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99186B -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99186B
CN104499186B CN201310547584.XA CN201310547584A CN104499186B CN 104499186 B CN104499186 B CN 104499186B CN 201310547584 A CN201310547584 A CN 201310547584A CN 104499186 B CN104499186 B CN 1044991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nonwoven fabric
hot blast
mould component
throughput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4758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99186A (zh
Inventor
林智城
大山秀隆
奥田淳
光野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char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Unichar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charm Corp filed Critical Unichar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4991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991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991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991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CFINISHING, DRESSING, TENTERING OR STRETCHING TEXTILE FABRICS
    • D06C7/00Heating or cooling textile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BTREATING TEXTILE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GASES OR VAPOURS
    • D06B5/00Forcing liquids, gases or vapours through textile materials to effect treatment, e.g. washing, dyeing, bleaching, sizing impregnating
    • D06B5/02Forcing liquids, gases or vapours through textile materials to effect treatment, e.g. washing, dyeing, bleaching, sizing impregnating through moving materials of indefinite length
    • D06B5/08Forcing liquids, gases or vapours through textile materials to effect treatment, e.g. washing, dyeing, bleaching, sizing impregnating through moving materials of indefinite length through fabric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及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该装置扩大可调整热风流量的范围。一种装置,其用于对沿输送方向输送的无纺布吹送热风将其加热,使其体积恢复,该装置具有在输送方向上的两端部开口的壳构件,在该壳构件的输送方向上的一端侧开口处设有输送该无纺布时的入口,在该壳构件的输送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开口处设有输送该无纺布时的出口,在壳构件入口与出口之间的沿输送方向的壁面设有喷射口,其用于向输送方向或与其相反的方向将热风喷到壳构件内的空间,在壳构件的、热风的喷射方向的下游侧的部分设有排出口,其用于使热风自壳构件内的空间排出,热风在壳构件内的空间中边与无纺布的两面中的一面相接触边自喷射口向排出口流动。

Description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吸收性物品,使用有卫生巾、一次性尿布。此外,包含在该吸收性物品的范畴内的宠物用片材也作为宠物用厕所而得以普及。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中,在与使用者等的皮肤抵接的部分设有透液性的顶层片。而且,近年来,从降低对皮肤的黏腻等观点考虑,对顶层片要求较高的排液性,因此,优选的是,顶层片的材料采用具有蓬松度的无纺布。
通过梳理法等适当的方法将该无纺布制成带状,之后将其卷成卷状,以无纺布卷的形式来保管。而且,在要使用时,将无纺布卷搬入到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流水线中,利用该流水线使无纺布自该无纺布卷抽出,进而用作顶层片的材料。
另一方面,在将无纺布卷成无纺布卷时,为了防止该无纺布不规则运动等,一边沿卷绕方向付与张力一边进行卷绕。因此,通常情况下,因该张力的存在而使无纺布卷得较紧。即,该无纺布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成为体积缩减的状态。因而,在利用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流水线使无纺布自无纺布卷抽出时,也只是使体积减少之后的无纺布抽出来进行供给,即无法响应上述的具有蓬松度的无纺布的要求。
作为使无纺布蓬松的方法,公知有这样一种方法:进行对无纺布的表面吹送热风等处理,通过对无纺布的表面进行加热,使被压缩了的无纺布的纤维恢复至原始状态,使无纺布的体积恢复。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这样的方法:准备用于对无纺布进行加热的加热室,当将无纺布从该加热室的入口侧向出口侧输送时,自加热室的入口或者出口中的一侧吹入热风。通过使被吹入加热室的热风自入口或者出口中的另一侧排出,能够使热风在加热室内沿着无纺布的表面流动,进而能够使无纺布的体积恢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97087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在体积恢复装置中对无纺布进行加热,因此无纺布被软化。于是,在作用了输送方向上的张力时,无纺布易于沿输送方向伸长。另一方面,由于无纺布根据其材质的不同熔点也不同,因此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了加热的情况下,熔点较低的无纺布易于伸长,熔点较高的无纺布难以伸长。在该情况下,需要通过调整吹入体积恢复装置的热风的流量来使无纺布的伸长量成为适当的状态。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由于用于吹入热风的喷嘴设于加热室的入口或者出口,因此喷嘴口的大小被加热室的入口或者出口的大小所限制,因此可调整热风的流量的范围变窄。
