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53350B - 印面形成装置以及印面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印面形成装置以及印面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53350B
CN104553350B CN201410858164.8A CN201410858164A CN104553350B CN 104553350 B CN104553350 B CN 104553350B CN 201410858164 A CN201410858164 A CN 201410858164A CN 104553350 B CN104553350 B CN 1045533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 face
mentioned
face component
mentioned print
kee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5816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53350A (zh
Inventor
大岛弘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533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533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533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533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KSTAMPS; STAMPING OR NUMBERING APPARATUS OR DEVICES
    • B41K3/00Apparatus for stamping articles having integral means for supporting the articles to be stamp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DAPPARATUS FOR THE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OF PRINTING SURFACES FOR STEREOTYPE PRINTING; SHAPING ELASTIC OR DEFORMABLE MATERIAL TO FORM PRINTING SURFACES
    • B41D7/00Shaping elastic or deformable material, e.g. rubber, plastics material, to form printing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KSTAMPS; STAMPING OR NUMBERING APPARATUS OR DEVICES
    • B41K1/00Portable hand-operated devices without means for supporting or locating the articles to be stamped, i.e. hand stamps; Inking devices or othe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41K1/02Portable hand-operated devices without means for supporting or locating the articles to be stamped, i.e. hand stamps; Inking devices or other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one or more flat stamping surfaces having fixed im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KSTAMPS; STAMPING OR NUMBERING APPARATUS OR DEVICES
    • B41K1/00Portable hand-operated devices without means for supporting or locating the articles to be stamped, i.e. hand stamps; Inking devices or othe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41K1/36Details
    • B41K1/38Inking devices; Stamping surfaces
    • B41K1/50Stamping surfaces impregnated with ink, or made of material leaving a mark after stamping conta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C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R REPRODUCTION OF PRINTING SURFACES
    • B41C1/00Forme preparation
    • B41C1/055Therm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printing formes, e.g. with a thermal print h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C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R REPRODUCTION OF PRINTING SURFACES
    • B41C3/00Reproduction or duplicating of printing formes
    • B41C3/06Reproduction or duplicating of printing formes to produce printing blocks from plasti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KSTAMPS; STAMPING OR NUMBERING APPARATUS OR DEVICES
