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04652B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板以及使用其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板以及使用其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04652B
CN104704652B CN201380051333.0A CN201380051333A CN104704652B CN 104704652 B CN104704652 B CN 104704652B CN 201380051333 A CN201380051333 A CN 201380051333A CN 104704652 B CN104704652 B CN 1047046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layer
amount
b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5133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04652A (zh
Inventor
衣川元贵
伊达健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046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046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046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046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01M4/622Binders being 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在芯体表面设置了具有电极活性物质和粘合剂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板中,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外表面侧朝向所述芯体侧按照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中所含的所述粘合剂的量连续性增大的方式来分布所述粘合剂,在将假定所述粘合剂于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内均匀分布的情况下的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设为10时,以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芯体侧面为基点,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90~100%的区域中的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不足10。

Description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板以及使用其的非水电解质二次 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循环特性的提升。
背景技术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由于具有高的能量密度且为高容量,因此作为移动电话、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便携设备的驱动电源被广泛利用。近年来,要求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循环特性的进一步提升。
用于这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电极板,从提高生产率、放电特性的观点出发,通过将混合电极活性物质、粘合剂和溶媒而成的电极活性物质浆料涂覆在芯体上进行干燥然后压延的制法来制作。
在此,由于粘合剂不直接有助于充放电,因此若使其量过大,则放电容量会下降。另一方面,若使粘合剂量过少,则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剥离强度会下降,从而电极活性物质易于从芯体脱落。
作为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粘合剂相关的技术,有下述专利文献1~5。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898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9253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9-14783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8-25805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10-2840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为一种在金属集电体上设置活性物质的涂膜层而成的二次电池电极,并公开了该活性物质层中的胶粘剂分布在胶粘剂分布系数0.5~5.0的范围内的技术。根据该技术,可获得优异的电池特性。
专利文献2为一种具有集电体、被形成在集电体的表面的第1合剂层、和被形成在第1合剂层的表面的第2合剂层的电极,并公开了使第2合剂层含有比第1合剂层少量的胶粘剂的技术。根据该技术,能够提供具有优异的速率特性及循环特性、以及高容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
专利文献3公开了负极活性物质层由胶粘剂的量从与集电体的界面起朝外阶段性变少的第1、第2、第3负极活性物质层7a、7b、7c构成的技术。根据该技术,能够提供已被高容量化以及高能量密度化的电池。
专利文献4公开了使用如下正极的技术,该正极具备:正极集电板、和被层叠在该正极集电板上且包含正极原料粉末以及正极胶粘剂的多个正极合材层,使该多个正极合材层之中位于最靠正极集电板侧的最内侧正极合材层所涉及的正极胶粘剂的含有率比其他正极合材层高,且设为4wt%以上且7wt%以下。根据该技术,可获得输出特性良好且循环寿命特性良好的二次电池。
专利文献5公开了如下技术,即,对有机溶媒和含氟树脂的胶粘剂进行混合,将胶粘剂溶液涂覆在包含铜箔的集电体的两面上进行半干燥来形成半干燥胶粘剂层,在制作出混合有石墨和氟树脂的混合物之后,将对有机溶媒和该混合物进行湿式混合而成的碳材溶液涂覆在半干燥胶粘剂层的各个层上并进行干燥,从而在集电体形成负极材层的技术。根据该技术,能够在不使放电容量下降的情况下充分地提高负极材层和负极集电体的密接性。
然而,即便使用上述专利文献1~5所涉及的技术,循环特性也是不充分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循环特性优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板所涉及的本发明如下所述那样构成。
