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54170A - 车辆用灯具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灯具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54170A
CN104654170A CN201410649386.9A CN201410649386A CN104654170A CN 104654170 A CN104654170 A CN 104654170A CN 201410649386 A CN201410649386 A CN 201410649386A CN 104654170 A CN104654170 A CN 1046541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vehicle
wing
emitting device
illumin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4938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54170B (zh
Inventor
大桥昭彦
佐川正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541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541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541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541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3/0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 F21S43/2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characterised by refractors, transparent cover plates, light guides or filters
    • F21S43/26Refractors, transparent cover plates, light guides or filters not provided in groups F21S43/235 - F21S43/255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3/0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 F21S43/1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灯具结构,其能够表现发光的强弱。一种前方灯具结构(20),其在车辆(10)上以向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光翼(41)。光翼(41)为通过使所照射的光透至车体前方(车外)(62)而可发光的部件。该光翼(41)包括:上半透明部(51),其形成光翼(41)的上部且具有半透明性;下半透明部(54),其形成光翼(41)的下部且具有半透明性;以及中央透明部分(57),其形成上半透明部(51)及下半透明部(54)之间的中央部且具有透明性。

Description

车辆用灯具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灯具结构,其通过使设置于车辆上的发光体所照射的光透至车外而发光。
背景技术
车辆用灯具结构中,已知有如下的结构,在前保险杠的开口部安装有格栅部件,在格栅部件的整个区域内设置有多个薄片状反射片,在格栅部件的靠车辆后方侧设置有灯体。薄片状的反射片用于将光反射。
根据该车辆用灯具结构,通过用多个反射片来反射灯体所照射的光,能够使多个反射片发光(即,使其发光)(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162417号公开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灯具结构中,在格栅部件的整个区域内设置有多个薄片状反射片。由此,格栅部件的整个区域利用薄片状的反射片均匀发光。
因此,格栅部件上难以表现发光的强弱(即,难以以光的强弱来表现光的强调效果),从设计性(外观设计性)的角度来看,还有改良的余地。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表现发光的强弱的车辆用灯具结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发明为:一种车辆用灯具结构,其具有发光体,所述发光体以向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车辆上,且通过使所照射的光透至车外而可发光,该车辆用灯具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体包括:
上半透明部,其形成所述发光体的上部且具有半透明性;
下半透明部,其形成所述发光体的下部且具有半透明性;以及
中央透明部分,其形成所述上半透明部及所述下半透明部之间的中央部且具有透明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特征在于,
包括发光装置,该发光装置设置于所述车辆中所述发光体的下方部位,且通过使所照射的光透至车外而可发光,
所述发光装置具备发光部件,该发光部件在所述下方部位向车宽方向延伸且具有透明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的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装置具有:
无色透明透镜,其设置在比所述发光部件更靠近车辆侧的位置且具有透明性;以及
乳白发光部件,其设置在比所述无色透明透镜更靠近车辆侧的位置且可使所照射的光以漫射状态透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光部件的下部设置有用于使光漫射的压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的其特征在于,
包括方向指示装置,其沿着所述发光体设置,
控制所述方向指示装置,使其向所述车辆的行驶路线变化方向发出呈时间序列的光。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的特征在于,
控制所述发光体,使其在所述车辆起动时以微弱光缓慢闪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的特征在于,
当所述车辆将先于对向行驶车辆而向左或向右转弯时,使所述发光体以强光快速闪烁,
当所述车辆将在给对向行驶车辆让道后再向左或向右转弯时,使所述发光体以弱光缓慢闪烁。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发光体具备上半透明部及下半透明部,而且,还在上半透明部及下半透明部之间具备中央透明部分。由此,能够增强中央透明部分的发光状态,使其发出强光。另一方面,能够抑制上半透明部及下半透明部的发光状态,使其发出弱光。
