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61384U - 脱毛装置 - Google Patents

脱毛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61384U
CN219461384U CN202222534655.XU CN202222534655U CN219461384U CN 219461384 U CN219461384 U CN 219461384U CN 202222534655 U CN202222534655 U CN 202222534655U CN 219461384 U CN219461384 U CN 2194613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light
refrigerant
outlet
heat dissip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3465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少卿
何登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oulai Intelligent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oulai Intelligent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oulai Intelligent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oulai Intelligent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3465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613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613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613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adiation-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美容器械领域,提供了一种脱毛装置,包括工作部分和手持部分,工作部分包括出光组件和散热组件,出光组件包括第一透光体、反光杯和光源,反光杯和第一透光体之间形成反光腔,光源至少部分设置在反光腔内;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散热通道及冷却驱动部,散热通道中的冷媒与反光腔热耦合;冷却驱动部用于驱动冷媒在散热通道内流动;散热通道包括反光腔;反光杯的外侧设有导热层,散热器的部分与导热层相抵接,散热器具有与导热层相适配的抵接面。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反光杯的外侧设置导热层,并使散热器与导热层相抵接,从而使得反光杯上的热量可直接通过导热层传递给散热器,加速了热量的传递效率。

Description

脱毛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美容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脱毛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美容的需求也日渐增强,市面上产生的美容仪器,给人们脱毛提供了较大的方便,其原理是通过选择性的光源,调节强脉冲光发出的波长,使强脉冲光照透于皮肤表层的毛囊内,破坏掉毛囊,使毛囊失去再生能力,从而达到脱毛的目的。
脱毛仪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需要及时将热量散出,现有产品虽然也具备一定的散热功能,但由于散热结构设计的缺陷,导致其散热效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毛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脱毛仪由于散热结构设计缺陷导致散热效率不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脱毛装置,包括工作部分和手持部分,所述工作部分包括:
出光组件,包括第一透光体、反光杯和光源,所述反光杯和所述第一透光体之间形成反光腔,所述光源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反光腔内;
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散热通道及冷却驱动部,所述散热通道被配置为使冷媒在其中流通,所述散热通道中的所述冷媒与所述反光腔热耦合;所述冷却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冷媒在所述散热通道内流动;所述散热通道包括所述反光腔;
所述反光杯的外侧设有导热层,所述散热器的部分与所述导热层相抵接,所述散热器具有与所述导热层相适配的抵接面。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层与散热器之间设有隔离层。
进一步地,所述隔离层通过粘贴、电镀或喷涂的方式设于所述散热器上,或者,
所述隔离层通过粘贴、电镀或喷涂的方式设于所述导热层上。
进一步地,所述隔离层为导热硅胶。
进一步地,所述隔离层为含碳导热层。
进一步地,所述反光杯为弧形,所述导热层与所述散热器抵接的抵接面包括第一弧面及于所述第一弧面延伸设置的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反光杯为弧形,所述散热器的抵接面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弧面。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层与所述反光杯一体成型,或者,
所述导热层的侧壁与所述反光杯的外壁相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通道还包括连接所述冷却驱动部的第一冷媒入口、连接所述反光腔的第二冷媒入口及设于所述反光杯上的冷媒出口,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第一冷媒入口和所述第二冷媒入口之间;
