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04640B - 美容仪 - Google Patents

美容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04640B
CN115804640B CN202111070788.XA CN202111070788A CN115804640B CN 115804640 B CN115804640 B CN 115804640B CN 202111070788 A CN202111070788 A CN 202111070788A CN 115804640 B CN115804640 B CN 1158046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heat
piece
transmitting
heat dissip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7078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804640A (zh
Inventor
貌家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tars Puls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tars Pul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tars Pul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tars Puls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7078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04640B/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74772 priority patent/WO2023035547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8046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046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8046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046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Radiation-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美容仪,包括壳体、打光组件、透光冷敷件、透光隔热件和制冷件,壳体内限定出工作腔,工作腔形成有安装口,打光组件包括换热件和发光件,换热件内限定出腔室,腔室具有第一出光口,透光冷敷件设于安装口处,透光隔热件设于腔室且间隔设在发光件和透光冷敷件之间,透光隔热件将腔室分割为安装腔和隔热腔,第一出光口形成于隔热腔,发光件设于安装腔且安装腔较隔热腔更靠近制冷件,制冷件通过换热件对安装腔内的发光件降温,隔热腔用于阻碍发光件工作产生的热量向透光冷敷件传递。本发明能提高透光冷敷件与安装口的安装性,提升透光冷敷件的冷敷效果。

Description

美容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美容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美容仪。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脱毛仪包括壳体和蓝宝石,蓝宝石作为冷敷件设在壳体的出光口上,脱毛仪工作时蓝宝石与用户的皮肤直接接触。但是,由于脱毛仪的打光部件在功能时产生大量的热,导致对蓝宝石的冷敷作用产生较大的影响,冷敷件的温度较高,冷敷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美容仪,所述美容仪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美容仪的冷敷件受到打光组件的工作温度影响而导致整体冷敷效果较差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美容仪,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工作腔,所述工作腔形成有安装口;打光组件,所述打光组件设于所述工作腔内,且所述打光组件包括换热件和发光件,所述换热件内限定出腔室,所述腔室具有第一出光口,所述第一出光口与所述安装口对应设置;制冷件,所述制冷件设于所述换热件背离所述第一出光口的一侧以用于向所述换热件传递冷量;透光冷敷件,所述透光冷敷件设于所述安装口处,所述制冷件通过所述换热件向所述透光冷敷件传递冷量以对美容部位进行降温;透光隔热件,所述透光隔热件设于所述腔室,且间隔设在所述发光件和所述透光冷敷件之间,所述透光隔热件将所述腔室分割为安装腔和隔热腔,所述第一出光口形成于所述隔热腔;其中,所述发光件设于所述安装腔且所述安装腔较所述隔热腔更靠近所述制冷件,所述制冷件通过所述换热件对所述安装腔内的所述发光件降温,所述隔热腔用于阻碍所述发光件工作产生的热量向所述透光冷敷件传递。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美容仪,由于发光件更靠近制冷件,制冷件的冷量对发光件降温后再向透光冷敷件的方向传递,同时利用透光隔热件对发光件的热量向透光冷敷件的传递的阻碍,达到降温与隔热的双重作用,降低发光件工作的热量对透光冷敷件的影响,使得透光冷敷件具有较好的冷敷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光冷敷件为一体式构件且包括透光部和换热部,所述透光部与所述第一出光口相对设置,所述换热部避让所述第一出光口且与所述换热件背离所述制冷件所在一端的端面配合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件包括两个导热部,两个所述导热部相对设置以共同限定出所述腔室,每个所述导热部分别与所述换热部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出光口的法向,所述透光部的投影面积与所述换热部的投影面积之比s2满足:0.5≤s2≤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美容仪还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包括内支架部,所述内支架部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隔热腔内,且支撑在所述透光隔热件和所述透光冷敷件之间,以使所述内支架部、所述透光隔热件和所述透光冷敷件之间共同限定出密闭空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美容仪还包括:第一反光件,所述第一反光件设于所述密闭空腔内,且沿所述第一出光口边沿的延伸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热腔的壁面与所述内支架部间隔设置,以共同限定出隔热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腔和所述隔热腔之间具有台阶部,所述透光隔热件的背向所述透光冷敷件的一侧与所述台阶部相止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美容仪还包括:第二反光件,所述第二反光件设于所述安装腔,且贴合于所述安装腔的壁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热腔具有入光区域,所述安装腔具有第二出光区域,所述第