本发明即是鉴于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扩大可调整热风的流量的范围的体积恢复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是一种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用于对沿输送方向输送的无纺布吹送热风而将该无纺布加热,从而使上述无纺布的体积恢复,其特征在于,该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具有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的两端部开口的壳构件,在上述壳构件的上述输送方向上的一端侧的开口处设有输送上述无纺布时的入口,在上述壳构件的上述输送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开口处设有输送上述无纺布时的出口,在上述壳构件的上述入口与上述出口之间的沿着上述输送方向的壁面设有喷射口,该喷射口用于朝向上述输送方向或者与上述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将上述热风喷射到上述壳构件内的空间,在上述壳构件的、上述热风的喷射方向的下游侧的部分设有排出口,该排出口用于使上述热风自上述壳构件内的空间排出,上述热风在上述壳构件内的空间中一边与上述无纺布的两个面中的一个面相接触一边自上述喷射口朝向上述排出口流动。
能够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所述的内容明确本发明的其他特征。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扩大可调整热风的流量的范围的体积恢复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是作为吸收性物品的一例的宠物用片材1的外观立体图,图1B是在图1A中的B-B线将该片材1切断之后的放大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20的概略侧视图。
图3A是构成体积恢复装置20的主要部分的加热部60的说明图,图3B是图3A中的B-B剖视图。
图4是对热风在壳构件62的内部流动的情况进行说明的概略图。
图5是比较例的体积恢复装置的加热部60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所述的内容,至少能够明确以下的内容。
一种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用于对沿输送方向输送的无纺布吹送热风而将该无纺布加热,从而使上述无纺布的体积恢复,其特征在于,该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具有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的两端部开口的壳构件,在上述壳构件的上述输送方向上的一端侧的开口处设有输送上述无纺布时的入口,在上述壳构件的上述输送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开口处设有输送上述无纺布时的出口,在上述壳构件的上述入口与上述出口之间的沿着上述输送方向的壁面设有喷射口,该喷射口用于朝向上述输送方向或者与上述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将上述热风喷射到上述壳构件内的空间,在上述壳构件的、上述热风的喷射方向的下游侧的部分设有排出口,该排出口用于使上述热风自上述壳构件内的空间排出,上述热风在上述壳构件内的空间中一边与上述无纺布的两个面中的一个面相接触一边自上述喷射口朝向上述排出口流动。
采用这样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由于未对热风的喷射口的大小设限,因此能够自由地改变喷射口的出口部分的截面积。由此,能够扩大可调整热风的流量的范围。
优选的是,在该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中,上述喷射口的截面的面积大于在上述壳构件的内部供上述热风流动的空间的、以上述输送方向为法线方向的截面的面积。
采用这样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即使在增大了自喷射口喷射的热风的风量的情况下,风速也不会变得过大,此外,也难以恶化能量使用效率。因而,由于能够获得较宽的热风的风量调节的幅度,因此能够高效地使无纺布的体积恢复。
优选的是,在该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中,上述喷射口设在上述壳构件的靠上述入口的部分,上述排出口设在上述壳构件的靠上述出口的部分,上述热风能够以从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上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流动的方式喷射。
采用这样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由于热风以在沿输送方向输送的无纺布的面上流动的方式移动,因此能够有效地避免热风从无纺布的厚度方向将该无纺布压缩的情况,从而能够顺畅地使体积恢复。
优选的是,在该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中,上述热风的喷射方向相对于上述输送方向所成的角度为30度以下。
采用这样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通过使热风的喷射方向与无纺布的输送方向所成的角度尽可能地小,能够易于使喷射出来的热风沿着无纺布的面流动,因此能够高效地使无纺布的体积恢复。
优选的是,在该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中,形成上述喷射口的壁面中的、位于上述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壁面的形状为由在与上述热风相接触的面的相反一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线构成的曲面,位于上述喷射口的位置的上述曲面的切线方向相对于上述输送方向而成的角度为30度以下。
采用这样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由于热风以沿着形成喷射口的壁面被导入的方式流动,因此能够使喷射口的位置处的壁面的切线方向与无纺布的输送方向接近平行。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热风的喷射方向与无纺布的输送方向所成的角度,从而能够高效地使无纺布的体积恢复。
优选的是,在该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中,包括热风供给装置,该热风供给装置用于向上述壳构件内供给上述热风,上述热风供给装置能够将自上述排出口排出来的上述热风回收,并再次供给至上述壳构件内。
采用这样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能够抑制热风自壳构件排出时对附近的其他半成品产生不良影响,并且能够再利用能量的一部分。
