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92269A - 车身后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部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292269A CN105292269A CN201510355879.6A CN201510355879A CN105292269A CN 105292269 A CN105292269 A CN 105292269A CN 201510355879 A CN201510355879 A CN 201510355879A CN 105292269 A CN105292269 A CN 10529226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ross beam
- roof cross
- inner component
- roof
-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3/00—Combined superstructure and frame, i.e. monocoque construc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布置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上并且形成车辆的后挡板开口的部分边缘的后立柱,以及布置在后立柱的上端部之间并且连接后立柱的上端部的后车顶横梁。后车顶横梁包括:车顶横梁内部件,桥接在后立柱的上端部之间;加强件,设置在车顶横梁内部件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处的上表面上并且在加强件和车顶横梁内部件之间形成第一封闭截面部;以及车顶横梁外部件,设置在车顶横梁内部件的位于加强件之间的一部分的上表面上并且在车顶横梁外部件与加强件之间形成第二封闭截面部,使得第二封闭截面部连接至第一封闭截面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形成后挡板开口的后车顶横梁的车身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在车身的后部中具有后挡板开口的车辆(诸如,旅行车)中,使用了具有支撑后挡板的所要求的强度的后车顶横梁(后立柱之间的梁构件)。在相关技术中,在这个后车顶横梁中,使用了其中整个后车顶横梁由车顶横梁内部件和车顶横梁外部件组成以及仅要求强度的一部分由加强件(加强构件)加强的结构。
如该结构,使用了这样一种结构,其中车顶横梁内部件和车顶横梁外部件被结合,从而梁构件具有封闭截面结构以及具有标准长度的以便桥接在后立柱之间,并且加强件被分别结合在后挡板铰链安装部内部,所述后挡板铰链安装部放置在梁构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并且(如JP-A-11-020611中所公开的)后挡板附接至所述后挡板铰链安装部。
主要地,使用了其中加强件被插入车顶横梁内部件和车顶横梁外部件之间的结构,并且由于使用加强件进行加强,因此获得承受负载的后挡板铰链安装部的强度。
这个后车顶横梁结构有利于局部改善强度;然而,不能说相应的结构足够使整个后车顶横梁的强度最佳化。
因此,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能够使整个后车顶横梁的强度优化的车身后部结构。
发明内容
(1)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后立柱,被布置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并且形成车辆的后挡板开口的部分边缘,以及后车顶横梁,被布置在后立柱的上端部之间并且连接后立柱的上端部。后车顶横梁包括:车顶横梁内部件,被桥接在后立柱的上端部之间;加强件,设置在车顶横梁内部件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处的上表面部之上并且在加强件和车顶横梁内部件之间形成第一封闭截面部;以及车顶横梁外部件,被设置在车顶横梁内部件的位于加强件之间的一部分的上表面之上并且在车顶横梁外部件与加强件之间形成第二封闭截面部,使得第二封闭截面部连接至第一封闭截面部。
(2)在(1)的车身后部结构中,车顶横梁内部件具有其中在后挡板安装部之间的一部分平行于车辆的宽度方向的水平形状。
(3)在(1)或者(2)的车身后部结构中,由加强件和车顶横梁内部件形成的第一封闭截面部被布置在车辆的相对于由车顶横梁外部件和车顶横梁内部件形成的第二封闭截面部的更下侧处。
(4)在(3)的车身后部结构中,第二封闭截面部通过在车顶横梁内部件上安装具有弯曲形状的车顶横梁外部件被形成在车顶横梁内部件的上侧处,并且第一封闭截面部利用在车顶横梁内部件中形成的凹陷被形成在车顶横梁内部件的更下侧处。
(5)在(3)的车身后部结构中,后挡板安装部分从第二封闭截面部被布置在车辆的后侧上,以及第一封闭截面部包括被形成在直接定位在后挡板安装部下方的车顶横梁内部件的部分中的第一凹部以及被形成为越过直接定位在除了后挡板安装部分之外的加强件下方的车顶横梁内部件的部分并且连接到第一凹部的第二凹部。
(6)在(1)至(5)中任一项的车身后部结构中,车顶横梁外部件与每个加强件之间的部分包括两个第一封闭截面部和第二封闭截面部中的每一个。
