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69951B - 美容器具 - Google Patents

美容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69951B
CN104869951B CN201380068273.3A CN201380068273A CN104869951B CN 104869951 B CN104869951 B CN 104869951B CN 201380068273 A CN201380068273 A CN 201380068273A CN 104869951 B CN104869951 B CN 1048699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body shell
heat
heater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827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69951A (zh
Inventor
冈本祐介
冈村武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el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axel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axell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axel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8699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699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699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699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25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iontophoresis, i.e. transfer of media in ionic state by an electromotoric force into th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07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 hea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2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improving the appearance of the skin, e.g. facial toning or wrinkle treatm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07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 heating
    • A61F2007/0075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 heating using a Peltier element, e.g. near the spot to be heated or cool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07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 heating
    • A61F2007/0077Details of power supply
    • A61F2007/0078Details of power supply with a battery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Plastic & Reconstructive Surge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Percussion Or Vibration Massage (AREA)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对皮肤面给予热能刺激或冷能刺激的美容器具。有关本发明的美容器具,在主体壳体(1)上设置热能头(2)。热能头(2)包括被固定在主体壳体(1)上的筒状的头壳体(20)、将头壳体(20)的外开口堵塞的传热体(21)和被设置在头壳体(20)的内部的发热构造。头壳体(20)的筒截面积设定成从外开口的一侧朝向相对于主体壳体(1)的装配基部(24)的一侧变小,防止发热构造的热向主体壳体(1)侧移动。

Description

美容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对皮肤面给予热能刺激、冷能刺激,进而向皮肤面供给电流而提高美容效果的美容器具。
背景技术
对皮肤面赋予热能刺激或冷能刺激的美容器具,例如被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这里,由把手部和把手部的上端的锤子头状的头部构成了主体部,在头部的一侧端设置了由加热器加热的热能部,在另一侧端设置了由珀耳帖元件冷却的冷却部。在头部的内部设置了将珀耳帖元件的热能散出的散热翅片,进而,在把手部的内部设置了用于将冷却风朝向散热翅片输送的送风风扇。热能部及冷却部的温度状态能够与需要相应地变更,例如,能够将热能部加热到45度,将冷却部冷却到5度。在使用时,使热能部和冷能部交替地与皮肤面接触,对皮肤面给予热能刺激和冷能刺激。
关于这种美容器具,本申请人先前提出了对皮肤面给予冷却刺激的美容器具(专利文献2)。在这里,在主体壳体的前面上部设置了冷却皮肤面的头部,在其内部设置了生成冷能的珀耳帖元件。头部由圆筒状的头壳体、将头壳体的突端开口面堵塞的接触板和固定保持接触板的保持圆环等构成,在其内部配置了珀耳帖元件、将珀耳帖元件的冷能向接触板传递的冷能块等。专利文献2的美容器具,能够将接触板贴在皮肤面上,给予冷能刺激,进而,能够经接触板和设置在主体壳体的外面左右的电极板,向皮肤面供给电流。在主体壳体的内部设置了用于使美容器具的整体振动的振荡器。同样的美容器具,在与本申请人的提案有关的专利文献3中也公开了。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3-257556号公报(第2页左上栏~右下栏、图3)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61251号公报(第0031~0039段,图1)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152307号公报(第0033~0040段,图1)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根据专利文献1的美容器具,能够交替地对皮肤面给予热能刺激和冷能刺激而将皮肤面活性化。但是,由于在圆筒状的头部的突端面上设置热能部,所以不可避免设置在热能部的内部的加热器的热经壳体构造向头部的中央侧、把手部的一侧移动,不可避免由加热器生成的热的一部分被浪费地消耗。
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的美容器具,能够对皮肤面给予冷能刺激,进而,能够向皮肤面供给微弱的脉冲电流。但是,与专利文献1的美容器具不同,仅具备冷能刺激功能,不具备热能刺激功能,在这点上,美容器具的用户强烈希望附加热能刺激功能。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皮肤面给予热能刺激或冷能刺激而将皮肤面活性化的美容器具。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尽量避免加热器的热经热能头的壳体构造向主体部传递,能够提高热能头中的热效率的美容器具。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热能刺激功能和冷能刺激功能的基础上,与需要相应地向皮肤面供给电流而提高美容效果的美容器具。
为了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有关本发明的美容器具,其是在主体壳体1上设置了热能头2的美容器具,热能头2包括被固定在主体壳体1上的筒状的头壳体20、将头壳体20的外开口堵塞的传热体21和被设置在头壳体20的内部的发热构造,头壳体20的筒截面积被设定成从外开口的一侧朝向相对于主体壳体1的装配基部24的一侧变小。
头壳体20具备包括前述装配基部24在内的主筒壁部22和与主筒壁部22连续地向外突出的外筒壁部23,前述装配基部24被装配固定在主体壳体1的装配座13上,主筒壁部22及外筒壁部23向主体壳体1的外面突出,主筒壁部22从前述装配基部24朝向前述外开口的一侧形成为扩开的筒状。
发热构造包括加热器单元36、固定支承加热器单元36的加热器保持架35和固定支承加热器保持架35的加热器框架34,装配在主体壳体1的装配座13上的头壳体20、前述装配座13的座壁13a和配置在该座壁13a的内面上的加热器框架34的紧固座40这3者,由从前述紧固座40的一侧拧入头壳体20中的紧固件63一起拧紧固定,在将前述3者20、13、34由紧固件63固定了的状态下的加热器单元36,由传热体21和加热器保持架35夹持固定。
在加热器框架34上,形成了防止在头壳体20的内部的热移动的隔热用的面壁38。
隔热用的面壁38被配置在主筒壁部22的靠装配基部24的内面上,将头壳体20的内部区分为内外。
在加热器保持架35和加热器框架34之间配置了振荡器50,振荡器50装配固定在设置于加热器保持架35上的装配部45。
振荡器50由被紧固件61紧固的加热器保持架35和加热器框架34夹持固定。
