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62614U - 美容仪 - Google Patents

美容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62614U
CN216962614U CN202122216363.7U CN202122216363U CN216962614U CN 216962614 U CN216962614 U CN 216962614U CN 202122216363 U CN202122216363 U CN 202122216363U CN 216962614 U CN216962614 U CN 2169626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old
heat dissipation
space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1636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貌家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tars Puls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tars Pul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tars Pul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tars Puls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1636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62614U/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74772 priority patent/WO2023035547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626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6261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美容仪,包括壳体、制冷件、打光组件、散热装置和分隔件,壳体包括出光区域,制冷件厚度两侧分别为冷端表面和热端表面,打光组件设于壳体内且位于制冷件的厚度方向上的背离热端表面的一侧,打光组件包括发光件,发光件适于通过出光区域出光,制冷件的冷端表面向打光组件传递冷量,散热装置设于壳体内且为制冷件的热端表面散热,分隔件设于壳体内以使壳体内腔包括由分隔件参与分隔的散热空间和制冷空间,散热装置设于散热空间,打光组件设于制冷空间,分隔件阻碍散热空间内的热空气进入制冷空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美容仪,改善散热装置在散热时所附带的热量传递至打光组件上的问题,延长打光组件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美容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美容护理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美容仪。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经济状况得到大幅度改善,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于是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对健康和美的追求。在这种发展状态下,越来越多的美容仪出现在大众视野。例如可脱毛的美容仪,简称脱毛仪。
脱毛仪主要由打光组件、散热装置和制冷组件等部分组成,打光组件会发出特定波长的光并作用在皮肤上,能够有效阻止身体各部位毛发再生长,实现永久性脱毛,但是,由于打光组件在打光瞬间会产生巨大的热量,因此,相关技术中通常设置制冷组件向打光组件传递冷量,以降低打光组件在工作时产生的温度,延长打光组件的使用寿命,而散热装置主要是对制冷组件进行散热,保证制冷组件具有良好的制冷效果。
但是,相关技术中散热装置在对制冷组件进行散热的过程中,散热装置所附带的部分热量会传递至打光组件上,使得打光组件的工作温度较高,缩短打光组件的使用寿命,且温度较高的打光组件还会将热量传递至其它组件上,例如蓝宝石,蓝宝石是需要与人体直接接触的,蓝宝石的温度高在脱毛时会有刺痛感,严重时还会烫伤用户,降低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美容仪,所述美容仪在保证对制冷件进行散热的同时还可减少热量对打光组件的影响,延长打光组件的使用寿命,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美容仪,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出光区域;制冷件,所述制冷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制冷件的厚度两侧分别为冷端表面和热端表面;打光组件,所述打光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制冷件的厚度方向上的背离所述热端表面的一侧,所述打光组件包括发光件,所述发光件适于通过所述出光区域出光,所述制冷件的所述冷端表面向所述打光组件传递冷量;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为所述制冷件的热端表面散热;以及,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以使所述壳体的内腔包括由所述分隔件参与分隔的散热空间和制冷空间,所述散热装置设于所述散热空间,所述打光组件设于所述制冷空间,所述分隔件阻碍所述散热空间内的热空气进入所述制冷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美容仪,通过在壳体内设置分隔件,分隔件以将壳体的内腔分隔成散热空间和制冷空间,将散热装置设置在散热空间内,打光组件设置在制冷空间,使得散热装置和打光组件分别位于不同的空间内,这样,散热装置在对制冷件进行散热时所传递的热量就不会完全传递至打光组件上,保证了散热和打光的独立性,减小散热装置附带的热量对打光组件的影响,延长打光组件的使用寿命,且打光组件还不会影响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提高散热效率。并且,可以避免由于打光组件的温度较高,将热量传递至用户,造成用户在脱毛时的刺痛感,以及烫伤等问题,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制冷件包括连接在所述冷端表面和所述热端表面之间的周侧面,所述分隔件包括隔板部,所述隔板部位于所述制冷件的的周侧面与所述壳体之间,以使所述隔板部与所述制冷件共同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隔为所述散热空间和所述制冷空间。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隔板部相对所述热端表面靠近所述冷端表面设置。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隔板部的外侧面与所述壳体贴合。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隔板部的朝向所述散热空间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导流面,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风扇,所述壳体上形成有出风口,所述导流面沿着从所述隔板部的内侧面到外侧面的方向,朝向所述出风口的边缘延伸,以将所述导流面的气流导流至所述出风口出风。
