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70617U - 美容装置 - Google Patents

美容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70617U
CN219070617U CN202222777340.8U CN202222777340U CN219070617U CN 219070617 U CN219070617 U CN 219070617U CN 202222777340 U CN202222777340 U CN 202222777340U CN 219070617 U CN219070617 U CN 2190706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refrigerant
heat
light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7734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少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oulai Intelligent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oulai Intelligent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oulai Intelligent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oulai Intelligent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7734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706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706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706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美容装置,包括壳体、出光组件和散热组件,壳体具有容纳腔;出光组件位于容纳腔内,出光组件包括第一透光体、反光杯和光源,反光杯和第一透光体围合形成反光腔,光源至少部分设置在反光腔内;散热组件包括冷却驱动部、散热器及散热通道,散热通道被配置为使冷媒在其中流通,散热通道中的冷媒与反光腔热耦合;冷却驱动部具有供冷媒输出的冷却驱动口;反光腔与冷却驱动口连通;散热器包括导热部及散热片组件,散热片组件设于导热部的一侧;散热器与冷却驱动口相对设置,散热器靠近冷却驱动口的一端与冷却驱动口之间具有缝隙和/或散热器与冷却驱动口交错设置,以使冷却驱动口输出的冷媒可流向导热部背向散热片组件的一侧。

Description

美容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美容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美容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美容的需求也日渐增强,市面上产生的美容仪器,给人们脱毛提供了较大的方便,其原理是通过选择性的光源,调节强脉冲光发出的波长,使强脉冲光照透于皮肤表层的毛囊内,破坏掉毛囊,使毛囊失去再生能力,从而达到脱毛的目的。
美容装置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需要及时将热量散出,否则会灼伤用户的皮肤,热量过高也会有损于美容装置的使用寿命。现有产品虽然也具备一定的散热功能,但由于散热结构及散热通道设计存在一定缺陷,导致其散热效率仍不高,需要进一步提高其散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美容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美容装置其散热效率不高仍有待提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美容装置,包括:
壳体,具有容纳腔;
出光组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出光组件包括第一透光体、反光杯和光源,所述反光杯和所述第一透光体之间围合形成反光腔,所述光源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反光腔内;
散热组件,包括冷却驱动部、散热器,所述冷却驱动部、散热器与所述出光组件围合形成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被配置为使冷媒在其中流通,所述散热通道中的所述冷媒与所述反光腔热耦合;所述冷却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冷媒在所述散热通道内流动,所述冷却驱动部具有供所述冷媒输入的引导口及供所述冷媒输出的冷却驱动口;所述反光腔与所述冷却驱动口连通;所述散热器包括导热部及散热片组件,所述散热片组件设于所述导热部的一侧;
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冷却驱动口相对设置,所述散热器靠近所述冷却驱动口的一端与所述冷却驱动口之间具有缝隙和/或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冷却驱动口交错设置,以使所述冷却驱动口输出的冷媒可流向所述导热部背向所述散热片组件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导热部背向所述散热片组件的一侧且与所述冷却驱动部连接的第一导风支架,所述第一导风支架与所述导热部围合形成有与所述缝隙和/或所述冷却驱动口连通的第一导风通道,所述冷却驱动口输出的冷媒可经所述第一导风通道流向所述导热部背向所述散热片组件的一侧,所述散热通道包括所述第一导风通道。
可选地,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冷却驱动部的引导口与所述第一导风支架之间的第一挡风结构、设于所述散热器旁侧并与所述第一挡风结构围合形成引流通道的第二挡风结构,从所述第一导风通道输出的冷媒经所述引流通道流入所述冷却驱动部的引导口。
可选地,所述美容装置还包括主控板;所述出光组件、冷却驱动部、散热器均位于所述主控板的同一侧。
可选地,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出光组件的冷却支架,所述冷却支架与所述冷却驱动部、散热器均设于所述主控板的同一侧;
所述冷却支架靠近所述冷却驱动口一端的端部与所述冷却驱动口之间具有供冷媒流通的流通间隙,所述主控板上与该所述流通间隙相对的位置设置有镂空区域,所述冷媒驱动口输出的冷媒依次经过所述流通间隙、镂空区域而流向所述主控板背向所述冷却支架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出光组件的冷却支架,所述冷却支架具有容置内腔,所述出光组件部分位于所述容置内腔内;
所述冷却支架与所述散热片组件均位于所述导热部的同一侧,所述冷却支架靠近所述冷却驱动口一端的端部与所述冷却驱动部连接并形成有与所述冷却驱动口连通的冷媒流道,所述冷却驱动口输出的冷媒可经所述冷媒流道流向所述导热部背向所述冷却支架的另一侧。
