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30227A - 双轴承绕线轮 - Google Patents
双轴承绕线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430227A CN104430227A CN201410463310.7A CN201410463310A CN104430227A CN 104430227 A CN104430227 A CN 104430227A CN 201410463310 A CN201410463310 A CN 201410463310A CN 104430227 A CN104430227 A CN 10443022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oreign matter
- mentioned
- side cover
- reel
- peventing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abstract 3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7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5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在双轴承绕线轮中,实现盖部的轻量化和组装性的提高。双轴承绕线轮(10)包括绕线轮主体(11)、卷筒(14)和手柄(12)。绕线轮主体(11)具有:框架(17),具有开口部(27c);和第一侧盖(18a),能够配置于开口部(27c)中。卷筒旋转自如地装配于框架。手柄用于使卷筒旋转。第一侧盖(18a)具有:具有孔部(128a)的盖主体部(28a);和防止异物从孔部侵入的异物防止部件(61)。异物防止部件通过弹性变形而在盖主体部与框架的内部面对的一侧装配于盖主体部。另外,异物防止部件通过异物防止部件的回复力而保持于盖主体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轴承绕线轮,特别是涉及具有防止异物侵入结构的双轴承绕线轮,所述防止异物侵入结构用于防止异物侵入到双轴承绕线轮的内部。
背景技术
在双轴承绕线轮中,有为了防止异物侵入到主体内部而在侧盖安装密封部件的双轴承绕线轮(参照专利文献1)。密封部件是用于进行限制使得沙等异物不会从侧盖的孔部侵入的部件。密封部件由小螺钉固定在侧盖的内表面。
现有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45444号公报。
在现有的双轴承绕线轮中,利用异物防止部件例如密封部件来防止异物从侧盖的孔部侵入。由于密封部件通过小螺钉螺纹固定在侧盖上,因此需要在侧盖上设置小螺钉接收部。另外,为了使小螺钉可靠地旋合,还需要确保小螺钉接收部的高度。因此,在现有的双轴承绕线轮中,侧盖的重量和大小可能变大。另一方面,若想要尽可能地减小侧盖的重量和大小,则小螺钉接收部的大小变小。在该情况下,产生如下问题:由于小螺钉也变小,因此难以将密封部件装配到侧盖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双轴承绕线轮中实现盖部的轻量化和组装性的提高。
本发明第1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包括绕线轮主体、卷筒和手柄。绕线轮主体具有:框架主体,具有开口部;和盖部,能够配置于开口部中。卷筒旋转自如地装配于框架主体。手柄用于使卷筒旋转。盖部具有:具有孔部的主体部;和防止异物从孔部侵入的异物防止部件。异物防止部件通过弹性变形而在主体部与框架主体的内部面对的一侧装配于主体部。另外,异物防止部件通过异物防止部件的回复力而保持于主体部。
在本双轴承绕线轮中,异物防止部件通过弹性变形而装配于盖部,并通过回复力而保持于盖部。这样,在本双轴承绕线轮中,为了将异物防止部件装配于盖部,不需要使用特别的固定部件,因此,能够实现盖部的轻量化。另外,在本双轴承绕线轮中,由于不使用特别的固定部件就能够容易地将异物防止部件装配于主体部,因此能够提高盖部的组装性。
在本发明第2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中,在第2方面记载的双轴承绕线轮中,盖部中的主体部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具有第一曲率半径的形状。异物防止部件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具有比第一曲率半径大的第二曲率半径的形状。通过这样构成盖部和异物防止部件,使异物防止部件弹性变形,从而将异物防止部件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装配于盖部中的主体部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
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异物防止部件的形状和盖部的形状形成为不同的形状,即,使与异物防止部件的外周部对应的曲率半径(第二曲率半径)比与盖部的外周部对应的曲率半径(第一曲率半径)大,能够同时实现盖部的轻量化和异物防止部件的组装性的提高。
在本发明第3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中,在第1或第2方面记载的双轴承绕线轮中,盖部的主体部实质上形成为圆形形状。异物防止部件实质上形成为C形形状。
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异物防止部件的形状和盖部的形状形成为不同的形状,例如将盖部的主体部实质上形成为圆形形状,并且将异物防止部件实质上形成为C形形状,从而能够同时实现盖部的轻量化和异物防止部件的组装性的提高。
在本发明第4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中,在第1至第3方面中的任一方面记载的双轴承绕线轮中,盖部的主体部具有多个保持部。多个保持部保持异物防止部件。异物防止部件具有多个卡合部。多个卡合部分别与多个保持部卡合。
在该情况下,通过使异物防止部件的卡合部与盖部的保持部卡合,能够容易地定位并装配异物防止部件。
在本发明第5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中,在第4方面记载的双轴承绕线轮中,多个卡合部中的至少一个卡合部与至少一个保持部嵌合。除了至少一个卡合部之外的其他卡合部配置于上述保持部。例如,在异物防止部件中的多个卡合部中的至少一个卡合部形成有突起部。至少一个突起部与至少一个保持部接触。
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异物防止部件的卡合部与盖部的保持部嵌合以及/或者将异物防止部件的卡合部配置于盖部的保持部,能够可靠地将异物防止部件定位并装配于盖部的保持部。特别地,通过使异物防止部件的突起部与盖部的保持部抵接,能够使异物防止部件向面外挠曲。借助于该挠曲产生的回复力,能够更可靠地装配异物防止部件。
在本发明第6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中,在第4或第5方面记载的双轴承绕线轮中,盖部的保持部是第一凹部或第一凸部。异物防止部件的卡合部是与第一凹部卡合的第二凸部或与第一凸部卡合的第二凹部。
在该情况下,通过使作为异物防止部件的卡合部的第二凸部(或第二凹部)与作为盖部的保持部的第一凹部(或第一凸部)卡合,能够更可靠地将异物防止部件定位并装配到盖部的保持部。即,不使用特别的部件,通过简单的构成,就能够将异物防止部件可靠地定位并装配于盖部的保持部。