所述散热器具有若干供所述冷媒流动的过风通道,所述过风通道具有入风口及至少一出风口,所述入风口为所述第一冷媒入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冷媒入口连通,从所述第一冷媒入口至所述第二冷媒入口,所述散热通道的横截面的面积趋减。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片组件,所述散热片组件包括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散热片,所述过风通道为相邻所述散热片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包括导热部及散热片组件,所述导热部位于所述散热片组件的一端;
所述过风通道的出风口设置有两个,分别为第一过风出口、第二过风出口,所述第一过风出口与所述第二冷媒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二过风出口位于所述散热片组件的另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冷媒入口设置在所述反光杯靠近所述第一透光体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冷媒入口为设置在所述反光杯上的狭长孔,所述狭长孔的长度方向和所述反光杯的长度方向一致;或者,
所述第二冷媒入口为设置在所述反光杯上的狭长缺口,所述狭长缺口的长度方向和所述反光杯的长度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冷媒入口为设置在所述反光杯上的狭长孔,所述狭长孔由复数个过孔组成,且复数个所述过孔大致沿所述反光杯的长度方向阵列排布。
进一步地,从所述第二冷媒入口至所述冷媒出口,所述散热通道的横截面积趋减,或者,所述散热通道的横截面积先趋增再趋减。
进一步地,所述冷媒出口的横截面积和所述第二冷媒入口的横截面积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冷媒出口和所述第二冷媒入口在所述反光杯靠近所述第一透光体的两个端面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通道还包括连接所述冷却驱动部的第一冷媒入口、连接所述反光腔的第二冷媒入口及设于所述反光杯上的冷媒出口,所述第二冷媒入口设于所述反光杯的一端的端部;
所述第一冷媒入口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冷媒入口并排设置,所述两个第一冷媒入口其中之一与所述第二冷媒入口连通;
所述散热器具有若干供所述冷媒流动的过风通道,所述过风通道具有入风口及出风口,所述入风口为所述两个第一冷媒入口其中之另一,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反光腔不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冷媒出口设于所述反光杯靠近所述第一透光体的一侧或设于所述反光杯另一端的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部分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透光体背离所述反光杯的一侧的第二透光体,所述光源产生的光线依次透过所述第一透光体和所述第二透光体;
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第二透光体热耦合。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
制冷件,所述制冷件具有冷端和热端,所述冷端与所述第二透光体热耦合;所述热端与所述散热器热耦合。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通道还包括第一散热出口,所述第一散热出口设置在所述手持部分上,所述第一散热出口与所述反光腔连通,所述反光腔内的冷媒经所述冷媒出口流向所述第一散热出口。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通道还包括第二散热出口,所述第二散热出口设置在所述手持部分上,所述第二散热出口与所述第二过风出口相连通,所述过风通道内的冷媒经所述第二过风出口流向所述第二散热出口。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通道还包括第二散热出口,所述第二散热出口设置在所述手持部分上,所述第二散热出口与所述过风通道的出风口相连通,所述过风通道内的冷媒经所述出风口流向所述第二散热出口。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脱毛装置,其包括出光组件、散热组件,出光组件包括第一透光体、反光杯和光源,反光杯和第一透光体之间形成反光腔,光源至少部分设置在反光腔内;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散热通道及冷却驱动部,散热通道包括反光腔,散热通道中的冷媒与反光腔热耦合,其通过在反光杯的外侧设置导热层,并使散热器与导热层相抵接,从而使得反光杯上的热量可直接通过导热层传递给散热器,加速了反光腔内的热量的传递效率,从而提高了脱毛装置的整体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脱毛装置的立体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脱毛装置的爆炸示意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脱毛装置的爆炸示意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脱毛装置的爆炸示意图三;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脱毛装置的立体图二;
图6是图5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脱毛装置的工作部分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脱毛装置的工作部分的剖视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散热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脱毛装置的工作部分的组装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反光杯、光源与导热层的组装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脱毛装置的工作部分的剖视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脱毛装置的工作部分的另一剖视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脱毛装置的反光杯、光源与导热层的组装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脱毛装置;
1、工作部分;
10、出光组件;11、第一透光体;12、反光杯;122、冷媒出口;13、光源;14、反光腔;15、第二透光体;151、限位槽;
