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08500B - 印面形成装置及印面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印面形成装置及印面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08500B
CN104608500B CN201410616607.2A CN201410616607A CN104608500B CN 104608500 B CN104608500 B CN 104608500B CN 201410616607 A CN201410616607 A CN 201410616607A CN 104608500 B CN104608500 B CN 1046085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 face
print
face component
heater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1660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08500A (zh
Inventor
汤野裕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085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085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085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085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KSTAMPS; STAMPING OR NUMBERING APPARATUS OR DEVICES
    • B41K1/00Portable hand-operated devices without means for supporting or locating the articles to be stamped, i.e. hand stamps; Inking devices or othe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Or Reproduction Of Printing Formes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印面形成装置具有:印面形成部,设有多个发热体和控制该多个发热体的发热状态的驱动电路,该多个发热体在沿着保持有多孔质的印面部件的面的方向上排列,该印面部件能够通过加热而实现非多孔质化,该印面形成部在按压该印面部件的同时在该印面部件形成印面;控制部,控制印面形成部的驱动电路,以便在印面部件在多个发热体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越短时,使多个发热体进行发热的点单位发热量越少。

Description

印面形成装置及印面形成方法
对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发明以在2013年11月5日提出申请的第2013-229178号日本专利申请为基础并对其主张优先权,并且该原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被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面形成装置及印面形成方法,在由印面部件支架保持的印面部件上形成印面。
背景技术
过去公知的印章为了节省在对印章进行按印时每次都要将油墨附着在印章的印面上的工时,采用海绵、橡胶等多孔性片材作为印面部件,预先将油墨含浸在印面部件中。
例如,在日本特开平10-100464号公报中提出了这样的印面制版装置,将在台木上安装了由多孔性片材构成的印版(印面部件)的印章固定在制版装置上,将热敏头压接在多孔性片材的表面上并使热敏头移动,并有选择地加热热敏头的发热体,由此制版得到由油墨不透过印版的熔融固化部和油墨透过印版的非熔融部构成的印面。
日本特开平10-100464号公报的印面制版装置将印面部件以安装在台木上的状态进行固定,需要使用高价的部件即端面头,并且印面制版装置整体变大型等,因而难以降低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具有:
印面形成部,设有多个发热体和控制该多个发热体的发热状态的驱动电路,该多个发热体在沿着保持有多孔质的印面部件的面的方向上排列,该印面部件能够通过加热而实现非多孔质化,该印面形成部在按压该印面部件的同时在该印面部件形成印面;
控制部,控制所述印面形成部的所述驱动电路,以便当所述印面部件在所述多个发热体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越短时,使所述多个发热体进行发热的点单位发热量越少。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印面形成方法包括印面形成工序,在使能够通过加热而实现非多孔质化的多孔质的印面部件、相对于对该印面部件施加热量来形成印面的印面形成部相对移动的同时,利用多个发热体和驱动电路在该印面部件形成该印面时,控制该印面形成部的该驱动电路,以便当该印面部件在该多个发热体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越短时,使该多个发热体进行发热的点单位发热量越少,所述多个发热体在沿着保持有该印面部件的面的方向上排列,所述驱动电路控制该多个发热体的发热状态。
本发明的追加目的和优点将在随后的描述中说明,并在后面的描述中更加清楚,或可以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而被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可以通过各个要件或其组合来理解及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说明书的一部分用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上面的概述以及下面给出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相结合,来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图1A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与印面部件支架一起示出的外观立体图。
图1B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用沿着输送方向的铅直面切断而描绘出的立体图。
图2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的印面部件支架的排出口周边的构造的剖面图。
图2B是从正面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的排出口的外观放大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使用的印面形成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A是本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使用的印面形成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4B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使用的印面形成部用沿着输送方向的铅直面切断的剖面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的系统结构的块图。
