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49795A - 导光片、背光单元以及携带型终端 - Google Patents

导光片、背光单元以及携带型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49795A
CN104849795A CN201510087872.0A CN201510087872A CN104849795A CN 104849795 A CN104849795 A CN 104849795A CN 201510087872 A CN201510087872 A CN 201510087872A CN 104849795 A CN104849795 A CN 1048497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guide
guide sheet
recess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8787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49795B (zh
Inventor
中嶋宏纪
原田贤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WA Co Ltd
Keiwa Inc
Original Assignee
EW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WA Co Ltd filed Critical EW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8497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497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497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497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4Light-guides, e.g. fibre-optic bundles, louvered or jalousie light-gui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8/00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62-D arrangement of prisms, protrusions, indentations or roughened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4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 G02B6/0043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5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88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or other optical sheets in the pack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1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of the optical waveguide ty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8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varying in density, size, shape or depth along the light gu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用于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的情况下可以抑制液晶显示面的亮度不均且可以实现薄型化的导光片、背光单元以及携带型终端。本发明的导光片,是使从端面入射的光线从表面大致均匀地射出的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用导光片,在背面具有向表面侧凹陷的多个凹部、和存在于所述多个凹部的周围且向背面侧突出的多个隆起部。平均厚度为100μm以上600μm以下且可以用作导光膜。所述凹部的自背面平均界面的平均深度(L)可以为1μm以上10μm以下。背面平均界面中的所述凹部的平均径(D)可以为10μm以上50μm以下。

Description

导光片、背光单元以及携带型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导光片、背光单元以及携带型终端。
背景技术
关于液晶显示装置,普及的是从背面照射液晶层使其发光的背光方式,边缘光型、正下方型等的背光单元被装备在液晶层的下面侧。该边缘光型背光单元110通常如图6(a)所示,具备:在顶板116的表面配设的反射片115、在该反射片115的表面配设的导光片111、在该导光片111的表面配设的光学片112以及朝向该导光片111的端面照射光的光源117(参照日本特开2010-177130号公报)。在该图6(a)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110中,光源117照射并入射到导光片111的光,在导光片111内传播。该传播的光的一部分从导光片111的背面射出并被反射片115反射,再次入射到导光片111。
具备这样的液晶显示部的液晶显示装置,为了提高其携带性、便利性,要求薄型化以及轻量化,与此相伴随,液晶显示部也要求薄型化。特别是在壳体的最厚部为21mm以下的超薄型的携带型终端中,希望液晶显示部的厚度为4mm~5mm左右,对于组装入液晶显示部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要求更高的薄型化。
在这样的超薄型的携带型终端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中,除了图6(a)所示的具有在导光片111的背面配设的反射片115的背光单元之外,如图6(b)所示,也提出了通过不使用图6(a)这样的反射片115而实现了薄型化的背光单元。该图6(b)所示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210,具备:金属制的顶板216、在该顶板216的表面层叠的导光片211、在该导光片211的表面层叠的光学片212、和朝向该导光片211的端面照射光的光源217。顶板216的表面被研磨成镜面,具有作为反射面216a的功能。此外,光源217射出并入射到导光片211的光,在导光片211内传播,该传播的光的一部分从导光片211的背面射出,在顶板216的表面的反射面216a被反射,再次入射到导光片211。如此,如图6(b)所示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210,通过顶板216的表面成为反射面216a,则该反射面216a会替代图6(a)的反射片115。因此,这样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210,通过不需要反射片115来促进薄型化。另外,在这样的超薄型的携带型终端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中,也存在使用平均厚度为600μm以下的导光片(导光膜)作为导光片而薄型化得到进一步实现的背光单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771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发现使用这样的液晶显示装置时会发生液晶显示面的亮度不均匀的不良情形(亮度不均)。对于该不良情形的原因,本发明人进行了潜心研究,结果发现导光片的背面与在该导光片的背面侧配设的反射片、顶板的表面贴紧(粘附),由于光入射到该贴紧部分而产生亮度不均。