可选地,所述反光杯位于所述冷却支架的容置内腔,所述散热通道还包括连接所述反光腔的冷媒入口及设于所述反光杯上的冷媒出口;
所述冷媒出口设于所述反光杯沿长度方向远离所述冷却驱动部一端的端部,所述冷却支架靠近所述冷媒出口的一端的侧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供所述冷媒流通的窗口,所述冷媒出口输出的冷媒部分经所述窗口流向所述容置内腔外。
可选地,所述散热通道还包括连接所述反光腔的冷媒入口及设于所述反光杯上的冷媒出口,所述冷媒入口和所述冷却驱动口相邻且为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冷却驱动口包括第一冷媒驱动口、第二冷媒驱动口,所述第一冷媒驱动口和所述第二冷媒驱动口为并排设置;
所述反光腔和所述第一冷媒驱动口相对设置,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第二冷媒驱动口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冷媒入口设于所述反光杯靠近所述第一冷媒驱动口一端的端面,所述冷媒出口设于所述反光杯与所述冷媒入口相对的另一端的端面。
可选地,所述冷媒入口和所述冷媒出口的截面面积相同。
可选地,所述散热片组件包括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散热片,相邻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有用于供所述冷媒通过的过风通道,所述散热片组件与所述冷却驱动口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过风通道沿所述反光杯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可选地,所述美容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透光体背向所述反光杯的一侧的第二透光体,所述光源产生的光线依次透过所述第一透光体和所述第二透光体;
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第二透光体热耦合。
可选地,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制冷件,所述制冷件具有冷端和热端,所述冷端与所述第二透光体热耦合;所述热端与所述散热器热耦合。
可选地,所述散热通道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上的散热出口,所述散热出口与所述反光腔及所述过风通道的出风口均连通,所述散热出口位于所述散热器背向所述冷却驱动部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散热出口与所述散热器之间的第二导风支架,所述第二导风支架具有与所述散热出口、反光腔及所述过风通道的出风口均相连通的第二导风通道,所述第二导风通道的入口与所述散热器的过风通道及所述反光腔连接,所述第二导风通道的出口与所述散热出口连接;
从所述第二导风通道的入口至所述第二导风通道的出口,所述散热通道的横截面积趋减。
可选地,所述散热器上设有含碳导热层,所述含碳导热层通过粘贴、电镀或喷涂的方式设于所述散热器上。
可选地,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插设电源接口端子或电源线的插孔,所述壳体上靠近所述插孔的位置设置有通风孔;
所述通风孔由若干个过孔组成,且若干个所述过孔围绕所述插孔呈弧形阵列排布。
可选地,所述美容装置用于脱毛。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美容装置,其包括出光组件及散热组件,出光组件包括第一透光体、反光杯和光源,反光杯和第一透光体之间围合形成反光腔,光源至少部分设置在反光腔内;
散热组件包括冷却驱动部、散热器及散热通道,冷却驱动部具有供冷媒输出的冷却驱动口,散热器包括导热部及散热片组件,散热片组件设于导热部的一侧,其通过使散热器与冷却驱动口相对设置,并使得散热器靠近冷却驱动口的一端与冷却驱动口之间具有缝隙和/或散热器与冷却驱动口交错设置,以使冷却驱动口输出的冷媒可流向导热部背向所述散热片组件的一侧,从而导热部的两侧都有冷媒流通,加速了散热器的热传导速度,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美容装置整体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美容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美容装置的第一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美容装置去掉壳体后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出光组件与冷却支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美容装置去掉壳体后的第一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美容装置的散热通道的一流向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美容装置的散热通道的另一流向示意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美容装置的冷却支架上开设窗口的示意图;
图6b是图6a中的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7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美容装置去掉壳体后的第二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b是图7a中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美容装置的第二爆炸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美容装置的第三爆炸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美容装置的第四爆炸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美容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美容装置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美容装置;
