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53991U -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53991U
CN203653991U CN201320661243.0U CN201320661243U CN203653991U CN 203653991 U CN203653991 U CN 203653991U CN 201320661243 U CN201320661243 U CN 201320661243U CN 203653991 U CN203653991 U CN 2036539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nwoven fabric
mentioned
heating clamber
inner space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66124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奥田淳
光野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char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Unichar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charm Corp filed Critical Unicharm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539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5399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利用流体有效地加热无纺布,可靠并且稳定地恢复无纺布的体积,且能够较小地抑制设置面积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通过在加热装置(33)中吹送流体来加热包含热塑性纤维的输送中的无纺布(2),来使该无纺布的体积恢复的体积恢复装置(31)的结构如下:上述加热装置具备:至少一个加热室(35~38),其具有用于使上述无纺布(2)向上或向下流通的内部空间(39~42),并且在该内部空间(39~42)内加热该无纺布;以及流体吹送装置(43~46),其用于从该加热室(35~38)的内部空间(39~42)的无纺布(2)的入口侧(39a~42a)或出口侧(39b~42b)对该无纺布吹送流体。

Description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使例如从被卷成卷状的无纺布卷放出的、包含热塑性纤维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的体积恢复装置。
背景技术
当制造使用了无纺布的产品时,大多暂时将利用规定方法制造而成的无纺布卷成卷状并以无纺布卷的形式来保管,之后,将该无纺布卷输送至与产品制造相关的其他工序。然后,从该卷状的无纺布卷放出无纺布并将其用于例如如卫生巾、一次性纸尿布所使用的片材这样的、所期望的产品的制造中。
在此,在将制造的无纺布卷成卷状而作为无纺布卷的情况下,由于为了尽可能地缩小该无纺布卷而一边对无纺布施加较大的压力一边进行卷绕,因此存在有无纺布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从而导致体积减少这样的问题。若无纺布的体积减少,则吸收体液等液体的能力显著下降,此外也存在有柔软性降低这样的缺陷。
因此,进行有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那样通过加热无纺布来使该无纺布的体积恢复的工序。上述专利文献1的体积恢复装置是通过从上方侧大致垂直地对朝向大致水平方向而输送中的无纺布的表面吹送热风来加热该无纺布来恢复该无纺布的体积的装置。
但是,由于该专利文献1所述的体积恢复装置是从上方侧大致垂直地对无纺布的表面吹送热风的结构,因此存在有因随着输送而伴随于无纺布的、周围的空气而阻碍热风在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透过的可能性。如此一来,存在有因无纺布的体积的恢复不充分而无法如所期望的那样恢复体积或恢复厚度的情况。此外,当从无纺布的表面的上方侧大致垂直地吹送热风时,也存在有反而阻碍无纺布在厚度方向上恢复体积的可能性。
此外,在专利文献1的体积恢复装置的情况下,由于将热风大致垂直地吹送向无纺布的表面,因此若要确保对无纺布进行加热的期望的时间,则存在有用于将热风向无纺布吹送的装置变大的可能性。特别是,近年来考虑有如下情况:由于在进行无纺布的体积恢复的情况下存在有加快无纺布的输送速度的倾向,因此若要确保体积恢复所需的加热时间,则需要在无纺布的输送方向上延长吹送热风的装置,从而导致了体积恢复装置整体的大型化。相反,由于在设置面积存在有制约的情况下,在无纺布的输送方向上延长向无纺布吹送热风的装置较困难,因此无法确保对无纺布进行加热的充分的加热时间,从而无法获得所期望的体积恢复效果的可能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3765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流体有效地加热无纺布来可靠并且稳定地恢复无纺布的体积,且能够较小地抑制设置面积的体积恢复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是通过在加热装置中吹送流体来加热包含热塑性纤维的输送中的无纺布而使该无纺布的体积恢复的体积恢复装置,其中,上述加热装置具备:至少一个加热室,其具有用于使上述无纺布向上或向下流通的内部空间,并且在该内部空间内加热该无纺布;以及流体吹送装置,其用于从上述内部空间的无纺布的入口侧或出口侧对该无纺布吹送流体。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是,上述加热装置具有一边使上述无纺布向上流通一边对其进行加热的朝上加热室和一边使上述无纺布向下流通一边对其进行加热的朝下加热室,通过将从上述朝上加热室和朝下加热室中的任一加热室的内部空间送出的无纺布送入另一加热室的内部空间内,来连续且自如地对该无纺布进行加热。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是,上述加热装置的加热室的内部空间沿着铅垂方向延伸,使无纺布以朝向铅垂方向的方式自如地流通。
进而,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是,上述流体吹送装置为将上述流体从该加热室的内部空间的无纺布的入口侧吹送并从出口侧排出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是,上述体积恢复装置具备用于冷却在上述加热装置中加热后的无纺布的冷却装置。
