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08915B - 打印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打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08915B
CN104708915B CN201410748668.4A CN201410748668A CN104708915B CN 104708915 B CN104708915 B CN 104708915B CN 201410748668 A CN201410748668 A CN 201410748668A CN 104708915 B CN104708915 B CN 1047089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pression bar
cap
drawer
separation point
printing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4866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08915A (zh
Inventor
村田彰
村田彰一
平林健
平林健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7089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089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089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089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Landscapes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打印装置,其具备:封装盖(17),其从开放位置向封闭方向旋转而移动至封闭位置;固定侧压杆(32),其与封装盖(17)的向封闭方向的旋转连动,白固定侧介质按压部从输送路径面分离的固定侧分离位置起,向与封闭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朝向通过固定侧介质按压部将滚筒纸向输送路径面按压的固定侧按压位置移动;可动侧压杆(52),其与封装盖(17)的向封闭方向的旋转连动,白可动侧按压部从输送路径面分离的可动侧分离位置起,向封闭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朝向通过可动侧按压部将滚筒纸向输送路径面按压的可动侧按压位置移动。

Description

打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将打印介质向输送路径面按压的压杆的打印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如下的打印机,该打印机具备开闭自如地安装在壳体上的主体盖、能够开闭地设置在主体盖的内侧的纸引导件,当纸引导件处于不完全关闭状态(半开)时,通过使主体盖不能关闭,来防止在纸引导件维持不完全关闭状态输送用纸(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329398号公报
然而,在以往的打印机中,当纸引导件处于不完全关闭状态时,使用者欲要关闭主体盖的情况下,无法关闭主体盖,因此需要进行重新打开主体盖,将纸引导件完全关闭后,再次关闭主体盖那样的操作,因而较为繁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一种使用者不进行繁琐的操作便能够防止在压杆没有位于按压位置的状态下输送打印介质的情况的打印装置。
本发明的打印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封装盖,其从开放装置内部的开放位置向封闭方向旋转,而移动至封闭装置内部的封闭位置;第一压杆,其具有将打印介质向输送路径面按压的第一介质按压部,该第一压杆与封装盖的向封闭方向的旋转连动,自第一介质按压部从输送路径面分离的第一分离位置起,向与封闭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向通过第一介质按压部将打印介质向输送路径面按压的第一按压位置移动;第二压杆,其具有将打印介质向输送路径面按压的第二介质按压部,该第二压杆与封装盖的向封闭方向的旋转连动,自第二介质按压部从输送路径面分离的第二分离位置起,向封闭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朝向通过第二介质按压部将打印介质向输送路径面按压的第二按压位置移动。
根据该结构,在第一压杆以及第二压杆的至少一方位于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即使在使用者使封装盖沿封闭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与封装盖的向封闭方向的旋转连动,第一压杆也会向与封闭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而移动至第一按压位置,第二压杆也会向封闭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而移动至第二按压位置。即,仅通过关闭封装盖,便能够使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的第一压杆以及第二压杆位于第一按压位置以及第二按压位置。因此,使用者不进行繁琐的操作便能够防止在第一压杆以及第二压杆未位于第一按压位置以及第二按压位置的状态下输送打印介质。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封装盖具有:第一卡合部,其在所述封装盖从开放位置向封闭方向旋转时,与位于第一分离位置的第一压杆卡合,使第一压杆向与封闭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第二卡合部,其在所述封装盖从开放位置向封闭方向旋转时,与位于第二分离位置的第二压杆卡合,使第二压杆向封闭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
