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12373A - 光學層疊體、背光單元、液晶顯示裝置及光學層疊體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學層疊體、背光單元、液晶顯示裝置及光學層疊體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12373A
TW201712373A TW105126279A TW105126279A TW201712373A TW 201712373 A TW201712373 A TW 201712373A TW 105126279 A TW105126279 A TW 105126279A TW 105126279 A TW105126279 A TW 105126279A TW 201712373 A TW201712373 A TW 20171237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light
light guide
portions
optic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62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嶋宏紀
十孝弘
Original Assignee
惠和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惠和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惠和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123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237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2/00Systems of lighting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F21S4/00 - F21S10/00 or F21S19/00, e.g. of modular constru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種用於側光式背光單元的板狀的光學層疊體,具備把從端面入射的光線朝向表面側射出的導光片以及層疊在所述導光片的表面側的一個或多個光學片,所述導光片在背面具有向表面側凹陷的多個凹部、以及存在於所述多個凹部的周圍並向背面側突出的多個隆起部。作為所述凹部的平均深度(L),優選1μm以上10μm以下。作為所述凹部的平均直徑(D),優選10μm以上50μm以下。作為所述隆起部的平均高度(H),優選0.1μm以上5μm以下。所述隆起部以包圍所述凹部的方式形成為俯視大致圓環狀,所述隆起部的平均寬度(W)為1μm以上15μm以下。

Description

光學層疊體、背光單元、液晶顯示裝置和光學層疊體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光學層疊體、背光單元、液晶顯示裝置和光學層疊體的製造方法。
從背面側照射液晶面板使其發光的背光方式液晶顯示裝置已經得到普及,在背光方式的液晶顯示裝置中,在液晶面板的下側的面側安裝有側光式、直下式等的背光單元。如圖9所示,所述側光式背光單元110通常具備:反射片115,配置在頂板116的表面;導光片111,配置在所述反射片115的表面;光學片112,配置在所述導光片111的表面;以及光源117,朝向所述導光片111的端面照射光。在所述圖9的側光式背光單元110中,光源117照射並入射到導光片111的光,在導光片111內傳播。所述傳播的光的一部分從導光片111的背面射出並被反射片115反射,再次入射到導光片111。
為了提高攜帶性、便利性,要求具備這樣的液晶顯示部的液晶顯示裝置能夠實現薄型化和輕量化,伴隨與此,也要求液晶顯示部能夠實現薄型化。特別是近年來,提出了一種殼體的最厚部分為21mm以下的超薄型的攜帶型終端,在這樣的超薄型的攜帶型終端中,希望液晶顯示部的厚度為4mm至5mm的程度,組裝入液晶顯示部的側光式背光單元被要求進一步薄型化。
鑒於對這樣的側光式背光單元的薄型化的要求,公開有用黏合劑把多個光學片層疊黏合的光學層疊體(參照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13-15833號)。此外,在所述超薄型的攜帶型電腦中,液晶顯示部的厚度由於被設定在所述程度,所以也變成使用平均厚度600μm以下程度的導光片(導光膜)。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13-15833號
本發明人發現,如果使用這樣的液晶顯示裝置,則會產生液晶顯示面的亮度不均的問題。本發明人對該問題的原因進行專心研究的結果,判明了引起產生亮度不均的原因是:導光片的背面與配置在所述導光片的背面側的反射片等貼緊(黏附)並且光入射到該貼緊部分。
本發明是鑒於所述的問題而做出的發明,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夠抑制亮度不均並且能夠實現薄型化的光學層疊體、背光單元和液晶顯示裝置。此外,本發明的另外的目的是提供能夠抑制亮度不均並且能夠實現薄型化的光學層疊體的製造方法。
用於解決所述的問題而做出的本發明的光學層疊體,其是用於側光式背光單元的板狀的光學層疊體, 所述光學層疊體具備:導光片,使從端面入射的光線朝向表面側射出;以及一個或多個光學片,層疊在所述導光片的表面側,所述導光片在背面具有:多個凹部,向表面側凹陷;以及多個隆起部,存在於所述多個凹部的周圍並向背面側突出。
由於所述光學層疊體的導光片在背面具有向背面側突出的多個隆起部,所以導光片與配置在導光片的背面側的其他部件通過多個隆起部以分散的點的方式抵接。因此,能夠抑制所述光學層疊體的導光片與配置在導光片的背面側的其他部件貼緊。此外,因為所述光學層疊體的導光片在背面具有向表面側凹陷的多個凹部,所以能夠使入射到多個所述凹部的光線向表面側散射。特別是,通過使所述光學層疊體的隆起部存在於凹部的周圍,能夠可靠地防止凹部和凹部附近的貼緊,因此能夠很好地防止由被所述凹部散射的光線引起的亮度不均。此外,因為所述光學層疊體在導光片的表面側層疊有一個或多個光學片,並且不需要在導光片上另外設置用於防止導光片與配置在該導光片的背面側的其他部件貼緊的黏附防止層,因此能夠實現薄型化。
作為所述凹部的平均深度(L),優選的是1μm以上10μm以下。這樣,通過使所述凹部的平均深度(L)在所述範圍內,能夠容易且可靠地形成針對入射光的散射功能好的凹部。
作為所述凹部的平均直徑(D),優選的是10μm以上50μm以下。這樣,通過使所述凹部的平均直徑(D)在所述範圍內,能夠容易且可靠地形成針對入射光的散射功能好的凹部。
作為所述隆起部的平均高度(H),優選的是0.1μm以上5μm以下。這樣,通過使所述隆起部的平均高度(H)在所述範圍內,能夠容易地恰當地抑制配置在導光片的背面側的其他部件的表面受到損傷。此外,通過使所述隆起部的平均高度(H)在所述範圍內,能夠更可靠地防止凹部和凹部附近與配置在導光片的背面側的其他部件貼緊,從而能夠更可靠地防止由被多個凹部散射的光線引起產生亮度不均。
優選的是,所述隆起部以包圍所述凹部的方式形成為俯視大致圓環狀,作為所述隆起部的平均寬度(W),優選的是1μm以上15μm以下。這樣,通過使所述隆起部以包圍所述凹部的方式形成為俯視大致圓環狀,能夠更可靠地防止凹部和凹部附近與配置在導光片的背面側的其他部件貼緊。此外,通過使所述隆起部的平均寬度(W)在所述範圍內,能夠抑制導光片與配置在導光片背面側的其他部件的抵接面積變大,並且能夠恰當地防止其他部件的表面受到損傷。
作為所述隆起部的平均高度(H)與平均寬度(W)的高度比(H/W),優選的是0.05以上0.5以下。這樣,通過使所述隆起部的平均高度(H)與平均寬度(W)的高度比(H/W)在所述範圍內,能夠可靠地防止配置在導光片背面側的其他部件的表面受到損傷。
優選的是,所述光學層疊體還具備:光擴散片,層疊在所述導光片的表面;以及棱鏡片,層疊在所述光擴散片的表面,所述光擴散片具有:基材層;光擴散層,層疊在所述基材層的表面側;以及多個凸部,突出設置在所述基材層的背面側,所述導光片和所述光擴散片在所述導光片的表面與所述多個凸部的抵接部位黏合。這樣,通過使所述導光片在與光擴散片的多個凸部的抵接部位黏合,由此能夠防止導光片和光擴散片貼緊從而能夠抑制亮度不均。此外,按照該構成,能夠利用存在於導光片和光擴散片的抵接部位以外的空氣使從導光片入射到光擴散片的光線擴散,能夠提高所述光學層疊體的擴散功能。此外,通過使充分擴散後的光線入射到棱鏡片,例如能夠朝向配置在所述光學層疊體的表面側的液晶面板的整個面射出在法線方向上顯示峰分佈的光線。
優選的是,所述多個凸部由多個印刷點構成。這樣,通過使所述多個凸部由多個印刷點構成,能夠容易地使多個凸部的高度保持均勻,由此能夠容易地黏合導光片和多個凸部。
用於解決所述問題而做出的本發明的側光式背光單元,其包括:所述的光學層疊體;以及光源,向所述導光片的端面照射光。
由於所述背光單元具備所述光學層疊體,因此如上所述地能夠抑制亮度不均並且能夠實現薄型化。
此外,用於解決所述問題而做出的本發明的液晶顯示裝置,其具備所述背光單元。
因為所述液晶顯示裝置具備所述背光單元,所以如上所述地能夠抑制亮度不均並且能夠實現薄型化。
此外,用於解決所述問題而做出的本發明的光學層疊體的製造方法,其是用於側光式背光單元的板狀的光學層疊體的製造方法,所述光學層疊體的製造方法包括:形成導光片的工序,所述導光片在一面上具有:多個凹部,向另一面側凹陷;以及多個隆起部,存在於所述多個凹部的周圍並向一面側突出;以及在所述導光片的另一面側層疊一個或多個光學片的工序。
按照所述光學層疊體的製造方法,能夠製造所述光學層疊體,該光學層疊體包括:導光片,在背面具有向表面側凹陷的多個凹部以及存在於多個凹部的周圍並向背面側突出的多個隆起部;以及一個或多個光學片,層疊在所述導光片的表面側。因此,所述光學層疊體的製造方法能夠製造能抑制亮度不均並且能實現薄型化的光學層疊體。
