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70489U - 美容仪 - Google Patents
美容仪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070489U CN220070489U CN202320490885.2U CN202320490885U CN220070489U CN 220070489 U CN220070489 U CN 220070489U CN 202320490885 U CN202320490885 U CN 202320490885U CN 220070489 U CN220070489 U CN 22007048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electrode
- heat dissipation
- mounting
- group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796 beauty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9000002537 cosmet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4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0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10000003491 sk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1
- 210000003811 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8000011282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102000008186 Collagen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4
- 108010035532 Collage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4
- 229920001436 collage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1976 improv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38 stim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10000004207 dermi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2615 epidermi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126 photothera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4932 little 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936 stimul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3813 thumb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1519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30113 Oedem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13 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712 anti-ag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815 fa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097 facial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2751 lymph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573 porcelai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263 repair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07 ATP 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51468 Actinopterygi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000016942 Elastin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10014258 Elasti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2193 Pai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50637 Skin tightnes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789 adipocyt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2 brigh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16 dilat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549 elast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85 leath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5816 nutrient absorption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68 penetrate the ski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29 re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69 regene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16 rejuve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94 sapphir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80 sapphi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94 skin elast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39 smooth wrinkle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51 stiffen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Radiation-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美容仪。该美容仪包括电极、散热件和壳体。壳体包括工作头和壳本体,壳本体在一端具有开口,工作头设于壳本体的开口处,电极安装于工作头,散热件安装在壳本体内。其中,散热件包括沿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散热本体以及朝散热本体的第一侧凸出的安装凸部,安装凸部位于壳本体的开口内,工作头与安装凸部连接。本申请实施例的美容仪通过设置散热件,可将工作头上的电子部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件行散发,从而降低工作头的温度。而且,通过直接将工作头与散热件连接,可简化壳体内部结构,且可使工作头离散热件更近,以便于散热。再者,散热件对工作头可起到支撑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美容仪。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一些美容仪通常采用射频(RF)技术。射频是一种电磁波,其具有能量,且具有穿透力。在使用美容仪时,射频穿过用户表皮、抵达真皮,且电磁能转化成热能,从而对真皮进行轻度的、可控的烧灼,以破坏真皮里现有的(尤其是略老化的)胶原蛋白,由此激发皮肤的修复机制,生产新的胶原蛋白来替代被热能损坏的胶原蛋白。
但是,由于美容仪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因此需要对美容仪进行散热。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提供一种美容仪,以解决美容仪的散热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美容仪。该美容仪包括电极、散热件和壳体。壳体包括工作头和壳本体,所述壳本体在一端具有开口,所述工作头设于所述壳本体的开口处,所述电极安装于所述工作头,所述散热件安装在壳本体内。其中,所述散热件包括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散热本体以及朝所述散热本体的第一侧凸出的安装凸部,所述安装凸部位于所述壳本体的开口内,所述工作头与所述安装凸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工作头包括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倾斜设置的顶板,所述顶板具有工作面,所述电极暴露于所述工作面,所述顶板与所述安装凸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凸部具有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倾斜设置的安装面,所述安装面朝向所述顶板设置,所述顶板连接于所述安装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面至少部分被配置为突出于所述开口;和/或,所述安装凸部具有与所述安装面倾斜设置的侧表面;所述侧表面朝向所述开口的内侧面,且与所述内侧面之间存在间隙;和/或,所述安装面与所述散热本体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0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包括镂空部,所述镂空部位于所述安装凸部和/或所述散热本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工作头包括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倾斜设置的顶板,所述顶板与所述安装凸部连接,所述安装凸部具有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倾斜设置的安装面和侧表面,所述安装面朝向所述顶板设置,所述镂空部贯穿所述侧表面与所述散热本体的第二侧的侧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镂空部包括第一镂空部和第二镂空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凸部包括具有所述安装面的安装板和连接所述散热本体和所述安装板的连接部,所述安装板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倾斜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呈三角形结构,其第一边与所述安装板连接,第二边与所述散热本体连接,第三边与所述安装凸部的安装面形成在85度至95度范围内的夹角;和/或,所述工作头上凸设有固连柱,所述安装板上设有连接孔,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固连柱连接,以使所述工作头与所述安装凸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本体远离所述安装凸部的一端靠近所述壳体的后侧板设置;和/或,所述散热本体远离所述安装凸部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前侧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侧板与所述后侧板均为长度方向上的弧形板,所述前侧板与所述后侧板之间的间距在所述壳体的尾部朝头部的方向上至少部分逐渐增大,以使:所述散热本体远离所述安装凸部的一端靠近所述壳体的后侧板设置,且所述散热本体远离所述安装凸部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前侧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美容仪还包括主控电路板,所述主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主控电路板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主控电路板安装在所述散热本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控电路板与所述散热本体间隔设置;和/或,所述主控电路板位于所述散热本体的第二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本体上设有支撑柱,所述主控电路板由所述支撑柱支撑而与所述散热本体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本体于所述开口的周缘处形成有容置槽,所述工作头包括顶板和连接于所述顶板周缘的环形侧板,所述电极安装于所述顶板和/或环形侧板,所述顶板和/或环形侧板与所述安装凸部连接,所述环形侧板的下端抵接于所述容置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本体包括前侧保护板、呈环形设置的连接板、以及连接于所述前侧保护板两侧的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所述连接板的外周缘连接于所述前侧保护板、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左侧板与右侧板的上侧缘均凸出于所述连接板,以在所述左侧板、右侧板与连接板之间形成所述容置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侧保护板、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与所述连接板一体连接;和/或,所述前侧保护板的上侧缘连接于所述连接板,所述壳本体还包括前盖,所述前盖设于所述前侧保护板的前侧面,所述前盖的上侧缘凸出于所述连接板,以用于形成所述容置槽;和/或,所述壳体还包括后侧板,所述后侧板与所述前侧保护板相对设置,所述后侧板的上侧缘凸出于所述连接板,以用于形成所述容置槽;所述连接板包括与所述前侧保护板相对设置的后板,所述后板、左侧板的后侧缘与右侧板的后侧缘之间形成有容纳槽,所述后侧板包括内壳后盖和设于所述内壳后盖的后侧的后盖,所述内壳后盖安装在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后盖的上侧缘凸出于所述连接板,以用于形成所述容置槽。