二出光区域的光线透过所述透光隔热件射向所述入光区域,所述第二出光区域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入光区域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光隔热件与所述透光冷敷件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透光隔热件与所述发光件之间的间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光冷敷件的厚度小于所述透光隔热件与所述透光冷敷件之间的间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光隔热件与所述透光冷敷件之间的间距与所述透光冷敷件的厚度之比s1满足:s1≤1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件包括灯管,所述安装腔的沿所述灯管轴向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换热件,所述美容仪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设于所述安装腔外,且与所述灯管的轴向两端分别固定相连,所述第二支架的导热系数小于所述换热件的导热系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还限定出散热风道,所述壳体形成有与散热风道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美容仪还包括: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分隔件参与将所述散热风道与所述工作腔隔开设置;第一散热风机,所述第一散热风机设于所述散热风道内,且与所述制冷件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散热风机用于驱动所述散热风道内气流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隔件和所述制冷件共同将所述散热风道和所述工作腔隔开设置,且所述分隔件环绕所述制冷件的冷端,以将所述制冷件的冷端与所述散热风道隔开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美容仪还包括:第一散热装置,所述第一散热装置设于所述散热风道内,且包括第一散热件、第二散热件和第一传热连接件,所述第一散热件与所述第二散热件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一散热风机设于所述第一散热件与所述第二散热件之间,所述第一散热件设于所述第一散热风机出口侧,且与所述制冷件的热端配合传热,所述第二散热件设于所述第一散热风机的进口侧,且与所述散热风道的气流传热,所述第一传热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散热件和所述第二散热件之间,以使所述第一散热件和所述第二散热件配合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具有第一散热风道,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安装所述制冷件,所述打光组件内限定出第二散热风道,所述第二散热风道沿所述发光件的轴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散热风道连通,所述壳体形成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风道连通,所述美容仪还包括:第二散热风机,所述第二散热风机设于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内,且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内气流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腔形成所述第二散热风道。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美容仪剖开后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美容仪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美容仪的俯视图;
图4是沿图3的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3的B-B线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美容仪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所示的美容仪的剖视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美容仪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所示的美容仪的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100、美容仪;
1、壳体;101、工作腔;1011、安装口;1012、第一进风口;1013、第二进风口;1014、第二出风口;1015、第一出风口;1016、配合阶;102、散热风道;103、第一散热风道;1031、第一风道;1032、第二风道;
2、打光组件;21、换热件;211、腔室;211a、第一出光口;211b、台阶部;2111、安装腔;2112、隔热腔;22、发光件;221、灯管;20a、第二散热风道;2101、导热部;
2、打光组件;21、换热件;211、腔室;211a、第一出光口;211b、台阶部;2111、安装腔;2112、隔热腔;22、发光件;221、灯管;20a、第二散热风道;2101、导热部;
3、透光冷敷件;31、透光部;32、换热部;321、台阶;
4、透光隔热件;5、制冷件;
6、第一支架;61、内支架部;
7、第一反光件;8、第二反光件;9、第二支架;
10、分隔件;11、第一散热风机;
12、第一散热装置;121、第一散热件;122、第二散热件;123、第一传热连接件;
13、第二散热装置;131、第三散热件;132、第四散热件;133、第二传热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美容仪100。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美容仪100,包括壳体1、打光组件2、透光冷敷件3、透光隔热件4、制冷件5。
壳体1内限定出工作腔101,工作腔101形成有安装口1011。打光组件2设于工作腔101内,打光组件2包括换热件21和发光件22,换热件21内限定出腔室211,腔室211具有第一出光口211a,第一出光口211a与安装口1011对应设置,制冷件5设于换热件21的背离第一出光口211a的一侧以用于向换热件21传递冷量。透光冷敷件3设于安装口1011处,制冷件5通过换热件21向透光冷敷件3传递冷量以对美容部位进行降温。
透光隔热件4设于腔室211,且透光隔热件4间隔设在发光件22和透光冷敷件3之间,透光隔热件4将腔室211分割为安装腔2111和隔热腔2112,第一出光口211a形成于隔热腔2112,透光隔热件4为透光部件以将发光件22发出的光透向透光冷敷件3。制冷件5设于换热件21背离第一出光口211a的一侧以用于向换热件21传递冷量。可以理解为,制冷件5作为冷源,通过换热件21向透光冷敷件3传递冷量,
发光件22设于安装腔2111且安装腔2111较所述隔热腔2112更靠近制冷件5,即安装腔2111和隔热腔2112在制冷件5到透光冷敷件3的方向上依次排布,例如安装腔2111位于制冷件5和隔热腔2112之间,制冷件5通过换热件21对安装腔2111内的发光件22降温,隔热腔2112用于阻碍发光件22工作产生的热量向透光冷敷件3传递。