另外,在本發明中,「表面側」的意思是指液晶顯示裝置的觀看者一側,「背面側」的意思是指與表面側相反的一側。此外,「表面」指表面側的面,「背面」是與表面相反的面。「板狀」是指具有相對的兩個面(最表面和最背面),所述相對的兩個面的俯視時的70%以上的區域是平行的,優選的是80%以上的區域是平行的,更優選的是90%以上的區域是平行的。此外,相對的兩個面「平行」指相對的兩個面的平均介面之間所成的角度為5°以下,優選的是3°以下,更優選的是1°以下。「凹部的平均深度」是指距導光片的背面平均介面的平均深度,是抽出任意的20個凹部,去除了其中深度大的5個和深度小的5個後的10個深度的平均值。此外,「導光片的背面平均介面」是指導光片的背面中的不存在多個凹部和多個隆起部的平坦面的介面。「凹部的直徑」是指導光片的背面平均介面上的直徑,表示凹部的最大直徑與垂直於最大直徑方向的方向上的直徑的中間值。此外,「凹部的平均直徑」是指抽出任意的20個凹部,除去了其中直徑大的5個和直徑小的5個後的10個直徑的平均值。「隆起部的平均高度」是指距導光片的背面平均介面的平均高度,是任意的10個隆起部的高度的平均值。「隆起部的寬度」是指導光片的背面平均介面上的寬度,是隆起部的外半徑與內半徑的差。例如可以通過從隆起部的外徑成為最大的部分中的外徑的1/2的值、減去內徑的1/2的值來求出所述隆起部的寬度。「隆起部的平均寬度」是指任意的10個隆起部的寬度的平均值。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光學層疊體、背光單元和液晶顯示裝置,能夠抑制亮度不均並且能夠實現薄型化。此外,按照本發明的光學層疊體的製造方法,可以製造能抑制亮度不均並且能實現薄型化的光學層疊體。
以上之關於本揭露內容之說明及以下之實施方式之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發明之精神與原理,並且提供本發明之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之解釋。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發明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瞭解本發明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明相關之目的及優點。以下之實施例係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第一實施方式]
<液晶顯示裝置>
圖1的液晶顯示裝置1作為攜帶型終端構成。所述液晶顯示裝置1具有操作部2以及液晶顯示部3,所述液晶顯示部3可轉動地(可開閉地)與所述操作部2連接。所述液晶顯示裝置1的整體性收容液晶顯示裝置1的構成部分的殼體(外殼)的厚度(液晶顯示部3的關閉時的最厚部)為21mm以下,是超薄型的筆記本電腦(以下有時稱為「超薄型電腦1」)。
所述超薄型電腦1的液晶顯示部3具有液晶面板4以及側光式超薄型背光單元,所述側光式超薄型背光單元從背面側朝向所述液晶面板4照射光。通過殼體的液晶顯示部用外殼5,保持所述液晶面板4的背面、側面和表面的周圍。在此,液晶顯示部用外殼5具有:頂板6,配置在液晶面板4的裏面(和背面);以及表面支承部件7,配置在液晶面板4表面周圍的表面側。所述超薄型電腦1的殼體具有液晶顯示部用外殼5以及操作部用外殼9,所述操作部用外殼9通過鉸接部8可轉動地設於所述液晶顯示部用外殼5,內置有中央計算處理裝置(超低電壓CPU)等。
只要殼體的厚度在所希望的範圍內,作為所述液晶顯示部3的平均厚度,就沒有特別的限定,作為液晶顯示部3的平均厚度的下限,優選的是2mm,更優選的是3mm,進一步優選的是4mm。另一方面,作為液晶顯示部3的平均厚度的上限,優選的是7mm,更優選的是6mm,進一步優選的是5mm。如果液晶顯示部3的平均厚度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會導致液晶顯示部3的強度降低和亮度降低等問題。反之,如果液晶顯示部3的平均厚度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不符合對超薄型電腦1的薄型化要求的問題。
<背光單元>
圖2的背光單元11設置於超薄型電腦1的液晶顯示部3。背光單元11具備光學層疊體12、光源18、以及反射片19。背光單元11構成為側光式背光單元。
(光學層疊體)
如圖5所示,光學層疊體12構成為板狀。光學層疊體12具備:導光片13,使從端面入射的光線朝向表面側射出;以及多個光學片,層疊在導光片13的表面側。光學層疊體12通過導光片13和多個光學片的抵接部位被黏合劑黏合而形成一體。作為所述多個光學片,可以配合光學特性的需要,選擇性地組合使用光擴散片、棱鏡片、微透鏡片等任意的光學片。在本實施方式中,光學層疊體12具有:光擴散片(下用光擴散片14),層疊在導光片13的表面;第一棱鏡片15,層疊在下用光擴散片14的表面;第二棱鏡片16,層疊在第一棱鏡片15的表面;以及光擴散片(上用光擴散片17),層疊在第二棱鏡片16的表面,作為所述多個光學片。導光片13使從端面入射的光線從表面大體均勻射出。下用擴散片14使從背面側入射的光線邊擴散邊向法線方向側聚光(聚光擴散)。第一棱鏡片15和第二棱鏡片16使從背面側入射的光線向法線方向側折射。具體地說,第一棱鏡片15和第二棱鏡片16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棱線方向垂直,第一棱鏡片15使從下用光擴散片14入射的光線向法線方向側折射,並且第二棱鏡片16使從第一棱鏡片15射出的光線以相對於液晶顯示元件的背面大體垂直行進的方式折射。上用光擴散片17通過使從背面側入射的光線若干程度擴散從而防止產生莫爾條紋。
(導光片)
導光片13使從端面入射的光線從表面大體均勻射出。導光片13配置在所述光學層疊體12的最背面。導光片13形成為俯視大體方形且厚度大體均勻的板狀(非楔形)。導光片13在背面具有向表面側凹陷的多個凹部21。此外,導光片13在背面具有黏附防止部。具體地說,導光片13具有存在於多個凹部21的周圍並向背面側突出的多個隆起部22,作為所述黏附防止部。隆起部22與凹部21相鄰設置,隆起部22的內側面與凹部21的形成面連續。導光片13構成為以合成樹脂為主成分的單層體。
作為導光片13的平均厚度的下限,優選的是100μm,更優選的是150μm,進一步優選的是200μm。另一方面,作為導光片13的平均厚度的上限,優選的是600μm,更優選的是580μm,進一步優選的是550μm。如果導光片13的平均厚度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導光片13的強度變得不夠的問題,此外存在不能使光源18的光充分入射進導光片13的問題。反之,如果導光片13的平均厚度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有在超薄型的攜帶型終端中不能作為所希望的薄膜的導光膜使用,不符合背光單元11的薄型化要求的問題。
作為導光片13的從光源18側的端面起的必要導光距離的下限,優選的是7cm,更優選的是9cm,進一步優選的是11cm。另一方面,作為導光片13的從光源18側的端面起的必要導光距離的上限,優選的是45cm,更優選的是43cm,進一步優選的是41cm。如果所述必要導光距離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不能在小型移動終端以外的大型終端上使用的問題。反之,如果所述必要導光距離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用作平均厚度600μm以下的薄膜的導光膜使用時容易發生彎曲,此外不能充分得到導光性的問題。另外,導光片13的從光源18側的端面起的必要導光距離的意思是指從光源18射出並入射到導光片13的端面的光線,從該端面朝向相對端面方向傳播所需要的距離。具體地說,例如對於單側側光式背光單元而言,導光片13的從光源18側的端面起的必要導光距離是指從導光片的光源側的端面到相對端面的距離,對於雙側側光式背光單元而言,導光片13的從光源18側的端面起的必要導光距離是指從導光片的光源側的端面到中央部的距離。
作為導光片13的表面積的下限,優選的是150cm2 ,更優選的是180cm2,進一步優選的是200cm2 。另一方面,作為導光片13的表面積的上限,優選的是1000cm2 ,更優選的是950cm2 ,進一步優選的是900cm2 。如果導光片13的表面積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不能在小型移動終端以外的大型終端上使用的問題。反之,如果導光片13的表面積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作為平均厚度600μm以下的薄膜的導光膜使用時容易彎曲,此外不能充分得到導光性的問題。
多個凹部21作為使入射光向表面側散射的光散射部發揮功能。如圖3和圖4所示,各凹部21形成為俯視大體圓形。此外,各凹部21隨著朝向表面側,直徑逐漸縮小。作為凹部21的形狀,沒有特別的限定,可以是半球形、半橢圓體形、圓錐形、圓錐台形等。其中,作為凹部21的形狀,優選的是半球形或半橢圓體形。通過使凹部21為半球形或半橢圓體形,能夠提高凹部21的成形性並且能夠使入射到凹部21的光線很好地散射。
如圖3所示,優選的是,作為多個凹部21的配置圖案形成為:從一端側到另一端側密度逐漸變小。特別是,更優選的是,作為多個凹部21的配置圖案形成為:從與光源18相反側的端緣到光源18側的端緣,密度逐漸變小。通過如此形成多個凹部21,能夠抑制光源18附近的光散射率,通過提高從光源18離開的部分的光散射率,能夠提高射出光的面均勻性。例如可以通過使各凹部21的大小保持大致均勻並且調整多個凹部21的配置個數,由此來調整多個凹部21的取決於從光源18離開的距離的密度。
作為凹部21的平均深度L(參照圖4的(a))的下限,優選的是1μm,更優選的是2μm,進一步優選的是4μm。另一方面,作為凹部21的平均深度L的上限,優選的是10μm,更優選的是9μm,進一步優選的是7μm。如果凹部21的平均深度L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不能充分得到光散射功能的問題。反之,如果凹部21的平均深度L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產生亮度不均的問題。