在本发明第7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中,在第4至第6方面中的任一方面记载的双轴承绕线轮中,盖部的保持部形成于盖部中的主体部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异物防止部件的卡合部形成于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
在该情况下,盖部的保持部和异物防止部件的卡合部分别形成于各部件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由此,不需要特别准备用于装配异物防止部件的结构。即,能够实现盖部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轻量化和组装性的提高的双轴承绕线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的俯视图。
图2是双轴承绕线轮的剖视图。
图3是双轴承绕线轮的局部立体图。
图4是双轴承绕线轮的侧视图(第一侧盖部的开放状态)。
图5是双轴承绕线轮的侧视图(除去第一侧盖部)。
图6A是第一侧盖部的立体图。
图6B是第一侧盖部的局部剖视图(没有突起)。
图6C是第一侧盖部的局部剖视图(有突起)。
图7是拆装单元的分解立体图(除去第一侧盖部)。
图8是施力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摆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连结部件的卡合状态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双轴承绕线轮;
11 绕线轮主体;
12 手柄;
14 卷筒;
17 框架(框架主体的一例);
15 卷筒支承部;
18a 第一侧盖部(盖部的一例);
16 盖开闭部;
27c 开口部;
28b 连结部;
30 卷筒进入机构;
35d 抵接部;
36 盖开闭结构;
37 施力部件;
37a 扭簧部;
37b 第一卡定部;
37c 第二卡定部;
50 盖开放机构;
60 防止异物侵入结构;
61 异物防止部件;
61b 卡合部;
61c 突起;
128a 孔部;
128c 保持部;
128b 突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双轴承绕线轮的基本构成>
如图1和图2所示,双轴承绕线轮10主要包括装配于钓竿的绕线轮主体11、手柄12、星形曳力机构13、卷筒14、卷筒轴26、卷筒进入机构30以及盖开放机构50。在卷筒进入机构30中包括有后述的盖开放机构50。另外,在卷筒进入机构30中包括有绕线轮主体11的一部分,例如框架17。
如图1所示,手柄12用于旋转卷筒。手柄12配置于绕线轮主体11的侧方。星形曳力机构13是配置于手柄12的绕线轮主体11侧的曳力调整用的机构。
卷筒14旋转自如地装配于绕线轮主体11。卷筒14具有用于卷绕钓线的筒状的绕线体部14a、以及以大径形成于绕线体部14a的两端的左右一对的第一凸缘部14b和第二凸缘部14c。第一凸缘部14b设置于手柄12的相反侧,第二凸缘部14c设置于手柄12侧。在绕线体部14a的内周侧设置筒状的安装部14d(参照图2),在所述安装部14d能够一体旋转地连结有卷筒轴26。安装部14d经由圆板状的连结部14e(参照图2)与绕线体部14a一体地形成。因此,在卷筒14的绕线体部14a的内周侧形成空间。
卷筒轴26的一端(图2的右端)通过第一轴承25a而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后述的绕线轮主体11的第一侧板部17a。卷筒轴26的另一端(图2的左端)通过设置于绕线轮主体11的第二侧盖部18b(后述)的凸台部的第二轴承25b而被旋转自如地支承。
如图1和图2所示,绕线轮主体11具有:框架17(框架主体的一例)、覆盖框架17的左右侧面的第一侧盖部18a(盖部的一例)和第二侧盖部18b、以及用于将双轴承绕线轮10装配于钓竿的钓竿装配部17d。
框架17具有左右一对的第一侧板部17a和第二侧板部17b、以及多个连结部17c。第一侧板部17a实质上形成为圆形。第一侧板部17a具有第一侧板主体部27a、和一体地形成于第一侧板主体部27a的外周部的筒状部27b。第一侧板主体部27a具有开口22a和摆动部件用的长孔部22b(参照图3)。由开口22a和筒状部27b的内周部构成卷筒14能够通过的开口部27c(开口部的一例)。在摆动部件用的长孔部22b中移动自如地配置后述的摆动用的操作旋钮38b。
如图2和图4所示,在开口部27c例如在筒状部27b的内周侧配置有卷筒支承部15、第一侧盖部18a、后述的盖开闭部16以及拆装部19。详细来说,卷筒支承部15、第一侧盖部18a和盖开闭部16经由拆装部19拆装自如地装配于筒状部27b的内周侧。这里,例如拆装部19与筒状部27b通过卡口方式而拆装自如地连结。关于用于连结拆装部19与筒状部27b的构成的详情在后面进行叙述。
另外如图2所示,在开口部27c中配置有用于抑制抛投时的缠结的卷筒制动装置20。卷筒制动装置20与卷筒14的旋转对应地对卷筒14进行制动。卷筒制动装置20主要具有旋转部件20a、多个制动靴20b以及制动滚筒20c。旋转部件20a能够一体旋转地装配于卷筒轴26。多个制动靴20b分别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装配于旋转部件20a。这里,六个制动靴20b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装配于旋转部件20a的外周部。另外,各制动靴20b能够通过未图示的锁定结构设定成不能摆动。
制动滚筒20c通过与制动靴20b接触,来对卷筒14的旋转进行制动。制动滚筒20c根据后述的制动操作部118d的操作量,而向接近卷筒14的方向或者制动滚筒20c远离卷筒14的方向移动。由此进行制动滚筒20c的定位。
例如,当旋转部件20a与卷筒14一起旋转时,制动靴20b通过离心力而摆动。于是,制动靴20b与定位后的制动滚筒20c接触,从而对卷筒14的旋转进行制动。另外,制动滚筒20c是包括在卷筒进入机构30(卷筒支承部15)中的部件。
如图2所示,第二侧板部17b隔着连结部17c与第一侧板部17a对置地配置。在第二侧板部17b装配第二侧盖部18b。在第二侧板部17b与第二侧盖部18b之间配置有用于调节卷筒14旋转时的阻力的抛投控制机构21。
多个连结部17c与第一侧板部17a和第二侧板部17b一体地形成,并连结第一侧板部17a和第二侧板部17b。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侧盖部18a是在手柄12侧覆盖框架17的侧面的部件。详细来说,第一侧盖部18a是覆盖第一侧板部17a的开口部27c的部件。例如,第一侧盖部18a能够配置于第一侧板部17a的开口部27c。
如图4、图5和图6A所示,第一侧盖部18a具有盖主体部28a、支承部28b以及异物防止部件61。盖主体部28a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第一曲率。换言之,盖主体部28a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具有第一曲率半径的形状。例如,盖主体部28a实质上形成为圆形。在盖主体部28a中形成有多个孔部128a。设置多个孔部128a是为了提高盖主体部28a的轻量化和外观性。在盖主体部28a的外周部形成有实质上为圆环状的突出部128b。突出部128b与后述的卷筒支承部15的抵接部35d抵接。由此来防止第一侧盖部18a转动。
另外,如图6A所示,突出部128b具有用于保持异物防止部件61的多个保持部128c。这里,三个保持部128c形成于突出部128b。三个保持部128c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于突出部128b的内周侧。保持部128c是形成为凹状的凹部(第一凹部的一例)。