本发明正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用于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的情况下会抑制液晶显示面的亮度不均且可以实现薄型化的导光片。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抑制亮度不均的同时实现薄型化的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以及携带型终端。
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涉及的导光片,是使从端面入射的光线从表面大致均匀地射出的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用导光片,其特征在于,在背面具有向表面侧凹陷的多个凹部、和存在于上述多个凹部的周围且向背面侧突出的多个隆起部。
该导光片由于在背面具有向表面侧凹陷的多个凹部,因此可以使入射到这些凹部的光线向表面侧散射。因此,该导光片通过将多个凹部形成于所需的位置并通过这些凹部使入射光散射,可以使光线从表面侧大致均匀地射出。另外,该导光片由于具有存在于上述多个凹部的周围且向背面侧突出的多个隆起部,所以该导光片和在该导光片的背面侧配设的反射片、顶板等通过多个隆起部以散点状抵接,可以防止该导光片的背面和反射片、顶板等的贴紧。因此,该导光片可以防止光线入射到这样的贴紧部而产生亮度不均,而且没有必要在背面另外设置粘附防止层,所以可以促进薄型化。进而,该导光片通过上述隆起部存在于上述凹部的周围,可以确实可靠地防止凹部以及凹部附近的贴紧,可以很好地防止通过该凹部散射的光线导致的亮度不均。
关于该导光片,平均厚度为100μm以上600μm以下,可以用作导光膜。由此,可以很好地用于超薄型的携带型终端的背光单元。
作为上述凹部的自背面平均界面的平均深度(L),优选1μm以上10μm以下。由此,入射到上述凹部的光朝向导光片的表面散射,确实可靠地从导光片的表面射出。另外,深度比较浅,为10μm以下,所以可以将导光片薄膜化,可以用作导光膜。
作为背面平均界面中的上述凹部的平均径(D),优选10μm以上50μm以下。由此,入射到上述凹部的光被确实可靠地散射,很好地从该导光片的整个表面射出。
作为上述隆起部的自背面平均界面的平均高度(H),优选0.1μm以上5μm以下。由此,可以提高凹部以及凹部附近的粘附防止性,并且可以确实可靠地防止被凹部散射的光线所导致的亮度不均。另外,通过该构成,可以抑制由于与上述隆起部的抵接而导致反射片、顶板的表面受到损伤。
关于该导光片,上述隆起部按照包围上述凹部的方式形成为俯视下大致圆环状即可。另外,作为背面平均界面中的上述隆起部的平均宽度(W),优选1μm以上10μm以下。如此通过将上述隆起部形成为俯视下大致圆环状,从上述凹部来看,在背面平均界面的任意方向都有上述凸部存在,可以很好地实现对称性。因此,通过上述凹部可以不因光的入射方向而很好地将光散射。另外,通过使上述隆起部的平均宽度(W)为上述范围内,可以将导光片背面与反射板表面相接的隆起部的面积控制得较小,同时可以很好地防止粘附,所以难以产生亮度不均。
作为上述隆起部的平均高度(H)相对于平均宽度(W)的高度比(H/W),优选0.05以上0.5以下。由此,可以提高粘附防止性以及在背面侧配设的反射片、顶板表面的损伤防止性。
含有聚碳酸酯树脂作为主成分即可。聚碳酸酯系树脂具有优异的透明性且折射率高,因此在该导光片的表背面容易发生全反射,可以使光线高效传播。另外,聚碳酸酯系树脂具有耐热性,因此难以产生光源的发热导致的劣化等。进而,聚碳酸酯系树脂与丙烯酸系树脂等相比吸水性更小,尺寸稳定性高。因此,通过含有聚碳酸酯树脂作为主成分,可以抑制经年劣化。
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涉及的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具备:具有上述构成的导光片、和向该导光片的端面照射光的光源。
该背光单元由于具备该导光片,可以使入射到在该导光片的背面形成的多个凹部的光线向表面侧散射。因此,关于该背光单元,通过在该导光片的背面中将多个凹部形成于所需的位置,并通过这些凹部使入射光散射,可以使光线从表面侧大致均匀地射出。另外,该背光单元由于具有存在于多个凹部的周围且向背面侧突出的多个隆起部,所以该导光片和在该导光片的背面侧配设的反射片、顶板等通过多个隆起部以散点状抵接,可以防止该导光片的背面和反射片、顶板等的贴紧。因此,该背光单元可以防止光线入射到这样的贴紧部而产生亮度不均,而且没有必要在背面另外设置粘附防止层,所以可以促进薄型化。进而,该背光单元通过使在该导光片的背面形成的上述隆起部存在于上述凹部的周围,可以确实可靠地防止凹部以及凹部附近的贴紧,可以很好地防止通过该凹部散射的光线所导致的亮度不均。
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涉及的携带型终端,在液晶显示部具备具有上述构成的该背光单元。
该携带型终端由于具备具有该导光片的该背光单元,所以可以使光线从该导光片的表面大致均匀地射出,并且可以防止该导光片和在该导光片的背面侧配设的反射片、顶板等的粘附。另外,该携带型终端由于具备具有该导光片的该背光单元,所以可以促进薄型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导光片中的“表面”是指导光片射出光线的方向,是指液晶显示部的显示面侧。另外,导光片的“背面”是指上述表面的相反侧的面,是指液晶显示部的显示面的相反侧。“平均厚度”是指通过由JIS-K-7130规定的5.1.2的A-2法测定的值的平均值。“径”是指直径的最大幅度和与该最大镀敷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直径的幅度的中间值。隆起部的“宽度”是指外半径和内半径的差。
【发明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所述,本发明涉及的导光片,在用于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的情况下,可以抑制液晶显示面的亮度不均且可以实现薄型化。因此,使用了该导光片的本发明涉及的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以及具备该背光单元的本发明涉及的携带型终端,可以在抑制液晶显示部的亮度不均的同时实现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携带型终端的简要立体图,(a)示出打开液晶显示部的状态,(b)示出关闭液晶显示部的状态。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携带型终端的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的截面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图2的背光单元的导光片的后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图3的导光片的凹部以及隆起部的放大图,(a)示出截面图,(b)示出仰视图。
