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99238B -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99238B
CN104499238B CN201310541205.6A CN201310541205A CN104499238B CN 104499238 B CN104499238 B CN 104499238B CN 201310541205 A CN201310541205 A CN 201310541205A CN 104499238 B CN104499238 B CN 1044992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nwoven fabric
mentioned
conveying space
volume
hot bla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4120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99238A (zh
Inventor
奥田淳
光野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char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Unichar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charm Corp filed Critical Unichar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4992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992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992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992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CFINISHING, DRESSING, TENTERING OR STRETCHING TEXTILE FABRICS
    • D06C7/00Heating or cooling textile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BTREATING TEXTILE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GASES OR VAPOURS
    • D06B5/00Forcing liquids, gases or vapours through textile materials to effect treatment, e.g. washing, dyeing, bleaching, sizing impregnating
    • D06B5/02Forcing liquids, gases or vapours through textile materials to effect treatment, e.g. washing, dyeing, bleaching, sizing impregnating through moving materials of indefinite length
    • D06B5/08Forcing liquids, gases or vapours through textile materials to effect treatment, e.g. washing, dyeing, bleaching, sizing impregnating through moving materials of indefinite length through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CFINISHING, DRESSING, TENTERING OR STRETCHING TEXTILE FABRICS
    • D06C17/00Fulling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CFINISHING, DRESSING, TENTERING OR STRETCHING TEXTILE FABRICS
    • D06C3/00Stretching, tentering or spreading textile fabrics; Producing elasticity in textile fabric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其能抑制通过对无纺布进行加热而产生的体积恢复效果的降低。一种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用于对无纺布吹送热风而将无纺布加热,从而使其体积恢复,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机构和变形机构,该加热机构包括:壳单元,其形成有用于输送上述无纺布的输送空间;喷射口,其用于自上述无纺布在上述输送空间内的输送方向上的一侧向另一侧将热风喷射到上述输送空间内;以及排出口,其用于使上述热风自上述输送空间排出,上述热风一边与上述无纺布的两个面中的一个面相接触一边沿上述输送方向流动;该变形机构用于使自上述壳单元排出来的上述无纺布以上述无纺布的上述一个面那一侧呈凸的方式变形。

Description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将无纺布在制成之后卷成卷状来以无纺布卷的形式进行保管,之后在进行其他工序时将无纺布从无纺布卷抽出来使用。此外,由于在卷绕无纺布时对无纺布施加张力,因此被卷绕起来的无纺布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而体积减少。因此,提出了一种这样的方法:通过向与无纺布的面正交的方向对无纺布的面吹送热风而将无纺布加热,使无纺布的体积恢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37655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方法中,由于朝向与使无纺布的体积恢复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吹送热风,因此可能会降低通过对无纺布进行加热而产生的体积恢复效果。此外,就被吹送了热风的一侧的无纺布的面而言,构成无纺布的纤维彼此熔合而使得纤维之间的间隙变狭窄,可能会降低通过对无纺布进行加热而产生的体积恢复效果。
本发明即是鉴于上述以往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通过对无纺布进行加热而产生的体积恢复效果的降低。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是一种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用于对无纺布吹送热风而将无纺布加热,从而使上述无纺布的体积恢复,其特征在于,该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包括加热机构和变形机构,该加热机构包括:壳单元,其形成有用于输送上述无纺布的输送空间;喷射口,其用于自上述无纺布在上述输送空间内的输送方向上的一侧朝向另一侧将热风喷射到上述输送空间内;以及排出口,其用于使上述热风自上述输送空间排出,上述热风一边与上述无纺布的两个面中的一个面相接触一边沿着上述输送方向流动;该变形机构用于使自上述壳单元排出来的上述无纺布以上述无纺布的上述一个面那一侧呈凸的方式变形。
能够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所述的内容明确本发明的其他特征。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能够抑制通过对无纺布进行加热而产生的体积恢复效果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A是宠物用片材的立体图,图1B是图1A的线BB处的宠物用片材的剖视图。
图2A是第1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的剖视图,图2B是图2A的线BB处的第1壳构件的剖视图。
图3是第1壳构件、第2壳构件周围的剖视图。
图4是第2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第1壳构件~第3壳构件周围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所述的内容,至少能够明确以下的内容。
