) 带扣及具备该带扣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US3593389A (en) Buckles for safety seat belts
JP2008120223A (ja) 摺動して移動可能なレール同士のロック機構
US6427297B1 (en) Buckle with smooth tongue insertion mechanism
JP2007245786A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US20080127466A1 (en) Shock-absorbing safety belt buckle
JP2013169970A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ベルト巻き戻り防止クリップ
JP2016060458A (ja) ベルト挿通具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5400643B2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10023750A (ja) シートベルトガイド
JP3145417U (ja) タングプレート誘導具
JP2004196181A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延長用ユニット
JPH04120607U (ja) シートベルト用バツクル
TWM240356U (en) Document fold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2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akata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22

Address after: Shiga

Patentee after: Junsheng Security Systems Japan Contract Societ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