据此,能够改变中央透明部分、上半透明部及下半透明部的发光状态,能够在发光体表现发光的强弱。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发光体的下方具备发光装置,该发光装置具备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发光部件。通过使发光部件向车宽方向延伸,能够将发光部件分为发出强光的部位和发出弱光的部位。
据此,能够在发光部件表现发光的强弱。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发光装置具有能够使光漫射的乳白发光部件。由此,通过利用乳白发光部件使所照射的光漫射,能够使乳白发光部件均匀发光。据此,可以使照射光的灯体不显眼,能够提高设计性(外观设计性)。
而且,发光装置在比发光部件更靠近车体侧的位置具备无色透明透镜。由此,能够通过无色透明透镜对乳白发光部件所发出的光进行聚光。
据此,能够使无色透明部件的中央部发出强光,且使光的强度从中央部向周围逐渐变弱,从而能够表现富于设计性(外观设计性)的光的强弱。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在发光部件的下部设置有压纹,利用压纹使光漫射(漫反射)。据此,能够清楚地显现发光部件(使其发光),从而能够表现富于设计性(外观设计性)的光的强弱。
而且,通过将压纹设置在发光部件的下部,可使压纹难以从车外部看到,能够确保外观性。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使方向指示装置向车辆的行驶路线变化方向发出呈时间序列的光。据此,能够确保对向行驶车辆(驾驶者)对我方车辆的转向信息具有良好的视认性。
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使发光体在车辆起动时以微弱光缓慢闪烁。这样,通过发光体以微弱光缓慢闪烁,能够用光表现车辆的“觉醒”、“呼吸”。
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当车辆将先于对向行驶车辆而向左或向右转弯时,使发光体以强光快速闪烁。据此,能够使对向行驶车辆认识到我方车辆将先于对向行驶车辆而向左或向右转弯。
另外,当车辆将在给对向行驶车辆让道后再向左或向右转弯时,使所述发光体以弱光缓慢闪烁。据此,能够使对向行驶车辆认识到我方车辆将在给对向行驶的车辆让道后再向左或向右转弯,且不会使对向行驶车辆感到压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从前方观察具备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结构的车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为示出从后方观察具备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结构的车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为图1中的3部的放大图。
图4为沿图3的4—4线的剖视图。
图5为示出图1的前方灯具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示出图5的光翼的立体图。
图7为沿图6的7—7线的剖视图。
图8为说明本发明的左方向指示装置的发光模式的前半部分的图。
图9为说明本发明的左方向指示装置的发光模式的后半部分的图。
图10为图3中的10部的放大图。
图11为示出图10的左前方发光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2为沿图10的12—12线的剖视图。
图13为图12中的13部的放大图。
图14为示出图2的后方灯具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5为沿图2的15—15线的剖视图。
图16中(a)为示出图14的左翼部的立体图,(b)为沿(a)的16b—16b线的剖视图。
图17为图2中的17部的放大图。
图18为沿图17的18—18线的剖视图。
图19为说明本发明的前翼发光装置及后翼发光装置的亮灯状态的图。
图20为用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结构说明“危险”状态的图。
图21为说明用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结构来确保浓雾状态时的视认性的例子的图。
图22为说明用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结构来确保车辆的视认性的例子的图。
图23为说明用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结构来确保车辆停止状态的视认性的例子的图。
符号说明
10…车辆
14…前保险杠
14a…前保险杠的左前下部(发光体的下方部位)
18…后保险杠
18a…后保险杠的右后下部(发光体的下方部位)
20…前方灯具结构(车辆用灯具结构)
22…左前方发光装置(发光装置)
23…右前方发光装置(发光装置)
28…左、右方向指示装置(方向指示装置)
30…后方灯具结构(车辆用灯具结构)
32…左后方发光装置(发光装置)
33…右后方发光装置(发光装置)
41、91…光翼(发光体)
51、101…上半透明部
54、104…下半透明部
57、107…中央透明部分
62…车体前方(车外)
83、133…无色透明透镜
84、134…乳白发光部件
87、137…发光部件
87a、137a…发光部件的下部
88、138…压纹
112…车体后方(车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此外,“前(Fr)”、“后(Rr)”、“左(L)”、“右(R)”分别为从驾驶者的角度看的方向。
实施例
对作为实施例的车辆用灯具结构的前方灯具结构20及后方灯具结构30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车辆10包括:前车盖(引擎盖)13,其设置在车体11的前部12上;前保险杠14,其设置在前车盖13的下方;以及前方灯具结构(车辆用灯具结构)20,其与前车盖13及前保险杠14相邻设置。
如图2所示,车辆10包括:后车盖17,其设置在车体11的后部16上;后保险杠18,其设置在后车盖17的下方;以及后方灯具结构(车辆用灯具结构)30,其与后车盖17及后保险杠18相邻设置。
首先,对前方灯具结构20进行说明。
回到图1可知,前方灯具结构20包括:前方灯具装置21,其设置在前车盖13的前端部13a及前保险杠14之间;左前方发光装置(发光装置)22,其设置在前保险杠14的左部下方;以及右前方发光装置(发光装置)23,其设置在前保险杠14的右部下方。
前方灯具装置21由左右对称的部件构成。从此以下,对左、右侧的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符号,并对左侧的构成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而且,左、右前方发光装置22、23为左右对称的部件。下面,对各个前方发光装置22、23的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符号,并对左前方发光装置22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图4所示,车体11的前部12上设置有前罩24,前罩24上设置有前方灯具装置21。