图5是表示与图3的导光片不同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导光片的凹部以及隆起部的示意性放大仰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以往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的截面图。
图中:1-携带型终端、超薄型电脑,2-操作部,3-液晶显示部,4-液晶面板,5-液晶显示部用外壳,6-顶板,7-表面支承构件,8-转轴部,9-操作部用外壳,10-背光单元,11-导光片,12-光源,13-反射片,14-光学片,15-凹部,16-隆起部,110-边缘光型背光单元,111-导光片,112-光学片,115-反射片,116-顶板,117-光源,210-边缘光型背光单元,211-导光片,212-光学片,216-顶板,216a-反射面,217-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边适当参考附图边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携带型终端>
图1的携带型终端1具有:操作部2、和以能转动(能开闭)的方式与该操作部2连结的液晶显示部3。在该携带型终端1中,将携带型终端1的构成部分整体收容的壳体(外壳)的厚度(液晶显示部3闭合时的最厚部)为21mm以下,是超薄型的笔记本电脑(以下也称为“超薄型电脑1”)。
该超薄型电脑1的液晶显示部3具有:液晶面板4、和朝向该液晶面板4从背面侧照射光的边缘光型的超薄型背光单元。该液晶面板4通过壳体的液晶显示部用外壳5来保持背面、侧面以及表面的周围。在这里,液晶显示部用外壳5具有:在液晶面板4的背面(以及背面)配设的顶板6、和在液晶面板4的表面的周围的表面侧配设的表面支承构件7。该超薄型电脑1的壳体具有:液晶显示部用外壳5、和以能借助转轴部8转动的方式设置于该液晶显示部用外壳5且内置有中央处理装置(超低电压CPU)等的操作部用外壳9。
作为该液晶显示部3的平均厚度,只要壳体的厚度为所需范围,就没有特别限定,但作为液晶显示部3的平均厚度的上限,优选7mm,更优选6mm,进一步优选5mm。另一方面,作为液晶显示部3的平均厚度的下限,优选2mm,更优选3mm,进一步优选4mm。当液晶显示部3的平均厚度超过上述上限时,有可能无法满足超薄型电脑1的薄型化要求。另外,当液晶显示部3的平均厚度低于上述下限时,有可能招致液晶显示部3的强度下降、亮度下降等。
<背光单元>
图2的背光单元10由超薄型电脑1的液晶显示部3所具有。关于背光单元10,作为具有导光片11、向导光片11的端面照射光的光源12、在导光片11的背面侧配设的反射片13、和在导光片11的表面侧配设的光学片14的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而构成。
(导光片)
关于导光片11,使从端面入射的光线从表面大致均匀地射出。另外,导光片11如图3所示,在背面具有向表面侧凹陷的多个凹部15、和存在于多个凹部15的周围且向背面侧突出的多个隆起部16。导光片11形成为俯视下大致为矩形,形成为厚度大致均匀的板状(非楔状)。
作为导光片11的平均厚度的上限,优选600μm,更优选580μm,进一步优选550μm。另一方面,作为导光片11的平均厚度的下限,优选100μm,更优选150μm,进一步优选200μm。在导光片11的平均厚度超过上述上限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用作超薄型的携带型终端所需的薄膜的导光膜,无法满足背光单元10的薄型化要求。相反,在导光片11的平均厚度低于上述下限的情况下,有可能导光片11的强度变得不充分,另外,有可能无法使光源12的光充分入射到导光片11。
作为导光片11中的自光源12侧的端面的必须导光距离的下限,优选7cm,更优选9cm,进一步优选11cm。另一方面,作为导光片11中的自光源12侧的端面的必须导光距离的上限,优选45cm,更优选43cm,进一步优选41cm。在上述必须导光距离低于上述下限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用于小型移动终端以外的大型终端。相反,在上述必须导光距离超过上述上限的情况下,在用作平均厚度为600μm以下的薄膜的导光膜时容易发生挠曲,另外,有可能无法充分获得导光性。需要说明的是,导光片11中的自光源12侧的端面的必须导光距离,是指从光源12射出并入射到导光片11的端面的光线,从该端面朝向对向端面方向传播需要的距离。具体而言,关于导光片11中的自光源12侧的端面的必须导光距离,例如关于单侧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是指从导光片的光源侧的端面至对向端面的距离,关于两侧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是指从导光片的光源侧的端面至中央部的距离。
作为导光片11的表面积的下限,优选150cm2,更优选180cm2,进一步优选200cm2。另一方面,作为导光片11的表面积的上限,优选1000cm2,更优选950cm2,进一步优选900cm2。在导光片11的表面积低于上述下限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用于小型移动终端以外的大型终端。相反,在导光片11的表面积超过上述上限的情况下,在用作平均厚度为600μm以下的薄膜的导光膜时容易发生挠曲,另外,有可能无法充分获得导光性。
导光片11由于需要使光线透射,所以以透明、特别是无色透明的合成树脂作为主成分而形成。作为导光片11的主成分,可以举出聚碳酸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聚烯烃、环状烯烃聚合物、环状烯烃共聚物、纤维素乙酸酯、耐气候性氯乙烯、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等。其中,作为导光片11的主成分,优选聚碳酸酯树脂或丙烯酸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具有优异的透明性且折射率高,所以通过导光片11含有聚碳酸酯树脂作为主成分,容易在导光片11的表背面发生全反射,可以使光线高效传播。另外,聚碳酸酯系树脂具有耐热性,所以难以发生由光源12的发热导致的劣化等。进而,聚碳酸酯系树脂与丙烯酸系树脂等相比吸水性更小,所以尺寸稳定性高。因此,该导光片11通过含有聚碳酸酯系树脂作为主成分,可以抑制经年劣化。另一方面,丙烯酸系树脂由于透明度高,所以可以减少导光片11中的光的损耗。导光片11优选含有上述主成分80质量%以上,更优选9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98%以上。
作为上述聚碳酸酯系树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仅为直链聚碳酸酯系树脂或支链聚碳酸酯系树脂的任一种,还可以为含有直链聚碳酸酯系树脂和支链聚碳酸酯系树脂双方的聚碳酸酯系树脂。