1、壳体;101、第一导风通道;11、容纳腔;12、散热出口;13、插孔;14、通风孔;141、过孔;15、进风孔;16、底壳;17、上盖;18、安装支架;181、安装腔;2、出光组件;21、第一透光体;22、反光杯;221、冷媒入口;222、冷媒出口;23、光源;24、反光腔;3、散热组件;30、散热通道;301、第一挡风结构;302、第二挡风结构;31、冷却驱动部;311、冷却驱动口;3111、第一冷媒驱动口;3112、第二冷媒驱动口;312、引导口;32、散热器;321、导热部;322、散热片组件;3221、散热片;323、过风通道;3231、入风口;3232、出风口;33、第一导风支架;331、凹槽;34、冷却支架;341、容置内腔;342、窗口;35、流通间隙;36、冷媒流道;37、制冷件;38、第二导风支架;381、第二导风通道;39、含碳导热层;391、导热件;4、主控板;41、镂空区域;42、电容;5、第二透光体;6、脉冲键;7、封盖;8、调节器;H、缝隙;S、引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美容装置100的相关示意图,该美容装置100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美容装置100可适用于脱毛、嫩肤等,或者适用于其他运用脉冲光并通过调整脉冲光的不同波长范围进行不同的美容或皮肤护理作用的技术方案当中,美容装置100具有速度快、效果好、安全性高、无副作用以及无痛等优势,在美容和医疗行业受到广泛欢迎。以下将主要通过将美容装置100用于脱毛用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但并不代表限制本实施例中的美容装置100仅仅用于脱毛。
美容装置100包括壳体1、出光组件2以及散热组件3,壳体1用于供用户握持,出光组件2和散热组件3都安装于壳体1上。
本实施例中,壳体1具有容纳腔11,出光组件2位于容纳腔11内,其中,出光组件2受电激发产生一定波长范围的强脉冲光,强脉冲光如果照射到人体的皮肤上,可以破坏皮肤上的毛囊,达到有效脱毛的效果,以实现皮肤护理及脱毛的功能。
关于本实施例中关于出光组件2的构成,图3示出了出光组件2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出光组件2包括第一透光体21、反光杯22和光源23,反光杯22和第一透光体21之间围合形成一个反光腔24,光源23至少部分设置在反光腔24内,光源23可发射光线,第一透光体21具有光线过滤功能,光源23产生的光线经反光杯22反射后在反光腔24内汇聚,反光杯22反射后将光线投射至第一透光体21,第一透光体21可以过滤掉光源23所发出的不符合波长范围的光线。
反光杯22抵于第一透光体21上,二者围合形成了上述所述的反光腔24;但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光杯22和第一透光体21之间可以不相互抵接,可以存在间隙;反光腔24也可以是反光杯22与美容装置100中的其他部件所围合而形成,例如,可以在反光杯22和第一透光体21之间设置一采用硅胶等材质制造的密封圈,此时,反光腔24由第一透光体21、密封圈和反光杯22三者围合形成。
请继续参阅图4,图4展示了反光杯22内部结构,其中,反光杯22内设置有光源23,光源23可以是电致发光器件,例如LED灯,其中,光源23的发光部分(如LED灯珠部分)可以设置在反光腔24内,以利于反光杯22进行光路引导。
反光杯22具有横截面为弧形或者V形的反射面(图中未标注),本实施例反光杯22的横截面为弧形,光源23产生的光在照射到反射面以后,经过反射面的反射作用,将光线汇集至第一透光体21的入射面,并经过第一透光体21的出射面出射;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23也可以部分设置在反光腔24内,以实现特定的出光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光体21具备一定过滤光线的作用,示例性的,光源23受激发产生的光线波长范围在510-1200nm之间,第一透光体21用于将部分波长范围的光线过滤,以获得期望波长范围的光线,其中示例性的,期望波长范围的光线可以是550-1200nm或者600-1200nm等,以实现不同的用途,例如皮肤护理,不同部位的脱毛,不同肤色人群的脱毛等等。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仅是示例性地例举了美容装置100用于脱毛时光源23产生的光线波长范围在510-1200nm,可以理解地,若调整改变光源23的波长范围,则可改变美容装置100的用途,例如,美容装置100还可用于嫩肤等,即可以通过调整并改变光源23的波长范围,从而改变美容装置100对皮肤的护理作用。
光源23发出的光线可以是单色光,也可以是复合光、彩色光等等;其自身结构既可以是灯珠,也可以是有丝灯管或无丝灯管,均可以实现本实施例的目的,本实施例中,光源23为长条形,光源23优选为无丝灯管。
第一透光体21的材料可以有多种结构形式,比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光体21的主体结构是玻璃,其中,第一透光体21的主体结构朝向光源23的一侧具有镀膜层,通过镀膜层的滤光作用实现上述滤光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光体21也可以是滤光片,滤光片只要能够实现本实施例滤光作用的目的即可。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散热组件3包括冷却驱动部31、散热器32,出光组件2、散热组件3及冷却驱动部31围合形成散热通道30,散热通道30被配置为使冷媒在其中流通,散热通道30中的冷媒与反光腔24热耦合;反光腔24属于散热通道30其中一部分,冷却驱动部31用于驱动冷媒在散热通道30内流动,冷却驱动部31具有供冷媒输入的引导口312及供冷媒输出的冷却驱动口311;反光腔24与冷却驱动口311连通;冷却驱动部31输出的冷媒可通过冷却驱动口311进入到反光腔24中,冷媒可以吸收反光腔24内的热量,降低反光腔24内部的温度,以避免反光腔24内部温度过高而对壳体1或者出光组件2造成损坏。
散热组件3位于壳体1的容纳腔11内,壳体1设有用于供外部风进入的进风孔15,冷却驱动部31具有用于吸收新风的引导口312,引导口312的一端与冷却驱动口311连通、另一端与进风孔15对应设置并与进风孔15连通,外部新风从进风孔15进入到引导口312处,再由冷却驱动部31进行吸收产生冷媒,冷媒从冷却驱动部31的冷却驱动口311输出。
冷却驱动部31可以为离心式风机或者轴流式风机或者混流式风机或者横流式风机。优选的,所述冷却驱动部31为离心式风机,以使外部空气轴向进入冷却驱动部31的叶轮后主要沿径向流动。冷媒为冷却风,冷却驱动部31产生的冷却风可以从冷却驱动口311输出,冷却风进入到反光腔24内后可以带走反光腔24内气体的热量,进而降低反光腔24内的热量,反光腔24内的热量主要是由光源23产生。
美容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环形设置的弹性密封垫,弹性密封垫具有穿孔,冷却驱动部31之朝向进风孔15的一面与壳体1之间一般会存在有空隙,弹性密封垫夹设于冷却驱动部31与壳体1之间以封堵该空隙,进风孔15、弹性密封垫的穿孔以及引导口312的中心轴线在同一直线上并依次连通,以避免壳体1内的热风会被重新吸入到冷却驱动部31的引导口312内,从而导致冷却驱动部31散热效果差,同时,弹性密封垫还可以增强冷却驱动部31与壳体1之间的弹力,以减缓冷却驱动部31与壳体1之间的碰撞。
本实施例中,散热器32包括导热部321及散热片组件322,散热片组件322设于导热部321的一侧,散热片组件322与导热部321的一端连接,导热部321具有传导热量的作用,导热部321可以为具有封闭内腔的均温板,其内腔设置有冷却液。在其他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导热部321也可以为导热性较好的铝板或热管,同样可起到较好的散热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液优选地为冷却水,冷却液可以加速导热部321的导热效果,从而使得导热部321可以不断将热量传递给散热片组件322上,由散热片组件322进行散热。