前方灯具装置21包括:前翼发光装置25,其沿着前车盖13的前端部13a向车宽方向延伸;示宽装置26,其以规定间隔设置在前翼发光装置25的下方以示出车辆的宽度;左、右前照装置27(右前照装置27参见图1),其设置在前翼发光装置25的左翼部45及示宽装置26之间;以及左、右方向指示装置28(右方向指示装置28参见图1),其设置在左翼部45及前车盖13的前端部13a之间。
前翼发光装置25具备:光翼(发光体)41,其沿前车盖13的前端部13a向车宽方向延伸;翼形漫射部件42,其设置在光翼41的车体后方;以及翼形灯体(光源)43,其设置在翼形漫射部件42的车体后方。
如图5、图6所示,光翼41由具有透明性的树脂形成,且在必要部位设置有上半透明膜53及下半透明膜56。
该光翼41具有:左翼部45,其沿着车体11的前部12从光翼41的车宽方向中央41a向车宽方向左侧延伸;以及右翼部46,其沿着车体11的前部12从光翼41的车宽方向中央41a向车宽方向右侧延伸。
通过光翼41的车宽方向中央41a、左翼部45、以及右翼部46,光翼41形成为俯视呈大致弓形。
如图7所示,左翼部45具有:形成左翼部45的前上部(上部)的上半透明部51;形成右翼部46的前下部(下部)的下半透明部54;形成上半透明部51与下半透明部54之间的中央部的中央透明部分57;从上半透明部51的上端部向车体后方突出的上突出部58;以及从下半透明部54的下端部向车体后方突出的下突出部59。
上半透明部51具有:上部位52,其从中央透明部分57的上端部57a向车体后方朝上倾斜直至上突出部58;以及上半透明膜53,其设置在上部位52的表面52a。
由此,上半透明部51形成为具有半透明性的部位。
下半透明部54具有:下部位55,其从中央透明部分57的下端部57b向车体后方朝下倾斜直至下突出部59;以及下半透明膜56,其设置在下部位55的表面55a。
由此,下半透明部54形成为具有半透明性的部位。
上半透明膜53及下半透明膜56由铂铬镀膜或半镀膜等形成。铂铬镀膜是通过在上部位52的表面52a及下部位55的表面55a实施镀膜处理形成的。半镀膜通过贴附在上部位52的表面52a及下部位55的表面55a使用。
中央透明部分57为连结上半透明部51的前端部及下半透明部54的前端部的上下方向中央的部位,且形成为具有透明性的部位。中央透明部分57沿着车宽方向从光翼41的车宽方向中央41a延伸至车宽方向左端部41c(参见图6),并形成为狭缝状。
上突出部58及下突出部59分别将内表面58a、59a涂成黑色。由此,能够防止照射到左翼部45的内部61的光从上突出部58及下突出部59泄露至左翼部45的车外62。
翼形漫射部件42设置在左翼部45的车体后方,并沿着左翼部45向车宽方向延伸。翼形漫射部件42为使翼形灯体43(也参见图4)所照射的光漫射的部件。
通过用翼形漫射部件42使翼形灯体43所照射的光漫射,能够利用翼形灯体43所照射的光均匀照射左翼部45的内部61。
由此,能够高效地将翼形灯体43所照射的光传递到左翼部45。
回到图4可知,翼形灯体43配置在翼形漫射部件42的车体后方,且设置在前罩24上。翼形灯体43为沿着翼形漫射部件42设置在车宽方向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43a。
翼形灯体43(多个发光二极管43a)照射光,所照射的光被翼形漫射部件42漫射。所漫射的光被引导至左翼部45的内部61,所引导的光透过上半透明部51、下半透明部54及中央透明部分57照射到车体前方(车外)62。
由此,上半透明部51、下半透明部54及中央透明部分57利用所照射的光来发光。
这里,上半透明部51及下半透明部54具有半透明性,中央透明部分57具有透明性。由此,能够增强中央透明部分57的发光状态,使其发出强光。另一方面,能够抑制上半透明部51及下半透明部54的发光状态,使其发出弱光(也参见图3)。
中央透明部分57沿着车宽方向从光翼41的车宽方向中央41a延伸至车宽方向左端部41c(参见图6),并形成为狭缝状。
据此,能够改变中央透明部分57以及上半透明部51及下半透明部54的发光状态,能够在左翼部45(即,光翼41)表现发光的强弱。
回到图4、图5可知,示宽装置26以规定间隔设置在光翼41的下方,且沿着光翼41向车宽方向延伸。该示宽装置26也可以用于白昼亮灯。
示宽装置26包括:外透镜64,其朝向车体前方;内透镜65,其收纳于外透镜64的内部;以及示宽灯体(光源)66,其设置在内透镜65的车体后方。
外透镜64沿着光翼41的下边41b(参见图1)向车宽方向延伸,左端部64a及右端部64b向上方立起。
如图1所示,外透镜64的左端部64a配置在左翼部45的车宽方向左侧。而且,外透镜64的右端部64b配置在右翼部46的车宽方向右侧。
如图4所示,外透镜64形成为剖面呈大致V字形,在其内部收纳有内透镜65。在外透镜64的前端部64c形成有凹形的V字槽67。
而且,在外透镜64(左端部64a)的外侧面形成有压纹68(参见图3)。同样,在外透镜64(右端部64b)的外侧面形成有压纹68(未图示)。
内透镜65为在外透镜64的内部沿着外透镜64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导光用透镜。
如图5所示,左端部65a及右端部65b向上方立起。内透镜65的左端部65a收纳于外透镜64的左端部64a,内透镜65的右端部65b收纳于外透镜64的右端部64b。
再次回到图4可知,示宽灯体66配置在内透镜65的车体后方,且设置在前罩24上。示宽灯体66为沿着内透镜65设置在车宽方向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66a。
示宽灯体66(多个发光二极管66a)照射光,所照射的光被内透镜65向车宽方向均匀导光。被内透镜65导光的光被引导至外透镜64,所引导的光透过外透镜64照射到车体前方62(车外)。
这里,在外透镜64的前端部64c形成有凹形的V字槽67。由此,当被内透镜65导光的光透过外透镜64时,被V字槽67聚光,能够使外透镜64的前端部64c中的部位64d(参见图3)发出强光。
而且,外透镜64的前端部64c中的部位64e(参见图3)所发出的光的强度,从部位64d向车宽方向中央逐渐变弱。
进而,如图3所示,能够通过外透镜64的左端部64a(外侧面)及右端部64b(外侧面)的压纹68(仅图示左端部64a侧的压纹68),使光发生漫反射(漫射)。
据此,能够使左端部64a(外侧面)及右端部64b(外侧面)发出强光。
如图3、图4所示,左前照装置27设置在光翼41(左翼部45)及外透镜64(左前部)之间。左前照装置27包括:多个前照透镜71,其朝向车体前方;以及高/低反射器72,其设置于前照透镜71的车体后方。
多个前照透镜71配置在左翼部45的左部及外透镜64的左部之间,且沿车宽方向以规定间隔设置有多个。
高/低反射器72照射光,所照射的光透过前照透镜71照射到车体前方62。通过操作高/低反射器72,能够使透过前照透镜71的光在“行驶光束”与“错车光束”之间切换。
左方向指示装置28为转向信号用灯。左方向指示装置28沿左翼部45的左台阶部47向车宽方向延伸。左方向指示装置28包括:转向导光部74,其朝向车体前方;以及转向灯体(光源)75,其设置于转向导光部74的车体后方。
转向导光部74设置在左翼部45的左台阶部47及前车盖13的前端部13a之间,且向车宽方向延伸,是具有导光性质的部件。该转向导光部74中,上翅片74b、中央翅片74c及下翅片74d从转向基部74a向车体前方突出。
转向灯体75配置在转向导光部74的车体后方,且设置在前罩24上。转向灯体75为沿着转向导光部74设置在车宽方向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75a。
