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43015B - 跨骑型车辆的碳罐配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的碳罐配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43015B
CN104743015B CN201410817579.0A CN201410817579A CN104743015B CN 104743015 B CN104743015 B CN 104743015B CN 201410817579 A CN201410817579 A CN 201410817579A CN 104743015 B CN104743015 B CN 1047430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nister
straddle
type vehicle
seat
seat cross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1757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43015A (zh
Inventor
田中雅人
八百川哲雄
藤原正树
志村健
森田二朗
高久岩
小室胜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430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430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430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430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7/00Arrangements of fuel supply lines, taps, or the like, on motor 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5/00Foot-rests; Knee grips; Passenger hand-gri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跨骑型车辆的碳罐配置结构,即使在座椅横杆的下方安装有各种部件的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将碳罐配置在座椅横杆周围。所述结构具有:减震器(29),其设在座椅横杆(16)与将后轮(27)悬挂的摆臂(28)之间;把手部(57),其在所述减震器(29)的后方安装在所述座椅横杆(16)下方;以及碳罐(40),其回收燃料箱(18)的蒸发燃料,所述碳罐(40)配置在所述把手部(57)的上方。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的碳罐配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的碳罐(canister)配置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跨骑型车辆的碳罐配置结构中,例如有一种由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即,与后减震器的上端相比在后方且在车身罩内,且在座椅横杆周围配置碳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67296号公报
然而,在跨骑型车辆中要求一种结构,其能够避开安装在车身上的各种部件等,同时能够恰当地配置保护部件并高效地配置碳罐。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的碳罐配置结构,即使在座椅横杆的下方安装有各种部件的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将碳罐配置在座椅横杆周围。
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手段,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的碳罐配置结构,该跨骑型车辆B具有:车身架F,其包括头管3、从所述头管3向后方延伸的主车架5、和从所述主车架5的后部向后方延伸的座椅横杆16;减震器29,其设在所述座椅横杆16与悬挂后轮27的摆臂28之间;把手部57,其在所述减震器29的后方安装在所述座椅横杆16下方;和碳罐40,其回收燃料箱18的蒸发燃料,所述跨骑型车辆的碳罐配置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碳罐40配置在所述把手部57的上方。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从外侧覆盖所述碳罐40的罩部件19,且该罩部件19具有绕至所述碳罐40下方的下表面部19a,所述下表面部19a以插入至所述碳罐40与所述把手部57之间的方式配置。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上部安装在所述座椅横杆16上且从该座椅横杆16向下方延伸的脚踏部件54,在所述脚踏部件54向所述座椅横杆16安装的安装部55d的附近设有所述把手部57。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跨骑型车辆B具有:发动机8,其配置在所述主车架5下方且使汽缸10A在曲轴箱9上竖起;和配置在所述发动机8上方的所述燃料箱18,所述碳罐40呈筒状且使其轴向大致水平地指向,并位于所述减震器29中的安装到所述座椅横杆16上的上端安装部29a的后方,从所述碳罐40前端延伸有净气管62以及供气管61,其中,所述净气管62到达延伸至所述汽缸10A后方的进气系统部件,所述供气管61到达所述燃料箱18,所述净气管62及供气管61从所述上端安装部29a的上方通过且以沿着所述座椅横杆16的方式配置。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净气管62的中途具有止回阀62a,所述止回阀62a配置在所述上端安装部29a与所述进气系统部件的节气门部22之间。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止回阀62a配置在所述进气系统部件的空气滤清器24的上方。