在一些示例中,在所述制冷件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导流面位于所述热端表面所在平面的朝向所述冷端表面的一侧。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散热空间内具有散热风道,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使所述散热风道流通气流,所述壳体上形成有与所述散热风道连通的出风口和进风口。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散热风道包括设于所述散热风扇下游的下游风道,所述分隔件包括挡板部,所述散热空间包括由所述挡板部参与分隔的走线空间和所述下游风道,所述分隔件上形成有过线孔,所述打光组件的接电线适于通过所述过线孔向所述走线空间走线。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制冷件为厚度小于长度和宽度的长方体形状,所述制冷件包括连接在所述冷端表面和所述热端表面之间,且沿所述制冷件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面,以及沿所述制冷件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面,所述分隔件包括隔板部,所述隔板部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子部,和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子部之间且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子部,两个所述第一子部分别对应设于两个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壳体之间,两个所述第二子部分别对应设于两个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一子部与所述第二子部的连接处设有所述挡板部,所述第一子部与其两端的两个所述挡板部之间形成有所述下游风道,所述第二子部与其两端的两个所述挡板部之间形成有所述走线空间,所述第二子部上形成有过线孔;在与所述制冷件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投影面内,所述散热风扇的风扇出口,平齐于或内收于所述制冷件的长度两侧边缘,且超出于所述制冷件的宽度两侧边缘,以使至少部分气流向所述制冷件的宽度两侧的所述下游风道吹出。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出光区域相对设置的端壁面,以及连接在所述端壁面与所述出光区域之间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面,所述散热空间和所述制冷空间沿着从所述端壁面到所述出光区域的方向依次排布,所述进风口形成在所述端壁面上,所述出风口形成在至少一个所述侧壁面上。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件、第二散热件和传热连接件,所述第一散热件与第二散热件间隔开设置,所述散热风扇设于所述第一散热件与所述第二散热件之间,所述第一散热件设于所述散热风扇的朝向所述制冷件的一侧,且与所述制冷件的热端表面配合传热,所述第二散热件设于所述散热风道,且与所述散热风道的气流传热。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打光组件还包括热传导件,所述热传导件设于所述制冷空间,所述热传导件内形成有安装腔,所述发光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制冷件的所述冷端表面向所述热传导件传递冷量,所述分隔件的热传导率小于所述热传导件的热传导率。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出光区域形成为安装开口,所述热传导件上形成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出光口,所述出光口与所述制冷件位于所述热传导件的相对两侧,所述美容仪还包括:透光冷敷件,所述透光冷敷件设于所述出光口处且由所述安装开口显露,所述制冷件的所述冷端表面通过所述热传导件向所述透光冷敷件传递冷量。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安装开口处形成有第一阶梯面,所述透光冷敷件的边缘形成有第二阶梯面,所述第二阶梯面与所述第一阶梯面形状匹配以对应配合。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美容仪还包括:透光隔热件,所述透光隔热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且将所述安装腔划分为位于所述透光隔热件厚度两侧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沿着从所述制冷件到所述出光口的方向依次排列,所述发光件设于所述第一腔室。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打光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的第一反光件和/或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的第二反光件。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热传导件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配合间隙。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制冷件包括连接在所述冷端表面和所述热端表面之间的周侧面,所述分隔件包括隔板部,所述隔板部为环形以围绕所述制冷件的周侧面设置,所述隔板部的外侧面与所述壳体贴合,所述隔板部与所述制冷件、所述壳体、所述透光冷敷件之间形成所述制冷空间,所述热传导件设于所述制冷空间且与所述壳体间隙配合。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热传导件包括第一导冷部和两个第二导冷部,所述第一导冷部与所述制冷件的所述冷端表面配合传热,两个所述第二导冷部间隔开设置,每个所述第二导冷部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冷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透光冷敷件配合传热,所述安装腔形成在所述第一导冷部与两个所述第二导冷部之间,所述隔板部还围绕所述第一导冷部设置,每个所述第二导冷部的背离所述安装腔的一侧表面均与所述壳体间隙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美容仪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美容仪的装配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美容仪的俯视图。
图4为图3沿A-A线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制冷件和分隔件的爆炸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爆炸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美容仪的另一角度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100、美容仪;
1、壳体;
11、壳座;111、安装开口;1111、第一阶梯面;112、侧壁面;1121、出风口;
12、壳盖;121、端壁面;1211、进风口;
15、散热空间;151、散热风道;S、下游风道;
16、制冷空间;
2、散热装置;
21、散热组件;211、第一散热件;212、第二散热件;213、传热连接件;
22、散热风扇;
3、制冷件;311、热端表面;321、冷端表面;331、第一侧面;341、第二侧面;
4、分隔件;
41、隔板部;411、导流面;412、第一子部;413、第二子部;
42、挡板部;
43、过线孔;
5、打光组件;
51、发光件;
52、热传导件;
521、安装腔;5211、第一腔室;5212、第二腔室;
522、出光口;
523、第一导冷部;
524、第二导冷部;
53、透光隔热件;
54、第一反光件;
55、第二反光件;
6、透光冷敷件;61、第二阶梯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美容仪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美容仪100,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1、制冷件3、打光组件5、散热装置2和分隔件4。
其中,壳体1包括出光区域。也可以理解为,壳体1的局部形成为出光区域。
