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65034A - 线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65034A
CN104465034A CN201410478435.7A CN201410478435A CN104465034A CN 104465034 A CN104465034 A CN 104465034A CN 201410478435 A CN201410478435 A CN 201410478435A CN 104465034 A CN104465034 A CN 1044650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nge part
claw
riser portions
coil device
coi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7843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65034B (zh
Inventor
小林一三
东海林淳
志村宏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5551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084405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4650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650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650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650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将端子电极定位并且与线圈用卷线的继线容易而且继线部的放热特性优异且继线部不易破损的线圈装置。端子电极(60,70)具有:接触于第1凸缘部(40)的第1轴向外侧端面(42)的安装板部(61,71)、从安装板部(61,71)的长边方向的一端朝向第1凸缘部(40)的第1轴向内面(43)的方向一体地上升的上升部(62,72)、以及以与第1凸缘部(40)相分离的方式一体形成在上升部(62,72)的前端侧并且连接有绕线(12)的引线部(12a,12b)的继线部(64,74)。在第1凸缘部(40)的侧面,形成有与上升部(62,72)相对而进行继线部(64,74)的定位的上升部相对平面(45a,46a)、以及从上升部相对平面向内侧凹陷而在与上升部之间形成间隙的端子间隙用凹部(47a,48a)。

Description

线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圈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将端子电极定位并且与线圈用卷线的继线容易而且继线部的放热特性优异且继线部不易破损的线圈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谋求薄型化,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鼓型芯和端子形状为人所熟知。然而,在该专利文献1所示的装置中,卷绕并连接于捆绕端子。因此,在这样的捆绕端子中照原样地进行激光熔接的情况下,会产生热冲击所致的芯的破损、裂纹、缺口这样的问题。
此外,在从芯的外周过度突出的电极中,在搬送至安装机器的工序等,中端子接触于贴片机等的装置,存在由于其冲击、应力而导致断线、芯破损的担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450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有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端子电极定位并且与线圈用卷线的继线容易而且继线部的放热特性优异且继线部不易破损的线圈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到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装置是具有鼓型芯的线圈装置,所述鼓型芯具备以形成线圈的方式卷绕有绕线的卷芯部、以及与所述卷芯部一体形成并且在所述卷芯部的轴向两侧分别形成的第1凸缘部和第2凸缘部,在所述第1凸缘部的轴向外侧端面安装有一对端子电极,各个所述端子电极具有:接触于所述第1凸缘部的第1轴向外侧端面的安装板部、从所述安装板部的长边方向的一端朝向所述第1凸缘部的第1轴向内面的方向一体地上升的上升部、以及以与所述第1凸缘部的侧面相分离的方式一体形成在所述上升部的前端侧并且连接有所述绕线的引线部的继线部,在所述第1凸缘部的侧面,形成有与所述上升部相对而进行所述继线部的定位的所述上升部相对平面、以及从所述上升部相对平面向内侧凹陷而在与所述上升部之间形成间隙的端子间隙用凹部。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装置中,在第1凸缘部的侧面形成有与端子电极的上升部相对而进行继线部的定位的上升部相对平面。因此,端子电极的继线部能够相对于鼓型芯的第1凸缘部良好地定位,并且通过激光照射等将继线部的绕线的引线部切实地连接于端子电极。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装置中,在第1凸缘部的侧面,从上升部相对平面向内侧凹陷而在与所述上升部之间形成间隙的端子间隙用凹部,与所述上升部相对平面一起形成。因此,将绕线的引线部激光熔接于端子电极的继线部的热冲击得到缓和,能够有效地防止芯的破损、裂纹、缺口等。另外,由于第1凸缘部的侧面与端子电极的上升部之间有间隙,因此作用于端子电极的外力被吸收,能够有效地防止外力所致的绕线的断线或者芯的破损等。此外,由于第1凸缘部的侧面与端子电极的上升部之间有间隙,因此继线部的放热性也优异。
优选地,所述第2凸缘部的外形尺寸比所述第1凸缘部的外形尺寸大,在从所述第2凸缘部的第2轴向外侧端面看所述第1凸缘部的情况下,所述第1凸缘部位于所述第2凸缘部的内侧而看不到,而在所述第2凸缘部的角部,以能看到所述继线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在所述第2凸缘部的角部形成有切口部。
通过第2凸缘部的外形尺寸比第1凸缘部的外形尺寸大,容易制作用于使端子电极的上升部位于第1凸缘部的角部的凹部。另外,在第2凸缘部的角部,以能看到继线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在第2凸缘部的角部形成有切口部,因而通过该切口部,容易进行利用激光照射的引线端部与继线部的激光熔接。通过激光熔接,绕线的引线部与继线部被一体化,形成有熔接球状的熔接部,熔接部向切口部的内侧方向收缩。
即,在本发明中,维持凸缘部的大小而不降低电感,可以使相对于第2凸缘部的端子配件的突出量为必要最小限度,在线圈装置的搬送途中,不会有端子配件与安装装置等碰撞的担忧。再有,在本发明中,在用于激光熔接的激光照射前,也可以进行用于剥离绕线的被覆层的激光照射。
优选地,在所述继线部,形成有在其间形成缝隙的一对爪部。通过形成由缝隙,放热性变得良好。