在芯体表面设置了具有电极活性物质和粘合剂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板中,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外表面侧朝向所述芯体侧按照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中所含的所述粘合剂的量连续性增大的方式来分布所述粘合剂,在将假定所述粘合剂于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内均匀分布的情况下的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设为10时,以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芯体侧面为基点,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90~100%的区域中的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不足10。
本发明者们潜心研究了粘合剂和循环特性的关系,获知:在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外表面侧电极活性物质表面被粘合剂覆盖的情况,较之于在电极活性物质层的芯体侧电极活性物质表面被粘合剂覆盖的情况,循环特性更易于下降。
在上述本发明的构成中,由于存在于外表面侧的粘合剂的量少,在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外表面侧,电极活性物质表面上的被粘合剂覆盖的区域的比例小,因此能够防止循环特性的下降。此外,由于在芯体侧的粘合剂的量多,因此能够防止因冲击等使得电极活性物质层从芯体剥落。
另外,“电极活性物质层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并不是指电极活性物质层的特定的厚度区域内所存在的粘合剂量,而是指以微分的方式捕获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上所存在的粘合剂的量而得的值。
并且,“在将假定所述粘合剂均匀分布的情况下的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设为10时,以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芯体侧面为基点,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90~100%的区域中的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不足10”,是指以电极活性物质层的芯体侧面为基点,在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90~100%的区域(外表面侧的厚度10%区域)中不存在粘合剂量为10以上的部分。
此外,优选距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外表面为厚度10%的区域中的电极活性物质层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的量的下限值设为形成电极活性物质层所需的最低限度的量。
此外,粘合剂的量的分布从外表面侧朝向芯体侧连续性增大,在电极活性物质层内不存在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的量不连续变化的界面。此外,优选构成为在芯体侧的粘合剂浓度梯度比在外表面侧的粘合剂浓度梯度大。
在上述构成中,能够构成为,在将假定所述粘合剂于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内均匀分布的情况下的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设为10时,以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芯体侧面为基点,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0~10%的区域中的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比10多。
为了进一步提高芯体和电极活性物质层的粘合性,优选如上所述那样限制。
此外,在上述构成中,能够构成为,在将假定所述粘合剂于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内均匀分布的情况下的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设为10时,以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芯体侧面为基点,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45~55%的区域中的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为2~20。
为了进一步提高充放电循环特性,优选如上述那样限制。
在上述构成中,能够构成为,在将假定所述粘合剂于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内均匀分布的情况下的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没为10时,以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芯体侧面为基点,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90~100%的区域中的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为5以下,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0~10%的区域中的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为15以上,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45~55%的区域中的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为5~15。
为了进一步提高充放电循环特性、芯体和电极活性物质层的粘合性,优选如上述那样限制。
在上述构成中,能够构成为,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中所含的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和所述芯体的接触面积比率为30%以上。
为了进一步抑制电极活性物质层从芯体的脱离,更优选如上述那样限制。此外,更优选活性物质粒子咬入芯体。
作为粘合剂,能够使用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苯乙烯丁二烯橡胶或其改性体等的公知的粘合剂。其中,作为形成电极活性物质层时的溶剂,能够使用低成本且不会给环境带来不良影响的水,因此优选使用苯乙烯丁二烯橡胶或其改性体。作为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的改性体,形成有羧基改性、氨基改性的苯乙烯丁二烯橡胶是合适的。
粘合剂占电极活性物质层的质量的质量比例能够根据粘合剂的种类来适当设定。例如,粘合剂占电极活性物质层的质量的质量比例,在聚偏氟乙烯的情况下能够设为0.1~3.0质量%,在聚四氟乙烯的情况下能够设为0.1~5.0质量%,在苯乙烯丁二烯橡胶或其改性体的情况下能够设为0.1~5.0质量%等。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所涉及的本发明如下所述那样构成。