加热器保持架35具备支承加热器单元36的圆盘状的安装壁44和被设置在安装壁44的与加热器框架34相向的面上的振荡器用的装配部45,装配部45装配的振荡器50的周围由安装壁44和设置在装配部45的防音壁48覆盖。
在加热器保持架35及加热器单元36和传热体21之间,配置了具备热传导性的弹性片材37,将由振荡器50激发的振动经前述弹性片材37向传热体21传递。
振荡器50具备马达51和被固定在马达51的输出轴上的偏心锤52,振荡器50以马达51的中心轴线与传热体21的传热面21a平行的状态装配固定在装配部45,通过由振荡器50激发的振动,使传热体21的传热面21a在与传热面21a正交的方向振动。
在主体壳体1上设置了冷能部3,冷能部3具备热电转换元件70、被配置在热电转换元件70的单面上而输出冷能的冷能头71和被配置在热电转换元件70的另一面上而将热能散出的散热器72,散热器72被形成为长轴状,散热器72沿壳体轴配置在被形成为纵向长的主体壳体1的内部。
散热器72具备板壁状的散热器底座88和形成在散热器底座88的表面上的多个散热突起89、90,散热突起89、90,沿被形成为纵向长的主体壳体1的上下方向的壳体轴,在上下方向形成得长。
散热器72的上下长度H2设定为主体壳体1的上下长度H1的一半以上的长度。
冷能头71、热电转换元件70的保持架73和散热器72,由从散热器72的一侧拧入冷能头71的紧固件97一起拧紧固定而进行了单元零件化,散热器72的上部的左右两侧及下部由紧固件99紧固固定在主体壳体1上。
在与散热器72相向的主体壳体1的内外面的至少任意一方,配置了促进从散热器72移动的热的散出的金属制的散热板104。
散热器72的大半下部相对于主体壳体1的内面壁隔着间隙E相向,前述间隙E被设定得比主体壳体1的壳体厚度小。
在散热器72和主体壳体1之间形成了由环状壁94包围的散热区间95,前述环状壁94和抵接的散热器72或主体壳体1之间由填料102密封,在面临前述散热区间95的主体壳体1的壳体壁上形成了散热口103。
在面临前述散热区间95的散热器底座88上形成了使散热器底座88的表面积增加的凹部105。
在面临前述散热区间95的散热器底座88上交替地形成了散热翅片90和凹部105。
前述环状壁94与散热器72一体地形成,在面临散热区间95的主体壳体1的壳体壁上形成了散热口103,前述环状壁94和主体壳体1之间由填料102密封。
传热体21兼作皮肤电极32,在兼作把手的主体壳体1的外面上设置了把手电极11,由皮肤电极32和把手电极11向皮肤面供给电流。
发明的效果
在有关本发明的美容器具中,由被固定在主体壳体1上的筒状的头壳体20、将头壳体20的外开口堵塞的传热体21和被设置在头壳体20的内部的发热构造等构成了热能头2。另外,将头壳体20的筒截面积设定成从外开口的一侧朝向装配基部24的一侧变小。这样,若头壳体20的筒截面积设定得越靠近主体壳体1越小,则能够通过使筒截面积变小来限制由发热构造产生的热向主体壳体1侧移动。因此,能够将发热构造的热有效地经传热体21向皮肤面传导,提高热能头2中的热效率。
另外,若由主筒壁部22和外筒壁部23构成头壳体20,将主筒壁部22形成为朝向外开口的一侧扩开的筒状,则能够由扩开的筒状的部分更有效地限制传热体21的热经头壳体20向主体壳体1的一侧传导。因此,能够防止主体壳体1的内部温度异常地变高,良好地防止配置在主体壳体1的内部的电气零件等陷入过热状态。
发热构造由加热器框架34、加热器保持架35和加热器单元36等构成。进而,由紧固件61将头壳体20、装配座13的座壁13a和加热器框架34的紧固座40一起拧紧固定,由传热体21和加热器保持架35夹持固定加热器单元36。这样,若将支承传热体21的头壳体20、支承加热器单元36的加热器保持架35及加热器框架34一起拧紧固定,则能够由传热体21和加热器保持架35坚固地夹持固定加热器单元36。因此,能够进一步效率良好地将由加热器单元36生成的热向传热体21传导。
若在加热器框架34上设置隔热用的面壁38,则能够由隔热用的面壁38阻止加热器单元36的热经加热器保持架35向加热器框架34的一侧移动。因此,能够阻止在头壳体20的内部的热移动,更确实地防止主体壳体1的内部温度上升。
另外,若将隔热用的面壁38配置在主筒壁部22的靠装配基部24的内面上,将头壳体20的内部区分为内外,则能够由面壁38妨碍被加热了的空气的流动,防止发热构造的热向主体壳体1侧移动。另外,由于在主筒壁部22的靠装配基部24的内面,也就是截面积小的部分上配置面壁38,所以能够使面壁38小形化,节约对加热器框架34的制造需要的成本。
由于若上将振荡器50装配固定在设置于加热器保持架35上的装配部45,则能够利用加热器保持架35组装振荡器50,所以与准备专用的保持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加热构造简化。另外,由于能够在与皮肤面接触的传热体21的最近处配置振荡器50,所以能够由振荡器50有效地使皮肤面振动。
若由被第二紧固件61紧固的加热器保持架35和加热器框架34夹持固定振荡器50,则能够将振动的振荡器50以没有因本身振动而运动的余地的状态牢固地固定。因此,能够将振荡器50的振动经加热器保持架35和加热器单元36可靠地向传热体21输出。
若在加热器保持架35上设置圆盘状的安装壁44和振荡器用的装配部45,由安装壁44和装配部45的防音壁48覆盖振荡器50的周围,则能够防止由振荡器50产生的振动噪音向头壳体20外泄漏。因此,尽管具备振荡器50,也能够得到安静、静音性优异的美容器具。
若在加热器保持架35及加热器单元36和传热体21之间配置具备热传导性的弹性片材37,则能够由弹性片材37吸收通过由振荡器50激发的振动在各部件的邻接部分中欲产生高频微音的情况。因此,能够一面将由振荡器50激发的振动经弹性片材37确实地向传热体21传递,一面进一步提高美容器具的静音性。
若由马达51和偏心锤52构成振荡器50,通过由振荡器50激发的振动使传热体21的传热面21a在与传热面21a正交的方向振动,则能够有效地敲击皮肤面,提高美容效果。特别是,在一面对皮肤面给予离子导入用或离子导出用的电流刺激一面进行美容处理的情况下,能够在与传热面21a正交的方向敲击皮肤面,提高美容效果。
在具备冷能部3的美容器具中,若沿壳体轴将在上下方向长的长轴状的散热器72配置在被形成为纵向长的主体壳体1的内部,则能够将从热电转换元件70向散热器72传导的热有效地散热。因此,能够确实地进行由热电转换元件70进行的冷能的供给,适当地进行由冷能部3进行的美容处理。
另外,若由板壁状的散热器底座88和多个散热突起89、90构成散热器72,将散热突起89、90沿主体壳体1的壳体轴在上下方向形成得长,则能够有效地利用在上下方向长的主体壳体1的内部空间,将散热器72的热有效地散热。因此,能够更确实地进行由热电转换元件70进行的冷能的供给,适当地进行由冷能部3进行的美容处理。
若散热器72的上下长度H2设定为主体壳体1的上下长度H1的一半以上的长度,则能够使在主体壳体1的内部的散热器72的表面积成为充分地大的面积,将从热电转换元件70向散热器72传导的热进一步有效地散热。
若在将冷能头71、保持架73和散热器72一体化而进行了单元零件化的基础上,由第五紧固件99将散热器72的上部的左右两侧和下部紧固固定在主体壳体1上,则能够将散热器72的热在尽可能从冷能头71离开了的位置向主体壳体1传导,进行散热。这是因为,由于散热器72的上部的左右两侧经保持架73紧固固定在主体壳体1上,所以向主体壳体1的热传导少,对冷能头71的影响少。另外,由于散热器72的下部侧由紧固件99紧固在主体壳体1上,所以能够在从冷能头71离开得远的位置传导热,进行散热,因此,能够一面抑制热对冷能头71的影响一面有效地进行散热。
若在与散热器72相向的主体壳体1上配置金属制的散热板104,则能够将从散热器72传导到主体壳体1的热从热传导性比主体壳体1优异的散热板104效率良好地散出。由此,能够使散热板104的周围的主体壳体1的温度或壳体内部的温度可靠地降低。
若使散热器72的大半下部相对于主体壳体1的内面壁隔着间隙E相向,将间隙E设定得比主体壳体1的壳体厚度小,则能够一面避免主体壳体1局部地成为高的温度,一面通过放射作用将散热器72的热有效地向主体壳体1侧传导。这是因为,例如在散热器72与主体壳体1紧贴的情况下,存在与散热器72接触的壳体温度比其它的部分高的倾向,在间隙E的值大到必要以上的情况下,存在从散热器72散出的热不会经主体壳体1向壳体外散出而是充满壳体内部的倾向。
若在散热器72和主体壳体1之间形成散热区间95,在面临该区间95的主体壳体1的壳体壁上形成散热口103,则能够经散热口103将外气取入到散热区间95内,有效地进行散热器72和外气之间的热交换。因此,能够消除从散热器72散出的热充满主体壳体1的内部的情况。另外,由于能够使与热电转换元件70接触的受热部93和面临散热区间95内的散热器72之间的温度落差大,所以能够使应该散热的热朝向散热区间95以最短距离传导而可靠地散热。进而,由于由填料102将环状壁94的抵接部位密封,所以能够防止与外气一起进入到散热区间95的尘埃或水、美容用液等侵入到散热区间95的周围的壳体内空间中,消除电气回路的短路、工作不良等与尘埃等的附着相伴的故障。
若在面临散热区间95的散热器底座88上形成凹部105,则能够增加散热器底座88的表面积,促进散热器72的散热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由散热区间95产生的热散出作用。
由于若在面临散热区间95的散热器底座88上交替地形成散热翅片90和凹部105,则能够增加在散热区间95中的热散出部位的表面积,所以促进由散热器72产生的散热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由散热区间95产生的热散出作用。
若将环状壁94与金属制的散热器72一体地形成,则与将环状壁94与主体壳体1一体化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强环状壁94的构造强度,防止环状壁94受到落下冲击等而破损。
若利用传热体21作为皮肤电极32,在皮肤电极32和设置在主体壳体1上的把手电极11之间经人体向皮肤面供给微弱的脉冲电流,则能够与热能刺激、冷能刺激并行地进行离子导入、离子导出等美容处理。因此,能够提供一种与以往的这种美容器具相比能够进行多种更有效的美容处理的美容器具。
附图说明
图1是图3中的A-A线剖视图。
图2是有关本发明的美容器具的主视图。
图3是有关本发明的美容器具的纵剖侧视图。
图4是美容器具的分解剖视图。
图5是热能头的分解剖视图。
图6是热能头的纵剖侧视图。
图7是图1中的B-B线剖视图。
图8是冷能部及散热区间的纵剖侧视图。
图9是图8中的C-C线剖视图。
