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54603A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54603A
CN104954603A CN201510064608.5A CN201510064608A CN104954603A CN 104954603 A CN104954603 A CN 104954603A CN 201510064608 A CN201510064608 A CN 201510064608A CN 104954603 A CN104954603 A CN 1049546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upporting member
image
apparatus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6460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54603B (zh
Inventor
横田秀作
西田阳治
北村智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546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46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546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46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62Supporting the apparatus as a whole, e.g. stan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49Counter-measures for mechanical vibr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1Top covers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形成设备本体,该图像形成设备本体包括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图像读取装置,该图像读取装置布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的上侧以读取图像;第一壁,该第一壁设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中;第二壁,该第二壁设在所述图像读取装置中,设置成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壁重叠;以及至少一个支撑构件,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或所述图像读取装置中,设置成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重叠,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支撑所述图像读取装置。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已经公知这样一种结构,其中图像读取装置被支撑在左右方向上的一个侧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左右方向上的所述一个侧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后侧以及左右方向上的另一个侧部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央(例如,参见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报No.2005-260665)。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获得一种能够减小图像形成设备的总高度的图像形成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形成设备本体,该图像形成设备本体包括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图像读取装置,该图像读取装置布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的上侧以读取图像;第一壁,该第一壁设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中;第二壁,该第二壁设在所述图像读取装置中,设置成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壁重叠;以及至少一个支撑构件,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或所述图像读取装置中,设置成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重叠,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支撑所述图像读取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基于第一方面,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夹着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彼此重叠,并且均通过弯曲板状金属而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读取装置,该图像读取装置包括开闭部分并且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的上侧,该开闭部分在铰链部分上转动以开闭台板玻璃;第一直立壁,该第一直立壁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的接近所述铰链部分的那一侧沿所述铰链部分的轴向方向布置;第二直立壁,该第二直立壁在所述图像读取装置的接近所述铰链部分的那一侧沿所述铰链部分的轴向方向布置;以及至少一个支撑构件,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或所述图像读取装置中,设置成在平面视图中与所述第一直立壁和所述第二直立壁重叠,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支撑所述图像读取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基于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包括能移动的光照射单元和固定的成像系统;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包括夹着所述光照射单元和所述成像系统在所述光照射单元的移动方向上彼此分开地设置的多个支撑构件,位于设置在所述图像读取装置中的所述成像系统附近的那一侧的支撑构件具有比位于另一侧的所述支撑构件高的抗振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基于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包括能移动的光照射单元,