根据与上述配置(1)相关的本发明,由于(由具有短的标准长度(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并且因此具有高强度的车顶横梁外部件和车顶横梁内部件形成的)第二封闭截面部,因此改善了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后车顶横梁的中心部的强度。另外,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中的后车顶横梁的两个端部处,由于(由具有高强度的加强件以及车顶横梁内部件形成的)第一封闭截面部,因此改善了后挡板安装部需要的强度。
因此,提高了整个后车顶横梁的强度,并且可以通过简单结构使整个后车顶横梁具有最佳强度。进一步地,用于改善强度的结构是其中仅仅加强件和具有短的标准长度的车顶横梁外部件被安装在车顶横梁内部件上的结构,并且因此是简单结构。
根据与上述配置(2)相关的本发明,拓宽了车辆内部的后车顶横梁下方的空间,以及拓宽乘坐者位于后侧上的头顶上方的空间。
根据与上述配置(3)相关的本发明,因为第二封闭截面部被布置在较上侧上,并且第一封闭截面部相对于第二封闭截面部布置在较下侧上,后挡板安装部的位置变得更低。因此,即使车辆的车顶的后侧具有被挤压的形状,可以防止与后挡板安装部分装配的后挡板铰链部从车顶的上表面突出。
根据与上述配置(4)相关的本发明,可以通过简单结构在相对于车顶横梁内部件的较上侧和下侧上形成第一和第二封闭截面部。
根据与上述配置(5)相关的本发明,可以有效地改善包括可能承受负载的后挡板安装部的整个加强件的强度。
根据与上述配置(6)相关的本发明,由于车顶横梁外部件和加强件,可以获得高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的模式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了车身后部的后车顶横梁周围部分的放大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了后车顶横梁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了利用车顶横梁内部件装配加强件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了利用加强件的组件和车顶横梁内部件装配车顶横梁外部件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6是沿着图2中的箭头A的截面图。
图7是沿着图2中的箭头B的截面图。
图8是沿着图2中的箭头C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基于图1至图8中示出的实施方式来描述本发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例如,旅行车)的后部,以及图2至图5示出了构成车体的后部的后车顶横梁结构,以及图6至图8示出了后车顶横梁的各个部分(箭头A至箭头C)的横截面。
在图1中,关于旅行车的主结构,附图标记“1”表示车辆的车体,以及附图标记“3”表示在车身1的后部形成的后挡板开口,以及附图标记“5”表示用于开启和关闭后挡板开口3的后挡板。附图标记“7”表示固定到车身1的内部的后地板的后座椅。
后挡板开口3由一对设置在车身1(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左侧和右侧)上的后立柱9以及连接至后立柱9的上端部的后车顶横梁11形成。图2是示出了后车顶横梁11的放大图,以及图3至图5是示出了后车顶横梁11的各个部分的分解图。
关于后车顶横梁11,如图2和图3所示,整个后车顶横梁11通过将车顶横梁内部件13、车顶横梁外部件15以及一对左和右后挡板铰链加强件19(对应于本申请的加强件,并且在下文中简单地称为加强件19)结合配置而成。顺便提及,附图标记“21”表示构成车身1的车顶的汽车顶板。
在此,在后车顶横梁11中,使用车顶横梁内部件13、车顶横梁外部件15以及一对左加强件和右加强件19以提高整个后车顶横梁11的强度的结构被使用。
至于该结构,车顶横梁内部件13通过在其前端和后端处模塑具有凸缘13a和13b的面板构件配置而成。车顶横梁内部件13具有标准长度,以便桥接在左后立柱和右后立柱9的上端部之间。另外,在车辆的前侧上的车顶横梁内部件13的一部分中,阶梯部13x被形成在所述标准长度上。进一步地,车顶横梁内部件13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用作用于支撑后挡板5的加强件安装部α。
所述两个加强件19由面板构件形成,每个面板构件在其前端和后端处均具有凸缘19a和19b。加强件19比车顶横梁内部件13和车顶横梁外部件15更厚,并且具有高强度。每个加强件19包括根据各个部分的弯曲用于支撑后挡板5的部分,使得可以打开和关闭后挡板,具体地,用于安装后挡板铰链23的像底座一样的后挡板安装部25。如图4所示,这些加强件19通过凸缘13a和13b以及凸缘19a和19b的叠加分别布置在加强件安装部α的上表面上。凸缘被结合(例如,通过点焊),从而加强件19被分别装配在车顶横梁内部件13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的上表面上。
车顶横梁外部件15由在其前端和后端处具有凸缘15a和15b的面板构件组成,例如,面板构件的截面形状是L形并且可以在车辆的前侧上被布置在车顶横梁内部件13的一部分。在相关技术中,车顶横梁外部件15是具有与车顶横梁内部件的标准长度相同的长度的部件。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车顶横梁外部件15基于左加强件和右加强件19之间的间隔由具有标准长度的面板部件组成,具体地,可以使相应的部件与加强件19的一部分重叠的长度,即,具有短于相关技术中的标准长度的面板部件。车顶横梁外部件15具有短的标准长度,并且因此具有高弯曲刚度。