转向灯体75(发光二极管75a)照射光,所照射的光被转向导光部74导光。被导光的光透过转向导光部74照射到车体前方62,从而使转向导光部74发光。
这里,根据图8、图9,对左方向指示装置28的发光模式的一例进行说明。
如图8(a)所示,从熄灭转向灯体75(参见图4)的状态,切换到点亮转向灯体75(参见图4)的状态。首先,确保转向导光部74的整体范围74e处于不发光的状态。
如图8(b)所示,通过点亮转向灯体75中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发光二极管75a(参见图4),使转向导光部74中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部位74f发光。
如图8(c)所示,从车宽方向内侧的部位74f至车宽方向外侧的部位74g沿箭头A所示方向依次点亮转向灯体75的发光二极管75a。由此,使转向导光部74发出的光从车宽方向内侧的部位74f向车宽方向外侧的部位74g移动,以与车辆10的行驶路线变化方向(也包括左转弯)联动。
即,使转向导光部74朝车辆10的行驶路线变化方向,从车宽方向内侧的部位74f至车宽方向外侧的部位74g发出呈时间序列的光。
据此,能够确保对向行驶车辆(驾驶者)对于车辆10的转向信息具有良好的视认性。
如图9(a)所示,通过点亮转向灯体75的全部发光二极管75a(参见图4),使转向导光部74的整体范围74e发光。
如图9(b)所示,通过抑制转向灯体75的全部发光二极管75a的发光量,使转向导光部74的整体范围74e发出弱光。
如图9(c)所示,通过将转向灯体75的全部发光二极管75a的发光量调整为零,使转向导光部74的整体范围74e不发光。
这里,从图9(a)所示的使转向导光部74的整体范围74e发光的状态,轻柔地(缓慢地)切换至图9(c)所示的使转向导光部74的整体范围74e不发光的状态,予以熄灭。
据此,能够在左方向指示装置28表现发光的强弱。
下面,依次重复图8(a)至图9(c)的发光模式。
利用控制部78(参见图8(a)),控制图8(a)至图9(c)的发光模式。
如图10所示,左前方发光装置22设置于前保险杠14的左部下方,为照射车体前方的雾灯发光部。
如图11、图12所示,左前方发光装置22具备:蜂窝部82,其设置在车体11的左前雾灯装饰件81上;无色透明透镜83,其设置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的蜂窝部82的后方(车体侧);乳白发光部件84,其设置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的无色透明透镜83的后方(车体侧);以及第一雾灯体(光源)85,其设置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的乳白发光部件84的后方。
而且,左前方发光装置22具备:第二雾灯体(光源)86,其设置在蜂窝部82的上下方向中央;以及发光部件87,其设置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的第二雾灯体86的前方。
回到图10、图11可知,在前保险杠14的左前下部14a(发光体的下方部位)设置有左前雾灯装饰件81,在左前雾灯装饰件81的开口部81a设置有蜂窝部82。
蜂窝部82具有:多个蜂窝开口82b,其通过框架部82a形成为蜂窝状而形成;以及灯体支承部82c,其在上下方向的中央向车宽方向延伸。通过多个蜂窝开口82b,使左前雾灯装饰件81的开口部81a处于开口的状态。
如图12所示,无色透明透镜83位于比发光部件87更靠近车体后方(车体侧)的位置,且设置在蜂窝部82的后端部。该无色透明透镜83具有透明性,且具有聚光的性质。
乳白发光部件84设置在比无色透明透镜83更靠近车体后方(车体侧)的位置,形成为可使第一雾灯体85所照射的光以漫射状态透过。
第一雾灯体85为设置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的乳白发光部件84的后方的多个发光二极管85a。
第一雾灯体85(发光二极管85a)照射光,所照射的光被乳白发光部件84漫射。通过用乳白发光部件84使第一雾灯体85所照射的光漫射,能够使乳白发光部件84均匀发光。
据此,可以使第一雾灯体85从车外看不显眼,能够提高设计性(外观设计性)。
被乳白发光部件84漫射的光被引导至无色透明透镜83,所引导的光经过蜂窝开口82b照射到车体前方62,从而使无色透明透镜83向车体前方62发光。
这里,无色透明透镜83具有聚光的性质。由此,乳白发光部件84所发出的光被无色透明透镜83聚光。
据此,可以使无色透明透镜83的中央部83a发出强光,且发光强度从中央部83a向周围83b逐渐变弱,能够表现富于设计性(外观设计性)的光的强弱。
而且,通过使透过无色透明透镜83的光经过蜂窝开口82b照射车体前方,能够使左前方发光装置22的发光呈蜂窝状。
如图13所示,在蜂窝部82(灯体支承部82c)的前表面设置有第二雾灯体86。第二雾灯体86为沿着灯体支承部82c的前表面设置在车宽方向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86a(参见图11)。
在第二雾灯体86的车体前方设置有发光部件87。发光部件87形成为剖面呈大致U字形且向车宽方向延伸,是具有透明性的部件。通过将发光部件87设置在灯体支承部82c的前表面,可用发光部件87从车体前方侧覆盖第二雾灯体86(多个发光二极管86a)。
在发光部件87上涂布有乳白涂料,在发光部件87的下部87a形成有压纹88。通过在发光部件87上涂布乳白涂料,可用发光部件87使第二雾灯体86所照射的光漫射。
而且,通过在发光部件87的下部87a形成压纹88,可用压纹88(尤其是发光部件87的下部87a)使第二雾灯体86所照射的光发生漫反射。
通过使第二雾灯体86所照射的光经过发光部件87透至车体前方62,可使发光部件87发光。
这里,如图10所示,发光部件87在车宽方向上延伸成细长形。因此,能够将发光部件分为发出强光的外侧部位87b和发出弱光的内侧部位87c。
据此,能够在发光部件87表现发光的强弱。
而且,无色透明透镜83的中央部83a被配置为在车体前后方向上与外侧部位87b重叠。据此,能够使外侧部位87b及其周围发出特别强烈的光。
回到图13可知,通过用涂布有乳白涂料的发光部件87使第二雾灯体86所照射的光漫射,且用压纹88使所述光漫射(漫反射),可使发光部件87发出明亮的光(可使人明显看到)。
据此,能够用发光部件87表现富于设计性(外观设计性)的光的强弱。
另外,通过将压纹88设置在发光部件87的下部87a,可使压纹88难以从车体前方(车外)62看到,能够确保外观性。
这里,根据图1,对前方灯具结构20的发光模式的代表性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对车辆10在行驶前的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车辆10的动力源(例如,引擎)起动时,光翼41以弱光缓慢闪烁。通过以弱光缓慢闪烁,能够用光表现车辆的“觉醒”、“呼吸”。
此外,也可使示宽装置26与光翼41同时以弱光缓慢闪烁。
当车辆10进入行驶准备完毕状态后,光翼41以强光亮灯一定时间。据此,能够使周围认识到车辆10将要行驶。
当车辆10开始行驶后,光翼41的强光在规定时间(例如,数秒)内熄灭。
此外,也可使示宽装置26与光翼41同时以强光亮灯一定时间,并在车辆10行驶后熄灭。
从车辆10的动力源(例如,引擎)起动至行驶后的熄灯的发光模式,由控制部78(参见图8(a))控制。
接下来,对车辆10在行驶中的状态进行说明。