    • B41K1/00Portable hand-operated devices without means for supporting or locating the articles to be stamped, i.e. hand stamps; Inking devices or other accessorie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e Or Reproduction Of Printing Formes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印面形成装置,具备:印面形成部,一边对保持于印面部件保持件的印面部件进行按压,一边在印面部件上形成印面;输送部,使印面部件保持件相对于印面形成部相对移动;以及支承部,支承印面部件保持件,以使得至少在形成印面时,通过应力来消除印面形成部的使印面部件保持件相对于印面部件保持件的输送路径倾斜的力。

Description

印面形成装置以及印面形成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2013年10月9日提出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NO.2013-212106并要求该申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可纳入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形成印章或印戳等的印面的印面形成装置以及印面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将海绵橡胶等多孔性片材用作印面部件、预先将油墨浸渍在该印面部件中、在盖章时通过该印面部件的印面而形成印迹的印章或印戳等。
作为用于形成上述那样的印面的印面形成装置,已知有例如在日本特开平10-100464号公报中记载的装置。在该印面形成装置中,将在木制底座上安装有印面部件的印戳固定于印面形成装置,一边将印面形成部(此处为热敏头)按压于印面部件一边使印面形成部移动。并且,通过将印面形成部的发热体选择性地加热,在印面部件上形成油墨不透过的部分和油墨透过的部分,由此在印面部件上形成印面。
在上述的日本特开平10-100464号公报所记载的印面形成装置中,采用的方法是:在以预先设定的载荷将印面形成部按压于印面部件的状态下,使印面形成部对印面部件相对移动。因此,存在如果包括印面部件在内的印面的形成表面的状态变化则印面形成部的按压载荷也变化的情况。例如,存在以下问题,即:在印面的形成区域的终端部附近,由于印面形成部的一部分在印面的形成区域外相对移动,所以印面形成部对印面部件的按压状态(按压载荷)变化,从而存在不能适当地形成印面的情况。另外,在后面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对该现象进行详细说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印面形成装置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具备:印面形成部,一边对保持于印面部件保持件的印面部件进行按压,一边在该印面部件上形成印面;输送部,使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相对于上述印面形成部相对移动;以及支承部,支承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以使得至少在形成上述印面时,通过应力来消除上述印面形成部的使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相对于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的输送路径倾斜的力。
另外,本发明的印面形成方法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包含以下工序:印面形成工序,一边对保持于印面部件保持件的印面部件进行按压,一边在该印面部件上形成印面;输送工序,在上述印面形成工序时,使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相对于印面形成装置相对移动;以及支承工序,支承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以使得至少在形成上述印面时,通过应力来消除上述印面形成部的使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相对于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的输送路径倾斜的力。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对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进行说明,并且,一部分目的和优点通过说明可以明显得知,或者可以通过本发明的实施而获知。通过后面特别指出的手段及组合,可以实现和获得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
附图说明
纳入说明书并构成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结合上面给出的概括性说明和以下给出的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起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的作用。
图1A及图1B为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与印面形成介质一起表示的概略立体图。
图2A及图2B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的印面形成介质的排出口周边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3为表示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的印面形成机构部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4A及图4B为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的印面形成机构部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平面图和剖面图。
