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61777B - 一种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61777B
CN105061777B CN201510592983.7A CN201510592983A CN105061777B CN 105061777 B CN105061777 B CN 105061777B CN 201510592983 A CN201510592983 A CN 201510592983A CN 105061777 B CN105061777 B CN 1050617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jugated polymer
fluorescent material
piq
white
hyperbranch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9298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61777A (zh
Inventor
许并社
孙静
王�华
武钰铃
张跳梅
陈伟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51059298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061777B/zh
Publication of CN1050617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617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617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617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Landscapes

  • Polyoxymethylene Polymers And Polymers With Carbon-To-Carbon Bo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具有下述结构式,以红色磷光Ir(Ш)配合物为核心,绿色荧光基团接入蓝色荧光聚芴衍生物基团的支链中作为骨架,通过调控接入红色磷光Ir(Ш)配合物和绿色荧光基团的含量,利用三基色原理实现白光发射。本发明聚合物的电致发光光谱覆盖了整个可见光发射区域,接近于纯白光发射,具有较高的色饱和度,可以作为发光层材料制备高品质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Description

一种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电材料应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具有超支化结构的共轭聚合物,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红色磷光Ir(Ш)配合物核心的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所述聚合物由红、绿、蓝三种发光单元通过共轭化学键连接构成,可以获得高品质的白光电致发光光谱。
背景技术
近年来,利用聚合物制备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由于节能、响应速度快、质量轻、厚度薄、制备工艺简单等特点,在大面积平板照明和显示方面展现了湿法制备的优越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下一代照明的主力军。
聚合物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目前主要有两类:1)掺杂型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2)单一聚合物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掺杂系统中存在相分离现象,严重影响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能,加快器件的老化速率。单一聚合物材料作为发光层,则可以有效地避免相分离现象,增加电致发光器件的稳定性。
单一白光聚合物材料作为单发光层实现白光电致发射,主要是在聚合物中引入不同的发光基团,利用不同发光基团间不完全的能量传递机制和直接地电荷俘获机制得到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根据发光单元不同,单一白光聚合物材料可分为互补色(蓝色/黄色)和三基色(红/绿/蓝)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材料。通过对比,三基色白光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可以得到高品质的电致发光光谱。
在单一白光聚合物材料中,9,9-二辛基芴由于其易修饰,能隙宽,发光效率高等优点,可作为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光谱的蓝光单元;通过化学键引入聚芴体系的2,1,3-苯并噻唑衍生物具有很好的绿光发射性能,可作为单一聚合物的绿光单元。理论上,磷光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可以实现100%的内量子效率,将磷光发色团引入到聚合物材料中,将大幅提高白光聚合物材料的效率。在这一研究领域,不同磷光基团以侧链或直链的连接方式嵌入聚合物主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侧链连接方式使得合成工艺复杂,而直链型结构又使得浓度聚集和三线态(T-T)淬灭现象严重,导致电致发光器件中电流滚降明显,对于器件的应用极为不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本发明的共轭聚合物采用超支化结构,将红色磷光基团作为超支化结构的核心,以共轭化学键的方式接入到由绿色荧光材料与蓝色荧光材料共聚成的骨架链上,以实现红、绿、蓝三基色发射。
提供上述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的制备方法,是本发明的另一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是提供上述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的应用。
本发明所述的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为具有下述式(I)所示结构式的聚合物,以红色磷光Ir(Ш)配合物为核心,并具有三条由绿色荧光材料与蓝色荧光材料共聚构成的支化链。
上述结构式中,M表示红色磷光Ir(Ш)配合物,G表示绿色荧光材料单体,B表示蓝色荧光材料单体,E为封端基团,x和y分别代表一个聚合物分子中蓝色和绿色荧光材料的单体个数,其中x=x1+x2+x3为正整数,y=y1+y2+y3为正整数。
本发明所述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中,核心部分红色磷光Ir(Ш)配合物M的含量为0.02~0.5mol%,绿色荧光材料G的含量为0.008~0.75mol%,蓝色荧光材料B的含量为98.5~99.972mol%。所述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8~200K、数均分子量4~40K,分子量分布指数范围0~6,玻璃化转变温度80~220℃。
在上述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中,优选地,所述红色磷光Ir(Ш)配合物M的含量为0.025~0.2mol%,绿色荧光材料G的含量为0.02~0.3mol%,蓝色荧光材料B的含量为99.4~99.955mol%。所述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10~150K、数均分子量5~30K,分子量分布指数范围1~6,玻璃化转变温度100~200℃。
本发明所述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中,所述红色磷光Ir(Ш)配合物M的发光峰位于570~640nm,可以是具有如下结构式的配合物中的任意一种:
