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29362B - 隔热罩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隔热罩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29362B
CN105229362B CN201480030686.7A CN201480030686A CN105229362B CN 105229362 B CN105229362 B CN 105229362B CN 201480030686 A CN201480030686 A CN 201480030686A CN 105229362 B CN105229362 B CN 1052293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egoing
heat shield
heat
convex portion
foam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068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29362A (zh
Inventor
金山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oa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oa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134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6381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234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4416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noac Corp filed Critical Inoa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2293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293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293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293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4Arrangement of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8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by thermal insulation or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adapted for protecting batteries from their environment, e.g. from corro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容易装设的隔热罩。隔热罩(10)装设成由为筒状的壁部(12)包覆蓄电池(B)的侧面整周。壁部(12)具有离开蓄电池(B)的侧面地配置的一般部(18),和比一般部(18)向内方突出地形成、弹力地与蓄电池(B)的侧面抵接的密封部(20)。隔热罩(10)通过密封部(20)封闭在蓄电池(B)的侧面与一般部(18)之间空出的空间(G)的上侧。

Description

隔热罩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覆蓄电池等隔热对象物的侧面整周地装设的隔热罩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上设置有蓄电池。尤其是在发动机室内,可知由于受到发动机产生的温度上升或季节等环境等的影响而温度大幅度变化,设置在该发动机室中的蓄电池劣化或者蓄电池的性能不稳定。为此,进行了用隔热罩包覆蓄电池来抑制周围温度对蓄电池的影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国实用新型登录第3122083号公报。
前述罩形成为筒状,从蓄电池的上方覆盖,包覆该蓄电池的侧面整周地装设。在此,为了确保罩相对于蓄电池的组装性,罩的内部开口尺寸设定成相比蓄电池的外形尺寸具有大的余量。因此,在将罩装设在蓄电池上之际,在蓄电池的侧面与罩之间空出与外方连通的间隙。这样,若在蓄电池与罩之间空出间隙,则热经由该间隙出入,不能够确保所预期的隔热性能。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所涉及的前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能够恰当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向隔热对象物上装设,能够确保所需要的隔热性能的隔热罩及其制造方法。
为了克服前述问题,实现所希望的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隔热罩装设成通过为筒状的壁部包覆隔热对象物的侧面整周,其中,
前述壁部具备:一般部,离开前述隔热对象物的侧面地配置;凸部,比前述一般部向内方突出地形成,弹力地与前述隔热对象物的侧面抵接,
前述壁部通过至少形成在与前述隔热对象物的侧面上部抵接的位置的前述凸部封闭在隔热对象物的侧面与前述一般部之间空出的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通过设置离开隔热对象物的侧面的一般部,抑制与隔热对象物的侧面抵接的凸部的抵接范围,能够减轻在隔热对象物上装设隔热罩之际的负载。此外,由于隔热罩构成为在装设到隔热对象物上之际,用凸部封闭在一般部与隔热对象物的侧面之间空出的空间,所以不仅通过壁部,通过存在于该空间中的空气层也能够谋求隔热。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中,在前述壁部上设有前述凸部,该凸部将由构成该壁部的发泡体构成的隔热层压缩变形,以沿着壁部的周方向延伸,并且在上下具备倾斜面的形状形成,
前述凸部构成为随着从与前述一般部相连的上下的基端接近上下方向中央部一侧,前述隔热层的密度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由于通过使构成凸部的隔热层的密度随着从上下的基端接近上下方向中央部一侧而降低,与隔热对象物的侧面抵接的顶端一侧比较柔软,另一方面,在基端一侧则相对于弹性变形的回弹力增加,所以能够兼顾确保将隔热罩向隔热对象物上装设之际的负载的轻減和装设后的凸部形成的密封性。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中,在前述壁部的下部具备第2凸部,该第2凸部比前述一般部向内方突出,并且形成为与前述凸部相比向内方的突出尺寸小。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能够通过第2凸部加强壁部。此外,能够通过第2凸部减小与隔热对象物的侧面的间隙。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中,在前述壁部的下部具备前述凸部,该凸部比前述一般部向内方突出,并且形成为弹力地与前述隔热对象物的侧面抵接。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由于在将隔热罩装设到隔热对象物上之际,用上下的凸部封闭在一般部与隔热对象物的侧面之间空出的空间,所以不仅通过壁部,通过存在于该空间中的空气层也能够谋求隔热。因此,由于在一般部与隔热对象物的侧面之间空出的空间是上侧被形成在壁部的上侧的凸部封闭,并且下侧被形成在壁部的下侧的凸部封闭,所以能够抑制空气向该空间流通,提高隔热性。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中,前述壁部是以蒙皮材料为表侧的方式使发泡体与该蒙皮材料重合,将相互重合的面粘接而构成的,
