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44748B - 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以及乘客传送设备 - Google Patents
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以及乘客传送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444748B CN104444748B CN201410381943.3A CN201410381943A CN104444748B CN 104444748 B CN104444748 B CN 104444748B CN 201410381943 A CN201410381943 A CN 201410381943A CN 104444748 B CN104444748 B CN 10444474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formation
- enlargement
- pedal
- kickplate
- enlargement deform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3/00—Component parts of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3/08—Carrying surfaces
- B66B23/12—Steps
Landscapes
-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颖的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以便能够将边界条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面容易地固定在一起,从而能够提高作业性。在边界条的底部形成有向下侧延伸且内部具有扩大变形孔的扩大变形部分,将该扩大变形部分插入形成在踏板增强板上的固定用孔,并且将变形用销插入扩大变形部分的扩大变形孔内而使扩大变形部分的外周面扩大,由此将其固定在踏板增强板的固定用孔内。由此,优选将扩大变形部分设置为小于固定用孔,因此即使在固定用孔与扩大变形部分的位置发生了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方便地将扩大变形部分插入固定用孔内,并且能够在该状态下使扩大变形部分的外周扩大而对两者进行固定,从而能够方便地进行固定作业,能够提高作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尤其是涉及一种为了使乘客能够清楚地知道梯级上的站立位置或者高低差等而在梯级的上表面安装有着色的边界条的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以及乘客传送设备。
背景技术
在铁路车站和百货店等建筑物内设置有连接各个楼层的自动扶梯装置等乘客传送设备。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的乘客传送设备以自动扶梯装置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自动扶梯装置,也能够应用于电动人行道等电动通道等。因此,这里所说的梯级除了阶梯状的梯级以外,还包括平坦状的梯级。
作为这样的乘客传送设备之一的自动扶梯装置由在设于作为设置在建筑物上的强度构件的框体的长度方向两个端部的出入口地板之间呈环状连接而循环移动的梯级、以及沿着该梯级的移动方向设于竖立地设置在主体框架上的栏杆且与该栏杆同步地被驱动的扶手等构成。
在上述自动扶梯装置中使用的梯级被构造成具有水平的踏板和从该踏板的后端部以具有弧面的方式下垂的踢板,踏板和踢板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架上。此外,在形成为长方形的踏板的上表面的各条边上固定有被着色成容易识别的颜色的边界条(Demarcation)。例如在日本特开2009-51602号公报(专利文献1)等中公开了上述自动扶梯装置的梯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51602号公报
在上述自动扶梯装置的梯级中使用的边界条通常由聚碳酸酯等合成树脂构成,并且通过固定用螺钉来固定在梯级上。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的边界条因长期反复承受上下乘客以及货物的负载和冲击而出现了破损和磨耗时,需要更换边界条。
在进行边界条的更换作业时,首先将踏板(包括设置在踏板背面的踏板增强板)从支架上拆下来,接着松开将边界条固定在踏板(严格说是踏板增强板)上的固定用螺钉后取下边界条,此后,在安装新的边界条后再用固定用螺钉对边界条进行固定。当然,在制作新的梯级时,也用固定用螺钉将边界条固定在踏板(严格说是踏板增强板)上。
以下参照图9A和图9B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边界条的固定方法进行说明。图9A表示利用自攻螺钉将边界条固定在踏板前的状态,图9B表示利用自攻螺钉将边界条固定在踏板后的状态。
在图9A中,在踏板14的上表面形成有具备防止异物卡住的功能和防滑功能的突条部分14A,并且在踏板14的背面通过焊接等固定方式牢固地固定有踏板增强板18。在踏板增强板18的端面18A的背面侧通过内缘翻边(burring)加工而形成有螺纹孔形成部分18C,在螺纹孔形成部分18C上形成有通过自攻螺钉形成螺纹的螺纹孔18B。