在车辆10的行驶过程中,若将先于对向行驶车辆而改变车辆10的行进方向(尤其是左转或右转)时,则使光翼41发出强光,以所发出的强光快速闪烁。
据此,使对向行驶车辆认识到,车辆10将要先于对向行驶车辆而左转或右转。
这里,要使光翼41以强光快速闪烁时,可以通过按压两次操作开关来操作。
此外,操作方法并不仅限于此。也可设置专用操作开关来实现以强光快速闪烁,或者借用瞬时操作左、右前照装置27的操作部。
另一方面,在车辆10的行驶过程中,若将在给对向行驶车辆让道后再使车辆10左转或右转时,则使光翼41发出弱光,以所发出的弱光缓慢闪烁。即使在使光翼41以弱光缓慢闪烁时,仍使中央透明部分57发出强光。
据此,可使对向行驶车辆认识到车辆10将在给对向行驶车辆让道后再左转或右转,且不会使对向行驶车辆感到压力。
这里,要使光翼41以弱光缓慢闪烁时,可以通过按压一次操作开关来操作。
此外,操作方法并不仅限于此。也可设置专用操作开关来实现以弱光缓慢闪烁,或者借用瞬时操作左、右前照装置27的操作部。
接下来,对车辆10在行驶后的状态进行说明。
当停止车辆10的动力源(例如,引擎)时,光翼41以弱光缓慢闪烁。通过以弱光缓慢闪烁,可以用光来表现“动力源(例如,引擎)停止”。
当车辆10冷却后(尤其是动力源冷却后),光翼41熄灭。
从车辆10的动力源(引擎)停止至冷却后熄灯的发光模式,由控制部78(参见图8(a))控制。
接下来,对后方灯具结构30进行说明。
回到图2可知,后方灯具结构30包括:后方灯具装置31,其设置在后车盖17的后端部17a及后保险杠18之间;左后方发光装置(发光装置)32,其设置在后保险杠18的左部下方;以及右后方发光装置(发光装置)33,其设置在后保险杠18的右部下方。
后方灯具装置31由左右对称的部件构成。从此以下,对左、右侧的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符号,并对左侧的构成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而且,左、右的后方发光装置32、33为左右对称的部件。从此以下,对各个后方发光装置32、33的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符号,并对左后方发光装置32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4、图15所示,在车体11的后部16上设置有后罩34,在后罩34上设置有后方灯具装置31。
后方灯具装置31具备:后翼发光装置35,其沿着后车盖17的后端部17a向车宽方向延伸;尾部显示装置36,其以规定间隔设置在后翼发光装置35的下方;左、右停止显示装置37,其设置在后翼发光装置35的左翼部45及尾部显示装置36之间;以及装饰用外透镜38,其从车体后方覆盖后翼发光装置35、尾部显示装置36及左、右停止显示装置37。
后翼发光装置35为发挥转向信号作用的灯,其与左、右方向指示装置28相同,构成为发出呈时间序列的光。后翼发光装置35的呈时间序列的发光由控制部78(参见图8(a))控制。
后翼发光装置35具备:光翼(发光体)91,其沿后车盖17的后端部17a向车宽方向延伸;翼形漫射部件92,其设置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光翼91的前方;以及翼形灯体(光源)93,其设置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的翼形漫射部件92的前方。
光翼91与前翼发光装置25的光翼41相同,由具有透明性的树脂形成,在必要部位设置有上半透明膜103及下半透明膜106。
该光翼91具有:中央翼部95,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左翼部96,其沿着车体11的后部16从中央翼部95a向车宽方向左侧延伸;以及右翼部97,其沿着车体11的后部16从中央翼部95a向车宽方向右侧延伸。
通过中央翼部95、左翼部96、以及右翼部97,光翼91形成为俯视呈大致弓形。
左翼部96为构成左转向灯的发光部的部位,右翼部97为构成右转向灯的发光部的部位。
如图16所示,左翼部96具有:上半透明部101,其形成光翼91的后上部(上部);下半透明部104,其形成光翼91的后下部(下部);中央透明部分107,其形成上半透明部101与下半透明部104之间的中央部;上突出部108,其从上半透明部101的上端部向车体前方突出;以及下突出部109,其从下半透明部104的下端部向车体前方突出。
上半透明部101具有:上部位102,其从中央透明部分107的上端部向车体后方倾斜直至上突出部108;以及上半透明膜103,其设置在上部位102的表面102a。
由此,上半透明部101形成为具有半透明性的部位。
下半透明部104具有:下部位105,其从中央透明部分107的下端部向车体后方倾斜直至下突出部109;以及下半透明膜106,其设置在下部位105的表面105a。
由此,下半透明部104形成为具有半透明性的部位。
上半透明膜103及下半透明膜106由铂铬镀膜或半镀膜等形成。铂铬镀膜是通过在上部位102的表面102a及下部位105的表面105a实施镀膜处理形成的。半镀膜通过贴附在上部位102的表面102a及下部位105的表面105a使用。
中央透明部分107为连结上半透明部101的后端部及下半透明部104的后端部的上下方向中央的部位,且形成为具有透明性的部位。中央透明部分107横跨左翼部96的整个范围,且沿车宽方向形成为狭缝状。
上突出部108及下突出部109分别将内表面108a、109a涂成黑色。由此,能够防止照射到左翼部96的内部111的光从上突出部108及下突出部109泄露至左翼部96的车体后方(车外)112。
回到图15可知,翼形漫射部件92为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左翼部96的前方沿着左翼部96延伸,且使翼形灯体93所照射的光漫射的部件。
通过用翼形漫射部件92使翼形灯体93所照射的光漫射,能够利用翼形灯体93所照射的光均匀照射左翼部96的内部111。
由此,能够高效地将翼形灯体93所照射的光传递到左翼部96。
翼形灯体93配置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的翼形漫射部件92的前方,且设置在后罩34上。翼形灯体93为沿着翼形漫射部件92设置在车宽方向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93a。
翼形灯体93(多个发光二极管93a)照射光,所照射的光被翼形漫射部件92漫射。所漫射的光被引导至左翼部96的内部111,所引导的光透过上半透明部101、下半透明部104及中央透明部分107照射到车外。
由此,上半透明部101、下半透明部104及中央透明部分107发光。
这里,上半透明部101及下半透明部104具有半透明性,中央透明部分107具有透明性。由此,能够增强中央透明部分107的发光状态,使其发出强光。另一方面,能够抑制上半透明部101及下半透明部104的发光状态,使其发出弱光。
中央透明部分107横跨左翼部96的整个范围,且沿车宽方向形成为狭缝状。
据此,能够改变中央透明部分107、上半透明部101及下半透明部104的发光状态,能够在左翼部96(即,光翼91)表现发光的强弱。
尾部显示装置36以规定间隔设置在后翼发光装置35的下方,且向车宽方向延伸。尾部显示装置36包括:外透镜114,其与装饰用外透镜38相对;内透镜115,其收纳于外透镜114的内部;以及尾部灯体(光源)116,其设置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内透镜115的前方。