使用上述任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板作为正极板、负极板当中的至少一方而成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所涉及的本发明如下所述那样构成。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第1涂覆工序,将具有电极活性物质、粘合剂和溶剂的第1电极活性物质浆料涂覆在芯体上;第2涂覆工序,将具有电极活性物质、粘合剂和溶剂且所述溶剂的质量比率比所述第1电极活性物质浆料低的第2电极活性物质浆料,涂覆在由未干燥的所述第1电极活性物质浆料所形成的层之上;和干燥工序,在所述第2工序之后挥发去除所述溶剂,从干燥工序后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外表面侧朝向所述芯体侧按照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中所含的所述粘合剂的量连续性增大的方式来分布所述粘合剂,在将假定所述粘合剂均匀分布的情况下的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设为10时,以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芯体侧面为基点,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90~100%的区域中的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不足10。
在芯体上涂覆第1电极活性物质浆料,在由未干燥的第1电极活性物质浆料所形成的层之上涂覆溶媒比率比第1电极活性物质浆料低(固体成分(电极活性物质、粘合剂、根据需要有增稠剂等)的比率高)的第2电极活性物质浆料,则在第1以及第2电极活性物质浆料所形成的层的界面上发生粘合剂的沉降,从而粘合剂的浮起被抑制。由此,能够制作如上述那样的粘合剂分布的电极。
在此,若干燥工序中的干燥速度过快,则伴随着电极活性物质层内部的溶剂的挥发有可能导致粘合剂浮起。为此,干燥速度优选小于2g(溶媒)/m2·s,更优选为1.5g(溶媒)/m2·s以下。此外,若干燥速度过慢,则作业效率会下降,所以优选为0.5g(溶媒)/m2·s以上。能够通过控制干燥工序的氛围气温度、压力等来调整干燥速度。
在此,优选第1以及第2电极活性物质浆料的粘合剂设为相同。这里,第1以及第2电极活性物质浆料的组成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外,也可以在未干燥的第2电极活性物质层上进一步涂覆电极活性物质浆料。
此外,干燥工序前的、第1电极活性物质浆料的固体成分质量和第2电极活性物质浆料的固体成分质量之比优选为0.1~10,更优选为0.5~2。
发明效果
如在上述中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循环特性优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3、比较例1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粘合剂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以下的实施例来详细地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优形态。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下述的形态,也可以在不变更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并实施。
(实施例)
[实施例1]
〔正极的制作〕
将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钴酸锂(LiCoO2)100质量份、作为导电剂的乙炔黑2质量份、作为粘合剂的聚偏氟乙烯(PVdF)2质量份、和N-甲基-2-吡咯烷酮进行混合,来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浆料。
通过刮刀法将正极活性物质浆料涂覆在厚度15μm的铝制芯体的两面并使之干燥。然后,使用压缩辊而压缩为厚度170μm后剪裁,制作出正极板。
〔负极的制作〕
通过双臂式捏合机,将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人造石墨100质量份、作为增稠剂的羧甲基纤维素1质量份、作为粘合剂的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的水分散体(固体成分比率40%)用苯乙烯丁二烯橡胶换算的1质量份、和适量的水进行混合以使合计固体成分成为48~55%,来作为负极活性物质浆料A(第2电极活性物质浆料)。
从负极活性物质浆料A之中取出一部分,进一步添加适量的水以使合计固体成分成为40~48%,通过双臂式捏合机来混合,来作为负极活性物质浆料B(第1电极活性物质浆料)。
即,负极活性物质浆料A和负极活性物质浆料B在固体成分内的构成比率相同,水分(溶剂)的质量比率成为负极活性物质浆料A<负极活性物质浆料B。
通过刮刀法将该负极活性物质浆料B涂覆在厚度10μm的铜制芯体的两面,然后通过刮刀法将负极活性物质浆料A涂覆在未干燥的负极活性物质浆料B所形成的层之上。此时,关于固体成分质量比率,设负极活性物质浆料A所形成的层为负极活性物质浆料B所形成的层的2倍。
然后,以平均干燥速度1g(溶媒)/m2·s来进行干燥,使用压缩辊而压缩为厚度200μm后剪裁,从而得到负极板。
通过用溴染色后的剖面的图像处理,对该负极板的粘合剂(SBR)的活性物质层厚度方向上的分布进行了解析。在图1中示出活性物质层厚度方向上的粘合剂分布。在该图中,以将假定粘合剂均匀分布的情况下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设为10时的相对值来表示粘合剂分布。
在将假定粘合剂均匀分布的情况下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设为10时,以电极活性物质层的芯体侧面为基点,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90~100%的区域中的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为1.5以下,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45~55%的区域中的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为2~3,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0~10%的区域中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为20~31。此外,活性物质层中所含的活性物质(人造石墨)粒子和芯体的接触面积比率,在压缩前为30%,在压缩后为30%以上。
〔电极体的制作〕
隔着由聚乙烯制的微多孔膜构成的隔离件(厚度20μm)来卷绕上述正极板以及负极板,在最外周粘附胶带,从而制作出圆筒状的电极体。
〔非水电解质的调整〕
以体积比80∶5∶15(25℃、1气压)来混合碳酸乙二醇酯、碳酸二乙酯和碳酸乙基甲酯,将作为电解质盐的LiPF6溶解为1.0M(摩尔/升),将碳酸亚乙烯酯添加为3质量%,从而形成为非水电解质。
〔电池的组装〕
将上述电极体以及非水电解质5.5g收纳在圆筒形外装罐内。然后,通过封口体来对外装罐的开口进行密封,从而制作出实施例1所涉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高度65mm,直径18mm)。
[实施例2]