和/或,所述连接板包括设于所述左侧板内侧的左板、设于所述右侧板内侧的右板、以及连接于所述前侧保护板的前板,所述左板与所述前板的连接处与所述顶板连接,和/或,所述右板与所述前板的连接处与所述顶板连接。和/或,所述环形侧板包括相对设置的前围板和后围板,所述前围板与所述顶板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和/或,所述前围板的凸设高度大于所述后围板的凸设高度;和/或,所述环形侧板包括相对设置的左围板和右围板,所述左围板与所述顶板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和/或,所述右围板与所述顶板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和/或,所述左围板的凸设高度从前向后逐渐减小,和/或,所述右围板的凸设高度从前向后逐渐减小;和/或,所述环形侧板的下端端面凸设有限位环凸,所述限位环凸抵接在所述容置槽内;和/或,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具有连接通孔的连接柱,所述顶板通过所述连接通孔与所述连接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板与所述连接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工作头通过第一紧固件与所述壳本体可拆卸地连接,并覆盖所述开口;和/或,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安装凸部与所述工作头可拆卸地连接;和/或,所述散热本体整体呈板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美容仪还包括冷敷件和制冷件,所述冷敷件具有接触面和传导面,所述接触面用于接触皮肤部位;所述制冷件的制冷侧与所述冷敷件的所述传导面热耦合,以对所述冷敷件降温,所述散热件与所述制冷件的发热侧热耦合,以对所述制冷件进行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敷件为透光晶体,所述透光晶体安装于所述工作头,所述接触面外露于所述工作头,所述传导面与所述接触面相对设置,所述制冷件设于所述传导面的远离所述接触面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凸部朝向所述透光晶体的一侧凸设有挡壁,所述挡壁围成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用于收容所述制冷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美容仪还包括按键电路板和主控电路板,所述主控电路板设置在所述散热本体的第二侧,所述按键电路板设置在所述散热本体的第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键电路板与所述安装凸部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主控电路板至少部分与所述安装凸部相对设置;和/或,所述散热本体与所述壳本体之间具有第一间隙,以容纳按键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前侧板的内侧面设有朝所述后侧板凸设的安装柱,所述散热本体远离所述安装凸部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安装柱,以使所述散热本体远离所述安装凸部的一端靠近所述壳体的后侧板设置,且所述散热本体远离所述安装凸部的一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壳体的前侧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工作面呈梯形或大致梯形;和/或,所述电极包括中心电极、上电极、右电极、下电极、左电极、上边沿电极、左边沿电极和右边沿电极;所述中心电极设置在所述工作面上,所述上电极、右电极、下电极和左电极设置在所述工作面上且围绕所述中心电极,所述上边沿电极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上边沿,所述左边沿电极和右边沿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顶板的左右边沿。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美容仪,其包括电极、散热件和壳体,壳体包括工作头和壳本体,所述壳本体在一端具有开口,工作头设于壳本体的开口处,所述电极安装于所述工作头,所述散热件安装在壳本体内;其中,所述散热件包括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散热本体以及朝所述散热本体的第一侧凸出的安装凸部,所述安装凸部位于所述壳本体的开口内,所述工作头与所述安装凸部连接;从而,本申请实施例的美容仪通过设置散热件,可将工作头上的电子部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件行散发,从而降低工作头的温度。
而且,通过直接将工作头与散热件连接,可利用散热件对工作头进行固定,或可利用工作头对散热件进行固定,这样可减少对工作头和/或散热件的进行固定的部件,从而可简化壳体内部结构,且可使工作头离散热件更近,以便于散热。再者,散热件对工作头可起到支撑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美容仪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美容仪的另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美容仪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美容仪沿A-A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美容仪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散热件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散热件的侧面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散热件的另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头部组件的放大分解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工作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剖视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功能按键在美容仪的把手上的布局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把手的立体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壳本体的局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壳本体的局部结构的另一个立体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壳本体的一个局部立体示意图,其主要显示连接板的结构;
图1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把手的平面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把手的剖视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把手的平面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把手的立体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把手的剖视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后盖和把手的立体示意图;
图23为图1所示美容仪中的壳本体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4为图2所示美容仪沿B-B的剖视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一个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局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另一个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电极的一种工作方式示意图;
图2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电极的另一种工作方式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美容仪、10-壳体、10A-工作头、10B-壳本体、10C-开口、10D-手持段、10E-扩张段、10F-连接板、10G-连接柱、10H-接合壁、10K-内侧面、101-尾部、102-头部、103-中间部分、11-顶板、110-工作面、111-前侧缘、112-后侧缘、11A-环形侧板、11B-侧壁、11C-限位环凸、12-前侧保护板、121-第一手持部、122-第一扩张部、123-安装柱、13-内壳后盖、131-第二手持部、132-第二扩张部、133-延伸部、134-安装孔、14-左侧板、141-突起部、142-凹部、15-右侧板、151-突起部、152-凹部、16-前盖、17-后盖、170-后侧面、171-曲面部分、172-手掌握持部、173-手指触摸部、174-凹陷部、175-连接孔、18-左支撑板、19-右支撑板、20-把手、21-连接柱、21A-第一连接柱、21B-第二连接柱、211-第一端、2111-连接部件、2112-连接凸柱、212-第二端、213-第二凹槽、214-加强筋、215-第一触发部、216-第二触发部、22-阻挡部、221-第一凹槽、23-限位空间、24-第一功能按键、241-开关键、242-功能选择键、26-第二功能按键、27-表面、30-电极、31-中心电极、32-上电极、33-右电极、34-下电极、35-左电极、36-上边沿电极、37-左边沿电极、38-右边沿电极、39-电极电路板、40-散热件、41-散热本体、410-支撑柱、411-通孔、42-安装凸部、420-安装面、421-安装板、422-挡壁、423-收容空间、424-连接孔、425-侧表面、43-镂空部、431-第一镂空部、432-第二镂空部、44-连接部、441-第一边、442-第二边、443-第三边、45-第一间隙、51-冷敷件、511-接触面、512-传导面、52-制冷件、53-第一导热硅胶、54-第二导热硅胶、61-按键电路板、62-按键、63-按键导光件、64-装饰按键板、71-主控电路板、81-充电接口、A1-长度方向、A2-宽度方向、A3-厚度方向、113-固连柱、116-固连凸部、104-容置槽、105-后板、106-左板、107-右板、108-前板、109-容纳槽、11D-前围板、11E-后围板、11F-左围板、11G-右围板、104A-连接通孔、114-连接凹槽、115-容纳凹槽、301-连接凸部、302-定位凸柱、72-EMS刺激电路、73-RF射频电路、B1-第一箭头方向、B2-第二箭头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他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解释本申请,本申请采用与方位相结合的方式对本申请的一些特征进行命名,以及对一些特征进行限定表述,如前侧板、后侧板、左板、右板、上端等,但这不用于对本申请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当本申请美容仪摆放/拿持姿态发生变化时,相应方位也会发生变化。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结合图1和图4对方位进行限定,如图1姿态下,工作面110用于贴合待处理皮肤(如脸部皮肤),以使电极30接触皮肤;此时,可将电极所在的一端定义为上端,另一端为下端;美容仪朝向人体的一侧即为前侧,远离人体的一侧即为后侧,基于此定义出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
还需要指出的时,本申请中,有时为了便于表述,也会将前后方向称之为壳体的厚度方向,左右方向称之为壳体的宽度方向,上下方向称之为长度方向。
参照图1至图5,其中图1和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美容仪的两个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美容仪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美容仪沿A-A的剖视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美容仪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本申请公开一种美容仪100,该美容仪100包括壳体10、电极30和散热件40。其中,壳体10包括工作头10A和壳本体10B,工作头10A与壳本体10B结合;壳体10用于提供结构支撑和安装空间。工作头10A也可称之为头盖。
壳本体10B在一端具有开口10C,电极30安装于工作头10A,散热件40安装在壳本体10B内,工作头10A设于壳本体10B的开口10C处,工作头10A与散热件40连接。
进一步地,散热件40可包括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A1延伸的散热本体41以及朝散热本体41的第一侧凸出的安装凸部42,安装凸部42位于壳本体10B的开口10C内,工作头10A与安装凸部42连接。散热本体41整体可呈板状。
电极30可连接脉冲产生电路,从而在电极30接触皮肤时,脉冲产生电路产生电/磁脉冲,以对皮肤进行保养等护理。电极30可包括RF电极,壳体10内可设有与电极30中的RF电极配合的RF电路。
电极30可选为18K镀金材质制成,如此可强化能量聚导。
电极30通常设有多个,如可包括RF电极,以深入肌肤、激活胶原、提拉紧致、提亮肤色、淡纹抚痕;也可包括EMS电极,以使肌肉振动,实现提拉塑形。
在本实施例中,该长度方向A1也为壳本体10B从具有开口的一端朝向另一端的方向,在此指出,如图4所示,当美容仪100直立设置时,该长度方向A1也是高度方向。
在上述实施例的美容仪100中,通过设置散热件40,因此可将工作头10A上的电子部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件40进行散发,从而降低工作头10A的温度。
而且,通过直接将工作头10A与散热件40连接,可利用散热件40对工作头10A进行固定,或可利用工作头10A对散热件40进行固定,这样可减少对工作头10A和/或散热件40的进行固定的部件,从而可简化壳体10内部结构。