20、散热组件;21、散热器;210、过风通道;2101、入风口;2102、出风口;2102a、第一过风出口;2102b、第二过风出口;211、抵接面;2113、第二弧面;212、隔离层;213、散热片组件;2131、散热片;214、导热部;
22、散热通道;221、第一冷媒入口;222、第二冷媒入口;223、第一散热出口;224、第二散热出口;225、进风口;
23、冷却驱动部;231、第一通道;232、第二通道;
24、导热层;241、抵接面;2411、第一弧面;2412、平面;
25、制冷件;26、导热件;
3、支架;31、安装腔;32、第一架体;33、第二架体;34、卡槽;
35、出光孔;36、嵌入孔;
4、手持部分;41、壳体;411、底壳;412、上盖;413、收纳空间;
414、透光窗口;42、控制电路板;43、电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脱毛装置100,包括工作部分1和手持部分4,其中,手持部分4包括壳体41、控制电路板42以及电容43等元器件,壳体41用于供用户握持,控制电路板42与电容43等元器件都设置在壳体41内,工作部分1安装于壳体41上,电容43等元器件和工作部分1都与控制电路板42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工作部分1包括出光组件10和散热组件20,其中,出光组件10受电激发产生一定波长范围的强脉冲光,强脉冲光如果照射到人体的皮肤上,可以破坏皮肤上的毛囊,以实现皮肤护理及脱毛的功能。
关于本实施例中工作部分1的构成,图7示出了出光组件1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出光组件10包括第一透光体11、反光杯12和光源13,反光杯12和第一透光体11之间形成一个反光腔14,光源13至少部分设置在反光腔14内,光源13可发射光线,第一透光体11具有光线过滤功能,光源13产生的光线会在反光腔14内汇聚,并经反光杯12反射后将光线投射至第一透光体11,第一透光体11可以过滤掉光源13所发出的不符合波长的光线。
反光杯12抵于第一透光体11上,二者围合形成了上述所述的反光腔14;但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光腔14并不限于是封闭或趋于封闭的空间,也即,反光杯12和第一透光体11之间可以不相互抵接,也可以存在间隙;反光腔14也可以是反光杯12与脱毛装置100中的其他部件所围合而形成,均不影响实现本实施例的目的。
请继续参阅图7,图7展示了反光杯12内部结构,其中,反光杯12内设置有光源13,光源13可以是电致发光器件,例如LED灯,其中,光源13的发光部分(如LED灯珠部分)可以设置在反光腔14内,以利于反光杯12进行光路引导;反光杯12具有横截面为弧形或者V形的反射面(图中未标注),本实施例反光杯12的横截面为弧形,光源13产生的光在照射到反射面以后,经过反射面的反射作用,将光线汇集至第一透光体11的入射面,并经过第一透光体11的出射面(即图7所示的第一透光体11的左侧)出射;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13也可以部分设置在反光腔14内,以实现特定的出光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光体11具备一定过滤光线的作用,示例性的,光源13受激发产生的光线波长范围在510-1200nm之间,第一透光体11用于将部分波长范围的光线过滤,以获得期望波长范围的光线,其中示例性的,期望波长范围的光线可以是550-1200nm或者600-1200nm等,以实现不同的用途,例如皮肤护理,不同部位的脱毛,不同肤色人群的脱毛等等。
光源13发出的光线可以是单色光,也可以是复合光、彩色光等等;其自身结构既可以是灯珠,也可以是有丝灯管或无丝灯管,均可以实现本实施例的目的,本实施例中,光源13为长条形,光源13优选为无丝灯管。
第一透光体11的材料可以有多种结构形式,比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光体11的主体材料是玻璃,其中,第一透光体11朝向光源13的一侧具有镀膜层,通过镀膜层的滤光作用实现上述滤光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光体11也可以是滤光片,滤光片只要能够实现本实施例滤光作用的目的即可。
请继续参阅图8至图12,散热组件20包括散热器21、散热通道22及冷却驱动部23,其中,冷却驱动部23可以输出冷媒,散热通道22被配置为使冷媒在其中流通,散热通道22中的冷媒与反光腔14热耦合;也即,冷却驱动部23用于驱动冷媒在散热通道22内流动,以吸收反光腔14内的热量,降低内部的温度。
冷却驱动部23可以为离心式风机或者轴流式风机或者混流式风机或者横流式风机。优选的,所述冷却驱动部23为离心式风机,以使外部空气轴向进入风机的叶轮后主要沿径向流动。
散热通道22包括上述所述的反光腔14,即冷媒经过反光腔14,籍此,冷媒可以吸收反光腔14内的热量为反光腔14散热,也即上述的热耦合。
反光杯12的外侧设有导热层24,散热器21的部分与导热层24相抵接,导热层24可以为铝材制作,也可以为陶瓷等具有导热性能的材料制作,以间接将反光杯12上的热量传递到散热器21上,从而实现降低反光杯12上的温度,散热器21具有与导热层24相适配的抵接面211,抵接面211可以为弧形面,以使二者能更好的匹配。
导热层24与散热器21之间设有隔离层212,隔离层212采用导热性较好的材料制造,以提升热传递效率;隔离层122可采用具有一定柔性的材料制造,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偿结构设计上的形位公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层212可以为导热硅胶或者含碳导热层24,含碳导热层24具体可为石墨烯材质制作,以加快热量的传导。
隔离层212的设置可以有多种方式,隔离层212可以设置在散热器21或者导热层24上,具体地,隔离层212可以通过粘贴、电镀或喷涂的方式设于散热器21上。或者,隔离层212可以通过粘贴、电镀或喷涂的方式设于导热层24上,隔离层212无论是设置在散热器21还是导热层24上,只要能实现本实施例的目的即可。
导热层24与散热器21抵接的抵接面241也具有多种结构形式,比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热层24与散热器21抵接的抵接面241包括第一弧面2411及于第一弧面2411延伸设置的平面2412。此种结构设计一方面使得导热层24可与反光杯12的外形相匹配,另一方面也增大了导热层24与散热器21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热传递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光杯12为弧形,散热器21的抵接面21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弧面2113,以便于使得导热层24能与散热器21有更多的接触面积,便于反光杯12热量的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层24与反光杯12一体成型,反光杯12上的热量可以直接经导热层24传递到散热器2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层24和反光杯12也可为独立结构,导热层24的内侧侧壁与反光杯12的外壁相贴合,反光杯12上的热量可以直接经导热层24传递到散热器21上。