图6A是表示保持利用本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形成印面的印面部件的印面部件支架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6B是图6A中的VIB-VIB剖面图,即沿着包括输送方向的铅直面切断得到的剖面图。
图6C是详细表示在图6B中用圆圈围起来的VIC部的剖面图。
图7A是表示将印面形成完成并从印面部件支架上取出的印面安装在印章(stamp)的台木上而完成印章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7B是图7A的侧视图。
图8A、图8B及图8C是表示由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形成的印面的形成状态的概略剖面图。
图9A是表示在印刷对象的印面部件是硬质部件时的印刷对象与发热体的接触状态的概念图。
图9B是表示在印刷对象的印面部件是EVA时的印刷对象与发热体的接触状态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概念/用语的定义》
下面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时对重要的概念/用语进行定义。
印面形成装置是在印面部件形成图案的装置。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所谓的热敏打印机。热敏打印机具有热敏头,能够利用多个发热体和驱动这些发热体的驱动电路(驱动器)有选择加热各个发热体。并且,热敏头在其附近具有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测定环境温度(主要是由于热敏头的发热而上升的温度),将环境温度的信息提供给后述的控制部,控制部根据该信息控制驱动电路。
印面部件是由能够含浸液状油墨的多孔质的海绵体构成的、通过加热实现非多孔质化的热塑性的部件。例如,能够使用多孔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Ethylene Vinyl Acetate copolymer)。
印面部件支架是用于使印面部件形成图案而通过印面形成装置的夹具。例如,将印面部件以保持在印面部件支架上的状态提供给印面形成装置的用户。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起见,假设印面部件支架具有印面部件和保持印面部件的保持体。
保持体例如利用由涂布纸板(coated board)形成的厚纸板构成,是在形成印面后,在从印面部件支架取出印面部件后被废弃的部件。
印面形成部是实施如下处理的机构部分,通过利用热敏头有选择地施加热量,使印面部件的表面的部位非多孔质化,禁止油墨在该部分通过。
印刷(基于热敏打印机的印刷)不是指使用油墨的印刷,而是指通过根据图像数据有选择地将热敏头的发热体加热,按照预先设定的大小(热敏头的发热体的大小)的每个点,对印面部件的表面实施使其非多孔质化或不使其非多孔质化的处理。
通电信号是指提供给热敏头的驱动电路的信号,是施加用于使热敏头发热的电力的信号。
通电表是控制部为了设定通电时间而参照的表,例如,用于与由在热敏头的附近设置的热敏电阻测定的环境温度相对应地、决定对热敏头通电的通电时间的长短。
印刷数据是用于在印面部件上形成想要形成印面的用户期望的印面的数据。应注意到基于热敏头的印刷是禁止油墨通过的处理,在从利用用户制作的印面进行按压而形成的印影观察时,印刷数据是黑白反转及左右反转后的图像数据。
输送部是输送印面部件支架的机构部分,例如能够由压板辊和使该压板辊移动的步进电机构成。
控制部是指印面形成装置的控制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印面形成装置的控制部能够通过有线通信(USB(注册商标):UniversalSerial Bus)或者无线通信(Wi-Fi(注册商标)(Wireless Fidelity)、Bluetooth(注册商标)、WLAN(注册商标)(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等)、与电脑(PC:Personal Computer)、智能电话、平板电脑等连接,并协作发挥作用。
印面部件保持是指在以印面部件被保持在印面部件支架上的状态提供给用户的情况下,该印面部件保持是在制造印面部件支架的工厂中完成的。
印面形成工序是在印面形成装置的用户使用印面部件支架执行印面形成时进行的工序。
《关于本发明的核心》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印面形成装置及印面形成方法,如上所述在将印面部件保持在印面部件支架上的状态下进行印面形成。尤其是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印面部件的宽度的差异控制加热量的技术。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印面形成装置。
《参照图1A、图1B、图2A、图2B、图3、图4A、图4B说明印面形成装置(热敏打印机)的机械结构》
图1A和图1B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与印面部件支架一起示出的概略立体图。其中,图1A是本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1B是表示印面形成装置的X-Z面(包括输送方向的铅直面)的截面构造的立体剖面图。图2A和图2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的印面部件支架的排出口周边的构造的概略图。其中,图2A是表示图1B所示的IIA部(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起见,使用“II”作为与图1B所示的罗马数字“2”对应的标号,为了方便起见,使用“V”作为与罗马数字“5”对应的标号。以下相同)的截面构造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2B是表示包括排出口的印面形成装置的外观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使用的印面形成部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4A和图4B是本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使用的印面形成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和剖面图。图4A是印面形成部的俯视图,图4B是表示印面形成装置的X-Z面(包括输送方向的铅直面)的截面构造的概略剖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以下称为“打印机”)1是所谓的热敏打印机,例如按照图1A及图1B所示朝向排出口10d输送从插入口10c插入的印面部件支架20(具有印面部件21、保持印面部件21的保持体22、和保护印面部件21的薄膜24,详细情况在后面参照图6A、图6B及图6C进行说明)。并且,打印机1从薄膜24的上方以预先设定的荷重将热敏头4推压在输送中的印面部件支架20上的印面部件21上,并有选择地将热敏头4具有的多个发热体加热,由此在印面部件支架20上的印面部件21上形成表示图案(字符、记号、图形等)的印面(在按压印章或印戳时,形成由字符、记号、图形等构成的印影的部分)。
如图1A及图1B所示设定相互正交的X、Y、Z方向。关于在附图中记述的表示方向的X、Y、Z的符号,附加“+”表示向视方向,附加“-”表示向视方向的反方向,在表示两个方向的情况下不附加符号(“+”或者“-”)。X方向表示与输送印面部件支架20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也称为前后方向,印面部件支架20包括作为形成印面的对象物的印面部件21。Y方向表示与打印机1的宽度方向相同的方向,也称为左右方向。Z方向表示与将热敏头4推压在印面部件支架20上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也称为上下方向。
