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38249U - 美容仪 - Google Patents

美容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38249U
CN217138249U CN202122217279.7U CN202122217279U CN217138249U CN 217138249 U CN217138249 U CN 217138249U CN 202122217279 U CN202122217279 U CN 202122217279U CN 217138249 U CN217138249 U CN 2171382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heat
light
cavity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1727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貌家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tars Puls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tars Pul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tars Pul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tars Puls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1727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38249U/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74772 priority patent/WO2023035547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382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382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美容仪,包括:壳体,壳体内限定出空腔,壳体形成有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功能组件,功能组件设于空腔内;散热组件,散热组件设于壳体内,散热组件与功能组件配合以形成热传递,散热组件的表面与空腔的壁面共同限定出散热风道的壁面;散热风机,散热风机设于散热风道内,散热风机用于驱动散热风道内气流流动,且散热风道内的气流流经至少部分的散热组件。本实用新型的美容仪,可以不用另外设置复杂的风道壳等结构部件,有利于增大散热风道的流通面积,提升整个散热风道的风通量,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Description

美容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美容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美容仪。
背景技术
脱毛仪作为美容仪器,是一款舒适、安全的时尚家居脱毛仪器。脱毛仪采用先进的光脱技术,有效地减缓毛发再生长周期,具体原理如下:采用IPL技术,作用于皮肤,被毛囊中的黑色素细胞选择性优先吸收,在不伤害正常皮肤的前提下,热量经由毛干截面传导至毛囊深部使毛囊温度快速升高,破坏毛乳头,达到抑制毛发生长的目的。但是,相关中脱毛仪的壳体内设计的散热风道结构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美容仪,以解决需另外设计风道壳结构,导致美容仪结构复杂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美容仪,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空腔,所述壳体形成有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所述壳体形成有第一出光口;功能组件,所述功能组件设于所述空腔内且所述功能组件包括发光件,所述发光件发出的光自所述第一出光口传递而出;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功能组件配合以形成热传递,所述散热组件的表面与所述空腔的壁面共同限定出散热风道的壁面;以及,散热风机,所述散热风机设于所述散热风道内且相对所述壳体固定,所述散热风机用于驱动所述散热风道内的气流流动,且所述散热风道内的气流流经至少部分的所述散热组件,所述功能组件通过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散热风道内的气流形成热交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美容仪,通过散热组件的表面与空腔的壁面共同限定出散热风道的壁面,在保证对散热组件和功能组件进行散热的前提下,可以不用另外设置复杂的风道壳等结构部件,简化结构、降低成本,同时有利于增大散热风道的流通面积,提升整个散热风道的风通量,使得散热风道可以流入更多的热交换气体,提升散热效率。此外,美容仪部件数量较少,有利于缩小美容仪的体积,实现美容仪的轻量化和小型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第一通风口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件、第二散热件和传热连接件,所述第一散热件与所述第二散热件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一散热件设于所述散热风机的出口侧,且所述第一散热件与所述功能组件配合传热,所述第二散热件设于所述散热风机的进口侧,且所述第二散热件与所述散热风道的气流传热,所述传热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散热件和所述第二散热件之间,以使所述第一散热件和所述第二散热件配合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风机为轴流风机,所述散热风机的轴向两端分别朝向所述第一散热件和所述第二散热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风机包括风扇壳和风扇,所述风扇壳环绕于所述风扇外侧设置,以限定出导引风道,所述导引风道用于将气流导向所述散热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件、第二散热件和传热连接件,所述第一散热件与所述第二散热件