支承部28b设置于盖主体部28a是为了相对于盖开闭部16开闭第一侧盖部18a。支承部28b在第一侧板部17a的开口部27c侧一体地形成于盖主体部28a。例如,支承部28b形成为圆筒状,在支承部28b的内周部形成有内螺纹部。
例如,在闭合了第一侧盖部18a的状态下,即第一侧盖部18a配置于第一侧板部17a的开口部27c的状态下,从卷筒轴方向观察,支承部28b以与卷筒支承部15重合的方式一体地形成于盖主体部28a。另外,在第一侧盖部18a中形成有开口部18d。在该开口部18d中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用于对卷筒的旋转进行制动的制动操作部118d。
如图6A所示,异物防止部件61是用于防止异物从多个孔部128a侵入的部件,所述多个孔部128a设置于第一侧盖部18a的盖主体部28a。异物防止部件61是弹性部件。异物防止部件61通过弹性变形而装配于盖主体部28a。例如,异物防止部件61装配于盖主体部28a的内表面侧,通过回复力而保持于盖主体部28a。异物防止部件61通过盖主体部28a的保持部128c而被定位保持。关于异物防止部件61,在后述的防止异物侵入结构60的构成中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侧盖部18b是在与手柄12同一侧覆盖框架17的侧面的部件。在第二侧盖部18b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装配有用于调节抛投控制机构21的阻力操作部23。
钓竿装配部17d一体形成于下侧的连结部17c。在第一侧板部17a与第二侧板部17b之间配置与手柄12连结的卷筒14。
另外,在绕线轮主体11的内部设置有与卷筒14联动地进行动作的匀绕机构(未图示)和将手柄12的旋转传递至卷筒14的旋转传递机构等(未图示)。
<卷筒进入机构的构成和盖开放机构的构成>
如图4所示,卷筒进入机构30由第一侧板部17a(框架17)、卷筒支承部15、第一侧盖部18a、盖开闭部16和拆装部19构成。卷筒进入机构30中的第一侧板部17a(框架17)、卷筒支承部15、第一侧盖部18a和盖开闭部16构成盖开放机构50。即,卷筒进入机构30包括盖开放机构50。
这样,盖开放机构50除了拆装部19之外与上述的卷筒进入机构30的构成相同。因此,对卷筒进入机构30的构成和盖开放机构50的构成同时进行说明。
另外,以下将卷筒支承部15、拆装部19、盖开闭部16以及第一侧盖部18a记为“拆装单元29”。另外,由于第一侧板部17a和第一侧盖部18a在上述的绕线轮主体11中已经进行了说明,因此在这里省略说明。
卷筒支承部15将卷筒14支承为能够旋转。详细来说,卷筒支承部15经由卷筒轴26将卷筒14支承为旋转自如。卷筒支承部15配置于第一侧板部17a的内部。详细来说,卷筒支承部15配置于第一侧板部17a的开口部27c。
如图7所示,卷筒支承部15具有基座部件35和上述的制动滚筒20c。基座部件35具有基座主体35a和用于收纳第一轴承25a的轴承收纳部35e。
基座主体35a具有制动器收纳部35b、边缘部35c和抵接部35d(参照图4)。制动器收纳部35b是收纳制动凸轮20d和制动靴20b的部分。在制动器收纳部35b形成有用于进入制动靴20b的窗口部115e。制动靴20b经由该窗口部115e设定成能够摆动或不能摆动。
边缘部35c一体地形成于制动器收纳部35b的外周。抵接部35d是防止第一侧盖部18a转动的部分。抵接部35d从制动器收纳部35b向外侧突出,并一体地形成于制动器收纳部35b。例如,在开放了第一侧盖部18a的情况下,通过第一侧盖部18a的突出部128b(参照图6A)与卷筒支承部15的抵接部35d抵接,来防止第一侧盖部18a转动。另外,第一侧盖部18a的突出部128b也作为卡定施力部件37的部分使用。
轴承收纳部35e一体地形成于基座主体35a的内周部。详细来说,轴承收纳部35e在基座主体35a的制动器收纳部35b中以向沿着卷筒轴26的方向突出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基座部件35经由收纳于轴承收纳部35e的第一轴承25a(参照图2)将卷筒轴26的一端(图2的右端)支承为旋转自如。
制动滚筒20c经由制动凸轮20d与基座部件35卡合。制动凸轮20d配置于制动滚筒20c的内周部与轴承收纳部35e的外周部之间。在制动凸轮20d的外周部形成有凸轮槽,在制动滚筒20c的内周部形成有与凸轮槽卡合的凸轮突起。
例如,当转动操作制动操作部118d时,固定于制动操作部118d的第一齿轮部121和制动滚筒20c的与第一齿轮部121啮合的第二齿轮部122旋转。于是,伴随该旋转,制动滚筒20c旋转。于是,制动滚筒20c经由制动凸轮20d沿制动滚筒20c接近卷筒14的方向或者制动滚筒20c远离卷筒14的方向移动。由此来进行制动滚筒20c的定位,并确定制动靴20b与制动滚筒20c接触的情况下的卷筒的制动力。
如图4所示,盖开闭部16构成为能够开放第一侧盖部18a。盖开闭部16在第一侧板部17a的开口部27c中配置于卷筒14与第一侧盖部18a之间。盖开闭部16与卷筒支承部15和第一侧盖部18a卡合。例如,盖开闭部16与卷筒支承部15的制动器收纳部35b和第一侧盖部18a的支承部28b(参照图6A)卡合。
如图4至图10所示,盖开闭部16具有盖开闭结构36和施力部件37(参照图8)。盖开闭结构36能够开闭第一侧盖部18a。例如,盖开闭结构36将第一侧盖部18a支承为在盖封闭姿势与盖能够开放姿势之间向远离卷筒14的方向和接近卷筒14的方向进退自如。另外,盖开闭结构36将第一侧盖部18a支承为能够在盖能够开放姿势与盖开放姿势之间摆动。进而,盖开闭结构36与卷筒支承部15和第一侧盖部18a卡合。
另外,将第一侧盖部18a配置于第一侧板部17a的开口部27c时的姿势定义为盖封闭姿势。另外,将第一侧盖部18a向远离卷筒14的方向进行了移动时的姿势,即在第一侧盖部18a与第一侧板部17a的筒状部27b之间形成了预定的间隙时的第一侧盖部18a的姿势,定义为盖能够开放姿势。进而,将第一侧盖部18a开放了时的姿势定义为盖开放姿势。
盖开闭结构36具有摆动部件38和连结部件40。摆动部件38是为了开放第一侧盖部18a而被操作的部件。摆动部件28能够摆动地装配于卷筒支承部15。
如图5、图7和图9所示,摆动部件38具有实质上圆环状的摆动主体部38a、摆动用的操作旋钮38b、切口部38c以及定位用的长孔部39。
摆动主体部38a能够摆动地装配于卷筒支承部15。摆动主体部38a在与卷筒支承部15的边缘部35c对置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卷筒支承部15旋转。在摆动主体部38a的内周部配置有卷筒支承部15的制动器收纳部35b。摆动部件38的旋转范围即摆动部件38的摆动范围设定在形成于第一侧板部17a的摆动部件用的长孔部22b(参照图3)的范围内。
摆动用的操作旋钮38b用于使摆动部件38摆动。摆动用的操作旋钮38b在摆动主体部38a的外周部在沿着卷筒轴26的方向上延伸。摆动用的操作旋钮38b配置于摆动部件用的长孔部22b(参照图3)。当操作摆动用的操作旋钮38b时,摆动部件38摆动。切口部38c沿摆动主体部38a的外周部形成。在切口部38c中配置后述的拆装用的操作旋钮19b。
如图9所示,定位用的长孔部39形成于摆动主体部38a,并沿圆周方向延伸。在定位用的长孔部39中配置后述的第二连结部件42(参照图5)。在定位用的长孔部39中,第二连结部件42能够移动。定位用的长孔部39具有第一孔部39a和第二孔部39b。第一孔部39a形成于定位用的长孔部39的一端侧。第二孔部39b形成于定位用的长孔部39的另一端侧。第二孔部39b的内径比第一孔部39a的内径大。
这里,将闭合第一侧盖部18a的状态下的摆动部件38的姿势定义为第一姿势。另外,将第一侧盖部18a是能够开放的状态下的摆动部件38的姿势定义为第二姿势。在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摆动部件38由后述的连结部件40定位。