作为直链聚碳酸酯系树脂,有利用公知的光气法或熔融法制造的直链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含有碳酸酯成分和二酚成分。作为用于导入碳酸酯成分的前驱物质,例如可以举出光气、碳酸二苯酯等。另外,作为二酚,例如可以举出2,2-双(4-羟基苯基)丙烷、2,2-双(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烷、1,1-双(4-羟基苯基)环己烷、1,1-双(3,5-二甲基-4-羟基苯基)环己烷、1,1-双(4-羟基苯基)癸烷、1,1-双(4-羟基苯基)环癸烷、1,1-双(4-羟基苯基)丙烷、1,1-双(3,5-二甲基-4-羟基苯基)环十二烷、4,4’-二羟基二苯基醚、4,4’-硫代二酚、4,4’-二羟基-3,3-二氯二苯基醚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或者组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支链聚碳酸酯系树脂,有使用支化剂制造的聚碳酸酯系树脂,作为支化剂,例如可以举出间苯三酚、苯偏三酸、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1,1,2-三(4-羟基苯基)乙烷、1,1,2-三(4-羟基苯基)丙烷、1,1,1-三(4-羟基苯基)甲烷、1,1,1-三(4-羟基苯基)丙烷、1,1,1-三(2-甲基-4-羟基苯基)甲烷、1,1,1-三(2-甲基-4-羟基苯基)乙烷、1,1,1-三(3-甲基-4-羟基苯基)甲烷、1,1,1-三(3-甲基-4-羟基苯基)乙烷、1,1,1-三(3,5-二甲基-4-羟基苯基)甲烷、1,1,1-三(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乙烷、1,1,1-三(3-氯-4-羟基苯基)甲烷、1,1,1-三(3-氯-4-羟基苯基)乙烷、1,1,1-三(3,5-二氯-4-羟基苯基)甲烷、1,1,1-三(3,5-二氯-4-羟基苯基)乙烷、1,1,1-三(3-溴-4-羟基苯基)甲烷、1,1,1-三(3-溴-4-羟基苯基)乙烷、1,1,1-三(3,5-二溴-4-羟基苯基)甲烷、1,1,1-三(3,5-二溴-4-羟基苯基)乙烷、4,4’-二羟基-2,5-二羟基二苯基醚等。
作为上述丙烯酸系树脂,是具有源自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骨架的树脂。作为丙烯酸系树脂的例子,没有特别限定,但可以举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聚(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具有脂环族烃基的聚合物(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降冰片酯共聚物)等。这些丙烯酸系树脂当中,优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聚(甲基)丙烯酸C1~6烷基酯,更优选甲基丙烯酸甲酯系树脂。
作为上述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例如可以举出活性能量线固化型丙烯酸系树脂、活性能量线固化型环氧树脂等。作为上述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例如使用含有光聚合性的预聚物、低聚物以及单体中的至少1种和光聚合性引发剂等的物质。
作为上述活性能量线固化型丙烯酸系树脂中的上述预聚物以及低聚物,例如可以举出环氧(甲基)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醚(甲基)丙烯酸酯等。
另外,作为上述活性能量线固化型丙烯酸系树脂中的上述单体,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乙氧基二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甲氧基三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四氢糠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丙酯、2-羟基-3-苯氧基(甲基)丙烯酸酯等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烷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三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三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甲基)丙烯酸苯甲酸酯、三羟甲基丙烷苯甲酸酯等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二(甲基)丙烯酸甘油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等。
作为上述光聚合性引发剂,例如可以举出苯乙酮、2,2-二乙氧基苯乙酮、p-二甲基苯乙酮、p-二甲氨基苯丙酮、苯甲酮、苯偶酰、2-氯苯甲酮、4,4’-二氯苯甲酮、4,4’-双二乙氨基苯甲酮、米蚩酮、苯偶姻、苯偶姻甲基醚、苯偶姻乙基醚、苯偶姻异丙基醚、苯酰甲酸甲酯、p-异丙基-α-羟基异丁基苯酮、α-羟基异丁基苯酮、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等羰基化合物、一硫化四甲基秋兰姆、二硫化四甲基秋兰姆、噻吨酮、2-氯噻吨酮、2-甲基噻吨酮等硫化合物等。这些光重合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组合2种以上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导光片11可以含有紫外线吸收剂、阻燃剂、稳定剂、润滑剂、加工助剂、增塑剂、耐冲击助剂、相位差降低剂、消光剂、抗菌剂、防霉剂、抗氧化剂、脱模剂、防静电剂等任意成分。
关于凹部15,作为使入射光向表面侧散射的光散射部而构成。具体而言,凹部15如图3以及图4所示形成为俯视下大致圆形,在导光片11的背面存在多个。另外,凹部15形成为朝向表面侧缓慢减径。作为凹部15的立体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半球状、大致半球状、圆锥状、圆锥台状、圆筒状等。其中,作为凹部15的立体形状,优选半球状。通过使凹部15的立体形状为半球状,可以提高凹部15的成形性,且可以使入射到凹部15的光线适当散射。
作为凹部15的配设图形,形成为密度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缓慢减小。特别是作为凹部15的配设图形,形成为密度从光源12侧相反侧的端缘朝向光源12侧的端缘缓慢减小。通过如此形成凹部15,可以抑制光源12邻域的光散射率,提高远离光源12的部分的光散射率,由此可以使光在整个面上均匀地散射。就多个凹部15的自光源的距离所致的存在比例的调节,可以通过调节凹部15的配设位置来进行。
作为凹部15的自背面平均界面的平均深度(L)(参照图4(a))的上限,优选10μm,更优选9μm,进一步优选7μm。另一方面,作为凹部15的自背面平均界面的平均深度(L)的下限,优选1μm,更优选2μm,进一步优选4μm。在凹部15的自背面平均界面的平均深度(L)超过上述上限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亮度不均,而且有可能违反导光片11的薄型化要求。相反,在凹部15的自背面平均界面的平均深度(L)低于上述下限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充分获得光散射效果。
作为背面平均界面中的凹部15的平均径(D)(参照图4(b))的上限,优选50μm,更优选40μm,进一步优选30μm。另一方面,作为背面平均界面中的凹部15的平均径(D)的下限,优选10μm,更优选12μm,进一步优选15μm。在背面平均界面中的凹部15的平均径(D)超过上述上限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亮度不均。相反,在背面平均界面中的凹部15的平均径(D)低于上述下限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充分获得光散射效果。