如图1A及图1B所示,打印机1具有由下机壳10a和上机壳10b构成的机壳10,在下机壳10a的前后表面形成有用于使印面部件支架20通过的插入口10c和排出口10d。在上机壳10b的上表面设有输入操作部6。输入操作部6在操作者进行操作时输出对应操作内容的信号。
例如,如图2A及图2B所示,在下机壳10a的排出口10d,在构成排出口10d的下侧的内表面10e沿着排出口10d的开口方向(Y方向)以预先设定的间隔配置有多个加强筋(支撑部)10f,该多个加强筋10f形成为在排出口10d内突出预先设定的高度。在此,多个加强筋10f被配置在从排出口10d排出的印面部件支架20的输送路径上。即,多个加强筋10f被设置成,当在打印机1内部输送从插入口10c插入的印面部件支架20、并且至少热敏头4对印面部件支架20的推压状态变化为特定的状态的时刻,加强筋10f与印面部件支架20的一端侧(+X方向侧)附近的背面侧(热敏头4被按压的印面的形成侧的相反侧的面,即图2A的下侧)接触并予以支撑。此时,多个加强筋10f被设置成以印面部件支架20不弯曲(变形)的程度接触印面部件支架20的背面,更优选设置成以不对印面部件支架20的输送(进给量)产生影响的程度、例如以在摩擦较小的状态下轻轻接触的程度支撑印面部件支架20。
被组装在打印机1的机壳10中的印面形成部例如按照图3、图4A及图4B所示划分,大致具有热敏头(印面形成部)4、步进电机9、引导器14、和压板辊(platen rollar)(输送辊)12。在热敏头4、引导器14、压板辊12的两侧设有在Y方向上对峙的一对板状的侧板13。
压板辊12如图4A及图4B所示沿X方向输送印面部件支架20,并架设设置在两个侧板13、13之间,两端贯通各侧板13。压板辊12的两端部相对于侧板13旋转自如地被支撑于侧板13。另外,在压板辊12的旋转轴的+Y轴的端部一体地安装有例如辊齿轮(省略图示),随着在步进电机9的驱动轴上安装的驱动齿轮(省略图示)的旋转而形成的驱动力,经过多个电动齿轮进行传递,由此压板辊12以预先设定的旋转速度旋转。
在引导器14形成有用于将印面部件支架20(印面部件21)引导至压板辊12的倾斜面14a。倾斜面14a被配置成在图4B所示的Y方向视图(从+Y方向观察时的截面)中,倾斜面14a的延长线EL(在图中用单点划线表述。相当于输送路径)与压板辊12的外周面相接。在此,如图4B所示,在排出口10d的内表面10e设置的加强筋10f被设定成使其上表面与倾斜面14a的延长线EL相接的突出高度和形状、配置。
另外,如图4B所示,在倾斜面14a的凹部14b设有传感器3。传感器3比印面部件支架20的轨道略微靠-Z侧配置,以便不接触印面部件支架20。另外,在图4A所示的Z方向视图(从+Z侧观察时的俯视图)中,传感器3比左侧的侧板13略微靠+Y侧、且比压板辊12略微靠-X侧配置,以便使印面部件支架20的切口22a在传感器3上通过。图4A中用虚线表示的检测扫描线SL是与传感器3的光轴L相交并沿X方向延伸的线。传感器3是反射型光学传感器,具有沿+Z方向出射光的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受光元件与传感器对象物(在此指印面部件支架20)面对,并接受沿-Z方向反射的光。传感器3输出与在受光元件接受的光的光量对应的信号。根据该信号确定被嵌入印面部件支架20中的印面部件21的种类(尺寸)。
热敏头4如图2A、图4B所示与压板辊12对峙设置。热敏头4隔着薄膜24按压沿X方向输送的印面部件支架20上的印面部件21。热敏头4的按压印面部件21的按压部4a被设置成沿着Y方向的直线带状。在此,将按压部4a的长度(Y方向的长度)设置成比印面部件21的宽度(沿着Y方向的长度)长。由此,沿着印面部件2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带状的部分被按压部4a均匀按压而变形。并且,在按压部4a,沿着按压部4a的延伸方向(Y方向)排列有在印面形成(制版)时被有选择地加热的多个发热体(省略图示)。并且,在热敏头4设有IC(Integrated Circuit)芯片(驱动器IC)4b,该驱动器IC4b具有用于控制在按压部4a排列的多个发热体各自的发热状态的驱动电路。驱动器IC 4b相对于设有多个发热体的按压部4a,配置在例如印面部件支架20的输送方向的反方向(-X方向)的位置。根据这种结构,在印面部件21的直线带状的部分(被按压部4a按压而变形的部分)中,将与被加热而发热的发热体对应的部位加热。
在此,通常的热敏头4在印制基板(PCB:Printed Circuit Board)的一面侧,将设有多个发热体的按压部4a、和控制各发热体的发热状态的驱动器IC 4b接近配置。这是为了减小印制基板的尺寸、并且抑制成本上升的结构,通用产品几乎都采用这种方式。
另外,关于热敏头4与压板辊12的间隔(在图2A中表述为“H”),可以是根据后述的印面部件支架20的结构设定为预先设定的一定值的方式,也可以是具有使热敏头4或者压板辊12沿Z方向移动来调整热敏头4与压板辊12的间隔H的机构(在图2A中表述为“32”)的方式。通过采用这种热敏头4与压板辊12的间隔H的调整机构32,能够改变热敏头4对印面部件21的按压力。尤其是当在印面部件21的尺寸(尤其是宽度方向的尺寸)不同的印面部件支架20形成(制版)印面的情况下,热敏头4的按压部4a的按压状态有时根据印面部件21的尺寸而变化,因此热敏头4与压板辊12的间隔H的调整机构32对进行合适的印面形成极其有利。这样的间隔H的调整机构32例如通过利用传感器3扫描印面部件支架20的切口22a,根据由控制部2确定的印面部件支架20的印面部件21的尺寸调整控制间隔H。在此,在设定越小的间隔H时,热敏头4对印面部件21的按压力越大。
《关于由控制部(CPU)控制而发挥作用的功能结构》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功能结构即由控制部(CPU)控制而发挥作用的功能结构。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打印机1)的系统结构的块图。
如图5所示,打印机1具有中央控制电路2,在中央控制电路2中具有传感器3、热敏头4、电源电路5、电机驱动器8、显示画面控制电路47、存储器控制电路48、UI(用户界面)控制电路49、USB控制电路40、Bluetooth(注册商标)模块/无线LAN模块41。
另外,电机驱动器8与步进电机9连接,显示画面控制电路47与显示设备43连接,USB控制电路40与PC(个人电脑)44连接。
另外,传感器3在本例中由反射型光学传感器构成,进行在印面部件支架设置的切口22a的检测。中央控制电路2通过检测来自传感器3的信号,进行印刷开始位置和介质尺寸等的检测/通电控制。
另外,显示设备43、显示画面控制电路47、UI控制电路49、USB控制电路(USB控制电路)40、或者Bluetooth(注册商标)模块/无线LAN模块41等不一定全部需要。
在图5中,中央控制电路(控制部)2进行系统整体的控制。另外,在该图中,各电路几乎都是仅与中央控制电路2连接,当然各电路也可以通过总线相互进行数据通信。中央控制电路2是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的电路,该CPU按照需要读取计算机程序并执行,由此实现各种功能(例如输送量检测、尺寸设定、尺寸判定、位置检测、加热控制、按压力控制等)。
存储器控制电路48包括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和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装置,并进行它们的控制。显示设备43是指例如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装置,在显示画面控制电路47中进行向显示设备43的数据传输等和背照灯的点亮及灭灯等的控制。
另外,实现各种功能所需要的计算机程序被存储在ROM等中,根据需要被写入RAM中进行参照及利用。该印面形成装置是通过在电脑(或者智能电话)侧安装驱动器软件及应用程序并连接USB等进行协作动作的装置。因此,印面形成装置内的计算机程序和在电脑等外部设备安装的计算机程序进行协作而实现各种功能。