如图1所示,制冷件3设于壳体1内,制冷件3的厚度两侧分别为冷端表面321和热端表面311。这里是指,制冷件3包括冷端表面321和热端表面311,且冷端表面321和热端表面311在制冷件3的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也就是说,在制冷件3的厚度方向,制冷件3的一侧具有冷端表面321,制冷件3的另一侧具有热端表面311。
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用于吸热,制冷件3的热端表面311用于散热,制冷件3具体可为半导体制冷片、或液冷散热器等,其具体结构为本领域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做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说的制冷件3的厚度方向可以为图1中所示出的上下方向。
打光组件5设于壳体1内,如图1所示,打光组件5位于制冷件3的厚度方向上的背离热端表面311的一侧。这里是指,在制冷件3的厚度方向上,打光组件5位于制冷件3的一侧且远离热端表面311设置,即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朝向打光组件5的方向设置。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向打光组件5传递冷量,即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用于吸收打光组件5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从而达到对打光组件5进行降温的目的。
如图1所示,打光组件5包括发光件51,发光件51适于通过出光区域出光。发光件51具体可为强脉冲光发射器或氙气灯,其具体结构为本领域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做赘述。
如图1所示,散热装置2设于壳体1内,且为制冷件3的热端表面311散热,从而提高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向打光组件5传递冷量的可靠性。
如图4所示,分隔件4设于壳体1内,以使壳体1的内腔包括由分隔件4参与分隔的散热空间15和制冷空间16,散热装置2设于散热空间15,打光组件5设于制冷空间16,分隔件4阻碍散热空间15内的热空气进入制冷空间16,从而可以改善散热装置2所散发的热量传递至打光组件5的问题,延长打光组件5的使用寿命。需要说明的是,“分隔件4参与分隔”的含义是,由分隔件4独自分隔、或者由分隔件4与其他部件配合一起分隔。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美容仪100,通过在壳体1内设置出光区域,保证打光组件5发出的光可从壳体1内发出并作用在用户的皮肤上,以达到美容的目的。
通过将制冷件3、打光组件5、散热装置2和分隔件4均设置在壳体1内,一方面,保证上述组件(制冷件3、打光组件5、散热装置2和分隔件4)不会占用壳体1以外的空间,以确保美容仪100形成一个整体结构,便于收纳、携带;另一方面,壳体1可起到保护上述组件的作用,在美容仪100使用的过程中,外部坚硬物体不会对上述组件造成损伤,延长上述组件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美容仪100的使用成本,提升用户体验。
在使用美容仪100的过程中,打光组件5中的发光件51适于发出特定波长的光,发光件51发出的光通过出光区域出光并作用在用户的皮肤上,以达到美容的目的;例如:发光件51适于发出420-1200nm波长的光,当然,发光件51不限于只发出上述420-1200nm波长的光,所发出的波长可以依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选择。
在一些示例中,发光件51可选用灯管,也可选用其他可发出特定波长光的发光件51,具体类型本申请不做限制。
因打光组件5的发光件51在出光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热量,因此,本申请设置具有冷端表面321和热端表面311的制冷件3,且冷端表面321朝向打光组件5设置,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向打光组件5传递冷量,以降低发光件51在工作过程中的温度,一方面延长发光件51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防止打光组件5将热量传递至其他组件而导致用户在使用美容仪100时有灼痛感,提升用户体验。
众所周知,制冷件3在工作的过程中,若想保证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具有良好的制冷效果,就要保证制冷件3的热端表面311产生的热量能够及时被散发掉,因此,本申请设置散热装置2,散热装置2用于对制冷件3的热端表面311进行散热,从而保证制冷件3具有较好的制冷效果,以有效向打光组件5传递冷量。
通过设置分隔件4,以将壳体1的内腔分隔成两个独立的空间,即散热空间15和制冷空间16,将散热装置2设于散热空间15,打光组件5设于制冷空间16,一方面保证散热装置2在对制冷件3进行散热时所附带的热量尽量不会流动至制冷空间16内对打光组件5造成影响,由此保证打光组件5自身的温度不会过高,进一步延长打光组件5的使用寿命,并较大程度地降低美容仪100在使用过程中对皮肤带来的灼痛感,提升用户体验;另一方面,保证散热空间15内空气中的水分不会流入制冷空间16内对连接发光件51的导线造成影响,提高用电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制冷件3可设置在散热空间15内,也可设置在制冷空间16内。例如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将制冷件3的热端表面311设置在散热空间15内,将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设置在制冷空间16内,以此保证热端表面311可朝向散热装置2设置,提高散热效率,冷端表面321朝向打光组件5设置,提高制冷效果,且可保证热端表面311远离制冷空间16设置,增加热端表面311与制冷空间16之间的距离,尽量保证热端表面311产生的热量不会对制冷空间16内的温度造成影响。
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相关技术,本申请的美容仪100的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两个独立的空间,散热装置2和打光组件5分别位于不同的空间内,以保证散热和制冷的独立性,尽量确保散热装置2在对制冷件3进行散热时所附带的热量不会传递至打光组件5上,延长打光组件5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如图2所示,壳体1包括壳座11和壳盖12,壳座11内形成出风区域,壳盖12可拆卸地连接在壳座11上。也就是说,壳座11和壳盖12形成为两个独立的结构且彼此形成可拆卸连接,在美容仪100装配的过程中,可先将制冷件3、打光组件5、散热装置2和分隔件4等组件装配在壳座11内,随后再将壳盖12连接在壳座11上,降低美容仪100装配的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将壳盖12可拆卸地连接在壳座11上,当壳体1内的制冷件3、打光组件5、散热装置2或分隔件4损坏或需要维护时,便于拆卸。这里所说的可拆卸连接可以采用螺栓连接或卡接等连接方式。
可选地,本申请的美容仪100可以是脱毛仪,也可以是其他在美容过程中会使用打光组件5的仪器,例如嫩肤仪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制冷件3包括连接在冷端表面321和热端表面311之间的周侧面,分隔件4包括隔板部41,隔板部41位于制冷件3的周侧面设置与壳体1之间,以使隔板部41与制冷件3共同将壳体1的内腔分隔为散热空间15和制冷空间16。隔板部41和制冷件3配合,一方面,隔板部41可起到支撑、限位和避让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的作用,提高制冷件3的位置稳定性,使得制冷件3能够稳定地向打光组件5传递冷量;另一方面,制冷件3起到填充隔板部41的作用,将分隔件4设置在壳体1的内腔,制冷件3和分隔件4配合以将壳体1的内腔分隔为散热空间15和制冷空间16,且保证散热空间15和制冷空间16相互独立,彼此之间不导通。