图10是有关本发明的美容器具的后视图。
图11是表示散热器和后壳体的对应构造的分解说明图。
图12是有关本发明的美容器具的示意侧视图。
图13是表示各设备的动作时机的时机图表。
图14是表示热电转换元件的驱动时间的差异的图表。
图15是表示向热电转换元件供给的驱动电流的比较例的波形图。
图16是表示美容器具的载置台架的剖视图。
图17是美容器具的载置台架的俯视图。
图18是图17中的D-D线剖视图。
图19是表示载置台架的变形实施例的与图18同等的位置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有关其它的变形实施例的载置台架的使用状态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有关图20的载置台架的载置样态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有关图20的载置台架的其它的载置样态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美容器具的另外的实施例的纵剖侧视图。
图24是有关图23的美容器具的主要部分的后视图。
图25是表示美容器具另外的其它的实施例的纵剖侧视图。
图26是表示美容器具另外的其它的实施例的纵剖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
(实施例)图1至图19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美容器具和美容器具用的载置台架的实施例。另外,本发明中的前后、左右、上下,是依照图2及图3所示的交叉箭头和标记在各箭头的近旁的前后、左右、上下的表示。
在图2及图3中,美容器具具备兼作把手的纵向长的主体壳体(主体部)1、突出地设置在主体壳体1的前面上部的热能头2和向主体壳体1的后面上部鼓出的冷能部3。在主体壳体1的前面的下部设置了心形的开关面板4,在其表面上设置了电源接通用的电源按钮部5、切换运转模式的模式按钮部6和切换施加电压的强度的切换按钮部7。另外,在开关面板4的上侧的壳体面上设置了与运转模式的差异相应地点亮的4个模式显示灯(LED)8和与电流刺激的强度的差异相应地点亮的3个强度显示灯(LED)9。主体壳体1由前后地分割形成的前壳体1a和后壳体1b构成,如图10所示,由3个螺钉(第一紧固件)10将前后壳体1a、1b紧固,构成为纵向长的空心壳体状。
在主体壳体1的前面上部,凹陷地形成了用于装配热能头2的圆形的装配座13(参见图4),在主体壳体1的后面上部,开设了用于使冷能部3向壳体外面露出的圆形的装配窗14。另外,在主体壳体1的下端设置了用于连接供电插头15的插座16。兼作散热板104的在上下方向长的卵形的把手电极11露出在主体壳体1的后面下部。在前壳体1a的内面上配置了控制基板17,在控制基板17上安装了控制热能头2、冷能部3、后述的振荡器50等的工作状态的控制回路,进而,安装了与上述的各按钮部5、6、7对应的开关18及各显示灯8、9等。
(热能头的构造)
如图1、图5及图6所示,热能头2由被固定在主体壳体1的筒状的头壳体20、将头壳体20的外开口堵塞的传热体21和被设置在头壳体20的内部的发热构造等构成。由塑料成形品构成的头壳体20,一体地具备被形成为喇叭口状的主筒壁部22和与主筒壁部22连续地向外突出的圆筒状的外筒壁部23,与主筒壁部22的内开口侧的开口径d相比,外筒壁部23的外开口侧的开口径D被设定得大。也就是说,头壳体20的筒截面积,被设定成在主筒壁部22中从外开口的一侧朝向装配基部24的相对于主体壳体1的一侧渐渐变小。通过将主筒壁部22的内端的装配基部24嵌入在主体壳体1的装配座13中紧固,头壳体20与主体壳体1一体化。外筒壁部23的外面成为传热体21用的安装部25,法兰(帽装配部)26向安装部25的基端部分伸出。就喇叭口状的主筒壁部22而言,喇叭口状是指包括锥筒的概念。
传热体21由以钛板材为原料的帽状的冲压成形品构成,在其传热面21a上,凹陷地形成了一群圆形的液保持部29。在此实施例中,将18个液保持部29配置成圈状,能够由各液保持部29保持化妆水等美容用液。传热体21,其筒状的周围壁被外嵌并装配在外筒壁部23的外面上,由固定在法兰26上的保持圆环30不可分离地固定。为了防止美容用液浸入头壳体20的内部,由嵌入并装配在外筒壁部23上的O型环31将传热体21的周围壁和外筒壁部23的间隙密封。
传热体21兼作皮肤电极(电极部)32,与上述的把手电极11协作,使微弱的脉冲电流经人体作用于皮肤面,给予离子导入用或离子导出用的电流刺激。因此,传热体21经被推压到其内面上的弹簧电极65与电流调整回路连接,进而,把手电极11经被推压到其内面上的弹簧电极66与电流调整回路连接。
发热构造由被固定在主体壳体1上的加热器框架34、被紧固在加热器框架34的外面上的加热器保持架35、被装配在加热器保持架35的外面上的加热器单元36和被固定在加热器单元36的外面上的弹性片材37等构成。加热器框架34及加热器保持架35均由塑料成形品构成。
加热器框架34一体地具备被形成为圆板状的隔热用的面壁38、设置在面壁38的周围2个部位的脚片39和设置在脚片39的突端的紧固座40。在支承加热器保持架35的面壁38的外面侧的3个部位,螺钉座41向外鼓出。如图7所示,脚片39从圆板状的面壁38的周缘向内侧凹陷,其截面被形成为部分圆弧状。这样,使脚片39凹陷成部分圆弧状是为了使设置在头壳体20的装配基部24的内面上的螺纹套筒27与脚片39卡合,对头壳体20进行临时定位。另外,通过将脚片39的截面形成为部分圆弧状,能够提高脚片39的弯曲强度,牢固地固定支承加热器保持架35及加热器单元36。
加热器保持架35一体地具备支承加热器单元36的圆盘状的安装壁44、被设置在安装壁44的与加热器框架34相向的面上的装配部45和与上述的螺钉座41对应地被形成在装配部45的周围的螺纹套筒46。在安装壁44的外面上,凹陷地形成了收容加热器单元36的加热器凹部47。装配部45,是为了收容振荡器50而设置的,由将振荡器50的周围包围的防音壁48和设置在防音壁48的内面上的承受肋49构成。这样,振荡器50配置在加热器保持架35和加热器框架34的隔热用的面壁38之间。
振荡器50由马达51、被固定在马达51的输出轴上的偏心锤52构成。通过将外嵌于马达51上的马达保持架53装配在上述的防音壁48的内部,振荡器50被固定在加热器保持架35上。将加热器框架34及加热器保持架35组装在主体壳体1的状态下的振荡器50,以马达51的中心轴线与传热体21的传热面21a平行的状态被固定在装配部45。因此,由振荡器50激发的振动的主要的方向成为与传热体21的传热面21a正交的方向。也就是说,通过由振荡器50激发的振动,使传热体21的传热面21a以与传热面21a正交的方向振动,在由热能头2进行美容处理时,能够由传热体21的传热面21a敲击皮肤面,使之振动。
加热器单元36由圆形的面状加热器56和从内外夹着面状加热器56的一对电极板57、58构成。面状加热器56由PTC加热器构成。在被收容在加热器凹部47的电极板58上设置了3个弹簧臂59,由这些弹簧臂59将面状加热器56朝向电极板57推压并加载。外侧的电极板57,其周缘的卡定爪60卡定在加热器保持架35的安装壁44的周缘上,对面状加热器56进行位置保持,能够在卡定爪60的爪长度的范围内向厚度方向自由地动。弹性片材37由富于热传导性的硅橡胶形成,被配置在外侧的电极板57和传热体21之间,将加热器单元36的热向传热体21传导,由振荡器50激发的振动向传热体21传递。
热能头2如下述的那样组装在前壳体1a上。将加热器单元36、弹性片材37及振荡器50组装在加热器保持架35上,以拧入螺纹套筒46中的螺钉(第二紧固件)61将加热器框架34和加热器保持架35紧固,得到被进行了单元零件化的发热构造。在此状态下,马达保持架53由加热器保持架35和加热器框架34坚固地夹持固定(参见图6)。将头壳体20的装配基部24从前壳体1a的外面嵌入到装配座13上固定,进而,将被进行了单元零件化的发热构造从前壳体1a的内面侧插入头壳体20的内部,在加热器框架34的紧固座40与装配座13的座壁13a的内面接合的状态下进行临时组合。
接着,通过将穿插在紧固座40和座壁13a中的螺钉(第三紧固件)63拧入设置于头壳体20的内面上的螺纹套筒27中,将头壳体20、座壁13a和加热器框架34的紧固座40一起拧紧固定。被固定在主体壳体1上的头壳体20,其主筒壁部22的大半部分向主体壳体1的前方(外面)突出,筒中心轴向斜上略微倾斜。头壳体20的主筒壁部22和主体壳体1的装配座13之间,由嵌入并装配在主筒壁部22的外面上的O型环62密封。
如上述的那样,在将头壳体20和发热构造与主体壳体1进行了一体化的紧固状态下,加热器框架34的面壁38位于头壳体20的主筒壁部22的靠装配基部24的内面上,将头壳体20的内部区分为内外。由此,能够尽量防止由加热器单元36加热的空气向主体壳体1的一侧流动。也就是说,面壁38作为阻止加热空气的移动的隔热用的区分壁发挥功能,防止头壳体20的内部中的热移动。
另外,在上述的紧固状态下,加热器单元36和弹性片材37由传热体21和加热器保持架35的安装壁44夹持固定。此状态的加热器单元36,经弹性片材37由传热体21的端壁挡住,在内侧的电极板58的弹簧臂59略微进行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被按压在加热器凹部47的内底上。因此,外侧的电极板57的卡定爪60,如图6所示,从加热器保持架35的安装壁44的周缘的后面侧浮动离开,电极板57具有能够朝向传热体21的一侧仅移动此浮动离开的距离的量的余地。这样,可向外移动地支承电极板57是为了在传热体21被加热器单元36加热而向外热膨胀时,使加热器单元36追随传热体21的膨胀变形地移动,可靠地进行相对于传热体21的热传导。
若如上述的那样,在热能头2的内部设置加热器单元36,则存在如下的危险:面状加热器56的热流动,经传热体21和头壳体20向主体壳体1的一侧移动。但是,由于若主筒壁部22形成为具备中间细部的喇叭口状,则能够使头壳体20的筒截面积从外筒壁部23的外开口的一侧朝向装配基部24的一侧渐渐地变小,所以能够减少向主体壳体1的一侧传导的热量。因此,能够由面状加热器56效率良好地加热传热体21。
(冷能部的构造)
在图1及图8中,冷能部3由正方形状的珀耳帖元件(热电转换元件)70;被配置在珀耳帖元件70的外面(单面)上,输出冷能的冷能头71;和被配置在珀耳帖元件70的内面(另一面)上,散出热能的散热器72等构成。珀耳帖元件70由元件保持架73支承,在其冷能面和热能面的每一个上粘贴了传热片材74。元件保持架73由一体地具备圆板状的保持壁75和在保持壁75的周围2个部位延伸出的紧固臂76的塑料成形品构成,在保持壁75的中央形成了用于收容珀耳帖元件70的四角形的保持孔77。另外,在保持壁75的散热器侧的板面上,形成了螺钉穿插用的套筒78。传热片材74与上述的弹性片材37同样,由硅橡胶形成。
