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14497B - 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14497B
CN105314497B CN201510271648.7A CN201510271648A CN105314497B CN 105314497 B CN105314497 B CN 105314497B CN 201510271648 A CN201510271648 A CN 201510271648A CN 105314497 B CN105314497 B CN 1053144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counterweight
guide rail
elevator
liftw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7164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14497A (zh
Inventor
野口直昭
井上真辅
野泽勇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144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44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144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449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为获得如下电梯,即能够通过使用可与轿厢导轨共用的部分而削减共用部分的对重导轨来减少部件数量,并且比较容易地确保可靠性。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梯包括在升降通道内升降的轿厢(3)和对重(4)、吊挂轿厢(3)和对重(4)的吊索(2)、驱动轿厢(3)和对重(4)的驱动装置(1)、和引导轿厢(3)的轿厢导轨(9),其中,使轿厢(3)的移动量为对重(4)的移动量的两倍,并且使对重(4)在轿厢导轨(9)的一部分上行进。

Description

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实现电梯的轿厢和对重的导轨的部分共用且有利于减少部件数量并对减小占用空间也有贡献的电梯的主要结构和机构。
背景技术
电梯中轿厢被吊索所吊挂,通过利用曳引机卷起吊索而使轿厢上下移动。一般地,使用轿厢的自重加上乘客承载量的一半的重量的对重,利用吊索连结轿厢与对重,实现曳引机的容量(耗能)和外形尺寸的减小。在升降通道中,为了引导轿厢和对重的上下方向的行进而在左右分别设置一对导轨,共计4条。
轿厢与对重在升降通道的高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交会,而在除此之外的位置上两者不会交会。因此,在例如专利文献1和2记载的发明中公开了在对重不与轿厢交会的部分使对重偏向轿厢行进侧来缩小部分升降通道的占用体积的结构。这些结构中,或者使对重的导轨弯曲,或者在曳引机和对重上设置移动吊索位置的机构。
前者将直动式驱动机构配置在机械室中,使转向滑轮向驱动滑轮移动以避免吊索对轿厢的干扰。此外,后者在对重框架的上下设置使对重水平移动的直动式驱动机构。在其它实施例中,在通常的导轨和引导装置之外增加弯曲状的可动部导轨和引导装置,设置使对重在规定的位置水平移动的机构,使得不需要电力供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01043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3129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梯结构中,为了水平驱动卷绕了吊索的转向滑轮而需要大型的驱动装置。机械室中还设有设置了曳引机的设备钢梁和对其进行防震支承的钢梁,为了在避免对非移动侧的吊索的干扰的同时安装包括驱动力的反作用力承力部在内的该驱动装置,使得机械室大型化。此外,升降通道的缩小范围被限定在容易避免轿厢与吊索的干扰的升降通道的上半部分。
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电梯结构中,在对重上安装使除了对重框架之外的对重整体在水平方向移动的机构,易于使驱动装置大型化。此外,在其它实施例记载的增加可动部导轨和引导装置的结构中,由于在现有的这些装置之外重复设置,因此增加了部件数量。在升降通道的缩小范围不限定在升降通道的上半部分并且轿厢位于升降通道上半部分(即等价于对重位于升降通道下半部分)的情况下,为了使吊索经过轿厢背面,升降通道的缩小空间仅限于对重厚度的大约一半左右。
在上述两个现有技术中,主要以升降通路体积的缩小为目的,并没有公开减少对重导轨、减少部件数量的实现方法。
因此,为了在减小升降通路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两者的空间的同时实现配置导轨的减少,需要解决特别是避免轿厢位于升降通道上方时的吊索与轿厢的干扰和对重转移到退避导轨的方法等新问题。此外,为了轿厢在高度中央位置与对重交会后再次使对重回到导轨上,必须在避免升降通道上半部分吊索与轿厢的干扰的基础上,在升降通道下半部分将吊索拉回与轿厢的正投影重叠的部分。为了实现该点,不能直接将吊索从转向滑轮直接拉到对重,而是必须在升降通道的中央部分设置导轮等,确保与轿厢之间的临时净空(clearance)。