在该情况下,可以是,上述冷却装置具备一边使上述无纺布向上或向下流通一边对其进行冷却的至少一个冷却室。
实用新型的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由于加热装置的加热室具有使上述无纺布向上和向下流通的内部空间,因此与一边使无纺布在水平方向上流通一边对其进行加热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加热装置的设置面积,此外能够抑制体积恢复装置整体的大型化。
此外,上述加热室利用流体吹送装置从该加热室的内部空间的无纺布的入口侧或出口侧对无纺布吹送流体。因此,能够在几乎不受到随着输送而伴随于无纺布的、周围的空气的影响且不会如垂直地对无纺布的表面吹送流体的情况那样阻碍体积恢复的前提下,有效地加热无纺布,从而能够使无纺布整体的体积可靠并且稳定地恢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的体积恢复装置的加热装置的局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的体积恢复装置的加热装置的局部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无纺布;31、体积恢复装置;33、加热装置;44、冷却装置;35~38、加热室;39~42、加热室的内部空间;39a~42a、加热室的内部空间的入口;39b~42b、加热室的内部空间的出口;43~46、加热用的流体吹送装置;74、75、冷却室;76、77、冷却室的内部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该体积恢复装置31具备通过对作为体积恢复的对象的输送中的包含热塑性纤维的无纺布2吹送流体而对其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33。而且,具备用于冷却被该加热装置33加热了的无纺布2的冷却装置34。
在该实施方式中,上述体积恢复装置31能够利用分别配置于输送方向(MD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上下一对的输送辊6、6、7、7在包括上述加热装置33和冷却装置34在内的输送流水线上,输送从卷成卷状的无纺布卷5放出的无纺布2。此外,通过在长度方向(输送方向)上对被输送的无纺布2施加张力,能够尽可能地抑制挠曲。
另外,从上述无纺布卷5放出的无纺布2利用设于比上述输送辊6、6靠下游侧并且比加热装置33靠上游侧的位置处的转向辊使输送方向朝向上述加热装置33的方向转向(在该情况下,从大致水平方向向大致铅垂方向转向)。另一方面,从上述冷却装置34输出的无纺布2利用设于比上述冷却装置34靠下游侧并且比上述输送辊7、7靠上游侧的位置处的转向辊,使输送方向从大致铅垂方向向大致水平方向转向。
上述加热装置33具备多个加热室35~38和多个加热用的流体吹送装置43~46,该多个加热室35~38形成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且具备用于使输送中的无纺布2以收纳于其中的状态流通的内部空间39~42,该流体吹送装置43用于对加热室35的内部空间39内的无纺布吹送被设定为规定温度的加热用的流体,该流体吹送装置44用于对加热室36的内部空间40内的无纺布吹送被设定为规定温度的加热用的流体,该流体吹送装置45用于对加热室37的内部空间41内的无纺布吹送被设定为规定温度的加热用的流体,该流体吹送装置46用于对加热室38的内部空间42内的无纺布吹送被设定为规定温度的加热用的流体。
在该实施方式中,上述加热室35~38均形成为沿大致铅垂方向延伸,且各加热室35~38的内部空间39~42也均形成为沿大致铅垂方向延伸。
在此,上述多个加热室35~38被分为一边使待恢复体积的无纺布2以铅垂向上的方式流通一边对其进行加热的朝上加热室35、37和一边使上述无纺布2以铅垂向下的方式流通一边对其进行加热的朝下加热室36、38这两种。
进而,形成为将从上述朝上加热室35、37或朝下加热室36、38中的任一加热室送出的无纺布2向相邻的另一加热室的内部空间送入从而连续地加热该无纺布2的结构。
具体地说,在该实施方式中,具备第1朝上加热室35和第2朝上加热室37以及第1朝下加热室36和第2朝下加热室38共计四个加热室。
上述第1朝上加热室35在下端侧配置有内部空间39的入口39a,在上端侧配置有出口39b,上述第2朝上加热室37在下端侧配置有内部空间41的入口41a,在上端侧配置有出口41b。此外,第1朝下加热室36在上端侧配置有内部空间40的入口40a,在下端侧配置有出口40b,第2朝下加热室38在上端侧配置有内部空间42的入口42a,在下端侧配置有出口42b。
而且,任意加热室35~38均形成为在轴线方向(在该情况下,上下(铅垂)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另外,关于加热室35的内部空间39、加热室36的内部空间40、加热室37的内部空间41、加热室38的内部空间42,它们的加热室35~38的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
此外,如图1所示,上述第1朝上加热室35和第2朝上加热室37、第1朝下加热室36和第2朝下加热室38从无纺布2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无纺布卷5侧)朝向下游侧以第1朝上加热室35、第1朝下加热室36、第2朝上加热室37、第2朝下加热室38的顺序(从图1中的加热装置的右侧起)并列设置。
而且,各加热室35~38的上端侧和下端侧均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并且各加热室35~38以彼此的轴线方向相互大致平行的方式被定位。因而,第1朝上加热室35的内部空间39的入口39a、第2朝上加热室37的内部空间41的入口41a、第1朝下加热室36的内部空间40的出口40b、第2朝下加热室38的内部空间42的出口42b的高度均相同。此外,第1朝上加热室35的内部空间39的出口39b、第2朝上加热室37的内部空间41的出口41b、第1朝下加热室36的内部空间40的入口40a、第2朝下加热室38的内部空间42的入口42a的高度均相同。
而且,在第1朝上加热室35和第1朝下加热室36的上端侧配置有用于使无纺布2的输送方向转向的第1转向辊47,在该第1朝下加热室36和第2朝上加热室37的下端侧配置有用于使无纺布2的输送方向转向的第2转向辊48,在该第2朝上加热室37和第2朝下加热室38的上端侧配置有用于使无纺布2的输送方向转向的第3转向辊49。
由此,以铅垂向上的方式从第1朝上加热室35的出口39b送出的无纺布2利用上述第1转向辊47使输送方向以铅垂向下的方式转向,并向第1朝下加热室36的入口40a输送。