隆起部16在导光片11的背面一体形成。隆起部16按照从凹部15的下端延伸出的方式向背面侧突出。隆起部16如图3以及图4所示,形成为以俯视下圆环状包围凹部15。作为隆起部16的俯视形状,例如可以对应于凹部15的外周形状加以规定,可以为圆环状、多角环状等。另外,作为隆起部16的俯视形状,并无必要完全包围凹部15的外周,例如,可以部分围绕凹部15的外周。其中,作为隆起部16的俯视形状,优选圆环状。该导光片11通过隆起部16形成为圆环状,可以确实可靠地防止凹部15以及凹部15附近与在背面侧配设的反射片13等的贴紧,可以很好地防止由凹部15散射的光线所导致的亮度不均。另外,隆起部16成为顶端圆整的形状。该导光片11通过弄圆隆起部16的顶端,可以提高针对在背面侧配设的反射片13等的损伤防止性。
隆起部16与凹部15连续地形成即可。具体而言,隆起部16的内周和凹部15的四周大致一致即可。另外,隆起部16的内侧面和凹部15的内面顺畅地连续即可。隆起部16通过顺畅地与凹部15连续形成,可以确实可靠地防止由凹部15散射且从导光片11的表面射出的光的亮度不均。在这里,“四周”是指立体形状(凹部15或隆起部16)与导光片11的背面平均界面相交而构成的曲线。另外,“内周”是指隆起部16的内侧面的四周。
作为隆起部16的配设图形,形成为密度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缓慢减小。特别是作为隆起部16的配设图形,形成为密度从光源12侧相反侧的端缘向光源12侧的端缘缓慢减小。
作为隆起部16的自背面平均界面的平均高度(H)(参照图4(a))的上限,优选6μm,更优选5μm,进一步优选4μm。另一方面,作为隆起部16的自背面平均界面的平均高度(H)的下限,优选0.1μm,更优选0.3μm,进一步优选0.5μm。在隆起部16的自背面平均界面的平均高度(H)超过上述上限的情况下,有可能因为与隆起部16的抵接而对在背面侧配设的反射片13等的表面造成损伤。相反,在隆起部16的自背面平均界面的平均高度(H)低于上述下限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确实可靠地防止粘附。对此,通过隆起部16的自背面平均界面的平均高度(H)在上述范围内,可以提高粘附防止性以及在背面侧配设的反射片13等的损伤防止性,特别是可以确实可靠地防止由凹部15散射的光线导致的亮度不均。
作为背面平均界面中的上述隆起部的平均宽度(W)(参照图4(b))的上限,优选15μm,更优选12μm,进一步优选10μm。另一方面,作为背面平均界面中的上述隆起部的平均宽度(W)的下限,优选1μm,更优选3μm,进一步优选5μm。在背面平均界面中的隆起部16的平均宽度(W)超过上述上限的情况下,隆起部16与反射片13等相接的面积增大,有可能产生亮度不均。相反,在背面平均界面中的隆起部16的平均宽度(W)低于上述下限的情况下,有可能因为与隆起部16的抵接而对在背面侧配设的反射片13等的表面造成损伤。
作为隆起部16的平均高度(H)相对于平均宽度(W)的高度比(H/W)的上限,优选0.8,更优选0.6,进一步优选0.4。另一方面,作为在隆起部16的平均高度(H)相对于平均宽度(W)的高度比(H/W)的下限,优选0.04,更优选0.06,进一步优选0.08。在上述高度比(H/W)超过上述上限的情况下,由于隆起部16与反射片13等锐利相接,所以有可能损伤反射片13等。另外,在上述高度比(H/W)低于上述下限的情况下,隆起部16与反射片13等相接的面积过度增大,有可能产生亮度不均。
作为上述隆起部16的平均宽度(W)相对于凹部15的平均径(D)的宽度比(W/D)的上限,优选1,更优选0.8,进一步优选0.6。另一方面,作为上述隆起部16的平均宽度(W)相对于凹部15的平均径(D)的宽度比(W/D)的下限,优选0.1,更优选0.2,进一步优选0.3。在上述宽度比(W/D)超过上述上限的情况下,隆起部16与反射片13等相接的面积过度增大,有可能产生亮度不均。另外,在上述宽度比(W/D)低于上述下限的情况下,隆起部16的大小与凹部15相比相对地过度减小,有可能无法充分获得粘附防止效果。
(反射片)
反射片13按照与在导光片11的背面形成的多个隆起部16抵接的方式配设在导光片11的背面侧。反射片13使从导光片11的背面侧射出的光线向表面侧反射。作为反射片13,可以举出使聚酯系树脂等基材树脂中分散含有填料而得到的白色片、通过在由聚酯系树脂等形成的膜的表面蒸镀铝、银等金属而提高了正反射性的镜面片等。
(光源)
光源12按照照射面与导光片11的端面对向(或抵接)的方式配设。作为光源12,可以使用各种光源,例如可以使用发光二极管(LED)。具体而言,作为该光源12,可以使用多个发光二极管沿着导光片11的端面配设而成的设备。
(光学片)
光学片14具有使从背面侧入射的光线扩散、折射等的光学功能。作为光学片14,例如可以举出具有光扩散功能的光扩散片、具有向法线方向侧的折射功能的棱镜片等。
<导光片的制造方法>
作为导光片11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如下的方法等:
(a)向下述成形模注入熔融状态的导光片的形成材料的注射成形法,所述成形模具有多个凹部及在该凹部的周围存在的多个隆起部的翻转形状;
(b)对由导光片的形成材料形成的片体再次加热并夹持在具有上述翻转形状的成形模和金属板或辊之间加压而对形状进行转印的方法;
(c)使用下述挤出成形法的方法,所述挤出成形法是将熔融状态的导光片的形成材料提供给T模并将该形成材料从挤出机以及T模挤出而成形为片体,然后将该片体夹入到具有上述翻转形状的成形模和金属板或辊之间加压而对形状进行转印;
(d)浇注法(溶液流延法),其是将导光片的形成材料熔融于溶剂而使其具有流动性的溶液(涂液),流入到具有上述翻转形状的成形模中,然后使溶剂蒸发;
(e)向具有上述翻转形状的成形模中填充未固化的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并照射紫外线等活性能量线的方法;
(f)使用仅具有多个凹部的翻转形状的成形模,利用与上述(a)~(e)相同的方法将该多个凹部形成于片体的一个面,然后在该片体的一个面的多个凹部的周围,使用光刻法以及蚀刻法形成多个隆起部的方法;
(g)对由导光片的形成材料形成的片体的一个面,通过使用了硬质合金车刀、金刚石、立铣刀等的切削形成多个凹部以及在该凹部的周围存在的多个隆起部的方法;等。
<成形模>
作为上述成形模,如上所述使用下述成形模:
(i)表面具有以规定图形配设的多个凹部15、和在这些凹部15的周围存在的多个隆起部16的翻转形状的成形模;或者,
(ii)表面仅具有以规定图形配设的多个凹部15的翻转形状的成形模。
(使用了母模的成形模的制造方法)
上述(i)的成形模,可以使用表面具有以规定图形配设的多个凹部以及在多个凹部的周围存在的多个隆起部的母模加以制造。
作为上述母模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如下的方法:
(A)通过对形成母模的基材的表面照射激光而同时形成上述多个凹部以及多个隆起部的方法;
(B)使用硬质合金车刀、金刚石、立铣刀等对形成母模的基材的表面进行切削而同时形成上述多个凹部以及多个隆起部的方法。
作为通过上述(A)的方法制造的母模的形成材料,例如可以举出SUS等金属。另一方面,作为通过上述(B)的方法制造的母模的形成材料,除了SUS等金属之外,还可以举出聚碳酸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等比较硬质的合成树脂。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进行上述激光照射,激光照射部分发生熔融。其结果,在形成凹部时,熔融的材料堆积于凹部的周围而形成隆起部。另一方面,如果进行上述切削,被切削的部分的基材堆积在通过切削形成的凹部的周围而形成隆起部。凹部的深度、直径、隆起部的高度、宽度、形状等,可以通过激光的照射强度、角度、照射径等来调节。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如此熔融后的材料堆积于凹部的周围,容易按照包围凹部的方式以圆环状形成隆起部。
