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39847A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39847A
CN104339847A CN201410336482.8A CN201410336482A CN104339847A CN 104339847 A CN104339847 A CN 104339847A CN 201410336482 A CN201410336482 A CN 201410336482A CN 104339847 A CN104339847 A CN 1043398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printing medium
record head
record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3648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39847B (zh
Inventor
吉久靖彦
山田克己
城取洋
铃木胜仁
曾根原富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613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6991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614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6991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613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6991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614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03019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6143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6992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3398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398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398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398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9Detecting type of paper, e.g. by automatic reading of a code that is printed on a paper package or on a paper roll or by sensing the grade of translucency of the pap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00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 B41J13/0018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sheet input section of automatic paper handl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41J13/103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for the sheet feeding 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9/00Character- or line-spacing mechanisms
    • B41J19/14Character- or line-spacing mechanisms with means for effecting line or character spacing in either direction
    • B41J19/142Character- or line-spacing mechanisms with means for effecting line or character spacing in either direction with a reciprocating print head printing in both directions across the paper 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6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rinting on both faces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更简易的方法高精度地对一侧的面由透镜层构成的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透镜片(80)包括:透镜层(83),其是多个在作为第1方向的y方向上延伸的透镜(Gk)在作为与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即第2方向的x方向上并排地配置而成的;和墨水吸收层(86),其构成相对于由透镜层(83)构成的面相反侧的面,作为透镜层(83)的x方向上的一侧端面的边缘(81A)的厚度比作为另一侧端面的边缘(81B)的厚度薄。打印机(1)从作为基准侧的边缘(81A)向另一侧的边缘81B)进行记录。

Description

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该被记录介质的一侧的面为由多个透镜构成的透镜层,另一侧的面由能够利用记录头进行记录的记录层构成。
背景技术
在作为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中、特别是喷墨打印机中,有的能够选择双向记录模式与单向记录模式,该双向记录模式下在被记录介质与记录头相对地向预定方向移动的期间与向与所述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期间这两个期间都使墨水从记录头排出,该单向记录模式下仅在被记录介质与记录头相对地向预定方向移动的期间使墨水从记录头排出(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40536号公报
但是,一直以来已知利用双凸透镜能够获得例如如下这些各种视觉效应的介质:立体地观察到所记录的图像(3D效应)、或者通过改变观察角度而观察到不同的图像(改变效应)、或者通过逐渐稍稍改变观察角度而对图像给予运动(运动效应)等。
双凸透镜指的是多个半圆筒状的细长透镜要素排列而成的透镜的集合体,在通过其观察图像时,通过向观察者的左右眼分别给予不同的图像得到上述的各种视觉效应。而且,作为用于得到这样的视觉效应的图像的记录方法的一例,有对与双凸透镜的形成面相反侧的面由墨水吸收层构成的介质的上述墨水吸收层直接进行喷墨记录的方法。
在这里,包括双凸透镜的被记录介质,因其韧性强、挠度比通常的用纸低,所以在输送路径方面受在曲率大的输送路径中不能输送等制约。然而,若形成例如从装置的前方向背面侧或者从背面侧向前方直线状地在一方向上延伸的输送路径,则被记录介质的供给侧与排出侧不同,进行记录时的操纵性下降。
另外,包括双凸透镜的被记录介质,有时是从大开本的片剪断成所希望的尺寸而制成的。在该情况下,有时形成被记录介质边缘的透镜未被剪断成完全的半圆筒状而处于缺损状态。更具体地说,在剪断位置正好位于透镜要素与透镜要素之间的凹谷部时,形成边缘的透镜要素成为完全的半圆筒形。然而,在剪断位置位于透镜要素的途中的情况下,该切断位置上的透镜要素不会成为完全的半圆筒形。
因此,若以该不完全的半圆筒形的透镜要素的切断面为基准位置开始记录,则本来应记录于一个透镜要素的图像跨过相邻的其他透镜要素地被记录了,其结果不能良好地得到上述的各种视觉效应。
因此,希望通过简易的方法对包括双凸透镜的被记录介质更高精度地进行记录。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通过简易的方法高精度地对一侧的面由透镜层构成的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以及操纵性良好地对具有透镜的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另外还在于通过更简易的方法高精度地进行记录。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涉及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记录头,其对第1被记录介质以及第2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该第2被记录介质为片状且种类与该第1被记录介质不同、并具有多个在第1方向上延伸的透镜在作为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第2方向上并排地配置而成的透镜层;和控制单元,其控制所述记录头;所述控制单元在对所述第1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时选择双向记录模式和单向记录模式中的某一个;在所述双向记录模式下,在所述第1被记录介质与所述记录头相对地向预定方向移动的期间和向与所述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期间这两个期间都使所述记录头排出墨水;在所述单向记录模式下,仅在所述第1被记录介质与所述记录头相对地向预定方向移动的期间使所述记录头排出墨水;所述控制单元在对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时,选择仅在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与所述记录头相对地向预定方向移动的期间才使所述记录头排出墨水的单向记录模式;并且,在使所述记录头向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排出墨水以形成与所述多个透镜的各透镜相对应的图像时,控制所述记录头使得其在所述被记录介质上从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一侧的边缘所设定的基准侧向另一侧的边缘进行记录。