作為凹部21的平均直徑D(參照圖4的(b))的下限,優選的是10μm,更優選的是12μm,進一步優選的是15μm。另一方面,作為凹部21的平均直徑的上限,優選的是50μm,更優選的是40μm,進一步優選的是30μm。如果凹部21的平均直徑D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不能充分得到光散射功能的問題。反之,如果凹部21的平均直徑D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產生亮度不均的問題。
從導光片13的背面的、與所述導光片12的厚度方向垂直的面連續地形成隆起部22。具體地說,隆起部22從導光片13的背面的平坦面連續形成。如圖3和圖4所示,隆起部22以包圍凹部21的方式形成為俯視大致圓環狀。通過使隆起部22以包圍凹部21的方式形成為俯視大致圓環狀,所述導光片13能夠容易且可靠地防止凹部21和凹部21的附近與配置在導光片13的背面側的反射片19貼緊。因此,通過使隆起部22以包圍凹部21的方式形成為俯視大致圓環狀,所述光學層疊體12能夠抑制因被凹部21散射的光線入射到導光片13和反射片19的貼緊部分而產生亮度不均。
優選的是,隆起部22的頂部彎曲。通過使隆起部22的頂部彎曲,導光片13能夠提高防止對配置在背面側的反射片19的表面造成損傷的性能。
優選的是,隆起部22與凹部21連續地形成。具體地說,優選的是,隆起部22以從凹部21的下端伸出的方式向背面側突出,更優選的是,隆起部22的內側面與凹部21的形成面平滑地連接。通過使隆起部22與凹部21連續地形成,能夠提高抑制由被凹部21散射的光引起的亮度不均的功能。
作為隆起部22的平均高度H(參照圖4的(a))的下限,優選的是0.1μm,更優選的是0.3μm,進一步優選的是0.5μm。另一方面,作為隆起部22的平均高度H的上限,優選的是5μm,更優選的是4μm,進一步優選的是3μm。如果隆起部22的平均高度(H)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下述問題:不能充分防止導光片13與配置在導光片13的背面側的反射片19貼緊,會產生由入射到導光片13和反射片19的貼緊部的光線引起的亮度不均。反之,如果隆起部22的平均高度(H)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多個隆起部22的前端尖銳化,防止對配置在導光片13的背面側的反射片19的表面造成損傷的性能降低。
優選的是,多個隆起部22的高度均勻。作為多個隆起部22的高度H的變動係數的上限,優選的是0.2,更優選的是0.1,進一步優選的是0.05。如果多個隆起部22的高度H的變動係數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多個隆起部22的高度變得不均勻,負荷偏向高度高的隆起部22,由此會對反射片19造成損傷。另外,作為多個隆起部22的高度H的變動係數的下限,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可以是0。此外,多個隆起部22的高度H的「變動係數」是指用任意10個隆起部22的高度的標準偏差除以平均高度得到的值。
作為隆起部22的平均寬度W(參照圖4的(b))的下限,優選的是1μm,更優選的是3μm,進一步優選的是5μm。另一方面,作為隆起部22的平均寬度W的上限,優選的是15μm,更優選的是12μm,進一步優選的是10μm。如果隆起部22的平均寬度(W)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下述問題:隆起部22的前端尖銳化,防止對配置在導光片13的背面側的反射片19的表面造成損傷的性能降低。反之,如果隆起部22的平均寬度W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隆起部22與配置在導光片13的背面側的反射片19的抵接面積變大,由入射到該抵接部分的光線引起產生亮度不均。
作為隆起部22的平均高度H與平均寬度W的高度比(H/W)的下限,優選的是0.05,更優選的是0.06,進一步優選的是0.08。另一方面,作為隆起部22的平均高度H與平均寬度W的高度比(H/W)的上限,優選的是0.5,更優選的是0.45,進一步優選的是0.4。如果隆起部22的平均高度H與平均寬度W的高度比(H/W)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下述問題:隆起部22與配置在導光片13的背面側的反射片19的抵接面積變大,由入射到該抵接部分的光線引起產生亮度不均。反之,如果隆起部22的平均高度H與平均寬度W的高度比(H/W)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隆起部22的前端尖銳化,防止對配置在導光片13的背面側的反射片19的表面造成損傷的性能降低。
作為隆起部22的平均寬度W與凹部21的平均直徑D的比(W/D)的下限,優選的是0.1,更優選的是0.2,進一步優選的是0.3。另一方面,作為隆起部22的平均寬度W與凹部21的平均直徑D的比(W/D)的上限,優選的是1,更優選的是0.8,進一步優選的是0.6。如果所述比(W/D)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不能充分得到防止導光片13與配置在導光片13的背面側的反射片19的貼緊的效果的問題。反之,如果所述比(W/D)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隆起部22與配置在導光片13的背面側的反射片19的抵接面積變大,由入射到該抵接部分的光線引起產生亮度不均。
導光片13具有柔性。通過使導光片13具有柔性,導光片13能夠抑制配置在導光片13的背面側的反射片19受到損傷。由於需要透過光線,所以導光片13是透明的,特別是無色透明的。
作為導光片13的主成分,可以舉出聚碳酸酯、丙烯酸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聚烯烴、環烯烴聚合物、環烯烴共聚物、醋酸纖維素、耐候性氯乙烯、活性能量線固化型樹脂等。其中,作為導光片13的主成分,優選的是聚碳酸酯或丙烯酸樹脂。由於聚碳酸酯不僅透明度好而且折射率高,所以通過使導光片13包含聚碳酸酯作為主成分,在導光片13的正反面上容易發生全反射,能夠有效地傳播光線。此外,由於聚碳酸酯具有耐熱性,所以難以產生光源18的發熱所導致的劣化等。此外,由於與丙烯酸樹脂等相比,聚碳酸酯吸水性小,所以尺寸穩定性高。因此,導光片13通過含有聚碳酸酯作為主成分,能夠抑制老化。另一方面,由於丙烯酸樹脂透明度高,所以能夠減少導光片13的光的損耗。另外,「主成分」是指含量最多的成分,例如指含量50品質%以上的成分,優選的是指含量70品質%以上的成分,更優選的是指含量90品質%以上的成分。
作為所述聚碳酸酯,沒有特別的限定,可以僅是直鏈聚碳酸酯或支鏈聚碳酸酯中的任意一方,也可以是包含直鏈聚碳酸酯和支鏈聚碳酸酯雙方的聚碳酸酯。
作為直鏈聚碳酸酯,有通過公知的光氣法或熔融法製造的直鏈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由碳酸酯成分和雙酚成分構成。作為用於導入碳酸酯成分的前驅物質,例如可以舉出碳醯氯、碳酸二苯酯等。此外,作為雙酚,例如可以舉出2,2-二(4-羥基苯基)丙烷、2,2-二(3,5-二甲基-4-羥基苯基)丙烷、1,1-二(4-羥基苯基)環已烷、1,1-二(3,5-二甲基-4-羥基苯基)環已烷、1,1-二(4-羥基苯基)癸烷、1,1-二(4-羥基苯基)環癸烷、1,1-二(4-羥基苯基)丙烷、1,1-二(3,5-二甲基-4-羥基苯基)環十二烷、4,4’-二羥基二苯醚、4,4’-硫代二苯酚、4,4’-二羥基-3,3-二氯二苯醚等。可以單獨使用或組合使用2種以上的所述物質。
作為支鏈聚碳酸酯,有用支化劑製造的聚碳酸酯,作為支化劑,例如可以舉出間苯三酚、偏苯三酸、1,1,1-三(4-羥基苯基)乙烷、1,1,2-三(4-羥基苯基)乙烷、1,1,2-三(4-羥基苯基)丙烷、1,1,1-三(4-羥基苯基)甲烷、1,1,1-三(4-羥基苯基)丙烷、1,1,1-三(2-甲基-4-羥基苯基)甲烷、1,1,1-三(2-甲基-4-羥基苯基)乙烷、1,1,1-三(3-甲基-4-羥基苯基)甲烷、1,1,1-三(3-甲基-4-羥基苯基)乙烷、1,1,1-三(3,5-二甲基-4-羥基苯基)甲烷、1,1,1-三(3,5-二甲基-4-羥基苯基)乙烷、1,1,1-三(3-氯-4-羥基苯基)甲烷、1,1,1-三(3-氯-4-羥基苯基)乙烷、1,1,1-三(3,5-二氯-4-羥基苯基)甲烷、1,1,1-三(3,5-二氯-4-羥基苯基)乙烷、1,1,1-三(3-溴-4-羥基苯基)甲烷、1,1,1-三(3-溴-4-羥基苯基)乙烷、1,1,1-三(3,5-二溴-4-羥基苯基)甲烷、1,1,1-三(3,5-二溴-4-羥基苯基)乙烷、4,4’-二羥基-2,5-二羥基二苯醚等。
作為所述丙烯酸樹脂,是具有來源於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骨架的樹脂。作為丙烯酸樹脂的例子,沒有特別的限定,可以舉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聚(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具有脂環族烴基的聚合物(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降冰片酯共聚物)等。在所述丙烯酸樹脂中,優選的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聚(甲基)丙烯酸C1-C6烷基酯,更優選的是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
作為所述活性能量線固化型樹脂,例如可以舉出活性能量線固化型丙烯酸樹脂、活性能量線固化型環氧樹脂等。作為所述活性能量線固化型樹脂,例如使用包含光聚合性的預聚物、低聚體和單體中的至少1種與光聚合引發劑等的物質。