针对负极活性物质浆料A所形成的层和负极活性物质浆料B所形成的层的固体成分质量比率,设负极活性物质浆料A所形成的层为负极活性物质浆料B所形成的层的1倍,除此之外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总固体成分量与实施例1相同),从而制作出实施例2所涉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与上述同样,对该负极板的粘合剂(SBR)的活性物质层厚度方向上的分布进行了解析。在将假定粘合剂均匀分布的情况下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设为10时,以电极活性物质层的芯体侧面为基点,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90~100%的区域中的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为2.5以下,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45~55%的区域中的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为9~12,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0~10%的区域中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为18~21(参照图1)。此外,活性物质层中所含的活性物质(人造石墨)粒子和芯体的接触面积比率,在压缩前为30%,在压缩后为30%以上。
[实施例3]
针对负极活性物质浆料A所形成的层和负极活性物质浆料B所形成的层的固体成分质量比率,设负极活性物质浆料A所形成的层为负极活性物质浆料B所形成的层的1/2,除此之外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总固体成分量与实施例1相同),从而制作出实施例3所涉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与上述同样,对该负极板的粘合剂(SBR)的活性物质层厚度方向上的分布进行了解析。在将假定粘合剂均匀分布的情况下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设为10时,以电极活性物质层的芯体侧面为基点,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90~100%的区域中的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为3~7,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45~55%的区域中的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为14~16,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0~10%的区域中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为16.5~17(参照图1)。此外,活性物质层中所含的活性物质(人造石墨)粒子和芯体的接触面积比率,在压缩前为30%,在压缩后为30%以上。
[比较例1]
仅使用合计固体成分为50%的负极活性物质浆料C来制作负极,除此之外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总固体成分量与实施例1相同),从而制作出比较例1所涉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与上述同样,对该负极板的粘合剂(SBR)的厚度方向上的分布进行了解析。于是,在负极活性物质层内粘合剂均匀分布(参照图1)。此外,活性物质层中所含的活性物质(人造石墨)粒子和芯体的接触面积比率,在压缩前为30%,在压缩后为30%以上。
[比较例2]
按如下方式进行了负极板的制作。
通过双臂式捏合机,将作为增稠剂的羧甲基纤维素1质量份、作为粘合剂的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的水分散体(固体成分比率40%)用苯乙烯丁二烯橡胶换算的1质量份、和适量的水进行混合以使合计固体成分成为50%,来作为粘合剂浆料。
通过刮刀法将该粘合剂浆料涂覆在厚度10μm的铜制芯体的两面,然后通过刮刀法将负极活性物质浆料C涂覆在粘合剂浆料所形成的层之上。然后,以平均干燥速度1g(溶媒)/m2·s来进行干燥,使用压缩辊而压缩为厚度200μm后剪裁,从而得到负极板。另外,总活性物质量与实施例1相同。
与上述同样地解析出的、活性物质层中所含的活性物质(人造石墨)粒子和芯体的接触面积比率在压缩后为28%。此外,该负极板,活性物质层的脱离多,未满足适于作为电池来使用的品质。因而,不制作比较例2的电池。
<循环特性试验>
将与实施例1~3、比较例1同样地制作出的电池按以下的条件进行两次充放电,在45℃的恒温槽中保存了7日。将该电池再次按以下的条件进行500次循环的充放电。通过下述式来计算容量维持率,并将其结果示出在下述表1中。
充电:在恒定电流1400mA下直至电压变为4.2V为止,然后在恒定电压4.2V下直至电流变为100mA为止,25℃
放电:在恒定电流2000mA下直至电压变为3.0V为止,25℃
容量维持率(%)=第500次循环放电容量÷第1次循环放电容量×100
<内部电阻的测量>
将与实施例1~3、比较例1同样地制作出的电池在20℃的环境下放置了30分钟之后,以恒定电流0.2It(440mA)充电至充电深度(SOC)达50%。然后,在25℃的环境下放置了30分钟。然后,进行了恒定电流1It(2200mA)下的10秒钟的充电以及放电。此时的充放电结束电压与SOC50%的状态下的开路电压之差除以流动的电流值,从而求出电压梯度dV/dA。利用设比较例1为100的相对值,将其结果示出在下述表1中。
<冲击试验>
将与实施例1~3、比较例1同样地制作出的电池置于平面上。此时,平面和电池的轴向平行。将直径15.8mm的棒放倒至电池的中央部。使9.1kg的重量落下61mm的高度至各电池上。记录此时的电池表面温度,并且确认了6小时以内的破裂、起火的有无。其结果,在实施例1~3、比较例1的电池中,未确认出破裂、起火。将表面温度的最高值(最高到达温度)示出在下述表1中。
[表1]
由上述表1以及图1可知,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粘合剂分布从外表面侧朝向芯体侧连续性增加,以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芯体侧面为基点,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90~100%的区域中的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不足10的实施例1~3中,容量维持率为58~73%,内部电阻为91~98,最高到达温度为130~140℃,较之于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粘合剂分布恒定(在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的全部区域中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为10)的比较例1的、容量维持率为56%、内部电阻为100、最高到达温度为150℃,实施例1~3更优异。
这如下那样考虑。若粘合剂覆盖电极活性物质表面,则电极活性物质的锂离子的接受能力变差。并且,在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外表面侧电极活性物质表面被粘合剂的情况,较之于在芯体侧电极活性物质表面被粘合剂覆盖的情况,循环特性更易于下降。在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粘合剂分布从外表面侧朝向芯体侧增加的实施例1~3中,较之于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粘合剂分布恒定的比较例1,循环后的容量维持率变得高于比较例1,并且内部电阻变得低于比较例1。此外,由于在芯体侧的粘合剂多,活性物质层不易从芯体剥离,所以能够抑制受到冲击时剥离的活性物质所致的正负电极间的短路,耐冲击安全性也得到提高(冲击试验中的最高到达温度变低)。
此外可知,在实施例1~3中,具有伴随着粘合剂分布的梯度变大而容量维持率、内部电阻、以及最高到达温度变优异的趋势。此外可知,能够通过两个活性物质浆料所形成的层的固体成分质量比的变更来控制粘合剂分布的梯度。
〔追加事项〕
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将本发明仅适用于负极板,但能够采用仅适用于正极板的构成、适用于两电极板的构成。