由此,在激光脱毛过程中,制冷件5的冷量通过换热件21和透光冷敷件3将冷量传递到美容部位例如皮肤上,减轻美容部位的刺痛感,同时由于发光件22设在换热件21限定出的安装腔2111内,因此制冷件5的冷量会使发光件22有效降温,减小发光件22向透光冷敷件3传递的热量。
透光隔热件4不仅能起到透光作用同时还能起到隔热作用,透光隔热件4间隔设置在发光件22和透光冷敷件3之间,使透光隔热件4不与透光冷敷件3接触,保证隔热腔2112起到良好的隔热作用,避免透光隔热件4对透光冷敷件3的温度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减小发光件22向透光冷敷件3传递的热量,同时避免透光冷敷件3将冷量传递到透光隔热件4上,使透光冷敷件3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由于发光件22更靠近制冷件5,制冷件5的冷量对发光件22降温后再向透光冷敷件3的方向传递,同时利用透光隔热件3对发光件22的热量向透光冷敷件3的传递的阻碍,达到降温与隔热的双重作用,降低发光件22工作的热量对透光冷敷件3的影响,使得透光冷敷件3具有较好的冷敷效果。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美容仪100,通过将透光隔热件4设于腔室211且透光隔热件4间隔设在发光件22和透光冷敷件3之间,制冷件5向换热件21传递冷量,可以降低发光件22的温度,在换热部32与换热件21配合传热的协同作用下,使透光冷敷件3保持在较低的温度,显著提升透光冷敷件3的冷敷效果。而且,由于发光件22更靠近制冷件5,制冷件5的冷量对发光件22降温后再向透光冷敷件3的方向传递,同时利用透光隔热件4对发光件22的热量向透光冷敷件3的传递的阻碍,达到降温与隔热的双重作用,降低发光件22工作的热量对透光冷敷件3的影响,使得透光冷敷件3具有较好的冷敷效果。
可选地,在图4的示例中,发光件22与制冷件5的距离小于发光件22与透光冷敷件3的距离,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制冷件5对发光件22的降温效果,进一步减少发光件22向透光冷敷件3传递的热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和图5所示,透光冷敷件3为一体式构件,且透光冷敷件3包括透光部31和换热部32,透光部31与第一出光口211a相对设置,换热部32避让第一出光口211a,且换热部32与换热件21背离制冷件5所在一端的端面配合传热,则换热部32与第一出光口211a交错设置。
美容仪100使用时,透光冷敷件3用于接触用户皮肤,发光件22用于发射强脉冲光,发光件22发出的光线通过第一出光口211a、并通过透光部31作用在用户皮肤上实现脱毛,由于透光冷敷件3单独设置有避让第一出光口211a的换热部32,换热部32的结构设置不会受到第一出光口211a的限制,因此在不影响第一出光口211a出光量的前提下,换热部32的结构设计灵活,便于使换热部32与安装口1011之间具有较好的装配性,例如换热部32上方便设置配合结构,有利于透光冷敷件3通过换热部32的配合结构与安装口1011可靠装配,提高安装性能;同时便于换热部32与换热件21配合可靠,例如换热部32可以在第一出光口211a的法向上与换热件21接触,使得换热件21可以对换热部21起到一定支撑限位作用,有利于换热件21将换热部32限位于安装口1011处,即换热部32通过换热件21和安装口1011实现限位,当透光冷敷件3接触美容部位(如用户皮肤)时,透光冷敷件3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不易发生移位,保证透光冷敷件3稳定安装。
此外,由于透光冷敷件3并非是整个均与第一出光口211a相对设置,透光部31可以相应设置的较小,换热部32与换热件21配合例如换热部21和换热件21接触,便于使得透光冷敷件3与换热件21的传热面积较大,透光冷敷件3的厚度可以适当减薄,以提升透光冷敷件3与换热件21的传热效率,有利于缩减透光冷敷件3的降温时间,使透光冷敷件3可以快速降温,带来更好的冰敷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透光部31与第一出光口211a相对/对应设置”可以理解为,在垂直于第一出光口211a法向(例如,图4中的上下方向)的参考平面上,第一出光口211a在参考平面上的投影轮廓位于透光部31在参考平面上的投影内,使第一出光口211a的所有光线均通过透光部31射出。“换热部32避让第一出光口211a”可以理解为,换热部32在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第一出光口211a在参考平面上的投影轮廓外,即两者的投影没有重叠,换热部32不会影响第一出光口211a出光。
例如,在图4的示例中,透光部31为实体结构,此时透光部31和换热部32可以连接为一个整体实体结构,此时第一出光口211a的所有光线均透过透光部31射出,此时一条平行于透光冷敷件3厚度方向的直线沿第一出光口211a在参考平面上的投影轮廓平行移动形成参考柱面,参考柱面可以将透光冷敷件3分割为透光部31和换热部32,透光部31位于参考柱面内侧,换热部32为参考柱面外侧。或者,透光部31还可以形成为通孔,即透光冷敷件3上形成有通孔,通孔沿透光冷敷件3的厚度方向贯穿透光冷敷件3,该通孔即为透光部31,此时透光部31可以由换热部21限定出,第一出光口211a的所有光线均直接通过透光部31射出。
例如,如图4所示,换热部32上设置的配合结构可以为台阶321,台阶321围绕换热部32的边沿设置,安装口1011上设有配合阶1016,台阶321和配合阶1016相配合就能实现换热部32和安装口1011的装配,提高安装的可靠性,操作简单且方便。其中,配合阶1016可以支撑在台阶321的底部,使得安装口1011的宽度小于透光冷敷件3的宽度,避免透光冷敷件3在工作腔101内通过安装口1011脱离至壳体1外。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宽度”为特征在图1中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换热件21包括两个导热部2101,两个导热部2101相对设置以共同限定出腔室211,两个导热部2101的远离第一出光口211a的一端(例如,图1中的上端)可以相连,两个导热部2101的对应于第一出光口211a的一端(例如,图1中的下端)间隔设置以共同限定出第一出光口211a,每个导热部2101分别与换热部32接触,使得导热部2101的冷量直接传递至换热部32,有利于减小冷量传递损失,同时可以增加换热件21与换热部32的传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使透光冷敷件3可以更加快速地实现降温。
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换热件21整体构造为U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出光口211a的法向(例如,图1和图4中的上下方向),透光部31的投影面积与换热部32的投影面积之比s2满足0.5≤s2≤5,以便于保证换热部32更好地接收换热件21传递的冷量,并将冷量较为均衡地传递至透光部31。例如,s2可以为0.5、或1、或2.3、或4.8、或5等。
例如,在图1和图4的示例中,透光部31的外轮廓与第一出光口211a的轮廓相同,换热部32环绕透光部31一整圈设置,以使换热部32形成为环形结构,沿第一出光口211a的法向,换热部32的投影面积即为上述环形结构的投影面积,换热部32的相对两侧分别与两个导热部2101配合传热。
可选地,在前后方向上,透光部31的长度与换热部32的长度相等,在左右方向上,透光部31的宽度为20mm~40mm,则换热部32的宽度可以为4~20mm,进一步地换热部32的宽度可以为5mm~15mm。