根据该结构,在封装盖从开放位置向封闭方向旋转时,通过第一卡合部与位于第一分离位置的第一压杆卡合,使得第一压杆向与封闭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而到达第一按压位置,而且,通过第二卡合部与位于第二分离位置的第二压杆卡合,使得第二压杆向封闭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而移动至第二按压位置。通过设置为该方式,仅关闭封装盖,便能够使第一压杆以及第二压杆分别位于第一按压位置以及第二按压位置。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第一压杆还具有:杆主体,其设置有第一介质按压部;卡合承接部,其供第一卡合部卡合,卡合承接部相对于第一压杆的旋转中心,在第一介质按压部的相反侧与第一卡合部卡合。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难以使第一卡合部相对于第一压杆的旋转中心与第一介质按压部侧卡合而使第一压杆向与封闭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的结构的情况下,通过使卡合承接部相对于第一压杆的旋转中心而在第一介质按压部的相反侧与第一卡合部卡合,由此能够使第一压杆向与封闭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第二卡合部相对于第二压杆的旋转中心与第二介质按压部的相反侧卡合。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难以使第二卡合部相对于第二压杆的旋转中心与第二介质按压部侧卡合而使第二压杆向封闭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第二卡合部相对于第二压杆的旋转中心与第二介质按压部的相反侧卡合,从而使第二压杆向封闭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杆主体与卡合承接部一体形成。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卡合承接部与杆主体一体形成,由此构件数量不会增加。因此,能够抑制因设置卡合承接部而造成的成本上升。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到达封闭位置的封装盖的第一卡合部与到达第一按压位置的第一压杆处于非卡合状态,到达封闭位置的封装盖的第二卡合部与到达第二按压位置的第二压杆处于非卡合状态。
根据该结构,在封装盖位于封闭位置的状态下,成为封装盖与第一压杆未进行接触、封装盖与第二压杆未进行接触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在封装盖位于封闭位置的打印执行时对封装盖施加的冲击等干扰经由第一压杆、第二压杆而对打印介质的输送造成影响。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还具备:第一弹性构件,其以第一按压位置与第一分离位置之间的中立点为界,对第一压杆向第一按压位置与第一分离位置分别施力;第二弹性构件,其以第二按压位置与第二分离位置之间的中立点为界,对第二压杆向第二按压位置与第二分离位置分别施力。
根据该结构,当第一卡合部与位于第一分离位置的第一压杆卡合而第一压杆旋转至中立点时,第一弹性构件对第一压杆朝向第一按压位置施力,因此第一压杆从第一卡合部脱离而旋转至第一按压位置。同样,当第二卡合部与位于第二分离位置的第二压杆卡合而第二压杆旋转至中立点时,第二弹性构件对第二压杆朝向第二按压位置施力,因此第二压杆从第二卡合部脱离而旋转至第二按压位置。通过设置为该方式,在封装盖位于封闭位置的状态下,能够设置成封装盖与第一压杆不进行接触、封装盖与第二压杆不进行接触的状态。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还具备:输送部,其输送打印介质;开闭检测传感器,其对封装盖是否位于封闭位置进行检测;控制部,其在开闭检测传感器检测到封装盖未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下,禁止输送部的驱动。
根据该结构,在通过开闭检测传感器检测到封装盖未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下,由控制部禁止输送部的驱动。因此,在使用者不仅忘记将第一压杆以及第二压杆返回第一按压位置以及第二按压位置,就连封装盖也忘记关闭的情况下,虽然第一压杆以及第二压杆未位于第一按压位置以及第二按压位置,然而在该情况下,由于禁止了输送部的驱动,因此能够防止在第一压杆以及第二压杆未位于第一按压位置以及第二按压位置的状态下输送打印介质。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还具备:第一引导部,其对打印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端部进行引导;第二引导部,其对打印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端部进行引导,第一压杆设置在第一引导部,第二压杆设置在第二引导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第一引导部以及第二引导部,能够抑制打印介质的倾斜行进以及蜿蜒行进。
本发明的其他的打印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可动引导件,其能够在与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移动,而对所述打印介质的侧端进行引导;压杆,其具有将所述打印介质向输送路径面按压的按压部,该压杆在所述按压部从输送路径面分离的分离位置和通过所述按压部将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输送路径面按压的按压位置之间,能够旋转地设置在可动引导件,而且随着可动引导件的移动而沿交叉方向移动;封装盖,其具有卡合部,该卡合部在封装盖从开放装置内部的开放位置向封闭装置内部的封闭位置旋转时,与位于分离位置的压杆卡合,而使压杆朝向按压位置旋转,卡合部在压杆位于交叉方向上的移动范围内的任意处的情况下,都能够与压杆卡合。
根据该结构,在压杆位于交叉方向的移动范围内的任意处,当封装盖从开放位置朝向封闭位置旋转时,通过卡合部与位于分离位置的压杆卡合,压杆都会朝向按压位置旋转。由此,仅关闭封装盖,便能够使压杆位于按压位置。因此,使用者不进行繁琐的操作便能够防止在压杆未位于按压位置的状态下输送打印介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的外观立体图,(a)是封装盖位于封闭位置的状态的图,(b)是将封装盖拆下的状态的图。
图2是打印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3是引导单元的立体图,是固定侧压杆位于固定侧分离位置、可动侧压杆位于可动侧分离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4是在靠近引导单元的后方的位置剖开的、引导单元以及封装盖的从背面观察时的剖视图,是固定侧压杆位于固定侧分离位置、可动侧压杆位于可动侧分离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5是自图4的状态起的固定侧压杆位于固定侧按压位置、可动侧压杆位于可动侧按压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6是在靠近引导单元的前方的位置剖开的引导单元以及封装盖的从背面观察时的剖视图,即,可动引导件位于与固定引导件距离最远的位置并且固定侧压杆位于固定侧分离位置、可动侧压杆位于可动侧分离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7是在靠近引导单元的前方的位置剖开的、引导单元以及封装盖的从背面观察时剖视图,是可动引导件位于最接近固定引导件的位置并且固定侧压杆位于固定侧分离位置、可动侧压杆位于可动侧分离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8是从与图6不同的角度观察时的剖视图。