请进一步参阅图2、图3和图5、图6,散热器32与冷却驱动口311相对设置,需说明的是,此处的“相对设置”可能是指散热器32与冷却驱动口311正对设置,也可能是指散热器32与冷却驱动口311的一部分正对,而冷却驱动口311的另一部分则凸出于散热器32而不与散热器32正对。散热器32靠近冷却驱动口311的一端与冷却驱动口311之间具有缝隙H,以使冷却驱动口311输出的冷媒可流向导热部321背向散热片组件322的一侧,以对导热部321背面进行散热,以用于多方位降低导热部321的热量,对导热部321进行降温,进一步提升美容装置的整体散热效果。
该缝隙H可以大致为长条形,缝隙H的结构对美容装置100并没有影响,只要能实现冷却驱动口311输出的冷媒可流向导热部321背向散热片组件322的一侧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32与冷却驱动口311交错设置,例如,使得散热器32的整体高度低于冷却驱动部31的高度,此时,散热器32与冷却驱动口311的一部分正对,而冷却驱动口311的另一部分则凸出于散热器32而不与散热器32正对,即此时散热器32也是与冷却驱动口311相对设置,但二者不属于完全正对设置的关系,而是属于错位相对的关系,这样,可使冷却驱动口311输出的冷媒可同时流向散热片组件322及流向导热部321背向散热片组件322的一侧,以同时对导热部321背面进行散热,即使得冷媒可同时流向导热部321的相对两侧。
在具体实施例中,散热组件3还包括设于导热部321背向散热片组件322一侧的第一导风支架33,第一导风支架33与冷却驱动部31连接,第一导风支架33与导热部321围合形成有与缝隙H和冷却驱动口311连通的第一导风通道101,冷却驱动口311输出的冷媒可经第一导风通道101流向导热部321背向散热片组件322的一侧,以对导热部321背面进行散热,此时,缝隙H为连接冷却驱动口311与第一导风通道101的连接通道。散热通道30包括第一导风通道101,即第一导风通道101为散热通道30的一部分。从第一导风通道101流向导热部321背向散热片组件322的一侧的冷媒可以经设于外壳1上的散热出口流出。
第一导风支架33为环形结构,第一导风支架33朝向散热片组件322的一侧设有凹槽331,该凹槽331为构成第一导风通道101的一部分。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理解,散热器32靠近冷却驱动口311的一端与冷却驱动口311之间也可不设置缝隙,使散热器32直接与冷却驱动部31抵接,并使得冷却驱动口311的高度高于散热器32的高度,冷却驱动口311输出的冷媒同时吹向导热部321的相对两侧。此时,第一导风支架33与导热部321围合形成与冷却驱动口311直接连通的第一导风通道101,以对导热部321背面进行散热,本实施例中,冷却驱动口311正对于第一导风通道101设置,冷却驱动口311直接横向与第一导风通道101连通,冷却驱动口311输出的冷媒可经第一导风通道101也能流向导热部321背向散热片组件322的一侧,第一导风通道101的截面小于冷却驱动口311的截面。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图5a,散热组件3还可以包括设于冷却驱动部31的引导口312与第一导风支架33之间的第一挡风结构301、设于散热器32旁侧并与第一挡风结构301围合形成引流通道S的第二挡风结构302,从第一导风通道101输出的冷媒经引流通道S流入冷却驱动部31的引导口312。本实施例中,第一挡风结构301设置在引导口312和第一导风支架33之间,以阻挡从第一导风通道101输出的冷媒直接流向冷却驱动部31的引导口312,第一挡风结构301可被固定在冷却驱动部31的壳体上,第二挡风结构302设于散热器32的旁边,第二挡风结构302可覆于电容42上,第二挡风结构302和第一挡风结构301之间具有间隙,第二挡风结构302和第一挡风结构301围合形成有引流通道S,引流通道S可为第一挡风结构301和第二挡风结构302之间的间隙,以用于引导从第一导风通道101输出的冷媒流向冷却驱动部31的引导口312,即在本实施例中,冷媒的流通路径依次是冷却驱动口311、第一导风通道101、引流通道S、引导口312,如此不断循环。第一导风结构301、第二导风结构302均可采用海绵材料制成。
美容装置100还包括主控板4;电容42等元器件都设置在主控板4上,电容42等元器件、出光组件2、冷却驱动部31以及散热器32都与主控板4电性连接,主控板4位于壳体1内,出光组件2、冷却驱动部31、散热器32均位于主控板4的同一侧,这样可以使得美容装置100内部的结构更紧凑。
美容装置100还包括脉冲键6,脉冲键6安装于壳体1上,脉冲键6与主控板4电性连接,按下脉冲键6,可以给光源23一个瞬间的高压脉冲,以激发控制光源23发光,产生脉冲光光线,使美容装置100工作,不按压脉冲键6,光源23就不会发光。
请进一步参阅图3、图6至图7b,散热组件3还包括用于安装出光组件2的冷却支架34,冷却支架34与冷却驱动部31、散热器32均设于主控板4的同一侧;冷却支架34靠近冷却驱动口311一端的端部与冷却驱动口311之间具有供冷媒流通的流通间隙35,主控板4上与该流通间隙35相对的位置设置有镂空区域41或缺口,冷却驱动口311输出的冷媒依次经过流通间隙35、镂空区域41而流向主控板4背向冷却支架34的一侧,以对主控板4背向冷却支架34的一侧面及设于该侧的电子元器件进行散热,进而降低主控板4、电子元器件及壳体1内部的温度,进一步提升美容装置100整体的散热效率,同时可延长主控板4以及电子元器件等的使用寿命。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支架34也可以和冷却驱动部31交错设置,此处的交错指的是可以使冷却驱动部31的底部部分凸出于冷却支架34,冷却支架34不正对冷却驱动口311设置,冷却支架34的一部分与冷却驱动口311正对,另一部分则不正对,使得冷却驱动口311输出的冷媒可以吹向反光腔24的外部,即冷却驱动口311输出的冷媒可以同时吹向反光腔24内及反光腔24的外部,这样,冷却驱动口311输出的冷媒同样可以吹向主控板4背向冷却支架34的一侧,以达到给主控板4背向冷却支架34的一侧散热的目的。
冷却支架34具有容置内腔341,出光组件2部分位于容置内腔341内,以对出光组件2进行固定,反光杯22、光源23均位于容置内腔341内,冷却支架34与散热片组件322均位于导热部321的同一侧,冷却支架34靠近冷却驱动口311一端的端部与冷却驱动部31连接并形成有与冷却驱动口311连通的冷媒流道36,冷却驱动口311输出的冷媒可经冷媒流道36流向导热部321背向冷却支架34的另一侧,以实现对导热部321背向冷却支架34的一侧面进行降温。
同时参阅图3和图6,容置内腔341的两端设有开口,以分别显露出反光腔24的两端,以使得冷却驱动口311输出的冷媒可经反光腔24顺畅流出。
美容装置100还包括与冷却支架34并排设置的安装支架18,安装支架18与冷却支架34围合形成用于安装散热片组件322的安装腔181,安装腔181的两端设有开口,以分别显露出散热片组件322的两端,以使得冷却驱动口311输出的冷媒可经散热片3221之间的缝隙流出。
同时参见图3、图4、图6a、图6b,反光杯22位于冷却支架34的容置内腔341内,散热通道30包括连接反光腔24的冷媒入口221及设于反光杯24上的冷媒出口222,当冷媒出口222设于反光杯22沿长度方向远离冷却驱动部31一端的端部时,可在冷却支架34靠近冷媒出口222的一端的侧壁上开设至少一个供冷媒流通的窗口342,冷媒出口222输出的冷媒有一部分经窗口342流向容置内腔341外,进而流向安装支架18的安装腔181内,再和散热片组件322的冷媒一起从壳体1上的散热出口流出。窗口342的数量不作限制,本实施例中,窗口342开设有两个,该两个窗口342沿冷却支架34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由于出光组件2的产热量较大,通过在冷却支架34的侧壁上设置窗口342来引导从反光杯22的冷媒出口222流出的冷媒分流至安装支架18的安装腔181,依靠安装腔181端部较大的开口来将冷媒引至壳体1上的散热出口,从而可进一步加快反光腔24内的热传导速度,以进一步提升出光组件2的整体散热效率。