此外,还能够明确一种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该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对沿输送方向输送的无纺布吹送热风而将该无纺布加热,从而使上述无纺布的体积恢复,其特征在于,该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的两端部开口的壳构件中,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的一端侧的开口处设有输送上述无纺布时的入口、上述输送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开口处设有输送上述无纺布时的出口的情况下,自喷射口朝向上述输送方向或者与上述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将上述热风喷射到上述壳构件内的空间,该喷射口设于上述壳构件的上述入口与上述出口之间的、沿着上述输送方向的壁面;使上述壳构件内的空间中的上述热风自排出口排出,该排出口设于上述壳构件的、上述热风的喷射方向的下游侧的部分;以及使上述热风在上述壳构件内的空间中一边与上述无纺布的两个面中的一个面相接触一边从上述喷射口朝向上述排出口流动。
采用这样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能够扩大可调整热风的流量的范围。
实施方式
(成为体积恢复对象的无纺布)
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装置20以及体积恢复方法中,将成为宠物用片材1的顶层片3的无纺布3作为处理对象。
图1A是作为吸收性物品的一例的宠物用片材1的外观立体图,图1B是在图1A中的B-B线将该片材1切断之后的放大立体图。
宠物用片材1使用于处理狗、猫等动物的排泄物,如图1A所示,能够将其铺于地板等来使用。该宠物用片材1具有例如呈俯视时矩形形状的透液性的顶层片3、大致相同形状的非透液性的底层片5以及夹在这些片材3、5彼此之间的液吸收性的吸收体4。而且,吸收体4利用热熔粘合剂等与顶层片3和底层片5这两者相接合,此外,顶层片3和底层片5的自吸收体4向侧方突出的部分3e、5e、即各片材3、5的外周缘部3e、5e利用热熔粘合剂等接合起来。
如图1B所示,吸收体4具有吸收性芯部4c,该吸收性芯部4c例如是通过将纸浆纤维等液体吸收性纤维和高吸收性聚合物(所谓的SAP)以呈俯视时大致矩形形状的方式层叠起来而成的。也可以利用薄绵纸等两片透液性的覆片4t1、4t2将该芯部4c覆盖起来,在该例中就是如此。即,在靠皮肤侧的一面用一片覆片4t1覆盖起来,然后,在不靠皮肤侧的一面用另一片覆片4t2覆盖起来。此外,根据情况的不同,也可以用一片覆片将吸收性芯部4c的整个面包覆起来。
底层片5例如是聚乙烯(以下称PE)、聚丙烯(以下称PP)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下称PET)等薄膜材料。但并不限于这些,只要是非透液性的片材就能够使用。
顶层片3将无纺布3用作材料。在该例中,无纺布3的两个面3a、3b中的一个面3b为大致平坦的面,另一个面3a呈波形形状。即,交替地形成有直线状的槽部3t与直线状的突部3p。该突部3p、3p…是通过公知的空气流的吹送处理(参照日本特开2009-11179号等)将原本处于槽部3t的部分的纤维横向吹起而使其鼓起来而形成的,其形成为纤维之间的间隙较大的稀疏状态。而且,由此使该无纺布3整体较蓬松。此外,也可以在槽部3t上形成有沿着厚度方向贯穿的多个贯通孔3h、3h…,在该例中就是如此。
该无纺布3的平均基重例如为10~200(g/m2),突部3p的中央部的平均基重例如为15~250(g/m2),槽部3t的底部的平均基重为3~150(g/m2)。
此外,优选的是,作为无纺布3的纤维,由芯、鞘不同的构件构成的所谓的芯鞘构造的复合纤维,但也可以是并列构造(日文:サイドバイサイド構造)的纤维,也可以是由单一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单独纤维。在无纺布3的纤维是芯鞘构造的复合纤维的情况下,因该结构构件不同而使得无纺布3的性质也不同,关于该内容在后面进行说明。
而且,无纺布3也可以具有卷缩纤维。另外,卷缩纤维是指呈锯齿形状、Ω形状、螺旋形状等卷缩形状的纤维。
此外,就无纺布3所含的纤维的纤维长度而言,例如能够从20mm~100mm的范围中选择,此外,就纤度而言,例如能够从1.1~8.8(dtex)的范围中选择。
(体积恢复装置的说明)
宠物用片材1是利用宠物用片材1的制造流水线制造的,在将顶层片3用的无纺布3向该制造流水线搬入时,是以无纺布卷3R(图2)的形式搬入的。即,将上述的具有突部3p的无纺布3以暂时卷成卷状的状态来保管,然后,将无纺布卷3R自保管场所搬入到宠物用片材1的制造流水线中。然后,将无纺布卷3R安装在该制造流水线所具备的抽出装置35中,进而作为顶层片3的材料而将无纺布3抽出。
但是,如上所述,在无纺布卷3R中,无纺布3的体积可能被挤压。因此,在该制造流水线中设有体积恢复装置20。
图2是体积恢复装置20的概略侧视图。此外,图3A是构成体积恢复装置20的主要部分的加热部60的说明图,图3B是图3A中的B-B剖视图。另外,在图2和图3A中,以剖视的角度展示了构成加热部60的主要部分的加热单元61。
如图2所示,体积恢复装置20具有:输送部30,其用于使无纺布3自无纺布卷3R抽出并沿规定的输送路径输送无纺布3;加热部60,其用于在输送路径上的规定位置处对无纺布3进行加热;以及控制器(未图示),其用于对输送部30和加热部60进行控制。而且,被加热部60加热而恢复了体积的无纺布3被送至位于输送方向的下游的、与宠物用片材1的其他半成品之间的汇合点、例如与吸收体4之间的汇合点,并在该汇合点处与该半成品相接合等。
另外,制造流水线中的各种装置(未图示)被适当的支承构件支承而配置在该流水线中,体积恢复装置20也是如此。而且,在该例中,作为该支承构件的一例,使用了所谓的嵌板(未图示)。嵌板是垂直地竖立设置于制造流水线的基部的板构件,该嵌板具有铅垂面(法线方向朝向水平方向的面),在该铅垂面上例如以悬臂状态支承有各种装置。
而且,在以下内容中,将该铅垂面的法线方向称作“CD方向”。另外,在图2中,CD方向朝向贯穿该图2的纸面的方向,更详细地讲,CD方向朝向水平面内的任意方向中的贯穿图2的纸面的方向。此外,抽出来的无纺布3基本上以该无纺布3的宽度方向朝向CD方向的状态被输送,因此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成为朝向与CD方向正交的任意方向。另外,该支承构件并不限于嵌板,也可以使用除此以外的支承构件。
(输送部30)
输送部30具有多个用于限定无纺布3的输送路径的输送辊32、32…、以及抽出装置35。
各输送辊32、32…被支承为能够绕沿着CD方向的旋转轴线旋转,由此,无纺布3能够以自身的宽度方向朝向CD方向的状态被输送。另外,输送辊32、32…中的若干输送辊32、32是能够被作为驱动源的伺服马达驱动而旋转的驱动辊32u、32d,除此以外的输送辊32、32…是不具有驱动源的从动辊,即是利用与被输送来的无纺布3相接触而获得旋转力进而能够连续地旋转的辊。
驱动辊32u、32d分别设于输送路径上的、位于加热部60(准确地讲,是后述的加热单元61)的两侧的位置处。然后,通过对这些上游侧驱动输送辊32u和下游侧驱动输送辊32d的旋转动作进行控制,能够调整无纺布3在加热部60中的输送状态。
抽出装置35是用于使无纺布3自无纺布卷3R抽出的装置,其具有沿着CD方向的旋转轴。而且,在该旋转轴上以能够使无纺布卷3R旋转的方式支承有无纺布卷3R。旋转轴例如能够被作为驱动源的伺服马达(未图示)驱动而旋转,由此,自无纺布卷3R抽出无纺布3。此外,也可以设置多个(例如两个)抽出装置35,从而能够交替地切换使用多个(两个)无纺布卷3R。即,也可以构成为这样的方式:在一个抽出装置35使无纺布3抽出的期间,另一个抽出装置35处于待机状态,然后,当一个抽出装置35上的无纺布卷3R没有了之后,处于待机状态的抽出装置35开始将无纺布3抽出。另外,由于该抽出装置35为公知的结构,因此省略该详细的说明。
