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13267A - 吸收式热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吸收式热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13267A
CN104713267A CN201410772786.9A CN201410772786A CN104713267A CN 104713267 A CN104713267 A CN 104713267A CN 201410772786 A CN201410772786 A CN 201410772786A CN 104713267 A CN104713267 A CN 1047132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olution
parts
absorbing liquid
dra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7278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13267B (zh
Inventor
坪内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13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132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132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1326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 F25B27/02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using waste heat, e.g. from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7/00Absorbers; Adsor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25B39/026Evapor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orption type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25B15/02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without inert gas
    • F25B15/04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without inert gas the refrigerant being ammonia evaporated from aqueous solu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25B15/02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without inert gas
    • F25B15/06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without inert gas the refrigerant being water vapour evaporated from a salt solution, e.g. lithium bromi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4Heat pumps of the sorption typ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02A30/274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using waste energy, e.g. from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 Y02B30/625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combined with heat or power generation [CHP], e.g. trigene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能维持热交换器性能并实现装置小型化的吸收式热泵装置中,吸收器(40)具备:容器(41),具有贮存吸收液的储液部(41a);热交换器(43),设置于容器(41)内,冷却水(81)在内部流动;汲取部件(46),通过旋转而汲取贮存于储液部(41a)的吸收液;刷部件(47),与汲取部件(46)一体旋转并从汲取部件(46)的旋转中心侧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地设置,将汲取部件(46)汲取的吸收液沿着热交换器(43)的外表面(42a)涂敷。汲取部件(46)汲取的吸收液利用汲取部件(46)旋转而移动到旋转中心侧后,一边从旋转中心侧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一边利用刷部件(47)沿热交换器(43)的外表面(42a)涂敷。

Description

吸收式热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式热泵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如下吸收式热泵装置等:其使用能大量吸收制冷剂蒸发时的制冷剂蒸气的吸收液,并且利用制冷剂的气化热和制冷剂的冷凝热进行制冷制热空气调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备再生器、冷凝器、蒸发器以及吸收器的吸收式冷冻机(吸收式热泵装置)。在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吸收式冷冻机中,热交换器、刀片(涂敷部件)以及喷嘴设于吸收器,上述热交换器具有向上形成为凸状的圆弧状的导热面,并且冷却水在内部流通,上述刀片具有与圆弧状的导热面相对配置的旋转轴,上述喷嘴对热交换器的顶部供应浓溶液(吸收液)。并且构成为:在从喷嘴对热交换器的顶部供应的浓溶液自然流下到导热面时,刀片绕旋转轴旋转,由此使浓溶液在导热面上扩散而形成均匀的膜厚。由此,来自蒸发器的冷却剂蒸气被成为薄膜状的浓溶液吸收而稀释,并且浓溶液稀释时的吸收热经由导热面被冷却水侧吸收。另外,制冷剂蒸气进一步被由导热面冷却的浓溶液吸收。此外构成为:利用旋转的刀片扩散到导热面的浓溶液在吸收制冷剂并稀释后,从热交换器的下端部经由稀溶液出口立即被输送到吸收器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2360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构成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吸收式冷冻机的吸收器中,利用旋转的刀片扩散到热交换器的导热面的浓溶液在吸收来自蒸发器的制冷剂蒸气后,从导热面的下端部经由稀溶液出口立即被输送到吸收器外,因此认为稀释后的溶液(吸收液)没有在吸收器内滞留足够的时间就在制冷剂蒸气的吸收不充分的状态下被送出到吸收器外的可能性高。在该情况下,为了确保作为吸收器的性能(用于冷却吸收液的热交换器性能),想到另外设置循环泵(溶液泵)和溶液循环回路来汲取流下到热交换器下端部的吸收液并将其再次供应到热交换器的顶部的方法。但是,另外设置循环泵和溶液循环回路有关系到包含吸收器的吸收式冷冻机(吸收式热泵装置)的大型化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能维持热交换器性能并且能实现装置的小型化的吸收式热泵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吸收式热泵装置利用吸收液吸收制冷剂蒸气,上述吸收式热泵装置具备:容器,其具有储液部,上述储液部贮存包含吸收液或者制冷剂的溶液;热交换器,其设置于容器内,热交换流体在上述热交换器的内部流动;汲取部件,其通过旋转来汲取贮存于储液部的溶液;以及涂敷部件,其与汲取部件一体地旋转并且从汲取部件的旋转中心侧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地设置,沿着热交换器的外表面涂敷由汲取部件汲取的溶液,上述吸收式热泵装置构成为:由汲取部件汲取的溶液利用汲取部件的旋转而移动到旋转中心侧后,一边从旋转中心侧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一边利用涂敷部件沿着热交换器的外表面涂敷。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吸收式热泵装置中,如上所述,具备:汲取部件,其通过旋转来汲取贮存于储液部的包含吸收液或者制冷剂的溶液;以及涂敷部件,其与汲取部件一体地旋转并且从汲取部件的旋转中心侧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地设置,并构成为:由汲取部件汲取的溶液利用汲取部件的旋转而移动到旋转中心侧后,一边从旋转中心侧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一边利用涂敷部件沿着热交换器的外表面涂敷,在热交换器的外表面进行热交换后的吸收液垂直落下并贮存于储液部后,将贮存的吸收液(吸收液或者制冷剂)再次利用汲取部件汲取,并且能利用涂敷部件沿着热交换器的外表面涂敷。即,不会使热交换不充分的状态的吸收液流出到外部,而将滞留在储液部的吸收液反复地供应到热交换器使其与热交换气体进行热交换,所以能提高热交换器性能(用于冷却吸收器中的吸收液的冷却性能或者用于使蒸发器中的制冷剂蒸发的蒸发性能)。换言之,能使用更小型化的热交换器得到与以往同等的热交换量。此时,因为旋转的汲取部件设在容器内,所以也不必将使溶液循环的循环泵(溶液泵)、溶液循环回路设置在吸收式热泵装置内、或者设置避免在循环泵使用时产生的气孔现象的构成。由此,能实现吸收式热泵装置的小型化。上述的结果是,能维持热交换器性能并且实现吸收式热泵装置的小型化。
另外,在上述的一个方面的吸收式热泵装置中,由汲取部件汲取的溶液利用汲取部件的旋转而移动到旋转中心侧后,一边从旋转中心侧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一边利用涂敷部件沿着热交换器的外表面涂敷,由此能有效利用汲取部件的旋转移动将吸收液暂时聚集于旋转中心侧,然后,使其从旋转中心侧向半径方向外侧扩散(移动),利用涂敷部件无遗漏地涂敷在热交换器的外表面。因此,能经由与涂敷部件的旋转路径(涂敷区域)对应的热交换器的整个外表面使溶液(吸收液或者制冷剂)与热交换流体进行热交换,所以据此也能提高热交换器性能。
另外,在上述的一个方面的吸收式热泵装置中,具备将由汲取部件汲取的溶液沿着热交换器的外表面涂敷的涂敷部件,由此即使在将吸收式热泵装置不是搭载于固定型设施等而是搭载于车辆等移动体的情况下,也能将由旋转的汲取部件汲取的吸收液正常地涂敷到热交换器的外表面,所以能不会大幅受到装置的倾斜状态、激振状态的影响地使吸收式热泵装置进行动作。另外,利用从汲取部件的旋转中心侧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涂敷部件,将溶液(吸收液或者制冷剂)沿着热交换器(导热管)的外表面涂敷,由此能容易遍及宽范围形成厚度薄的液膜,所以不必将界面活性剂等添加到溶液使溶液的表面张力下降。由此,能在吸收式热泵装置中省略例如在吸收液中添加界面活性剂的维护工作,所以能相应地使维护间隔延长。
在上述的一个方面的吸收式热泵装置中,优选汲取部件包含:汲取部分,其设于半径方向外侧;以及第1溶液通路部,其利用汲取部件的旋转使由汲取部分汲取的溶液从半径方向外侧向旋转中心侧移动,还具备第2溶液通路部,上述第2溶液通路部设于汲取部件的外表面,使利用第1溶液通路部移动到旋转中心侧的溶液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利用设于旋转的汲取部件的半径方向外侧的汲取部分容易地汲取贮存于储液部的溶液,能使与汲取部件的旋转同时被汲取的溶液从半径方向外侧经由第1溶液通路部容易地向旋转中心侧移动。并且,能经由设于汲取部件的外表面的第2溶液通路部使经由第1溶液通路部向旋转中心侧移动的溶液利用基于汲取部件的旋转的离心力向半径方向外侧容易地移动(扩散),所以能一边使溶液从旋转中心侧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一边使用涂敷部件沿着热交换器的整个外表面容易地涂敷成薄的液膜状。
在上述汲取部件包含汲取部分和第1溶液通路部的构成中,优选汲取部件包含:一对板状部件;以及翼部,其被夹在一对板状部件间,从汲取部件的半径方向外侧向旋转中心侧按螺旋状延伸,利用由一对板状部件和按螺旋状延伸的翼部构成的部分构成汲取部分和第1溶液通路部。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利用汲取部件中的包括一对板状部件和按螺旋状延伸的翼部件的部分容易地构成将贮存于储液部的溶液汲取并且使其向汲取部件的旋转中心侧移动的旋转结构体(汲取部分和第1溶液通路部)。特别是通过第1溶液通路部形成为螺旋状,从而能有效利用汲取部件的旋转运动使汲取部分汲取的(捕获的)溶液顺利地向汲取部件的旋转中心侧移动(扩散)。