同时参阅图5a,作为一实施方式,由于壳体1的容纳腔1为密闭空间,从冷媒流道36流出的冷媒可经第一挡风结构301的端部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的缝隙处回流至冷却驱动部31的冷却驱动口312处,从而在壳体1内部形成一个内循环。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散热通道30包括冷媒入口221及冷媒出口222,冷媒入口221连接反光腔24,冷媒出口222设于反光杯22上,冷媒入口221和冷却驱动口311相邻且为相对设置,即冷媒入口221靠近冷却驱动口311设置,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冷媒入口221与冷却驱动口311为正对设置,由冷却驱动口311输出的冷媒可以进入到冷媒入口221内,再从冷媒出口222排出,冷媒可以带走反光腔24内的热量。
散热通道30还包括设于壳体1上的散热出口12,散热出口12与冷媒出口222连通,散热出口12位于反光杯22背向冷却驱动部31的一侧,反光腔24内的冷媒经冷媒出口222流向散热出口12,以便于尽快将反光腔24内的热量排出。
冷却驱动口311包括第一冷媒驱动口3111和第二冷媒驱动口3112,第一冷媒驱动口3111和第二冷媒驱动口3112为并排设置;第一冷媒驱动口3111朝向反光杯22设置,以对反光杯22内气体进行降温,第二冷媒驱动口3112的出口方向朝向散热片组件322,以对散热片组件322进行降温,散热片组件322和反光腔24内热量都从散热出口12排出。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冷却驱动部31也可只包括一个驱动口,即将第一冷媒驱动口3111和第二冷媒驱动口3112合并为一个驱动口,同样可实现输出冷媒的目的。
出光组件2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冷却驱动部31可以驱动冷媒流入所述壳体1内,利用冷媒将反光腔24和散热片组件322热量导走,实现对美容装置100内部器件快速降温,避免美容装置100内部空间内热度过高,防止美容装置100内的器件发生短路、烧毁、爆炸等危险情况。
美容装置100还可以包括温控装置,温控装置优选为温度传感器或者温控器等,温控装置安装于壳体1内并位于散热通道30之远离冷却驱动部31的一侧,温控装置与主控板4电性连接,温控装置可以优选为靠近散热出口12处进行设置。
当温控装置检测到散热出口12处温度过高时,温控装置会将信息传递给主控板4,主控板4将会切断出光组件2的电源,使出光组件2停止工作,以避免壳体1内部温度过高而产生安全隐患,比如冷却驱动部31损坏,会导致散热出口12处温度过高,此时脉冲光对人体皮肤所产生的灼烧感就无法快速进行转移,从而对人体皮肤造成损坏,这时就需要主控板4切断出光组件2处的电量,以使反光腔24内部温度能够降低。
本实施例中,反光腔24和第一冷媒驱动口3111相对设置,散热器32与第二冷媒驱动口3112相对设置,冷媒入口221与冷却驱动口311直接连通,可以减小美容装置100的整体体积。
冷媒入口221设于反光杯22靠近第一冷媒驱动口3111一端的端面,冷媒出口222设于反光杯22与冷媒入口221相对的另一端的端面,冷媒出口222与冷媒入口221的中心轴线在同一直线上,此时,冷媒入口221的冷媒可沿反光杯22的长度方向直接流向冷媒出口222,以便于快速排出反光腔24内的热量。
冷媒入口221和冷媒出口222的截面面积相同,可使得冷媒入口221流向冷媒出口222的冷媒相对均衡,或者,冷媒入口221的横截面积略小于冷媒出口222的横截面积,或者,冷媒入口221的横截面积略大于冷媒出口222的横截面积,都可以达到使冷媒入口221。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散热片组件322包括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散热片3221,相邻散热片3221之间形成过风通道323,即相邻散热片3221之间的间隙即为过风通道323,散热片组件322与冷却驱动口311相对设置,以对散热片组件322进行降温。过风通道323具有入风口3231及出风口3232,入风口3231与冷却驱动口311相对设置,散热通道30包括过风通道323,出风口3232与散热出口12对应设置,冷却驱动口311输出的冷媒可以进入到入风口3231内,并带走散热器32内的热量从出风口3232至散热出口12排出。
散热器32的过风通道323沿反光杯22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这样排布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得美容装置100整体结构更紧凑,以减小美容装置100的整体体积。从冷却驱动口311过来的冷媒将直接进入到入风口3231内,并从出风口3232和散热出口12排出,散热出口12、入风口3231、出风口3232以及冷却驱动口311基本位于同一直线上,可以快速排出散热器32内的热量。
当然,出风口3232还可以开设在其他位置上,比如,出风口3232设于散热器32的顶部或者底部设置,此时,可在壳体1的对应的位置上再开设一个与出风口3232相对应的散热出口。
请进一步参阅图3、图8至图11,美容装置10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透光体21背向反光杯22的一侧的第二透光体5,光源23产生的光线依次透过第一透光体21和第二透光体5,美容装置100利用光线穿透皮肤照射毛囊进行脱毛,会在皮肤上产生灼烧感,第二透光体5在使用的过程中会紧贴于人体的皮肤,第二透光体5可以快速降温以减小光线带来的灼烧感,保证舒适性。
第二透光体5为晶体材质,具体可为蓝宝石、K9玻璃、水晶玻璃,仅需满足透光晶体的材质皆可,本实施例中,第二透光体5优选为蓝宝石晶体材质制作而成。
可选的,第二透光体5可为圆形板件或者矩形块,本实施例中,第二透光体5优选为矩形块。
第二透光体5与皮肤被照射的区域接触,对被照射的皮肤进行冷敷降温,以减缓被照射皮肤产生的灼痛感,且第二透光体5可以接近零度的低温,真正做到使灼烧的皮肤达到无限接近冰点,可减缓皮肤的灼痛感,且短时间的接触不会造成皮肤损伤。
第二透光体5可以快速降温以减小光线带来的灼烧感,保证舒适性,第二透光体5可接收第一透光体21过滤后的光线,并出射光线,这些光线为具有特殊波长的强脉冲光,利用这些光线实现破坏毛囊,以对人体的皮肤进行脱毛处理,并达到永久脱毛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二透光体5远离第一透光体21的一面与人体接触,其接触的表面可为弧面或者平面,优选为平面结构。
本实施例中,散热器32与第二透光体5热耦合,散热片组件322可与第二透光体5进行热交换,冷却驱动部31还用于向散热片组件322输出冷媒,冷却驱动部31可以对散热片组件322进行降温,间接对第二透光体5进行降温,以使得第二透光体5始终处于一个较低的温度下。
散热组件3还包括制冷件37,制冷件37具有冷端以及与冷端相远离的热端,制冷件37的冷端与第二透光体5热耦合;制冷件37的热端与散热器32热耦合,制冷件37可以对第二透光体5进行降温,并将第二透光体5上的热量传递至散热器32的导热部321上,继而传递到散热片组件322上。