在该状态下,将边界条16放置在踏板增强板18的端面18A上,使得边界条16的供自攻螺钉插入的插入孔22与螺纹孔18B相一致。接着,如图9B所示,在该状态下将自攻螺钉24从边界条16的上部经由插入孔22插入,使自攻螺钉24的前端抵接螺纹孔形成部分18C的螺纹孔18B并使其旋转,由此通过自攻螺钉24在向螺纹孔形成部分18C形成螺纹的同时将踏板增强板18和边界条16固定在一起。
在边界条16的上表面形成有与踏板14的突条部分14A连接的突条部分16G,该突条部分16G按照10mm以下的短节距形成。因此,作为用于固定边界条16的自攻螺钉24,能够使用M3.5(螺钉直径为3.5mm)等的小径自攻螺钉。
可是,在使用上述小径自攻螺钉24时,在通过对踏板增强板18的端面18A进行内缘翻边加工而形成的螺纹孔形成部分18C的位置精度出现了偏差的场合,存在无法使边界条16的插入孔22与螺纹孔18B相配合,基于自攻螺钉24对边界条16进行固定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劳力的问题。
在以上说明的示例中,将边界条16固定在踏板增强板18上,但除了将边界条16固定在踏板增强板18上的场合以外,在将边界条16固定在踏板14自身上的场合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颖的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以便能够将边界条与踏板或者踏板增强板的端面容易地固定在一起,从而能够提高作业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边界条的底部形成有在内部具有扩大变形孔的扩大变形部分,将该扩大变形部分插入形成在踏板或者踏板增强板上的固定用孔内,并且将变形用销插入扩大变形部分的扩大变形孔内而使扩大变形部分的外周面扩大,由此将扩大变形部分固定在踏板或者踏板增强板的固定用孔内。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将扩大变形部分设置为小于固定用孔,因此即使在固定用孔与扩大变形部分的位置发生了偏差的场合,也能够方便地将扩大变形部分插入固定用孔内,并且能够在该状态下使扩大变形部分的外周扩大而对两者进行固定,从而能够方便地进行固定作业,能够提高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自动扶梯装置的梯级的示例外观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自动扶梯装置的梯级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的边界条和踏板增强板固定在一起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B是从底面观察图3A时看到的仰视图。
图3C表示图3A的C-C截面,是表示还没有插入变形用销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D表示图3A的D-D截面,是表示已经插入了变形用销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E是用于说明一体构成有踏板增强板的踏板的俯视图。
图3F是表示图3E的F-F截面的剖视图。
图3G是表示图3E的G-G截面的剖视图。
图4A是表示图3C所示的扩大变形部分的一例的局部立体图。
图4B是扩大变形部分的第一变形例的局部立体图。
图4C是扩大变形部分的第二变形例的局部立体图。
图4D是扩大变形部分的第三变形例的局部立体图。
图5A是表示图4A所示的扩大变形部分中插入有第一变形用销时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5B是表示图4C所示的扩大变形部分中插入有第二变形用销时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6A是形成在图3C所示的扩大变形部分上的扩大变形孔扩大时的放大剖视图。
图6B是形成在扩大变形部分上的扩大变形孔的变形例扩大时的放大剖视图。
图7A是从上方观察到的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边界条和踏板增强板固定在一起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B是表示图7A的B-B截面的剖视图。
图7C是表示图7A的C-C截面的剖视图。
图8A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边界条和踏板增强板固定在一起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8B是表示图8A所示的变形用销脱落时的状态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9A用于说明现有的边界条和踏板增强板固定在一起的状态,是示出了还没有插入自攻螺钉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B用于说明现有的边界条和踏板增强板固定在一起的状态,是示出了已经插入了自攻螺钉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梯级,12…踢板,14…踏板,16A~16F…边界条,16G…突条部分,18…踏板增强板,18A…踏板增强板的端面,30…固定用孔,32…扩大变形部分,32A、32B…扩大变形部分的分割部分,34…扩大变形孔,38…变形用销,40…台阶部分,50…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技术概念中的各种变形例和应用例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乘客传送设备以自动扶梯装置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自动扶梯装置,也能够应用于以电动人行道为代表的电动通道等。