且可使工作头10A离散热件40更近,以便于散热。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散热件40对工作头10A可起到支撑作用。
为了便于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效果,本申请还提出相关技术中的头盖与壳本体安装的结构,在该相关技术中,头盖安装在壳本体的开口处,但在头盖与壳本体之间还设有连接骨架,连接骨架与壳本体连接,散热件安装在连接骨架上,头盖遮盖连接骨架;但这样,会使得壳本体开口处的结构较复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4和图6所示,其中图6为本申请散热件40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工作头10A具有相对于长度方向A1倾斜设置的顶板11,顶板11具有工作面110,电极30暴露于工作面110。顶板11与安装凸部42连接。顶板11及其工作面110可呈梯形或大致梯形。通过顶板11与安装凸部42连接,可便于设置连接结构,提高连接便捷性。
安装凸部42具有相对于长度方向A1倾斜设置的安装面420,安装面420朝向顶板11设置,顶板11连接于安装面42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4至图6所示,工作头10A与安装凸部42可通过例如螺丝的紧固件进行安装固定。如,可使紧固件穿过安装凸部42后与工作头10A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4至图6所示,工作面110为美容仪100使用期间朝向且靠近、甚至贴合用户皮肤的表面。
安装面420与工作面110可基本平行。如此设置,可使得工作面110的面积较大,且便于工作头10A在安装凸部42上的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至图5所示,安装面420至少部分被配置为突出于开口10C。也就是说,安装凸部42插设在开口10C中且使得安装面420突出于开口10C。
以此方式,可使得安装面420更靠近工作头10A,便于安装凸部42与工作头10A的连接安装。而且,在美容仪100包括冷敷件51时,突出设置的安装面420更容易与冷敷件51导热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4至图6所示,安装凸部42具有与安装面420倾斜设置的侧表面425;侧表面425朝向开口10C的内侧面10K,且与内侧面10K之间存在间隙。
由于工作头10A与安装凸部42需要连接固定,因此通过形成此间隙可防止安装凸部42在安装于美容仪100中时与壳本体10B的开口10C处产生干涉。
在图4至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侧表面425包括连接部44的第三边的侧面与安装板421的侧面,该两个侧面可以位于同一平面,也可以处于不同的平面。安装板421的侧面与内侧面10K之间存在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图7为本申请散热件的侧面示意图;其中,安装面420与散热本体41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0度,例如可为40度、25度、20度、18度、10度等。从而,通过将安装面420与散热本体41的夹角设置成小于或等于40度,可以适应工作头10A的工作面110的倾斜布置,进而使得工作面110具有较大的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8所示,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散热件的另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散热件40包括镂空部43,镂空部43位于安装凸部42和/或散热本体41。镂空部43可为形成在散热件40中的缺口、凹陷、通孔等结构。从而,通过在安装凸部42上设置镂空部43,可增大散热面积,降低材料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8所示,镂空部43贯穿侧表面425与散热本体41的第二侧的侧面。通过如此设置镂空部43,在增大散热面积的同时便于制造散热件40时的脱模。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至图5所示,美容仪还包括冷敷组件,冷敷组件包括安装在顶板11上的冷敷件51和设于冷敷件51一侧面的制冷件52,制冷件52与散热件40导热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以及图9所示,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头部组件的放大分解示意图;其中,冷敷件51具有接触面511和传导面512,接触面511用于接触皮肤部位;制冷件52的制冷侧与冷敷件51的传导面512热耦合,以对冷敷件51降温,散热件40与制冷件52的发热侧热耦合,以对制冷件52进行散热。接触面511和传导面512可相对设置。为了促进热耦合,可在制冷件52与传导面512之间设置第一导热硅胶53,在制冷件52与安装凸部42之间设置第二导热硅胶54。在此指出,头部组件可包括工作头10A及安装在其上的各种部件,例如冷敷件51、制冷件52、电极30、电极电路板39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以及图9所示,冷敷件51为透光晶体,透光晶体安装于工作头10A,接触面511外露于工作头10A,传导面512与接触面511相对设置,制冷件52设于传导面512的远离接触面511的一侧。
美容仪100工作时,电极30放电,例如,产生射频或者微电流。
当射频美容时,电极30包括RF电极,可以通过RF电极发射rf射频波,rf射频波直接穿透到皮肤的深层组织(如真皮层),通过产生的高热能加热脂肪细胞和胶原组织,从而刺激皮肤胶原蛋白再生,达到美容的作用;但持续高温也会给人体带来不适。本申请中制冷件52能够将冷敷件51的温度降低,进而由冷敷件51对皮肤部位进行冷敷,从而减少皮肤的不适感。这样可以实现真皮层升温、激活胶原,表皮层降温、实现冰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6所示,安装凸部42朝向例如透光晶体的冷敷件51的一侧凸设有挡壁422,挡壁422围成收容空间423,收容空间423用于收容制冷件52。进一步地,收容空间423的底部可与安装面420齐平。通过设置挡壁422,可对制冷件52起到定位作用,从而方便组装过程中首先将制冷件52安装在安装凸部42的收容空间423内,再将安装凸部42与工作头10A连接安装。在采用第二导热硅胶54时,可将第二导热硅胶54设置在收容空间423内,使其与收容空间423的底部直接接触,再将制冷件52设置在第二导热硅胶54上。制冷件52的制冷侧可与挡壁422齐平或是高于挡壁422。挡壁422可呈方形框结构,以在四个侧面对制冷件52进行限位。另外,挡壁422可开设缺口,以供与制冷件52连接的导线从中通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8所示,散热件40可由铜或铝等具有散热性能的材料制成。当散热件40的材料为铜或铝时,散热件40具备良好的导热性能,以使制冷件52的热量能够通过散热件40得到有效散热,并且,制成散热件40的材料较为常见且较为便宜,从而有效减低了散热件40的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美容仪100还可包括按键电路板61和主控电路板71。主控电路板71设置在散热本体41的第二侧,按键电路板61设置在散热本体41的第一侧。通过在散热本体41的两侧分别设置按键电路板61和主控电路板71,可实现美容仪100内部件的合理布局,且可通过散热件40对按键电路板61和主控电路板71进行支撑。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美容仪100还可包括与按键电路板61接合的按键62、用于将按键电路板61上发出的光线朝着按键62导引的按键导光件63以及装饰按键板64。美容仪100还可包括充电接口81,充电接口81设置在美容仪100的尾部。美容仪100还可包括例如可充电电池的储能组件,储能组件与充电接口81连接,用于在经过充电后为美容仪100供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散热本体41与壳本体10B之间具有第一间隙45,以容纳按键组件。按键组件可包括按键电路板61、按键62和按键导光件63。从而,通过形成第一间隙45,可以容纳按键组件,使按键组件得到合理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按键组件的按键电路板61安装于散热本体41一侧面。例如,按键电路板61可安装于散热本体41的朝向前侧保护板12的侧面上。从而,散热本体41对按键电路板61可起到支撑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按键电路板61与安装凸部42在壳体1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主控电路板71至少部分与安装凸部42相对设置。通过将主控电路板71靠上设置,按键电路板61靠下设置,可有利于减薄壳体下端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安装凸部42包括具有所述安装面420的安装板421和连接散热本体41和安装板421的连接部44。安装板421相对于长度方向A1倾斜设置。
具体的,安装板421和散热本体41均为设置为大致矩形板状,连接部44则将安装凸部42和散热本体41连接,以便安装凸部42相对于散热本体41倾斜定向。通过设置连接部44,还用于将热量从安装凸部42传递至散热本体4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连接部44可呈三角形结构,其第一边441与安装板421连接,第二边442与散热本体41连接,第三边443与安装凸部42的安装面420形成在85度至95度范围内的夹角,例如可为85度、88度、90度、93度、95度等。
在此指出,这里的三角形结构是针对连接部44的侧视形状而言,第一边441、第二边442和第三边443实际上对应的都是连接部44的表面,只是这些表面在侧视图中以线条显示。以此方式,可便于结构设计,且使得连接部44具有适当的结构强度,以对安装凸部42起到支撑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8所示,散热件40包括镂空部43,镂空部43贯通连接部44和散热本体41。从而,通过形成镂空部43,可以用于容纳美容仪100的其他部件。另外,通过设置镂空部43,还可增大散热面积,降低材料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8所示,镂空部43包括第一镂空部431和第二镂空部432。通过设置两个镂空部43,可使得连接部44具有较为均匀的支撑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10和图25所示,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工作头10A的立体示意图;图2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一个局部结构示意图;例如螺丝的第二紧固件可穿过安装凸部42与工作头10A可拆卸地连接。
例如,工作头10A上凸设有固连柱113,安装板421上设有连接孔424,例如螺丝的第二紧固件可穿过连接孔424与固连柱113连接,以使工作头10A与安装凸部42连接。固连柱113内可具有孔,以供螺丝拧入;该孔可为螺纹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散热本体41远离安装凸部42的一端靠近壳体10的后侧板设置。例如,散热本体41远离安装凸部42的一端可与壳体10的内壳后盖13接触。通过如此设置,可使得散热本体41将热量传递给壳体10的内壳后盖13,进而传给壳体10的后盖17,以便向美容仪100外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4所示,散热本体41远离安装凸部42的一端与壳体10的前侧板连接。散热本体41远离安装凸部42的一端可通过例如螺丝的紧固件与壳体10的前侧保护板12连接。例如,壳体10的前侧板的内侧面设有朝后侧板凸设的安装柱123,散热本体41远离安装凸部42的一端安装于安装柱123,以使散热本体41远离安装凸部42的一端靠近壳体10的后侧板设置,且散热本体41远离安装凸部42的一端通过紧固件与壳体10的前侧板连接。散热本体41远离安装凸部42的一端可开设通孔411,可采用螺丝自通孔411拧入安装柱123内,实现散热本体41与前侧保护板12的连接。以此方式,可进一步减小壳体10的下端(或称尾部)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图6所示,第二紧固件穿过安装凸部42与工作头10A可拆卸地连接,以连接安装凸部42与工作头10A。例如,第二紧固件可为螺丝,用其穿过安装凸部42并拧入工作头10A即可实现二者的连接安装。通过采用工作头10A与安装凸部42的可拆卸连接,便于结构设计、部件组装和维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图6、图8、图10和图26所示,图2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局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安装凸部42上设有多个连接孔424;多个连接孔424分布在挡壁422周围,用于供第二紧固件从中穿过。工作头10A上可设置对应的固连柱113;从而,第二紧固件穿过连接孔424并拧入工作头10A的对应固连柱113即可实现二者的连接安装。连接孔424的数量可为至少三个,以使工作头10A与安装凸部42的连接较为稳固。在图示实施例中,连接孔424的数量为四个,他们分布在安装凸部42的两个相对侧,其中两个连接孔424可设置在挡壁422的两个边角附近。以此方式,可实现工作头10A与安装凸部42的可靠连接。此外,通过从开口10C的内侧穿设固连紧固件,可以将连接结构隐藏,提高美观度和密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7所示,美容仪100的主控电路板71设置于壳体10内,主控电路板71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A1延伸,主控电路板71安装在散热本体41上。散热本体41的延伸方向与主控电路板71的延伸方向可平行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控电路板71位于散热本体41的第二侧。通过在散热本体41的第二侧设置主控电路板71,可实现美容仪100内部件的合理布局,且可通过散热件40对主控电路板71进行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控电路板71与散热本体41间隔设置。以此方式,可防止或减少主控电路板71与散热本体41之间的热量传递。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8所示,散热本体41上设有支撑柱410,主控电路板71由支撑柱410支撑而与散热本体41间隔设置。通过如此设置,可避免散热本体41的热量传递给主控电路板7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该美容仪100还可包括把手20。壳体10可包括工作面110和后侧面170,后侧面170为与工作面110不平行而形成一定角度的表面。把手20可包括连接柱21和阻挡部22。连接柱21的第一端211连接在壳体10上。连接柱21的第一端211可安装在后侧面170,例如连接在壳体10的后盖17上,并使得连接柱21远离后侧面170延伸。阻挡部22连接在连接柱21的第二端212,且阻挡部22与壳体10的后侧面170之间形成用于供用户手指插入的限位空间23。在此指出,连接柱21和阻挡部22可为整体性结构;第二端212与阻挡部22之间可以不存在结构上的分界,也就是说,第二端212可被定义为连接柱21的靠近阻挡部22的任何部位。