如图2、图14所示,外透镜114沿着光翼91的下边91a向车宽方向延伸,左端部114a及右端部114b向上方立起。由此,外透镜114的左端部114a配置在左翼部96的车宽方向左侧,外透镜114的右端部114b配置在右翼部97的车宽方向右侧。
再回到图15可知,外透镜114形成为剖面呈大致V字形,内部收纳有内透镜115。在外透镜114的后端部114c形成有凹形的V字槽117。
回到图14可知,内透镜115在外透镜114的内部沿着外透镜114向车宽方向延伸,左端部114a及右端部114b向上方立起。内透镜115的左端部115a收纳于外透镜114的左端部114a,内透镜115的右端部115b收纳于外透镜114的右端部114b。
如图15所示,尾部灯体116配置在内透镜115的车体前方,且设置在后罩34上。尾部灯体116为沿着内透镜115设置在车宽方向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116a。
尾部灯体116(多个发光二极管116a)照射光,所照射的光被内透镜115向车宽方向均匀导光。被内透镜115导光的光被引导至外透镜114,所引导的光透过外透镜114照射到车体后方(车外)112。
这里,在外透镜114的后端部114c形成有凹形的V字槽117。由此,当被内透镜115引导的光透过外透镜114时,被V字槽117聚光,可使外透镜114的后端部114c发出强光。
左停止显示装置37设置在光翼91(右翼部97)及外透镜114(左部)之间。左停止显示装置37具备:停止透镜121,其以规定间隔在车宽方向上以与装饰用外透镜38相对的方式设置有多个;以及停止灯体(光源)122,其配置在停止透镜121的车体前方且在车宽方向上以规定间隔设置有多个。
停止灯体122配置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多个停止透镜121的前方,且设置在后罩34上。停止灯体122为与多个停止透镜121对应着设置在车宽方向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122a。
停止灯体122(多个发光二极管122a)照射光,所照射的光透过停止透镜121照射到车体后方112。
在车体前后方向上,装饰用外透镜38设置在后翼发光装置35、尾部显示装置36及左、右停止显示装置37的后方。由此,能够用装饰用外透镜38从车体后方覆盖后翼发光装置35、尾部显示装置36及左、右停止显示装置37,并用装饰用外透镜38装饰车辆后部。
装饰用外透镜38为例如在整体施以红色(胭脂红)涂装的状态下具有透明性的部件,在上部38a的背面及下部38b的背面施以黑色涂装。
如图17、18所示,左后方发光装置32的构成与左前方发光装置22相同,为照射车体后方的雾灯发光部。
左后方发光装置32具备:蜂窝部132,其设置在车体11的左后雾灯装饰件131上;无色透明透镜133,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其设置在蜂窝部132的前方(车体侧);乳白发光部件134,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其设置在无色透明透镜133的前方(车体侧);以及第一雾灯体(光源)135,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其设置在乳白发光部件134的前方。
而且,左后方发光装置32具备:第二雾灯体(光源)136,其设置在蜂窝部132的上下方向中央;以及发光部件137,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其设置在第二雾灯体136的后方。
在后保险杠18的左后下部18a(发光体的下方部位)设置有左后雾灯装饰件131,在左后雾灯装饰件131的开口部设置有蜂窝部132。
蜂窝部132具有:多个蜂窝开口132b,其通过框架部132a形成为蜂窝状而形成;以及灯体支承部132c,其在上下方向的中央向车宽方向延伸。通过多个蜂窝开口132b,使左后雾灯装饰件131的开口部131a处于开口的状态。
无色透明透镜133位于比发光部件137更靠近车体前方(车体侧)的位置,且设置在蜂窝部132的前端部132d。该无色透明透镜133在施以红色(胭脂红)涂装的状态下具有透明性,且具有聚光的性质。
乳白发光部件134设置在比无色透明透镜133更靠近车体前方(车体侧)的位置,形成为可使第一雾灯体135所照射的光以漫射状态透过。
第一雾灯体135为,在车体前后方向上设置在乳白发光部件134的后方的多个发光二极管135a。
第一雾灯体135(多个发光二极管135a)照射光,所照射的光被乳白发光部件134漫射。通过用乳白发光部件134使第一雾灯体135所照射的光漫射,能够使乳白发光部件134均匀发光。
据此,可以使第一雾灯体135从车外看不显眼,能够提高设计性(外观设计性)。
被乳白发光部件134漫射的光被引导至无色透明透镜133,所引导的光经过蜂窝开口132b照射到车体后方112,从而使无色透明透镜133向车体后方112发光。
这里,无色透明透镜133具有聚光的性质。由此,乳白发光部件134所发出的光被无色透明透镜133聚光。
据此,可以使无色透明透镜133的中央部113a发出强光,且发光强度从中央部113a向周围113b逐渐变弱,能够表现富于设计性(外观设计性)的光的强弱。
而且,通过使透过无色透明透镜133的光经过蜂窝开口132b照射车体前方,能够使左后方发光装置32的发光呈蜂窝状。
在蜂窝部132(灯体支承部132c)的后面设置有第二雾灯体136。第二雾灯体136为沿着灯体支承部132c的后面设置在车宽方向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136a。
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的第二雾灯体136的后方设置有发光部件137。发光部件137形成为剖面呈大致U字形且向车宽方向延伸,在施以红色(胭脂红)涂装的状态下具有透明性。
通过将发光部件137设置在灯体支承部132c的后面,用发光部件137从车体后方侧覆盖第二雾灯体136(多个发光二极管136a)。
在发光部件137上涂布有乳白涂料,在发光部件137的下部137a形成有压纹138。通过在发光部件137上涂布乳白涂料,可用发光部件137使第二雾灯体136所照射的光漫射。
而且,通过在发光部件137的下部137a形成压纹138,可用压纹138(尤其是发光部件137的下部137a)使第二雾灯体136所照射的光发生漫反射。
通过使第二雾灯体136所照射的光经过发光部件137透至车体后方112,可使发光部件137发光。
这里,发光部件137在车宽方向上延伸成细长形。由此,能够将发光部件分为发出强光的外侧部位113b和发出弱光的内侧部位113c。
据此,能够在发光部件137表现发光的强弱。
而且,无色透明透镜133的中央部133a被配置为在车体前后方向上与外侧部位113b重叠。据此,能够使外侧部位113b及其周围发出特别强烈的光。
另外,通过用发光部件137使第二雾灯体136所照射的光漫射,且用压纹138使所述光漫射(漫反射),可使发光部件137发出明亮的光(可使人明显看到)。
据此,能够用发光部件137表现富于设计性(外观设计性)的光的强弱。
另外,通过将压纹138设置在发光部件137的下部137a,可使压纹138难以从车体后方(车外)看到,能够确保外观性。
接下来,根据图19~图23对车辆用灯具结构(前方灯具结构20及后方灯具结构30)的亮灯状态进行说明。而且,在图19~图23中,(a)表示从前方观察车辆10的状态,(b)表示从后方观察车辆10的状态。
如图19所示,前翼发光装置25处于发光(亮灯)状态,后翼发光装置35处于发光(亮灯)状态。
如图20所示,使前翼发光装置25及左、右方向指示装置28闪烁。进而,使后翼发光装置35闪烁。
