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62053U - 门柱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门柱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62053U
CN218662053U CN202222959230.3U CN202222959230U CN218662053U CN 218662053 U CN218662053 U CN 218662053U CN 202222959230 U CN202222959230 U CN 202222959230U CN 218662053 U CN218662053 U CN 2186620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plate
vehicle
pillar
po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5923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岳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5923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620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620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620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门柱结构及车辆。本实用新型的门柱结构包括一体成型的CD柱内板、C柱加强板和D柱加强板;CD柱内板具有边框、以及由边框围绕而成的车窗窗口;C柱加强板连接于边框中的前边框上,D柱加强板连接于边框中的后边框上。本实用新型的门柱结构,在C柱加强板和D柱加强板之间设置CD柱内板,则可以将C柱加强板、D柱加强板、以及同时作为车窗框架的CD柱内板连接为一体,CD柱内板作为车窗框架的同时,也形成对D柱的结构加强,可以有效改善D柱及其周边结构的连接强度,有利于改善D柱及其周边结构的抗扭转强度和振动衰减性能。

Description

门柱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门柱结构。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用户对车辆的需要已不仅限于作为代步工具,还会有多样化的个性化需求。如今的轿车或者SUV(Sport Utility Vehicle,运动型多用途汽车),其D柱均是从侧围顶部向着后备箱的框架倾斜过渡,呈倾斜状布置。但是,在一些复古的个性化车型中,为了追求车辆外观的豪华、优雅、复古风格,基于造型需求,其D柱进行了隐形化设计,D柱基本呈竖直姿态,连接于车顶的角部和后轮罩总成之间,与传统三厢轿车存在极大差异。这种造型结构会降低车辆后部D柱所在区域的扭转刚度,且使该区域的结构对振动的响应灵敏度提高。
车辆行驶时,路面激励、动力总成激励等产生的振动和噪声会让车内的驾乘人员感到烦躁;而车辆的D柱作为连接C柱与后备箱框架结构的重要结构件,其结构性能将直接影响到车辆整个后部的弯曲、扭转强度等各方面的性能指标;同时,D柱及其周边的结构性能也会直接影响后悬架传递至该位置时振动能量的衰减程度。
因此,当采用上述的复古式竖直姿态的D柱造型时,有必要对其自身及其周边的结构进行必要的优化改进,以保障该位置的抗扭转强度和振动衰减性能,以便于保持车辆良好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门柱结构,以便于改善D柱及其周边结构的抗扭转强度和振动衰减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门柱结构,包括一体成型的CD柱内板、C柱加强板和D柱加强板;所述CD柱内板具有边框、以及由所述边框围绕而成的车窗窗口;所述C柱加强板连接于所述边框中的前边框上,所述D柱加强板连接于所述边框中的后边框上。
进一步的,所述D柱加强板位于所述后边框的面向车辆后方的一侧,所述D柱加强板和所述后边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不低于300mm。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于所述CD柱内板面向车辆后方一侧的D柱内板;所述D柱加强板扣合于所述D柱内板而成上,所述后边框的边缘位于所述D柱内板和所述D柱加强板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D柱加强板和所述后边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投影的形状呈“S”形。
进一步的,所述CD柱内板一体冲压成型,所述边框中的上边框连接车身上纵梁,并具有沿着所述车身上纵梁向着车辆前方延伸的延展段;所述延展段位于所述前边框面向车辆前方的一侧,且所述延展段的延伸长度在150mm~200mm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门柱结构还包括第一加强支架;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一加强支架位于所述CD柱内板的下方;所述第一加强支架的顶部连接所述CD柱内板,所述第一加强支架的底部连接后轮罩总成,所述第一加强支架的前侧连接所述C柱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支架的后侧连接所述D柱加强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强支架采用板状结构,所述第一加强支架的边缘设有翻边结构;和/或,所述第一加强支架上设有减重孔。