Ir(piq)3,结构式
Ir(piq)2(pytzph),结构式
Ir(piq)2(pytz),结构式
Ir(napy)2(acac),结构式
Ir(piq)2(acac),结构式
Ir(napy)2(pytz),结构式
Ir(ppy)2(piq),结构式
Ir(4mapq)2(acac),结构式
Ir(4m2thq)2(acac),结构式
Ir(ppz)2(piq),结构式
所述的绿色荧光材料单体G为下述具有510~550nm绿光发射峰的化合物中的任意一种:4-(9,9-二辛基芴)-2,1,3-苯并噻唑(PFBT),芴酮(FO),2,3-二(4-苯并噻唑基)喹喔啉(Q-BT),以及具有下述结构通式(II)的苯并噻唑衍生物:
其中,R1,R2各自独立的为C1~8烷基;也可以是烷基链为C1~8烷基的对苯烷氧基;R3为C1~8烷基。
所述的蓝色荧光单体材料B是下述结构通式(III)表示的芴衍生物:
其中,R4,R5各自独立的为C1~8烷基;,n=2~6;;烷基链为C1~8烷基的对苯烷氧基;
优选地,本发明所述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中,所述的红色磷光Ir(Ш)配合物为Ir(piq)3,所述的绿色荧光材料单体G优选为4-(9,9-二辛基芴)-2,1,3-苯并噻唑,所述的蓝色荧光材料单体B优选为9,9-二辛基芴。
本发明所述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中,可以选择苯基、β-萘基、α-萘基、9-苯基咔唑基中的一种作为聚合物的封端基团E,优选为苯基。
以红色磷光Ir(Ш)配合物M的溴化物、绿色荧光材料单体G的溴化物、以及如式(Ⅳ)和式(Ⅴ)所示结构的蓝色荧光材料单体B的衍生物为原料,进行经典的SUZUKI反应,可以制备得到本发明所述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
所述SUZUKI反应的具体制备方法是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将式(Ⅳ)和式(Ⅴ)表示的蓝色荧光材料单体B的衍生物、绿色荧光材料单体G的溴化物与红色磷光Ir(III)配合物M的溴化物四种原料以不同的摩尔配比加入到溶剂甲苯中搅拌混合均匀,再加入催化剂四(三苯基膦)钯(Pd(PPh3)4)和相转移催化剂Aliquat 336,以及K2CO3水溶液,搅拌升温至回流温度反应48~60h,最后加入带有封端基团E的封端材料,反应得到含有目标产物的反应液。
其中,所述四种原料中,红色磷光Ir(III)配合物M的溴化物与绿色荧光材料单体G的溴化物以及蓝色荧光材料单体B的两种衍生物(Ⅳ)和(Ⅴ)的摩尔比为1∶0.5~25∶98~1998∶100~2000;优选地,所述红色磷光Ir(III)配合物M的溴化物与绿色荧光材料G的溴化物以及蓝色荧光材料B的两种衍生物(Ⅳ)和(Ⅴ)的摩尔比为1∶0.5~10∶98~1998∶100~2000。
上述制备方法中,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所述四(三苯基膦)钯的摩尔用量为原料中参与SUZUKI反应的官能团总摩尔用量的1~3mol%。
上述制备方法中,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所述含有目标产物的反应液的后处理步骤:将含有目标产物的反应液冷至室温,用二氯甲烷萃取,水洗有机层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将有机层浓缩后,缓慢倒入快速搅拌的甲醇溶液中析出固体,过滤并干燥,得到的固体利用丙酮进行索氏提取48~72h,将得到的粗产物上硅胶层析柱,以适当配比的二氯甲烷/四氢呋喃混合液作为淋洗液进行洗脱,由此,根据红色磷光铱(III)配合物M含量的不同,得到不同颜色的所述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固体粉末。
上述制备方法中,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所述加入带有封端基团E的封端材料的反应是指先加入封端基团E的硼化物反应12h,再加入封端基团E的溴化物反应12h。优选地,所述封端基团E的硼化物为苯硼酸、9-(4-硼酸苯基)咔唑、α-萘硼酸或β-萘硼酸,所述封端基团E的溴化物为溴苯、9-(4-溴苯基咔唑)、α-溴萘或β-溴萘。所述封端基团E的硼化物的用量为所述四种原料总量的1~3wt%,封端基团E的溴化物的用量为所述四种原料总量的10~35wt%。
更进一步地,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例子,本发明的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可以是以红色磷光Ir(piq)3配合物为核心,绿色荧光材料单体4-(9,9-二辛基芴)-2,1,3-苯并噻唑和蓝色荧光材料单体9,9-二辛基芴共聚构成的支化链骨架结构的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简写为PF-BTm-Ir(piq)3n,其中m和n分别代表该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中的绿光单元以及红光单元摩尔百分含量的1000倍,结构式如式(Ⅵ)所示。
结构式中,x=x1+x2+x3代表聚合物分子中9,9-二辛基芴单体的个数,为正整数;y=y1+y2+y3代表聚合物分子中4-(9,9-二辛基芴)-2,1,3-苯并噻唑单体的个数,为正整数。红色磷光Ir(piq)3配合物在所述共轭聚合物中所占摩尔百分数的取值范围为0.025~0.08mol%,绿色荧光材料单体4-(9,9-二辛基芴)-2,1,3-苯并噻唑在所述共轭聚合物中所占摩尔百分数的取值范围为0.025~0.3mol%,蓝色荧光材料单体9,9-二辛基芴在所述共轭聚合物中所占摩尔百分数的取值范围为99.67~99.95mol%。该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6~20K,重均分子量15~50K,分子量分布指数1.5~4.5,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15~175℃。
作为上述优选例子的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PF-BTm-Ir(piq)3n可以以2,7-二溴-9,9-二辛基芴、2,7-二(4,4,5,5-四甲基-1,3-二氧-2-硼烷基)-9,9-二辛基芴、4,7-二溴-2,1,3-苯并噻唑和Ir(piqBr)3为原料,按照下述路线采用SUZUKI反应制备得到。
具体地,所述反应是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将2,7-二(4,4,5,5-四甲基-1,3-二氧-2-硼烷基)-9,9-二辛基芴、2,7-二溴-9,9-二辛基芴、4,7-二溴-2,1,3-苯并噻唑和Ir(piqBr)3四种原料以500~2000∶478.5~1998∶0.5~20∶1的摩尔配比加入到溶剂甲苯中搅拌混合均匀,再加入催化剂四(三苯基膦)钯(Pd(PPh3)4)和相转移催化剂Aliquat 336,以及K2CO3水溶液,搅拌升温至回流温度反应48~60h,最后加入带有封端基团E的封端材料,反应得到含有目标产物的反应液。再将该含有目标产物的反应液经后处理后,得到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PF-BTm-Ir(piq)3n。
也可以采用下述方法合成目标产物: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将部分反应单体2,7-二(4,4,5,5-四甲基-1,3-二氧-2-硼烷基)-9,9-二辛基芴与4,7-二溴-2,1,3-苯并噻唑加入到溶剂甲苯中搅拌混合均匀,再加入催化剂四(三苯基膦)钯(Pd(PPh3)4)和相转移催化剂Aliquat 336,以及K2CO3水溶液,搅拌升温至回流温度反应6~12h;再将剩余量的反应单体2,7-二(4,4,5,5-四甲基-1,3-二氧-2-硼烷基)-9,9-二辛基芴、2,7-二溴-9,9-二辛基芴和Ir(piqBr)3加入到反应液中,继续反应40~60h;最后加入带有封端基团E的封端材料,反应得到含有目标产物的反应液。其中,反应单体2,7-二(4,4,5,5-四甲基-1,3-二氧-2-硼烷基)-9,9-二辛基芴、2,7-二溴-9,9-二辛基芴、4,7-二溴-2,1,3-苯并噻唑和Ir(piqBr)3的总的摩尔投料比为500~2000∶478.5~1998∶0.5~20∶1)。反应结束后,将该含有目标产物的反应液经后处理后,得到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PF-BTm-Ir(piq)3n。