请继续参阅图8至12,作为实施例一,散热通道22还包括连接冷却驱动部23的第一冷媒入口221、连接反光腔14的第二冷媒入口222及设于反光杯12上的冷媒出口122,散热器21位于第一冷媒入口221和第二冷媒入口222之间,其中,冷却驱动部23可通过第一冷媒入口221输入冷媒至第二冷媒入口222中,最后冷媒从冷媒出口122排出,以提升出光组件10整体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冷媒入口222可设置在反光杯12靠近第一透光体11的一侧。将第二冷媒入口222设置在反光杯12靠近第一透光体11的一侧,其与散热器21相互配合,不仅可简化结构设计,且可使得整体结构更紧凑,同时还可以缩短冷媒流通路径,以快速地将冷媒传输至反光杯12中。
散热器21具有若干供冷媒流动的过风通道210,过风通道210具有入风口2101及至少一出风口2102,入风口2101为所述的第一冷媒入口221,出风口2102与第二冷媒入口222连通,从第一冷媒入口221至第二冷媒入口222,散热通道22的横截面的面积趋减,籍此,冷媒的流速在第一冷媒入口221至第二冷媒入口222阶段将逐渐减缓,在经过第二冷媒入口222以后,冷媒的流速将快速增加,冷媒在反光腔14内加速通过,因此光源13产生的热量也被加速带走,从而提升了出光组件10整体的散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从第一冷媒入口221至所述第二冷媒入口222,散热通道22横截面的面积趋减。”并不意味着横截面的面积是持续缩减的,也可以为了实现特定的结构设计目的(如避让其他部件的安装空间),在部分区域截面面积维持不变,或者截面面积先增大再减小;所指的趋减是第二冷媒入口222处相对散热通道22的截面面积有减小,且这种减小足以产生让冷媒加速的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8和图9,第一冷媒入口221和第二冷媒入口222之间的横截面积之比通过多次试验后可以有多种尺寸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媒入口221和第二冷媒入口222横截面积之比为10-40,根据试验结果10-40的面积之比可使冷媒经过第二冷媒入口222后产生较为明显的效果,同时在单位时间内反光杯12内的冷媒流量较大,从而促进反光杯12和光源13进行散热。
优选地,第一冷媒入口221和第二冷媒入口222横截面积之比为20-35,根据试验结果20-35的面积之比能够保证反光杯12内的冷媒流量不至于过少,同时产生明显的促进冷媒加速流动的技术效果,籍此促进反光杯12和光源13进行散热。
请继续参阅图3、图4、图7至图10,本实施例中,工作部分1还包括设置在第一透光体11背离反光杯12的一侧的第二透光体15,散热器21包括散热片组件213,散热片组件213包括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散热片2131,上述的所述过风通道210为相邻两个散热片2131之间的间隙,冷媒可穿过该间隙进入到第二冷媒入口222。
散热片组件213与第二透光体15热耦合,散热片组件213可与第二透光体15进行热交换;冷却驱动部23还用于向散热片组件213输出冷媒,冷却驱动部23可以对散热片组件213进行降温,间接对第二透光体15进行降温。
光源13产生的光线依次透过第一透光体11和第二透光体15,以实现上述的皮肤护理及脱毛的功能,散热器21与第二透光体15热耦合。
冷却驱动部23可包括第一通道231和第二通道232,冷却驱动部23可分别通过第一通道231和第二通道232输出冷媒,第一通道231、第二通道232的出口方向均朝向散热片组件213,以对散热片组件213进行降温。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冷却驱动部23也可只包括一个通道,即将第一通道231、第二通道232合并为一个通道,同样可实现输出冷媒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散热器21包括导热部214及散热片组件213,散热片组件213位于导热部214的一端,导热部214具有传导热量的作用,第二透光体15上的温度可以经导热部214进行导送至散热片2131上,以对第二透光体15进行散热。导热部214可以为具有封闭内腔的均温板(真空腔均热板),其内腔设置有冷却液体,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液优选地为冷却水,冷却液可以加速导热部214的导热效果,从而导热部214可不断将热量传递给散热片组件213上。
本实施例中,过风通道210的出风口2102设置有两个,分别为第一过风出口2102a和第二过风出口2102b,第一过风出口2102a与第二冷媒入口222相连通,第二过风出口2102b位于散热片组件213的另一端,第一过风出口2102a与第二过风出口2102b的风口轴线为垂直设置。
以下结合图4、图9至图12,对散热通道22的结构与功能做进一步详细阐述。
本实施例中,第二冷媒入口222和第一冷媒入口221的风口的中心轴线基本呈90度垂直设置,冷媒在从第一冷媒入口221进入到第二冷媒入口222的过程中,冷媒的风路方向在第一透光体11的作用下将发生改变,而将第二冷媒入口222设置在反光杯12靠近第一透光体11的一侧,可以便于冷媒快速进入到第二冷媒入口222内,图9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冷媒流动的方向。
第二冷媒入口222的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冷媒入口222为设置在反光杯12上的狭长孔,狭长孔的长度方向和反光杯12的长度方向一致,从第一冷媒入口221进入的冷媒通过狭长孔可以进入到反光腔14内,以实现与反光腔14热耦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冷媒入口222为设置在反光杯12上的狭长缺口,狭长缺口的长度方向和反光杯12的长度方向一致,狭长缺口紧贴于第一透光体11设置,从第一冷媒入口221进入的冷媒通过狭长缺口可以进入到反光腔14内,以实现与反光腔14热耦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冷媒入口222为设置在反光杯12上的狭长孔,狭长孔由复数个过孔组成,且复数个过孔大致沿反光杯12的长度方向阵列排布,从第一冷媒入口221进入的冷媒通过复数个过孔可以进入到反光腔14内,以实现与反光腔14热耦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