例如,对于机型是具有必须与PC44连接或者无线连接的结构的印面形成装置(打印机),用户在PC44或者未图示的便携电话终端等的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上进行操作,因而在硬件侧显示画面控制电路47和显示设备43就不是必须的。
UI(用户界面)控制电路49根据用户从键盘和鼠标、遥控器和按钮、触摸屏等输入装置通过电脑等输入的信息、或者通过在该印面形成装置(打印机)设置的输入装置输入的信息,进行菜单画面显示等的控制。电源电路5由电源IC(Integrated Circuit)等构成,生成各电路所需要的电源并进行供给。
热敏头4接收从中央控制电路2输出的数据和印刷信号,由热敏头内部的驱动器IC进行通电点的控制,并在接触热敏头的多孔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以下称为EVA)等印面部件上进行印刷(印面形成或者印字,以下相同)。该印面形成装置的“印刷”不是指使用油墨的印刷,而是指通过根据图像数据有选择地将热敏头4的发热体加热,按照每个点(发热体的单位)对印面部件21的表面实施使其非多孔质化或不使其非多孔质化的处理。
另外,在本系统的结构例中,其它电路从中央控制电路2接收的仅是数据和信号,印刷所需要的电力是从电源电路5得到的。另外,在该示例的装置中,热敏头4具有200dpi即200点/25.4mm的析像度(每1点为0.125mm的析像度)、48mm的有效印刷宽度。
电机驱动器8是驱动步进电机9的驱动电路,接收从中央控制电路2输出的信号,将驱动用的脉冲信号和电力提供给步进电机9。另外,从中央控制电路2接收的仅是激励信号,实际的驱动电力是从电源电路5得到的。
控制部(中央控制电路)2通过计数输出给电机驱动器8的信号的脉冲数,能够准确掌握使步进电机9旋转多少即通过压板辊12将印面部件支架输送几毫米。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采用1-2相励磁驱动,齿轮比构成为每1行(0.125mm)16步。即,在1步中进行0.0078mm的输送。
另外,也可以利用其它的方法进行控制部2的压板辊12的输送距离的计算,而不根据脉冲数进行计算。例如,也可以利用旋转编码器检测压板辊12的转速,根据检测出的转速计算压板辊12的输送距离。
《关于印面部件支架的结构》
下面,关于利用打印机1形成(制版)印面的印面部件支架20,参照图6A、图6B、图6C、图7A及图7B进行说明。
图6A、图6B及图6C是表示利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形成印面的印面部件支架的一例的概略图。图6A是表示印面部件支架20的印面形成侧(保持印面部件21的一侧)的俯视图。图6B是表示沿着图6A中的VIB-VIB线(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起见,使用“VI”作为与图6A中所示的罗马数字“6”对应的标号)的截面构造的概略剖面图。图6C是表示图6B所示的VIC部的截面构造的主要部分剖面图。图7A及图7B是表示形成了印面的印面部件粘贴而得到的印章的一例的概略图。图7A是从印面部件侧观察的印章的立体图,图7B是表示设印面部件侧为底面时(在用作印章时放置在纸上等时)的印章的侧视图。
印面部件支架20具有印面部件21、保持印面部件21的保持体22、保护印面部件21的薄膜24。如图6A及图6B所示,保持体22将印面部件21固定在中央部进行保持。
印面部件21具有实际上成为印面的主面21a。印面部件21由能够含浸液状油墨的多孔质海绵体例如多孔质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以下记述为EVA)构成,通过按压能够变形。EVA具有无数的气泡,在该气泡中含浸油墨。
印面部件支架20中的保持体22和薄膜24是在印面部件21的印面形成时使用的夹具,在印面形成结束后与印面部件21分离并被废弃(或者再利用)。保持体22如图6B及图6C所示将由涂布纸板形成的上部厚纸板22c和下部厚纸板22d贴合而构成。并且,如图6A所示,在保持体22的一个侧部(图中右侧)形成有切口22a。在此,保持体22的表面形成为例如白色,以便以较高的反射率反射来自传感器3的光。
如图6B及图6C所示,在上部厚纸板22c形成有用于在其中央部固定印面部件21的定位孔22e。印面部件21嵌入该定位孔22e中并固定于此。下部厚纸板22d如图6A及图6B所示形成为与上部厚纸板22c相同的外形,但没有设置定位孔22e。在下部厚纸板22d和上部厚纸板22c被贴合的状态下,下部厚纸板22d与印面部件21的背面21b整体接触。
如图6B及图6C所示,印面部件21的主面21a(图6B的左侧的面或者图6C的上侧的面)构成为从上部厚纸板22c的上表面(图6B的左侧的面或者图6C的上侧的面)略微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部厚纸板22c与下部厚纸板22d的合计厚度设定为例如1.2mm,与此相对,将还包括薄膜24、印面部件21在内的印面部件支架20整体的厚度设定为例如1.8mm。即,在该例中设定成使印面部件21相对于上部厚纸板22c突出0.6mm。
另外,如图6B及图6C所示,印面部件支架20具有覆盖保持体22的上表面和印面部件21的上表面的薄膜24。薄膜24以PET(PolyethleneTer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者聚亚酰胺等为基础材料而形成,具有耐热性和导热性和表面平滑性。在此,关于薄膜24的耐热性,也可以采用能够承受比印面形成时的热敏头4的温度以及印面部件21的熔融点高的温度的材料。另外,关于薄膜24的导热性,可以采用将印面形成时的热敏头4的热量传递给印面部件21使印面部件21良好熔融的材料。关于薄膜24的表面平滑性,可以采用在印面形成时使接触的热敏头4的按压部4a以摩擦较小的状态良好滑动的材料。
如图6C所示,上部厚纸板22c和下部厚纸板22d例如利用双面粘接片25进行粘贴。另外,薄膜24利用双面粘接片26粘接在保持体22的周围部的表面上即印面部件21所嵌入的上部厚纸板22c的表面上。薄膜24和印面部件21之间、印面部件21和下部厚纸板22d之间仅是接触,不进行粘贴。
另外,在图6A、图6B及图6C中示出了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成为印面形成的对象的印面部件支架20的一例,但能够将印面部件21的尺寸(图6A的纵向及横向的尺寸)不同的多种印面部件支架20作为印面形成的对象。在此,将各种印面部件支架20的厚度及宽度尺寸(图6A的横向的尺寸)分别设定为相同的值,将印面部件支架20的长度尺寸(图6A的纵向的尺寸)设定成根据印面部件21的尺寸而不同。并且,对应各种印面部件支架20的印面部件21的尺寸,以一对一的关系在保持体22设置尺寸(例如纵向的尺寸)不同的切口22a。并且,通过利用打印机1的传感器3扫描保持体22的切口22a来检测其尺寸,能够确定印面部件支架20的印面部件21的种类(尺寸)。
印面部件21在打印机1的印面的形成结束后被从保持体22中取出。并且,例如按照图7A及图7B所示,利用双面粘接片53等将所取出的印面部件21粘贴在由球状的把手51和方形的台木52构成的印章50的台木52的下表面(图7B的台木52的下侧的面)上。
《关于印面形成的原理》
下面,说明在印面部件21形成印面的原理。
印面部件21利用EVA构成。EVA具有热塑性的物性,因而例如在以70℃~120℃的热量加热时,施加了热量的部位软化,软化一次后的部位在冷却时固化。并且,固化的部位将气泡部分填埋而实现非多孔质化,使油墨不通过该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利用该印面部件21(EVA)的特性,通过利用热敏头将EVA的表面的任意部位加热约1毫秒~5毫秒,使EVA的表面的任意部位非多孔质化,禁止油墨在该部分通过。另外,印面部件21预先利用热剪断机被剪断成方形。因此,印面部件21的4个侧面(端面)都因为在剪断时施加的热量而实现非多孔质化,使油墨通不过。另外,印面部件21的背面21b也被实施加热处理,使油墨通不过。因此,能够防止油墨从作为印面的主面21a以外的面渗出。