在上述实施例的美容仪100中,通过在壳体10上设置把手20,使得用户便于拿持该美容仪100,以容易地实现通过推拉来移动美容仪100,进而通过工作面110在用户皮肤上的移动而对用户皮肤进行美容、护肤等各种处理。具体而言,用户使用美容仪100时,可先将相邻的两手指插入此限位空间23,且使得两个手指夹持连接柱21,同时可使其他手指握住壳体10,进而将手掌限位在阻挡部22和壳体10之间,从而能够通过手掌带动例如美容仪的美容仪100在脸部或其他皮肤部位移动,实现美容等皮肤处理。
容易理解的是,美容仪100的壳体10通常可被用户握持,而本申请中增设的把手20可增加持用方式。因此,用户可用多种方式对本申请美容仪100交替使用,避免单一方式造成的疲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把手20安装在后侧面170的中部偏上的位置。从而,本申请中把手20的使用方式,可使得用户手部作用位置离皮肤更近,从而便于使工作面110较均匀地作用于面部等皮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阻挡部22在远离壳体10的侧面设有第一功能按键24。第一功能按键24可为开关键。相应地,通过在阻挡部22上设置第一功能按键24,可方便用户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连接柱21可为空心结构,其内用于设置与第一功能按键24电连接的导线。所设置的导线可与第一功能按键24连接,穿过连接柱21的空心结构,再与美容仪100内部的电路板连接,从而可通过第一功能按键24控制美容仪100的开关。相应地,通过将连接柱21设置为空心结构,可有效利用把手20的结构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功能按键24可包括相邻设置的开关键241和功能选择键242。也就是说,在阻挡部22上的结构空间足够时,除了开关键241之外,还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功能选择键242。开关键241和功能选择键242的形状可根据阻挡部22的形状进行设计。在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设置一个开关键241和两个功能选择键242。
例如,第一功能按键24可包括触摸屏、机械按钮中的至少一种;也就是说,采用一个开关键241时,其可配置为触摸屏或机械按钮;采用多个功能选择键242时,各个功能选择键242可配置为触摸屏或机械按钮。再例如,当功能选择键242设置为多个时,一个功能选择键242可为启动美容仪100进行清洁模式操作的按键,一个功能选择键242可为启动美容仪100进行提拉模式操作的按键。相应地,触摸屏可提高操作的便捷性,机械按钮可提高操作的操作感;另外,通过将多个功能按键集成在阻挡部22的端面上,从而便于用户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后侧面170上可设置有第二功能按键26,第二功能按键26位于把手20靠近工作面110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二功能按键26位于把手20和工作面110之间。同样地,第二功能按键26可为一个或多个,并且第二功能按键26可包括触摸屏、机械按钮中的至少一种。相应地,这些第二功能按键26可设置成类似于鼠标的按键,从而可以在手指夹住把手20后一边将美容仪100在面部/身体皮肤游走,一边控制美容仪100的不同功能,从而操纵美容仪100工作,提高操作的便捷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阻挡部22为圆柱形。也就是说,阻挡部22可为具有较短长度的圆柱形,其在后侧面170上的投影为圆形或大致圆形。或者,如图13所示,其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把手的立体示意图;在此实施例中,阻挡部22为瓷枕形。也就是说,阻挡部22的远离连接柱21的表面27可设置为弧形面。此外,阻挡部22的朝向连接柱21的表面也可设置为弧形面。容易理解的是,圆柱形的阻挡部22便于结构设计和制作,瓷枕形的阻挡部22适合用户手指夹持。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4所示,连接柱21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10。例如,连接柱21的第一端211可插设在壳体10上,以实现可拆卸连接;或者,连接柱21的第一端211通过卡接结构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10上。连接柱21的第一端211也可以螺柱的结构拧紧在壳体10上,或者,连接柱21的第一端211可借助螺钉安装在壳体10上。通过这些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可使把手20能够取下,以在不使用美容仪100时方便收纳。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至图4所示,壳体10包括具有后侧面170的后盖17,后盖17包括设于后侧面170的凹陷部174。结合图20所示,连接柱21的第一端211设有连接部件2111,连接部件2111安装在凹陷部174内。可选地,连接部件2111整体呈扁平状设置,如大致呈板状。
进一步地,壳体10还包括内壳后盖13,内壳后盖13设置在后盖17的内侧;内壳后盖13限定安装孔134,凹陷部174插设在安装孔134内。具体的,连接部件2111远离连接柱21的侧面设有连接凸柱2112,凹陷部174的底部设有连接孔175,连接部件2111适配性地安装在凹陷部174内,连接凸柱2112插设于连接孔175内。例如,可用诸如螺钉的紧固件穿过连接孔175并拧入连接凸柱2112上的螺孔,从而将连接柱21安装在后盖17上。
通过设置凹陷部174与连接部件2111配合,可增加连接柱21与后盖17的接合面积,进而提高连接强度;而且,连接部件2111的朝向阻挡部22的表面还可与后侧面170平滑过渡,增加使用时的舒适性。安装孔134可在空间结构上对凹陷部174形成避让空间,同时还可通过凹陷部174与安装孔134的配合对后盖17起到限位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连接柱21内可设置有加强筋214。加强筋214可沿着连接柱21的长度方向延伸,并突出到连接柱21的空心结构内,其中加强筋214可与连接柱21采用相同材料且一体成型;或者,加强筋可为金属件,其可埋设成型在连接柱21内。加强筋214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其截面形状可为矩形、部分圆形等,只要能够起到加强结构的作用即可。多个加强筋214可沿着连接柱21内部空心的周向均匀分布。通过设置加强筋214,可提高连接柱21的结构强度,从而防止使用时受力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4所示,壳体10包括前盖16和后盖17,后盖17包括后侧面170。壳体10被配置为在美容仪100工作时,前盖16相对于后盖17更靠近用户待处理皮肤。如图2所示,至少在靠近工作面110的位置,后盖17在垂直于长度方向A1的宽度方向A2上的宽度大于前盖16的宽度。例如,在设置有把手20的位置附近,后盖17的宽度可大于前盖16的宽度。在此实施例中,通过将安装有把手20的后盖17的宽度设置成大于前盖16的宽度,可增加后盖17的面积,从而便于用户手掌对后盖17的接触和拿持。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4所示,后侧面170包括朝后凸起的曲面部分171,连接柱21设于曲面部分171。曲面部分171可包括弧面或者球面。从而,通过设置朝后凸起的曲面部分171,可便于与用户手掌的掌心面吻合,从而提高操作时的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4所示,连接柱21设于后侧面170的靠近工作面110的一端。也就是说,连接柱21在后侧面170上的设置位置靠近工作面110。以此方式,便于用户将对皮肤处理装置的作用力施加在靠近工作面110的部位,从而可更省力地对皮肤处理装置进行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图4所示,壳体10包括具有顶板11的工作头10A以及相对设置的前侧保护板12和内壳后盖13,壳体10被配置为在美容仪100工作时,前侧保护板12位于内壳后盖13朝向人体的一侧,即是说前侧保护板12相对于内壳后盖13更靠近用户待处理皮肤。顶板11可呈平板形状,其远离尾部101的一侧形成工作面110。壳体10还包括相对设置且连接在前侧保护板12和内壳后盖13之间的左侧板14和右侧板15。左侧板14和右侧板15可设置成与前侧保护板12垂直或倾斜。前侧保护板12、左侧板14和右侧板15可为一体成型结构,其整体可称为内壳骨架,并且可具有开口10C。该内壳骨架、呈环形设置的连接板10F、前盖16、内壳后盖13以及后盖17可构成壳本体10B。
通过设置前侧保护板12、内壳后盖13、左侧板14和右侧板15,便于构成结构框架,以便支撑顶板11,且这些侧板围成的容纳空间可用于安装内部部件。
相应地,前盖16可设置在前侧保护板12上,后盖17可设置在内壳后盖13上。
当美容仪100包括后盖17时,后侧面170位于后盖17上;当美容仪100不包括后盖17,而是包括内壳后盖13时,后侧面170位于内壳后盖13上。
其中,通过将前侧保护板12、左侧板14和右侧板15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便于结构制作和安装。
内壳骨架可起到主要的结构支撑作用,后盖17和前盖16起到辅助的结构支撑作用,并且还可起到装饰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所示,美容仪100还可包括左支撑板18和右支撑板19,左支撑板18和右支撑板19安装在壳体10内且设置在左侧板14和右侧板15之间。通过设置左支撑板18和右支撑板19,一方面可以在其上设置例如电路板等部件,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壳体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至图5所示,工作头10A通过第一紧固件与壳本体10B可拆卸地连接,并覆盖开口10C。第一紧固件可为螺丝,用其穿过壳本体10B并拧入工作头10A即可实现二者的连接安装。通过采用工作头10A与壳本体10B的可拆卸连接,便于结构设计、部件组装和维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图14所示,图1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壳本体10B的局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其中,壳本体10B包括具有开口10C的连接板10F,连接板10F上设有多个连接柱10G;多个连接柱10G分布在开口10C周围,用于供例如螺丝的第一紧固件从中穿过。连接柱10G可设为中空结构,工作头10A上可设置对应的连接柱;从而,第一紧固件穿过连接柱10G并拧入工作头10A的对应连接柱(即一固连凸部116)即可实现二者的连接安装。连接柱10G的数量可为至少三个,以使工作头10A与壳本体10B的连接较为稳固。在图示实施例中,连接柱10G的数量为四个,他们分布在开口10C的四个边角附近。以此方式,可实现工作头10A与壳本体10B的可靠连接。另外,通过从连接板10F的底部穿设固连紧固件,可以将连接结构隐藏,提高美观度和密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9和图14所示,壳本体10B包括自连接板10F朝工作头10A延伸的接合壁10H,接合壁10H与工作头10A的侧壁11B接触配合;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接合壁10H为左侧板或右侧板的上端形成,且用于形成容置槽104。例如,接合壁10H的顶端面可与侧壁11B的下端面抵接接触,实现二者的接触配合。进一步地,工作头10A的侧壁11B还可在内侧向下延伸形成限位环凸11C;组装时,限位环凸11C的外侧面可与接合壁10H的内侧面接触配合。由于限位环凸11C的设置,因此接合壁10H设置成自连接板10F朝工作头10A延伸一定高度,该高度可与限位环凸11C的高度相等或者略高,接合壁10H的高度还可与连接柱10G具有同样高度。以此方式,可将工作头10A更稳固地安装在壳本体10B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4所示,工作面110与长度方向A1呈倾斜设置。由于将工作面110与长度方向A1呈倾斜设置,使得工作面110与前侧保护板12和内壳后盖13均构成倾斜的角度;因此,相比于与前侧保护板12和内壳后盖13均垂直的工作面110,本申请可以使得工作面110具有较大的面积,从而可以设置比较多的电极30,或者使单个电极30的面积较大,以实现较好的美容效果。而且,更容易与把手的新增持用方式配合,以提高使用的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上倾斜角度可选为小于或等于45度,如小于或等于30度,且大于或等于10度,如可选为12度、15度、18度、20度、25度等。选择合适的倾斜角度,一方面可具有较大的工作面,另一方面在采用新增持用方式时较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避免胳膊抬起高度过高,提高/确保使用的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4所示,壳体10包括顶板11以及相对设置的前侧板和后侧板。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前侧板可以为单一板体,也可以为层叠设置的板组件,如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前侧板包括前侧保护板12和前盖16,后侧板包括内壳后盖13和后盖17。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中的前侧板可包括前侧保护板12和前盖16中的至少一个,后侧板可包括内壳后盖13和后盖17中的至少一个。
在本申请给出的实施例中,前侧板包括前侧保护板12,后侧板包括内壳后盖13,且前侧保护板12构成了前侧板的主体结构,内壳后盖13构成了后侧板的主体结构,所以在本文的一些描述中,有时也会用前侧保护板12来表征前侧板,用内壳后盖13来表征后侧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4所示,前侧板与后侧板均为长度方向A1上的弧形板,前侧板与后侧板之间的间距在壳体的尾部101朝头部102的方向上至少部分逐渐增大,以使:散热本体41远离安装凸部42的一端靠近壳体10的后侧板设置,且散热本体41远离安装凸部42的一端与壳体10的前侧板连接。
美容仪100设置成在工作时使前侧保护板12朝向用户皮肤,顶板11具有工作面110,电极30安装于顶板11并暴露于工作面110。壳体10具有长度方向A1,顶板11位于壳体的头部102,前侧板与后侧板均为长度方向A1上的弧形板,前侧板与后侧板之间的间距在壳体的尾部101朝头部102的方向上至少部分逐渐增大。内壳后盖13的上端在长度方向A1上凸出于前侧保护板12的上端,顶板11的前侧缘111支撑于前侧保护板12的上端,顶板11的后侧缘112支撑于内壳后盖13的上端,以使工作面110与长度方向A1呈倾斜设置。