图5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图6A、图6B以及图6C为表示通过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形成印面的印面形成介质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7A及图7B为表示粘贴有形成了印面的印面部件的印章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8A、图8B以及图8C为表示通过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实现的印面的形成状态的概略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示出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印面形成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图1A及图1B为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与印面形成介质一起表示的概略立体图。此处,图1A为本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的立体外观图,图1B为表示其X-Z面的剖面结构的立体剖面图。图2A及图2B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的印面形成介质的排出口周边的结构的概略图。此处,图2A为表示图1B所示的IIA部(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作为图1B所示的与罗马数字“2”对应的符号,采用“II”。以下以同样的方式表示)的剖面结构的主要部分剖面图,图2B为表示包括排出口的印面形成装置的外观的平面图。图3为表示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的印面形成机构部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图4A及图4B为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的印面形成机构部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平面图和剖面图。此处,图4A为印面形成机构部的平面图,图4B为表示其X-Z面的剖面结构的概略剖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印面形成装置(以下,记为“打印机”)1为所谓的热敏式打印机,例如,如图1A及图1B所示,将从插入口10c插入的印面形成介质(详见后述,具有印面部件21和保持印面部件21的印面部件保持件22。以下记为“介质”。)20向排出口10d输送。并且,打印机1以预先设定的载荷将热敏头4按压于输送中的介质20,通过将热敏头4所具有的多个发热体选择性地加热,在介质20的印面部件21上形成表示字符、符号、图形等的印面(在按压印章或印戳时,形成字符、符号、图形等的印迹的部分)。
另外,为了易于理解,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1A及图1B所示,设定相互正交的X、Y、Z方向。对于图中记载的表示方向的符号X、Y、Z,添加“+”表示向视方向,添加“-”表示相对于向视方向的相反方向,在表示两个方向的情况下,不添加符号(“+”或者“-”)。X方向为与输送形成印面的对象物(介质20)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也称为前后方向。Y方向为与打印机1的宽度方向相同的方向,也称为左右方向。Z方向为与将热敏头4向介质20按压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也称为上下方向。
如图1A及图1B所示,打印机1具备由下壳体10a和上壳体10b构成的壳体10,在下壳体10a的前后表面形成有用于使介质20通过的插入口10c和排出口10d。在上壳体10b的上表面设有输入操作部6。若操作者进行了操作,则输入操作部6输出与操作内容对应的信号。
在下壳体10a的排出口10d,例如如图2A及图2B所示,在构成排出口10d的下侧的内面10e,沿排出口10d的开口方向(Y方向),以预先设定的间隔配置有以预先设定的高度在排出口10d内突出地形成的多个肋(支承部)10f。此处,多个肋10f配置在从排出口10d排出的介质20的输送路径上。即,如后述的印面的形成动作中说明的那样,多个肋10f设置为:从插入口10c插入的介质20在打印机1的内部被输送,至少在热敏头4向介质20的按压状态变为特定状态的时刻,与介质20的一端侧(+X方向侧)附近的背面侧(与被按压热敏头4的印面的形成侧相反侧的面;图中的下表面侧)接触而进行支承。此时,多个肋10f以介质20不弯曲(变形)的程度与介质20的背面接触而设置,更优选的是,多个肋10f设置为:以不影响介质20的输送(传送量)的程度,例如以在摩擦较小的状态下轻轻接触的程度将介质20支承。
组装在打印机1的壳体10内部的印面形成机构部例如如图3、图4A以及图4B所示,大体具备热敏头(印面形成部)4、步进马达9、导引件14、胶辊(platen roller)(输送辊)12。在热敏头4、导引件14、胶辊12的两旁,设置有在Y方向上相对的一对板状的侧部框架(side frame)13。
胶辊12如图3、图4A以及图4B所示,是沿X方向输送介质20的部件,架设在两个侧部框架13之间,两端贯通各个侧部框架13。胶辊12的两个端部相对于侧部框架13旋转自由地支承于侧部框架13。另外,在胶辊12的旋转轴的+Y侧的端部,例如一体安装有辊齿轮(roller gear)(省略图示),伴随着安装在步进马达9的驱动轴上的驱动齿轮(省略图示)的旋转而产生的驱动力经由多个传动齿轮进行传递,从而胶辊12以预先设定的旋转速度旋转。
在导引件14,形成有用于将介质20(印面部件21)向胶辊12引导的倾斜面14a。倾斜面14a配置为:在图4B所示的Y方向上(从+Y侧观察时的剖面),倾斜面14a的延长线(在图中由单点划线表示;与输送路径相当)EL与胶辊12的外周面相接。此处,如图4B所示,上述设置在排出口10d的内表面10e的肋10f以其上表面与倾斜面14a的延长线EL相接的方式而设定突出高度、形状、配置。
另外,如图4B所示,在倾斜面14a的凹部14b,设有传感器3。传感器3以不与介质20接触的方式配置在比介质20的背面的轨道更靠向-Z侧一些。另外,在图4A所示的Z方向上(从+Z侧观察时的平面),传感器3以介质20的缺口22a在传感器3上通过的方式,配置在比相对于左侧的侧部框架13而言更靠+Y侧一些的胶辊12更靠-X侧一些。图4A中虚线所示的检测扫描线SL是与传感器3的光轴L交叉且在X方向上延伸的线。传感器3为反射型光学传感器,具有向+Z方向射出光的发光元件、和对碰撞到传感器对象物(此处为介质20)并向-Z方向反射的光进行接收的受光元件。传感器3输出与受光元件所接收的光的光量相应的信号。基于该信号,确定嵌入介质20中的印面部件21的种类(尺寸)。
热敏头4如图2A、图4B所示,与胶辊12相对而设置。热敏头4对沿X方向输送的介质20的印面部件21进行按压。热敏头4的对印面部件21进行按压的按压部4a设置为沿Y方向的直线带状。此处,按压部4a的长度(Y方向的长度)被设置为比印面部件21的宽度(沿Y方向的长度)长。由此,沿印面部件2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带状的部分均匀地被按压部4a按压而变形。并且,在按压部4a,沿按压部4a的延伸方向(Y方向)排列有在形成印面时被选择性地加热的多个发热体(省略图示)。另外,在热敏头4,设有IC芯片(驱动IC)4b,其具备用于控制在按压部4a上排列的多个发热体各自的发热状态的驱动电路。驱动IC 4b相对于设有多个发热体的按压部4a,配置在与例如介质20的输送方向相反方向(-X方向)的位置。通过这样的结构,在印面部件21的直线带状的部分(被按压部4a按压而变形的部分),与被加热而发热的发热体对应的部位被加热。