通过调整各单体的含量,可以得到不同的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PF-BTm-Ir(piq)3n。优选地,2,7-二(4,4,5,5-四甲基-1,3-二氧-2-硼烷基)-9,9-二辛基芴、2,7-二溴-9,9-二辛基芴、4,7-二溴-2,1,3-苯并噻唑和Ir(piqBr)3的摩尔比为1000~2000∶988.5~1998∶0.5~10∶1。
上述制备方法中,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所述原料Ir(piqBr)3通过以下方法制备获得。
1) 以1-氯异喹啉和4-溴苯硼酸为原料合成1-(4-溴苯基)异喹啉(piqBr)。
2) 惰性气体保护下,在2-乙氧基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中,以1-(4-溴苯基)异喹啉和三氯化铱合成氯桥联环金属铱(Ⅲ)二聚体。
3) 惰性气体保护和催化剂无水碱金属碳酸盐或三氟乙酸银存在下,氯桥联环金属铱(Ⅲ)二聚体继续与1-(4-溴苯基)异喹啉反应,得到配合物三(1-(4-溴苯基)-异喹啉)合铱(Ir(piqBr)3)。
其中,所述1-(4-溴苯基)异喹啉与三氯化铱是按照2~2.5∶1的摩尔比置于溶剂体系中,100~140℃回流反应获得1-(4-溴苯基)异喹啉的氯桥联环金属铱(Ⅲ)二聚体。进而,所述氯桥联环金属铱(Ⅲ)二聚体与1-(4-溴苯基)异喹啉按照1∶2~2.5的摩尔比,在溶剂体系中110~190℃反应获得Ir(piqBr)3
本发明所制备的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主要作为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应用,特别是作为有机电致发光磷光材料应用。
本发明所制备的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材料为超支化结构,其中包含了红色、绿色和蓝色三种发光单元,将红色磷光Ir(Ш)配合物以共轭化学键的方式接入绿色和蓝色荧光材料的支化链中,实现了单线态和三线态的双重发射。通过调控红光单元的含量,以及红光单元与绿光单元、蓝光单元材料的配比,可以实现红、绿、蓝三基色在电致发光过程中的均衡发射,从而改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电致发光光谱,获得具有高质量白色电致发光光谱的白光电致发光材料,继而得到高品质的白光器件。
众所周知,红色磷光Ir(Ш)配合物材料具有很好的电致发光性能,作为电致发光材料被广泛应用。本发明采用超支化立体结构,将红色磷光材料作为支化节点引入聚合物材料中,作为超支化结构的核心,通过Ir原子的自旋轨道耦合和系统间交联作用,实现了有效的白光发射。由于超支化立体结构增大了磷光核心的空间位阻,有效地抑制了浓度聚集和三线态(T-T)聚集,有效降低了磷光材料的浓度聚集和三线态-三线态聚集引起的淬灭,在电致发光器件中有效地抑制了效率滚降,实现高效率的白光发射,提高了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性能。
进而,本发明通过在蓝色发光单元支化链上引入修饰基团,以及在支化链中引入绿色发光单元的方式,来改变支化链的电子能级,实现三基色电致发光的调控。通过对绿色发光单元的修饰,调节绿色发光单元的发射峰,从而调节有机电致发光光谱的覆盖区域,得到更为优质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本发明所制备的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的电致发光光谱覆盖了整个可见光发射区域,接近于纯白光发射,可以作为发光层材料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由此,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所述器件中含有本发明所述的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材料。所述的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材料包含了不同发光基团配比以及含有不同修饰基团的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材料。
进而,本发明将所述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材料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材料,具有空穴和电子双重传输能力,能够简化器件的制备工艺。
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应用本发明聚合物材料,可直接将聚合物材料配置成溶液,通过旋涂工艺制备电致发光器件。由于本发明聚合物在合成过程中已经完成了对Ir配合物含量的调节,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器件制备工艺。利用聚合物中绿光单元与蓝光单元到红光单元的不完全能量传递,得到器件的白光发射。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图。
图2为实施例1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在不同浓度三氯甲烷溶液中的PL光谱图。
图3为实施例1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在10-6mol/l三氯甲烷溶液中的UV光谱图。
图4为实施例1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在薄膜状态下的UV和PL光谱图。
图5为实施例1~6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TG曲线。
图6为实施例1~6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DSC曲线。
图7为以实施例1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不同电压下的电致发光光谱图。
图8为以实施例1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亮度-电压-电流密度曲线图。
图9为以实施例2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不同电压下的电致发光光谱图。
图10为以实施例2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亮度-电压-电流密度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述实施例仅为对本发明所涉及思路的综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
取1-氯异喹啉1.63g(10mmol),4-溴苯硼酸2.00g(10mmol),加入装有20ml甲苯的100ml两口烧瓶中,抽真空,通氮气搅拌均匀。加入34.68mg(0.03mmol)催化剂四(三苯基膦)钯(Pb(Phh3)4)和5ml相转移剂乙醇,继续抽真空并通氮气搅拌均匀。加入2mol/l的Na2CO3溶液5ml,94℃下反应8h。反应液冷至室温,经水洗、无水MgSO4干燥后,旋蒸除去有机溶剂甲苯。所得粗产物柱层析(淋洗液二氯甲烷/正己烷=1∶4),得1-(4-溴苯基)-异喹啉(piqBr)白色针状晶体2.21g,产率78%。
氮气氛围下,取三氯化铱317mg(1mmol),piqBr 622mg(2.2mmol)溶于21ml 2-乙氧基乙醇与7ml水的混合溶液中,搅拌并缓慢升温至120℃,反应24h。反应结束后冷至室温,水洗、过滤得到红色粗产物沉淀,以乙醇洗涤沉淀,干燥,得到氯桥联环金属铱(Ⅲ)二聚体红褐色固体粉末。
氮气氛围下,将氯桥联环金属铱(Ⅲ)二聚体316mg(0.2mmol),piqBr 125mg(0.44mmol)和三氟乙酸银44mg(0.2mmol)溶于16ml脱气甘油中,搅拌下缓慢加热至165℃,反应24h。反应结束后冷至室温,向反应液中加入大量水以析出红色沉淀,过滤并干燥。所得固体粗产物硅胶柱层析(淋洗液二氯甲烷/石油醚=1∶8),得配合物三(1-(4-溴苯基)-异喹啉)合铱(Ir(piqBr)3)深红色固体粉末83.3mg,产率20%。