其中,沿着垂直于长度方向A1的厚度方向A3,前侧保护板12与内壳后盖13之间形成间距。顶板11的前侧缘111可直接或间接支撑于前侧保护板12的上端,顶板11的后侧缘112可直接或间接支撑于内壳后盖13的上端;在图示实施例中,顶板11的前侧缘111间接支撑于前侧保护板12的上端,顶板11的后侧缘112间接支撑于内壳后盖13的上端;也就是说,顶板11的前侧缘111通过与顶板连接的环形侧板11A支撑于前侧保护板12的上端,顶板11的后侧缘112通过环形侧板11A支撑于内壳后盖13的上端。环形侧板11A自顶板11的周缘朝顶板11的同一侧延伸,以和顶板11围成收容空间。
在上述实施例的美容仪100中,由于前侧保护板12与内壳后盖13之间的间距由尾部101至头部102至少部分逐渐增大,使得前侧板上端与后侧板上端之间的间距大于前侧板下端与后侧板下端之间的间距,且使后侧板的上端在长度方向A1上凸出于前侧板的上端,以将工作面110与长度方向A1呈倾斜设置,如此,可使的工作面110具有较大的面积,从而可以设置比较多的电极30,或者使单个电极30的面积较大,以实现较好的美容效果;且壳体10靠近尾部101的下端便于手持。
在上述实施例的美容仪100中,工作面110与前侧保护板12和内壳后盖13均构成倾斜的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4和图15所示,图1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壳本体10B的局部结构的另一个立体示意图;壳本体10B于开口10C的周缘处形成有容置槽104。再结合图9和图10所示,工作头10A包括顶板11和连接于顶板11周缘的环形侧板11A,电极30安装于顶板11和/或环形侧板11A(如上边沿电极36、左边沿电极37和右边沿电极38安装在顶板11与环形侧板11A的连接处),顶板11和/或环形侧板11A与安装凸部42连接,环形侧板11A的下端抵接于容置槽104内。
以此方式,可将工作头10A更稳固地安装在壳本体10B上。
需要说明的,本申请通过以上方式将工作头10A安装在壳本体的开口处,又使散热件40与工作头10A连接,而散热件40固定安装在壳本体10B内,这样既可以借助散热件40对工作头10A进行固定,又可以借助工作头10A对散热件40进行固定,使得散热件40、工作头10A、和壳本体10B三者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简单而又稳固的安装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4和图15所示,壳本体10B可包括前侧保护板12、呈环形设置的连接板10F、以及连接于前侧保护板12两侧的左侧板14和右侧板15,连接板10F位于左侧板14和右侧板15之间,连接板10F的外周缘连接于前侧保护板12、左侧板14和右侧板15。左侧板14与右侧板15的上侧缘均凸出于连接板10F,以在左侧板14、右侧板15与连接板10F之间形成容置槽104。
如此,利用壳本体的骨架结构(前侧保护板12、左侧板14和右侧板15)与连接板10F形成容置槽104,使得容置槽104的结构简单;而且通过形成容置槽104,可将工作头10A更稳固地安装在壳本体10B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4和图15所示,前侧保护板12、左侧板14、右侧板15与连接板10F一体连接,如此可采用一体注塑的方式制作该部件。以此方式,便于结构设计和制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14和图15所示,前侧保护板12的上侧缘连接于连接板10F,壳本体10B还包括前盖16,前盖16设于前侧保护板12的前侧面,前盖16的上侧缘凸出于连接板10F,以用于形成容置槽104。如此,可通过前盖16隐藏环形侧板11A的下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14和图15和图16所示,图1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壳本体的一个局部立体示意图,其主要显示连接板10F的结构;壳体10还包括后侧板,后侧板与前侧保护板12相对设置,后侧板的上侧缘凸出于连接板10F,以用于形成容置槽104。连接板10F包括与前侧保护板12相对设置的后板105,后板105、左侧板14的后侧缘与右侧板15的后侧缘之间形成有容纳槽109。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14和图15所示,后侧板包括内壳后盖13和设于内壳后盖13的后侧的后盖17,内壳后盖13安装在容纳槽109内,后盖17的上侧缘凸出于连接板10F,以用于形成容置槽104。
如此,利用连接板形成容纳槽109,以便于安装内壳后盖13;且,可利用后盖17的上侧缘隐藏环形侧板11A的下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4、图15和图16所示,连接板10F包括设于左侧板14内侧的左板106、设于右侧板15内侧的右板107、以及连接于前侧保护板12的前板108,左板106与前板108的连接处可与顶板11连接。右板107与前板108的连接处可与顶板11连接。
例如,结合图10所示,可通过紧固件(如,例如螺丝的第一紧固件)穿过左板106与前板108的连接处与顶板11的固连凸部116连接,可通过紧固件穿过右板107与前板108的连接处可与顶板11的固连凸部116连接。具体的,左板106与前板108的连接处形成有一连接柱10G,该连接柱10G对应设有一固连凸部116,可通过紧固件穿过该连接柱10G与该连接柱10G对应的固连凸部116连接。
例如,右板107与前板108的连接处形成有一连接柱10G,该连接柱10G对应设有一固连凸部116,可通过紧固件穿过该连接柱10G与该连接柱10G对应的固连凸部116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和图10所示,环形侧板11A包括相对设置的前围板11D和后围板11E,前围板11D与顶板11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例如可为92度、95度、100度、110度等。
如此,可便于前围板11D与前侧板光滑过渡。
可选地,前围板11D的凸设高度大于后围板11E的凸设高度。
如此,可便于设置头盖与壳本体的连接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和图10所示,环形侧板11A包括相对设置的左围板11F和右围板11G,左围板11F与顶板11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例如可为92度、95度、100度、110度等。右围板11G与顶板11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例如可为92度、95度、100度、110度等。
如此,可使前围板11D、左围板11F和右围板11G均与与顶板11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可便于工作面贴合皮肤。
在一些实施例中,左围板11F的凸设高度从前向后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右围板11G的凸设高度从前向后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图10、图11和图14所示,图1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剖视示意图;环形侧板11A的下端端面凸设有限位环凸11C,限位环凸11C抵接在容置槽104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图14、图16所示,顶板11与连接板10F连接。例如,连接板10F上设有具有连接通孔104A的连接柱10G,顶板11通过连接通孔104A与连接板10F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图10、图11、图14和图16所示,壳本体10B于开口10C的周缘处形成有容置槽104,工作头10A包括顶板11和连接于顶板11周缘的环形侧板11A,电极30安装于顶板11和/或环形侧板11A。工作头10A的内侧面凸设有固连凸部116,固连凸部116与容置槽104的底部连接,环形侧板11A的下端抵接于容置槽104内。
本申请中,通过在壳本体的所述开口10C处形成有容置槽,并通过在工作头10A的内侧面设置固连凸部,以与容置槽的底部连接,可对工作头与壳本体在两者相互远离的方向上限位;同时,通过使环形侧板的下端抵接于所述容置槽内,可对工作头与壳本体在两者相互靠近的方向上限位。
如此这样可将工作头固定安装在壳本体的开口处,而且,通过在壳本体开口处形成容置槽,以与工作头上的固连凸部配合,可使固连凸部设置在工作头的内侧面,从而可以增大固连凸部的设计空间,从而有利于增加固连凸部的尺寸,从而可以提高固连凸部的结构强度,以降低其在装配或拆卸时的损坏风险。
而且,由于可以增大固连凸部的设计空间,可以将固连凸部设计为具有螺纹孔的固连柱。
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置槽104的底部设有连接通孔104A,紧固件穿过连接通孔104A与固连凸部116螺纹连接。从容置槽的底部穿设固连紧固件,可以将该连接结构隐藏,提高美观度和密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连凸部116可为固连柱。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固连凸部116为弹性卡扣,容置槽104的底部形成有与弹性卡扣配合作用的扣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顶板11相对于壳体的长度方向A1倾斜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连凸部116设于顶板11的内侧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和图4所示,环形侧板11A的外周侧面与壳本体10B的外周侧面过渡连接。以此方式,可使得美容仪的头部表面较为顺滑,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图5和图9所示,环形侧板11A的下端端面凸设有限位环凸11C,限位环凸11C适配抵接在容置槽104内。工作头10A的侧壁11B可在内侧向下延伸形成限位环凸11C。由于限位环凸11C的设置,可将工作头10A更稳固地安装在壳本体10B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4、图9、图28和图29所示,图2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电极的一种工作方式示意图;图2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电极的另一种工作方式示意图;美容仪100可包括电刺激组件,电刺激组件包括EMS刺激电路72、RF射频电路73和均设于工作头10A的第一组电极、第二组电极和第三组电极,第一组电极均分别与EMS刺激电路72和RF射频电路73连接;第二组电极包括多个第二电极,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均与所述RF射频电路73连接和/或与所述EMS刺激电路(72)连接,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围绕第一组电极间隔分布;第三组电极包括多个第三电极,所述多个第三电极均与所述EMS刺激电路(72)连接,所述多个第三电极围绕所述第二组电极间隔分布。EMS刺激电路72和RF射频电路73可设置在主控电路板71上。
第一组电极与第二组电极可形成RF射频回路,以对皮肤进行射频美容。如图28所示,RF可沿第一箭头方向B1自内而外喷射,例如从第一组电极经皮肤向第二组电极喷射;或者,RF也可以自外而内喷射,从而形成泉涌式射频能量场进行美容。
可以理解,射频可穿过表皮,抵达真皮,使得电磁能转化成热能,可轻度的、可控的烧灼真皮,破坏真皮里现有的(略老化的)胶原蛋白,从而激发皮肤的修复机制,生产新的胶原蛋白来替代被热能损坏的胶原蛋白。
第一组电极与第三组电极可形成EMS刺激回路,以对皮肤进行微电流美容。如图29所示,EMS可沿第二箭头方向B2自内而外喷射,例如从第一组电极经皮肤向第三组电极喷射;或者,EMS也可以自外而内喷射。
可以理解,EMS,即微电流,微电流是一种低电平电流,可以通过皮肤和组织向面部肌肉发出柔和的电波来刺激面部,微电流可刺激ATP的产生(或者说,微电流是使用微电流来刺激肌肉运动并加速脸部胶原蛋白的合成),刺激面部肌肉的活力并促进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产生,这样使用弱电流刺激肌肉和淋巴以收缩肌肉,以达到减轻水肿、提拉紧绷的效果。
而且,本申请中,通过使多个第二电极围绕第一组电极设置,可使多个第二电极与第一组电极形成泉涌式射频能量场;通过使多个第三电极围绕第二组电极设置,可使多个第三电极与第一组电极形成泉涌式微电流能量场;且在EMS和RF射频交替或同时使用的情况下,由于共用第一组电极,可使得微电流能量场覆盖射频能量场,从而可实现相互促进的作用。
本申请美容仪100,既有射频功能,可以将能量聚焦于真皮层,刺激胶原蛋白再生紧致肌肤;还有EMS微电流刺激功能,使用弱电流刺激肌肉和淋巴以收缩肌肉,以达到减轻水肿,提拉紧绷的效果;当配合护肤品和针对性抗衰精华使用时,EMS微电流则还可以打开皮肤表面通道,加速营养物质吸收。
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均与所述EMS刺激电路72连接时,可使多个第二电极与第一组电极形成泉涌式EMS能量场;RF功能通过其他电极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9、图27、图28和图29所示,第一组电极包括一环形电极31。可以理解,由于环形电极处于中心,在便携式美容仪上的尺寸一般较小,将其设置为一体式的环形电极,可使环形电极具有相对较大的尺寸(相较于再分成多个小电极),可避免电流在小电极上聚集,以避免造成刺痛。
具体的,环形电极可为中心电极31。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环形电极也可以为分布呈环状的多个小电极。
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9、图27、图28和图29所示,图2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另一个局部结构示意图;美容仪100还包括冷敷件51,冷敷件51包括安装于工作头10A透光晶体,例如中心电极31的环形电极围绕透光晶体设置。可选地,中心电极31抵接所述透光晶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9、图27、图28和图29所示,所述环形电极为多边形环状,所述第二电极的数量与所述环形电极的边数相同,多个所述第二电极分别对应所述环形电极的一边设置,以此方式,环形电极的每一极边可以与对应的第二电极配合形成RF能量场,以便于能量分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9、图27、图28和图29所示,环形电极为四边形环状。第二电极的数量可为四个,四个第二电极分别对应环形电极的一边设置。四个第二电极可分别为上电极32、右电极33、下电极34、左电极35。以此方式,环形电极的每一极边可以与对应的第二电极配合形成RF能量场,以便于能量分配。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环形电极也可为圆环形状。