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一散热件设于所述散热风机的出口侧,且所述第一散热件与所述功能组件配合传热,所述第二散热件设于所述散热风机的进口侧,且所述第二散热件与所述散热风道的气流传热,所述传热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散热件和所述第二散热件之间,以使所述第一散热件和所述第二散热件配合传热,在所述导引风道的横截面上,所述传热连接件的投影设于所述导引风道的外轮廓的外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风机为轴流风机,所述散热风机的轴向一端朝向所述第一通风口,另一端朝向所述功能组件,所述第二通风口设于所述功能组件的周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功能组件包括制冷片和打光模块,所述打光模块包括所述发光件,所述制冷片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制冷片参与将所述空腔分割为所述散热风道和隔热空间,所述打光模块设于所述隔热空间,所述制冷片用于向所述打光模块传递冷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功能组件还包括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分隔件绕设于所述制冷片的冷端,且所述分隔件与所述空腔的壁面抵接,以将所述制冷片的冷端与所述散热风道隔开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风口设于所述壳体对应所述制冷片的周侧,所述分隔件具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自所述制冷片的周壁面平滑延伸至所述空腔的壁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打光模块还包括导热件和隔热件,所述导热件内限定出腔室,所述隔热件设于所述腔室,且将所述腔室分割为安装腔和隔热腔,所述发光件设于所述安装腔,所述隔热腔形成有第二出光口,所述发光件的光线透过所述隔热件依次射向所述第二出光口和所述第一出光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美容仪还包括透光冷敷件,所述透光冷敷件设于所述第一出光口处,所述美容仪还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隔热腔,且支撑在所述隔热件和所述透光冷敷件之间,以使所述第一支架、所述隔热件和所述透光冷敷件之间共同限定出密闭空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件包括灯管,所述安装腔的沿所述灯管轴向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导热件,所述美容仪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设于所述安装腔外,且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灯管的轴向两端分别固定相连,所述第二支架的导热系数小于所述导热件的导热系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美容仪还包括透光冷敷件,所述透光冷敷件设于所述第一出光口处,所述功能组件包括制冷片和打光模块,所述制冷片用于向所述透光冷敷件传递冷量,所述打光模块发出的光自所述透光冷敷件透出,所述透光冷敷件的工作面适于与人体待美容部位接触,所述第二通风口的出风方向与所述透光冷敷件的工作面的法向之间的夹角为α,α≥1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散热部和工作部,所述散热风道设于所述散热部内,所述第一出光口形成在所述工作部的背向所述散热部的一侧,所述散热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工作部的宽度,且所述散热部的外侧壁与所述工作部的外侧壁之间圆滑过渡,所述第二通风口形成于所述散热部的邻近所述工作部的一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散热部和持握部,所述散热风道设于所述散热部内,所述持握部连接于所述散热部,且所述持握部内限定出走线空间,所述空腔内设有挡板,所述挡板设于所述散热风道和所述走线空间之间以将所述散热风道和所述走线空间隔开。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美容仪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美容仪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向剖视图;
图4是图2的B-B向剖视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美容仪剖开后的爆炸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美容仪;
1、壳体;1a、空腔;1011、第一出光口;1012、第一通风口;1015、第二通风口;101、隔热空间;102、散热风道;104、走线空间;1001、散热部;1002、工作部;1003、持握部;1017、挡板;
11、散热风机;111、风扇壳;112、风扇;11a、导引风道;
12、散热组件;121、第一散热件;122、第二散热件;123、传热连接件;
13、功能组件;
2、打光模块;
21、导热件;211、腔室;2111、安装腔;2112、隔热腔;211a、第二出光口;
22、发光件;221、灯管;
3、透光冷敷件;4、隔热件;5、制冷片;
6、第一支架;7、第一反光件;8、第二反光件;9、第二支架;10、分隔件;10a、导流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美容仪100。其中,美容仪100可选为脱毛仪。
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美容仪100,包括壳体1、功能组件13、散热组件12和散热风机11。
壳体1内限定出空腔1a,壳体1形成有第一通风口1012和第二通风口1015,壳体1形成有第一出光口1011。功能组件13设于空腔1a内,功能组件13包括发光件22,发光件22发出的光自第一出光口1011传递而出。散热组件12设于壳体1内,且散热组件12与功能组件13配合传热,则功能组件13产生的热量可以传递至散热组件12,散热组件12的表面与空腔1a的壁面共同限定出散热风道102的壁面,散热风道102与第一通风口1012和第二通风口1015分别连通。散热风机11设于散热风道102内,且散热风机1相对壳体1固定,散热风机11用于驱动散热风道102内气流流动,且散热风道102内的气流流经至少部分的散热组件12,功能组件13通过散热组件12与散热风道102内的气流形成热交换,散热风道102内的气流可以与整个散热组件12形成热交换、也可以与散热组件12的一部分形成热交换。