氮气保护下,将反应单体2,7-二(4,4,5,5-四甲基-1,3-二氧-2-硼烷基)-9,9-二辛基芴1.6mg(0.0025mmol)和4,7-二溴-2,1,3-苯并噻唑0.735mg(0.0025mmol)加入13.34ml甲苯中搅拌30min,使充分混合均匀,再依次取Pb(Phh3)4(46.4mg,2mol%),相转移催化剂Aliquat336 2滴,2mol/l K2CO3溶液6ml加入到混合溶液中,搅拌升温至回流温度反应6h。随后,将反应单体2,7-二(4,4,5,5-四甲基-1,3-二氧-2-硼烷基)-9,9-二辛基芴641.0mg(0.9975mmol),2,7-二溴-9,9-二辛基芴546.4mg(0.99675mmol)和Ir(piqBr)3 0.5208mg(0.0005mmol)加入反应液中,继续反应42h。加入封端材料苯硼酸20mg,反应12h,再加入封端材料溴苯1ml,继续反应12h。反应结束后冷至室温,将反应液用二氯甲烷萃取,有机层水洗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至30~50ml,缓慢倒入快速搅拌的甲醇中,析出墨绿色固体,过滤并干燥。所得固体以丙酮进行索氏提取48h,再将得到的粗产物进行柱层析(淋洗液二氯甲烷/四氢呋喃=10∶1),得聚合物PF-BT125-Ir(piq)325蓝绿色固体粉末366mg,产率47%。
PF-BT125-Ir(piq)325的核磁共振氢谱如图1所示。1H NMR: (600MHz, CDCl3): δ(ppm) = 7.84 (1H, Ar-H), 7.73-7.65 (2H, Ar-H), 2.12 (2H, CH2), 1.25-1.01(10H, 5CH2), 0.90-0.72 (5H, CH2, CH3)。从1H NMR图谱可以看出,芴苯环上的H主要分布在8~7之间,主要有两个不同的位置,其积分比为1∶2。烷基链上的H主要分布在3~0.5之间。由于绿光2,1,3-苯并噻唑和红光核心的掺杂量很低,在核磁共振图谱中没有明显的质子峰。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该聚合物的分子量,其数均分子量8.74K,重均分子量17.11K,分子量分布指数2.96。
以日本日立公司的U-3900分光光度计和法国HORIBA Jobin Yvon公司的Fluoromax-4荧光光谱仪测定该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先将聚合物配置成不同浓度(10-3mol/l,10-4mol/l,10-5mol/l,10-6mol/l,10-7mol/l)的三氯甲烷溶液,然后测定其荧光发射光谱,再取10-6mol/l的三氯甲烷溶液测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由图2看出聚合物有三个主要发射峰,位于415,439,668nm处。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大,位于415nm处的发射峰红移,位于439nm处的发射峰峰位不变但强度逐渐增大,在浓度增大到10-4mol/l时,变为最强发射峰。在较低浓度时,绿光和红光发射没有出现,随着浓度的增大,位于540nm处出现新的发射峰,而红光发射峰不明显。从图3中可以看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只有一个最强吸收峰位于385nm。
将该聚合物配置成10mg/ml的甲苯溶液,利用旋涂工艺在石英玻璃上涂膜,测定其薄膜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如图4所示。聚合物在薄膜状态下的最大吸收峰位于385nm。荧光发射峰主要位于421,437,468,497nm,由于绿光2,1,3-苯并噻唑和红光Ir配合物的含量太低,绿光发射峰不明显,在625nm处只有一个小的凸起,属于Ir配合物的红光发射峰。
实施例2。
氮气保护下,将反应单体2,7-二(4,4,5,5-四甲基-1,3-二氧-2-硼烷基)-9,9-二辛基芴3.2mg(0.005mmol) 和4,7-二溴-2,1,3-苯并噻唑1.4699mg(0.005mmol),加入13.34ml甲苯中搅拌30min,使充分混合均匀,再依次取Pb(Phh3)4(46.4mg,2mol%),Aliquat336 2滴,2mol/l K2CO3溶液6ml加入到混合溶液中,搅拌升温至回流温度,反应6h。随后,将反应单体2,7-二(4,4,5,5-四甲基-1,3-二氧-2-硼烷基)-9,9-二辛基芴639.4mg(0.995mmol) ,2,7-二溴-9,9-二辛基芴545.0mg(0.99425mmol)和Ir(piqBr)30.5208mg(0.0005mmol)加入反应液中,继续反应42h。加入封端材料苯硼酸20mg,反应12h,再加入封端材料溴苯1ml,继续反应12h。反应结束后冷至室温,将反应液用二氯甲烷萃取,有机层水洗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至30~50ml,缓慢倒入快速搅拌的甲醇中,析出墨绿色固体,过滤并干燥。所得固体以丙酮进行索氏提取48h,再将得到的粗产物进行柱层析(淋洗液二氯甲烷/四氢呋喃=10∶1),得聚合物PF-BT250-Ir(piq)325黄绿色固体粉末421mg,产率54%。
PF-BT250-Ir(piq)325的核磁共振氢谱数据如下:1H NMR: (600MHz, CDCl3): δ(ppm) = 7.84 (1H, Ar-H), 7.73-7.66 (2H, Ar-H), 2.13 (2H, CH2), 1.25-1.03(10H, 5CH2), 0.85-0.76 (5H, CH2, CH3)。由于绿光2,1,3-苯并噻唑和红光核心的掺杂量很低,在核磁共振图谱中没有明显的质子峰,图中的质子峰属于9,9-二辛基芴。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该聚合物的分子量,其数均分子量9.26K,重均分子量19.83K,分子量分布指数2.14。
实施例3。
氮气保护下,将反应单体2,7-二(4,4,5,5-四甲基-1,3-二氧-2-硼烷基)-9,9-二辛基芴642.6mg(1mmol),2,7-二溴-9,9-二辛基芴542.5mg(0.98925mmol),4,7-二溴-2,1,3-苯并噻唑2.94mg(0.01mmol)和Ir(piqBr)30.5208mg(0.0005mmol)加入13.34ml甲苯中搅拌30min,使充分混合均匀,再依次取Pb(Phh3)4(46.4mg,2mol%),Aliquat336 2滴,2mol/lK2CO3溶液6ml加入到混合溶液中,搅拌升温至回流温度,反应48h。加入封端材料苯硼酸20mg,反应12h,再加入封端材料溴苯1ml,继续反应12h。反应结束后冷至室温,将反应液用二氯甲烷萃取,有机层水洗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至30~50ml,缓慢倒入快速搅拌的甲醇中,析出墨绿色固体,过滤并干燥。所得固体以丙酮进行索氏提取48h,再将得到的粗产物进行柱层析(淋洗液二氯甲烷/四氢呋喃=10∶1),得聚合物PF-BT500-Ir(piq)325浅绿色固体粉末381mg,产率49%。
PF-BT500-Ir(piq)325的核磁共振氢谱数据如下:1H NMR: (600MHz, CDCl3): δ(ppm) = 7.85 (1H, Ar-H), 7.72-7.65 (2H, Ar-H), 2.12 (2H, CH2), 1.25-1.03(10H, 5CH2), 0.84-0.78 (5H, CH2, CH3),其质子峰主要为9,9-二辛基芴。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该聚合物的分子量,其数均分子量9.01K,重均分子量37.96K,分子量分布指数4.21。
实施例4。
氮气保护下,将反应单体2,7-二(4,4,5,5-四甲基-1,3-二氧-2-硼烷基)-9,9-二辛基芴1.6mg(0.0025mmol)和4,7-二溴-2,1,3-苯并噻唑0.735mg(0.0025mmol)加入13.34ml甲苯中搅拌30min,使充分混合均匀,再依次取Pb(Phh3)4(46.4mg,2mol%),Aliquat336 2滴,2mol/l K2CO3溶液6ml加入到混合溶液中,搅拌升温至回流温度,反应6h。随后,将反应单体2,7-二(4,4,5,5-四甲基-1,3-二氧-2-硼烷基)-9,9-二辛基芴641.0mg(0.9975mmol),2,7-二溴-9,9-二辛基芴546.5mg(0.9965mmol)和Ir(piqBr)31.04164mg(0.001mmol)加入到反应液中,继续反应42h。加入封端材料苯硼酸20mg,反应12h,再加入封端材料溴苯1ml,继续反应12h。反应结束后冷至室温,反应液用二氯甲烷萃取,有机层水洗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至30~50ml,缓慢倒入快速搅拌的甲醇中,析出墨绿色固体,过滤并干燥。所得固体以丙酮进行索氏提取48h,再将得到的粗产物进行柱层析(淋洗液二氯甲烷/四氢呋喃=10∶1),得聚合物PF-BT125-Ir(piq)350浅绿色固体粉末437mg,产率56%。