根据本技术方案,记录装置的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记录头,使得其在被记录介质上从在第2方向上的一侧的边缘所设定的基准侧向另一侧的边缘进行记录,所以能够不进行复杂的控制地、简易地高精度地对各透镜记录应记录的图像。
另外,对于被记录介质上与输送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的两边缘,在将一侧的边缘形成得比另一侧的边缘精度高的情况下,该高精度形成的边缘侧成为基准侧。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包括:排出部,其将被进行了记录的所述第1被记录介质排出;和载置部,其隔着由所述记录头确定的记录区域设置于离所述排出部远的一侧,并载置记录开始前的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从所述载置部向所述记录区域被输送、进行记录并向所述排出部被排出。
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包括:排出部,其将所述第1被记录介质排出;和载置部,其相对于由所述记录头确定的记录区域设置于所述第1排出部的同侧,并载置记录开始前的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从所述载置部向所述记录区域被输送、进行记录,并向第2排出部被排出,所述第2排出部隔着所述记录区域设置于离所述第1排出部远的一侧。
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排出部,其将被进行了记录的所述第1被记录介质排出;和载置部,其隔着由所述记录头确定的记录区域设置于离所述第1排出部远的一侧,并载置记录开始前的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从所述载置部向所述记录区域被输送以进行记录,向隔着所述记录区域设置于离所述第1排出部远的一侧的第2排出部被排出。
根据本技术方案,在对具有透镜的第2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时,供给侧(设置有上述载置部的一侧)与排出侧(设置有上述第2排出部的一侧)为同一侧,所以能够操纵性良好地对具有透镜的第2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
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包括:排出部,其将被进行了记录的所述第1被记录介质排出;和载置部,其相对于由所述记录头确定的记录区域设置于所述排出部同侧,并载置记录开始前的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从所述载置部向所述记录区域被输送以进行记录、向所述载置部被排出。
根据本技术方案,在对具有透镜的第2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时,供给侧(设置有上述载置部的一侧)与排出侧(设置有上述第2排出部的一侧)为同一侧,所以能够操纵性良好地对具有透镜的第2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
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根据第1到第5技术方案中的任一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中,形成所述基准侧的边缘的透镜的所述第2方向上的宽度,与相邻于形成该边缘的透镜的透镜的所述第2方向上的宽度相当。
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根据第6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方向为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
另外,本发明的第8技术方案,根据第7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头一边在所述第2方向上移动一边进行记录。
本发明的第9技术方案,根据第7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方向为与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
本发明的第10技术方案,根据第9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头被固定设置,在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被输送的过程中进行记录。
本发明的第11技术方案,根据第8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头具有沿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配置有排出预定色材的多个液体排出孔而成的喷嘴列。
本发明的第12技术方案,根据第10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头具有沿与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配置有排出预定色材的多个液体排出孔而成的喷嘴列。
本发明的第13技术方案,根据第7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单元,其识别被设为所述基准的边缘,并检测在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所形成的识别标记;所述控制单元,基于由所述检测单元进行的所述识别标记的检测,控制所述记录头使得其从所述基准侧向另一侧的边缘进行记录。
根据本技术方案,在第2被记录介质上形成有识别标记,记录装置基于该识别标记的检测而从所述基准侧向另一侧的边缘进行记录,所以不管将第2被记录介质送入记录装置内时所述基准侧为什么样的朝向,都能够可靠地从所述基准侧开始记录。
本发明的第14技术方案,根据第13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标记是将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的一个角部切掉后的缺口。
根据本技术方案,所述识别标记是将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的一个角部切掉的缺口,所以能够简易且低成本地形成所述识别标记。
本发明的第15技术方案,根据第14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单元,其识别被设为所述基准的边缘,并检测在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所形成的识别标记;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显示部显示基于所述识别标记的检测的内容。
根据本技术方案,在第2被记录介质上形成有识别标记,记录装置使所述显示部显示基于该识别标记的检测所得到的内容,所以督促用户采取必要的处理,因此能够进行准确的记录。
本发明的第16技术方案,根据第7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保持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的托盘构成为能够输送;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在被保持于所述托盘的状态下由所述记录头进行记录。
根据本技术方案,将保持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的托盘构成为能够输送,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在由所述托盘保持的状态下由所述记录头进行记录,所以即使在所述被记录介质的尺寸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记录装置内的输送路径上稳定地输送。
本发明的第17技术方案,根据第7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从所述记录头向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的两端部区域被排出的液体的粒径比向所述两端部区域之间的区域被排出的液体的粒径大。
在进行在第2被记录介质的端部无空白地进行记录的所谓无边记录的情况下,被舍弃喷射到了从第2被记录介质的端部偏离的区域的液体的一部成为雾而漂浮,恐会附着到第2被记录介质上造成污损或者附着于装置的构成要素而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在本技术方案中,使向第2被记录介质的两端部区域被排出的液体的粒径比向所述两端部区域之间的区域被排出的液体的粒径大。由此,被舍弃喷射从第2被记录介质的端部偏离的区域的液体变得容易下落,能够抑制液体成为雾而悬浮。
附图说明
图1(A)是从透镜层侧观察作为本发明涉及的被记录介质的一例的透镜片的俯视图,(B)是从墨水吸收层侧观察透镜片的俯视图。
图2是用x-z平面将透镜片切断所见的剖视图。
图3是用x-z平面将透镜片的x方向上的一侧端面切断所见的剖视图。
图4(A)、(B)、(C)是表示在透镜片上粘贴标签片的工序的图。
图5是表示在透镜片上进行记录的打印机的要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6-1是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6-2是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6-3是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表示打印机的控制部结构的框图。