此处,一般的热敏头4在印刷基板(PCB)的一面侧接近地配置有设有多个发热体的按压部4a、和用于控制各个发热体的发热状态的驱动IC 4b。这是用于减小印刷基板的尺寸且抑制成本提高的结构,通用制品大多采用该形式。
另外,热敏头4与胶辊12之间的间隔(在图2A中标记为“H”)可以根据后述的介质20的结构而设定为预先设定的固定值,也可以具备用于使热敏头4或者胶辊12沿Z方向移动而调整热敏头4与胶辊12之间的间隔H的机构(在图2A中标记为“32”)。通过采用这样的热敏头4与胶辊12之间的间隔H的调整机构32,能够使热敏头4对印面部件21的按压力变化。特别是,在印面部件21的尺寸(特别是宽度方向的尺寸)不同的介质20上形成印面的情况下,由于热敏头4的按压部4a的按压状态有时会因印面部件21的尺寸而变化,因此,热敏头4与胶辊12之间的间隔H的调整机构32由于进行适当的印面形成而是极为有益的。这样的间隔H的调整机构32例如通过利用传感器3对介质20的缺口22a进行扫描,从而能够根据由控制部2确定的介质20的印面部件21的尺寸,调整并控制间隔H。此处,将间隔H设定得越小,热敏头4对印面部件21的按压力就越大。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功能结构进行说明。
图5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如图5所示,打印机1大致具备控制部2、传感器3、热敏头4、电源电路5、输入操作部6、马达驱动器8、步进马达(图中标记为“马达”)9。
控制部2由微型计算机构成,该微型计算机由CPU(中央处理单元)、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OM(只读存储器)以及UI(用户界面)等构成。传感器3、热敏头4、电源电路5、输入操作部6以及马达驱动器8连接于控制部2。步进马达9连接于马达驱动器8。控制部2基于来自传感器3、输入操作部6等的信号,按照在ROM中存储的控制程序,对打印机1整体进行控制。另外,经由省略了图示的接口,从个人计算机或智能手机等外部设备向控制部2输入图像数据。控制部2基于图像数据,进行印面的形成,在印面部件21上形成表示由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图像(字符、符号、图形等)的印面。
电源电路5由电源IC(集成电路)等构成,生成并供给打印机1内的各个电路所需的电源。
热敏头4接收从控制部2输出的数据和印刷信号,通过设置在头内部的驱动IC 4b(参见图2A、图4B)进行通电点的控制。由此,对应于图像数据,选择性地加热热敏头4的发热体。从电源电路5供给用于加热热敏头4的发热体的电力。
马达驱动器8接收从控制部2输出的驱动信号,并将驱动用的励磁信号发送给步进马达9。从电源电路5供给步进马达9的驱动电力。此处,控制部2通过对输出给马达驱动器8的信号的脉冲数进行计数来算出使步进马达9旋转了多少。也就是说,控制部2基于计数所得的脉冲数而算出由胶辊12实现的输送距离。并且,控制部12的对由胶辊12实现的输送距离的计算也可以不基于脉冲数进行。例如,可以通过旋转编码器检测胶辊12的转速,基于检测出的转速算出由胶辊12实现的输送距离。
下面,对通过打印机1形成印面的介质20进行说明。
图6A、图6B以及图6C为表示通过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形成印面的介质的一例的概略图。此处,图6A为表示介质的印面形成侧的平面图,图6B为表示沿图6A所示的VIB-VIB线(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作为图6A中所示的与罗马数字“6”对应的符号,采用“VI”)的剖面结构的概略剖面图,图6C为表示图6B所示的VIC部的剖面结构的主要部分剖面图。图7A及图7B为表示粘贴有形成了印面的印面部件的印章的一例的概略图。此处,图7A为从印面部件侧观察的印章的立体图,图7B为印章的正面图。
如上所述,介质20具有印面部件21、和保持印面部件21的印面部件保持件22。如图6A及图6B所示,印面部件保持件22在中央部固定并保持印面部件21。
印面部件21具有实际上构成印面的主面21a。印面部件21由可浸渍液态油墨的多孔质海绵体、例如多孔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以下称为“EVA”)构成,并且能够变形。EVA具有无数的气泡,在这些气泡中浸渍油墨。
印面部件保持件22是在形成上述印面部件21时使用的夹具,在形成结束后与印面部件21分离并被废弃(或再利用)。印面部件保持件22如图6B及图6C所示,使由硬纸板构成的上部厚纸板22c和下部厚纸板22d粘合而构成。另外,如图6A所示,在印面部件保持件22的一个侧部(图中的右方)形成了缺口22a。此处,印面部件保持件22为了以高反射率使来自传感器3的光反射,其表面例如形成为白色。
在上部厚纸板22c,如图6B及图6C所示,形成有用于在其中央部固定印面部件21的定位孔22e。在该定位孔22e中将印面部件21嵌入而固定。如图6A及图6B所示,下部厚纸板22d的外形与上部厚纸板22c形成得相同,且没有形成定位孔22e。在使下部厚纸板22d与上部厚纸板22c贴合的状态下,下部厚纸板22d与印面部件21的背面21b整体相接。
印面部件21的主面21a(图6B的左侧的面,或者,图6C的上侧的面)如图6B及图6C所示,构成为从上部厚纸板22c的上表面(图6B的左侧的面,或者,图6C的上侧的面)稍微伸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上部厚纸板22c与下部厚纸板22d合在一起得到的厚度例如设定为1.2mm,相对于此,介质20的整体的厚度例如设定为1.8mm。即,在该例中,设定为:印面部件21相对于上部厚纸板22c突出0.6mm。
另外,如图6B及图6C所示,介质20具有将印面部件保持件22的上表面及印面部件21的上表面覆盖的膜24。膜24以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或聚酰亚胺等作为基材而制作,具有耐热性、导热性和表面平滑性。此处,关于膜24的耐热性,使用能够承受比印面形成时的热敏头4的温度以及印面部件21的熔点更高的温度的材料。另外,关于膜24的导热性,使用将印面形成时的热敏头4的热传递给印面部件21、可使印面部件21良好地熔融的材料。关于膜24的表面平滑性,使用在印面形成时接触的热敏头4的按压部4a以摩擦较小的状态恰当地滑动的材料。
如图6C所示,上部厚纸板22c与下部厚纸板22d通过例如双面粘接带25粘接。另外,膜24通过双面粘接带26粘结于印面部件保持件22的周围部的表面、即嵌入了印面部件21的上部厚纸板22c的表面。