在前述壁部上形成有由粘接剂构成的包覆部,从前述发泡体所面对的端面包覆到前述蒙皮材料的缘部。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由于壁部上从端面到缘部的末端被包覆部包覆,所以能够通过包覆部保护发泡体与蒙皮材料的接缝所面对的端面。即、能够防止发泡体与蒙皮材料因水等从壁部的端面侵入,或端面相接触而剥离。而且,由于包覆部由自身具有粘接力的粘接剂构成,所以能够简单地形成在壁部的末端,并且不易从末端剥落。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中,前述包覆部由热熔胶粘接剂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通过由热熔胶粘接剂构成包覆部,能够更简单地形成包覆部。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中,前述包覆部与前述蒙皮材料的颜色相匹配地被着色。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由于用与成为该壁部的表面的蒙皮材料的颜色相匹配的包覆部包覆壁部的端面,所以即使面对端面的发泡体的颜色与蒙皮材料不同,也能够用包覆部遮住该发泡体。提高壁部的外观。
为了克服前述问题,实现所希望的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所涉及的隔热罩的制造方法是装设成用筒状的壁部包覆隔热对象物的侧面整周的隔热罩的制造方法,其中,
通过将至少包含发泡体的板材从其一面侧隔开间隔地并行按压,并进行加热和压缩,在压缩成形出的按压部位之间形成凸部,并且通过从其一方的面侧遍及规定范围地按压,并进行加热和压缩,形成比前述凸部的顶端凹入地压缩成形出的一般部,
以前述凸部以及前述一般部为内侧地将前述板材制成筒状,形成具备一般部和至少一个凸部的壁部,该一般部配置成在装设到前述隔热对象物上之际离开该隔热对象物的侧面,该至少一个凸部弹力地与隔热对象物的侧面上部抵接。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能够简单地得到壁部具备离开隔热对象物的侧面的一般部,和与隔热对象物的侧面抵接的密封部的隔热罩。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中,通过以比隔着前述凸部的成对的前述按压部位的间隔窄的间隔,从一面侧隔开间隔地并行按压前述板材,并进行加热和压缩,在压缩成形出的第2按压部位之间形成比该凸部低的第2凸部。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通过使按压部位的间隔变化,能够简单地调节凸部的突出高度。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中,前述板材具有前述发泡体,和经由通过加热呈现粘接力的粘接剂重叠在该发泡体上的蒙皮材料,
通过前述按压部位以及前述一般部的压缩成形时的加热,将前述发泡体和前述蒙皮材料接合。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能够节省预先将发泡体和蒙皮材料接合的工时。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1中,通过将以蒙皮材料为表侧的方式使发泡体和该蒙皮材料重合、并将相互重合的面粘接而构成的前述板材的末端浸渍在液状的粘接剂中,对赋予到该末端的粘接剂进行固化,以从前述发泡体所面对的端面包覆到前述蒙皮材料的缘部的方式形成由粘接剂构成的包覆部。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1,能够通过粘接剂简单地在板材的末端形成包覆部。由于得到的板材是从其端面到缘部的末端被包覆部包覆,所以能够通过包覆部保护发泡体和蒙皮材料的接缝所面对的端面。即、能够通过包覆部防止发泡体和蒙皮材料因水等从板材的端面侵入,或端面相接触而剥离。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隔热罩,容易向隔热对象物上装设,能够确保所需要的隔热性能。此外,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隔热罩的制造方法,能够简单地制造出容易向隔热对象物上装设、能够确保所需要的隔热性能的隔热罩。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隔热罩装设在蓄电池上的状况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的隔热罩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以安装在蓄电池上的状态表示实施例的隔热罩的纵向剖视图;
图4 (a)是图3中X1-X1向要部剖视图,图4(b)是图3中X2-X2向要部剖视图,图4(c)是图3中X3-X3向要部剖视图;
图5 (a)是表示将蒙皮材料重合在发泡体的两侧上之前的分离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5(b)是局部表示实施例的隔热罩的壁部的概略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的隔热罩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壁部的阻热性试验的结果的附图;
图8是表示变更例1的隔热罩的纵向剖视图;
图9是以安装在蓄电池上的状态表示变更例1的隔热罩的纵向剖视图;
图10是以安装在蓄电池上的状态表示变更例2的隔热罩的纵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壁部,14:隔热层,18:一般部,20:密封部(凸部),22:加强部(第2凸部),24:按压部位,26:第2按压部位,28:包覆部,B:蓄电池(隔热对象物),F:发泡体,G:空间,P:板材,S:蒙皮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列举优选的实施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隔热罩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另外,在实施例中,作为隔热对象物,列举设置在汽车等车辆的发动机室或者车室内等中的蓄电池进行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实施例所涉及的隔热罩10具备与矩形箱形的蓄电池B的外形形状相匹配地形成为上下开口的方筒状的壁部12,从蓄电池B的上方覆盖,用壁部12包覆该蓄电池B的侧面整周地装设。另外,实施例的蓄电池B是配设在箱状主体B1的上部的盖部B2的外周缘从箱状主体B1的侧面向外方稍稍延伸出。此外,蓄电池B载置在大致盘形状的架台C上(参照图3)。隔热罩10在装设在蓄电池B上之际,壁部12的下端顶在架台C上而进行上下方向的定位。隔热罩10与蓄电池B的四方的侧面相对应地具有4面的壁部12,将连接相邻的壁部12、12的角部作为铰链而曲伸,能够为从方筒状折叠成平板状的状态,并且能够追随于蓄电池B的形状。即、隔热罩10能够共用于相同大小的蓄电池B。
前述隔热罩10的壁部12具有隔热性。如图2以及图3所示,实施例的壁部12是具备具有弹力性的隔热层14,和包覆该隔热层14的两面地配设、保护隔热层14的蒙皮层16、16的多层构造,在厚度方向上能够弹性变形。即、隔热罩10是面对蓄电池B的内表面由蒙皮层16构成,并且外表面由蒙皮层16构成。此外,壁部12形成为透气性低。另外,优选配设在发动机室中的隔热罩10具有阻燃性。
前述隔热层14由聚氨酯泡沫、聚乙烯泡沫等烯烃系泡沫等发泡体F(参照图6)构成,其中优选聚氨酯泡沫。另外,发泡体F可以是软质或者半硬质的任一种,在制造上优选是热成形性优良的材质。发泡体F优选透气性低的独立气泡构造,在构成壁部12之前的非压缩状态下,其透气性(JISK 6400-7)在1.0ml/cm2s~80ml/cm2s的范围内即可。通过由这种范围的透气性的发泡体F构成隔热层14,能够抑制伴随着空气的通过的热移动,提高壁部12的隔热性。此外,发泡体F优选在构成壁部12之前的非压缩状态下其密度为11kg/m3~30kg/m3的范围,通过由这种密度范围的发泡体F构成隔热层14,能够谋求隔热罩10的轻量化。
前述蒙皮层16具有追随于隔热层14的弹性变形而变形的柔软性、防水性以及耐磨损性。蒙皮层16由无纺布或织物等的布、或者合成树脂的薄膜材料等的蒙皮材料S(参照图6)构成,其中优选是无纺布。作为无纺布,可以通过针刺法、纺粘法以及热粘接法等任何方法得到,优选其单位面积重量为50g/m2~110g/m2的范围。进而,优选蒙皮材料S具有适度的伸展性,在对重合了发泡体F和蒙皮材料S的板材P(参照图6)进行压缩成形而得到壁部12之际,能够追随于发泡体F的变形而成形。