一种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用于对无纺布吹送热风而将无纺布加热,从而使上述无纺布的体积恢复,其特征在于,该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包括加热机构和变形机构,该加热机构包括:壳单元,其形成有用于输送上述无纺布的输送空间;喷射口,其用于自上述无纺布在上述输送空间内的输送方向上的一侧朝向另一侧将热风喷射到上述输送空间内;以及排出口,其用于使上述热风自上述输送空间排出,上述热风一边与上述无纺布的两个面中的一个面相接触一边沿着上述输送方向流动;该变形机构用于使自上述壳单元排出来的上述无纺布以上述无纺布的上述一个面那一侧呈凸的方式变形。
采用这样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由于热风沿着无纺布的输送方向流动,因此能够抑制像向与无纺布的面正交的方向对无纺布的面吹送热风的情况那样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效果的降低的情况。此外,通过使无纺布以被吹送了热风的无纺布的一个面侧呈凸的方式变形,能够将无纺布的一个面侧的熔合起来的纤维解开,从而能够使纤维之间的间隙扩宽,因此能够抑制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效果的降低。此外,通过将无纺布的一个面侧的纤维解开,能够使无纺布的一个面变得柔软。
根据上述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变形机构使在上述壳单元的外部自然冷却了的上述无纺布变形。
采用这样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能够抑制无纺布带有习惯性变形的情况。此外,与加热后被软化且易于伸长的状态的纤维相比,自然冷却了的纤维更易于通过无纺布变形来解开。因而,通过使自然冷却了的无纺布变形,能够更可靠地将无纺布的一个面侧的熔合起来的纤维解开,能够抑制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效果的降低。
根据上述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变形机构是能够将上述无纺布卷绕起来进行输送的输送辊。
采用这样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与除了设置输送辊以外还另外设置变形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零件个数的增加。
根据上述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经过了上述变形机构的上述无纺布利用其他上述加热机构再加热。
采用这样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由于在再加热时,热风能够一边与利用变形机构将纤维解开之后的无纺布的一个面相接触一边沿着输送方向流动,因此能够提高对无纺布的加热效率。
根据上述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加热机构的上述输送空间与其他上述加热机构的上述输送空间在与上述无纺布在上述输送空间内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地设置,上述变形机构是这样的输送辊:一边将经过了上述加热机构的上述输送空间的上述无纺布卷绕起来进行输送,一边为了将上述无纺布供给至其他上述加热机构的上述输送空间而使上述无纺布翻转。
采用这样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能够缩短加热机构在无纺布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从而能够谋求加热机构的小型化。此外,通过利用输送辊使无纺布翻转能够提高无纺布的变形度(弯曲度),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将无纺布的一个面侧的熔合起来的纤维解开,能够抑制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效果的降低。
此外,一种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对无纺布吹送热风而将无纺布加热,从而使上述无纺布的体积恢复,其特征在于,该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自上述无纺布在输送空间内的输送方向上的一侧朝向另一侧将热风喷射到形成在壳单元中的上述无纺布的上述输送空间内,通过使上述热风一边与上述无纺布的两个面中的一个面相接触一边沿着上述输送方向流动,将上述无纺布加热;以及使自上述壳单元排出来的上述无纺布以上述无纺布的上述一个面那一侧呈凸的方式变形。
采用这样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由于热风沿着无纺布的输送方向流动,因此能够抑制像向与无纺布的面正交的方向对无纺布的面吹送热风的情况那样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效果的降低的情况。此外,通过使无纺布以被吹送了热风的无纺布的一个面侧呈凸的方式变形,能够将无纺布的一个面侧的熔合起来的纤维解开,能够使纤维之间的间隙扩宽,因此能够抑制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效果的降低。此外,通过将无纺布的一个面侧的纤维解开,能够使无纺布的一个面变得柔软。
宠物用片材1
图1A是宠物用片材1的立体图,图1B是图1A的线BB处的宠物用片材1的剖视图。利用本发明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后述)恢复了体积的无纺布例如能够用作宠物用片材1的顶层片3等。能够将宠物用片材1铺于地板等来用于处理动物的排泄物,宠物用片材1具有例如呈俯视时矩形形状的透液性的顶层片3、大致相同形状的非透液性的底层片5以及夹在两个片材3、5之间的液吸收性的吸收体4。顶层片3、吸收体4、底层片5彼此之间利用热熔粘合剂等接合起来,此外,在宠物用片材1的不存在吸收体4的外周缘1e处,顶层片3与底层片5之间利用热熔粘合剂等接合起来。
吸收体4例如能够列举出这样的结构:利用薄绵纸等透液性的覆片4t将在纸浆纤维等液体吸收性纤维中散布有高吸收性聚合物(所谓的SAP)而成的吸收性芯部4c覆盖起来而成的结构。此外,底层片5例如能够列举出聚乙烯(以下称作PE)、聚丙烯(以下称作PP)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下称作PET)等薄膜材料。
顶层片3能够列举出这样的无纺布3:如图1B所示,在一个面3a(以下称作表面)沿宽度方向交替地排列有直线状的槽部3t和直线状的突部3p,另一个面3b(以下称作背面)呈大致平坦的形状。这样的无纺布3能够通过公知的空气流的吹送处理(参照日本特开2009-11179号等)形成,能够通过将原本处于槽部3t的部分的纤维横向吹起而使其鼓成突部3p的部分来形成。此外,为了增加顶层片3的透液性,也可以在槽部3t上设置沿厚度方向贯穿的多个贯通孔3h。
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
通常,将用作上述宠物用片材1的顶层片3等的无纺布3在制成后卷成卷状来以无纺布卷的形式进行保管,之后在进行产品加工时将无纺布3从无纺布卷抽出来使用。此外,在卷绕无纺布3时,为了防止无纺布3不规则运动或者谋求无纺布卷的小型化等,而对无纺布3施加张力。因此,卷成卷状后的无纺布3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无纺布3的体积减小。于是,无纺布3的排液性、回流性、柔软性减少。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对无纺布3吹送热风而将无纺布3加热,使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以下,详细地对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装置(体积恢复方法)进行说明。
另外,本发明的无纺布3能够列举出像图1B所示的那样的、表面3a呈凹凸形状的结构。图1B所示的无纺布3的平均基重例如为10~200(g/m2),突部3p的中央部的平均基重例如为15~250(g/m2),槽部3t的底部的平均基重为3~150(g/m2)。但不限于此,例如既可以是两个面都呈大致平坦的形状的无纺布,也可以是两个面都呈凹凸形状的无纺布。
此外,构成本发明的无纺布3的纤维是热塑性树脂纤维(热熔粘合性纤维),例如也可以是芯是PET、鞘是PE的芯鞘构造的复合纤维、或者芯是PP、鞘是PE的芯鞘构造的复合纤维、或者并列构造(日文:サイドバイサイド構造)的纤维、或者由单一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单独纤维。而且,无纺布3也可以具有卷缩纤维。卷缩纤维是指呈锯齿形状、Ω形状、螺旋形状等卷缩形状的纤维。此外,无纺布3能够列举出这样的无纺布:纤维的纤维长度例如在20mm~100mm的范围内,纤度例如为1.1dtex~8.8dtex。
第1实施方式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
