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78293A - 中间转印带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中间转印带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78293A
CN105278293A CN201510264322.1A CN201510264322A CN105278293A CN 105278293 A CN105278293 A CN 105278293A CN 201510264322 A CN201510264322 A CN 201510264322A CN 105278293 A CN105278293 A CN 1052782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belt
intermediate transfer
superficial layer
hardness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6432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78293B (zh
Inventor
卫藤浩一
张万里
神田顺治
大田和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2782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82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782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82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29/00Producing belts or ba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85Structure, details of the transfer member,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间转印带,其容易一边满足转印性一边抑制磨损、破裂。中间转印带,其在弹性层上形成了表面层,在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使用,其中,用于所述弹性层的材料的应力缓和时间τ[ms]及所述表面层的硬度H[MPa]满足0.48<τ<0.75且50<H<6275τ3-13820τ2+10140τ-2330的第一条件,或0.75≦τ且50<H<150的第二条件。

Description

中间转印带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使用的中间转印带及具备此中间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复印机或激光束打印机等)中使用了中间转印带。中间转印带是用于将承载于感光体鼓等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纸等上的带。关于中间转印带,作为用于实现更高画质化的措施,可举出设置弹性层的技术。
通过在中间转印带上存在弹性层,由厚纸(例如,厚300μm程度的纸)的接触等产生的应力分散,通过对调色剂像的压力减轻、对转印材料的凹凸形状的追随性上升,可以使转印效率提高。作为对中间转印带赋予弹性的方法,一般地使用橡胶材料(NBR、CR、ECO等)的情况多。
但是,橡胶材料,因为表面附着力强,另外耐磨损性也低,所以需要对这些采取对策。作为此对策方法之一,已知在软的弹性层上形成比弹性层硬的表面层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如下的技术:在弹性层(橡胶层)上形成硬度比橡胶高的表面层并赋予脱模性的功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8489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16076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138031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根据上述技术,因为表面层还过软,所以如果持久使用中间转印带,则表面层由于接触部件的摩擦而削减,产生了脱模性的功能消失的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进行了提高表面层的硬度的研究。其结果,虽然表面层的削减被抑制,但因为弹性层软所以产生了其它的问题。即,若提高表面层的硬度,则耐磨损性提高,但如图4所示,不能承受因厚纸通过时的厚纸边缘部引起的表面层的变形(应力集中),在表面层上产生破裂(裂纹)。
使用了中间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大多将张紧架设和驱动中间转印带的带驱动辊作为二次转印相向辊使用。因此,在二次转印部中,设置于中间转印带的表面上的表面层,一边沿中间转印带的周方向延伸,一边接受因厚纸边缘引起的中间转印带的厚度方向的变形。这从表面层的裂纹抑制的观点来看,成为向不利的方向变动的情况。
发明内容
如果为了抑制裂纹产生,要提高弹性层(橡胶材料)的弹性率来抑制表面层的变形量,则作为设置了弹性层的优点的对凹凸纸的追随性恶化而损坏转印性,变得容易阻碍高画质化。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一边满足转印性一边抑制磨损、破裂的中间转印带及具备此中间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间转印带,做成如下的结构:其在弹性层上形成了表面层,在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使用,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弹性层的材料的应力缓和时间τ[ms]及所述表面层的硬度H[MPa]满足0.48<τ<0.75且50<H<6275τ3-13820τ2+10140τ-2330的第一条件,或0.75≦τ且50<H<150的第二条件。