通道22还包括上述所述的冷媒出口122,冷媒出口122连通反光腔14;从第二冷媒入口222至冷媒出口122,散热通道22的横截面积趋减,此时,如果从第一冷媒入口221至第二冷媒入口222之间的横截面积为趋减再趋增,那么第一冷媒入口221至第二冷媒入口222之间即为拉瓦尔风道,而反光腔14内,则可以认为是下一个拉瓦尔风道的起始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通道22还包括上述所述的冷媒出口122,冷媒出口122连通反光腔14,反光腔14属于散热通道22的一部分,从第二冷媒入口222至冷媒出口122之间,散热通道22的横截面积趋减,此时,如果从第一冷媒入口221至第二冷媒入口222之间的横截面积为趋减,那么第一冷媒入口221至第二冷媒入口222之间以及反光腔14都属于拉瓦尔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通道22还包括上述所述的冷媒出口122,冷媒出口122连通反光腔14,反光腔14属于散热通道22的一部分,从第二冷媒入口222至冷媒出口122之间,散热通道22的横截面积先趋增再趋减,此时,如果从第一冷媒入口221至第二冷媒入口222之间的横截面积为趋减再趋增,那么第一冷媒入口221至第二冷媒入口222之间即为拉瓦尔风道,而反光腔14内,则可以认为是下一个拉瓦尔风道的起始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通道22还包括上述所述的冷媒出口122,冷媒出口122连通反光腔14,反光腔14属于散热通道22的一部分,从第二冷媒入口222至冷媒出口122之间,散热通道22的横截面积先趋增再趋减,此时,如果从第一冷媒入口221至第二冷媒入口222之间的横截面积为趋减,那么第一冷媒入口221至第二冷媒入口222之间以及反光腔14即为拉瓦尔风道。
本实施例中,冷媒出口122的横截面积和第二冷媒入口222的横截面积相等,或者,第二冷媒入口222的横截面积略小于冷媒出口122的横截面积,或者,第二冷媒入口222的横截面积略大于冷媒出口122的横截面积。第二冷媒入口222与冷媒出口122的横截面积大小并不会影响到限定反光腔14是否为拉瓦尔风道。
冷媒出口122和第二冷媒入口222在反光杯12靠近第一透光体11的两个端面相对设置,以限定第二冷媒入口222和冷媒出口122的位置,此时,第二冷媒入口222和冷媒出口122形成对流,以便于快速排出反光腔14内的热量。
冷媒出口122可以具有多种结构形式,具体为: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媒出口122为设置在反光杯12上的狭长孔,狭长孔的长度方向和反光杯12的长度方向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媒出口122为设置在反光杯12上的狭长缺口,狭长缺口的长度方向和反光杯12的长度方向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媒出口122为设置在反光杯12上的狭长孔,狭长孔由复数个过孔组成,且复数个过孔大致沿反光杯12的长度方向阵列排布,反光腔14内的热量可以通过多个过孔排出反光杯12外。
本实施例中,光源13产生的光线依次透过第一透光体11和第二透光体15;第二透光体15为晶体材质,具体可为蓝宝石、K9玻璃、水晶玻璃,仅需满足透光晶体的材质皆可,本实施例中,第二透光体15优选为蓝宝石晶体材质制作而成。
本实施例中,第二透光体15远离第一透光体11的一面与人体接触,其接触的表面可为弧面或者平面,优选为平面结构。
请进一步参阅3、图4、图10和图16,本实施例中,散热器21与第二透光体15热耦合,散热片组件213可与第二透光体15进行热交换;冷却驱动部23还用于向散热片组件213输出冷媒,冷却驱动部23可以对散热片组件213进行降温,间接对第二透光体15进行降温。
散热组件20还包括制冷件25,制冷件25具有冷端以及与冷端相远离的热端,冷端与第二透光体15热耦合,热端与散热器21热耦合,制冷件25可以对第二透光体15进行降温,并将第二透光体15上的热量传递至散热片组件213上。
制冷件25可以为TEC半导体温差制冷片,在制冷件25工作期间,只要冷、热端出现温差,热量便不断地进行传递,将热量移动到热端并通过散热器21散发出去。因此,制冷件25对于第二透光体15来说是主动制冷的装置,而对于整个装置来说,只能算是主动的导热装置。
导热部214设置在制冷件25的热端和散热片组件213之间,导热部214的两端分别与制冷件25的热端和散热片组件213热耦合,导热部214上也可以通过粘贴、电镀等方式设置石墨烯材质制作的石墨片的方法来提高导热部214的导热效果,石墨烯具有非常好的热传导性能。
散热组件20还包括导热件26,设置在制冷件25的冷端和第二透光体15之间,导热件26的上下两端面分别与制冷件25的冷端和第二透光体15热耦合,第二透光体15上的热量可以通过导热件26传递到制冷件25上,再传递到散热器21进行散热,导热件26为片状的导热垫。
在原理上,半导体的制冷件25也可以算是一个热传递的工具,虽然制冷件25会主动为导热件26散热,但依然要将制冷件25的热端高于散热器21的发热量散发掉,导热件26上的热量来源于第二透光体15,第二透光体15的热量来源于人体皮肤。
可以理解,由于第二透光体15为蓝宝石材质,因此,当光源13发射光线时,由于蓝宝石有较强的导热性能,使得制冷件25和第二透光体15能高效的产生热交换,从而达到最优的制冷效果。
可选的,第二透光体15可为圆形板件或者矩形块,本实施例中,第二透光体15优选为矩形块。
第二透光体15与皮肤被照射的区域接触,对被照射的皮肤进行冷敷降温,以减缓被照射皮肤产生的灼痛感,且第二透光体15可以接近零度的低温,真正做到使灼烧的皮肤达到无限接近冰点,可减缓皮肤的灼痛感,且短时间的接触不会造成皮肤损伤。
第二透光体15可以快速降温以减小光线带来的灼烧感,保证舒适性,第二透光体15可接收第一透光体11过滤后的光线,并出射光线,这些光线为具有特殊波长的强脉冲光,利用这些光线实现破坏毛囊,以对人体的皮肤进行脱毛处理,并达到永久脱毛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散热片组件213和制冷件25都位于导热部214的同一侧,以便于减小脱毛装置100的整体结构尺寸,使得脱毛装置100的结构更紧凑。
散热通道22还包括第一散热出口223,第一散热出口223设置在手持部分4上,第一散热出口223与反光腔14连通,反光腔14内的冷媒经冷媒出口122流向第一散热出口223,以便于尽快将反光腔14内的热量排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散热通道22还包括第二散热出口224,第二散热出口224设置在手持部分4上,第二散热出口224与第二过风出口2102b相连通,过风通道210内的冷媒经第二过风出口2102b流向第二散热出口224,以排出脱毛装置100内部的热量,第一散热出口223和第二散热出口224都设于壳体41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散热通道22还包括第二散热出口224,第二散热出口224设置在手持部分4上,第二散热出口224与过风通道210的出风口2102相连通,过风通道210内的冷媒经出风口2102流向第二散热出口224,以排出脱毛装置100内部的热量,第一散热出口223和第二散热出口224都设于壳体41上。