另外,虽然在图6A、图6B以及图6C中示出了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成为印面形成的对象的介质20的一例,但可以将印面部件21的尺寸(图6A的纵向及横向的尺寸)不同的多种介质20作为印面形成对象。此处,分别将各种介质20的厚度以及宽度尺寸(图6A的横向尺寸)设定为相同,将介质20的长度尺寸(图6A的纵向的尺寸)根据印面部件21的尺寸而设定得不同。另外,对应于各种介质20的印面部件21的尺寸,以1对1的关系在印面部件保持件22上设有尺寸(例如纵向的尺寸)不同的缺口22a。并且,通过利用打印机1的传感器3对印面部件保持件22的缺口22a进行扫描,检测该尺寸,由此确定介质20的印面部件21的种类(尺寸)。
在打印机1的印面形成(后面详述)结束之后,从印面部件保持件22取出印面部件21。并且,例如,如图7A及图7B所示,通过双面粘接带53等,将取出的印面部件21粘贴到由球状的把手51和方形的木制底座52构成的印章50的木制底座52的下表面(图7B中的木制底座52的下侧的面)。
下面,对在印面部件21上形成印面的原理进行简单说明。
如上所述,印面部件21由EVA构成。由于EVA具有热可塑性的物理特性,因此,若例如以70度~120度的热进行加热,则加热的部位软化,一旦软化了的部位若冷却则硬化。并且,在硬化了的部位,气泡部分被填埋而非多孔质化,该部分不使油墨通过。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利用该印面部件21(EVA)的特性,用热敏头对EVA表面的任意部位加热约1毫秒~5毫秒左右,从而能够使EVA表面的任意部位非多孔质化,禁止这部分的油墨的通过。另外,通过热切割机,将印面部件21切割为预先设定的方形。因此,印面部件21的4个侧面均不使油墨通过。另外,印面部件21的背面21b也被加热,不使油墨通过。因此,能够防止油墨从成为印面的主面21a以外的面渗出。
在印面的形成(热印刷)中,不加热使油墨透过的部分,加热使油墨不透过的部分,由此能够形成与按压印章时想要得到的印迹相应的油墨透过部分。另外,考虑到印面形成时的误差和印面部件21的侧面不使油墨通过的情况,将印面部件21的尺寸设定得比印迹的尺寸更大一些。例如,在印迹的尺寸为30mm×30mm的情况下,将印面部件21的尺寸设定为32mm×32mm。
下面,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形成印面的印面形成动作。另外,以下所示的流程所记载的各功能以可读取的程序代码的形式保存在控制部2中,依次执行遵循该程序代码的动作。
图8A、图8B以及图8C为表示通过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得到的印面的形成状态的概略剖面图。
在打印机1的印面形成动作中,首先,当输入操作部6被按压而从输入操作部6输入了使打印机1起动的信号,则控制部2执行打印机1的初始动作。在打印机1的初始动作中,控制部2将驱动信号输送至马达驱动器8,使步进马达9旋转预先设定的时间。由此,胶辊12旋转预先设定的时间,即使在打印机1内残留有介质20的情况下,该介质20也从排出口10d排出到打印机1外。
在初始动作结束后,如图8A所示,在通过打印机1的操作者将介质20从插入口10c插入到打印机1中的状态下,若控制部2被从输入操作部6输入了使印面形成开始的开始信号(例如,在上述初始动作后,从输入操作部6输出的表示对输入操作部6进行了按压操作的信号),则使步进马达9旋转,使胶辊12旋转。由此,沿导引件14(倾斜面14a)向+X方向输送介质20。
此处,在将多个种类(尺寸)的介质作为印面形成的对象的情况下,控制部2通过传感器3检测介质20(印面部件保持件22)的缺口22a的长度,确定介质20的种类(印面部件21的尺寸)。并且,控制部2基于所确定的介质20的种类,对热敏头4与胶辊12的间隔H的调整机构32进行控制,设定与介质20的种类相应的间隔H。由此,根据介质20的种类,适当地设定热敏头4对印面部件21的按压力。
并且,如图8B所示,若进一步向+X方向输送介质20,则热敏头4的按压部4a经由印面部件保持件22的上表面,到达印面部件21。介质20的印面部件21被拉入到热敏头4之下,一边以预先设定的按压力被按压一边被输送,接收来自沿Y方向排列在热敏头4的按压部4a上的发热体的热而进行印面形成。
具体来说,控制部2基于输入的图像数据,一边使介质20的输送(步进马达9的旋转)与使热敏头4的多个发热体中的哪个发热体发热相协同一边进行控制,并选择性地加热印面部件21的与图像数据对应的位置,对应于图像数据而形成油墨的透过部分和非透过部分,由此形成印面。
此时,如上所述,由于适用于印面部件21的EVA为多孔质的海绵体且非常柔软,因此为了适当地进行印面形成(热印刷),需要比进行通常的热印刷的打印机更强地将热敏头4的发热体按压到介质20的印面部件21。因此,如图6B及图6C所示,印面部件21的主面21a以从印面部件保持件22的上表面突出的方式构成。另外,如图8B所示,热敏头4对介质20的印面部件21的按压状态处于如下状态,即:除了热敏头4的排列有发热体的按压部4a以外,配置在发热体附近的驱动IC 4b也被按压于印面部件21并进入印面部件21。
并且,当在印面部件21上形成印面并进一步向+X方向输送介质20,则如图8C所示,热敏头4到达印面部件21的-X方向的端部(终端部),并通过印面部件21与印面部件保持件22之间的边界部分。此时,介质20的印面部件保持件22的输送方向(+X方向)的端部侧至少到达排出口10d,这附近的背面侧(与被按压热敏头4的印面的形成侧相反侧的面;图中的下表面侧)与设置在排出口10d的内面10e上的多个肋10f接触,该多个肋10f支承介质20。
此处,如上所述,由于印面部件21比印面部件保持件22更向厚度方向突出而构成,因此在其边界部分存在台阶。另外,在热敏头4的按压部4a的附近(-X方向)配置有驱动IC 4b。此外,由于将热敏头4较强地对印面部件21按压,因此,热敏头4通过上述边界部分,由此,首先成为热敏头4的驱动IC 4b在台阶下降的状态。此时,成为热敏头4的驱动IC 4b对介质20(印面部件21)的按压力瞬间解除的状态,如图8C中箭头F所示,施加使介质20旋转(对+X方向的端部向下方施力,对-X方向的端部向上方施力)的力。
此处,在对打印机1的排出口10d没有配置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肋10f的结构中,介质20的+X方向的端部侧处于不被支承的状态,因此在热敏头4的驱动IC 4b在印面部件21与印面部件保持件22之间的台阶下降的瞬间,通过由介质20产生的力F,介质20旋转而相对于输送路径倾斜,由胶辊12实现的介质20的传送量(传送密度)变化。因此,存在以下情况,即:在形成印面的印面部件21的主面21a,产生因输送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印刷不均匀(例如,沿Y方向以线状延伸的凹凸),从而不能进行适当的印面形成。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A、图2B以及图4B所示,在排出口10d下侧的内面10e,配置有多个肋(突出部件)10f,该多个肋10f形成为,上表面与在印面的形成动作中输送的介质20的输送路径即倾斜面14a的延长线EL相接。由此,在输送路径上,通过倾斜面14a、胶辊12和设置于排出口10d的多个肋10f支承介质20。因此,通过来自多个肋10f的应力(图8C中由箭头G所示),在热敏头4的驱动IC 4b在印面部件21与印面部件保持件22之间的台阶下降的瞬间,介质20因在介质20中产生的力F而旋转并相对于输送路径倾斜的现象得以消除,所以能够进行适当的印面形成。