另外,作为所述结构,更具体而言,所述应力缓和时间τ及所述硬度H满足0.5≦τ<0.75且60≦H≦5333τ3-12000τ2+8987τ-2100的第三条件,或0.75≦τ且60≦H≦140的第四条件。
另外,作为所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做成如下的结构:所述应力缓和时间τ及所述硬度H满足0.6≦τ≦0.85且70≦H≦120的第五条件。
另外,作为所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做成如下的结构:用于所述弹性层的材料是含有热交联系的橡胶材料而成。
另外,作为所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做成如下的结构:用于所述表面层的材料,是在通过将含有多官能(甲基)丙烯酸脂、聚氨酯丙烯酸酯及具有低表面能量基的聚合成化合物的活性能量线固化型组合物进行固化而得到的固化树脂中,含有实施了表面处理的金属氧化物微粒子而成。
另外,作为所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做成如下的结构:具有所述低表面能量基的聚合成化合物是被进行了氟改性的(甲基)丙烯酸脂。
另外,作为所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做成如下的结构:所述聚氨酯丙烯酸酯,其数平均分子量为10000以上,延展率为250%以上,拉伸强度为200kgf/cm2以上。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承载调色剂像的图像承载体;可移动的所述结构的中间转印带;一次转印部,其将所述图像承载体承载的调色剂像向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表面层进行一次转印;二次转印部,其将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像向转印材料进行二次转印。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容易一边满足转印性一边抑制磨损、破裂。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享受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的结构图。
图2是与中间转印带的层有关的说明图。
图3是关于中间转印带的特性和性能的关系的图。
图4是与厚纸通过时的表面层的变形(应力集中)有关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各附图一边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概略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图像读取部110、图像处理部30、图像形成部40、用纸输送部50及定影装置60。
图像形成部40具有由Y(黄色)、M(品红色)、C(青色)、K(黑色)的各色调色剂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41(41Y、41M、41C、41K)。关于这些图像形成单元,由于除了收容的调色剂以外,均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以后有时省略表示颜色的记号。图像形成部40还具有中间转印单元42及二次转印单元43。
图像形成单元41具有曝光装置411、显影装置412、感光体鼓413、带电装置414及鼓清洗装置415。感光体鼓413,例如是负带电型的有机感光体。感光体鼓413的表面具有光导电性。感光体鼓413相当于承载调色剂像(调色剂像)的图像承载体。
带电装置414,例如是电晕带电装置。带电装置414也可以是使带电辊、带电刷、带电刮板等接触带电部件与感光体鼓413接触而使之带电的接触带电装置。曝光装置411,例如由半导体激光器构成。显影装置412,例如是双组分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
中间转印单元42具有中间转印带421、使中间转印带421压接于感光体鼓的一次转印辊422、包含支持辊423A在内的多个支承辊423及带清洗装置426。中间转印带421为环状的带。
中间转印带421由多个支承辊423张紧架设成环状,成为可移动。通过多个支承辊423之中的至少一个驱动辊旋转,中间转印带421在箭头A方向以一定速度行走。
二次转印单元43具有环状的二次转印带432及包含二次转印辊431A在内的多个支承辊431。二次转印带432由二次转印辊431A及支承辊431张紧架设成环状。
定影装置60具有加热并溶解构成用纸S上的调色剂像的调色剂的定影辊62和朝向定影辊62推压用纸S的加压辊63。
图像读取部110具有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1及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12(扫描仪)。用纸输送部50具有供纸部51、排纸部52及输送路径部53。在构成供纸部51的3个供纸托盘单元(51a~51c)中,按照预先设定了的种类收容基于基重、尺寸等识别的用纸S(标准纸张,特殊用纸)。输送路径部53具有阻力辊对53a等多个输送辊对。
接着,对由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的图像形成处理进行说明。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12光学性地扫描读取接触玻璃上的原稿D。来自原稿D的反射光由CCD传感器112a读取,成为输入图像数据。输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部30中被实施规定的图像处理,并送至曝光装置411。
感光体鼓413以一定的周速度旋转。带电装置414使感光体鼓413的表面一样地带电成负极性。曝光装置411将与各色成分的输入图像数据对应的激光光线向感光体鼓413照射。