本实施例中,脱毛装置100还包括支架3,支架3和导热层24围合有一个安装腔31,光源13和反光杯12都安装在安装腔31内,散热通道22部分设于支架3内,支架3可以是单独设置的,也可以是一体成型在工作部分1或者手持部分4的一个组件,支架3并不需要一定是独立的。
支架3包括第一架体32以及第二架体33,第二架体33都固定于第一架体32上,支架3设有容纳空间以及与容纳空间连通的出光孔35,安装腔31包括容纳空间和出光孔35,反光杯12和光源13都位于容纳空间内,第二透光体15都位于出光孔35内。
第一架体32与第二架体33相互之间可通过螺接或者通过胶水将其粘接成一体,作为另一实施方式,导热层24、第一架体32与第二架体33之间也可经卡扣卡合的卡接方式组装而成,以便于在后期维护时,能快速将所述导热层24、第一架体32与第二架体33拆卸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3还设有卡槽34,卡槽34可以设于出光孔35的内壁上或者卡槽34贯穿设于所述支架3上,第一透光体11卡置于卡槽34内。
支架3还设有与出光孔35连通的嵌入孔36,导热件26穿过嵌入孔36与第二透光体15连接,以将导热件26稳定的固定在支架3上。
请继续参阅图3至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出口223与冷媒出口122交错设置,交错指的是第一散热出口223与冷媒出口122沿预设的轴线方向没有重叠投影,并不在竖向设置的同一轴线上,二者位置不相对应,以避免从冷媒出口122出来的光线从第一散热出口223射出,防止出现漏光现象。
壳体41包括底壳411以及与底壳411相卡扣的上盖412,壳体41设有收纳空间413、透光窗口414、进风口225、所述的第一散热出口223以及第二散热出口224,透光窗口414、第一散热出口223、第二散热出口224以及进风口225都与收纳空间413连通,第一散热出口223、第二散热出口224以及进风口225都设于上盖412,进风口225用于给冷却驱动部23提供进风,支架3以及工作部分1都位于收纳空间413内,第二透光体15安装于透光窗口414内,散热片2131正对第二散热出口224设置,冷媒出口122与第一散热出口223正对设置。
本实施例中,出光孔35的内壁上凸设有若干限位条,第二透光体15相应的设有若干限位槽151,限位条卡至于限位槽151内,以防止第二透光体15在碰触到外物时会出现前后方向的移动。
第一透光体11和第二透光体15均固定于支架3上,第一透光体11和第二透光体15相对于支架3都是不能移动的,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防止第二透光体15在移动过程中对第一透光体11造成不可恢复的挤压变形,避免影响到脱毛装置100的导光效果,造成光能量浪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脱毛装置100的工作原理:
光源13发出的光经过第一透光体11过滤后,再通过第二透光体15射出以给皮肤进行脱毛,此时,光源13将会散发热量,且光线作用于皮肤上的温度也将会导送至第二透光体15上,第二透光体15内热量传递到制冷件25上,再由制冷件25将热量传递给散热片组件213上,以对第二透光体15进行降温;冷却驱动部23可输出冷媒,其中一部分冷媒通过第一通道231进入到散热通道22内,并依次经过第二冷媒入口222、反光腔14、冷媒出口122和第一散热出口223,以带走反光腔14内的热量且当散热通道22中的冷媒与反光腔14热耦合时,其也可以通过在反光杯12的外侧设置导热层24,并使散热器21与导热层24相抵接,从而使得反光杯12上的热量可直接通过导热层24传递给散热器21,进一步加速了反光腔14内的热量的传递效率;另一部分冷媒通过第二通道232给散热片2131进行散热,再将热量由第二散热出口224排出,以带走散热片2131上的热量。
请进一步参阅图13至图15,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二,散热通道22还包括连接冷却驱动部23的第一冷媒入口221、连接反光腔14的第二冷媒入口222及设于反光杯12上的冷媒出口122,冷媒出口122连通反光腔14,反光腔14属于散热通道22的一部分,与上述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冷媒入口222是设置在反光杯12的端部,即沿反光杯12的横截面方向设置,而不是沿反光杯12的长度方向设置,更具体地,第二冷媒入口222可设置在反光杯12靠近第一冷媒入口一侧的端部,散热通道22内的气流的流动路径依次流经第一冷媒入口221、第二冷媒入口222、反光腔14、冷媒出口122,此种实施方式同样可加速将反光腔14内的热量带走,实现快速散热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媒入口221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冷媒入口221并排设置,两个第一冷媒入口221的其中一个与第二冷媒入口222连通,以便于冷媒能从第一冷媒入口221经第二冷媒入口222进入到反光腔14中。
散热器21具有若干供冷媒流动的过风通道210,过风通道210具有入风口2101以及出风口2102,两个第一冷媒入口221其中的另一个为入风口2101,出风口2102与反光腔14不连通,从冷却驱动部23输出的冷媒可以直接从入风口2101进入,再从出风口2102排出,不再进入到发光腔14中,以直接对散热器21进行降温。
冷媒出口122可设于反光杯12靠近第一透光体11的一侧或设于反光杯12另一端的端部,以延长冷媒在反光腔14内的行程,便于冷媒能更进一步的降低反光杯12的温度。
本实施例中,同时参见图4、图13至15,散热通道22亦包括有第一散热出口223、第二散热出口224,第一散热出口223、第二散热出口224均设置在手持部分4上,更具体地是设置在上盖412上,第一散热出口223与反光腔14连通,反光腔14内的冷媒经冷媒出口122流向第一散热出口223,第二散热出口223与过风通道210的出风口2102相连通,过风通道210内的冷媒经出风口2102流向第二散热出口223,两个散热出口分别连通两个第一冷媒入口221,实现双通道散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脱毛装置100具有如下的优点:
1、第二透光体15从壳体41的头部外露与人体皮肤实际接触,使用户在使用脱毛装置100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第二透光体15冷敷的效果,从而降低用户因使用脱毛装置100产生的热量而产生的较强疼痛感。
2、第二透光体15采用晶体材质,可为蓝宝石材质,蓝宝石具有较强的导热性能,在降低光源13发出光线的热度同时保持光线的透光率。
3、制冷件25可为TEC半导体制冷片,其具有冷端和热端,其冷端与第二透光体15连接,热端与散热器21连接,只要冷、热端出现温差,热量便可不断地进行传递,从而能将热量不断地通过散热器21散发出去,能有效地提高脱毛装置100散热降温效果。
