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93130A - 椅子 - Google Patents

椅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93130A
CN105193130A CN201410437844.2A CN201410437844A CN105193130A CN 105193130 A CN105193130 A CN 105193130A CN 201410437844 A CN201410437844 A CN 201410437844A CN 105193130 A CN105193130 A CN 1051931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parts
rod parts
massage mechanism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3784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93130B (zh
Inventor
玉木贤
清水新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to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to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to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to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1931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931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931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9313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椅子具有能够仅在对使用者背部施加按摩动作时,容易地使收容在靠背部内部的按摩机构与使用者背部抵接的机构;本发明的椅子(1)具有座部(2)、配置在座部(2)的后部且被设置为能够支撑使用者背部的靠背部(3)、以及内置在靠背部(3)中且对就座于座部(2)上的使用者的背部施加按摩动作的按摩机构(17),其中,在靠背部(3)的内部设有支架(11),按摩机构(17)经由移动机构(28)配置在支架(11)上,移动机构(28)被构成为:能够使按摩机构(17)从内置在靠背部(3)中的位置移动至靠背部(3)的前方且能够对使用者背部进行按摩的位置。

Description

椅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置在椅子中的按摩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下,使用者在对背部或腰部等进行按摩时,使用在靠背部中内置有按摩机构的座椅式按摩器。
作为座椅式按摩器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按摩器。
但是,坐在例如办公椅或无腿座椅等普通椅子上的使用者欲对背部或腰部等进行按摩时,必须移动至设置于其他地方的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座椅式按摩器进行按摩,因而对于使用者来说很费事。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存在例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那样在靠背部中内置有按摩机构的椅子。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报、特开2009-77755号
专利文献2:日本公报、特开2006-296960号
参照专利文献2的图2和图3可知,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椅子是在靠背部中配置有下述切换机构且具有按摩功能的椅子,其中,上述切换机构是能够在不施加按摩效果的状态(非按摩状态)与施加按摩效果的状态(按摩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机构。
但是,该椅子是由使用者手动操作切换机构来切换非按摩状态和按摩状态,因而使用时非常费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仅在对使用者背部施加按摩动作时,容易地使收容在靠背部内部的按摩机构与使用者背部抵接的机构的椅子。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中采用以下技术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椅子具有座部、配置在所述座部的后部且被设置为能够支撑使用者背部的靠背部、以及内置在所述靠背部中且对就座于座部上的使用者的背部施加按摩动作的按摩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靠背部的内部设有支架,所述按摩机构经由移动机构配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移动机构被构成为:能够使所述按摩机构从内置在所述靠背部中的位置移动至所述靠背部的前方且能够对使用者的背部进行按摩的位置。
优选所述移动机构被构成为:能够使所述按摩机构从收容在靠背部内部的收容位置移动至与所述靠背部的表层面并排排列的位置即表层位置。
优选所述移动机构由连杆机构和驱动部构成,其中,所述连杆机构用于使所述按摩机构进行移动,所述驱动部配置在所述支架上且用于使所述连杆机构进行摆动;并且,所述连杆机构具有:第一连杆部件,其一端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接在按摩机构上,中间部连接在所述驱动部的转动轴上;第二连杆部件,其与第一连杆部件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上,并且,所述第二连杆部件的中间部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枢轴支撑在所述支架上,而其一端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接在按摩机构上;以及摆动连杆部件,其一端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枢轴支撑在所述第一连杆部件的另一端上,并且,所述摆动连杆部件的另一端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枢轴支撑在第二连杆部件的另一端上。