如图3所示,前述壁部12具备一般部18和密封部(凸部)20,该一般部18配置成在将隔热罩10装设在蓄电池B上之际离开蓄电池B上的箱状主体B1的侧面,该密封部(凸部)20形成为比该一般部18向内方(蓄电池B一侧)突出,弹力地与箱状主体B1的侧面抵接。密封部20至少形成在壁部12上与蓄电池B上的箱状主体B1的侧面上部抵接的位置,通过该密封部20封闭在箱状主体B1的侧面与一般部18之间空出的空间G的上侧。换句话说,前述密封部20至少形成在壁部12上与将隔热罩10装设在蓄电池B之际的插入侧的端部(在实施例中为下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在实施例中为上端部)上,在实施例中,在壁部12的上部设有沿宽度方向(周方向)延伸的1条密封部20(参照图1以及图5)。此外,壁部12具备比一般部18向内方突出、且形成为与密封部20相比从一般部18向内方的突出尺寸小的加强部(第2凸部)22。加强部22沿壁部12的宽度方向(周方向)延伸地形成,配置成在上下方向离开密封部20并与密封部20并行。加强部22在将隔热罩10装设在蓄电池B上之际离开蓄电池B上的箱状主体B1的侧面。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前述壁部12具备:形成在上部的密封部20,形成在下部的加强部22,在密封部20与加强部22之间延伸的一般部(在进行区別的情况下称为中间一般部18A),向加强部22的下侧延伸的一般部(下部一般部18B),以及向密封部20的上侧延伸的一般部(上部一般部18C)。这样,壁部12是密封部20、一般部18以及加强部22沿上下方向(装设时的插入方向)配置,壁部12的内表面不是沿着蓄电池B上的箱状主体B1的侧面的平面,能够与箱状主体B1的侧面抵接的部分与不抵接的部分以上下的关系形成。即、壁部12构成为密封部20遍及该侧面的宽度地与箱状主体B1的侧面的上下方向的一部分范围抵接,而不遍及上下方向整体地与箱状主体B1的侧面接触。另外,壁部12的外表面大致平坦地形成。
前述隔热罩10形成为由四方的壁部12的一般部18区划的内部区域比蓄电池B上的箱状主体B1的外形大(参照图4(b))。此外,隔热罩10形成为由四方的壁部12的密封部20的顶端区划的内部区域比蓄电池B上的箱状主体B1的外形小(参照图4(c))。进而,隔热罩10形成为由四方的壁部12的加强部22的顶端区划的内部区域比蓄电池B上的箱状主体B1的外形大(参照图4(a))。而且,密封部20的厚度尺寸设定成比一般部18的厚度尺寸大(参照图2)。加强部22的厚度尺寸设定成比一般部18的厚度尺寸大,而比密封部20的厚度尺寸小。在实施例中,加强部22的上下宽度设定成比密封部20的上下宽度小。在隔热罩10装设在蓄电池B上之际,通过密封部20与蓄电池B上的箱状主体B1的侧面抵接而相对于蓄电池B在水平方向上被定位,一般部18以及加强部22离开箱状主体B1的侧面地配置。而且,如图3所示,隔热罩10通过形成在壁部12的上部、与蓄电池B上的箱状主体B1的侧面上部抵接的密封部20和与架台C抵接的壁部12的下端密封前述空间G。
前述密封部20以及前述加强部22将由构成壁部12的发泡体F构成的隔热层14压缩变形,以顶端的峰部沿壁部12的宽度方向(周方向)延伸,上下具备倾斜面的山形隆起的形状形成(参照图2以及图5)。此外,密封部20以及加强部22形成为顶端为圆弧状,在密封部20以及加强部22的上下宽度内,该顶端配置在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进而,密封部20以及加强部22构成为随着从与一般部18相连的上下的基端接近上下方向中央部一侧而隔热层14的密度降低。换句话说,密封部20以及加强部22在顶端所在的上下方向中央部一侧隔热层14未被压缩或者压缩量小,随着从上下方向中央部接近上下的基端一侧而隔热层14的压缩量增大。而且,密封部20以及加强部22的最伸出的上下方向中央部比较柔软,随着从上下方向中央部接近上和下而相对于弹性变形的回弹力增大。虽然密封部20在变形初期比较容易变形,但随着变形量增大,使上下的密度高的部分变形,回弹力随之增加。加强部22的上下方向中央部比密封部20的上下方向中央部更被压缩,加强部22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的隔热层14比密封部20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的隔热层14的密度高。而且,密封部20的上下方向中央部比加强部的上下方向中央部柔软地形成。另外,构成一般部18的隔热层14的密度比构成密封部20的上下方向中央部以及加强部22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的隔热层14的密度增高。
接着,对实施例所涉及的隔热罩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将板材P制成隔热罩10之际,将相当于壁部12的上下方向的方向称为短边方向,将相当于壁部12的宽度方向(周方向)的方向称为长度方向。在形成为板状的前述发泡体F的两面经由粘接剂分别重合片状的蒙皮材料S、S,将由两片蒙皮材料S、S夹着发泡体F层叠的板材P设置在成形机构30上(参照图6(a)以及图6(b))。粘接剂使用通过后述的压缩成形时的加热而呈现粘接力的粘接剂,板材P仅将涂敷了粘接剂的蒙皮材料S重叠在发泡体F上,在设置在成形机构30上的板材P中,发泡体F与蒙皮材料S未粘接。另外,作为粘接剂,能够使用热硬化性树脂粘接剂或热熔胶粘接剂等,例如由一元以及多元酚构成的热硬化性类型的间苯二酚系树脂(DFK树脂)等为宜。另外,能够使用含浸了DFK树脂的PET无纺布(例如有限会社デーエフケー、商品名:メーユカペーパー、件号:XP30215-1(NP80-35))等。
前述成形机构30具备支撑板材P上成为壁部12的外表面的下表面(另一面)的支撑部31,配设在该支撑部31的上侧、从上方(一面侧)按压板材P上成为壁部12的内表面的上表面(一面)的按压体32、34、36。成形机构30能够经由支撑部31以及按压体32、34、36对板材P进行加热,并且按压体32、34、36能够相对于支撑部31进退移动。按压体32、34、36具有沿板材P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规定宽度的按压面,能够以短边方向所需要的宽度遍及长度方向地按压板材P。在此,成形机构30具备:由在短边方向上分离的两个第1变形按压体32、32构成的第1按压组,由在短边方向上离开的两个第2变形按压体34、34构成的第2按压组,以及配设在第1按压组与第2按压组之间的成形按压体36。第1以及第2按压组能够比成形按压体36将板材P按压到深的位置。成形按压体36形成为在短边方向其按压面的宽度比变形按压体32、34宽。此外,在各按压组中,位于外侧的变形按压体32、34的宽度在短边方向上比位于内侧的变形按压体32、34宽。
如图6(c)以及图6(d)所示,通过用两个第1变形按压体32、32与上方(一面侧)隔开间隔而并行地按压设置在前述成形机构30上的板材P上成为壁部12的上侧的区域,并进行加热和压缩,在压缩成形出的两处的按压部位24、24之间形成前述密封部20。此外,同时通过用两个第2变形按压体34、34从上方隔开间隔而并行地按压设置在成形机构30上的板材P上成为壁部12的下侧的区域,并进行加热和压缩,在压缩成形出的两处的第2按压部位26、26之间形成前述加强部22。进而,同时用成形按压体36从上侧遍及规定范围地按压板材P的中间部,并进行加热和压缩,形成以比密封部20以及加强部22的顶端(上端)凹入的方式压缩成形出的前述一般部18。通过这种压缩成形,能够简单地形成具备前述一般部18,前述密封部20以及前述加强部22的板材P。
在此,随着用成对的两个变形按压体32、32、34、34并行地按压板材P上沿短边方向离开的位置,被成对的2条按压部位24、24、26、26拉伸,两按压部位24、24、26、26之间朝向该按压部位24、26降低地弯曲变形。而且,由于通过压缩成形而被赋形成比板材P原来的厚度薄的两个按压部位24、24、26、26之间被两侧的按压部位24、24、26、26拉伸,随着从中央部朝向该按压部位24、24、26、26被压缩,所以分别形成从两侧的按压部位24、24、26、26接近中央部而隆起的山形状的密封部20以及加强部22。这样,密封部20以及加强部22不是被模具等直接按压板材P上的密封部20以及加强部22的形成预定部位进行成形,而是通过对密封部20以及加强部22的形成预定位置的两侧进行压缩成形而间接地形成的。另外,被第1按压组中位于外侧的第1变形按压体32压缩成形的按压部位24成为向密封部20的上方延伸的上部一般部18C,被第2按压组中位于外侧的第2变形按压体34压缩成形的第2按压部位26成为向加强部22的下方延伸的下部一般部18B。