如图5所示,连结部件40连结卷筒支承部15与第一侧盖部18a,并且根据摆动部件38的摆动而将第一侧盖部18a支承为能够开闭。连结部件40具有第一连结部件41和第二连结部件42。
第一连结部件41在摆动部件38与第一侧盖部18a之间装配于卷筒支承部15。详细来说,第一连结部件41形成为板状。第一连结部件41的一部分装配于卷筒支承部15的制动器收纳部35b。另外,第一连结部件41在除了装配于卷筒支承部15的制动器收纳部35b的部分之外的部分与第二连结部件42卡合。例如,第一连结部件41具有孔部41a。第二连结部件42旋转自如地配置于该孔部41a中。
第二连结部件42与第一连结部件41卡合。例如,第二连结部件42旋转自如地配置于第一连结部件41的孔部41a中。另外,第二连结部件42与第一侧盖部18a的支承部28b(参照图6A)连结,将第一侧盖部18a支承为能够开闭。进而,第二连结部件42对摆动部件38进行定位。详细来说,第二连结部件42根据摆动部件38的摆动主体部38a的摆动而能够在定位用的长孔部39中移动。
在摆动部件38的姿势是第一姿势的情况下,摆动部件38由第二连结部件42定位在定位用的长孔部39的一端侧。在摆动部件38的姿势是第二姿势的情况下,摆动部件38由第二连结部件42定位在定位用的长孔部39的另一端侧。
具体来说,如图10所示,第二连结部件42具有轴部43和头部44。轴部43旋转自如地配置于第一连结部件41的孔部41a中。轴部43具有轴主体部43a和外螺纹部43b。轴主体部43a是形成于头部44与外螺纹部43b之间的部分。轴主体部43a能够与形成于摆动部件38的定位用的长孔部39卡合。详细来说,在闭合第一侧盖部18a的状态下,轴主体部43a配置于定位用的长孔部39的第一孔部39a中。轴部43的外螺纹部43b与第一侧盖部18a的支承部28b(内螺纹部)旋合。由此将第二连结部件42装配于第一侧盖部18a。
头部44是比轴部43扩大的部分。头部44在轴部43的一端与轴部43一体地形成。如图9的虚线所示,头部44能够与定位用的长孔部39卡合。详细来说,在摆动部件38的姿势是第一姿势的情况下(闭合第一侧盖部18a的状态),头部44与定位用的长孔部39的第一孔部39a卡合(参照图10)。另一方面,在摆动部件38的姿势是第二姿势的情况下(第一侧盖部18a能够开放的状态),头部44与定位用的长孔部39的第二孔部39b卡合。
这里,对第二连结部件42与摆动部件38的关系以及摆动部件38的定位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在摆动部件38的姿势是第一姿势的情况下,第二连结部件42的轴部43(轴主体部43a)配置于定位用的长孔部39的第一孔部39a中。另外,在该情况下,第二连结部件42的头部44与定位用的长孔部39的第一孔部39a的缘部39c卡合。
由此,在闭合第一侧盖部18a的情况下,即在第一侧盖部18a的外周部与第一侧板部17a的筒状部27b抵接的状态下,摆动部件38被第一侧盖部18a和第二连结部件42(头部44)夹持。这样,将摆动部件38定位并且防止摆动部件38脱落。
另一方面,当摆动部件38的姿势从第一姿势变更到第二姿势且将摆动部件38的姿势设定为第二姿势时,如图9所示,第二连结部件42的头部44配置于定位用的长孔部39的第二孔部39b中。在该状态下,由于第二连结部件42的头部44配置于定位用的长孔部39的第二孔部39b中,因此摆动部件38不能摆动。即,利用第二连结部件42(头部44)将摆动部件38定位。
另外,在该状态下,第二连结部件42的头部44在定位用的长孔部39的第二孔部39b中,向远离卷筒支承部15的方向和接近卷筒支承部15的方向进退自如。但是,由于在第二连结部件42的头部44与第一侧盖部18a之间配置有第一连结部件41,因此利用该第一连结部件41来防止第二连结部件42脱落。另外,在第二连结部件42的头部44与第一连结部件41抵接的状态下,第二连结部件42将第一侧盖部18a支承为能够摆动。
图8所示的施力部件37是用于对第一侧盖部18a施力的部件。施力部件37从第一侧盖部18a封闭第一侧板部17a的开口部27c的盖封闭姿势,向第一侧盖部18a开放第一侧板部17a的开口部27c的至少一部分的盖开放姿势,变更第一侧盖部18a的姿势。具体来说,首先,施力部件37从盖封闭姿势向能够开放第一侧板部17a的开口部27c的盖能够开放姿势变更第一侧盖部18a的姿势。接下来,施力部件37从盖能够开放姿势向盖开放姿势变更第一侧盖部18a的姿势。
施力部件37配置于第一侧盖部18a与盖开闭结构36之间,以能够开放第一侧盖部18a的方式对第一侧盖部18a施力。详细来说,施力部件37配置于第一侧盖部18a与第一连结部件41之间,向远离卷筒14的方向对第一侧盖部18a施力。另外,施力部件37与第一侧盖部18a和第一连结部件41卡合,以能够开放第一侧盖部18a的方式对第一侧盖部18a施力。
如图8所示,施力部件37具有扭簧部37a、第一卡定部37b和第二卡定部37c。扭簧部37a在第一侧盖部18a与第一连结部件41之间,配置于第一侧盖部18a中的支承部28b的外周部和第二连结部件42中的轴部43(轴主体部43a)的外周部的至少任一方。例如,在第二连结部件42配置于第一孔部39a的状态下,扭簧部37a配置于支承部28b的外周部。另一方面,在第二连结部件42配置于第二孔部39b的状态下,扭簧部37a配置于支承部28b的外周部和轴部43的外周部。
扭簧部37a在上述的外周部能够伸缩。例如,在第二连结部件42的头部44与第一孔部39a的缘部39c卡合的状态下,即在闭合了第一侧盖部18a的状态下,扭簧部37a在第一侧盖部18a与第一连结部件41之间被压缩。自该状态起,当摆动部件38旋转,当第二连结部件42的头部44到达第二孔部39b时,扭簧部37a向远离卷筒支承部15的方向对第一侧盖部18a施力。于是,第二连结部件42的头部44与第一连结部件41抵接。由此,将第一侧盖部18a的姿势从盖封闭姿势向盖能够开放姿势变更。
另外,扭簧部37a对第一侧盖部18a施加扭转力的反力。详细来说,第一卡定部37b卡定于第一侧盖部18a,例如第一侧盖部18a的突出部128b。第二卡定部37c卡定于盖开闭结构36,例如第一连结部件41。例如,第二卡定部37c卡定于第一连结部件41的卡定孔41b(参照图5)。由此,扭簧部37a以第二卡定部37c(卡定孔41b)为支承点,对第一侧盖部18a施加扭转力的反力。例如,当第一侧盖部18a的姿势为盖能够开放姿势时,借助于扭簧部37a的扭转力的反力,将第一侧盖部18a的姿势从盖能够开放姿势向盖开放姿势变更。
这样,施力部件37按照盖封闭姿势、盖能够开放姿势、盖开放姿势的顺序来变更第一侧盖部18a的姿势,从而打开第一侧盖部18a。
如图4和图5所示,拆装部19在卷筒14与第一侧盖部18a之间配置于第一侧板部17a的开口部27c中。另外,如图7所示,拆装部19配置于卷筒支承部15与摆动部件38之间。具体来说,拆装部19配置于卷筒支承部15的边缘部35c与摆动部件38的摆动主体部38a之间。拆装部19在上述的配置方式中旋转自如。
拆装部19能够摆动且能够拆装地装配于第一侧板部17a。拆装部19与卷筒支承部15和盖开闭结构36卡合。拆装部19在第一侧盖部18a打开的状态下能够摆动。另外,在该状态下,拆装部19能够相对于第一侧板部17a拆装卷筒支承部15、第一侧盖部18a以及盖开闭部16。
如图7所示,拆装部19实质上形成为圆环状。拆装部19具有实质上为圆环状的圆环部19a、拆装用的操作旋钮19b以及多个(例如三个)卡口突起19c。拆装用的操作旋钮19b一体地形成于圆环部19a的外周部。拆装用的操作旋钮19b配置于摆动部件38的切口部38c中。例如,在拆装用的操作旋钮19b的内周部形成有槽部(未图示)。通过使该槽部与摆动部件38的切口部38c嵌合,来防止摆动部件38向卷筒轴方向脱落。另外,拆装部19的摆动范围设定在切口部38c的圆周方向的长度范围内。
多个(例如三个)卡口突起19c从圆环部19a的外周部向外侧突出,并形成为一体。这里,在第一侧板部17a的筒状部27b形成有卡口槽27d(参照图4)。当通过操作拆装用的操作旋钮19b而使拆装部19旋转时,卡口突起19c与该卡口槽27d卡合。由此,拆装单元29(卷筒支承部15、第一侧盖部18a、盖开闭部16以及拆装部19)装配于第一侧板部17a的筒状部27b。另外,当通过操作拆装用的操作旋钮19b而使拆装部19向与上述相反的一侧旋转时,卡口突起19c与卡口槽27d的卡合被解除。由此,将拆装单元29从第一侧板部17a的筒状部27b卸下。