作為所述活性能量線固化型丙烯酸樹脂中的所述預聚物和低聚體,例如可以舉出環氧(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醚(甲基)丙烯酸酯等。
此外,作為所述活性能量線固化型丙烯酸樹脂中的所述單體,例如可以舉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乙氧基二乙二醇酯、(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三乙二醇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四氫糠基酯、(甲基)丙烯酸異冰片酯、(甲基)丙烯酸2-羥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丙酯、2-羥基-3-苯氧基(甲基)丙烯酸酯等單官能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三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三季戊四醇六(甲基)三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甲基)丙烯酸苯甲酸酯、三羥甲基丙烷苯甲酸酯等多官能丙烯酸酯;甘油二(甲基)丙烯酸酯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等聚氨酯丙烯酸酯等。
作為所述光聚合引發劑,例如可以舉出苯乙酮、2,2-二乙氧基苯乙酮、對二甲基苯乙酮、對二甲基氨基苯丙酮、二苯甲酮、苯偶醯、2-氯二苯甲酮、4,4’-二氯二苯甲酮、4,4’-雙二乙基氨基二苯甲酮、米蚩酮、苯偶姻、安息香甲醚、安息香乙醚、安息香異丙醚、甲基苯甲醯基甲酸酯、對異丙基-α-羥基異丁醯苯、α-羥基異丁醯苯、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等羰基化合物;一硫化四甲基秋蘭姆、二硫化四甲基秋蘭姆、噻噸酮、2-氯噻噸酮、2-甲基噻噸酮等硫化合物等。所述光聚合引發劑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組合2種以上使用。
作為所述活性能量線固化型環氧樹脂,例如可以舉出雙酚A型環氧樹脂、縮水甘油醚型環氧樹脂等的固化物。
另外,導光片13也可以包含紫外線吸收劑、防燃劑、穩定劑、潤滑劑、加工助劑、增塑劑、耐衝擊助劑、相位差降低劑、消光劑、抗菌劑、防黴劑、抗氧化劑、脫模劑、抗靜電劑等任意成分。
(下用光擴散片)
下用光擴散片14具有:基材層23;光擴散層24,層疊在基材層23的表面側;以及多個凸部25,突出設置在基材層23的背面側。導光片13和下用光擴散片14通過黏合劑局部黏合,具體地說,導光片13和下用光擴散片14在導光片13的表面與凸部25的抵接部位黏合。作為所述黏合劑,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可以舉出熱熔黏合劑、光固化型黏合劑等。此外,作為所述黏合劑,也可以使用感壓型黏合劑。
基材層23由於需要使光線透過,所以將透明特別是無色透明的合成樹脂作為主成分形成。作為基材層23的主成分,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可以舉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烯烴、醋酸纖維素、耐候性氯乙烯等。其中,優選的是透明度好、強度高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特別優選的是彎曲性能得到了改善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作為基材層23的平均厚度的下限,優選的是10μm,更優選的是35μm,進一步優選的是50μm。另一方面,作為基材層23的平均厚度的上限,優選的是500μm,更優選的是250μm,進一步優選的是188μm。如果基材層23的平均厚度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通過塗布形成光擴散層24和凸部25時發生卷邊的問題。反之,如果基材層23的平均厚度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液晶顯示裝置的亮度降低,並且所述光學層疊體12的厚度變大,不符合對液晶顯示裝置的薄型化的要求。
光擴散層24層疊在基材層23的表面。光擴散層24具有光擴散劑及其黏合劑。光擴散層24以大體等密度分散含有光擴散劑。光擴散劑被黏合劑包圍。光擴散層24通過分散含有光擴散劑,能夠使從背面側透過到表面側的光大體均勻擴散。此外,光擴散層24通過光擴散劑在表面大體均勻地形成微小凹凸,所述微小凹凸的各凹部和凸部形成為透鏡狀。光擴散層24利用所述微小凹凸的透鏡的作用,發揮優異的光擴散功能,並且具有起因於所述光擴散功能的、使透過光線向法線方向側折射的折射功能和使透過光線向法線方向宏觀性聚光的聚光功能。
所述光擴散劑是具有使光線擴散性質的顆粒,大體分為無機填料和有機填料。作為無機填料,例如可以舉出二氧化矽、氫氧化鋁、氧化鋁、氧化鋅、硫化鋇、矽酸鎂或它們的混合物。作為有機填料的具體材料,例如可以舉出丙烯酸樹脂、丙烯腈樹脂、聚氨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醯胺、聚丙烯腈等。其中,優選的是透明度高的丙烯酸樹脂,特別優選的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所述光擴散劑的形狀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可以舉出球狀、立方體狀、針狀、棒狀、紡錘形狀、板狀、鱗片狀、纖維狀等,其中,優選的是光擴散性好的球狀的珠。
作為所述光擴散劑的平均粒徑的下限,優選的是1μm,更優選的是2μm,進一步優選的是5μm。另一方面,作為所述光擴散劑的平均粒徑的上限,優選的是50μm,更優選的是20μm,進一步優選的是15μm。如果所述光擴散劑的平均粒徑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光擴散層24表面的凹凸變小,不滿足作為光擴散片所需要的光擴散性。反之,如果所述光擴散劑的平均粒徑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下用光擴散片14的厚度增大並且均勻擴散變得困難。
作為所述光擴散劑的配入量(相對於作為黏合劑的形成材料的聚合物組合物中的聚合物成分100品質份的、換算成固體成分的配入量)的下限,優選的是10品質份,更優選的是20品質份,進一步優選的是50品質份。另一方面,作為所述光擴散劑的配入量的上限,優選的是500品質份,更優選的是300品質份,進一步優選的是200品質份。如果所述光擴散劑的配入量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光擴散性變得不充分的問題。反之,如果所述光擴散劑的配入量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光擴散劑不能被黏合劑恰當地固定的問題。
通過將包含基材聚合物的聚合物組合物固化(交聯等)來形成所述黏合劑。所述光擴散劑通過黏合劑,以大體等密度固定配置在基材層23的表面的整個面上。另外,除了所述的物質以外,用於形成所述黏合劑的聚合物組合物還可以適當配入有例如微小無機填充劑、固化劑、增塑劑、分散劑、各種均化劑、抗靜電劑、紫外線吸收劑、抗氧化劑、黏性改性劑、潤滑劑、光穩定化劑等。
多個凸部25由多個印刷點構成。多個印刷點沿著基材層23的背面的整個表面以分散的點的方式配置。多個印刷點大體均勻地配置在基材層23的背面的整個面上。通過由多個印刷點構成下用光擴散片14的多個凸部25,容易使多個凸部25的高度保持均勻。由此,容易黏合所述光學層疊體12的導光片13和多個凸部25。
多個印刷點包含黏合劑成分作為主成分。作為所述黏合劑成分,例如可以舉出熱固性樹脂和活性能量線固化型樹脂。
作為所述熱固性樹脂,例如可以舉出環氧樹脂、矽樹脂、酚樹脂、尿素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三聚氰胺樹脂、醇酸樹脂、聚醯亞胺樹脂、丙烯酸樹脂、醯胺官能性共聚物、聚氨酯樹脂等。
作為所述活性能量線固化型樹脂,例如可以舉出能作為導光片13的主成分使用的、所述活性能量線固化型樹脂。
另外,所述印刷點除了所述黏合劑成分以外,也可以包含添加劑。作為添加劑,例如可以舉出矽系添加劑、氟系添加劑、抗靜電劑等。此外,作為相對於100品質份的所述黏合劑成分的、所述添加劑的換算成固體成分的含量,例如可以為0.05品質份以上5品質份以下。
通過使用了包含黏合劑成分的印刷點用墨水的印刷法來形成多個印刷點。
作為所述印刷法,例如可以舉出絲網印刷法、噴墨印刷法、凹版印刷法、膠版印刷法、柔印印刷法、點膠機印刷法等。其中,優選的是能高精度地形成小直徑的印刷點的膠版印刷;能容易地高精度地形成小直徑的印刷點的柔印印刷;或者通過加厚墨水的厚度而能容易地形成高度高的印刷點的絲網印刷。
所述印刷點從背面觀察時形成為大體圓形。另外,「大體圓形」除了包括完整的圓形,還包括以圓弧連續的方式形成為環形且最大直徑(通過重心的假想直線的長度中的最大的長度)為最小直徑(通過重心的假想直線的長度中的最小的長度)的2倍以下的形狀,優選的是最大直徑為最小直徑的1.5倍以下的形狀。
作為所述印刷點的平均直徑的下限,優選的是1μm,更優選的是3μm,進一步優選的是10μm,特別優選的是20μm。另一方面,作為所述印刷點的平均直徑(d)的上限,優選的是200μm,更優選的是100μm,進一步優選的是50μm。如果所述印刷點的平均直徑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與基材層23的黏合性降低的問題。反之,如果所述印刷點的平均直徑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印刷點不必要地變大,給背光單元11的光學特性帶來惡劣影響。