在实施例中,密封部20上的顶端处的厚度尺寸与压缩成形前的板材P的厚度大致相同,加强部22上的顶端处的厚度尺寸形成为比压缩成形前的板材P的厚度薄。在此,如果成对的两个按压部位24、24(26、26)的间隔宽到一定程度,则形成在两按压部位24、24(26、26)之间的密封部20(加强部22)的中央部(顶端)不被压缩,如果成对的两个按压部位24、24(26、26)的间隔变窄,则密封部20(加强部22)的中央部被压缩,密封部20(加强部22)自按压部位24、24(26、26)的突出尺寸降低。这样,通过变更按压组的两个变形按压体32、32(34、34)的离开间隔,调节被两变形按压体32、32(34、34)压缩成形的两个按压部位24、24(26、26)的离开间隔,能够在原来的板材P的厚度范围内简单地控制密封部20(加强部22)自按压部位32、32(34、34)的突出尺寸。另外,通过将成对的两个按压部位24、24(26、26)的间隔扩宽,能够不将两按压部位24、24(26、26)之间的密封部20(加强部22)的顶端形成为圆弧状,而是形成为平面状。
在前述密封部20(加强部22)中,通过被賦形的按压部位32、32(34、34)拉伸,两按压部位32、32(34、34)之间的由发泡体F构成的隔热层14被压缩而变形成凸状,隔热层14的压缩程度随着接近按压部位32、32(34、34)而增大。即、密封部20(加强部22)随着从短边方向中央部接近与按压部位32、32(34、34)相连的基端一侧而隔热层14的密度增高。而且,构成比密封部20还被压缩的加强部22的中央部的隔热层14的密度比构成密封部20的中央部的隔热层14的密度高。这样,即使不与密封部20等的部位相对应地使用不同密度的发泡体F,通过在板材P上形成并行地离开的两个按压部位32、32(34、34),也能够简单地将形成在两按压部位32、32(34、34)之间的形成密封部20(加强部22)的隔热层14的密度倾斜地疏密化。此外,在第1按压组以及第2按压组中位于内侧的变形按压体32、34之间被成形按压体36压缩成形的中间一般部18A是隔热层14比密封部20以及加强部22的中央部更被压缩,该隔热层14的密度比成为密封部20以及加强部22的中央部的隔热层14的密度高。
此外,在成形机构30中,通过对板材P进行加热地进行压缩成形,通过加热,粘接剂呈现粘接力,这样一来,蒙皮材料S和发泡体F被粘接剂接合,由蒙皮材料S构成的蒙皮层16与由发泡体F构成的隔热层14的两面一体化。这样,即使不预先接合发泡体F和蒙皮材料S,也能够通过形成密封部20,一般部18以及加强部22之际的加热将隔热层14与蒙皮层16一体化,能够谋求制造工序的高效化。
最后,以使前述密封部20,一般部18以及加强部22为内侧的方式将板材P成形为筒状。这样一来,能够得到形成有壁部12的隔热罩10,该壁部12具备配置成在装设在蓄电池B上之际离开蓄电池B上的箱状主体B1的侧面的一般部18和加强部22,以及弹力地与箱状主体B1的侧面上部抵接的一个密封部20。另外,隔热罩10是通过超声波熔敷等将相互重合的板材P的两端粘接固定,或者将形成在该板材P的另一方的端部的爪钩挂在形成在板材P的一方的端部的狭缝中而以筒状成形。
对作为构成前述壁部14的发泡体F优选的聚氨酯泡沫进行说明。聚氨酯泡沫是使含有多元醇类、聚异氰酸酯类、发泡剂以及催化剂的聚氨酯原料反应,使其发泡以及硬化而得到的。也可以在聚氨酯原料中加入阻燃剂或其它的添加剂。具体地说,优选含有作为阻燃剂的膨胀石墨、无机化合物的水和物等。聚氨酯泡沫主要由基于聚氨酯键的硬段,基于聚醚键等的软段构成。聚氨酯泡沫通过硬段而表现硬度、刚性等物性,通过软段而表现柔软性、弹力性等物性。
作为前述多元醇类,使用聚醚多元醇、涤纶多元醇、聚合物多元醇等。作为聚醚多元醇,列举出聚丙二醇、聚丁二醇、二丙二醇、甘油、三羟甲基丙烷等由在多元醇中加成聚合了环氧丙烷、环氧乙烷等环氧烷的聚合物构成的聚醚多元醇及其改性体等。作为聚醚多元醇,具体地列举出在甘油中加成聚合了环氧丙烷,进而加成聚合了环氧乙烷的三醇、在二丙二醇中加成聚合了环氧丙烷,进而加成聚合了环氧乙烷的二醇等。
作为前述涤纶多元醇,除了通过使己二酸、邻苯二甲酸等聚羧酸与乙二醇、二甘醇、丙二醇、甘油等多元醇反应而得到的缩合系涤纶多元醇之外,使用内酯系涤纶多元醇以及聚碳酸酯系多元醇。前述聚醚多元醇与涤纶多元醇相比,因与聚异氰酸酯类的反应性优良这一点,和不进行加水分解这一点而优选。
前述聚合物多元醇是在前述聚醚多元醇中接枝聚合了聚乙烯单体。聚合物多元醇的接枝部分加强聚氨酯泡沫,聚醚多元醇具有提高聚氨酯泡沫的交联密度,增大硬段,提高聚氨酯泡沫的硬度和成形性(加热成形性)的功能。作为聚乙烯单体,使用丙烯腈、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而且,根据常法,通过在聚醚多元醇中接枝聚合聚乙烯单体而得到聚合物多元醇。聚乙烯单体的含有量、即聚合物多元醇中的聚乙烯单体单位(接枝部分)的含有量在与聚醚多元醇的合计量中优选为10~40质量%,更优选为15~30质量%。该含有量不到10质量%,聚合物多元醇中的接枝部分不足,其功能表现不充分,在超过40质量%的情况下,接枝部分过剩,表示出聚氨酯泡沫过硬的倾向。
前述聚合物多元醇的重均分子量优选是3000~6000。在该重均分子量不到3000的情况下,未充分表现接枝部分的作用,难以提高聚氨酯泡沫的硬度及成形性等物性。另一方面,在重均分子量超过6000的情况下,表示出聚氨酯泡沫的硬度过高的倾向而不优选。聚合物多元醇的含有量优选在与后述的低分子量的聚醚多元醇的合计量中为40~75质量%。因此,低分子量的聚醚多元醇的含有量优选是25~60质量%。在聚合物多元醇的含有量不到40质量%或者聚醚多元醇的含有量超过60质量%的情况下,聚合物多元醇的功能不再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在聚合物多元醇的含有量超过75质量%或者聚醚多元醇的含有量不到25质量%的情况下,聚氨酯泡沫的交联密度不足,表示出硬度降低的倾向而不优选。
作为前述聚醚多元醇,为了提高聚氨酯泡沫的交联密度,提高机械的物性,优选含有在低分子量的聚醚多元醇、即多元醇中加成聚合了环氧烷的重均分子量为400~1000的聚醚多元醇。这种低分子量的聚醚多元醇通过使用与前述聚醚多元醇同样的原料,以同样的制造方法得到。作为低分子量的聚醚多元醇,具体地说,除了在甘油中加成聚合了环氧丙烷的三醇、进而在其中加成聚合了环氧乙烷的三醇、在二丙二醇中加成聚合了环氧丙烷的二醇之外,列举出聚丙二醇、聚丁二醇等。当使环氧乙烷加成聚合时,其含有量为5~15摩尔%的程度。在聚环氧乙烷单位的含有量多的情况下亲水性高,与极性高的分子、聚异氰酸酯类等的混合性良好,反应性提高。在该低分子量的聚醚多元醇的重均分子量不到400的情况下,聚氨酯泡沫的交联密度过高,并且硬段也增加,硬度过高而不优选。另一方面,在重均分子量超过1000的情况下,不能够充分发挥该低分子量的聚醚多元醇的作用,表示出聚氨酯泡沫变软的倾向。
作为前述聚醚多元醇,为了提高聚氨酯泡沫的柔软性而优选含有在高分子量的聚醚多元醇、即多元醇中加成聚合了环氧烷的重均分子量为2000~4000的聚醚多元醇。当该高分子量的聚醚多元醇与聚异氰酸酯类反应时,聚氨酯泡沫的软段的比例增大。在该重均分子量不到2000的情况下,聚氨酯泡沫的交联密度上升,混合该高分子量的聚醚多元醇的效果降低。另一方面,在重均分子量超过4000的情况下,聚氨酯泡沫的柔软性增高而不优选。这种高分子量的聚醚多元醇的含有量优选相对于前述聚合物多元醇和低分子量的聚醚多元醇的合计量为50质量%以下。在该含有量超过50质量%的情况下,聚氨酯泡沫的柔软性过高。
前述聚醚多元醇可以是聚醚多元酯醇,这种聚醚多元酯醇是使聚羧酸无水物和具有环醚基的化合物与聚氧化多元醇反应而得到的化合物。作为聚氧化多元醇,列举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甘油的环氧丙烷附加物等。作为聚羧酸无水物,列举出琥珀酸、己二酸、邻苯二甲酸等无水物。作为具有环醚基的化合物,列举出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
这些多元醇类能够通过调整原料成分的种类、分子量、缩合度等改变羟基的功能团数或羟基值。此外,在聚氨酯的原料中,为了提高聚氨酯泡沫的交联密度,提高硬度等物性,优选在羟基中还含有3官能的交联剂。该交联剂与聚异氰酸酯类反应而在聚氨酯泡沫中形成交联构造,具体地说,使用甘油、三羟甲基丙烷等。