这样,在感光体鼓413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412通过使调色剂附着于感光体鼓413的表面上,使静电潜像可视化。这样,在感光体鼓413的表面上形成与静电潜像相应的调色剂像,由感光体鼓413承载此调色剂像。
感光体鼓413的表面的调色剂像,由中间转印单元42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在转印后,残存在感光体鼓413的表面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由具有与感光体鼓413的表面滑动接触的鼓清洗刮板的鼓清洗装置415除去。
通过由一次转印辊422将中间转印带421压接于感光体鼓413,各色的调色剂像顺次重叠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上。一次转印辊422等相当于将感光体鼓413承载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层上的一次转印部。残存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由具有与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滑动接触的带清洗刮板的带清洗装置426除去。
二次转印辊431A,经中间转印带421及二次转印带432压接于支持辊423A。由此,形成转印辊间隙。用纸S由用纸输送部50输送至转印辊间隙,并通过此转印辊间隙。用纸S的倾斜的修正及输送的时机的调整,由配设阻力辊对53a的阻力辊部进行。
如果向转印辊间隙输送用纸S,则对二次转印辊431A施加转印偏压。通过此转印偏压的印加,将承载于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用纸S上。转印了调色剂像的用纸S由二次转印带432朝向定影装置60输送。二次转印辊431A等相当于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调色剂像向用纸S(转印材料)进行二次转印的二次转印部。
定影装置60由辊间隙部加热加被压输送来的用纸S。这样,将调色剂像定影于用纸S上。定影了调色剂像的用纸S由具备排纸辊52a的排纸部52排出到机外。
2.关于中间转印带
上述的中间转印带421,如图2所示,成为将保持带形式的基层、追随调色剂、纸的弹性层及将调色剂脱模的表面层顺序叠层了的结构。在此,如果将用于弹性层的材料的应力缓和时间τ[ms](以下,简称为“应力缓和时间τ”)控制成适当的范围,则即使提高表面层的硬度H[MPa](以下,简称为“硬度H”)直到在持久使用中表面层不产生磨损的程度为止,也能够延缓厚纸通过时的弹性层的变形速度。因此,表面层也慢慢地变形,可以认为能够抑制表面层的变形、破裂。
申请人基于此想法重复进行了后述的实验评价等,结果发现,如果应力缓和时间τ及硬度H满足规定的条件(详细而言,通过后述的说明变得明确),则可以一边满足转印性一边抑制磨损、破裂。在此基础上,中间转印带421以应力缓和时间τ和硬度H满足该条件的方式制作。
此外,应力缓和时间τ,是以粘弹性体的应力缓和行为的时间常数表示粘弹性物质的振动频率特性的指标。具体而言,应力缓和时间τ,是(应力)缓和弹性率成为初始弹性率的1/e的时间,以η/G(其中,η为粘性系数,G为弹性率)表示。在应力缓和时间τ大的情况下,一般而言,η大,变形慢慢地进行。另外,硬度H,例如,由纳米压痕法测定。此方法是连续地测定压头的压入负载和深度,根据压入深度和负载的曲线算出硬度、杨氏模量的方法。
3.关于实验评价
以下,详细说明先前叙述的实验评价。
[样品的制作]
作为实验评价用的样品,制作了实施例1~5及比较例1~5的合计10种中间转印带。以下,说明这些中间转印带的制作方法。
<实施例1的中间转印带制作〉
首先,说明实施例1的中间转印带的制作方法。
(a)关于环带状基材的制作
在“U-Varnish(清漆)-S(固体含量18质量%)”(宇部兴产株式会社制)中,相对于上述Varnish(清漆)中的固体含量100质量份,添加并混合23质量份的进行了干燥的氧化处理碳黑“SPECIALBLACK4”(Degussa社制,pH3.0,挥发含量:14.0%),得到加入碳黑的聚酰胺酸溶液。此外,“U-Varnish(清漆)-S”是由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BPDA)和对苯二胺(PDA)构成的聚酰胺酸的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液。
另外,作为上述清漆和上述碳黑的混合,使用了碰撞型分散机“GeanusPY”(株式会社Geanus制)。作为混合条件,将压力作为200MPa,将混合物的通路的最小面积作为1.4mm2,将使该混合物通向该通路的次数作为5次。
将上述加入碳黑的聚酰胺酸溶液经分配器向圆筒状模型的内周面涂布0.5mm厚度,使该模型以1500rpm旋转15分钟,形成了具有上述溶液的均匀的厚度的展开层。
接着,一边使上述模型以250rpm旋转,一边从外侧向该模型吹30分钟60℃的热风,之后,将该模型以150℃加热了60分钟。然后,使该模型以2℃/分钟的升温速度加热到360℃,进而在360℃加热了30分钟。由此,从上述展开层除去了与脱水闭环相伴产生的溶剂及水,使上述展开层中的亚胺化转化反应结束。然后,通过将上述模型恢复至室温,并将由上述亚胺化转化反应形成了的聚酰胺层从上述模型剥离,得到了厚度0.1mm的环带状的基层。
(b)关于弹性层的制作
将30质量份的炉法炭黑“旭#50”(旭碳株式会社制)和100质量份的氯丁橡胶“PS-40A”(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混合搅拌,并使得到的混合搅拌物溶解分散于甲苯中,以便固体含量浓度成为20质量%,由此,调制了弹性层用的涂料Ce1。
将上述基层覆盖在圆筒状的旋转自如的模型的外周面上,一边使该模型以其中心轴为旋转轴进行旋转,一边在上述基层的外周面上,从喷嘴通过螺旋涂布来涂布涂料Ce1,使之干燥,并经过交联工序,制作了干燥膜厚为200μm的弹性层。这样,在弹性层中,含有热交联系的橡胶材料。由粘弹性测定机Vesmeter(株式会社唯赛勃(WaveCyber)制)测定了弹性层的粘弹性率Rv,结果,粘弹性率Rv是65%。
(c)关于表面层的制作
使下述A~D的成分以以下表示的量,溶解分散于溶剂[丙二醇甲醚醋酸酯(PMA)]中,以使固体含量浓度成为10质量%,由此,停止了表面层用的涂料Cs1。