优选地,所述一对爪部中,接近于所述卷芯部的一方,是主要用于预固定所述绕线的端部的固定用爪部,距所述卷芯部远的另一方的爪部是主要用于熔接所述绕线的端部的熔接用爪部。只要从形成在第2凸缘部的切口部能看到熔接用爪部,且几乎看不到固定用爪部即可。另外,通过在固定用爪部与熔接用爪部之间有缝隙,熔接球状的熔接部的大小的控制容易,能够容易地形成连接情况良好的尺寸的熔接部。
优选地,从所述切口部能看到的所述继线部的至少一部分是所述爪部的至少一部分。原因是通过来自切口部的激光照射,将爪部的至少一部分与绕线的引线部一体化而形成熔接部。
一对所述爪部的前端可以由连结部连结。在不由连结部连结的情况下,由一个爪部预固定绕线的引线部,进行用于除去绕线的被覆层的激光照射,在其后,由另一个爪部固定被覆层被除去的绕线的引线部,进行熔接用的激光照射。在爪部的前端连结的情况下,只要使用不需要除去绕线的被覆层的绕线,或者在用两者的爪部固定前剥离绕线的被覆层即可。另外,在爪部的前端连结的情况下,有对更粗的线径的绕线发挥强的挤压力这样的益处。
优选地,在所述继线部,还形成有在与所述第1凸缘部的轴向内面相同的平面上形成的绕线的载置部。通过这样构成,可以不弯曲绕线的引线部而笔直地引导至继线部,应力不作用于绕线的引线部,熔接后的继线部的强度提高,特别适合作为车载用等。
优选地,所述端子电极具有从所述安装板部的短边方向的一端一体地上升而接触于所述第1凸缘部的侧面的侧部上升片。通过这样构成,在将线圈装置例如安装在电路基板时,附着于各端子的下面的焊料也附着于侧部上升片的外表面,在从第2凸缘部侧从上看的情况下,能够确认焊料附着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沿着图1所示的II-II线的截面图。
图3是沿着图2所示的III-III线的截面立体图。
图4是沿着图3所示的IV-IV线的截面立体图。
图5是沿着图4所示的V-V线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6A是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B是图6A所示的端子电极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制造过程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7的后续的工序的立体图。
图9是从第2凸缘部看图8所示的状态的线圈装置的俯视图。
图10是从第1凸缘部看图8所示的状态的线圈装置的仰视图。
图11是表示图8的后续的工序的立体图。
图12是从第2凸缘部看图11所示的状态的线圈装置的俯视图。
图13是安装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的端子电极的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表示激光熔接前的状态。
图15是沿着图14所示的XV-XV的一部分截面图。
图16是图14所示的线圈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从第2凸缘部看图14所示的状态的线圈装置的俯视图。
图18是从第1凸缘部看图14所示的状态的线圈装置的仰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线圈装置的截面立体图。
图21是图19所示的线圈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从第1凸缘部看图19所示的线圈装置的仰视图,表示绕线的被膜剥离前的状态。
图23是从第1凸缘部看图19所示的线圈装置的仰视图,表示在绕线的被膜剥离后熔接前的状态。
图24是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25是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图25所示的线圈装置的熔接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7是图25所示的线圈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8是从第1凸缘部看图25所示的线圈装置的仰视图,表示在绕线的被膜剥离前的状态。
图29是从第1凸缘部仅看到图25所示的线圈装置所使用的鼓型芯的仰视图。
符号的说明:
2,2b~2e…线圈装置
20…鼓型芯
30…卷芯部
40…第1凸缘部
42…第1轴向外侧端面
43…第1轴向内面
44…切口
45a,46a,45b,46b…上升部相对平面
47a,48a,47b,48b…端子间隙用凹部
50…第2凸缘部
52…第2轴向外侧端面
53…第2轴向内面
54…切口
60,60a,60b…第1端子电极
61,71…安装板部
62,62b,72,72b…上升部
63,73…辅助上升部
64,74…载置部
65,75…固定用爪部
65a,65b,75a,75b…爪部
66,76…溶接用爪部
66a,66b,76a,76b…爪部
67,77,67a,77a,67b,77b…缝隙
68,78…宽幅部
68a,78a…溶接部
69,79,69b,79b…连结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发明。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2是作为例如扼流线圈、噪声滤波器等来使用并且特别优选作为车载用来使用的线圈装置。
如图2所示,线圈装置2具有作为芯部件(芯材)的鼓型芯20。作为构成鼓型芯20的磁性材料,可以列举金属、铁氧体等软磁性材料,但是没有特别限定。鼓型芯20具有构成线圈部10的绕线12沿着芯20的轴向卷绕的卷芯部30。
作为绕线12,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扁线,圆线,绞线,绞合线,编织线、AIW(聚酰亚胺线)、UEW(聚氨酯线)、USTC等公知的卷线。绕线12的线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0.1~0.5mm。
在卷芯部30的轴向(Z轴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一体形成有第1凸缘部40和第2凸缘部50。这些第1凸缘部40和第2凸缘部50相对于卷芯部30向X-Y轴平面突出。再有,X轴、Y轴和Z轴相互垂直,Z轴与卷轴的轴向一致。
卷芯部30的横截面(X-Y轴平面的截面)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正方形截面、长方形截面、圆形截面或者其他截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为大致正方向或者大致长方形且相对的2边的中央部在外侧为凸状的圆弧形状。