前述聚异氰酸酯类是具有多个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具体地说,使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1,5-萘二异氰酸(NDI)、三苯甲烷三、氰酸酯(XDI)、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二环己基二异氰酸酯、异氰酸酯(IPDI)、这些的改性物等。聚异氰酸酯类的异氰酸酯指数(异氰酸酯指数)可为100以下或者超过100,但优选为80~110。若异氰酸酯指数不到80,聚异氰酸酯类的含有量少,难以得到硬度等机械的物性好的聚氨酯泡沫,另一方面,若超过110,则发泡时发热温度上升,并且聚氨酯泡沫的柔软性降低。在此,异氰酸酯指数是用百分比表示聚异氰酸酯类的异氰酸酯基相对于多元醇类的羟基、交联剂的羟基、作为发泡剂的水等具有的活性氢基团的当量比。因此,异氰酸酯指数超过100意味着聚异氰酸酯类与多元醇类等相比过剩了。
作为使聚聚氨酯树脂发泡的前述发泡剂,除了水之外,例如使用甲苯二异氰酸酯、环戊、己烷、环己、二氯甲烷、二氯甲烷、二氧化碳等。作为发泡剂,优选泡化反应的反应性高、处理容易的水。在发泡剂是水的情况下,为了使聚氨酯泡沫的表观密度为11~30kg/m3的低密度,优选使其含有量相对于多元醇类100质量部为5~15质量部。在水的含有量少于5质量部的情况下,发泡量少,成为聚氨酯泡沫的表观密度超过30kg/m3的倾向,难以谋求聚氨酯泡沫的低密度化。另一方面,在多于15质量部的情况下,在反应以及发泡时温度容易上升,难以降低其温度。
前述催化剂是用于促进多元醇类与聚异氰酸酯类的聚氨酯化反应、聚异氰酸酯类与作为发泡剂的水的泡化反应等。作为催化剂,具体地说,使用三乙烯二胺、二甲基乙醇胺、N,N´,N´-三甲基氨基乙基哌嗪等的第3级胺、辛酸锡(锡辛酸)、二月桂酸二丁基等有机金属化合物、醋酸、碱金属醇化物等。作为催化剂,为了提高其效果,优选将胺催化剂和金属催化剂组合使用。胺催化剂的含有量优选每100质量部多元醇类为0.01~0.5质量部。在胺催化剂的含有量不到0.01质量部的情况下,不能够充分且平衡良好地促进聚氨酯化反应以及泡化反应。另一方面,在超过0.5质量部的情况下,聚氨酯化反应或泡化反应被过度促进,存在导致有损于两反应的平衡的结果的可能性。此外,金属催化剂的含有量优选每100质量部多元醇类为0.1~0.5质量部。在金属催化剂的含有量不到0.1质量部的情况下,欠缺聚氨酯化反应与泡化反应的平衡,不能够良好地进行发泡。另一方面,在超过0.5质量部的情况下,聚氨酯化反应及泡化反应被过剩地促进,两反应的平衡变差,聚氨酯泡沫的应变特性降低。
作为前述阻燃剂的膨胀石墨是在鳞片状的石墨的层间插入(嵌插)化学物质。作为被插入的化学物质,列举出硝酸、过锰酸钾、硫酸等,但优选膨胀开始温度高的硫酸。膨胀石墨的平均粒子直径优选为45~500μm。此外,膨胀开始温度优选为180~200℃,膨胀容积例如是100~300ml/g。该膨胀石墨被认为是在燃烧时被加热膨胀,化学物质发生气体,形成有阻燃性的固相而表现出低燃烧性。通过含有膨胀石墨,得到的聚氨酯泡沫除了能够满足基于美国汽车安全基准的燃烧试验之外,也能够满足热老化试验后的燃烧试验及湿热老化试验后的燃烧试验。这种膨胀石墨的含有量优选是每100质量部的多元醇类为5~50质量部。在膨胀石墨的含有量低于5质量部的情况下,表示出向聚氨酯泡沫赋予低燃烧性的效果降低的倾向而不优选。另一方面,在高于50质量部的情况下,表示出过剩的膨胀石墨阻碍了发泡的倾向,难以得到良好的聚氨酯泡沫。另外,除了膨脹石墨之外,也可以按照常法混合氧二-2,1-己烷二基,4(2-氯-1-甲基乙基)磷酸盐(含卤素阻燃剂)、磷酸酯(无卤素阻燃剂)等磷系阻燃剂、四溴双酚A等卤素系阻燃剂等一般所知的阻燃剂。
前述无机化合物的水和物是通过加热而分解,通过分解而生成水的材料。无机化合物的水和物通过其离解而生成的水的蒸发潜热而使发热温度降低,使作为发泡剂的水的量增加,能够使聚氨酯泡沫为低密度,同时表现了抑制泡沫的变色的功能。作为无机化合物的水和物,具体地说,使用磷酸钙2水和物〔CaSO42H2O,二水石膏,比重为2.32、分解温度为128~163℃的(-1.5H2O至-2.0H2O)〕,硫酸镁的7水和物〔MgSO47H2O,比重为1.68、分解温度为150℃的(-6H2O)〕,镁磷酸盐的8水和物〔(Mg)3(PO428H2O,比重为2.41、分解温度为120℃的(-5H2O)〕,硫酸铁的1水和物至5水和物(FeSO4H2O至FeSO45H2O、比重为2.97、分解温度为100~130℃)或者其混合物。
前述无机化合物的水和物中包含的水和水作为固体结晶在常温下稳定地存在,是结晶水。作为无机化合物的水和物,优选是磷酸钙的水和物、硫酸镁的水和物、镁磷酸盐的水和物等。这是由于这些水和物沿着聚氨酯原料的发泡过程,在例如100℃以上水和物逐渐离解(分解)而生成水,表现出基于蒸发潜热的吸热作用的缘故。另外,无机化合物的水和物的比重优选为1.5~3.0。若该比重不到1.5,则如果作为体积不向聚氨酯原料、例如多元醇类添大量地添加无机化合物的水和物(粉体),则不能够添加规定的质量,不能够充分地进行粉体与多元醇类的混合搅拌。而且,无机化合物的水和物在聚氨酯泡沫中所占的体积增大,作为聚氨酯泡沫的物性降低。另一方面,若该比重超过3.0,则在聚氨酯原料、尤其是多元醇类中长期保管则容易沉淀,向反应混合液中的分散性变差,使发热温度降低这种无机化合物的水和物的功能降低。
无机化合物的水和物的分解温度优选为100~170℃。在分解温度不到100℃的情况下,由于在聚氨酯原料进行的发泡以及硬化的初期的阶段、即发热温度低的阶段生成分解产生的水,所以存在对发泡以及硬化带来恶劣影响或者生成的水作为发泡剂发挥功能的可能性。顺便说一句,磷酸钙2水和物(二水石膏)在128℃下分子中的2摩尔的水中的1.5摩尔的水分解而成为游离的水,成为磷酸钙0.5水和物(半水石膏)。此外,硫酸镁7水和物在150℃下分子中的7摩尔的水中的6摩尔的水分解而成为游离的水,成为硫酸镁1水和物。无机化合物的水和物的含有量优选是每100质量部的多元醇类为10~80质量部,更优选为10~50质量部。在该含有量不到10质量部的情况下,分解而生成的水的量少,不能够充分抑制基于反应以及发泡的发热温度的上升。另一方面,在含有量超过80质量部的情况下,存在导致聚氨酯泡沫的硬度、成形性等物性降低的可能性。
在聚氨酯原料中,为了顺畅地进行发泡而优选含有整泡剂。作为该整泡剂,能够使用在制造聚氨酯泡沫之际一般使用的整泡剂。作为整泡剂,具体地说,列举出有机硅化合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月桂基硫酸钠等阴离子系界面活性剂,聚醚硅氧烷、苯酚系化合物等。整泡剂的含有量优选是每100质量部的多元醇类为0.5~2.5质量部。在该含有量不到0.5质量部的情况下,聚氨酯原料的发泡时的整泡作用未充分表现,难以得到良好的泡沫。另一方面,在超过2.5质量部的情况下,表示出整泡作用增强,泡室的连通性降低的倾向。此外,在聚氨酯原料中根据其它需要混合填充剂、稳定剂、着色剂、可塑剂等。在制造聚氨酯泡沫的情况下,也采用一步法或者预聚体法的任一种。此外,聚氨酯泡沫可以是通过平板发泡或者模具发泡的任一种方法制造的,但平板发泡在能够连续生产这一点上是优选的。前述的聚氨酯泡沫由于加热压缩时的成形性优异,能够恰当地进行赋形,轻量并具有阻燃性,所以适于配设在发动机室中的隔热罩10。
这样构成的隔热罩10从上方相对于蓄电池B覆盖,以将蓄电池B收容在内侧的方式装设。隔热罩10由于是由下部一般部18B区划的下部开口形成为比蓄电池B的外形尺寸大,所以将下部开口简单地与蓄电池B的上部嵌合而进行定位。此外,隔热罩10由于是由加强部22以及中间一般部18A区划的内部区域也形成为比蓄电池B的外形尺寸大,所以通过不使壁部12的内表面与蓄电池B的侧面滑动接触,或者将滑动接触抑制在最小限度,能够使隔热罩10沿着蓄电池B的侧面下降。即、隔热罩10能够以低的负载装设成形成在壁部12的上部的密封部20到达蓄电池B的上部。
前述隔热罩10设定成由设在壁部12的上部的密封部20区划的内部区域比蓄电池B的外形尺寸小,在装设时的最终阶段,使与蓄电池B的侧面抵接的密封部20与该侧面干涉地使隔热罩10下降。由于密封部20形成在壁部12的上部,所以使密封部20与蓄电池B的侧面抵接地使隔热罩10下降的范围窄,在将隔热罩10向蓄电池B上装设之际负载作用的范围小。此外,由于在密封部20与蓄电池B的侧面抵接的阶段,隔热罩10的壁部12的大部分覆盖在蓄电池B上,所以容易加力,此外,即使负载增大,也不易产生倾斜地位置偏离、变形,或从蓄电池B的上部延伸的部分屈曲等不良情况。密封部20由于是构成顶端的隔热层14的密度设定得较低,与蓄电池B抵接的部分比较柔软,所以能够减轻密封部20相对于蓄电池B的滑动负载。这样,根据实施例的隔热罩10,由于在壁部12上设置一般部18,减小了与蓄电池B抵接的密封部20,所以容易相对于蓄电池B装设。
前述隔热罩10在用壁部12包覆蓄电池B的侧面整周地装设的装设状态下,壁部12的下端与载置有蓄电池B的架台C抵接,将下部密封。此外,隔热罩10在装设在蓄电池B上之际在离开蓄电池B的侧面的一般部18以及加强部22与该侧面之间空出空间G,但该空间G的上部被与蓄电池B的侧面抵接的密封部20封闭,能够将该空间G密封成不与外方连通。即、隔热罩10不仅得到了壁部12自身的隔热性能,也得到了存在于封闭的空间G中的空气层产生的隔热作用,作为整体表现出良好的隔热性能。此外,由于在壁部12的下部还设有比一般部18突出的加强部22,所以能够通过该加强部22减小与蓄电池B的侧面的间隙。