如图4和图5所示,车辆的前侧上的车顶横梁外部件15的凸缘15a叠加车顶横梁内部件13的前凸缘13a和左加强件和右加强件19的凸缘19a。后凸缘15b在宽度方向上叠加车顶横梁内部件13的中心部的上表面。如图7所示,车顶横梁外部件15被布置在加强件19之间的车顶横梁内部件13的部分的上表面上,使得车顶横梁外部件15的两个端部叠加左加强件和右加强件19的端部。车顶横梁内部件13和车顶横梁外部件15被结合(例如,通过点焊)。在加强件19之间的车顶横梁内部件13的部分的上表面以及车辆的前侧上的车顶横梁内部件13的部分的上表面上,装配车顶横梁外部件15。
通过该装配,如图6所示,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车顶横梁内部件13的中心部上,在具有短的标准长度的车顶横梁外部件15的L形部分15x与车顶横梁内部件13的阶梯部13x之间形成封闭截面部27(本申请的第二封闭截面部)。总之,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车顶横梁内部件13的中心部处,由于具有短的标准长度的车顶横梁外部件15,因此获得高强度。另外,如图8所示,在没有叠加车顶横梁外部件的车顶横梁内部件13的部分上,(即在车顶横梁内部件13的两个端部上),封闭截面部29(本申请的第一封闭截面部)被形成在高强度加强件19与车顶横梁内部件13的阶梯部13x之间。因此,获得后挡板安装部25所需要的强度。
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后车顶横梁11的中心部处,由于(由具有短的标准长度的车顶横梁外部件15和车顶横梁内部件13形成的)封闭截面部27,因此获得高强度。另外,在后车顶横梁11的两个端部,由于(由加强件19和车顶横梁内部件13形成的)封闭截面部29,因此获得高强度。因此,可以使整个车身后部具有最佳强度。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汽车顶板21的后端处形成的L型阶梯部21x与桥接在在后立柱9的上端部之间的后车顶横梁11进行装配,以便从上方覆盖后车顶横梁。因此,形成后挡板开口3。另外,安装座21a被直接布置在后挡板安装部25上。
另外,本设计旨在改善后车顶横梁11的强度,同时拓宽就坐于后座椅7的乘坐者δ(图6)的头顶的上方的空间或者防止后挡板铰链23的部分从汽车顶板21向上突出。
在本发明中,车顶横梁内部件13的左右后挡板安装部25之间的截面β(图3)被形成为水平的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平板形状。通常,车顶横梁内部件的相应截面被形成为拱形。在本发明中,如图3所示,例如,水平形成车顶横梁内部件13的截面β,以便保持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的位置(在此处乘坐者δ的头顶的上方的空间最宽)。以此方式,车辆内部的上方空间被拓宽。
另外,通过加强件19和车顶横梁内部件13在后车顶横梁11的两侧上形成的封闭截面部29被形成在相对于封闭截面部27的下侧处(封闭截面部27通过车顶横梁外部件15和车顶横梁内部件13形成在后车顶横梁11的中心部处)。
具体地,如图6所示,封闭截面部27通过将车顶横梁内部件13的前阶梯部13x与车顶横梁外部件15的L形部15x组合形成在车顶横梁内部件13的位于车辆的前侧上的部分的上表面上。如图8所示,凹陷31被形成在车顶横梁内部件13的两个端部的平板表面中,以便连接至阶梯部13x,从而封闭截面部29被布置在相对于车辆中的封闭截面部27的下侧上。由于该结构,后挡板铰链23的位置被转移至车辆的下侧。即使车辆的车顶的后侧被以图6的角θ向下按压,也防止后挡板铰链23(图7)从车顶向上突出。
特别地,加强件19的后挡板安装部25相对于封闭截面部27被布置在车辆的后侧上,并且因此布置后挡板铰链23的部分被从乘坐者δ的头顶的上方部分转移。因此,就座的乘坐者δ头顶上方的空间被拓宽。为了拓宽厢顶空间,凹陷31由凹部33a(对应于本申请的第一凹部)以及凹部33b(对应于本申请的第二凹部)组成,凹部33a形成在要直接定位在后挡板安装部25下方的车顶横梁内部件的部分中并且凹部33b形成在车顶横梁内部件的对应于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除了后挡板安装部25之外的加强件19的外部的部分中。凹部33a被分别连接到凹部33b。即,根据转移的后挡板安装部25,封闭截面部29a由直接形成在后挡板安装部25下方的凹部33a形成以及封闭截面部29b由直接定位在除了后挡板安装部25之外的加强件19下方的凹部33b形成,从而提高可能承受负载的部分的强度。车顶横梁内部件13的端部结合至后立柱9的上端部。
此外,如图6和图7所示,因为车顶横梁外部件15相对于加强件19的后挡板安装部25被布置在车辆的前侧上,所以容易获得后挡板5的后挡板铰链23周围的后挡板逃生空间S。
另外,车顶横梁外部件15的端部和加强件19的端点重叠的每一个部分具有封闭截面部27和相应的封闭截面部29两者。在车顶横梁外部件15的端部处形成的封闭截面部27的部分内部的底部和两个前部处,小的封闭截面部30a和30b(封闭截面部30a和30b形成部分封闭截面部29)由加强件19和车顶横梁内部件13形成,因此获得更高的强度。