为了便于解释本申请,结合图25所示,第二电极的数量为3个,分别为上电极32、右电极33、和左电极35,该三个电极均与RF电路连接,但下电极34不与RF电路连接,此时也形成本申请所称的“所述第二组电极包括多个第二电极,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均与所述RF射频电路(73)连接,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围绕所述第一组电极间隔分布”。即是说,本申请所限定的围绕,包括全部围绕和半围绕。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9、图27、图28和图29所示,环形电极为四边形环状,第三电极的数量可为三个,三个第三电极分别对应环形电极的其中三边中的一边设置。三个第三电极可分别为上边沿电极36、左边沿电极37和右边沿电极38。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9、图27、图28和图29所示,环形电极为四边形环状,第二电极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二电极分别对应环形电极的一边设置,四个第二电极分别为上电极32、右电极33、下电极34、左电极35;第三电极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第三电极分别对应环形电极的其中三边中的一边设置,第三电极设于工作头10A的边缘处,三个第三电极分别为上边沿电极36、左边沿电极37和右边沿电极38。
上边沿电极36可为弧形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9、图27、图28和图29所示,工作头10A具有与壳体10的长度方向A1倾斜设置的工作面110,第一组电极和第二组电极安装在工作面110上,工作面110的上侧宽度大于下侧宽度。四个第二电极分别为上电极32、右电极33、下电极34、左电极35,上电极32的长度大于下电极34的长度。上电极32可为弧形电极。
可以理解,上边沿电极36和上电极32的长度较长,将其设置为弧形,可便于能量汇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电极的两端设有向上的折弯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形电极包括上极边和下极边,上极边的长度大于下极边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形电极可呈梯形设置或大致呈梯形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二电极中至少部分第二电极与EMS刺激电路72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9、图27、图28和图29所示,第二电极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二电极分别为上电极32、右电极33、下电极34、左电极35;第三电极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第三电极分别为上边沿电极36、左边沿电极37和右边沿电极38,上电极32与上边沿电极36对应设置,右电极33与右边沿电极38对应设置,左电极35与左边沿电极37对应设置;上电极32、右电极33、和左电极35中的至少一个与EMS刺激电路72连接。如,上电极32与上边沿电极36可配合形成EMS回路,以可以用于去除法令纹;和/或,右电极33与右边沿电极38可配合形成EMS回路,以可以用于去除法令纹。
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图28和图29所示,环形电极包括上极边、左极边、右极边和下极边,四个第二电极分别为上电极32、右电极33、下电极34和左电极35,第三电极的数量为三个,第三电极设于工作头10A的边缘处,三个第三电极分别为上边沿电极36、左边沿电极37和右边沿电极38。
上极边与上电极32和上边沿电极36对应设置,左极边与左电极35和左边沿电极37对应设置,右极边与右电极33和右边沿电极38对应设置,下极边与下电极34对应设置。
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图28和图29所示,上极边与上电极32之间的间距大于上电极32与上边沿电极36之间的间距;和/或,左极边与左电极35之间的间距大于左电极35与左边沿电极37之间的间距;和/或,右极边与右电极33之间的间距大于右电极33与右边沿电极38之间的间距。
可以理解,RF能量较大,可使RF电极对(如上极边与上电极32,左极边与左电极35,右极边与右电极33)间距较大,以可以覆盖较大的美容面积;EMS能量小,可使EMS电极对,如上电极32与上边沿电极36,间距较小,以可对特定部位,如具有法令纹的部位,进行ems美容。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形电极为多边形环状,多个所述第二电极中至少部分所示第二电极与所述环形电极的边一一对应设置。即是说,当第二电极的数量大于环形电极的边数时,只需要部分第二电极环形电极的边一一对应设置即可。
所述环形电极为多边形环状,多个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环形电极至少部分的边一一对应设置。即是说,当第二电极的数量小于环形电极的边数时,只需要所述环形电极至少部分的边与多个所述第二电极一一对应设置。
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9所示,第一组电极、第二组电极和第三组电极通过紧固件安装在工作头10A上。此处以第一组电极进行举例说明,其中第一组电极为中心电极31,中心电极31通过例如螺丝的紧固件安装在工作头10A上。紧固件可从工作头10A的内侧穿过工作头10A并拧紧在中心电极31中,从而将二者固定。
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图5和图9所示,第一组电极、第二组电极和第三组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连接凸部301,工作头10A设有连接凹槽114,连接凸部301插设在连接凹槽114中,并通过紧固件将连接凸部301固定在连接凹槽114中。此处以第一组电极进行举例说明,其中第一组电极为中心电极31,中心电极31朝向工作头10A的一侧设有连接凸部301,连接凸部301可为凸柱的形状,连接凹槽114可为形成在工作头10A的凸柱结构内的凹槽;以此方式,连接凸部301插设在连接凹槽114中,并通过例如螺丝的紧固件从工作头10A的内侧穿过工作头10A并拧紧在中心电极31中,从而将二者固定。连接凹槽114形成在凸柱结构内,从而可以对连接凸部301起到较好的导引和定位作用。
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9所示,第一组电极、第二组电极和第三组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定位凸柱302,定位凸柱302插设在工作头10A内。此处以第三组电极中的上边沿电极36进行举例说明,其中上边沿电极36具有定位凸柱302,工作头10A上开设与定位凸柱302匹配的定位孔;以此方式,定位凸柱302插设在工作头10A的定位孔内,从而通过定位凸柱302与定位孔的插设配合将上边沿电极36进行定位,进而防止上边沿电极36相对于工作头10A移动。定位凸柱302的结构适用于电极长度较长的情况,从而主要可设置在第三组电极上;第一组电极、第二组电极可视情况采用或不采用。
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9所示,工作头10A设有容纳凹槽115,第一组电极、第二组电极和第三组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由容纳凹槽115收容。此处以第二组电极中的上电极32进行举例说明,其中工作头10A设有与上电极32的底部在结构上互补的容纳凹槽115,从而可通过容纳凹槽115收容上电极32,以对上电极32起到辅助定位的作用。
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9所示,美容仪100的电极电路板39设置在工作头10A的与第一组电极、第二组电极和第三组电极相背的一侧;第一组电极、第二组电极和第三组电极中的至少一个通过紧固件与电极电路板39固定连接。电极电路板39可用于对电极固定和转接。此处以第二组电极中的下电极34进行举例说明,其中电极电路板39设置在工作头10A的内侧,通过例如螺丝的紧固件从工作头10A的内侧依次穿过电极电路板39和工作头10A并拧紧在中心电极31中,从而将三者固定。第一组电极、第二组电极和第三组电极均可通过紧固件与电极电路板39固定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电极、第二组电极可通过紧固件与电极电路板39固定连接;第三组电极仅通过紧固件与工作头10A连接固定,第三组电极中的连接凸部301和定位凸柱302可设置成相对于工作面110倾斜,以方便采用紧固件进行安装固定。
在此指出,用于连接电极与工作头10A的紧固件可为导电材质,以能够将电流传输给电极,或是接收电极的电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工作面110的面积范围为6平方厘米至15平方厘米,例如可为6、8、10、12、13、15平方厘米等。在此指出,工作面110的面积为其外周缘所围成的整体面积。如此设置,使得工作面110的面积较大,从而可以设置比较多的电极30。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工作面110与长度方向A1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5度,例如可为45度、42度、40度、38度、35度、32度、30度、25度、20度、18度、15度、10度等。进一步地,工作面110与长度方向A1的夹角可设置成大于或等于15度,且小于或等于40度。再进一步地,工作面110与长度方向A1的夹角可设置成大于或等于18度,且小于或等于35度。
可以理解,当美容仪100工作时,用户左手/右手拿持壳体,使工作面贴合用户脸部待处理皮肤,当工作面110与长度方向A1的夹角越大,用户的手就需要抬得越高,从而容易疲惫;但若该夹角越小,则容易使工作面与前侧板的前侧面的夹角越小,不利于工作面110贴合皮肤。本申请中,可将工作面110与长度方向A1的夹角设置为小于或等于40度,且大于或等于15度,既可以避免用户手抬得过高,又可以便于工作面与皮肤贴合。
而且,通过将工作面110与长度方向A1的夹角设置成小于或等于40度,可以使得工作面110具有较大的面积。容易理解的是,这一夹角设置的越小,则所形成的工作面110的面积越大。
而且,本申请中,通过使前侧板设计成弧形板,且其上端向前弯曲,工作面与长度方向A1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5度,可使得工作面与前面板的前侧面上端具有较大的夹角,从而可便于工作面与皮肤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和图4所示,壳体10从尾部101到头部102包括手持段10D和扩张段10E;随着逐渐远离尾部101,也就是在壳体的尾部101朝头部102的方向上,前侧保护板12与内壳后盖13在手持段10D中的间距变大速度小于前侧保护板12与内壳后盖13在扩张段10E中的间距变大速度。手持段10D的横截面尺寸可恒定或随着远离尾部101而逐渐增加,其用于供用户用手握持。扩张段10E的横截面尺寸设置成随着远离尾部101而逐渐增加。相应地,通过将手持段10D的间距设置成不变或变化较缓,从而便于用户握持;扩张段10E的间距增加较快,易于获得较大的内部空间,以安装内部部件;而且便于增加工作面110的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和图4所示,前侧保护板12与内壳后盖13在手持段10D中的间距不变。从而,通过保持手持段10D的间距不变,可便于用户握持,也便于结构设计和制作。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随着逐渐远离尾部101,前侧保护板12与内壳后盖13在手持段10D中的间距也可略微增加;例如,前侧保护板12与内壳后盖13在手持段10D中的最大间距与最小间距之比可在1.2:1至1:1的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4所示,在手持段10D,例如前侧保护板12和/或前盖16的前侧板的宽度不变;在扩张段10E,例如前侧保护板12和/或前盖16的前侧板的宽度随着逐渐靠近头部102而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和图4所示,手持段10D的整体弯曲度小于扩张段10E的整体弯曲度。如图4所示,这里的整体弯曲度指的是,手持段10D和扩张段10E的中心线朝着美容仪100的前侧弯曲的程度或者是该中心线的弧度。手持段10D的整体弯曲度设置成较小,也就是整体较为顺直,这同样便于用户握持。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4和图22所示,图2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的后盖和把手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后侧面170包括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曲面部分171,把手20将曲面部分171分为手掌握持部172和手指触摸部173;手掌握持部172位于把手20与尾部101之间,用于在用户以两个手指夹持住把手20的时候贴合用户的手掌部位;手指触摸部173位于把手20和头部102之间,用于在用户以两个手指夹持住把手20的时候贴合用户的手指部位,其中手指触摸部173的弯曲幅度大于手掌握持部172的弯曲幅度。曲面部分171可包括弧面或者球面。通过如此设置,可使得后侧面170所包括的曲面部分171符合人手部位在通过夹住把手20持握美容仪100时自然的弯曲度分布,可便于与用户手掌的掌心面吻合,从而提高操作时的舒适性。在此指出,此处关于后侧面170的描述同样可适用于内壳后盖13;也就是说,内壳后盖13的后侧面可具有与后侧面170相同的特征。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4和图23所示,图23为图1所示美容仪中的壳本体的立体分解示意图,该壳本体10B包括前侧保护板12,内壳后盖13安装在壳本体10B上;其中,例如前侧保护板12的前侧板包括第一手持部121和第一扩张部122,第一扩张部122由第一手持部121的上端向前弯曲延伸,以使第一扩张部122的上端在厚度方向A3上向前凸出于前侧保护板12的第一手持部121。以此方式,可使前侧保护板12与内壳后盖13在手持段10D中的间距变大速度小于前侧保护板12与内壳后盖13在扩张段10E中的间距变大速度。
进一步地,随着逐渐远离尾部101,第一扩张部122向前倾斜的斜率可逐渐变大,或者至少部分逐渐变大。以此方式,可使得随着逐渐远离尾部101,前侧保护板12与内壳后盖13的间距越来越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4和图23所示,内壳后盖1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手持部131、第二扩张部132和延伸部133。第二扩张部132的上端和前侧保护板12的上端在长度方向A1上齐平;也就是说,第二扩张部132的顶端和前侧保护板12的顶端在长度方向A1上齐平。延伸部133设于第二扩张部132的上端,且向前弯曲延伸。