由于构成前述密封部20的隔热层14构成为与一般部18相连的基端一侧的密度高,所以能够通过基端一侧弹力地支撑与蓄电池B的侧面抵接而弹性变形的顶端侧。这样一来,能够抑制密封部20的沉降,并且能够维持密封部20相对于蓄电池B的侧面的弹力的抵接,恰当地保持前述空间G的密封状态。进而,隔热罩10通过将形成为比一般部18厚的加强部22设在壁部12上,作为整体能够提高刚性。
作为构成前述隔热层14的实施例的聚氨酯泡沫,能够如以下那样构成。实施例的聚氨酯泡沫的原料如以下所述。
(1)多元醇类
聚醚多元醇A:30质量部
在甘油中加成聚合了环氧丙烷的聚醚多元醇(件号:GP3000),重均分子量为3000,羟基值为56mgKOH/g,针对羟基的功能团数为3。
聚醚多元醇B:50质量部
相对于在甘油中加成聚合了环氧丙烷的聚醚多元醇60质量%,接枝聚合了苯乙烯和丙烯腈的质量比为8:2的混合物40质量%(件号:エクセノール941),重均分子量为5000,固形含量为40质量%,羟基值为33mgKOH/g,针对羟基的功能团数为3。
聚醚多元醇C:20质量部
在甘油中加成聚合了环氧丙烷的聚醚多元醇(件号:G700),重均分子量为700,羟基值为240mgKOH/g,针对羟基的功能团数为3。
(2)聚异氰酸酯:123.6质量部、甲苯二异氰酸酯(2,4-甲苯二异氰酸酯65质量%和2,6-甲苯二异氰酸酯35质量%的混合物)(件号:T-65、日本聚聚氨酯工业株式会社制)。
(3)其它
甘油:5质量部
二水石膏:30质量部,比重为2.32,平均粒子直径为40μm。
水:10质量部
胺催化剂:0.3质量部,二甲基乙醇胺
金属催化剂:0.3质量部,第1辛锡酸(件号:MRH-100、城北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
整泡剂:1质量部,硅整泡剂(件号:F650、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
阻燃剂:10质量部,膨胀石墨(件号:SYZR502、三洋贸易株式会社制),平均粒子直径为300μm,膨胀开始温度为200℃,膨胀容积为180~200ml/g。
将前述的原料注入长、宽以及深度各为500mm的发泡容器内,在常温、大气压下使其发泡后,使其通过加热炉硬化(交联),得到软质平板发泡体。通过将得到的软质平板发泡体切出,制造出片状的实施例所涉及的聚氨酯泡沫。实施例的聚氨酯泡沫以JISK 7222:1999为基准测定的表观密度为16.5kg/m3,以JISK 6400-2:2004为基准测定将长150mm、宽100mm以及高为50mm的试样压缩25%时的压缩应力的硬度为17kPa,在美国汽车安全基准(FMVSS302)为标准的水平燃烧试验中合格。
对壁部的阻热性进行了试验。试验例1~4使用了由前述实施例所涉及的聚氨酯泡沫构成的板状体作为构成隔热层的发泡体。试验例2(图7的圆圈2)以及4(图7的圆圈4)仅由实施例的聚氨酯泡沫构成,试验例1(图7的圆圈1)以及3(图7的圆圈3)是在聚氨酯泡沫的两面贴附了无纺布。无纺布由含浸了DFK树脂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构成(商品名:メーユカペーパー、件号:XP30215-1(NP80-35)、有限会社デーエフケー制),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为80g/m2,含浸在该无纺布中的DFK树脂的单位面积重量为35g/m2。试验例1是在厚度为10mm的实施例的聚氨酯泡沫的两面贴附了前述无纺布,未进行加热压缩。试验例2仅由厚度为10mm的实施例的聚氨酯泡沫构成,未进行加热压缩。试验例3是在厚度为20mm的实施例的聚氨酯泡沫的两面贴附了前述无纺布,通过以190℃的加热温度热压45秒钟,使厚度为10mm。试验例4仅由厚度为20mm的实施例的聚氨酯泡沫构成,通过以190℃的加热温度热压45秒钟,使厚度为10mm。针对试验例1~4各自的试验片,分成能够密闭的试验箱地配置,将100℃的热源配置在试验片的一方,并且将温度传感器配置在试验片的另一方。而且,以23℃的氛围温度测定温度差30分钟。该结果示于图7。如图7所示,能够确认无纺布的有无对阻热性没有影响,压缩成形后则阻热性好。
(变更例)
并不仅限于前述的结构,例如也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
(1)变更例1所涉及的隔热罩11具备包覆部28,该包覆部28是在将发泡体F和蒙皮材料S重合成蒙皮材料S为表侧、将相互重合的面粘接而构成的壁部12的外缘部至少包覆端面地形成的(参照图8以及图9),发泡体F未被蒙皮材料S包覆的端面由包覆部28保护。另外,在构成壁部12之前的矩形平板状的板材P上所有外缘部四边形成包覆部28,发泡体F全体、发泡体F与蒙皮材料S的接缝被蒙皮材料S以及/或者包覆部28包覆而不漏出到外侧。即、将板材P制成方筒状的隔热罩10在上下开口的方筒的两开口缘各自设有包覆部28,并且相互重叠接合的部位中面对方筒的内侧的侧端部和面对方筒的外侧的侧端部各自设有前述包覆部28。另外,变更例1的隔热罩11对于与实施例同样的结构赋予和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前述包覆部28由发泡体F以及能够与蒙皮材料S粘接的粘接剂构成。在此,作为粘接剂,能够使用以聚酰胺等热可塑性树脂为主成分的热熔胶粘接剂、热硬化性树脂粘接剂等其它的粘接剂,并不仅限于热熔胶,能够采用2液类型或溶剂稀释类型等各种粘接剂。将粘接剂固化而形成的包覆部28具有实质上不使水(液滴)通过的防水性,此外,优选与蒙皮层16同样地具有耐磨损性等。包覆部28在壁部12(板材P)上形成为从隔热层14(发泡体F)面向外方的端面包覆到构成该壁部12(板材P)的外表面(外观设计面)的蒙皮层16(蒙皮材料S)的缘部。即、包覆部28不是仅在壁部12(板材P)的端面上延伸、而是从包覆该端面的部分连续地从壁部12的端缘向正反两面延伸数毫米。包覆部28与构成蒙皮层16的蒙皮材料S的颜色相匹配地着色。在构成包覆部28的粘接剂中混合颜料等着色材料,与蒙皮材料S相匹配地调整了包覆部28的颜色。因此,隔热罩11即使是发泡体F与蒙皮材料S的颜色不同,包括由发泡体F构成的隔热层14所面对的端面在内,整体被由构成该隔热罩11的外观设计面的蒙皮材料S构成的蒙皮层16的颜色统一。
接着,对变更例1的包覆部28的形成进行说明。在前述成形机构30中,被加热压缩成形为所需要的形状,并且蒙皮材料S与发泡体F粘接而得到的板材P通过将其外缘部(末端)的各边浸渍在被加热而成为了液状的热熔胶粘接剂中,粘接剂被赋予到末端。另外,热熔胶粘接剂通过混合与蒙皮材料S的颜色相匹配的颜色的颜料而调整了颜色。通过将板材P的外缘部上拉到自端部浸泡在热熔胶粘接剂中数毫米程度,将粘接剂在板材P上从发泡体F面对外方的端面赋予到蒙皮材料S的缘部。而且,通过对热熔胶粘接剂进行冷却固化,在板材P上从发泡体F面对外方的端面到蒙皮材料S的缘部形成包覆部28。另外,包覆部28的厚度能够通过调节热熔胶粘接剂的粘度而进行控制。
由于变更例1的隔热罩11从端面到缘部的末端被包覆部28包覆,所以能够由包覆部28保护由发泡体F构成的隔热层14和由蒙皮材料S构成的蒙皮层16的接缝所面对的端面。即、能够通过包覆部28防止隔热层14与蒙皮层16因水等从壁部12的端面侵入或者端面与架台C等其它的部件相接触而剥离。而且,由于包覆部28由自身具有粘接力的粘接剂构成,所以不易从壁部12的末端剥落。此外,由于包覆部28不是仅在壁部12的端面上延伸、而是从端面朝向该壁部12的正反两面的缘部延伸地形成的,所以能够确保与该壁部12的粘接面积宽大,相对于壁部12更牢固地固着。由于用颜色调整成了构成壁部12的表面的蒙皮层16的颜色的包覆部包覆壁部12的端面,所以即使面对端面的隔热层14的颜色与蒙皮层16不同,也能够用包覆部25遮挡该隔热层14,提高隔热罩11的外观。
仅通过将构成壁部12的板材P的末端浸渍在加热而为液状的热熔胶粘接剂中,对该粘接剂进行固化,即能够简单地通过粘接剂在板材P的末端形成包覆部28。而且,具有通过调节将板材P浸渍在粘接剂中的深度、粘接剂的粘度等,即能够简单地调节形成包覆部28的范围或厚度等的优点。即、无需将板材P的末端卷入进行粘接、或在金属模中对末端进行咬断加工等复杂的末端处理,能够通过简单的工序得到形成有包覆部28的板材P。此外,通过对粘接剂进行着色能够简单地改变包覆部28的颜色,将包括端面在内的隔热罩11整体的颜色统一,得到优质的隔热罩11。