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脚踏部件54具有从所述座椅横杆16向下方延伸的框部55a,从所述碳罐40的后端延伸有排水管63,所述排水管63沿着所述框部55a朝向下方配置。
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与所述把手部57相比在后方具有头盔保持架(helmet holder)59,所述排水管63以从所述把手部57与所述头盔保持架59之间的空间通过的方式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能够从下方保护碳罐,并且能够有效地运用把手部上方的空间。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能够通过罩部件从外侧及下方保护碳罐,并且能够抑制碳罐露出而谋求外观性的提高,并且把手部伸出到罩部件之外,由此能够维持使用便利性。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也能够利用脚踏部件的上部来保护碳罐。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由于使从配置在减震器后方的碳罐的前端延伸的净气管(purge pipe)及供气管(charge pipe)以从减震器的上端安装部的上方通过并沿着座椅横杆的方式配置,所以能够抑制管路部件的弯曲而直线并高效地进行配置。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利用处于减震器的上端安装部与化油器等进气系统部件之间的空间来配置止回阀,能够有利于跨骑型车辆中的高效的部件配置。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利用较大型的空气滤清器的上方空间来配置止回阀,能够有利于跨骑型车辆中的更高效的部件配置。
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在朝向下方配置排水管时利用脚踏部件的框部,能够高效地配置排水管。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利用把手部与头盔保持架之间的空间来配置排水管,能够有利于跨骑型车辆中的更高效的部件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二轮摩托车的左视图。
图2是上述二轮摩托车的俯视图。
图3是上述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的左视图。
图4是上述车身架的俯视图。
图5是图3的V向视图。
图6是上述二轮摩托车的碳罐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上述碳罐的配置的主要部分的左视图。
图8是图7的俯视图。
图9是图7的Ⅸ-Ⅸ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B 二轮摩托车
F 车身架
3 头管
5 主车架
8 发动机
9 曲轴箱
10A 汽缸
16 座椅横杆
18 燃料箱
19 后侧罩(罩部件)
19a 下表面部
22 化油器(进气系统部件、节气门部)
24 空气滤清器(进气系统部件)
27 后轮
28 摆臂
29 减震器
29a 上端安装部
40 碳罐
54 脚踏部件
55a 框部
55d 连结板(安装部)
57 把手部
59 头盔保持架
61 供气管
62 净气管
62a 止回阀
63 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关于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若无特殊记载,则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方向相同。另外,在以下说明所用的图中的适当之处,标记有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脊骨式车架形式的二轮摩托车为例进行说明,该脊骨式车架形式是指在车身左右中心上具有一根主车架(脊骨式车架、backbone frame)的形式。
首先,参照图1、图2,本实施方式中的二轮摩托车B使前轮1支承在左右一对的前叉2的下端部之间。左右前叉2的上部转动自如地支承在头管3上。通过转动车把4来操纵前轮1转向。
从头管3向后下方延伸有主车架5及下伸车架6,通过下伸车架6和安装在主车架5的后端部上的格式车架(lattice frame)7来支承发动机8的曲轴箱9。
发动机8使汽缸10A在曲轴箱9的前部竖起。汽缸10A具有汽缸体10、汽缸头11及汽缸盖12。发动机8由设在下伸车架6的下端的发动机悬挂托架(engine hanger bracket)13、和设在格式车架7的上下的上下发动机悬挂件(engine hanger)14、15支承。
车身架F具有:头管3;从头管3沿着车身左右中心C向后下方延伸的一根主车架5;安装在主车架5的后端部的格式车架7;从头管3沿着车身左右中心C以比主车架5更陡的倾斜度向后下方延伸的一根下伸车架6;前端焊接在主车架5的后部左右的左右一对的座椅横杆16;和配置在座椅横杆16下方的左右一对的后支撑件17。