制冷件37可以为TEC半导体温差制冷片,在制冷件37工作期间,只要制冷件37的冷端、制冷件37的热端出现温差,热量便不断地进行传递,将热量移动到制冷件37的热端并通过散热器32散发出去。因此,制冷件37对于第二透光体5来说是主动制冷的装置,而对于整个装置来说,只能算是主动的导热装置。
散热组件3还包括导热件391,设置在制冷件37的冷端和第二透光体5之间,导热件391的上下两端面分别与制冷件37的冷端和第二透光体5热耦合,第二透光体5上的热量可以通过导热件391传递到制冷件37上,再传递到散热器32进行散热,导热件391为片状的导热垫或导热膏。
在原理上,制冷件37也可以算是一个热传递的工具,虽然制冷件37会主动为导热件391散热,但依然要将制冷件37的热端高于散热器32的热量散发掉,导热件391上的热量来源于第二透光体5。
可以理解,由于第二透光体5为蓝宝石材质,因此,当光源23发射光线时,由于蓝宝石有较强的导热性能,使得制冷件37和第二透光体5能高效的产生热交换,从而达到最优的制冷效果。
本实施例中,散热片组件322和制冷件37都位于导热部321的同一侧,以便于减小美容装置100内部的整体结构尺寸,使得美容装置100的内部结构更紧凑。
本实施例中,散热出口12与反光腔24及过风通道323的出风口3232均连通,散热出口12位于散热器32背向冷却驱动部31的一侧,反光腔24以及过风通道323内的冷媒都可以流向散热出口12,以便于尽快将反光腔24以及散热器32内的热量排出。
请继续参阅图2、图3和图10,散热组件3还包括设于散热出口12与散热器32之间的第二导风支架38,第二导风支架38为环形结构,第二导风支架38具有与散热出口12、反光腔24及过风通道323的出风口3232均相连通的第二导风通道381,第二导风通道381的入口与散热器32的过风通道323及反光腔24连接,第二导风通道381的出口与散热出口12连接,反光腔24以及过风通道323内的冷媒都可以顺着第二导风通道381流向散热出口12,第二导风通道381具有衔接导向的作用。
从第二导风通道381的入口至第二导风通道381的出口,散热通道30的横截面积趋减,也即从第二导风通道381的入口至出口,第二导风通道381的横截面积是呈减小的趋势变化,此处的“趋减”并不一定是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变化,也可能是指散热通道30的横截面积先不变再呈减小的趋势变化,只要是呈减小的趋势变化即可,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可以加速冷媒流出。
本实施例中,散热出口12与冷媒出口222为错位设置,光源23所产生的光线将通过冷媒出口222直接射到壳体1的内壁上,而不会从散热出口12漏出,可防止漏光。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反光腔24的冷媒出口222与散热出口12对应设置时,会导致反光腔24内的光源23所发出的光线从散热出口12漏出,从而造成漏光现象,因此,会在冷媒出口222与散热出口12之间增设一个隔板,能有效避免漏光现象,但是冷媒仍然可以经冷媒出口222传送至散热出口12,毕竟冷却风在流动的过程中是可以转向。
散热器32上设有含碳导热层39,含碳导热层39可通过粘贴、电镀或喷涂的方式设于散热器32上,以提高导热部321的导热效果,含碳导热层39需要拥有非常好的热传导性能,含碳导热层39优选为石墨烯。
作为一实施方式,含碳导热层39可设置在导热部321上,石墨烯具有非常好的热传导性能,可以进一步提高导热部321的导热效果。当然,含碳导热层39也可设置在散热片组件322上。
请进一步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12,本实施例中,壳体1上设置有用于插设电源接口端子或电源线的插孔13,由于美容装置100在工作时所需要的电量特别大,因此,壳体1内部不会内置电源,一般会在插孔13上插入电源接口端子或电源线,以为美容装置100提供外接电源。
壳体1上靠近插孔13的位置设置有通风孔14,该通风孔14可以用于向壳体1内进风或者出风,以进一步降低壳体1内的温度。在本实施例中,通风孔14可用于出风,壳体1的容纳腔为密闭空间,冷却驱动部31将外部冷却风导入该密闭空间内后,冷却风与该密闭空间内的各发热部件进行热交换,再通过散热出口12、通风孔14出风,即本实施例中的通风孔14为另一个散热出口,参照图7a至图8,通过流通间隙35流向主控板4背向冷却支架34的一侧的冷媒可以经通风孔14内流出壳体1外部,从而在冷却驱动部31与通风孔14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散热流道。当然,由于冷却驱动部31位于壳体1内部,在冷却驱动部31的吸力作用下,通过流通间隙35流向主控板4背向冷却支架34的一侧的冷媒也可能有一部分回流至冷却驱动部31的引导口312,从而形成在壳体1内的内循环。
可以理解地,由于壳体1的容纳腔为密闭空间,而冷却驱动部31位于该容纳腔内,根据热胀冷缩原理,当容纳腔内的气体由于受散热器32、主控板4上的电子元器件等发热部件的热耦合影响温度升高而不断膨胀时,其会形成上升气流而流向冷却驱动部31的引导口312,冷却驱动部31的引导口312处由于在不断吸入外部冷空气,从而形成下沉气流流向反光腔24及散热片组件322,即冷却驱动部31的冷却驱动口311输出的冷媒除来自于冷却驱动部31从外部吸入的冷却风之外,还有可能有一部分来自于壳体1的容纳腔内。
通风孔14的结构可以有多种,在此并没有限制,本实施例中通风孔14由若干个过孔141组成,且若干个过孔141围绕插孔13呈弧形阵列排布,以避免外部大的颗粒杂质进入到壳体1内。
壳体1包括底壳16、封盖7以及上盖17,上盖17卡扣于底壳16上,封盖7的一端与上盖17相卡接、另一端与底壳16相卡接,封盖7上具有所述的散热出口12,散热出口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散热出口12并排设于封盖7上,散热出口12用于将散热通道30过来的热风进行集中在一起后,再由冷媒吹送至散热出口12处并从散热出口12处散出,封盖7实现了集中出风,并可以有效防止外部热风进行回流。
底壳16、上盖17围合形成了所述的容纳腔11,进风孔15设于上盖17,进风孔15用于给冷却驱动部31提供进风,若干个过孔141其中一部分设于上盖17、另一部分设于底壳16。
请继续参阅图1至3,美容装置100还包括用于调节光源23功率的调节器8,壳体1还贯穿设有安装孔,调节器8安装于安装孔上并与主控板4电性连接,以便于随时调节光源23的亮度。
调节器8包括旋钮以及安装于主控板4上的档位开关,该档位开关为旋转式开关,内部有扭簧,旋钮安装于安装孔上并与档位开关转动连接,光源23的功率等级可分为四级,每旋转旋钮一次,光源23的亮度就发生一次改变,四个功率等级可依次进行循环,旋钮在每次旋转后都将重新回到初始状态,旋钮为旋转耳朵式结构,在触摸时更有机械感。
散热器32与主控板4之间还可以设有绝缘垫片,绝缘垫片具体可为麦拉片等绝缘材质制作,绝缘垫片可以起到高压绝缘作用,以避免主控板4与散热器32之间发生电传导。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美容装置100的工作原理:
光源23发出的光经过第一透光体21过滤后,再通过第二透光体5射出以给皮肤进行脱毛,此时,光源23将会散发热量,且光线作用于皮肤上的温度也将会导送至第二透光体5上,第二透光体5内热量传递到制冷件37上,再由制冷件37将热量传递给散热组件3上,以对第二透光体5进行降温;冷却驱动部31可输出冷媒,其中一部分冷媒通过第一冷媒驱动口3111进入到反光腔24内,并依次经过冷媒出口222和散热出口12,以带走反光腔24内的热量;另一部分冷媒通过第二冷媒驱动口3112给散热片3221进行散热,再将热量也由散热出口12排出,以带走散热片3221上的热量;