可选地,如图4所示,隔板部41相对热端表面311靠近冷端表面321设置。可充分利用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的冷量,对隔板部41进行降温,降低隔板部41自身的温度,避免隔板部41将热量传递至制冷空间16内,也可以理解为,分隔件4远离制冷件3的热端表面311设置,以增加分隔件4与热端表面311之间的距离,避免热端表面311所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分隔件4上,从而避免热端表面311向打光组件5传热,进一步延长打光组件5的使用寿命,并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隔板部41的外侧面与壳体1贴合。此处所说的外侧面是指隔板部41远离制冷件3的一侧面,外侧面与壳体1贴合保证散热空间15和制冷空间16内的空气不会通过隔板部41与壳体1的连接处进行流通,也就是保证将散热空间15和制冷空间16形成两个独立的单元,由此避免散热空间15的热量传递至制冷空间16内对打光组件5造成影响,使得散热和打光相互独立。
需要说明的是,隔板部41的外侧面与壳体1贴合:可以是直接贴合、即隔板部41的外侧面与壳体1直接接触以实现贴合,也可以是间接贴合、即隔板部41的外侧面与壳体1通过中间密封件接触,以实现贴合,且贴合方式可选用粘贴。
在一些示例中,当隔板部41的外侧面与壳体1直接接触以实现贴合时,例如,在一些示例中,隔板部41的外侧面与壳体1可以过盈配合。或者,在另一些示例中,隔板部41的外侧面与壳体1还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实现连接,将隔板部41的外侧面粘接在壳体1的内壁面上。可选地,隔板部41的外侧面的形状与壳体1的内壁面的形状相匹配,在保证壳体1的内腔形成相互独立的散热空间15和制冷空间16的同时,还可增加分隔件4与壳体1的连接强度,确保分隔件4在壳体1内位置稳定。
当然,在另一些示例中,不限于使用上述的粘接方式将分隔件4连接在壳体1上,也可选用螺栓连接、卡接等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将分隔件4连接在壳体1上,以降低分隔件4在装拆过程中的难度。在本申请中,隔板部41与壳体1的具体连接方式不做限制,只要保证隔板部41的外侧面与壳体1贴合即可。
可选地,如图4所示,隔板部41的朝向散热空间15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导流面411。导流面411用于提高散热装置2的散热效率,当散热装置2对热端表面311进行散热时,导流面411会对气流的流动形成引导,降低对气流流动造成的阻隔,有利于通风散热,并且散热空间15内的一部分热量可通过导流面411快速传递至壳体1上,随后再通过壳体1传递至壳体1的外部,达到散热的目的,并提高散热效率。
可选地,如图1所示,散热装置2包括散热风扇22,结合图2和图4所示,壳体1上形成有出风口1121,导流面411沿着从隔板部41的内侧面到外侧面的方向,朝向出风口1121的边缘延伸,以将流经导流面411的气流导流至出风口1121出风。散热风扇22主要用于加快散热空间15内气流的流动,边缘延伸的导流面411用于将气流导流至出风口1121处,且在导流的过程中导流面411不会阻隔气流的流动,提高气流流动效率,随后气流通过出风口1121传递至壳体1的外部,以达到散热的目的。
可选地,在制冷件3的厚度方向上,导流面411位于热端表面311所在平面的朝向冷端表面321的一侧。使得散热气流能够充分流过热端表面311,以将热端表面311上的热量导出,提高散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散热空间15内具有散热风道151。散热风道151可为进入到散热空间15内的气流进行导向,使气流按照预设的流动方向进行流动,并流出美容仪100,提高散热效率。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2所示,散热装置2包括散热风扇22,散热风扇22使散热风道151流通气流,壳体1上形成有与散热风道151连通的出风口1121和进风口1211。在散热风扇22工作的过程中,外界的常温空气经进风口1211进入壳体1中的散热风道151内,随后沿着散热风道151的延伸方向流动以带走散热空间15内的热量,热量从出风口1121排出,保证热量通畅稳定的排出,提高散热效率。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4所示,制冷件3的热端表面311设置在散热风道151内,散热风扇22在工作时,经进风口1211进入的气流通过散热风道151吹向制冷件3的热端表面311,从而带走热端表面311的热量,再将热量从出风口1121排出,达到散热的目的。
可选地,如图5所示,散热风道151包括设于散热风扇22下游的下游风道S,分隔件4包括挡板部42,散热空间15包括由挡板部42参与分隔的走线空间和下游风道S,即走线空间和下游风道S可以仅由挡板部42单独分隔,走线空间和下游风道S可以仅由挡板部42与其他部件配合共同实现分隔,分隔件4上形成有过线孔43,打光组件5的接电线适于通过过线孔43向走线空间走线。也就是说,散热空间15由走线空间和散热风道151两部分组成,通过在分隔件4上设置挡板部42以独自或与其他部件配合,将走线空间和散热风道151分隔开,走线空间内适于布设连接打光组件5的接电线,散热风道151内适于散热气流的流通,确保走线和散热相互独立,保证散热风道151中的热量尽量不会传递至走线空间内对接电线造成影响,延长接电线的使用寿命,并确保美容仪100的用电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因分隔件4上设有避让接电线的过线孔43,也就是说,在过线孔43处,散热空间15和制冷空间16是连通的,本申请通过将走线空间和散热风道151分隔开也可尽量保证散热风道151内的热量不会通过过线孔43传递至制冷空间16内对打光组件5造成影响,进一步延长打光组件5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结合图4和图5所示,将分隔件4设置在壳体1内,散热风道151位于分隔件4上方的左右两端,走线空间位于分隔件4上方的前后两端,使得走线空间和散热风道151相互独立。
可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制冷件3为厚度小于长度和宽度的长方体形状,制冷件3包括连接在冷端表面321和热端表面311之间,且沿制冷件3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面331,以及沿制冷件3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面341。也就是说,在制冷件3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为制冷件3的两个第一侧面331,在制冷件3的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为制冷件3的两个第二侧面341,在制冷件3的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为冷端表面321和热端表面311。
可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分隔件4包括隔板部41,隔板部4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子部412,和连接在两个第一子部412之间且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子部413,两个第一子部412分别对应设于两个第一侧面331与壳体1之间,两个第二子部413分别对应设于两个第二侧面341与壳体1之间,第一子部412与第二子部413的连接处设有挡板部42,第一子部412与其两端的两个挡板部42之间形成有下游风道S,第二子部413与其两端的两个挡板部42之间形成有走线空间,第二子部413上形成有过线孔43。以将下游风道S和走线空间分隔开,实现走线和散热的相互独立性,从而保证散热风道151中的热量尽量不会传递至走线空间内对接电线造成影响,提高美容仪100的用电安全性。
可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与制冷件3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投影面内,散热风扇22的风扇出口,平齐于或内收于制冷件3的长度两侧边缘,且散热风扇22的风扇出口,超出于制冷件3的宽度两侧边缘,以使至少部分气流向制冷件3的宽度两侧的下游风道S吹出(例如图4中虚线箭头所示)。这样从散热风扇22导出的气流可直接作用在制冷件3上,以快速对制冷件3进行散热,并快速从两侧的下游风道S吹出,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可选地,如图2和图4所示,壳体1包括与出光区域相对设置的端壁面121,以及连接在端壁面121与出光区域之间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面112,散热空间15和制冷空间16沿着从端壁面121到出光区域的方向依次排布。