此外,输送部30也可以在抽出装置35与上游侧驱动输送辊32u之间设置存储装置、张力控制装置(均未图示)。存储装置是用于将自抽出装置35抽出来的无纺布3以能够向输送方向的下游送出的方式蓄积起来的装置。例如在自两个抽出装置35中的一个抽出装置35将无纺布卷3R的所有的无纺布3抽出并切换使用另一个抽出装置35时抽出装置35停止的情况下,通过将存储装置自身所蓄积的无纺布3向下游送出,不会将抽出装置35停止抽出的影响波及到下游。张力控制装置是用于将被输送的无纺布3的张力的大小(N)调整为规定的目标值(N)的装置。
(加热部60)
加热部60具有:加热单元61,其在内部对输送来的无纺布3吹送热风而将该无纺布3加热;以及热风供给装置67,其用于向该加热单元61供给热风。
加热单元61具有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开口的壳构件62以及多个引导辊64、64、64,上述多个引导辊64、64、64设于壳构件62的外部,以能够使无纺布3在壳构件62内往复移动的方式引导无纺布3。而且,通过引导辊64、64、64,在壳构件62内分别形成了直线状的无纺布3的输送路径的往路和复路。此外,如图3A所示,在壳构件62的内部设有分隔壁构件63,该分隔壁构件63形成了沿着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的壁面。壳构件62内的空间被该分隔壁构件63(壁面)划分成往路用的空间SP62a和复路用的空间SP62b。即,往路用的空间SP62a与复路用的空间SP62b以彼此之间不能往返空气的方式被隔离。此外,通过利用该分隔壁构件63进行隔离,在壳构件62的长度方向(即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的一侧的端部分别形成了使输送来的无纺布3进入的往路用的入口62ain和复路用的出口62bout这两者,并且在另一侧的端部分别形成了无纺布3的往路用的出口62aout和复路用的入口62bin这两者。在利用输送部30输送无纺布3时,该无纺布3从位于往路的入口62ain进入壳构件62的内部(往路用空间SP62a),并从出口62aout排出到外部。同样地,在输送无纺布3时,该无纺布3从位于复路的入口62bin进入壳构件62的内部(复路用空间SP62b),并从出口62bout排出到外部。
分隔壁构件63的两个壁面63wa、63wb中的与往路用的空间SP62a邻接的壁面63wa(以下也称作往路用壁面63wa)、以及该两个壁面63wa、63wb中的与复路用的空间SP62b邻接的壁面63wb(以下也称作复路用壁面63wb)均与输送方向以及CD方向平行,由此,往路用壁面63wa和复路用壁面63wb分别与无纺布3的各面大致平行。而且,在往路用壁面63wa中的靠往路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部分设有在CD方向上纵长的狭缝状的喷射口63Na,此外,还在复路用壁面63wb中的靠复路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部分设有在CD方向上纵长的狭缝状的喷射口63Nb。而且,喷射口63Na将自形成在分隔壁构件63的内部的压力室R63a供给的热风喷射到往路用的空间SP62a。同样,喷射口63Nb将自形成在分隔壁构件63的内部的压力室R63b供给的热风喷射到往路用的空间SP62b。在后说明热风的喷射动作的详细内容。
此外,在往路用壁面63wa的、自喷射口63Na喷射热风的方向的下游侧的部分设有对往路用的空间SP62a开口的排出口63ha。在图3A的情况下,排出口63ha设于分隔壁构件63中的比喷射口63Nb以及压力室R63b还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相当于“壳构件的靠出口侧的部分”)。利用该排出口63ha,能够使自喷射口63Na喷射出来而沿着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流动的热风自往路用的空间SP62a排出。同样,在复路用壁面63wb的、自喷射口63Nb喷射热风的方向的下游侧的部分设有对复路用的空间SP62b开口的排出口63hb。在图3A的情况下,排出口63hb设于分隔壁构件63中的比喷射口63Na以及压力室R63a还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相当于“壳构件的靠出口侧的部分”),使自喷射口63Nb喷射到复路用的空间SP62b的内部的热风排出。
热风供给装置67具有鼓风机67b和加热器67h。然后,利用加热器67h对由鼓风机67b产生的风进行加热从而产生热风,经由适当的管构件67p将该热风供给至上述加热单元61的壳构件62内的分隔壁构件63的压力室R63a、R63b。然后,经由该压力室R63a、R63b自喷射口63Na、63Nb喷射热风。
鼓风机67b具有:叶轮67i,其例如将马达作为驱动源来旋转;以及变频器(未图示),其用于调整上述马达的转速(rpm)。而且,由此,控制器(未图示)能够进行VVVF变频器控制,其结果,通过改变叶轮67i的转速(rpm)能够将风量(m3/分)调整为任意值。
另外,也可以像图3A所示的那样将加热器67h内置于鼓风机67b中,或者也可以设在鼓风机67b的外部。在将加热器67h设于外部的情况下,如图3A中假设的双点划线所示,将加热器67ha、67hb以靠近加热单元61的壳构件62的方式配置则较佳,这样的话,在调整热风的温度时,能够提高温度的灵敏性。此外,在该情况下,更优选的是,分别将加热器67ha、67hb设于各喷射口63Na、63Nb则较佳。即,与往路用的喷射口63Na相对应地设置加热器67ha,此外,与此相独立地,与复路用的喷射口63Nb相对应地设置加热器67hb则较佳。而且,这样的话,能够针对各喷射口63Na、63Nb独立地调整热风的温度,其结果,能够将体积恢复处理的条件设定得更加细致。
另外,该加热器67h、67ha、67hb能够应用由电(kW)加热的电加热器。此外,并不限于电加热器,只要是能够对形成风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器就能够应用。
此外,在该例中,“风”是指空气的流动,但是,从广义上讲,除了空气的流动以外,还包含氮气、非活性气体等气体的流动。即,也可以自喷射口63Na、63Nb吹送氮气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在排出口63ha、63hb的出口部连接有回收用管构件69的一端侧,回收用管构件69的另一端侧与鼓风机67b的吸入侧部分67bs相连通。由此,能够将在空间SP62a、SP62b内流动着的热风回收,并使该热风返回至鼓风机67b的吸入侧部分67bs。被回收之后的热风与外部气体一同被加热器67h加热,之后,再次供给至加热单元61。通过进行热风的回收,能够抑制热风自加热单元61排出时对附近的其他半成品产生不良影响,并且能够再利用能量的一部分。
另外,在图3A的情况下,可能发生无纺布3的纤维屑等异物经由回收用管构件69被送到鼓风机67b内的加热器67h中而被熔合。因此,优选的是,在鼓风机67b的吸入侧部分67bs与回收用管构件69之间例如安装规定的网格等网眼状的防止吸入异物用的过滤构件则较佳。另外,就图3A的例子的情况而言,由于有可能因制造流水线内的纸屑等异物混入外部气体中而导致自吸入侧部分67bs吸入,因此,优选的是,在吸入侧部分67bs设置同种的过滤构件则较佳。
此外,在图2、图3A以及图3B的例子中,加热单元61为壳构件62的长度方向朝向水平方向的横置型,由此,使无纺布3的输送路径的往路以及复路呈水平,但不限于此。即,根据情况的不同,也可以做成纵置型。更详细地讲,也可以使壳构件62的长度方向朝向铅垂方向,由此,使无纺布3的输送路径的往路以及复路呈铅垂。此外,进一步来讲,根据布局情况等的不同,也可以使壳构件62的长度方向以相对于铅垂方向以及水平方向这两者倾斜的方式配置。但是,从设置加热单元61所需的俯视空间越小越好这样的方面考虑,优选的是纵置型。
(热风喷射动作)