(2)在实施例以及变更例1中,是在隔热罩上的壁部的下部设置不与隔热对象物的侧面相接触的加强部的结构,但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0所示,在隔热罩40上的壁部12的下部设置比一般部18向内方突出、并且弹力地与蓄电池B的侧面抵接地形成的密封部(凸部)20。这样,在将变更例2的隔热罩40装设在蓄电池B上实际,由于用上下的密封部20、20封闭在一般部18与蓄电池B的侧面之间空出的空间,所以不仅是通过壁部12,通过存在于该空间中的空气层也能够谋求隔热。而且,由于在一般部18与蓄电池B的侧面之间空出的空间是上侧被形成在壁部12的上侧的密封部20封闭,并且下侧被形成在壁部12的下侧的密封部20封闭,所以能够抑制空气向该空间流通,提高隔热性。
(3)密封部并不仅限于一处,也可以在壁部的上下离开地形成多个。
(4)加强部并不仅限于一处,也可以在壁部的上下离开地形成多个。
(5)壁部并不仅限于由隔热层以及蒙皮层构成的多层构造,也可以是仅具有隔热层的单层构造,或除了隔热层以及蒙皮层之外还具有其它的功能层。
(6)成形机构中的支撑部与按压体的位置关系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也可以是将支撑部配置在上,将按压体配置在下,或以左右的位置关系配置支撑部和按压体等其它的结构。
(7)作为装设隔热罩的隔热对象物并不仅限于车载蓄电池,也可以是家庭用的蓄电池。此外,还可以装设在热水器等其它的设备上。
(8)作为隔热罩例示了形成为筒状的结构,但除了包覆隔热对象物的侧面的壁部之外,也可以通过封闭由壁部区划的开口的盖而形成为包覆该隔热对象物的一面的箱状。

Claims (10)

1.一种隔热罩,装设成通过为筒状的壁部包覆隔热对象物的侧面整周,其特征在于,
前述壁部具备:一般部,离开前述隔热对象物的侧面地配置;凸部,比前述一般部向内方突出地形成,弹力地与前述隔热对象物的侧面抵接,
前述壁部通过至少形成在与前述隔热对象物的侧面上部抵接的位置的前述凸部封闭在隔热对象物的侧面与前述一般部之间空出的空间,
在前述壁部上设有前述凸部,该凸部将由构成该壁部的发泡体构成的隔热层压缩变形,以沿着壁部的周方向延伸并且在上下具备倾斜面的形状形成,前述发泡体是软质的或半硬质的并且能够弹性变形,
前述凸部构成为,随着从与前述一般部相连的上下的基端接近上下方向中央部一侧,前述隔热层的密度降低,回弹力减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壁部的下部具备第2凸部,该第2凸部比前述一般部向内方突出,并且形成为向内方的突出尺寸比前述凸部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壁部的下部具备前述凸部,该凸部比前述一般部向内方突出,并且弹力地与前述隔热对象物的侧面抵接地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
前述壁部是以蒙皮材料为表侧的方式使发泡体与该蒙皮材料重合,将相互重合的面粘接而构成的,
在前述壁部上形成有由粘接剂构成的包覆部,从前述发泡体所面对的端面包覆到前述蒙皮材料的缘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
前述包覆部由热熔胶粘接剂构成。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
前述包覆部与前述蒙皮材料的颜色相匹配地被着色。
7.一种隔热罩的制造方法,该隔热罩装设成用筒状的壁部包覆隔热对象物的侧面整周,所述隔热罩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通过将至少包含发泡体的板材从其一面侧隔开间隔地并行按压,并进行加热和压缩,在压缩成形出的按压部位之间形成凸部,并且通过从其一方的面侧遍及规定范围地按压前述板材,并进行加热和压缩,形成比前述凸部的顶端凹入地压缩成形出的一般部,
以前述凸部以及前述一般部为内侧地将前述板材制成筒状,形成具备一般部和至少一个凸部的壁部,该一般部配置成在安装到前述隔热对象物上之际离开该隔热对象物的侧面,该至少一个凸部弹力地与隔热对象物的侧面上部抵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热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以比隔着前述凸部的成对的前述按压部位的间隔窄的间隔,从一面侧隔开间隔地并行按压前述板材,并进行加热和压缩,在压缩成形出的第2按压部位之间形成比该凸部低的第2凸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热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前述板材具有前述发泡体,和经由通过加热呈现粘接力的粘接剂重叠在该发泡体上的蒙皮材料,
通过前述按压部位以及前述一般部的压缩成形时的加热,将前述发泡体与前述蒙皮材料接合。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热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以蒙皮材料为表侧的方式使发泡体和该蒙皮材料重合、并将相互重合的面粘接构成的前述板材的末端浸渍在液状的粘接剂中,通过对赋予到该末端的粘接剂进行固化,以从前述发泡体所面对的端面包覆到前述蒙皮材料的缘部的方式形成由粘接剂构成的包覆部。
CN201480030686.7A 2013-05-29 2014-05-27 隔热罩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52293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3492A JP6063819B2 (ja) 2013-05-29 2013-05-29 断熱カバ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113492 2013-05-29
JP2013-223493 2013-10-28
JP2013223493A JP6244166B2 (ja) 2013-10-28 2013-10-28 積層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CT/JP2014/063928 WO2014192723A1 (ja) 2013-05-29 2014-05-27 断熱カバ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29362A CN105229362A (zh) 2016-01-06
CN105229362B true CN105229362B (zh) 2017-06-30

Family

ID=51988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0686.7A Active CN105229362B (zh) 2013-05-29 2014-05-27 隔热罩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991481B2 (zh)
CN (1) CN105229362B (zh)
WO (1) WO20141927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06942B2 (ja) 2014-10-23 2019-04-2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断熱材およびバッテリーカバー
US10431858B2 (en) 2015-02-04 2019-10-01 Global Web Horizons, Llc Systems,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for electrochemical device thermal management
USD764411S1 (en) * 2015-03-09 2016-08-23 Pacific Storm, Inc. Bike battery box
DE102017104711A1 (de) * 2017-03-07 2018-09-13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Hochspannungs-Energiespeicher
JP1599373S (zh) 2017-04-03 2018-03-12
DE102017116473B4 (de) * 2017-07-21 2022-06-09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Batterieanordnung eines Kraftfahrzeugs und Kraftfahrzeug