图9是自图6的状态起的固定侧压杆位于固定侧按压位置、可动侧压杆位于可动侧按压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打印装置的打印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添加的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根据从个人计算机、便携终端等信息处理装置发送来的打印数据,对滚筒纸等打印介质以喷墨方式打印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利用图中所示的“上”、“下”、“左”、“右”、“前”、“后”而进行说明,然而这些方向是便于说明而标注的,本发明的实施并不限定于这些方向。
如图1所示,打印装置10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装置外壳11。在装置外壳11的前表面且在靠近左方的上半部分设置有配置有显示器、操作按钮等的显示操作面板12。在显示操作面板12的下方形成有抽出式的墨盒更换口13。而且,在装置外壳11的前表面且在靠近右方的大致中央形成有沿左右伸长的狭缝状的用纸排出口14。从用纸排出口14排出打印后的滚筒纸P。
在装置外壳11的右侧面且在靠近前方的下方设置有废弃墨液罐更换口15。在废弃墨液罐更换口15的后方,在装置外壳11的后面的范围内,宽阔地设置有滚筒纸供给口16。在滚筒纸供给口16的内部设置有滚筒纸填装部20(参照图2)。使用者将能够送出地卷绕的滚筒纸P从滚筒纸供给口16填装于滚筒纸填装部20。
另外,在装置外壳11,在从滚筒纸供给口16的上方至装置外壳11的上表面的范围内,以设置在装置外壳11上表面的大致中央的铰链18为中心而设置有将装置内部开闭的封装盖17。封装盖17在使装置内部开放的开放位置与封闭装置内部的封闭位置之间旋转。即,封装盖17从开放位置,绕从背面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而移动至封闭位置(参照图4至图9)。将封装盖17的从开放位置向封闭位置的旋转方向称为封闭方向。在后文中对封装盖17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当打开封装盖17时,引导单元21与设置在其前方的遮挡壁19露出。引导单元21引导滚筒纸P的输送。遮挡壁19对引导单元21的上部空间与设置在引导单元21的前方的打印部23(参照图2)之间进行遮挡。
在遮挡壁19的上表面大致中央形成有矩形状的开闭检测开口19a。在开闭检测开口19a的内部设置有检测封装盖17的开闭的开闭检测传感器(省略图示)。开闭检测传感器对封装盖17是否位于封闭位置进行检测。开闭检测传感器由例如限位开关、光电传感器构成。
如图2所示,打印装置10具备:滚筒纸填装部20、设置在滚筒纸填装部20的上方的引导单元21、从滚筒纸填装部20抽出滚筒纸P而进行输送的输送部22、对输送来的滚筒纸P利用喷墨头而打印的打印部23、统一控制这些各部分的控制部(省略图示)。
如图3所示,引导单元21具备:左右设置的支承框架24、跨过左右支承框架24之间地设置的大致矩形状的输送板25、设置在输送板25的左侧边部的固定部26、设置在输送板25的右侧边部的可动部27。输送板25的上表面构成供从滚筒纸填装部20抽出的滚筒纸P输送的输送路径面。滚筒纸P在输送板25的上表面朝向用纸排出口14、即前方输送。
在支承框架24的后端部固定有张力轴28a。在张力轴28a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有对从滚筒纸填装部20朝向输送板25上表面输送的滚筒纸P施加适度的张力的张力杆28(参照图2)。
另一方面,在输送板25的前端部上表面设置有辊盖29。在辊盖29内收纳有朝向打印部23输送从滚筒纸填装部20送出的滚筒纸P的输送辊(省略图示)。在将滚筒纸P放置在输送板25上表面时,使用者以从滚筒纸填装部20抽出的滚筒纸P的前端与输送辊抵接的方式进行放置。
固定部26具备固定在输送板25的左侧边部的固定引导件31、以及设置在固定引导件31而对滚筒纸P的左侧边部进行按压的固定侧压杆32。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引导件31为技术方案中的“第一引导部”的一个例子。固定侧压杆32为技术方案中的“第一压杆”的一个例子。
在输送板25上表面输送的滚筒纸P的左侧端与固定引导件31抵接。固定引导件31对其与下述的可动引导件51之间在输送板25上表面输送的滚筒纸P进行引导。
固定引导件31具备:设置在前端部以及后端部的两个固定侧压杆轴支承部33、设置在前端部以及后端部的两个固定侧按压承接部34。固定侧压杆轴支承部33将固定侧压杆32支承为能够旋转。固定侧按压承接部34为承接固定侧压杆32对滚筒纸P的左侧边部的按压的部位。固定侧按压承接部34的上表面与输送板25的上表面一起构成输送路径面。
固定侧压杆32具备:在从右侧面观察时呈大致横向的“コ”状的固定侧杆主体35、设置在固定侧杆主体35的前端面的前后两个部位的固定侧介质按压部36、安装在固定侧杆主体35的后面的卡合承接构件41。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侧介质按压部36为技术方案中的“第一介质按压部”的一个例子。
固定侧压杆32允许滚筒纸P的输送,并且通过前后两个部位的固定侧介质按压部36对滚筒纸P的左侧边部相对于固定侧按压承接部34的上表面进行按压。即,滚筒纸P的左侧边部通过固定侧压杆32相对于固定侧按压承接部34的上表面被按压并且输送。
固定侧压杆32构成为,在固定侧介质按压部36从固定侧按压承接部34分离的固定侧分离位置(参照图4)与通过固定侧介质按压部36对滚筒纸P相对于固定侧按压承接部34的上表面进行按压的固定侧按压位置(参照图5)之间,能够以固定侧压杆轴支承部33为中心旋转。即,固定侧压杆32从固定侧分离位置,绕从背面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而移动至固定侧按压位置(参照图4以及图5)。固定侧压杆32的从固定侧分离位置向固定侧按压位置的旋转方向与封装盖17的封闭方向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侧分离位置为技术方案中的“第一分离位置”的一个例子,固定侧按压位置为技术方案中的“第一按压位置”的一个例子。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卡合承接构件41具有从背面观察时呈大致椭圆的形状。卡合承接构件41利用穿过形成在其大致中央的螺纹孔42的小螺钉43,而被后侧的固定侧压杆轴支承部33支承为能够旋转。另外,卡合承接构件41通过穿过形成于一个端部的固定孔44的固定销45而固定在固定侧杆主体35的后面。卡合承接构件41与在固定侧分离位置与固定侧按压位置之间旋转的固定侧杆主体35成为一体,以固定侧压杆轴支承部33为中心旋转。卡合承接构件41的另一个端部向后方弯曲(参照图3)。