利用附图具体地对热风在加热单元61的壳构件62的内部的流动情况、以及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动作进行说明。图4是对热风在壳构件62的内部流动的情况进行说明的概略图。在图4中,仅对往路用的空间SP62a进行了描述,复路用的空间SP62b也是与空间SP62a大致相同的构造,且热风的流动情况、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动作也同样。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往路用的空间SP62a进行说明,省略对复路用的空间SP62b的说明。
首先,将自热风供给装置67供给来的热风供给至设于分隔壁构件63的压力室R63a。压力室R63a的截面形状(以CD方向为法线方向的截面的形状)被壁面R631a以及壁面R632a限制而呈随着朝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大体上逐渐变细的尖细形状,在该尖细形状的顶端部与往路用的空间SP62a相连通,由此,该顶端部作为上述喷射口63Na发挥功能。
采用这样的喷射口63Na,能够一边朝向无纺布3的两个面中的一个面一边以相对于该面成锐角的倾斜角度θ的方式朝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对该面喷射热风。优选的是,在喷射口63Na的位置处,热风的喷射方向相对于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所成的角度θ在0°~30°的范围内则较佳,更优选的是,在0°~10°的范围内则较佳(图4)。即,通过使热风的喷射方向与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所成的角度尽可能地小,能够易于使喷射出来的热风沿着无纺布3的面流动。因此,也可以像图4所示的那样使形成有喷射口63Na的壁面R631a(壁面R631a和壁面R632a中的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壁面)形成为曲面状。具体地讲,使壁面R631a形成为与热风相接触的面呈凸的曲面状。换言之,呈由在与热风相接触的面的相反一侧的面(即分隔构件63的内部)具有曲率中心的曲线构成曲面状。热风自压力室R63a向喷射口63Na侧移动时,以沿着壁面R631a被导入的方式流动,因此该热风自喷射口63Na喷射到空间SP62a时的喷射方向为壁面R631a的切线方向。因而,只要事先使壁面R631a形成为图4那样的曲面状而使热风的出口附近(喷射口63Na的位置)处的切线方向与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度θ进入到0°~30°的范围内即可,更优选的是该切线方向与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接近平行即可。由此,从喷射口63Na喷射出来的热风变得易于沿着无纺布3的面流动。
如图4的粗箭头所示,自往路用的喷射口63Na喷射出来的热风以具有朝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流动的速度分量的方式与无纺布3的面(在图4中为下表面侧)相接触,然后以该状态沿着该面自喷射口63Na向排出口63ha的方向流动。然后,自往路用的空间SP62a的、位于输送方向的最下游的排出口63ha排出到外部。此外,也存在这样的情况:热风的一部分自无纺布3的出口62aout排出到外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输送的无纺布3从入口62ain进入壳构件62的内部时,被卷入周围(壳构件62的外部)的空气的一部分进入往路用空间SP62a。而且,被卷入的空气跟随着被输送的无纺布3而移动,从而形成在输送方向上流动的伴随流。由于该伴随流沿着输送方向流动,因此从喷射口63Na喷射出来的热风易于以随该伴随流流动的方式沿着输送方向流动。
由于喷射到壳构件62的内部的热风以上述这样地在无纺布3的面上流动的方式移动,因此能够有效地避免热风从无纺布3的厚度方向将该无纺布3压缩的情况,由此,能够顺畅地使其体积恢复。
此外,通过对热风的风量(m3/分)进行调整,能够使热风的风速值Vw(m/分)大于无纺布3的输送速度值V3(m/分)。而且,这样的话,自各喷射口63Na喷射出来的热风能够以在无纺布3的面上滑过的方式超过无纺布3而行进,最后自排出口62ha排出到外部。因而,基于热风与无纺布3之间的相对速度差,能够易于使该热风成为紊流状态。然后,其结果是,能够谋求传热效率的飞跃性地提高,能够高效地对无纺布3进行加热,进而能够使其体积迅速恢复。此外,利用紊流状态的热风能够随意地将无纺布3的纤维解开,因此,也能够加快其体积的恢复。
另外,热风的风速值Vw(m/分)是这样的值:例如被供给至往路用的空间SP62a的风量(m3/分)除以往路用的空间SP62a的截面积(即以输送方向为法线方向的截面的面积)而得到的值。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那样的风速值Vw与输送速度值V3之间的大小关系在往路用的空间SP62a的输送方向上的整个长度范围内都成立则较佳,但是,也未必需要在整个长度范围内都成立。即,若即使对于空间SP62a中的一部分来讲上述大小关系也成立,则能够相应地享受到上述紊流状态所产生的作用效果。
另外,往路用的喷射口63Na的形状呈长度方向朝向CD方向的长方形。而且,往路用的喷射口63Na的CD方向上的尺寸与往路用的空间SP62a的CD方向上的尺寸相同,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喷射口63Na的CD方向上的尺寸较小。但是,优选的是,各喷射口63Na的CD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无纺布3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CD方向上的尺寸)则较佳,这样的话,能够抑制在CD方向上的加热不均匀。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喷射口63Na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即与上述CD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在图4中用LNa表示)设定在较宽的范围内。即,能够自由改变喷射口63Na的截面积(喷射口63Na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之积)。
热风的风量(m 3 /分)的调整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20中,通过使加热单元61的壳构件62的内部的热风的风速值Vw(m/分)大于无纺布3的输送速度值V3(m/分)而形成紊流状态,能够实现高效且迅速的体积恢复过程。因此,通过适当地调节自喷射口63Na、63Nb喷射的热风的风量(m3/分),能够使得Vw>V3。但是,并不是该热风的风量只要单纯地成为Vw>V3那样的风量就可以,而需要调整为适当的大小。原因在于,根据成为体积恢复对象的无纺布3的材质的不同,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热风的风量过大时,无法正常地使体积恢复。
例如,在构成无纺布3的芯鞘构造的复合纤维中的芯构件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鞘构件是聚乙烯(PE)的情况(做成无纺布类型A)下,芯构件(PET)的熔点温度为约250℃,相对于此,鞘构件(PE)的熔点温度为约120℃~130℃。在用于使这样的无纺布类型A的体积恢复的加热温度为100℃左右的情况下,无纺布的鞘部分因接近熔点温度而易于熔解,相对于此,芯部分因与熔点温度相差较大而难以熔解。因而,就无纺布类型A而言,至少纤维的芯部分在被加热了的情况下也难以伸长。