并且,当沿+X方向进一步输送介质20、对介质20的印面的形成完成,则从打印机1的排出口10d排出介质20。其后,控制部2通过使步进马达9停止而使胶辊12停止,结束一系列的印面形成动作。此处,控制部2使步进马达9停止的时刻例如被设定在从介质20的后端通过传感器3开始经过预先设定的时间后。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预先设定的按压载荷(按压力)将热敏头4按压到印面部件21的状态下、一边使热敏头4相对于印面部件21相对移动一边选择性地使热敏头4的各个发热体发热而在印面部件21上形成印面的印面形成装置中,在与热敏头4或胶辊12的位置相比更靠介质20的输送方向侧(+X方向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排出口10d)设有多个肋10f。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印面的形成动作中,抑制当热敏头4的驱动IC 4b通过印面部件21与印面部件保持件22之间的边界部分的台阶时产生的按压状态的变化所引起的介质20的旋转,能够均匀地保持由胶辊12实现的介质20的输送量(输送密度),能够在印面部件21上进行适当的印面形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在排出口10d的下侧的内面10e上配置多个肋10f、以在印面形成时介质20不弯曲的程度、更优选的是以在摩擦较小的状态下轻轻接触介质20的程度进行支承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该结构。即,本发明的印面形成装置(打印机1)只要具有在印面形成时满足上述那样的条件来支承介质20的结构即可,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将与介质20接触的上表面具有曲面的突状部件例如半球状部件配置多个的结构,或配置在与介质20的输送方向(X方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介质20的宽度方向)上连续的突状部件等的结构。另外,肋或突状部件不限于以从排出口10d的下侧的内面10e突出的方式配置的结构,也可以配置在打印机1内部的任意位置(与图4B所示的倾斜面14a的延长线EL相接的位置)。由此,如上所述,即使在介质20的尺寸(图6A的纵向的尺寸)根据打印机21的尺寸而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与介质20适度接触的状态下,可靠地支承并输送介质20,从而能够适当地进行印面的形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印面部件21可沿X方向移动、将热敏头4相对于X方向固定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只要是热敏头4一边按压印面部件21一边相对于印面部件21而在印面部件21上相对移动、以在印面部件21上形成印面的结构即可。例如,也可以采用使热敏头4可沿X方向移动、将印面部件21相对于X方向固定的结构,另外,也可以采用使热敏头4和印面部件21两者可沿X方向移动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采用胶辊12作为对印面部件21进行输送的输送机构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作为输送机构,也可以采用载置印面部件21并移动的工作台。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通过利用传感器3检测介质20的缺口22a的长度来确定介质20的种类(印面部件21的尺寸)的方法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介质20上设置标识符(例如,条形码或电子标签(IC tag)),通过读取该标识符来确定介质20的种类,另外,也可以在印面形成的开始之前由打印机1的操作者直接输入介质20的种类。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特定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中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印面形成装置,具备:
印面形成部,一边对保持于印面部件保持件的印面部件进行按压,一边在该印面部件上形成印面;
输送部,使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相对于上述印面形成部相对移动;
上述印面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支承部,该支承部支承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以使得至少在形成上述印面时,通过应力来消除上述印面形成部的使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相对于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的输送路径倾斜的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面形成装置,
上述印面形成部为热敏头,该热敏头中,在与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的相对移动方向正交且沿着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的保持着上述印面部件的面的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发热体,并且在该多个发热体的附近设有用于控制该多个发热体的发热状态的驱动电路;
上述印面部件为多孔质部件,具有通过上述多个发热体的加热而非多孔质化的热可塑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面形成装置,
上述印面部件安装为,使形成上述印面的上述印面部件的主面从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的不保持上述印面部件的表面向厚度方向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面形成装置,