优选所述第一连杆部件是被形成为侧视时呈L字状的部件,所述L字状的一端的长度比另一端长,并且该一端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接在所述按摩机构的下侧,并且,作为所述L字状中间部的弯曲部被固定在配置于所述驱动部中的转动轴上并且被枢轴支撑为转动自如。
优选所述第二连杆部件是被形成为侧视时呈L字状的部件,所述L字状的一端的长度比另一端长,并且该一端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接在所述按摩机构的上侧,并且,作为所述L字状中间部的弯曲部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枢轴支撑在支架上。
优选所述第一连杆部件和第二连杆部件能够从其一端朝向所述支架的后侧斜上方的位置摆动至该一端朝向该支架的前方的位置。
优选在所述第一连杆部件中,固定在所述转动轴上并且被枢轴支撑为转动自如的枢轴点配置在被枢轴支撑在按摩机构下侧的枢轴点与被枢轴支撑在摆动连杆部件上的枢轴点之间;在所述第二连杆部件中,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枢轴支撑在所述支架上的枢轴点配置在被枢轴支撑在按摩机构的上侧的枢轴点与被枢轴支撑在摆动连杆部件上的枢轴点之间。
优选所述摆动连杆部件是长条状的板材,并且,所述板材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按摩机构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大致相同;该摆动连杆部件与所述按摩机构的上下方向平行。
优选在所述连杆机构中,所述摆动连杆部件的一端位于相比其另一端更靠近左右方向内侧的位置处,所述第二连杆部件的一端位于相比其另一端更靠近左右方向内侧的位置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椅子,能够仅在对使用者的背部施加按摩动作时,容易地使收容在靠背部内部的按摩机构与使用者背部抵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椅子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靠背部的内部结构的主视立体图。
图3是表示靠背部的内部结构的后视立体图。
图4是表示靠背部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按摩机构处于收容位置时移动机构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按摩机构处于表层位置时移动机构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按摩机构处于第一按摩位置时移动机构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按摩机构处于第二按摩位置时移动机构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按摩机构处于第三按摩位置时移动机构的动作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椅子(办公椅)2座部
3靠背部4头枕
5扶手部6底座
7支撑部件8支脚
9轮子(滚动轮)10切口部
11支架12第一支架部件
13第二支架部件14卡合部件
15卡合片16孔
17按摩机构(揉背装置)18按摩部件
19按摩部20左侧按摩部件
21左臂部件22左上施疗部件
23左下施疗部件24右侧按摩部件
25右臂部件26右上施疗部件
27右下施疗部件28移动机构
29连杆机构30第一连杆部件
31一端32另一端
33弯曲部(中间部)34孔(一端)
35孔(另一端)36孔(弯曲部)
37枢轴销(一端)38枢轴销(另一端)
39第二连杆部件40一端
41另一端42弯曲部(中间部)
43孔(一端)44孔(另一端)
45孔(弯曲部)46枢轴销(一端)
47枢轴销(另一端)48枢轴销(弯曲部)
49摆动连杆部件50一端(下端)
51另一端(上端)52孔(一端)
53孔(另一端)54驱动部
55转动轴56电动机
57齿轮箱58左侧的支撑部件
59右侧的支撑部件60孔(按摩机构下侧)
61孔(按摩机构上侧)62表层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椅子进行说明。
另外,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例,本发明的结构并不仅限于该具体例。因此,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仅限于本实施方式中所公开的内容。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例举在靠背部3内部收容有移动机构28和按摩机构17的办公椅1为例进行说明。
但是,该办公椅1仅为一个例子,本申请发明还可以适用于例如无腿座椅(leglesschair)等所有的椅子中。即,本申请发明只要是普通的椅子便没有特别限定。
图1~图9表示收容在靠背部3内部的移动机构28和按摩机构17的升降和进退动作。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5的左右方向称为靠背部3(办公椅1)的前后方向,将图5的上下方向称为靠背部3的上下方向。将图5中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称为靠背部3的左右方向或者宽度方向。这些方向与由坐在图1所示的办公椅1上的使用者看的方向一致。
首先,对于本发明的椅子1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涉及的椅子1(以下,有时称之为“办公椅1”。)具有:供使用者就座的座部2、配置在座部2的后部并被设置为能够支撑使用者背部的靠背部3、以及内置在靠背部3中并对就座于座部2上的使用者的背部施加按摩动作的按摩机构17,并且,在靠背部3的内部设有支架11。
该按摩机构17经由移动机构28配置在支架11上,并且,通过该移动机构28能够使该按摩机构17从内置于靠背部3中的位置朝向靠背部3的前方移动。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办公椅1具有头枕(headrest)4和扶手部5,其中,头枕4以竖立的状态设置在靠背部3的上部,扶手部5位于座部2的左右两侧,就座于座部2上的使用者可以将胳膊肘放在扶手部5上。
如图1、图5所示,当不对使用者背部进行按摩时,该办公椅1的按摩机构17收容在靠背部3的内部。即,本实施方式的办公椅1的外观与普通的办公椅1基本相同。
以下,对本发明的办公椅1详细地进行说明。
座部2是呈长方形的部件,其具有足够从下方支撑就座使用者臀部的宽度,并且使用缓冲材料形成。
如图1所示,在座部2的左右两端部设有一对能够放置使用者胳膊肘的扶手部5。另外,在座部2的下部设有底座6,该底座6相对于地面支撑座部2从而使座部2位于地面上方。
底座6由支撑部件7和多个支脚8构成,其中,支撑部件7从下方支撑座部2,多个支脚8从支撑部件7起沿大致水平方向或者稍微朝向下方呈放射状地设置。各支脚8的前端设有滚动自如的轮子9(滚动轮(caster))。