作為所述印刷點的平均高度的下限,優選的是0.5μm,更優選的是1μm,進一步優選的是3μm,特別優選的是5μm。另一方面,作為所述印刷點的平均高度的上限,優選的是100μm,更優選的是50μm,進一步優選的是10μm。如果所述印刷點的平均高度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不能充分防止黏附的問題。反之,如果所述印刷點的平均高度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印刷點的形成變得困難、生產率降低的問題。
作為印刷點的高度的變動係數的上限,優選的是0.2,更優選的是0.1,進一步優選的是0.05。如果所述印刷點的高度的變動係數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多個印刷點的高度變得不均勻,負荷偏向高度高的印刷點,由此產生對導光片13造成損傷。另外,作為所述印刷點的高度的變動係數的下限,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可以為0。此外,印刷點的高度的「變動係數」是指用任意10個印刷點的高度的標準偏差除以平均高度得到的值。
作為所述印刷點的平均高度與平均直徑的高度比的下限,優選的是0.01,更優選的是0.05,進一步優選的是0.1。如果所述高度比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印刷點不必要地變大的問題。另一方面,作為所述印刷點的平均高度與平均直徑的高度比的上限,例如可以為1。
如上所述地,多個印刷點大體均勻配置在基材層24的背面。作為所述多個印刷點的平均間距的下限,優選的是20μm,更優選的是30μm,進一步優選的是40μm。另一方面,作為所述印刷點的平均間距的上限,優選的是300μm,更優選的是150μm,進一步優選的是70μm。如果所述印刷點的平均間距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印刷點過多,給背光單元11的光學特性帶來惡劣影響。反之,如果所述印刷點的平均間距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不能充分地得到黏附防止功能的問題。
作為基材層23的背面的、所述印刷點的存在密度的下限,優選的是10個/mm2,更優選的是60個/mm2 ,進一步優選的是100個/mm2 ,特別優選的是200個/mm2 。另一方面,作為基材層23的背面的、所述印刷點的存在密度的上限,優選的是2500個/mm2 ,更優選的是1000個/mm2 ,進一步優選的是600個/mm2 ,特別優選的是450個/mm2 。如果所述印刷點的存在密度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不能充分地得到黏附防止效果的問題。反之,如果所述印刷點的存在密度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給背光單元11的光學特性帶來惡劣影響的問題。
(第一棱鏡片,第二棱鏡片)
第一棱鏡片15使從下用光擴散片14入射的光線向法線方向側折射並向第二棱鏡片16射出。第二棱鏡片16以使射出的光線相對於液晶顯示元件的背面大體垂直地行進的方式,使從第一棱鏡片15入射的光線向表面側射出。第一棱鏡片15和第二棱鏡片16由於需要透過光線,所以將透明的、特別是無色透明的合成樹脂作為主成分。第一棱鏡片15和第二棱鏡片16,具有基材層以及凸起列,所述凸起列由層疊在所述基材層的表面的、多個突出的條形棱鏡部構成。第一棱鏡片15的多個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棱線方向,與第二棱鏡片16的多個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棱線方向大體垂直。第一棱鏡片15和下用光擴散片14被黏合劑局部黏合,具體地說,第一棱鏡片15和下用光擴散片14在第一棱鏡片15的基材層的背面與光擴散層24的表面的抵接部位黏合。此外,第二棱鏡片16和第一棱鏡片15被黏合劑局部黏合,具體地說,第二棱鏡片16和第一棱鏡片15在第二棱鏡片16的基材層的背面與第一棱鏡片15的表面的多個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棱線部分的抵接部位黏合。作為黏合第一棱鏡片15和下用光擴散片14的黏合劑以及黏合第二棱鏡片16和第一棱鏡片15的黏合劑,沒有特別的限定,可以使用與黏合導光片13和下用光擴散片14的黏合劑同樣的黏合劑。
作為第一棱鏡片15和第二棱鏡片16的厚度(從基材層的背面到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頂點的高度)的下限,優選的是20μm,更優選的是40μm。另一方面,作為第一棱鏡片15和第二棱鏡片16的厚度的上限,優選的是300μm,更優選的是200μm,進一步優選的是180μm。此外,作為第一棱鏡片15和第二棱鏡片16的、多個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平均高度(從多個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基底到頂點的平均高度),優選的是8μm以上200μm以下。此外,作為第一棱鏡片15和第二棱鏡片16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間距的下限,優選的是4μm,更優選的是10μm,進一步優選的是20μm。另一方面,作為第一棱鏡片15和第二棱鏡片16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間距的上限,優選的是100μm,更優選的是60μm。作為第一棱鏡片15和第二棱鏡片16的折射率的下限,優選的是1.5,更優選的是1.55。另一方面,作為第一棱鏡片15和第二棱鏡片16的折射率的上限,優選的是1.7。另外,「棱鏡片的折射率」是指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折射率。
第一棱鏡片15和第二棱鏡片16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為大體三棱柱狀。在第一棱鏡片15和/或第二棱鏡片16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為三棱柱的情況下,作為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頂角,優選的是75°以上95°以下。此外,在第一棱鏡片15和/或第二棱鏡片16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為三棱柱的情況下,所述突出的條形棱鏡部在軸向上的高度可以固定,在軸向上的高度也可以連續地改變。此外,在第一棱鏡片15和/或第二棱鏡片16的、多個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為三棱柱的情況下,所述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全部高度都可以相等,但是例如相鄰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高度也可以不同。此外,第一棱鏡片15和/或第二棱鏡片16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可以具有從三棱柱的頂點部向高度方向突出的凸部。所述凸部可以僅形成在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軸向的一部分上,但是優選的是橫跨軸向的兩端形成為棒狀。在所述光學層疊體12具有這樣的凸部的情況下,由於能在將所述凸部埋入黏合劑的狀態下把第一棱鏡片15和/或第二棱鏡片16與其他光學片黏合,所以通過抑制三棱柱部分埋入黏合劑,能夠充分發揮由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發揮的光學特性並且能夠容易地提高黏合力。此外,第一棱鏡片15和/或第二棱鏡片16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在頂點部分可以具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具體結構沒有特別的限定,優選的是從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頂點部分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此外,如圖10所示,所述凹槽33可以將凸部34在與軸向垂直的方向上分為兩部分。此外,如圖11所示,凹槽35可以在與軸向交叉的方向上橫切凸部36。此外,在該情況下,優選的是以一定間隔形成多個凹槽35。通過使所述光學層疊體12具有所述凹槽,能夠利用毛細管現象容易地把黏合劑填充到所述凹槽中,由此能夠容易地使向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三棱柱部分的傾斜面附著的黏合劑的附著量減少。因此,所述光學層疊體12能夠充分發揮由突出的條形棱鏡部實現的光學特性並且能夠容易地提高黏合力。
(上用光擴散片)
上用光擴散片17具有基材層以及光擴散層,所述光擴散層層疊在基材層的表面側。上用光擴散片17通過使從第二棱鏡片16入射的光線若干程度地擴散,能夠抑制莫爾條紋的發生。上用光擴散片17和第二棱鏡片16被黏合劑局部黏合,具體地說,上用光擴散片17和第二棱鏡片16在上用光擴散片17的基材層的背面、與第二棱鏡片16的多個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棱線部分的抵接部位條紋狀地黏合。作為黏合上用光擴散片17和第二棱鏡片16的黏合劑,沒有特別的限定,可以使用與黏合導光片13和下用光擴散片14的黏合劑同樣的黏合劑。