聚合物PF-BT125-Ir(piq)350的核磁共振氢谱数据如下:1H NMR: (600MHz,CDCl3): δ(ppm) = 7.84 (1H, Ar-H), 7.76-7.63 (2H, Ar-H), 2.13 (2H, CH2), 1.23-1.06 (10H, 5CH2), 0.90-0.74 (5H, CH2, CH3)。虽然红光核心含量增加,但是其质子峰依旧不明显,质子峰主要为9,9-二辛基芴。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该聚合物的分子量,其数均分子量7.39K,重均分子量18.25K,分子量分布指数2.47。
实施例5。
氮气保护下,将反应单体2,7-二(4,4,5,5-四甲基-1,3-二氧-2-硼烷基)-9,9-二辛基芴3.2mg(0.005mmol)和 4,7-二溴-2,1,3-苯并噻唑1.4699mg(0.005mmol)加入13.34ml甲苯中搅拌30min,使充分混合均匀,取Pb(Phh3)4(46.4mg,2mol%),Aliquat336 2滴,2mol/l K2CO3溶液6ml,依次加入到混合溶液中,搅拌下缓慢升温至回流温度反应6h。随后,将反应单体2,7-二(4,4,5,5-四甲基-1,3-二氧-2-硼烷基)-9,9-二辛基芴639.4mg(0.995mmol),2,7-二溴-9,9-二辛基芴544.9mg(0.9935mmol)和Ir(piqBr)31.04164mg(0.001mmol)加入到反应液中,继续反应42h。加入封端材料苯硼酸20mg,反应12h,再加入封端材料溴苯1ml,继续反应12h。反应结束后冷至室温,反应液用二氯甲烷萃取,有机层水洗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至30~50ml,缓慢倒入快速搅拌的甲醇中,析出墨绿色固体,过滤并干燥。所得固体以丙酮进行索氏提取48h,再将得到的粗产物进行柱层析(淋洗液二氯甲烷/四氢呋喃=10∶1),得聚合物PF-BT250-Ir(piq)350绿色固体粉末397mg,产率51%。
聚合物PF-BT250-Ir(piq)350的核磁共振氢谱数据如下:1H NMR: (600MHz,CDCl3): δ(ppm) = 7.84 (1H, Ar-H), 7.73-7.64 (2H, Ar-H), 2.13 (2H, CH2), 1.22-1.06 (10H, 5CH2), 0.86-0.77 (5H, CH2, CH3),质子峰主要为9,9-二辛基芴。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该聚合物的分子量,其数均分子量7.45K,重均分子量18.75K,分子量分布指数2.52。
实施例6。
氮气保护下,将反应单体2,7-二(4,4,5,5-四甲基-1,3-二氧-2-硼烷基)-9,9-二辛基芴642.6mg(1mmol),2,7-二溴-9,9-二辛基芴542.1mg(0.9885mmol),4,7-二溴-2,1,3-苯并噻唑2.9397mg(0.01mmol)和Ir(piqBr)31.04164mg(0.001mmol)加入13.34ml甲苯中搅拌30min,使充分混合均匀,再取Pb(Phh3)4(46.4mg,2mol%),Aliquat336 2滴,2mol/l K2CO3溶液6ml,依次加入到混合溶液中,搅拌下缓慢升温至回流温度,反应48h。加入封端材料苯硼酸20mg,反应12h,再加入封端材料溴苯1ml,继续反应12h。反应结束后冷至室温,将反应液用二氯甲烷萃取,有机层水洗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至30~50ml,缓慢倒入快速搅拌的甲醇中,析出墨绿色固体,过滤并干燥。所得固体以丙酮进行索氏提取48h,再将得到的粗产物进行柱层析(淋洗液二氯甲烷/四氢呋喃=10∶1),得聚合物PF-BT500-Ir(piq)350绿色固体粉末482mg,产率62%。
聚合物PF-BT500-Ir(piq)350的核磁共振氢谱数据如下:1H NMR: (600MHz,CDCl3): δ(ppm) = 7.84 (1H, Ar-H), 7.74-7.63 (2H, Ar-H), 2.13 (2H, CH2), 1.24-1.05 (10H, 5CH2), 0.86-0.74 (5H, CH2, CH3),质子峰主要为9,9-二辛基芴。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该聚合物的分子量,其数均分子量6.54K,重均分子量16.97K,分子量分布指数2.59。
实施例7。
氮气保护下,将反应单体2,7-二(4,4,5,5-四甲基-1,3-二氧-2-硼烷基)-9,9-二辛基芴642.6mg(1mmol),2,7-二溴-9,9-二辛基芴547.34mg(0.998mmol),2,7-二溴芴酮0.169mg(0.0005mmol)和Ir(piqBr)31.04164mg(0.001mmol)加入13.34ml甲苯中搅拌30min,使充分混合均匀,再依次取Pb(Phh3)4(46.4mg,2mol%),Aliquat336 2滴,2mol/lK2CO3溶液6ml加入到混合溶液中,搅拌升温至回流温度,反应48h。加入封端材料苯硼酸20mg,反应12h,再加入封端材料溴苯1ml,继续反应12h。反应结束后冷至室温,将反应液用二氯甲烷萃取,有机层水洗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至30~50ml,缓慢倒入快速搅拌的甲醇中,析出墨绿色固体,过滤并干燥。所得固体以丙酮进行索氏提取48h,再将得到的粗产物进行柱层析(淋洗液二氯甲烷/四氢呋喃=15∶1),得聚合物PF-FO125-Ir(piq)350黄绿色固体粉末507mg,产率65%。
PF-FO125-Ir(piq)350的核磁共振氢谱数据如下:1H NMR: (600MHz, CDCl3): δ(ppm) = 7.85 (1H, Ar-H), 7.70 (2H, Ar-H), 2.12 (2H, CH2), 1.27-1.03 (10H,5CH2), 0.95-0.73 (5H, CH2, CH3)。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该聚合物的分子量,其数均分子量7.54K,重均分子量18.07K,分子量分布指数2.39。
实施例 8。
氮气氛围下,取三氯化铱317mg(1mmol),piqBr 622mg(2.2mmol)溶于21ml 2-乙氧基乙醇与7ml水的混合溶液中,搅拌并缓慢升温至115℃反应24h。反应结束后冷至室温,水洗、过滤得到红色粗产物沉淀,以乙醇洗涤沉淀,干燥,得到氯桥联环金属铱(Ⅲ)二聚体红褐色固体粉末。
氮气氛围下,将氯桥联环金属铱(Ⅲ)二聚体316mg(0.2mmol),2-(5-(4-溴)-苯基-2H-1,2,4-三唑-3-基)吡啶97.7mg(0.44mmol)和无水碳酸钠212mg(2mmol)溶于16ml 2-乙氧基乙醇中,缓慢搅拌下加热至125℃,反应24h。反应结束后冷至室温,向反应液中加入大量水以析出红色沉淀,过滤并干燥。所得固体粗产物经硅胶柱层析(淋洗液二氯甲烷/石油醚=1∶6),得配合物二(1-(4-溴苯基)异喹啉)(2-(5-(4-溴)-苯基-2H-1,2,4-三唑-3-基)吡啶)合铱(Ir(piqBr)2(pytzphBr))橙红色固体粉末144mg,产率34%。
配合物Ir(piqBr)2(pytphBr)的核磁氢谱数据如下:1H NMR:(600MHz, (CD3)2OS):δ(ppm) = 9.01-8.96 (m, 2H), 8.35 (d, J=8.4Hz, 1H), 8.32 (d, J=9Hz, 1H), 8.21(d, J=8.4Hz, 1H), 8.11-8.05 (m, 3H), 7.92-7.88 (m, 4H), 7.86 (d, J=9Hz, 1H),7.73 (d, J=6Hz, 1H), 7.66 (d, J=6.6Hz, 1H), 7.65 (d, J=7.8Hz, 1H), 7.59 (d, J=6.6Hz, 1H), 7.56 (d, J=6Hz, 1H), 7.53 (d, J=8.4Hz, 1H), 7.43 (ddd, J1=7.2Hz,J2=5.4Hz, J3=1.2Hz, 1H), 7.32 (dd, J1=9Hz, J2=2.4Hz, 1H), 7.25 (dd, J1=9Hz, J2=2.4Hz, 1H), 6.39 (d, J=1.8Hz, 1H), 6.29 (d, J=2.4Hz, 1H)。