配置在由底座6支撑的座部2后方的靠背部3是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部件,其具有足够支撑使用者的背部和腰部等的面积,并被形成为从正面观察时在上下方向上长的大致长方形状,并且,靠背部3由缓冲材料形成,从而使用者靠着比较舒适。另外,在靠背部3上,以从其上部起朝向上方竖立的状态设有头枕4。
另外,优选在背靠部3中设有斜度调整机构(recliningmechanism),从而使用者能够使上半身(背部)向后倾斜从而得到放松。
在靠背部3的内部设有支架11(之后详细叙述)和按摩机构17,其中,支架11能够充分地支撑使用者的背部,按摩机构17用于对就座于座部2上的使用者的背部~腰部施加揉捏或拍打、或者振动等按摩动作。
另外,在靠背部3的表层面62(与使用者的背部和腰部接触的面)的下侧形成有从正面观察时呈大致长方形的切口部10,该切口部10具有能够使收容在靠背部3中的按摩机构17移动至表层面62前方的面积。即,切口部10的面积大于按摩机构17的正面观察时的尺寸。
如图2~图9所示,配置在靠背部3内部的支架11是被配置在靠背部3内部的部件,其下端部被枢轴支撑在座部2的后部或者底座6的后部,并且,支架11被设置为朝向斜后方延伸。
支架11是从正面观察时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框体,并且是将多个金属制成的管材或角材等棒状部件架设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具体而言,支架11设有第一支架部件12和第二支架部件13,其中,第一支架部件12配置有左右一对且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第二支架部件13沿左右方向架设配置在第一支架部件12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第二支架部件13的长度比第一支架部件12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支架部件12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配置有两个第二支架部件13。
另外,在第一支架部件12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处,朝向左右方向内侧设有与移动机构28(之后详细叙述)卡合的卡合部件14。该卡合部件14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为规定长度,并且,在卡合部件14的前端(朝向左右方向内侧突出的端部)上设有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撑移动机构28的卡合片15。
卡合片15是大致正方形状的板材,其被配置为板材的平面朝向前后上下方向,并且,在卡合片15的平面的前侧形成有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枢轴支撑移动机构28的孔16。
按摩机构17经由移动机构28配置在支架11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与下部之间。
按摩机构17是一种揉背装置,其具有配置有左右一对的按摩部件18、和使该一对按摩部件18进行动作的按摩部19。将设置于左侧的按摩部件18称为“左侧按摩部件20”,将设置于右侧的按摩部件18称为“右侧按摩部件24”。该左侧按摩部件20、右侧按摩部件24以在左右方向上相隔规定间隔的方式分别设有一个。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按摩机构17的按摩部19是构成下述连杆机构29(平行连杆机构)的连杆部件中的一个。
如图2和图3所示,上述左侧按摩部件20具有从按摩部19侧朝向使用者侧(朝向前方)突出的左臂部件21。该左臂部件21的突出端(前端)分开朝向上方和下方这两个方向突出,在分叉后的上侧前端部和下侧前端部上分别配置有施疗部件(左上施疗部件22和左下施疗部件23)。
另外,与左侧按摩部件20同样,右侧按摩部件24也具有从按摩部19侧朝向使用者侧(朝向前方)突出的右臂部件25。该右臂部件25的突出端(前端)分开朝向上方和下方这两个方向突出,在分叉后的上侧前端部和下侧前端部上分别配置有施疗部件(右上施疗部件26和右下施疗部件27)。
当上述按摩机构17进行使左臂部件21与右臂部件25相互靠近或远离的动作时,左上施疗部件22与右上施疗部件26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靠近或远离,或者,左下施疗部件23与右下施疗部件27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靠近或远离。通过该靠近或远离动作,能够将背部和腰部(施疗部)夹在上侧的左右施疗部件22、26以及下侧的左右施疗部件23、27之间,从而进行揉捏按摩。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举揉背装置为例对按摩机构17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是能够对背部和腰部施加充分的按摩动作的装置(例如,通过使施疗部件转动来进行按摩动作的装置、或者通过使气囊膨胀或收缩来进行按摩动作的装置等),便没有特别限定。
接着,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特征性结构、即移动机构28详细地进行说明。
移动机构28被构成为:能够使按摩机构17从内置在靠背部3(支架11)中的位置移动至靠背部3的前方且能够对使用者背部进行按摩的位置。
另外,移动机构28被构成为:能够使按摩机构17从收容在靠背部3内部的收容位置(之后详细叙述)移动至与靠背部3的表层面62(与使用者的背部和腰部接触的面)并排排列的位置、即表层位置(之后详细叙述)。
另外,在对移动机构28的结构进行说明时,在各图中将各个部件的配置位置或结构的一部分省略、或者描绘得更加容易查看。
例如,图2~图9等中所示的靠背部3,均仅示出了其内部的移动机构28、支架11以及按摩机构17的结构,而省略了通常配置在支架11外侧的靠背部3(表层面62)等部件。另外,在图5~图9中,将构成移动机构28的各部件适当地描绘得更为清楚,以便容易查看移动机构28的部分结构。
即,表示本发明的办公椅1中的靠背部3的内部机构的结构附图可能会与实物的内部机构的结构有所不同。
移动机构28由连杆机构29和驱动部54构成,其中,连杆机构29用于使按摩机构17移动,驱动部54配置在支架11的下部且用于使连杆机构29摆动。
连杆机构29是平行连杆机构,其具有第一连杆部件30、第二连杆部件39以及摆动连杆部件49,其中,第一连杆部件30的一端31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接在按摩机构17的下侧,其中间部33连接在驱动部54的转动轴55上;第二连杆部件39与第一连杆部件30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不同位置处,并且,第二连杆部件39的中间部42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枢轴支撑在支架11上,并且,其一端40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接在按摩机构17的上侧;摆动连杆部件49的一端50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枢轴支撑在第一连杆部件30的另一端32上,并且,其另一端51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枢轴支撑在第二连杆部件39的另一端41上。