据此,显示了车辆10处于“危险”状态。
如图21(a)所示,使示宽装置26亮灯,且使左前方发光装置22及右前方发光装置23亮灯。
如图21(b)所示,使尾部显示装置36亮灯,且使左后方发光装置32及右后方发光装置33亮灯。
据此,可以确保浓雾时驾乘人员(尤其是驾驶员)的视认性。
如图22(a)所示,使前翼发光装置25及示宽装置26亮灯,且使左前方发光装置22及右前方发光装置23亮灯。
如图22(b)所示,使后翼发光装置35及尾部显示装置36亮灯,且使左后方发光装置32及右后方发光装置33亮灯。
据此,例如可以确保浓雾时对向行驶车辆的驾乘人员(尤其是驾驶员)的视认性。
如图23(a)所示,使前翼发光装置25及示宽装置26闪烁,且使左前方发光装置22及右前方发光装置23闪烁。
如图23(b)所示,使后翼发光装置35及尾部显示装置36闪烁,且使左后方发光装置32及右后方发光装置33闪烁。
据此,例如可以确保浓雾时对向行驶车辆的驾乘人员(尤其是驾驶员)对车辆10处于停车状态的可辨识性。
此外,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适当加以变更、改良等。
例如,上述实施例所示出的车辆、前保险杠、后保险杠、前方灯具结构、左前方发光装置、右前方发光装置、左/右方向指示装置、后方灯具结构、左后方发光装置、右后方发光装置、光翼、上半透明部、下半透明部、中央透明部分、无色透明透镜、乳白发光部件、发光部件及压纹等的形状及构成,并不必局限于示例的描述,可以适当进行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优选适用于具备一种车辆用灯具结构的汽车,该车辆用灯具结构为在车辆上设置发光体,通过使发光体所照射的光透至车外而使发光体发光。

Claims (7)

1.一种车辆用灯具结构,其具有发光体,所述发光体以向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车辆上,且通过使所照射的光透至车外而可发光,该车辆用灯具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体包括:
上半透明部,其形成所述发光体的上部且具有半透明性;
下半透明部,其形成所述发光体的下部且具有半透明性;以及
中央透明部分,其形成所述上半透明部及所述下半透明部之间的中央部且具有透明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发光装置,其设置于所述车辆中所述发光体的下方部位,且通过使所照射的光透至车外而可发光,
所述发光装置具备发光部件,其在所述下方部位向车宽方向延伸且具有透明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灯具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装置具有:
无色透明透镜,其设置在比所述发光部件更靠近车辆侧的位置且具有透明性;以及
乳白发光部件,其设置在比所述无色透明透镜更靠近车辆侧的位置且可使所照射的光以漫射状态透过。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用灯具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光部件的下部设置有用于使光漫射的压纹。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灯具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方向指示装置,其沿着所述发光体设置,
控制所述方向指示装置,使其向所述车辆的行驶路线变化方向发出呈时间序列的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灯具结构,其特征在于,
控制所述发光体,使其在所述车辆起动时以微弱光缓慢闪烁。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灯具结构,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车辆将先于对向行驶车辆而向左或向右转弯时,使所述发光体以强光快速闪烁,
当所述车辆将在给对向行驶车辆让道后再向左或向右转弯时,使所述发光体以弱光缓慢闪烁。
CN201410649386.9A 2013-11-18 2014-11-14 车辆用灯具结构 Active CN1046541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37973A JP6012581B2 (ja) 2013-11-18 2013-11-18 車両用灯具構造
JP2013-237973 2013-11-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54170A true CN104654170A (zh) 2015-05-27
CN104654170B CN104654170B (zh) 2017-12-01

Family

ID=53245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49386.9A Active CN104654170B (zh) 2013-11-18 2014-11-14 车辆用灯具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12581B2 (zh)
CN (1) CN104654170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58783A (zh) * 2016-01-11 2017-07-18 Smr专利责任有限公司 延长照明的汽车设计元件
CN108291706A (zh) * 2015-12-05 2018-07-17 戴姆勒股份公司 具有尾灯和被照亮的装饰条的发光装置
CN113002417A (zh) * 2019-12-19 2021-06-22 斯坦雷电气株式会社 车辆用灯具
CN113188099A (zh) * 2021-04-30 2021-07-30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贯穿式后灯
CN114543045A (zh) * 2020-11-26 2022-05-27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灯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70404B2 (en) 2016-01-11 2020-12-22 SMR Patents S.à.r.l. Elongate illuminated automotive design element, injection molded vehicle part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same
JP6725259B2 (ja) * 2016-02-22 2020-07-15 株式会社Mariモビリティ開発 カート
JP6508271B2 (ja) * 2017-09-20 2019-05-0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外装構造
CZ308273B6 (cs) * 2018-09-17 2020-04-08 Ĺ KODA AUTO a.s. Světlovodná maska chladiče s tenkým světlovodem