冷能头71,由一体地具备圆盘块状的蓄热部81、突出地设置在蓄热部81的与珀耳帖元件70的相向的面上的四角形状的受热部82、突出地设置在受热部82的周围2个部位的螺纹套筒83和法兰部84的铝制的压铸成形品构成。冷能头71,通过将蓄热部81从壳体内面侧嵌入后壳体1b的装配窗14中,固定在后壳体1b上,此状态的蓄热部81的外端的传热面81a露出于装配窗14的外面(参见图1)。散热器72被形成为长轴状,沿壳体轴配置在被形成为纵向长的主体壳体1的内部。
散热器72,由一体地具备板壁状的散热器底座88、突出地设置在散热器底座88的前面上的一群前翅片(散热突起)89和突出地设置在散热器底座88的后面上的一群后翅片(散热突起)90的铝制的压铸成形品构成。如图8所示,散热器底座88由设置在底座上部的筒状的上部底座91和与上部底座91的下侧的横壁连续地垂直地延伸出的下部底座92构成,在上部底座91的纵壁的后面侧突出地设置了四角形状的受热部93。在上部底座91的左右形成了螺钉穿插孔96(参见图1)。散热突起89、90不需要是板壁状的翅片构造,也可以形成为圆棒状或角棒状。
如图11所示,在下部底座92的后面上设置了四角框状的环状壁94,形成了四角形状的散热区间95。前翅片89从上部底座91的上侧的横壁的下面遍及靠下部底座92的下端地向前突出地设置,后翅片90从上部底座91的下侧的横壁的下面遍及靠下部底座92的下端地向后突出地设置。后翅片90的突端缘沿后壳体1b的弯曲形状弯曲,在环状壁94的突端和与该壁94相向的后壳体1b的内面上,分别凹陷地形成了四角框状的密封槽113、114(参见图8及图11)。
如上所述,前翅片89及后翅片90,分别沿被形成为纵向长的主体壳体1的上下方向的壳体轴在上下方向形成得长。具体地说,如图12所示,散热器72的上下长度H2能够被设定为主体壳体1的上下长度H1的一半以上的长度,由表面积大的散热器72确实地将由珀耳帖元件70生成的热能散热。另外,将散热器底座88的体积设定得比冷能头71的体积充分地大,使散热器72的每个单位时间的热传导量(热容量)变大。因此,在使用冷能部3的情况下,能够将由珀耳帖元件70生成的热能有效地向散热器72的一侧传导,可靠地散热。
冷能部3如下述的那样组装在后壳体1b上。首先,将珀耳帖元件70组合在元件保持架73的保持孔77中,在其前后面上粘贴传热片材74。将散热器72组装在此状态的元件保持架73的前侧,将冷能头71组装在后侧,将穿插在螺钉穿插孔96及套筒78中的2个螺钉(第四紧固件)97拧入螺纹套筒83(参见图1),得到被进行了单元零件化的冷能构造。接着,将四角形状的填料102装配在后壳体1b的与环状壁94相向的部分上,一面将冷能头71的蓄热部81嵌入装配窗14,一面将冷能构造的整体贴在后壳体1b的内面上进行定位。
将元件保持架73的左右的紧固臂76穿插在设置在散热器72的下部中央的螺钉穿插孔98中的螺钉(第五紧固件)99,拧入设置于后壳体1b上的螺纹套筒100(参见图4及图11)中,将冷能构造固定在后壳体1b上。蓄热部81和装配窗14之间的间隙由O型环101密封。将此状态的后壳体1b和组装了热能头2及控制基板17等的前壳体1a接合成盖合状,由螺钉10将两壳体1a、1b紧固,由此,能够得到具备热能头2和冷能部3的美容器具。
若如上述的那样,由第五紧固件99将散热器72的上部的左右两侧和下部紧固固定在主体壳体1上,则能够将散热器72的热在尽可能从冷能头71离开了的位置向主体壳体1传导,进行散热。这是因为,由于散热器72的上部的左右两侧经保持架73紧固固定在主体壳体1上,所以向主体壳体1的热传导少,对冷能头71的影响少。另外,由于散热器72的下部侧由紧固件99紧固在主体壳体1上,所以能够在从冷能头71离开得远的位置传导热,进行散热,因此,能够一面抑制热对冷能头71的影响一面有效地进行散热。
如上所述,在将冷能构造组装在主体壳体1上的状态下,设置在散热器72的大半下部上的后翅片90相对于后壳体1b的内面壁隔着间隙E相向(参见图8)。另外,环状壁94的突端紧贴于填料102,在后壳体1b和下部底座92之间形成了环状的散热区间95。由于在面临散热区间95的后壳体1b的壳体壁上形成了多个散热口103,所以能够促进在散热区间95中的热交换,将散热器72的热有效地向主体壳体1之外散出。另外,由于配置在散热口103的下侧的金属制的把手电极11作为散热板104发挥功能,所以能够将传导到后壳体1b的散热器72的热经散热板104有效地散出。
详细地说,由于在与散热器72的下方部分正对的后壳体1b的外面上设置散热板104,所以能够将散热器72的热有效地散热。进而,由于散热板104配置到从散热器72的下端向下方突出的位置,所以能够使散热面积变大,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另外,由于在与将散热器72的下端紧固的螺钉99正对的位置配置了散热板104,所以能够将散热器72的热更有效地散热。
如图9所示,在面临散热区间95的下部底座92上,交替地形成了后翅片(散热翅片)90和凹部105。后翅片90和后壳体1b之间的间隙E,被设定得比后壳体1b的壳体厚度小。这样设置间隙E,进而将间隙E设定得比后壳体1b的壳体厚度小,是因为在后翅片90紧贴于后壳体1b的情况下,存在与后翅片90的接触部的温度比其它的部分高的倾向。另外,是因为在间隙E的值大到必要以上的情况下,存在通过放射作用从后翅片90散出的热不会经后壳体1b向壳体外散出而是充满壳体内部的倾向。也就是说,为了一面避免主体壳体1局部地成为高的温度,一面将散热器72的热有效地向主体壳体1侧传导,将间隙E设定得比后壳体1b的壳体厚度小。另外,此实施例中的后壳体1b的厚度尺寸是2.0mm,间隙E的值是1.0~1.8mm。
如图12所示,控制回路由控制加热器单元36、振荡器50及珀耳帖元件70的工作状态的设备控制回路106、调整离子导入用或离子导出用的微弱的脉冲电流并相对于把手电极11及皮肤电极32输出脉冲电流的皮肤电流控制回路107构成。下面,说明美容器具的运转模式及各运转模式下的各设备的控制的详细情况。模式显示灯8、强度显示灯9的点亮状态由设备控制回路106控制。
美容器具在对电源按钮部5进行了接通操作后,在每次对模式按钮部6进行按下操作时,都从第一运转模式向第四运转模式切换,在每个模式下都由设备控制回路106控制各设备的工作状态(参见图12)。另外,与需要相应地,相对于把手电极11及皮肤电极32输出由皮肤电流控制回路107调整的微弱的脉冲电流或切换其极性。在使用美容器具时,与需要相应地在如下的状态下使用:将含浸了化妆水的棉垫(片材状吸液体)110贴在皮肤电极32的外面上,将其周围由被压嵌装配在头壳体20的法兰(帽装配部)26上的帽111固定。如图3所示,帽111由前后面开口的圆环状的塑料成形品构成,在基端侧的圆环壁的内面的4个部位,一体地设置了相对于法兰26进行卡合脱离的可弹性变形的卡合爪112。
(第一运转模式)
在第一运转模式下,将含浸了化妆水的棉垫110装配在皮肤电极32上,进行将进入面部皮肤的皱纹、皱褶、毛孔等中的细微的污垢去掉的离子导出处理。详细地说,如图13所示,若对电源按钮部5进行接通操作,则最上部的橙色的模式显示灯8点亮,同时,左端的强度显示灯9点亮,同时,未图示的发音体发出“噼”音。进而,在电源按钮部5被进行了接通操作后,等待规定时间t1经过,相对于把手电极11及皮肤电极32供给断开时间长的皮肤检测用的微弱的脉冲电流。在用单手抓住主体壳体1及把手电极11并使皮肤电极32与面部皮肤接触的状态下,上述的脉冲电流通过人体。此状态是皮肤检测状态。与供给皮肤检测用的脉冲电流并行地对电源按钮部5进行接通操作,进而在切换了运转模式后,等待规定时间t2(5秒)经过,开始驱动电流的相对于加热器单元36的供给。另外,直到电源按钮部5被进行接通操作,进而运转模式被切换为止的时间t1,由于对美容器具的使用者来说存在个人差异,所以成为任意的时间。
在电源按钮部5被进行了接通操作后,皮肤电极32与面部皮肤接触,在皮肤电极32和把手电极11导通的时刻(皮肤检测状态),在向皮肤电极32供给正极性的脉冲电流的同时,起动振荡器50。规定时间t3是直到认识皮肤检测状态为止的任意的时间,成为直到使用者使皮肤电极32与面部皮肤接触为止的时间。使用者通过将装配在皮肤电极32(传热体21)上的棉垫110按压在面部皮肤上,或使之在按压了的状态下沿皮肤面滑动,能够由棉垫110捕捉细微的污垢。在此期间,在相对于皮肤面的电流刺激小的情况下,能够操作对电流刺激的强度进行切换的切换按钮部7,调整到喜好的刺激强度。在向皮肤电极32供给正极性的脉冲电流后,若经过3分,则停止脉冲电流的供给,同时,停止驱动电流向加热器单元36及振荡器50的供给,熄灭模式显示灯8及强度显示灯9。此时,发音体发出“噼-噼-”音,告知第一运转模式结束。顺便说一下,在电源按钮部5被进行了接通操作后,即使经过了3分也没有得到皮肤检测用的信号的情况下,将电源断开,返回到待机状态。
(第二运转模式)
在第二运转模式下,基本与第一运转模式同样,将含浸了化妆水的棉垫110装配在皮肤电极32(传热体21)的外面上,进行离子导入处理,使化妆水渗透皮肤面,提高保湿效果。在第二运转模式下,也与第一运转模式同样,在成为皮肤检测状态的时刻,在向皮肤电极32供给正极性的脉冲电流的同时,起动振荡器50。但是,在上述的第一运转模式下,向皮肤电极32供给正极性的脉冲电流,在第二运转模式下,向皮肤电极32供给负极性的脉冲电流,促进化妆水的渗透,这一点与第一运转模式不同。在第二运转模式下,上数第二个橙色的模式显示灯8点亮。在向皮肤电极32供给负极性的脉冲电流后,若经过3分,则停止脉冲电流的供给,同时,停止驱动电流向加热器单元36及振荡器50的供给。同时,熄灭模式显示灯8及强度显示灯9,由发音体告知第二运转模式结束。
在第二运转模式下,能够不使用含浸了化妆水的棉垫110地将粘性高的凝胶状的化妆水、乳液等美容溶液涂敷在热能头2上,并在涂开在传热面21a的整体上的状态下使用。在此情况下,由于能够由凹陷地形成在传热面21a上的液保持部29保持美容溶液,所以尽管没有使用棉垫110,也能够无问题地进行美容处理。使用者通过将皮肤电极32按压在面部皮肤上或使之在按压的状态下沿皮肤面滑动,能够使美容用液渗透到面部皮肤的大的范围。另外,由于将液保持部29设置成圈状,所以在利用皮肤电极32进行皮肤面的护理时,能够通过液保持部29的液积存效果,使预先涂敷在皮肤面上的美容溶液向全方位方向移动而广泛地涂开。进而,由于将加热器单元36的周围包围,将液保持部29设置成圈状,所以能够避免液保持部29的凹陷和加热器单元36在内外干涉,使热能头2的前后尺寸变小。
(第三运转模式)