图8-1是表示打印机中的介质输送路径的侧剖视图。
图8-2是表示打印机中的介质输送路径的侧剖视图。
图8-3是表示打印机中的介质输送路径的侧剖视图。
图9-1是表示打印机中的介质输送路径的侧剖视图。
图9-2是表示打印机中的介质输送路径的侧剖视图。
图9-3是表示打印机中的介质输送路径的侧剖视图。
图9-4是表示打印机中的介质输送路径的侧剖视图。
图10是表示透镜片记录时的控制内容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透镜片、记录头、PW传感器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对透镜片排出的墨滴的大小的图。
图13是表示载置透镜片的托盘的俯视图。
图14(A)、(B)是表示支撑部件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
图15(A)、(B)是表示支撑部件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
图16-1(A)、(B)是表示记录头的不同实施方式的图。
图16-2(A)、(B)是表示记录头的不同实施方式的图。
图17-1是表示介质输送路径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
图17-2是表示介质输送路径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
图18-1是表示介质输送路径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
图18-2是表示介质输送路径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
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透镜片的冲切工序中的对位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喷墨打印机,2:框体,2a:前表面,2b:上表面,2c:背面,
2d:排纸口,2e:开口部,2f:开口,3:操作部,3a:操作按钮类,
3b:显示部,4:托盘,4a,4b:边缘导向部,5:托盘,7:滑架,
8A~8D:墨盒,9:喷墨记录头,10:CR马达,11:驱动带轮,
12:从动带轮,13:无接头带,14:盖,15:滑架导向轴,
18:纸盒,20:供给辊,21:支撑部件,21a,21b:肋,
22:第1驱动辊,23:第1从动辊,24:第2驱动辊,
25:第2从动辊,27:PW传感器,27a:发光部,27b:受光部,
28:线位移传感器,29:线性编码器,30:控制部,31:ASIC,
32:RAM,33:ROM,34:EEPROM,35:CPU,36:IF,
37:CR控制部,38:PF控制部,39:PF马达驱动器,
40:CR马达驱动器,41:喷头驱动器,42:PF马达,
43:旋转编码器,80:透镜片,81A:边缘(基准侧),
81B:边缘,82A:边缘,82B:边缘,83:透镜层,84:粘接层,
85:基体层,86:吸收层,87:缺口部,90:标签片,91:基材,
92:剥离片,93:剥离片,95:托盘,95a:上表面,95b:凹部,
95c:缺口部,100:外部计算机,P:记录用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在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这些变形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以此为前提下面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A)是从透镜层83侧观察作为本发明涉及的被记录介质的一例的透镜片80的俯视图,图1(B)是从墨水吸收层86侧观察透镜片80的俯视图,图2是用x-z平面切断透镜片80所见的剖视图,图3是用x-z平面切断透镜片80的x方向上的一侧端面所见的剖视图,图4(A)、(B)、(C)是表示在透镜片80上粘贴标签片90的工序的图。
图5是表示作为在透镜片80上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的一例的喷墨打印机(下面称为“打印机”)1的要部结构的立体图,图6-1,图6-2、图6-3是打印机1的外观立体图,图7是表示打印机1的控制部30的结构的框图,图8-1、图8-2、图8-3、图9-1、图9-2、图9-3以及图9-4是表示打印机1中的介质输送路径的侧剖视图。另外,图10是表示向透镜片80进行记录时的控制内容的流程图,图11是表示透镜片80、记录头9、PW传感器27的位置关系的图。
另外,各图所示的x-y-z正交坐标系中,x方向以及y方向为水平方向,其中x方向为记录时的介质宽度方向(与用纸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另外也是打印机1的装置左右方向。另外,y方向为介质输送方向,另外也是打印机1的装置进深方向。进而,z方向为重力方向,也是打印机1的装置高度方向。图1~图3的x-y-z坐标系与在打印机1内输送透镜片80时的、该透镜片80的朝向相对应。另外,x方向为本发明的“第2方向”的一例,y方向为“第1方向”的一例。
以下,开始一边参照图1~图4一边对本发明的被记录介质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透镜片80进行详细说明,接下来,一边参照图5及其以后的图,一边对作为对透镜片80进行喷墨记录的记录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1的结构以及由打印机1进行的向透镜片80的记录进行说明。
1.透镜片
透镜片80包括:作为双凸透镜的透镜层83,其是在x方向上配置有多个断面为半圆筒状并且在y方向上延伸的透镜Gk(k为1到n的整数)而成的;和作为记录层的墨水吸收层86,其构成相对于由透镜层83构成的面相反侧的面。
透镜片80作为整体呈矩形,作为一例形成为明信片尺寸。另外,在图1~图4中,用符号81A表示x方向的一侧边缘,用符号81B表示另一侧边缘。另外,用符号82A表示y方向的一侧边缘,用符号82B表示另一侧边缘,区别开构成四边的各边(边缘)。
在图2中在透镜层83与墨水吸收层86之间,作为中间层,从透镜层83向墨水吸收层86按顺序设有粘接层84与基体层85,这些层通过贴合(层叠)精密地控制整体的厚度而层叠。层叠方式容易管理整体的厚度,并且与从滚筒抽出片并在其上形成墨水吸收层的方式相比,不依存于透镜层83的厚度,即使在透镜层83厚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各层层叠。
对墨水吸收层86排出的、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滴,附着于墨水吸收层86并浸透其中,在与基体层85的边界被定影、形成图像。
图3的(1)~(8)为由后述的打印机1排出墨水而形成的图像的一例,对一个透镜Gk形成(1)~(8)的不同图像。通过这样对一个透镜Gk形成多个不同的图像,从而在从透镜层83侧观看时向右眼与左眼之间给予视差,产生3D效应和/或运动效应等预定的视觉效应。
在这里,对墨水吸收层86排出的墨水,如上所述在墨水吸收层86与基体层85的边界附近定影。为了从透镜层83一侧看到它,透镜层83、粘接层84、基体层85都是透明的并为大致相同的折射率。
在图3中符号r为透镜Gk的曲率半径,f为焦距。焦距f通过以下的算式(A)给出。
1/f=[n-1]×[(1/r)×(1/R)]····(A)
在这里,n为透镜Gk的折射率,R为透镜Gk的后面侧(墨水吸收层86侧)的曲率半径。
在本实施例中R为无限大,所以算式(A)能够变形为以下(A)’那样。
f=r/(n-1)····(A)’
在图3中符号h4相当于将透镜层83、粘接层84、基体层85合起来的厚度。符号h3为透镜片80的整体厚度。在本实施例中厚度h4相当于焦距f。即,将焦点位置设定于基体层85与墨水吸收层86之间,所以能够从透镜层83一侧良好地看到从墨水吸收层86一侧排出墨水而形成的图像。
透镜层83只要具备双凸透镜的功能,就不限定材质,能够使用树脂、例如PET、PETG、APET、PP、PS、PVC、丙烯、UV硬化树脂等。
墨水吸收层86只要为能够吸收·定影墨水的组成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丙烯系、聚氨酯系等吸水性的树脂。
基体层85只要对透镜片80整体给予适度的刚性(韧性)并且透光率高即可,对材质没有限定,能够使用树脂、例如PET、PETG、APET、PP、PS、PVC、丙烯等。
粘接层84只要能够将基体层85与透镜层83良好地粘接并且透光率高即可,对材质没有限定,在本实施例中使用高透明性的双面胶带。双面胶带可以有基材也可以没有基材,能够使用例如仅由丙烯系粘着材制成的双面胶带。
另外,在墨水吸收层86的表面也可以设置有透墨层。即,也可以构成为,利于喷墨记录方法排出的墨滴附着于透墨层,并浸透其中而到达墨水吸收层86。
该透墨层只要具有向墨水吸收层86引导墨滴的功能即可,对其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优选具有非吸水性的多孔结构的材料。
另外,通过将墨水吸收层86和上述透墨层中的某一方或者双方设为非透明的,能够成为背景为白色的被记录介质。
作为各层的具体的实施例,透镜间距(图2、图3的尺寸W1)为60lpi(lensper inch)。另外,透镜层83的厚度为0.43mm,折射率为0.1575。另外,粘接层84的厚度为0.25mm。另外,基体层85的厚度为0.10mm。另外,墨水吸收层86的厚度为0.025mm。
另外,以上说明了的构成透镜片80的层、材质、厚度、折射率、透镜Gk的形状、间距等为一例,本发明当然并不限定于此。
接下来,透镜片80形成为x方向的一侧边缘81A与另一侧边缘81B不对称。具体地说,边缘81B的一部分被切掉了(用符号87表示的部分),由此,边缘81A与边缘81B形成为不对称的形态。该缺口部87成为记号(识别标记),在由后面说明的打印机1进行记录时,在使一侧端面即应成为基准的端面与(在本实施例中为边缘81A)与正确的方向一致时,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该操作,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得到良好的记录结果。