散热片组件322设于导热部321的一侧,其通过使散热器32与冷却驱动口311相对设置,并使得散热器32靠近冷却驱动口311的一端与冷却驱动口311之间具有缝隙H和/或散热器32与冷却驱动口311交错设置,以使冷却驱动口311输出的冷媒可流向导热部321背向所述散热片组件322的一侧,从而使得导热部321的两侧都有冷媒流通,加速了散热器32的热传导速度;
散热组件3设有用于安装出光组件2的冷却支架34,冷却支架34、冷却驱动部31以及散热器32均设于主控板4的同一侧,冷却支架34靠近冷却驱动口311一端的端部与冷却驱动口311之间具有供冷媒流通的流通间隙35,主控板4上与该流通间隙35相对的位置设置有镂空区域41,冷媒驱动口输出的冷媒依次经过流通间隙35、镂空区域41而流向主控板4背向冷却支架34的一侧,以对主控板4背向冷却支架34的一侧进行散热,进而降低壳体1内部的温度,从而使得该美容装置100的散热效果更好。可以理解,作为替代实施方式,镂空区域41也可以为缺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美容装置100具有如下的优点:
1、出光组件2和散热组件3都位于冷却驱动部31的旁侧,其中,冷却驱动部31的第一冷媒驱动口3111正对于反光腔24设置并与其连通,冷却驱动部31的第二冷媒驱动口3112正对于散热器32的过风通道323并与其连通,且过风通道233其从入风口至出风口的延伸方向与出光组件2的反光杯的长度方向平行,以上设置使得美容装置100内的部件结构紧凑,减小了美容装置100整机的体积。
2、第二透光体5从壳体1的头部外露与人体皮肤实际接触,使用户在使用美容装置100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第二透光体5冷敷的效果,从而降低用户因使用美容装置100产生的热量而产生的较强疼痛感。
3、第二透光体5采用晶体材质,可为蓝宝石材质,蓝宝石具有较强的导热性能,在降低光源23发出光线的热度同时保持光线的透光率。
4、制冷件37可为TEC半导体制冷片,其具有冷端和热端,其冷端与第二透光体5连接,热端与散热器32连接,只要冷、热端出现温差,热量便可不断地进行传递,从而能将热量不断地通过散热器32散发出去,能有效地提高美容装置100散热降温效果。
5、导热件391为柔性材质制作的导热垫,可以缓冲制冷件37与第二透光体5之间的碰撞,并具有传导第二透光体5的热量的作用。
6、在壳体1上安装有封盖7,多个散热出口12并排设于封盖7上,散热出口12用于将散热通道30过来热风进行集中在一起后,再由冷媒吹送至散热出口12处并从散热出口12处散出,封盖7实现了集中出风,并可以有效防止外部热风进行回流。
7、增设调节器8,调节器8可用于调节光源23的功率,以改变光源23的亮度,每旋转调节器8中旋钮一次,光源23的亮度就发生一次改变,四个功率等级可依次进行循环,旋钮在每次旋转后都将重新回到初始状态,旋钮为旋转耳朵式结构,在触摸时更有机械感。
8、散热出口12与冷媒出口222为错位设置,光源23所产生的光线将通过冷媒出口222直接射到壳体1的内壁上,而不会从散热出口12漏出。
9、美容装置100还包括脉冲键6,主控板4上的灯座给光源23提供直流电压,光源23优选为无丝灯管,但此时无丝灯管不会亮,反光杯22与主控板4电连接,反光杯22作为触发极,脉冲键6安装于壳体1上,脉冲键6与主控板4电性连接,按下脉冲键6,可以通过主控板4和反光杯22给无丝灯管一个高压脉冲时,激发控制无丝灯管亮,以使光源23能产生瞬时的光线,使美容装置100工作,不按压脉冲键6,光源23就不会亮。
10、散热组件3包括冷却驱动部31、散热器32及散热通道30,冷却驱动部31具有供冷媒输出的冷却驱动口311,散热器32包括导热部321及散热片组件322,散热片组件322设于导热部321的一侧;其通过使散热器32与冷却驱动口311相对设置,并使得散热器32靠近冷却驱动口311的一端与冷却驱动口311之间具有缝隙H和/或散热器32与冷却驱动口311交错设置,以使冷却驱动口311输出的冷媒可流向导热部321背向所述散热片组件322的一侧,从而导热部321的两侧都有冷媒流通,加速了散热器32的热传导速度,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美容装置100整体的散热效率。
11、散热组件3还包括设于散热出口12与散热器32之间的第二导风支架38,第二导风支架38具有与散热出口12、反光腔24及过风通道323的出风口3232均相连通的第二导风通道381,第二导风通道381的入口与散热器32的过风通道323及反光腔24连接,第二导风通道381的出口与散热出口12连接,以便于反光腔24以及过风通道323内的冷媒都可以流向散热出口1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容纳腔;
出光组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出光组件包括第一透光体、反光杯和光源,所述反光杯和所述第一透光体之间围合形成反光腔,所述光源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反光腔内;
散热组件,包括冷却驱动部、散热器,所述冷却驱动部、散热器与所述出光组件围合形成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被配置为使冷媒在其中流通,所述散热通道中的所述冷媒与所述反光腔热耦合;所述冷却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冷媒在所述散热通道内流动,所述冷却驱动部具有供所述冷媒输入的引导口及供所述冷媒输出的冷却驱动口;所述反光腔与所述冷却驱动口连通;所述散热器包括导热部及散热片组件,所述散热片组件设于所述导热部的一侧;
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冷却驱动口相对设置,所述散热器靠近所述冷却驱动口的一端与所述冷却驱动口之间具有缝隙和/或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冷却驱动口交错设置,以使所述冷却驱动口输出的冷媒可流向所述导热部背向所述散热片组件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导热部背向所述散热片组件的一侧且与所述冷却驱动部连接的第一导风支架,所述第一导风支架与所述导热部围合形成有与所述缝隙和/或所述冷却驱动口连通的第一导风通道,所述冷却驱动口输出的冷媒可经所述第一导风通道流向所述导热部背向所述散热片组件的一侧,所述散热通道包括所述第一导风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冷却驱动部的引导口与所述第一导风支架之间的第一挡风结构、设于所述散热器旁侧并与所述第一挡风结构围合形成引流通道的第二挡风结构,从所述第一导风通道输出的冷媒经所述引流通道流入所述冷却驱动部的引导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美容装置还包括主控板;所述出光组件、冷却驱动部、散热器均位于所述主控板的同一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出光组件的冷却支架,所述冷却支架与所述冷却驱动部、散热器均设于所述主控板的同一侧;
所述冷却支架靠近所述冷却驱动口一端的端部与所述冷却驱动口之间具有供冷媒流通的流通间隙,所述主控板上与该所述流通间隙相对的位置设置有镂空区域,所述冷媒驱动口输出的冷媒依次经过所述流通间隙、镂空区域而流向所述主控板背向所述冷却支架的一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出光组件的冷却支架,所述冷却支架具有容置内腔,所述出光组件部分位于所述容置内腔内;