元素分析结果:理论(%)C,48.79;H,2.48;N,7.94;检测(%)C,49.27;H,2.86;N,6.53。飞行时间质谱测试值1057.08,计算值1058.64。
氮气保护下,将反应单体2,7-二(4,4,5,5-四甲基-1,3-二氧-2-硼烷基)-9,9-二辛基芴642.6mg(1mmol),2,7-二溴-9,9-二辛基芴546.25mg(0.996mmol),4,7-二溴-2,1,3-苯并噻唑0.735mg(0.0025mmol)和Ir(piqBr)2(pytzphBr)1.05864mg(0.001mmol)加入到13.34ml甲苯中搅拌30min,使之充分混合均匀后,加入Pb(Phh3)4(46.4mg,2mol%),Aliquat336 2滴,2mol/lK2CO3溶液6ml,搅拌并缓慢升至回流温度,反应48h。加入封端材料苯硼酸20mg,反应12h,再加入封端材料溴苯1ml,继续反应12h。反应结束后冷至室温,将反应液用二氯甲烷萃取,有机层水洗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至30~50ml,缓慢倒入快速搅拌的甲醇中,析出墨绿色固体,过滤并干燥。所得固体以丙酮进行索氏提取48h,再将得到的粗产物进行柱层析(淋洗液二氯甲烷/四氢呋喃=12∶1),得聚合物PF-BT125-Ir(piq)2(pytzph)50蓝绿色固体粉末413mg,产率53%。
PF-FO125-Ir(piq)350的核磁共振氢谱数据如下:1H NMR: (600MHz, CDCl3): δ(ppm) = 7.82 (1H, Ar-H), 7.67 (2H, Ar-H), 2.13 (2H, CH2), 1.25-1.03 (10H,5CH2), 0.92-0.71 (5H, CH2, CH3)。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该聚合物的分子量,其数均分子量10.31K,重均分子量26.12K,分子量分布指数2.04。
实施例9。
氮气保护下,将反应单体2,7-二(4,4,5,5-四甲基-1,3-二氧-2-硼烷基)-9,9-二辛基芴642.6mg(1mmol),2,7-二溴-9,9-二辛基芴546.25mg(0.996mmol),2,7-二溴芴酮0.845mg(0.0025mmol)和Ir(piqBr)31.04164mg(0.001mmol)加入13.34ml甲苯中搅拌30min,使充分混合均匀,再加入Pb(Phh3)4(46.4mg,2mol%),Aliquat336 2滴,2mol/lK2CO3溶液6ml,搅拌下缓慢升温至回流温度反应48h。加入封端材料α-萘硼酸30mg反应12h,再加入封端材料α-溴萘1.3ml继续反应12h。反应结束后冷至室温,将反应液用二氯甲烷萃取,有机层水洗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至30~50ml,缓慢倒入快速搅拌的甲醇中析出墨绿色固体,过滤并干燥。所得固体以丙酮进行索氏提取48h,得到粗产物,将其进行柱层析,最终得到聚合物PF-FO125-Ir(piq)350。
应用例1。
分别测试实施例1~6得到的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TG和DSC曲线,如图5和图6。从图5中可以看出,实施例1~6的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热分解温度在410~430℃之间,图6则显示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位于130~145℃之间,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能,有利于器件寿命的提高。
应用例2。
使用实施例1的聚合物PF-BT125-Ir(piq)325,制备器件结构为ITO/ PEDOT: PSS(40nm)/ polymer (80nm)/ TPBI (40nm)/ LiF (1nm)/ Al (100nm)的电致发光器件。利用美国颐光科技的光谱扫描色度计PR655测定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和色坐标。
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采用旋涂工艺制备,具体工艺为:在ITO玻璃上旋涂聚40nm的聚(3,4-亚乙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作为空穴传输层,120℃下退火10min;然后将聚合物配置成10mg/ml的甲苯溶液,在2000r/min转速下制备有机薄膜,厚度约为80nm,100℃下退火15min;最后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将作为电子传输层材料的1,3,5-三(2-N-苯基苯并咪唑基)苯(TPBI)40nm,电子传输材料LiF 1nm和阴极Al 100nm依次蒸镀到涂有发光层材料并经过热处理的ITO玻璃上。
图7展示了本应用例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不同电压下的电致光谱。从图中可以看出,电致光谱覆盖了410~780nm,涵盖了整个可见光区域,色坐标为(0.27,0.32),得到了接近纯白光(0.33,0.33)的发射。
图8展示了本应用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亮度-电压-电流密度曲线。从图中可以得出其启亮电压为6.1V,最大亮度为4582cd/m2
应用例3。
使用实施例2的聚合物PF-BT250-Ir(piq)325,制备器件结构为ITO/ PEDOT: PSS(40nm)/ polymer (80nm)/ TPBI (40nm)/ LiF (1nm)/ Al (100nm)的电致发光器件。利用美国颐光科技的光谱扫描色度计PR655测定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和色坐标。
器件制备方法同应用例2。
图9显示了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不同电压下的电致光谱。从图中可以看出,电致光谱覆盖了410~780nm,涵盖了整个可见光区域,色坐标为(0.32,0.35),得到了非常接近纯白光(0.33,0.33)的发射。
图10展示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亮度-电压-电流密度曲线。从图中可以得出其启亮电压为6.6V,最大亮度为3267cd/m2
应用例4。
使用实施例3聚合物PF-BT500-Ir(piq)325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结构及制备同应用例2。
器件发光性能如下:启亮电压8.7V,最大亮度911cd/m2,最大电致发光效率0.27cd/A,电致发光光谱覆盖420~780nm,基本涵盖了整个可见光区域,色坐标(0.29,0.43),接近纯白光(0.33,0.33)。
应用例5。
使用实施例4聚合物PF-BT125-Ir(piq)350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结构及制备同应用例2。
器件发光性能如下:启亮电压11V,最大亮度2013cd/m2,最大电致发光效率1.29cd/A,电致发光光谱覆盖420~780nm,基本涵盖了整个可见光区域,色坐标(0.35,0.49),属于绿白光。
应用例6。
使用实施例5聚合物PF-BT250-Ir(piq)350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结构及制备同应用例2。
器件发光性能如下:启亮电压9.2V,最大亮度4419cd/m2,最大电致发光效率3.88cd/A,电致发光光谱覆盖420~780nm,基本涵盖了整个可见光区域,色坐标(0.32,0.53),属于绿白光。
应用例7。
使用实施例6聚合物PF-BT500-Ir(piq)350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结构及制备同应用例2。
器件发光性能如下:启亮电压6.7V,最大亮度786cd/m2,最大电致发光效率0.39cd/A,电致发光光谱覆盖420~780nm,基本涵盖了整个可见光区域,色坐标(0.36,0.56),属于绿白光。

Claims (10)

1.一种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所述聚合物以红色磷光Ir(Ш)配合物为核心,具有三条由绿色荧光材料与蓝色荧光材料共聚构成的支化链,为下述式(I)表示的结构式:
其中,M表示红色磷光Ir(Ш)配合物,G表示绿色荧光材料单体,B表示蓝色荧光材料单体,E为封端基团,x和y分别代表一个聚合物分子中蓝色和绿色荧光材料的单体个数,其中x=x1+x2+x3为正整数,y=y1+y2+y3为正整数;
所述红色磷光Ir(Ш)配合物M在聚合物中的含量为0.02~0.5mol%,绿色荧光材料G的含量为0.008~0.75mol%,蓝色荧光材料B的含量为98.5~99.972mol%;所述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8~200K、数均分子量4~40K,分子量分布指数范围0~6,玻璃化转变温度80~220℃;
所述绿色荧光材料单体G为4-(9,9-二辛基芴)-2,1,3-苯并噻唑、芴酮、2,3-二(4-苯并噻唑基)喹喔啉或具有下述结构通式(II)的苯并噻唑衍生物中的任意一种:
其中,R1,R2各自独立的为C1~8烷基或烷基链为C1~8烷基的对苯烷氧基;R3为C1~8烷基;
所述蓝色荧光单体材料B是下述结构通式(III)表示的芴衍生物:
其中,R4,R5各自独立的为C1~8烷基;,n=2~6;;烷基链为C1~8烷基的对苯烷氧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其特征是所述红色磷光Ir(Ш)配合物为Ir(piq)3、Ir(piq)2(pytzph)、Ir(piq)2(pytz)、Ir(napy)2(acac)、Ir(piq)2(acac)、Ir(ppy)2(piq)、Ir(4mapq)2(acac),Ir(4m2thq)2(acac)、Ir(ppz)2(piq)或Ir(napy)2(pytz)。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其特征是所述的红色磷光Ir(Ш)配合物为Ir(piq)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其特征是所述蓝色荧光材料单体B为9,9-二辛基芴,所述绿色荧光材料单体G为4-(9,9-二辛基芴)-2,1,3-苯并噻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其特征是所述的封端基团E为苯基,β-萘基,α-萘基或9-苯基咔唑基。
6.权利要求1所述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的制备方法,是以红色磷光Ir(Ш)配合物M的溴化物、绿色荧光材料单体G的溴化物、以及式(Ⅳ)和式(Ⅴ)所示结构的蓝色荧光材料单体B的衍生物为原料,加入溶剂甲苯反应体系中,再加入催化剂四(三苯基膦)钯和相转移催化剂Aliquat 336以及K2CO3水溶液,进行SUZUKI反应,最后加入带有封端基团E的封端材料,制备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
7.权利要求1所述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作为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应用。
8.权利要求1所述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作为有机电致发光磷光材料的应用。
9.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所述器件中含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是所述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材料。
CN201510592983.7A 2015-09-17 2015-09-17 一种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及其应用 Active CN1050617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92983.7A CN105061777B (zh) 2015-09-17 2015-09-17 一种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92983.7A CN105061777B (zh) 2015-09-17 2015-09-17 一种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61777A CN105061777A (zh) 2015-11-18
CN105061777B true CN105061777B (zh) 2017-06-16

Family

ID=54491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92983.7A Active CN105061777B (zh) 2015-09-17 2015-09-17 一种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617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18334B (zh) * 2017-06-05 2019-06-04 盐城工学院 单一白光聚合物及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和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102109A1 (de) * 2002-06-04 2003-12-11 H.C. Starck Gmbh Phosphoreszierende und lumineszierende konjugierte polymere und deren anwendung in elektrolumineszierenden anordnungen
CN1852933A (zh) * 2003-09-20 2006-10-25 科文有机半导体有限公司 发白光共聚物,其制备和用途
WO2009093033A1 (en) * 2008-01-23 2009-07-30 Cambridge Display Technology Limited White light emitting material
CN102127423A (zh) * 2010-12-30 2011-07-20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三基色聚合物电致白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58512A (zh) * 2009-01-14 2012-07-11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以聚辛基芴为主链的白光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CN102850528A (zh) * 2012-05-29 2013-01-02 华南理工大学 含s,s-二氧-二苯并噻吩单元的发光聚合物及其应用
WO2013021180A1 (en) * 2011-08-05 2013-02-14 Cambridge Display Technology Limited Light emitting polymers and devices
WO2013114068A2 (en) * 2012-01-31 2013-08-08 Cambridge Display Technology Limited Process for the in situ activation of zinc metal
CN103242369A (zh) * 2013-05-02 2013-08-14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芳香五元杂环取代喹啉铱(iii)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694428A (zh) * 2013-12-20 2014-04-02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三基色嵌段共聚物型白光荧光粉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51534A (zh) * 2014-08-04 2014-11-19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荧光磷光杂化有机电致白光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77603A (zh) * 2014-08-04 2014-12-03 太原理工大学 以螺双芴为核心的超支化白光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07575B1 (ko) * 2007-01-17 2014-06-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인광 단위 및 형광 단위를 포함한 발광 고분자 및 이를포함한 유기 발광 소자