上用光擴散片17的基材層,可以具有與所述的下用光擴散片14的基材層同樣的構成。此外,與下用光擴散片14的光擴散層同樣地,上用光擴散片17的光擴散層具有光擴散劑及其黏合劑。但是,由於上用光擴散片17無需具備和下用光擴散片14同樣高的光擴散性,所以作為光擴散劑的配入量的下限,優選的是5品質份,更優選的是10品質份,此外作為上限,優選的是40品質份,更優選的是30品質份。
(光源)
光源18以照射面與導光片13的端面相對(或抵接)的方式配置。可以使用各種各樣的光源作為光源18,例如可以使用發光二極體(LED)。具體地說,作為所述光源18,可以使用沿導光片13的端面配置多個發光二極體而構成的光源。
(反射片)
反射片19以與形成在導光片13的背面的多個隆起部22抵接的方式配置在導光片13的背面側。反射片19把從導光片13的背面側射出的光線向表面側反射。作為反射片19,可以舉出將填料分散含有在聚酯等基材樹脂中所得到的的白色片;通過在由聚酯形成的膜的表面蒸鍍鋁、銀等金屬而使鏡面反射性得到了提高的鏡面片等。
<光學層疊體的製造方法>
所述光學層疊體12的製造方法包括:形成導光片13的工序,所述導光片13在一面上具有向另一面側凹陷的多個凹部以及存在於多個凹部的周圍並向一面側突出的多個隆起部;以及在導光片13的另一面層疊多個光學片的工序。
(導光片形成工序)
例如可以通過以下的方法進行所述形成導光片的工序:
(a)向成形模注入熔融狀態的導光片形成材料的射出成形法,所述成型模具有多個凹部和存在於凹部周圍的多個隆起部的翻轉形狀;
(b)通過對由導光片形成材料構成的片體再加熱並將片體夾在具有所述翻轉形狀的成形模與金屬板或輥之間進行壓制,由此轉印形狀的方法;
(c)使用擠出成形法的方法,該方法通過將熔融狀態的導光片形成材料向T模供給並把所述形成材料從擠出機和T模擠出而形成片體後,將所述片體夾在具有所述翻轉形狀的成形模與金屬板或輥之間進行壓制,由此轉印形狀;
(d)澆鑄法(溶液流延法),該方法把導光片形成材料熔融在溶劑中從而形成具有流動性的溶液(塗料),使該溶液流入具有所述翻轉形狀的成形模後,使溶劑蒸發;
(e)將未固化的活性能量線固化型樹脂填充到具有所述翻轉形狀的成形模中,並照射紫外線等活性能量線的方法;
(f)使用僅具有多個凹部的翻轉形狀的成形模,通過與所述的(a)~(e)同樣的方法在片體的一面上形成多個凹部後,使用光刻法和蝕刻法在所述片體的一面的多個凹部的周圍形成多個隆起部的方法;
(g)通過使用超硬刀頭、鑽石刀頭、立銑刀等,切削由導光片形成材料構成的片體的一面,形成多個凹部及存在於所述凹部的周圍的多個隆起部的方法。
(成形模)
如上所述,作為所述成形模,使用下述成型模:
(i)在表面具有按規定圖案配置的多個凹部以及存在於所述凹部周圍的多個隆起部的翻轉形狀的成形模,或
(ii)在表面僅具有按規定圖案配置的多個凹部的翻轉形狀的成形模。
(使用了母模的成形模的製造方法)
所述(i)的成形模,可以使用在表面具有按規定圖案配置的多個凹部以及存在於多個凹部周圍的多個隆起部的母模來製造。
作為所述母模的製造方法,例如可以舉出:
(A)通過對形成母模的基材的表面照射鐳射,同時形成所述多個凹部和多個隆起部的方法,
(B)通過使用超硬刀頭、鑽石刀頭、立銑刀等對形成母模的基材的表面進行切削,同時形成所述多個凹部和多個隆起部的方法。
作為通過所述(A)的方法製造的母模的形成材料,例如可以舉出SUS等金屬。另一方面,作為利用所述(B)的方法製造的母模的形成材料,除了SUS等金屬以外,還可以舉出聚碳酸酯、丙烯酸樹脂等比較硬質的合成樹脂。
另外,如果進行所述鐳射照射,則鐳射照射的部分熔融。其結果,當形成凹部時,熔融的材料堆積在凹部的周圍而形成隆起部。另一方面,如果進行所述切削,則被切削的部分的基材堆積在通過所述切削形成的凹部周圍而形成隆起部。根據鐳射的照射、切削的強度、角度、直徑等,調整凹部的深度和直徑、隆起部的高度、寬度、形狀等。另外,這樣,通過使熔融的材料堆積在凹部的周圍,容易使隆起部以包圍凹部的方式形成圓環狀。
此外,作為向母模表面照射的用於形成多個凹部和多個隆起部的鐳射,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可以舉出二氧化碳鐳射、一氧化碳鐳射、半導體鐳射、YAG(釔鋁石榴石)鐳射等。其中,波長從9.3μm到10.6μm的二氧化碳鐳射適於形成精細的形狀。作為所述二氧化碳鐳射,有橫向大氣壓激發(TEA)型、連續振盪型、脈衝振盪型等。
(成形模的製造方法)
作為使用了所述母模的成形模的製造方法,包括:鍍層形成工序(S1),通過電鑄在所述母模的表面形成鍍層,所述母模具有按規定圖案配置的多個凹部和存在於多個凹部周圍的多個隆起部,所述鍍層在表面具有所述母模的翻轉形狀;以及從所述母模剝離鍍層的工序(S2)。此外,作為使用所述母模情況下的、成形模的形成材料,例如可以舉出鎳、金、銀、銅、鋁等金屬。
例如通過在鍍浴中,把金屬鎳作為陽極,把所述母模作為陰極,進行通電,在所述母模的表面析出鍍層,由此進行鍍層形成工序(S1)。
把在鍍層形成工序(S1)中在所述母模表面析出的鍍層從所述母模剝離,由此進行鍍層剝離工序(S2)。另外,為了提高從所述母模剝離的鍍層的強度,作為鍍層剝離工序(S2),還可以具有用加強部件對所述鍍層加強的工序。
(不使用母模的成形模的製造方法)
可以不使用母模來製造所述(ii)的成形模。作為所述(ii)的成形模的製造方法,例如可以舉出使用光刻法和蝕刻法在構成成形模的基材的表面形成多個凹部的翻轉形狀。此外,在該情況下,作為所述成形模的形成材料,可以使用聚碳酸酯、丙烯酸樹脂等比較硬質的合成樹脂。
(層疊工序)
所述層疊工序包括:把通過所述導光片形成工序形成的導光片13的另一面與下用光擴散片14的多個凸部25局部黏合的工序;把下用光擴散片14的光擴散層24的表面與第一棱鏡片15的基材層的背面局部黏合的工序;把第一棱鏡片15的多個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表面與第二棱鏡片16的基材層的背面局部黏合的工序;以及把第二棱鏡片16的多個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表面與上用光擴散片17的基材層的背面局部黏合的工序。
例如在導光片13的另一面的整個面上塗布所述黏合劑後,將下用光擴散片14的多個凸部25重疊在所述黏合劑的塗布面上,並通過所述黏合劑把導光片13和多個凸部25的抵接部位黏合,由此進行導光片13和下用光擴散片14的黏合工序。
例如在第一棱鏡片15的基材層的背面的整個面上塗布所述黏合劑後,將所述黏合劑的塗布面重疊在下用光擴散片14的光擴散層24的表面,並通過所述黏合劑把下用光擴散片14和第一棱鏡片15的抵接部位黏合,由此進行下用光擴散片14和第一棱鏡片15的黏合工序。
例如在第二棱鏡片16的基材層的背面的整個面上塗布所述黏合劑後,將所述黏合劑的塗布面重疊在第一棱鏡片15的多個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棱線部分上,並通過所述黏合劑把第一棱鏡片15和第二棱鏡片16的抵接部位黏合,由此進行第一棱鏡片15和第二棱鏡片16的黏合工序。
例如在上用光擴散片17的基材層的背面的整個面上塗布所述黏合劑後,將所述黏合劑的塗布面重疊在第二棱鏡片16的多個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棱線部分上,並通過所述黏合劑把第二棱鏡片16和上用光擴散片17的抵接部位黏合,由此進行第二棱鏡片16和上用光擴散片17的黏合工序。
<優點>
由於所述光學層疊體12的導光片13在背面具有向背面側突出的多個隆起部22,所以導光片13和配置在導光片13的背面側的其他部件通過多個隆起部22以分散的點的方式抵接。因此,所述光學層疊體12能夠抑制導光片13與配置在導光片13的背面側的其他部件貼緊。此外,由於導光片13在背面具有向表面側凹陷的多個凹部21,所以所述光學層疊體12可以使入射到所述多個凹部21的光線向表面側散射。特別是,通過在凹部21的周圍設置隆起部22,所述光學層疊體12能夠恰當地防止凹部21和凹部21附近的貼緊,因此能夠很好地防止由被所述凹部21散射的光線引起的亮度不均。此外,由於所述光學層疊體12的導光片13的表面側層疊有一個或多個光學片、以及無需在導光片13上另外設置用於防止導光片13與配置在該導光片13的背面側的其他部件貼緊的黏附防止層,因此能夠實現薄型化。
由於所述光學層疊體12具有層疊在導光片13的表面的下用光擴散片14和層疊在所述下用光擴散片14的表面的棱鏡片(第一棱鏡片15和第二棱鏡片16),導光片13和下用光擴散片14在導光片13的表面和多個凸部25的抵接部位黏合,所以能夠防止導光片13和下用光擴散片14貼緊,從而能夠抑制亮度不均。此外,因為所述光學層疊體12可以利用存在於導光片13和下用光擴散片14的抵接部位以外的空氣,使從導光片13入射到下用光擴散片14的光線擴散,所以能夠提高擴散功能。此外,所述光學層疊體12使被充分擴散了的光線入射到棱鏡片(第一棱鏡片15和第二棱鏡片16),因此例如能夠朝向配置在所述光學層疊體12的表面側的液晶面板的整個面,射出在法線方向上顯示峰的分佈的光線。
由於所述背光單元11具備所述光學層疊體12,所以能夠抑制光線入射到導光片13與其他部件的貼緊部分而產生亮度不均。此外,由於所述背光單元11具備所述光學層疊體12,所以能夠實現薄型化。
由於所述液晶顯示裝置1具備所述背光單元11,所以如上所述地,能夠抑制亮度不均並且能夠實現薄型化。
所述光學層疊體的製造方法能夠容易且可靠地製造能夠抑制亮度不均並且能夠實現薄型化的所述光學層疊體12。
[第二實施方式]
(導光片)
代替導光片13,將圖6的導光片31用於圖2的光學層疊體12。導光片31使從端面入射的光線朝向表面側大體均勻地射出。導光片31形成為俯視大體方形,並形成為厚度大體均勻的板狀(非楔形狀)。導光片31在背面具有向表面側凹陷的多個凹部21以及存在於所述多個凹部21的周圍並向背面側突出的多個隆起部22。此外,導光片31還具有多個凸部32,多個凸部32以分散的點的方式配置在背面上的不存在多個隆起部22的區域。導光片31在背面具有黏附防止部。具體地說,導光片31具有多個隆起部22和多個凸部32作為所述黏附防止部。另外,除了具有多個凸部32以外,導光片31與圖2的導光片13具有相同的構成。因此,以下僅對多個凸部32進行說明。