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包括由弹性材料形成、在所述光照射单元的移动方向上彼此分开地设置并且具有不同的频率特性的多个支撑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基于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包括能移动的光照射单元;所述光照射单元在垂直于该光照射单元的移动方向的光照射方向上照射光;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包括多个支撑构件,所述多个支撑构件具有相同厚度,并且在与所述光照射单元的移动方向和所述光照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基于第一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中,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的上表面的面积小于下表面的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基于第一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布置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中设置的基本U形的弯曲结构部分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尽管图像形成设备本体和图像读取装置彼此重叠,但是与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和图像读取装置不重叠的部分中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设备的总高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或第八方面,与图像读取装置由附近没有设置弯曲部分的平坦表面支撑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图像形成设备本体的上部或图像读取装置的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用于相对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支撑图像读取装置的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在平面视图中不与第一直立壁和第二直立壁重叠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支撑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本体的上部的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图像读取装置由具有相同抗振性并布置成夹着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中的成像系统的多个支撑构件支撑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振动对读取的图像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所述多个支撑构件不具有不同频率特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较宽频率范围的振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与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的厚度在与光照射单元的移动方向和光照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不同的结构相比,能够在与光照射单元的移动方向和光照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均匀地进行图像读取。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相比于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具有相同面积的结构,能够将图像读取装置更容易地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移除。
附图说明
将基于如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图示了包括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构造的前视图;
图2是包括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部分的放大前视图;
图3是图示了其中图像读取装置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向上分开地定位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4是包括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部分的放大侧剖视图;以及
图5是包括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部分的平面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当从前侧观看图像形成设备10时,箭头RI代表右侧方向,箭头LE代表左侧方向,箭头UP代表向上方向,而箭头DO代表向下方向。如图4和图5所示,当在侧视图和平面图中观看图像读取装置100时,箭头FR代表向前方向,箭头RE代表向后方向。另外,在下文中,记录介质(记录纸P)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有时简称为“上游侧”,而记录介质(记录纸P)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有时简称为“下游侧”。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设备10包括由多个框架构件和面板构件形成的用作壳体的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的下部中,布置有纸张存储部12,以存储用作记录介质的实施例的多张记录纸P。在纸张存储部12上方,布置有输送部14,以将记录纸P输送到主操作部16(稍后将描述)。
在输送部14上方,布置有主操作部16,以在从纸张存储部12供应的记录纸P上形成图像。在主操作部16上方,布置有图像形成装置100,以读取原稿(没有示出)。在主操作部16内,设置有控制器18,以控制图像形成设备10和图像读取装置100的各个部分的操作。
纸张存储部12包括存储具有不同尺寸的多张记录纸P的第一存储单元22、第二存储单元24和第三存储单元26。输送部14例如包括输送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22、第二存储单元24和第三存储单元26中的不同尺寸的多张记录纸P的馈送辊32、输送辊34和36以及配准辊38。
更具体地说,用于一张一张地将所存储的多张记录纸P馈送出的馈送辊32布置在第一存储单元22、第二存储单元24和第三存储单元26中的每个的左上端部分中。在馈送辊32的下游侧,布置有输送辊34,以将所馈送的记录纸P输送到输送部14中的输送路径30。