当然,换热部32还可以围绕透光部31不到一整圈设置;例如,透光部31形成为方形结构,换热部32可以包括两个换热段,两个换热段可以分别设在透光部31的相对两侧边缘处,此时沿第一出光口211a的法向,换热部32的投影面积即为两个换热段的投影面积之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美容仪100还包括第一支架6,第一支架6包括内支架部61,内支架部61的至少部分设于隔热腔2112内,且内支架部61的上述至少部分支撑在透光隔热件4和透光冷敷件3之间,以使内支架部61、透光隔热件4和透光冷敷件3之间共同限定出密闭空腔。显然,内支架部61可以起到支撑作用,有效保证透光隔热件4和透光冷敷件3彼此之间不接触,同时便于通过合理设置内支架部61来保证透光隔热件4和透光冷敷件3之间具有合适的间距。
其中,内支架部61、透光隔热件4和透光部31之间限定的密闭空腔,其一方面使透光隔热件4和透光冷敷件3具有一定的间隔距离,以保证隔热腔2112的隔热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发光件22的光线通过透光隔热件4达到透光冷敷件3,该密闭空腔可以保证其内部水分极少,不易发生凝露,避免影响光线传导和发生漏电情况,以有效保证美容仪100正常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美容仪100还包括第一反光件7,第一反光件7设于密闭空腔内,且第一反光件7沿第一出光口211a边沿的延伸方向延伸,光线在穿过密闭空腔到达透光冷敷件3的过程中,第一反光件7可以将光线反射后汇聚在第一出光口211a,以降低光损失,提升光能利用率。
可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反光件7为封闭环形反光板,第一反光件7可以绕第一出光口211a的法线的周向延伸,以围绕密闭空腔的内壁面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隔热腔2112的壁面与内支架部61间隔设置,以共同限定出隔热层。也就是说,内支架部61不与换热件21接触,由于换热件21用于将制冷件5的冷量传递至透光冷敷件3,隔热腔2112的壁面与内支架部61间隔设置就能使换热件21的冷量很大程度上很少甚至不会有冷量传递给内支架部61,从而使换热件21吸收的冷量可以更多地传递给透光冷敷件3,保证透光冷敷件3的冷敷效果。
可选地,隔热层可以为空气层,此时隔热腔2112的壁面与内支架部61之间可以无需另外设置其他部件,便于简化美容仪100的结构;或者隔热层也可以为隔热材料件,例如隔热层为云母片,即隔热材料件设在隔热腔2112的壁面和内支架部61之间以将内支架部61与隔热腔2112的壁面隔开,以提升隔热效果,进一步减少换热件21向内支架部61传递的冷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安装腔2111和隔热腔2112之间具有台阶部211b,透光隔热件4的背向透光冷敷件3的一侧与台阶部211b相止抵,台阶部211b可以提供安装位置,方便透光隔热件4的安装定位,保证透光隔热件4在腔室211内不易发生位移。
例如,在图1和图4的示例中,换热部32具有台阶321,台阶321围绕换热部32的边沿设置,安装口1011上设有配合阶1016,配合阶1016支撑在台阶321的底部,以避免透光冷敷件3通过安装口1011向下脱离至壳体1外;内支架部61的位于隔热腔2112内的部分支撑在透光隔热件4和透光冷敷件3之间,由于壳体1限制透光冷敷件3向下移动,则透光冷敷件3可以限制内支架部61向下移动,安装腔2111的宽度小于隔热腔2112的宽度,使得安装腔2111和隔热腔2112之间限定出台阶部211b,透光隔热件4的上端止抵于台阶部211b,则台阶部211b可以通过透光隔热件4限制内支架部61向上移动,从而实现了透光冷敷件3、透光隔热件4和内支架部61的稳定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美容仪100还包括第二反光件8,第二反光件8设于安装腔2111,则第二反光件8可以将发光件22发出的光线汇聚在安装腔2111的出光口,以使发光件22发出的光线射向透光隔热件4,从而降低光损失,提升光能利用率;其中第二反光件8贴合于安装腔2111的壁面,便于提升换热件21与第二反光件8之间的传热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制冷件5对发光件22的降温效果。
可选地,如图1所示,第二反光件8构造为弧形反光板,该弧形反光板罩设于发光件22的背向透光隔热件4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腔2112具有入光区域,安装腔2111具有第二出光区域,第二出光区域的光线透过透光隔热件4射向入光区域,第二出光区域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入光区域的宽度。如图1所示,隔热腔2112的上敞口形成入光区域,安装腔2111的下敞口形成第二出光区域,第二出光区域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入光区域的宽度就能使入光区域完全接收来自第二出光区域的光线,避免隔热腔2112的壁面遮挡光线,保证打光组件2的出光量。
例如,当美容仪100包括第一支架6时,则隔热腔2112的入光区域会相应减小,隔热腔2112的入光区域可以理解为第一支架6限定出的敞口例如第一支架6的上侧敞口,第二出光区域的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一支架6限定出的敞口的宽度,避免第一支架6遮挡来自第二出光区域的光线。
当美容仪100包括第一支架6和第一反光件7时,则隔热腔2112的入光区域会进一步减小,隔热腔2112的入光区域可以理解为第一反光件7限定出的敞口例如第一反光件7的上侧敞口,第二出光区域的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反光件7限定出的敞口的宽度,避免第一反光件7遮挡来自第二出光区域的光线。
当美容仪100包括第二反光件8时,则安装腔2111的第二出光区域会相应减小,安装腔2111的第二出光区域可以理解为第二反光件8限定出的敞口例如第二反光件8的下侧敞口,第二反光件8限定出的敞口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入光区域的宽度,以保证入光区域完全接收来自第二出光区域的光线。
例如,在图1和图4的示例中,美容仪100包括第一支架6、第一反光件7和第二反光件8,第二反光件8限定出的敞口的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反光件7限定出的敞口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隔热件4与透光冷敷件3之间的间距大于透光隔热件4与发光件22之间的间距。也就是说,相对于发光件22而言,透光隔热件4距离透光冷敷件3较远,伴随着发光件22的发光发热,透光隔热件4的温度也会应的增加,因此透光隔热件4距离透光冷敷件3较远可以减小对透光冷敷件3温度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隔热件4为滤光片,用于筛选出合适波长的光线。
可选地,透光冷敷件3的厚度小于透光隔热件4与透光冷敷件3之间的间距,采用该方式可以使透光隔热件4与透光冷附件3之间的隔热更充分,透光冷敷件3的厚度较薄,使冷量可以快速传递,便于保证整个透光冷敷件3温度较为均衡。
例如,透光隔热件4与透光冷敷件3之间的间距与透光冷敷件3的厚度之比s1满足s1≤10,从而在保证透光冷敷件3使用可靠的前提下,提升透光冷敷件3的导热性能,进一步保证透光冷敷件3的温度在透光冷敷件3厚度方向上分布均匀。可选地,s1可以为2、或3.5、或5.8、或6、或8.2、或10等。
可选地,透光冷敷件3的厚度为1.5mm~6mm(包括端点值),例如透光冷敷件3的厚度为1.5mm、或2mm、或4.3mm、或5mm、或6mm等,则透光冷敷件3的厚度适宜,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效率,冷量可以自透光冷敷件3的厚度一侧表面快速传递至透光冷敷件3的厚度另一侧表面,便于提升透光冷敷件3的冷敷效果;同时,打光组件2发出的光线在透过透光冷敷件3射向人体待美容部位的过程中,光线在透光冷敷件3中的传播损失较小,便于保证美容仪100的美容效果和美容效率。此时,透光隔热件4与透光冷敷件3之间的间距可以小于或等于15mm,例如透光隔热件4与透光冷敷件3之间的间距可以为14mm、或12.5mm、或1mm、或8mm等;当然,透光隔热件4与透光冷敷件3之间的间距还可以为20mm、或25mm、或30mm等。