详而言之,第一连杆部件30在支架11的下部且左右一对的第一支架部件12的左右方向内侧配置有一对。
该第一连杆部件30是被形成为侧视时呈L字状的板材,其一端31的长度比另一端长,并且,该一端31以绕左右方向轴心转动自如的方式连接在按摩机构17的下侧。另外,其另一端32以绕左右方向轴心转动自如的方式连接在下述摆动连杆部件49的一端50上。
在第一连杆部件30的一端31上,形成有用于将其枢轴支撑在按摩机构17下侧的孔34。在使该孔34与形成于按摩机构17(按摩部19)下侧的孔60对准后,在其中嵌入枢轴销37。嵌有该枢轴销37的孔34成为第一连杆部件30的一端的枢轴点(pivotpoint)A。
另一方面,在第一连杆部件30的另一端32上,形成有用于将其枢轴支撑在摆动连杆部件49的一端50上的孔35。在使该孔35与形成于摆动连杆部件49的一端50上的孔52对准后,在其中嵌入枢轴销38。嵌有该枢轴销38的孔35成为第一连杆部件30的另一端的枢轴点B。
另外,在L字状第一连杆部件30的中间部33、即弯曲部33上形成有孔36,配置在驱动部54中的转动轴55贯穿该孔36。通过将转动轴55固定在该弯曲部33的孔36中并将其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加以支撑,从而使第一连杆部件30随着转动轴55的转动而绕转动轴55的轴心旋转。贯穿有该转动轴55的孔36成为第一连杆部件30的弯曲部33的枢轴点C。
即,在第一连杆部件30中,固定在转动轴55上且被枢轴支撑为转动自如的枢轴点C,配置在被枢轴支撑在按摩机构17下侧的枢轴点A与被枢轴支撑在摆动连杆部件49一端上的枢轴点B之间。
由此,第一连杆部件30能够绕转动轴55的轴心(枢轴点B)从其一端31朝向支架11的后侧斜上方的位置摆动至一端31朝向该支架11的前方的位置。
在该第一连杆部件30的上方配置有左右一对的第二连杆部件39。
第二连杆部件39在支架11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且左右一对的第一支架部件12的左右方向内侧配置有一对。
与第一连杆部件30同样,第二连杆部件39也是被形成为侧视时呈L字状的板材,其一端40的长度比另一端41长,并且该一端40以绕左右方向轴心转动自如的方式连接在按摩机构17的上侧。另外,另一端41以绕左右方向轴心转动自如的方式连接在下述摆动连杆部件49的另一端51上。
即,第二连杆部件39的形状与第一连杆部件30大致相同。
另一方面,该第二连杆部件39的一端40位于比另一端41更靠近左右方向内侧的位置处,这一点与第一连杆部件30的形状不同。
在第二连杆部件39的一端40上,形成有用于将其枢轴支撑在按摩机构17上侧的孔43。在使该孔43与形成于按摩机构17上侧的孔61对准后,在其中嵌入枢轴销46。嵌有该枢轴销46的孔43成为第二连杆部件39的一端的枢轴点D。
另一方面,在第二连杆部件39的另一端41上,形成有用于将其枢轴支撑在摆动连杆部件49的另一端51上的孔44。在使该孔44与形成于摆动连杆部件49的另一端51上的孔53对准后,在其中嵌入枢轴销47。嵌有该枢轴销47的孔44成为第二连杆部件39的另一端的枢轴点E。
另外,在L字状第二连杆部件39的中间部42、即弯曲部42上,形成有用于将其枢轴支撑在卡合部件14(支架11)的卡合片15上的孔45。在使该孔45与形成于卡合片15上的孔16对准后,在其中嵌入枢轴销48。
通过利用枢轴销48将该弯曲部42的孔45与卡合片15的孔16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枢轴支撑,从而第二连杆部件39能够绕枢轴销48的轴心旋转。嵌有该枢轴销48的孔成为第二连杆部件39的弯曲部42的枢轴点F。
即,在第二连杆部件39中,被枢轴支撑在卡合片15上的枢轴点F配置在被枢轴支撑在按摩机构17上侧的枢轴点D与被枢轴支撑在摆动连杆部件49的另一端51上的枢轴点E之间。
另外,第二连杆部件39的弯曲部42的枢轴点F位于第一连杆部件30的弯曲部33的枢轴点C的大致正上方,第二连杆部件39与第一连杆部件30大致同样地转动。
即,第二连杆部件39能够绕嵌在弯曲部42(卡合片15)中的枢轴销48的轴心从其一端40朝向支架11的后侧斜上方的位置摆动至其一端40朝向该支架11的前方的位置。
在该第二连杆部件39与第一连杆部件30之间配置有左右一对摆动连杆部件49。
摆动连杆部件49以架设于第一连杆部件30的另一端32与第二连杆部件39的另一端41之间的方式配置有一对。
摆动连杆部件49是长条状的板材,该板材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与按摩机构17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即枢轴点A与枢轴点D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该摆动连杆部件49被配置为与按摩机构17的上下方向平行。
在摆动连杆部件49的一端50(下端)上,形成有用于将其枢轴支撑在第一连杆部件30的另一端32上的孔52。如上所述,通过在该孔52中嵌入枢轴销38,从而将摆动连杆部件49的一端50枢轴支撑在第一连杆部件30的另一端32上(枢轴点B)。
另一方面,在摆动连杆部件49的另一端51(上端)上,形成有用于将其枢轴支撑在第二连杆部件39的另一端41上的孔53。如上所述,通过在该孔53中嵌入枢轴销47,从而将摆动连杆部件49的另一端51枢轴支撑在第二连杆部件39的另一端41上(枢轴点E)。
另外,如图4所示,该摆动连杆部件49的一端50位于比另一端51更靠近左右方向内侧的位置处,并且,该摆动连杆部件49在俯视时呈将第一连杆部件30的另一端32与第二连杆部件39的另一端41之间在宽度方向上的差(枢轴点B与枢轴点E在宽度方向上的偏差)弥补的形状。
即,摆动连杆部件49能够沿着支架11的上下(长度)方向从支架11的中间部朝向下方(侧视时与第一支架部件12重叠的位置)移动。
由此,当驱动部54的转动轴55进行旋转时,连杆机构29中的、被枢轴支撑在按摩机构17下侧的第一连杆部件30绕转动轴55的轴心摆动。与此同时,被枢轴支撑在按摩机构17上侧的第二连杆部件39绕嵌在卡合片15中的枢轴销48的轴心摆动。
另外,被枢轴支撑在第一连杆部件30和第二连杆部件39上的摆动连杆部件49从支架11的上下方向中间部朝向后下方摆动。
于是,通过第一连杆部件30、第二连杆部件39以及摆动连杆部件49的摆动,使按摩机构17在维持水平状态的同时,从下侧朝向前侧斜向上移动、即从靠背部3的内部朝向表层面62的前方移动。
此时,枢轴点A、枢轴点D绕转动轴55的轴心从支架11的后方朝向前方移动。另一方面,枢轴点B、枢轴点E绕转动轴55的轴心从支架11的前方朝向后方移动。
另外,在连杆机构29中,摆动连杆部件49的一端50位于比另一端51更靠近左右方向内侧的位置处,并且第二连杆部件39的一端40位于比另一端41更靠近左右方向内侧的位置处,由此,第一连杆部件30、第二连杆部件39、摆动连杆部件49以及按摩机构17(连杆部件的作用)在转动时互不干扰。