第2凸缘部50具有第2轴向外侧端面52、以及位于其相反侧的第2轴向内面53。线圈部10的Z轴方向上端接触于第2轴向内面53。再有,在图2中,将绕线12单层卷绕于卷芯部30的周围而形成线圈部10,但是卷绕层数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卷绕2层以上。另外,绕线12的卷绕方法没有特别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凸缘部与第2凸缘部的平面形状相互不同,第2凸缘部50的外形尺寸大于第1凸缘部40的外形尺寸。第2凸缘部50的具体的平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整体上具有四边形状,在4个角部分别形成有切口部54。切口部54的切口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例示三角形、梯形、四边形、其他多边形、圆弧形、其他形状。切口部54在图6所示的鼓型芯2的成形时,与第1凸缘部40、第2凸缘部50和卷芯部30一起一体形成,但是也可以一体成形后由切削加工等形成。
如图9所示,包含切口部54的第2凸缘部50的平面形状是在从第2凸缘部50的第2轴向外侧端面52在Z轴方向上看第1凸缘部40的情况下,第1凸缘部40位于第2凸缘部50的内侧而看不到的形状。而且,在形成在第2凸缘部50的相邻的两个角部的切口部54,仅看到继线部的至少一部分。关于继线部在后面叙述。
如图2所示,第1凸缘部40具有第1轴向外侧端面42、以及位于其相反侧的第1轴向内面43。线圈部10的Z轴方向下端被形成为接触于第1轴向内面43。在第1凸缘部40的第1轴向外侧端面42的Y轴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在X轴方向延伸的端子安装槽42a,在各安装槽42a,第1端子电极60和第2端子电极70由粘接剂等粘接。
第1端子电极60和第2端子电极70分别具有在X轴上对称的形状,关于其细节在后面叙述,它们由例如韧钢、磷青铜、黄铜、铁、镍等导电性金属构成。
第1凸缘部40的具体的平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6A所示,是在X-Y轴平面上与第2凸缘部50重心位置大致相同(与卷芯部30大致相同)的形状。而且,该第1凸缘部40是在4个角部具有比形成在第2凸缘部50的4个角部的切口54分别要大的切口44的形状。
第1凸缘部40的Y轴方向的最大宽度Ly1是与第2凸缘部50的Y轴方向的最大宽度Ly2大致相同或者其以下,第1凸缘部40的Y轴方向的两个侧面40a与第2凸缘部50的Y轴方向的两个侧面50a大体一致或者在Y轴方向上收缩。另外,第1凸缘部40的X轴方向的最大宽度Lx1是与第2凸缘部50的X轴方向的最大宽度Lx2大致相同或者其以下,第1凸缘部40的X轴方向的两个侧面40b相对于第2凸缘部50的X轴方向的两个侧面50b,除了Y轴方向的中央部以外的大部分在X轴方向上收缩。
如图4所示,在第1凸缘部40的X轴方向的两个侧面40b,形成有在Y轴方向的中央部向X轴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圆弧状的凸部。另外,在各凹部44,形成有上升部相对平面45a,45b,46a,46b、以及从它们向内侧凹陷的端子间隙用凹部47a,47b,48a,48b。关于上升部相对平面45a,45b,46a,46b、端子间隙用凹部47a,47b,48a,48b与端子电极60,70的关系在后面叙述。
如图6A和图6B所示,第1端子电极60和第2端子电极70分别在X轴方向上具有细长的安装板部61,71。如图2所示,这些安装板部61,71通过粘接剂等粘接于形成在第1凸缘部40的第1轴向外侧端面42的Y轴方向两端的端子安装槽42a。端子安装槽42a的槽深优选为比安装板部61,71的各厚度更小,安装板部61,71的底面比第1轴向外侧端面42更突出。通过这样做,将线圈装置2的安装板部61,71连接于电路基板等的电极图案时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
如图6A和图6B所示,在安装板部61和安装板部71的X轴方向的一端,分别以上升部62,72在Z轴方向上上升的方式一体形成,在另一端,分别以辅助上升部63,73在Z轴方向上上升的方式一体形成。
如图4所示,上升部62,72分别可面接触于与形成在第1凸缘部40的一个侧面40b的上升部相对平面45a,46a,并且在端子间隙用凹部47a,48a之间形成间隙。如图4所示,辅助上升部63,73分别可面接触于形成在第1凸缘部40的另一个侧面40b的上升部相对平面45b,46b,并且在端子间隙用凹部47b,48b之间形成间隙。
通过上升部62,63分别面接触于上升部相对平面45a,45b,第1端子电极60相对于第1凸缘部40进行X轴方向的定位。另外,第1端子电极60由导电性金属构成并且具有弹性,因而即使上升部相对平面45a,45b间的X轴方向长度存在些许制造偏差,上升部62,63也良好地密接于上升部相对平面45a,45b。再有,在上升部相对平面45a,45b与上升部62,63之间,也可以存在些许间隙。上升部62,63之间的距离通过金属板的弯曲加工从而精度比较高,即使由于上升部相对平面45a,45b间的距离的制造偏差而存在些许间隙,第1端子电极60也能够相对于第1凸缘部40在X轴方向上在容许误差范围内进行定位。
另外,同样地,通过上升部72,73分别面接触于上升部相对平面46a,46b,第2端子电极70相对于第1凸缘部40进行X轴方向的定位。另外,第2端子电极70由导电性金属构成并且具有弹性,因而即使上升部相对平面46a,46b间的X轴方向长度存在些许制造偏差,上升部72,73也良好地密接于上升部相对平面46a,46b。再有,在上升部相对平面46a,46b与上升部72,73之间,也可以存在些许间隙。上升部72,73之间的距离通过金属板的弯曲加工而比较高精度,即使由于上升部相对平面46a,46b间的距离的制造偏差而存在些许间隙,第2端子电极70也能够相对于第1凸缘部40在X轴方向上在容许误差范围内进行定位。
形成在安装板部61,71的X轴方向的一端的上升部62,72的Z轴方向的上端,分别一体形成有作为继线部的载置部64,74。如图5所示,这些载置部64,74以与第1凸缘部40的第1轴向内面43大致相同平面的方式相对于上升部62,72弯曲而形成。再有,在图5中,仅图示了上升部62和载置部64,但是关于上升部72和载置部74也是同样的。
如图6A,图6B所示,在作为继线部的载置部64,以从载置部64向Y轴方向的外侧伸展的方式,以接近于上升部62的顺序依次形成有固定用爪部65和熔接用爪部66。在固定用爪部65与熔接用爪部66之间,形成有在Y轴方向上伸展的缝隙67。缝隙67的X轴方向宽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0.1~0.5mm。
在熔接用爪部66的前端形成有比其基端部宽度更宽的宽幅部68,该部分主要成为熔接部。但是,宽幅部68也不一定要形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熔接用爪部66的X轴方向宽度比固定用爪部65的X轴方向宽度大,但是根据绕线的引线部的线径等,也可以成为相同或相反的关系。
另外,同样地,在载置部74,以从载置部74向Y轴方向的外侧伸展的方式,以接近于上升部72的顺序依次形成有固定用爪部75和熔接用爪部76。在固定用爪部75与熔接用爪部76之间,形成有在Y轴方向上伸展的缝隙77。缝隙77的X轴方向宽度与缝隙67同样,不一定要相同也可以是不同。
在熔接用爪部76的前端,形成有比其基端部宽度更宽的宽幅部78,该部分主要成为熔接部。但是,宽幅部78也不一定要形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熔接用爪部76的X轴方向宽度比固定用爪部75的X轴方向宽度大,但是根据绕线的引线部的线径等,也可以成为相同或相反的关系。