A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40质量份
BUV-3520TL(日本合成化学株式会社制)…45质量份
CMEGAFACE(注册商标)RS-72-K(DIC株式会社制)…10质量份
D表面处理氧化锡粒子…2质量份
此外,“UV-3520TL”是聚氨酯丙烯酸酯,数平均分子量为14000,延展率为320%,拉伸强度为408kgf/cm2。这样,使用的聚氨酯丙烯酸酯,希望是数平均分子量为10000以上,延展率为250%以上,拉伸强度为200kgf/cm2以上。
另外,DPHA是多官能(甲基)丙烯酸脂,UV-3520TL是聚氨酯(甲基)丙烯酸脂。另外,MEGAFACERS-72-K是具有低表面能量基的聚合性化合物(在此情况下,是被进行了氟改性的(甲基)丙烯酸脂),表面处理氧化锡粒子是由表面处理剂S-5进行了表面处理的金属氧化物微粒子。
将涂料Cs1由使用涂布装置的浸渍涂布方法以干燥膜压成为2μm的方式在弹性层的外周面上形成涂膜。在该涂布装置中,涂料Cs1在浸渍弹性层1的槽的内外循环,将涂料Cs1向该槽的供给量作为1L/min。
另外,通过以下述的照射条件向此涂膜照射作为活性能量射线的紫外线,使涂膜固化而形成表面层。如以上的那样做,能够得到将基层、弹性层及表面层顺序重叠而成的环带状的中间转印带,并将其作为实施例1的中间转印带。此外,紫外线的照射,是一边将光源固定一边使在弹性层的外周面上形成了涂膜的基材旋转进行的。
(紫外线的照射条件)
·光源的种类:高压水银灯“H04-L41”(EyeGraphix株式会社制)
·从照射口到涂膜表面的距离:100mm
·照射光量:1J/cm2
·涂膜的移动(旋转)速度:60mm/秒
·照射时间(使涂膜旋转的时间):240秒钟
<实施例2的中间转印带制作〉
接着,对实施例2的中间转印带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实施例2的中间转印带的制作方法,在以下的方面与实施例1不同,即,将表面层用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脂DPHA的量作为60质量份,将聚氨酯(甲基)丙烯酸脂UV-3520TL的量作为30质量份,将表面层用的涂料中的表面处理氧化锡粒子的量作为0质量份。除此之外,基本上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
<实施例3的中间转印带制作〉
接着,对实施例3的中间转印带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实施例3的中间转印带的制作方法,在以下的方面与实施例1不同,即,向弹性层用的涂料中添加20质量份的增粘剂(“AronA-7185”(东亚合成株式会社制),不挥发物18质量%),将表面层用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脂DPHA的量作为60质量份,将聚氨酯(甲基)丙烯酸脂UV-3520TL的量作为30质量份,将表面层用的涂料中的表面处理氧化锡粒子的量作为0质量份。除此之外,基本上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
<实施例4的中间转印带制作〉
接着,对实施例4的中间转印带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实施例4的中间转印带的制作方法,在以下的方面与实施例1不同,即,向弹性层用的涂料中添加10质量份的增粘剂AronA-7185,将表面层用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脂DPHA的量作为60质量份,将聚氨酯(甲基)丙烯酸脂UV-3520TL的量作为30质量份,将表面层用的涂料中的表面处理氧化锡粒子的量作为20质量份。除此之外,基本上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
<实施例5的中间转印带制作〉
接着,对实施例5的中间转印带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实施例5的中间转印带的制作方法,在以下的方面与实施例1不同,即,在弹性层用的涂料中添加30质量份的增粘剂AronA-7185,将表面层用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脂DPHA的量作为60质量份,将聚氨酯(甲基)丙烯酸脂UV-3520TL的量作为30质量份,将表面层用的涂料中的表面处理氧化锡粒子的量作为20质量份。除此之外,基本上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
<比较例1的中间转印带制作〉
接着,对比较例1的中间转印带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比较例1的中间转印带的制作方法,在将表面层用的涂料中的表面处理氧化锡粒子的量作为0质量份的方面与实施例1不同。除此之外,基本上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
<比较例2的中间转印带制作〉
接着,对比较例2的中间转印带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比较例2的中间转印带的制作方法,在以下的方面与实施例1不同,即,将弹性层用的氯丁橡胶“PS-40A”作为氯丁橡胶“S-40A”(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将表面层用的涂料中的表面处理氧化锡粒子的量作为3质量份。除此之外,基本上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
<比较例3的中间转印带制作〉
接着,对比较例3的中间转印带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比较例3的中间转印带的制作方法,在以下的方面与实施例1不同,即,将弹性层用的氯丁橡胶“PS-40A”作为氯丁橡胶“S-40A”,向弹性层用的涂料中添加10质量份的增粘剂AronA-7185,将表面层用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脂DPHA的量作为60质量份,将聚氨酯(甲基)丙烯酸脂UV-3520TL的量作为30质量份,将表面层用的涂料中的表面处理氧化锡粒子的量作为10质量份。除此之外,基本上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