在输送辊34下游的输送路径30中,输送辊36被布置成一张一张地输送多张记录纸P。在输送辊36的下游侧,配准辊38被布置成通过暂时停止记录纸P然后在预定时间将记录纸P馈送到二次转印位置(稍后将描述)来确定图像转印位置。
在输出路径30上在定影装置80(稍后将描述)的下游侧和纸张输出部分28的上游侧,连接有双向输送路径40,使得当在记录纸P的背面上形成图像时输送记录纸P并在该双向输送路径40中将该记录纸P翻转。在输送路径30和双向输送路径40之间,设置有引入构件(没有示出),以将记录纸P从输送路径30引入到双向输送路径40内。
双向输送路径40包括翻转单元42,当从前侧观看该图像形成设备10时,该翻转单元42向下线性延伸,以暂时保持正面已经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纸P。双向输送路径40进一步包括从左向右基本线性延伸的供应路径44,以将翻转单元42中保持的记录纸P再次供应到输送辊36。在通过供应路径44再次将记录纸P供应到输送辊36时,在二次转印位置(稍后将描述)将图像转印到记录纸P的背面上。
如图1和图2所示,主操作部16包括在记录纸P上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图像形成部50和利用热和压力将通过图像形成部50形成在记录纸P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的定影装置80。
图像形成部50包括分别具有对应于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色调剂颜色的图像载体54Y、54M、54C和54K的图像形成单元52Y、52M、52C和52K、向图像载体54Y、54M、54C和54K的外周表面照射光L以将外周表面曝光的曝光单元62Y、62M、62C和62K、以及将形成在图像载体54Y、54M、54C和54K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转印单元64。
在下文中,当有必要彼此区分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时,以附图标记后跟随任一个字母Y、M、C和K的形式表示某一部件。当在类似构造中没有必要彼此区分Y、M、C和K时,附图标记后面没有任何字母Y、M、C和K。
每个图像形成单元52包括:柱状图像载体54,该柱状图像载体54的轴向方向与前后方向重合,并且可以通过马达(没有示出)的驱动而在箭头R的方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和与图像载体54的外周表面相对地设置并在图像载体54的旋转方向上从上游侧到下游侧顺序布置的充电器56、显影单元58和清洁装置60。
每个曝光单元62利用可旋转多角镜(没有示出)扫描从光源(没有示出)发射的光束L。光束L被包括反射镜63的多个光学部件反射并照射到图像载体54的外周表面上。图像载体54设置在曝光单元62下面。
从曝光单元62发射的光束L照射到图像载体54的外周表面位于充电器56和显影单元58之间的部分上。另外,中间转印带66(稍后描述)与图像载体54的外周表面的位于显影单元58和清洁装置60之间的部分接触。
举例来说,充电器56由电晕管充电器构成,该电晕管充电器通过向金属丝供应电压引起电晕放电而使图像载体54的外周表面带有与色调剂极性相同的电荷。光束L根据图像数据照射到图像载体54的带电的外周表面上,从而在外周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例如,显影单元58存储其中由磁性材料制成的载体颗粒和带负电的色调剂颗粒相混合的显影剂,并且包括圆筒状显影套筒59,在圆周方向上具有多个磁极的磁辊(没有示出)设置在该显影套筒59中。显影单元58在旋转显影套筒59的同时在与图像载体54相对的部分中形成磁刷。
另外,显影单元58通过从电压施加单元(没有示出)向显影套筒59施加显影偏压而利用色调剂将图像载体54的外周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来形成可见的色调剂图像(显影剂图像)。对于每个颜色所用的显影单元58,色调剂从设在图像形成部50上方的用于该颜色的色调剂盒88供应。
清洁装置60包括与图像载体54的外周表面接触的清洁铲61并利用清洁铲61将残留在图像载体54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调剂刮除和回收。在图像载体54的旋转方向上显影单元58的下游侧,设置中间转印带66,由显影单元58显影的色调剂图像将一次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66上。
如图1所示,转印单元64包括环形中间转印带66、将色调剂图像从对应的图像载体54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6上的第一转印辊68(68Y、68M、68C和68K)、将顺序叠置在中间转印带66上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第二转印辊70、以及辅助辊72。
在中间转印带66的内侧,布置有要被转动的驱动辊74以及多个可旋转的从动辊76。中间转印带66围绕第一转印辊68Y、68M、68C和68K、驱动辊74、从动辊76和辅助辊72缠绕。中间转印带66通过驱动辊74的旋转在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上循环运动。
例如,每个第一转印辊68被构造成使得围绕诸如不锈钢之类的金属制成的柱状轴设有弹性层(没有示出)。所述轴的两个端部都由轴承支撑,以允许第一转印辊68旋转。另外,从电源(没有示出)向第一转印辊68的轴施加极性与色调剂极性相反的电压(正电压)。
例如,第二转印辊70具有类似于第一转印辊68的结构,并且在输送路径30上可旋转地布置在配准辊38的下游侧。第二转印辊70在二次转印位置接触中间转印带66的表面(外表面),从而将中间转印带66设置在第二转印辊70和辅助辊72之间。第二转印辊70接地。
辅助辊72形成了第二转印辊70的对置电极。二次转印电压(负电压)通过与辅助辊72的外周表面接触地布置的金属供电辊(没有示出)施加至辅助辊72。当二次转印电压被施加辅助辊72时,在辅助辊72和第二转印辊70之间形成电位差,中间转印带66上的色调剂图像由此被二次转印到被输送到第二转印辊70和中间转印带66之间的接触部分的记录纸P上。
在第二转印辊70的下游侧,设置有输送带78,以在色调剂图像的二次转印结束之后将记录纸P输送到定影装置80。输送带78围绕支撑辊46和驱动辊48缠绕,并且循环地运动以将记录纸P输送到定影装置80。
定影装置80包括:加热带机构82,该加热带机构82具有用于加热和定影转印在记录纸P上的色调剂图像的定影带84;和压力辊86,该压力辊86用于将记录纸P挤压在定影带84上。因此,转印在记录纸P上的色调剂图像在被定影带84和压力辊86加热和挤压的同时定影在所输送的记录纸P上。
接下来,将描述图像读取装置100。如图1所示,图像读取装置100包括:原稿台102,可以将多张原稿(没有示出)放置在原稿台102上;原稿输送单元103,该原稿输送单元103将放置在原稿台102上的原稿输送到原稿输出单元108(稍后将描述);台板玻璃104,一个原稿将放置在该台板玻璃104上;原稿读取单元106,该原稿读取单元106读取放置在台板玻璃104的原稿(由原稿输送单元103输送的);和原稿输出单元108,读取过的原稿将被输出到该原稿输出单元108。
原稿台102、原稿输送单元103和原稿输出单元108用作图像读取装置100中的开闭单元的实施例。如图4所示,原稿台102、原稿输送单元103和原稿输出单元108使用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的后壁10B侧和图像形成图像读取装置本体100A的后壁100B侧的铰链部分105,以打开和关闭台板玻璃104。