4、散热通道22包括连接冷却驱动部23的第一冷媒入口221和连接反光腔14的第二冷媒入口222,其中,从第一冷媒入口221至第二冷媒入口222,散热通道22横截面的面积趋减,冷媒在经过第二冷媒入口222以后,冷媒的流速将快速增加,其利用的原理与拉瓦尔管的原理类似,冷媒在反光腔14内加速通过,从而大大地提升了散热效率。
5、冷媒出口122连通反光腔14,反光腔14属于散热通道22的一部分,从第二冷媒入口222至冷媒出口122之间,散热通道22的横截面积先趋增再趋减,冷媒的流速将快速增加,有效提升散热效果。
6、导热件26为柔性材质制作的导热垫,可以缓冲制冷件25与第二透光体15之间的碰撞,并具有传导第二透光体15的热量的作用。
7、散热通道22包括反光腔14,散热通道22中的冷媒与反光腔14热耦合,其通过在反光杯12的外侧设置导热层24,并使散热器21与导热层24相抵接,从而使得反光杯12上的热量可直接通过导热层24传递给散热器21,加速了反光腔14内的热量的传递效率,从而提高了脱毛装置100的整体散热效率。
8、导热层24与散热器21之间设有隔离层212,隔离层212可以为导热硅胶或者含碳导热层24,含碳导热层24具体可为石墨烯材质制作,隔离层212可以设置在散热器21或者导热层24上,隔离层212可以通过粘贴、电镀或喷涂的方式设于散热器21上以通过粘贴、电镀或喷涂的方式设于导热层24上,隔离层212无论是设置在散热器21还是导热层24上,都可进一步加快热量传递效率,提升散热效果。
9、壳体41上设置有第一散热出口223、第二散热出口224,第一散热出口223、第二散热出口224分别与反光腔14、散热器21的出风口连通,两个散热出口可同时进行散热,从而可进一步加快散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4)

1.一种脱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部分和手持部分,所述工作部分包括:
出光组件,包括第一透光体、反光杯和光源,所述反光杯和所述第一透光体之间形成反光腔,所述光源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反光腔内;
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散热通道及冷却驱动部,所述散热通道被配置为使冷媒在其中流通,所述散热通道中的所述冷媒与所述反光腔热耦合;所述冷却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冷媒在所述散热通道内流动;所述散热通道包括所述反光腔;
所述反光杯的外侧设有导热层,所述散热器的部分与所述导热层相抵接,所述散热器具有与所述导热层相适配的抵接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层与散热器之间设有隔离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脱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层通过粘贴、电镀或喷涂的方式设于所述散热器上,或者,
所述隔离层通过粘贴、电镀或喷涂的方式设于所述导热层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脱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层为导热硅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脱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层为含碳导热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杯为弧形,所述导热层与所述散热器抵接的抵接面包括第一弧面及于所述第一弧面延伸设置的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杯为弧形,所述散热器的抵接面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弧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层与所述反光杯一体成型,或者,
所述导热层的侧壁与所述反光杯的外壁相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还包括连接所述冷却驱动部的第一冷媒入口、连接所述反光腔的第二冷媒入口及设于所述反光杯上的冷媒出口,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第一冷媒入口和所述第二冷媒入口之间;
所述散热器具有若干供所述冷媒流动的过风通道,所述过风通道具有入风口及至少一出风口,所述入风口为所述第一冷媒入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冷媒入口连通,从所述第一冷媒入口至所述第二冷媒入口,所述散热通道的横截面的面积趋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脱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片组件,所述散热片组件包括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散热片,所述过风通道为相邻所述散热片之间的间隙。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脱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导热部及散热片组件,所述导热部位于所述散热片组件的一端;
所述过风通道的出风口设置有两个,分别为第一过风出口、第二过风出口,所述第一过风出口与所述第二冷媒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二过风出口位于所述散热片组件的另一端。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脱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冷媒入口设置在所述反光杯靠近所述第一透光体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脱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冷媒入口为设置在所述反光杯上的狭长孔,所述狭长孔的长度方向和所述反光杯的长度方向一致;或者,