进一步的,在车辆左右两侧的后轮罩总成之间设有后备箱框架;所述后备箱框架具有位于所述车辆的侧围的侧框架,所述D柱加强板的底端连接在所述后轮罩总成上,所述侧框架的前端连接于所述D柱加强板上,所述侧框架的下部连接于所述后轮罩总成上。
进一步的,所述侧框架上设有第二加强支架;所述第二加强支架贴附在所述侧框架的一侧;所述第二加强支架上成型有呈拱形的凸起,所述侧框架上设置有供所述凸起嵌入的凹腔。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门柱结构,在C柱加强板和D柱加强板之间设置CD柱内板,则可以将C柱加强板、D柱加强板、以及同时作为车窗框架的CD柱内板连接为一体,CD柱内板作为车窗框架的同时,也形成对D柱的结构加强,可以有效改善D柱及其周边结构的连接强度,有利于改善D柱及其周边结构的抗扭转强度和振动衰减性能。
此外,基于D柱加强板内部型腔的设置,D柱加强板的外侧板的板体会具有外凸部分。衔接在外侧板的侧部边缘上的后边框向着车辆的前方延伸,通过在后边框上设置若干处弯折结构,由外侧板和后边框形成的整个结构,在两者的横截面上(即水平截面上),两者的形状大体会呈“S”形。这样的设计,不仅可提升D柱在自身高度方向上的支撑强度;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D柱加强板以及CD柱内板也可以对振动的传递起到良好的衰减作用,有利于提升车辆的NVH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中设有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门柱结构。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具有上述的门柱结构所具备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是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其中涉及到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语仅用于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均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门柱结构所在的车辆骨架的局部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门柱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所示主要部件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门柱结构的正视图;
图5为图4中A-A所示部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C柱加强板;10、下段;11、中段;12、上段;
2、D柱加强板;20、D柱内板;200、型腔;201、侧部边缘;
3、后轮罩总成;30、后轮罩内板;31、后轮罩外板;32、连接部;
4、后备箱框架;40、侧框架;400、底壁;401、侧壁;402、凹腔;41、前横板;
5、第一加强支架;
6、第二加强支架;60、底板;61、侧板;610、凸起;
7、CD柱内板;70、上边框;700、延展段;71、下边框;72、前边框;73、后边框;74、车窗窗口;
8、减重孔。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背”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亦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门柱结构,有利于改善D柱加强板2及其周边结构的抗扭转强度和振动衰减性能;其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整体而言,该门柱结构包括C柱加强板1、D柱加强板2、以及CD柱内板7。其中,CD柱内板7具有边框、以及由边框围绕而成的车窗窗口74;同时,边框中的前边框72连接在C柱加强板1上,边框中的后边框73连接在D柱加强板2上。D柱加强板2与后边框73共同形成D柱;前边框72与C柱加强板1共同形成C柱。
应当指出的是,本实施例的门柱结构主要针对的是采用复古式造型结构的D柱,即D柱并非采用流线型的设计,在车顶和后备箱框架之间倾斜过渡,而是以近乎竖直的姿态连接于车顶和后轮罩总成3之间。当然,参照本实施例的整体思路,该门柱结构也可以用于其它类型的D柱的结构加强。
在本实施例中,C柱加强板1具有由上至下一体相连的上段12、中段11和下段10,其中,下段10连接于后轮罩总成3的前侧。D柱加强板2的底端则连接在后轮罩总成3的顶部位置。C柱加强板1和D柱加强板2呈近似平行的间隔布置,CD柱内板7连接于上段12和D柱加强板2之间。优选地,CD柱内板7采用一体冲压成型工艺制作,其前边框72和上段12层叠设置,并且通过点焊等方式将两者固连在一起。
如图4并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D柱加强板2位于后边框73的面向车辆后方的一侧;同时,在后边框73的面向车辆后方的一侧还设有D柱内板20;D柱加强板2扣合在D柱内板20上,形成盒状结构,后边框73和D柱内板20共同构成D柱的内板,两者和D柱加强板2共同组成D柱。优选地,D柱内板20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侧部边缘201分别和D柱加强板2宽度方向上两侧的侧部边缘201相抵接,可采用焊接方式固连在一起。D柱内板20和D柱加强板2的中部的壁板围构出型腔200。在面向CD柱内板7的一侧,优选将后边框73的边缘夹在D柱内板20的侧部边缘201和D柱加强板2的侧部边缘201之间,将D柱内板20、D柱加强板2和后边框73重叠地固连起来。这样一来,整个D柱呈盒状结构,在保障D柱的结构强度要求的同时,可有效减轻D柱的自身重量。通过焊接等形式将CD柱内板7的后边框73夹设于D柱内板20和D柱加强板2之间并固连为一体,可保障CD柱内板7和D柱加强板2之间足够的连接强度。