如图2所示,原稿读取单元106包括用作由多个框架构件和面板构件形成的壳体的图像读取装置本体100A。在图像读取装置本体100A内,设置有:光照射单元110,该光照射单元110在图2的左右方向上运动的同时将光照射到放置在台板玻璃104上的原稿上;以及一个全速率镜112和两个半速率镜114,它们使由光照射单元110照射并由原稿反射的光在平行于台板玻璃104的方向上反射并返回。
光照射单元110将光都照射在平面视图中与移动方向垂直的所谓主扫描方向上。为了将光照射到由原稿输送单元103输送的原稿上,光照射单元110不运动而是固定的。
原稿读取单元106进一步包括:成像透镜116,通过全速率镜112和半速率镜114返回的反射光入射在该成像透镜116上;和光电转换元件118,该光电转换元件118将由成像透镜116成像的反射光转换成电信号。光电转换元件118与成像透镜116相对地布置,并且设置在基板120上。成像系统128被构造成至少包括成像透镜116和光电转换元件118(基板120)。成像系统128是固定的。
如图2所示,图像读取装置100设置在色调剂盒88的上侧。也就是说,例如,没有在色调剂盒88和图像读取装置100之间设置用于覆盖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的顶部的面板构件(没有示出),而是图像读取装置100直接布置在色调剂盒88的上侧。
更具体地说,图像读取装置本体100A的底壁(正好位于基板120的布置部位下面)用作正好在其他部分下面从底壁122向下突出的突出底壁126。底壁122和突出底壁126通过连接壁124一体地相连。
图像读取装置本体100A直接布置在色调剂盒88Y、88M、88C和88K的上侧,使得突出底壁126布置在色调剂盒88Y和色调剂盒88M之间(从而连接壁124在上下方向上与色调剂盒88重叠)。因此,色调剂盒88Y和色调剂盒88M之间的空间用作设置在图像形成本体10A中的接收部分20,以接收突出底壁126。
如图3所示,在左右方向上向内延伸的支撑框架92和94分别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的上部的右端部分和左端部分(右侧和左侧)处。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的支撑框架92和94在上下方向上分别与构成图像读取装置100的底壁122的台阶部分122A和122B(稍后将描述)重叠。
更具体地说,作为第一壁的实施例而形成部分支撑框架92和94的竖直壁92A和94A在上下方向上与作为第二壁的实施例而形成部分台阶部分122A和122B的竖直壁122C和122D重叠,支撑构件132和134(稍后将描述)位于二者之间。竖直壁92A和94A和竖直壁122C和122D均由在向下或向下方向上垂直弯曲的板状金属形成。
另外,作为弯曲结构部分的实施例的加强部分93和95分别设置在支撑框架92和94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竖直壁92A和94A更内侧的端部中。当从前侧观看时,加强部分93和95包括竖直壁92A和94A,并且弯曲成具有向上开口的U形横截面。加强部分93和95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包括竖直壁92A和94A的加强部分93和95分别限定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凹槽部分96和98,并且对支撑框架92和94在左右方向上的内端部进行加强。也就是说,加强部分93和95(凹槽部分96和98)确保对支撑构件132和134(稍后将描述)进行支撑的支撑框架92和94的刚度(增加强度)。
如图3至图5所示,多对左支撑构件132和右支撑构件134分别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的凹槽部分96和98中,以相对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支撑图像读取装置100。也就是说,具有相同厚度的多个支撑构件132和134以预定间隔布置在前后方向上(没有示出)。因而,支撑表面和被支撑表面的高度在前后方向(主扫描方向)上是固定的。
支撑构件132和134被布置成将光照射单元110和成像系统128布置在二者之间。另外,支撑构件132和134被成形为截锥形(柱形)并且由弹性材料(例如,橡胶材料)形成。接近成像系统128的右侧(在左右方向上的一侧)支撑构件134比左侧(在左右方向上的另一侧)支撑构件132厚(高)。
右侧和左侧凹槽部分96和98的内上表面的高度相等,而支撑构件132和134通过诸如粘合带之类的结合构件分别结合至凹槽部分96和98的内上表面而被附接。在左右方向上,在图像读取装置本体100A的底壁122的相对两端部中,设置有台阶部分122A和122B以分别由支撑构件132和134支撑。
台阶部分122A和122B向上凹入。台阶部分122A和122B的前侧和后侧分别由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的前侧的一对左侧支撑构件132和右侧支撑构件134以及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的后侧的一对左侧支撑构件132和右侧支撑构件134支撑。
因此,由支撑构件134支撑的台阶部分122B比由支撑构件132支撑的台阶部分122A更深地向上凹入。因而,图像读取装置100水平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的上侧(色调剂盒88的上侧)。
以截头圆锥形向上隆起的凸台部分97和99分别一体地设置在凹槽部分96和98的内上表面上的预定位置处。在支撑构件132和134的底部处,分别设置有截头圆锥形凹部133和135,凸台部分97和99将装配在该截头圆锥形凹部133和135中。
因此,支撑构件132和134通过将凹部133和135装配在凸台部分97和99上而定位,并且结合至凹槽部分96和98的内上表面。凸台部分97和99以及凹部133和135的形状不限于所示的截头圆锥形形状。
图像读取装置100被构造成使得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本体100A的底壁122中的台阶部分122A和122B的下表面仅放置在支撑构件132和134的上表面132A和134A上,但没有结合至支撑构件132和134的上表面132A和134A。由于这个原因,支撑构件132和134成形为类似截头圆锥,并且上表面132A和134A的面积小于下表面132B和134B的面积。
也就是说,支撑构件132和134的上表面132A和134A与图像读取装置本体100A的底壁122(台阶部分122A和122B)的接触面积被减小,以限制或防止图像读取装置本体100A随着时间而粘结至支撑构件132和134的上表面132A和134A。
如图4和图5所示,面向前后方向(在铰链部分105的旋转轴方向上延伸)成形为类似平板的第一直立壁90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接近后壁10B的那一侧。此外,面向前后方向(在铰链部分105的旋转轴方向上延伸)成形为类似平板的第二直立壁130布置在图像读取装置本体100A接近后壁100B的那一侧并且比第一直立壁90更接近前侧。
第一直立壁90的上端部分结合至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的支撑框架92和94,第二直立壁130的下端部分结合至图像读取装置本体100A的底壁122(台阶部分122A和122B)。位于后壁10B和100B附近的支撑构件132和134被设置成在侧视图和平面视图中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直立壁90和第二直立壁130重叠。
更具体地说,接近后壁10B和100B的支撑构件132和134的上表面132A和134A的前端部分布置在第二直立壁130的正下方,而接近后壁10B和100B的支撑构件132和134的下表面132B和134B的后端部分布置在第一直立壁90的正上方。