所述第二冷媒入口为设置在所述反光杯上的狭长缺口,所述狭长缺口的长度方向和所述反光杯的长度方向一致。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脱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冷媒入口为设置在所述反光杯上的狭长孔,所述狭长孔由复数个过孔组成,且复数个所述过孔大致沿所述反光杯的长度方向阵列排布。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脱毛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二冷媒入口至所述冷媒出口,所述散热通道的横截面积趋减,或者,所述散热通道的横截面积先趋增再趋减。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脱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媒出口的横截面积和所述第二冷媒入口的横截面积相等。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脱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媒出口和所述第二冷媒入口在所述反光杯靠近所述第一透光体的两个端面相对设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还包括连接所述冷却驱动部的第一冷媒入口、连接所述反光腔的第二冷媒入口及设于所述反光杯上的冷媒出口,所述第二冷媒入口设于所述反光杯的一端的端部;
所述第一冷媒入口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冷媒入口并排设置,所述两个第一冷媒入口其中之一与所述第二冷媒入口连通;
所述散热器具有若干供所述冷媒流动的过风通道,所述过风通道具有入风口及出风口,所述入风口为所述两个第一冷媒入口其中之另一,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反光腔不连通。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脱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出口设于所述反光杯靠近所述第一透光体的一侧或设于所述反光杯另一端的端部。
20.根据权利要求9或18所述的脱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作部分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透光体背离所述反光杯的一侧的第二透光体,所述光源产生的光线依次透过所述第一透光体和所述第二透光体;
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第二透光体热耦合。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脱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
制冷件,所述制冷件具有冷端和热端,所述冷端与所述第二透光体热耦合;所述热端与所述散热器热耦合。
22.根据权利要求9或18所述的脱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通道还包括第一散热出口,所述第一散热出口设置在所述手持部分上,所述第一散热出口与所述反光腔连通,所述反光腔内的冷媒经所述冷媒出口流向所述第一散热出口。
2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脱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还包括第二散热出口,所述第二散热出口设置在所述手持部分上,所述第二散热出口与所述第二过风出口相连通,所述过风通道内的冷媒经所述第二过风出口流向所述第二散热出口。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脱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还包括第二散热出口,所述第二散热出口设置在所述手持部分上,所述第二散热出口与所述过风通道的出风口相连通,所述过风通道内的冷媒经所述出风口流向所述第二散热出口。
CN202222534655.XU 2022-09-23 2022-09-23 脱毛装置 Active CN2194613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34655.XU CN219461384U (zh) 2022-09-23 2022-09-23 脱毛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34655.XU CN219461384U (zh) 2022-09-23 2022-09-23 脱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61384U true CN219461384U (zh) 2023-08-04

Family

ID=87459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34655.XU Active CN219461384U (zh) 2022-09-23 2022-09-23 脱毛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613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226132U (ja) 携帯式脱毛装置
CN213312973U (zh) 一种脱毛仪
CN220530111U (zh) 脱毛仪及皮肤处理设备
WO2021003950A1 (zh) 一种便携式脱毛仪
CN112533554B (zh) 一种脱毛仪以及半导体制冷片
CN214908023U (zh) 家用脱毛仪
CN213758532U (zh) 一种冰敷脱毛仪
CN215384556U (zh) 便携式脱毛仪
CN213787756U (zh) 脱毛仪
CN112055799B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片及脱毛仪
CN219461384U (zh) 脱毛装置
CN218960917U (zh) 脱毛仪
CN218552433U (zh) 脱毛仪
CN216566016U (zh) 脱毛仪
CN216136023U (zh) 脱毛仪
CN216535497U (zh) 一种脱毛仪
WO2021196506A1 (zh) 一种脱毛仪以及半导体制冷片
CN213190053U (zh) 脱毛仪
WO2022082837A1 (zh) 脱毛仪
CN219462347U (zh) 一种美容装置
CN219461386U (zh) 一种美容装置
CN219070617U (zh) 美容装置
CN219070618U (zh) 美容装置
CN214017806U (zh) 冰敷脱毛仪
CN218784026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脱毛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