CZ308280B6 (cs) * 2018-09-17 2020-04-08 Ĺ KODA AUTO a.s. Světlovodná maska chladiče
JP7279517B2 (ja) * 2019-05-29 2023-05-2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リアバンパ構造
DE102019213640A1 (de) * 2019-09-09 2021-03-11 Psa Automobiles Sa Optik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sowie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mit einer derartigen Optikeinrichtung
DE102020115446A1 (de) * 2020-06-10 2021-12-16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Ziergitter für fahrzeugfront
DE102021116808A1 (de) * 2021-06-30 2023-01-05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Dekoratives Abdeckelement für ein Kraftfahrzeug sowie Fahrzeug mit einem derartigen Abdeckelement
JP7405882B2 (ja) 2022-02-15 2023-12-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8303U (zh) * 1990-05-11 1992-01-24
JP2008162417A (ja) * 2006-12-28 2008-07-17 Autech Japan Inc 車両用外装部品
CN102297374A (zh) * 2010-06-23 2011-12-28 斯坦雷电气株式会社 车辆用灯具单元
CN102563487A (zh) * 2010-12-02 2012-07-11 斯坦雷电气株式会社 车辆用灯具
WO2013161352A1 (ja) * 2012-04-27 2013-10-3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49989A (ja) * 2004-06-11 2005-12-22 Herutsu Project Kk 補助方向指示器
JP5478467B2 (ja) * 2010-11-25 2014-04-23 サカエ理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外装ガーニッシュ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8303U (zh) * 1990-05-11 1992-01-24
JP2008162417A (ja) * 2006-12-28 2008-07-17 Autech Japan Inc 車両用外装部品
CN102297374A (zh) * 2010-06-23 2011-12-28 斯坦雷电气株式会社 车辆用灯具单元
CN102563487A (zh) * 2010-12-02 2012-07-11 斯坦雷电气株式会社 车辆用灯具
WO2013161352A1 (ja) * 2012-04-27 2013-10-3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91706A (zh) * 2015-12-05 2018-07-17 戴姆勒股份公司 具有尾灯和被照亮的装饰条的发光装置
CN108291706B (zh) * 2015-12-05 2021-08-13 戴姆勒股份公司 具有尾灯和被照亮的装饰条的发光装置
CN106958783A (zh) * 2016-01-11 2017-07-18 Smr专利责任有限公司 延长照明的汽车设计元件
CN106958783B (zh) * 2016-01-11 2019-11-15 Smr专利责任有限公司 延长照明的汽车设计元件
CN113002417A (zh) * 2019-12-19 2021-06-22 斯坦雷电气株式会社 车辆用灯具
CN114543045A (zh) * 2020-11-26 2022-05-27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灯具
CN113188099A (zh) * 2021-04-30 2021-07-30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贯穿式后灯
CN113188099B (zh) * 2021-04-30 2023-01-06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贯穿式后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99654A (ja) 2015-05-28
JP6012581B2 (ja) 2016-10-25
CN104654170B (zh) 2017-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54170A (zh) 车辆用灯具结构
JP5698784B2 (ja) 車両用方向指示灯
US8317379B2 (en) Car lighting unit for generating a beam of light and a holographic 3D image
JP5282133B2 (ja) 車両用照明装置
JP5802103B2 (ja) 車両用照明装置
JP5652304B2 (ja) 車両用照明装置
KR20000011691A (ko) 차량용사이드미러
JP2010040322A (ja) 車両用灯具
US20050168347A1 (en) U-turn indicator
KR100603825B1 (ko) 차량용 아웃사이드 미러 장치
US20080158900A1 (en) Overhead console projector lamp optics
JP2022127302A (ja) 車両用灯体装置
JP5521789B2 (ja) 車両室内照明装置
JP2018041589A (ja) 車両用前照灯
CN106641944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照明装置及机动车辆
JP2018106941A (ja) 車両用コンビネーション灯具
CN108800055A (zh) 车辆外部照明系统
JP2011025738A (ja) 車両用照明装置
CN109630974A (zh) 车辆用前照灯
EP3301352A1 (en) Vehicle light
JP2008293795A (ja) 車両用灯具
US9616803B2 (en) Head light module
JP2014116198A (ja) 車両用灯具
JP2010143346A (ja) 室内照明装置
JP2021034339A (ja) 車両用の前照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