接着,就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2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图6A所示的鼓型芯20成形。鼓型芯20的成形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考虑压缩成形、CIM(陶瓷注射成型)成形、MIM(金属注射成型)成形等。成形后进行烧成而成为烧结体。
接着,如图2所示,将第1端子电极60和第2端子电极70安装于鼓型芯20的第1凸缘部40的第1轴向外侧端面42的端子安装槽42a。再有,第1端子电极60和第2端子电极70通过将一块金属板钻孔成形和弯曲加工可以容易成形。将端子电极60和70安装于鼓型芯之后或者其之前,在图6A所示的鼓型芯20的卷芯部30卷绕绕线12而形成线圈部10。
在卷芯部30形成线圈部10的状态下,构成线圈部10的绕线的两端即引线部12a,12b,如图7所示,位于第1端子电极60的载置部64和第2端子电极70的载置部74。在该状态下,接着,如图8所示,仅弯曲固定用爪部65和75,夹入各引线部12a,12b并且预固定于载置部64,74。
在该状态下,如图9所示,在从第2凸缘部50的第2轴向外侧端面52向Z轴方向看第1凸缘部40的情况下,第1凸缘部40位于第2凸缘部50的内侧而看不到。而且,在形成在第2凸缘部50的相邻的两个角部的切口部54,仅能看到继线部的至少一部分即引线部12a,12b的前端部、端子电极60,70的载置部64,74的一部分、固定用爪部65,75的一部分、熔接用爪部66,76(包含宽幅部68,78)。
在该状态下,若朝向从各角部54突出的引线部12a,12b照射被覆层剥离用激光,则能够从第2凸缘部50的第2轴向外侧端面52的侧剥离形成在构成引线部12a,12b的绕线的外周的聚酰胺-(酰)亚胺等的被覆层。引线部12a,12b以必要最小限度的长度从各角部54突出,因而被覆层被剥离的部分的引线部12a,12b的长度也可以为必要最小限度。
如图10所示,用于剥离引线部12a,12b的被覆层的激光照射可以从第1凸缘部的第1轴向外侧端部42的侧向各引线部12a,12b进行。再有,作为绕线12,在使用不需要剥离被覆层的绕线的情况下,不需要利用这样的激光照射的被覆层的剥离工序。
接着,如图11所示,弯曲熔接用爪部66,76(包含宽幅部68,78),在载置部64,74之间夹入引线部12a,12b的前端部来进行预固定。在该状态下,如图12所示,在从第2凸缘部50的第2轴向外侧端面52在Z轴方向上看第1凸缘部40的情况下,在形成在第2凸缘部50相邻的两个角部的切口部54,能看到继线部的至少一部分。即,仅能看到引线部12a,12b的前端部、端子电极60,70的载置部64,74的一部分、固定用爪部65,75的一部分、熔接用爪部66,76(包含宽幅部68,78)。
在该状态下,从第2凸缘部50的第2轴向外侧端面52的侧朝向从各角部54突出的引线部12a,12b照射熔接用激光。其结果,如图1所示,至少引线部12a的前端与熔接用爪部66(包含宽幅部68)被一体化而形成有熔接部68a。同样地,至少引线部12b的前端与熔接用爪部76(包含宽幅部78)被一体化而形成有熔接部68a。
再有,在图1中,为了容易说明,以仅引线部12a,12b的前端与熔接用爪部66,76(包含宽幅部68,78)被一体化而形成有熔接部68a,78a的方式进行了描述。实际上,通过激光照射的热,引线部12a,12b的前端、熔接用爪部66,76(包含宽幅部68,78)与载置部64,74成为一体而成为球状的熔接部68a,78a。另外,根据不同情况,固定用爪部65,75也可分别与球状的熔接部68a,78a一体化。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2中,如图4所示,在第1凸缘部40的侧面40b,形成有相对于端子电极60,70的上升部62,72进行继线部的定位的上升部相对平面45a,46a。因此,端子电极60,70的继线部的一部分即载置部64,74能够相对于鼓型芯的第1凸缘部40良好地被定位,并且通过激光照射等将载置部的绕线12的引线部12a,12b切实地连接于端子电极60,7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2中,在第1凸缘部40的侧面40b,从上升部相对平面45a,46a向内侧凹陷而在上升部62,72之间形成间隙的端子间隙用凹部47a,48a与上升部相对平面45a,46a一起形成。因此,将绕线12的引线部12a,12b激光熔接于端子电极60,70的继线部时的热冲击得到缓和,能够有效地防止芯20的破损、裂纹、缺口等。另外,由于第1凸缘部40的侧面40b与端子电极的上升部62,72之间有间隙,因此作用于端子电极60,70的外力被吸收,能够有效地防止外力所致的绕线12的断线或者芯20的破损等。此外,由于第1凸缘部40的侧面40b与端子电极的上升部62,72之间有间隙,因此继线部的放热性也优异。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2凸缘部50的外形尺寸比第1凸缘部40的外形尺寸大,容易制作用于使端子电极60,70的上升部62,72位于第1凸缘部40的角部的凹部44(参照图4)。另外,如图12所示,在第2凸缘部50的角部,以能看到继线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在第2凸缘部50的角部形成有切口部54,因而通过该切口部54,容易进行利用激光照射的引线部12a,12b与继线部(至少固定用爪部66,76(包含宽幅部68,78))的激光熔接。通过激光熔接,绕线12的引线部12a,12b与继线部被一体化,形成熔接球状的熔接部68a,78a,熔接部68a,78a向切口部54的内侧方向收缩。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维持凸缘部40,50的大小而不降低电感,可以使相对于第2凸缘部50的端子配件60,70的突出量为必要最小限度,在线圈装置的搬送途中,端子配件60,70或者熔接部68a,78a与安装装置等碰撞的担忧减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载置部64,形成有其间形成有缝隙67的一对爪部65,66。在载置部74,也形成有其间形成有缝隙77的一对爪部75,76。通过形成有缝隙67,77,放热性变得良好。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从形成在第2凸缘部50的角部的切口部54能看到熔接用爪部66,76(包含宽幅部68,78/以下同样),几乎看不到固定用爪部65,75。另外,通过固定用爪部65,75与熔接用爪部66,76之间具有缝隙67,77,熔接球状的熔接部68a,78a的大小的控制容易,能够容易形成连接情况良好的尺寸的熔接部68a,78a。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与绕线12的引线部12a的继线部,以与第1凸缘部40的轴向内面43成为相同平面的方式形成有端子电极60的载置部64。端子电极70的载置部74也是同样。通过这样的结构,可以不弯曲绕线12的引线部12a,12b而笔直地引导至继线部即载置部64,74,由此,应力不作用于绕线12的引线部12a,12b,熔接后的继线部的强度提高,特别适合作为车载用等。
第2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中,仅图13所示的第1端子电极60a和第2端子电极70a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起到同样的作用和效果。以下,对于共同的部件赋予共同的符号,省略一部分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端子电极60a中,被缝隙66a隔开的一对爪部65a,66a的前端由连结部69连结。同样地,在第2端子电极70a中,被缝隙76a隔开的一对爪部75a,76a的前端由连结部79连结。