这是导轮与高速移动的吊索有时接触有时不接触,导轮与吊索的动作不稳定,从吊索和导轮的寿命的观点来看难以确保可靠性。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目的为获得如下电梯,即通过使用可与轿厢导轨共用的部分而能够削减共用部分的对重导轨来减少部件数量,并且比较容易地确保可靠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梯为一种包括在升降通道内升降的轿厢和对重、吊挂上述轿厢和上述对重的吊索、驱动上述轿厢和上述对重的驱动装置和引导上述轿厢的轿厢导轨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使上述轿厢的移动量为上述对重的移动量的两倍,并且使上述对重在上述轿厢导轨的一部分上行进。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能够获得如下电梯,即通过使用可与轿厢导轨共用的部分而能够削减共用部分的对重导轨来减少部件数量,并且比较容易地确保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梯的整体概要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梯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表示电梯的轿厢与对重交会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对重向退避导轨的退避动作的概要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轿厢导轨的形状和轿厢侧引导滚轮的情况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轿厢导轨和对重侧引导滚轮的关系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对重的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建筑侧吊索端的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利用图1和2的电梯的示意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梯整体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梯示意图。
电梯的轿厢3通过吊索2与对重4连结,在升降通道最上部的机械室5中设有曳引机1。曳引机1由曳引轮和电动机构成,除此之外在机械室中还设置有改变吊索2的位置的转向滑轮11。如图1的虚线所示,现有的升降通道13一般从底坑到顶部为同样的长方形截面,机械室5也为与其相同的截面,以减少建筑物内的升降通道占用面积的方式收纳电梯的设备。
图1表示轿厢3位于最下层、对重4位于最上层的条件下从侧面观察的截面图。如图所示,轿厢3的上部配置了吊索2,其端部6a与轿厢3的主体结合。通常吊索2的另一端6b与对重4的上端结合,但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在对重4上配置滑轮10而将吊索端6b固定在建筑物侧。
图2为了使其更简单易懂而示意性地进行表示。如图2所示,轿厢3直接连结到吊索2并被吊挂,对重4通过吊索2以2:1绕绳比吊挂,因此对重4的移动量相对于轿厢3的移动量为1/2(以下记为对重2:1方式,另一方面将轿厢3与对重4通过吊索连结的方式记为1:1方式)。由此可使对重4的升降区间仅为升降通路的上方。此时,升降通道的下半部分不需要对重4的行进空间,仅需轿厢3的行进空间。即,可削减图中的空间12。本结构与1:1方式相比有对重4质量为2倍的缺点。但如果使用轻量材料构成轿厢3,则可将其增加量抑制到最小限度。
升降通道中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了轿厢导轨9,引导轿厢3在上下方向移动。通常也为对重4延伸设置同样的导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对重导轨。即,在升降通道的上方区间,对重4在轿厢导轨9上行进,在与轿厢3交会的附近转移到退避导轨16上。退避导轨16由弯曲导轨7和直线导轨8构成,设置在对重4背面的宽度中央上的滚轮(图4中的20a、20b)在该导轨上移动。在图1中分别用虚线表示了轿厢3上升并与对重4交会之前的状态。对重4为了避免与轿厢3的干扰而开始以向左侧移动的方式转动。
安装在轿厢上的吊索2和安装在对重4上的滑轮10都在纵深方向上配置在其大致中央。另一方面,轿厢导轨9与轿厢3的中央相比偏向对重4一侧,使得即使对重4在轿厢导轨9上行进时轿厢侧与对重侧的吊索2之间也不会互相干扰。
在对重4位于最上部的情况下对重滑轮10和建筑物侧的吊索端6b相对于纸面顺时针旋转地倾斜。这是因为吊索端6b在水平方向的位置不因对重的位置而改变,并且能够使吊索2不在升降通道内发生干扰而使对重4在轿厢导轨9上行进。此外,在对重2:1方式的情况下,轿厢与对重交会的位置在升降通道高度方向上从下方开始约3/4的位置。
为了对本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在图3中表示从图1的状态开始轿厢3上升且对重4下降、两者交会后的示意图。对重4经过弯曲导轨7,位于直线导轨8上。此时,连结对重4与吊索端6b的吊索与铅垂线大致平行,对重滑轮10和吊索端6b并不倾斜。即使轿厢3从该位置移动到最上层,对重4也只是保持该状态沿直线导轨8下降到升降通道的大致一半的位置(图1中的18)。