<比较例4的中间转印带制作〉
接着,对比较例4的中间转印带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比较例4的中间转印带的制作方法,在以下的方面与实施例1不同,即,向弹性层用的涂料中添加10质量份的增粘剂AronA-7185,将表面层用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脂DPHA的量作为60质量份,将聚氨酯(甲基)丙烯酸脂UV-3520TL的量作为30质量份,将表面层用的涂料中的表面处理氧化锡粒子的量作为30质量份。除此之外,基本上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
<比较例5的中间转印带制作〉
接着,对比较例5的中间转印带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比较例5的中间转印带的制作方法,在以下的方面与实施例1不同,即,向弹性层用的涂料添加30质量份的增粘剂AronA-7185,将表面层用的聚氨酯(甲基)丙烯酸脂UV-3520TL的量作为0质量份。除此之外,基本上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
[硬度H的测定]
接着,对先前叙述的硬度H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关于上述的各样品(实施例1~5,比较例1~5),使用了“Triboscope”(Hysitron社制),在以下的测定条件下测定了硬度H。更具体而言,使探头的负荷负载以0.3μN刻痕从0.1μN至30μN变化,收集测定数据直到探头的压入深度超过200μm为止,并根据该压入的深度直到50μm为止的负载曲线算出。将随机地测定了10点时的各算出值的平均值作为硬度H。
(测定条件)
·测定试验片尺寸:10mm×10mm
(切出带样品,或另行制作测定用样品)
·测定压头:金刚石Berkovich压头
·测定压头的前端形状:正三角形
·测定环境:23℃、50~60%RH
[应力缓和时间τ的测定]
接着,对先前叙述的应力缓和时间τ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关于上述的各样品(实施例1~5,比较例1~5),使用“VesmeterE-200DT”(WaveCyber社制),在以下的测定条件下测定l应力缓和时间τ。更具体而言,放置试验片,将随机地测定了10点时的表示的缓和时间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应力缓和时间τ。
(测定条件)
·测定试验片尺寸:10mm×10mm
(切出带样品,或另行制作测定用样品)
·测定试验片厚度:1.5mm以上
(试验片为薄膜时,重叠多张以便成为1.5mm以上)
·测定头:头D(依照JIS硬度计D类型)
·测定环境:23℃,50~60%RH
[硬度H及应力缓和时间τ的测定结果]
使用上述的硬度H及应力缓和时间τ的测定方法,对上述的各样品(实施例1~5,比较例1~5)进行了测定,结果,得到以下表示的结果。
·实施例1:硬度H=70[MPa],应力缓和时间τ=0.6[ms]
·实施例2:硬度H=120[MPa],应力缓和时间τ=0.6[ms]
·实施例3:硬度H=120[MPa],应力缓和时间τ=0.85[ms]
·实施例4;硬度H=140[MPa],应力缓和时间τ=0.75[ms]
·实施例5:硬度H=140〔MPa],应力缓和时间τ=1.0[ms]
·比较例1:硬度H=50[MPa],应力缓和时间τ=0.6[ms]
·比较例2:硬度H=80[MPa],应力缓和时间τ=0.5[ms]
·比较例3:硬度H=130[MPa],应力缓和时间τ=0.55[ms]
·比较例4:硬度H=150[MPa],应力缓和时间τ=0.8[ms]
·比较例5:硬度H=440[MPa],应力缓和时间τ=1.0[ms]
[评价方法]
接着,对与上述的各样品(实施例1~5,比较例1~5)有关的性能的评价方法进行说明。将制作了的各样品的中间转印带顺次搭载在图像形成装置“C6000”(KonicaMinolta(柯尼卡美能达)社制)上,对(a)凹凸纸转印性、(b)表面层磨损(削减)及(c)表面层破裂(裂纹)的3个项目实施了评价。各项目的评价条件等如下。
(a)凹凸纸转印性
·评价用纸:凹凸纸“LEATHAC66(260g)纸”(LEATHAC社制/A4尺寸)
·评价图案:全面蓝色实心图像
·评价顺序:
I.一边使二次转印偏压(电流)变化一边采取全面蓝色固体图像,将转印性最好的图像作为评价用样品。
II.测定上述评价用样品的图像浓度。作为测定方法,采用如下的方法,即,由扫描仪取入图像,使用Photoshop(Adobe社制图像处理软件)通过图像处理算出平均浓度。
·评价基准:以◎(平均浓度85%以下的面积率为3%以下),○(平均浓度85%以下的面积率为5%以下),△(平均浓度85%以下的面积率为7%以下),及×(平均浓度85%以下的面积率超过7%)的4个阶段进行。
(b)表面层磨损(削减)
·评价用纸:KonicaMinolta(柯尼卡美能达)J纸(A4尺寸)
·评价图案:彩色/白比率20%的文字图案
·评价顺序
I.以上述用纸及上述评价图案进行10万张的连续通过。
II.使用数码显微镜观察通过评价后的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状态。此外,作为该显微镜,使用“BS-D8000III(索尼公司制),并将观察倍率作为3200倍。
·评价基准:以○(磨损未产生)和×(磨损产生)的两个阶段进行评价。
(c)表面层破裂(裂纹)
·评价用纸:彩色复印300[300g/m2](Mondi社制/A4尺寸)
·评价图案:全面白色实心
·评价顺序
I.以上述用纸及上述评价图案进行10万枚的连续通过。
II:使用数码显微镜观察通过评价后的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状态(评价用纸边缘部)。此外,作为该显微镜,使用“BS-D8000III(索尼公司制),将观察倍率作为960倍。
·评价基准:以○(破裂未产生)和×(破裂产生)的两个阶段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和考察]