在该连杆机构29的下侧配置有用于使该连杆机构29摆动的驱动部54。
驱动部54由转动轴55、电动机56以及齿轮箱57构成,其中,转动轴55用于使连杆机构29进行摆动,电动机56用于产生旋转驱动力,齿轮箱57将所产生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转动轴55从而驱动转动轴55进行旋转。
配置于支架11下端部的电动机56被配置为其旋转驱动轴朝向左右方向,并且,电动机56的一根旋转驱动轴(未图示)朝向左侧突出,在该旋转驱动轴上安装有驱动齿轮(drivegear)(未图示)。另一方面,转动轴55配置在电动机56的旋转驱动轴的后方,并且被配置为与该旋转驱动轴平行,在转动轴55的左端侧安装有从动齿轮(drivengear)(未图示),该从动齿轮与上述驱动齿轮啮合。该从动齿轮和驱动齿轮内置在齿轮箱57内,并且经由该从动齿轮和驱动齿轮而将电动机56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转动轴55。
该驱动部54经由配置在支架11下部的一对支撑部件58、59而被支撑在支架11的下部。
支撑部件58、59是通过压力加工等将板片形成为规定形状的部件,并且以从支架11下部朝向前方突出的方式配置有一对。
左侧的支撑部件58支撑齿轮箱57和电动机56。另外,转动轴55的左侧由齿轮箱57支撑,在该支撑位置嵌有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转动轴55的轴承(未图示)。另一方面,右侧的支撑部件59支撑转动轴55和电动机56,在转动轴55的支撑位置嵌有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转动轴55的轴承(未图示)。
接着,根据图5~图9对于通过上述移动机构28、即连杆机构29所实现的五个姿态(收容位置处的姿态、表层位置处的姿态、第一按摩位置处的姿态、第二按摩位置处的姿态、第三按摩位置处的姿态)、换言之本发明的椅子1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侧视剖面图中,开始摆动前的连杆机构29和按摩机构17收容在支架11内部的位置称之为收容位置。
如图6所示,在侧视剖面图中,通过开始摆动的连杆机构29而使按摩机构17的左下施疗部件23、右下施疗部件27与表层面62接触的位置称之为表层位置。
如图7所示,在侧视剖面图中,通过正在摆动的连杆机构29而使按摩机构17的左右下侧以及左右上侧的施疗部件22、23、26、27从表层面62突出的位置称之为第一按摩位置(上位置)。
如图8所示,在侧视剖面图中,通过正在摆动的连杆机构29而使按摩机构17从表层面62突出的位置(按摩机构17的左右下侧以及左右上侧的施疗部件22、23、26、27从表层面62进一步突出的位置)称之为第二按摩位置(中位置)。
如图9所示,在侧视剖面图中,通过正在摆动的连杆机构29而使按摩机构17从表层面62突出并且移动至表层面62(靠背部3)下部的位置称之为第三按摩位置(下位置)。
通过移动机构28,能够使按摩机构17顺畅地在上述五个位置或者姿态之间移动。
首先,如图5所示,在处于收容位置时,第一连杆部件30和第二连杆部件39的一端31、40朝向后侧斜上方,另一端32、41朝向前侧斜上方。另一方面,摆动连杆部件49沿上下方向位于支架11的前侧且与其相隔规定距离的位置处,并且,摆动连杆部件49与按摩机构17处于大致同一高度位置处。
由此,当L字状的第一连杆部件30和第二连杆部件39呈朝向下方凸起状态时,枢轴点A和枢轴点B均处于朝向前后方向的大致水平线上。另外,枢轴点D和枢轴点E也处于朝向前后方向的大致水平线上。
另一方面,当摆动连杆部件49呈大致垂直的状态时,摆动连杆部件49的另一端(枢轴点E)位于相比其一端(枢轴点B)稍微靠向前方的位置处。
在处于收容位置时,通过紧凑收起的连杆机构29而使按摩机构17位于侧视时与支架11重叠的位置处。即,处于收容位置的按摩机构17完全被收容在靠背部3的内部。
在处于上述收容位置的移动机构28中,当使电动机56朝向正转方向旋转而进行驱动时,第一连杆部件30绕转动轴55的轴心转动,连杆机构29的姿态从收容位置转变为表层位置。
接着,如图6所示,在处于表层位置时,第一连杆部件30和第二连杆部件39的一端31、40与处于收容位置时相比更加朝向后侧斜上方,而另一端32、40与处于收容位置时相比更加朝向前侧斜下方。另一方面,摆动连杆部件49沿上下方向位于支架11的前侧且与其相隔规定距离的位置处,并且位于相比按摩机构17稍微靠向下方的位置处。
由此,当L字状的第一连杆部件30和第二连杆部件39呈朝向下方凸起的状态且朝向前方转动时,枢轴点A位于枢轴点B上方且与其相隔规定距离,枢轴点D位于枢轴点E上方且与其相隔规定距离。
另一方面,当通过第一连杆部件30和第二连杆部件39而使摆动连杆部件49朝向下方移动时,摆动连杆部件49的另一端(枢轴点E)位于相比其一端(枢轴点B)稍微靠向前方的位置处。
在处于表层位置时,通过开始摆动的连杆机构29而使按摩机构17处于侧视时从支架11稍微朝向前方上侧稍微突出的位置处,并且,左右下侧的施疗部件23、27从表层面62突出。
由此,从表层面62突出的左右下侧的施疗部件23、27与靠在靠背部3上的使用者的腰部抵接,从而能够支撑该腰部。因此,也可以将该表层位置认为是实现上述从背部侧支撑使用者上半身的姿态的“腰部支撑位置”。
在处于上述表层位置的移动机构28中,当使电动机56进一步朝向正转方向旋转而进行驱动时,第一连杆部件30的一端31绕转动轴55的轴心旋转摆动至朝向支架11的前侧斜上方的位置处,连杆机构29的姿态从表层位置向第一按摩位置转移。
如图7所示,在处于第一按摩位置时,第一连杆部件30和第二连杆部件39的一端31、40处于与支架11的上下方向大致重叠(与支架11的上下方向大致平行)的位置处,而其另一端32、41处于与支架11的上下方向垂直的位置(沿水平方向朝向前方突出的位置)处。
另一方面,摆动连杆部件49位于支架11的前侧且与处于表层位置时相比其与支架11之间的距离变小且向下降低的位置处,并且,摆动连杆部件49的另一端处于与按摩机构17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大致重叠的位置处。
由此,当L字状的第一连杆部件30的一端31和第二连杆部件39的一端40呈大致垂直的状态(另一端呈大致水平的状态)时,枢轴点A与枢轴点C在上下方向上大致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枢轴点D与枢轴点F在上下方向上大致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即,枢轴点A、枢轴点D、枢轴点C以及枢轴点F在上下方向上大致处于同一条直线上。
另外,枢轴点B与枢轴点C沿水平方向大致处于同一条直线的前后位置上,枢轴点E与枢轴点F沿水平方向大致处于同一条直线的前后位置上。
另一方面,当摆动连杆部件49朝向下方移动时,其另一端51(枢轴点E)位于相比其一端50(枢轴点B)稍微靠向前方的位置处。
在处于第一按摩位置时,通过正在摆动的连杆机构29而使按摩机构17处于侧视时稍微朝向支架11的前方上侧稍微突出的位置处,左右下侧以及左右上侧的施疗部件22、23、26、27从表层面62突出。