此外,以铅垂向下的方式从第1朝下加热室36的出口40b输出的无纺布2利用上述第2转向辊48使输送方向以铅垂向上的方式转向,并向第2朝上加热室37的入口41a输送。
进而,以铅垂向上的方式从第2朝上加热室37的出口41b输出的无纺布2利用上述第3转向辊49使输送方向以铅垂向下的方式转向,并向第2朝下加热室38的入口42a输送。
因而,从上述无纺布卷5放出的无纺布2以第1朝上加热室35、第1朝下加热室36、第2朝上加热室37、第2朝下加热室38的顺序被送入,并经由各加热室而被连续地加热。
此外,如图3所示,上述加热室35的内部空间39、加热室36的内部空间40、加热室37的内部空间41、加热室38的内部空间42均形成为呈能够收纳无纺布2的宽度(沿着无纺布2的宽度方向的方向上的大小)和深度(沿着无纺布2的厚度方向的方向上的大小)的截面大致矩形状,从而使上述无纺布2能够以在铅垂方向上贯穿各加热室35~38的方式在铅垂方向上流通。
关于上述第1朝上加热室35的内部空间39、第2朝上加热室37的内部空间41、第1朝下加热室36的内部空间40、第2朝下加热室38的内部空间42的大小,形成为能够使上述无纺布2在不与内部空间内的内壁相接触的前提下沿着大致铅垂方向流通的大小。
关于上述加热室35的内部空间39、加热室36的内部空间40、加热室37的内部空间41、加热室38的内部空间42的各自的沿着无纺布2的宽度方向的方向上的大小以及沿着无纺布的厚度方向的方向上的大小,考虑到有效地加热收纳的上述无纺布这一点,优选的是在不与该无纺布2接触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小。
但是,由于存在有无纺布在输送时在宽度方向上蛇行运动、或在厚度方向上晃动的可能性,因此若各加热室的内部空间的宽度和高度过小,则存在有该无纺布与各加热室的形成内部空间的内壁相接触的可能性。此外,若加热室的宽度方向上的截面积,即流体的流路面积过小,则加热室内的压力损失增大。
因此,关于上述加热室35的内部空间39、加热室36的内部空间40、加热室37的内部空间41、加热室38的内部空间42的各自的沿着无纺布2的宽度方向上的方向的大小,优选的是比该无纺布2的宽度大10mm~100mm左右。
此外,关于上述加热室35的内部空间39、加热室36的内部空间40、加热室37的内部空间41、加热室38的内部空间42的各自的沿着无纺布2的厚度方向上的方向的大小,优选的是比该无纺布2的厚度大2mm~10mm左右,更加优选的是大3mm~5mm左右。若小于2mm,则存在有因流体的流速与无纺布2的输送速度之间的差而导致该无纺布的晃动增大的可能性。若超过10mm,则加热室35的内部空间39、加热室36的内部空间40、加热室37的内部空间41、加热室38的内部空间42的各自的截面积增大,流体的供给量增大,运行成本增加。
进而,上述各加热室35~38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沿着无纺布的输送方向的长度)由无纺布2的输送速度与该无纺布2的加热时间之间的关系来决定。
此时,各加热室35~38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分别被设定为能够利用上述所有加热室35~38的总和的长度以预先设定的时间可靠地加热输送中的无纺布2的大小。
但是,若各加热室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过长,则为了抑制无纺布的松弛而需要增大张力,有时会产生所谓的被称作缩幅的现象,因此优选的是设为1m~10m左右的长度,更加优选的是设为3m~5m。另外,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各加热室35~38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均相同,因此一个加热室的长度为所设定的所有加热室35~38的长度的总和的1/4的长度。
另一方面,上述流体吹送装置43配置于加热室35的内部空间39的入口39a侧,上述流体吹送装置44配置于加热室36的内部空间40的入口40a侧,上述流体吹送装置45配置于加热室37的内部空间41的入口41a侧,上述流体吹送装置46配置于加热室38的内部空间42的入口42a侧。
配置于上述第1朝上加热室35的内部空间39的入口39a侧的流体吹送装置43以沿着无纺布2的输送方向的方式朝向上方地将加热用的流体向相对应的朝上加热室35的内部空间39内吹送,配置于第2朝上加热室37的内部空间41的入口41a侧的流体吹送装置45以沿着无纺布2的输送方向的方式朝向上方地将加热用的流体向相对应的朝上加热室37的内部空间41内吹送。
另一方面,配置于第1朝下加热室36的内部空间40的入口40a侧的流体吹送装置44以沿着无纺布2的输送方向的方式朝向下方地将加热用的流体向相对应的朝下加热室36的内部空间40内吹送,配置于第2朝下加热室38的内部空间42的入口42a侧的流体吹送装置46以沿着无纺布2的输送方向的方式朝向下方地将加热用的流体向相对应的朝下加热室38的内部空间42内吹送。
上述流体吹送装置43~46分别具备具有向相对应的加热室35~38的内部空间39~42喷射加热用的流体的喷射孔的加热用喷嘴50~53和从该加热用喷嘴50~53喷射的加热用的流体的流体源54~57。
而且,上述流体吹送装置43~46还分别具有:从上述各流体源54~57向加热用喷嘴50~53供给流体的供给管58~61和设于该供给管58~61中的、用于将流体加热至规定温度的加热器62~65。此外,在上述供给管58~61中的比加热器62~65靠上游侧(流体源侧)处分别配置有用于调整从加热用喷嘴50~53喷射的流体的流速的压力调整阀66~69和用于测量流体的流量的流量计70~73。
而且,从上述加热用喷嘴50喷射的流体在供该流体吹送的加热室35的内部空间39内流通并从上述出口39b排出,从上述加热用喷嘴51喷射的流体在供该流体吹送的加热室36的内部空间40内流通并从上述出口40b排出,从上述加热用喷嘴52喷射的流体在供该流体吹送的加热室37的内部空间41内流通并从上述出口41b排出,从上述加热用喷嘴53喷射的流体在供该流体吹送的加热室38的内部空间42内流通并从上述出口42b排出,由此,能够通过将各内部空间39~42内整体保持为后述的规定温度而分别对位于该内部空间39~42内的无纺布2可靠地进行加热。
另外,作为上述加热用的流体,例如使用有空气等非活性气体,并在上述流体源中将该空气等压缩后进行使用。