此外,作为本发明中能使用的粘合剂,有苯乙烯丁二烯橡胶、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等。它们只要根据电极活性物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等来适当选择即可。
此外,作为适用本发明的电极板中所使用的电极活性物质,能够广泛使用公知的材料。例如,作为正极活性物质,能够使含锂的钴镍锰复合氧化物(LixNiaMnbCocO2,0.9<x≤1.2,a+b+c=1)、尖晶石型锰酸锂(LixMn2O4)、将这些渡金属元素置换为其他元素的化合物等单独地或者混合两种以上地使用。
此外,作为负极活性物质,能够使可吸藏·脱离锂离子的碳质物(例如,石墨、乙炔黑、碳黑、非晶质碳)、硅质物、金属锂、锂合金、可吸藏·脱离锂离子的金属氧化物等单独地或者混合两种以上地使用。
此外,作为用于浆料调制的溶剂,在使用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水,在使用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的情况下能够使用N-甲基-2-吡咯烷酮。
此外,作为用于非水电解质的非水溶媒,能够使用碳酸酯类、内酯类、酮类、醚类、酯类等。具体而言,能够使用碳酸乙二醇酯、碳酸丙二醇酯、碳酸丁二醇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乙基甲酯、碳酸二甲酯、γ-丁内酯、γ-戊内酯、γ-二甲氧基乙烷、四氢呋喃、1,4-二恶烷等。
此外,作为用于非水电解质的电解质盐,除了上述LiPF6以外还能够使用LiBF4、LiAsF6、LiCF3SO3、LiN(CF3SO2)2、LiN(C2F5SO2)2、LiClO4等的一种或者多种的混合物。此外,优选相对于非水溶媒的溶解量设为0.5~2.0摩尔/升。
此外,作为芯体,在正极侧能够使用纯铝、铝合金,在负极侧能够使用纯铜、铜合金。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循环特性优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由此,产业上的可利用性大。

Claims (9)

1.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板,在芯体表面设置了具有电极活性物质和粘合剂的电极活性物质层,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板中,
从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外表面侧朝向所述芯体侧按照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中所含的所述粘合剂的量连续性增大的方式来分布所述粘合剂,
在将假定所述粘合剂于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内均匀分布的情况下的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设为10时,以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芯体侧面为基点,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90~100%的区域中的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不足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板,其特征在于,
在将假定所述粘合剂于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内均匀分布的情况下的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设为10时,以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芯体侧面为基点,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0~10%的区域中的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比10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板,其特征在于,
在将假定所述粘合剂于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内均匀分布的情况下的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设为10时,以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芯体侧面为基点,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45~55%的区域中的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为2~2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板,其特征在于,
在将假定所述粘合剂于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内均匀分布的情况下的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设为10时,以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芯体侧面为基点,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45~55%的区域中的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为2~20。
5.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板,在芯体表面设置了具有电极活性物质和粘合剂的电极活性物质层,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板中,
从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外表面侧朝向所述芯体侧按照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中所含的所述粘合剂的量连续性增大的方式来分布所述粘合剂,
在将假定所述粘合剂于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内均匀分布的情况下的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设为10时,
以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芯体侧面为基点,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90~100%的区域中的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为5以下,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0~10%的区域中的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为15以上,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45~55%的区域中的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为5~15。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中所含的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和所述芯体的接触面积比率为30%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合剂为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以及/或者其改性体。