在对重4一侧的吊索2与升降通道壁17之间形成确保最小限度的净空以使得吊索2不与升降通道发生干扰,并使升降通道壁17的壁面向升降通道内侧突出。由此,扩大了邻接的建筑物侧的空间,能够将建筑物容积有效用于居住或租赁等。在对重2:1方式下,对重4的升降速度为轿厢3的升降速度的一半。由于对重4的速度变慢,使其从轿厢导轨9到退避导轨16的平滑移动变得可能。
接着,利用对重4的侧面图图4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对重4向退避导轨的退避动作。图4表示对重4转移到弯曲导轨7前的对重4的侧截面图。此外,轿厢导轨9的截面形状和引导滚轮19a、19b、19c、19d的结构表示在后面说明的图6中。对重4的背面中央安装了滚轮20a、20b,当对重4下降、滚轮20a、20b与弯曲导轨7接触时,对重4离开轿厢导轨9,开始向图中的右方移动。对重4的引导滚轮19a~19d在对重4由滚轮20a、20b支承的时候为完全离开导轨9的状态。对重4进一步下降,左下的引导滚轮19c转移到滚轮支承导轨29后,滚轮20b离开弯曲导轨7,对重4被滚轮20a和引导滚轮19c所支承,保持其姿态直立地下降。
此外,弯曲导轨7在对重4的宽度方向中央设置一条,滚轮支承导轨29与对重4的引导滚轮对应地左右设置一对。
根据图4,弯曲导轨7上的引导为接触式的滚轮20a、20b、19a~19d,如果采用非接触式的电磁悬浮式引导装置代替滚轮,则能够进行更平滑的转移,并且能够防止滚轮的磨耗。
进一步,利用图5和图6说明本实施例的轿厢导轨和引导滚轮的详细结构。图5是从上方观察轿厢导轨9和轿厢侧的引导滚轮21a、21b、21c的截面图。轿厢导轨9成コ字的凸缘前端稍微向外张开的形状。引导轿厢的前后方向的轿厢侧引导滚轮21a、21b分别与コ字的内侧面30a、30b接触,由未图示的弹簧等按压。垂直于它们的轿厢侧引导滚轮21c对轿厢的左右方向进行引导,同样与コ字的内侧面30c接触。如图所示,轿厢侧导轨21a、21b、21c都不与コ字的前端张开的面31a、31b接触。
与此相对,图6中表示对重侧的引导滚轮19a、19b转移到弯曲导轨7时的俯视图。引导滚轮19a、19b相对于图的水平轴倾斜地设置,两个滚轮(实际上由于该组在上下左右都有,因此滚轮合计8个)引导图的水平及其直角方向的移动。虽然未图示,在对重4到达弯曲导轨7的区域上,轿厢导轨9的コ字前端没有向左侧弯曲的部分,没有图5所示的面31a。因此,对重4向左移动时,没有妨碍包含引导滚轮19b在内的对重4的移动的东西。
接着,利用图7说明一个实施例中避免吊索2与轿厢3的干扰的对重滑轮10的机构。对重滑轮10设置在对重4上,对滑轮进行轴支承的支架23可相对于对重4以支点22为中心转动。同样地图8中为使吊索端侧可倾斜的机构。吊索2卷绕在接头24内的楔(未图示)上,并连结到杆32上。杆32通过弹簧25与杠杆(lever)33连结。杠杆33能够以支点27为中心相对于基座28转动。由于该杠杆33与建筑物通过弹簧26固定,因此吊索的支承部整体能够倾斜。图7的滑轮侧倾斜部和图8的吊索端倾斜部能够以使对重与吊索端成最短距离的方式倾斜,设定弯曲导轨7等的位置,使得吊索2与轿厢3始终不干扰。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电梯为了削减对重导轨而使对重能够在轿厢导轨上行进,将轿厢导轨设置比其截面中央稍靠对重侧,以避免轿厢侧与对重侧的吊索的干扰。
此外,通过将对重的移动区间限定在升降通道的上半部分,使在轿厢位于升降通道上方时的对重侧的吊索长度为最小限度。为了实现该点,在本实施例中仅在对重侧设置动滑轮,使对重的移动量为轿厢的移动量的1/2。作为附带的效果,对重的速度与同等的轿厢移动量相比变成一半,因此能够减少后述的对重转移到退避导轨时的震动。
在该结构中,对于吊索与轿厢之间的干扰,只需考虑升降通道上半部分即可,可通过设置在吊索端部和对重上的使滑轮的角度可变的简单的机构来实现。轿厢与对重交会在升降通道从下方开始约3/4的经过位置,在其附近对重脱离轿厢导轨并转移到对重退避导轨。
根据上述的本实施例,除了升降通路的高度中央附近之外,能够缩减升降通道截面,因此能够减小升降通道整体的体积,有效地利用建筑物容积。此外,由于对重在轿厢导轨上行进,不需要在升降通道的整个高度的全长上设置对重导轨,仅需不到全高的1/4的退避导轨部分的施工。由此,能够大幅度地减少导轨施工和组装调整、检查的时间。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中说明的各部分的结构。例如,在本实施例中采用轿厢3的移动量相对于对重4的移动量为两倍的结构,并使轿厢3为1:1方式、对重4为2:1方式的绕绳比,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采用使轿厢3为X:1方式、对重4为2X:1方式的绕绳比。
此时,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了设置可使吊索端侧倾斜的机构的例子,考虑到在对重4的上部的升降通道内需要卷绕吊索的滑轮。这种情况下,在升降通道中安装与图7所示的对重上设置的滑轮侧倾斜部相同结构的升降通道侧滑轮即可。即,采用使轴支承升降通道侧滑轮的支架可相对于升降通道以支点为中心转动的安装结构。
但如果采用使轿厢3为1:1方式、对重4为2:1方式的绕绳比,则能够以更简单的绕绳方式实施本发明,并且能够缩短吊索,不需要升降通道侧滑轮,结构也能够简化。