上述支承部设置在支承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的位置,以使得至少当上述印面形成部使由上述印面部件的主面和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的不保持上述印面部件的表面形成的台阶相对于上述印面形成部相对移动时,通过上述应力来消除使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倾斜的上述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面形成装置,
上述支承部设置在装置外壳上的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的排出口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面形成装置,
上述支承部在与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的相对移动方向正交且沿着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的面的方向上设有多个。
7.一种印面形成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印面形成工序,一边对保持于印面部件保持件的印面部件进行按压,一边在该印面部件上形成印面;
输送工序,在上述印面形成工序时,使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相对于印面形成装置相对移动;
上述印面形成方法的特征在于,
包括支承工序,在该支承工序中,支承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以使得至少在形成上述印面时,通过应力来消除上述印面形成装置的使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相对于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的输送路径倾斜的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印面形成方法,
在上述印面形成工序中,通过热敏头在上述印面部件上形成上述印面,该热敏头中,在与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的相对移动方向正交且沿着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的保持着上述印面部件的面的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发热体,并且在该多个发热体的附近设有用于控制该多个发热体的发热状态的驱动电路;
将多孔质部件作为上述印面部件,该多孔质部件具有通过上述多个发热体的加热而非多孔质化的热可塑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印面形成方法,
在上述印面形成工序中,以使形成上述印面的上述印面部件的主面从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的不保持上述印面部件的表面向厚度方向突出的方式,安装上述印面。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印面形成方法,
在上述支承工序中,使支承部抵接于对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进行支承的位置,以使得当使由上述印面部件的主面和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的不保持上述印面部件的表面形成的台阶相对于上述印面形成装置相对移动时,通过上述应力来消除使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倾斜的上述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印面形成方法,
在上述支承工序中,在上述印面形成装置的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的排出口内使上述支承部进行抵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印面形成方法,
在上述支承工序中,在与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的相对移动方向正交且沿着上述印面部件保持件的面的方向上,使多个上述支承部进行抵接。
CN201410858164.8A 2013-10-09 2014-10-09 印面形成装置以及印面形成方法 Active CN1045533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12106A JP5885082B2 (ja) 2013-10-09 2013-10-09 印面形成装置及び印面形成方法
JP2013-212106 2013-10-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53350A CN104553350A (zh) 2015-04-29
CN104553350B true CN104553350B (zh) 2016-08-24

Family

ID=52775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58164.8A Active CN104553350B (zh) 2013-10-09 2014-10-09 印面形成装置以及印面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02520B2 (zh)
JP (1) JP5885082B2 (zh)
CN (1) CN10455335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00444B2 (ja) 2013-09-20 2016-04-06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印面製版装置、印面材寸法検出方法、媒体ホルダおよび媒体ホルダ製造方法
JP5846175B2 (ja) * 2013-09-20 2016-01-2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印面製版装置、印面材サイズ検出方法、媒体ホルダおよび媒体ホルダ製造方法
JP6369685B2 (ja) * 2014-10-30 2018-08-08 シヤチハタ株式会社 印面加工装置及び印面加工方法
CN105799334B (zh) * 2016-05-10 2017-12-01 浙江佳鹰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登机牌打印设备及其打印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00243A (en) * 1974-07-24 1976-12-28 Consolidated Business Product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re-inked stamps