另外,缺口部87作为一例以相对于x方向以及y方向形成45°的角度的方式,形成为所谓“C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为“R面状”,能够采用其他的各种方式。即,只要用户能够识别出作为基准的边缘81A为哪一侧即可,可以是任意形状、位置、大小。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4(A)~(C)一边对标签片90进行说明。标签片90为了保护保护透镜片80的记录面即墨水吸收层86而粘贴于墨水吸收层86。
更详细地说,标签片90在基材91的一侧的面上具有粘接层,成为在该粘接层上粘贴有剥离片92、93的状态(图4(A))。
剥离片92形成为长度比剥离片93短,在将标签片90粘贴于透镜片80的情况下,首先将长度较短的剥离片92剥离而使粘接层露出。接下来,使露出的粘接层与透镜片80的墨水吸收层86相对,在不紧贴而是轻轻重叠的状态下将下部的边缘82A接触桌子等平坦的面,即以边缘82A为基准使标签片90相对于透镜片80位置对合(图4(B))。
接下来,用手指夹住通过将剥离片92剥离而露出了粘接层的区域,在图4(B)中使标签片90与透镜片80的上部区域粘接而将两者的位置固定。接下来,在图4(B)中将下侧的剥离片93剥离而使剩下的粘接层露出,与已经贴合了的上部区域同样地用手指夹住,将标签片90相对于透镜片80完全贴合。
通过如以上那样将标签片90粘贴于透镜片80,能够不错位地容易地将标签片90粘贴于透镜片80。
另外,标签片90的4个角部都未被切掉,标签片90的长度L2形成得比透镜片80的长度L1短且标签片90的宽度M2形成得比透镜片80的宽度M1短,使得贴合于透镜片80时标签片90的角部不从透镜片80的缺口部87突出。
接下来,对透镜片80的x方向一侧的边缘81A与另一侧的边缘81B进行说明。透镜片80的x方向一侧的边缘81A处的透镜层83的厚度在图2中用符号h1表示,另外形成该边缘81A的透镜G1的宽度用符号w1表示。同样地,另一侧的边缘81B处的透镜层83的厚度在图2中用符号h2表示,另外形成该边缘81B的透镜Gn的宽度用符号w2表示。
对形成(剪断、冲切)透镜片80的剪断装置的整体,图示省略,但在图19中示出了将透镜片80从透镜片P0(尺寸比透镜片80大且成为透镜片80的原料的片)上冲切下来时的冲模200。本实施例涉及的透镜片80为矩形,所以冲模200也为按照其形状的矩形,并由4个刀片构成以形成(冲切)透镜片80的四边。符号201与202是构成上述4个刀片中的互相相对的2个刀片。其他2个刀片在图19中图示省略。
在图19中,用符号g1~gr表示各透镜,并示出了冲切后的透镜片80由g3~gr-2的透镜构成的情况。即,图19的透镜g3为图2的透镜G1,图19的透镜gr-2为图2的透镜Gn。
如图19所示,冲切工序中,在图19的x方向上将刀片201对位于相邻的透镜g2与透镜g3之间,然后冲切。
即,在本发明中精密地管理使得剪断刀片(在图19中为刀片201)进入到正好与互相相邻的透镜Gk的凹谷部一致的位置,进行了剪断时的剪断面成为图2的边缘81A。在图2中另一侧的边缘81B为未严密地管理剪断位置(未进行剪断刀片的对位)就剪断时的切断面。
因此,边缘81A处的透镜层83的厚度h1比边缘81B处的透镜层83的厚度h2薄。另外,除透镜层83外其他各层的厚度均匀,所以边缘81A整体的厚度变得比边缘81B整体的厚度薄。
另外,形成边缘81A的透镜G1的宽度w1比形成另一侧的边缘81B的透镜Gn的宽度w2宽,透镜G1的宽度w1和与该透镜G1相邻的透镜G2的宽度(w1)相当。另外,端部以外的其他透镜Gk的宽度为w1。
即,只要精密地管理形成一侧的边缘81A时的剪断位置便足够,不需要严密地管理形成另一侧的边缘81B时的剪断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剪断装置的复杂化与成本上升,进而能够防止透镜片80的成本上升。
而且,对于该透镜片80,如果将精密地切断而形成的边缘81A设为基准进行记录,则能够防止应记录于一个透镜Gk的图像跨过相邻的其他透镜而记录。即,在图3的例子中能够将(1)~(8)的图像全都正确地纳于透镜G1,能够得到良好的视觉效应。
另外,对于向透镜片80的喷墨记录,后面详细说明。
如以上说明,透镜片80包括透镜层83和墨水吸收层86,该透镜层83是多个在作为第1方向的y方向上延伸的透镜Gk在与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即作为第2方向的x方向上并排地配置而成的,该墨水吸收层86构成相对于由透镜层83构成的面相反侧的面,形成作为透镜层83的x方向上的一侧端面的边缘81A的透镜(G1)的宽度和与形成该一侧端面的透镜(G1)相邻的透镜(G2)的宽度(W1)相当。
换而言之,作为一侧端面的边缘81A的厚度比作为另一侧端面的边缘81B的厚度薄。再换而言之,形成边缘81A的透镜G1的宽度W1比形成边缘81B的透镜Gn的宽度W2宽。
另外,所谓“形成边缘81A的透镜G1的宽度与相邻的透镜G2的宽度相当”,不仅意味着透镜G1的宽度与透镜G2的宽度必须完全相同,也包含些许尺寸误差,意味着透镜G1的宽度与透镜G2的宽度大致相同。
通过以上内容,在形成透镜片80时,只要精密地管理形成一侧的边缘81A时的剪断位置即可,不需要严密地管理形成另一侧的边缘81B时的剪断位置,能够防止透镜片80的大幅度的成本上升。
另外,作为能够任意地附加于上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透镜片80的特征,将透镜片80形成为整体为矩形并且x方向或者y方向的一侧边缘与另一侧边缘为非对称的形态。即,为了识别成为基准的边缘81A,在上述实施例中形成有缺口部87,形成为边缘81A与边缘81B呈非对称的形态。
由此,在在透镜片80上进行记录时(将透镜片80防止于托盘4时)在使应成为基准的边缘81A与正确的方向一致时,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该操作,够更可靠地得到良好的记录结果。
另外,在透镜层83与墨水吸收层86之间能够设置使层彼此粘接的粘接层84。
另外,在粘接层84与墨水吸收层86之间能够设置基体层85。
另外,与来自透镜层83侧的入射光相对的焦距f,能够形成为与将透镜层83、粘接层84、基体层85合起来的厚度h4相当。由此,能够从透镜层83一侧良好地看到从墨水吸收层86一侧排出墨水而形成的图像。
2.打印机结构以及向透镜片的记录
以下,一边也参照图5及其以后的附图一边对打印机1的结构以及向透镜片80的记录进行详细说明。
打印机结构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打印机1对多个种类的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在本实施例中,对不具有上述的透镜的作为“第1被记录介质”的普通纸和/或专用纸等单张纸和作为“第2被记录介质”的透镜片80进行记录。另外,以下将上述“第1被记录介质”适当地称为“用纸P”。另外,在没必要特别区别开透镜片80与用纸P的情况下,将它们适当地总称为“介质”。
在图5中符号9表示对介质排出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的喷墨记录头(以下称为“记录头”)。记录头9被设置于滑架7的底部,滑架7一边由在x方向上延伸的滑架导向轴15导向一边在x方向上往复运动。
滑架7装拆自如地包括墨盒8A、8B、8C、8D,从各墨盒8A~8D向记录头9供给墨水。墨盒8A~8D与不同颜色的墨水、例如品红色、青绿色、黄色、黑色的各种颜色相对应。
符号10为成为滑架7的驱动源的马达(以下称为“CR马达”),符号11表示安装于CR马达10的驱动轴的驱动带轮。
符号12表示能够从动旋转的从动带轮,在驱动带轮11以及从动带轮12上挂绕有无接头带13。滑架7被固定于无接头带13的一部分,通过以上设置,若CR马达10的驱动轴旋转则无接头带13工作,滑架7在x方向上移动。
符号14为盖,滑架7移动到盖14的上部,盖14盖住记录头9,防止排出墨水的喷嘴开口(未图示)干燥,或者进行从喷嘴开口吸引墨水等的维修。另外,在打印机1中在滑架7的往复运动区域中设有盖14一侧(x-侧)为起始位置侧。
符号28为线位移传感器,后面对其进行说明。
接下来,如图6-1、图6-2以及图6-3所示,打印机1由框体2构成装置外观。符号2a表示构成框体2的周围的面中的前表面(以下称为“装置前表面”),符号2b表示上表面(以下称为“装置上表面”),符号2c表示背面(以下称为“装置背面”)。
在装置上表面2b上,在在装置进深方向上靠近装置前表面2a且从装置跟前侧观察为右侧的位置,设有操作部3。操作部3包括操作按钮类3a和显示部3b,该操作按钮类3a包括电源按钮和/或各种印刷设定按钮等,该显示部3b显示设定内容和/或装置状态等各种内容。
在装置前表面形成有作为“排出部”的排纸口2d,从该排纸口2d排出进行了记录的用纸P。在装置背面2c形成有开口部2e,经由该开口部2e供给透镜片80。在图6-1、图8-1、图9-1中箭头A为从装置背面2c朝向装置前表面2a的方向(第1方向)。符号5表示接受进行了记录而向A方向排出的用纸P或者透镜片80的托盘。
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在装置前表面形成有作为“第1排出部”的排纸口2d,从该排纸口2d排出进行了记录的用纸P。在装置背面2c形成有作为“第2排出部”的透镜片排出口2e,从该透镜片排出口2e排出进行了记录的透镜片80。在图6-2、图8-2、图9-2中箭头A为从装置背面2c朝向装置前表面2a的方向(第1方向),箭头B为其相反方向、即从装置前表面2a朝向装置背面2c的方向。
进而,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在装置前表面形成有作为“第1排出部”的排纸口2d,从该排纸口2d排出进行了记录的用纸P。在装置背面2c形成有作为“第2排出部”的开口部2e,经由该开口部2e供给以及排出透镜片80。在图6-3、图8-1、图9-3中箭头A表示从装置背面2c朝向装置前表面2a的方向,箭头B为其相反方向、即从装置前表面2a朝向装置背面2c的方向。符号5表示接受进行了记录而向A方向排出的用纸P的托盘。
进而,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在装置前表面形成有作为“排出部”的排纸口2d,从该排纸口2d排出进行了记录的用纸P以及透镜片80。在装置背面2c未形成开口部。在图6-2、图8-3、图9-4中箭头A为从装置背面2c朝向装置前表面2a的方向,箭头B为其相反方向、即从装置前表面2a朝向装置背面2c的方向。
符号4是作为载置记录开始前的透镜片80的“载置部”而起作用的托盘。托盘4在本实施例中为水平设置的托盘。在托盘4上在x方向上隔着预定间隔设有边缘导向部4a、4b。