图2A是第1实施方式的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装置10的剖视图(以无纺布3的宽度方向为法线方向的剖视图),图2B是图2A的线BB处的第1壳构件30的剖视图。图3是第1壳构件30、第2壳构件40周围的剖视图(以无纺布3的宽度方向为法线方向的剖视图)。以下,以使这样的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的情况为例:该无纺布3用作上述宠物用片材1的顶层片3(图1B),其被卷成卷状的无纺布卷(未图示),并能够从该无纺布卷抽出来使用且为连续的。另外,将形成在无纺布3的表面3a的槽部3t、突部3p所延伸的方向作为无纺布3连续的方向。此外,附图中所示的X方向与无纺布3在第1壳构件30、第2壳构件40内的输送方向相对应,附图中所示的Y方向与无纺布3的宽度方向相对应,将与X方向以及Y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
第1实施方式的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装置10具有加热单元11、以及用于输送无纺布3的输送辊12a~12e。加热单元11具有热风供给源13(参照图2A)、热风管道14、第1壳构件30(相当于加热单元)、第2壳构件40(相当于加热单元)、用于将热风喷射到形成在第1壳构件30、第2壳构件40中的无纺布3的输送空间15a~15d(参照图3)内的喷射口16a~16d、以及用于使热风自输送空间15a~15d排出的排出口17a~17d(参照图2A),无纺布3在输送空间15a~15d内被加热。此外,为了便于说明,按照自位于无纺布3的输送路径的上游侧的输送辊起的顺序,依次称作第1输送辊12a、第2输送辊12b、第3输送辊12c、第4输送辊12d、第5输送辊12e。另外,第1壳构件30与第2壳构件40合起来相当于本发明的壳单元。
热风供给源13具有风扇131和加热器132,风扇131吸入外部气体,并且将被加热器132加热了的空气送至热风管道14。做成这样的情况则较佳:使风扇131的转速可变从而能够调整热风的风量,或者使加热器132的温度可变从而能够调整热风的温度。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做成为针对各壳构件30、40各设置一个热风供给源13,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针对各输送空间15a~15d设置热风供给源13,或者也可以针对加热单元11设置一个热风供给源13。此外,在图2A中省略了针对第2壳构件40设置的热风供给源13和热风管道14。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对无纺布3吹送被加热了的空气流动而产生的热风而将无纺布3加热,但是,从广义上讲,风还包含氮气、非活性气体等气体的流动。因此,例如也可以对无纺布3吹送氮气来将无纺布3加热。
第1壳构件30具有:基部构件31;第1盖构件32,其以与基部构件31的下表面31a空开间隔的方式与基部构件31的下表面31a相对地配置;第2盖构件33,其以与基部构件31的上表面31b空开间隔的方式与基部构件31的上表面31b相对地配置;以及在无纺布3的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侧板34、35(参照图2B)。而且,在第1壳构件30内形成有两个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无纺布3的输送空间15a、15b。详细地讲,形成有被基部构件31的下表面31a、第1盖构件32的上表面32a、一对侧板34、35划分而成的第1输送空间15a、以及被基部构件31的上表面31b、第2盖构件33的下表面33a、一对侧板34、35划分而成的第2输送空间15b。
在第1输送空间15a内,无纺布3自X方向(输送方向)上的左侧向右侧输送,在第2输送空间15b内,无纺布3自X方向上的右侧向左侧输送。因此,在第1壳构件30的X方向左侧的侧面形成有供无纺布3进入第1输送空间15a的入口36a(参照图3)、以及供无纺布3自第2输送空间15b排出的出口36b,在第1壳构件30的X方向右侧的侧面形成有供无纺布3自第1输送空间15a排出的出口36c、以及供无纺布3进入第2输送空间15b的入口36d。
此外,如图3所示,第1壳构件30所具备的基部构件31具有:构成基部构件31的下表面31a的第1下表面构件311和第2下表面构件312、构成基部构件31的上表面31b的第1上表面构件313和第2上表面构件314、将第1下表面构件311和第2上表面构件314连结起来的左侧面构件315、以及将第2下表面构件312和第1上表面构件313连结起来的右侧面构件316。而且,在基部构件31的下表面31a中的X方向左侧的部位、即靠第1输送空间15a的入口36a侧的部位形成有狭缝状的第1喷射口16a,在基部构件31的上表面31b中的X方向右侧的部位、即靠第2输送空间15b的入口36d侧的部位形成有狭缝状的第2喷射口16b。另外,为了能够对无纺布3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个范围进行加热,优选的是,喷射口16a、16b的Y方向上的长度为无纺布3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以上。
而且,在基部构件31的内部的X方向上的两端部形成有热风室C1(参照图2A)。热风室C1与热风管道14的端部开口14a相连通,并且,经由喷射口16a、16b与其所对应的输送空间15a、15b相连通。因而,来自热风供给源13的热风穿过热风管道14被供给至热风室C1之后,能够自喷射口16a、16b喷射到输送空间15a、15b。此外,热风室C1成为热风的流路自热风室C1中途部分随着朝向喷射口16a、16b而逐渐缩窄的喷嘴部。
具体地讲,如图3所示,第2下表面构件312的X方向左侧的端部向基部构件31的内部侧弯曲,该第2下表面构件312的弯曲开始部与第1下表面构件311之间的空间成为第1喷射口16a。与第1输送空间15a相连通的热风室C1是被第2下表面构件312的弯曲部分、第1下表面构件311、第2上表面构件314、左侧面构件315、一对侧板34、35(参照图2B)划分而成的。而且,与第2输送空间15b相连通的热风室C1呈将与第1输送空间15a相连通的热风室C1在X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翻转而成的形状。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输送空间15a、15b内,使热风一边与无纺布3的两个面中的一个面(在此为表面3a)相接触一边沿着无纺布3在输送空间15a、15b内的输送方向自上游侧(一侧)朝向下游侧(另一侧)流动。因此,使热风室C1的喷嘴部的截面形状(以Y方向为法线方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随着朝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而呈大体上变细的尖细形状,将该尖细形状的顶端部分作为喷射口16a、16b。这样的话,能够以相对于无纺布3的面呈锐角的角度θ1朝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喷射热风。另外,优选的是,喷射口16a、16b的位置处的、热风的喷射方向与无纺布3的面(输送方向)所成的角度θ1为0°~30°,更优选的是0°~10°。这样的话,能够更可靠地使热风沿着无纺布3的面流动。
第2壳构件40是与第1壳构件30相同的结构,具有基部构件41、第1盖构件42、以及第2盖构件43。而且,基部构件41的下表面41a与第1盖构件42的上表面42a之间为无纺布3的第3输送空间15c,基部构件41的上表面41b与第2盖构件43的下表面43a之间为无纺布3的第4输送空间15d。在第3输送空间15c中,无纺布3自X方向上的左侧向右侧输送,在第4输送空间15d中,无纺布3自X方向上的右侧向左侧输送。因此,在第2壳构件40的X方向左侧的侧面形成有供无纺布3进入第3输送空间15c的入口46a、以及供无纺布3自第4输送空间15d排出的出口46b,在第2壳构件40的X方向右侧的侧面形成有供无纺布3自第3输送空间15c排出的出口46c、以及供无纺布3进入第4输送空间15d的入口46d。此外,在基部构件41的下表面41a中的X方向左侧(靠入口46a侧)的部位形成有狭缝状的第3喷射口16c,在基部构件41的上表面41b中的X方向右侧(靠入口46d侧)的部位形成有狭缝状的第4喷射口16d,在基部构件41的内部形成有热风室C1,该热风室C1经由喷射口16c,16d与其所对应的输送空间15c、15d相连通,并且,该热风室C1与热风管道14的端部开口14a相连通。
此外,第2壳构件40与第1壳构件30在上下方向上排列,且位于比第1壳构件30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形成在第1壳构件30、第2壳构件40中的四个输送空间15a~15d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即,在与无纺布3在输送空间15a~15d内的输送方向(无纺布3的面)正交的方向上排列。通过这样地使第1壳构件30、第2壳构件40在上下方向上排列,能够确保使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时所需的加热时间(输送路径长度),并且能够缩短加热单元11在X方向上的长度,从而能够谋求加热单元11的小型化。此外,也可以使第1壳构件30、第2壳构件40在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的方向上排列。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