基于D柱加强板2内部型腔200的设置,D柱加强板2的板体会具有外凸部分。本实施例中,衔接在D柱加强板2的侧部边缘201上的后边框73向着车辆的前方延伸,优选在后边框73上设置若干处弯折结构,从而使D柱加强板2和后边框73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投影的的形状呈“S”形。也就是说,由D柱加强板2和后边框73形成的整个结构,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投影的形状(同时也是两者横截面的形状)呈“S”形。当然,上述的“S”形可以是规范的“S”形状,也可以是如图5中所示的近似于“S”形的形状。这样的设计,不仅可提升D柱在自身高度方向上的支撑强度;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D柱加强板2以及CD柱内板7也可以对振动的传递起到良好的衰减作用,有利于提升车辆的NVH性能。
当然,如图3所示,边框还包括连接在前边框72顶部和后边框73顶部之间的上边框70、以及连接在前边框72底部和后边框73底部之间的下边框71。其中,上边框70设置在车身上纵梁上,和车身上纵梁连接为一体。并且,沿着所述车身上纵梁,上边框70具有越过前边框72的顶部,向着车辆前方延伸的延展段700;该延展段700位于前边框72面向车辆前方的一侧。优选地,延展段700的延伸长度(即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设置在150mm~200mm之间,例如,可以是150mm,170mm或者200mm等。在上边框70上设置延展段700,可增加CD柱内板7和车顶框架结构的连接面积,提升车辆侧围框架和车顶框架支架的整体性,对D柱及其周边的结构增强具有明显的效果。
此外,对于D柱的外形尺寸,可以根据外形设计或支撑强度的要求灵活设计。在本实施例中,D柱加强板2和后边框73(即整个D柱)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在300mm以上;例如,300mm,320mm、350mm等。将D柱的宽度尺寸设计在300mm以上,可保障D柱足够的支撑强度,而且使D柱加强板2的抗扭转强度和振动缓解性能也得到有效的提高。
仍如图3所示,除了CD柱内板7之外,本实施例的门柱结构中,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还设有位于CD柱内板7下方的第一加强支架5;而且,第一加强支架5的顶部连接在CD柱内板7上,底部连接后轮罩总成3上;第一加强支架5的前侧连接在C柱加强板1上,后侧连接在D柱加强板2上。在CD柱内板7的下方设置第一加强支架5,并且通过第一加强支架5将后轮罩总成3、CD柱内板7、C柱加强板1和D柱加强板2都连接起来,可进一步提升车辆侧围的整体性,使D柱加强板2与C柱加强板1、D柱加强板2与后轮罩总成3、以及D柱加强板2与CD柱内板7之间的连接强度进一步提高。
为了便于第一加强支架5和后轮罩总成3之间的连接,后轮罩总成3的前侧上部成型有连接部32,C柱加强板1的下段10、以及第一加强支架5的底部均优选采用焊接方式固连在该连接部32上。具体而言,后轮罩总成3包括扣合在一起的后轮罩内板30和后轮罩外板31,后轮罩内板30和后轮罩外板31的边缘部位设置有翻边,两者通过各自的翻边扣合为一体。其中,位于后轮罩总成3前侧的上部部位的翻边可设置较大的面积,该位置的两个翻边层叠在一起形成上述的连接部32,连接部32的前侧和下段10固连,连接部32的顶部与第一加强支架5的底部连接。
第一加强支架5优选采用板状结构,并在第一加强支架5的边缘设置翻边,以提升自身结构强度。此外,还可在第一加强支架5上设置若干的减重孔8;上述的CD柱内板7、D柱加强板2等部件上也可设置一些减重孔8。第一加强支架5采用板状结构,便于第一加强支架5的冲压成型;第一加强支架5上翻边结构的设置,则利于提升第一加强支架5的结构强度;减重孔8的设置则有利于减轻对应部件的重量。
如图2并结合图3所示,一般而言,车辆左右两侧的后轮罩总成3之间会设有后备箱框架4。本实施例的后备箱框架4具有位于车辆的侧围位置的侧框架40、以及连接于左右两侧的侧框架40之间的前横板41。该侧框架40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布置;同时,侧框架40的前端连接在D柱加强板2上,侧框架40的下部连接在后轮罩总成3上。将后备箱框架4中的侧框架40同时连接到后轮罩总成3和D柱上,可以从D柱的后方形成对D柱的有效支撑,不仅可进一步提高D柱和后轮罩总成3的连接强度,而且对改善D柱的抗扭转性能具有显著效果。
具体来说,侧框架40包括底壁400,以及位于底壁400左右两侧向着上方弯折设置的侧壁401;其中,侧框架40的下部连接后轮罩总成3的部位位于底壁400上靠近前端的位置。
基于上述后轮罩总成3的设置情况,优选将D柱的底端抵接在后轮罩内板30的顶部居中的位置,并焊接在后轮罩内板30上。同时,优选将后轮罩内板30的位于D柱后方一侧的部位设计成向着斜上方拱起的拱形结构,在后轮罩内板30顶部形成位于D柱后方一侧的平台,上述后备箱框架4的底部则抵接在该平台上,侧框架40和后轮罩内板30通过焊接相连。通过在后轮罩总成3的后部位置设计拱形凸起的平台加强结构,可增加后轮罩总成3与侧框架40之间的抵接面积,从而提升两者的连接强度,提升D柱后部位置的结构强度,以降低该部位对振动响应的灵敏度。