在爪部65a,66a或者爪部75a,76a的前端连结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不需要除去绕线12的被覆层的绕线12,或者在用两者的爪部65a,66a或者爪部75a,76a固定绕线12的引线部前剥离绕线12的被覆层。另外,在爪部65a,66a或者爪部75a,76a的前端连结的情况下,有对更粗的线径的绕线12发挥强的挤压力这样的益处。
第3实施方式
如图14~图18所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2b中,仅第1端子电极60b和第2端子电极70b与第1实施方式或者第2实施方式不同,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或者第2实施方式同样,起到同样的作用和效果。以下,对于共同的部件赋予共同的符号,省略一部分其说明。
如图16所示,在第1端子电极60b的安装板部61和第2端子电极70b的安装板部71的X轴方向的一端,分别以上升部62b,72b在Z轴方向上上升的方式一体形成,在另一端,分别以辅助上升部63,73在Z轴方向上上升的方式一体形成。
如图14所示,上升部62b,72b分别可面接触于形成在第1凸缘部40的一个侧面40b的上升部相对平面45a,46a,并且在端子间隙用凹部47a,48a之间形成间隙。辅助上升部63,73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如图4所示,分别可面接触于形成在第1凸缘部40的另一个侧面40b的上升部相对平面45b,46b,并且在端子间隙用凹部47b,48b之间形成间隙。
通过上升部62b,72b分别面接触于上升部相对平面45a,45b,第1端子电极60b相对于第1凸缘部40进行X轴方向的定位。另外,第1端子电极60b由导电性金属构成并且具有弹性,因而即使上升部相对平面45a,45b间的X轴方向长度存在些许制造偏差,上升部62b,63也能够良好地密接于上升部相对平面45a,45b。再有,在上升部相对平面45a,45b与上升部62b,63之间,也可以存在些许间隙。上升部62b,63之间的距离通过金属板的弯曲加工从而精度比较高,即使由于上升部相对平面45a,45b间的距离的制造偏差而存在些许间隙,第1端子电极60b也能够相对于第1凸缘部40在X轴方向上在容许误差范围内进行定位。
另外,同样地,通过上升部72b,73分别面接触于上升部相对平面46a,46b,第2端子电极70b相对于第1凸缘部40进行X轴方向的定位。另外,第2端子电极70b由导电性金属构成并且具有弹性,因而即使上升部相对平面46a,46b间的X轴方向长度存在些许制造偏差,上升部72b,73也能够良好地密接于上升部相对平面46a,46b。再有,在上升部相对平面46a,46b与上升部72b,73之间,也可以存在些许间隙。上升部72b,73之间的距离通过金属板的弯曲加工从而精度比较高,即使由于上升部相对平面46a,46b间的距离的制造偏差而存在些许间隙,第2端子电极70b也能够相对于第1凸缘部40在X轴方向上在容许误差范围内进行定位。
在形成在安装板部61的X轴方向的一端的上升部62b的Z轴方向的上端,经由缝隙67b而一体形成有作为继线部的爪部65b,66b。这些爪部65b,66b的前端由连结部69b连结。这些爪部65b,66b以比绕线12的引线部12a的线径大的曲率半径R以半圆状地向Z轴方向的上侧凸起的方式进行弯曲。引线部12a可以收纳在这些爪部65b,66b的Z轴方向的下侧。
另外,在形成在安装板部71的X轴方向的一端的上升部72b的Z轴方向的上端,经由缝隙77b而一体形成有作为继线部的爪部75b,76b。这些爪部75b,76b的前端由连结部79b连结。这些爪部75b,76b以比绕线12的引线部12a的线径大的曲率半径R以半圆状地向Z轴方向的上侧凸起的方式进行弯曲。引线部12b可以收纳在这些爪部75b,76b的Z轴方向的下侧。
在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在从第2凸缘部50的第2轴向外侧端面52向Z轴方向看第1凸缘部40的情况下,在形成在第2凸缘部50的相邻的两个角部的切口部54,仅能看到继线部的至少一部分。即,仅能看到引线部12a,12b的前端部、端子电极60b,70b的爪部65b,75b的一部分、爪部66b,76b的一部分。
在该状态下,从第2凸缘部50的第2轴向外侧端面52的侧朝向从各角部54突出的引线部12a,12b照射熔接用激光。其结果,如图1所示,至少引线部12a的前端与爪部66被一体化而形成有熔接部。同样地,至少引线部12b的前端与熔接用爪部76被一体化而形成有熔接部。
第4实施方式
如图19~图23所示,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2c中,仅卷芯部30c(参照图20)的形状、以及第1端子电极60c和第2端子电极70c与第1~第3实施方式不同,其他结构与第1~第3实施方式同样,起到同样的作用和效果。以下,对于共同的部件赋予共同的符号,省略一部分其说明。
如图2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2c中,鼓型芯20c的卷芯部30c形成为截面圆形,但是其他芯的结构与前述的实施方式同样。
如图21所示,在第1端子电极60c的安装板部61和第2端子电极70c的安装板部71的X轴方向的一端,分别以上升部62c,72c在Z轴方向上上升的方式一体形成,在另一端,分别以辅助上升部63,73在Z轴方向上上升的方式一体形成。
在形成在安装板部61的X轴方向的一端的上升部62c的Z轴方向的上端,一体形成有作为继线部的爪部65c。在爪部65c的前端,一体形成有从爪部65c向Y轴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熔接片69c。爪部65c以比绕线12的引线部12a的线径大的曲率半径R以半圆状地向Z轴方向的上侧凸起的方式弯曲。引线部12a可以收纳在爪部65c的Z轴方向的下侧。
另外,同样地,在形成在安装板部71的X轴方向的一端的上升部72c的Z轴方向的上端,一体形成有作为继线部的爪部75c。在爪部75c的前端,一体形成有从爪部75c向Y轴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熔接片79c。爪部75c以比绕线12的引线部12b的线径大的曲率半径R以半圆状地向Z轴方向的上侧凸起的方式弯曲。引线部12b可以收纳在爪部75c的Z轴方向的下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1和图22所示,在各端子60c和70c的熔接片69c和79c被弯曲前的状态(爪部打开的状态)下,引线部12a,12b从Z轴方向的下侧插入到各个爪部65c和75c的凹部。在该状态下,如图22所示,从第1凸缘部40侧看,引线部12a和12b的前端部不被熔接片69c和79c覆盖而露出。在该状态下,若从第1凸缘部40侧朝向引线部12a,12b照射被覆层剥离用激光,则能够剥离构成引线部12a,12b的绕线的外周所形成的聚酰胺-(酰)亚胺等的被覆层。