可选地,两个侧壁面112相连围设成两端敞开的腔体,端壁面121盖设在侧壁面112上以遮盖该腔体的一端,该腔体的另一端设置出光区域,以保证光从端壁面121的相对面射出以作用在皮肤上。
在具体的示例中,两个侧壁面112配合形成壳座11,端壁面121形成壳盖12,端壁面121可拆卸地连接在两个侧壁面112上,端壁面121和两个侧壁面112配合还可起到保护制冷件3、打光组件5、散热装置2和分隔件4的作用,延长美容仪10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进风口1211形成在端壁面121上,出风口1121形成在至少一个侧壁面112上。气流通过端壁面121流入壳体1内,并沿着散热风道151的延伸方向流通进行散热,随后通过侧壁面112上的出风口1121流出壳体1,达到散热的目的。
本申请通过将进风口1211设置在端壁面121上,出风口1121设置在侧壁面112上,还可增加进风口1211与出风口1121之间的距离,进而增加散热风道151的长度,散热风道151可将热端表面311处的热量导出,提高散热效率。
可选地,两个侧壁面112上均设置有出风口1121,使得本申请的美容仪100具有两个出风口1121,相应地,使得散热空间15内具有两条散热风道151,两条散热风道151从散热空间15的不同位置进行散热,使得设置在散热空间15内部的热端表面311上的热量能及时被导出,提升美容仪100的散热性能,使得美容仪100的耐用程度得以较大的提升,并且由于美容仪100的散热性能提高,美容仪100的工作温度降低,用户在使用美容仪100时不会因美容仪100发烫而影响用户体验。
可选地,如图6所示,散热装置2还包括散热组件21,散热组件21包括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和传热连接件213,第一散热件211与第二散热件212间隔开设置,即第一散热件211的厚度一侧表面与第二散热件212的厚度一侧表面,面对面且间隔开设置,散热风扇22设于第一散热件211与第二散热件212之间。散热组件21用于对制冷件3的热端表面311进行进一步散热,也可以理解为,本申请进行散热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散热风扇22、出风口1121和进风口1211配合进行散热,另一方面通过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和传热连接件213配合进行散热,达到双重散热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的材质不限,例如可以为铝合金部件或者铜合金部件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第一散热件211与第二散热件212间隔设置,便于在第一散热件211与第二散热件212之间设置散热风扇22,一方面保证散热风扇22不会占用散热组件21之外的空间,使得散热装置2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确保美容仪100的整体体积会更小巧,方便使用、收纳和携带,提升用户体验;另一方面,散热装置2中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散热风扇22的相对位置设置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散热关系,可提高散热效率。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不限于将散热风扇22设置在第一散热件211与第二散热件212之间,散热风扇22也可设置在其他位置,例如:散热风扇22设置在第二散热件212远离第一散热件211的一侧,或者,散热风扇22设置在第二散热件212的侧面等。散热风扇22的具体设置位置不做限定,只要保证散热风扇22在工作的过程中能使散热风道151内流通气流即可。
可选地,如图6所示,传热连接件213的一端连接第一散热件211,传热连接件21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散热件212,传热连接件213分别与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配合传热,以将第一散热件211或第二散热件212中的其中一个的热量传递至另一个上。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的“配合传热”包括但不限于是:直接或间接面接触以实现传热。其中,间接接触可以通过导热件、导热胶等间接接触以提高传热效率。
可选地,结合图4和图6所示,第一散热件211设于散热风扇22的朝向制冷件3的一侧,且与制冷件3的热端表面311配合传热,第二散热件212设于散热风道151,且与散热风道151的气流传热。相比于第二散热件212而言,第一散热件211靠近制冷件3的热端表面311设置,制冷件3的热端表面311将热量传递至第一散热件211上,随后传热连接件213再将第一散热件211上的热量传递至第二散热件212上,因第二散热件212设于散热风道151内,散热风道151内的气流在散热风扇22的作用下流通的过程中,可将第二散热件212上的热量传递至出风口1121处并通过出风口1121传递至壳体1的外部,达到散热的目的。
可选地,传热连接件213形成内部中空的结构,例如,传热连接件213形成为传热管,传热管内部设有冷却介质,冷却介质用于将第一散热件211中的热量传递至第二散热件212中,达到对热端表面311进行散热的目的。这里所说的冷却介质可以是冷却水、冷却液或冷却气体中的一种。
可选地,散热风扇22设置在第一散热件211与第二散热件212之间并靠近第二散热件212设置。也就是说,散热风扇22相对第二散热件212远离第一散热件211设置,因第一散热件211靠近制冷件3的热端表面311设置,导致第一散热件211自身的温度较高,将散热风扇22远离第一散热件211设置可避免第一散热件211的热量传递至散热风扇22上,延长散热风扇22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打光组件5还包括热传导件52,热传导件52设于制冷空间16,热传导件52内形成有安装腔521,发光件51设于安装腔521内,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向热传导件52传递冷量。安装腔521为发光件51的设置提供避让空间,将发光件51设置在安装腔521内,一方面,安装腔521用于限定光的传播方向,保证发光件51发出的光可沿着既定的方向发出并作用在用户的皮肤上,提高光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向热传导件52传递冷量,热传导件52将冷量传递至安装腔521内,以对发光件51降温,在延长发光件51的使用寿命的用时,还改善了发光件51向其他组件传热的问题,例如,降低了发光件51向透光冷敷件6传热,保证透光冷敷件6的温度不会过高,从而减少在美容时的刺痛感,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分隔件4的热传导率小于热传导件52的热传导率。如此设置,分隔件4除了将壳体1的内腔分隔成相互独立的散热空间15和制冷空间16外,分隔件4还尽量阻隔了传递热量,既可减少对流式热交换,也可减少接触式热交换。可选地,如图7所示,出光区域形成为安装开口111,热传导件52上形成有与安装腔521连通的出光口522。将发光件51设置在安装腔521内发光件51发出的光可依次从出光口522和安装开口111处导出,以保证发光件51发出的光可作用在用户的皮肤上。
可选地,出光口522与制冷件3位于热传导件52的相对两侧。也就是说,出光口522开设在热传导件52上并远离制冷件3设置,以将发光件51发出的光朝向远离制冷件3的方向导向出光区域。制冷件3位于热传导件52的背离出光口522的一侧,具有较大的安装空间,可以尽量增大制冷件3的设置面积,从而提高制冷件3的冷却效果。
可选地,结合图4和图7所示,美容仪100还包括透光冷敷件6,透光冷敷件6设于出光口522处且由安装开口111显露,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通过热传导件52向透光冷敷件6传递冷量。透光冷敷件6适于与用户皮肤直接接触,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通过热传导件52对透光冷敷件6进行降温,避免透光冷敷件6烫伤用户,从而减缓透光冷敷件6与用户皮肤接触时的刺痛感,达到冷敷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冷敷并不是指温度达到0℃,只要保证透光冷敷件6的温度小于或等于用户体温,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感到透光冷敷件6发烫。