在该情况下,优选相互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按螺旋状延伸的翼部,利用由一对板状部件和相邻的按螺旋状延伸的翼部构成的部分构成多组汲取部分和第1溶液通路部。根据这样的构成,利用由一对板状部件与相邻的按螺旋状延伸的2个翼部件构成的部分形成将溶液向汲取部件的旋转中心侧引导的1个螺旋状的第1溶液通路部。并且,通过围绕汲取部件的旋转轴设置多组该汲取部分和螺旋状的第1溶液通路部,从而能在汲取部件的旋转的同时经由多组汲取部分和第1溶液通路部各自而连续地汲取储液部的溶液(吸收液或者制冷剂)。由此,能在容器内连续地进行溶液的汲取动作和向热交换器的外表面的供应动作,所以能相应地使热交换器性能更加提高。另外,在使汲取部件旋转时,与设有1个螺旋状的第1溶液通路部的情况不同,多个第1溶液通路部在以规定的旋转角度间隔配置的状态下依次旋转移动,所以能抑制整个汲取部件产生重量的不平衡,其结果是,能抑制由于重量的不平衡而在容器内产生振动等。另外,能将使汲取部件旋转的旋转驱动部的负荷减少保持重量平衡的量。
在上述汲取部件包含汲取部分和第1溶液通路部的构成中,优选汲取部件包含溶液排出孔,上述溶液排出孔设于汲取部件的旋转中心侧,将被汲取而移动到旋转中心侧的溶液向第2溶液通路部侧排出。根据这样的构成,利用汲取部分汲取的溶液从第1溶液通路部向第2溶液通路部的移动能经由溶液排出孔容易进行。此时,不仅溶液,而且在汲取动作时卷入的容器内的蒸气成分(制冷剂蒸气)也能经由溶液排出孔向第2溶液通路部侧漏出(排出)。由此,即使在由于汲取部件的转速高而容易卷入蒸气成分的情况下,也能适当确保溶液的汲取量。
在上述汲取部件包含汲取部分和第1溶液通路部的构成中,优选还具备涂敷部件固定部,上述涂敷部件固定部以从汲取部件的旋转中心侧朝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方式设置,用于固定涂敷部件,涂敷部件固定部包含第2溶液通路部。根据这样的构成,能有效使用用于固定涂敷部件的涂敷部件固定部,在汲取部件的外表面设置用于使溶液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且将溶液供应到涂敷部件的基部的第2溶液通路部。另外,因为涂敷部件固定部兼作第2溶液通路部,所以与分别设置涂敷部件固定部和第2溶液通路部的情况相比,能抑制构成容器内部的可动部的零件数量增加。
在还具备上述涂敷部件固定部的构成中,优选第2溶液通路部沿着半径方向设有用于将溶液供应到涂敷部件的多个溶液供应孔。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在溶液经由第2溶液通路部而利用离心力从旋转中心侧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的过程中从多个溶液供应孔各自排出溶液并且供应到涂敷部件的基部。由此,能遍及涂敷部件的半径方向的全部区域容易地供应利用汲取部件汲取的溶液。
在还具备上述涂敷部件固定部的构成中,优选在汲取部件中按规定的角度间隔辐射状延伸地设有多个上述涂敷部件固定部。根据这样的构成,按规定的角度间隔辐射状延伸的多个涂敷部件固定部(第2溶液通路部)依次旋转移动,所以与设有1个涂敷部件固定部(第2溶液通路部)的情况不同,能将更多的溶液供应到涂敷部件而涂敷到热交换器的外表面。
在上述的一个方面的吸收式热泵装置中,优选还具备溶液供应部,上述溶液供应部设于涂敷部件的旋转路径上,构成为能从容器的外部向容器内引导溶液并且将溶液供应到涂敷部件。根据这样的构成,不仅能利用汲取部件自身将贮存于储液部的溶液汲取而供应到涂敷部件,还能将利用溶液供应部从容器外部引导的溶液(吸收液或者冷却剂)直接供应到涂敷部件,所以再次涂敷的溶液和从外部新供应的溶液在容器内混合,能将溶液浓度保持为适当范围。由此,在将本发明的容器用作吸收器的情况下,能在使吸收液的浓度保持为适当范围的状态下使吸收器发挥作用,所以能提高吸收器的性能(用于冷却吸收液的冷却性能)。因此,能容易使吸收器小型化。另外,即使在将吸收式热泵装置搭载于车辆等移动体的情况下,也能利用溶液供应部将溶液(吸收液或者冷却剂)直接供应到旋转的涂敷部件,所以能不会大幅受到装置的倾斜状态、激振状态的影响地维持吸收器或者蒸发器的性能。
在该情况下,优选溶液供应部以沿着汲取部件的半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于涂敷部件的旋转路径上。根据这样的构成,对于与汲取部件一体地旋转并且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涂敷部件而言,能使用沿着该涂敷部件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溶液供应部将溶液(吸收液或者冷却剂)可靠地直接供应到涂敷部件。
此外,在本申请中,在上述的一个方面的吸收式热泵装置中,也考虑了如下构成。
[附记项1]
即,在上述的一个方面的吸收式热泵装置中,汲取部件的下部浸渍于储液部。根据这样的构成,在将本发明的“汲取部件”适用于吸收式热泵装置中的吸收器的情况下,汲取部件的下部总是浸渍于储液部的溶液(吸收液),由此比汲取部件的没有浸渍于储液部的部分(除了下部以外的部分)更容易被冷却,所以在被冷却的汲取部件的部分在旋转的同时汲取溶液(吸收液)并使溶液向旋转中心侧移动时,也能使移动中的溶液冷却(散热)。因此,也能更加提高吸收液的冷却性能。
[附记项2]
另外,在上述的一个方面的吸收式热泵装置中,热交换器包含以相互在垂直方向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多个管状部分。根据这样的构成,能使用多个管状部分容易地构成热交换器。即,能在排列多个筒状的导热管(管状部分)而更大地确保热交换器具有的导热面积(外表面)的状态下,使用涂敷部件将溶液(吸收液或者制冷剂)有效地涂敷到热交换器的外表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如上所述,能维持热交换器性能并且实现吸收式热泵装置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式热泵装置的整体构成的图。
图2是从侧方观看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式热泵装置中的吸收器的结构的情况的截面图。
图3是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式热泵装置中的吸收器中示出安装于汲取部件的刷部件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图2的160-160线的吸收器的截面图。
图5是图2的170-170线的吸收器的截面图。
图6是图2的180-180线的吸收器的截面图。
图7是图2的190-190线的吸收器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吸收式热泵装置中的吸收器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9是从侧方观看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式热泵装置中的吸收器的结构的情况的截面图。
图10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式热泵装置中的吸收器的热交换器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吸收式热泵装置中的吸收器和汲取部件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吸收式热泵装置的整体构成的图。
图13是从侧方观看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吸收式热泵装置中的蒸发器的结构的情况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40、140、240、340  吸收器
41、241、341、431  容器
41a、141a、431a  储液部
42、342、402  导热管
42a、242a、402a  外表面
43、243、343、401  热交换器
44、144、344、444  旋转结构体
45、445  电机
46、346  汲取部件
46a  板状部件
46b  翼部件(翼部)
46c、301c  开口部(汲取部分)
46d、301d  溶液移动路(第1溶液通路部)
46g、346g  连通孔
46h、346h  集合部
46i  排出孔(溶液排出孔)
46j、301j  外表面
47、147、437  刷部件(涂敷部件)
48、148  刷固定部
48a  溶液移动路(第2溶液通路部)
48e、148e  支管部(溶液供应孔)
49  刷部
49a、49b  刷列
55a、455a  溶液供应部
81  冷却水(热交换流体)
100、400  吸收式热泵装置
150  中心线
242  热交换容器部
301  汲取用配管
430  蒸发器
481  空气调节用循环水(热交换流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式热泵装置100的构成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式热泵装置100中,使用作为制冷剂的水和作为吸收液的溴化锂(LiBr)水溶液。另外,吸收式热泵装置100搭载于具备发动机(内燃机)90的小汽车、公共汽车以及卡车等车辆,适用于车内的空气调节系统。
如图1所示,吸收式热泵装置100具备再生器10(图1的双点划线框内的部分)、冷凝器20、蒸发器30以及吸收器40。另外,再生器10包含加热吸收液的加热部11、从被加热的吸收液分离制冷剂蒸气(高温水蒸气)的气液分离部12。
加热部11是板式热交换器,具有使用发动机90的排放气体的热加热吸收液的作用。吸收液通常在LiBr浓溶液被制冷剂(水)稀释的状态下流过加热部11。气液分离部12具有从被加热部11加热的吸收液分离制冷剂蒸气(高温水蒸气)的功能。另外,冷凝器20具有在制冷运行时使由气液分离部12分离的制冷剂蒸气冷凝(液化)的作用。另外,蒸发器30具有在制冷运行时使成为冷凝水的制冷剂在低温低压的条件下蒸发(气化)的作用。另外,吸收器40具有使以浓溶液状态供应的吸收液吸收由蒸发器30气化的制冷剂蒸气(低温水蒸气)的作用。此外,LiBr浓溶液是本发明的“吸收液”的一例。
另外,吸收式热泵装置100具备:包括吸收液循环管路51a和51b的循环通路部51;制冷剂蒸气输送管路52a、52b以及53;制冷剂输送管路54;吸收液输送管路55和56;以及制冷剂供应管路57和58。循环通路部51具有不会使吸收液流过吸收器40而使吸收液在加热部11和气液分离部12之间沿着箭头P方向循环的作用。在吸收液循环管路51a中设有使制冷剂蒸气分离后贮存于气液分离部12的吸收液(浓溶液)在循环通路部51内循环的泵71。在从吸收液循环管路51a向吸收器40侧分支的吸收液输送管路55中设有阀61,阀61在规定的条件下阻断在循环通路部51中循环的吸收液向吸收器40侧流入。
在吸收液输送管路56中设有:泵72,其将在制冷剂蒸气被吸收的状态下贮存在吸收器40中的吸收液(LiBr水溶液)供应到循环通路部51;以及阀62,其在规定的条件下阻断该吸收液流入到循环通路部51。制冷剂供应管路57是为了在制热运行时将贮存于蒸发器30的制冷剂(冷凝水)直接供应到循环通路部51而设置的。在制冷剂供应管路57中设有将贮存于蒸发器30的制冷剂(冷凝水)供应到循环通路部51的泵73和阀63。阀63具有通过在制冷运行时在泵73停止时关闭从而阻断在泵循环通路部51中循环的吸收液在制冷剂供应管路57中倒流而流入(混入)蒸发器30的作用。
因此,在吸收式热泵装置100中,在制冷运行开始之后紧接着在关闭阀61和阀62的状态下启动泵71,使吸收液仅在循环通路部51中循环,使用加热部11迅速升温。并且,由气液分离部12分离的制冷剂蒸气达到规定温度时,阀61和阀62打开,并且泵72启动。由此,升温的吸收液的一部分(贮存于气液分离部12的LiBr浓溶液)也在吸收液输送管路55和56中向箭头Q方向流通,形成制冷循环。此外,在制热运行时,在运行期间内,阀61和阀62总是关闭,不使用吸收器40。另一方面,在制热运行开始之后紧接着进行在循环通路部51中循环的吸收液的升温动作,由气液分离部12分离的制冷剂蒸气(高温水蒸气)流入到蒸发器30(在该情况下为冷凝器)。
制冷剂蒸气输送管路52b是为了使由气液分离部12分离的制冷剂蒸气直接流入蒸发器30而设置的。具体地,制冷剂蒸气输送管路52b在从制冷剂蒸气输送管路52a分支后,连接到将蒸发器30和吸收器40连接的制冷剂蒸气输送管路53。此外,在制冷剂蒸气输送管路52b相对于制冷剂蒸气输送管路53的合流部分设有能切换第1流路和第2流路的三通阀64,第1流路连接蒸发器30和吸收器40,第2流路连接气液分离部12和蒸发器30。由此,在将三通阀64切换到第1流路侧(用于制冷运行)时,将蒸发器30的制冷剂(冷凝水)蒸发生成的制冷剂蒸气(低温水蒸气)供应到吸收器40的制冷剂蒸气输送管路53的路径打开。另外,在将三通阀64切换到第2流路侧(用于制热运行)时,使由气液分离部12分离的制冷剂蒸气直接流入蒸发器30(在该情况下为冷凝器)的制冷剂蒸气输送管路52b的路径打开。另外,在制冷剂蒸气输送管路52a中设有阀65。阀65具有在制热运行时阻断由气液分离部12分离的制冷剂蒸气流入冷凝器20的作用。
在制冷剂输送管路54中设有在制冷运行时打开且在制热运行时关闭的阀66。在制热运行时,三通阀66切换到将气液分离部12和蒸发器30连接的第2流路(制冷剂蒸气在制冷剂蒸气输送管路52b中流通的流路),且在阀65和阀66均关闭的情况下,冷凝器20从循环中断开。因此构成为:在制热运行时,由气液分离部12分离的制冷剂蒸气的大致全部从制冷剂蒸气输送管路52b流入蒸发器30。
制冷剂供应管路58是为了将贮存于冷凝器20的制冷剂(冷凝水)直接供应到吸收器40而设置的。在制冷剂供应管路58中设有阀67,阀67在制冷运行后的装置停止时打开,由此将冷凝器20的制冷剂(水)的一部分供应到吸收器40,包含贮存在吸收器40内的吸收液在内的全部吸收液被稀释。由此,即使吸收式热泵装置100停止,也可防止滞留在包含循环通路部51、吸收液输送管路55和56在内的装置各部的吸收液结晶化。