这样,由于能够以一个单元为单位即以拆装单元29为单位来拆装卷筒支承部15、拆装部19、盖开闭部16以及第一侧盖部18a,因此能够容易地进入双轴承绕线轮10的内部。
<卷筒进入机构与盖开放机构的组装及动作>
进入机构30所包括的拆装单元29以如下的方式组装并动作。
首先,将拆装部19与盖开闭部16的摆动部件38组合。具体来说,以拆装部19的操作旋钮(拆装用的操作旋钮19b)配置于摆动部件38的切口部38c中的方式来组合拆装部19和摆动部件38。更具体来说,以拆装用的操作旋钮19b的槽部(未图示)与切口部38c嵌合的方式将拆装部19组装到摆动部件38。由此,利用拆装部19来防止盖开闭部16的摆动部件38脱落。
接下来,在将拆装部19和摆动部件38进行了组合的状态下,将拆装部19以与卷筒支承部15的边缘部35c对置的方式配置于卷筒支承部15。换言之,将拆装部19配置于卷筒支承部15的制动器收纳部35b的外周部。由此,拆装部19和摆动部件38配置于卷筒支承部15的制动器收纳部35b的外周。
接着,将盖开闭部16的第二连结部件42经由盖开闭部16的第一连结部件41装配于第一侧盖部18a(包括异物防止部件61)。具体来说,将第二连结部件42的轴部43贯穿插入到第一连结部件41的孔部41a中。然后,使施力部件37的第一卡定部37b与第一侧盖部18a的突出部128b卡合,将施力部件37的扭簧部37a配置于第一侧盖部18a的支承部28b,在该状态下,将第二连结部件42的轴部43(外螺纹部43b)与第一侧盖部18a的支承部28b旋合。然后,将施力部件37的第二卡定部37c与第一连结部件41的卡定孔41b卡合。
接着,在第一侧盖部18a打开的状态下,将第一连结部件41通过固定部件例如小螺钉47固定于卷筒支承部15的制动器收纳部35b。详细来说,在将第二连结部件42的头部44配置在形成于摆动部件38的定位用的长孔部39的第二孔部39b中的状态下,将第一连结部件41通过小螺钉47固定于卷筒支承部15的制动器收纳部35b。
这样,将拆装单元29(卷筒支承部15、拆装部19、盖开闭部16(摆动部件38和连结部件40)以及第一侧盖部18a)组装在一起。
接着,将拆装单元29装配到第一侧板部17a。例如,在摆动用的操作旋钮38b配置于摆动部件用的长孔部22b的状态下,使配置于摆动部件38的切口部38c中的拆装用的操作旋钮19b旋转。由此,拆装单元29与第一侧板部17a卡口结合。换言之,通过使拆装单元29中的拆装部19的卡口突起19c与第一侧板部17a中的筒状部27b的卡口槽27d嵌合,来将拆装单元29装配于第一侧板部17a。
另外,在该状态下,第一侧盖部18a被施力部件37施力而打开。另外,在该状态下,摆动部件38的姿势是第一姿势。
接着,当使第一侧盖部18a绕第二连结部件42的轴心旋转时,施力部件37扭转,第一侧盖部18a与第一侧板部17a的筒状部27b对置地配置。在该状态下,在第一侧盖部18a与第一侧板部17a的筒状部27b之间形成预定的间隙。然后,当朝向卷筒支承部15压入第一侧盖部18a时,施力部件37被压缩,第一侧盖部18a与第一侧板部17a的筒状部27b抵接。
在该状态下,当沿着摆动部件用的长孔部22b向一个方向操作摆动用的操作旋钮38b时,第二连结部件42的头部44从定位用的长孔部39中的第二孔部39b向第一孔部39a移动,并配置在第一孔部39a的缘部39c上。由此,在第一侧盖部18a覆盖了第一侧板部17a的开口部27c的状态下,第一侧盖部18a保持于第一侧板部17a(筒状部27b)。该状态是第一侧盖部18a闭合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从卷筒轴方向观察,卷筒14、卷筒支承部15以及第一侧盖部18a实质上配置成同心。
另一方面,在闭合了第一侧盖部18a的状态下,当沿着摆动部件用的长孔部22b向相反方向操作摆动用的操作旋钮38b时,第二连结部件42的头部44从定位用的长孔部39中的第一孔部39a的缘部39c向第二孔部39b移动。于是,借助于施力部件37的伸展力,对第二连结部件42和第一侧盖部18a向远离卷筒支承部15的方向施力。由此,第二连结部件42的头部44在配置于定位用的长孔部39中的第二孔部39b的内部的状态下,与第一连结部件41抵接。即,第一侧盖部18a向远离卷筒14的方向移动。这样,第一侧盖部18a的姿势从盖封闭姿势向盖能够开放姿势变更。
接着,当第一侧盖部18a的姿势变更为盖能够开放姿势时,第一侧盖部18a借助于施力部件37的扭转力的反力而绕第二连结部件42旋转。由此,第一侧盖部18a的姿势从盖能够开放姿势向盖开放姿势变更。即,打开第一侧盖部18a。
接着,当操作拆装用的操作旋钮19b时,拆装单元29与第一侧板部17a的卡口结合被解除。在该状态下,当沿远离卷筒14的方向拉出拆装单元29时,将拆装单元29从第一侧板部17a卸下。
另外,在打开了第一侧盖部18a时,只要不操作拆装用的操作旋钮19b,拆装单元29就保持装配于第一侧板部17a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使用者能够经由卷筒支承部15的窗口部115e将制动靴20b设定为能够摆动或不能摆动。
<防止异物侵入结构的构成>
防止异物侵入结构60用于防止异物向双轴承绕线轮10的内部侵入。防止异物侵入结构60由第一侧板部17a(框架17)和第一侧盖部18a构成。如上所述,第一侧盖部18a具有:盖主体部28a(参照图4),具有多个孔部128a;和异物防止部件61(参照图6A),防止异物从多个孔部侵入。
另外,由于在上述的绕线轮主体11中已经对第一侧板部17a和第一侧盖部18a进行了说明,因此在这里省略说明。另外,异物防止部件61是包括于第一侧盖部18a的部件。由于在上述的绕线轮主体11中已经对该基本构成进行了说明,因此在这里只对除了基本构成之外的构成进行说明。
异物防止部件61通过弹性变形而装配于盖主体部28a的内表面侧,并通过回复力而保持于盖主体部28a。例如,异物防止部件61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具有比盖主体部28a的第一曲率小的第二曲率。换言之,异物防止部件61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具有比盖主体部28a的第一曲率半径大的第二曲率半径的形状。由此,如图6A所示,通过使异物防止部件61弹性变形,而将异物防止部件61的外周部28d(具有第二曲率的部分)装配于盖主体部28a的外周部128d(具有第一曲率的部分)。盖主体部28a的外周部128d是盖主体部28a的突出部128b的一部分。
如图6A至图6C所示,异物防止部件61实质上形成为C字板状。异物防止部件61具有形成为C字板状的主体部61a和与盖主体部28a的保持部128c卡合的多个卡合部61b。另外,如上所述,盖主体部28a的保持部128c是形成为凹状的凹部。
主体部61a例如通过朝向第二曲率的曲率中心弹性变形而装配于盖主体部28a。多个(例如三个)卡合部61b分别在主体部61a的外周部(具有第二曲率的部分)隔开间隔地一体形成。卡合部61b是从主体部61a的外周部向外侧突出的凸部(第二凸部的一例)。
如图6C所示,三个卡合部61b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突起61c。这里,例如三个卡合部61b中的一个具有突起61c。如图6B所示,不具有突起61c的两个卡合部61b配置于盖主体部28a的保持部128c。另一方面,具有突起61c的卡合部61b与对应的盖主体部28a的保持部128c嵌合。详细来说,通过使卡合部61b的突起61c与保持部128c的壁部接触,从而使具有突起61c的卡合部61b与盖主体部28a的保持部128c嵌合。这样,通过卡合部61b相对于盖主体部28a的保持部128c的配置和嵌合以及上述的主体部61a的回复力,将异物防止部件61保持在盖主体部28a。