KR101594129B1 (ko) * 2008-11-28 2016-02-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발광 고분자 및 상기 발광 고분자를 포함한 유기 발광 소자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102109A1 (de) * 2002-06-04 2003-12-11 H.C. Starck Gmbh Phosphoreszierende und lumineszierende konjugierte polymere und deren anwendung in elektrolumineszierenden anordnungen
CN1852933A (zh) * 2003-09-20 2006-10-25 科文有机半导体有限公司 发白光共聚物,其制备和用途
WO2009093033A1 (en) * 2008-01-23 2009-07-30 Cambridge Display Technology Limited White light emitting material
CN102558512A (zh) * 2009-01-14 2012-07-11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以聚辛基芴为主链的白光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CN102127423A (zh) * 2010-12-30 2011-07-20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三基色聚合物电致白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13021180A1 (en) * 2011-08-05 2013-02-14 Cambridge Display Technology Limited Light emitting polymers and devices
WO2013114068A2 (en) * 2012-01-31 2013-08-08 Cambridge Display Technology Limited Process for the in situ activation of zinc metal
CN102850528A (zh) * 2012-05-29 2013-01-02 华南理工大学 含s,s-二氧-二苯并噻吩单元的发光聚合物及其应用
CN103242369A (zh) * 2013-05-02 2013-08-14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芳香五元杂环取代喹啉铱(iii)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694428A (zh) * 2013-12-20 2014-04-02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三基色嵌段共聚物型白光荧光粉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51534A (zh) * 2014-08-04 2014-11-19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荧光磷光杂化有机电致白光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77603A (zh) * 2014-08-04 2014-12-03 太原理工大学 以螺双芴为核心的超支化白光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61777A (zh) 2015-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78054B (zh) 一种单层激基复合物和单分子激基复合物白光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4981498B (zh) 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206416B (zh) 一种9,10-二氢吖啶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0054644A (zh) 化合物、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3380191B (zh) 用于电子器件的化合物
CN107118334A (zh) 单一白光聚合物及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和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1575505B (zh) 一种有机无机杂化结构蓝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9337676A (zh) 一种深蓝光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及其应用
CN105440293B (zh) 基于双色核的三基色白光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及其应用
CN105061777B (zh) 一种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及其应用
CN109824870A (zh) 一类基于硫氧芴并噻吩单元的电致发光聚合物及其制法与应用
CN107759774A (zh) 主链含s,s‑二氧‑二苯并噻吩的d‑a型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5524255B (zh) 含芳基氧膦酰或芳基硫膦酰基团的聚合物、其制备方法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5646594A (zh) 稠环芳烃取代三苯胺双核铱铂配合物电致磷光材料及其应用
CN103865044B (zh) 含环戊二烯二噻吩和苯并二(苯并硒二唑)单元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575506B (zh) 基于倍半硅氧烷有机无机杂化蓝光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4788499B (zh) 螺二芴三氟甲基吡啶铱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070073A (zh) 聚螺芴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0441609C (zh) 一种白光共轭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928436B (zh) 一种主链含砜单元的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072733B (zh) 含联二噻吩-苯并二(苯并硒二唑)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315695B (zh) 基于吲哚稠环单元的热活性延迟荧光分子材料及其应用
CN109535159A (zh) 红光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其制备方法及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
CN103865042B (zh) 含二噻吩吡咯和苯并二(苯并硒二唑)单元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531898B (zh) 一种含铱磷光聚合物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