利用上述结构的体积恢复装置10使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热风一边与无纺布3的表面3a(凹凸面)相接触一边沿着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流动。因此,如图3所示,将无纺布3首先以表面3a为外周面侧的方式卷绕在第1输送辊12a上,之后供给至第1输送空间15a内,并在第1输送空间15a内自输送方向(X方向)上的左侧向右侧输送。在第1输送空间15a内,无纺布3的表面3a与第1喷射口16a相对,因此自第1喷射口16a喷射出来的热风一边与无纺布3的表面3a相接触一边朝向输送方向上的右侧(下游侧)沿着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流动。其结果,无纺布3被加热而体积恢复。此外,利用自第1喷射口16a喷射的热风,能够使第1输送空间15a内的温度高于第1壳构件30的外部的温度。从该方面讲,也能够将无纺布3加热而体积恢复。
之后,将自第1输送空间15a排出来的无纺布3以背面3b为外周面侧的方式卷绕在第2输送辊12b上,并使行进方向翻转,之后供给至第2输送空间15b内,并在第2输送空间15b内自输送方向上的右侧向左侧输送。此时,自第2喷射口16b喷射出来的热风一边与无纺布3的表面3a相接触一边朝向输送方向上的左侧(下游侧)沿着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流动。
以下,同样地将自第2输送空间15b排出来的无纺布3以表面3a为外周面侧的方式卷绕在第3输送辊12c上,并使行进方向翻转,之后供给至第3输送空间15c内,并自输送方向上的左侧向右侧输送。此时,自第3喷射口16c喷射出来的热风一边与无纺布3的表面3a相接触一边朝向输送方向上的右侧(下游侧)沿着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流动。然后,将自第3输送空间15c排出来的无纺布3以背面3b为外周面侧的方式卷绕在第4输送辊12d上,并使行进方向翻转,之后供给至第4输送空间15d内,并自输送方向上的右侧向左侧输送。此时,自第4喷射口16d喷射出来的热风一边与无纺布3的表面3a相接触一边朝向输送方向上的左侧(下游侧)沿着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流动。
因此,在第2输送空间15b~第4输送空间15d内,都能够利用被喷射到输送空间15b~15d的热风将无纺布3加热,此外,从输送空间15b~15d变成高温的角度讲,也能够将无纺布3加热,从而能够使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然后,将自第4输送空间15d排出来的无纺布3以体积恢复后的状态并以表面3a为外周面侧的方式卷绕在第5输送辊12e上,并改变行进方向,输送到下一工序。
另外,无纺布3在输送空间15a~15d内未被任何构件支承,并且以被施加了张力的状态输送,以防止松弛而与壳构件30、40相接触。此外,自喷射口16a~16d喷射出来的热风一边与无纺布3的表面3a相接触一边流动,之后,自壳构件30、40(输送空间15a~15d)的无纺布3的出口36b、36c、46b、46c排出。严格地讲,无纺布3的出口36b、36c、46b、46c中的、在上下方向上比无纺布3靠喷射口16a~16d侧的部位为热风的排出口17a~17d。
此外,喷射口16a~16d处的热风的温度为大于等于比无纺布3所含的热塑性树脂纤维的熔点低50℃的温度、且低于热塑性树脂纤维的熔点则较佳。这样的话,能够防止热塑性树脂纤维熔融,并能够可靠地使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
此外,优选的是,使热风的风速大于无纺布3在输送空间15a~15d内的输送速度。这样的话,在无纺布3的表面3a上流动的热风成为紊流状态,因此能够提高传热效率,从而能够高效地对无纺布3进行加热。此外,利用紊流状态的热风能够将无纺布3的纤维解开,由此也能够加快体积的恢复。例如,将热风的风速设定在1000~3000(m/分)的范围内、将无纺布3的输送速度设定在100~500(m/分)的范围内则较佳。另外,热风的风速(m/分)是被供给至输送空间15a~15d的风量(m3/分)除以将输送空间15a~15d在上下方向上切断而得到的截面的截面积(m2)而得到的值。此外,优选的是,上述风速与输送速度之间的关系在输送空间15a~15d的整个长度范围内都成立,但是,在仅在输送空间15a~15d的一部分的范围内成立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热风为紊流状态所带来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第1实施方式中,自无纺布3在输送空间15a~15d内的输送方向上的一侧朝向另一侧(在此为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将热风喷射到形成在第1壳构件30、第2壳构件40中的无纺布3的输送空间15a~15d内,并使热风一边与无纺布3的一个面(在此为表面3a)相接触一边沿着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流动。其结果,能够将无纺布3加热,从而能够使无纺布3的因被卷成卷状等而减少了的体积恢复。另外,不限于图1B所示的对无纺布3的表面3a(凹凸面)吹送热风,也可以对背面3b(平坦面)吹送热风。
在此,假设为向与无纺布3的面正交的方向对无纺布3的面吹送热风来将无纺布3加热。在该情况下,由于对无纺布3吹送与使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的方向相反的朝向(挤压体积的朝向)的热风,因此可能会降低通过对无纺布3进行加热而产生的体积恢复效果。此外,伴随着输送无纺布3而产生的无纺布3的周围的空气流会妨碍应向与无纺布3的面正交的方向吹送的热风流动,从而可能无法充分地将无纺布3加热。相对于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不使热风向会减少无纺布3的体积的方向流动,而是使热风一边与无纺布3的面相接触一边沿着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流动。因此,能够抑制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效果的降低,此外,能够防止伴随着输送无纺布3而产生的空气流妨碍对无纺布3进行加热的情况。
此外,由于无纺布3被加热而被软化,因此为了便于输送而对无纺布3施加张力,因该张力而易于使加热后的无纺布3沿输送方向延伸。当无纺布3沿输送方向延伸时,无纺布3的宽度会发生变化,或者体积恢复效果降低。因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形成在第1壳构件30、第2壳构件40中的输送空间15a~15d内的、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设置喷射口16a~16d,从而能够使热风自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流动。通过这样地使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与热风的流动方向相同,与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与热风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情况相比,能够尽可能地抑制为了输送而对无纺布3施加的张力。因而,能够抑制无纺布3的宽度变化、体积恢复效果的降低,此外,能够高效地输送无纺布3。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输送空间15a~15d中的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设置喷射口,从而使热风自无纺布3在输送空间15a~15d内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一侧)朝向上游侧(另一侧)喷射。
此外,就被吹送了热风的无纺布3的表面3a而言,构成无纺布3的纤维彼此易于热熔合。当纤维彼此热熔合时,纤维之间的间隙变窄,可能导致通过对无纺布3进行加热而产生的体积恢复效果的降低。此外,纤维彼此热熔合之后的无纺布3的面变硬,触感、加工性降低。但是,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3输送辊12c将自第2输送空间15b排出来的无纺布3以被吹送了热风的表面3a为外周面侧的方式卷绕起来而弯成弯曲状。同样,第5输送辊12e将自第4输送空间15d排出来的无纺布3以被吹送了热风的表面3a为外周面侧的方式卷绕起来而弯成弯曲状。即,第3输送辊12c、第5输送辊12e(相当于变形机构)以无纺布3的被吹送了热风的表面3a侧呈凸的方式使自第1壳构件30、第2壳构件40排出来的无纺布3变形。