因而,即使当原稿台102、原稿输送单元103和原稿输出单元108的前侧在铰链部分105上向上转动(即使台板玻璃104打开时),也能够在用于支撑原稿台102、原稿输送单元103和原稿输出单元108的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的上侧和后壁10B侧确保支撑刚度(强度)。
接下来,将给出包括具有上述结构的支撑构件132和134的图像形成设备10的操作(具体地说,支撑构件132和134的操作)的描述。
为了复印(或扫描)原稿,将原稿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100的原稿台102上或放置在台板玻璃104上,通过操作没有示出的控制面板开始复印(或扫描)操作。也就是说,由原稿读取单元106读取原稿。所读取的图像数据被传输到主操作部16。
然后,每个图像载体54的外周表面被充电器56充电,并且暴露于根据所传输的图像数据从曝光单元62发射的光束L。由此,在图像载体54的外周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形成在图像载体54的外周表面上的静电潜像由显影单元58显影为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色调剂图像。
接下来,形成在图像载体54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在一次转印位置由第一转印辊68顺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6上。然后,转印在中间转印带66上的多个色调剂图像通过第二转印辊70和辅助辊72二次转印到通过输送路径30输送的记录纸P的正面上。
正面上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P被输送带78朝定影装置80输送。然后,记录纸P的正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被定影装置80加热和加压,色调剂图像由此被定影在记录纸P的正面上。在色调剂图像定影之后,记录纸P被输出到纸张输出部分28。这样,完成一系列图像形成步骤。
为了在记录纸P的没有形成图像的背面上形成图像(双面打印),将正面上的色调剂图像已经定影的记录纸P发送到双向输送路径40内。记录纸P通过双向输送路径40再次被输送到输送辊36,并且色调剂图像在二次转印位置处转印到该背面上。色调剂图像在被转印到记录纸P的背面之后,通过定影装置80定影在记录纸P上,并且记录纸P被输出到纸张输出部分28。
如图2所示,面板构件等没有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本体100A和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之间,并且图像读取装置本体100A的突出底壁126布置在在色调剂盒88Y和色调剂盒88M之间的接收部分20中。竖直壁92A和94A在上下方向上分别与竖直壁122C和122D重叠。
因此,通过增加图像形成速度,改善图像质量和进一步增加耗材的寿命,即使在主操作部16增大时,也可以抑制图像读取装置100距离地面的高度或防止该高度变得大于在图像读取装置本体100A和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之间设置有面板构件的结构。
也就是说,例如,可以在不降低图像读取装置100的操作性的情况下增加图像形成速度。由于面板构件等没有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本体100A和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之间,可以使得制造成本低于设置有面板构件的结构。
另一方面,当面板构件等不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本体100A和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之间时,支撑图像读取装置100的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的上部的刚度(强度)可能降低。具体地说,当原稿台102、原稿输送单元103和原稿输出单元108的前侧被抬起以打开台板玻璃104时,可能无法确保这些单元的重量所施加到的后壁10B侧的支撑刚度。
然而,在侧视图和平面视图中,接近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和图像读取装置本体100A的后壁10B和100B的支撑构件132和134的下表面132B和134B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直立壁90重叠,并且上表面132A和134A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二直立壁130重叠。因此,尤其增加了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的上侧以及后壁10B附近侧的刚度(强度)。
而且,供第一直立壁90的上端部分结合的支撑框架92和94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的上侧在左右方向上向内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弯曲加强部分93和95与支撑框架92和94在左右方向上的内端部分一体地设置。也就是说,用于支撑图像读取装置100的橡胶支撑构件132和134附装至凹槽部分96和98的上内表面,其刚度(强度)由于加强部分93和95而增加。
因此,即使在面板构件等没有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本体100A和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之间的结构中,也能够抑制或防止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的上侧的刚度(强度)的降低。换言之,即使在图像读取装置本体100A和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之间没有设置面板构件等的结构中,也能够抑制或防止支撑图像读取装置100的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的上侧的塑性变形。
尽管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支撑构件132和支撑构件134由相同材料制成,但是接近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100中的成像系统128的右侧(左右方向上的一侧)支撑构件134比左侧(左右方向上的另一侧)支撑构件132厚,这作为增加右侧支撑构件134的抗振性的方式。
这限制或防止了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施加至图像读取装置100的振动传递至图像读取装置100中的成像系统128。因而,抑制或防止了由振动引起的图像缺陷(例如,线波动或色偏)的发生。
尽管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支撑构件132和支撑构件134由橡胶材料制成,但是其频率特性可以通过使支撑构件132和支撑构件134的厚度不同而不同。因而,可以针对图像读取装置本体100A的频率特性(共振)在较宽的振动频率范围内施加抗振效果。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支撑构件132和134的上表面132A和134A的面积小于下表面132B和134B的面积。因此,当例如为了维护图像形成设备10而将图像读取装置100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拆下时,限制或防止图像读取装置100随时间而被吸引到支撑构件132和134的上表面132A和134A上而不容易拆下。