在图4的示例中,透光隔热件4与透光冷敷件3之间的间距可以为透光隔热件4的下表面与透光冷敷件3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
可选地,透光冷敷件3为蓝宝石材料件或玻璃件(例如普通玻璃件),以便于保证用户的体感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件21可以为陶瓷件或金属铜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发光件22包括灯管221,安装腔2111的沿灯管221轴向的两端分别贯穿换热件21,灯管221用于发射强脉冲光,提供脱毛所需的光源。美容仪100还包括第二支架9,第二支架9设于安装腔2111外,且第二支架9与灯管221的轴向两端分别固定相连,也就是说将第二支架9设于安装腔2111外不会占用安装腔2111的空间、也不会遮挡住灯管221的光线,减少光损失,同时第二支架9的设计不易受到安装腔2111的限制,也方便第二支架9与壳体1等其他部件相连。
其中,第二支架9的导热系数小于换热件21的导热系数,则灯管221的热量不容易通过第二支架9向外传递,避免灯管221将热量直接传递给换热件21,同时可以减小灯管221通过第二支架9向其他部件传递的热量。
可选地,如图1所示,美容仪100包括第一支架6,第一支架6的设于隔热腔2112内的部分支撑在透光隔热件4和透光冷敷件3之间,第二支架9连接于第一支架6,使得第一支架6和第二支架9组成的支架可以实现“一物多用”,以简化工艺,降低成本,便于实现紧凑性结构设计。
可选地,如图7所示,第二支架9还可以连接于壳体1,此时如果美容仪100包括第一支架6,第二支架9和第一支架6可以分别为两个独立设置的支架,第二支架9和一支架6分别进行装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壳体1内还限定出散热风道102,壳体1形成有与散热风道102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012和第一出风口1015,美容仪100还包括分隔件10和第一散热风机11,分隔件10设于壳体1内,分隔件10参与将散热风道102与工作腔101隔开设置,以有效避免散热风道102内的热空气流窜至工作腔101内、影响制冷件5的制冷效果,而且避免散热风道102内的热空气不会吹向换热件21、导致凝露、漏电等情况;第一散热风机11设于散热风道102内,且第一散热风机11与制冷件5间隔设置,第一散热风机11用于驱动散热风道102内气流流动。
美容仪100工作时,第一散热风机11驱动散热风道102内气流流动使温度较低的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012进入,并与制冷件5进行直接或间接热交换后,可以及时带走制冷件5工作产生的热量,而后温度较高的空气从第一出风口1015排出,从而实现对制冷件5热端的散热。
需要说明的是,“分隔件10参与将散热风道102与工作腔101隔开设置”,可以指仅采用分隔件10即可实现散热风道102和工作腔101的隔开设置,也可以指采用分隔件10和其他部件以共同将散热风道102和工作腔101隔开设置。其中,“散热风道102与工作腔101隔开设置”,可以指分隔件10参与将散热风道102和工作腔101完全隔开,此时散热风道102与工作腔101之间完全不连通、不存在气流流通,以有效隔绝散热风道102和工作腔101之间的热传递,也可以指分隔件10参与将散热风道102和工作腔101部分隔开,此时散热风道102和工作腔101之间在一些位置分隔、一些位置连通,只需保证散热风道102内的热空气不会流窜至工作腔101内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分隔件10和制冷件5共同将散热风道102和工作腔101隔开设置,可以充分利用壳体1内部结构,保证散热风道102和工作腔101的分隔效果,使散热风道102内的热风更加不容易蹿入工作腔101内,同时无需另外设置隔开结构,可以减少美容仪100的部件数量,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其中,分隔件10环绕制冷件5的冷端设置,则分隔件10为开口环形或封闭环形部件,以将制冷件5的冷端与散热风道102隔开、将制冷件5的热端与工作腔101隔开,阻隔散热风道102内的热空气向制冷件5的冷端传热,从而便于保证制冷件5冷端向换热件21的传冷效率,减少冷量外泄。其中,分隔件10的外侧边沿可以与壳体1的内壁面抵接,以便于分隔件10的可靠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的“开口环形”指的是:具有开口的环形(即非封闭环形),其中,“环形”当作广义理解,即不限于“圆环形”,例如还可以是“多边形环”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和图5所示,美容仪100还包括第一散热装置12,第一散热装置12设于散热风道102内,且第一散热装置12包括第一散热件121、第二散热件122和第一传热连接件123,第一散热件121与第二散热件122间隔开设置,第一散热风机11设于第一散热件121与第二散热件122之间,第一散热件121设于第一散热风机11出口侧,且第一散热件121与制冷件5的热端配合传热,第二散热件122设于第一散热风机11的进口侧,且第二散热件122与散热风道102的气流传热,第一传热连接件123连接于第一散热件121和第二散热件122之间,以使第一散热件121和第二散热件122通过第一传热连接件123配合传热。
由此,将第一散热装置12设置成包括第一散热件121、第二散热件122和第一传热连接件123,散热风道102内的气流可以依次流经第二散热件122、第一散热风机11和第一散热件121,使得散热风道102内的气流可以至少与第一散热件121和第二散热件122换热,以增加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而且由于第一散热风机11的进口侧温度比较低,出口侧温度比较高,第一散热件121与制冷件5的热端配合可以及时将制冷件5热端处的热量带走,并通过第一传热连接件123传递至第二散热件122,以降低制冷件5热端的热量,其次在第一散热风机11的作用下,也能够将制冷件5的热量快速排出,以便保证美容仪100正常使用。
可选地,第一散热件121为铝合金件或铜合金件;第二散热件为122铝合金件或铜合金件。
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壳体1内具有第一散热风道103,第一散热风道103具有容纳腔,容纳腔用于安装制冷件5,则制冷件5可以位于第一散热风道103内,打光组件2内限定出第二散热风道20a,第二散热风道20a沿发光件22的轴向延伸,且第二散热风道20a与第一散热风道103连通,壳体1形成有第二进风口1013和第二出风口1014,第二进风口1013和第二出风口1014分别与第一散热风道103连通,美容仪100还包括第二散热风机,第二散热风机设于第一散热风道103内,且第二散热风机用于驱动第一散热风道103内气流流动。
由此,第二散热风机运行时,空气自第二进风口1013流至第一散热风道103,并通过第一散热风道103流至第二散热风道20a以对打光组件2进行散热,最终空气通过第二出风口1014流至壳体1外,则通过设置第二散热风道20a,可以降低打光组件2的温度,进而延长打光组件2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9所示,安装腔2111形成第二散热风道20a,由于打光组件2的发光件22设在安装腔2111内,因此流经第二散热风道20a的气流能直接对发光件22进行散热,例如发光件22包括灯管221,这样就能降低灯管221的温度,延长灯管221的寿命。