其结果,对已被卷绕在第3输送辊12c、第5输送辊12e上的无纺布3的表面3a侧作用沿着第3输送辊12c、第5输送辊12e的周向的拉力(朝向输送路径的上游侧的拉力和朝向下游侧的拉力),从而能够将无纺布3的表面3a侧的热熔合起来的纤维解开。因此,无纺布3的纤维之间的间隙扩宽,能够抑制通过对无纺布3进行加热而产生的体积恢复效果的降低。此外,通过将无纺布3的表面3a侧的纤维解开,能够使无纺布3的表面3a变得柔软,触感、加工性(例如易弯折性)提高。特别是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5输送辊12e以最后自第4输送空间15d排出来的无纺布3的表面3a呈凸的方式使无纺布3变形。因此,能够使无纺布3以最后在第4输送空间15d内热熔合起来的无纺布3的表面3a侧的纤维被解开的状态被输送到下一工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了无纺布3的产品品质。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2输送空间15b内的加热无纺布3的机构(具有第1壳构件30、第2喷射口16b以及第2排出口17b的机构)、以及第4输送空间15d内的加热无纺布3的机构(具有第2壳构件40、第4喷射口16d以及第4排出口17d的机构)相当于本发明的加热机构。
此外,用于使无纺布3变形的第3输送辊12c、第5输送辊12e设于第1壳构件30、第2壳构件40的外部。第1壳构件30、第2壳构件40的外部与喷射着热风的第1壳构件30、第2壳构件40的内部(输送空间15a~15d的内部)相比,温度较低。因此,第3输送辊12c、第5输送辊12e使在第1壳构件30、第2壳构件40的外部自然冷却了的无纺布3变形。由于加热后而软化了的纤维易于伸长,因此与加热过程中的纤维彼此相比,自然冷却了的纤维彼此更易于分离。因此,通过使自然冷却了的无纺布3变形,能够更可靠地将无纺布3的纤维解开。
此外,例如与在喷射着热风的空间内使无纺布3变形的情况相比,使自然冷却了的无纺布3变形的情况更难以带有无纺布3的习惯性变形(沿着第3输送辊12c、第5输送辊12e的外周面的习惯性弯曲)。对于第2输送辊12b、第4输送辊12d在第1壳构件30、第2壳构件40的外部将无纺布3卷绕起来的情况来讲,可以说是使自然冷却了的无纺布3变形的情况也具有与上述同样的效果。另外,不限于使无纺布3一边自然冷却一边变形的做法,也可以使无纺布3一边以主动的方式冷却一边变形。例如,也可以对被卷绕在第3输送辊12c、第5输送辊12e上的无纺布3吹送冷却用的风(温度低于被加热后的无纺布3的温度的风)。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利用将无纺布3卷绕在外周面上并改变行进方向并且能够输送无纺布3的第3输送辊12c、第5输送辊12e将无纺布3的表面3a侧的纤维解开。因此,与除了设置第3输送辊12c、第5输送辊12e以外还另外设置用于使无纺布3变形的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零件个数增加,此外,与除了设定无纺布3的输送工序之外还另外设定无纺布3的变形工序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体积恢复处理的时间。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不设置输送辊而将半圆柱形状的变形机构设置于输送空间15a~15d的下游侧。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使无纺布3以无纺布3沿着连续方向呈凸的方式变形,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无纺布3以无纺布3沿着宽度方向呈凸的方式变形。
此外,经过了第3输送辊12c的无纺布3的表面3a侧的纤维被解开,无纺布3以纤维之间的间隙扩宽了的状态被供给至第3输送空间15c。因此,在第3输送空间15c内,热风能够一边与解开了纤维的无纺布3的表面3a相接触一边沿着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流动,因此能够提高对无纺布3的加热效率。通过这样地在使无纺布3以被吹送了热风的面呈凸的方式变形之后、再次对无纺布3吹送热风而将无纺布3加热,能够提高对无纺布3的加热效率,进而能够进一步使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使无纺布3变形之后不对无纺布3进行再加热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做成加热单元11不具有第2壳构件40的结构,在利用第3输送辊12c改变自第2输送空间15b排出来的无纺布3的行进方向之后,将该无纺布3输送到下一工序。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3输送空间15c内的加热无纺布3的机构(具有第2壳构件40、第3喷射口16c以及第3排出口17c的机构)相当于本发明的其他加热机构。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为了使加热单元11在X方向上小型化,而将第1壳构件30、第2壳构件40以及输送空间15a~15d在上下方向、即与无纺布3在输送空间15a~15d内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排列地设置。因此,例如,在上游侧的第2输送空间15b和接下来的第3输送空间15c中,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为相反的方向。因此,第3输送辊12c为了将穿过了第2输送空间15b的无纺布3卷绕在外周面上来进行输送、并且将无纺布3供给至第3输送空间15c,而使无纺布3翻转。使无纺布3翻转的第3输送辊12c与使无纺布3的输送路径从水平方向(X方向)变化为向上方的第5输送辊12e相比,无纺布3的卷绕角度较大(θ2>θ3)。无纺布3的卷绕角度越大,无纺布3的变形度(弯曲度)越增加,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将无纺布3的表面3a侧的纤维解开。即,通过将第1壳构件30、第2壳构件40以及输送空间15a~15d以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能够谋求加热单元11在X方向上的小型化,并且能够更可靠地将无纺布3的表面3a侧的纤维解开。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第1输送辊12a~第5输送辊12e的直径完全相同,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于将无纺布3的表面3a侧的纤维解开的第3输送辊12c、第5输送辊12e的直径小于其他输送辊12a、12b、12d的直径。这样的话,卷绕在第3输送辊12c、第5输送辊12e上的无纺布3的变形度(弯曲度)增加,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将无纺布3的表面3a侧的纤维解开。
此外,在输送空间15a~15d内被加热了的无纺布3可能会在连续的方向上收缩。因此,也可以以不使无纺布3在输送空间15a~15d内松弛的程度,使被卷绕在比输送空间15a~15d靠下游侧的输送辊12b~12e上的无纺布3的输送速度慢于无纺布3在输送空间15a~15d的入口处的输送速度。具体地讲,也可以使第1输送辊12a、或者更靠上游侧的输送辊的周速值大于第5输送辊15e、或者更靠下游侧的输送辊的周速值。这样的话,能够防止被软化而容易延伸的无纺布3被过度拉伸,从而能够抑制无纺布3的宽度变化、体积恢复效果的降低。
此外,也可以在将无纺布3输送到下一工序之前对无纺布3进行冷却。例如,也可以在第5输送辊12e的下游侧设置将图2A所示的体积恢复装置10中的加热器132去掉而得到的结构的装置,对在第1壳构件30、第2壳构件40(第1输送空间15a~第4输送空间15d)的内部输送的无纺布3不是吹送热风而是吹送温度低于无纺布3的温度的冷风。这样的话,能够抑制因无纺布3的温度高而引起的现象、即因无纺布3被软化而导致的宽度变化、体积恢复效果的降低。
第2实施方式
图4是第2实施方式的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装置50的剖视图(以无纺布3的宽度方向为法线方向的剖视图)。图5是第1壳构件60~第3壳构件80周围的剖视图(以无纺布3的宽度方向为法线方向的剖视图)。第2实施方式的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装置50具有加热单元11、以及第1输送辊12a~第5输送辊12e。加热单元11具有热风供给源13、热风管道14、循环管道18、第1壳构件60(相当于加热单元)、第2壳构件70(相当于加热单元)、第3壳构件80(相当于加热单元)、用于将热风喷射到形成在第1壳构件60~第3壳构件80中的输送空间15a~15d的喷射口16a~16d、以及用于使热风自输送空间15a~15d排出的排出口17a~17d。
在第2实施方式中,三个第1壳构件60~第3壳构件80在上下方向上排列,但是,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无纺布3在经过被形成在第1壳构件60~第3壳构件80中的四个输送空间15a~15d的同时被加热。具体地讲,无纺布3经过第1壳构件60所具有的基部构件61的上表面61a与第1盖构件62的下表面62a之间的第1输送空间15a、第2壳构件70所具有的基部构件71的下表面71a与第1盖构件72的上表面72a之间的第2输送空间15b、同一个第2壳构件70所具有的基部构件71的上表面71b与第2盖构件73的下表面73a之间的第3输送空间15c、第3壳构件80所具有的基部构件81的下表面81a与第1盖构件82的上表面82a之间的第4输送空间15d。