相对于此,在构成无纺布3的芯鞘构造的复合纤维中的芯构件是聚丙烯(PP)、鞘构件是聚乙烯(PE)的情况(做成无纺布类型B)下,芯构件(PP)的熔点温度为约160℃,鞘构件(PE)的熔点温度为约120℃~130℃。在用于使这样的无纺布类型B的体积恢复的加热温度为100℃左右的情况下,不仅是无纺布的鞘部分而且连芯部分也接近熔点温度,因此易于熔解,从而易于使纤维伸长。由于无纺布3在加热单元61内以被施加了规定的张力的状态被输送,因此因纤维伸长而易于导致无纺布类型B自身沿输送方向伸长。
因而,在作为体积恢复对象的无纺布3是无纺布类型A的情况下,能够正常地使体积恢复,相对于此,在无纺布3是无纺布类型B的情况下,由于在体积被恢复之前无纺布自身沿输送方向伸长,因此难以正常地使体积恢复。
为了应对这样的不同种类的无纺布,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改变自喷射口63Na、63Nb喷射的热风的风量(m3/分),能够调整分别供给至往路用的空间SP62a和复路用的空间SP62b的每单位时间的热量。由此,无纺布3能够被适当地加热,从而能够正常地使体积恢复,并且,通过使壳构件62的内部的热风的风速值Vw大于无纺布3的输送速度值V3,能够实现高效地使体积恢复。
能够利用鼓风机67b对热风的风量进行调整,实际上有时会因喷射热风的喷射口的大小而限制可调整的范围。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热风的喷射口63Na、63Nb分别设于壳构件62中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壁面63wa、63wb上,因此能够获得较宽的调整范围。
在此,作为比较例对以往类型的体积恢复装置中的热风的风量调整情况进行说明。图5是比较例的体积恢复装置25的加热部60的概略图。在图5中也仅对往路用的空间SP62a侧进行说明,省略对复路侧的说明。
比较例的体积恢复装置25与本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20同样地包括输送部30(在图5中未图示)以及加热部60。输送部30的结构与本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另一方面,在加热部60中,加热单元61的结构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在比较例的体积恢复装置25中,用于对往路用的空间SP62a喷射热风的喷射口63Na以及压力室R63a设在壳构件62的外部。具体地讲,在往路用的空间SP62a的入口62ain的位置处设置喷射口63Na。自喷射口63Na喷射出来的热风从入口62ain进入往路用的空间SP62a,并像图5的粗箭头所示的那样一边沿着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流动一边对无纺布3的表面进行加热,从而使体积恢复。然后,自往路用的空间SP62a的出口62aout排出到外部。
就比较例的体积恢复装置25而言,为了实现高效地使无纺布3的体积恢复,着重于将热风的风量调整为适当的范围。但是,在图5那样的结构中,充分地调整自喷射口63Na喷射的热风的风量是较困难的。在比较例的加热部60中,从其构造方面讲,喷射口63Na的大小被限制为壳构件62的入口62ain的截面积以下。即,用于喷射热风的喷射口63Na的截面积的大小为供热风流动的空间即空间SP62a的截面积(以输送方向为法线方向的截面的面积)的大小以下。由于该喷射口的大小的限制,有时无法正常地使体积恢复。例如,由于喷射口的截面积较狭窄,因此当增大风量时,热风的风速值Vw会变得过大,从而会沿热风的流动方向(即无纺布3的输送方向)将无纺布3的表面上的纤维吹倒,而导致体积恢复的效率变差。此外,当增大风量时,在喷射口附近压力损失变大,可能导致能量使用效率变差或者加热单元61被损坏。相反,当减小风量时,壳构件62内部的空间的热风的风速值Vw小于无纺布3的输送速度值V3,导致体积恢复的效率变差。这样的话,就比较例的体积恢复装置25而言,因喷射口的大小的限制而会使可调整热风的流量的范围变窄,从而难以高效地使体积恢复。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20中,由于喷射口63Na、63Nb分别设在壳构件62中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壁面上,因此易于改变该喷射口的截面积的大小。例如,在图4中,通过将壁面R631a、R632a与空间SP62a相连通的部分处的输送方向上的间隔(即喷射口63Na的输送方向上的宽度)LNa设定得较宽,能够使喷射口63Na的截面积大于供热风流动的空间即空间SP62a的以输送方向为法线方向的截面的截面积。这样的话,能够获得较宽的可调整热风的流量的范围,因此难以产生像上述比较例那样的问题。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20中,由于在热风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设有排出口63ha,因此能够使自喷射口63Na喷射到往路用的空间SP62a的热风迅速地自排出口63ha排出。若是这样的结构,则易于使热风沿着输送方向流动,而难以产生热风在空间SP62a内滞留或者热风的流动方向在流动的过程中发生逆转这样的问题。因而,即使在增大了自喷射口63Na喷射的热风的风量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热风沿着无纺布3的面流动,从而能够顺畅地使体积恢复。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完成的,并不用于限定并解释本发明。此外,在不超出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对本发明进行变更、改良,并且,当然本发明包含其等价物。例如能够进行以下所示的变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体积恢复装置20的处理对象例示了宠物用片材1的顶层片3用的无纺布3,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卫生巾的顶层片用的无纺布,也可以是尿布的顶层片用的无纺布。此外,体积恢复装置20的处理对象并不限于顶层片3用的无纺布3。即,也可以利用本发明的体积恢复装置20对要求蓬松性的其他部件的材料的无纺布进行处理。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B所示,作为顶层片3用的无纺布3的一例例示了单面具有多个直线状的突部3p、3p…的无纺布3,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通常形式的无纺布、即两个面为大致平坦面的无纺布。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加热部60的加热单元61在往路和复路这两者中对无纺布3进加热,但不限于此。例如,在仅在往路或复路中的任意一者中进行加热就够使体积充分恢复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往路用的喷射口63Na或复路用的喷射口63Nb中的任意一者。此外,相反,在仅在往路和复路这两个路径中进行加热而体积恢复不充分的情况下,也可以不仅设置一个上述加热单元61而是设置多个加热单元,从而在三个以上的路径中对无纺布3进行加热。另外,以分别与往路和复路相对应的方式设置了喷射口63Na、63Nb的做法能够可靠地确保体积恢复所需的无纺布3的输送路径长度,而且能够谋求缩短加热单元61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因此是优选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3A所示,将往路用的喷射口63Na设在往路用壁面63wa中的靠往路的上游侧部分,此外,将复路用的喷射口63Nb设在复路用壁面63wb中的靠复路的上游侧的部分,但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将往路用的喷射口63Na设在往路用壁面63wa中的靠往路的下游侧的部分(相当于“壳构件的靠出口侧的部分”),此外,将复路用的喷射口63Nb设在复路用壁面63wb中的靠复路的下游侧的部分(相当于“壳构件的靠出口侧的部分”)。