在如上所述配置的后车顶横梁11中,由于(由具有短的标准长度(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并且因此具有高强度的车顶横梁外部件15和车顶横梁内部件13形成的)封闭截面部27,因此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具有高强度,并且由于(由具有高强度的加强件19和车顶横梁内部件13形成的)封闭截面部29,因此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具有满足后挡板安装部25所需要的强度的高强度。
以此方式,提高整个后车顶横梁11的强度,并且可以使整个后车顶横梁11具有最佳强度。以上描述的结构是其中加强件19、具有短的标准长度的车顶横梁外部件15以及加强件19被附接在车顶横梁内部件13上的结构,并且因此可以通过简单结构获得。
此外,因为后挡板安装部25之间的车顶横梁内部件13的部分具有水平形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定义的形状),因此拓宽了车辆内部的后车顶横梁11下方的空间并且拓宽了坐在后座椅7上的乘坐者δ头顶的上方的空间(图6)。
因为由车顶横梁外部件15和车顶横梁内部件13形成的封闭截面部27被布置在上侧上,并且由加强件19和车顶横梁内部件13形成的封闭截面部29被布置在相对于封闭截面部27的下侧上,因此后挡板安装部25的位置设置得低。因此,即使车辆的车顶的后侧具有被挤压的形状,也可以防止附接至后挡板安装部25的后挡板铰链23从车顶向上突出。进一步地,由于凹陷31的形成,可以相对于车顶横梁内部件13的上侧和下侧上形成封闭截面部27和29。
此外,因为后挡板安装部25相对于封闭截面部27被布置在车辆的后侧上,并且形成封闭截面部29的凹陷结构被直接布置在后挡板安装部25下方和直接布置在除了后挡板安装部25之外的加强件19下方,因此可以改善可能承受负载的整个加强件19的强度。
此外,因为封闭截面结构(封闭截面部27和小的封闭截面部30a和30b)被形成在车顶横梁外部件15与加强件19之间以及车顶横梁内部件13与加强件19之间,因此获得高强度。
另外,以上描述的实施方式的独立部件、其组合物等是实例,并且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做出添加、省略、替换以及其他修改。进一步地,本发明不受实施方式的限制,并且仅受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限制。
Claims (6)
1.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包括:
后立柱,被布置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处,并且形成所述车辆的后挡板开口的部分边缘;以及
后车顶横梁,被布置在所述后立柱的上端部之间并且连接所述后立柱的所述上端部,
其中,所述后车顶横梁包括:
车顶横梁内部件,被桥接在所述后立柱的所述上端部之间;
加强件,被设置在所述车顶横梁内部件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处的上表面部的上方并且在所述加强件与所述车顶横梁内部件之间形成第一封闭截面部;以及
车顶横梁外部件,被设置所述车顶横梁内部件在所述加强件之间的部分的所述上表面的上方,并且在所述车顶横梁外部件与所述加强件之间以及在所述车顶横梁外部件与所述车顶横梁内部件之间形成第二封闭截面部,使得所述第二封闭截面部连接至所述第一封闭截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中
所述车顶横梁内部件具有其中在所述后挡板安装部之间的部分平行于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水平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中
由所述加强件和所述车顶横梁内部件形成的所述第一封闭截面部被布置在所述车辆的相对于由所述车顶横梁外部件和所述车顶横梁内部件形成的所述第二封闭截面部的更下侧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中
所述第二封闭截面部通过在所述车顶横梁内部件上安装具有弯曲形状的所述车顶横梁外部件而被形成在所述车顶横梁内部件的上侧处,并且
所述第一封闭截面部利用在所述车顶横梁内部件中形成的凹陷被形成在所述车顶横梁内部件的更下侧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中
所述后挡板安装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封闭截面部被布置在所述车辆的后侧上,并且
所述第一封闭截面部包括:
第一凹部,被形成在所述车顶横梁内部件的直接定位在所述后挡板安装部的下方的部分中;以及
第二凹部,被形成在所述车顶横梁内部件的直接定位在所述加强件下方的除了所述后挡板安装部之外的部分的上方,并且连接到所述第一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中
所述车顶横梁外部件与每个所述加强件之间的部分包括两个所述第一封闭截面部和所述第二封闭截面部中的每一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30390A JP6410016B2 (ja) | 2014-06-25 | 2014-06-25 | 車体後部構造 |
JP2014-130390 | 2014-06-2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292269A true CN105292269A (zh) | 2016-02-03 |