可以理解为,气流可以自第一通风口1012流入并由第二通风口1015流出,也可自第二通风口1015流入并由第一通风口1012流出。
下面以气流自第一通风口1012流入并由第二通风口1015流出为例,温度较低的气流从第一通风口1012进入,进入散热风机11,在散热风道102中与散热组件12的至少部分进行热量交换后、可以带走散热组件12的热量以形成温度较高的气流,温度较高的气流从第二通风口1015流出,从而实现散热组件12的散热(参见图3,图中箭头为气流的流动方向),而散热组件12可以带走功能组件13的热量,从而实现功能组件13的散热。
显然,在已经设置有散热风机11的前提下,散热组件12可以提升换热面积,使得气流可以通过散热组件12更加及时带走功能组件13的热量,从而提高整体的散热能力,增强散热效果,保证功能组件13快速且及时散热,延长功能组件13的使用寿命。
其中,散热风道102的壁面由散热组件12的表面和空腔1a的壁面共同限定出,而散热风道102内流经气流,则气流可以与散热组件12的参与限定出散热风道102的表面直接接触以进行换热,同时气流也可以与空腔1a的参与限定出散热风道102的壁面直接接触,则空腔1a的壁面和散热组件12的表面可以对散热风道102内的气流具有一定引导作用。因此无需另外设置风道壳等结构,结构简单且巧妙,可以降低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美容仪100,通过散热组件12的表面与空腔1a的壁面共同限定出散热风道102的壁面,在保证对散热组件12和功能组件13进行散热的前提下,可以不用另外设置复杂的风道壳等结构部件,简化结构、降低成本,同时有利于增大散热风道102的流通面积,提升整个散热风道102的风通量,使得散热风道102可以流入更多的热交换气体,提升散热效率。此外,美容仪100部件数量较少,有利于缩小美容仪100的体积,实现美容仪100的轻量化和小型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组件12与第一通风口1012间隔设置,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是防止散热组件12的热量直接传递至壳体1而对壳体1造成破坏,影响其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散热组件12与第一通风口1012之间的间隙有助于气流与散热组件12更好地接触,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散热组件12与第一通风口1012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具体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散热组件12包括第一散热件121、第二散热件122和传热连接件123,第一散热件121与第二散热件122间隔开设置,第一散热件121设于散热风机11的出口侧,且第一散热件121与功能组件13配合传热,第二散热件122设于散热风机11的进口侧,且第二散热件122与散热风道102的气流传热,传热连接件123连接于第一散热件121和第二散热件122之间,以使第一散热件121和第二散热件122配合传热。
由此,将散热组件12设置成包括第一散热件121、第二散热件122和传热连接件123,散热风道102内的气流可以依次流经第二散热件122、散热风机11和第一散热件121,使得散热风道102内的气流可以至少与第一散热件121和第二散热件122换热,以增加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而且由于散热风机11的进口侧温度比较低,出口侧温度比较高,第一散热件121与功能组件13配合可以及时将功能组件13的热量带走,第二散热件122设于第一散热风机11的进口侧可以使其保持处于较低的温度状态,在传热连接件123的作用下,第二散热件122和第一散热件121进行热交换,降低功能组件13的热量,其次在散热风机11的作用下,也能够将功能组件13的热量快速排出,以便保证美容仪100正常使用。
可选地,第一散热件121为铝合金件或铜合金件;第二散热件为122铝合金件或铜合金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散热风机11为轴流风机,使风可以沿轴流风机的轴向直进直出,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其中散热风机11的轴向两端分别朝向第一散热件121和第二散热件122,此时散热风机11可以设在第一散热件121和第二散热件122之间,便于实现散热组件12和散热风机11的合理化布局,便于使得结构较为紧凑,减小美容仪100的体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机11包括电机,当第一通风口1011作为进风口、第二通风口1015作为出风口时,电机设于靠近第一通风口1011的一侧,第一通风口1015的温度较低,可以避免高温环境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散热风机11的轴向两端分别与第二散热件122和散热风道102的壁面抵接,以便于散热风机11的可靠定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散热风机11包括风扇壳111和风扇112,风扇壳111环绕于风扇112外侧设置,以限定出导引风道11a,导引风道11a用于将气流导向散热组件12。导引风道11a可以起到导向作用,使风扇112吹出的风能沿着导引风道11a的风道壁流动(参见图3,图中箭头为气流的流动方向),减少风的无序窜动,使气流的途径较短,热交换更快,散热效果也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散热组件12包括第一散热件121、第二散热件122和传热连接件123,第一散热件121与第二散热件122间隔开设置,第一散热件121设于散热风机11的出口侧,且第一散热件121与功能组件13配合传热,第二散热件122设于散热风机11的进口侧,且第二散热件122与散热风道102的气流传热,传热连接件123连接于第一散热件121和第二散热件122之间,以使第一散热件121和第二散热件122配合传热。其中,在导引风道11a的横截面上,传热连接件123的投影设于导引风道11a的外轮廓的外侧,也就是说,传热连接件123不会遮挡导引风道11a内的气流,在保证气流与散热组件12有效换热的前提下,便于进一步保证散热风道102的风通量。