多個凸部32防止導光片31與配置在導光片31的背面側的其他部件貼緊。從導光片31的背面的平坦面連續地形成多個凸部32。如圖7所示,凸部32形成為俯視大體圓形。此外,凸部32的頂部彎曲。作為凸部32的形狀,優選的是半球形或半橢圓體形。通過使凸部32的形狀為半球形或半橢圓體形,能夠提高凸部32的成形性,並且能夠提高防止對配置在導光片31的背面側的其他部件的表面造成損傷的性能。如圖7所示,作為多個凸部32的配置圖案,優選的是從一端側到另一端側密度逐漸變大。特別是,作為多個凸部32的配置圖案,優選的是從與光源側相反側的端緣到光源側的端緣密度逐漸變大。
多個凸部32以使導光片31的背面的整個面上的、多個隆起部22和多個凸部32的合計存在密度成為大體均勻的方式配置。
作為導光片31的背面上的、隆起部22和凸部32的合計存在密度的下限,優選的是40個/mm2 ,更優選的是60個/mm2 ,進一步優選的是80個/mm2 。另一方面,作為導光片31的背面上的、隆起部22和凸部32的合計存在密度的上限,優選的是500個/mm2 ,更優選的是400個/mm2 ,進一步優選的是300個/mm2 。如果隆起部22和凸部32的合計存在密度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不能在導光片31的背面的整個面上恰當地防止導光片31與配置在導光片31的背面側的其他部件貼緊的問題。反之,如果隆起部22和凸部32的合計存在密度超過所述上限,則配置在導光片31的背面側的其他部件的表面發生損傷的可能性變高。另外,隆起部22和凸部32的合計存在密度是指:對在鐳射顯微鏡中放大1000倍觀察的視野內的隆起部22和凸部32的個數進行計數,並使用所述視野面積計算出的值。此外,在一個凹部21的周圍存在多個隆起部22的情況下,將這些隆起部22合在一起作為1個計算。
作為凸部32的平均高度(從背面平均介面起的平均高度)的下限,優選的是2μm,更優選的是3μm,進一步優選的是4μm。另一方面,作為凸部32的平均高度的上限,優選的是7μm,更優選的是6μm,進一步優選的是5μm。如果凸部32的平均高度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不能充分防止與配置在導光片31的背面側的其他部件貼緊的問題。反之,如果凸部32的平均高度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由與凸部32的抵接引起的、使配置在導光片31的背面側的其他部件的表面產生損傷的問題。
優選的是,多個凸部32高度均勻。作為多個凸部32的高度的變動係數的上限,優選的是0.2,更優選的是0.1,進一步優選的是0.05。如果多個凸部32的高度的變動係數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多個凸部32的高度變得不均勻,負荷偏向高度高的凸部32,由此使配置在導光片31的背面側的其他部件的表面產生損傷。另外,作為多個凸部32的高度的變動係數的下限,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可以是0。
作為凸部32的、所述平均高度與平均直徑(背面平均介面上的平均直徑)的高度比的下限,優選的是0.05,更優選的是0.07,進一步優選的是0.1。另一方面,作為所述高度比的上限,優選的是0.5,更優選的是0.3,進一步優選的是0.2。如果所述高度比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導光片31與配置在導光片31的背面側的其他部件的抵接面積變大,由入射到所述抵接部分的光線引起產生亮度不均。反之,如果所述高度比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凸部32的前端尖銳化,防止對配置在導光片31的背面側的其他部件的表面造成損傷的性能降低。
作為凸部32的平均高度與隆起部22的平均高度的高度比的下限,優選的是0.5,更優選的是0.65,進一步優選的是1。另一方面,作為所述高度比的上限,優選的是7,更優選的是5,進一步優選的是3。如果所述高度比在所述範圍外,則存在下述問題:凸部32的平均高度與隆起部22的平均高度的差變大,負荷偏向多個凸部32或多個隆起部22中的任意一方,由此會使配置在導光片31的背面側的其他部件的表面產生損傷。
作為多個凸部32的形成方法,沒有特別的限定,可以與多個凹部21和多個隆起部22同時形成,也可以在多個凹部21和多個隆起部22形成後另外形成。作為在多個凹部21和多個隆起部22形成後形成多個凸部32的方法,例如可以舉出使用絲網印刷、噴墨印刷等公知的印刷方法、以及光刻法和蝕刻法等方法。
<優點>
由於導光片31在背面除了具有向表面側凹陷的多個凹部21、存在於多個凹部21的周圍並向背面側突出的多個隆起部22以外,還具有以分散的點的方式配置於不存在多個隆起部22的區域中的多個凸部32,所以能夠更恰當地防止導光片31與配置在導光片31的背面側的其他部件貼緊。因此,具備導光片31的光學層疊體,能夠更可靠地防止光入射到導光片31與配置在導光片31的背面側的其他部件的貼緊部分從而產生亮度不均。
[其他實施方式]
另外,除了所述的方式以外,本發明的光學層疊體、背光單元、液晶顯示裝置和光學層疊體的製造方法可以實施各種變形、改良。例如,只要背面側具有規定的形狀,就無需一定是單層結構體,也可以是二層以上的多層結構體。
所述導光片可以在表面具有雙凸形狀等,以能夠控制射出光。此外,所述導光片也可以具有與光源側的端面連續或以規定的間隔形成的V形、梯形等的多個切口,用於抑制光源附近的亮度不均。作為多個隆起部的配置圖案,沒有特別的限定。作為多個隆起部的配置圖案,例如在將所述導光片用於在相對的兩側端配置有光源的兩側側光式背光單元的情況下,可以以從所述兩側端朝向中央,密度逐漸變大的方式配置。此外,只要多個凸部以分散的點的方式配置在不存在多個隆起部的區域,其配置圖案就沒有特別的限定。
多個凹部的俯視形狀不限於大體圓形,也可以是多邊形的形狀等。此外,多個隆起部的俯視形狀不限於大致圓環狀,也可以是多邊環狀等。此外,多個隆起部無需一定以完全包圍凹部的外周的方式配置。圖8例示了多個凹部和多個隆起部的、所述實施方式以外的形狀。在圖8的(a)中,部分圓環狀的多個隆起部42配置在俯視圓形的凹部41的周圍。在圖8的(b)中,四方環狀的隆起部52配置在俯視圓形的凹部51的周圍。在圖8的(c)中,俯視圓環狀的1個隆起部62以包圍多個凹部61的方式配置。在圖8的(d)中,俯視圓環狀的隆起部72配置在俯視四方形的凹部71的周圍。所述光學層疊體即使在如上所述地配置導光片的凹部和隆起部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亮度不均並且能夠實現高亮度化。
所述光學層疊體只要在導光片的表面側層疊有一個或多個光學片即可,所述光學片的組合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所述光學層疊體可以僅由導光片和層疊在該導光片的表面的光擴散片構成。
所述光學層疊體在具有光擴散片作為一個或多個光學片的情況下,所述光擴散片的構成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所述光擴散片可以任意地具有多個凸部或不具有多個凸部。
所述光學層疊體的導光片與光學片、或者光學片彼此之間無需一定以分散的點的方式黏合。所述光學層疊體可以通過以填埋導光片與光學片、或者光學片彼此之間的間隙的方式填充黏合劑層,並通過該黏合劑層黏合導光片與光學片、或者光學片彼此之間。
所述(ii)的成形模可以通過使用了表面具有多個凹部的母模的電鑄進行製造。作為這樣的表面具有多個凹部的母模的製造方法,例如可以舉出使用光刻法和蝕刻法在構成母模的基材的表面形成多個凹部的方法。
在使用通過把熔融狀態的形成材料供給到T模並將所述形成材料從擠出機和T模擠出來對片體進行成形的擠出成形法製造所述導光片的情況下,可以將夾入所述擠出片體的一對壓輥的一方用作成形模,該成形模具有多個凹部和存在於所述凹部周圍的多個隆起部的翻轉形狀。作為在一方的壓輥的表面形成所述翻轉形狀的方法,例如可以舉出:在壓輥的表面層疊鍍層的方法,所述鍍層在表面具有按規定圖案配置的多個凹部和存在於所述凹部周圍的多個隆起部的翻轉形狀;以及使用鐳射或切削在壓輥的表面形成所述翻轉形狀的方法。
所述背光單元無需一定在導光片的背面側配置反射片,例如也可以使配置在導光片的背面側的頂板的表面形成為被研磨了的反射面,將所述反射面代替反射片使用。這樣,所述背光單元通過把頂板表面形成為背光單元的最背面,可以去掉反射片,從而能能夠促進薄型化。
作為所述液晶顯示裝置,除了所述筆記本電腦以外,可以採用智慧手機等手機終端、平板電腦終端等攜帶型資訊終端等攜帶型終端、臺式電腦、薄型電視等各種各樣的構成。此外,即使所述液晶顯示裝置構成為筆記本電腦的情況下,所述筆記本電腦的殼體的厚度也無需一定在21mm以下。
工業實用性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光學層疊體可以很好地用於能夠防止亮度不均且能夠促進薄型化的液晶顯示裝置。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所為之更動與潤飾,均屬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關於本發明所界定之保護範圍請參考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
1‧‧‧液晶顯示裝置、超薄型電腦
2‧‧‧操作部
3‧‧‧液晶顯示部
4‧‧‧液晶面板
5‧‧‧液晶顯示部用外殼
6‧‧‧頂板
7‧‧‧表面支承部件
8‧‧‧鉸接部
9‧‧‧操作部用外殼
11‧‧‧背光單元
12‧‧‧光學層疊體
13、31‧‧‧導光片
14、17‧‧‧光擴散片
15‧‧‧第一棱鏡片
16‧‧‧第二棱鏡片
18‧‧‧光源
19‧‧‧反射片
21、41、51、61、71‧‧‧凹部
22、42、52、62、72‧‧‧隆起部
23‧‧‧基材層
24‧‧‧光擴散層
25‧‧‧凸部
32‧‧‧凸部
33、35‧‧‧凹槽
34、36‧‧‧凸部
110‧‧‧側光式背光單元
111‧‧‧導光片
112‧‧‧光學片
115‧‧‧反射片
116‧‧‧頂板
117‧‧‧光源