另外,作为为了在母模表面形成多个凹部以及多个隆起部而照射的激光,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二氧化碳气体激光、一氧化碳激光、半导体激光、YAG(钇铝石榴石)激光等。其中,波长为9.3μm~10.6μm的二氧化碳气体激光适合形成精细的形状。作为上述二氧化碳气体激光,可以举出横向大气压激发(TEA)型、连续振荡型、脉冲振荡型等。
(成形模的制造方法)
作为使用了上述母模的成形模的制造方法,具有下述工序:在具有以规定图形配设的多个凹部以及该在多个凹部的周围存在的多个隆起部的上述母模的表面,通过电铸形成表面具有该母模的翻转形状的镀层的工序(S1);和从上述母模将镀层剥离的工序(S2)。另外,作为使用上述母模时的成形模的形成材料,例如可以举出镍、金、银、铜、铝等金属。
关于镀层形成工序(S1),例如是在镀敷浴中,对作为阳极的金属镍、作为阴极的上述母模通电,使上述母模的表面析出镀层而进行。
关于镀层剥离工序(S2),是通过将通过镀层形成工序(S1)在上述母模的表面析出的镀层从上述母模剥离来进行。需要说明的是,作为镀层剥离工序(S2),为了提高从上述母模剥离的镀层的强度,可以进一步具有通过加强构件对该镀层进行加强的工序。
(不使用母模的成形模的制造方法)
上述(ii)的成形模可以不使用母模来制造。作为上述(ii)的成形模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以举出使用光刻法以及蚀刻法在构成成形模的基材的表面形成多个凹部的翻转形状的方法。另外,此时,作为该成形模的形成材料,也可以使用聚碳酸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等比较硬质的合成树脂。
<优点>
该导光片11由于在背面具有向表面侧凹陷的多个凹部15,所以可以使入射到这些凹部15的光线向表面侧散射。因此,该导光片11通过将多个凹部15形成于所需的位置,并利用这些凹部15使入射光散射,可以使光线从表面侧大致均匀地射出。另外,关于该导光片11,具有存在于多个凹部15的周围且向背面侧突出的多个隆起部16作为粘附防止机构,因此该导光片11和在该导光片11的背面侧配设的反射片13等通过多个隆起部16以散点状抵接,可以防止该导光片11的背面和反射片13等的贴紧。因此,该导光片11可以防止光线入射到这样的贴紧部而产生亮度不均,而且没有必要在背面另外设置粘附防止层,所以可以促进薄型化。进而,该导光片11通过使隆起部16存在于凹部15的周围,可以确实可靠地防止凹部15以及凹部15附近的贴紧,所以可以很好地防止由该凹部15散射的光线所导致的亮度不均。
该背光单元10由于具备该导光片11,所以可以使向在该导光片11的背面形成的多个凹部15入射的光线向表面侧散射。因此,该背光单元10通过在该导光片11的背面中将多个凹部15形成于所需的位置,并利用这些凹部15使入射光散射,可以使光线从表面侧大致均匀地射出。另外,关于该背光单元10,该导光片11具有存在于多个凹部15的周围且向背面侧突出的多个隆起部16作为粘附防止机构,该导光片11和在该导光片11的背面侧配设的反射片13等通过多个隆起部16以散点状抵接,可以防止该导光片11的背面和反射片13等的贴紧。因此,该背光单元10可以防止光线入射到这样的贴紧部而产生亮度不均,而且没有必要在该导光片11的背面另外设置粘附防止层,所以可以促进薄型化。进而,该背光单元10通过使在该导光片11的背面形成的隆起部16存在于凹部15的周围,可以确实可靠地防止凹部15以及凹部15附近的贴紧,所以可以很好地防止由该凹部15散射的光线所导致的亮度不均。
该携带型终端1由于具备具有该导光片11的该背光单元10,所以如上所述可以使光线从该导光片11的表面大致均匀地射出,并且可以防止该导光片11和在该导光片11的背面侧配设的反射片13等的粘附。另外,该携带型终端1由于具备具有该导光片11的该背光单元10,所以可以促进薄型化。
该导光片的制造方法,可以容易且确实可靠地制造下述导光片11,该导光片11在背面具有向表面侧凹陷的多个凹部15,且具有存在于多个凹部15的周围且向背面侧突出的多个隆起部16作为粘附防止机构。
该成形模由于表面具有以规定图形配设的多个凹部的翻转形状,所以可以很好地用作用于制造该导光片11的成形模。
该成形模的制造方法,可以容易且确实可靠地制造表面具有以规定图形配设的多个凹部的翻转形状的成形模。
该母模由于在表面具有以规定图形配设的多个凹部以及在这些多个凹部的周围存在的多个隆起部,所以可以在使用该母模制造的成形模的表面,确实可靠地形成以规定图形配设的多个凹部以及在上述多个凹部的周围存在的多个隆起部的翻转形状。
[其他的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涉及的导光片、背光单元、携带型终端、导光片的制造方法、在导光片的制造中使用的成形模及母模、成形模的制造方法,除了上述方式之外,还可以以实施了各种变更、改良的方式加以实施。例如,该导光片只要背面侧具有规定的形状,就没有必要是单层构造体,也可以是二层以上的多层构造体。另外,该导光片还可以是表面被涂敷了硬涂层等的片材。进而,该导光片可以在表面具有双凸形状等以便能对射出光进行控制。除此之外,关于该导光片,为了抑制光源邻域的亮度不均,可以与光源侧的端面连续或者具有以规定的间隔形成V字形、梯形等多个缺口。作为隆起部的配设图形,没有特别限定。作为隆起部的配设图形,在例如用于在该导光片对向的两侧缘配设光源的两侧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中的情况下,多个隆起部可以配设成密度从该两侧缘向中央缓慢升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该导光片的1个隆起部以圆环状包围1个凹部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其它的方式。具体而言,可以举出在包围凹部的隆起部的形状的一部分有缺口的圆环形状(参照图5(a))、矩形形状(参照图5(b))、1个隆起部包围多个凹部的形状(参照图5(c))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该导光片的凹部的形状,示出了俯视下圆环状,还可以为其它形状,例如可以是俯视下为矩形(参照图5(d))。
上述(ii)的成形模,可以通过使用了表面具有多个凹部的母模的电铸来制造。作为这样的表面具有多个凹部的母模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以举出使用光刻法以及蚀刻法在构成母模的基材的表面形成多个凹部的方法。
在该导光片是通过下述的挤出成形法来制造的情况下,所述挤出成形法是通过将熔融状态的导光片的形成材料提供给T模并将该形成材料从挤出机以及T模挤出而成形为片体的方法,此时,可以将夹入该挤出片体的一对按压辊的一方,用作具有多个凹部以及在该凹部的周围存在的多个起部的翻转形状的成形模。作为将该翻转形状形成于一方的按压辊的表面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将表面具有以规定图形配设的多个凹部和在这些凹部的周围存在的多个隆起部的翻转形状的镀层,层叠于按压辊的表面的方法;通过激光或切削在按压辊的表面形成上述翻转形状的方法。另外,此时,例如通过在另一方的按压辊的表面形成双凸形状的翻转形状,可以在导光片的表面形成双凸形状。
该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并无必要在该导光片的背面侧配设有反射片,例如在该导光片的背面侧配设的顶板的表面被研磨而形成为反射面,该反射面可以代替反射片使用。关于该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如此通过将顶板表面形成为背光单元的最背面,可以除去反射片而促进薄型化。