由此,从表层面62突出的左右下侧以及左右上侧的施疗部件22、23、26、27呈下述状态,即:与靠在靠背部3上的使用者的腰部和背部抵接,从而能够对该腰部和背部施加按摩动作。
在处于上述第一按摩位置的移动机构28中,当使电动机56进一步朝向正转方向旋转而进行驱动时,第一连杆部件30的一端31绕转动轴55的轴心旋转摆动至支架11的前方且下方侧的位置处,连杆机构29的姿态从第一按摩位置向第二按摩位置转移。
如图8所示,在处于第二按摩位置时,第一连杆部件30和第二连杆部件39的一端31、40处于与支架11的上下方向垂直的位置(沿水平方向朝向前方突出的位置)处,而另一端32、41处于与支架11的上下方向大致重叠(与支架11的上下方向大致平行)的位置处。
另一方面,摆动连杆部件49位于与支架11的上下方向大致重叠(与支架11的上下方向大致平行)的位置处,并且与第一连杆部件30的另一端32和第二连杆部件39的另一端41大致处于同一条直线上。
由此,当L字状的第一连杆部件30的一端31和第二连杆部件39的一端40呈大致水平的状态(另一端呈大致垂直的状态)时,枢轴点A与枢轴点C沿水平方向大致处于同一条直线的前后位置上,枢轴点D与枢轴点F沿水平方向大致处于同一条直线的前后位置上。
另外,枢轴点B与枢轴点C在上下方向上大致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枢轴点E与枢轴点F在上下方向上大致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即,枢轴点B、枢轴点C、枢轴点E以及枢轴点F在上下方向上大致处于同一条直线上。
在处于第二按摩位置时,通过正在摆动的连杆机构29而使按摩机构17处于侧视时朝向支架11的前方突出的位置处,左右下侧以及左右上侧的施疗部件22、23、26、27从表层面62大幅突出。
由此,从表层面62大幅突出的左右下侧以及左右上侧的施疗部件22、23、26、27与靠在靠背部3上的使用者的腰部等抵接,从而能够对该腰部等施加按摩动作。
在处于上述第二按摩位置的移动机构28中,当使电动机56进一步朝向正转方向旋转而进行驱动时,第一连杆部件30的一端31绕转动轴55的轴心旋转摆动至朝向支架11的前侧斜下方的位置处,连杆机构29的姿态从第二按摩位置向第三按摩位置转移。
如图9所示,在处于第三按摩位置时,第一连杆部件30和第二连杆部件39的一端31、40处于朝向水平方向前侧稍微斜向下的位置处,而另一端32、41处于朝向支架11上下方向的后侧斜下方的位置处。
另一方面,摆动连杆部件49处于与支架11的上下方向大致重叠(与支架11的上下方向大致平行)的位置处,并且与第一连杆部件30的另一端32和第二连杆部件39的另一端41大致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此时,与处于第二按摩位置时相比,摆动连杆部件49稍微朝向上方移动。
由此,当L字状的第一连杆部件30的一端31和第二连杆部件39的一端40处于朝向前侧稍微斜向下的位置处时,枢轴点A与枢轴点B沿水平方向大致处于同一条直线的前后位置上,枢轴点D与枢轴点E沿水平方向大致处于同一条直线的前后位置上。
另外,摆动连杆部件49在上述五个位置(收容位置、表层位置、第一按摩位置、第二按摩位置、第三按摩位置)之间仅沿上下方向移动,而其前后方向上的姿态几乎未变。即,摆动连杆部件49使按摩机构17始终保持水平姿态。
在处于第三按摩位置时,通过正在摆动的连杆机构29而使按摩机构17处于侧视时朝向支架11的前侧下方突出的位置处,左右下侧以及左右上侧的施疗部件22、23、26、27位于靠背部3的下侧。
由此,在靠背部3的下侧位置处,大幅突出的左右下侧以及左右上侧的施疗部件22、23、26、27与靠在靠背部3上的使用者的下侧腰部(臀部附近)抵接,从而能够对该下侧腰部施加按摩动作。
另外,在将按摩机构17收容到靠背部3的内部时(例如从图9的状态返回图5的状态时),使电动机56反向旋转,从而使第一连杆部件30朝向后方摆动。当第一连杆部件30朝向后方摆动时,第二连杆部件39也进行摆动,从而将按摩机构17收容到靠背部3(支架11)内部。于是,连杆机构29(移动机构28)从第三按摩位置起经由第二按摩位置、第一按摩位置、表层位置向收容位置转移。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椅子1中,通过使电动机56正向旋转,能够使连杆机构29从收容位置向第三按摩位置转变,通过使电动机56反向旋转而使各部件反向动作,从而能够使连杆机构29从第三按摩位置向收容位置转变。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椅子1,仅在对使用者背部施加按摩动作时,能够容易地使收容在靠背部3内部的按摩机构17与使用者背部抵接。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椅子1的结构简单,并且能够使移动机构28摆动至各种姿态,而且能够使按摩期间的使用者得到放松。
另外,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一连杆部件30配置在支架11下部,且第二连杆部件39配置在第一连杆部件30上部的机构对连杆机构29进行了说明,但是,连杆机构29也可以形成为第一连杆部件30和第二连杆部件39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相反位置上的机构。
即,作为连杆机构29的变形例,例如也可以将连杆机构29形成为:具有第一连杆部件30、第二连杆部件39以及摆动连杆部件49,并且预先将用于使连杆机构29摆动的驱动部50配置在支架11的上部。其中,该第一连杆部件30的一端31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接在按摩机构17的上侧,其中间部33连接在驱动部54的转动轴55上;该第二连杆部件39与第一连杆部件30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不同位置上,并且,第二连杆部件39的中间部42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枢轴支撑在支架11上,其一端40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接在按摩机构17的下侧;该摆动连杆部件49的一端50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枢轴支撑在第一连杆部件30的另一端32上,其另一端51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枢轴支撑在第二连杆部件39的另一端41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驱动部54的转动轴55连接在第一连杆部件30的中间部33上,从而通过该第一连杆部件30的转动而进行转动的机构对连杆机构29进行了说明。但是,该连杆机构29也可以形成为:将驱动部54的转动轴55连接在第二连杆部件39的中间部42上,从而通过该第二连杆部件39的转动而进行转动。
即,上述连杆机构29及其变形例是存在有很多种的平行连杆机构的一例,只要是能够进行“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机构的动作(按摩机构17的进退动作)的机构,便可以是任意的连杆机构。