在第三运转模式下,上数第三个橙色的模式显示灯8点亮,向面部皮肤供给脉冲电流,使加热器单元36工作,与第一运转模式同样,在成为皮肤检测状态的时刻,在向皮肤电极32供给正极性的脉冲电流的同时,在起动振荡器50的状态下进行美容处理,整理皮肤面。但是,在第三运转模式下,在使正极性的脉冲电流和负极性的脉冲电流交替地相对于皮肤电极32(传热体21)作用的状态下进行美容处理。另外,在第三运转模式下,不使用含浸了化妆水的棉垫110,而是在由面膜覆盖了面部皮肤的状态下或将乳液涂敷到面部皮肤上的状态下进行美容处理。第三运转模式,若在向皮肤电极32供给脉冲电流后经过3分,则停止脉冲电流的供给,同时,停止驱动电流向加热器单元36及振荡器50的供给。同时,熄灭模式显示灯8及强度显示灯9,由发音体告知第三运转模式结束。
(第四运转模式)
在第四运转模式下,最下部的浅蓝色的模式显示灯8点亮,在由珀耳帖元件70冷却了冷能头71的状态下进行美容处理。若在对电源按钮部5进行了接通操作后,操作模式按钮部6,运转模式切换成第四运转模式,则向珀耳帖元件70供给驱动电流,开始冷能头71的冷却。从冷能头71的冷却开始到经过1次冷却时间T1(40秒)为止,连续地向珀耳帖元件70供给2.7V的电流,急速地冷却冷能头71。
但是,若保持上述的电压不变地连续地驱动珀耳帖元件70,则冷能头71过度变冷,散热器72的一侧的热向冷能头71的一侧反馈,不能将冷能头71冷却到规定的温度状态。为了消除这样的不良状况,使从冷能头71的冷却开始到经过1次冷却时间T1(40秒)为止的电压V1为2.7V,在从冷却开始经过了1次冷却时间(40秒)的时刻,将向珀耳帖元件70供给的驱动电流脉冲化,将脉冲电流供给珀耳帖元件70。此时的施加电压V2从1次冷却时的2.7V限制到2V。以后,在直到经过2次冷却时间(80秒)为止的期间,以2.0V的脉冲电流驱动珀耳帖元件70。
使用者能够在从冷能头71的冷却开始经过了1次冷却时间T1的时刻开始使用美容器具,在直到经过了2次冷却时间T2为止的期间使用美容器具。在第四运转模式下,使用化妆用粉扑,以与轻拍面部皮肤相同的要领,从面部皮肤的中心向外周反复进行使冷能头71的传热面81a贴在面部皮肤上或从面部皮肤离开的处理。第四运转模式,若在向珀耳帖元件70供给电流后经过2分,则停止驱动电流的供给。同时,熄灭模式显示灯8及强度显示灯9,由发音体告知第四运转模式结束。
上面是由控制回路进行的每个运转模式的控制例,但是,控制回路在每次各运转模式结束时都存储上次使用的运转模式,在下次电源按钮部5被进行接通操作的情况下,使上次使用的运转模式的下个运转模式成为开始运转模式进行控制。另外,在反复选择第四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可渐渐变更冷却冷能头71的1次冷却时间T1,消除散热器72的一侧的热的反馈的影响,将冷能头71确实地冷却到规定的冷能温度。
详细地说,例如在室温为25℃的情况下,在第一次的第四运转模式下,向珀耳帖元件70供给2.7V的驱动电流,直到经过1次冷却时间T1(40秒)为止,使25℃的冷能头71降低到15℃。接着,以2V的脉冲电流驱动珀耳帖元件70,直到经过2次冷却时间T2为止。因此,在第一次的第四运转模式结束的时刻的散热器72处于被加热到35℃左右的状态,在第一次的第四运转模式结束后,在选择第二次的第四运转模式的状态下,相对于珀耳帖元件70反馈散热器72的热。因此,即使在第二次以与第一次的第四运转模式相同的条件(1次冷却时间T1=40秒)驱动珀耳帖元件70,也不能使冷能头71的温度降低到15℃。
为了应对这样的由散热器72进行的热的反馈作用,如图14所示,以第一次的40秒为基准,使1次冷却时间T1渐渐增加,在第二次增加到60秒,在第三次增加到120秒。在此情况下,1次冷却时间T1和2次冷却时间T2的和也总是为一定(120秒),2次冷却时间T2仅减少1次冷却时间T1增加的量。
这样,第四运转模式能够反复使用直到3次为止,第四次不能使用。这是因为,伴随着反复使用3次冷能头71,被蓄热在散热器72中的热量超过限度,即使驱动珀耳帖元件70,散热器72的热也反馈,不能将冷能头71冷却到规定的温度状态。在第四次选择第四运转模式的情况下,所有的显示灯8、9闪烁,进而发音体“噼-、噼-”地使声音断续,进行警告。
另外,在第二次及第三次的第四运转模式下的1次冷却时间T1的变更及第四次的第四运转模式的使用限制,在开始第一次的第四运转模式后的经过时间在60分以内的情况下进行。这是因为,可以认为在上述的经过时间超过60分的情况下,散热器72的热被散热,降低到室温程度。
上面说明的珀耳帖元件70的控制能够以下面的方式实施。
一种冷却美容器具,所述冷却美容器具具备冷能头71、热电转换元件70、散热器72和控制向热电转换元件70供给的驱动电流的控制回路,其特征在于,
控制回路将向热电转换元件70供给的驱动电流控制成在从驱动开始经过了1次冷却时间T1的期间和经过2次冷却时间T2的期间不同,
在从热电转换元件70的驱动开始经过1次冷却时间T1的期间,控制回路相对于热电转换元件70连续地供给规定的电压V1的驱动电流,
2次冷却时间T2中的控制回路,将驱动电流进行脉冲电流化,且以将驱动电流的电压设定成比前述规定的电压V1低的电压V2的状态供给。
在第一次的热电转换元件70的驱动结束后,在再次向热电转换元件70供给驱动电流而将冷能头71冷却时,
在下次驱动热电转换元件70时的1次冷却时间T1设定得比在上次驱动热电转换元件70时的1次冷却时间T1长。
在第一次的热电转换元件70的驱动结束后,在再次向热电转换元件70供给驱动电流而冷却冷能头71时,
在下次驱动热电转换元件70时的2次冷却时间T2设定得比在上次驱动热电转换元件70时的2次冷却时间T2短。
如上述说明的那样,从冷能头71的冷却开始到经过1次冷却时间T1为止,向珀耳帖元件70供给2.7V的电流,急速冷却冷能头71。另外,在2次冷却时间T2中,在需要防止与冷能头71的过度变冷相伴的散热器72的热的反馈方面,将向珀耳帖元件70供给的驱动电流进行脉冲化,进而,将施加电压V2限制在2.0V,但其根据如下。
为了防止冷能头71的过度变冷,可以如图15(a)所示,在2次冷却时间T2中,向珀耳帖元件70供给的驱动电流的电压V1(2.7V)保持不变地将驱动电流进行脉冲电流化。或如图15(b)所示,在2次冷却时间T2中,即使在使向珀耳帖元件70供给的驱动电流的电压V2(2.0V)降低的情况下,也能够某种程度地防止冷能头71的过度变冷。在任意一种情况下,都具有能够使由珀耳帖元件70进行的电力消费降低的优点。
但是,在单纯地将驱动电流进行脉冲电流化的情况下,因为在脉冲电流被断开的状态下,散热器72的热向冷能头71传导,所以冷能头71难以变冷。由于若使脉冲电流的脉冲幅度变小,则断开时间变短,所以能消除冷能头71难以变冷的情况。但是,在该情况下,因为超出了设置在设备控制回路106上的控制用计算机芯片的规格,所以需要使用更高价的控制用计算机芯片。
另外,在单纯地使驱动电流的电压V2降低的情况下,虽然能够某种程度地防止冷能头71的过度变冷,但并不充分,例如,在珀耳帖元件70被反复驱动的情况下,冷能头71超过必要以上地过度变冷。若使驱动电流的电压V2进一步降低,则能够消除冷能头71的过度变冷。但是,在此情况下,由于用于使电压降低的电阻的发热作用,不能避免二极管等回路零件发热。由于上面的理由,在此实施例中,使在2次冷却时间T2中向珀耳帖元件70供给的驱动电流的电压V2比在1次冷却时间T1中的驱动电流的电压V1降低,进而,将驱动电流进行脉冲电流化而驱动珀耳帖元件70。
图16至图18是表示用于在保管时载置美容器具或载置使用途中的美容器具的载置台架120。载置台架120由在左右方向长的容器状的塑料成形品构成,一体地具备从上向下被形成为米粒状的周侧壁121、与周侧壁121的上缘连续的上壁122和与上壁122连续地凹陷地形成的载置座123。另外,在载置座123的下面侧一体地形成了可装拆地支承帽111的帽收纳部124。周侧壁121的下端面被形成为齐平面状,兼作载置台架120的脚部,在载置在工作台等上的状态下,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支承载置台架120。上壁122由平缓的弯曲面形成,该平缓的弯曲面在图16中左端侧处于最高的位置,随着靠近右端侧高度降低。
载置座123由主体支承座125和收容凹部126构成,主体支承座125由左右横向长的浅的槽状的凹陷构成,收容凹部126与主体支承座125连续地凹陷地形成。主体支承座125设置在比收容凹部126高的位置,在其下面侧形成了与收容凹部126的下面侧的空间相比充分大的空间,利用此空间形成了上述的帽收纳部124。主体支承座125支承做成了横卧姿势的主体部1。另外,收容凹部126由向上开口的筒状凹部构成,其筒壁的直径与电极部32的直径相比形成得充分大。
帽收纳部124,利用主体支承座125的下侧的空间,形成为向下开口的圆筒状,在筒壁的内面上形成了多个保持肋127。不使用时的帽111,如图18所示,以卡合爪112与主体支承座125的座壁正对的姿势被收容在帽收纳部124的内部。由于此状态的帽111的圆环壁及卡合爪112由保持肋127略微进行弹性变形,所以不存在帽111因自重而落下的情况。另外,由于能够在收容凹部126收容装配了帽111的状态的电极部32,所以能够将第二个备用的帽111收纳在帽收纳部124。
上述的那样构成的载置台架120,能够以图16(a)所示的第一收纳姿势和图16(b)所示的第二收纳姿势的任意一种横卧姿势载置美容器具。在第一收纳姿势下,主体部1由主体支承座125支承,电极部32向做成了横卧姿势的主体部1的上面侧突出,冷能部3的鼓出部分被收到收容凹部126中。此第一收纳姿势适合于保管美容处理结束了的美容器具。在第二收纳姿势下,主体部1由主体支承座125支承,电极部32与收容凹部126的内底相向,冷能部3的鼓出部分向主体部1的上面侧突出。此第二收纳姿势适合于临时放置使用途中的美容器具。
如上所述,美容器具能够以第一收纳姿势和第二收纳姿势的任意一种收纳,但在任意一种情况下,都为了容易抓住主体部1而使在载置状态下的主体部1的把手端128突出到载置台架120的外轮廓线之外。另外,使主体部1的把手端128与载置台架120的载置面相比位于上方,在把手端128和载置台架120的载置面之间确保了挂手指间隙G。进而,为了与保管时相比容易抓住临时放置在载置台架120上的主体部1,将在第二收纳姿势下的把手端128的突出尺寸L2设定得比在第一收纳姿势下的把手端128的突出尺寸L1大。在第一收纳姿势下,把手端128也突出到载置台架120的外轮廓线之外,但由于其突出尺寸L1比第二收纳姿势时的突出尺寸L2小,所以能够使保管时的收纳空间小,尽量避免把手端128成为阻碍。