此外,在该情况下,形成为无论是往路用的喷射口63Na还是复路用的喷射口63Nb均相对于无纺布3的两个面中的一个面成锐角的倾斜角度并朝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喷射热风。而且,由此,自往路用的喷射口63Na喷射出来的热风以具有朝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流动的速度分量的方式与无纺布3的面相接触,然后以该状态在无纺布3的面上向上游流动,最后自往路用的空间SP62a的位于最上游的往路用的入口62ain排出到外部。而且,自复路用的喷射口63Nb喷射出来的热风以具有朝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流动的速度分量的方式与无纺布3的面相接触,然后以该状态在无纺布3的面上向上游侧流动,然后自复路用的空间SP62b的位于输送方向的最上游的复路用的入口62bin排出到外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在内部除了压力室R63a、R63b以及排出口63ha、63hb以外不具有其他空间的实心构件用作了分隔壁构件63的材料,但不限于此。例如为了实现轻量化等,也可以使用内部具有空间的空心构件。空心构件的一例例如能够例示出这样的组合构件:具有构成图3A的往路用壁面63wa的不锈钢制的平板构件(未图示)、构成复路用壁面63wb的不锈钢制的平板构件(未图示)、以及安装在上述这些平板构件彼此之间并将上述这些平板构件彼此连结起来的棱柱构件(未图示)。
附图标记说明
1、宠物用片材(吸收性物品);3、顶层片(无纺布);3R、无纺布卷;3a、面;3b、面;3e、外周缘部;3t、槽部;3p、突部;3h、贯通孔;4、吸收体;4c、吸收性芯部;4t1、覆片;4t2、覆片;5、底层片;20、体积恢复装置(实施方式);25、体积恢复装置(比较例);30、输送部;32、输送辊;32u、上游侧驱动输送辊;32d、下游侧驱动输送辊;35、抽出装置;60、加热部;61、加热单元;62、壳构件;62ain、入口;62aout、出口;62bin、入口;62bout、出口;63、分隔壁构件;63Na、喷射口;63Nb、喷射口;63ha、排出口;63hb、排出口;63wa、往路用壁面;63wb、复路用壁面;64、引导辊;67、热风供给装置;67b、鼓风机;67bs、吸入侧部分;67h、加热器;67ha、加热器;67hb、加热器;67i、叶轮;67p、管构件;69、回收用管构件;SP62a、往路用的空间;SP62b、复路用的空间;R63a、压力室;R63b、压力室;R631a、壁面;R632a、壁面。

Claims (4)

1.一种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用于对沿输送方向输送的无纺布吹送热风而将该无纺布加热,从而使上述无纺布的体积恢复,其特征在于,
该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具有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的两端部开口的壳构件,
在上述壳构件的上述输送方向上的一端侧的开口处设有输送上述无纺布时的入口,在上述壳构件的上述输送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开口处设有输送上述无纺布时的出口,
在上述壳构件的上述入口与上述出口之间的沿着上述输送方向的壁面设有喷射口,该喷射口用于朝向上述输送方向或者与上述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将上述热风喷射到上述壳构件内的空间,
在上述壳构件的、上述热风的喷射方向的下游侧的部分设有排出口,该排出口用于使上述热风自上述壳构件内的空间排出,
上述热风在上述壳构件内的空间中一边与上述无纺布的两个面中的一个面相接触一边自上述喷射口朝向上述排出口流动,
上述喷射口设在上述壳构件的靠上述入口的部分,
上述排出口设在上述壳构件的靠上述出口的部分,
上述热风能够以从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上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流动的方式喷射,
上述热风的喷射方向相对于上述输送方向所成的角度为30度以下,
形成上述喷射口的壁面中的、位于上述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壁面的形状为由在与上述热风相接触的面的相反一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线构成的曲面,位于上述喷射口的位置的上述曲面的切线方向相对于上述输送方向而成的角度为30度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喷射口的截面的面积大于在上述壳构件的内部供上述热风流动的空间的、以上述输送方向为法线方向的截面的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包括热风供给装置,该热风供给装置用于向上述壳构件内供给上述热风,
上述热风供给装置能够将自上述排出口排出来的上述热风回收,并再次供给至上述壳构件内。
4.一种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对沿输送方向输送的无纺布吹送热风而将该无纺布加热,从而使上述无纺布的体积恢复,其特征在于,
该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的两端部开口的壳构件中,在上述输送方向上的一端侧的开口处设有输送上述无纺布时的入口、上述输送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开口处设有输送上述无纺布时的出口的情况下,自喷射口朝向上述输送方向或者与上述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将上述热风喷射到上述壳构件内的空间,该喷射口设于上述壳构件的上述入口与上述出口之间的、沿着上述输送方向的壁面;
使上述壳构件内的空间中的上述热风自排出口排出,该排出口设于上述壳构件的、上述热风的喷射方向的下游侧的部分;以及
使上述热风在上述壳构件内的空间中一边与上述无纺布的两个面中的一个面相接触一边从上述喷射口朝向上述排出口流动,
上述喷射口设在上述壳构件的靠上述入口的部分,
上述排出口设在上述壳构件的靠上述出口的部分,
上述热风能够以从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上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流动的方式喷射,
上述热风的喷射方向相对于上述输送方向所成的角度为30度以下,
形成上述喷射口的壁面中的、位于上述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壁面的形状为由在与上述热风相接触的面的相反一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线构成的曲面,位于上述喷射口的位置的上述曲面的切线方向相对于上述输送方向而成的角度为30度以下。
CN201310547584.XA 2013-10-18 2013-11-06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 Active CN1044991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17197 2013-10-18