在形成印面(热印刷)时,通过不对油墨透过的部分加热、而对油墨不透过的部分加热,能够形成与在按压印章时想要得到的印影对应的油墨透过部分。另外,考虑到在形成印面时有可能产生误差以及油墨不通过印面部件21的侧面(端面),将印面部件21的尺寸设定成比印影尺寸略大。例如,在印影的尺寸是45mm×45mm时,将印面部件21的尺寸设定成48mm×48mm。
《关于印面形成动作》
下面,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形成印面的印面形成动作。另外,以下所示的各种功能以能够读取的程序码的形式被存储在控制部2(具体地讲是ROM)中,逐次执行基于该程序码的动作。另外,如图5的系统块图所示,该印面形成装置(打印机1)通常与电脑或智能电话等协作进行动作。在此,为了防止成为烦杂的说明,限定为在打印机1内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8A、图8B及图8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实现的印面形成状态的概略剖面图。
在打印机1的印面形成动作中,首先在输入操作部6被按压、从输入操作部6输入使打印机1起动的信号时,控制部2执行打印机1的初始化动作。在打印机1的初始化动作中,控制部2向电机驱动器8发送驱动信号,使步进电机9旋转预先设定的时间。由此,压板辊12旋转预先设定的时间,即使是印面部件支架20残留在打印机1内的情况下,该印面部件支架20也能够从排出口10d被排出到打印机1外部。
在初始化动作结束后,如图8A所示,在打印机1的操作者将印面部件支架20从插入口10c插入打印机1的状态下,在从输入操作部6输入开始印面形成的开始信号(例如,在上述初始化动作后,从输入操作部6输出的表示按压操作了输入操作部6的信号)时,控制部2使步进电机9旋转,使压板辊12旋转。由此,印面部件支架20沿着引导器14(倾斜面14a)沿+X方向被输送。
在此,在将多种(尺寸)印面部件支架20作为印面形成的对象的情况下,控制部2通过传感器3检测印面部件支架20(保持体22)的切口22a的长度,并确定印面部件支架20的种类(印面部件21的尺寸)。并且,控制部2根据所确定的印面部件支架20的种类,控制热敏头4与压板辊12的间隔H的调整机构32,设定与印面部件支架20的种类对应的间隔H。由此,根据印面部件支架20的种类适当设定热敏头4对印面部件21的按压力。并且,由于也检测印面部件21的宽度,因而也进行与宽度对应的加热时间(对热敏头的通电时间)的控制(在后面参照图9A、图9B及表一对此进行说明)。
另外,如图8B所示,在印面部件支架20沿+X方向继续被输送时,热敏头4的按压部4a经由保持体22的上表面到达印面部件21。印面部件支架20的印面部件21被引入到热敏头4的下面,被以预先设定的按压力按压着进行输送,并接受来自在热敏头4的按压部4a沿Y方向排列的多个发热体的热量而进行印面形成。
具体地讲,控制部2根据所输入的图像数据,协作控制印面部件支架20的输送(步进电机9的旋转)和使热敏头4的多个发热体中的哪个发热体发热,有选择地加热印面部件21的对应图像数据的位置,按照图像数据形成油墨的透过部分和非透过部分,由此形成印面。
此时,印面部件21所采用的EVA是多孔质的海绵体非常柔软,因而需要比进行通常的热敏印刷的打印机更强力地将热敏头4的多个发热体按压在印面部件支架20的印面部件21上,以便适当进行印面形成(热敏印刷)。因此,如图6B及图6C所示构成为印面部件21的主面21a从保持体22的上表面突出。另外,热敏头4对印面部件支架20的印面部件21的按压状态成为如图8B所示的如下状态,即除热敏头4的排列了发热体的按压部4a以外,在发热体的附近配置的驱动器IC 4b也被按压在印面部件21上并成为咬入印面部件21中的状态。
并且,当在印面部件21形成印面的同时、印面部件支架20沿+X方向继续被输送时,如图8C所示,热敏头4到达印面部件21的-X方向的端部(末端部),并在印面部件21与保持体22之间的边界部分通过。此时,印面部件支架20的保持体22的输送方向(+X方向)的端部侧至少到达排出口10d,在其附近的背面侧(热敏头4被按压的印面的形成侧的相反侧的面,图中的下面侧)与在排出口10d的内表面10e设置的多个加强筋10f接触,并支撑印面部件支架20。
在此,印面部件21构成为比保持体22向厚度方向突出,因而在该边界部分存在台阶。并且,在热敏头4的按压部4a的附近(-X方向)配置有驱动器IC 4b。此外,由于热敏头4强力推压印面部件21,因而热敏头4在上述的边界部分通过,由此首先成为热敏头4的驱动器IC 4b下台阶的状态。此时,成为热敏头4的驱动器IC 4b对印面部件支架20(印面部件21)的按压力瞬间被解除的状态,如图8C中的箭头F所示,施加使印面部件支架20旋转(对+X方向的端部是向下方施力,对-X方向的端部是向上方施力)的力。
在此,对于在打印机1的排出口10d没有配置加强筋10f的结构,处于印面部件支架20的+X方向的端部侧未被支撑的状态,因而在热敏头4的驱动器IC 4b在印面部件21与保持体22之间的台阶下台阶的瞬间,印面部件支架20借助在印面部件支架20产生的力F而旋转,压板辊12对印面部件支架20的进给量(进给密度)变化。因此,在形成有印面的印面部件21的主面21a产生由于进给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印刷不均(例如,沿Y方向呈线条状延伸的凹凸),有可能不能进行合适的印面形成。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A、图2B、图4A及图4B所示,在排出口10d的下侧的内表面10e配置有多个加强筋(突出部件)10f,该加强筋10f形成为其上表面与在印面的形成动作中被输送的印面部件支架20的输送路径即倾斜面14a的延长线EL相接。因此,印面部件支架20在输送路径上由倾斜面14a和压板辊12和在排出口10d设置的多个加强筋10f支撑。因此,在热敏头4的驱动器IC 4b在印面部件21与保持体22之间的台阶下台阶的瞬间,印面部件支架20借助在印面部件支架20产生的力F而旋转的现象得到抑制,能够进行合适的印面形成。
并且,在印面部件支架20沿+X方向继续被输送、并在印面部件支架20完成印面的形成时,印面部件支架20被从打印机1的排出口10d排出。然后,控制部2通过使步进电机9停止而使压板辊12停止,结束一系列的印面形成动作。在此,将控制部2使步进电机9停止的定时设定在例如从印面部件支架20的后端通过传感器3起经过了预先设定的时间后。
《关于保持体22和薄膜24的作用》
EVA是具有1.5mm厚度的部件,具有较高的弹性和摩擦系数。因此,在想要将EVA直接插入热敏打印机进行输送时,由于热敏头与EVA的摩擦力增大,不能进行稳定的直进性的输送。即,EVA由于摩擦力大以及如橡胶那样柔软,即使是在热敏打印机侧安装了用于得到直进稳定性的引导器,当在输送过程中形成即使较小的弯曲时,也将导致EVA自身弯曲,结果是马上产生斜行。
上述的EVA的输送上的困难是在热敏头不发热的非加热状态下也产生的现象,但是在热敏头发热的情况下,热敏头在开始发热后的数毫秒内上升到接近约200度的温度,因而在将EVA表面加热的瞬间表面软化,导致热敏头被埋在软化后的部分中,产生完全不能进行EVA的输送的现象。
虽然在采用端面头的方式和为了移动驱动头而组装了滑架的方式中不会产生上述的问题,但是该方式存在导致机构的大型化和成本大幅上升的问题。
在本发明中,利用不会导致机构的大型化和使用部件的成本大幅上升的、采用通常的热敏头的打印机1,按照以上所述将输送性有困难的EVA作为印面版进行印面形成,因而使用印面部件支架20、保持体22,并用薄膜24进行保护。
另外,印面部件21被定位在上部厚纸板22c的定位孔22e中,用下部厚纸板22d从下表面进行保持、并且用薄膜24覆盖上表面,因而能够维持被保持在印面部件支架20上的状态下的形状,即使被施加X方向、Y方向的外力时也不变形。
因此,在印面部件支架20被输送时,印面部件21也随之被输送。如果印面部件支架20被直进输送,则印面部件21也那样被直进输送。并且,薄膜24对于比印面部件21即EVA的熔融点高的温度具有耐热性。
因此,即使是印面部件21的表面由于热敏头4的发热而熔融时,薄膜24也不熔融。即,不会丧失作为薄膜的覆盖性。并且,薄膜24与热敏头4的摩擦力极低。
因此,热敏头4借助薄膜24的覆盖性而不会被埋没在熔融并软化的印面部件21中,并且借助与薄膜24之间的低摩擦性而能够容易沿着薄膜24的面继续进行发热印刷(印面形成)。这样完成对印面部件21的印面形成。