在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之前,先参照图1和图2对自动扶梯装置的梯级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图1中,梯级10基本上由支架50、通过未图示的螺钉固定在支架50上的踢板12以及踏板14构成。踢板12被形成为从水平放置的踏板14的后端部侧以具有弧面的方式朝向下方下垂的形状。在踏板14的上表面,为了上下乘客的安全,以方便乘客清楚地识别踏板的4条边的范围(大小)而唤起注意为目的,在踏板14的周围(后端、左端、右端和前端)分别固定有被着色成黄色这样的容易识别的颜色的后端侧边界条16A(踢板12侧)、左端侧边界条16B、右端侧边界条16C以及与前一个梯级的踢板12相对置的前端侧边界条16D。需要说明的是,后端侧边界条16A和前端侧边界条16D分别以分割成3个的方式形成。另外,在踢板12的弧面的宽度方向两侧也形成有踢板侧部边界条16E、16F。需要说明的是,踏板14周围(后端、左端、右端和前端)的边界条并非一定要在4条边上都设置,例如也可以仅设置在左端和右端等,只要以可装拆的方式至少在踏板14的4条边中的1条边上组装边界条即可。此外,在应用于电动人行道时,由于相邻的梯级10之间没有高低差,因此不需要设置踢板12以及踢板侧部边界条16E、16F。
如图2所示,踏板14具有以焊接等固定方法固定在其自身的下表面侧的踏板增强板18,在处于该状态的踏板14上固定有各个边界条16A至16D。更具体来说,将各个边界条16A至16D设置在踏板14的上表面的周围(4边),并且通过固定机构20以及形成在踏板增强板18上的固定用孔(未图示)对各个边界条进行固定。如上所述,通过将一体地固定有各个边界条16A至16D的踏板14的踏板增强板18部分利用螺栓固定在支架50上来完成梯级10。此外,在踢板12的弧面的两侧也固定有踢板侧部边界条16E、16F。将踢板侧部边界条16E、16F安装在踢板12的两侧,并且通过固定机构20以及形成在踢板12(或者未图示的踢板基座)上的固定用孔(未图示)对各个边界条进行固定。更具体来说,将踢板12的背面通过未图示的焊接等固定方法固定在未图示的踢板基座上,踢板侧部边界条16E、16F通过固定机构20安装在未图示的踢板基座上。此时,可以将踢板侧部边界条16E、16F经由踢板12安装在踢板基座上,也可以不经由踢板12自身地将踢板侧部边界条16E、16F直接安装在踢板基座上。并且,踢板基座通过螺栓等固定方法固定在支架50上。
关于上述的自动扶梯装置的梯级,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由于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各个边界条16A至16F的固定,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上述边界条16A至16F总称为边界条16。需要说明的是,在应用于踢板侧部边界条16E、16F的固定时,可以适当将踏板14解读为踢板12,或者将固定在踏板14的背面的踏板增强板解读为固定在踢板12的背面的踢板增强板。
图3A至图3D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边界条16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面18A之间的固定方法。在图3A和图3B中,将与位于边界条16上部的突条部分16G相反的一侧的底部16H放置在踏板增强板18的端面18A上。在踏板增强板18的端面18A上,以沿着边界条16的宽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固定用孔30。该固定用孔30如图3B所示被形成为长孔形状,该长孔形状的固定用孔30以沿着形成在边界条16上的突条部分16G之间的谷部的方式形成在踏板增强板18的端面18A上。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用孔30形成为长孔形状,但其形状也可以是圆孔形状和方孔形状等。
在边界条16的底部16H与固定用孔30对应地形成有插入固定用孔30而朝向下侧延伸的扩大变形部分32。扩大变形部分32的截面形状如图3B的右侧所示的扩大变形部分32那样,在轴向上进行分割(在本实施例中分割成2个,但也可以分割成更多个)。并且,被分割的分割部分32A、32B的形状被形成为与固定用孔30的直线部分30A侧接触、或者位于具有若干间隙的位置、且位于具有用于形成分割部分32A、32B的间隙能够相对于固定用孔30的圆弧部分30B侧进行移动的间隙的位置。因此,扩大变形部分32形成能够方便地插入固定用孔30的尺寸。此外,由于扩大变形部分32能够朝固定用孔30的圆弧部分30B侧移动,因此在发生了尺寸偏差时也能够方便地进行位置调整。
在扩大变形部分32的内部设置有扩大变形孔34,该扩大变形孔34从边界条16的突条部分16G之间的谷部36延伸贯穿扩大变形部分32的下端面。
在该状态下将变形用销38插入扩大变形孔34,并在通过变形用销38使扩大变形部分32超出固定用孔30的位置,扩大变形部分32的分割部分32A、32B的外周面朝外侧扩大,通过该扩大部分使固定用孔30和扩大变形部分32形成固定关系。如图3B的左侧所示,在变形用销38的作用下,扩大变形部分32的分割部分32A、32B朝固定用孔30的直线部分30A侧扩张突出,扩大变形部分32通过该突出部分得以固定。
以下对上述固定方法进一步进行说明。图3C表示图3A的C-C截面,示出了变形用销38没有插入到扩大变形部分32时的状态的截面。在扩大变形部分32的下端面形成有朝着扩大变形孔34的内侧突出的台阶部分40。该扩大变形部分32的台阶部分40的尺寸被设定为在将边界条16放置在踏板增强板18的端面18A上的状态下,台阶部分40位于比固定用孔30更靠下侧的位置。