另外,如图1所示,吸收式热泵装置100具备在制冷运行时被驱动的冷却水回路部80。冷却水回路部80具有进行冷凝器20中的制冷剂蒸气的冷却和吸收器40中的制冷剂被吸收液吸收时产生的吸收热的冷却的作用。详细地,冷却水回路部80包含:冷却水(冷却剂)81(参照图2)流通的循环管路82;使冷却水81循环的泵83;热交换器84,其配置于冷凝器20内部,使制冷剂蒸气和冷却水81进行热交换来冷却制冷剂蒸气;热交换器43,其配置在吸收器40内部,使产生了吸收热的吸收液和冷却水81进行热交换来冷却吸收液;以及冷却水冷却部85,其将冷却水能再次循环地冷却。在冷却水冷却部85中,在热交换器85a中流通的冷却水81被利用鼓风机85b吹出的空气(外界空气)冷却。此外,冷却水81是本发明的“热交换流体”的一例。
在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吸收液(LiBr水溶液)吸收制冷剂蒸气(低温水蒸气)的吸收器40构成为如下。
具体地,如图2所示,吸收器40具备:容器41,其具有储液部41a,储液部41a贮存有吸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的混合溶液);以及热交换器43,其包含多根(共计96根)导热管42,导热管42包括截面为管状(参照图7)的原料管(裸管)。在此,在水平方向(Y方向)直线状延伸的导热管42在垂直方向(Z方向)配置16根(上层8根和下层8根),由此构成1个导热管列。并且,各导热管列在X方向具有等节距间隔地配置6列。在该状态下,各个导热管42的管状(圆周状)的外表面42a在容器41内露出。另外,如图4所示,各个导热管42的水平方向(Y方向)的两端部在水平方向贯通容器41的侧壁部41c后,分别连接到集合管43a(Y1侧)和集合管43b(Y2侧)。集合管43a和集合管43b分别连接到外部的循环管路82(参照图1),从循环管路82流入集合管43a的冷却水81分配给各导热管42。并且构成为:冷却水81在箭头Y2方向流过各导热管42聚集到集合管43b,再次返回到循环管路82。
另外,如图2所示,吸收器40具备:上述的容器41;旋转结构体44,其在容器41内绕中心线150(单点划线)旋转;以及电机45,其经由旋转轴45a使旋转结构体44顺时针地(箭头R方向)旋转。此外,构成热交换器43的各导热管42配置在旋转轴45a贯通的部分。
在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吸收式热泵装置100工作时,在吸收器40中,电机45被驱动,使旋转结构体44旋转。并且构成为:与旋转结构体向箭头R方向的旋转同时,贮存于储液部44a的吸收液(LiBr水溶液)被汲取,最终无遗漏地供应到与旋转结构体44相邻的导热管列(多根导热管42的外表面42a)。在该情况下构成为:将吸收液供应到旋转结构体44所包含的后述的刷部件47(参照图3)的基部47a(参照图3),将吸收液经由刷部件47呈薄的液膜状涂敷到导热管42的外表面42a。因此,贮存于储液部41a的吸收液利用旋转结构体44反复供应到导热管42的外表面42a。以下更详细地说明旋转结构体44的构成。此外,刷部件47是本发明的“涂敷部件”的一例。
如图2和图4所示,旋转结构体44具有:金属(不锈钢)制成的汲取部件46,其同轴状地固定于旋转轴45a;以及刷部件47(参照图3),其以与汲取部件46一体地旋转地方式固定于汲取部件46。另外,汲取部件46具有一对圆环状的板状部件46a,板状部件46a的旋转轴45a贯通的旋转中心区域被挖空,外周形成为圆状,汲取部件46构成为:从汲取部件46的半径方向外侧朝向旋转中心侧按螺旋状延伸的多个翼部件46b夹在一对板状部件46a间。由此,在汲取部件46中形成有:开口部46c,其在一对板状部件46a间向外部开口;以及溶液移动路46d,其以开口部46c为起点从板状部件46a的半径方向外侧朝向旋转中心侧按螺旋状延伸。此外,翼部件46b是本发明的“翼部”的一例。另外,开口部46c是本发明的“汲取部分”的一例,溶液移动路46d是本发明的“第1溶液通路部”的一例。
另外,溶液移动路46d在开口部46c处的流路截面积最大,一边缩小流路截面积一边朝向旋转中心侧按螺旋状延伸。另外,一对板状部件46a在旋转中心处利用同轴状配置的连接部件46e和连接部件46f连接。连接部件46e相对于旋转轴45a具有一些间隙地配置,连接部件46f在连接部件46e的外侧相对于连接部件46e隔开固定间隔地配置。另外,在连接部件46f上连接着翼部件46b的与开口部46c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另外,在连接部件46f中形成有多个(8个)连通孔46g,溶液移动路46d经由连通孔46g与被连接部件46e和连接部件46f夹着的环状的集合部(空间部)46h连通。另外,连接一对板状部件46a的螺旋状的翼部件46b围绕中心线150相互具有等间隔(等角度间隔)地设置4片。由此,在汲取部件46的内部使形状相同地形成有4个溶液移动路46d,溶液移动路46d包括一对板状部件46a和相邻的按螺旋状延伸的翼部件46b。
另外,如图2和图4所示,在板状部件46a的中心部区域形成有在厚度方向(X方向)贯通板状部件46a的排出孔46i。排出孔46i相对于旋转中心以等角度(约45度)间隔形成8个。另外,在板状部件46a的与翼部件46b相反的一侧(分别为X1侧和X2侧)的外表面46j分别安装有在半径方向延伸的刷部件47。在各个外表面46j中,刷部件47围绕中心线150按等角度(约45度)间隔设有8个。因此,1个旋转结构体44具有共计16个刷部件47。此外,排出孔46i是本发明的“溶液排出孔”的一例。
另外,如图3所示,刷部件47包括:不锈钢制成的刷固定部48,其具有中空结构,中空结构由外部具有柱状、内部沿着长度方向(半径方向)被挖空的溶液移动路48a构成;以及刷部49,其从沿着刷固定部48的长度方向的侧面48b向垂直方向(大概X方向)延伸。侧面48b在中央具有山脊部,形成为山形形状,沿着夹着山脊部(虚线)相互向相反侧倾斜的一对倾斜面48c和倾斜面48d植入将树脂纤维扎成束状的刷部49。因此,在倾斜面48c植入的刷列49a(用虚线框示出列状)和在倾斜面48d植入的刷列49b(用虚线框示出列状)相互具有规定张开角度α(约30度)地向离开侧面48b的方向延伸。此外,刷部件47是本发明的“涂敷部件”的一例。另外,刷固定部48是本发明的“涂敷部件固定部”的一例,溶液移动路48a是本发明的“第2溶液通路部”的一例。
另外,如图3和图6所示,刷固定部48具有多个支管部48e,支管部48e构成溶液移动路48a的一部分,在相对于在半径方向延伸的溶液移动路48a的部分正交的方向延伸,并且贯通侧面48b(中央的山脊部)。支管部48e相对于溶液移动路48a形成于9个位置,在侧面48b的避开刷部49植入的部分的位置开口。另外,各个支管部48e具有相互相等的内径,各个支管部48e形成为隔开相互相等的间隔(旋转半径方向)从溶液移动路48a分支。另外,刷部49(刷列49a和刷列49b)具有顶端部与导热管42的外表面42a接触的长度。此外,支管部48e是本发明的“溶液供应孔”的一例。
另外,如图5所示,刷固定部48的位于旋转中心侧的溶液移动路48a的部分向板状部件46a侧弯曲,并且溶液移动路48a以使内径相等地与排出孔46i连通的方式固定于外表面46j。由此,如图2所示构成为:在旋转结构体44中,按开口部46c、溶液移动路46d(连通孔46g)、集合部46h、排出孔46i以及溶液移动路48a(支管部48e)的顺序形成有吸收液能流通的流路。另外,如上所述,包含刷固定部48的刷部件47与排出孔46i的形成个数(8个)对应地设有8个,各个刷固定部48设置为相对于单侧的板状部件46a的外表面46j按约45度间隔辐射状延伸。
另外,储液部41a总是具有规定深度地贮存有吸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的混合溶液)。由此,如图4所示,旋转结构体44中的汲取部件46的下部和刷部件47的下部以浸渍于贮存有吸收液的储液部41a的方式配置在容器41内。
由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由旋转结构体44的汲取部件46汲取的吸收液利用汲取部件46向箭头R方向的旋转而经由开口部46c和溶液移动路46d(连通孔46g)移动到成为旋转中心侧的集合部46h后,从旋转中心侧经由排出孔46i和溶液移动路48a(支管部48e)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并且构成为:吸收液一边从溶液移动路48a的9个支管部48e供应到刷部件47的基部47a,一边利用各个刷部件47沿着热交换器43的外表面42a涂敷成薄的液体薄膜状。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1个旋转结构体44中,设有4组(4个路径的)从开口部46c经由溶液移动路46d到集合部46h的溶液通路部,并且从旋转中心附近的集合部46h经由排出孔46i围绕外表面46j侧设有16个路径(8个路径×2)的溶液移动路48a。因此,在利用电机45使旋转结构体44旋转的情况下,吸收液连续地经由相邻的开口部46c依次从储液部41a被汲取而聚集到集合部46h,经由排出孔46i从与汲取部件46一体地旋转的8个溶液移动路48a辐射状扩散的溶液(吸收液)的移动不间断地反复进行。刷部件47的刷部49(刷列49a和刷列49b)在旋转结构体44旋转的期间内,利用刷固定部48(溶液移动路48a)供应的吸收液从基部47a溢出,刷部49的顶端部在包含大量的吸收液的状态下在热交换器43的外表面42a旋转移动。另外,旋转移动的多个刷部件47按约45度间隔配置,所以旋转结构体44在绕中心线150的重量平衡按一定程度被调整的状态下旋转。
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1个旋转结构体44包括:汲取部件46,其包含一对板状部件46a和夹在板状部件46a间的螺旋状的4片翼部件46b;以及刷部件47(共计16根),其包含固定于一对板状部件46a各自的外表面46j的刷固定部48。并且,在旋转轴45a上在X方向以等节距间隔(相当于导热管列(导热管42)的X方向的分开间隔)配置有共计5组旋转结构体44。另外,5组旋转结构体44与旋转轴45a一起在一体化的状态下绕中心线150旋转。此外,在图2中,作为旋转结构体44旋转的某个瞬间的图,简单地图示出8根刷部件47中位于Z方向的上下2根刷部件47,但是实际上如图3所示,绕旋转轴45a设有包含位于倾斜45度方向的刷部件47和位于水平方向的刷部件47在内共计8根刷部件47。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伴随刷部件47(参照图6)的旋转移动,吸收液(LiBr浓溶液)在外表面42a薄薄地涂敷开,由此保持吸收液相对于导热管42的外表面42a的润湿性良好的状态,并且遍及宽范围在外表面42a形成厚度薄的液膜(吸收液的液膜)。
详细地,刷部49(刷列49a和刷列49b(参照图3))在沿着导热管42的外表面42a旋转移动时,将与残留于外表面42a的冷却水81完成热交换的吸收液(制冷剂相对多地被吸收而被稀释的状态的LiBr水溶液)从外表面42a除去,同时在完成热交换的吸收液被除去的外表面42a重新涂敷向刷部49供应的吸收液(制冷剂的吸收量相对少的状态的LiBr水溶液(浓溶液))。此外,在制冷剂(低温水蒸气)被所涂敷的吸收液吸收时产生的吸收热经由导热管42的外表面42a被冷却水81吸收。因此,所涂敷的吸收液的温度保持为比较低的温度状态,所以可促进制冷剂(水)进一步向所涂敷的吸收液的吸收。并且,与制冷剂向吸收液的吸收一起,吸收液被稀释,在成为接近于LiBr稀溶液的浓度的状态下由刷部49从外表面42a除去并在储液部41a中落下。在吸收器40内,这样的现象连续地重复而进行制冷剂向吸收液的吸收和吸收液的冷却。
此外,关于刷部件47的旋转移动速度(旋转轴45a的旋转速度),可利用吸收式热泵装置100的能力等级调整。即,优选旋转轴45a(参照图2)的旋转速度调整为涂敷于导热管42的外表面42a的吸收液以液膜的状态利用冷却水81有效地冷却并且制冷剂蒸气可被吸收液适当吸收的最佳速度。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电机45与旋转轴45a之间设置减速齿轮部(未图示)等来调整旋转轴45a的旋转速度,并且也可以使用能低速旋转的电机45使旋转轴45a直接旋转。另外,优选在空气调节的负荷变动小的范围内将电机45的旋转速度控制为恒定速度,也可以构成为:空气调节负荷大幅变动的情况下根据空气调节负荷控制电机45的旋转速度。
另外,如图2所示,在容器41的X1侧的侧壁部41c的外表面安装有金属制成的壳体41b。电机45经由安装部件41d固定于壳体41b的内底面上。此外,壳体41b内保持为与容器41内大致相同的压力(绝对压力为1kPa以下的真空状态),相对于外部保持气密性。并且,与电机45连接的旋转轴45a贯通容器41的侧壁部41c在X2方向(水平方向)延伸到容器41内部,并且经由未配置导热管42的中央的空间部能旋转地支撑于容器41的X2侧的壁部41e。此外,在旋转轴45a贯通侧壁部41c的部分和能旋转地支撑于壁部41e的部分,在旋转轴45a与侧壁部41c以及41e之间配置有密封件41f。X1侧的密封件41f具有防止储液部41a的吸收液跨越侧壁部41c向壳体41b内泄漏的作用。另外,在从电机45引出的配线45b贯通壳体41b的部分设有密封件41g。
另外,在容器41内部的顶部(Z2侧)连接着与蒸发器30(参照图1)连通的制冷剂输送管路54,构成为:由蒸发器30蒸发的制冷剂蒸气供应(抽吸)到容器41内部。另外,在容器41中分别连接着:吸收液输送管路55,其用于将来自气液分离部12的吸收液(浓溶液)供应到吸收器40;以及吸收液输送管路56,其用于将在吸收器40中吸收了制冷剂的吸收液供应到加热部11。
在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容器41中具备溶液供应部55a,溶液供应部55a设于旋转结构体44中的刷部件47的旋转路径上,构成为能经由吸收液输送管路55从容器41的外部将吸收液(浓溶液)引导到容器41内并且对刷部件47供应吸收液。另外,如图7所示,溶液供应部55a以在通过汲取部件46的旋转中心的方向且沿着汲取部件46的半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于刷部件47的旋转路径上。在该情况下,溶液供应部55a以在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向且沿着汲取部件46的半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汲取部件46的旋转中心附近的高度位置,并且构成为能对在汲取部件46的半径方向延伸的刷部件47供应吸收液(浓溶液)。