《取出印面形成后的印面部件后的使用方法》
这样,通过使用印刷数据利用热敏头将EVA表面加热,能够形成具有用户独特的印影的印面,并且能够容易沿着印面部件的形状剥落薄膜24。仅需将保持体22沿着切缝线27(参照图6A)弯折并拉出印面部件21,即可将在印面部件上完成印面形成的印面版从印面部件支架20中取出来。然后,将形成印面后的印面部件粘贴在台木52上,将印面浸渍在油墨中一定时间,或者如果是油墨的粘性较高的部件,则涂覆在印面上放置预先设定的时间。由此,油墨含浸在印面版的内部。用户将印面表面的多余的油墨污物擦除后、或者进行几次试押后,用手指握住把手51按压在按印对象物上,含浸油墨被从印面挤出来,从而按印出印影。
《关于热敏头与印面部件的接触》
应用本发明并成为热敏头的加热对象的是印面部件支架20(被保持在保持体22上的印面部件21)。
即,是这样的构造:将PET薄膜隔在作为印面部件的多孔质EVA和热敏头之间,为了顺畅地输送可热塑的EVA,以及防止弹性率较低的EVA在印刷过程中斜行(或者弯曲),在以涂布纸板为基础材料的保持体22上设置EVA并用PET薄膜压附后进行封入(参照图6B及图6C)。
但是,作为印面部件的EVA具有1.0mm以上的厚度,因而通常需要使用端面头构成打印机。
这是因为在假设印面部件是硬质部件的情况下,如图9A所示,热敏头的端面将抵碰到印面部件,热敏头的发热体不能接触印面部件。
通常,当在这样具有厚度的介质上进行印刷的情况下,采用在热敏头的端面部分具有发热体的所谓端面头(例如,向具有厚度的卡进行印刷时等)。
但是,端面头的制造成本高,在搭载时导致产品价格大幅上升。
因此,在本打印机中关注于多孔质EVA具有的物理性质即具有(如橡胶般的)低弹性率,通过以较高的按压力进行压附,将热敏头端面压入EVA中,其结果是使发热体与EBA接触,能够利用在成本方面比较有利的通常的热敏头进行印刷(图9B)。
《印面部件的横向宽度与施加给印面部件的按压的关系》
在对本发明的印面形成装置中使用的印面部件支架20的印刷中,从热敏头施加的每单位长度的按压(以下简称为按压)根据构成印面部件21的EVA的宽度而变化。在此,印面部件21(EVA)的宽度是指热敏头在主扫描方向(热敏头的发热体排列的方向)的宽度,是在与将印面部件支架20插入印面形成装置的方向(输送方向)正交的朝向上的宽度。
如图2A、图4B、图8A、图8B及图8C等所示,在本发明的印面形成装置中,通过设置热敏头4与压板辊12的间隔H的调整机构32,使热敏头4按压印面部件21。并且,该间隔H的调整机构32例如能够利用卷簧实现。并且,该卷簧对印面部件21整体的按压力被认为是一定的,其结果是,施加给印面部件21的每单位长度的按压根据印面部件的宽度的不同而变化。
即,在印面部件的宽度较窄的情况下,与宽度较宽时相比,每单位长度的按压增大,因而如果按照一样的加热量(通电时间)进行控制,将产生以下问题:在宽度较窄的EVA中点容易压溃(相比印影在更多的部分产生非多孔质化,禁止油墨通过的状态),在宽度较宽的EVA中容易模糊(相比印影形成不产生非多孔质化的部分,不能禁止油墨通过的状态)。
《印面部件的压溃量的差异》
在本发明的印面形成装置中,通过利用热敏头4与压板辊12的间隔H的调整机构32施加按压力将印面部件(EVA)压扁,使发热体和EVA接触。但是,产生施加给EVA的按压(线压)根据EVA的横向宽度而变化的问题。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热敏打印机)中设计成对45mm宽度的EVA施加约408g/cm的按压。在30mm宽度的EVA中成为612g/cm,在15mm宽度的EVA中达到1225g/cm。
在按压变化时,发热体与EVA的接触方式及热量的传递方式变化,例如在按照30mm宽度设定的加热量的状态下对其它宽度的EVA进行加热时,越是按压增大的宽度狭窄的EVA,点越容易压溃,相反越是按压力降低的宽度较宽的EVA,越容易模糊。因为在按压力增大时,发热体完全埋没在EVA中,而在按压力降低时,只能埋没顺着表面的程度。
关于此时的印面部件的压溃量,如果对本实施方式的印面部件21(EVA)施加上述的按压,EVA的压溃量为在15mm宽度时约为0.5mm(由于头抵碰到保持体(涂布纸板)22的部分,因而虽然以0.5mm的压溃量即停止,但是如果未能由保持体(涂布纸板)22保持住,则有可能进一步压溃),在30mm宽度时约为0.45mm,在45mm宽度时约为0.3mm。
《通电表》
因此,在本发明的印面形成装置中,通过由传感器3进行读取来取得由在印刷时使用的印面部件支架20保持的印面部件21(EVA)的宽度的差异。即,通过利用传感器3读取在印面部件支架20设置的切口22a,控制部2取得有关印面部件21的宽度的信息。并且,通过使加热量(通电时间的长短)根据有关该宽度的信息而变化来应对上述的问题。
对加热量的变化进行具体说明,首先对于45mm宽度生成能够实现没有印字模糊的印刷的通电表。在此,通电表主要是用于根据环境温度的差异设定通电时间的表。在热敏头4设有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实时测定随着热敏头4的发热而上升的温度并逐一地发送给控制部2。热敏头4的附近的温度(环境温度)根据热敏头的动作状况而大幅变化。例如,在连续进行全面印刷时,环境温度相比常温明显上升。因此,通常为了使用热敏头而在其附近设置热敏电阻来测定环境温度,并逐一地发送给控制部(CPU),在控制部中具有通电表(用于对应环境温度的差异来改变通电时间的长短的参照表),参照该通电表向热敏头的驱动电路发送控制信号。驱动电路根据该控制信号对热敏头施加通电信号,使发热体发热。
另外,也能够通过改变对热敏头的通电电压来控制加热量,而不是改变对热敏头的通电时间的长短来控制加热量。
另外,也能够将改变对热敏头的通电时间的长短以及改变对热敏头的通电电压结合起来控制加热量。
《针对通电时间的偏置值的设定》
在本发明的印面形成装置中,在30mm宽度时,在各点(发热体的单位)中,根据基于该通电表的通电时间的长短,将加热时间(通电时间)减少约500μsec。即,设置500μsec的偏置值。
同样,在15mm宽度时,在各点中,根据该通电表将加热时间减少约1000μsec。即,设置1000μsec的偏置值。
另外,此处的偏置值很难通过计算求出理论值,因而通过实验来决定。并且,也能够根据温度条件将偏置值设为不同的值。
另外,对于偏置值也可以不设为减少一定值,而是对通电时间的长短乘以一定的比率。例如,在设45mm宽度为100%时,对于30mm宽度设为90%,对于15mm宽度设为85%。
将以上进行汇总得到的模型如表一所示。表一中表示印面部件的宽度与按压、压溃量及偏置值的关系。在表一的最上栏示出的是印面部件的宽度的尺寸,从左侧起依次为15mm、30mm、45mm。如表一所示,在宽度越窄时,每单位长度的按压就越大。随之,在宽度越窄的印面部件中,印面部件的压溃量越大。偏置值是用于对宽度较窄的印面部件缩短通电时间的值,以便防止因印面部件的宽度差异而造成的印面形成的压溃和模糊。
表一:
印面部件的宽度 15mm 30mm 45mm
按压 1225g/cm 612g/cm 408g/cm
压溃量 0.5mm 0.45mm 0.3mm
偏置值 1000μsec 500μsec -
另外,在此记述的值是本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的参考值。在设计条件不同的装置中取不同的值。
另外,在通过改变对热敏头的通电电压来控制加热量的情况下,可以与通电表一样地生成通电电压表,设定使通电电压以在印面部件的宽度越窄时越减小通电电压的方式减小的电压偏置值。并且,与通电表一样,对于电压偏置值也可以不设为减少一定值,而是对通电电压乘以一定的比率。
《应用偏置值的起因》
在截止到此的说明中,传感器3读取在印面部件支架20设置的切口22a,控制部2取得印面部件21的宽度(发热体的排列方向的印面部件的长度),根据该宽度应用本发明的偏置值,但也可以由用户指定印面部件21的尺寸,根据该尺寸应用偏置值。
进一步讲,也可以是,仅在用户使用与印面形成装置连接的电脑或智能电话的应用软件指定的印面部件21的尺寸(尤其是宽度)、与印面形成装置通过传感器3读取在印面部件支架20设置的切口22a而取得的印面部件21的尺寸(尤其是宽度)一致时,应用本发明的偏置值并执行印面形成处理,在不一致的情况下不进行印面形成处理。由此,在用户指定的印面尺寸与所插入的印面部件支架不一致的情况下,可以不废弃印面部件支架20(印面部件21)。并且,该处理同样适用于电压偏置值。