如上述说明的那样,在第一收纳姿势下,冷能部3的鼓出部分被收到收容凹部126中,收容凹部126的开口面由主体部1堵塞。因此,在保管时,能够防止尘埃进入收容凹部126的内部。另外,在第二收纳姿势下,因为收容凹部126的筒壁的直径与电极部32的直径相比形成得充分大,所以在电极部32及主体部1和收容凹部126的开口面之间形成大的通气间隙F。因此,在将美容器具以第二收纳姿势临时放置的状态下,即使存在美容用液从装配在皮肤电极32上的棉垫110向收容凹部126内滴下的情况,也能够促进收容凹部126内的美容液的干燥。
图19是表示将帽收纳部124变更了的载置台架120的变形实施例。在这里,能够将帽收纳部124形成为向下开口的圆筒状,将帽111的卡合爪112卡合在向筒壁的下端伸出了的法兰131上。从此实施例能够理解,帽111能够以外嵌于帽收纳部124的筒壁上的状态被收纳。
图20至图22是表示载置台架120的变形实施例。在这里,省略了在图16~图18进行了说明的载置台架120的主体支承座125,仅由接收电极部32的收容凹部126将载置台架120构成为帽状。详细地说,由前后一对保护壁133、左右一对卡挂壁134和底壁135将收容凹部126构成为四角容器状,在收容凹部126的内侧的底壁135上设置了可装拆地支承帽111的帽收纳部124。进而,在上述的底壁135上,凹陷地形成了立起台架136,在该立起台架136的前后突出地设置了一对脚部137。
一对保护壁133形成为隧道截面状,在两壁的相向面上固定了挡住电极部32及冷能头71的弹性片材138。在帽收纳部124,突出地设置了4个卡合爪139,能够将帽111的小径开口部卡合在这些卡合爪139上。立起台架136形成为与主体部1的把手端128相同的形状,如图22所示,通过将把手端128嵌入立起台架136,能够由载置台架120立起并保持美容器具。
上述的那样构成的载置台架120,如图21中由假想线所示的那样,能够以由一对卡挂壁134支承的横卧收纳姿势收纳做成了横卧姿势的主体部1。另外,如在图21中由实线所示的那样,能够将头壳体20卡挂在单侧的卡挂壁134上,以由载置面支承把手端128的倾斜收纳姿势进行收纳。哪种姿势都适合于临时放置使用途中的美容器具,在收纳状态下,由于主体部1的大部分露出在载置台架120之外,所以能够可靠地抓住并保持主体部1。
在保管美容处理结束了的美容器具的情况下,如图20所示,将收容凹部126装配在主体部1的上部,使电极部32及冷能头71成为经弹性片材138由一对保护壁133覆盖的状态。另外,如图22所示,能够将把手端12嵌入立起台架136,以由载置台架120立起地保持的状态保管美容器具。当在铺面中以立起地保持的状态陈列美容器具时,也能够使用载置台架120。
具备上述的载置台架120的美容器具能够以下面的方式实施。
一种美容器具,所述美容器具具备兼作把手的纵向长的主体部1、具备被设置在主体部1的上部而向皮肤面供给微弱的电流的电极部32的美容器具和以横卧姿势载置美容器具的载置台架120,其特征在于,
在将主体部1以横卧姿势载置在载置台架120的载置座123上的状态下,主体部1的把手端128突出到载置台架120的外轮廓线之外。
在将主体部1以横卧姿势载置在载置台架120上的状态下的把手端128,与载置台架120的载置面相比位于上方,在把手端128和载置面之间确保了挂手指间隙G。
主体部1能够以电极部32向做成了横卧姿势的主体部1的上面侧突出的第一收纳姿势和电极部32被收容在收容凹部126内的第二收纳姿势的任意一种收纳姿势载置在载置台架120上,
在第二收纳姿势下从载置台架120的外轮廓线突出的把手端128的突出尺寸L2,设定得比在第一收纳姿势下从载置台架120的外轮廓线突出的把手端128的突出尺寸L1大。
收容凹部126由向上开口的筒状凹部构成,
在将美容器具以第二收纳姿势收容在载置台架120中的状态下,在电极部32及主体壳体1和收容凹部126之间形成了通气间隙F。
收容凹部126由向上开口的筒状凹部构成,
在将美容器具以第一收纳姿势收容在载置台架120中的状态下,主体壳体1将收容凹部126的上开口堵塞。
覆盖电极部32的外面的片材状吸液体110,由电极部32的装配在帽装配部26上的帽111保持并固定,
在载置台架120的内面上设置了可装拆地支承前述帽111的帽收纳部124。
载置座123包括收容主体部1的主体支承座125和收容电极部32的收容凹部126,
帽收纳部124形成在主体支承座125的下面侧。
帽收纳部124由向下开口的筒壁构成,在其内部可装拆地收纳了帽111。
载置台架120作为覆盖电极部32的外面的保护帽构成。
在载置台架120上,设置了接收电极部32的收容凹部126,
在收容凹部126的内侧,设置了可装拆地支承帽111的帽收纳部124。
在载置台架120的底壁上,凹陷地形成了立起台架136,在该立起台架136的周围设置了脚部137,
能够由立起台架136支承主体部1的下部,由载置台架120立起地保持美容器具。
图23至图26是表示未具备热能头2的仅具备冷却功能的美容器具的实施例和其变形例。图23及图24的美容器具,在主体壳体1的上部前面上开设了冷能部3用的装配窗14,使组装在装配窗14上的冷能头71向前露出。在主体壳体1的内部配置了2次电池142。散热器72具备散热器底座88和突出地设置在该底座88的后面上的后翅片90,沿散热器底座88的周缘呈环绕状地突出地设置了向后突出的环状壁94,形成了钥匙孔形的散热区间95。散热器底座88与上述的实施例同样,由筒状的上部底座91和垂直的下部底座92构成,仅限于散热区间95的一侧形成了后翅片90。
在后壳体1b的外面上,从该壳体1b的靠上端的部分遍及靠下端的部分,固定了兼作把手电极11的散热板104,在上述的面临散热区间95的后壳体1b的壳体壁和散热板104上,开设了一群散热口103。冷能头71兼作皮肤电极32,与上述的把手电极11协作,经人体向皮肤面供给微弱的脉冲电流,给予离子导入用或离子导出用的电流刺激。因此,冷能头71和把手电极11,经未图示的电极与皮肤电流控制回路107的电流调整回路连接。
由于若如上述的那样,沿散热器底座88的周缘呈环绕状地突出地设置环状壁94,则遍及散热器底座88的后面的整体地形成散热区间95,所以能够将从散热器72散出的热能有效地向主体壳体1之外散出。另外,能够与兼作散热板104的把手电极11的面积大的量相应地将传导到后壳体1b的热有效地散热。此外,由于与上述的实施例相同,所以对相同的部件附加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在下面的变形例中也同样。
图25的美容器具采用基本上与在图23中说明了的美容器具相同的构造,但在后壳体1b的内面上形成了兼作填料102的密封层143,由密封层143将环状壁94和后壳体1b的接合面密封。密封层143相对于后壳体1b由双色成形法一体地形成。此实施例中的冷能头71也兼作皮肤电极32,与把手电极11协作,使微弱的脉冲电流经人体作用于皮肤面,给予离子导入用或离子导出用的电流刺激。
图26的美容器具由向后开口的上部底座91和向前开口的下部底座92构成散热器底座88,在上部底座91的一侧设置后翅片90,在下部底座92的一侧设置前翅片89。另外,由设置在下部底座92上的环状壁94构成散热区间95,将设置在前壳体1a的内面上的密封肋144嵌入设置在环状壁94上的密封槽145中,将环状壁94和前壳体1a的接合部分进行了密封。在此实施例中,由于从前壳体1a及设置在散热板104上的散热口103将散热区间95的热散出,所以电源按钮部5、开关18等配置在后壳体1b的上部。另外,散热器底座88由螺钉99紧固在设置于前壳体1a的内面上的螺纹套筒100上。如果需要,则能够将密封肋144热熔敷在密封槽145上,提高密封性。在由密封肋144和密封槽145将散热区间95密封的情况下,虽然不能得到将填料102作为密封要素的情况下的完全的防水效果,但由于能够发挥某种程度的防尘、防水效果,所以在实用方面能够无问题地使用。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将主筒壁部22形成为喇叭口状,但不是必要的,主筒壁部22也可以形成为截面为圆形、多角形的锥筒状或多级筒状等扩开的筒状。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仅通过散热器72的散热作用将珀耳帖元件70的热能散出,但不是必要的。例如,能够在主体壳体1的内部配置将热交换用的空气朝向散热器72输送的送风风扇,将热能强制性地向主体壳体1之外散出。环状壁94能够形成在主体壳体1的一侧。在由实施例进行了说明的美容器具中的紧固件10、61、63、97、99,均由金属制的螺钉构成,容易传递热。特别是,将散热器72紧固在后壳体1b上的紧固件99,对将散热器72的热有效地向后壳体1b传导而提高散热效果发挥了作用。
头壳体20和传热体21能够一体地形成,在该情况下的形成原料是金属和塑料的哪种均可。另外,也可以在塑料成形头壳体20时,外嵌地一体地形成金属制的传热体21。同样,加热器保持架35和加热器框架34能够一体地形成,在该情况下的形成原料是金属和塑料的哪种均可。
符号的说明
1:主体壳体(主体部);2:热能头;3:冷能部;13:装配座;14:装配窗;20:头壳体;21:传热体;22:主筒壁部;23:外筒壁部;24:装配基部;32:皮肤电极(电极部);34:加热器框架;35:加热器保持架;36:加热器单元;50:振荡器;70:热电转换元件(珀耳帖元件);71:冷能头;72:散热器;88:散热器底座;89:前翅片;90:后翅片;91:上部底座;92:下部底座;94:环状壁;95:散热区间。

Claims (21)

1.一种美容器具,其是在主体壳体(1)上设置了热能头(2)的美容器具,其特征在于,
热能头(2)包括被固定在主体壳体(1)上的筒状的头壳体(20)、将头壳体(20)的外开口堵塞的传热体(21)和被设置在头壳体(20)的内部的发热构造,
头壳体(20)的筒截面积被设定成从外开口的一侧朝向相对于主体壳体(1)的装配基部(24)的一侧变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器具,其特征在于,
头壳体(20)具备包括前述装配基部(24)在内的主筒壁部(22)和与主筒壁部(22)连续地向外突出的外筒壁部(23),
前述装配基部(24)被装配固定在主体壳体(1)的装配座(13)上,主筒壁部(22)及外筒壁部(23)向主体壳体(1)的外面突出,
主筒壁部(22)从前述装配基部(24)朝向前述外开口的一侧形成为扩开的筒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美容器具,其特征在于,
发热构造包括加热器单元(36)、固定支承加热器单元(36)的加热器保持架(35)和固定支承加热器保持架(35)的加热器框架(34),