由此可知,本申请通过设置热传导件52,既能延长发光件51的使用寿命,又能对透光冷敷件6进行降温。
可选地,透光冷敷件6可选用蓝宝石制成,第一方面,蓝宝石具有优异的透光性,确保发光件51发出的光可通过透光冷敷件6作用在用户皮肤上,达到美容的目的;第二方面,蓝宝石具有较高的热传递系数,当热传导件52向透光冷敷件6传递冷量时,蓝宝石能够有效接收冷量并传递至用户皮肤上,缓解使用者美容时皮肤的疼痛感及灼热感;第三方面,蓝宝石的硬度极高,加工完成后不易划伤、变形,延长透光冷敷件6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如图4所示,安装开口111处形成有第一阶梯面1111,透光冷敷件6的边缘形成有第二阶梯面61,第二阶梯面61与第一阶梯面1111形状匹配以对应配合。第一阶梯面1111和第二阶梯面61配合可增加透光冷敷件6与壳体1的接触面积,使得透光冷敷件6相对于壳体1位置稳定,且第一阶梯面1111和第二阶梯面61对接密封性较好,外部的空气不易从透光冷敷件6与壳体1的连接处进入制冷空间16内,保证制冷空间16内不会因空气中的水分而凝聚形成液滴,提高用电安全性。
可选地,结合图4和图7所示,美容仪100还包括透光隔热件53,透光隔热件53设于安装腔521内,且将安装腔521划分为位于透光隔热件53厚度两侧的第一腔室5211和第二腔室5212,第一腔室5211和第二腔室5212沿着从制冷件3到出光口522的方向依次排列,发光件51设于第一腔室5211。也就是说,发光件51设置在第一腔室5211内,第二腔室5212设置在第一腔室5211和透光冷敷件6之间,将发光件51限定在第一腔室5211内,第一方面,确保发光件51靠近制冷件3设置,提高制冷效果;第二方面,第一腔室5211可起到保护发光件51的作用,延长发光件51的使用寿命;第三方面,可增加发光件51与透光冷敷件6之间的距离,减小发光件51自身的热量对透光冷敷件6的影响,进一步减缓透光冷敷件6与用户皮肤接触时的刺痛感。
可选地,透光隔热件53的导热系数小于热传导件52的导热系数,透光隔热件53可起到隔热的作用,将发光件51的热量隔离在第一腔室5211内,尽量避免发光件51自身的热量传递至透光冷敷件6上,使得透光冷敷件6具有良好的冷敷效果。
可选地,结合图4和图7所示,打光组件5还包括设于第一腔室5211内的第一反光件54。第一反光件54用于将发光件51发出的光汇聚在透光隔热件53处,降低光损失,提高美容效果。
可选地,结合图4和图7所示,打光组件5还包括设于第二腔室5212内的第二反光件55。第二反光件55用于将从透光隔热件53处导出的光线汇聚在出光口522处,并通过出光口522传递至用户皮肤上,进一步降低光损失,提高美容效果。
可选地,第一反光件54和第二反光件55可以为反光涂料涂刷在安装腔521的内壁上固化而成,或者可选地,第一反光件54和第二反光件55可以为反光材料件且设在安装腔521的内壁处。
在具体的一些示例中,在保证发光件51发出的光线能够通过透光冷敷件6发出的前提下,为了节约美容仪100的生产成本,上述的第一反光件54和第二反光件55可选择性地只设置其中一个。
有利地,结合图4和图7所示,本申请同时在第一腔室5211内设置第一反光件54,在第二腔室5212内设置第二反光件55,第一反光件54和第二反光件55配合对发光件51发出的光进行反射,提高光的利用率,使得更多的光线可以通过透光冷敷件6发出并作用在皮肤上,提高美容仪100的美容效果。
可选地,如图4所示,热传导件52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配合间隙。也就是热传导件52与壳体1间隔设置,一方面,因出风口1121形成在壳体1上,出风口1121在导出热量的过程中会增加壳体1的温度,因此,将热传导件52与壳体1间隔设置可避免壳体1上的热量传递至热传导件52上,也就是避免壳体1上的热量通过热传导件52传递至发光件51或透光冷敷件6上,进一步延长发光件51的使用寿命并达到冷敷的效果;另一方面,确保热传导件52在传递冷量的过程中不会将冷量传递至壳体1上,避免冷量损失,提高制冷效果,以有效延长发光件51的使用寿命并达到冰敷的效果。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4所示,制冷件3包括连接在冷端表面321和热端表面311之间的周侧面,分隔件4包括隔板部41,隔板部41为环形以围绕制冷件3的周侧面设置,隔板部41的外侧面与壳体1贴合。需要说明的是,周侧面不限于是一个完整的平面,即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平面,也可以是由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小平面组合而成,周侧面的形态,需要取决于制冷件3的具体构成。将隔板部41围绕制冷件3的周侧面设置且隔板部41的外侧面与壳体1贴合,隔板部41和制冷件3配合以将壳体1的内腔分隔成散热空间15和制冷空间16,并保证散热空间15和制冷空间16相互独立,散热空间15和制冷空间16之间的空气不会相互流通。
可选地,隔板部41与制冷件3、壳体1、透光冷敷件6之间形成制冷空间16,热传导件52设于制冷空间16且与壳体1间隙配合。热传导件52用于将制冷件3的冷端产生的冷量传递至透光冷敷件6上,且与壳体1具有配合间隙的热传导件52不会将冷量传递至壳体1上,以避免冷量损失,充分利用冷量对透光冷敷件6进行散热。
可选地,如图1所示,热传导件52包括第一导冷部523和两个第二导冷部524,第一导冷部523与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配合传热。以便于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所产生的冷量能够快速的传递至热传导件52上,提高制冷效果。
可选地,如图1所示,两个第二导冷部524间隔开设置。便于在热传导件52中形成安装腔521,为发光件51的设置提供空间。
可选地,如图1所示,每个第二导冷部524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导冷部523相连,每个第二导冷部524的另一端与透光冷敷件6配合传热。如此设置,传递至第一导冷部523上的冷量即可通过两个第二导冷部524传递至透光冷敷件6上,以对透光冷敷件6进行降温,将透光冷敷件6配合传热在用户皮肤上能够有冰敷的效果,从而减少用户在美容时的刺痛感,且两个第二导冷部524同时将冷量传递至透光冷敷件6,确保透光冷敷件6各处所接收的冷量均匀。
此外,由于第一导冷部523与制冷件3配合传热,第二导冷部524与透光冷敷件6配合传热,从而可以简化整体结构,提高传热效率,降低热量损失。
例如,可以将第一导冷部523的外表面与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面对面设置且通过导热胶粘接,实现二者的牢靠贴合,从而保证热传导件52与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热传导性能更好。
例如,可以将第二导冷部524的端面与透光冷敷件6的内表面,面对面设置且通过导热胶粘接,实现二者的牢靠贴合,从而保证热传导件52与透光冷敷件6的热传导性能更好。
可选地,如图1所示,安装腔521形成在第一导冷部523与两个第二导冷部524之间。将发光件51设置在安装腔521内,两个第二导冷部524和第一导冷部523配合在保护发光件51的同时还限定了光线的传播方向,避免光损失,提高美容效果,且两个第二导冷部524和第一导冷部523还可将冷量通过安装腔521传递至发光件51上,降低发光件51自身的温度,延长发光件51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4所示,隔板部41还围绕第一导冷部523设置。由此可知,隔板部41同时围绕制冷件3和第一导冷部523设置,一方面用于限定制冷件3和第一导冷部523的相对位置,确保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与第一导冷部523稳定配合;另一方面,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传递至隔板部41上的冷量可通过隔板部41再传递至第一导冷部523上,避让冷量损失,提高制冷效果。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4所示,每个第二导冷部524的背离安装腔521的一侧表面均与壳体1间隙配合。实现热传导件52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配合间隙,提高制冷效果。
可选地,第一导冷部523与两个第二导冷部524为一体件,从而简化结构,且保证第一导冷部523与两个第二导冷部524之间的热传递效果可靠。当然,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冷部523与第二导冷部524还可以为分体件且装配相连。