通过使支撑构件132和134的下表面132B和134B的面积大于上表面132A和134A的面积,确保了支撑构件132和134的下表面132B和134B与凹槽96和98中的上表面的合适接合面积。
为了图示和描述之目的提供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的上述描述。并不是为了穷尽本发明或将本发明局限于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许多变型和改变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是明显的。选择和描述所述实施方式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由此使得本发明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以及适于所设想的具体应用的各种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理应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例如,支撑构件132和134可以附装至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本体100A的底壁122中的台阶部分122A和122B的下表面,而不是附装至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0A的支撑构件92和94中的凹槽部分96和98的上表面。
所述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应用于其中成像系统128与光照射单元110一起运动的CIS原稿读取单元106。另外,抗振性和频率特性并不仅仅通过改变橡胶材料厚度而改变,而是可以通过改变橡胶材料的形状、弹性模量和硬度来改变。

Claims (8)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图像形成设备本体,该图像形成设备本体包括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
图像读取装置,该图像读取装置布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的上侧以读取图像;
第一壁,该第一壁设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中;
第二壁,该第二壁设在所述图像读取装置中,设置成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壁重叠;以及
至少一个支撑构件,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或所述图像读取装置中,设置成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重叠,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支撑所述图像读取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夹着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彼此重叠,并且均通过弯曲板状金属而形成。
3.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图像读取装置,该图像读取装置包括开闭部分并且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的上侧,该开闭部分在铰链部分上转动以开闭台板玻璃;
第一直立壁,该第一直立壁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的接近所述铰链部分的那一侧沿所述铰链部分的轴向方向布置;
第二直立壁,该第二直立壁在所述图像读取装置的接近所述铰链部分的那一侧沿所述铰链部分的轴向方向布置;以及
至少一个支撑构件,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或所述图像读取装置中,设置成在平面视图中与所述第一直立壁和所述第二直立壁重叠,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支撑所述图像读取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包括能移动的光照射单元和固定的成像系统;并且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包括夹着所述光照射单元和所述成像系统在所述光照射单元的移动方向上彼此分开地设置的多个支撑构件,位于设置在所述图像读取装置中的所述成像系统附近的那一侧的支撑构件具有比位于另一侧的所述支撑构件高的抗振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包括能移动的光照射单元,并且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包括由弹性材料形成、在所述光照射单元的移动方向上彼此分开地设置并且具有不同的频率特性的多个支撑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包括能移动的光照射单元;
其中,所述光照射单元在垂直于该光照射单元的移动方向的光照射方向上照射光;并且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包括多个支撑构件,所述多个支撑构件具有相同厚度,并且在与所述光照射单元的移动方向和所述光照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中,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的上表面的面积小于下表面的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布置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中设置的基本U形的弯曲结构部分中。
CN201510064608.5A 2014-03-25 2015-02-06 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49546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2460 2014-03-25
JP2014062460A JP6269231B2 (ja) 2014-03-25 2014-03-25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54603A true CN104954603A (zh) 2015-09-30
CN104954603B CN104954603B (zh) 2018-08-03

Family

ID=54168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64608.5A Active CN104954603B (zh) 2014-03-25 2015-02-06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25871B2 (zh)