JP2013217197A JP5728553B2 (ja) 2013-10-18 2013-10-18 不織布の嵩回復装置、及び不織布の嵩回復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99186A CN104499186A (zh) 2015-04-08
CN104499186B true CN104499186B (zh) 2016-04-20

Family

ID=52828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47584.XA Active CN104499186B (zh) 2013-10-18 2013-11-06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885134B2 (zh)
JP (1) JP5728553B2 (zh)
CN (1) CN104499186B (zh)
WO (1) WO2015056596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479A (zh) * 1995-01-31 1996-10-30 科特·穆勒 干燥和收缩纺织品的方法和装置
CN1407305A (zh) * 2001-09-07 2003-04-02 平野有限公司 幅料的热处理装置
CN1497086A (zh) * 2002-09-25 2004-05-19 ������������ʽ���� 无纺布的膨松恢复方法
CN102227528A (zh) * 2008-10-20 2011-10-26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使无纺布厚度增加的方法以及用于该方法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70991A (en) * 1925-04-25 1928-05-22 Schilde Richard Apparatus for drying fabrics and the like
US2700226A (en) * 1950-04-21 1955-01-25 Dungler Julien Drying or like treatment apparatus for web material with fluid deflecting baffle means
DE1913261A1 (de) * 1968-03-18 1969-10-02 Singer Cobble Ltd Vorrichtung zum Trocknen bahnfoermigen Materials
US3662476A (en) * 1970-12-30 1972-05-16 Offen & Co Inc B Air flow control structure for web driers
CH629354GA3 (zh) * 1980-03-06 1982-04-30
DE3811620A1 (de) * 1988-04-07 1989-10-26 Vits Maschinenbau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waermebehandlung und/oder trocknung einer materialbahn im durchlauf
US4833794A (en) * 1988-08-10 1989-05-30 Advance Systems, Inc. Dryer apparatus for floating a running web and having baffle means for spent return air
DE10123241C1 (de) * 2001-05-12 2002-10-02 Sgl Carbon Ag Gasabschluss für Reaktoren mittels Gasleitkörpern
JP4030484B2 (ja) * 2002-09-25 2008-01-09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回復方法
WO2005112984A2 (en) 2004-05-13 2005-12-01 Alz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dermal delivery of parathyroid hormone agents
JP5102610B2 (ja) * 2007-12-26 2012-12-19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の制御方法
JP5777558B2 (ja) * 2012-04-20 2015-09-09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を回復させる方法及び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479A (zh) * 1995-01-31 1996-10-30 科特·穆勒 干燥和收缩纺织品的方法和装置
CN1407305A (zh) * 2001-09-07 2003-04-02 平野有限公司 幅料的热处理装置
CN1497086A (zh) * 2002-09-25 2004-05-19 ������������ʽ���� 无纺布的膨松恢复方法
CN102227528A (zh) * 2008-10-20 2011-10-26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使无纺布厚度增加的方法以及用于该方法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56596A1 (ja) 2015-04-23
JP5728553B2 (ja) 2015-06-03
US20160237608A1 (en) 2016-08-18
CN104499186A (zh) 2015-04-08
JP2015078464A (ja) 2015-04-23
US9885134B2 (en) 2018-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14107B (zh)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体积恢复方法
US9777414B2 (en) Bulkiness recovery apparatus for nonwoven fabric
CN104499235B (zh)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
CN104499186B (zh)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
CN104562525B (zh)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体积恢复方法
CN104499236B (zh)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装置的改造方法
CN104514108B (zh)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
CN104490524B (zh) 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
CN104499238B (zh)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
CN203700776U (zh)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