其后,如图23所示,弯曲熔接片69c和79c而将引线部12a和12b的各前端部固定于爪部65c和75c。再有,在其前后,也可以从第2凸缘部50侧朝向引线部12a,12b照射被覆层剥离用激光。特别在使用耐热性优异的聚酰亚胺被覆绕线作为绕线12的情况下,优选从两侧照射被覆层剥离用激光。熔接片69c和79c相对于爪部65c和75c在Y轴方向上位置偏移,因而在从第2凸缘部50侧看的情况下,引线部12a,12b的最前端部露出。
如图23所示,弯曲熔接片69c和79c而将引线部12a和12b的各前端部固定于爪部65c和75c,在引线部12a和12b的被覆层的剥离处理结束后,进行激光熔接。用于熔接的激光的照射可以从第1凸缘部40侧进行,或者也可以从第2凸缘部50侧进行。
第5实施方式
如图24所示,在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2d中,仅鼓型芯20d中的第1凸缘部40d和第2凸缘部50d的形状、以及第1端子电极60d和第2端子电极70d与第4实施方式不同,其他结构与第4实施方式同样,起到同样的作用和效果。以下,对于共同的部件赋予共同的符号,省略一部分其说明。
如图2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2d中,形成于鼓型芯20d的第2凸缘部50d的四角的切口部54d的形状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的切口部54的形状不同,形成为无台阶的直线状斜面,但是也可以是其他切口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在第1凸缘部40d的四角的凹部47d,48d的形状例如图4所示的前述的实施方式的凹部47a,47b,48a,48b的形状不同,形成为无台阶的直线状斜面,但是也可以是其他切口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端子60d和70d分别在Y轴方向的外侧端部除了分别一体地具有侧部上升片61d和71d以外还具有与图21所示的端子60c和70c分别相同的结构。如图24所示,侧部上升片61d和71d分别接触于第1凸缘部40d的Y轴方向的两个侧面。通过将这些侧部上升片61d和71d设置在各端子60d和70d,能够期待如下所示的作用和效果。即,例如在将线圈装置2d安装在电路基板时,附着于各端子60d和70d的下面的焊料也附着于侧部上升片61d和71d的外表面,在Z方向从上看的情况下,能够确认带焊料的情形。
第6实施方式
如图25~29所示,在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2e中,仅鼓型芯20e的第1凸缘部40e和第2凸缘部50e的形状、以及第1端子电极60e和第2端子电极70e与第1~第5实施方式不同,其他结构与第1~第5实施方式同样,起到同样的作用和效果。以下,对于共同的部件赋予共同的符号,省略一部分其说明。
如图29所示,鼓型芯20e的第1凸缘部40e具有收纳于第2凸缘部50e的范围内的形状。第2凸缘部50e具有大致四边形,与至此为止的实施方式不同,在四个角部,不被切开而仅形成有R部。
如图25和图27所示,在第1凸缘部40e,在X轴方向的端面,在Y轴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梯形状的凸部40b1。另外,在第1凸缘部40e的四个角,形成有直线斜面状的凹部47e和48e。此外,在第1凸缘部40e的Y轴方向的两个侧面,形成有也朝向Z轴方向的下侧开口的凹部40a1。
如图27所示,第1端子电极60e的安装板部61和第2端子电极70e的安装板部71的X轴方向的一端上,上升部62e,72e分别以在Z轴方向上上升的方式一体形成,在另一端,不形成上升部。在各端子60e和70e,分别在Y轴方向的外侧端部,分别一体形成侧部上升片61e和71e。
侧部上升片61e和71e分别嵌合并接触于形成在第1凸缘部40e的Y轴方向的两个侧面的凹部40a1。通过将这些侧部上升片61e和71e设置在各端子60e和70e,能够期待如下所示的作用和效果。即,例如在将线圈装置2e安装在电路基板时,附着于各端子60e和70e的下面的焊料也附着于侧部上升片61e和71e的外表面,在从Z方向之上看的情况下,能够确认焊料的附着的情形。
在形成在安装板部61的X轴方向的一端的上升部62e的Z轴方向的上端,作为继线部的一对爪部65e和66e将缝隙夹在其间而在Y轴方向上并排地一体形成。在一个爪部(熔接用爪部)66e的前端,一体形成有从爪部66e向Y轴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熔接片69e。另一个爪部65e(固定用爪部)以从Z轴方向下侧收纳绕线12的引线部12a的方式以向Z轴方向的上侧凸起的方式弯曲。引线部12a可以收纳于爪部65e,66e的Z轴方向的下侧。
另外,同样地,在形成在安装板部71的X轴方向的一端的上升部72e的Z轴方向的上端,作为继线部的一对爪部75e和76e将缝隙夹在其间而在Y轴方向上并排地一体形成。在一个爪部(熔接用爪部)76e的前端,一体形成有从爪部76e向Y轴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熔接片79e。另一个爪部75e(固定用爪部)以从Z轴方向下侧收纳绕线12的引线部12b的方式以向Z轴方向的上侧凸起的方式弯曲。引线部12b可以收纳于爪部75e,76e的Z轴方向的下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26和图28所示,在各端子60e和70e的爪部66e和76e打开而熔接片69e和79e被弯曲前的状态下,引线部12a,12b由各个爪部65e和75e预定位。在该状态下,如图28所示,从第1凸缘部40e侧看,引线部12a和12b的前端部露出。在该状态下,若从第1凸缘部40e朝向引线部12a,12b照射被覆层剥离用激光,则能够剥离形成在构成引线部12a,12b的绕线的外周的聚酰胺-(酰)亚胺等的被覆层。
其后,弯曲熔接片69e和79e而将引线部12a和12b的各前端部也固定于爪部66e和76e。再有,在其前后,也可以从第2凸缘部50e侧朝向引线部12a,12b照射被覆层剥离用激光。特别在使用耐热性优异的聚酰亚胺被覆绕线作为绕线12的情况下,优选从两侧照射被覆层剥离用激光。
在引线部12a和12b的被覆层的剥离处理结束后,如图25所示,弯曲熔接片69c和79c而将引线部12a和12b的各前端部也固定于爪部66e和76e,进行激光熔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熔接的激光的照射主要从第1凸缘部40e侧进行。原因是第2凸缘部50e较大。
再有,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变。
例如,切口54的大小没有特别限定。图17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切口54比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切口54大一些。

Claims (8)

1.一种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是具有鼓型芯的线圈装置,所述鼓形芯具备以形成线圈的方式卷绕有绕线的卷芯部、以及与所述卷芯部一体形成并且在所述卷芯部的轴向两侧分别形成的第1凸缘部和第2凸缘部,
在所述第1凸缘部的轴向外侧端面安装有一对端子电极,
各个所述端子电极具有:
接触于所述第1凸缘部的第1轴向外侧端面的安装板部;
从所述安装板部的长边方向的一端朝向所述第1凸缘部的第1轴向内面的方向一体地上升的上升部;以及