例如,在图3的示例中,导引风道11a用于将气流导向第一散热件121。当然,导引风道11a还可以将气流导向第一散热件121和第二散热件122;但不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散热风机11为轴流风机,散热风机11的轴向一端朝向第一通风口1012,散热风机11的轴向另一端朝向功能组件13,便于缩短气流路径。其中,第二通风口1015设于功能组件13的周侧,则第二通风口1015可以沿散热风机11的周向围绕功能组件13设置,便于实现温度较高的气流的分散排出,有利于降低美容仪100的排风温度。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通风口1015沿散热风机11的周向围绕功能组件13设置,包括第二通风口1015沿散热风机11的周向围绕功能组件13一整圈设置,或者第二通风口1015沿散热风机11的周向围绕功能组件13不到一整圈。例如,在图1、图3和图5的示例中,第二通风口1015设于功能组件13在散热风机11周向上的相对两侧(例如,图5中的左右两侧),使得第二通风口1015沿散热风机11的周向围绕功能组件13不到一整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功能组件13包括制冷片5和打光模块2,打光模块2包括发光件22,制冷片5设于空腔1a内,制冷片5参与将空腔1a分割为散热风道102和隔热空间101,则制冷片5可以参与将散热风道102和隔热空间101隔开,以避免散热风道102内的热空气流窜至隔热空间101内、影响制冷片5的制冷效果,而且便于避免散热风道102内的热空气不会吹向制冷片5的冷端、导致凝露、漏电等情况;打光模块2设于隔热空间101,制冷片5用于向打光模块2传递冷量,便于减少美容仪100在美容待美容部位过程中的刺痛感,例如当美容仪100为脱毛仪时,制冷片5的设置可以减小脱毛仪在给待美容部位脱毛过程中、脱毛仪作用于皮肤产生的刺痛感。由此,打光模块2可以发出强脉冲光线,提供美容脱毛所需的能量,而制冷片5则可以提供冷源,减少用户皮肤的刺痛感。
例如,制冷片5的冷端向打光模块2传递冷量,制冷片5的热端与散热风道102内的气流换热,例如制冷片5的冷端与打光模块2接触设置,制冷片5的热端与空腔1a的壁面共同限定出散热风道102。制冷片5的热端可以贴靠在散热组件12上例如制冷片5的热端与第一散热件121接触设置,以使制冷片5将热量传递到散热组件12上,通过散热组件12对制冷片5的热端散热,延长制冷片5的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制冷片5参与将散热风道102与隔热空间101隔开设置”,可以指仅采用制冷片5即可实现散热风道102和隔热空间101的隔开设置,也可以指采用制冷片5和其他部件以共同将散热风道102和隔热空间101隔开设置。其中,“散热风道102与隔热空间101隔开设置”,可以指制冷片5参与将散热风道102和隔热空间101完全隔开,此时散热风道102与隔热空间101之间完全不连通、不存在气流流通,以有效隔绝散热风道102和隔热空间101之间的热传递,也可以指制冷片5参与将散热风道102和隔热空间101部分隔开,此时散热风道102和隔热空间101之间在一些位置分隔、一些位置连通,只需保证散热风道102内的热空气不会流窜至隔热空间101内即可。
可选地,当散热组件12包括第一散热件121和第二散热件122时,在散热风机11的周向上,制冷片5的热端的外周壁和第一散热件121的外周壁暴露于散热风道102内,也就是说,制冷片5的热端的外周壁和第一散热件121的外周壁可以分别与散热风道102内的气流直接接触以进行换热,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图5所示,功能组件13还包括分隔件10,分隔件10设于空腔1a内,分隔件10绕设于制冷片5的冷端,则分隔件10可以设于制冷片5的冷端的外边缘处,例如分隔件10围绕制冷片5的冷端设置以形成为开口环形或封闭环形,当然分隔件10还可以形成为其他形状,比如制冷片5形成为方形结构时,分隔件10可以形成为长条形结构且与制冷片5冷端的四侧边缘中的至少一侧配合;分隔件10与空腔1a的壁面抵接,以将制冷片5的冷端与散热风道102隔开设置,阻隔散热风道102内的热空气向制冷片5的冷端传热,同时可以将制冷片5的热端与隔热空间101隔开,以阻隔制冷片5的热端向隔热空间101传热,从而便于保证制冷片5冷端向打光模块2的传冷效率,减少冷量外泄。
由于散热风道102中气流的温度较高,而制冷片5的冷端温度较低,通过设置分隔件10能有效避免散热风道102的热风蹿入到制冷片5的冷端而将制冷片5的冷量带走,即避免散热风道102的气流影响制冷片5的冷端的制冷效果。其次,分隔件10环绕制冷片5的冷端,便于使得分隔件10将制冷片5的冷端的至少部分包覆起来,可以避免冷量流失。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的“开口环形”指的是:具有开口的环形(即非封闭环形),其中,“环形”当作广义理解,即不限于“圆环形”,例如还可以是“多边形环”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第二通风口1015设于壳体1对应制冷片5的周侧,分隔件10具有导流面10a,导流面10a自制冷片5的周壁面平滑延伸至空腔1a的壁面,则导流面10a沿着制冷片5的径向、从内到外朝向空腔1a的壁面平滑延伸,以将散热风机11出口侧流出的至少部分气流导向第二通风口1015,此时第二通风口1015可以作为出风口。其中,导流面10a用于提高散热效率,当散热风机11对散热组件12进行散热时,壳体1内的热量可通过导流面10a快速传递至壳体1上,导流面10a不会对气流的流动造成阻隔,随后再通过壳体1上的第二通风口1015传递至壳体1的外部,达到散热的目的,并提高散热效率。
例如,在图3的示例中,分隔件10的相对两侧(例如,图3中的左右两侧)均具有导流面10a,每个导流面10a的外端延伸至第二通风口1015的下方,使得分隔件10不会遮挡第二通风口1015处的气流,便于进一步保证美容仪100排风顺畅、排风阻力较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打光模块2还包括导热件21和隔热件4,导热件21内限定出腔室211,隔热件4设于腔室211,且隔热件4将腔室211分割为安装腔2111和隔热腔2112,发光件22设于安装腔2111,隔热腔2112形成有第二出光口211a,发光件22作为光源,提供美容所需的强脉冲光,发光件22的光线透过隔热件4依次射向第二出光口211a和第一出光口1011,即发光件22的光线透过隔热件4后先射至第二出光口211a处、再射至第一出光口1011,最终通过第一出光口1011传递而出。通过隔热件4将腔室211分割为安装腔2111和隔热腔2112,且发光件22设于安装腔2111,可以将光线汇聚在安装腔2111内,避免光能流失,提升光能利用率;其次,隔热件4可以起到隔绝热量传递的作用,减弱光线的温度,保证隔热腔2112起到良好的隔热作用,有利于避免光线对用户皮肤的刺痛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件4为滤光片,用于筛选出合适波长的光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安装腔2111的宽度小于隔热腔2112的宽度,使得安装腔2111和隔热腔2112之间具有台阶部,隔热件4的背向透光冷敷件3的一侧与台阶部相止抵。台阶部可以提供安装位置,方便隔热件4的安装定位,保证隔热件4在腔室211内不易发生位移。