圖1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液晶顯示裝置的簡要立體圖,圖1的(a)是打開了液晶顯示部的狀態,圖1的(b)是關閉了液晶顯示部的狀態。 圖2是表示圖1的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單元的端面示意圖。 圖3是圖2的背光單元的導光片的背面示意圖。 圖4是表示圖3的導光片的凹部和隆起部的放大示意圖,圖4的(a)是端面圖,圖4的(b)是仰視圖。 圖5是表示圖2的背光單元的光學層疊體的端面示意圖。 圖6是表示與圖5的光學層疊體的導光片不同方式的導光片的端面示意圖。 圖7是圖6的導光片的背面示意圖。 圖8是表示與圖3和圖6的導光片的凹部和隆起部不同方式的、凹部和隆起部的背面示意圖。 圖9是表示以往的側光式背光單元的端面示意圖。 圖10是表示圖5的光學層疊體的第一棱鏡片和第二棱鏡片的凹槽的一個結構例的剖視示意圖。 圖11是表示圖5的光學層疊體的第一棱鏡片和第二棱鏡片的凹槽的、與圖10不同結構例的立體示意圖。
11‧‧‧背光單元
12‧‧‧光學層疊體
13‧‧‧導光片
14‧‧‧光擴散片
15‧‧‧第一棱鏡片
16‧‧‧第二棱鏡片
17‧‧‧光擴散片
18‧‧‧光源
19‧‧‧反射片
21‧‧‧凹部
22‧‧‧隆起部
23‧‧‧基材層
24‧‧‧光擴散層
25‧‧‧凸部

Claims (11)

  1. 一種光學層疊體,其是用於側光式背光單元的板狀的光學層疊體,該光學層疊體包含:一導光片,使從端面入射的光線朝向表面側射出;以及一個或多個光學片,層疊在該導光片的該表面側,其中,該導光片在背面具有多個凹部與多個隆起部,該些凹部向該表面側凹陷,該些隆起部位於該些凹部的周圍並向該背面側突出。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層疊體,其中該些凹部的平均深度(L)為1μm以上至10μm以下。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層疊體,其中該些凹部的平均直徑(D)為10μm以上至50μm以下。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層疊體,其中該些隆起部的平均高度(H)為0.1μm以上至5μm以下。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層疊體,其中該些隆起部以包圍該些凹部的方式形成為俯視大致圓環狀,該些隆起部的平均寬度(W)為1μm以上至15μm以下。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光學層疊體,其中該些隆起部的平均高度(H)與平均寬度(W)的高度比(H/W)為0.05以上至0.5以下。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層疊體,還包含一光擴散片以及一棱鏡片,該光擴散片層疊在該導光片的表面,該棱鏡片層疊在該光擴散片的表面,其中該光擴散片具有一基材層、一光擴散層與多個凸部,該光擴散層層疊在該基材層的表面側,該些凸部突出設置在該基材層的背面側,該導光片和該光擴散片在該導光片的表面與該些凸部的抵接部位黏合。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光學層疊體,其中該些凸部由印刷點構成。
  9. 一種側光式背光單元,包含:請求項1至8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光學層疊體;以及一光源,向該導光片的端面照射光。
  10.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包括請求項9所述的側光式背光單元。
  11. 一種光學層疊體的製造方法,該光學層疊體是用於側光式背光單元的板狀的光學層疊體,該製造方法包含:形成一導光片的工序,其中,該導光片在一面上具有多個凹部以及多個隆起部,該些凹部向另一面側凹陷,該些隆起部位於該些凹部的周圍並向一面側突出;以及在該導光片的另一面側層疊一個或多個光學片的工序。
TW105126279A 2015-08-17 2016-08-17 光學層疊體、背光單元、液晶顯示裝置及光學層疊體的製造方法 TW20171237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60732 2015-08-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2373A true TW201712373A (zh) 2017-04-01

Family

ID=58050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6279A TW201712373A (zh) 2015-08-17 2016-08-17 光學層疊體、背光單元、液晶顯示裝置及光學層疊體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1712373A (zh)
WO (1) WO20170301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89003A (zh) * 2017-05-31 2017-08-25 山西宇皓新型光学材料有限公司 导光板模具、导光板及其制备方法
WO2018225463A1 (ja) * 2017-06-06 2018-12-13 恵和株式会社 上用光拡散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KR102451444B1 (ko) * 2017-09-15 2022-10-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71641A (ja) * 1998-12-10 2000-06-23 Hitachi Ltd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並びに導光板の製造方法
JP4473420B2 (ja) * 2000-07-06 2010-06-02 恵和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4271462B2 (ja) * 2002-03-26 2009-06-03 恵和株式会社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4707033B2 (ja) * 2005-04-18 2011-06-22 株式会社エス・ケー・ジー 導光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030101A1 (ja) 2017-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21292B2 (ja) 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KR101741631B1 (ko) 도광 시트,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휴대형 단말
WO2015186842A1 (ja) 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反射テープ部材
TWI575265B (zh) A light guide sheet, a backlight unit, and a portable terminal
JP2016028275A (ja) 光学シート、エッジライト型の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TWI575258B (zh) Optical sheet and edge light type backlight unit
TW201712373A (zh) 光學層疊體、背光單元、液晶顯示裝置及光學層疊體的製造方法
JP6700689B2 (ja) 導光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用導光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5724527B2 (ja) 導光板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89052B2 (ja) ライトガイドフィルム、超薄型液晶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携帯型コンピュータ
JP6516580B2 (ja) ライトガイドフィルム、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携帯型端末
JP2017091892A (ja) 導光シート、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201728974A (zh) 導光體、背光單元、液晶顯示裝置、黏附防止片和背光單元用導光體的製造方法
KR101986761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용 프리즘 시트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JP6516581B2 (ja) ライトガイドフィルム、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携帯型端末
JP6599169B2 (ja) 導光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及び導光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4164139A (ja) ライトガイドフィルム、超薄型液晶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携帯型コンピュー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