通过上述的评价方法,将评价各样品(实施例1~5,比较例1~5)的性能的结果表示在表1中。如本图所示,在实施例1~5的情况下,在削减·破裂·凹凸纸转印性的任一项目中均得到无问题的结果(◎或○)。其中,在实施例1~3的情况下,从凹凸纸转印性的观点来看,得到了特别优选的结果(◎)。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5的情况下,在削减·破裂·凹凸纸转印性的至少一个项目中得到了不优选的结果(×)。
[表1]
图3表示基于上述的评价结果求得的、中间转印带的特性(硬度H及应力缓和时间τ)和性能(削减·破裂·凹凸纸转印性的良否)的关系。此外,在图3中,横轴表示应力缓和时间τ,纵轴表示硬度H。
图3所示的线L1与NG区域(表面层的产生破裂、削减的不优选的区域)和不是那样的区域的边界线相当。即,由线L1包围的区域表示不是NG区域的区域。该区域是在满足0.48<τ的区域之中的0.48<τ<0.75时,以50<H<6275τ3-13820τ2+10140τ-2330表示,在0.75≦τ时,以50<H<150表示的区域。
由此,中间转印带在应力缓和时间τ及硬度H满足0.48<τ<0.75且50<H<6275τ3-13820τ2+10140τ-2330的第一条件,或0.75≦τ且50<H<150的第二条件的情况下,与不是这样的情况相比,破裂、削减被抑制。
另外,图3所示的线L2,与OK区域(表面层难以产生破裂、削减,转印性成为良好的区域)和不是这样的区域的边界线相当。即,由线L2包围的区域表示OK区域。该区域是在满足0.5≦τ的区域之中的0.5≦τ<0.75时以60≦H≦5333τ3-12000τ2+8987τ-2100表示,在0.75≦τ时以60≦H≦140表示的区域。
由此,中间转印带在应力缓和时间τ及硬度H满足0.5≦τ<0.75且60≦H≦5333τ3-12000τ2+8987τ-2100的第三条件,或0.75≦τ且60≦H≦140的第四条件的情况下,得到更良好的性能。此外,在满足第三条件或第四条件的情况下,当然满足第一条件或第二条件。
另外,图3所示的线L3与特别优选的区域(表面层难以产生破裂、削减,转印性成为非常良好的区域)和OK区域的边界线相当。即,由线L3包围的区域表示特别优选的区域。该区域在0.6≦τ≦0.85的范围中以70≦H≦120表示。
由此,中间转印带在应力缓和时间τ及硬度H满足0.6≦τ≦0.85且70≦H≦120的第五条件的情况下,得到特别良好的性能。此外,在满足第五条件的情况下,当然满足第三条件或第四条件。
根据以上的情况,中间转印带的应力缓和时间τ及硬度H,最优选进行调整,以便基本上满足上述的第五条件(例如,与第一实施例等同)。由此,可以极其良好地同时实现以抑制因接触部件的摩擦引起的表面的磨损的方式进行的硬度H的调整和以抑制使厚纸通过时的裂纹产生的方式进行的应力缓和时间τ的调整。
但是,例如,在由于一些情况而不能进行这样的调整的情况下,优选以满足上述的第三条件或第四条件的方式进行调整。另外,在也不能进行这样调整的情况下,优选以满足上述的第一条件或第二条件的方式进行调整。
此外,在具有弹性层和表面层的以往的中间转印带中,关于应力缓和时间τ及硬度H,一般不满足第一~第五条件的任一条件。作为一例,对“imagePRESSC7000VP”(佳能株式会社制)的弹性中间转印带进行了调查,结果,可得到上述的比较例5所示的结果(不满足第一~第五条件的任一条件)。鉴于这样的状况,可以说以满足第一~第五条件的任一条件的方式形成的中间转印带,具有以往没有的优异的特征。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内容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本发明可以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形地实施。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可用于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等中。
符号的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
30:图像处理部
40:图像形成部
41Y、41M、41C、41K:图像形成单元
42:中间转印单元
43:二次转印单元
50:用纸输送部
51:供纸部
51a、51b、51c:供纸托盘单元
52:排纸部
52a:排纸辊
53:输送路径部
53a:阻力辊对
60:定影装置
62:定影辊
63:加压辊
110:图像读取部
111:自动原稿供纸装置
112:原稿图像扫描装置
112a::CCD传感器
411Y:曝光装置
412Y:显影装置
413Y:感光体鼓
414Y:带电装置
415Y:鼓清洗装置
421:中间转印带
422:一次转印辊
423、431:支承辊
423A:支持辊
426:带清洗装置
431A:二次转印辊
432:二次转印带
D:原稿
S:用纸。

Claims (8)

1.一种中间转印带,其在弹性层上形成了表面层,在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使用,其特征在于,
用于所述弹性层的材料的应力缓和时间τ[ms]及所述表面层的硬度H[MPa]满足
0.48<τ<0.75且50<H<6275τ3-13820τ2+10140τ-2330的第一条件,或0.75≦τ且50<H<150的第二条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应力缓和时间τ及所述硬度H满足
0.5≦τ<0.75且60≦H≦5333τ3-12000τ2+8987τ-2100的第三条件,或0.75≦τ且60≦H≦140的第四条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应力缓和时间τ及所述硬度H满足
0.6≦τ≦0.85且70≦H≦120的第五条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特征在于,
用于所述弹性层的材料是含有热交联系的橡胶材料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特征在于,
用于所述表面层的材料,是在通过将含有多官能(甲基)丙烯酸脂、聚氨酯丙烯酸酯及具有低表面能量基的聚合成化合物的活性能量线固化型组合物进行固化而得到的固化树脂中,含有实施了表面处理的金属氧化物微粒子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特征在于,