在固定侧压杆32位于固定侧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当封装盖17从开放位置沿封闭方向旋转时,封装盖17的固定侧卡合部81(下述)与卡合承接构件41的另一个端部卡合。即,卡合承接构件41的另一个端部成为固定侧卡合部81所卡合的固定侧卡合承接部46。该固定侧卡合承接部46相对于固定侧压杆32的旋转中心、即固定侧压杆轴支承部33位于固定侧介质按压部36的相反侧。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固定侧杆主体35与固定侧卡合承接部46一体形成。在该情况下,由于不增加构件数量,因此能够抑制因设置固定侧卡合承接部46而造成的成本上升。
使用者在打印处理时等、输送有滚筒纸P的情况下,对固定侧压杆32向固定侧按压位置进行旋转操作。由此,滚筒纸P以通过固定侧压杆32按压左侧边部的状态输送。而且,使用者在将滚筒纸P放置在输送板25上时等,对固定侧压杆32向固定侧分离位置进行旋转操作。由此,使用者能够将滚筒纸P容易地放置在输送板25上。需要说明的是,使用者对下述的可动侧压杆52也同样进行这些旋转操作。
如图3所示,在固定侧压杆32的前后两个部位设置有固定侧杆弹簧47。各固定侧杆弹簧47由拉伸螺旋弹簧构成,上端卡止于固定侧杆主体35,下端卡止于固定侧压杆轴支承部33。各固定侧杆弹簧47作为所谓的双稳定弹簧而发挥功能。因此,固定侧压杆32以固定侧按压位置与固定侧分离位置之间的中立点为界,被各固定侧杆弹簧47分别向固定侧按压位置与固定侧分离位置施力。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侧杆弹簧47为技术方案中的“第一弹性构件”的一个例子。
可动部27具备:左右延伸的引导轴48、相对于引导轴48能够左右滑动地设置的可动引导件51、用于对可动引导件51相对于引导轴48进行锁定、非锁定的锁定解除杆49、设置在可动引导件51并对滚筒纸P的右侧边部进行按压的可动侧压杆52。
需要说明的是,可动引导件51为技术方案中的“第二引导部”的一个例子。可动侧压杆52为技术方案中的“第二压杆”的一个例子。
在输送板25上表面输送的滚筒纸P的右侧端与可动引导件51抵接。可动引导件51对其与上述的固定引导件31之间在输送板25上表面输送的滚筒纸P进行引导。可动引导件51通常相对于引导轴48处于锁定的状态。使用者通过将锁定解除杆49向前方旋转操作,使得可动引导件51相对于引导轴48成为非锁定状态,从而相对于引导轴48能够左右滑动。在该状态下,使用者根据滚筒纸P的纸宽度,使可动引导件51沿纸宽度方向、即与输送方向(前后方向)交叉的左右方向滑动,从而调整引导宽度。需要说明的是,随着可动引导件51向左右方向的滑动,设置在可动引导件51上的可动侧压杆52也沿左右方向滑动。
可动引导件51与上述的固定引导件31相同,具备设置在前端部以及后端部的两个可动侧压杆轴支承部53、设置在前端部以及后端部的两个可动侧按压承接部54(参照图8)。可动侧压杆轴支承部53将下述的可动侧压杆52支承为能够旋转。可动侧按压承接部54为承接可动侧压杆52对滚筒纸P的右侧边部进行的按压的部位。可动侧按压承接部54的上表面与输送板25的上表面一起构成输送路径面。
可动侧压杆52形成为在从右侧面观察时呈大致横向的“コ”状。在可动侧压杆52的前端面的前后两个部位设置有可动侧介质按压部56(参照图8)。可动侧压杆52为与上述的固定侧杆主体35共通的构件。
需要说明的是,可动侧介质按压部56为技术方案中的“第二介质按压部”的一个例子。
可动侧压杆52与上述的固定侧压杆32相同,允许滚筒纸P的输送,并且通过前后两个部位的可动侧介质按压部56,对滚筒纸P的右侧边部相对于可动侧按压承接部54的上表面进行按压。滚筒纸P的两侧边部被可动侧压杆52以及上述的固定侧压杆32按压,并且在输送板25的上表面输送。因此,滚筒纸P难以从输送板25的上表面浮起,从而能够抑制滚筒纸P的堵塞、打印位置偏移等发生。
可动侧压杆52构成为,能够在可动侧介质按压部56从可动侧按压承接部54分离的可动侧分离位置(参照图6至图8)、与通过可动侧介质按压部56对滚筒纸P相对于可动侧按压承接部54的上表面进行按压的可动侧按压位置(参照图9)之间旋转。即,可动侧压杆52从可动侧分离位置,绕从背面观察时顺时针方向旋转,而移动至可动侧按压位置(参照图6至图9)。从可动侧压杆52的可动侧分离位置向可动侧按压位置的旋转方向与封装盖17的封闭方向相反。
需要说明的是,可动侧分离位置为技术方案中的“第二分离位置”的一个例子。可动侧按压位置为技术方案中的“第二按压位置”的一个例子。
在可动侧压杆52位于可动侧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当封装盖17从开放位置向封闭方向旋转时,封装盖17的可动侧卡合部82(下述)与可动侧压杆52中的、前方的可动侧介质按压部56的附近卡合(参照图8)。即,前方的可动侧介质按压部56的附近成为可动侧卡合部82所卡合的可动侧卡合承接部61。该可动侧卡合承接部61相对于可动侧压杆52的旋转中心、即可动侧压杆轴支承部53,位于与可动侧介质按压部56相同侧。
在可动侧压杆52的前后两个部位设置有可动侧杆弹簧67。各可动侧杆弹簧67与上述的可动侧杆弹簧67相同,由拉伸螺旋弹簧构成,上端与可动侧压杆52卡止,下端与可动侧压杆轴支承部53卡止。各可动侧杆弹簧67作为所谓的双稳定弹簧发挥功能。因此,可动侧压杆52以可动侧按压位置与可动侧分离位置之间的中立点为界,被各可动侧杆弹簧67分别向可动侧按压位置与可动侧分离位置施力。
需要说明的是,可动侧杆弹簧67为技术方案中的“第二弹性构件”的一个例子。可动侧杆弹簧67以及上述的固定侧杆弹簧47也能够由受扭螺旋弹簧等其他的弹性构件构成。
这里,对使用者放置滚筒纸P而直到开始打印的一连串的操作进行说明。首先,使用者打开封装盖17,换句话说使封装盖17向开放位置旋转,使引导单元21露出。接下来,使用者使固定侧压杆32从固定侧按压位置向固定侧分离位置旋转,并且使可动侧压杆52从可动侧按压位置向可动侧分离位置旋转。而且,使用者根据需要,对锁定解除杆49进行操作,使可动引导件51右方滑动,以使滚筒纸P容易通过固定引导件31与可动引导件51之间。在该状态下,使用者将从滚筒纸填装部20抽出的滚筒纸P放置在输送板25的上表面。接下来,使用者对锁定解除杆49进行操作,使可动引导件51左方滑动,而调整成与滚筒纸P的纸宽度对应的引导宽度。接下来,使用者使固定侧压杆32从固定侧分离位置返回固定侧按压位置,并且使可动侧压杆52从可动侧分离位置返回可动侧按压位置。然后,使用者关闭封装盖17,换句话说使封装盖17旋转至封闭位置。
在结束这些操作后,使用者对外部的信息处理装置进行执行打印的操作。打印装置10根据来自信息处理装置的打印执行的指令,开始打印处理。由此,放置在输送板25的上表面的滚筒纸P在左右的侧边部被固定侧压杆32以及可动侧压杆52按压的状态下,被固定引导件31以及可动引导件51引导,并且向打印部23输送。