在该体积恢复装置31的情况下,上述流体吹送装置43的加热用喷嘴50具有宽度比作为上述体积恢复对象的无纺布2的宽度大并且比加热室35的内部空间39的入口39a的宽度小的横长的喷射孔,上述流体吹送装置44的加热用喷嘴51具有宽度比作为上述体积恢复对象的无纺布2的宽度大并且比加热室36的内部空间40的入口40a的宽度小的横长的喷射孔,上述流体吹送装置45的加热用喷嘴52具有宽度比作为上述体积恢复对象的无纺布2的宽度大并且比加热室37的内部空间41的入口41a的宽度小的横长的喷射孔,上述流体吹送装置46的加热用喷嘴53具有宽度比作为上述体积恢复对象的无纺布2的宽度大并且比加热室38的内部空间42的入口42a的宽度小的横长的喷射孔。而且,上述加热用喷嘴50配置于上述加热室35的内部空间39的入口39a侧,上述加热用喷嘴51配置于上述加热室36的内部空间40的入口40a侧,上述加热用喷嘴52配置于上述加热室37的内部空间41的入口41a侧,上述加热用喷嘴53配置于上述加热室38的内部空间42的入口42a侧,由此,能够以沿着该无纺布2的输送方向的方式从该加热室35的入口39a侧对加热室35的内部空间39内的无纺布2吹送上述加热用的流体,以沿着该无纺布2的输送方向的方式从该加热室36的内部空间40的入口40a侧对加热室36的内部空间40内的无纺布2吹送上述加热用的流体,以沿着该无纺布2的输送方向的方式从该加热室37的内部空间41的入口41a侧对加热室37的内部空间41内的无纺布2吹送上述加热用的流体,以沿着该无纺布2的输送方向的方式从该加热室38的内部空间42的入口42a侧对加热室38的内部空间42内的无纺布2吹送上述加热用的流体。
此外,在上述加热用喷嘴50~53的各自的喷射孔的附近安装有用于检测从上述喷射孔喷射的流体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未图示),从而能够管理加热用的流体的温度。
此外,如图2所示,关于流体吹送装置43的加热用的喷嘴50、流体吹送装置44的加热用的喷嘴51、流体吹送装置45的加热用的喷嘴52、流体吹送装置46的加热用的喷嘴53的各自的喷射方向,优选的是将相对于上述无纺布2的输送方向的角度θ2设为以0度~30度左右入射的角度,更加优选的是设为0度~10度,特别优选的是以0度,即与无纺布2的输送方向平行(即铅垂)的方式进行喷射。
上述冷却装置34具备沿着大致铅垂方向延伸设置的两个冷却室74、75和配置于冷却室74的内部空间76的入口76a侧的、用于对内部空间76内吹送规定温度的冷却用流体的第1冷却用流体吹送装置78及配置于冷却室75的内部空间77的入口77a侧的、用于对内部空间77内吹送规定温度的冷却用流体的第1冷却用流体吹送装置79。
在此,设置上述冷却装置的理由在于,在进行了无纺布的体积恢复后的制造吸收性物品的工序,例如纸尿布的制造工序等中,即使在该工序中在厚度方向上压缩该无纺布,也能够维持利用体积恢复装置恢复了的厚度。
虽然加热后的构成无纺布的热塑性纤维形成为易于塑性变形的状态,但是由于通过进行冷却而使纤维的温度下降并处于进行弹性变形的温度区域,因此即使无纺布被压缩,也能够利用弹性变形来恢复成原来的厚度。因此,为了以使利用加热恢复了体积的无纺布的温度稳定并且可靠地下降从而处于能够使该无纺布的纤维进行弹性变形的温度区域的方式对该无纺布的温度进行调整,设置有用于冷却无纺布的上述冷却装置。
上述冷却室被74、75被分为一边使作为冷却对象的无纺布2以铅垂上向的方式流通一边对其进行冷却的朝上冷却室74和相反地一边使该无纺布2以铅垂向下的方式流通一边对其进行冷却的朝下冷却室75这两种。
在该实施方式中,形成为能够将从上述朝上加热室74送出的无纺布2向朝下加热室75送入从而连续地冷却该无纺布2的结构。
上述朝上冷却室74在下端侧配置有内部空间76的入口76a,在上端侧配置有出口76b,此外,上述朝下冷却室75在上端侧配置有内部空间77的入口77a,在下端侧配置有出口77b,任一冷却室均形成为在轴线方向(延伸设置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
此外,关于上述朝上冷却室74和朝下冷却室75,各冷却室74、75的上端侧和下端侧均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并且各冷却室74、75以彼此的轴线方向相互大致平行(在该情况下为大致铅垂方向)的方式并列设置。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上述朝上冷却室74和朝下冷却室75的上端侧和下端侧均位于与上述加热装置33的加热室35~38的上端侧和下端侧大致相同的高度处,并且各冷却室74、75的轴线方向配置为与各加热室35~38的轴线方向相互大致平行(在该情况下为大致铅垂方向)。
此外,关于上述冷却室74的内部空间76、冷却室75的内部空间77的各自的大小、形状等,基本上与上述加热室35的内部空间39、加热室36的内部空间40、加热室37的内部空间41、加热室38的内部空间42相同。
进而,在上述朝上冷却室74和上述第2朝下加热室38的下端侧配置有用于使无纺布2的输送方向转向的第4转向辊80,在上述朝上冷却室74和朝下冷却室75的上端侧配置有用于使无纺布2的输送方向转向的第5转向辊81。
由此,如图1所示,以铅垂向下的方式从第2朝下加热室38的出口42b输出并被辅助辊92大致水平地转向了的无纺布2,利用上述第4转向辊80使输送方向以铅垂向上的方式转向,继而向朝上冷却室74的入口76a输送。此外,以铅垂向上的方式从朝上冷却室74的出口76b输出了的无纺布2,利用上述第5转向辊81使输送方向以铅垂向下的方式转向,继而向朝下冷却室75的入口77a输送。
其结果,从第2朝下加热室38的出口42b输出的加热后的无纺布2被依次送入朝上冷却室74、朝下冷却室75,从而经由各冷却室74、75而连续地进行冷却。
上述第1冷却用的流体吹送装置78具有通过向上述朝上冷却室74的内部空间76内喷射冷却用流体而使该冷却用流体与上述无纺布2相接触的冷却用喷嘴82,上述第2冷却用的流体吹送装置79具有通过向朝下冷却室75的内部空间77内喷射冷却用流体而使该冷却用流体与上述无纺布2相接触的冷却用喷嘴83。
而且,上述第1冷却用的流体吹送装置78还具备:从上述冷却用喷嘴82喷射的冷却用的流体的流体源84、从上述流体源84向冷却用喷嘴82供给流体的供给管86以及设于上述供给管86中的、用于将流体冷却至规定温度的冷却设备88;上述第2冷却用的流体吹送装置79还具备:从上述冷却用喷嘴83喷射的冷却用的流体的流体源85、从上述流体源85向冷却用喷嘴83供给流体的供给管87以及设于上述供给管87中的、用于将流体冷却至规定温度的冷却设备89。
此外,在上述供给管86中的比冷却设备88靠上游侧(流体源侧)处配置有用于调整从冷却用喷嘴82喷射的流体的流速的压力调整阀90,在上述供给管87中的比冷却设备89靠上游侧(流体源侧)处配置有用于调整从冷却用喷嘴83喷射的流体的流速的压力调整阀91。
进而,上述朝上冷却室74的冷却用的流体吹送装置78能够以朝向上方的方式将冷却用流体从冷却室74的内部空间76的入口76a侧向该内部空间76吹送,上述朝下冷却室75的冷却用的流体吹送装置79能够以朝向下方的方式将冷却用流体从冷却室75的内部空间77的入口77a侧向该内部空间77吹送。此外,从上述冷却用喷嘴82喷射出的冷却用流体在冷却室74的内部空间76内流通并从上述出口76b排出,从上述冷却用喷嘴83喷射出的冷却用流体在冷却室75的内部空间77内流通并从上述出口77b排出,由此,能够将各冷却室74、75的各自的内部空间整体保持为规定的温度,能够可靠地对位于该内部空间76、77内的无纺布2进行冷却。
另外,作为上述冷却用的流体,与加热用的流体相同,使用有压缩后的空气等非活性流体。
此外,关于上述冷却用喷嘴82、83的结构、喷射方向,基本上与上述加热装置33的各加热用喷嘴50~53大致相同。