此外,在各输送空间15a~15d的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形成有热风的喷射口16a~16d,在第1壳构件60~第3壳构件80的内部形成有热风室C1,该热风室C1借助喷射口16a~16d与其所对应的输送空间15a~15d相连通,并且,该热风室C1与热风管道14的端部开口14a相连通。在热风室C1中,热风的流路随着朝向喷射口16a~16d而逐渐缩窄。
具体地讲,例如,如图5所示,与第4输送空间15d相连通的热风室C1是被构成基部构件81的下表面81a的第1下表面构件811和第2下表面构件812(弯曲部分)、以及沿着热风管道14的端部开口14a的弯曲构件813划分而成的。而且,第2下表面构件812的弯曲部分的截面形状(以Y方向为法线方向的截面形状)相对于喷射口16d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倾斜,以使得热风一边与无纺布3的面相接触一边沿着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自上游侧向下游侧流动。此外,将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第1下表面构件811配置在上下方向上的比第2下表面构件812靠输送空间15d侧。这样的话,能够更可靠地使热风沿着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流动。此外,通过设置沿着热风管道14的端部开口14a的弯曲构件813,能够使来自热风管道14的热风顺畅地流向喷射口16d,能够削减热风室C1中的热风滞留区域。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会将自喷射口16a~16d喷射出来的热风回收起来。因此,在各输送空间15a~15d的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设有形成在基部构件61、71、81的开口部即热风的排出口17a~17d。另外,为了使热风沿着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流动,而在相对于无纺布3的表面3a来讲与喷射口16a~16d所在的一侧相同的一侧设有排出口17a~17d。而且,在第1壳构件60~第3壳构件80的内部形成有回收室C2,该回收室C2借助排出口17a~17d与输送空间15a~15d相连通,并且,该回收室C2与循环管道18的端部开口18a相连通。自回收室C2延伸出来的循环管道18(参照图4)与热风产生源13的吸入侧的管道19相连通。另外,在图4中,省略了第2壳构件70、第3壳构件80所对应的热风供给源13、热风管道14、循环管道18。此外,为了防止无纺布3的纤维屑等异物与热风一同被循环进来,也可以将过滤器设于排出口17a~17d,该过滤器能够使热风通过但会阻挡异物。
在上述结构的加热单元11中,自喷射口16a~16d喷射的热风沿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流动,在自回收室C2被回收到循环管道18之后,再次被热风产生源13的加热器132加热,并自热风管道14输送到输送空间15a~15d。通过这样地使能够将无纺布3加热的热风循环,能够提高加热器132对热风的加热效率,此外,能够减少被排出到第1壳构件60~第3壳构件80的外部的热风量,从而能够降低热风对其他工序的影响。此外,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比,能够使第1壳构件60~第3壳构件80的外部的温度降低,因此能够使无纺布3在进一步被自然冷却的状态下变形。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将无纺布3的表面3a侧的纤维解开,并且,能够抑制无纺布3连带习惯性变形(习惯性弯曲)。
而且,在上述结构的体积恢复装置50中,首先,将以背面3b为外周面侧的方式卷绕在第1输送辊12a上的无纺布3供给至第1输送空间15a内,并自输送方向上的左侧向右侧输送。将自第1输送空间15a排出来的无纺布3以表面3a为外周面侧的方式卷绕在第2输送辊12a上而使该无纺布3翻转,之后供给至第2输送空间15b内,并自输送方向上的右侧向左侧输送。以下,同样地将自第2输送空间15b排出来的无纺布3以背面3b为外周面侧的方式卷绕在第3输送辊12c上而使该无纺布3翻转,之后供给至第3输送空间15c内,并自输送方向上的左侧向右侧输送。将自第3输送空间15c排出来的无纺布3以表面3a为外周面侧的方式卷绕在第4输送辊12d上而使该无纺布3翻转,之后供给至第4输送空间15d内,并自输送方向上的右侧向左侧输送。将自第4输送空间15d排出来的无纺布3以背面3b为外周面侧的方式卷绕在第5输送辊12e上,并改变行进方向,输送到下一工序。
在各输送空间15a~15d内,由于热风一边与无纺布3的表面3a相接触一边沿着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流动,因此能够将无纺布3加热,此外,从输送空间15a~15d内变成高温的角度考虑,也能够将无纺布3加热,从而能够使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此外,不是使热风沿会使无纺布3的体积减小的方向流动,而是使热风沿着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流动,因此能够抑制通过对无纺布3进行加热而产生的体积恢复效果的降低。
此外,第2输送辊12b、第4输送辊12d(相当于变形机构)以无纺布3的被吹送了热风的表面3a侧呈凸的方式使自第1壳构件30、第2壳构件40排出来的无纺布3变形。因而,能够将无纺布3的表面3a侧的热熔合起来的纤维解开,因此,无纺布3的纤维之间的间隙扩宽,能够抑制通过对无纺布3进行加热而产生的体积恢复效果的降低,此外,能够使无纺布3的表面3a变得柔软。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第1输送空间15a内的加热无纺布3的机构(具有第1壳构件30、第1喷射口16a以及第1排出口17a的机构)、以及第3输送空间15c内的加热无纺布3的机构(具有第2壳构件40、第3喷射口16c以及第3排出口17c的机构)相当于本发明的加热机构。
而且,利用第2输送辊12b、第4输送辊12d而以表面3a呈凸的方式变形之后的无纺布3在第2输送空间15b、第4输送空间15d内被再加热。因而,第2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比,在利用输送辊将表面3a侧的纤维解开了的状态下对无纺布3进行再加热的次数增多。由于通过对表面3a侧的纤维被解开了的无纺布3进行再加热,提高了无纺布的加热效率,因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无纺布3的加热效率进一步升高,从而能够更可靠地使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但是,第1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相比,第1实施方式的壳构件的数量较少,从而能够谋求加热单元11在上下方向上的小型化。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第2输送空间15b内的加热无纺布3的机构(具有第1壳构件30、第2喷射口16b以及第2排出口17b的机构)、以及第4输送空间15d内的加热无纺布3的机构(具有第2壳构件40、第4喷射口16d以及第4排出口17d的机构)相当于本发明的其他加热机构。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第5输送辊12e以最后自第4输送空间15d排出来的无纺布3的背面3b呈凸的方式使无纺布3变形。因此,也可以在第5输送辊12e的下游侧设置能够以无纺布3的表面3a呈凸的方式使无纺布3变形的输送辊。这样的话,能够使无纺布3以最后在第4输送空间15d内热熔合起来的无纺布3的表面3a侧的纤维被解开的状态被输送到下一工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了无纺布3的产品品质。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完成的,并不用于限定并解释本发明。此外,在不超出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对本发明进行变更、改良,并且,当然本发明包含其等价物。例如能够进行以下所示的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壳构件30~40、60~80内输送的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沿着X方向(水平方向)的横置型的加热单元11为例,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壳构件内输送的无纺布的输送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纵置型的加热单元。