另外,本实施例的侧框架40上设有有第二加强支架6;第二加强支架6上成型有呈拱形的凸起610,侧框架40上则设置有供凸起610嵌入的凹腔402。优选的,第二加强支架6随形于侧框架40的表面形状设置,并随形贴附于侧框架40上。在侧框架40上设置第二加强支架6,可提升侧框架4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支撑强度;而且,通过在侧框架40和第二加强支架6上设置拱形结构,可增强侧框架40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结构强度,对D柱的支撑效果以及D柱周边结构的抗扭转强度的改善均具有良好的作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加强支架6的横截面呈“L”形,即第二加强支架6包括底板60和侧板61,底板60贴附在底壁400上,侧板61贴附在侧框架40外侧的侧壁401上,上述的凸起610为沿底板6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侧板61上的多个,相应的,凹腔402为沿侧框架4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侧壁401上的多个。装配时,第二加强支架6会夹设于后轮罩总成3后部的平台加强结构和侧框架40之间,起到增强连接部位结构强度的作用;通过焊接等方式将第二加强支架6、后轮罩总成3和侧框架40三者焊接固连为一体,可使后轮罩总成3和后备箱框架4的连接强度得到改善。
同时,还可在底壁400上对应底板60的部位设置多个向着上方凸起的拱形结构,以进一步提升侧框架40的整体强度。优选沿侧框架40的长度方向在底壁400上间隔设置四个拱形结构,以提升后备箱框架4的强度,尤其是侧框架40与第二加强支架6连接位置的强度,以上的结构加强设计可有效提升D柱后侧位置的强度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门柱结构,在C柱加强板1和D柱加强板2之间设置冲压成型的CD柱内板7,则可以将C柱加强板1、D柱加强板2、以及同时作为车窗框架的CD柱内板7连接为一体,CD柱内板7作为车窗框架的同时,也形成对D柱加强板2和C柱加强板1的结构加强,可以有效改善D柱及其周边结构的连接强度,有利于改善D柱及其周边结构的抗扭转强度和振动衰减性能。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中设有实施例一中的门柱结构。
通过在D柱及其周边各部件之间设置实施例一的门柱结构,可大大改善该部位的整体结构强度、抗扭转强度、以及对振动传动的缓解削弱作用。
通过增加D柱本身的宽度及强度,并借助后轮罩总成3的自身强度可提升该位置的结构强度;在轮后轮罩总成3与后备箱框架4之间设计第二加强支架6,则可进一步提升该位置的局部强度,从而降低车辆受到路面振动以及动力总成激励时D柱所在位置对振动传递的灵敏度,从而提升整车的NVH水平,为驾乘人员打造安静舒适驾驶空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门柱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C柱加强板(1)、D柱加强板(2)、以及CD柱内板(7);
所述CD柱内板(7)具有边框、以及由所述边框围绕而成的车窗窗口(74);
所述C柱加强板(1)连接于所述边框中的前边框(72)上,所述D柱加强板(2)连接于所述边框中的后边框(73)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柱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D柱加强板(2)位于所述后边框(73)的面向车辆后方的一侧,所述D柱加强板(2)和所述后边框(7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不低于30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柱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于所述CD柱内板(7)面向车辆后方一侧的D柱内板(20);
所述D柱加强板(2)扣合于所述D柱内板(20)上,所述后边框(73)的边缘位于所述D柱内板(20)和所述D柱加强板(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柱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D柱加强板(2)和所述后边框(73)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投影的形状呈“S”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柱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CD柱内板(7)一体冲压成型,所述边框中的上边框(70)连接车身上纵梁,并具有沿着所述车身上纵梁向着车辆前方延伸的延展段(700);
所述延展段(700)位于所述前边框(72)面向车辆前方的一侧,且所述延展段(700)的延伸长度在150mm~200mm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柱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柱结构还包括第一加强支架(5);
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一加强支架(5)位于所述CD柱内板(7)的下方;
所述第一加强支架(5)的顶部连接所述CD柱内板(7),所述第一加强支架(5)的底部连接后轮罩总成(3),所述第一加强支架(5)的前侧连接所述C柱加强板(1),所述第一加强支架(5)的后侧连接所述D柱加强板(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门柱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强支架(5)采用板状结构,所述第一加强支架(5)的边缘设有翻边结构;和/或,所述第一加强支架(5)上设有减重孔(8)。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门柱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车辆左右两侧的后轮罩总成(3)之间设有后备箱框架(4);