作为该携带型终端,除了如上所述的笔记本电脑之外,还可以举出智能手机等携带电话终端、平板终端等携带型信息终端等各种携带型终端。进而,该导光片以及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除了用于上述携带型终端之外,还可以用于壳体(外壳)的厚度超过21mm的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平板电视等各种液晶显示装置。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导光片、背光单元以及携带型终端,可以在没有另外设置粘附防止层的情况下防止导光片和在该导光片的背面侧配设的反射片、顶板等的粘附,所以可以防止亮度不均,且能够很好地用于薄型化得到促进的液晶显示装置。

Claims (10)

1.一种导光片,是使从端面入射的光线从表面大致均匀地射出的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用导光片,其中,
在背面具有向表面侧凹陷的多个凹部、和
存在于所述多个凹部的周围且向背面侧突出的多个隆起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片,其中,
平均厚度为100μm以上600μm以下,被用作导光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片,其中,
所述凹部的自背面平均界面的平均深度L为1μm以上10μm以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片,其中,
背面平均界面中的所述凹部的平均径D为10μm以上50μm以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片,其中,
所述隆起部的自背面平均界面的平均高度H为0.1μm以上5μm以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片,其中,
所述隆起部以包围所述凹部的方式形成为俯视下大致圆环状,背面平均界面中的所述隆起部的平均宽度W为1μm以上10μm以下。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光片,其中,
所述隆起部的平均高度H相对于平均宽度W的高度比H/W为0.05以上0.5以下。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片,其中,
含有聚碳酸酯树脂作为主成分。
9.一种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其中,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片、和
向所述导光片的端面照射光的光源。
10.一种携带型终端,其中,
在液晶显示部具有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单元。
CN201510087872.0A 2014-02-19 2015-02-25 导光片、背光单元以及携带型终端 Active CN1048497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30081 2014-02-19
JP2014-030081 2014-02-19
JP2015-025799 2015-02-12
JP2015025799A JP5767419B1 (ja) 2014-02-19 2015-02-12 導光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携帯型端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49795A true CN104849795A (zh) 2015-08-19
CN104849795B CN104849795B (zh) 2017-11-17

Family

ID=53797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87872.0A Active CN104849795B (zh) 2014-02-19 2015-02-25 导光片、背光单元以及携带型终端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77171B2 (zh)
JP (1) JP5767419B1 (zh)
KR (2) KR101729984B1 (zh)
CN (1) CN104849795B (zh)
TW (1) TWI5752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64334A1 (en) * 2015-04-07 2016-10-13 Corning Incorporated Texture gradient for uniform light output from a transparent backlight
KR20180006935A (ko) * 2015-05-13 2018-01-19 코닝 인코포레이티드 감소된 핫스팟을 가진 광 가이드와 그 제조 방법
JP2017091982A (ja) * 2015-11-17 2017-05-25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導光体
DE102016206753A1 (de) * 2016-04-21 2017-10-26 Osram Gmbh Beleuchtungs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kraftfahrzeug mit der beleuchtungseinrichtung
JP6899721B2 (ja) * 2016-07-22 2021-07-0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偏光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装置
KR102463204B1 (ko) * 2017-12-18 2022-11-03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광 가이드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17724A (zh) * 2003-01-23 2004-08-04 ���ǵ�����ʽ���� 光导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1451684A (zh) * 2007-12-06 2009-06-10 索尼株式会社 面发射装置、光导及光导的制造方法
US20100208496A1 (en) * 2009-02-13 2010-08-19 Hyoung-Joo Kim Backlight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 Guide Plate Theref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25379B1 (en) * 1999-10-14 2003-09-23 Asahi Kasei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ght-conducting plat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JP3982560B2 (ja) * 2001-05-22 2007-09-26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面発光装置の導光板