CN105292269B CN105292269B (zh) | 2018-01-19 |
Family
ID=55190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355879.6A Active CN105292269B (zh) | 2014-06-25 | 2015-06-24 | 车身后部结构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410016B2 (zh) |
CN (1) | CN105292269B (zh) |
BR (1) | BR102015015297B1 (zh) |
RU (1) | RU2601094C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43448A (zh) * | 2016-08-04 | 2016-10-26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车身后顶横梁总成结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16671A (zh) * | 2019-11-08 | 2020-02-21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B柱上部接头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0611A (ja) * | 1997-07-02 | 1999-01-26 | Mitsubishi Automob Eng Co Ltd | 車体構造 |
JPH11321706A (ja) * | 1998-05-19 | 1999-11-24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体後部構造 |
JP2000203456A (ja) * | 1999-01-14 | 2000-07-25 |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 後部車体構造 |
CN1772548A (zh) * | 2004-11-10 | 2006-05-17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的后部车体结构 |
JP2008018735A (ja) * | 2006-07-10 | 2008-01-31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体後部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444277A (en) * | 1987-08-11 | 1989-02-16 | Nippon Kokan Kk | Temperature control method |
JPH01182176A (ja) * | 1988-01-14 | 1989-07-20 | Nissan Motor Co Ltd | バックドア車のリヤピラー上部結合構造 |
ZA983068B (en) * | 1997-04-11 | 1998-10-13 | Joalto Design Inc | Vehicle chassis and body construction |
DE19813393C1 (de) * | 1998-03-26 | 1999-10-14 | Wagon Automotive Gmbh |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aus Rohbaukarosse und Abschlußmodul, Abschlußmodul für eine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und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s Abschlußmoduls an einer Rohbaukarosse |
JP3745991B2 (ja) * | 2001-08-30 | 2006-02-15 |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後部構造 |
JP2004155219A (ja) * | 2002-11-01 | 2004-06-03 | Fuji Heavy Ind Ltd |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
US8371642B2 (en) * | 2010-12-24 | 2013-02-12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JP2012218691A (ja) * | 2011-04-13 | 2012-11-12 | Suzuki Motor Corp | 車体後部構造 |
-
2014
- 2014-06-25 JP JP2014130390A patent/JP6410016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6-24 CN CN201510355879.6A patent/CN105292269B/zh active Active