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例如,安装腔2111还可以与第二散热风道20a分别独立设置,此时第二散热风道20a内的气流不会流经安装腔2111以直接对发光件22进行散热,便于实现美容仪100的结构多样化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9所示,第一散热风道103包括第一风道1031和第二风道1032,第一风道1031与第二散热风道20a的一端相通,且第二进风口1013连通于第一风道1031的远离第二散热风道20a的一端,第二风道1032与第二散热风道20a的另一端相通,且第二出风口1014连通于第二风道1032的远离第二散热风道20a的一端,则第二散热风道20a连通在第一风道1031和第二风道1032之间。
例如,容纳腔可以形成在第二风道1032内,进行散热时,第二散热风机启动,将环境中温度较低的风经第二进风口1013吸入到第一风道1031内,在第二散热风机的驱动下,风经过第二散热风道20a流向第二风道1032,在该流通过程中温度较低的风可以与发光件22换热,即对发光件22散热,然后风继续向第二风道1032流动,可以对制冷件5的热端进行热交换,并最终从第二出风口1014排出温度较高的热风,完成整个散热过程。
进一步地,美容仪100还包括第二散热装置13,第二散热装置13包括第三散热件131、第四散热件132和第二传热连接件133,第三散热件131和第四散热件132间隔开设置,第三散热件131与制冷件5配合传热,第四散热件132设于第一散热风道103内第二传热连接件133连接于第三散热件131和第四散热件132之间,以使第三散热件131和第四散热件132通过第二传热连接件133配合传热。
可选地,在图7的示例中,第二散热装置13的一部分(例如第二传热连接件133的一部分和第三散热件131)设在第二风道1032的容纳腔内,以对制冷件5的热端充分进行热交换,提高散热效率。
在图7的示例中,第四散热件132设于第二风道1032内,第二传热连接件133的一部分设于第二风道1032内,且第二传热连接件133的另一部分与第一散热件131配合传热。则第二散热装置13的散热面积较大,便于提高散热效率,提升对打光组件2的散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配合传热,可以指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直接配合传热,也可以指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间接配合传热,只需保证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之间存在热量传递即可。例如,当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直接配合传热时,第一特征可以与第二特征接触。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美容仪100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5所示,美容仪100包括壳体1、打光组件2、透光冷敷件3、透光隔热件4、制冷件5、第一支架6、第一反光件7、第二反光件8、第二支架9、分隔件10、第一散热风机11和第一散热装置12。
壳体1内限定出工作腔101,工作腔101形成有安装口1011。
打光组件2设于工作腔101内,打光组件2包括换热件21和发光件22,换热件21为陶瓷件,其内限定出腔室211,腔室211具有第一出光口211a,第一出光口211a与安装口1011对应设置。
透光冷敷件3为蓝宝石,透光冷敷件3设于安装口1011处,透光冷敷件3包括透光部31和换热部32,透光部31对应第一出光口211a,换热部32避让第一出光口211a,且与换热件21配合传热。
透光隔热件4为滤光片,透光隔热件4设于腔室211且间隔设在发光件22和透光冷敷件3之间,透光隔热件4将腔室211分割为安装腔2111和隔热腔2112,第一出光口211a形成于隔热腔2112。制冷件5设于换热件21的背离第一出光口211a的一侧,且用于向换热件21传递冷量,制冷件5通过换热件21向透光冷敷件3传递冷量以对美容部位进行降温。其中,发光件22设于安装腔2111,且安装腔2111较隔热腔2112更靠近制冷件5,则安装腔2111可以位于制冷件5与隔热腔2112之间,发光件22与制冷件5的距离小于发光件22与透光冷敷件3的距离
发光件22包括灯管221,安装腔2111的沿灯管221轴向的两端分别贯穿换热件21,第二支架9设于安装腔2111外,且第二支架9与灯管221的轴向两端分别固定相连,第二支架9的导热系数小于换热件21的导热系数,第二支架9连接第一支架6。
安装腔2111的宽度小于隔热腔2112的宽度,使得安装腔2111和隔热腔2112之间具有台阶部211b,透光隔热件4的背向透光部31的一侧与台阶部211b相止抵。
透光隔热件4与透光冷敷件3之间的间距大于透光隔热件4与发光件22之间的间距。透光冷敷件3的厚度小于透光隔热件4与透光冷敷件3之间的间距。
第一支架6包括内支架部61,内支架部61的至少部分设于隔热腔2112内,且内支架部61的设于隔热腔2112内的部分支撑在透光隔热件4和透光冷敷件3之间,以使内支架部61、透光隔热件4和透光部31之间共同限定出密闭空腔。隔热腔2112的壁面与内支架部61间隔设置,以共同限定出隔热层。
第一反光件7为反光板,第一反光件7设于密闭空腔内且沿第一出光口211a边沿的延伸方向延伸为封闭环形。
第二反光件8为弧形反光板,设于安装腔2111,且贴合于安装腔2111的壁面。隔热腔2112内设置的第一反光件7限定出入光区域,第一反光件7的相对两侧的间距即为出入光区域的宽度,安装腔2111内设置的第二反光件8限定出第二出光区域,第二反光件8内表面的最大宽度即为第二出光区域的宽度,第二出光区域的光线透过透光隔热件4射向入光区域,第二出光区域的宽度小于入光区域的宽度。
壳体1内还限定出散热风道102,壳体1形成有与散热风道102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012和第一出风口1015,分隔件10设于壳体1内,分隔件10参与将散热风道102与工作腔101隔开设置;第一散热风机11设于散热风道102内,且与制冷件5间隔设置,第一散热风机11用于驱动散热风道102内气流流动。
分隔件10和制冷件5共同将散热风道102和工作腔101隔开设置,且分隔件10环绕制冷件5的冷端,以将制冷件5的冷端与散热风道102隔开设置。
第一散热装置12设于散热风道102内,且第一散热装置12包括第一散热件121、第二散热件122和第一传热连接件123,第一散热件121与第二散热件122间隔开设置,第一散热风机11设于第一散热件121与第二散热件122之间,第一散热件121设于第一散热风机11出口侧,且与制冷件5的热端配合传热,第二散热件122设于第一散热风机11的进口侧,且与散热风道102的气流传热,第一传热连接件123连接于第一散热件121和第二散热件122之间,以使第一散热件121和第二散热件122配合传热。
实施例二
如图6至图9所示,展示了实施例二中美容仪100的结构,其中,实施例二的美容仪100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的美容仪100的结构大致相同,相同的部分这里不再赘述。
所不同的是,实施例二的美容仪100未设置分隔件10。
具体来说,壳体1内具有第一散热风道103,第一散热风道103具有容纳腔,容纳腔用于安装制冷件5,打光组件2的安装腔2111限定出第二散热风道20a,第二散热风道20a与第一散热风道103连通,壳体1形成有第二进风口1013和第二出风口1014,第二进风口1013和第二出风口1014分别与第一散热风道103连通,美容仪100还包括第二散热风机,第二散热风机设于第一散热风道103内,且第二散热风机用于驱动第一散热风道103内气流流动。
第一散热风道103包括第一风道1031和第二风道1032,第一风道1031与第二散热风道20a的一端相通,且第二进风口1013连通第一风道1031,第二风道1032与第二散热风道20a的另一端相通,且第二出风口1014连通第二风道1032。美容仪100还包括第二散热装置13,第二散热装置13包括第三散热件131、第四散热件132和第二传热连接件133,第二传热连接件133连接于第三散热件131和第四散热件132之间,第三散热件131与制冷件5的热端配合传热,第四散热件132设于第二风道1032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美容仪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进一步地”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Claims (19)