所述后备箱框架(4)具有位于所述车辆的侧部的侧框架(40),所述D柱加强板(2)的底端连接在所述后轮罩总成(3)上,所述侧框架(40)的前端连接于所述D柱加强板(2)上,所述侧框架(40)的下部连接于所述后轮罩总成(3)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门柱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框架(40)上设有第二加强支架(6);所述第二加强支架(6)贴附在所述侧框架(40)的一侧;
所述第二加强支架(6)上成型有呈拱形的凸起(610),所述侧框架(40)上设置有供所述凸起(610)嵌入的凹腔(402)。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中设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门柱结构。
CN202222959230.3U 2022-11-07 2022-11-07 门柱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86620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59230.3U CN218662053U (zh) 2022-11-07 2022-11-07 门柱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59230.3U CN218662053U (zh) 2022-11-07 2022-11-07 门柱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62053U true CN218662053U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68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59230.3U Active CN218662053U (zh) 2022-11-07 2022-11-07 门柱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620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374117C2 (ru)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кузова в задней части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KR100980714B1 (ko) 차량용 휠하우스 기구
CN106335551B (zh) 具有多罩壳形式的车轮装配件的机动车车身
CN100584681C (zh) 具有滑动门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US20120119542A1 (en)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JP4346313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7028017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7013995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GB2435860A (en) Hatchback door structure for vehicles
JP7056303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EP2058212B1 (en) Vehicle equipped with passenger frame having small height from ground
JP6973327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H1045030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US9061710B2 (en) Rear pillar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218662053U (zh) 门柱结构及车辆
JPH06135355A (ja) フレーム及び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H02293277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09757267U (zh) 空气室结构、空气室总成和车辆
CN218907385U (zh) 车身结构以及车辆
JP4251567B2 (ja)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CN218536865U (zh) 顶盖后横梁总成及车辆
CN218751020U (zh) 一种车辆的a柱总成及车辆
CN218858544U (zh) 后轮罩结构及车辆
CN218751021U (zh) 一种车辆的a柱总成及车辆
CN220535770U (zh) 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