通过如此设置第一手持部121、第一扩张部122、第二手持部131、第二扩张部132和延伸部133,可实现便于用户握持且可增加工作面110的面积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4所示,图24为图2所示美容仪沿B-B的剖视示意图;左侧板14上设有沿长度方向A1延伸的突起部141,右侧板15上设有沿长度方向A1延伸的突起部151。这些突起部141、151可为相对于左侧板14、右侧板15朝外部突起的结构,并且可为直线型或曲线型,但总体上沿着长度方向A1延伸。突起部141与内壳后盖13之间形成有凹部142,以用于供手指搭持;突起部151与内壳后盖13之间形成有凹部152,以用于供手指搭持。凹部152的底部向另一侧凹设,也就是说,左侧板14的凹部142的底部向右侧凹设,右侧板15的凹部152的底部向左侧凹设。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4所示,左侧板14和/或右侧板15上可设有凹部142、152,但不设置前述的突起部141、151,这些凹部142、152同样可以用于供手指搭持。
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凹部142、152,可方便用户手指搭持/按压在凹部142、152内,增加用户对美容仪100把持力度和舒适性。例如,当用户用右手压持在内壳后盖13上时,其大拇指可按压在凹部142内,小拇指可按压在凹部152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4所示,突起部151可在长度方向上具有最高部,且从最高部分别向上和向下逐渐降低高度。最高部可位于突起部151的中间位置。突起部141可与突起部151具有同样构造。以此方式,可便于在突起部141、151的最高部和内壳后盖13之间形成有较深的凹部,进而方便用户的大拇指和小拇指按压在较深的凹部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3所示,至少在头部102和尾部101之间的中间部分103,例如内壳后盖13的后侧板的宽度大于例如前侧保护板12的前侧板的宽度;或者,从头部102到尾部101,内壳后盖13的宽度均大于前侧保护板12的宽度。其中,宽度为在垂直于长度方向A1的宽度方向A2上的尺寸。通过使内壳后盖13的宽度大于前侧保护板12的宽度,可形成前窄后宽的结构,以便于用户握持,更好地符合人工学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4所示,突起部141、151的最高部或突起部141、151的中间较高的一段对应把手20设置。以此方式,可在用户以两个手指夹持住把手20的时候,方便用户的大拇指和小拇指按压在较深的凹部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2和图24所示,突起部141、151可位于扩张段10E。也就是说,突起部141、151仅设置在扩张段10E即可,通过突起部141、151与后侧板之间形成的凹部142、152,可配合把手20实现用户对美容仪100的把控和操作。由于手持段10D用于供用户用手握持,因此其对应的左侧板14和/或右侧板15的部分上无需设置突起部141、151。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2和图23所示,当美容仪100不包括后盖17,而是包括内壳后盖13时,后侧面170可位于内壳后盖13上;相应地,内壳后盖13的第二扩张部132可包括手掌握持部172,延伸部133可包括部分手指触摸部173。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4和图22所示,手指触摸部173与工作面110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例如可为89度、85度、80度、75度、70度、60度等;前侧保护板12与工作面110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例如可为95度、98度、100度、105度、110度、120度等。通过如此设置,可便于实现工作面110的倾斜构造,从而增加工作面110的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4和图22所示,手掌握持部172的长度大于手指触摸部173的长度。该长度可为从尾部101朝着头部102方向的尺寸。通过如此设置,可便于用户对美容仪100的拿持,而且手掌握持部172具有较长长度,也可由用户直接把持,实现多种方式的移动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图24所示,前侧保护板12的宽度小于内壳后盖13的宽度,把手20所在的内壳后盖13区域的宽度大于手掌握持部172的宽度,且把手20所在的内壳后盖13区域的宽度大于手指触摸部173的宽度。由于内壳后盖13是供用户手掌操作的一侧,因此将其宽度设置成比前侧保护板12的宽度大,一方面方便用户操作,另一方面不至于使整个美容仪100的尺寸显得较大,从而使美容仪100整体仍然呈现较为小巧的轮廓。
在包括后盖17和前盖16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至少在靠近工作面110的一端,后盖17在垂直于长度方向A1的宽度方向A2上的宽度大于前盖16的宽度。例如,在设置有把手20的位置附近,后盖17的宽度可大于前盖16的宽度。在此实施例中,通过将安装有把手20的后盖17的宽度设置成大于前盖16的宽度,可增加后盖17的面积,从而便于用户手掌对后盖17的接触和拿持。相应地,如图3所示,内壳后盖13与后盖17整体形状类似,前盖16和前侧保护板12整体形状类似。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图4和图9所示,美容仪100的顶板11在居中位置插设冷敷件51,电极30可包括中心电极31、上电极32、右电极33、下电极34、左电极35、上边沿电极36、左边沿电极37和右边沿电极38。中心电极31设置在工作面110上且围绕冷敷件51,上电极32、右电极33、下电极34和左电极35设置在工作面110上且围绕中心电极31,上边沿电极36设置在顶板11的上边沿,左边沿电极37和右边沿电极37分别设置在顶板11的左右边沿。
美容仪100还可包括电极电路板39。中心电极31、上电极32、右电极33、下电极34、左电极35、上边沿电极36、左边沿电极37和右边沿电极38可与电极电路板39连接;电极电路板39可以设置为一个,也可是多个。
通过将这些电极大致均匀地分布设置在工作面110上,可均匀地对用户皮肤进行护理;另外,通过在具有较大面积的工作面110上设置这些电极,也可增加每次护理的皮肤面积,提高美容仪100的工作效率,为用户节省时间。不同的电极既可以分开独立工作也可以一起工作,针对不同的皮肤部位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射频美容或微电流美容,所对应的工作模式和输出的能量也可不一样。
在一实施例中,中心电极31、上电极32、右电极33、下电极34、左电极35可选为RF电极,用于输出RF能,如动态能量输出0.5~3.0Mhz变频RF。
如此,通过使上电极32、右电极33、下电极34、左电极35环绕设置在中心电极31的四周,可实现星环电极排布,从而可实现泉涌式能量域场。
在一实施例中,上边沿电极36、左边沿电极37和右边沿电极38可选为EMS电极,用以输出微电流。
如此配合中心电极31、上电极32、右电极33、下电极34和左电极35,可实现8极星环电极+飓风赋能,飓风雨带式密集释放微电流,舒压式吸力提拉塑形,3分钟一侧V脸提拉。
如此,通过电路控制,可实现深入肌肤、激活胶原、提拉紧致、提亮肤色、淡纹抚痕、提拉塑形等效果。
在一实验中,本申请美容仪可减少抬头纹15%、眼下纹25%、鱼尾纹30%、法令纹20%。持续使用4周后,全脸紧致嘭弹,肌肤紧致度提高15.7%,肌肤弹性提高12.7%。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17所示,阻挡部22朝向后侧面170的侧面设有两个第一凹槽221,两个第一凹槽221用于容纳用户的手指,且在壳体10的宽度方向A2上分别位于连接柱21的两侧,也就是两个第一凹槽221可设置在阻挡部22的左右两侧;进一步地,两个第一凹槽221各具有一个延伸方向,且两个第一凹槽221的两个延伸方向形成夹角,该夹角可与用户两个手指夹持连接柱21时形成的夹角一致或大致一致。换句话说,两个第一凹槽221之间的距离可随着逐渐接近工作面110而逐渐增大。例如,用户两个手指夹持连接柱21时形成的夹角通常在5度至20度范围内,则两个第一凹槽221的夹角也可设置为在5度至20度范围内,例如5度、8度、10度、15度、17度、20度等。第一凹槽221的宽度可与人体手指的宽度接近。从而,通过设置两个第一凹槽221,可方便用户手指部分地容纳在其中,且可以与相邻两手指张开夹持连接柱21时具有夹角的特性相适,进而不易对手指造成不适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18所示,连接柱21具有椭圆柱状结构。也就是说,连接柱21的横截面可为椭圆形。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柱21可包括圆柱状结构。容易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椭圆柱状结构,可方便用户手指夹持连接柱21,不易对手指造成不适感。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19所示,连接柱21的周面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凹槽213,两个第二凹槽213用于容纳用户的手指,且在壳体10的宽度方向A2上分别位于连接柱21的两侧,即两个第二凹槽213可设置在连接柱21的左右两侧。也就是说,在用户用两个手指夹持连接柱21时,两个手指相互靠近的部分可容纳在第二凹槽213内。进一步地,两个第二凹槽213各具有一个延伸方向,且两个第二凹槽213的两个延伸方向形成夹角,该夹角可与用户两个手指夹持连接柱21时形成的夹角一致或大致一致。换句话说,两个第二凹槽213之间的距离可随着逐渐接近工作面110而逐渐增大。例如,两个第二凹槽213的夹角可设置为在5度至20度范围内,例如5度、8度、10度、15度、17度、20度等。相应地,通过设置第二凹槽213,可方便用户手指夹持连接柱21,不易对手指造成不适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所示,连接柱21的周侧面和/或后侧面170上可设有缓冲垫(图未示)。缓冲垫可采用比连接柱21和/或壳体10硬度低的材料,例如橡胶、皮料等。通过设置缓冲垫,可减少硬质材料对用户手指的挤压,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100可包括缓冲垫和前述的两个第一凹槽221和/或前述的两个第二凹槽213。例如,在第一凹槽221内可设置缓冲垫并使缓冲垫适应性形成用于容纳用户手指的凹部;同样地,在第二凹槽213内可设置缓冲垫并使缓冲垫适应性形成用于容纳用户手指的凹部。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其为本申请美容仪的把手的立体示意图;其中,连接柱21包括第一触发部215和第二触发部216,第一触发部215和第二触发部216相对设置;其中,美容仪100被配置成,在第一触发部215和第二触发部216同时与手指接触时,才可开启工作状态。第一触发部215和第二触发部216可为导电材料,并且设置成与美容仪的控制电路连接。通过设置第一触发部215和第二触发部216,当用户用开始使用例如美容仪的美容仪100时,手指夹住把手20并与第一触发部215和第二触发部216同时接触后即触发美容仪100开始工作;当用户使用完毕,手指离开不再夹住把手20后,美容仪100自动关机,从而提高使用的便利性。此外,因为第一触发部215和第二触发部216这两个触点大致隐藏在把手20的阻挡部22下面,因此不容易被无意触发。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21所示,其为本申请美容仪的把手的剖视示意图;其中,连接柱21包括第一连接柱21A和第二连接柱21B,第一连接柱21A与壳体10连接,第二连接柱21B与阻挡部22连接,第二连接柱21B被配置为相对于第一连接柱21A旋转运动。在此实施例中,通过将连接柱21一分为二,第二连接柱21B可以看成是一个连接于第一连接柱21A上的旋钮,第一连接柱21A和第二连接柱21B的接触面可以分区设置,从而在旋转第二连接柱21B时调节档位或切换美容模式。例如,第一连接柱21A的外侧面可设置一或多个触点,第二连接柱21B的内侧面可设置一或多个触点;当第二连接柱21B的一个触点与第一连接柱21A的一个触点接触时,美容仪具有一个相应的档位或模式;当第二连接柱21B的另一个触点与第一连接柱21A的另一个触点接触时,美容仪具有另一个相应的档位或模式。
以下结合图3和图4对本申请实施例美容仪100的主要部件的组装工序进行简要说明。第一,在形成于工作头10A上的螺丝孔内放入防水O型圈,这些螺丝孔位于工作头10A的待安装电极30的部位;第二,电极30的朝向工作面110的一侧上的螺孔柱插入螺丝孔内,通过螺孔柱与防水O型圈的过盈装配而将电极30固定在工作头10A上,其中电极30暴露于工作面110;第三,在工作头10A上装入例如蓝宝石的冷敷件51;第四,在工作头10A的内侧放入电极电路板39,通过螺丝将电极电路板39固定在工作头10A上,并用螺丝固定电极30;第五,将按键62装入壳本体10B的前侧保护板12上,通过热熔柱子来固定按键62,并将按键导光件63安装在按键62处;第六,将安装了冷敷件51和电极30的工作头10A与壳本体10B结合,通过螺丝将二者固定;第七,将一导热硅胶和制冷件52依次设置在散热件40的安装凸部42上;第八,将另一导热硅胶设置在工作头10A上的冷敷件51的传导面512上;第九,将安装有制冷件52的散热件40与工作头10A组装在一起,可通过螺丝固定;第十,将主控电路板71安装在散热件40上,可通过螺丝固定;第十一,将左支撑板18和右支撑板19分别插入壳本体10B左右两侧,设置成与散热件40基本垂直;第十二,主控电路板71通过排线与电极电路板39连接;第十三,装入充电接口81,可通过螺丝固定在壳本体10B的尾部;第十四,装入内壳后盖13,可通过螺丝固定在壳本体10B上;第十五,通过螺丝将把手20固定在后盖17上;第十六,将后盖17扣合在内壳后盖13上;第十七,将前盖16与装饰按键板64扣合在前侧保护板12上。
本申请中,电极电路板39上还可设有光疗灯,如led灯,其呈环状分布有多个,多个光疗灯环设在中心电极31的周围,因本产品工作头较大,可设置18-25颗光疗灯灯珠。
可选地,光疗灯用于发出620-640纳米(如可选为620纳米、625纳米、630纳米灯)波长的红光,以实现嫩肤。
本申请美容仪100,能够智能瞬态红光,柔嫩肌肤,抚皱淡纹。
在此指出,本申请美容仪100中的一些特征可应用于皮肤处理装置中。例如,可通过不设置电极30而将本申请美容仪100作为皮肤处理装置使用,也就是通过其中的冷敷件51实现对用户皮肤的处理。另外,还可增加脱毛组件而将本申请美容仪100作为脱毛仪使用。
本申请中美容仪,采用黄金超导头(黄金电极),可实现外冰内热(表皮层冰感、真皮层高热)、超大导头(大电极)强效抗衰、冰射频无惧敏感。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6)
1.一种美容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极(30);
散热件(40);
壳体(10),包括工作头(10A)和壳本体(10B),所述壳本体(10B)在一端具有开口(10C),所述工作头(10A)设于所述壳本体(10B)的开口(10C)处,所述电极(30)安装于所述工作头(10A),所述散热件(40)安装在壳本体(10B)内;