通过使变形用销38穿过该台阶部分40,借助该台阶部分40使分割部分32A、32B的外周面朝向外侧扩张。也就是说,图3D表示图3A的D-D截面,其是表示变形用销插入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如图3D所示,随着将变形用销38插入扩大变形孔34内,变形用销38与台阶部分40接触,通过进一步按压变形用销38,台阶部分40在变形用销38的作用下张开,由此使得分割部分32A、32B以朝着外侧打开的方式变形。通过该变形,扩大变形部分32的分割部分32A、32B如图3B的左侧所示,朝着固定用孔30的直线部分30A侧突出,使得扩大变形部分32在该部分得以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将边界条16承载在踏板增强板18的端面18A上的结构,但也可以如图3E、图3F、图3G所示,将边界条16承载于踏板14上,将扩大变形部分32插入到设于踏板14上的固定用孔30内,并通过变形用销38来进行固定。其中,图3E是用于说明一体构成有踏板增强板的踏板的俯视图,图3F是表示图3E的F-F截面的剖视图,图3G是表示图3E的G-G截面的剖视图。在图3A至图3D的实施例中,踏板14例如利用不锈钢等板弯折而成,与之相对,在3E至图3G的实施例中,踏板14例如利用铝等制成,并且与踏板增强板一体形成。此时,可以将踏板14与支架50一体形成,并且也可以将踏板14与支架50分别单独形成后通过螺栓等进行固定。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可以将扩大变形部分32设置成比固定用孔30小,因此在固定用孔30和扩大变形部分32的位置出现了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方便地将扩大变形部分32插入固定用孔30内,并且能够在该状态下使扩大变形部分32的外周扩大而将固定用孔30与扩大变形部分32固定在一起,由此,能够使固定作业变得方便,能够提高作业性。
此外,通过内缘翻边加工而形成的现有技术中的螺纹孔形成部分18C呈现为在踏板增强板18的端面18A的下侧突出的形状,因此在因处理不当等而使螺纹孔形成部分18C发生变形时,可能导致无法拧入自攻螺钉24。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样对踏板增强板18的端面18A进行内缘翻边加工来形成螺纹孔形成部分,因此不会因处理不当而使螺纹孔形成部分发生变形,不会发生无法拧入自攻螺钉这样的不良情况。
另外,在变形用销38插入之前的状态下,扩大变形部分32的轴向的外周形状呈直线状,因此即使有来自外部的力作用在扩大变形部分32上,导致扩大变形部分32受损的可能性也不大。例如,也可以设置成在边界条16的下端侧形成前端具有箭头状的固定用突起的固定部分,通过将该箭头部分插入固定用孔而对边界条16进行固定。不过,由于箭头部分露出在外部,因此在来自外部的力作用在箭头部分时,可能会导致箭头部分脱落。该箭头部分的脱落会导致固定功能丧失,因此存在边界条16可能从踏板14上脱落的问题。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扩大变形部分32的轴向的外周形状形成为直线状,没有箭头部分,并且通过从内侧使扩大变形部分32扩大来对扩大变形部分32进行固定,因此,即使有外来的力作用在扩大变形部分32上,使得扩大变形部分32损伤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能够解决边界条16脱落这一问题。
在对边界条16进行更换时,如果采用具有箭头部分的扩大变形部分32,在将踏板14从踢板12拆下后,需要使箭头部分退后而从固定用孔取下边界条16,存在作业性非常不好的问题。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中,在更换边界条16时,即使不将踏板14从支架50上取下,也能够通过拔出变形用销38而使扩大变形部分32返回到原来的形状,因此能够方便地将边界条16从固定用孔30中取出,能够提高作业性。当然,也可以设置成从支架50拆下踏板14后再将变形用销38拔出,此时,扩大变形部分32也会返回到原来的形状,因此也能够方便地将边界条16从固定用孔30中拆卸。
接下来,参照图4A至图4C对形成在边界条16底部的扩大变形部分32的形状进行说明。
图4A是图3C所示的扩大变形部分32的放大立体图。扩大变形部分32具有分割部分32A、32B,在其之间设置有用于形成分割部分32A、32B的间隙32C。间隙32C与扩大变形孔34连通,在分割部分32A、32B的内侧周面形成有从前端部朝向基端侧延伸的具有规定长度的台阶部分40。重要的是将该台阶部分40形成为在边界条16的扩大变形部分32以穿过固定用孔30的方式设置的状态下该台阶部分40位于超出固定用孔30的位置。由此,台阶部分40能够与固定用孔30协作而保持固定关系。
图4B是图4A所示的扩大变形部分32的变形例,与图4A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扩大变形部分32的前端部形成有锥形部分32D,其他部分的结构与图4A的结构相同。如上所述,通过形成锥形部分32D,具有能够方便地将扩大变形部分32的前端部分插入固定用孔30内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从锥形部分32D的前端部朝向基端部延伸的表面的形状可以是直线形状,并且也可以是曲线形状。
图4C是图4A所示的扩大变形部分32的变形例,与图4A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扩大变形部分32的分割部分32A、32B的外周形成有彼此平行的平面部分32E、32F,其他部分的结构与图4A的结构相同。该平面部分32E、32F的形状被形成为与形成在图3B所示的固定用孔30的直线部分30A相一致,由此,在分割部分32A、32B朝外侧扩张时,能够加大固定用孔30的直线部分30A与平面部分32E、32F之间的接触面积,具有能够提高固定力的效果。此外,也可以将扩大变形部分32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与固定用孔30相同的形状。