在此,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体积恢复的对象的无纺布例如以热风无纺布、点粘合无纺布(热辊无纺布)、水刺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熔喷无纺布等利用各种制法所制成的无纺布为对象。
此外,作为构成上述无纺布的纤维,例如使用有由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直链状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改性聚丙烯、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尼龙、聚酰胺等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热塑性的单一纤维或复合纤维。
进而,作为上述复合纤维,例如使用有芯成分的熔点比鞘成分的熔点高的芯鞘型复合纤维、偏心芯鞘型复合纤维、左右成分的熔点彼此不同的并列(日文:サイドバイサイド)型复合纤维。此外,也可以在复合纤维中混合有如中空型的纤维、偏平、Y型、C型等异型纤维、潜在卷缩纤维以及显在卷缩这样的立体卷缩纤维以及利用水流、热、压花等物理的负荷分割而成的分割纤维等。
进而,为了形成三维卷缩形状的无纺布,能够加入显在卷缩纤维和潜在卷缩纤维中的一者或两者。在三维卷缩形状中包括螺旋形状、锯齿形状、Ω形状等。在该情况下,关于纤维取向,即使主体上朝向平面方向,局部也会朝向厚度方向。由此,纤维在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的屈曲强度增高,因此即使对无纺布施加外压,无纺布的体积也难以减小。尤其在螺旋形状的情况下,当施加于无纺布的外压被解除时,体积易于恢复。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尤其在上述无纺布用作卫生巾、一次性纸尿布等所使用的透液性片材(所谓的顶层片材)的情况下,考虑到液体的渗入性、皮肤触感,优选的是无纺布的纤度为1.1dtex~8.8dtex。
在该情况下,例如,为了吸收如残留在皮肤上的少量的经血、汗等,也可以在构成无纺布的纤维中含有纸浆、化学纸浆、人造丝、醋酸纤维、天然棉等纤维素类的亲水性纤维。但是,由于纤维素类纤维难以排出暂时吸收后的液体,因此相对于整体而言,优选的是含有0.1质量%~5质量%范围内的纤维素类纤维。进而,考虑到液体的渗入性、回渗性,也可以在疏水性合成纤维中混入亲水剂、防水剂等,或对疏水性合成纤维涂布亲水剂、防水剂等。此外,也可以利用电晕处理、等离子处理赋予纤维亲水性。
此外,为了提高白化性,也可以在纤维中含有氧化钛、硫酸钡、碳酸钙等无机填料。尤其在纤维为芯鞘型的复合纤维的情况下,既可以仅在芯中含有无机填料,也可以在鞘中也含有无机填料。
在上述无纺布例如为使用热风法制作而成的无纺布的情况下,优选的是该无纺布为利用高密度聚乙烯形成鞘且利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芯的芯鞘型的复合纤维,且以纤维长度为20mm~100mm,优选的是为35mm~65mm,纤度为1.1dtex~8.8dtex,优选的是为2.2dtex~5.6dtex的纤维为主体。
具有上述结构的体积恢复装置31是通过如下方式来进行该无纺布2的体积恢复的:从将利用规定的方法形成的无纺布卷成卷状的无纺布卷5放出无纺布2,并以使该无纺布2经由上述加热装置33的加热室35~38和上述冷却装置34的冷却室74、75的方式对该无纺布2进行输送。
具体地说,首先,在上述加热装置33中,以第1朝上加热室35、第1朝下加热室36、第2朝上加热室37、第2朝下加热室38的顺序输送上述无纺布2。然后,从配置于加热室35的内部空间39的入口39a侧的流体吹送装置43的加热用喷嘴50向相对应的加热室35内喷射加热用流体,从而向内部空间39内供给加热后的流体,从配置于加热室36的内部空间40的入口40a侧的流体吹送装置44的加热用喷嘴51向相对应的加热室36内喷射加热用流体,从而向内部空间40内供给加热后的流体,从配置于加热室37的内部空间41的入口41a侧的流体吹送装置45的加热用喷嘴52向相对应的加热室37内喷射加热用流体,从而向内部空间41内供给加热后的流体,从配置于加热室38的内部空间42的入口42a侧的流体吹送装置46的加热用喷嘴53向相对应的加热室38内喷射加热用流体,从而向内部空间42内供给加热后的流体。
由此,在加热室35的内部空间39内使加热用的流体与位于内部空间39内的无纺布2相接触,在加热室36的内部空间40内使加热用的流体与位于内部空间40内的无纺布2相接触,在加热室37的内部空间41内使加热用的流体与位于内部空间41内的无纺布2相接触,在加热室38的内部空间42内使加热用的流体与位于内部空间42内的无纺布2相接触,其结果,以从第1朝上加热室35至第2朝下加热室38的方式大致连续地加热输送中的无纺布2。其结果,无纺布2的纤维因该加热的影响而变松,使该无纺布2的体积恢复。尤其是随着无纺布2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加热室侧(第2朝下加热室38侧)行进,该无纺布2的体积逐渐恢复,因此能够使该无纺布2的厚度增加。
接着,将从上述加热装置33的第2朝下加热室38的内部空间42的出口42b送出的无纺布2依次送入冷却装置34的朝上冷却室74的内部空间76和朝下冷却室75的内部空间77,从而冷却位于各内部空间76、77内的无纺布2。
此时,在上述各冷却室74、75中,通过从冷却用的流体吹送装置78的冷却用喷嘴82喷射冷却用流体而将该冷却用流体供给至冷却室74的内部空间76,从冷却用的流体吹送装置79的冷却用喷嘴83喷射冷却用流体而将该冷却用流体供给至冷却室75的内部空间77内,从而使该冷却用流体与位于内部空间76、77内的无纺布2相接触,冷却该无纺布2。
由此,由于通过使在上述加热装置33中加热后的无纺布2的纤维的温度下降并处于进行弹性变形的温度区域,因此即使该无纺布2被压缩,也能够利用弹性变形来恢复成原来的厚度,从而能够维持其厚度。
之后,在上述体积恢复装置31中恢复了体积的无纺布被提供给各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中。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加热装置33中的无纺布2的加热是通过以比上述无纺布2的输送速度快的流速向加热室35的内部空间39、加热室36的内部空间40、加热室37的内部空间41、加热室38的内部空间42内持续吹送0.2秒~4秒温度为大于等于比含有上述无纺布2的热塑性纤维的熔点低50℃的温度且小于该熔点的温度的上述加热用的流体来进行的。
其中,上述加热时间为,所有的加热室35~38中的对无纺布2进行加热的加热时间的总和为0.2秒~4秒(从而,各加热室35~38中的加热时间为0.05秒~1秒左右)。