具有所述低表面能量基的聚合成化合物是被进行了氟改性的(甲基)丙烯酸脂。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氨酯丙烯酸酯,其数平均分子量为10000以上,延展率为250%以上,拉伸强度为200kgf/cm2以上。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承载调色剂像的图像承载体;
可移动的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带;
一次转印部,其将所述图像承载体承载的调色剂像向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表面层进行一次转印;
二次转印部,其将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像向转印材料进行二次转印。
CN201510264322.1A 2014-05-26 2015-05-22 中间转印带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52782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07868A JP6112365B2 (ja) 2014-05-26 2014-05-26 中間転写ベル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07868 2014-05-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78293A true CN105278293A (zh) 2016-01-27
CN105278293B CN105278293B (zh) 2018-03-02

Family

ID=53298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64322.1A Active CN105278293B (zh) 2014-05-26 2015-05-22 中间转印带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27464B2 (zh)
EP (1) EP2949455B1 (zh)
JP (1) JP6112365B2 (zh)
CN (1) CN10527829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68982B2 (ja) * 2016-07-05 2020-03-1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転写ベル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28356B2 (ja) * 2016-10-04 2021-02-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82051A1 (en) * 2006-06-06 2007-12-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JP2009063807A (ja) * 2007-09-06 2009-03-2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現像装置
WO2009145173A1 (ja) * 2008-05-26 2009-12-0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体
WO2010106973A1 (ja) * 2009-03-18 2010-09-2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体
JP2012113074A (ja) * 2010-11-24 2012-06-14 Ricoh Co Ltd 中間転写ベルトと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47599A (ja) * 2011-05-27 2012-12-1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中間転写ベル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08741B2 (ja) 1994-12-06 2002-07-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240025A (ja) * 1997-02-25 1998-09-11 Canon Kasei Kk 中間転写体、該中間転写体を用いた電子写真装置及び該中間転写体の最外層の評価方法
JP3618969B2 (ja) 1997-09-01 2005-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45961A (ja) * 2002-07-15 2004-02-12 Canon Inc 中間転写体及び中間転写体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810673B2 (ja) * 2006-02-13 2011-11-0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体、中間転写体の製造方法、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
US7853188B2 (en) * 2007-01-10 2010-12-1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09025422A (ja) * 2007-07-17 2009-02-05 Gunze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に用いられる多層弾性ベルト