图4D是图4A所示的扩大变形部分32的变形例,与图4A的不同之处在于一并使用内缘翻边加工部分18C而进一步增大接触面积。
接下来,参照图5A和图5B对边界条16的扩大变形部分32中插入有变形用销38时的形状进行说明。
图5A表示在图4A所示的扩大变形部分32中插入有变形用销38时的状态,台阶部分40被变形用销38朝向外侧推压,扩大变形部分32的分割部分32A、32B变形为以自身的基端为支点朝向外侧扩张。由此,通过使分割部分32A、32B的外周部与固定用孔30的直线部分30A紧密接触,将该外周部与直线部分30A彼此固定在一起。需要说明的是,变形用销38除了直线形状以外,也可以具有螺纹形状,此时,变形用销38通过自身与台阶部分40啮合来起到防止脱落的作用。
图5B表示在图4C所示的扩大变形部分32中插入有变形用销38时的状态,与图5A不同之处在于,在变形用销38的前端形成有具有防脱落功能的呈箭头形状的爪部38A,其他部分的结构与图5A的结构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的爪部38A的扩展角的绘制方法略有夸张,而实际上具有能够使变形用销38通过形成在扩大变形部分32上的扩大变形孔34程度的扩展角。此外,图5B中的爪部38A呈角形,但也可以是圆锥形或者钥匙状。
通过插入变形用销38而将台阶部分40朝向外侧推压,形成为使分割部分32A、32B以自身的基端为支点朝向外侧扩张。在该状态下,通过使分割部分32A、32B的外周部与固定用孔30的直线部分30A紧密接触而将两者彼此固定,并且,爪部38A与分割部分32A、32B卡合而起到防脱落作用。由此,能够长期维持变形用销38的扩张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图5B所示的变形用销38的爪部38A发生了破损的情况下,只要变形用销38仍然处于插入状态,则由于分割部分32A、32B处于扩张状态,因此不易出现边界条16脱落的现象。此外,在变形用销38的爪部38A因处理不当而受到了损伤时,只要边界条16的扩大变形部分32没有损伤,则能够直接使用变形用销38对边界条16进行更换。
需要说明的是,变形用销38可以如图3A所示形成为前端尖锐的形状,并且也可以在前端形成爪部38A,也可以形成为前端不尖的圆柱形状或者球形、挂钩形、角柱等形状等。
接下来,参照图6A和图6B对设置在扩大变形部分32内部的扩大变形孔34的形状进行说明。其中,扩大变形部分32形成在边界条16的底部16H。
图6A是图3C所示的扩大变形部分32的放大剖视图。形成在扩大变形部分32内部的扩大变形孔34的直径D1被设定为比形成在分割部分32A、32B上的台阶部分40的周向端面之间的长度L1长,使得能够方便地插入变形用销38。也就是说,插入台阶部分40的变形用销38只要比台阶部分40的内周直径大,就能够产生扩张作用。因此,通过将变形用销38的直径设定为大于台阶部分40的内周直径,并且小于扩大变形孔34的直径,就能够在方便地插入变形用销38的同时,使台阶部分40发挥扩张作用。
图6B是图6A所示的扩大变形孔34的变形例,与图6A的不同之处在于,将扩大变形孔34的从扩大变形部分32的基端附近到与台阶部分40连接的部分为止的区域形成为锥形部分34A,而其他部分的结构与图6A的结构相同。如上所述,通过在扩大变形孔34形成锥形部分34A,具有能够在插入变形用销38的过程中将变形用销38方便并且顺利地插入到台阶部分40的效果。如图6A所示,若在台阶部分40与扩大变形孔34之间存在高低差,则变形用销38可能会在该高低差部分发生干涉而碰撞。根据图6B的结构,由于不会发生上述情况,因此能够改善作业性。需要说明的是,从锥形部分34A的前端部分朝向基端部延伸的表面的形状可以是直线形状,也可以是曲线形状。
接下来,参照图7A至图7C对变形用销38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中,图7B是表示图7A的B-B截面的剖视图,图7C是表示图7A的C-C截面的剖视图。
上述变形用销38的头部和轴部在与轴向正交的截面观察时呈圆形,因此可能会因为振动等而旋转,导致变形用销38慢慢地脱落出来。以下所示的实施例示出了具有能够防止变形用销38旋转的防旋转机构的结构。
图7A是从上方观察到的边界条16的俯视图。作为扩大变形孔34的起始端的用于收容变形用销38的头部38B的收容部分34B的形状成为与固定用孔30相似的长孔。也就是说,收容部分34B由直线部分34C和圆弧部分34D形成,用于收容变形用销38的头部38B。将包括固定用孔30的直线部分34C和圆弧部分34D的长度方向的长度L2与圆弧部分34D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之间的关系设定为具有L2>W的关系,使得长度W比长度L2短。此外,变形用销38的头部38B的形状与收纳部分34B的形状相同,优选使两种形状彼此相似。
另外,收容部分34B被形成为沿着形成在边界条16上的突条部分16G之间的谷部延伸。并且,该收容部分34B被形成在与形成在踏板增强板18的端面18A上的固定用孔30的形成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
并且,如图7B和图7C所示,变形用销38的前端形成有爪部38A,变形用销38的爪部38A的形成方向与头部38B的形成方向被设定为相同的方向。由此,头部38B的形状与收容部分34B的形状大致相同,因此在各个直线部分38C、34C的作用下变形用销38不会发生旋转。由于变形用销38的头部不会因振动等而旋转,因此变形用销38不会发生脱落。