- 2015-06-24 BR BR102015015297-3A patent/BR102015015297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5-06-24 RU RU2015125013/11A patent/RU2601094C1/ru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0611A (ja) * | 1997-07-02 | 1999-01-26 | Mitsubishi Automob Eng Co Ltd | 車体構造 |
JPH11321706A (ja) * | 1998-05-19 | 1999-11-24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体後部構造 |
JP2000203456A (ja) * | 1999-01-14 | 2000-07-25 |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 後部車体構造 |
CN1772548A (zh) * | 2004-11-10 | 2006-05-17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的后部车体结构 |
JP2008018735A (ja) * | 2006-07-10 | 2008-01-31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体後部構造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43448A (zh) * | 2016-08-04 | 2016-10-26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车身后顶横梁总成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BR102015015297B1 (pt) | 2022-10-11 |
CN105292269B (zh) | 2018-01-19 |
JP2016007966A (ja) | 2016-01-18 |
JP6410016B2 (ja) | 2018-10-24 |
RU2601094C1 (ru) | 2016-10-27 |
BR102015015297A2 (pt) | 2018-0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569209B (zh) | 车身后部的结构 | |
CN106335551B (zh) | 具有多罩壳形式的车轮装配件的机动车车身 | |
KR100980714B1 (ko) | 차량용 휠하우스 기구 | |
RU2650255C2 (ru) | Задняя подъемная дверь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 |
JP2018162053A (ja)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
CN105292269A (zh) | 车身后部结构 | |
KR102325352B1 (ko) | 시트 금속 루프 및 유리 루프를 포함하는 적어도 2 개 유형들의 차량 세트 | |
US9090292B2 (en) | Structure of rear package tray for vehicle | |
US9061710B2 (en) | Rear pillar apparatus for vehicle | |
JP4647367B2 (ja) | 車両のフロアパネル | |
JP6652848B2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2006327399A (ja) | 車体のルーフ構造 | |
CN205395726U (zh) | 中门内蒙皮上加强件 | |
JP2018171938A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JP5689489B2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KR101989453B1 (ko) | 차량의 쿼터 패널 보강구조 | |
CN107867142B (zh) | 减震器的安装座以及车辆 | |
JP6607907B2 (ja) | 車体構造 | |
JP2017178067A (ja) | 車両用メンバの補強構造 | |
CN218662053U (zh) | 门柱结构及车辆 | |
CN106627790B (zh) | 车辆地板及车辆 | |
JP6916139B2 (ja) | 車両の車体後側部構造 | |
KR20150040586A (ko) | 차량의 프런트루프레일과 프런트필러인너의 연결구조 및 방법 | |
KR102200087B1 (ko) | 프레임 조인트부 | |
CN210047393U (zh) | 大灯支架、机舱边梁以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Port Area,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JIDOSHA ENGINEERING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JIDOSHA ENGINEERING Kabushiki Kaish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