例如,在图3的示例中,透光冷敷件3的边缘处具有台阶,台阶围绕透光冷敷件3的边沿设置,第一出光口1011上设有配合阶,配合阶支撑在台阶的底部,以避免透光冷敷件3通过第一出光口1011向下脱离至壳体1外;第一支架6的位于隔热腔2112内的部分支撑在隔热件4和透光冷敷件3之间,由于壳体1限制透光冷敷件3向下移动,则透光冷敷件3可以限制内支架部61向下移动,而隔热件4的上端止抵与台阶部,则台阶部可以通过隔热件4限制内支架部61向上移动,从而实现了透光冷敷件3、隔热件4和第一支架6的稳定安装。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宽度”是指特征在图1-图3中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美容仪100还包括第一反光件7,第一反光件7设于隔热腔2112内,且第一反光件7沿第二出光口211a边沿的延伸方向延伸,光线在穿过隔热腔2112的过程中,第一反光件7可以将光线反射后汇聚在第二出光口211a,降低光损失,提升光能利用率。
可选地,第一反光件7为封闭环形反光板,第一反光件7可以绕第二出光口211a的法线的周向延伸,以围绕隔热腔2112的内壁面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美容仪100还包括第二反光件8,第二反光件8设于安装腔2111,则第二反光件8可以将发光件22发出的光线汇聚在安装腔2111的出光口,以使发光件22发出的光线射向隔热件4,从而降低光损失,提升光能利用率;其中,第二反光件8贴合于安装腔2111的壁面,便于提升导热件21与第二反光件8之间的传热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制冷片5对发光件22的降温效果。
可选地,如图5所示,第二反光件8构造为弧形反光板,该弧形反光板罩设于发光件22的背向隔热件4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腔2112具有入光区域,安装腔2111具有第二出光区域,第二出光区域的光线透过隔热件4射向入光区域,第二出光区域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入光区域的宽度。如图5所示,隔热腔2112的上敞口形成入光区域,安装腔2111的下敞口形成第二出光区域,第二出光区域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入光区域的宽度就能使入光区域完全接收来自第二出光区域的光线,避免隔热腔2112的壁面遮挡光线,保证打光模块2的出光量。
例如,美容仪100包括第一反光件7和第二反光件8时,隔热腔2112的入光区域可以理解为第一反光件7限定出的敞口例如第一反光件7的上侧敞口,安装腔2111的第二出光区域可以理解为第二反光件8限定出的敞口例如第二反光件8的下侧敞口,第二反光件8限定出的敞口的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反光件7限定出的敞口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美容仪100还包括透光冷敷件3,透光冷敷件3设于第一出光口1011处,美容仪100还包括第一支架6,第一支架6的至少部分设于隔热腔2112,且第一支架6的设于隔热腔2112的部分支撑在隔热件4和透光冷敷件3之间,以使第一支架6、隔热件4和透光冷敷件3之间共同限定出密闭空腔。
显然,第一支架6可以起到支撑作用,有效保证隔热件4和透光冷敷件3彼此之间不直接接触,使得隔热件4间隔设置在发光件22和透光冷敷件3之间,减小隔热件4对透光冷敷件3的温度产生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减小发光件22向透光冷敷件3传递的热量,同时避免透光冷敷件3将冷量传递到隔热件4上,使透光冷敷件3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提升冷敷效果,同时便于通过合理设置第一支架6来保证隔热件4和透光冷敷件3之间具有合适的间距。
其中,第一支架6、隔热件4和透光冷敷件3之间限定的密闭空腔,其一方面使隔热件4和透光冷敷件3具有一定的间隔距离,以保证隔热腔2112的隔热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发光件22的光线通过隔热件4达到透光冷敷件3,该密闭空腔可以保证其内部水分极少,不易发生凝露,避免影响光线传导和发生漏电情况,以有效保证美容仪100正常工作。
可选地,在图3的示例中,隔热腔2112的壁面与第一支架6位于隔热腔2112内的部分间隔设置,以共同限定出隔热层。也就是说,第一支架6不与导热件21接触,由于导热件21用于将制冷片5的冷量传递至透光冷敷件3,隔热腔2112的壁面与第一支架6间隔设置就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导热件21传递给第一支架6的冷量,从而使导热件21吸收的冷量可以更多地传递给透光冷敷件3,保证透光冷敷件3的冷敷效果。
可选地,隔热层可以为空气层,此时隔热腔2112的壁面与内支架部61之间可以无需另外设置其他部件,便于简化美容仪100的结构;或者隔热层也可以为隔热材料件,例如隔热层为云母片,即隔热材料件设在隔热腔2112的壁面和内支架部61之间以将内支架部61与隔热腔2112的壁面隔开,以提升隔热效果,进一步减少导热件21向内支架部61传递的冷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冷敷件3与导热件21进行热量传递,导热件21与制冷片5的冷端进行热量传递,制冷片5的冷量通过导热件21传递给透光冷敷件3,当透光冷敷件3接触用户的人体待美容部位,例如,人体待美容部位为某区域的皮肤,透光冷敷件3可以起到冷敷效果,缓解光线在皮肤上产生的刺痛感。
例如,在图3和图4的示例中,透光冷敷件3包括透光部和传热部,透光部与第二出光口211a相对,传热部避让第二出光口211a,且传热部与导热件21配合传热,显然,传热部不遮挡第二出光口211a,传热部与第二出光口211a交错设置。
由于透光冷敷件3单独设置有避让第二出光口211a的传热部,传热部的结构设置不会受到第二出光口211a的限制,因此在不影响第二出光口211a出光量的前提下,传热部的结构设计灵活,便于使传热部与第一出光口1011之间具有较好的装配性,例如传热部上方便设置配合结构,有利于透光冷敷件3通过传热部的配合结构与第一出光口1011可靠装配,提高安装性能;同时便于换热部与导热件21配合可靠,例如换热部可以在第二出光口211a的法向上与导热件21接触,使得导热件21可以对换热部起到一定支撑限位作用,有利于导热件21将换热部限位于第一出光口1011处,即换热部通过导热件21和第一出光口1011实现限位,当透光冷敷件3接触美容部位(如用户皮肤)时,透光冷敷件3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不易发生移位,保证透光冷敷件3稳定安装。