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壳构件30~40、60~80在上下方向上排列,无纺布3在经过被形成在壳构件30~40、60~80中的多个输送空间15a~15d的同时分多次被吹送热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多个壳构件沿水平方向(沿着无纺布在壳构件内的输送方向的方向)排列。除此之外,也可以在形成于在无纺布3的连续方向上延伸得较长的一个壳构件中的一个输送空间内对无纺布进行加热,或者使对无纺布吹送热风的次数为1次。在上述这些情况下,无需使无纺布在各壳构件之间翻转,但要在壳构件之间或者壳构件的下游侧设置能够以被吹送了热风的面呈凸的方式使无纺布变形的机构(输送辊)。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一个壳构件30~40、60~80内形成有一个或者两个无纺布3的输送空间15a~15d,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一个壳构件内形成3个以上的无纺布的输送空间。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热单元11所具有的壳构件30~40、60~80的数量为两个或者三个,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做成加热单元具有1个壳构件或者4个以上的壳构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使用作宠物用片材1的顶层片3(图1B)的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的情况为例,但不限于此。例如,在使用于卫生巾、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安装在清扫用拖把上的清扫用片材等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时,本发明也有效。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使已卷成卷状的连续着的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的情况为例,但不限于此。例如,即使是被切成规定的长度之后的无纺布,也由于被层叠起来进行保管而可能导致体积减少,因此即使是使被切成规定的长度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时,本发明也有效。
附图标记说明
1、宠物用片材;3、顶层片(无纺布);3t、槽部;3p、突部;3h、贯通孔;4、吸收体;4c、吸收性芯部;4t、覆片;5、底层片;10、体积恢复装置;11、加热单元;12a~12e、输送辊(变形机构);13、热风供给源;131、风扇;132、加热器;14、热风管道;15a~15d、输送空间;16a~16d、喷射口;17a~17d、排出口;18、循环管道;C1、热风室;C2、回收室;30、第1壳构件(壳单元);31、基部构件;32、第1盖构件;33、第2盖构件;34、侧板;35、侧板;40、第2壳构件(壳单元);41、基部构件;42、第1盖构件;43、第2盖构件;50、体积恢复装置;60、第1壳构件(壳单元);61、基部构件;62、第1盖构件;70、第2壳构件(壳单元);71、基部构件;72、第1盖构件;73、第2盖构件;80、第3壳构件(壳单元);81、基部构件;82、第1盖构件。

Claims (6)

1.一种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用于对无纺布吹送热风而将无纺布加热,从而使上述无纺布的体积恢复,其特征在于,
该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包括加热机构和变形机构,
该加热机构包括:壳单元,其形成有用于输送上述无纺布的输送空间;喷射口,其用于自上述无纺布在上述输送空间内的输送方向上的一侧朝向另一侧将热风喷射到上述输送空间内;以及排出口,其用于使上述热风自上述输送空间排出,上述热风一边与上述无纺布的两个面中的一个面相接触一边沿着上述输送方向流动;该变形机构用于使自上述壳单元排出来的上述无纺布以上述无纺布的上述一个面那一侧呈凸的方式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变形机构使在上述壳单元的外部自然冷却了的上述无纺布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变形机构是能够将上述无纺布卷绕起来进行输送的输送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经过了上述变形机构的上述无纺布利用其他上述加热机构再加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机构的上述输送空间与其他上述加热机构的上述输送空间在与上述无纺布在上述输送空间内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地设置,
上述变形机构是这样的输送辊:一边将经过了上述加热机构的上述输送空间的上述无纺布卷绕起来进行输送,一边为了将上述无纺布供给至其他上述加热机构的上述输送空间而使上述无纺布翻转。
6.一种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对无纺布吹送热风而将无纺布加热,从而使上述无纺布的体积恢复,其特征在于,
该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自上述无纺布在输送空间内的输送方向上的一侧朝向另一侧将热风喷射到形成在壳单元中的上述无纺布的上述输送空间内,通过使上述热风一边与上述无纺布的两个面中的一个面相接触一边沿着上述输送方向流动,将上述无纺布加热;以及
使自上述壳单元排出来的上述无纺布以上述无纺布的上述一个面那一侧呈凸的方式变形。
CN201310541205.6A 2013-10-18 2013-11-05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 Active CN1044992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17198 2013-10-18
JP2013217198A JP5728554B2 (ja) 2013-10-18 2013-10-18 不織布の嵩回復装置、及び、不織布の嵩回復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99238A CN104499238A (zh) 2015-04-08
CN104499238B true CN104499238B (zh) 2016-01-20

Family

ID=52827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41205.6A Active CN104499238B (zh) 2013-10-18 2013-11-05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041200B2 (zh)
JP (1) JP5728554B2 (zh)
CN (1) CN104499238B (zh)
WO (1) WO20150565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53605B (zh) * 2017-07-14 2021-03-30 Ykk株式会社 干燥机
CN110318197A (zh) * 2019-07-25 2019-10-11 佛山市国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拉幅定型烘干机
CN113427886B (zh) * 2021-07-14 2022-04-22 浙江舒凡纺织有限公司 防水耐磨装饰面料的制作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97086A (zh) * 2002-09-25 2004-05-19 ������������ʽ���� 无纺布的膨松恢复方法
CN102227528A (zh) * 2008-10-20 2011-10-26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使无纺布厚度增加的方法以及用于该方法的装置
CN102257199A (zh) * 2008-12-25 2011-11-23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
JP5102610B2 (ja) * 2007-12-26 2012-12-19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の制御方法
CN103261503A (zh) * 2010-12-24 2013-08-21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的制造方法、无纺布及无纺布的制造装置、以及无纺布制造用支承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470306A (en) * 1919-10-15 1923-10-09 Manville Johns Inc Art of and apparatus for drying materials