即,如图2和图7所示,溶液供应部55a具有顶侧(Z2侧)附近的管壁部55b在水平方向(Y方向)切开为细长状的狭缝55c。另外,管壁部55b在从底部侧(Z2侧)到设有狭缝55c的顶侧(Z 1侧)的中途折弯而具有倾斜面,因而溶液供应部55a具有锥形的截面形状。因此,构成为:从吸收液输送管路55供应到溶液供应部55a的吸收液(浓溶液)一边从在Y方向延伸的狭缝55c涌出,在锥形的管壁部55b的倾斜面(外表面)向斜下方滴落,一边直接供应到在溶液供应部55a的斜下方配置的刷部件47的刷部49(刷列49a和刷列49b)。
另外,如图2和图7所示,在导热管42的最上层上另外设有溶液供应部55d。溶液供应部55d具有形成于底部侧(Z2侧)的多个喷洒孔55e。因此构成为:从吸收液输送管路55供应到溶液供应部55d的吸收液(浓溶液)从多个喷洒孔55e向下方滴下(喷洒)而直接供应到导热管列(上半部的8根导热管42)。另外,溶液供应部55a和溶液供应部55d的水平方向(Y方向)的两端部在水平方向贯通容器41的侧壁部41c后,分别连接到集合管55f(Y1侧)和集合管55g(Y2侧)。另外,集合管55f和集合管55g连接到吸收液输送管路55。
这样,在制冷运行时,在蒸发器30中蒸发并且经由制冷剂蒸气输送管路53抽吸的制冷剂蒸气(低温水蒸气)和吸收液(LiBr水溶液)在吸收器40内混合而生成稀溶液状态的吸收液。
另外,如图1所示,蒸发器30包含设置在容器31内部的热交换部32和安装在容器31内部的顶部附近的喷射器33。另外,在蒸发器30的外部,在将制冷剂贮存部31a和喷射器33连接的制冷剂输送管路34中设有泵35。由此,构成为:制冷剂贮存部31a的制冷剂(水)被泵35汲取并从喷射器33朝向下方的热交换部32呈雾状喷射。因此,在制冷运行时,由鼓风机36吹出的车内的热交换前的吸入空气利用在通过热交换部32时从上方喷雾的制冷剂(水)蒸发而成为制冷剂蒸气(低温水蒸气)时的气化热来冷却。并且,将冷却的空气(冷风)向车内吹出。
另外,吸收式热泵装置100具备用于实现在吸收液输送管路55中流通的吸收液和在吸收液输送管路56中流通的吸收液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板式热交换器)59。热交换器59是所谓的“液-液热交换器”,在制冷运行时,将从气液分离部12朝向吸收器40流动的吸收液(浓溶液)的热赋予给从吸收器40朝向循环通路部51流动的吸收液(稀溶液),由此具有使从气液分离部12朝向吸收器40流动的吸收液的温度下降,并且使从吸收器40朝向循环通路部51流动的吸收液的温度上升的作用。
加热部11具有对制冷剂(水)被LiBr浓溶液吸收后的吸收液加热的作用。即,在加热部11中,使在从小汽车(未图示)的发动机90引出的排放气体管91中流通的高温(约300℃~約400℃)的排放气体和在循环通路部51中流通的吸收液进行热交换。排放气体管91包含经由加热部11的供热管路91a和不经由加热部11的迂回管路91b。另外,在发动机90与加热部11之间的供热管路91a中设有阀92。在制冷运行时和制热运行时阀92打开,由此从发动机90排出的排放气体的一部分经由供热管路91a向加热部11流通。另外,在阀92关闭的情况下,排放气体经由迂回管路91b排出。这样构成吸收式热泵装置100。
在第1实施方式中能得到如下效果。
即,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吸收器40中具备:汲取部件46,其通过旋转结构体44旋转而将贮存于储液部41a的吸收液(LiBr水溶液)汲取;以及刷部件47,其设置为与汲取部件46一体地旋转并且从汲取部件46的旋转中心侧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沿着热交换器43的外表面42a涂敷利用汲取部件46汲取的吸收液。并且构成为:利用旋转结构体44的汲取部件46汲取的吸收液在利用汲取部件46向箭头R方向的旋转而而移动到旋转中心侧后从旋转中心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同时利用刷部件47沿着热交换器43的外表面42a涂敷。由此,能在热交换器43的外表面42a进行热交换后的吸收液(LiBr水溶液)垂直落下并贮存于储液部41a后,将贮存的吸收液再次利用汲取部件46汲取,并且利用刷部件47沿着热交换器43的外表面42a在保持润湿性的同时涂敷。即,不会使热交换不充分的状态的吸收液流出到外部,而将滞留在储液部41a的吸收液反复地供应到热交换器43使其与冷却水81进行热交换,所以能提高用于冷却吸收器40中的吸收液的冷却性能。换言之,能使用更小型化的热交换器43得到与以往同等的热交换量。此时,因为旋转的汲取部件46设在容器41内,所以也不必将使吸收液循环的循环泵(溶液泵)、溶液循环回路设置在吸收式热泵装置100内、或者设置避免在循环泵使用时产生的气孔现象的构成。由此,能实现吸收式热泵装置100的小型化。其结果是,能维持热交换器性能(吸收液的冷却性能)并且实现吸收式热泵装置100的小型化。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利用旋转结构体44的汲取部件46汲取的吸收液利用汲取部件46的旋转向旋转中心侧移动,然后,一边从旋转中心侧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一边利用刷部件47沿着热交换器43的外表面42a涂敷,由此能有效利用汲取部件46的旋转移动将吸收液暂时聚集于旋转中心侧,然后,使其从旋转中心侧向半径方向外侧扩散(移动),利用刷部件47均匀地涂敷在热交换器43的外表面42a。因此,能经由与刷部件47(刷部49)的旋转路径(涂敷区域)对应的热交换器43的整个外表面42a使吸收液和冷却水81进行热交换,所以据此也能提高用于冷却吸收器40中的吸收液的冷却性能。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具备将由旋转结构体44中的汲取部件46汲取的吸收液沿着热交换器43的外表面42a涂敷的刷部件47,由此即使在将吸收式热泵装置100不是搭载于固定型设施等而是搭载于车辆等移动体的情况下,也能将由旋转的汲取部件46汲取的吸收液正常地涂敷到热交换器43的外表面42a,所以能不会大幅受到吸收器40的倾斜状态、激振状态的影响地使吸收式热泵装置100进行动作。另外,利用从汲取部件46的旋转中心侧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刷部件47,将吸收液沿着热交换器43(导热管42)的外表面42a以良好的润湿性涂敷,由此能遍及宽范围形成厚度薄的液膜,所以不必将界面活性剂等添加到吸收液(LiBr水溶液)使吸收液的表面张力下降。由此,能在吸收式热泵装置100中省略在吸收液中添加界面活性剂的维护工作,所以能相应地使维护间隔延长。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由设于半径方向外侧的开口部46c和使利用开口部46c汲取的吸收液利用汲取部件46的旋转从半径方向外侧向旋转中心侧移动的溶液移动路46d构成旋转结构体44中的汲取部件46。另外,伴随于此,还具备设于汲取部件46的外表面46j、使利用溶液移动路46d向旋转中心侧移动的吸收液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的溶液移动路48a(刷固定部48)。由此,能利用设于旋转的汲取部件46的半径方向外侧的开口部46c容易地汲取贮存于储液部41a的吸收液,能使与汲取部件46的旋转同时被汲取的吸收液从半径方向外侧经由溶液移动路46d容易地向旋转中心侧移动。并且,能经由设于汲取部件46的外表面46j的溶液移动路48a使经由溶液移动路46d向旋转中心侧移动的吸收液利用基于旋转结构体44的旋转的离心力向半径方向外侧容易地移动,所以能一边使吸收液从旋转中心侧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一边使用刷部件47沿着热交换器43的整个外表面42a容易地涂敷成薄的液膜状。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以旋转结构体44中的汲取部件46包含一对板状部件46a和夹在一对板状部件46a间、从汲取部件46的半径方向外侧向旋转中心侧按螺旋状延伸的翼部件46b,利用包括一对板状部件46a和按螺旋状延伸的翼部件46b的部分构成开口部46c和溶液移动路46d。由此,能利用汲取部件46中的包括一对板状部件46a和按螺旋状延伸的翼部件46b的部分容易地构成将贮存于储液部41a的吸收液汲取并且使其向汲取部件46的旋转中心侧移动的结构体(开口部46c和溶液移动路46d)。特别是溶液移动路46d形成为螺旋状,从而能有效利用汲取部件46的旋转运动使开口部46c汲取的(捕获的)吸收液顺利地向汲取部件46的旋转中心侧移动。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将按螺旋状延伸的翼部件46b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4片),并且利用包括与一对板状部件46a相邻的按螺旋状延伸的翼部件46b的空间部分构成多组(4组)开口部46c和溶液移动路46d。由此,利用由一对板状部件46a与相邻的按螺旋状延伸的2个翼部件46b构成的空间部分形成将吸收液向汲取部件46的旋转中心侧引导的1个螺旋状的溶液移动路46d。并且,通过绕汲取部件46的旋转轴设置多组(4组)该开口部46c和螺旋状的溶液移动路46d,从而能伴随汲取部件46的旋转经由4组开口部46c和溶液移动路46d各自连续地汲取储液部41a的吸收液。由此,能在容器41内连续地进行吸收液的汲取动作和向热交换器43的外表面42a供应的供应动作,所以能相应地使热交换器性能更加提高。另外,在使汲取部件46旋转时,与设有1个螺旋状的溶液移动路46d的情况不同,在4个溶液移动路46d以规定的旋转角度间隔(在该情况下为螺旋状)配置的状态下依次旋转移动,所以能抑制整个汲取部件46产生重量的不平衡,其结果是,能抑制由于旋转结构体44具有的重量的不平衡而在容器41内产生振动等。另外,能将使汲取部件46旋转的电机45的负荷减少保持重量平衡的量。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以包含排出孔46i的方式构成汲取部件46,排出孔46i设于旋转结构体44中的汲取部件46的旋转中心侧,将被汲取并向旋转中心侧移动的溶液向溶液移动路48a侧排出。由此,利用开口部46c汲取的吸收液从溶液移动路46d向溶液移动路48a的移动能经由排出孔46i容易进行。此时,不仅吸收液,而且在汲取动作时卷入的容器41内的蒸气成分(制冷剂蒸气)也能经由排出孔46i向溶液移动路48a侧漏出(排出)。由此,即使在由于汲取部件46的转速(电机45的转速)高而容易卷入蒸气成分的情况下,也能适当确保吸收液的汲取量。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汲取部件46的外表面46j还具备以从汲取部件46的旋转中心侧朝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方式设置、用于固定刷部件47的刷固定部48。并且,在刷固定部48的内部形成有溶液移动路48a。由此,能有效使用用于固定刷部件47的刷固定部48,能在汲取部件46的外表面46j设置用于使吸收液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且将吸收液供应到刷部件47的基部47a的溶液移动路48a。另外,因为刷固定部48兼作溶液移动路48a,所以与分别设置刷固定部48和溶液移动路48a的情况相比,能抑制构成容器41内部的可动部的零件数量增加。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溶液移动路48a构成为:将用于沿着半径方向将吸收液供应到刷部件47的多个支管部48e设于溶液移动路48a。由此,能在吸收液经由溶液移动路48a利用离心力从旋转中心侧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的过程中从多个支管部48e各自排出吸收液并且供应到刷部件47的基部47a。由此,能遍及刷部件47(刷部49)的半径方向的全部区域容易地供应利用汲取部件46汲取的吸收液。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旋转结构体44中的汲取部件46以按约45度的角度间隔辐射状延伸的方式设置多个(8个)刷固定部48。由此,按约45度的角度间隔辐射状延伸的多个(8个)刷固定部48(溶液移动路48a)依次在箭头R方向旋转移动,所以与设有1个刷固定部48(溶液移动路48a)的情况不同,能将更多的吸收液供应到刷部件47(刷部49)而涂敷到热交换器43的外表面42a。另外,因为8个刷固定部48按约45度的角度间隔辐射状延伸,所以能抑制在汲取部件46旋转时整个旋转结构体44产生重量的不平衡,其结果是,能更加抑制由于重量的不平衡使容器41内产生振动等。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还具备溶液供应部55a,溶液供应部55a设于旋转结构体44中的刷部件47的旋转路径上,构成为能从容器41的外部将吸收液(浓溶液)引导到容器41内并且向刷部件47供应吸收液。由此,不仅利用汲取部件46自身将贮存于储液部41a的吸收液汲取而供应到刷部件47,还将利用溶液供应部55a从容器41外部引导的吸收液(浓溶液)直接供应到刷部件47(刷部49),所以再次涂敷的吸收液和从外部新供应的吸收液在容器41内混合,能将吸收液的浓度保持为适当范围。由此,在将容器41用作吸收器40的情况下,能在使吸收液的浓度保持为适当范围的状态下使吸收器40发挥作用,所以能提高吸收器40的性能。因此,能容易使吸收器40小型化。