此外,由于透光冷敷件3并非是整个均与第二出光口211a相对设置,透光部可以相应设置的较小,换热部与导热件21配合例如换热部和导热件21接触,便于使得透光冷敷件3与导热件21的传热面积较大,透光冷敷件3的厚度可以适当减薄,以提升透光冷敷件3与导热件21的传热效率,有利于缩减透光冷敷件3的降温时间,使透光冷敷件3可以快速降温,带来更好的冰敷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透光部与第二出光口211a相对/对应设置”可以理解为,在垂直于第二出光口211a法向(例如,图3中的上下方向)的参考平面上,第二出光口211a在参考平面上的投影轮廓位于透光部在参考平面上的投影轮廓内,第二出光口211a的所有光线均透过透光部射出。“换热部避让第二出光口211a”可以理解为,换热部3在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第二出光口211a在参考平面上的投影轮廓外,即两者的投影没有重叠,换热部不会影响第二出光口211a出光。
可选地,在图3的示例中,透光部为实体结构,此时透光部和换热部可以连接为一个整体实体结构,此时第二出光口211a的所有光线均透过透光部射出,例如一条平行于透光冷敷件3厚度方向的直线沿第二出光口211a在参考平面上的投影轮廓平行移动形成参考柱面,参考柱面可以将透光冷敷件3分割为透光部和换热部,透光部位于参考柱面内侧,换热部为参考柱面外侧。或者,透光部还可以形成为通孔,即透光冷敷件3上形成有通孔,通孔沿透光冷敷件3的厚度方向贯穿透光冷敷件3,该通孔即为透光部,此时透光部可以由换热部限定出,第二出光口211a的所有光线均直接通过透光部射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冷敷件3为蓝宝石材料件或玻璃件(例如普通玻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发光件22包括灯管221,安装腔2111的沿灯管221轴向的两端分别贯穿导热件21,美容仪100还包括第二支架9,第二支架9设于安装腔2111外,且第二支架9与灯管221的轴向两端分别固定相连,也就是说,将第二支架9设于安装腔2111外不会占用安装腔2111的空间、也不会遮挡住灯管221的光线,减少光损失,同时第二支架9的设计不易受到安装腔2111的限制,也方便第二支架9与壳体1等其他部件相连。
其中,第二支架9的导热系数小于导热件21的导热系数,则灯管221的热量不容易通过第二支架9向外传递,避免灯管221将热量直接传递给导热件21,同时可以减小灯管221通过第二支架9向其他部件传递的热量。
可选地,如图1所示,美容仪100包括第一支架6,第一支架6的设于隔热腔2112内的部分支撑在隔热件4和透光冷敷件3之间,第二支架9连接于第一支架6,使得第一支架6和第二支架9组成的支架可以实现“一物多用”,以简化工艺,降低成本,便于实现紧凑性结构设计。
当然,第二支架9的设置不限于此;例如,第二支架9还可以连接壳体1,此时如果美容仪100包括第一支架6,第二支架9和第一支架6可以分别为两个独立设置的支架,第二支架9和第一支架6分别进行装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美容仪100还包括透光冷敷件3,透光冷敷件3设于第一出光口1011处,功能组件13包括制冷片5和打光模块2,制冷片5用于向透光冷敷件3传递冷量,则制冷件5可以直接向透光冷敷件3传递冷量、也可以通过其他部件间接向透光冷敷件3传递冷量,透光冷敷件3的工作面适于与人体待美容部位例如用户皮肤接触,在美容过程中,透光冷敷件3将冷量传递到皮肤上,减轻皮肤的刺痛感,起到冷敷效果;打光模块2发出的光自透光冷敷件3透出,则在美容过程中,打光模块2发出的光可以透过透光冷敷件3射至人体待美容部位,以实现美容功能。
其中,第二通风口1015的出风方向与透光冷敷件3的工作面的法向之间的夹角为α,α≥15°,由于散热风道102内温度较高的气流通过第二通风口1015排出,则第二通风口1015处温度较高的气流可以朝向偏离人体待美容部位的方向吹出,以有效防止温度较高的气流吹到用户的人体待美容部位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感,同时第二通风口1015的出风方向相对于第一通风口1012的进风方向偏转较小,不会使得散热风道102的路径复杂。例如,夹角为α可选为15°,或者20°,又或者25°,或者90°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壳体1包括散热部1001和工作部1002,散热风道102设于散热部1001内,第一出光口1011形成在工作部1002的背向散热部1001的一侧,散热部1001的宽度大于工作部1002的宽度,则壳体1上宽下窄。其中,散热部1001的外侧壁与工作部1002的外侧壁之间圆滑过渡,第二通风口1015形成于散热部1001的邻近工作部1002的一端,有利于实现将第二通风口1015的出风方向与透光冷敷件3的工作面的法向之间的夹角α设置成大于等于15°。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图5所示,壳体1包括散热部1001和持握部1003,散热风道102设于散热部1001内,持握部1003连接于散热部1001,且持握部1003内限定出走线空间104,走线空间104可用于布置线束,例如,美容仪100与各电器件的连接线束,空腔1a内设有挡板1017,挡板1017设于散热风道102和走线空间104之间以将散热风道102和走线空间104隔开。
其中,持握部1003由于要接触操作者的手部,通过设置挡板1017将散热风道102和走线空间104隔开,可以避免散热风道102中较热的气流蹿入到持握部1003的走线空间104内,即防止热量传递到持握部1003,避免影响持握部1003内的部件的寿命,也能避免热量进入持握部1003而无法排出的问题。
其中,“散热风道102和走线空间104隔开设置”,可以指挡板1017将散热风道102和走线空间104完全隔开,此时散热风道102和走线空间104之间完全不连通、不存在气流流通,以有效隔绝散热风道102和走线空间104之间的热传递,也可以指挡板1017将散热风道102和走线空间104部分隔开,此时散热风道102和走线空间104之间在一些位置分隔、一些位置连通,只需保证散热风道102内的热空气不会流窜至走线空间104内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上可以设有多个第一通孔和多个第二通孔,多个第一通孔共同形成第一通风口1012,多个第二通孔形成第二通风口1015。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美容仪100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如图1至图5所示,美容仪100包括壳体1、功能组件13、散热风机11、散热组件12、第一反光件7、第二反光件8、透光冷敷件3、第一支架6、第二支架9。