下面根据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示例中美容仪100的结构。
如图1所示,美容仪100包括:壳体1、散热装置2、制冷件3、分隔件4、打光组件5和透光冷敷件6。
其中,壳体1由端壁面121和两个侧壁面112组成,两个侧壁面112相对设置连接在端壁面121上,壳体1在与端壁面121相对的一侧形成出光区域,出光区域形成为安装开口111,安装开口111处形成有第一阶梯面1111,进风口1211形成在端壁面121上,两个侧壁面112上均形成有出风口1121。
制冷件3设于壳体1内,包括冷端表面321、热端表面311和连接在冷端表面321和热端表面311之间的周侧面,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向打光组件5传递冷量。
分隔件4包括隔板部41和挡板部42,隔板部41为环形以围绕制冷件3的周侧面并靠近冷端表面321设置,且隔板部41的外侧面与壳体1贴合,以使壳体1的内腔包括由分隔件4参与分隔的散热空间15和制冷空间16,散热装置2设于散热空间15,打光组件5设于制冷空间16。
隔板部41的朝向散热空间15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导流面411。
挡板部42将散热空间15分隔成走线空间和散热风道151,分隔件4上形成有过线孔43,打光组件5的接电线适于通过过线孔43向走线空间走线。
散热装置2包括散热组件21和散热风扇22,散热组件21包括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和传热连接件213,传热连接件213的一端连接第一散热件211,传热连接件21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散热件212,第一散热件211与第二散热件212间隔开设置,散热风扇22设于第一散热件211与第二散热件212之间;散热风扇22引发流动的部分气流经由导流面411的导流从出风口1121出风,为制冷件3的热端表面311散热。
可选地,第一散热件211的厚度一侧表面朝向热端表面311设置,且完全覆盖热端表面311。由此,将第一散热件211完全覆盖热端表面311设置,可增加第一散热件211和热端表面311之间的传热面积,以便第一散热件211更快速、全面地吸收热端表面311的热量,提高散热效率。
可选地,将第一散热件211设置为与热端表面311贴合、即直接或间接无间隙配合,例如,第一散热件211与热端表面311直接接触,或者,第一散热件211与热端表面311通过导热胶等间接接触,这样,热端表面311上的热量可充分传递至第一散热件211上,并通过传热连接件213传递至第二散热件212,提高热量的传递效率,进而提高效率效果。
打光组件5包括发光件51、热传导件52、透光隔热件53、第一反光件54和第二反光件55,打光组件5设于制冷空间16内并位于制冷件3的厚度方向上的背离热端表面311的一侧。
热传导件52包括第一导冷部523和两个第二导冷部524,第一导冷部523与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配合传热,两个第二导冷部524间隔开设置,每个第二导冷部524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导冷部523相连,每个第二导冷部524的另一端与透光冷敷件6配合传热,安装腔521形成在第一导冷部523与两个第二导冷部524之间,出光口522连通安装腔521设置。
透光隔热件53设于安装腔521内,且将安装腔521划分为位于透光隔热件53厚度两侧的第一腔室5211和第二腔室5212,第一腔室5211内设有第一反光件54,第二腔室5212内设有第二反光件55,第一腔室5211和第二腔室5212沿着从制冷件3到出光口522的方向依次排列,发光件51设于第一腔室5211内适于通过透光隔热件53向第二腔室5212出光,进入第二腔室5212的光线通过出光区域出光,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向热传导件52传递冷量。
透光冷敷件6设于出光口522处且由安装开口111显露,并通过第二阶梯面61配合连接在第一阶梯面1111上,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通过热传导件52向透光冷敷件6传递冷量,以达到冷敷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美容仪100的其他构成例如制冷件3的制冷原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9)

1.一种美容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出光区域;
制冷件,所述制冷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制冷件的厚度两侧分别为冷端表面和热端表面;
打光组件,所述打光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制冷件的厚度方向上的背离所述热端表面的一侧,所述打光组件包括发光件,所述发光件适于通过所述出光区域出光,所述制冷件的所述冷端表面向所述打光组件传递冷量;
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为所述制冷件的热端表面散热;以及,
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以使所述壳体的内腔包括由所述分隔件参与分隔的散热空间和制冷空间,所述散热装置设于所述散热空间,所述打光组件设于所述制冷空间,所述分隔件阻碍所述散热空间内的热空气进入所述制冷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件包括连接在所述冷端表面和所述热端表面之间的周侧面,所述分隔件包括隔板部,所述隔板部位于所述制冷件的周侧面与所述壳体之间,以使所述隔板部与所述制冷件共同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隔为所述散热空间和所述制冷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部相对所述热端表面靠近所述冷端表面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部的外侧面与所述壳体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部的朝向所述散热空间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导流面,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风扇,所述壳体上形成有出风口,所述导流面沿着从所述隔板部的内侧面到外侧面的方向,朝向所述出风口的边缘延伸,以将流经所述导流面的气流导流至所述出风口出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制冷件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导流面位于所述热端表面所在平面的朝向所述冷端表面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空间内具有散热风道,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使所述散热风道流通气流,所述壳体上形成有与所述散热风道连通的出风口和进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道包括设于所述散热风扇下游的下游风道,所述分隔件包括挡板部,所述散热空间包括由所述挡板部参与分隔的走线空间和所述下游风道,所述分隔件上形成有过线孔,所述打光组件的接电线适于通过所述过线孔向所述走线空间走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件为厚度小于长度和宽度的长方体形状,所述制冷件包括连接在所述冷端表面和所述热端表面之间,且沿所述制冷件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面,以及沿所述制冷件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面,