在本实施例中,介质以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被供给以及输送。边缘导向部4a、4b被设置成,与介质尺寸匹配并在介质宽度方向(x方向)上同步滑动。另外,后述的输送介质的各辊类被配置成以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而左右对称,辊载荷相对于介质的宽度方向中心左右均等地分配,由此可谋求防止偏斜。
接下来,在本实施例中,用纸P从后述的纸盒18被供给、进行记录,在A方向上向托盘5排出并由托盘5支撑。托盘5在本实施例中为水平设置的托盘。透镜片80从装置背面2c侧的托盘4在A方向上送出、进行记录,在A方向上向设置于装置前表面2a侧的托盘5排出、由托盘5支撑(符号80’)。
另外,设置于托盘4的边缘导向部4a、4b在本实施例中专门对记录前的透镜片80的边缘进行导向,但也可以将挠度低的(难以挠曲的)厚用纸P等与透镜片80同样地、从装置背面2c侧的托盘4在A方向上送出进行记录并在A方向上向装置前表面2a侧的托盘5排出。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8-1以及图9-1一边对打印机1的介质输送路径进行说明。在装置底部设有收纳用纸P的纸盒18。供给辊20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被收纳于纸盒18的用纸P进退,通过供给辊20的旋转将用纸P向装置背面侧方向送出并使其弯曲翻转,到达构成介质输送单元的第1驱动辊22与第1从动辊23。在图8-1中虚线Pt表示用纸P的输送轨迹。
用纸P由被驱动而旋转的第1驱动辊22与从动旋转的第1从动辊23夹持,被输送到与记录头9相对的位置(记录区域)。符号21为支撑介质的支撑部件。另外,符号21a为形成于支撑部件21并支撑介质的肋。肋21a在y方向上延伸,并且在x方向上隔着适当间隔设有多个。
相对于记录头9在装置前表面2a侧,设有向托盘4输送进行了记录的用纸P的、构成介质输送单元的第2驱动辊24与第2从动辊25。用纸P由被驱动而旋转的第2驱动辊24与从动旋转的第2从动辊25夹持,在A方向上向托盘5排出。
另一方面,如图9-1所示那样,透镜片80由第1驱动辊22与从动旋转的第1从动辊23夹持地从托盘4输送到与记录头9相对的位置,进行记录。然后,由第2驱动辊24与第2从动辊25夹持,如符号80’所示那样在A方向上向托盘5排出。
如上所述,在打印机1中,透镜片80从作为载置部的托盘4被输送到与记录头9相对的区域(记录区域)、进行记录并向托盘5排出。另外,进行记录时的透镜片80的输送方向既可以为图9-1的A方向也可以为其相反方向。
在进行记录时的透镜片80的输送方向为A方向的情况下,在对透镜片80的前端进行记录时,透镜片80不由第2驱动辊24与第2从动辊25夹持而由第1驱动辊22与第1从动辊23夹持。然后,在对透镜片80的后端进行记录时,透镜片80不由第1驱动辊22与第1从动辊23夹持而由第2驱动辊24与第2从动辊25夹持。
另外,在进行记录时透镜片80的输送方向为A方向的情况下,在透镜片80的后端从第1驱动辊22与第1从动辊23之间脱离时,有时片后端会被从两辊间挤出、因此产生输送量暂时增大的现象(甩开)、记录品质下降。然而,透镜片80的透镜Gk的延伸方向与片输送方向平行,所以即使发生上述踢飞,对图3的各图像(1)~(8)相对于各透镜Gk的定位也没有影响,可得到良好的记录结果。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7一边对作为进行各种控制的控制单元的控制部30以及其周边结构进行说明。在滑架7的背面侧,设有构成检测滑架速度的单元的线性传感器29。线性传感器29包括发光部(未图示)与受光部(未图示),并被设置成由发光部与受光部夹入着沿x方向延伸的线位移传感器28(也参照图5)。伴随滑架7的移动,线性传感器29向控制部30发送伴随通过在线位移传感器28形成的多个槽而产生的矩形波信号,由此,控制部30能够检测滑架7的x方向上的位置以及速度。
接下来,通过PF马达42驱动上述的第1驱动辊22、第2驱动辊24、供给辊20。其中,在由PF马达42驱动而旋转的驱动对象、即上述辊或者对上述辊传递动力的齿轮和/或带轮等中的至少一个,设有构成旋转检测单元的、圆盘状旋转位移传感器(未图示),旋转编码器43读取该旋转位移传感器进行。另外,符号39为控制PF马达42的PF马达驱动器。
伴随着PF马达42的旋转,旋转编码器43向控制部30发送伴随通过在旋转位移传感器形成的多个槽而产生的矩形波信号,由此,控制部30能够检测由PF马达42驱动的各种驱动对象的旋转量以及旋转速度。
在滑架7的下表面即能够与介质相对的面上,设有作为检测介质的单元的PW传感器27。PW传感器27包括:如图7的放大图所示那样对介质发光的发光部27a;和接受来自介质的反射光的受光部27b。
PW传感器27与支撑部件21相对,支撑部件21的上表面的反射率与介质不同,所以若表示受光部27b的受光强度的信号被向控制部30送出,则控制部30能够检测介质的有无、介质的边缘(y方向边缘、x方向边缘)位置、介质表面的反射率等。
接下来,在控制部30的系统总线上连接有RAM32、ROM33、ASIC31、CPU35、EEPROM(非易失性存储器)34。经由ASIC31对CPU35输入来自于旋转编码器43、线性编码器29、操作部3等的输出信号。CPU35基于各传感器和/或开关类的输出信号等,进行用于执行打印机1的记录控制的运算处理和/或其他必要的运算处理。
在ROM33中存储有CPU35控制打印机1所需要的记录控制程序(固件)等,记录控制程序的处理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等存储于EEPROM34。RAM32作为CPU35的作业区域和/或记录数据等的暂时存储区域使用。
ASIC31具有用于进行作为DC马达的PF马达42以及CR马达10的旋转控制以及记录头9的驱动控制的控制电路。其中,符号37为进行CR马达10的旋转控制的CR控制部,CR控制部37基于从线性编码器29输出的脉冲信号(脉冲周期)来运算当前滑架7的速度,并且每隔微小的时间(控制步骤。也称为PID控制周期)就对CR马达10的驱动进行PID控制(反馈控制)以使得该速度变为沿预先确定的速度曲线。另外,符号40为控制CR马达10的CR马达驱动器。
PF控制部38也同样地,基于从旋转编码器43输出的脉冲信号(脉冲周期)来运算当前各驱动对象的旋转速度(与旋转量成比例的值),并且对PF马达42的驱动进行PID控制(反馈控制)以使得该速度变为沿着预先确定的速度曲线。
另外,ASIC31基于从CPU35送出的记录数据等来运算生成记录头9的控制信号并将其向喷头驱动器41送出以驱动控制记录头9。而且,ASIC31具有实现与作为信息处理装置的外部计算机100等的信息传送的IF36。
透镜片记录时的控制
以上为打印机1的结构,接下来一边参照图10以及其他图,一边对在透镜片80上进行记录时的控制进行说明。
若在透镜片80被载置于托盘4,片前端以预定量被插入第1驱动辊22与第1从动辊23之间的状态下,通过用户操作而指令记录的执行,则透镜片80被输送到与记录头9相对的位置。
接下来,通过PW传感器27以在整个宽度方向(x方向)上横截透镜片80的方式进行对其进行传感检测(步骤S101)。通过该传感检测,首先利用来自于透镜片80的反射光判断与记录头9相对的上表面是否为墨水吸收层86。其结果,在上表面不是墨水吸收层86的情况下(在步骤S102中否),向显示部3b输出警告显示(步骤S109),督促用户将透镜片80的正反翻转。另外,透镜层83的反射光强度比墨水吸收层86高。
接下来,在能够判断为在透镜片80中与记录头9相对的上表面为墨水吸收层86的情况下(在步骤S102中是),判断通过传感检测所得到的纸宽度是否正确(步骤S103)。即,判断透镜片80的放置朝向是纵向还是横向,与表示本次的印刷内容的驱动器信息相对照来判断其放置朝向是否正确。其结果,在能够判断为透镜片80没有按正确朝向放置的情况下(在步骤S103中否),向显示部3b输出警告显示(步骤S109),督促用户正确地放置透镜片80。
另外,透镜片80,除如图1所示那样透镜Gk沿片的纵向(长度较长的方向)延伸的片外,还有透镜Gk沿片的横向(长度较短的方向)延伸的类型的片。在任何一种情况下,片输送方向与透镜延伸方向都平行,所以在后者的类型的情况下,与图1所示的透镜片80不同,用纸放置的朝向不同。因此,通过步骤S103进行的片放置朝向的检测,不仅能够防止相同片上的放置朝向的错误,也能够防止片种类错误。
在能够判断为透镜片80按正确的朝向放置的情况下(在步骤S103中是),进行缺口部87的检测(步骤S104)。该缺口部87的检测是通过例如沿y方向依次对边缘81A、81B的边缘位置进行传感检测而进行的。
在这里,在本实施例中透镜片80的适当的放置朝向为如图6-1、图6-2以及图6-3所示边缘81A(成为基准的边缘)位于滑架7的起始位置侧、形成有缺口部87的边缘81B位于其相反侧的朝向。
在对缺口部87进行检测,其结果,在缺口部87位于起始位置侧的情况下、即能够判断为透镜片80未按正确的朝向放置的情况下(在步骤S105中否),向显示部3b输出警告显示(步骤S109),督促用户正确地放置透镜片80。在缺口部87位于与起始位置相反侧的情况下、即能够判断为透镜片80按正确的朝向放置的情况下(在步骤S105中是),进行透镜片80的倾斜检测(步骤S106)。
透镜片80的倾斜检测中,通过对透镜片80的边缘81A~81D中的至少一个边缘检测沿边缘方向的至少2个点的边缘位置,能够计算出x-y平面内的透镜片80的倾斜。另外,当在步骤S104的缺口部传感检测中已经检测到2个点以上的预定边缘的边缘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该边缘位置来计算透镜片80的倾斜。
在透镜片80的倾斜超过预先确定的允许值的情况下(在步骤S107中否),向显示部3b输出警告显示(步骤S109),督促用户重新放置透镜片80。在透镜片80的倾斜为预先确定的允许值以下的情况下(在步骤S107中是),执行向透镜片80的记录(步骤S108)。向透镜片80的记录,以交替地执行伴随滑架7的移动工作而从记录头9排出墨水和透镜片80的预定量的输送工作的方式进行。
另外,当在步骤S109的警告显示后通过用户操作输出了重试指令的情况下(在步骤S110中是),再度从步骤S101开始进行处理。
在没有输出重试指令的情况下(印刷中止处理的情况下),将处理结束(在步骤S110中否)。
以上为对于透镜片80的记录工作流程的一例,下面对记录工作中的本发明的特征进行说明。
首先,控制部30基本上能够执行双向记录模式和单向记录模式,在该双向记录模式下,在介质与记录头9相对地向预定方向移动的期间与向与上述预定方向反方向移动的期间这两个期间都使记录头9排出墨水,在该单向记录模式下,仅在介质与记录头9相对地向预定方向移动的期间使记录头9排出墨水。在将普通纸和/或专用纸等、不具有透镜的用纸P设为介质的情况下,能够选择上述2种记录模式,基于印刷画质、印刷速度等驱动器信息,在每个印刷工作中选择各记录模式。