JPH04366667A (ja) * 1991-06-14 1992-12-1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装置のプラテンドラム構造
JP2582728Y2 (ja) * 1992-01-20 1998-10-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感熱性孔版原紙
JP2900809B2 (ja) * 1994-12-22 1999-06-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スタンプユニット
EE03228B1 (et) * 1995-01-24 1999-10-15 As Humal Elektroonika Meetod poorse termoplastse materjali pinna pooride selektiivseks sulgemiseks
JPH09300800A (ja) * 1996-05-14 1997-11-25 Brother Ind Ltd スタンプ装置
JPH10100464A (ja) 1996-10-01 1998-04-21 Brother Ind Ltd 印版の製造装置
US6276272B1 (en) 1996-10-01 2001-08-2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amp plate producing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stamp plate used in a stamp device
JPH10119325A (ja) * 1996-10-16 1998-05-12 Brother Ind Ltd 印版の製造装置
JPH10193763A (ja) * 1997-01-08 1998-07-28 Alps Electric Co Ltd 平面スタンプの製造方法
US6367382B1 (en) * 1997-08-29 2002-04-0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amp making device
JPH11180613A (ja) * 1997-12-22 1999-07-06 Canon Inc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35802A (ja) * 1998-10-30 2000-05-16 Toshiba Corp 画像記録装置
JP4385416B2 (ja) 1998-10-30 2009-12-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スタンプ作成装置および印版識別ラベルシート
JP4389281B2 (ja) * 1998-10-30 2009-12-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スタンプユニット作成システム
CN1263002A (zh) * 1999-02-09 2000-08-16 天津开发区华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肖像防伪印章制作设备
US6460456B1 (en) * 1999-03-31 2002-10-08 Brother Kogo Kabushiki Kaisha Stamp making apparatus and attachment thereof
JP2002103768A (ja) 2000-09-28 2002-04-09 Riso Kagaku Corp 印刷装置
EE200000408A (et) * 2000-10-17 2001-04-16 Humal Leo-Henn Meetod ja seade termoplastsest mikropoorsest materjalist templite valmistamiseks, selles kasutatav termopea, abinõu eralduskile kinnitamiseks ning templitoorik.
JP5789909B2 (ja) 2011-01-28 2015-10-07 シヤチハタ株式会社 多孔質印判の製造方法
JP6205731B2 (ja) * 2012-07-20 2017-10-04 シヤチハタ株式会社 多孔質印判の製造方法、多孔質印判、および多孔質印判の製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85082B2 (ja) 2016-03-15
CN104553350A (zh) 2015-04-29
US9302520B2 (en) 2016-04-05
JP2015074172A (ja) 2015-04-20
US20150096455A1 (en) 2015-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53350B (zh) 印面形成装置以及印面形成方法
CN104608501B (zh) 印面形成装置及印面形成方法
CN102398431A (zh) 切割单元及打印机
CN104608500B (zh) 印面形成装置及印面形成方法
JP6631789B2 (ja) 印面加工装置
JP2001255606A (ja) 立体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立体画像の形成方法
JP5900444B2 (ja) 印面製版装置、印面材寸法検出方法、媒体ホルダおよび媒体ホルダ製造方法
JP5846175B2 (ja) 印面製版装置、印面材サイズ検出方法、媒体ホルダおよび媒体ホルダ製造方法
CN104249575B (zh) 印面版托架
CN104626757B (zh) 印面形成装置、印面形成方法以及印面形成系统
JP6044515B2 (ja) 印面形成装置、印面材ホルダおよび印面形成方法
CN104339901A (zh) 被记录介质、被记录介质的制造方法
JP6354821B2 (ja) 印面形成装置および印面形成方法
JP5835294B2 (ja) 印版ホルダ
JP2015071267A (ja) 印刷版の製造方法、印刷版製造装置、データ生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387705B2 (ja) 印面形成装置、印面形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183488B2 (ja) 印面製版装置、印面材寸法検出方法および媒体ホルダ
CN104339847A (zh) 记录装置
JP6098558B2 (ja) 多色スタンプ作製装置、多色スタンプ材、多色スタンプ作製方法及び多色スタンプ材の作製方法
JP2015063046A (ja) 印面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