DE102017008102A1 (de) * 2017-08-29 2019-02-28 Carl Freudenberg Kg Energiespeichersystem
US11081751B2 (en) 2017-11-06 2021-08-03 Federal-Mogul Powertrain Llc Battery cover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thereof
CN111316465B (zh) * 2017-11-17 2023-11-24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电池罩
DE102018000421A1 (de) 2017-12-21 2019-06-27 H.K.O. Isolier- Und Textiltechnik Gmbh Mehrschichtiges Wärmedämmelement für Batterien
CN109860455B (zh) * 2018-12-17 2021-12-14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安全防护装置
CN114340887A (zh) * 2019-07-19 2022-04-12 多产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热屏蔽装置、材料及其方法
CN111114746A (zh) * 2019-12-23 2020-05-08 北京空天技术研究所 蒙皮结构
KR20220036171A (ko) 2020-09-15 2022-03-22 에스케이온 주식회사 배터리 모듈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81239A (en) * 1986-08-07 1987-07-21 Roman Products, Inc. Holder for container for liquid
CN1076460C (zh) * 1995-04-13 2001-12-19 亨茨曼Ici化学品有限公司 非平面抽空绝缘板,其制造方法及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7632444U1 (de) 1976-10-16 1977-02-24 Putz Anne Lore Luftkammer-Kuehltasche
JPS58116579U (ja) 1982-02-02 1983-08-09 アキレス株式会社 低温固体の保護容器
JPH1059437A (ja) 1996-08-19 1998-03-0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断熱性紙カップ
JP4516680B2 (ja) * 2000-09-28 2010-08-04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コルゲートチューブ
WO2003002425A1 (en) 2001-06-29 2003-01-09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Self-heating/self-cooling package
ITMI20012190A1 (it) 2001-10-19 2003-04-19 Getters Spa Processo per la produzione di un dispositivo termoisolante flessibilee dispositivo cosi' ottenuto
US7784759B2 (en) 2004-09-01 2010-08-31 Edwin B. Farrell Insulated single beverage container cooler/holder
JP3122083U (ja) 2006-03-20 2006-06-01 株式会社モルテン 車輌用バッテリー保護カバー
JP2008274470A (ja) 2007-04-27 2008-11-13 Shimano Inc 防水生地の接合方法及び防水生地を使用した服
FR2962261B1 (fr) * 2010-07-02 2013-08-02 Saft Groupe Sa Batterie de generateurs electrochimiques comprenant une mousse comme materiau de remplissage entre generateur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81239A (en) * 1986-08-07 1987-07-21 Roman Products, Inc. Holder for container for liquid
CN1076460C (zh) * 1995-04-13 2001-12-19 亨茨曼Ici化学品有限公司 非平面抽空绝缘板,其制造方法及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099442A1 (en) 2016-04-07
CN105229362A (zh) 2016-01-06
US9991481B2 (en) 2018-06-05
WO2014192723A1 (ja) 2014-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29362B (zh) 隔热罩及其制造方法
JP5101092B2 (ja) 車両用ポリウレタン発泡体
JP4709609B2 (ja) 難燃性遮音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3605848A (en) Microcellular urethane elastomers of relatively low density
US11655365B2 (en) Polyurethane foam
EP0259810A2 (en) Interior member for vehicles and method for its manufacture
CN105026497B (zh) 具有改进的阻燃性的异氰酸酯基聚合物泡沫
KR20110095663A (ko) 압축 성형을 이용한 자동차용 내장재의 제조방법
KR101192302B1 (ko) 친환경 무용제 타입 일액형 폴리우레탄 조성물을 이용한 발포형 합성피혁 및 이 방법에 의해 제조된 발포형 합성피혁
KR20180081736A (ko) 폴리우레탄 및 폴리이소시아누레이트 포움용 반응성 난연제
JP2020013007A (ja) 吸遮音材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10691799B (zh) 聚氨酯泡沫制造用组合物、聚氨酯泡沫和吸音构件
KR101766087B1 (ko) 스프레이 폴리우레탄을 이용한 자동차용 차음재
CN109196029A (zh) 由热塑性弹性体制备的中空颗粒和多孔模塑体
JP7165511B2 (ja) 保護部材
JPH06330022A (ja) 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シーリング材
JP2007297442A (ja) ポリウレタン発泡体
EP3280753B1 (en) Composition and process for making flame laminated polyurethane foams
KR20190138973A (ko) 준불연 단열재의 제조방법
JPS63284050A (ja) 車輌用成形ル−フトリム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210072570A (ko) 복합 단열재
KR20220048327A (ko) 복합 단열재
EP4399235A1 (en) Polyurethane composite, laminated product comprising the polyurethane composite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S63265606A (ja) 自動車用防音材の形成方法
JPS58191151A (ja) 音響用の侵入されたフオ−ム系及びその製造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