尤其是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尚未明确公开的事项、例如运转条件或操作步骤、各种参数、构成部件的尺寸、重量、体积等,均未超出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实施的范围,而采用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想到的值。
另外,本申请发明的结构、技术思想并不限定于办公椅1,也能够适用于无腿座椅等普通的椅子或沙发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举具有扶手部5和头枕4的办公椅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仅具有座部2、靠背部3以及底座6的办公椅1。

Claims (9)

1.一种椅子,其具有:座部、配置在所述座部的后部且被设置为能够支撑使用者背部的靠背部、以及内置在所述靠背部中且对就座于座部上的使用者的背部施加按摩动作的按摩机构,
所述椅子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靠背部的内部设有支架,所述按摩机构经由移动机构配置在所述支架上,
所述移动机构被构成为:能够使所述按摩机构从内置在所述靠背部中的位置移动至所述靠背部的前方且能够对使用者的背部进行按摩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机构被构成为:能够使所述按摩机构从收容在靠背部内部的收容位置移动至与所述靠背部的表层面并排排列的位置即表层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机构由连杆机构和驱动部构成,其中,所述连杆机构用于使所述按摩机构进行移动,所述驱动部配置在所述支架上并且使所述连杆机构进行摆动,
所述连杆机构具有:
第一连杆部件,其一端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接在按摩机构上,中间部连接在所述驱动部的转动轴上;
第二连杆部件,其与第一连杆部件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上,并且,所述第二连杆部件的中间部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枢轴支撑在所述支架上,其一端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接在按摩机构上;以及
摆动连杆部件,其一端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枢轴支撑在所述第一连杆部件的另一端上,并且,所述摆动连杆部件的另一端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枢轴支撑在第二连杆部件的另一端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杆部件是被形成为侧视时呈L字状的部件,所述L字状的一端的长度比另一端长,并且该一端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接在所述按摩机构的下侧,
作为所述L字状中间部的弯曲部被固定在配置于所述驱动部中的转动轴上并且被枢轴支撑为转动自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杆部件是被形成为侧视时呈L字状的部件,所述L字状的一端的长度比另一端长,并且该一端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接在所述按摩机构的上侧,
作为所述L字状中间部的弯曲部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枢轴支撑在支架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杆部件和第二连杆部件,能够从其一端朝向所述支架的后侧斜上方的位置摆动至该一端朝向该支架的前方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连杆部件中,固定在所述转动轴上并且被枢轴支撑为转动自如的枢轴点配置在被枢轴支撑在按摩机构下侧的枢轴点与被枢轴支撑在摆动连杆部件上的枢轴点之间,
在所述第二连杆部件中,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枢轴支撑在所述支架上的枢轴点配置在被枢轴支撑在按摩机构的上侧的枢轴点与被枢轴支撑在摆动连杆部件上的枢轴点之间。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连杆部件是长条状的板材,并且,所述板材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按摩机构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大致相同,
该摆动连杆部件与所述按摩机构的上下方向平行。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杆机构中,所述摆动连杆部件的一端位于相比其另一端更靠近左右方向内侧的位置处,所述第二连杆部件的一端位于相比其另一端更靠近左右方向内侧的位置处。
CN201410437844.2A 2014-06-18 2014-08-29 椅子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1931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25394A JP2016002365A (ja) 2014-06-18 2014-06-18 椅子
JP2014-125394 2014-06-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93130A true CN105193130A (zh) 2015-12-30
CN105193130B CN105193130B (zh) 2018-03-23

Family

ID=5216406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3784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193130B (zh) 2014-06-18 2014-08-29 椅子
CN201420495329.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71278U (zh) 2014-06-18 2014-08-29 椅子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495329.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71278U (zh) 2014-06-18 2014-08-29 椅子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002365A (zh)