并且,由于头部38B不会旋转,从而爪部38A也不会旋转,因此,在将爪部38A例如形成为角状时,由于爪部38A无法进入分割部分32A、32B之间的间隙32C,因此能够防止变形用销38脱落出来。也就是说,在变形用销38旋转时,爪部38A随之发生旋转,爪部38A进入分割部分32A、32B之间的间隙32C,从而可能会导致变形用销38脱落出来。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在头部38B的作用下变形用销38不会产生旋转,因此爪部38A当然也不会发生旋转,爪部38A始终与分割部分32A、32B卡合而发挥防脱落作用。由此,能够长期维持变形用销38的扩张作用。
除了可以采用上述结构的防旋转功能以外,还可以采用使用销的防旋转结构或者变形用销38被形成为角状的防旋转结构。总而言之,只要设置成变形用销38不会因为振动而旋转即可。
接下来,参照图8A和图8B对为了检测变形用销38的脱落而设定的、变形用销38的尺寸进行说明。在此,参照上述图7A至图7C所示的示例进行说明。其中,图8A表示变形用销38保持在正常状态时的情况,图8B表示因异常而使得变形用销38发生了脱落时的状态。
在图8A中,在正常状态下,边界条16的突条部分16G的谷部36与乘客传送设备的出入口的梳齿42之间的距离为H1,从变形用销38的前端到扩大变形部分32的前端为止的距离为H2,将H2设定为比H1长。
在该状态下,在变形用销38因某些原因而发生了脱落时,谷部36与变形用销38的头部38B的距离扩大为H3,成为图8B所示的状态。在变形用销38的头部38B脱出到与梳齿42发生干涉的位置的状态(H3>H1的状态)下,由于从变形用销38的前端到扩大变形部分32的前端为止的距离H2被设定为比谷部36与乘客传送设备的出入口的梳齿42之间的距离H1长,因此变形用销38此时依然位于与台阶部分40接触的位置。因此,边界条16此时仍然处于没有脱落出来的状态。由此,通过使变形用销38在边界条16尚未脱落的阶段与梳齿42接触,并且通过适当设置的检测单元来检测出该接触的发生,能够在边界条16脱落之前尽早掌握该异常状态。
例如,变形用销38与梳齿42发生接触后,梯级10的动作会发生变化,因此,通过检测出该变化,能够掌握异常状态。并且,通过在出入口附近设置声音传感器,由于变形用销38与梳齿42接触时会发生特殊的声音,因此通过检测出该声音的发生,能够掌握异常状态。
在此,图8A和图8B所示的变形用销38具有爪部38A,但也可以不具有图8A所示那样的爪部38A,而仅需在扩大变形部分32的下方具有H2的长度即可。
另外,严格来说,如图8A所示,在处于正常的固定状态下,由于变形用销38的头部位于谷部36的下方,因此只有在变形用销38的脱出尺寸大于H1时,变形用销38才会与梳齿42发生接触。因此,优选将H2的长度设置成H1与从上述谷部36到位于该谷部下方的变形用销38的头部为止的距离的合计值,但只要台阶部分40的长度比从谷部36到位于该谷部下方的变形用销38的头部为止的距离长,则即使H2=H1,也不会发生边界条16脱落的问题。
也就是说,只要将变形用销38的长度设置成在变形用销38脱落到与乘客传送设备的出入口的梳齿开始接触的位置的情况下边界条16仍然不会脱落的长度即可。
以上说明的各个实施例可以分别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需要组合使用。组合使用各个实施例时的作用和效果等于各个实施例的合计的作用和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在边界条的底部处形成在内部具有扩大变形孔的扩大变形部分,将该扩大变形部分插入形成在踏板或者踏板增强板上的固定用孔内,并且将变形用销插入扩大变形部分的扩大变形孔中,由此使扩大变形部分的外周面扩大而将其固定在踏板增强板的固定用孔内。
由此,由于能够将扩大变形部分设置为小于固定用孔,因此在固定用孔与扩大变形部分的位置发生了偏差的场合,也能够方便地将扩大变形部分插入固定用孔内,并且能够在该状态下使扩大变形部分的外周扩大而对两者进行固定,从而能够方便地进行固定作业,能够提高作业性。
Claims (13)
1.一种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其具备可供乘客上下的踏板以及可装拆地组装在所述踏板的4条边中的至少1条边上的边界条,
所述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边界条的底部形成有在内部具有扩大变形孔的扩大变形部分,将该扩大变形部分插入形成在所述踏板或者固定在所述踏板背面的踏板增强板上的固定用孔内,并且将变形用销插入所述扩大变形部分的扩大变形孔内而使所述扩大变形部分的外周面扩大,从而将所述扩大变形部分固定在所述踏板或者所述踏板增强板的固定用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大变形部分的前端具有在轴向上至少被分割成两个以上的分割部分,通过所述变形用销使所述分割部分朝外侧扩大变形,从而将所述分割部分的外周和所述固定用孔固定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割部分的内周形成有向内侧延伸的台阶部分,利用所述变形用销经由所述台阶部分而使所述分割部分向外侧扩大变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边界条承载于所述踏板或者踏板增强板的状态下,所述扩大变形部分的所述台阶部分位于超出所述固定用孔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台阶部分相连的所述扩大变形孔具有从所述台阶部分朝向所述扩大变形部分的基端侧扩大的锥形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扩大变形部分的前端外周部分形成有锥形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用孔是具有直线部分和圆弧部分的长孔状的固定用孔,所述扩大变形部分被形成为与所述长孔状的固定用孔相同的形状,所述扩大变形部分具有与所述固定用孔的直线部分平行地被分割成两个的分割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变形用销的前端形成有爪部,该爪部通过与所述扩大变形部分的前端卡合来防止所述变形用销脱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其特征在于,