JP2005268201A (ja) * 2004-02-20 2005-09-29 Omron Corp 面光源装置
TWI251104B (en) * 2004-06-07 2006-03-11 Nano Prec Corp Back lighting apparatus
WO2006046638A1 (ja) 2004-10-28 2006-05-04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oration 導光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0946998A (en) * 2008-05-09 2009-11-16 Wintek Corp A backlight module and a light guide plate thereof
CN101634726B (zh) * 2008-07-21 2012-06-1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采用该导光板的背光模组
JP2010164914A (ja) * 2009-01-19 2010-07-29 Hitachi Displays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5437652B2 (ja) 2009-01-30 2014-03-12 恵和株式会社 導光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TWI412840B (zh) * 2010-03-22 2013-10-21 Au Optronics Corp 光源模組
JP5646985B2 (ja) 2010-12-24 2014-12-24 大倉工業株式会社 導光板及び導光板の製造方法
TW201307915A (zh) * 2011-08-03 2013-02-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導光板製作裝置及方法
KR102116418B1 (ko) * 2013-09-30 2020-06-0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도광판,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와 표시 장치 및 도광판의 제조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17724A (zh) * 2003-01-23 2004-08-04 ���ǵ�����ʽ���� 光导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1451684A (zh) * 2007-12-06 2009-06-10 索尼株式会社 面发射装置、光导及光导的制造方法
US20100208496A1 (en) * 2009-02-13 2010-08-19 Hyoung-Joo Kim Backlight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 Guide Plate Theref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3089A (zh) 2015-11-16
KR20150098225A (ko) 2015-08-27
US9977171B2 (en) 2018-05-22
KR101729984B1 (ko) 2017-04-26
KR20170045182A (ko) 2017-04-26
JP5767419B1 (ja) 2015-08-19
JP2015173102A (ja) 2015-10-01
CN104849795B (zh) 2017-11-17
TWI575265B (zh) 2017-03-21
US20150234114A1 (en) 2015-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49795B (zh) 导光片、背光单元以及携带型终端
CN104849794A (zh) 导光片、背光单元、以及携带型终端
KR101777885B1 (ko) 도광체
JP2007214001A (ja) 導光板、導光板成形用金型、導光板成形用金型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導光板の製造方法
CN106170733B (zh) 背光单元和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WO2015186842A1 (ja) 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反射テープ部材
CN101922660A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JP6700689B2 (ja) 導光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用導光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TW201712373A (zh) 光學層疊體、背光單元、液晶顯示裝置及光學層疊體的製造方法
JP6516580B2 (ja) ライトガイドフィルム、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携帯型端末
US20160313488A1 (en) Display device
CN101206278A (zh) 高散射性超薄导光板及其制造方法
JP2017091892A (ja) 導光シート、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6516581B2 (ja) ライトガイドフィルム、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携帯型端末
JP2016021064A (ja)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該光学フィルムを用いるディスプレイデバイス
WO2017030102A1 (ja) 導光体、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スティッキング防止シート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用導光体の製造方法
JP6599169B2 (ja) 導光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及び導光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06415378A (zh) 侧光式背光单元和反射带构件
CN216144977U (zh) 一种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TW200823541A (en) High-divergence ultra-slim light guide plat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JP2021099500A (ja) 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