CN (2) CN105193130B (zh)
HK (1) HK1212872A1 (zh)
SG (1) SG10201406988XA (zh)
TW (1) TWI5449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02365A (ja) * 2014-06-18 2016-01-12 大東電機工業株式会社 椅子
CN108836793B (zh) * 2018-07-10 2020-11-27 温州怡沃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人工智能按摩椅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00160A (ja) * 2005-06-21 2007-01-11 Family Co Ltd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CN101068524A (zh) * 2004-11-30 2007-11-07 大东电机工业株式会社 椅子型按摩机及按摩机构
CN101222897A (zh) * 2005-06-20 2008-07-16 发美利株式会社 椅子型按摩机、按摩机、椅子型按摩机的操作装置、以及椅子型按摩机用的遥控装置
CN102149360A (zh) * 2009-11-24 2011-08-10 大东电机工业株式会社 设在椅子型按摩机上的揉背装置及具有该揉背装置的椅子型按摩机
CN102231973A (zh) * 2011-02-14 2011-11-02 大东电机工业株式会社 揉背装置、以及具备该揉背装置的椅型按摩机
CN203634433U (zh) * 2013-07-29 2014-06-11 大东电机工业株式会社 按摩装置以及设有该按摩装置的座椅式按摩器
CN204071278U (zh) * 2014-06-18 2015-01-07 大东电机工业株式会社 椅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98527B2 (ja) * 1990-06-04 2000-10-16 株式会社フジ医療器 マッサージ機
JP2519261Y2 (ja) * 1991-07-18 1996-12-04 株式会社フジ医療器 振動機構付事務用椅子
JP2006296960A (ja) * 2005-04-25 2006-11-02 Family Co Ltd マッサージ機能付き椅子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8524A (zh) * 2004-11-30 2007-11-07 大东电机工业株式会社 椅子型按摩机及按摩机构
CN101222897A (zh) * 2005-06-20 2008-07-16 发美利株式会社 椅子型按摩机、按摩机、椅子型按摩机的操作装置、以及椅子型按摩机用的遥控装置
JP2007000160A (ja) * 2005-06-21 2007-01-11 Family Co Ltd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CN102149360A (zh) * 2009-11-24 2011-08-10 大东电机工业株式会社 设在椅子型按摩机上的揉背装置及具有该揉背装置的椅子型按摩机
CN102231973A (zh) * 2011-02-14 2011-11-02 大东电机工业株式会社 揉背装置、以及具备该揉背装置的椅型按摩机
CN203634433U (zh) * 2013-07-29 2014-06-11 大东电机工业株式会社 按摩装置以及设有该按摩装置的座椅式按摩器
CN204071278U (zh) * 2014-06-18 2015-01-07 大东电机工业株式会社 椅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93130B (zh) 2018-03-23
TWI544915B (zh) 2016-08-11
SG10201406988XA (en) 2016-01-28
HK1212872A1 (zh) 2016-06-24
CN204071278U (zh) 2015-01-07
JP2016002365A (ja) 2016-01-12
TW201600080A (zh) 2016-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56371B (zh) 座椅式按摩器
JP5892724B2 (ja)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US8500664B2 (en) Massage chair with foot massaging device
CN103596539B (zh) 座椅式按摩器
CN204071278U (zh) 椅子
KR101359212B1 (ko) 마사지기
JP2012235879A (ja)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JP4037674B2 (ja) 椅子
JP6833170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CN104173170B (zh) 座椅式按摩器
JP6711664B2 (ja) 移乗支援装置
JP4719055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6274692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TWI713992B (zh) 椅子型按摩機
WO2008050643A1 (en) Sofa
JP6600655B2 (ja)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WO2015166690A1 (ja)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JP7454850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7572094B2 (ja) 椅子
JP7266851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3836713B2 (ja) リラクゼーション椅子
JP5745459B2 (ja)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JP2017170124A (ja) 運動補助装置
JP2019118606A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2004321384A (ja) ソファ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1287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21287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