形成在所述边界条的突条部分的谷部的、用于收纳所述变形用销的头部的收纳部分是具有直线部分和圆弧部分的长孔状的收纳部分,所述变形用销的头部被形成为与所述长孔状的收纳部分相同的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形用销具有使所述边界条在所述变形用销脱落至开始与乘客传送设备的出入口的梳齿接触的位置的情况下仍然不会脱落的长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其特征在于,
该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具备被形成为从所述踏板的后端部侧以具有弧面的方式朝向下方下垂的形状的踢板以及可装拆地组装在所述踢板的宽度方向两侧的踢板侧部边界条,
在所述踢板侧部边界条的底部形成有在内部具有扩大变形孔的扩大变形部分,将该扩大变形部分插入形成在所述踢板或者固定在所述踢板的背面的踢板基座上的固定用孔,并且将变形用销插入所述扩大变形部分的扩大变形孔内而使所述扩大变形部分的外周面扩大,由此将所述扩大变形部分固定在所述踢板或者所述踢板基座的固定用孔内。
12.一种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其具备可供乘客上下的踏板、被形成为从所述踏板的后端部侧以具有弧面的方式朝向下方下垂的形状的踢板以及可装拆地组装在所述踢板的宽度方向两侧的踢板侧部边界条,
所述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踢板侧部边界条的底部形成有在内部具有扩大变形孔的扩大变形部分,将该扩大变形部分插入形成在所述踢板或者固定在所述踢板的背面的踢板基座上的固定用孔,并且将变形用销插入所述扩大变形部分的扩大变形孔内而使所述扩大变形部分的外周面扩大,由此将所述扩大变形部分固定在所述踢板或者所述踢板基座的固定用孔内。
13.一种乘客传送设备,其具备框体、梯级、栏杆以及扶手,所述梯级配置在所述框体内,在一方的出入口地板与另一方的出入口地板之间呈环状连接进行循环,所述栏杆安装在所述框体上,并且沿着所述梯级的前进方向竖立地设置在所述梯级的宽度方向两侧,所述扶手在所述栏杆的上部移动,
所述乘客传送设备的特征在于,
所述梯级是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梯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89086 | 2013-09-12 | ||
JP2013189086A JP6168939B2 (ja) | 2013-09-12 | 2013-09-12 | 乗客コンベアのステップ及び乗客コンベア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444748A CN104444748A (zh) | 2015-03-25 |
CN104444748B true CN104444748B (zh) | 2016-09-28 |
Family
ID=52819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381943.3A Active CN104444748B (zh) | 2013-09-12 | 2014-08-05 | 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以及乘客传送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168939B2 (zh) |
CN (1) | CN10444474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58354B2 (ja) * | 2019-08-22 | 2022-10-21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踏段及び乗客コンベア |
JP7353452B1 (ja) | 2022-09-30 | 2023-09-29 | 三菱電機ビル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エスカレータ装置及びエスカレータシステム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90235A (zh) * | 2010-03-10 | 2011-09-21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乘客传送设备 |
CN102556816A (zh) * | 2010-12-15 | 2012-07-11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乘客传送设备以及乘客传送设备用的梯级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523404Y2 (zh) * | 1974-10-05 | 1980-06-04 | ||
JPS6132610U (ja) * | 1984-07-30 | 1986-02-27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二物体の取付け構造 |
JPS6166011U (zh) * | 1984-10-04 | 1986-05-07 | ||