在打印装置10中,在固定侧压杆32以及可动侧压杆52位于固定侧分离位置以及可动侧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当输送有滚筒纸P时,可能发生滚筒纸P的堵塞、打印位置偏移等。对此,在打印装置10中,即使在使用者将滚筒纸P放置在输送板25的上表面后,未进行将固定侧压杆32以及可动侧压杆52返回固定侧按压位置以及可动侧按压位置的操作而关闭封装盖17并进行打印执行的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固定侧压杆32以及可动侧压杆52未位于固定侧按压位置以及可动侧按压位置的状态下输送滚筒纸P。
如图4至图9所示,封装盖17具备:盖主体70、靠向盖主体70的内侧的后方设置的第一板71、靠向盖主体70的内侧的前方设置的第二板72、安装在第一板71的固定侧动作构件73、安装在第二板72的可动侧动作构件74。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利用“上”、“下”、“左”、“右”对封装盖17进行说明,这是以封装盖17位于封闭位置的状态作为基准的。
盖主体70形成为从背面观察时呈大致横向“L”字状。盖主体70将装置内部的上方以及右侧方开闭。在盖主体70的右上的角部设置有透光性的观察窗75。使用者在封装盖17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观察窗75目视装置内部。而且,靠近盖主体70的左端部的靠前方设置有盖侧前方铰链片76。
另外,虽然省略图示,然而在盖主体70的前端部下表面,在封装盖17位于封闭位置的状态下,突出形成有进入上述的开闭检测开口19a的检测凸部。与封装盖17的开闭相对应,检测凸部相对于开闭检测开口19a出入,由此通过设置在开闭检测开口19a的内部的开闭检测传感器检测封装盖17是否位于封闭位置。
第一板71形成为从背面观察时呈大致横向“L”字状,而且遍及盖主体70的左右大致整体地设置。在第一板71的下表面安装有固定侧动作构件73。
固定侧动作构件73具备:安装在第一板71的安装部77、设置在安装部77的左端部的盖侧后方铰链片78、从安装部77的靠近左方的下表面突出的固定侧卡合突起79。
盖侧后方铰链片78以及上述的盖侧前方铰链片76与设置在装置外壳11的前后两个装置侧铰链片83一起构成铰链18。封装盖17以铰链18为中心在开放位置与封闭位置之间旋转。铰链18设置在固定侧压杆32的大致正上部。封装盖17的旋转轴、上述的固定侧压杆32的旋转轴、可动侧压杆52的旋转轴相互大致平行。
固定侧卡合突起79形成为从背面观察时呈大致矩形状。固定侧卡合突起79的前端部在固定侧压杆32位于固定侧分离位置的状态下,成为与卡合承接构件41的固定侧卡合承接部46卡合的固定侧卡合部81。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侧卡合部81为技术方案中的“第一卡合部”的一个例子。
当封装盖17从开放位置向封闭方向旋转时,在移动至封闭位置的跟前,固定侧卡合部81与固定侧卡合承接部46抵接(参照图4)。由此,固定侧压杆32克服固定侧杆弹簧47,从固定侧分离位置朝向固定侧按压位置,向与封闭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当固定侧压杆32旋转至固定侧分离位置与固定侧按压位置之间的中立点时,固定侧压杆32被固定侧杆弹簧47朝向固定侧按压位置施力,因此固定侧压杆32从固定侧卡合部81脱离而旋转至固定侧按压位置(参照图5)。移动至固定侧按压位置的固定侧压杆32与到达封闭位置的封装盖17的固定侧卡合部81处于非卡合状态。
这样,与封装盖17的向封闭方向的旋转连动,固定侧压杆32向与封闭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而移动至固定侧按压位置。而且,在封装盖17到达封闭位置、固定侧压杆32到达固定侧按压位置的状态下,固定侧压杆32与封装盖17不接触。
另一方面,第二板72形成为从背面观察时呈大致横向长方形,遍及盖主体70的左右大致整体地设置。在第二板72的下表面安装有可动侧动作构件74。
可动侧动作构件74形成为左下角设置为斜状的、从背面观察时呈大致倒梯形状,且大致等间隔地设置有上下延伸的三个肋。可动侧动作构件74的下表面、即倒梯形状的底边部分在可动侧压杆52位于可动侧分离位置的状态下,成为与可动侧压杆52的可动侧卡合承接部61卡合的可动侧卡合部82。可动侧卡合部82左右延伸地设置。由此,不管可动侧压杆52位于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范围内的何处,可动侧卡合部82皆能够与可动侧压杆52卡合。即,如图6所示,即使在可动引导件51距离固定引导件31最远、可动侧压杆52位于可动范围内的右端的情况下,可动侧卡合部82也与可动侧压杆52卡合。而且,如图7所示,即使在可动引导件51距离固定引导件31最近、可动侧压杆52位于可动范围内的左端的情况下,可动侧卡合部82也与可动侧压杆52卡合。
需要说明的是,可动侧卡合部82为技术方案中的“第二卡合部”以及“卡合部”的一个例子。
当封装盖17从开放位置向封闭方向旋转时,在移动至封闭位置的跟前,可动侧卡合部82与可动侧卡合承接部61抵接(参照图6至图8)。由此,可动侧压杆52克服可动侧杆弹簧67,从可动侧分离位置朝向可动侧按压位置,向与封闭方向相反方向旋转。当可动侧压杆52旋转至可动侧分离位置与可动侧按压位置之间的中立点时,可动侧压杆52被可动侧杆弹簧67朝向可动侧按压位置施力,因此可动侧压杆52从可动侧卡合部82脱离而旋转至可动侧按压位置(参照图9)。到达可动侧按压位置的可动侧压杆52与到达封闭位置的封装盖17的可动侧卡合部82处于非卡合状态。
这样,与封装盖17的向封闭方向的旋转连动,可动侧压杆52向与封闭方向相反侧旋转而移动至可动侧按压位置。而且,在封装盖17到达封闭位置、可动侧压杆52到达可动侧按压位置的状态下,可动侧压杆52与封装盖17不接触。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0,在固定侧压杆32以及可动侧压杆52的至少一方位于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即使在使用者关闭封装盖17的情况下,与封装盖17的向封闭方向的旋转连动,固定侧压杆32也会向封闭方向旋转而移动至可动侧按压位置,可动侧压杆52也会向封闭方向的相反侧旋转而移动至可动侧按压位置。即,仅通过关闭封装盖17,便能够使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的固定侧压杆32以及可动侧压杆52位于固定侧按压位置以及可动侧按压位置。因此,使用者不进行繁琐的操作便能够防止在固定侧压杆32以及可动侧压杆52未位于固定侧按压位置以及可动侧按压位置的状态下输送滚筒纸P。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0,不管可动侧压杆52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何处,在封装盖17从开放位置朝向封闭位置旋转时,通过可动侧卡合部82与位于可动侧分离位置的可动侧压杆52卡合,由此可动侧压杆52朝向可动侧按压位置旋转。从而,仅关闭封装盖17,便能够使可动侧压杆52位于可动侧按压位置。因此,使用者不进行繁琐的操作便能够防止在可动侧压杆52未位于可动侧按压位置的状态下输送滚筒纸P。