另外,即使在将吸收式热泵装置100搭载于车辆等移动体的情况下,也能利用溶液供应部55a将吸收液直接供应到旋转的刷部件47(刷部49),所以能不会大幅受到吸收式热泵装置100的倾斜状态、激振状态的影响地维持吸收器40的性能。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以沿着汲取部件46的半径方向延伸的方式在刷部件47的旋转路径上设置溶液供应部55a。由此,对于与汲取部件46一体地旋转并且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刷部件47而言,能使用沿着该刷部件47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溶液供应部55a将吸收液(浓溶液)可靠地直接供应到刷部件47(刷部49)。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汲取部件46的下部浸渍于储液部41a。由此,在将汲取部件46适用于吸收式热泵装置100中的吸收器40的情况下,汲取部件46的下部总是浸渍于储液部41a的吸收液(LiBr水溶液),由此比汲取部件46的没有浸渍于储液部41a的部分(除了下部以外的部分)更容易被冷却,所以在被冷却的汲取部件46的部分在旋转的同时汲取吸收液并使吸收液向旋转中心侧移动时,也能将移动中的吸收液冷却。因此,也能更加提高吸收器40中的吸收液的冷却性能(散热性能)。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以包含多根(96根)导热管42的方式构成热交换器43,多根(96根)导热管42以相互在垂直方向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由此,能使用多根(96根)导热管42容易地构成热交换器43。即,在排列多个圆筒状的导热管42而更大地确保热交换器43具有的导热面积(外表面)的状态下,使用刷部件47将吸收液有效地涂敷到外表面42a。另外,因为能排列圆筒状(管状)的多根导热管42来构成冷却水81在内部流动的热交换要素(热交换器43),所以能将各个导热管42的壁厚减薄热交换器43(导热管)的强度可提高的量。由此,将吸收液和冷却水81隔开的导热壁的热阻减少导热管42的壁厚减薄的量,所以能提高用于冷却吸收液的热交换器性能。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着,参照图2、图3以及图8对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该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对以设于溶液移动路48a的9个支管部148e的配置间隔根据半径方向的位置而不同的方式构成吸收器140内部的刷固定部148的例子进行说明。此外,在图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图示。此外,刷固定部148是本发明的“涂敷部件固定部”的一例,支管部148e是本发明的“溶液供应孔”的一例。
即,如图8所示,旋转结构体144具有汲取部件46和刷部件147。另外,刷部件147包括具有由溶液移动路48a(参照图3)构成的中空结构的刷固定部148和刷部49(参照图3)。此外,刷部件147是本发明的“涂敷部件”的一例。
在此,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刷固定部148具有9个支管部148e,9个支管部148e向与在半径方向延伸的溶液移动路48a的部分正交的方向延伸。另外,各个支管部148e具有相互相等的内径,另一方面,以相互相邻的支管部148e的间隔随着从旋转中心侧朝向半径方向外侧逐渐增大的方式形成。即,构成为:在靠近旋转轴45a的旋转中心侧相邻的支管部148e彼此的形成间隔相对密,随着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相邻的支管部148e彼此的形成间隔相对稀疏。
这是因为,在旋转结构体144以规定的旋转速度向箭头R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由于离心力的大小不同,越往半径方向外侧去,吸收液从支管部148e喷出的势头越强,因此为了使该旋转半径方向的喷出量的不均衡更加正常化,随着从靠近旋转轴45a的旋转中心侧朝向半径方向外侧使支管部148e的形成间隔逐渐变得稀疏。此外,对于包含容器41内部的旋转结构体144在内的热交换器43周围的其它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器40(参照图2)同样地构成。
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能得到如下效果。
即,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如上所述,以使设于溶液移动路48a的9个支管部148e的形成间隔随着从靠近旋转轴45a的旋转中心侧朝向半径方向外侧逐渐增大的方式构成刷固定部148。由此,即使在旋转结构体144以规定的旋转速度向箭头R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也能使在刷固定部148的旋转中心侧离心力相对小的部分供应到刷部49的吸收液的量和在刷固定部148的半径方向外侧离心力相对大的部分供应到刷部49的吸收液的量(从支管部148e喷出的液量)均匀化(正常化)。因此,针对与旋转结构体144(刷部49(刷列49a和刷列49b))的旋转区域相对的导热管42的外表面42a,能在旋转半径方向上也均匀地涂敷吸收液。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其它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图4、图9以及图10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与使用共计96根导热管42构成热交换器43的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对使用沿着Y方向观看的情况下的中心线150的位置上的纵截面(图9的截面)为纵长的扁平形状的多个(6个)热交换容器部242构成1个热交换器243的例子进行说明。此外,在图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图示。
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式热泵装置中,如图9所示,具备吸收器240。另外,吸收器240具备:容器241,其具有贮存有吸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的混合溶液)的储液部41a;以及热交换器243,其包含多个(6根)热交换容器部242,热交换容器部242的沿着Y方向观看的情况下的中心线150的位置上的纵截面为纵长的扁平形状。另外,在Y方向(水平方向)延伸的各个热交换容器部242在X方向具有等节距间隔地相互平行地配置,热交换容器部242的平坦的外表面242a在容器241内露出。
在此,构成热交换器243的各热交换容器部242具有从中心线150的延伸方向(X方向)观看时在热交换容器部242的大致中央部在X方向贯通的贯通部242b。并且,旋转轴45a经由各热交换容器部242的贯通部242b从一侧(X1侧)向另一侧(X2侧)延伸。此外,贯通部242b不是内外贯通热交换容器部242的导热壁,而是在贯通部242b的部分利用导热壁封闭内部流路。因此,冷却水81在热交换容器部242内部以上下避开贯通部242b的方式流动。这样,各个热交换容器部242在X方向具有规定的厚度,并且具有贯通部242b,在整体上形成为中空的圆板状。
另外,如图10所示,在与Y-Z平面平行地配置外表面242a的状态下在X方向排列的热交换容器部242各自利用连接配管部242c和连接配管部242d相互连接。另外,连接配管部242c和连接配管部242d在X1侧的端部在水平方向贯通容器241的侧壁部41c后,分别与外部的循环管部82(参照图1)连接。此外,从循环管部82流入连接配管部242c的冷却水81分配给热交换器243的各热交换容器部242。并且,构成为:冷却水81在各热交换容器部242中从Z1侧向Z2侧流动,聚集于连接配管部242d,再次返回循环管部82。
由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在利用电机45使旋转结构体44旋转时,利用旋转结构体44的汲取部件46汲取的吸收液利用汲取部件46的旋转经由开口部46c(参照图4)和溶液移动路46d(连通孔46g(参照图4))向成为旋转中心侧的集合部46h(参照图4)移动后,从旋转中心侧经由排出孔46i和溶液移动路48a(支管部48e)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并且,构成为:一边从溶液移动路48a的支管部48e供应到刷部件47的基部47a(参照图3)一边利用刷部件47沿着热交换器243中的各热交换容器部242的平坦的外表面242a涂敷成薄的液膜状。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将吸收液(浓溶液)引导到容器241内的溶液供应部的构成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即,如图9所示,在吸收器240的容器241内部的顶部241b附近安装有喷射器255,喷射器255具有在下表面开设多个喷洒孔的喷头部。并且,构成为:从吸收液输送管路55供应的吸收液(浓溶液)从喷射器255朝向容器241内部喷洒成液滴状或者雾状。
因此,构成为:在制冷运行时,在从气液分离部12(参照图1)供应(抽吸)的吸收液(浓溶液)从热交换器243的上方朝向下方(Z1方向)喷洒的状态下,与电机45的驱动同时,各个旋转结构体44中的16个刷部件47沿着热交换容器部242的外表面242a向箭头R方向旋转(旋转)移动。由此,在储液部41a中吸收液少的状态下,从喷射器255喷洒的吸收液(浓溶液)直接被刷部49(刷列49a和刷列49b)吸取,并且被刷部49吸取的吸收液沿着热交换容器部242的外表面242a依次被涂敷。另外,没有被刷部49吸取而是自然落下(滴下)到储液部41a的吸收液与旋转(旋转)移动同时被通过储液部41a的汲取部件46汲取,涂敷到热交换容器部242的外表面242a。这样,从喷射器255喷洒的吸收液以厚度薄的液膜的状态涂敷到平坦的热交换容器部242的外表面242a。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式热泵装置的其它构成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
在第2实施方式中,能得到如下效果。
即,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纵截面为纵长的扁平形状的热交换容器部242在X方向连接多个(6个)构成热交换器243。并且,构成为:利用汲取部件46汲取的吸收液利用汲取部件46的旋转而移动到旋转中心侧后,一边从旋转中心侧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一边利用刷部件47沿着热交换器243的平坦的外表面242a涂敷。由此,能针对热交换器243的平坦的整个外表面242a利用刷部件47将吸收液有效地涂敷成薄的液膜状,所以即使在使用热交换容器部242构成热交换器243的情况下,也能容易维持对吸收器240中的吸收液进行冷却的热交换器性能。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容器部242中的平坦的外表面242a为以中心线150为中心的圆形,以多个刷部件47与旋转结构体44的旋转同时沿着圆形的外表面242a向箭头R方向依次旋转移动的方式构成热交换器243。由此,能以与刷部件47的旋转路径(圆形的涂敷区域)重叠的方式构成热交换容器部242,所以不必使热交换器的外表面242a过分露出到容器241内的刷部件47的旋转路径以外的部分,相应地能使热交换器243小型化。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其它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和图11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对取代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旋转结构体44(参照图2),而将1根圆筒状的汲取用配管301卷绕成螺旋状组装到汲取部件346内构成旋转结构体344的例子进行说明。此外,在图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图示。
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吸收式热泵装置中,如图11所示,吸收器340具备:容器41;旋转结构体344,其在容器41内绕中心线150(参照图2)旋转;以及电机45(参照图2),其经由旋转轴45a使旋转结构体344顺时针地(箭头R方向)旋转。
另外,旋转结构体344具有:汲取部件346,其同轴状地固定于旋转轴45a;以及刷部件47(具体结构参照图3),其以与汲取部件346一体地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汲取部件346。另外,汲取部件346包括:1根汲取用配管301,其以从汲取部件346的半径方向外侧朝向旋转中心侧按螺旋状延伸的方式形成;以及集合部346h,其连接到汲取用配管301的旋转中心侧的开口端部301e。由此,在汲取部件346中形成有:在外部开口的汲取用配管301的1个开口部301c;以及1个溶液移动路301d,其以开口部301c为起点从汲取部件346的半径方向外侧朝向旋转中心侧按螺旋状延伸。此外,开口部301c是本发明的“汲取部分”的一例,溶液移动路301d是本发明的“第1溶液通路部”的一例。