所述分隔件包括隔板部,所述隔板部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子部,和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子部之间且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子部,两个所述第一子部分别对应设于两个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壳体之间,两个所述第二子部分别对应设于两个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子部与所述第二子部的连接处设有所述挡板部,所述第一子部与其两端的两个所述挡板部之间形成有所述下游风道,所述第二子部与其两端的两个所述挡板部之间形成有所述走线空间,所述第二子部上形成有过线孔;
在与所述制冷件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投影面内,所述散热风扇的风扇出口,平齐于或内收于所述制冷件的长度两侧边缘,且超出于所述制冷件的宽度两侧边缘,以使至少部分气流向所述制冷件的宽度两侧的所述下游风道吹出。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出光区域相对设置的端壁面,以及连接在所述端壁面与所述出光区域之间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面,所述散热空间和所述制冷空间沿着从所述端壁面到所述出光区域的方向依次排布,所述进风口形成在所述端壁面上,所述出风口形成在至少一个所述侧壁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件、第二散热件和传热连接件,所述第一散热件与第二散热件间隔开设置,所述散热风扇设于所述第一散热件与所述第二散热件之间,所述第一散热件设于所述散热风扇的朝向所述制冷件的一侧,且与所述制冷件的热端表面配合传热,所述第二散热件设于所述散热风道,且与所述散热风道的气流传热。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光组件还包括热传导件,所述热传导件设于所述制冷空间,所述热传导件内形成有安装腔,所述发光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制冷件的所述冷端表面向所述热传导件传递冷量,所述分隔件的热传导率小于所述热传导件的热传导率。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区域形成为安装开口,所述热传导件上形成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出光口,所述出光口与所述制冷件位于所述热传导件的相对两侧,所述美容仪还包括:
透光冷敷件,所述透光冷敷件设于所述出光口处且由所述安装开口显露,所述制冷件的所述冷端表面通过所述热传导件向所述透光冷敷件传递冷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开口处形成有第一阶梯面,所述透光冷敷件的边缘形成有第二阶梯面,所述第二阶梯面与所述第一阶梯面形状匹配以对应配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透光隔热件,所述透光隔热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且将所述安装腔划分为位于所述透光隔热件厚度两侧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沿着从所述制冷件到所述出光口的方向依次排列,所述发光件设于所述第一腔室。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光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的第一反光件和/或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的第二反光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传导件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配合间隙。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件包括连接在所述冷端表面和所述热端表面之间的周侧面,所述分隔件包括隔板部,所述隔板部为环形以围绕所述制冷件的周侧面设置,所述隔板部的外侧面与所述壳体贴合,所述隔板部与所述制冷件、所述壳体、所述透光冷敷件之间形成所述制冷空间,所述热传导件设于所述制冷空间且与所述壳体间隙配合。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传导件包括第一导冷部和两个第二导冷部,所述第一导冷部与所述制冷件的所述冷端表面配合传热,两个所述第二导冷部间隔开设置,每个所述第二导冷部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冷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透光冷敷件配合传热,所述安装腔形成在所述第一导冷部与两个所述第二导冷部之间,所述隔板部还围绕所述第一导冷部设置,每个所述第二导冷部的背离所述安装腔的一侧表面均与所述壳体间隙配合。
CN202122216363.7U 2021-09-13 2021-09-13 美容仪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69626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16363.7U CN216962614U (zh) 2021-09-13 2021-09-13 美容仪
PCT/CN2022/074772 WO2023035547A1 (zh) 2021-09-13 2022-01-28 美容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16363.7U CN216962614U (zh) 2021-09-13 2021-09-13 美容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62614U true CN216962614U (zh) 2022-07-15

Family

ID=82337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16363.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6962614U (zh) 2021-09-13 2021-09-13 美容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626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25339A1 (zh) * 2022-12-14 2024-06-20 深圳市万美特科技有限公司 美容仪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25339A1 (zh) * 2022-12-14 2024-06-20 深圳市万美特科技有限公司 美容仪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138248U (zh) 美容仪
WO2023035547A1 (zh) 美容仪
CN216962614U (zh) 美容仪
CN112533554B (zh) 一种脱毛仪以及半导体制冷片
WO2021196506A1 (zh) 一种脱毛仪以及半导体制冷片
CN111700725A (zh) 脱毛仪
CN216532299U (zh) 脱毛仪
CN216566016U (zh) 脱毛仪
CN214908023U (zh) 家用脱毛仪
CN214231502U (zh) 脱毛仪
CN215384556U (zh) 便携式脱毛仪
CN218960917U (zh) 脱毛仪
CN213190053U (zh) 脱毛仪
CN216253654U (zh) 美容仪
CN218552433U (zh) 脱毛仪
CN115804641B (zh) 美容仪
CN216535497U (zh) 一种脱毛仪
CN217138250U (zh) 美容仪
CN217138249U (zh) 美容仪
CN212326718U (zh) 脱毛仪
CN216933446U (zh) 美容仪
CN219461384U (zh) 脱毛装置
CN217447994U (zh) 一种冷却驱动件及具有该冷却驱动件的脱毛仪
CN219461386U (zh) 一种美容装置
CN115804640B (zh) 美容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