在主车架5上支承有用于向发动机8供给燃料的燃料箱18。在燃料箱18的后方配置有供车手及乘车者落座的纵列型的座椅20。座椅20支承在左右一对的座椅横杆16上。
在汽缸头11的后表面开设有用于供给燃料与燃烧用空气的混合气体的进气口。在该进气口上经由隔热件(insulator)21连接有化油器(节气门部)22。在化油器22的进气上游侧经由连接管23而连接有空气滤清器24。空气滤清器24配置在化油器22的后方。
在汽缸头11的前表面开设有用于排出废气的排气口。在该排气口上连接有排气管25的基端。为了防止向化油器22侧的热干扰,排气管25在从汽缸头11的前表面向前方适当延伸之后,以绕过曲轴箱9的前表面及下表面的方式弯曲并向后方延伸。排气管25的前端与配置在后轮27右侧的消音器26连接。
后轮27支承在摆臂28的左右臂的后端部上。后轮27的上下动作通过左右一对的减震器(缓冲单元)29而被缓冲,该左右一对的减震器29将摆臂28的左右臂的后端部、和左右座椅横杆16中的设在与后支撑件17的连接部上的节点板38连结。
发动机8的驱动力通过发动机8的输出链轮8a、后轮27的从动链轮30及卷绕在这些链轮8a、30上的传动链31而从发动机8向后轮27传递。
摆臂28经由枢轴33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轴支承在与主车架5的后端部连接的格式车架7中的左右一对的枢轴支承板32上。左右枢轴支承板32分别安装在格式车架中的左右一对的枢轴架34的前面侧。左右枢轴架34的上下端之间通过上下横穿管35、36而连结。格式车架7主要由这些左右枢轴架34以及上下横穿管35、36构成。
如图2所示,汽缸头11后方的绝缘体21以越靠后侧越位于左侧的方式倾斜,并在车身左右中心C的左侧配置化油器22。为了绕过主车架5的后部主车架部5b(参照图3)的侧方,化油器22后方的连接管23向外侧凸出弯曲。连接管23后方的空气滤清器24以在俯视下与车身左右中心C交叉的方式,在后部主车架部5b的后方倾斜配置。空气滤清器24中的与连接管23的连接部,比座椅横杆16的前端部更向外侧突出。
在空气滤清器24的右侧配置有蓄电池41。化油器22、连接管23、空气滤清器24以及蓄电池41分别与曲轴箱9的车宽方向的最外侧相比配置在内侧。以包围后部主车架部5b的左右及后方的方式配置作为进气系统部件的化油器22、连接管23及空气滤清器24和作为重物的蓄电池41,由此能够实现由这些部件的集中配置而实现的车身紧凑化。
同时参照图3~图5,主车架5在侧视下呈向上后方凸出的浅V字形,形成从发动机8上方通过的前部主车架部5a、在发动机8后方向斜下方延伸的后部主车架部5b、和位于两个主车架部5a、5b之间的折曲部5c。在前部主车架部5a的前端通过焊接而结合有头管3。在后部主车架部5b的后下端通过焊接而结合有格式车架7。在折曲部5c的上表面侧通过焊接而结合有左右一对的座椅横杆16的前端部。
格式车架7具有:在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呈直线状配置的上横穿管(crosspipe)35;同样地在车宽方向上呈直线状配置的下横穿管36;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且相互平行地将这些上下横穿管35、36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彼此连结的左右一对的枢轴架34;和沿着各枢轴架34的前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枢轴支承板32。各枢轴架34是直径与上横穿管35及下横穿管36大致相同的管,其上下方向中间部在侧视下向后方凸出弯曲,沿着该弯曲形状的各枢轴支承板32的后缘部焊接在各枢轴架34的前面部上。附图标记37表示设在各枢轴支承板32上且供枢轴33穿插的筒部。
在上横穿管35的车宽方向中间部,抵接且焊接有形成在后部主车架部5b的后端部上的锥形部5d的前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缩小格式车架7上方的占用空间(deadspace),上横穿管35由比主车架5更细的管材形成。为了焊接在相对较细的上横穿管35上,锥形部5d以越靠向下端侧而越缩径的方式焊接在上横穿管35上。
左右后支撑件17分别从左右枢轴架34的弯曲部上侧向上后方延伸。左右后支撑件17的上后端分别通过焊接而与左右座椅横杆16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结合。座椅横杆16与后支撑件17的连结部通过节点板38而被加强。由后支撑件17、座椅横杆16的前部及后部主车架部5b和格式车架7的上部包围而形成在侧视下呈大致三角形的空间42(图4),在该空间42内收容有空气滤清器24等。
在后支撑件17的前部和枢轴架34的下部,分别通过焊接而结合有踏板保持件43的上下前端部,该踏板保持件43在侧视下呈向前方扩开的大致V字形。在踏板保持件43的后部,以能够折叠的方式支承有后座踏板(pillion step)44(参照图2)。附图标记43a表示固定设置在踏板保持件43的后部上的踏板保护件。
如图5所示,在由上横穿管35、下横穿管36及左右枢轴架34包围而成的矩形空间45内,配置有摆臂28前端的轴支承部28a。轴支承部28a经由穿插在左右枢轴支承板32的筒部37内的枢轴33(参照图1),而能够上下摆动地轴支承在左右枢轴支承板32上。
在上横穿管35的左右两侧,左右一对地设有上发动机悬挂件14;在下横穿管36的左右两侧,左右一对地设有下发动机悬挂件15。通过这些上下发动机悬挂件14、15以及下伸车架6下端的发动机悬挂托架13,而支承发动机8的曲轴箱9的前后端。
通过将上横穿管35设为沿着左右方向的直线状,并以与从车身左右中心C通过的后部主车架部5b的后端正交的方式焊接,由此,与上横穿管35倾斜的情况相比,后部主车架部5b与上横穿管35的结合位置下降,且占用空间变小,因此,在上横穿管35的上方且后部主车架部5b的侧方能够形成宽敞的空间。