在打印装置10中,由于封装盖17的铰链18设置在固定侧压杆32的大致正上部(参照图4),因此固定侧卡合部81相对于固定侧压杆32的旋转中心而与固定侧介质按压部36侧卡合,从而成为难以使固定侧压杆32向与封闭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的结构。对此,固定侧卡合承接部46相对于固定侧压杆32的旋转中心,在固定侧介质按压部36的相反侧与固定侧卡合部81卡合,从而能够使固定侧压杆32向与封闭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可动侧压杆52,也可以采取使可动侧卡合部82相对于可动侧压杆52的旋转中心与可动侧介质按压部56的相反侧卡合的结构。
在封装盖17位于封闭位置的状态下,成为封装盖17与固定侧压杆32未进行接触、封装盖17与可动侧压杆52未进行接触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在封装盖17位于封闭位置的打印执行时对封装盖17施加的冲击等干扰经由固定侧压杆32、可动侧压杆52而对滚筒纸P的输送造成影响。
而且,在打印装置10中,在封装盖17未完全关闭的状态下,即,在封装盖17未位于封闭位置的状态下,控制部禁止打印处理进行。
如图10所示,控制部对是否从信息处理装置接收到打印执行的指令进行判断(S1)。控制部在判断为由信息处理装置发出了打印执行的指令的情况下(S1;是),根据开闭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判断封装盖17是否位于封闭位置(S2)。控制部在判断为封装盖17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下,执行打印处理(S3)。另一方面,控制部在判断为封装盖17未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下,禁止打印处理进行(S4)。即,控制部禁止输送部22以及打印部23的驱动。控制部在禁止了打印处理的情况下,在显示操作面板12进行错误显示(S5)。
这样,在通过开闭检测传感器检测到封装盖17未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下,由控制部禁止输送部22的驱动。因此,在使用者不仅忘记将固定侧压杆32以及可动侧压杆52返回固定侧按压位置以及可动侧按压位置,就连封装盖17也忘记关闭的情况下,虽然固定侧压杆32以及可动侧压杆52处于位于固定侧分离位置以及可动侧分离位置的状态,然而在该情况下,由于禁止了输送部22的驱动,因此能够防止在固定侧压杆32以及可动侧压杆52未位于固定侧按压位置以及可动侧按压位置的状态下输送滚筒纸P。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采取具备固定引导件31以及可动引导件51的结构,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双方皆为可动引导件51。而且,作为打印介质,例举滚筒纸而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复写纸。在该情况下,从设置在装置外壳11的后面的用纸插入口(省略图示)插入复写纸。

Claims (11)

1.一种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封装盖,其从开放所述打印装置内部的开放位置向封闭方向旋转,而移动至封闭所述打印装置内部的封闭位置;
第一压杆,其与所述封装盖的向所述封闭方向的旋转连动,而向与所述封闭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将所述打印介质向输送路径面按压;
第二压杆,其与所述封装盖的向所述封闭方向的旋转连动,而向所述封闭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将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输送路径面按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压杆具有将打印介质向输送路径面按压的第一介质按压部,
所述第一压杆与所述封装盖的向所述封闭方向的旋转连动,自所述第一介质按压部从所述输送路径面分离的第一分离位置起,朝向通过所述第一介质按压部将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输送路径面按压的第一按压位置移动,
所述第二压杆具有将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输送路径面按压的第二介质按压部,
所述第二压杆与所述封装盖的向所述封闭方向的旋转连动,自所述第二介质按压部从所述输送路径面分离的第二分离位置起,向通过所述第二介质按压部将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输送路径面按压的第二按压位置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装盖具有:
第一卡合部,其在所述封装盖从所述开放位置向所述封闭方向旋转时,与位于所述第一分离位置的所述第一压杆卡合,使所述第一压杆向与所述封闭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
第二卡合部,其在所述封装盖从所述开放位置向所述封闭方向旋转时,与位于所述第二分离位置的所述第二压杆卡合,使所述第二压杆向所述封闭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压杆还具有:
杆主体,其设置有所述第一介质按压部;
卡合承接部,其供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
所述卡合承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压杆的旋转中心,在所述第一介质按压部的相反侧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合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压杆的旋转中心与所述第二介质按压部的相反侧卡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主体与所述卡合承接部一体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封闭位置的所述封装盖的所述第一卡合部与移动至所述第一按压位置的所述第一压杆处于非卡合状态,