另外,溶液移动路301d在维持开口部301c处的流路截面积的状态下朝向旋转中心侧按螺旋状延伸。另外,集合部346h包含:一对端板346a(纸面外侧和纸面里侧);以及连结部件346e和连结部件346f,其将一对端板346a彼此在X方向(纸面垂直方向)连结并且同轴状固定配置于旋转轴45a。此外,在连结部件346f中形成有1个连通孔346g,汲取用配管301(溶液移动路301d)的开口端部301e经由连通孔346g与被集合部346h内的连结部件346e和连结部件346f夹着的环状的空间部连通。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汲取用配管301的X1侧(纸面外侧)和X2侧(纸面里侧)各自的外表面301j分别安装有在半径方向延伸的刷部件47(8根×2组)。
由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利用旋转结构体344的汲取部件346汲取的吸收液在利用汲取部件346的旋转经由开口部301c和溶液移动路301d(连通孔346g)向成为旋转中心侧的集合部346h移动后,从旋转中心侧经由排出孔46i和溶液移动路48a(支管部48e)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扩散)。并且,构成为:一边从溶液移动路48a的支管部48e供应到刷部件47的基部47a(参照图3)一边利用刷部件47沿着热交换器43的外表面42a涂敷成薄的液膜状。此外,第3实施方式的吸收式热泵装置的其它构成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
在第3实施方式中,能得到如下效果。
即,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使用具有开口部301c、从半径方向外侧朝向旋转中心侧按螺旋状延伸的1根汲取用配管301构成汲取部件346。由此,即使使用形成为螺旋状的汲取用配管301,也能容易地将贮存于储液部41a的吸收液汲取,利用刷部件47在保持润湿性的同时沿着热交换器43的外表面42a涂敷。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以在维持开口部301c处的流路截面积的状态下朝向旋转中心侧按螺旋状延伸、开口端部301e与连结部件346f的连通孔346g连接的方式构成汲取用配管301。由此,流路截面积在开口部301c侧及其相反侧(出口侧)的开口端部301e侧相同,所以能使由开口部301c汲取的吸收液经由开口端部301e向集合部346h顺利地移动。因此,也能容易且迅速地向刷部件47供应吸收液。此外,第3实施方式的其它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
(第4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2以及图13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4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对除了吸收器40之外,使制冷剂(水)蒸发的蒸发器430也采用汲取制冷剂而将其供应到刷部件437的构成的例子进行说明。此外,刷部件437是本发明的“涂敷部件”的一例。另外,在图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图示。
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吸收式热泵装置400中,如图12所示,取代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蒸发器30(参照图1),而具备包含旋转结构体444和热交换器401的蒸发器430。另外,构成热交换器401的多根(16根×6列=96根)直管状的导热管402经由集合管401a和集合管401b连接到循环水管路482。另外,空气调节用的循环水管路482连接到热交换部410。在热交换部410中,利用鼓风机412吹出的空气(外界空气)被流过热交换器(空气热交换)411的空气调节用循环水481(参照图13)冷却。并且,构成为:被冷却的空气(冷风)吹出到车内。此外,空气调节用循环水481是本发明的“热交换流体”的一例。
因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利用电机445的驱动力,5个旋转结构体444向箭头R方向旋转移动,由此,贮存于容器431的储液部431a的制冷剂(水)由旋转结构体444的汲取部件46汲取。并且,由汲取部件46汲取的制冷剂(水)在利用汲取部件46的旋转经由开口部46c和溶液移动路46d(连通孔46g)向旋转中心侧的集合部46h移动后,从旋转中心侧经由排出孔46i和溶液移动路48a(支管部48e)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并且,构成为:制冷剂(水)一边从溶液移动路48a的9个支管部48e供应到刷部件437的基部,一边利用各个刷部件437沿着热交换器401的外表面402a涂敷成薄的液膜状。即,构成为:利用刷部件437将制冷剂(水)在外表面402a薄薄地涂敷开,由此保持制冷剂(水)相对于导热管402(热交换器401)的外表面402a的润湿性良好的状态,并且遍及宽范围在外表面402a形成厚度薄的液膜(水膜)。
另外,在容器431中具备溶液供应部455a,溶液供应部455a设于旋转结构体444的刷部件437的旋转路径上,构成为能经由循环水管路482从容器431的外部向容器431内引导制冷剂(水)并且向刷部件437供应制冷剂。另外,溶液供应部455a以在通过汲取部件46的旋转中心的方向且沿着汲取部件46的半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于刷部件437的旋转路径上。溶液供应部455a也以在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向且沿着汲取部件46的半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汲取部件46的旋转中心附近的高度位置上,并且构成为能对在汲取部件46的半径方向延伸的刷部件437供应制冷剂。即,溶液供应部455a在顶侧(Z2侧)具有在水平方向切开成细长状的狭缝55c,构成为:从循环水管路482供应到溶液供应部455a的制冷剂(水)一边从狭缝55c涌出,沿锥形的管壁部55b的倾斜面向斜下方滴落,一边直接供应到斜下方的刷部件437的刷部49。
另外,如图13所示,在导热管402的最上层上设有具有多个喷洒孔55e的溶液供应部455d。构成为:从循环水管路482供应到溶液供应部455d的制冷剂(水)从多个喷洒孔55e向下方滴下(喷洒),直接供应到导热管列(上半部的8根导热管402)。另外,溶液供应部455a和溶液供应部455d的Y方向的两端部在水平方向贯通容器431的侧壁部41c后,分别连接到集合管401a(参照图12)和集合管401b(参照图12)。
此外,在蒸发器430中,在导热管402(热交换器401)的外表面402a呈薄膜(液膜)状涂敷开的制冷剂(水)一边产生气化热一边剧烈地蒸发,并且从外表面402a消失。并且,与刷部件437的旋转移动同时从储液部431a新吸取的制冷剂(水)立即涂敷到导热管402(热交换器401)的外表面402a。在蒸发器430中,将贮存于储液部431a的制冷剂沿着导热管402的外表面402a依次涂敷的动作在电机445被驱动的期间中(制冷运行时)反复进行。此外,第4实施方式的吸收式热泵装置400的其它构成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
在第4实施方式中,能得到如下效果。
即,在第4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蒸发器430中具备:汲取部件46,其通过旋转结构体444旋转,从而将贮存于储液部431a的制冷剂(水)汲取;以及刷部件437,其与汲取部件46一体地旋转并且从汲取部件46的旋转中心侧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地设置,将由汲取部件46汲取的制冷剂沿着热交换器401的外表面402a涂敷。并且,构成为:由旋转结构体444的汲取部件46汲取的制冷剂利用汲取部件46向箭头R方向的旋转而移动到旋转中心侧后,一边从旋转中心侧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一边利用刷部件437沿着热交换器401的外表面402a涂敷。由此,在热交换器401的外表面402a进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水)垂直落下并贮存于储液部431a后,能将贮存的制冷剂再次利用汲取部件46汲取,并且能利用刷部件437在保持润湿性的同时沿着热交换器401的外表面402a涂敷。即,能将滞留于储液部431a的制冷剂反复地供应到热交换器401使其与空气调节用循环水481进行热交换而不会使热交换不充分的状态的制冷剂流出到外部,所以能提高用于使蒸发器430中的制冷剂蒸发的蒸发性能。换言之,能使用更小型化的热交换器401得到与以往同等的热交换量。
另外,如上所述,将贮存于储液部431a的制冷剂(水)利用刷部件437涂敷到热交换器401的导热管402的外表面402a,由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的吸收式热泵装置400内不必如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蒸发器30(图1参照)那样设置如下制冷剂输送管路34(参照图1)等:利用设置在容器431外部的泵35抽吸贮存于制冷剂贮存部31a的制冷剂(水),从上方喷雾(喷洒)到容器31内的热交换部32。由此,能实现吸收式热泵装置400的小型化。其结果是,能维持蒸发器430中的热交换器401的热交换器性能(制冷剂的蒸发性能),并且能实现吸收式热泵装置400的小型化。
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由旋转结构体444的汲取部件46汲取的制冷剂利用汲取部件46的旋转向旋转中心侧移动,然后,一边从旋转中心侧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一边利用刷部件437沿着热交换器401的外表面402a涂敷,由此能有效利用汲取部件46的旋转移动将制冷剂暂时聚集于旋转中心侧,然后,使其从旋转中心侧向半径方向外侧扩散(移动),能利用刷部件437无遗漏地涂敷到热交换器401的外表面402a。因此,能经由与刷部件437(刷部49)的旋转路径(涂敷区域)对应的热交换器401的整个外表面402a使制冷剂和空气调节用循环水481进行热交换,据此也能提高用于使蒸发器430中的制冷剂蒸发的蒸发性能(散热性能)。
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具备将由旋转结构体444中的汲取部件46汲取的制冷剂(水)沿着热交换器401的外表面402a涂敷的刷部件437,由此即使在将吸收式热泵装置400不是搭载于固定型设施等而是搭载于车辆等移动体的情况下,也能将由旋转的汲取部件46汲取的制冷剂正常地涂敷到热交换器401的外表面402a,所以能不仅不会大幅受到吸收器40而且也不会大幅受到蒸发器430的倾斜状态、激振状态的影响地使吸收式热泵装置400进行动作。
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还具备溶液供应部455a,溶液供应部455a设于刷部件437的旋转路径上,构成为从容器431的外部向容器431内引导制冷剂(水)并且能向刷部件437供应制冷剂。由此,不仅能利用汲取部件46自身汲取贮存于储液部431a的制冷剂(水)并供应到刷部件437,而且能利用溶液供应部455a将从容器431外部引导的制冷剂直接供应到刷部件437。另外,即使在将吸收式热泵装置400搭载于车辆等移动体的情况下,也能利用溶液供应部455a将制冷剂直接供应到旋转的刷部件437,所以能不会大幅受到吸收式热泵装置400的倾斜状态、激振状态的影响地不仅维持吸收器40也维持蒸发器430的性能。
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以沿着汲取部件46的半径方向延伸的方式在刷部件437的旋转路径上设置溶液供应部455a。由此,对于与汲取部件46一体地旋转并且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刷部件437而言,能使用沿着该刷部件437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溶液供应部455a将制冷剂(水)可靠地直接供应到刷部件437。此外,第4实施方式的其它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
此外,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利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示出,而是利用权利要求书示出,而且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例如,在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列举了使用水和溴化锂(LiBr)水溶液分别作为制冷剂和吸收液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使用氨和水分别作为制冷剂和吸收液的吸收式热泵装置中适用本发明。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列举了以使设于溶液移动路48a的9个支管部148e的沿着半径方向的形成间隔随着从旋转中心侧朝向半径方向外侧逐渐增大的方式构成刷固定部148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设于溶液移动路48a的9个支管部148e为形成间隔恒定的状态下使各自的内径随着从旋转中心侧朝向半径方向外侧逐渐减小地构成刷固定部148。据此也能使由离心力引起的旋转半径方向的吸收液的喷出量的不均衡正常化。另外,支管部148e的个数也可以是上述9个以外的个数。