1.一种美容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工作腔,所述工作腔形成有安装口;
打光组件,所述打光组件设于所述工作腔内,且所述打光组件包括换热件和发光件,所述换热件内限定出腔室,所述腔室具有第一出光口,所述第一出光口与所述安装口对应设置;
制冷件,所述制冷件设于所述换热件背离所述第一出光口的一侧以用于向所述换热件传递冷量;
透光冷敷件,所述透光冷敷件设于所述安装口处,所述制冷件通过所述换热件向所述透光冷敷件传递冷量以对美容部位进行降温;
透光隔热件,所述透光隔热件设于所述腔室,且间隔设在所述发光件和所述透光冷敷件之间,所述透光隔热件将所述腔室分割为安装腔和隔热腔,所述第一出光口形成于所述隔热腔;
其中,所述发光件设于所述安装腔且所述安装腔较所述隔热腔更靠近所述制冷件,所述制冷件通过所述换热件对所述安装腔内的所述发光件降温,所述隔热腔用于阻碍所述发光件工作产生的热量向所述透光冷敷件传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冷敷件为一体式构件且包括透光部和换热部,所述透光部与所述第一出光口相对设置,所述换热部避让所述第一出光口且与所述换热件背离所述制冷件所在一端的端面配合传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件包括两个导热部,两个所述导热部相对设置以共同限定出所述腔室,每个所述导热部分别与所述换热部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出光口的法向,所述透光部的投影面积与所述换热部的投影面积之比s2满足:0.5≤s2≤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包括内支架部,所述内支架部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隔热腔内,且支撑在所述透光隔热件和所述透光冷敷件之间,以使所述内支架部、所述透光隔热件和所述透光冷敷件之间共同限定出密闭空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反光件,所述第一反光件设于所述密闭空腔内,且沿所述第一出光口边沿的延伸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腔的壁面与所述内支架部间隔设置,以共同限定出隔热层。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和所述隔热腔之间具有台阶部,所述透光隔热件的背向所述透光冷敷件的一侧与所述台阶部相止抵。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反光件,所述第二反光件设于所述安装腔,且贴合于所述安装腔的壁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腔具有入光区域,所述安装腔具有第二出光区域,所述第二出光区域的光线透过所述透光隔热件射向所述入光区域,所述第二出光区域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入光区域的宽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隔热件与所述透光冷敷件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透光隔热件与所述发光件之间的间距。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冷敷件的厚度小于所述透光隔热件与所述透光冷敷件之间的间距。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隔热件与所述透光冷敷件之间的间距与所述透光冷敷件的厚度之比s1满足:s1≤10。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件包括灯管,所述安装腔的沿所述灯管轴向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换热件,所述美容仪还包括:
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设于所述安装腔外,且与所述灯管的轴向两端分别固定相连,所述第二支架的导热系数小于所述换热件的导热系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限定出散热风道,所述壳体形成有与散热风道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美容仪还包括:
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分隔件参与将所述散热风道与所述工作腔隔开设置;
第一散热风机,所述第一散热风机设于所述散热风道内,且与所述制冷件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散热风机用于驱动所述散热风道内气流流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和所述制冷件共同将所述散热风道和所述工作腔隔开设置,且所述分隔件环绕所述制冷件的冷端,以将所述制冷件的冷端与所述散热风道隔开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散热装置,所述第一散热装置设于所述散热风道内,且包括第一散热件、第二散热件和第一传热连接件,所述第一散热件与所述第二散热件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一散热风机设于所述第一散热件与所述第二散热件之间,所述第一散热件设于所述第一散热风机出口侧,且与所述制冷件的热端配合传热,所述第二散热件设于所述第一散热风机的进口侧,且与所述散热风道的气流传热,所述第一传热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散热件和所述第二散热件之间,以使所述第一散热件和所述第二散热件配合传热。
18.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具有第一散热风道,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安装所述制冷件,所述打光组件内限定出第二散热风道,所述第二散热风道沿所述发光件的轴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散热风道连通,所述壳体形成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风道连通,
所述美容仪还包括:第二散热风机,所述第二散热风机设于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内,且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内气流流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形成所述第二散热风道。
CN202111070788.XA 2021-09-13 2021-09-13 美容仪 Active CN1158046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70788.XA CN115804640B (zh) 2021-09-13 2021-09-13 美容仪