在此,优选的是吹送上述加热用的流体时的流速为1000m/min~4000m/min左右。若小于1000m/min,则存在有因伴随着所输送的无纺布的空气而导致流体的温度下降的情况,因此存在有阻碍体积恢复的可能性。相反,若超过4000m/min,则因流体而导致无纺布在输送方向上被过度地拉伸,从而存在有产生缩幅、断开的可能性。
此外,由于各加热室的内部空间内的流体的流速比无纺布的输送速度大,因此在无纺布的表面的空气的气流中产生紊乱,由于空气中所含有的各种分子以随机的角度与无纺布2的表面相碰撞而高效地使该无纺布的纤维变松,因此进一步促进体积的恢复。进而,当在无纺布的表面的空气的气流中产生紊乱时,存在有该无纺布以不与加热室的内部空间的内壁相接触的程度较小地晃动的可能性,由于加热后的流体因该晃动而变得易于进入无纺布的内部,因此进一步有效地对无纺布进行加热。
进而,将上述无纺布的加热温度设为大于等于比该无纺布所含有的上述热塑性纤维的熔点低50℃的温度且小于该熔点的温度的温度的理由是为了使体积可靠并且稳定地恢复。若加热温度小于比熔点低50℃的温度,则因温度过低而无法充分地对热塑性纤维赋予体积恢复所需的热量,从而存在有即使加热也无法使无纺布的体积充分地恢复的隐患。此外,若加热温度为溶点以上,则会导致上述热塑性纤维熔化,由此导致纤维彼此相熔接,并导致无纺布整体固化,因此无法恢复无纺布的体积。
另外,在上述无纺布的热塑性纤维为复合纤维的情况下,以构成该复合纤维的热塑性树脂中的、熔点最低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为基准来设定上述加热温度。其理由在于需要可靠地防止如下这样的情况:若以熔点较高的热塑性树脂为基准来设定加热温度,则会因熔点较低的热塑性树脂先熔化而导致纤维彼此相熔接,从而阻碍无纺布整体的体积恢复。
例如,在上述无纺布的热塑性纤维为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芯鞘构造的复合纤维的情况下,以熔点较低的聚乙烯的熔点即130℃为基准,以大于等于比该熔点低50℃的温度且小于130℃的温度进行加热。
进而,对上述无纺布2进行0.2秒~4秒的加热的理由在于为了可靠地进行位于上述加热室35的内部空间39、加热室36的内部空间40、加热室37的内部空间41、加热室38的内部空间42内的无纺布2的体积恢复。
即,若加热时间小于0.2秒,则加热时间过短,热量无法遍布无纺布整体,从而导致纤维不变松,体积不恢复。尤其在例如在吸收性物品,尤其是尿布加工机内设置体积恢复装置来进行无纺布的体积恢复的情况下,存在有无纺布的输送速度提高的倾向,但是若无纺布的输送速度如上所述地提高,则在该无纺布进入到加热室内之前,在无纺布表面产生有高速的伴随流,因此热量难以传递至无纺布内部,体积变得更加难以恢复。
相反地,若加热时间超过4秒,则由于无纺布的体积已大致恢复至规定的大小,因此加热的效果显著地下降,但是由于根据无纺布的输送速度与加热时间之间的关系计算的加热室的长度增加,因此存在有因设置空间的关系而导致体积恢复装置的设置本身变得困难的可能性。进而,由于无纺布的输送距离也增加,因此难以使无纺布的宽度、长度等的尺寸稳定。
另外,关于上述无纺布的加热时间,更加优选的是0.3秒~3秒,进一步优选的是0.4秒~2秒。
此外,由该冷却装置34所进行的冷却只要能够将加热后的无纺布冷却至30℃以下,进而优选的是冷却至20℃~25℃左右的室温即可,例如,优选的是以温度10℃~30℃冷却0.2秒~4秒左右。
此外,由于冷却室的内部空间内的流体的流速比无纺布的输送速度大,因此在无纺布的表面的空气的气流产生紊乱,空气中所含有的各种分子以随机的角度与无纺布的表面相碰撞,进一步促进冷却效果。进而,当因无纺布2的表面的空气的气流中的紊乱使无纺布晃动时,冷却用流体易于进入到无纺布的内部,因此进一步有效地对该无纺布进行冷却。
这样,采用具有上述结构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31,由于加热装置33的加热室35~38具有使无纺布向上或向下流通的内部空间39~42,因此与一边使无纺布在水平方向上流通一边对该无纺布进行加热的结构相比,能够缩小加热装置33的设置面积。此外,由于冷却装置34的冷却室74、75具有使无纺布2向上或向下流通的内部空间76、77,因此能够较小地抑制该冷却装置34的设置面积。
由此,能够抑制包含加热装置33和冷却装置34的体积恢复装置31的整体大型化。
进而,上述加热装置33具有如下优点:该加热装置33通过增设朝上的加热室、朝下的加热室,能够一边抑制设置面积,一边容易地确保加热无纺布2的距离、即加热时间,能够更加可靠并且稳定地进行体积恢复。
此外,上述加热室35利用流体吹送装置43从该加热室35的内部空间39的无纺布2的入口39a侧对无纺布2吹送流体,上述加热室36利用流体吹送装置44从加热室36的内部空间40的无纺布2的入口40a侧对无纺布2吹送流体,上述加热室37利用流体吹送装置45从加热室37的内部空间41的无纺布2的入口41a侧对无纺布2吹送流体,上述加热室38利用流体吹送装置46从加热室38的内部空间42的无纺布2的入口42a侧对无纺布2吹送流体,因此几乎不受到随着输送而伴随在无纺布2周围的空气的影响。
因而,能够在不会如垂直地对无纺布2的表面吹送流体的情况那样阻碍体积恢复的前提下,有效地加热无纺布2,从而能够使无纺布2的体积可靠并且稳定地恢复。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31中,在无纺布2的输送方向从第1朝上加热室35向第1朝下加热室36转换的情况、从第1朝下加热室36向第2朝上加热室37转换的情况、进而从第2朝上加热室37向第2朝下加热室38转换的情况下,无纺布2被输出至加热室外,暂时不进行无纺布的加热。
但是,由于无纺布2与外界空气相接触的时间极短,且处于在该无纺布2中具有由先前的加热室内的加热所产生的余热的状态,因此不会对体积恢复造成那么大的影响,可以说在实质上是连续地进行加热的状态。
尤其随着无纺布2的输送速度增大,向相邻的加热室的转换和输送也变快,因此与外界空气相接触的时间变得更少,从而进一步减小了对体积恢复所造成的影响。
此外,在冷却装置34中,在无纺布2的输送方向从朝上冷却室74向朝下冷却室75转换的情况下,也是无纺布2被送出至冷却室外而暂时不进行由冷却装置进行的对无纺布的冷却,但是在冷却装置34中,只要能够将无纺布2冷却至室温程度则不会存在任何问题,因此即使冷却中的无纺布2在极短的时间内与外界空气相接触,也几乎不会对冷却造成影响。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热装置33具备两个朝上加热室和两个朝下加热室共计四个加热室,但是关于该加热室的数量,也可以为单数,或两个、或三个,进而也可以为五个以上,且只要能够根据与无纺布的输送速度之间的关系来确保能够可靠并且稳定地恢复该无纺布的体积的加热时间,则能够为任意数量。