另外,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列举了以在容器241的顶部241b附近安装喷射器255而喷洒吸收液的方式构成溶液供应部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旋转轴45a与贯通部242b之间预先设置与旋转轴45a同轴状插通的不旋转的管部件(溶液供应部),在旋转轴45a的外侧面与管部件的内侧面之间的空间部导入吸收液(浓溶液)。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在X方向延伸的管部件(溶液供应部)中,在刷部件47横穿旋转轴45a的位置(在图2中为10个位置)上,在管部件的顶部(Z1侧的顶部)设置孔部(短的狭缝部)等,将吸收液(浓溶液)喷出到容器41内。此外,主要供应到旋转中心侧的刷部件47(刷部49)的吸收液(浓溶液)通过伴随刷部件47的旋转移动的离心力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而供应到整个刷部件47。在吸收器240具备热交换器243(参照图10)的情况下,也期望如该变形例那样构成本发明的“溶液供应部”。
另外,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列举了使用按螺旋状延伸的1根汲取用配管301构成汲取部件346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也可以将多根(例如4根)汲取用配管301具有约90度的相位差地依次卷绕成螺旋状而一体形成的状态下构成本发明的“汲取部件”。在该情况下,在储液部41开口的开口部301c(本发明的“汲取部分”)设于4个位置,所以能使吸收液的汲取量增加相应的量。
另外,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列举了使用截面为圆筒形状的多根导热管402构成蒸发器430中的热交换器401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与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吸收器240中的热交换器243同样,也可以使用纵截面为扁平形状的多根(6根)热交换容器部242构成蒸发器430中的热交换器401。
另外,在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列举了使用包含树脂纤维的刷部49构成刷部件47(147、437)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也可以使用吸液性容易且能一边将所保持(吸取)的液体容易释放(流出)一边涂敷到导热管42(342、402和热交换容器部242)的外表面42a(242a、402a)的材料构成本发明的“涂敷部件”。例如,也可以使用具有多孔质结构的海绵状的材料构成涂敷部件。
另外,在上述第1、第2以及第4实施方式中,列举了从板状部件46a的与翼部件46b相反的一侧(X1侧和X 2侧各自)的外表面46j按约45度间隔安装辐射状延伸的8根刷部件47(刷固定部48、148)构成旋转结构体44(144、444)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绕中心线150按约30度间隔、约60度间隔或者约90度间隔安装刷部件47(刷固定部48)构成旋转结构体44(144、444)。另外,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绕中心线150按约30度间隔、约60度间隔或者约90度间隔在汲取用配管301的外表面301j安装刷部件47(刷固定部48)构成旋转结构体344。
另外,在上述第1、第2以及第4实施方式中,列举了使用不锈钢制成的汲取部件46构成旋转结构体44(144、444)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汲取部件46可以使用作为相对于吸收液的耐腐蚀性良好的合成树脂材料的PVC(聚氯乙烯)等,也可以使用铝合金。
另外,在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列举了使用不锈钢制成的刷固定部48构成刷部件47(437)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刷固定部48可以使用作为相对于吸收液的耐腐蚀性良好的合成树脂材料的PVC(聚氯乙烯)等,也可以使用铝合金。
另外,在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列举了构成为使连接到电机45的旋转轴45a贯通容器41的侧壁部41c延伸到容器41的内部并且将保持部件46同轴状固定于旋转轴45a而使旋转结构体44转动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容器41外部的电机45的旋转轴上安装带磁性的转子,并且在仅在容器41内部能旋转地保持的旋转轴45a的端面部也安装磁铁。这样,以隔着容器41的侧壁部41c使电机45的转子和旋转轴45a的端面部尽量靠近的方式配置它们,由此利用电机45的转子和旋转轴45a的端面部由于磁力相互吸引时的转矩使旋转轴45a旋转。由此,电机45与容器41内部完全隔离,所以不必在容器41中设置密封件41f等,能更可靠地保持容器41的气密性(真空状态)。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电机45上连接大直径滑轮,并且在旋转轴45a上连接小直径滑轮,经由皮带驱动大直径滑轮和小直径滑轮旋转而使旋转结构体44转动。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以及第3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将导热管42在垂直方向(Z方向)配置16根(8根×上下2层)形成1个导热管列并且在旋转轴45a延伸的X方向(水平方向)配置6列构成1个热交换器43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截面为圆筒形状的导热管42的层数和列数也可以是上述以外。即,能根据吸收器40(140、340)的性能适当变更。另外,对于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的蒸发器430的热交换器401,导热管402的根数(层数和列数)也可以是上述以外。
另外,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将流路截面为扁平形状的热交换容器部242在旋转轴45a延伸的X方向(水平方向)配置6根构成热交换器243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热交换容器部242的个数(X方向的根数)也可以是上述以外。即,能根据吸收器240的性能适当变更。
另外,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列举了使空气调节用循环水481流过蒸发器430的热交换器401而使制冷剂(水)和空气调节用循环水481进行热交换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蒸发器30的使用方式同样,以通过使空气调节用的空气直接流过热交换器401内部从而在蒸发器430中使制冷剂(水)和空气调节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方式构成吸收式热泵装置。即使这样构成,也能随着利用刷部件47涂敷到导热管402的外表面402a的制冷剂(水)的有效蒸发而将流过导热管402内部的空气调节用的空气有效地冷却。此外,流过热交换器401的空气调节用的空气是本发明的“热交换流体”的一例。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第3实施方式以及第4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在包括原料管(裸管)的导热管42(402)的外表面42a(402a)由刷部件47涂敷吸收液或者制冷剂的例子,并且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在热交换容器部242的平坦且为圆形的外表面242a由刷部件47涂敷吸收液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为了增加导热面积,例如也可以使用在外表面形成有微小的凹凸形状的扁平管状的且该扁平管的管内侧由隔板划分为多个流路的导热管构成热交换器。
另外,在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将本发明的“吸收式热泵装置”适用于具备发动机(内燃机)的小汽车、公共汽车以及卡车等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适用于具备柴油发动机的列车、船舶等的空气调节系统。另外,本发明不仅对于如车辆的移动体,而且对于大楼、工厂、商业设施等进行空气调节的固定型的吸收式热泵装置也能广泛适用。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根据空气调节系统的规模,将本发明的热交换器与包含汲取部件和涂敷部件的旋转结构体的组合在吸收器内、蒸发器内设置多个。
另外,在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利用发动机(内燃机)的排放气体的热加热吸收液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的“吸收式热泵装置”适用于并用发动机驱动和电动机驱动行驶的混合动力汽车、利用电动机驱动行驶的电动汽车的空气调节系统,也可以适用于具备燃料电池系统的小汽车的空气调节系统。即,加热吸收液的热源不仅可以将发动机的排放气体作为热源,也可以将例如电动汽车的电池、电机的散热、燃料电池中的发电时的散热等作为热源。
另外,在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列举了使用水和溴化锂(LiBr)水溶液分别作为制冷剂和吸收液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使用氨和水分别作为制冷剂和吸收液的吸收式热泵装置中也可以适用本发明。

Claims (10)

1.一种吸收式热泵装置,利用吸收液吸收制冷剂蒸气,其特征在于,具备:
容器,其具有储液部,上述储液部贮存包含吸收液或者制冷剂的溶液;
热交换器,其设置于上述容器内,热交换流体在上述热交换器的内部流动;
汲取部件,其通过旋转来汲取贮存于上述储液部的溶液;以及
涂敷部件,其与上述汲取部件一体地旋转并且从上述汲取部件的旋转中心侧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地设置,沿着上述热交换器的外表面涂敷由上述汲取部件汲取的上述溶液,
上述吸收式热泵装置构成为:由上述汲取部件汲取的上述溶液利用上述汲取部件的旋转而移动到旋转中心侧后,一边从旋转中心侧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一边利用上述涂敷部件沿着上述热交换器的外表面涂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式热泵装置,其中,上述汲取部件包含:汲取部分,其设于半径方向外侧;以及第1溶液通路部,其利用上述汲取部件的旋转使由上述汲取部分汲取的上述溶液从半径方向外侧向旋转中心侧移动,
还具备第2溶液通路部,上述第2溶液通路部设于上述汲取部件的外表面,使利用上述第1溶液通路部移动到旋转中心侧的溶液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式热泵装置,其中,上述汲取部件包含:一对板状部件;以及翼部,其被夹在上述一对板状部件间,从上述汲取部件的半径方向外侧向旋转中心侧按螺旋状延伸,
利用由上述一对板状部件和上述按螺旋状延伸的翼部构成的部分构成多组上述汲取部分和上述第1溶液通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式热泵装置,其中,相互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上述按螺旋状延伸的翼部,
利用由上述一对板状部件和相邻的上述按螺旋状延伸的翼部构成的部分构成上述汲取部分和上述第1溶液通路部。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式热泵装置,其中,上述汲取部件包含溶液排出孔,上述溶液排出孔设于上述汲取部件的旋转中心侧,将被汲取而移动到旋转中心侧的溶液向上述第2溶液通路部侧排出。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式热泵装置,其中,还具备涂敷部件固定部,上述涂敷部件固定部以从上述汲取部件的旋转中心侧朝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方式设置,用于固定上述涂敷部件,