8.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板作为正极板、负极板当中的至少一方来使用。
9.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涂覆工序,将具有电极活性物质、粘合剂和溶剂的第1电极活性物质浆料涂覆在芯体上;
第2涂覆工序,将具有电极活性物质、粘合剂和溶剂且所述溶剂的质量比率比所述第1电极活性物质浆料低的第2电极活性物质浆料,涂覆在由未干燥的所述第1电极活性物质浆料所形成的层之上;和
干燥工序,在所述第2工序之后挥发去除所述溶剂,
从干燥工序后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外表面侧朝向所述芯体侧按照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中所含的所述粘合剂的量连续性增大的方式来分布所述粘合剂,
在将假定所述粘合剂于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内均匀分布的情况下的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设为10时,以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芯体侧面为基点,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90~100%的区域中的每单位厚度的粘合剂量不足10。
CN201380051333.0A 2012-10-30 2013-10-23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板以及使用其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47046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39535 2012-10-30
JP2012239535 2012-10-30
PCT/JP2013/006253 WO2014068904A1 (ja) 2012-10-30 2013-10-23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04652A CN104704652A (zh) 2015-06-10
CN104704652B true CN104704652B (zh) 2017-03-08

Family

ID=50626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51333.0A Active CN104704652B (zh) 2012-10-30 2013-10-23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板以及使用其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20767B2 (zh)
JP (1) JP6219302B2 (zh)
CN (1) CN104704652B (zh)
WO (1) WO20140689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71217B2 (ja) * 1990-09-14 1999-11-02 株式会社西部技研 全熱交換器用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WO2016067428A1 (ja) * 2014-10-30 2016-05-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924142B1 (ko) * 2015-04-07 2018-11-3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극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2017084621A (ja) * 2015-10-28 2017-05-18 日本エイアンドエル株式会社 測定方法及び電池電極
JP6930822B2 (ja) * 2016-08-31 2021-09-0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電極及び二次電池
JP7027984B2 (ja) * 2018-03-15 2022-03-0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813176A4 (en) 2018-05-30 2021-08-18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RECHARGEABLE BATTERY
JP2020035682A (ja) 2018-08-30 2020-03-0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WO2020046026A1 (ko) 2018-08-31 2020-03-05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바인더 분포가 최적화된 이차전지용 음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KR102262044B1 (ko) 2018-08-31 2021-06-09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바인더 분포가 최적화된 이차전지용 음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JP2020080220A (ja) * 2018-11-12 2020-05-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正極
CN112186128B (zh) * 2019-07-01 2021-10-0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极片和电化学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23447B1 (en) * 1999-03-15 2002-07-2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production of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52311B2 (ja) 1991-09-27 2001-04-03 旭化成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電極
JPH09147834A (ja) 1995-11-24 1997-06-06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電 池
JP3652769B2 (ja) * 1995-12-28 2005-05-2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電極板