位于所述封闭位置的所述封装盖的所述第二卡合部与移动至所述第二按压位置的所述第二压杆处于非卡合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第一弹性构件,其以所述第一按压位置与所述第一分离位置之间的中立点为界,对所述第一压杆向所述第一按压位置与所述第一分离位置分别施力;
第二弹性构件,其以所述第二按压位置与所述第二分离位置之间的中立点为界,对所述第二压杆向所述第二按压位置与所述第二分离位置分别施力。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输送部,其输送所述打印介质;
开闭检测传感器,其对所述封装盖是否位于所述封闭位置进行检测;
控制部,其在所述开闭检测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封装盖未位于所述封闭位置的情况下,禁止所述输送部的驱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第一引导部,其对所述打印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端部进行引导;
第二引导部,其对所述打印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端部进行引导,
所述第一压杆设置在所述第一引导部,
所述第二压杆设置在所述第二引导部。
11.一种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可动引导件,其能够在与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移动,而对所述打印介质的侧端进行引导;
压杆,其具有将所述打印介质向输送路径面按压的按压部,该压杆在所述按压部从输送路径面分离的分离位置和通过所述按压部将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输送路径面按压的按压位置之间,能够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可动引导件上,而且随着所述可动引导件的移动而沿所述交叉方向移动;
封装盖,其具有卡合部,该卡合部在所述封装盖从开放所述打印装置内部的开放位置向封闭所述打印装置内部的封闭位置旋转时,与位于所述分离位置的所述压杆卡合,而使所述压杆朝向所述按压位置旋转,
所述卡合部在所述压杆位于所述交叉方向上的移动范围内的任意处的情况下,都能够与所述压杆卡合。
CN201410748668.4A 2013-12-13 2014-12-09 打印装置 Active CN1047089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8030 2013-12-13
JP2013258030A JP6248599B2 (ja) 2013-12-13 2013-12-13 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08915A CN104708915A (zh) 2015-06-17
CN104708915B true CN104708915B (zh) 2017-04-12

Family

ID=53367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48668.4A Active CN104708915B (zh) 2013-12-13 2014-12-09 打印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27445B2 (zh)
JP (1) JP6248599B2 (zh)
CN (1) CN1047089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94232B2 (ja) * 2014-09-25 2018-09-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開閉カバーの開閉構造
JP6604048B2 (ja) * 2015-06-19 2019-11-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ガイド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
CN105300415B (zh) * 2015-09-11 2018-10-26 德佟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打印设备开盖智能检测的方法
JP7225918B2 (ja) 2019-03-01 2023-02-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7275658B2 (ja) * 2019-03-01 2023-05-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ガイド機構、および、印刷装置
JP7459499B2 (ja) 2019-12-16 2024-04-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2021094763A (ja) 2019-12-16 2021-06-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69590A (zh) * 2007-03-19 2008-09-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罩开闭机构及具备其的记录装置
CN101503031A (zh) * 2008-02-07 2009-08-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机的开闭盖结构及打印机
CN101716856A (zh) * 2009-10-31 2010-06-02 新会江裕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带多通道导纸功能的一体化打印机后盖结构
CN202592963U (zh) * 2012-04-23 2012-12-12 普印特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热敏打印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4787A (en) * 1980-06-11 1982-01-11 Hitachi Ltd Printer
JP3342184B2 (ja) 1994-06-08 2002-11-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896339B2 (ja) * 1996-04-12 1999-05-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19177A (ja) * 1999-07-09 2001-01-23 Canon Inc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474883B1 (en) * 1999-09-22 2002-11-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inter having roll paper housing