但是,如上所述,重要的是使所有的加热室的长度的总和处于1m~10m的范围,更加优选的是处于3m~5m的范围。此外,作为一个加热室的长度,优选的是为300mm~3000mm,若小于300mm,则流体无法均匀地遍布在内部空间内,从而存在有温度产生不均的可能性,若超过3000mm,则过长,存在有产生有设置上的问题的可能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热装置33最开始将作为体积恢复对象的无纺布2向朝上加热室输入,接着,向朝下加热室输入,但是也可以变更朝上加热室与朝下加热室间的排列而最开始将无纺布向朝下加热室输入,之后向朝上的加热室送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加热用的流体吹送装置43~46设为将加热用的流体从加热室35~38的内部空间39~42的入口39a~42a侧向该内部空间39~42内吹送并从出口39b~42b排出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将加热用的流体吹送装置设为将流体从加热室的出口侧向内部空间吹送并从入口排出的结构。在该情况下,无纺布的输送方向反转dmj将流体向加热室吹送。
此外,相同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冷却用的流体吹送装置78设为将加冷却用的流体从冷却室74的内部空间76的入口76a侧向该内部空间76内吹送并从出口76b排出的结构,将冷却用的流体吹送装置79设为将加冷却用的流体从冷却室75的内部空间77的入口77a侧向该内部空间77内吹送并从出口77b排出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将冷却用的流体吹送装置设为将冷却用的流体从冷却室的出口侧向内部空间吹送并从入口排出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体积恢复装置31形成为具有冷却装置34,并在对无纺布2进行了加热之后,利用冷却装置34对该加热了的无纺布2进行冷却的结构,但是在加热温度不高的情况下、进行自然冷却的情况下等无需特别进行积极的冷却的情况下,无需设置冷却装置。
此外,即使在假设设置了冷却装置的情况下,在无需冷却加热后的无纺布的情况下,只要不利用冷却装置进行冷却地将该无纺布输送至下一道工序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冷却装置34形成为各具备一个朝上冷却室74和一个朝下冷却室75的结构。但是关于该冷却室的数量,也可以为单数,或为三个以上,且只要能够根据与无纺布的输送速度之间的关系来确保可靠并且稳定地冷却被加热装置加热了的无纺布的冷却时间,则能够为任意数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热装置33的加热室35的内部空间39、加热室36的内部空间40、加热室37的内部空间41、加热室38的内部空间42形成为沿着大致铅垂方向延伸从而使无纺布2向铅垂方向流通的结构,但是关于加热室的内部空间,只要能够使无纺布向上或向下流通,则也可以不必形成为沿着铅垂方向延伸而使无纺布向铅垂方向流通的结构。
例如,可以将加热室的内部空间设为沿着倾斜的方向延伸的结构,从而设为使无纺布向斜上方或斜下方流通的结构。
此外,关于冷却装置3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冷却室74的内部空间76、冷却室75的内部空间77形成为沿着大致铅垂方向延伸从而使无纺布2向铅垂方向流通的结构,但是该冷却室的内部空间也可以不必形成为沿着铅垂方向延伸而使无纺布向铅垂方向流通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将内部空间设为沿着倾斜的方向延伸的结构,从而设为使无纺布向斜上方或斜下方流通的结构,或者,也可以是在能够确保设在空间的情况下等,根据需要设为一边使无纺布在大致水平方向上流通一边对其进行冷却的结构。

Claims (13)

1.一种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加热装置中吹送流体来加热包含热塑性纤维的输送中的无纺布而使该无纺布的体积恢复,其中,上述加热装置具备:至少一个加热室,其具有用于使上述无纺布向上或向下流通的内部空间,并且在该内部空间内加热该无纺布;以及流体吹送装置,其用于从上述内部空间的无纺布的入口侧或出口侧对该无纺布吹送流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装置具有一边使上述无纺布向上流通一边对其进行加热的朝上加热室和一边使上述无纺布向下流通一边对其进行加热的朝下加热室,通过将从上述朝上加热室和朝下加热室中的任一加热室的内部空间送出的无纺布送入另一加热室的内部空间内,来连续且自如地对该无纺布进行加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装置的加热室的内部空间沿着铅垂方向延伸,使无纺布以朝向铅垂方向的方式自如地流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流体吹送装置为将上述流体从该加热室的内部空间的无纺布的入口侧吹送并从出口侧排出的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流体吹送装置为将上述流体从该加热室的内部空间的无纺布的入口侧吹送并从出口侧排出的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体积恢复装置具备用于冷却在上述加热装置中加热后的无纺布的冷却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体积恢复装置具备用于冷却在上述加热装置中加热后的无纺布的冷却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体积恢复装置具备用于冷却在上述加热装置中加热后的无纺布的冷却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体积恢复装置具备用于冷却在上述加热装置中加热后的无纺布的冷却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却装置具备一边使上述无纺布向上或向下流通一边对其进行冷却的至少一个冷却室。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却装置具备一边使上述无纺布向上或向下流通一边对其进行冷却的至少一个冷却室。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却装置具备一边使上述无纺布向上或向下流通一边对其进行冷却的至少一个冷却室。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却装置具备一边使上述无纺布向上或向下流通一边对其进行冷却的至少一个冷却室。
CN201320661243.0U 2013-05-31 2013-10-24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5399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6371 2013-05-31