由此,即使与以往相同地配置脊骨式车架即主车架5,也能够在后部主车架部5b的周围集中配置例如化油器22那样的维护和调试的频率高的部件、或者作为比较大型的部件的空气滤清器24和蓄电池41等。
如图1所示,化油器22以在侧视下与后部主车架部5b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且与曲轴箱9及上横穿管35相比配置在上方。
同时参照图2,化油器22配置在后部主车架部5b的左侧。由此,在用右手进行加速操作的类型的车辆中,车手能够跨在座椅20上一边用右手操作加速器一边用左手操作化油器22的油嘴(Choke)22a等,因此,便利性提高。空气滤清器24在化油器22的后方与后部主车架部5b接近地配置。
空气滤清器24使收纳元件的容器与将其封闭的盖之间的对合面S在俯视下相对于车身左右中心C倾斜。由此,能够在空气滤清器24的右侧确保较大的空间,并利用该空间配置蓄电池41。对于蓄电池41来说,由于能够确保充分的配置空间,所以能够很容易地配置蓄电池41,并且还能实现其大容量化。另外,蓄电池41周围的设备和电气系统的布局和保养作业等也变得容易,且便利性提高。这样,以包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后部主车架部5b的方式集中配置化油器22和空气滤清器24等进气系统部件以及蓄电池41,由此,具有能够集中进行维护和保养等的各种优点。
参照图1、图2等,在车身架F的下横穿管36上以能够收纳的方式支承有主支架39,该主支架39在直立状态下支承车身,并且,在固定设置在该主支架39的左端部上的侧支架托架39b上,以能够收纳的方式支承有向左侧倾斜地支承车身的侧支架39a。
在座椅20的左右两侧的下方,设有从外侧覆盖左右座椅横杆16的左右后侧罩19。
左右后侧罩19以沿着左右座椅横杆16的方式前后延伸,并且在与其延伸方向交叉的截面(参照图9)中呈向车宽方向凸出的鼓出形状。左右后侧罩19从外侧覆盖左右座椅横杆16,并形成朝向左右座椅横杆16的下方折回的下表面部19a。
化油器22经由绝缘件21与发动机8的进气口连接。在化油器22的进气上游侧经由连接管23而连接有空气滤清器24。空气滤清器24在车宽方向左侧支承在左座椅横杆16及左后支撑件17上。位于空气滤清器24右侧的蓄电池41在车宽方向右侧支承在右座椅横杆16及右后支撑件17上。
在燃料箱18的底部左侧设有燃油开关(Fuel cock)50。燃油开关50经由燃油管51与化油器22连接。
在车身后部左侧设有护裙网55,该护裙网55使在座椅20后部朝左乘坐的乘车者的衣服不会与后轮27接触。
护裙网55主要由小径的钢管构成,具有在侧视下呈向前方开放的门形的框部55a,并在其内侧配置有沿上下延伸的横梁部及呈U字形的线材而形成为格子状。护裙网55在侧视下呈使上下边向前下方倾斜的梯形的外观,并使框部55a的后缘部55b相对于垂直方向大幅前倾。
在框部55a的上端部,固定设置有用于将护裙网55的上端部与左座椅横杆16的后部连结的连结板55d。连结板55d分别通过螺栓紧固而与从左座椅横杆16向下方突出的前后一对的托架16a结合。
在护裙网55的下端部,配置有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且供上述乘车者的脚放置的脚踏部56。
脚踏部56与护裙网55相同地主要由小径的铜管构成,具有在俯视下呈向车宽方向内侧开放的帽形的脚踏框部56a,并在其内侧配置沿前后延伸的横梁部而形成。
脚踏部56通过螺栓紧固而将其前端部56b与左踏板保持件43的后端部43b连结,并且通过螺栓紧固而将其后端部56c与突出设置在护裙网55的脚踏框部55a的后下端部上的连结托架55c连结。经由该脚踏部56,护裙网55的下端部支承在左踏板保持件43的后端部43b上。此外,在右踏板保持件43的后端部43b上支承有消音器26。
护裙网55及脚踏部56构成脚踏部件54,该脚踏部件54从左座椅横杆16向下方延伸,且在下端部支承乘车者的脚。
在护裙网55的上端部设有在左后侧罩19的下方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把手部(后辅助把手;rear assist grip)57。把手部57位于左后侧罩19的下表面部19a的下方(参照图9),能够从左后侧罩19的下方侧部进行握持。把手部57设在护裙网55上端部中的向左座椅横杆16安装的安装部(连结板55d)附近。在左座椅横杆16中,在把手部57的正后方安装有头盔保持架59。
在护裙网55上端的把手部57的上方,配置有回收燃料箱18的蒸发燃料的碳罐40。碳罐40的俯视下的至少一部分(在图2、图8中为前后方向(轴方向)上一半以上)与把手部57重叠,并且碳罐40在俯视下配置在脚踏框部56a的内侧。碳罐40构成蒸发燃料处理装置的主要部分,该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在形成为圆筒状的容器内收纳活性炭等吸附剂,并吸附(charge)在燃料箱18内产生的蒸发燃料,另一方面将所吸附的蒸发燃料导入(purge)至发动机8的进气系统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碳罐40在左座椅横杆16后部的外侧且左后侧罩19的内侧以将轴向设为大致水平的方式配置。
同时参照图6,在碳罐40的前端面上连接有:供气管61,其向碳罐40引导在燃料箱18中产生的蒸发燃料;和净气管62,其向发动机8的进气系统部件(本实施方式中为化油器22)引导由碳罐40所吸附的蒸发燃料。
另一方面,在碳罐40的后端面上,连接有将侵入至碳罐40内的水等向碳罐40外排出的排水管(drain pipe)63、和向碳罐40内导入新空气的新空气导入管64。排水管63及新空气导入管64以在碳罐40支承在左座椅横杆16上的状态下,排水管63与新空气导入管64相比在下方且位于碳罐40的下端部的方式配置。
在碳罐40上安装有橡胶制的保持部件65,其弹性地保持容器的外周面。保持部件65具有在圆周方向上保持碳罐40的环状保持部65a、和从环状保持部65a绕至碳罐40的下表面侧且支承碳罐40的下表面支承部65b。在下表面支承部65b上形成有使排水管63及新空气导入管64通过的孔。