JP3832219B2 (ja) * 1999-09-22 2006-10-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ロール紙収容部を備えたプリンタ
JP4538707B2 (ja) * 2001-02-10 2010-09-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装置
JP4092151B2 (ja) * 2002-07-22 2008-05-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239690B2 (ja) * 2003-06-02 2009-03-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用紙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22832B2 (ja) * 2005-02-28 2009-09-02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被処理材供給用ホルダおよび記録装置と、被処理材供給切替方法および記録方法
JP4713361B2 (ja) * 2006-02-15 2011-06-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給紙カセット・画像形成装置
JP5033647B2 (ja) * 2007-06-20 2012-09-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308114A1 (en) * 2008-06-12 2009-12-17 Datavan International Corp. Locking system
JP2010060926A (ja) * 2008-09-04 2010-03-18 Sharp Corp 電子機器
JP5310099B2 (ja) * 2009-03-02 2013-10-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紙送り機構およびプリンター
US8744305B2 (en) * 2009-06-12 2014-06-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latch for openable cover
JP5467861B2 (ja) * 2009-12-28 2014-04-09 スター精密株式会社 カッター機構付き印刷装置
JP2012171116A (ja) * 2011-02-18 2012-09-10 Sinfonia Technology Co Ltd プリン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69590A (zh) * 2007-03-19 2008-09-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罩开闭机构及具备其的记录装置
CN101503031A (zh) * 2008-02-07 2009-08-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机的开闭盖结构及打印机
CN101716856A (zh) * 2009-10-31 2010-06-02 新会江裕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带多通道导纸功能的一体化打印机后盖结构
CN202592963U (zh) * 2012-04-23 2012-12-12 普印特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热敏打印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12837A (ja) 2015-06-22
US20150165801A1 (en) 2015-06-18
JP6248599B2 (ja) 2017-12-20
US9227445B2 (en) 2016-01-05
CN104708915A (zh) 2015-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08915B (zh) 打印装置
US10308029B2 (en) Liquid holding unit and liquid ejection device
US8807704B2 (en)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having waste liquid chamber
US6817699B2 (en) Printer
US9145005B2 (en) Recording device
JP6112995B2 (ja) プリンタ
US8899706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3869649A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3324071B (zh) 开闭机构与图像形成装置
US1016513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ovable operation unit
CN102442560A (zh) 盘单元和图像记录装置
US7140795B2 (en) Printer
CN112140745B (zh) 记录装置
JP5831678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US9296233B2 (en) Liquid ejecting device
CN108146077B (zh) 液体收容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4275933B (zh) 记录装置
CN111976297B (zh) 记录装置
JP6961962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2017007853A (ja) プリント装置およびシート処理装置
EP3357703B1 (en) Printing apparatus
US1157753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35137B2 (ja) 記録装置
US9527289B2 (en) Recording device
CN109756640B (zh) 图像形成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