装配在主体壳体(1)的装配座(13)上的头壳体(20)、前述装配座(13)的座壁(13a)和配置在该座壁(13a)的内面上的加热器框架(34)的紧固座(40)这3者,由从前述紧固座(40)的一侧拧入头壳体(20)中的紧固件(63)一起拧紧固定,
在将前述3者(20、13、34)由紧固件(63)固定了的状态下的加热器单元(36),由传热体(21)和加热器保持架(35)夹持固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美容器具,其特征在于,在加热器框架(34)上,形成了防止在头壳体(20)的内部的热移动的隔热用的面壁(38)。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美容器具,其特征在于,隔热用的面壁(38)被配置在主筒壁部(22)的靠装配基部(24)的内面上,将头壳体(20)的内部区分为内外。
6.如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美容器具,其特征在于,
在加热器保持架(35)和加热器框架(34)之间配置了振荡器(50),
振荡器(50)装配固定在设置于加热器保持架(35)上的装配部(45)。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美容器具,其特征在于,振荡器(50)由被紧固件(61)紧固的加热器保持架(35)和加热器框架(34)夹持固定。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美容器具,其特征在于,
加热器保持架(35)具备支承加热器单元(36)的圆盘状的安装壁(44)和被设置在安装壁(44)的与加热器框架(34)相向的面上的振荡器用的装配部(45),
装配部(45)装配的振荡器(50)的周围由安装壁(44)和设置在装配部(45)的防音壁(48)覆盖。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美容器具,其特征在于,
在加热器保持架(35)及加热器单元(36)和传热体(21)之间,配置了具备热传导性的弹性片材(37),
将由振荡器(50)激发的振动经前述弹性片材(37)向传热体(21)传递。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美容器具,其特征在于,
振荡器(50)具备马达(51)和被固定在马达(51)的输出轴上的偏心锤(52),
振荡器(50)以马达(51)的中心轴线与传热体(21)的传热面(21a)平行的状态装配固定在装配部(45),
通过由振荡器(50)激发的振动,使传热体(21)的传热面(21a)在与传热面(21a)正交的方向振动。
11.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美容器具,其特征在于,
在主体壳体(1)上设置了冷能部(3),
冷能部(3)具备热电转换元件(70)、被配置在热电转换元件(70)的单面上而输出冷能的冷能头(71)和被配置在热电转换元件(70)的另一面上而将热能散出的散热器(72),
散热器(72)被形成为长轴状,
散热器(72)沿壳体轴配置在被形成为纵向长的主体壳体(1)的内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美容器具,其特征在于,
散热器(72)具备板壁状的散热器底座(88)和形成在散热器底座(88)的表面上的多个散热突起(89、90),
散热突起(89、90),沿被形成为纵向长的主体壳体(1)的上下方向的壳体轴,在上下方向形成得长。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美容器具,其特征在于,散热器(72)的上下长度(H2)设定为主体壳体(1)的上下长度(H1)的一半以上的长度。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美容器具,其特征在于,
冷能头(71)、热电转换元件(70)的保持架(73)和散热器(72),由从散热器(72)的一侧拧入冷能头(71)的紧固件(97)一起拧紧固定而进行了单元零件化,
散热器(72)的上部的左右两侧及下部由紧固件(99)紧固固定在主体壳体(1)上。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美容器具,其特征在于,在与散热器(72)相向的主体壳体(1)的内外面的至少任意一方,配置了促进从散热器(72)移动的热的散出的金属制的散热板(104)。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美容器具,其特征在于,
散热器(72)的大半下部相对于主体壳体(1)的内面壁隔着间隙(E)相向,
前述间隙(E)被设定得比主体壳体(1)的壳体厚度小。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美容器具,其特征在于,
在散热器(72)和主体壳体(1)之间形成了由环状壁(94)包围的散热区间(95),
前述环状壁(94)和抵接的散热器(72)或主体壳体(1)之间由填料(102)密封,
在面临前述散热区间(95)的主体壳体(1)的壳体壁上形成了散热口(103)。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美容器具,其特征在于,在面临前述散热区间(95)的散热器底座(88)上形成了使散热器底座(88)的表面积增加的凹部(105)。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美容器具,其特征在于,在面临前述散热区间(95)的散热器底座(88)上交替地形成了散热翅片(90)和凹部(105)。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美容器具,其特征在于,
前述环状壁(94)与散热器(72)一体地形成,在面临散热区间(95)的主体壳体(1)的壳体壁上形成了散热口(103),
前述环状壁(94)和主体壳体(1)之间由填料(102)密封。
21.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美容器具,其特征在于,
传热体(21)兼作皮肤电极(32),在兼作把手的主体壳体(1)的外面上设置了把手电极(11),
由皮肤电极(32)和把手电极(11)向皮肤面供给电流。
CN201380068273.3A 2013-03-22 2013-06-27 美容器具 Active CN1048699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60967A JP6082632B2 (ja) 2013-03-22 2013-03-22 美容器具
JP2013-060967 2013-03-22
PCT/JP2013/067630 WO2014147855A1 (ja) 2013-03-22 2013-06-27 美容器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69951A CN104869951A (zh) 2015-08-26
CN104869951B true CN104869951B (zh) 2017-05-17

Family

ID=51579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8273.3A Active CN104869951B (zh) 2013-03-22 2013-06-27 美容器具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082632B2 (zh)
KR (1) KR101985569B1 (zh)
CN (1) CN104869951B (zh)
HK (1) HK1210404A1 (zh)
WO (1) WO20141478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184162A1 (en) * 2014-12-30 2016-06-30 L'oreal Combined sonic and heat skin care device
JP6556528B2 (ja) * 2015-07-01 2019-08-07 マクセル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美容器具
CN105055156A (zh) * 2015-08-24 2015-11-18 洪道生 一种保健热疗仪
JP6588297B2 (ja) * 2015-10-09 2019-10-09 マクセル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美容器具
CN105250067A (zh) * 2015-11-13 2016-01-20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按摩器
JP6695694B2 (ja) * 2016-01-08 2020-05-20 マクセル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美容器具
KR102546342B1 (ko) * 2016-02-26 2023-06-21 서문성 갈바닉 피부 마사지 장치
CN108025175B (zh) * 2016-03-03 2022-06-28 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美容器具
CN105726286B (zh) * 2016-04-22 2018-05-04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按摩器的控制电路及按摩器
CN106038233A (zh) * 2016-06-29 2016-10-26 深圳可思美科技有限公司 冷热美容仪
CN106361556A (zh) * 2016-10-20 2017-02-01 渲美美健(深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人体按摩器
JP6806537B2 (ja) * 2016-11-16 2021-01-06 マクセル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美容器具