壳体1内限定出空腔1a,壳体1形成有第一通风口1012和第二通风口1015,壳体1形成有第一出光口1011。功能组件13设于空腔1a内,且功能组件13包括发光件22,发光件22发出的光自第一出光口1011传递而出。散热组件12设于壳体1内,散热组件12的表面与空腔1a的壁面共同限定出散热风道102的壁面,散热风道102与第一通风口1012和第二通风口1015分别连通;散热风机11设于散热风道102内,散热组件12与功能组件13配合传热,散热组件12与第一通风口1012间隔设置,散热风机11用于驱动散热风道102内的气流自第一通风口1012流入并由第二通风口1015流出,且散热风道102内的气流流经至少部分的散热组件12,功能组件13通过散热组件12与散热风道102内的气流形成热交换。
壳体1包括散热部1001和工作部1002,散热风道102设于散热部1001内,第一出光口1011形成在工作部1002的背向散热部1001的一侧,散热部1001的宽度大于工作部1002的宽度,且散热部1001的外侧壁与工作部1002的外侧壁之间圆滑过渡,第二通风口1015形成于散热部1001的邻近工作部1002的一端。
壳体1还包括持握部1003,散热风道102设于散热部1001内,持握部1003连接于散热部1001,且持握部1003内限定出走线空间104,空腔1a内设有挡板1017,挡板1017设于散热风道102和走线空间104之间以将散热风道102和走线空间104隔开。
散热组件12包括第一散热件121、第二散热件122和传热连接件123,第一散热件121与第二散热件122间隔开设置,散热风机11设于第一散热件121与第二散热件122之间,第一散热件121设于散热风机11的出口侧,且第一散热件121与功能组件13配合传热,第二散热件122设于散热风机11的进口侧,且第二散热件122与散热风道102的气流传热,传热连接件123连接于第一散热件121和第二散热件122之间,以使第一散热件121和第二散热件122配合传热。
散热风机11包括风扇壳111和风扇112,风扇壳111环绕于风扇112外侧设置,以限定出导引风道11a,导引风道11a用于将气流导向第一散热件121。
风扇壳111的轴向两端分别与第二散热件122和散热风道102的壁面抵接。在导引风道11a的横截面上,传热连接件123的投影设于导引风道11a的外轮廓的外侧。
风扇112为轴流风扇,风扇112包括电机,电机设于靠近第二通风口1015的一侧。
功能组件13包括制冷片5、打光模块2和分隔件10。制冷片5设于空腔1a内,制冷片5参与将空腔1a分割为散热风道102和隔热空间101,打光模块2设于隔热空间101,制冷片5用于向打光模块2传递冷量。
打光模块2包括导热件21、隔热件4和发光件22,导热件21为陶瓷件,导热件21内限定出腔室211,隔热件4为滤光片,设于腔室211,且将腔室211分割为安装腔2111和隔热腔2112,发光件22设于安装腔2111,隔热腔2112形成有第二出光口211a,发光件22的光线透过隔热件4依次射向第二出光口211a和第一出光口1011。第一反光件7为反光板,设于隔热腔2112内,且第一反光件7沿出光口211a边沿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二反光件8为弧形反光板,设于安装腔2111,且第二反光件8贴合于安装腔2111的壁面。
发光件22包括灯管221,安装腔2111的沿灯管221轴向的两端分别贯穿导热件21,第二支架9设于安装腔2111外,且第二支架9与灯管221的轴向两端分别固定相连,第二支架9的导热系数小于导热件21的导热系数。
分隔件10设于空腔1a内,分隔件10环绕制冷片5的冷端,且分隔件10与空腔1a的壁面抵接,以将制冷片5的冷端与散热风道102隔开设置。
壳体1形成有第一出光口1011,透光冷敷件3为蓝宝石,透光冷敷件3设于第一出光口1011处,第一支架6的至少部分设于隔热腔2112,且支撑在隔热件4和透光冷敷件3之间,以使第一支架6、隔热件4和透光冷敷件3之间共同限定出密闭空腔。透光冷敷件3的工作面适于与人体待美容部位接触,第二通风口1015的出风方向与透光冷敷件3的工作面的法向之间的夹角为α,α为15°。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美容仪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进一步地”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美容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空腔,所述壳体形成有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所述壳体形成有第一出光口;
功能组件,所述功能组件设于所述空腔内且所述功能组件包括制冷片和打光模块,所述打光模块包括发光件,所述发光件发出的光自所述第一出光口传递而出,所述制冷片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制冷片参与将所述空腔分割为散热风道和隔热空间,以限制所述散热风道的热空气流窜至所述隔热空间内,所述打光模块设于所述隔热空间,所述制冷片用于向所述打光模块传递冷量;
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功能组件配合以形成热传递,所述散热组件的表面与所述空腔的壁面共同限定出所述散热风道的壁面,所述散热风道与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分别连通;以及,
散热风机,所述散热风机设于所述散热风道内且相对所述壳体固定,所述散热风机用于驱动所述散热风道内的气流流动,且所述散热风道内的气流流经至少部分的所述散热组件,所述功能组件通过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散热风道内的气流形成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第一通风口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件、第二散热件和传热连接件,所述第一散热件与所述第二散热件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一散热件设于所述散热风机的出口侧,且所述第一散热件与所述功能组件配合传热,所述第二散热件设于所述散热风机的进口侧,且所述第二散热件与所述散热风道的气流传热,所述传热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散热件和所述第二散热件之间,以使所述第一散热件和所述第二散热件配合传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机为轴流风机,所述散热风机的轴向两端分别朝向所述第一散热件和所述第二散热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机包括风扇壳和风扇,所述风扇壳环绕于所述风扇外侧设置,以限定出导引风道,所述导引风道用于将气流导向所述散热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件、第二散热件和传热连接件,所述第一散热件与所述第二散热件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一散热件设于所述散热风机的出口侧,且所述第一散热件与所述功能组件配合传热,所述第二散热件设于所述散热风机的进口侧,且所述第二散热件与所述散热风道的气流传热,所述传热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散热件和所述第二散热件之间,以使所述第一散热件和所述第二散热件配合传热,