相对与此,在对透镜片80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仅可选择单向记录模式。
另外,在将普通纸和/或专用纸等、不具有透镜的用纸P设为介质的情况下的、双向记录模式以及单向记录模式中的上述“预定方向”,可以为从滑架7的起始位置侧朝向其相反方向的移动方向,也可以是其反方向。
对于将透镜片80设为介质的情况下的、单向记录模式中的上述“预定方向”,基本上也可以是从滑架7的起始位置侧朝向其相反方向的移动方向,也可以是其反方向,但对透镜片80,其移动方向如下这样受限制。
即,本发明涉及的打印机1的控制部30,在使记录头9排出墨水以形成与多个透镜Gk的各透镜相对应的图像时,控制记录头9以使得从在作为与输送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的x方向上的一侧边缘所设定的基准侧向另一侧的边缘进行记录。
在图3以及图11中Sk(k为1以上的整数)表示由记录头9进行的墨水排出时的行程(扫描)与其方向。如图所示,控制部30以被精密地切断而形成的边缘81A为基准进行记录。
即,行程Sk都是从作为基准侧的边缘81A向另一侧的边缘81B进行的,在图3的例子中按照从图像(1)到(8)的顺序形成。在滑架7从另一侧的边缘81B向基准侧的边缘81A移动时,不进行墨水的排出。
即,在本实施例中“仅在介质与记录头9相对地向预定方向移动的期间使记录头9排出墨水的单向记录模式”中的“预定方向”,是记录头9从基准侧的边缘81A向另一侧的边缘81B移动的方向。
如上所述,边缘81A是在透镜Gk的凹谷部位置高精度地切断而形成的边缘,因此,通过以边缘81A为基准进行记录,能够防止应记录于一个透镜Gk的图像(1)~(8)跨过相邻的其他透镜而记录,能够得到良好的视觉效应。
另外,通过从作为基准侧的边缘81A向另一侧的边缘81B进行记录,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记录,所以,不用进行复杂的控制就能够简易且高精度地对各透镜记录应记录的图像。
另外,控制部30在行程Sk之前进行行程Rk(k为1以上的整数)。即在记录工作开始时,记录头以及PW传感器分别在图11中位于符号9’、27’所示的位置(相对于成为基准的边缘81A为相反侧),在记录头以及PW传感器从该位置开始向符号9、27所示的位置(成为基准的边缘81A侧)移动时(行程R1),利用PW传感器27检测作为基准侧的边缘81A的位置,将检测到的边缘位置设定为下一行程(行程S1)的记录开始位置。
以后,同样在行程Rk中检测边缘81A的位置,将检测出的边缘位置设定为下一行程Sk的记录开始位置。由此,即使透镜片80稍稍倾斜,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记录。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PW传感器27相对于记录头9在x方向上被设置于与起始位置侧相反的一侧(在图11中左侧),在y方向上被设置于A方向的相反方向附近的位置(在图11中上侧)。然而,这只是一例,也可以设置于其他位置。
另外,在对透镜片80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墨水排出时(行程Sk)的滑架7(记录头9)的移动速度比对普通纸和/或专用纸等用纸P进行记录时的滑架7(记录头9)的移动速度低速。由此,能够使墨滴相对于各透镜Gk高精度地附着。另外,在对普通纸和/或专用纸等高品质地进行印刷的情况下,滑架7(记录头9)的移动速度比速度优先进行印刷时低,但在对透镜片80进行记录的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降低滑架7(记录头9)的移动速度。
另外,同样地,边缘检测时的行程Rk时的滑架7的移动速度也可以设为比对普通纸等用纸P进行记录时的滑架7(记录头9)的移动速度低。由此,能够高精度地检测成为基准的边缘81A的边缘位置。进而,由于同样的原因,也可以将边缘检测时的行程Rk时的滑架7的移动速度设为比墨水排出时的行程Sk时滑架7的移动速度低。另外,关于边缘检测时的行程Rk时滑架7的移动速度,也可以仅在横截边缘81A前后如上所述那样将其设为低速,在其他区域设为高速。由此,能够抑制印刷效率的下降、同时高精度地检测成为基准的边缘81A的边缘位置。
另外,在图10所示的控制中,在步骤S104的缺口部87的检测的结果为成为基准的边缘81A的朝向不正确情况下,督促用户重新放置透镜片80,但通过缺口部87的检测判明成为基准的边缘81A为哪一侧(为起始位置侧、或者为其相反侧),所以也可以基于缺口部87的检测结果,进行控制以从判明的边缘81A一侧进行记录。
3.其他实施例
以下,一边参照图12及其后的附图一边对能够进一步任意地附加于上述实施例的特征(1)~(6)进行说明。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对透镜片80排出的墨滴的大小的图,图13是示出载置透镜片80的托盘95的俯视图,图14(A)、(B)以及图15(A)、(B)是表示支撑部件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另外,图16-1以及图16-2是表示记录头的不同实施方式的图。
(1)
如图12所示,能够使从记录头9向透镜片80的两端部区域排出的墨滴Db的粒径比向两端部区域之间的区域排出的墨滴DS的粒径大。
即,在进行在透镜片80的端部无空白地进行记录的所谓无边缘记录的情况下,被舍弃喷射到了从透镜片80的端部偏离的区域的墨滴的一部成为雾而漂浮,恐会再次附着到透镜片80造成污损或者附着于装置的构成要素而带来负面影响。另外,这里的透镜片80的端部意味着宽度方向(x方向)的端部以及输送方向(y方向)端部中的至少一个。
因此,通过如上所述使从记录头9向透镜片80的两端部区域排出的墨滴Db的粒径比向两端部区域之间的区域排出的墨滴DS的粒径大,被舍弃喷射到从透镜片80的端部偏离的区域的墨滴Db变得容易下落,能够抑制成为其雾而漂浮。
(2)
如图13所示,将透镜片80放置于托盘95,也可以在放置于该托盘95的状态下在打印机内进行输送、记录。
在图13中,符号95b表示形成为与透镜片80的外形状相对应的形状的凹部。该凹部95b在与透镜片80的缺口部87相对应的位置具有缺口部95c。
另外,凹部95b形成为与透镜片80的厚度相对应的深度,构成为,在透镜片80被放置于凹部95b的状态下,托盘95的上表面95a与墨水吸收层86的上表面成为同一平面。
构成为如上所述为在透镜片80被保持于托盘95的状态下通过记录头9进行记录,即使在透镜片80的尺寸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打印机1的输送路径上稳定地输送。
(3)
如图14(A)、(B)以及图15(A)、(B)所示,也可以构成为,肋21b与边缘导向部4a’、4b’的变位联动地上下运动并对透镜片80的两边缘进行导向。另外,托盘4与支撑部件21’在z方向(高度方向)上设置于大致相同的位置,但为了方便说明,在图14以及图15中将托盘4与支撑部件21’分为(A)、(B)这2个图进行说明。但是,在(A)、(B)这2幅图中x方向的位置一致。
在支撑部件21’上沿x方向以适当间隔设置的多个肋中,符号21a所示的肋被固定地设置,符号21b所示的肋被设置为能够在高度方向上滑动变位。当对宽度不同于透镜片80的用纸P进行记录的情况下,如图14所示肋21a、21b的顶部位于相同的高度位置。
在能够在x方向上滑动变位地设置于载置透镜片80的托盘4的边缘导向部4a’、4b’上,分别连结有凸轮4c。凸轮4c被设置得能够在肋21b的下部在x方向上滑动变位,并通过在图14以及图15中省略图示的、从托盘4的下侧延伸到支撑部件21’下侧的连杆,与边缘导向部4a’、4b’连结。
若为了对透镜片80进行记录而从图14的状态起使边缘导向部4a’、4b’向透镜片80的边缘位置滑动变位,则如图15所示,凸轮4c与肋21b的下端部21c卡合而将肋21b向上方推起。
由此,肋21b能够对透镜片80的两侧进行导向。
即,除设置于托盘4的边缘导向部4a’、4b’外,肋21b、21b还对透镜片80的边缘进行导向,所以特别是在记录执行期间能够正确地对透镜片80进行定位,能够得到良好的记录结果。
(4)
在上述实施例中,打印机1为记录头9一边如图16-1(A)以及图16-2(A)所示那样在x方向上移动一边进行记录的、串行式的打印机,但也可以如图16-1(B)以及图16-2(B)所示,为包括具有覆盖纸宽度方向整体的大小并且固定设置的记录头9’的行式打印机。
另外,在图16-1(A)以及图16-2(A)中一边在x方向上移动一边排出墨水的记录头9中,沿透镜片80的输送方向配置有多个墨水排出孔而成的喷嘴列9a沿x方向隔着预定间隔设有多个。即,喷嘴列9a的延伸方向与透镜Gk的延伸方向平行。另外,喷嘴列9a的延伸方向与透镜片80的输送方向平行。另外,一个(一列的)喷嘴列9a为排出预定色材(例如,黄色、青绿色、品红色、黑色中的一个颜色)的喷嘴列。
相对与此,图16-1(B)以及图16-2(B)所示的记录头9’中,沿透镜片80的输送方向隔着预定间隔地包括多个沿与透镜片80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配置多个墨水排出孔而成的喷嘴列9a,但透镜Gk的延伸方向为x方向,将成为基准的边缘81A设为前端而进行输送。该实施例中的单向记录模式与上述实施例不同,记录头移动而不是介质,从而介质与记录头相对移动。
通过以上内容,即使在使用具有覆盖整个用纸宽度方向的大小并且固定设置的记录头9’的情况下,也从成为基准的边缘81A向另一侧的边缘进行记录,能够得到良好的记录结果。另外,一个(一列的)喷嘴列9a为排出预定色材(例如,黄色、青绿色、品红色、黑色中的一个颜色)的喷嘴列。
另外,在图16-1(A)以及图16-2(A)中,喷嘴列9a的延伸方向与透镜Gk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交叉(例如,正交)。另外,在图16-1(B)以及图16-2(B)中喷嘴列9a的延伸方向与透镜Gk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交叉(例如,正交)。
(5)
也可以将打印机1中的介质输送路径构成为图17-1、图17-2、图18-1以及图18-2所示那样。
图17-1、图17-2、图18-1以及图18-2是表示介质输送路径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在图17-1、图17-2、图18-1以及图18-2中,对于与图8-1、图9-1以及图9-3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符号,以下将对其的说明省略。