另外,虽然这里示出了三个卡合部61b中的一个具有突起61c时的情况下的示例,但是也可以是三个卡合部61b中的两个或者三个卡合部61b全部具有突起61c。
<特征>
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如下方式来表达。
(A)本双轴承绕线轮10包括绕线轮主体11、卷筒14和手柄12。绕线轮主体11具有:框架17,具有开口部27c;和第一侧盖18a,能够配置于开口部27c中。卷筒14旋转自如地装配于框架17。手柄12用于使卷筒14旋转。第一侧盖18a具有:具有孔部128a的盖主体部28a;和防止异物从孔部128a侵入的异物防止部件61。异物防止部件61通过弹性变形而在盖主体部28a与框架17的内部面对的一侧装配于盖主体部28a。另外,异物防止部件61通过异物防止部件61的回复力而保持于盖主体部28a。
在本双轴承绕线轮10中,异物防止部件61通过弹性变形而装配于第一侧盖18a,并通过回复力而保持于第一侧盖18a。这样,在本双轴承绕线轮10中,为了将异物防止部件61装配于第一侧盖18a,不需要使用特别的固定部件,因此,能够实现第一侧盖18a的轻量化。另外,在本双轴承绕线轮10中,由于不使用特别的固定部件就能够容易地将异物防止部件61装配于盖主体部28a,因此能够提高第一侧盖18a的组装性。
(B)在本双轴承绕线轮10中,第一侧盖18a中的盖主体部28a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具有第一曲率半径的形状。异物防止部件61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具有比第一曲率半径大的第二曲率半径的形状。通过这样构成第一侧盖18a和异物防止部件61,使异物防止部件61弹性变形,从而将异物防止部件61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装配于第一侧盖18a中的盖主体部28a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
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异物防止部件61的形状和第一侧盖18a的形状形成为不同的形状,即,使与异物防止部件61的外周部对应的曲率半径(第二曲率半径)比与第一侧盖18a的外周部对应的曲率半径(第一曲率半径)大,能够同时实现第一侧盖18a的轻量化和异物防止部件61的组装性的提高。
(C)在本双轴承绕线轮10中,第一侧盖18a的盖主体部28a实质上形成为圆形形状。异物防止部件61实质上形成为C形形状。
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异物防止部件61的形状和第一侧盖18a的形状形成为不同的形状,例如将第一侧盖18a的盖主体部28a实质上形成为圆形形状,并且将异物防止部件61实质上形成为C形形状,从而能够同时实现第一侧盖18a的轻量化和异物防止部件61的组装性的提高。
(D)在本双轴承绕线轮10中,第一侧盖18a的盖主体部28a具有多个保持部128c。多个保持部128c保持异物防止部件61。异物防止部件61具有多个卡合部61b。多个卡合部61b分别与多个保持部128c卡合。
在该情况下,通过使异物防止部件61的卡合部61b与第一侧盖18a的保持部128c卡合,能够容易地定位并装配异物防止部件61。
(E)在本双轴承绕线轮10中,在异物防止部件61中的多个卡合部61b中的至少一个卡合部形成有突起61c。另外,在突起61c与第一侧盖18a的保持部128c抵接的状态下,多个卡合部61b中的至少一个卡合部与第一侧盖18a的保持部128c嵌合。异物防止部件61中的其他卡合部61b配置于第一侧盖18a的保持部128c。
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异物防止部件61的卡合部61b与第一侧盖18a的保持部128c嵌合以及/或者将异物防止部件61的卡合部61b配置于第一侧盖18a的保持部128c,能够可靠地将异物防止部件61定位并装配于第一侧盖18a的保持部128c。特别地,通过使异物防止部件61的突起61c与第一侧盖18a的保持部128c抵接,能够使异物防止部件61向面外挠曲。利用该挠曲产生的回复力,能够更可靠地装配异物防止部件61。
(F)在本双轴承绕线轮10中,第一侧盖18a的保持部128c是第一凹部或第一凸部。异物防止部件61的卡合部61b是与第一凹部卡合的第二凸部或与第一凸部卡合的第二凹部。
在该情况下,通过使作为异物防止部件61的卡合部61b的第二凸部(或第二凹部)与作为第一侧盖18a的保持部128c的第一凹部(或第一凸部)卡合,能够更可靠地将异物防止部件61定位并装配到第一侧盖18a的保持部128c。即,不使用特别的部件,通过简单的构成,就能够将异物防止部件61可靠地定位并装配于第一侧盖18a的保持部128c。
(G)在本双轴承绕线轮10中,第一侧盖18a的保持部128c形成于第一侧盖18a中的盖主体部28a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异物防止部件61的卡合部61b形成于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
在该情况下,第一侧盖18a的保持部128c和异物防止部件61的卡合部61b分别形成于各部件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由此,不需要特别准备用于装配异物防止部件61的结构。即,能够实现第一侧盖18a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特别是,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多个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能够根据需要任意地组合。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突出部128b形成于第一侧盖部18a且抵接部35d形成于卷筒支承部15的情况下的示例,但是也可以将突出部128b形成于卷筒支承部15并将抵接部35d形成于第一侧盖部18a。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异物防止部件61中具有三个卡合部61b的情况下的示例,但是卡合部61b的数量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多少个都可以。另外,形成突起61c的卡合部61b不限定于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异物防止部件61实质上形成为C字板状的情况下的示例,但是只要异物防止部件61是弹性部件并且异物防止部件61的曲率(第二曲率)比第一侧盖部18a的曲率(第一曲率)小,则异物防止部件61的形状可以是任意形状。
(d)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异物防止部件61的卡合部61b是凸部而第一侧盖部18a的保持部128c是凹部的情况下的示例,但是也可以是异物防止部件61的卡合部61b是凹部而第一侧盖部18a的保持部128c是凸部。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双轴承绕线轮。
Claims (7)
1. 一种双轴承绕线轮,包括:
绕线轮主体,具有框架主体和盖部,所述框架主体具有开口部,所述盖部能够配置于上述开口部中;
卷筒,旋转自如地装配于上述框架主体;以及
手柄,用于使上述卷筒旋转;
上述盖部具有:具有孔部的主体部;和防止异物从上述孔部侵入的异物防止部件,
上述异物防止部件通过弹性变形,而在上述主体部与上述框架主体的内部面对的一侧装配于上述主体部,上述异物防止部件通过上述异物防止部件的回复力而保持于上述主体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中,