在所述导引风道的横截面上,所述传热连接件的投影设于所述导引风道的外轮廓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机为轴流风机,所述散热风机的轴向一端朝向所述第一通风口,另一端朝向所述功能组件,所述第二通风口设于所述功能组件的周侧。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组件还包括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分隔件绕设于所述制冷片的冷端,且所述分隔件与所述空腔的壁面抵接,以将所述制冷片的冷端与所述散热风道隔开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风口设于所述壳体对应所述制冷片的周侧,所述分隔件具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自所述制冷片的周壁面平滑延伸至所述空腔的壁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光模块还包括导热件和隔热件,所述导热件内限定出腔室,所述隔热件设于所述腔室,且将所述腔室分割为安装腔和隔热腔,所述发光件设于所述安装腔,所述隔热腔形成有第二出光口,所述发光件的光线透过所述隔热件依次射向所述第二出光口和所述第一出光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美容仪还包括透光冷敷件,所述透光冷敷件设于所述第一出光口处,所述美容仪还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隔热腔,且支撑在所述隔热件和所述透光冷敷件之间,以使所述第一支架、所述隔热件和所述透光冷敷件之间共同限定出密闭空腔。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件包括灯管,所述安装腔的沿所述灯管轴向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导热件,所述美容仪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设于所述安装腔外,且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灯管的轴向两端分别固定相连,所述第二支架的导热系数小于所述导热件的导热系数。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美容仪还包括透光冷敷件,所述透光冷敷件设于所述第一出光口处,所述功能组件包括制冷片和打光模块,所述制冷片用于向所述透光冷敷件传递冷量,所述打光模块发出的光自所述透光冷敷件透出,所述透光冷敷件的工作面适于与人体待美容部位接触,所述第二通风口的出风方向与所述透光冷敷件的工作面的法向之间的夹角为α,α≥15°。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散热部和工作部,所述散热风道设于所述散热部内,所述第一出光口形成在所述工作部的背向所述散热部的一侧,所述散热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工作部的宽度,且所述散热部的外侧壁与所述工作部的外侧壁之间圆滑过渡,所述第二通风口形成于所述散热部的邻近所述工作部的一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散热部和持握部,所述散热风道设于所述散热部内,所述持握部连接于所述散热部,且所述持握部内限定出走线空间,所述空腔内设有挡板,所述挡板设于所述散热风道和所述走线空间之间以将所述散热风道和所述走线空间隔开。
CN202122217279.7U 2021-09-13 2021-09-13 美容仪 Active CN2171382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17279.7U CN217138249U (zh) 2021-09-13 2021-09-13 美容仪
PCT/CN2022/074772 WO2023035547A1 (zh) 2021-09-13 2022-01-28 美容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17279.7U CN217138249U (zh) 2021-09-13 2021-09-13 美容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38249U true CN217138249U (zh) 2022-08-09

Family

ID=826596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17279.7U Active CN217138249U (zh) 2021-09-13 2021-09-13 美容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382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495286Y1 (ko) 휴대식 탈모 장치
CN113144436A (zh) 一种脱毛仪
CN217430165U (zh) 脱毛仪
CN114051366A (zh) 散热机构及脱毛仪
CN214231502U (zh) 脱毛仪
CN213787756U (zh) 脱毛仪
CN217138249U (zh) 美容仪
WO2023035547A1 (zh) 美容仪
CN112451087A (zh) 脱毛仪的冷敷组件及脱毛仪
CN217138248U (zh) 美容仪
CN111821019A (zh) 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
CN218552433U (zh) 脱毛仪
CN217566294U (zh) 优化散热脱毛仪
CN217138253U (zh) 脱毛仪
CN216535497U (zh) 一种脱毛仪
CN213190053U (zh) 脱毛仪
CN213910500U (zh) 一种脱毛仪
CN213609440U (zh) 一种脱毛仪
CN219271109U (zh) 一种脱毛仪
CN216933451U (zh) 美容仪
CN216962614U (zh) 美容仪
CN112426223A (zh) 脱毛仪的冷敷组件及脱毛仪
CN217138250U (zh) 美容仪
CN217447994U (zh) 一种冷却驱动件及具有该冷却驱动件的脱毛仪
CN216933446U (zh) 美容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