上述涂敷部件固定部包含上述第2溶液通路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收式热泵装置,其中,上述第2溶液通路部沿着半径方向设有用于将上述溶液供应到上述涂敷部件的多个溶液供应孔。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吸收式热泵装置,其中,在上述汲取部件中按规定的角度间隔辐射状延伸地设有多个上述涂敷部件固定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式热泵装置,其中,还具备溶液供应部,上述溶液供应部设于上述涂敷部件的旋转路径上,构成为能从上述容器的外部向上述容器内引导上述溶液并且将上述溶液供应到上述涂敷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收式热泵装置,其中,上述溶液供应部以沿着上述汲取部件的半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于上述涂敷部件的旋转路径上。
CN201410772786.9A 2013-12-16 2014-12-12 吸收式热泵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132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9290 2013-12-16
JP2013259290A JP6264013B2 (ja) 2013-12-16 2013-12-16 吸収式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13267A true CN104713267A (zh) 2015-06-17
CN104713267B CN104713267B (zh) 2018-10-09

Family

ID=53367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7278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13267B (zh) 2013-12-16 2014-12-12 吸收式热泵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841215B2 (zh)
JP (1) JP6264013B2 (zh)
CN (1) CN104713267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87724A (zh) * 2016-08-04 2018-02-13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吸收式热泵装置
CN107735627A (zh) * 2015-07-27 2018-02-23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吸收式热泵装置
CN108603703A (zh) * 2016-02-02 2018-09-28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吸收式热泵装置
CN115493312A (zh) * 2022-10-24 2022-12-20 浙江思科制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四管制热泵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555704B1 (es) * 2014-05-30 2017-10-27 Consejo Superior De Investigaciones Científicas (Csic) Máquina frigorífica de absorción de pequeña potencia
DE102015118736B4 (de) * 2015-11-02 2021-10-07 Fachhochschule Stralsund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Energieversorgung und Luftkonditionierung und stationäre oder mobile Anwendung hierzu
ITUB20160887A1 (it) * 2016-02-19 2017-08-19 Corazza S R L Impianto per la produzione di acqua refrigerata
JP7439522B2 (ja) 2020-01-14 2024-02-28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車載用吸収式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36079A (ja) * 1991-01-16 1992-08-25 Tokyo Gas Co Ltd 吸収式冷凍機
JP2000179989A (ja) * 1998-12-11 2000-06-30 Hitachi Ltd 吸収式冷温水機の液散布装置
CN203132209U (zh) * 2010-06-17 2013-08-14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粘性物质稀释装置
CN103331027A (zh) * 2013-06-19 2013-10-0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新型旋转蒸发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568553C (de) * 1931-04-17 1933-01-21 Siemens Schuckertwerke Akt Ges Ruehrvorrichtung fuer Absorptionsgefaesse von Absorptionsmaschinen
JPH06201222A (ja) * 1992-12-28 1994-07-19 Hitachi Ltd 吸収冷温水機の冷媒・溶液散布装置
CN1110394A (zh) * 1994-04-04 1995-10-18 吉阿明 空气能8字循环空调机-微分冷谷管应用
KR100320169B1 (ko) * 1994-05-13 2002-03-20 구자홍 수평흡수식냉동기의리튬브롬수용액분사장치
JP3575071B2 (ja) * 1994-08-11 2004-10-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吸収冷凍機用熱交換器
GB9521083D0 (en) * 1995-10-14 1995-12-20 Interotex Eeig Heat pumps
AU7324496A (en) * 1995-11-10 1997-05-29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The Rotatable heat transfer apparatus
JP4986181B2 (ja) 2009-07-30 2012-07-2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粘性物質希釈装置
JP2013181689A (ja) * 2012-03-01 2013-09-12 Aisin Seiki Co Ltd 回転装置
JP5974822B2 (ja) * 2012-10-24 2016-08-2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吸収式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6089721B2 (ja) * 2013-01-23 2017-03-0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吸収式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2015004481A (ja) * 2013-06-21 2015-01-0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吸収式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36079A (ja) * 1991-01-16 1992-08-25 Tokyo Gas Co Ltd 吸収式冷凍機
JP2000179989A (ja) * 1998-12-11 2000-06-30 Hitachi Ltd 吸収式冷温水機の液散布装置
CN203132209U (zh) * 2010-06-17 2013-08-14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粘性物质稀释装置
CN103331027A (zh) * 2013-06-19 2013-10-0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新型旋转蒸发器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35627A (zh) * 2015-07-27 2018-02-23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吸收式热泵装置
CN107735627B (zh) * 2015-07-27 2020-12-08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吸收式热泵装置
CN108603703A (zh) * 2016-02-02 2018-09-28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吸收式热泵装置
US10857855B2 (en) 2016-02-02 2020-12-08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Absorption heat pump device
CN108603703B (zh) * 2016-02-02 2020-12-11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吸收式热泵装置
CN107687724A (zh) * 2016-08-04 2018-02-13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吸收式热泵装置
CN115493312A (zh) * 2022-10-24 2022-12-20 浙江思科制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四管制热泵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15493312B (zh) * 2022-10-24 2024-04-19 浙江思科制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四管制热泵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168029A1 (en) 2015-06-18
JP6264013B2 (ja) 2018-01-24
CN104713267B (zh) 2018-10-09
US9841215B2 (en) 2017-12-12
JP2015114093A (ja) 2015-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13267A (zh) 吸收式热泵装置
JP3102955B2 (ja) 収着法および収着装置
CN103453685A (zh) 吸收式热泵装置
AU618312B2 (en) Heat pumps
CN102481532B (zh) 粘性物质稀释装置
CN107735627B (zh) 吸收式热泵装置
JP2012127594A (ja) 吸着式ヒートポンプ
CN113267064B (zh) 一种混流式喷雾推进冷却装置
US10857855B2 (en) Absorption heat pump device
JP5974822B2 (ja) 吸収式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11380374B (zh) 一种复合式闭式冷却塔
JP3572869B2 (ja) 吸収式冷凍機の散布装置
CN1928462B (zh) 吸收冷冻机
JP6686485B2 (ja) 吸収式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6578796B2 (ja) 吸収式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3118003B2 (ja) 吸収式冷凍装置の滴下装置
US11808495B2 (en) Device for an absorp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pplying an absorbent
JP2016080267A (ja) 吸収式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A1339394C (en) Heat pumps
JPH0976737A (ja) 吸収式空気調和装置
CN101482375A (zh) 蒸发补水器
JP4139056B2 (ja) 吸収式冷凍機
JPH01174875A (ja) 熱交換装置
JPH116667A (ja) 吸収式冷凍装置
JPH0735436A (ja) 吸収式冷凍機の精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0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