US1605039A (en) * 1924-08-13 1926-11-02 Krantz Hubert Tentering and drying machine
US1670991A (en) * 1925-04-25 1928-05-22 Schilde Richard Apparatus for drying fabrics and the like
US1710843A (en) * 1927-03-17 1929-04-30 Firm M Rudolf Jahr Maschinenfa Multitier stretching, tentering, and drying machine
US2101335A (en) * 1934-09-17 1937-12-07 Lamson Co Art of drying materials
US2494731A (en) * 1945-06-26 1950-01-17 Olin Mathieson Apparatus for steaming textiles
US2700226A (en) * 1950-04-21 1955-01-25 Dungler Julien Drying or like treatment apparatus for web material with fluid deflecting baffle means
US3231985A (en) * 1962-01-15 1966-02-01 Hupp Corp Heating, drying and cu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US3510954A (en) * 1968-04-10 1970-05-12 Dow Chemical Co Solvent removal
US3852980A (en) * 1971-11-25 1974-12-10 P Zimmer Apparatus for printing and/or dyeing of high pile webs
US4052796A (en) * 1972-09-27 1977-10-11 Arendt Hans F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the continuous finishing of webs of textiles, artificial leather and the like
DE2540851C3 (de) * 1975-09-13 1978-08-10 Hoechst Ag, 6000 Frankfurt Verfahren und Zusatzvorrichtung für Zylindertrockenmaschinen zum gleichmäßigen Trocknen von Textilmaterialien
DE3811620A1 (de) * 1988-04-07 1989-10-26 Vits Maschinenbau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waermebehandlung und/oder trocknung einer materialbahn im durchlauf
US5471766A (en) * 1993-03-18 1995-12-05 Valmet Paper Machinery, Inc. Method in contact-free air-drying of a material web as well as a nozzle-blow-box and a pulp dryer that make use of the method
DE69720297T2 (de) * 1996-12-16 2004-01-29 Toray Industries Garnführer Rolle
DE19717187A1 (de) * 1997-04-24 1998-10-29 Pagendarm Technologie Gmbh Vorrichtung zur Behandlung, insbesondere Trocknung von Materialbahnen
DE10123241C1 (de) * 2001-05-12 2002-10-02 Sgl Carbon Ag Gasabschluss für Reaktoren mittels Gasleitkörpern
JP4030484B2 (ja) * 2002-09-25 2008-01-09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回復方法
DE102010044296B3 (de) * 2010-09-03 2012-01-05 Eisenmann Ag Oxidationsofen
HUE029934T2 (en) * 2012-02-07 2017-04-28 Mitsubishi Rayon Co Horizontal heat treatment device
JP5777558B2 (ja) * 2012-04-20 2015-09-09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を回復させる方法及び装置
JP5840100B2 (ja) * 2012-09-28 2016-01-06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97086A (zh) * 2002-09-25 2004-05-19 ������������ʽ���� 无纺布的膨松恢复方法
JP5102610B2 (ja) * 2007-12-26 2012-12-19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の制御方法
CN102227528A (zh) * 2008-10-20 2011-10-26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使无纺布厚度增加的方法以及用于该方法的装置
CN102257199A (zh) * 2008-12-25 2011-11-23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
CN103261503A (zh) * 2010-12-24 2013-08-21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的制造方法、无纺布及无纺布的制造装置、以及无纺布制造用支承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78465A (ja) 2015-04-23
WO2015056543A1 (ja) 2015-04-23
US20160244903A1 (en) 2016-08-25
CN104499238A (zh) 2015-04-08
US10041200B2 (en) 2018-08-07
JP5728554B2 (ja) 2015-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38977B2 (ja) 不織布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498474B2 (ja) 積層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WO2012029372A1 (ja) 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吸収性物品
WO2011102544A1 (ja) 不織布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3700710U (zh) 无纺布以及吸收性物品
CN104499238B (zh)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
CN104514107B (zh)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体积恢复方法
CN104499237A (zh)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
CN113166988A (zh) 形成柔软且蓬松的非织造纤维网的方法
CN104490524B (zh) 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
CN203653991U (zh)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
JP6843035B2 (ja) 不織布の製造方法及び不織布の製造装置
US9809913B2 (en) Bulk recovery apparatus for nonwoven fabric and bulk recovery method for the same
CN203700776U (zh)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
CN104499186B (zh)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