此外,对于轿厢导轨9的形状、引导滚轮19a、19b、19c、19d以及轿厢侧引导滚轮21a、21b、21c等的相互关系、对重4到退避导轨16的退避动作及实现其的机构,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举的例子。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举出作为驱动轿厢3和对重4的驱动装置使用曳引机1的例子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对于油压式驱动装置等也可实施本发明。
附图记号说明
1…曳引机;2…吊索;3…轿厢;4…对重;6a…轿厢侧吊索端;6b…轿厢相反侧吊索端(建筑物侧);7…弯曲导轨;8…直线导轨;9…轿厢导轨;10…对重滑轮;11…转向滑轮;13…现有的升降通道;16…退避导轨;17…升降通道壁(升降通道上半部分);18…升降通道(突出部底面);19a、19b、19c、19d…引导滚轮;20a、20b…滚轮;21a~21c…轿厢侧引导滚轮;22…支点;23…支架;24…接头;25…弹簧(吊索张力调整用);26…弹簧;27…支点;28…基座;29…滚轮支承导轨;30a、30b、30c…导轨内侧面;31a、31b…导轨内侧面(突起部);32…杆;33…杠杆。

Claims (7)

1.一种电梯,包括在升降通道内升降的轿厢和对重;吊挂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的吊索;驱动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的驱动装置;和引导所述轿厢的轿厢导轨,该电梯的特征在于:
所述轿厢的移动量为所述对重的移动量的两倍,
并且所述对重在所述轿厢导轨的一部分上行进,所述对重与所述轿厢共用所述一部分的轿厢导轨,当所述对重在所述轿厢导轨的一部分上行进时,所述对重被所述一部分的轿厢导轨引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通道的形状为所述升降通道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与其它部位相比在水平方向上突出的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重上设有卷绕所述吊索的滑轮,
所述滑轮的旋转轴能够相对于水平轴倾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吊索的端部的建筑物固定端部,所述建筑物固定端部能够相对于水平轴倾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轿厢导轨配置成与所述轿厢的纵深方向上的轿厢中央位置相比偏向所述对重一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升降通道内的一部分上配置弯曲的导轨,
通过设置在所述对重背面的滚轮在所述升降通道内的所述轿厢与所述对重交会的部位的上方与所述导轨接触而沿着所述导轨被引导,所述对重从轿厢导轨分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轿厢导轨,截面形状成コ字形状,具有其两前端张开的弯曲部,
并且在升降通道的高度方向上的所述对重从在所述轿厢上方行进于所述轿厢导轨上的状态向所述导轨退避移动的部位,仅在一侧设置有所述弯曲部。
CN201510271648.7A 2014-06-25 2015-05-25 电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144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29800A JP6318022B2 (ja) 2014-06-25 2014-06-25 エレベーター
JP2014-129800 2014-06-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14497A CN105314497A (zh) 2016-02-10
CN105314497B true CN105314497B (zh) 2018-01-19

Family

ID=55225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7164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14497B (zh) 2014-06-25 2015-05-25 电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318022B2 (zh)
CN (1) CN10531449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714867B1 (de) * 2018-04-03 2021-12-30 Emch Aufzuege Ag Aufzug, insbesondere ein Personen- und/oder Warenaufzug.
CN108584649B (zh) * 2018-07-17 2023-12-26 苏州富士精工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结构紧凑的两栋楼层共用式电梯