JP3482443B2 (ja) * 1997-03-27 2003-12-22 日本電池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508455B2 (ja) 1997-04-03 2004-03-22 新神戸電機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負極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51988B2 (ja) * 2005-07-29 2012-10-1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極の製造方法、その製造方法に用いる電極の製造装置、及び当該電極の製造方法により製造された電極を用いた電池
US7569478B2 (en) 2005-08-25 2009-08-04 Tokyo Electron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control program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JP2008027633A (ja) * 2006-07-19 2008-02-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5261961B2 (ja) 2007-04-06 2013-08-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正極、二次電池用負極、二次電池、及び車両
WO2010089898A1 (ja) 2009-02-09 2010-08-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02106020B (zh) * 2009-07-31 2013-10-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JP2011192539A (ja) 2010-03-15 2011-09-29 Panasonic Corp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23447B1 (en) * 1999-03-15 2002-07-2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production of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19302B2 (ja) 2017-10-25
US20150263333A1 (en) 2015-09-17
US9620767B2 (en) 2017-04-11
WO2014068904A1 (ja) 2014-05-08
CN104704652A (zh) 2015-06-10
JPWO2014068904A1 (ja) 2016-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04652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板以及使用其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4237074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の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US20140038041A1 (en) Electrode for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slurry for electrode, binder composition for electrode, and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WO2013021630A1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およ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2361095B (zh) 一种高比功率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7078288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用石墨质粒子、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JP2011113655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6128481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10129471A (ja)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非水電解質電池
CN102487151B (zh)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6716684A (zh) 非水电解质蓄电元件用负极、非水电解质蓄电元件和蓄电装置
US9112209B2 (en) Positive electrode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ies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CN104685671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板以及使用其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5929183B2 (ja) 電極、リチウム二次電池及び電極の製造方法
CN106063014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JP5546957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12028086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344395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その利用と製造
JP2016143577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13084442A (ja) 合材粉体、電極の製造方法、電極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11171177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05203249A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用正極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非水電解質電池
JP4143354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負極用炭素材料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22068418A (ja) 正極活物質
CN114695836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21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New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Japan Osaka

Patentee before: Sanyo Electric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