同时参照图9,在环状保持部65a上形成有一对插入部65c,这一对插入部65c能够供固定设置在左座椅横杆16上的支承托架66的一对支承板66a插入。通过将支承托架66的上下一对的支承板66a分别插入至这一对插入部65c中,而使碳罐40以橡胶支架的方式支承在左座椅横杆16上。此外,在图9中,支承托架66的上端部通过螺栓紧固而固定在左座椅横杆16的外侧面上,但也可以为焊接结合。
供气管61及净气管62从碳罐40的前端面沿着左座椅横杆16彼此大致并列地配置到燃料箱18的后端部下方。
在燃料箱18上设有用于回收燃料箱18的蒸发燃料的气液分离机构,从该气液分离机构延伸的回收管52在燃料箱18的底部向箱外侧开口。在该回收管52上连接有碳罐40的供气管61,燃料箱18的蒸发燃料被引导至碳罐40内。
净气管62在燃料箱18的后端部下方向下弯曲,并与进气系统部件的化油器22连接。在净气管62的中途,夹装有用于阻止蒸发燃料从化油器22向碳罐40的逆流的止回阀62a。止回阀62a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左减震器29的上端安装部29a与化油器22之间,在图7的示例中,以面对与空气滤清器24相比靠后方的空置空间的方式配置。此外,如图8的示例所示,也可以将止回阀62a配置在空气滤清器24的上表面。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空气滤清器24的上表面形成止回阀62a用的支承部。
排水管63在碳罐40的后方向下弯曲,并在沿着护裙网55的框部55a的后缘部55b延伸之后,与脚踏部56相比在下方使开放端63a开放。排水管63以在碳罐40的紧后方从把手部57与头盔保持架59之间的空间通过的方式配置。
此外,如图7、图8中的虚线所示,也可以使排水管63沿着后挡泥板69的左侧面延伸至其后尾部69a的下部,并与车牌相比在下方使开放端63a开放。
新空气导入管64在后罩内向后方延伸,并在左座椅横杆16的后端附近朝向上方且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并使开放端64a在座椅20的下端部的下方开放。
如以上说明所述,上述实施方式是一种跨骑型车辆的碳罐配置结构,该跨骑型车辆具有:车身架F,其包括头管3、从上述头管3向后方延伸的主车架5、和从上述主车架5的后部向后方延伸的座椅横杆16;减震器29,其设在上述座椅横杆16与悬挂后轮27的摆臂28之间;把手部57,其在上述减震器29的后方安装在上述座椅横杆16下方;和碳罐40,其回收燃料箱18的蒸发燃料,其中,上述碳罐40配置在上述把手部57的上方。
由此,能够从车辆下方保护碳罐40,并且能够有效地运用把手部57上方的空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有从外侧覆盖上述碳罐40的后侧罩19,且该后侧罩19具有绕至上述碳罐40下方的下表面部19a,上述下表面部19a以插入至上述碳罐40与上述把手部57之间的方式配置。
由此,通过后侧罩19能够从外侧及下方保护碳罐40,并且能够抑制碳罐40露出而谋求外观性的提高,并且通过使把手部57伸出到后侧罩19之外,而能够维持使用便利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有上部安装在上述座椅横杆16上且从该座椅横杆16向下方延伸的脚踏部件54,在上述脚踏部件54向上述座椅横杆16安装的安装部(连结板55d)的附近设有上述把手部57。
由此,也能够利用脚踏部件54的上部来保护碳罐4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述跨骑型车辆(二轮摩托车B)具有:发动机8,其配置在上述主车架5下方且使汽缸10A在曲轴箱9上竖起;和配置在上述发动机8上方的上述燃料箱18,上述碳罐40呈筒状且使其轴向大致水平地指向,并位于上述减震器29中的安装到上述座椅横杆16上的上端安装部29a的后方,从上述碳罐40前端延伸有净气管62和供气管61,其中,净气管62到达延伸至上述汽缸10A后方的进气系统部件(化油器22),供气管61到达上述燃料箱18,上述净气管62及供气管61从上述上端安装部29a的上方通过且以沿着上述座椅横杆16的方式配置。
这样,由于以从减震器29的上端安装部29a的上方通过并沿着座椅横杆16的方式配置从配置在减震器29后方的碳罐40前端延伸的净气管62及供气管61,所以能够抑制管路部件的弯曲从而直线且高效地进行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净气管62的中途具有止回阀62a,上述止回阀62a配置在上述上端安装部29a与作为上述进气系统部件的节气门部的化油器22之间。
这样,利用处于减震器29的上端安装部29a与化油器等进气系统部件之间的空间来配置止回阀62a,能够有利于跨骑型车辆中的高效的部件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述止回阀62a配置在上述进气系统部件的空气滤清器24的上方。
这样,利用较大型的空气滤清器24的上方空间来配置止回阀62a,能够有利于跨骑型车辆中的更高效的部件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述脚踏部件54具有从上述座椅横杆16向下方延伸的框部55a,从上述碳罐40的后端延伸有排水管63,上述排水管63沿着上述框部55a朝向下方配置。
这样,在朝向下方配置排水管63时利用脚踏部件54的框部55a,能够高效地配置排水管63。另外,通过与脚踏部件54相比在下方使开放端63a开放,而能够高效地进行排水管63的布局并使其远离乘车者。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与上述把手部57相比在后方具有头盔保持架59,上述排水管63以从上述把手部57与上述头盔保持架59之间的空间通过的方式配置。