PCT/CN2022/074772 WO2023035547A1 (zh) 2021-09-13 2022-01-28 美容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70788.XA CN115804640B (zh) 2021-09-13 2021-09-13 美容仪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04640A CN115804640A (zh) 2023-03-17
CN115804640B true CN115804640B (zh) 2024-04-02

Family

ID=85481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70788.XA Active CN115804640B (zh) 2021-09-13 2021-09-13 美容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04640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88696B1 (en) * 1999-09-20 2002-12-03 Cynosure, Inc. Chill frame for lasers
KR200455363Y1 (ko) * 2010-10-21 2011-09-01 펌텍코리아 (주) 피부미용장치
WO2014147855A1 (ja) * 2013-03-22 2014-09-25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美容器具
WO2015098427A1 (ja) * 2013-12-27 2015-07-02 ヤーマン株式会社 美容器
CN207804371U (zh) * 2017-05-04 2018-09-04 深圳市洋沃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脱毛仪
CN209696083U (zh) * 2019-01-22 2019-11-29 深圳仕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嫩肤仪枪头及光子嫩肤仪
CN112451087A (zh) * 2020-10-14 2021-03-09 深圳市思肯三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脱毛仪的冷敷组件及脱毛仪
CN112515318A (zh) * 2019-09-17 2021-03-19 广州星际悦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脱毛仪手柄
CN213190053U (zh) * 2020-08-10 2021-05-14 中山市美珂诺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脱毛仪
CN213758532U (zh) * 2020-10-09 2021-07-23 深圳市吉瑞德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冰敷脱毛仪
CN213787756U (zh) * 2020-10-20 2021-07-27 深圳市宗匠科技有限公司 脱毛仪
CN214128771U (zh) * 2020-08-17 2021-09-07 佛山市金蒂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脱毛仪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74300A1 (zh) * 2014-11-10 2016-05-19 李德龙 具有皮肤冷却功能的高功率vcsel激光治疗装置及其封装结构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88696B1 (en) * 1999-09-20 2002-12-03 Cynosure, Inc. Chill frame for lasers
KR200455363Y1 (ko) * 2010-10-21 2011-09-01 펌텍코리아 (주) 피부미용장치
WO2014147855A1 (ja) * 2013-03-22 2014-09-25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美容器具
WO2015098427A1 (ja) * 2013-12-27 2015-07-02 ヤーマン株式会社 美容器
CN207804371U (zh) * 2017-05-04 2018-09-04 深圳市洋沃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脱毛仪
CN209696083U (zh) * 2019-01-22 2019-11-29 深圳仕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嫩肤仪枪头及光子嫩肤仪
CN112515318A (zh) * 2019-09-17 2021-03-19 广州星际悦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脱毛仪手柄
CN213190053U (zh) * 2020-08-10 2021-05-14 中山市美珂诺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脱毛仪
CN214128771U (zh) * 2020-08-17 2021-09-07 佛山市金蒂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脱毛仪
CN213758532U (zh) * 2020-10-09 2021-07-23 深圳市吉瑞德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冰敷脱毛仪
CN112451087A (zh) * 2020-10-14 2021-03-09 深圳市思肯三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脱毛仪的冷敷组件及脱毛仪
CN213787756U (zh) * 2020-10-20 2021-07-27 深圳市宗匠科技有限公司 脱毛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04640A (zh) 2023-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312973U (zh) 一种脱毛仪
CN112055799B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片及脱毛仪
CN113144436A (zh) 一种脱毛仪
CN217430165U (zh) 脱毛仪
CN114051366A (zh) 散热机构及脱毛仪
CN112533554B (zh) 一种脱毛仪以及半导体制冷片
CN214908023U (zh) 家用脱毛仪
CN115804640B (zh) 美容仪
CN215384556U (zh) 便携式脱毛仪
WO2020220982A1 (zh) 脱毛仪
CN216933451U (zh) 美容仪
CN111685869A (zh) 脱毛仪
CN218552433U (zh) 脱毛仪
CN218960917U (zh) 脱毛仪
CN111821019A (zh) 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
CN217138253U (zh) 脱毛仪
CN217138248U (zh) 美容仪
CN213190053U (zh) 脱毛仪
CN217138249U (zh) 美容仪
CN216962614U (zh) 美容仪
CN210901827U (zh) 一种脱毛仪手柄
CN217138250U (zh) 美容仪
CN219461384U (zh) 脱毛装置
CN216754594U (zh) 结构紧凑型led光源脱毛仪
CN221013456U (zh) 蓝宝石脱毛仪的冰敷部件以及脱毛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