以与所述第1凸缘部的侧面相分离的方式一体形成在所述上升部的前端侧并且连接有所述绕线的引线部的继线部,
在所述第1凸缘部的侧面,形成有与所述上升部相对而进行所述继线部的定位的所述上升部相对平面、以及从所述上升部相对平面向内侧凹陷而在与所述上升部之间形成间隙的端子间隙用凹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凸缘部的外形尺寸比所述第1凸缘部的外形尺寸大,
在从所述第2凸缘部的第2轴向外侧端面看所述第1凸缘部的情况下,所述第1凸缘部位于所述第2凸缘部的内侧而看不到,而在所述第2凸缘部的角部,以能够看到所述继线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在所述第2凸缘部的角部形成有切口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继线部,形成有在其间形成缝隙的一对爪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爪部中,接近于所述卷芯部的一方,是主要用于预固定所述绕线的端部的固定用爪部,距所述卷芯部远的另一方的爪部是主要用于熔接所述绕线的端部的熔接用爪部。
5.如权利要求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切口部能够看到的所述继线部的至少一部分是所述爪部的至少一部分。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一对所述爪部的前端由连结部连结。
7.如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继线部,还形成有在与所述第1凸缘部的轴向内面相同的平面上形成的绕线的载置部。
8.如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电极具有从所述安装板部的短边方向的一端一体地上升而接触于所述第1凸缘部的侧面的侧部上升片。
CN201410478435.7A 2013-09-18 2014-09-18 线圈装置 Active CN1044650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93144 2013-09-18
JP2013193144 2013-09-18
JP2014155514A JP2015084405A (ja) 2013-09-18 2014-07-30 コイル装置
JP2014-155514 2014-07-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65034A true CN104465034A (zh) 2015-03-25
CN104465034B CN104465034B (zh) 2018-01-19

Family

ID=52910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78435.7A Active CN104465034B (zh) 2013-09-18 2014-09-18 线圈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1593323B1 (zh)
CN (1) CN104465034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33898A (zh) * 2016-04-01 2018-01-0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7680772A (zh) * 2016-08-02 2018-02-09 太阳诱电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CN107808757A (zh) * 2016-09-08 2018-03-16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
CN108369853A (zh) * 2015-11-18 2018-08-03 摩达伊诺琴股份有限公司 扼流线圈及其制造方法
CN110622264A (zh) * 2017-05-12 2019-12-27 摩达伊诺琴股份有限公司 扼流圈
CN110678945A (zh) * 2017-06-29 2020-01-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感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3140386A (zh) * 2020-01-16 2021-07-20 Tdk株式会社 线圈装置
US11128190B2 (en) 2016-11-30 2021-09-21 Meiko Electronics Co., Ltd. Rotary machine coil using a winding electric wire
CN114242408A (zh) * 2022-01-07 2022-03-25 淮安顺络文盛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线圈部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208101A1 (ko) * 2017-05-12 2018-11-15 주식회사 모다이노칩 초크 코일
WO2018208100A1 (ko) * 2017-05-12 2018-11-15 주식회사 모다이노칩 초크 코일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45880A2 (en) * 1998-03-27 1999-09-29 TAIYO YUDEN Co., Ltd. Surface-mount coil
CN1577650A (zh) * 2003-07-23 2005-02-09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微表面安装线圈单元
JP2005142459A (ja) * 2003-11-10 2005-06-02 Toko Inc 面実装型インダクタ
JP2007096181A (ja) * 2005-09-30 2007-04-12 Tokyo Parts Ind Co Ltd 面実装型インダクタ
JP2007258201A (ja) * 2006-03-20 2007-10-04 Tdk Corp コイル部品
CN101796599A (zh) * 2007-09-10 2010-08-04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磁性零件
CN202711925U (zh) * 2011-03-15 2013-01-30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CN103050223A (zh) * 2011-08-11 2013-04-17 阿彼可电子株式会社 电感器及电感器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71054A (ja) 2009-01-20 2010-08-05 Murata Mfg Co Ltd 巻線型電子部品