所述冷却支架与所述散热片组件均位于所述导热部的同一侧,所述冷却支架靠近所述冷却驱动口一端的端部与所述冷却驱动部连接并形成有与所述冷却驱动口连通的冷媒流道,所述冷却驱动口输出的冷媒可经所述冷媒流道流向所述导热部背向所述冷却支架的另一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杯位于所述冷却支架的容置内腔,所述散热通道还包括连接所述反光腔的冷媒入口及设于所述反光杯上的冷媒出口;
所述冷媒出口设于所述反光杯沿长度方向远离所述冷却驱动部一端的端部,所述冷却支架靠近所述冷媒出口的一端的侧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供所述冷媒流通的窗口,所述冷媒出口输出的冷媒部分经所述窗口流向所述容置内腔外。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还包括连接所述反光腔的冷媒入口及设于所述反光杯上的冷媒出口,所述冷媒入口和所述冷却驱动口相邻且为相对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驱动口包括第一冷媒驱动口、第二冷媒驱动口,所述第一冷媒驱动口和所述第二冷媒驱动口为并排设置;
所述反光腔和所述第一冷媒驱动口相对设置,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第二冷媒驱动口相对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入口设于所述反光杯靠近所述第一冷媒驱动口一端的端面,所述冷媒出口设于所述反光杯与所述冷媒入口相对的另一端的端面。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入口和所述冷媒出口的截面面积相同。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组件包括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散热片,相邻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有用于供所述冷媒通过的过风通道,所述散热片组件与所述冷却驱动口相对设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风通道沿所述反光杯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美容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透光体背向所述反光杯的一侧的第二透光体,所述光源产生的光线依次透过所述第一透光体和所述第二透光体;
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第二透光体热耦合。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制冷件,所述制冷件具有冷端和热端,所述冷端与所述第二透光体热耦合;所述热端与所述散热器热耦合。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通道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上的散热出口,所述散热出口与所述反光腔及所述过风通道的出风口均连通,所述散热出口位于所述散热器背向所述冷却驱动部的一侧。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散热出口与所述散热器之间的第二导风支架,所述第二导风支架具有与所述散热出口、反光腔及所述过风通道的出风口均相连通的第二导风通道,所述第二导风通道的入口与所述散热器的过风通道及所述反光腔连接,所述第二导风通道的出口与所述散热出口连接;
从所述第二导风通道的入口至所述第二导风通道的出口,所述散热通道的横截面积趋减。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上设有含碳导热层,所述含碳导热层通过粘贴、电镀或喷涂的方式设于所述散热器上。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插设电源接口端子或电源线的插孔,所述壳体上靠近所述插孔的位置设置有通风孔;
所述通风孔由若干个过孔组成,且若干个所述过孔围绕所述插孔呈弧形阵列排布。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美容装置用于脱毛。
CN202222777340.8U 2022-10-20 2022-10-20 美容装置 Active CN2190706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77340.8U CN219070617U (zh) 2022-10-20 2022-10-20 美容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77340.8U CN219070617U (zh) 2022-10-20 2022-10-20 美容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70617U true CN219070617U (zh) 2023-05-26

Family

ID=86388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77340.8U Active CN219070617U (zh) 2022-10-20 2022-10-20 美容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706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226132U (ja) 携帯式脱毛装置
JP3246181U (ja) 脱毛器
CN111743622A (zh) 便携的脱毛仪
CN112155726A (zh) 脱毛仪
CN214908023U (zh) 家用脱毛仪
CN215384556U (zh) 便携式脱毛仪
EP3925561A1 (en) Depilator
CN219940780U (zh) 皮肤处理装置
CN219070617U (zh) 美容装置
CN111821019A (zh) 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
CN218045321U (zh) 一种可防止内部温度过高的脱毛仪
CN218773935U (zh) 一种可快速更换灯管的脱毛仪
CN219089629U (zh) 脱毛仪
CN218960917U (zh) 脱毛仪
CN219070618U (zh) 美容装置
WO2022082837A1 (zh) 脱毛仪
CN219461386U (zh) 一种美容装置
CN213190053U (zh) 脱毛仪
CN217138248U (zh) 美容仪
WO2023035547A1 (zh) 美容仪
CN219461384U (zh) 脱毛装置
CN217612532U (zh) 一种嫩肤仪
CN113729930A (zh) 一种脱毛仪
CN217793317U (zh) 脱毛装置
CN213190052U (zh) 便携脱毛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