JPH11292442A (ja) * | 1998-04-02 | 1999-10-26 |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 エスカレータのステップ |
JP2001130857A (ja) * | 1999-11-04 | 2001-05-1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スカレータのステップ |
JP2005298077A (ja) * | 2004-04-06 | 2005-10-27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乗客コンベアの踏段 |
JP2007084323A (ja) * | 2005-09-26 | 2007-04-05 |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 乗客コンベアの異物落下防止装置 |
JP4399484B2 (ja) * | 2007-08-27 | 2010-01-13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乗客コンベア |
-
2013
- 2013-09-12 JP JP2013189086A patent/JP6168939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8-05 CN CN201410381943.3A patent/CN10444474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90235A (zh) * | 2010-03-10 | 2011-09-21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乘客传送设备 |
CN102556816A (zh) * | 2010-12-15 | 2012-07-11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乘客传送设备以及乘客传送设备用的梯级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168939B2 (ja) | 2017-07-26 |
JP2015054764A (ja) | 2015-03-23 |
CN104444748A (zh) | 2015-03-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444748B (zh) | 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以及乘客传送设备 | |
EP1851681B1 (de) | Verfahren zur erkennung der aktivierung von bremsleuchten vorausfahrender fahrzeuge | |
CN104081596A (zh) | 用于用缆线套管装配缆线的方法和用于缆线处理设备的密封件或类似的缆线装配部件的转移单元 | |
KR20190125854A (ko) | 앵커조립체의 안전성 검침장치 및 안전성 검침방법 | |
CN104395621B (zh) | 螺母 | |
CN103454144A (zh) | 一种用于汽车安全带芯轴的抗拉强度检测夹具 | |
EP2417864A1 (en) | Button-mounting member | |
CN104328869B (zh) | 钢筋楔锥锚固式连接装置及连接方法 | |
DE102012104409A1 (de) | Gehäuse für einen RFID-Transponder | |
CN103874365B (zh) | 控制装置 | |
KR20200089077A (ko) | 비전 검사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비전 검사시스템 | |
CN101958521A (zh) | 矿用本安电路用分线盒 | |
CN105587743A (zh) | 一种可以防盗的高速公路护栏紧固件 | |
WO2018095741A1 (en) | Balustrade for a roof of an elevator car, elevator car with a balustrad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a balustrade | |
CN109160245A (zh) | 异型烟通道机 | |
CN202301369U (zh) | 系留螺钉 | |
CN208948285U (zh) | 异型烟通道机 | |
CN209326021U (zh) | 天花机的电控盒及天花机 | |
CN204686390U (zh) | 连接装置 | |
CN205069965U (zh) | DK-10p连接器 | |
JP2610406B2 (ja) | ネジのリード検査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
EP2455925A3 (de)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Abwehr von Manipulationsversuchen an einem Kamera-System | |
CN210647983U (zh) | 废料排放装置及冲压设备 | |
CN210816740U (zh) | 一种改进的高速上钢导向装置 | |
CN207276642U (zh) | 一种新型螺纹孔式平面合金溜槽内衬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