这样,利用把手部57与头盔保持架59之间的空间来配置排水管63,能够有利于跨骑型车辆中的更高效的部件配置。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跨骑型车辆中包括驾驶员跨过车身来乘车的所有车辆,不仅包括二轮摩托车(包括带发动机的自行车及踏板型车辆),还包括三轮(除了一个前轮及两个后轮的车辆外,还包括两个前轮及一个后轮的车辆)或四轮的车辆。
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个示例,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成众所周知的构成要素等的各种改变。

Claims (7)

1.一种跨骑型车辆的碳罐配置结构,该跨骑型车辆(B)具有:
车身架(F),其包括头管(3)、从所述头管(3)向后方延伸的主车架(5)、和从所述主车架(5)的后部向后方延伸的座椅横杆(16);
减震器(29),其设在所述座椅横杆(16)与将后轮(27)悬挂的摆臂(28)之间;
把手部(57),其在所述减震器(29)的后方安装在所述座椅横杆(16)的下方;和
碳罐(40),其回收燃料箱(18)的蒸发燃料,所述跨骑型车辆的碳罐配置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碳罐(40)配置在所述把手部(57)的上方,
具有从外侧覆盖所述碳罐(40)的罩部件(19),并且该罩部件(19)具有绕至所述碳罐(40)下方的下表面部(19a),
所述罩部件(19)呈向车宽方向凸出的鼓出形状,从外侧覆盖所述座椅横杆(16),并具有朝向所述座椅横杆(16)的下方折回的下表面部(19a),在所述罩部件(19)的鼓出空间内配置所述碳罐(40),
所述下表面部(19a)以插入至所述碳罐(40)与所述把手部(57)之间的方式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碳罐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上部安装在所述座椅横杆(16)上且从该座椅横杆(16)向下方延伸的脚踏部件(54),
在所述脚踏部件(54)向所述座椅横杆(16)安装的安装部(55d)的附近设有所述把手部(57)。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碳罐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跨骑型车辆(B)具有:发动机(8),其配置在所述主车架(5)下方且使汽缸(10A)在曲轴箱(9)上竖起;和配置在所述发动机(8)的上方的所述燃料箱(18),
所述碳罐(40)呈筒状且使其轴向大致水平地指向,并位于所述减震器(29)的安装到所述座椅横杆(16)上的上端安装部(29a)的后方,
从所述碳罐(40)前端延伸有净气管(62)以及供气管(61),其中,所述净气管(62)到达延伸至所述汽缸(10A)后方的进气系统部件,所述供气管(61)到达所述燃料箱(18),
所述净气管(62)及供气管(61)从所述上端安装部(29a)的上方通过且以沿着所述座椅横杆(16)的方式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碳罐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净气管(62)的中途具有止回阀(62a),
所述止回阀(62a)配置在所述上端安装部(29a)与所述进气系统部件的节气门部(2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碳罐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阀(62a)配置在所述进气系统部件的空气滤清器(24)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碳罐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部件(54)具有从所述座椅横杆(16)向下方延伸的框部(55a),
从所述碳罐(40)的后端延伸有排水管(63),
所述排水管(63)沿着所述框部(55a)朝向下方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碳罐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把手部(57)相比在后方具有头盔保持架(59),
所述排水管(63)以从所述把手部(57)与所述头盔保持架(59)之间的空间通过的方式配置。
CN201410817579.0A 2013-12-27 2014-12-24 跨骑型车辆的碳罐配置结构 Active CN1047430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73551 2013-12-27
JP2013273551A JP2015127184A (ja) 2013-12-27 2013-12-27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43015A CN104743015A (zh) 2015-07-01
CN104743015B true CN104743015B (zh) 2018-04-20

Family

ID=535834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17579.0A Active CN104743015B (zh) 2013-12-27 2014-12-24 跨骑型车辆的碳罐配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5127184A (zh)