《关于发明的作用、效果》
通过应用本发明,在按压根据EVA宽度而变化、发热体与EVA的接触方式变化时,也能够形成没有压溃和模糊的印面。
即,在使用印面部件支架进行印面形成的情况下,通过根据EVA宽度改变(校正)加热量,能够吸收随着介质宽度的变化而形成的按压的变化,无论介质宽度怎样,都能够实现稳定的印刷质量。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包含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及其同等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印面形成装置,具有:
印面形成部,设有多个发热体和控制该多个发热体的发热状态的驱动电路,该多个发热体在沿着保持有多孔质的印面部件的面的方向上排列,该印面部件能够通过加热而实现非多孔质化,该印面形成部在按压该印面部件的同时在该印面部件形成印面;
控制部,控制所述印面形成部的所述驱动电路,以便当所述印面部件在所述多个发热体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越短时,使所述多个发热体进行发热的点单位发热量越少,
所述控制部具有用于设定对热敏头的通电时间的通电表,并对按照该通电表得到的该通电时间应用偏置值,当所述印面部件在所述多个发热体的所述排列方向上的长度越短时,该偏置值越大,
所述偏置值是通过减去预先设定的长度的时间或者乘以预先设定的比率而得到的。
2.一种印面形成装置,具有:
印面形成部,设有多个发热体和控制该多个发热体的发热状态的驱动电路,该多个发热体在沿着保持有多孔质的印面部件的面的方向上排列,该印面部件能够通过加热而实现非多孔质化,该印面形成部在按压该印面部件的同时在该印面部件形成印面;
控制部,控制所述印面形成部的所述驱动电路,以便当所述印面部件在所述多个发热体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越短时,使所述多个发热体进行发热的点单位发热量越少,
所述控制部具有用于设定对热敏头的通电电压的通电电压表,并对按照该通电电压表得到的该通电电压应用电压偏置值,当所述印面部件在所述多个发热体的所述排列方向上的长度越短时,该电压偏置值越大,
所述电压偏置值是通过减去预先设定的量的电压或者乘以预先设定的比率而得到的。
3.一种印面形成装置,具有:
印面形成部,设有多个发热体和控制该多个发热体的发热状态的驱动电路,该多个发热体在沿着保持有多孔质的印面部件的面的方向上排列,该印面部件能够通过加热而实现非多孔质化,该印面形成部在按压该印面部件的同时在该印面部件形成印面;
控制部,控制所述印面形成部的所述驱动电路,以便当所述印面部件在所述多个发热体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越短时,使所述多个发热体进行发热的点单位发热量越少,
所述控制部具有用于设定对热敏头的通电时间的通电表和用于设定对热敏头的通电电压的通电电压表,当所述印面部件在所述多个发热体的所述排列方向上的长度越短时,对按照该通电表得到的该通电时间应用越大的偏置值,而且对按照该通电电压表得到的该通电电压应用越大的电压偏置值,
所述偏置值是通过减去预先设定的长度的时间或者乘以预先设定的比率而得到的,
所述电压偏置值是通过减去预先设定的量的电压或者乘以预先设定的比率而得到的。
4.一种印面形成方法,包括印面形成工序,在该印面形成工序中,
在使能够通过加热而实现非多孔质化的多孔质的印面部件、相对于对该印面部件施加热量来形成印面的印面形成部相对移动的同时,利用多个发热体和驱动电路在该印面部件形成该印面时,控制该印面形成部的该驱动电路,以便当该印面部件在该多个发热体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越短时,使该多个发热体进行发热的点单位发热量越少,所述多个发热体在沿着保持有该印面部件的面的方向上排列,所述驱动电路控制该多个发热体的发热状态,
在所述印面形成工序中参照用于设定对热敏头的通电时间的通电表,并对按照该通电表得到的该通电时间应用偏置值,当所述印面部件在所述多个发热体的所述排列方向上的长度越短时,该偏置值越大,
所述偏置值是通过减去预先设定的长度的时间或者乘以预先设定的比率而得到的。
5.一种印面形成方法,包括印面形成工序,在该印面形成工序中,
在使能够通过加热而实现非多孔质化的多孔质的印面部件、相对于对该印面部件施加热量来形成印面的印面形成部相对移动的同时,利用多个发热体和驱动电路在该印面部件形成该印面时,控制该印面形成部的该驱动电路,以便当该印面部件在该多个发热体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越短时,使该多个发热体进行发热的点单位发热量越少,所述多个发热体在沿着保持有该印面部件的面的方向上排列,所述驱动电路控制该多个发热体的发热状态,
在所述印面形成工序中参照用于设定对热敏头的通电电压的通电电压表,并对按照该通电电压表得到的该通电电压应用电压偏置值,当所述印面部件在所述多个发热体的所述排列方向上的长度越短时,该电压偏置值越大,
所述电压偏置值是通过减去预先设定的量的电压或者乘以预先设定的比率而得到的。
6.一种印面形成方法,包括印面形成工序,在该印面形成工序中,
在使能够通过加热而实现非多孔质化的多孔质的印面部件、相对于对该印面部件施加热量来形成印面的印面形成部相对移动的同时,利用多个发热体和驱动电路在该印面部件形成该印面时,控制该印面形成部的该驱动电路,以便当该印面部件在该多个发热体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越短时,使该多个发热体进行发热的点单位发热量越少,所述多个发热体在沿着保持有该印面部件的面的方向上排列,所述驱动电路控制该多个发热体的发热状态,
在所述印面形成工序中参照用于设定对热敏头的通电时间的通电表和用于设定对热敏头的通电电压的通电电压表,当所述印面部件在所述多个发热体的所述排列方向上的长度越短时,对按照该通电表得到的该通电时间应用越大的偏置值,而且对按照该通电电压表得到的该通电电压应用越大的电压偏置值,
所述偏置值是通过减去预先设定的长度的时间或者乘以预先设定的比率而得到的,
所述电压偏置值是通过减去预先设定的量的电压或者乘以预先设定的比率而得到的。
CN201410616607.2A 2013-11-05 2014-11-05 印面形成装置及印面形成方法 Active CN1046085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29178A JP6052138B2 (ja) 2013-11-05 2013-11-05 印面形成装置および印面形成方法
JP2013-229178 2013-11-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08500A CN104608500A (zh) 2015-05-13
CN104608500B true CN104608500B (zh) 2016-09-07

Family

ID=53006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16607.2A Active CN104608500B (zh) 2013-11-05 2014-11-05 印面形成装置及印面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27449B2 (zh)
JP (1) JP6052138B2 (zh)
CN (1) CN1046085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83024B (zh) * 2018-07-05 2024-04-30 浙江大学 基于仿生设计的大规模可编程主动转印印章及转印方法
WO2020025018A1 (zh) * 2018-08-03 2020-02-06 胡锡文 预定图案的印制设备