JP5570208B2 (ja) * 2009-12-28 2014-08-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中間転写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JP5240242B2 (ja) * 2010-06-14 2013-07-1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ベル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230740A1 (en) * 2011-03-11 2012-09-13 Ricoh Company, Ltd.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82051A1 (en) * 2006-06-06 2007-12-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JP2009063807A (ja) * 2007-09-06 2009-03-2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現像装置
WO2009145173A1 (ja) * 2008-05-26 2009-12-0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体
WO2010106973A1 (ja) * 2009-03-18 2010-09-2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体
JP2012113074A (ja) * 2010-11-24 2012-06-14 Ricoh Co Ltd 中間転写ベルトと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47599A (ja) * 2011-05-27 2012-12-1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中間転写ベル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78293B (zh) 2018-03-02
EP2949455B1 (en) 2017-12-27
EP2949455A2 (en) 2015-12-02
JP6112365B2 (ja) 2017-04-12
JP2015225098A (ja) 2015-12-14
US9327464B2 (en) 2016-05-03
US20150338789A1 (en) 2015-11-26
EP2949455A3 (en) 2016-0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1065188A (ja) 現像ロー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314960B2 (ja) 中間転写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59505A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34790B2 (ja) 弾性転写ベル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5278293A (zh) 中间转印带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538353B2 (ja) ベルトユニット、転写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383713B2 (en) Cleaning blad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US11188006B2 (en) Development unit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JP200800928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770384B2 (en) Transportation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026215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434029B2 (ja) 電子写真用ベル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1065656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contact member to recover toner remaining o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JP633344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6470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67225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24235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77104A (ja) クリーニング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96531A (ja) トナー供給ローラおよび現像装置
JP5060730B2 (ja) 導電性ローラ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24355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930252B2 (ja) 紙粉除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7642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59434A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9095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