CN (1) CN1047430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67600B2 (en) 2016-12-22 2020-09-08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vaporative emissions control for a vehicle
US11512670B2 (en) 2019-07-03 2022-11-29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vaporative emissions control for a vehicl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1997A (zh) * 2009-02-04 2010-08-0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02066735A (zh) * 2008-06-20 2011-05-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
CN103121483A (zh) * 2013-02-01 2013-05-29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跨骑式机动二轮车的燃油蒸发配置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53046B2 (ja) * 2011-09-22 2015-07-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5386013B2 (ja) * 2012-07-09 2014-01-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66735A (zh) * 2008-06-20 2011-05-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
CN101791997A (zh) * 2009-02-04 2010-08-0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03121483A (zh) * 2013-02-01 2013-05-29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跨骑式机动二轮车的燃油蒸发配置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43015A (zh) 2015-07-01
JP2015127184A (ja) 2015-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3275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蒸発燃料処理装置の配置構造
US9765731B2 (en) Canister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8870226B2 (en) Evaporated fuel control device for saddle-type vehicles
JP601905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2010052659A (ja) 自動二輪車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5546897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温センサ配置構造
JP2013067275A (ja)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6232960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ダクト装置
CN104743015B (zh) 跨骑型车辆的碳罐配置结构
JP590801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2010052655A (ja) 自動二輪車
US8042643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590801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5507359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JP599020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600270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CN103010354A (zh) 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
US20150090513A1 (en) Saddle ride type vehicle
JP2016064766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2019119305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US8746390B2 (en) Body frame of straddle-type vehicle
JP7086220B2 (ja) 調整弁配置構造
JP579820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5386013B2 (ja) 自動二輪車
JP597000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