JP2013116371A JP5832477B2 (ja) 2013-05-31 2013-05-31 不織布の嵩回復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53991U true CN203653991U (zh) 2014-06-18

Family

ID=5092040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661243.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53991U (zh) 2013-05-31 2013-10-24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
CN201310507905.3A Active CN104213357B (zh) 2013-05-31 2013-10-24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07905.3A Active CN104213357B (zh) 2013-05-31 2013-10-24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32477B2 (zh)
CN (2) CN203653991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75975B2 (ja) * 2014-12-25 2019-02-27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装置
CN111979840B (zh) * 2020-08-11 2022-06-21 岳阳林纸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纸张吸水高度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71513C (zh) * 2002-09-25 2008-02-27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的膨松恢复方法
JP4703397B2 (ja) * 2005-12-28 2011-06-15 花王株式会社 長尺状シートの熱処理装置
WO2009145148A1 (ja) * 2008-05-27 2009-12-03 花王株式会社 清掃用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5368082B2 (ja) * 2008-12-26 2013-12-18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増加方法
JP5777558B2 (ja) * 2012-04-20 2015-09-09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を回復させる方法及び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13357A (zh) 2014-12-17
CN104213357B (zh) 2018-07-31
JP5832477B2 (ja) 2015-12-16
JP2014234564A (ja) 2014-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12396B (zh) 使无纺布的体积恢复的方法和装置
CN203700710U (zh) 无纺布以及吸收性物品
WO1997013020A1 (fr) Etoffe non tissee enchevetree par un jet d'eau et procede pour la fabriquer
CN102741467A (zh) 无纺布片及其制造方法
US20180291543A1 (en) Multi-denier hydraulically treated nonwoven fabric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10208408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ultrafine fiber
CN203653991U (zh)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
JP2011246839A (ja) 一方向伸縮性基材及び複合伸縮性シート、並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CN106978672A (zh) 用于制造层压体的方法和层压体
CN105926079A (zh) 聚丙烯膜裂纤维及制备方法以及由其制备的空气过滤材料
US20230383447A1 (en) Methods of creating soft and lofty nonwoven webs
CN101035492A (zh) 流水线生产一次性卫生吸收产品的设备和方法以及由该设备和方法生产的产品
CN113166991A (zh) 用于热流粘结非织造纤维网的方法
CN104499237A (zh)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
JP2016183430A (ja) 伸縮性長繊維不織布
WO2015056543A1 (ja) 不織布の嵩回復装置、及び、不織布の嵩回復方法
JP2003064570A (ja) 複合不織布
CN110024022A (zh) 吸声材料用无纺布及使用该无纺布的吸声材料
JP5791843B2 (ja) 不織布の嵩を回復させる方法及び装置
CN203700776U (zh)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
KR101319541B1 (ko) 투습방수 원단을 제조하는 방법
JP2003127260A (ja) 複合不織布
JP2021038492A (ja) メルトブロー装置
CN110520089A (zh) 用于在基底中形成性能区的方法和工具
JP2003301363A (ja) フィラメントが一方向に配列されたウェブ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該ウェブの製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8

Termination date: 201910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