上述主体部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具有第一曲率半径的形状,
上述异物防止部件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具有比上述第一曲率半径大的第二曲率半径的形状,
通过使上述异物防止部件弹性变形,使上述异物防止部件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装配于上述主体部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中,
上述主体部实质上形成为圆形形状,
上述异物防止部件实质上形成为C形形状。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中,
上述主体部具有保持上述异物防止部件的多个保持部,
上述异物防止部件具有多个卡合部,所述多个卡合部分别与多个上述保持部卡合。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中,
多个上述卡合部中的至少一个卡合部与上述保持部嵌合,
除了上述至少一个卡合部之外的其他上述卡合部配置于上述保持部。
6.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中,
上述保持部是第一凹部或第一凸部,
上述卡合部是与上述第一凹部卡合的第二凸部或者与上述第一凸部卡合的第二凹部。
7. 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中,
上述保持部形成于上述主体部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
上述卡合部形成于上述异物防止部件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90359 | 2013-09-13 | ||
JP2013190359A JP6198539B2 (ja) | 2013-09-13 | 2013-09-13 | 両軸受けリー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430227A true CN104430227A (zh) | 2015-03-25 |
CN104430227B CN104430227B (zh) | 2018-06-19 |
Family
ID=526670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463310.7A Active CN104430227B (zh) | 2013-09-13 | 2014-09-12 | 双轴承绕线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591837B2 (zh) |
JP (1) | JP6198539B2 (zh) |
KR (1) | KR102278090B1 (zh) |
CN (1) | CN104430227B (zh) |
MY (1) | MY167924A (zh) |
TW (1) | TWI63672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198538B2 (ja) * | 2013-09-13 | 2017-09-20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JP6198537B2 (ja) * | 2013-09-13 | 2017-09-20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JP6599776B2 (ja) * | 2016-01-13 | 2019-10-30 |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 両軸受型リール |
KR101823115B1 (ko) * | 2017-01-13 | 2018-01-29 | 유한책임회사 도요엔지니어링 | 사이드 커버 분리 방지 안전장치를 구비한 낚시 릴 |
JP7094169B2 (ja) * | 2018-07-13 | 2022-07-01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JP7202877B2 (ja) * | 2018-12-25 | 2023-01-12 | シマノコンポネンツ マレーシア エスディーエヌ.ビーエッチディー. | 両軸受リール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84361A (ja) * | 1994-04-18 | 1995-10-31 | Daiwa Seiko Inc | 魚釣用リ−ル |
JPH1146635A (ja) * | 1997-08-08 | 1999-02-23 | Shimano Inc | 釣り用リールのスプール |
JP2001103886A (ja) * | 1999-10-13 | 2001-04-17 | Shimano Inc | 両軸受リールのリール本体 |
JP2002095392A (ja) * | 2000-09-20 | 2002-04-02 | Daiwa Seiko Inc | 魚釣用両軸受型リ−ル |
JP2003204739A (ja) * | 2002-01-16 | 2003-07-22 | Shimano Inc | 釣り用リールの部品本体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760357A (en) * | 1952-05-27 | 1956-08-28 | Enterprise Mfg Co | Salt water reel |
US3166269A (en) * | 1960-01-05 | 1965-01-19 | Veroli Elio | Fishing reel with friction clutch |
US3612425A (en) * | 1969-06-23 | 1971-10-12 | Shakespeare Co | Bait-casting reel |
JPS615130Y2 (zh) * | 1980-07-04 | 1986-02-17 | ||
JPH0429779Y2 (zh) * | 1987-10-30 | 1992-07-20 | ||
JP2563861Y2 (ja) * | 1990-10-18 | 1998-02-25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US6189823B1 (en) * | 1998-03-30 | 2001-02-20 | Daiwa Seiko, Inc. | Fishing reel having side plates efficiently attachable to and detachable from frames of reel body |
JP3525055B2 (ja) * | 1998-07-27 | 2004-05-10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両軸受型リール |
TW440425B (en) * | 1999-07-14 | 2001-06-16 | Shimano Kk | Rotor drive for spinning reel and spinning reel |
JP4233189B2 (ja) * | 1999-11-19 | 2009-03-04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のリール本体 |