KR101177532B1 (ko) * 2011-08-04 2012-08-27 아비코전자 주식회사 표면실장형 인덕터 전극 단자 및 이를 포함한 표면실장형 인덕터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45880A2 (en) * 1998-03-27 1999-09-29 TAIYO YUDEN Co., Ltd. Surface-mount coil
CN1577650A (zh) * 2003-07-23 2005-02-09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微表面安装线圈单元
JP2005142459A (ja) * 2003-11-10 2005-06-02 Toko Inc 面実装型インダクタ
JP2007096181A (ja) * 2005-09-30 2007-04-12 Tokyo Parts Ind Co Ltd 面実装型インダクタ
JP2007258201A (ja) * 2006-03-20 2007-10-04 Tdk Corp コイル部品
CN101796599A (zh) * 2007-09-10 2010-08-04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磁性零件
CN202711925U (zh) * 2011-03-15 2013-01-30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CN103050223A (zh) * 2011-08-11 2013-04-17 阿彼可电子株式会社 电感器及电感器制造方法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69853A (zh) * 2015-11-18 2018-08-03 摩达伊诺琴股份有限公司 扼流线圈及其制造方法
CN108369853B (zh) * 2015-11-18 2020-12-01 摩达伊诺琴股份有限公司 扼流线圈及其制造方法
CN107533898B (zh) * 2016-04-01 2019-09-1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11348721B2 (en) 2016-04-01 2022-05-3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oil component
CN107533898A (zh) * 2016-04-01 2018-01-0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7680772B (zh) * 2016-08-02 2021-03-12 太阳诱电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CN107680772A (zh) * 2016-08-02 2018-02-09 太阳诱电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CN107808757A (zh) * 2016-09-08 2018-03-16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
US11128190B2 (en) 2016-11-30 2021-09-21 Meiko Electronics Co., Ltd. Rotary machine coil using a winding electric wire
TWI721269B (zh) * 2017-05-12 2021-03-11 南韓商摩達伊諾琴股份有限公司 扼流圈
CN110622264A (zh) * 2017-05-12 2019-12-27 摩达伊诺琴股份有限公司 扼流圈
CN110678945A (zh) * 2017-06-29 2020-01-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感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11482374B2 (en) 2017-06-29 2022-10-25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Inductor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13140386A (zh) * 2020-01-16 2021-07-20 Tdk株式会社 线圈装置
CN113140386B (zh) * 2020-01-16 2023-07-14 Tdk株式会社 线圈装置
CN114242408A (zh) * 2022-01-07 2022-03-25 淮安顺络文盛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线圈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593323B1 (ko) 2016-02-11
CN104465034B (zh) 2018-01-19
KR20150032501A (ko) 2015-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65034A (zh) 线圈装置
JP6015588B2 (ja) 巻線型電子部品
EP1752997B1 (en) Inductor
JP6884603B2 (ja) コイル部品
CN108573800B (zh) 线圈部件
JP6468424B2 (ja) コイル装置
CN110223828A (zh) 表面安装电感器
US8264316B2 (en)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il component
CN114496509A (zh) 线圈部件
JP6528415B2 (ja) コイル装置
JP2015133418A (ja) コイル装置
JP2004207396A (ja) 面実装型コイル部品
JP2015084405A (ja) コイル装置
KR101246526B1 (ko)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200279685A1 (en) Coil compon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7390900B2 (ja) コイル装置
CN210575453U (zh) 贴片式电感器
JP5212751B2 (ja) コイル部品及び端子電極の実装構造
JP2015133372A (ja) コイル装置
JP5154960B2 (ja) 磁性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42462B2 (ja) 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532427B2 (en) Coil compon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0914955B1 (ko) 인덕터
JP2023154956A (ja) コイル装置
JP2023002288A (ja) コイ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