JP7012228B2 (ja) * 2017-06-13 2022-01-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美容器具
CN107335103B (zh) * 2017-07-18 2023-09-12 广州市全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负压拔罐头及多功能通络仪
JP2019037451A (ja) * 2017-08-24 2019-03-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美容器具
CN109549831B (zh) * 2017-11-16 2021-04-30 英特士雷德贸易有限公司 具有美容配件的多功能美容仪
CN108451704A (zh) * 2018-04-11 2018-08-28 苏州工业园区艾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脸部按摩仪
JP7143204B2 (ja) * 2018-12-18 2022-09-28 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小型電気機器
WO2020183508A1 (en) * 2019-03-13 2020-09-17 Rognone Fabrizio Electromedical equipm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skin aging and pathological areas of the human body
JP7281765B2 (ja) * 2019-04-10 2023-05-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美容器具
JP6666502B2 (ja) * 2019-04-16 2020-03-13 マクセル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美容器具
CN110074959B (zh) * 2019-04-23 2024-03-15 广东罗曼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浮动式美容仪
US11877976B2 (en) 2019-11-06 2024-01-23 Threesixty Sourcing Limited Physical therapy device with percussion, cooling, and heating
CN111281782A (zh) * 2020-03-17 2020-06-16 小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补水导入仪
KR102175098B1 (ko) * 2020-04-20 2020-11-05 (주)아주르852 가슴의 탄력 및 보습을 촉진하는 가슴 마사지 장치
KR102505552B1 (ko) * 2020-08-20 2023-03-03 주식회사 이루다 고강도 집속 초음파 장치 및 이에 이용되는 핸드피스 거치대
KR200497572Y1 (ko) * 2020-11-13 2023-12-19 닝보 이노 헬스케어 테크놀로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미세 전류를 기반으로 한 미용기기
CN112535619B (zh) * 2020-12-01 2022-10-21 昌乐中医院 一种神经科用手部神经按摩恢复装置
KR102342012B1 (ko) * 2021-03-25 2021-12-23 주식회사 수본 다기능 통합형 스킨 뷰티 디바이스
CN115804640B (zh) * 2021-09-13 2024-04-02 广州星际悦动股份有限公司 美容仪
JP7289573B1 (ja) 2022-08-29 2023-06-13 株式会社Kalos Beauty Technology 美容器具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57556A (ja) * 1987-04-15 1988-10-25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温冷美顔器
JPH0739814U (ja) * 1993-12-28 1995-07-18 東京ラヂエーター製造株式会社 携帯用冷温器
JP2012061251A (ja) * 2010-09-17 2012-03-29 Kyushu Hitachi Maxell Ltd 美容器具
JP2012152307A (ja) * 2011-01-25 2012-08-16 Hitachi Maxell Ltd 美容器具
CN202637735U (zh) * 2012-05-31 2013-01-02 张克现 手持式多功能美容仪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38416U (zh) * 1988-03-16 1989-09-21
JPH06245973A (ja) * 1993-02-23 1994-09-0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温熱マッサージ機
JP3914503B2 (ja) * 2003-03-06 2007-05-16 三立電機株式会社 美顔器
JP4330936B2 (ja) * 2003-06-18 2009-09-16 三立電機株式会社 美顔器
JP4345817B2 (ja) * 2007-01-15 2009-10-14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肌ケア装置
JP5649991B2 (ja) * 2011-01-25 2015-01-07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美容器具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57556A (ja) * 1987-04-15 1988-10-25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温冷美顔器
JPH0739814U (ja) * 1993-12-28 1995-07-18 東京ラヂエーター製造株式会社 携帯用冷温器
JP2012061251A (ja) * 2010-09-17 2012-03-29 Kyushu Hitachi Maxell Ltd 美容器具
JP2012152307A (ja) * 2011-01-25 2012-08-16 Hitachi Maxell Ltd 美容器具
JP5719183B2 (ja) * 2011-01-25 2015-05-13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美容器具
CN202637735U (zh) * 2012-05-31 2013-01-02 张克现 手持式多功能美容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210404A1 (zh) 2016-04-22
CN104869951A (zh) 2015-08-26
JP6082632B2 (ja) 2017-02-15
KR101985569B1 (ko) 2019-06-03
WO2014147855A1 (ja) 2014-09-25
JP2014184001A (ja) 2014-10-02
KR20150136042A (ko) 2015-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69951B (zh) 美容器具
WO2018000510A1 (zh) 冷热美容仪
KR101296735B1 (ko) 냉온 가변 조절되는 피부 미용기
JP6150590B2 (ja) 美容器具
KR20170003668U (ko) 복합 미용기기
JP6096819B2 (ja) 美容器具
CN210644849U (zh) 一种防水效果好的美容仪
CN201870932U (zh) 一种保健振动温灸按摩器
JP6096570B2 (ja) 美容器具
JP5995369B2 (ja) 美容器具
JP5945061B2 (ja) バッテリー内蔵型携帯用高周波治療器
CN206761053U (zh) 梳子
CN215081938U (zh) 一种人体经络电动按摩器
CN217724065U (zh) 吊坠和吊坠式按摩仪
CN215025313U (zh) 石墨烯射频美容仪
JP2014200500A (ja) 美容器具
CN211188774U (zh) 一种多功能美容仪
CN220070491U (zh) 美容仪
CN211067352U (zh) 一种美容仪
CN220070489U (zh) 美容仪
CN209967456U (zh) 一种冷热超声波美容仪
CN215131357U (zh) 一种腹部按摩仪
JP6008454B2 (ja) 美容器具
CN218516003U (zh) 一种低频脉冲理疗仪
KR200144185Y1 (ko) 휴대용 충전식 신체 맛사지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1040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ke SEIR Holdings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Maxell,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21040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MAXELL, Ltd.

Address before: Kyot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XELL HOLDINGS,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