CN112850420B (zh) * 2021-02-26 2023-04-18 湖南大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轿厢并行电梯系统的轨道布置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53446A (en) * 1977-10-05 1979-04-26 Shimizu Construction Co Ltd Counterweight lifting system for elevator
JP2819347B2 (ja) * 1990-07-13 1998-10-30 東日本旅客鉄道株式会社 簡易形エレベータ
JP2756185B2 (ja) * 1990-11-26 1998-05-25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H0710438A (ja) * 1993-06-24 1995-01-13 Otis Elevator Co エレベーター
JPH07330250A (ja) * 1994-06-10 1995-12-19 Mitsubishi Denki Bill Techno Service Kk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吊り機構
ES2204233B1 (es) * 2001-05-11 2005-07-16 Otis Elevator Company Mejoras introducidas en la construccion de huecos de ascensores.
EP1544150A4 (en) * 2002-09-24 2011-04-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EQUIPMENT FOR ELEVATOR
JP2006082970A (ja) * 2004-09-17 2006-03-30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5517491B2 (ja) * 2009-05-26 2014-06-1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02695667B (zh) * 2010-01-08 2015-05-20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带有一对导轨的升降机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18022B2 (ja) 2018-04-25
CN105314497A (zh) 2016-02-10
JP2016008114A (ja) 2016-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98738B2 (ja)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
CN105314497B (zh) 电梯
CN104364180B (zh) 电梯及电梯的改装方法
CN105438924A (zh) 升降系统
JP4270642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KR101335800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JPWO2007069311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4919359B2 (ja) エレベータの乗りかご
JP5693723B2 (ja)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
JPWO2007122702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4907120B2 (ja) エレベータ
CN101920884B (zh) 双层电梯
CN104418212B (zh) 电梯
JP2008100847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06016184A (ja) Cwtレスエレベータ装置
JP4291131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2010184778A (ja) 釣合錘装置
JP2010105770A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6694598B2 (ja)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JP6095026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WO2006038256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WO2012127682A1 (ja) マルチデッキエレベータ
JP5473961B2 (ja) エレベータの乗りかご
JP2006151625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WO2020012855A1 (ja) 機械式駐車装置とそ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19

Termination date: 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