CN113524879A (zh) * 2021-08-19 2021-10-22 曲阜市玉樵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丝网制版机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76272B1 (en) * 1996-10-01 2001-08-2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amp plate producing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stamp plate used in a stamp device
CN1955005A (zh) * 2005-10-28 2007-05-02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电路及其控制方法与相关热转印头
CN102152601A (zh) * 2009-11-25 2011-08-17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热头控制装置
CN102336066A (zh) * 2010-07-15 2012-02-01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打印机和辊子
CN102529417A (zh) * 2010-12-28 2012-07-04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热头系统及热头的通电控制方法
CN102602124A (zh) * 2012-03-19 2012-07-25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制备易脱模纳米压印印章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64480A (ja) * 1984-09-07 1986-04-02 Kanzaki Paper Mfg Co Ltd サ−マルプリンタ
JPH0614665B2 (ja) * 1984-09-07 1994-02-23 神崎製紙株式会社 サ−マルプリンタ
US5253581A (en) * 1990-12-29 1993-10-1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amp device employing a heat sensitive stencil paper to be perforated by heat of a thermal head
JPH04242776A (ja) * 1991-01-08 1992-08-3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856055B2 (ja) * 1993-11-30 1999-02-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スタンプ装置
JPH1044487A (ja) 1996-07-31 1998-02-17 Mutoh Ind Ltd 熱転写プリンタ
JPH10100464A (ja) 1996-10-01 1998-04-21 Brother Ind Ltd 印版の製造装置
JPH11235838A (ja) 1998-02-23 1999-08-31 Nippon Typewriter Co Ltd サーマル印字装置
KR100601725B1 (ko) * 2005-06-10 2006-07-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감열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JP5201450B2 (ja) * 2008-03-03 2013-06-05 シヤチハタ株式会社 多孔質印判の製造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76272B1 (en) * 1996-10-01 2001-08-2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amp plate producing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stamp plate used in a stamp device
CN1955005A (zh) * 2005-10-28 2007-05-02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电路及其控制方法与相关热转印头
CN102152601A (zh) * 2009-11-25 2011-08-17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热头控制装置
CN102336066A (zh) * 2010-07-15 2012-02-01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打印机和辊子
CN102529417A (zh) * 2010-12-28 2012-07-04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热头系统及热头的通电控制方法
CN102602124A (zh) * 2012-03-19 2012-07-25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制备易脱模纳米压印印章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227449B2 (en) 2016-01-05
JP6052138B2 (ja) 2016-12-27
US20150124038A1 (en) 2015-05-07
CN104608500A (zh) 2015-05-13
JP2015089617A (ja) 2015-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08501B (zh) 印面形成装置及印面形成方法
CN104608500B (zh) 印面形成装置及印面形成方法
CN104553350B (zh) 印面形成装置以及印面形成方法
US9744788B2 (en) Stamp-face platemaking device, medium holder, and medium holder manufacturing method
US10166802B2 (en) Stamp-face platemaking device, medium holder, and medium holder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4249575A (zh) 印面版托架
CN104626757B (zh) 印面形成装置、印面形成方法以及印面形成系统
JP6354821B2 (ja) 印面形成装置および印面形成方法
JP6044515B2 (ja) 印面形成装置、印面材ホルダおよび印面形成方法
JP6631789B2 (ja) 印面加工装置
JP2016013620A (ja) スタンプ、印面材、スタンプ台座及びスタンプの製造方法
JP2016175351A (ja) 画像形成装置、印刷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
JP6183488B2 (ja) 印面製版装置、印面材寸法検出方法および媒体ホルダ
JP5835294B2 (ja) 印版ホルダ
JP6044523B2 (ja) 印面形成装置、印面材ホルダおよび印面形成方法
JP6330769B2 (ja) 印面版ホルダ
JP2015063042A (ja) 印面材ホルダ
JP2016175296A (ja) 製版媒体
JP2010184362A (ja) テープ印刷装置、ラベルの作成方法、ラベルの作成プログラムが記憶された記憶媒体
JP2015182329A (ja) 多色スタンプ作製装置、多色スタンプ用マスクシート、多色スタンプ作製方法及び多色スタンプ用マスクシート作製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