TW467718B (en) * | 1999-10-05 | 2001-12-11 | Shimano Kk | Reel body of double bearing reel |
JP2001148973A (ja) * | 1999-11-26 | 2001-06-05 | Shimano Inc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スプール |
JP2002000135A (ja) * | 2000-06-26 | 2002-01-08 | Daiwa Seiko Inc | 魚釣用リール |
JP2002369643A (ja) * | 2001-06-15 | 2002-12-24 | Daiwa Seiko Inc | 魚釣用リール |
JP2004065066A (ja) * | 2002-08-05 | 2004-03-04 | Daiwa Seiko Inc | 魚釣用片軸受型リ−ル |
SG114660A1 (en) * | 2003-04-16 | 2005-09-28 | Shimano Kk | Sound generating mechanism for a fishing reel |
US7175121B2 (en) * | 2003-10-28 | 2007-02-13 | Shimano Inc. | Spinning reel sounding mechanism |
JP4785448B2 (ja) * | 2005-07-20 | 2011-10-05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釣り用リール部品 |
JP4795135B2 (ja) * | 2006-06-27 | 2011-10-19 |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スプール |
SG144041A1 (en) * | 2006-12-21 | 2008-07-29 | Shimano Kk | Reel unit of spinning reel |
JP4901500B2 (ja) * | 2007-01-23 | 2012-03-21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のハンドル軸支持構造 |
US9055735B2 (en) * | 2012-06-07 | 2015-06-16 | Shimano Inc. | Spinning reel and spinning-reel reel unit |
JP6411009B2 (ja) * | 2013-03-29 | 2018-10-24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釣り用リールのリール部品 |
JP6177625B2 (ja) * | 2013-08-16 | 2017-08-09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JP6198537B2 (ja) * | 2013-09-13 | 2017-09-20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JP6198538B2 (ja) * | 2013-09-13 | 2017-09-20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
2013
- 2013-09-13 JP JP2013190359A patent/JP6198539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8-29 US US14/472,955 patent/US9591837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9-04 TW TW103130560A patent/TWI636729B/zh active
- 2014-09-10 MY MYPI2014702554A patent/MY167924A/en unknown
- 2014-09-11 KR KR1020140119947A patent/KR10227809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4-09-12 CN CN201410463310.7A patent/CN10443022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84361A (ja) * | 1994-04-18 | 1995-10-31 | Daiwa Seiko Inc | 魚釣用リ−ル |
JPH1146635A (ja) * | 1997-08-08 | 1999-02-23 | Shimano Inc | 釣り用リールのスプール |
JP2001103886A (ja) * | 1999-10-13 | 2001-04-17 | Shimano Inc | 両軸受リールのリール本体 |
JP2002095392A (ja) * | 2000-09-20 | 2002-04-02 | Daiwa Seiko Inc | 魚釣用両軸受型リ−ル |
JP2003204739A (ja) * | 2002-01-16 | 2003-07-22 | Shimano Inc | 釣り用リールの部品本体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2278090B1 (ko) | 2021-07-16 |
KR20150031191A (ko) | 2015-03-23 |
JP2015053918A (ja) | 2015-03-23 |
TW201519760A (zh) | 2015-06-01 |
JP6198539B2 (ja) | 2017-09-20 |
US9591837B2 (en) | 2017-03-14 |
TWI636729B (zh) | 2018-10-01 |
US20150076270A1 (en) | 2015-03-19 |
CN104430227B (zh) | 2018-06-19 |
MY167924A (en) | 2018-09-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430226A (zh) | 双轴承绕线轮 | |
CN104430227A (zh) | 双轴承绕线轮 | |
CN104430228A (zh) | 双轴承绕线轮 | |
JP2015053916A5 (zh) | ||
US8307879B2 (en) | Window covering having a winding function | |
JP2015053918A5 (zh) | ||
JP2015053917A5 (zh) | ||
US8506183B2 (en) | Combination of cover with hood | |
US7077351B2 (en) | Dual-bearing reel | |
EP3251504A1 (en) | Single-bearing reel | |
JP5084455B2 (ja) | 電柱支線用蔓巻防止具 | |
KR101839468B1 (ko) | 롤 방충망의 텐션 조절장치 | |
JP2017093331A (ja) | ペットキャリー | |
CN110012886A (zh) | 轴承容纳构造及双轴承绕线轮 | |
JP6235445B2 (ja) | 魚釣用リール | |
JP3109215U (ja) | 二方向コードリール | |
KR101307086B1 (ko) | 댐핑장치 | |
JP2015006157A (ja) | 釣り用スナップ | |
JP5209988B2 (ja) | 自立保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