其中,所述散热件(40)包括沿所述壳体(10)的长度方向(A1)延伸的散热本体(41)以及朝所述散热本体(41)的第一侧凸出的安装凸部(42),所述安装凸部(42)位于所述壳本体(10B)的开口(10C)内,所述工作头(10A)与所述安装凸部(4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作头(10A)包括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A1)倾斜设置的顶板(11),所述顶板(11)具有工作面(110),所述电极(30)暴露于所述工作面(110),所述顶板(11)与所述安装凸部(4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凸部(42)具有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A1)倾斜设置的安装面(420),所述安装面(420)朝向所述顶板(11)设置,所述顶板(11)连接于所述安装面(4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面(420)至少部分被配置为突出于所述开口(10C);和/或,
所述安装凸部(42)具有与所述安装面(420)倾斜设置的侧表面(425);所述侧表面(425)朝向所述开口(10C)的内侧面(10K),且与所述内侧面(10K)之间存在间隙;和/或,
所述安装面(420)与所述散热本体(41)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0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件(40)包括镂空部(43),所述镂空部(43)位于所述安装凸部(42)和/或所述散热本体(4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作头(10A)包括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A1)倾斜设置的顶板(11),所述顶板(11)与所述安装凸部(42)连接,所述安装凸部(42)具有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A1)倾斜设置的安装面(420)和侧表面(425),所述安装面(420)朝向所述顶板(11)设置,所述镂空部(43)贯穿所述侧表面(425)与所述散热本体(41)的第二侧的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镂空部(43)包括第一镂空部(431)和第二镂空部(432)。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凸部(42)包括具有所述安装面(420)的安装板(421)和连接所述散热本体(41)和所述安装板(421)的连接部(44),所述安装板(421)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A1)倾斜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44)呈三角形结构,其第一边(441)与所述安装板(421)连接,第二边(442)与所述散热本体(41)连接,第三边(443)与所述安装凸部(42)的安装面(420)形成在85度至95度范围内的夹角;和/或,
所述工作头(10A)上凸设有固连柱(113),所述安装板(421)上设有连接孔(424),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连接孔(424)与所述固连柱(113)连接,以使所述工作头(10A)与所述安装凸部(42)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本体(41)远离所述安装凸部(42)的一端靠近所述壳体(10)的后侧板设置;和/或,
所述散热本体(41)远离所述安装凸部(42)的一端与所述壳体(10)的前侧板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板与所述后侧板均为长度方向(A1)上的弧形板,所述前侧板与所述后侧板之间的间距在所述壳体的尾部(101)朝头部(102)的方向上至少部分逐渐增大,以使:所述散热本体(41)远离所述安装凸部(42)的一端靠近所述壳体(10)的后侧板设置,且所述散热本体(41)远离所述安装凸部(42)的一端与所述壳体(10)的前侧板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美容仪还包括主控电路板(71),所述主控电路板(71)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主控电路板(71)沿所述壳体(10)的长度方向(A1)延伸,所述主控电路板(71)安装在所述散热本体(41)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电路板(71)与所述散热本体(41)间隔设置;和/或,
所述主控电路板(71)位于所述散热本体(41)的第二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本体(41)上设有支撑柱(410),所述主控电路板(71)由所述支撑柱(410)支撑而与所述散热本体(41)间隔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本体(10B)于所述开口(10C)的周缘处形成有容置槽(104),所述工作头(10A)包括顶板(11)和连接于所述顶板(11)周缘的环形侧板(11A),所述电极(30)安装于所述顶板(11)和/或环形侧板(11A),所述顶板(11)和/或环形侧板(11A)与所述安装凸部(42)连接,所述环形侧板(11A)的下端抵接于所述容置槽(104)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本体(10B)包括前侧保护板(12)、呈环形设置的连接板(10F)、以及连接于所述前侧保护板(12)两侧的左侧板(14)和右侧板(15),所述连接板(10F)位于所述左侧板(14)和右侧板(15)之间,所述连接板(10F)的外周缘连接于所述前侧保护板(12)、左侧板(14)和右侧板(15);
所述左侧板(14)与右侧板(15)的上侧缘均凸出于所述连接板(10F),以在所述左侧板(14)、右侧板(15)与连接板(10F)之间形成所述容置槽(104)。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保护板(12)、所述左侧板(14)、所述右侧板(15)与所述连接板(10F)一体连接;和/或,
所述前侧保护板(12)的上侧缘连接于所述连接板(10F),所述壳本体(10B)还包括前盖(16),所述前盖(16)设于所述前侧保护板(12)的前侧面,所述前盖(16)的上侧缘凸出于所述连接板(10F),以用于形成所述容置槽(104);和/或,
所述壳体(10)还包括后侧板,所述后侧板与所述前侧保护板(12)相对设置,所述后侧板的上侧缘凸出于所述连接板(10F),以用于形成所述容置槽(104);所述连接板(10F)包括与所述前侧保护板(12)相对设置的后板(105),所述后板(105)、左侧板(14)的后侧缘与右侧板(15)的后侧缘之间形成有容纳槽(109),所述后侧板包括内壳后盖(13)和设于所述内壳后盖(13)的后侧的后盖(17),所述内壳后盖(13)安装在所述容纳槽(109)内,所述后盖(17)的上侧缘凸出于所述连接板(10F),以用于形成所述容置槽(104);和/或,
所述连接板(10F)包括设于所述左侧板(14)内侧的左板(106)、设于所述右侧板(15)内侧的右板(107)、以及连接于所述前侧保护板(12)的前板(108),所述左板(106)与所述前板(108)的连接处与所述顶板(11)连接,和/或,所述右板(107)与所述前板(108)的连接处与所述顶板(11)连接;和/或,
所述环形侧板(11A)包括相对设置的前围板(11D)和后围板(11E),所述前围板(11D)与所述顶板(11)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和/或,所述前围板(11D)的凸设高度大于所述后围板(11E)的凸设高度;和/或,
所述环形侧板(11A)包括相对设置的左围板(11F)和右围板(11G),所述左围板(11F)与所述顶板(11)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和/或,所述右围板(11G)与所述顶板(11)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和/或,所述左围板(11F)的凸设高度从前向后逐渐减小,和/或,所述右围板(11G)的凸设高度从前向后逐渐减小;和/或,
所述环形侧板(11A)的下端端面凸设有限位环凸(11C),所述限位环凸(11C)抵接在所述容置槽(104)内;和/或,
所述连接板(10F)上设有具有连接通孔(104A)的连接柱(10G),所述顶板(11)通过所述连接通孔(104A)与所述连接板(10F)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11)与所述连接板(10F)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作头(10A)通过第一紧固件与所述壳本体(10B)可拆卸地连接,并覆盖所述开口(10C);和/或,
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安装凸部(42)与所述工作头(10A)可拆卸地连接;和/或,
所述散热本体(41)整体呈板状。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美容仪还包括冷敷件(51)和制冷件(52),所述冷敷件(51)具有接触面(511)和传导面(512),所述接触面(511)用于接触皮肤部位;所述制冷件(52)的制冷侧与所述冷敷件(51)的所述传导面(512)热耦合,以对所述冷敷件(51)降温,所述散热件(40)与所述制冷件(52)的发热侧热耦合,以对所述制冷件(52)进行散热。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敷件(51)为透光晶体,所述透光晶体安装于所述工作头(10A),所述接触面(511)外露于所述工作头(10A),所述传导面(512)与所述接触面(511)相对设置,所述制冷件(52)设于所述传导面(512)的远离所述接触面(511)的一侧。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凸部(42)朝向所述透光晶体的一侧凸设有挡壁(422),所述挡壁(422)围成收容空间(423),所述收容空间(423)用于收容所述制冷件(52)。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美容仪还包括按键电路板(61)和主控电路板(71),所述主控电路板(71)设置在所述散热本体(41)的第二侧,所述按键电路板(61)设置在所述散热本体(41)的第一侧。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键电路板(61)与所述安装凸部(42)在所述壳体(1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主控电路板(71)至少部分与所述安装凸部(42)相对设置;和/或,
所述散热本体(41)与所述壳本体(10B)之间具有第一间隙(45),以容纳按键组件。
2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0)的前侧板的内侧面设有朝所述后侧板凸设的安装柱(123),所述散热本体(41)远离所述安装凸部(42)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安装柱(123),以使所述散热本体(41)远离所述安装凸部(42)的一端靠近所述壳体(10)的后侧板设置,且所述散热本体(41)远离所述安装凸部(42)的一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壳体(10)的前侧板连接。
2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作面(110)呈梯形;和/或,
所述电极(30)包括中心电极(31)、上电极(32)、右电极(33)、下电极(34)、左电极(35)、上边沿电极(36)、左边沿电极(37)和右边沿电极(38);所述中心电极(31)设置在所述工作面(110)上,所述上电极(32)、右电极(33)、下电极(34)和左电极(35)设置在所述工作面(110)上且围绕所述中心电极(31),所述上边沿电极(36)设置在所述顶板(11)的上边沿,所述左边沿电极(37)和右边沿电极(38)分别设置在所述顶板(11)的左右边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490885.2U CN220070489U (zh) | 2023-03-07 | 2023-03-07 | 美容仪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490885.2U CN220070489U (zh) | 2023-03-07 | 2023-03-07 | 美容仪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070489U true CN220070489U (zh) | 2023-11-24 |
Family
ID=88815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490885.2U Active CN220070489U (zh) | 2023-03-07 | 2023-03-07 | 美容仪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070489U (zh) |
-
2023
- 2023-03-07 CN CN202320490885.2U patent/CN22007048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649522B1 (ko) | 다기능 미용기기 | |
US7722655B2 (en) | Alopecia healing apparatus using laser and LED | |
AU2009238798B2 (en) | Laser hair-loss treatment device | |
CN2704383Y (zh) | 治疗装置 | |
CN219614168U (zh) | 一种皮肤保养组件 | |
KR200489550Y1 (ko) | 바디 슬리밍과 토닝이 가능한 다용도 벨트 | |
JP3126750U (ja) | 皺とり器 | |
KR20160000788U (ko) | 접이식의 가변형 탈모방지 복합 기능 물리 치료기 | |
CN211561018U (zh) | 一种新型筋膜放松枪 | |
CN220070489U (zh) | 美容仪 | |
CN220070490U (zh) | 美容仪 | |
CN220070491U (zh) | 美容仪 | |
KR20120116526A (ko) | 진동과 빛의 미용효과가 융합된 신개념 휴대용 마사지기 | |
CN113119166B (zh) | 一种半导体激光治疗梳的防水结构及半导体激光治疗梳 | |
CN118615586A (zh) | 美容仪 | |
CN219614741U (zh) | 皮肤处理装置 | |
CN219614740U (zh) | 美容仪 | |
CN218474790U (zh) | 美容仪 | |
KR20210030112A (ko) | 바디케어 장치 | |
KR200383467Y1 (ko) | 기능성 머리빗(저주파 머리빗) | |
CN111671221A (zh) | 一种多功能护理梳 | |
CN112043957A (zh) | 一种6电极多功能射频美容仪 | |
CN206950464U (zh) | 结合了光源、热源的美容用仪器 | |
CN211188774U (zh) | 一种多功能美容仪 | |
CN208851961U (zh) | 一种保健按摩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