图17-1以及图18-1所示的介质输送路径中,在装置背面2c侧设置的托盘4’被设置为倾斜姿势而不是水平姿势。在装置上表面形成有介质可插入的开口2f。
另外,图17-2以及图18-2所示的介质输送路径中,在装置背面2c侧托盘49被设置为倾斜姿势。在装置上表面形成有介质可插入的开口2f。
另外,在第1驱动辊22以及第1从动辊23的上游,设有被驱动而旋转的中间辊45和从动旋转的从动辊46。从纸盒18送出的用纸P,如图17-1以及图17-2的虚线Pt所示,经由中间辊45被弯曲翻转而到达第1驱动辊22以及第1从动辊23。
另一方面,透镜片80被载置于托盘4’。此时,中间辊45处于驱动状态,被载置于托盘4’的透镜片80的前端进入中间辊45与从动辊46之间,被送往第1驱动辊22以及第1从动辊23。另外,透镜片80具有挠度,所以透镜片80能够在中间辊45与第1驱动辊22之间的输送路径中挠曲。
在这里,也能够执行用于矫正透镜片80的偏斜的控制。例如,在从中间辊45被赋予了输送力的透镜片80到达第1驱动辊22时,预先使第1驱动辊22向倒转方向(在图18-1以及图18-2中为顺时针方向)旋转,使透镜片80的前端触碰到该状态下的第1驱动辊22与第1从动辊23之间。中间辊45以及从动辊46在介质宽度方向上仅设置于中央部分,所以透镜片80在其前端触碰到了第1驱动辊22与第1从动辊23之间时,能够以由中间辊45与从动辊46所夹持的夹持位置为中心旋转。由此,可矫正透镜片80的偏斜。
另外,用于矫正从纸盒18送出的用纸P的偏斜的控制也能够设为与透镜片80的情况不同。例如,在用纸P的前端咬到第1驱动辊22与第1从动辊23之间并以预定量将该前端输送到下游侧(A方向)后,在使中间辊45停止的状态下使第1驱动辊22倒转,将该前端从第1驱动辊22与第1从动辊23向上游侧排出。由此,用纸P在第1驱动辊22与中间辊45之间挠曲,并且用纸前端在第1驱动辊22与第1从动辊23之间仿形并对偏斜进行矫正。
在图18-1中,进行了记录的透镜片80被向设置于装置前表面2a侧的托盘5排出、由托盘5支撑。另外,能够与透镜片80同样地供给经由托盘4’对不具有透镜的用纸P中的厚纸等韧性强的(挠度低的)用纸。
另外,在图18-2中,进行了记录的透镜片80被向设置于装置背面2c侧的托盘4排出、由托盘4支撑。另外,也能够与透镜片80同样地经由托盘49供给不具有透镜的用纸P中的厚纸等韧性强强的(挠度低的)用纸。
(6)
作为从记录头9排出的液体,能够对透镜片80的墨水吸收层86追加保护排出墨水后的该墨水吸收层86的涂布剂和/或,对形成图像后的墨水吸收层86追加形成用于印刷例如收件人姓名和地址等的基底的白色墨等。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从装置背面的托盘4送出透镜片80并在A方向上输送的过程中进行用于形成图像的墨水排出,然后,在B方向上输送的过程中进行上述涂布剂排出或者白色墨水排出等后工序处理。
进而,对于以上说明了的各结构要素,不用说并不限定于公开的内容,不用说也能够适当变更。
例如,透镜片80的透镜层83设为使用双凸透镜的透镜层,但也可以是蝇眼阵列透镜等多个透镜体并排地配置而成的其他透镜层。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在滑架7上搭载墨盒8A~8D的所谓滑架依附类型,但也可以是墨盒8A~8D相对于滑架7独立地设置且墨盒8A~8D与记录头9通过墨管连接的所谓不依附滑架类型。在该情况下,作为墨水收纳部的墨盒8A~8D既可以设置于框体2的内侧也可以设置于框体2。

Claims (17)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记录头,其对第1被记录介质以及第2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该第2被记录介质为片状且种类与该第1被记录介质不同、并具有多个在第1方向上延伸的透镜在作为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第2方向上并排地配置而成的透镜层;和
控制单元,其控制所述记录头;
所述控制单元在对所述第1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时选择双向记录模式和单向记录模式中的某一个;
在所述双向记录模式下,在所述第1被记录介质与所述记录头相对地向预定方向移动的期间和向与所述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期间这两个期间都使所述记录头排出墨水;
在所述单向记录模式下,仅在所述第1被记录介质与所述记录头相对地向预定方向移动的期间使所述记录头排出墨水;
所述控制单元在对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时,选择仅在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与所述记录头相对地向预定方向移动的期间才使所述记录头排出墨水的单向记录模式;
并且,在使所述记录头向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排出墨水以形成与所述多个透镜的各透镜相对应的图像时,控制所述记录头使得其在所述被记录介质上从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一侧的边缘所设定的基准侧向另一侧的边缘进行记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出部,其将被进行了记录的所述第1被记录介质排出;和
载置部,其隔着由所述记录头确定的记录区域设置于离所述排出部远的一侧,并载置记录开始前的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
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从所述载置部向所述记录区域被输送、进行记录并向所述排出部被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出部,其将所述第1被记录介质排出;和
载置部,其相对于由所述记录头确定的记录区域设置于所述第1排出部的同侧,并载置记录开始前的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
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从所述载置部向所述记录区域被输送、进行记录,并向第2排出部被排出,所述第2排出部隔着所述记录区域设置于离所述第1排出部远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排出部,其将被进行了记录的所述第1被记录介质排出;和
载置部,其隔着由所述记录头确定的记录区域设置于离所述第1排出部远的一侧,并载置记录开始前的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
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从所述载置部向所述记录区域被输送以进行记录,向隔着所述记录区域设置于离所述第1排出部远的一侧的第2排出部被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出部,其将被进行了记录的所述第1被记录介质排出;和
载置部,其相对于由所述记录头确定的记录区域设置于所述排出部同侧,并载置记录开始前的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
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从所述载置部向所述记录区域被输送以进行记录、向所述载置部被排出。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被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基准侧的边缘的透镜的所述第2方向上的宽度,与相邻于形成该边缘的透镜的透镜的所述第2方向上的宽度相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方向为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头一边在所述第2方向上移动一边进行记录。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方向为与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头被固定设置,在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被输送的过程中进行记录。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头具有沿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配置有排出预定色材的多个液体排出孔而成的喷嘴列。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头具有沿与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配置有排出预定色材的多个液体排出孔而成的喷嘴列。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检测单元,其识别被设为所述基准的边缘,并检测在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所形成的识别标记;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由所述检测单元进行的所述识别标记的检测,控制所述记录头使得其从所述基准侧向另一侧的边缘进行记录。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识别标记是将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的一个角部切掉后的缺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检测单元,其识别被设为所述基准的边缘,并检测在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所形成的识别标记;
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显示部显示基于所述识别标记的检测的内容。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保持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的托盘构成为能够输送;