JP (1) JP6269231B2 (zh)
CN (1) CN10495460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30127A (ja) * 2002-05-13 2003-11-19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読取装置、読取装置の固定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144996A (zh) * 2006-09-14 2008-03-1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US20110211223A1 (en) * 2010-02-26 2011-09-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20057209A1 (en) * 2010-09-08 2012-03-08 Satoshi Nakamur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N102455620A (zh) * 2010-10-22 2012-05-1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0171A (ja) * 1994-07-13 1996-02-02 Fuji Xerox Co Ltd 複写機
JP2004249501A (ja) * 2003-02-18 2004-09-09 Ricoh Co Ltd 成形体
JP4325441B2 (ja) 2004-03-12 2009-09-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光学系調整方法及び光学系調整用治具
JP2009145420A (ja) * 2007-12-11 2009-07-02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30127A (ja) * 2002-05-13 2003-11-19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読取装置、読取装置の固定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144996A (zh) * 2006-09-14 2008-03-1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US20110211223A1 (en) * 2010-02-26 2011-09-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20057209A1 (en) * 2010-09-08 2012-03-08 Satoshi Nakamur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N102455620A (zh) * 2010-10-22 2012-05-1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69231B2 (ja) 2018-01-31
CN104954603B (zh) 2018-08-03
JP2015186133A (ja) 2015-10-22
US9325871B2 (en) 2016-04-26
US20150281486A1 (en) 2015-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0856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568958B2 (ja) 露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2743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スキャナ支持構造、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スキャナ支持方法
JP200730450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18704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50030349A1 (en)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3023622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mpact sheet conveyance path
CN104954603A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609844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220684A (ja) 原稿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CN104954622B (zh) 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05025134A (ja) 感光体ドラム、感光体ドラムの補強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0517116C (zh)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US9436115B2 (en) Cleaning member having a cleaning material spirally wound around a shaft material, charg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977525B2 (ja) 帯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01460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609258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複写装置
JP596649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収容容器
US20170090404A1 (en) Process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4956970B2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200915109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70643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光走査ユニット
JP6217444B2 (ja) 清掃部材、帯電装置、組立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09155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31818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固定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