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在被保持于所述托盘的状态下由所述记录头进行记录。
1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记录头向所述第2被记录介质的两端部区域被排出的液体的粒径比向所述两端部区域之间的区域被排出的液体的粒径大。
CN201410336482.8A 2013-08-02 2014-07-15 记录装置 Active CN1043398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61389A JP6269918B2 (ja) 2013-08-02 2013-08-02 記録装置
JP2013161401A JP6269919B2 (ja) 2013-08-02 2013-08-02 記録装置
JP2013161366A JP6269917B2 (ja) 2013-08-02 2013-08-02 記録装置
JP2013-161436 2013-08-02
JP2013-161389 2013-08-02
JP2013-161420 2013-08-02
JP2013161420A JP2015030194A (ja) 2013-08-02 2013-08-02 記録装置
JP2013-161366 2013-08-02
JP2013-161401 2013-08-02
JP2013161436A JP6269920B2 (ja) 2013-08-02 2013-08-02 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39847A true CN104339847A (zh) 2015-02-11
CN104339847B CN104339847B (zh) 2017-12-12

Family

ID=51260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36482.8A Active CN104339847B (zh) 2013-08-02 2014-07-15 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33561B2 (zh)
EP (1) EP2848419B1 (zh)
CN (1) CN1043398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26317B2 (ja) * 2017-01-31 2021-02-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86461A (ja) * 2003-12-25 2005-07-14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及び方法
CN1647927A (zh) * 2004-01-30 2005-08-03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和喷墨记录方法
JP2007144973A (ja) * 2005-11-04 2007-06-14 Seiko Epson Corp プリンタおよび印刷方法
CN101017212A (zh) * 2006-02-06 2007-08-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透镜片和打印机
CN101114118A (zh) * 2006-04-24 2008-01-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介质
CN101412327A (zh) * 2007-10-18 2009-04-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介质以及记录装置
CN101618638A (zh) * 2008-07-02 2010-01-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透镜片及打印方法
US20100242751A1 (en) * 2009-03-25 2010-09-3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transport method
US20100295915A1 (en) * 2009-05-19 2010-11-25 William Karszes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on lenticular shee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32366B2 (ja) * 2008-07-15 2013-11-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JP2011075791A (ja) * 2009-09-30 2011-04-14 Fujifilm Corp プリンタ及びプリント方法
JP2011240536A (ja) 2010-05-17 2011-12-01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CN102811932A (zh) * 2011-03-23 2012-12-0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夹持装置和打印机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86461A (ja) * 2003-12-25 2005-07-14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及び方法
CN1647927A (zh) * 2004-01-30 2005-08-03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和喷墨记录方法
JP2007144973A (ja) * 2005-11-04 2007-06-14 Seiko Epson Corp プリンタおよび印刷方法
CN101017212A (zh) * 2006-02-06 2007-08-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透镜片和打印机
CN101114118A (zh) * 2006-04-24 2008-01-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介质
CN101412327A (zh) * 2007-10-18 2009-04-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介质以及记录装置
CN101618638A (zh) * 2008-07-02 2010-01-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透镜片及打印方法
US20100242751A1 (en) * 2009-03-25 2010-09-3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transport method
US20100295915A1 (en) * 2009-05-19 2010-11-25 William Karszes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on lenticular sheet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39847B (zh) 2017-12-12
US20150035887A1 (en) 2015-02-05
US9233561B2 (en) 2016-01-12
EP2848419A1 (en) 2015-03-18
EP2848419B1 (en) 2017-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08398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CN104339846B (zh) 印刷装置
JP5402967B2 (ja) 記録装置、レンチキュラーシート、及び、被記録媒体の姿勢検出方法
CN103847253A (zh) 液体喷出装置
ES2556785T3 (es) Lanzadera de sustrato de dispositivo de producción de documentos de identidad
EP2832552B1 (en) Recording medium
CN104339847A (zh) 记录装置
US20110181853A1 (en) Image recordng device and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JP2008040126A (ja) レンチキュラーレンズシート及び印刷媒体
CN104553350A (zh) 印面形成装置以及印面形成方法
CN104210233B (zh) 印刷装置、印刷介质以及印刷方法
US9199490B2 (en) Recording device
US8243346B2 (en) Recording medium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JP6269919B2 (ja) 記録装置
JP6269918B2 (ja) 記録装置
JP6269920B2 (ja) 記録装置
JP6269917B2 (ja) 記録装置
JP2015030194A (ja) 記録装置
JP5874224B2 (ja) 記録装置
JP201303195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423117B2 (ja) 記録媒体搬送用トレイおよび記録装置
JP5692296B2 (ja) 記録装置
JP5821344B2 (ja) 搬送装置、記録装置、及び搬送方法
JP5423820B2 (ja) 記録媒体および記録装置
JP5708722B2 (ja) 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