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24927A - 打击乐器及用于所述打击乐器的鼓面 - Google Patents

打击乐器及用于所述打击乐器的鼓面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24927A
CN104424927A CN201410436828.1A CN201410436828A CN104424927A CN 104424927 A CN104424927 A CN 104424927A CN 201410436828 A CN201410436828 A CN 201410436828A CN 104424927 A CN104424927 A CN 1044249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body
framework
peripheral part
drum surface
fac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3682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24927B (zh
Inventor
吉野澄
安野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land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oland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land Corp filed Critical Roland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4249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249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249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249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D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WIND MUSICAL INSTRUMENTS; ACCORDIONS OR CONCERTINAS;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AEOLIAN HARPS; SINGING-FLAME MUSICAL INSTRUMENTS; MUSICAL INSTRU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D13/00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G10D13/1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 G10D13/26Mechanical details of electronic dru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7/00Producing flat articles, e.g. films or sheet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D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WIND MUSICAL INSTRUMENTS; ACCORDIONS OR CONCERTINAS;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AEOLIAN HARPS; SINGING-FLAME MUSICAL INSTRUMENTS; MUSICAL INSTRU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D13/00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G10D13/01General design of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 G10D13/02Drums; Tambourines with drumhead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D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WIND MUSICAL INSTRUMENTS; ACCORDIONS OR CONCERTINAS;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AEOLIAN HARPS; SINGING-FLAME MUSICAL INSTRUMENTS; MUSICAL INSTRU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D13/00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G10D13/1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 G10D13/20Drum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07/00Flat articles, e.g. films or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09/00Layered produ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抑制制造成本的打击乐器及用于所述打击乐器的鼓面。本发明的打击乐器包括上表面侧开口的筒状的主体部、及拉伸地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侧的鼓面,所述鼓面包括:膜体,具有作为由演奏者打击的打击面而构成的打击面部及位于所述打击面部的外周侧的外周部,并且包含膜状原材料;及圆环状的框体,供所述膜体的外周部固接并且包含树脂材料,且所述膜体与框体利用模具成形而一体地形成。

Description

打击乐器及用于所述打击乐器的鼓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打击乐器及用于该打击乐器的鼓面(drum head)。本发明尤其涉及一种可抑制制造成本的打击乐器及用于该打击乐器的鼓面。
背景技术
如下的打击乐器已为人所知,即,在形成为筒状的主体部的开口的上表面侧,可装卸且拉伸地设置着构成由演奏者打击的打击面的鼓面。
现有的鼓面包含打击面构件、及面皮架(head frame)(专利文献1)。打击面构件为由演奏者打击的构件。面皮架为固接于该打击面构件的外周部分(外周部)的构件。面皮架由金属材料等形成为圆环状。
然而,所述现有的鼓面是在将打击面构件的外周部分(外周部)卷绕在铁芯上的状态下而铆接固定于面皮架上。或者,所述现有的鼓面是通过向面皮架的内部填充黏接剂,并向其内部插入打击面构件的外周部分,而将打击面构件固定于面皮架上。因此,存在制造工序变得烦杂且鼓面的制造成本高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249140号公报(段落[0030]、图2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完成。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抑制制造成本的打击乐器及用于该打击乐器的鼓面。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打击乐器,鼓面中,膜体与框体利用模具成形而一体地形成,且膜体的外周部固接于框体。即,在将膜体的外周部配置于模具的模腔(cavity)内的状态下向模腔内注入树脂材料,由此可将固接着外周部的框体模具成形。
由此,与现有的鼓面相比,可简化鼓面的制造工序。因此,可抑制制造成本。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打击乐器,环箍(hoop)与框体一体地形成。因此,除技术方案1所述的打击乐器所具有的效果外,可减少打击乐器的零件个数。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打击乐器,膜体在外周部的外缘部分配置于框体的内部的状态下固接于框体。因此,除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打击乐器所具有的效果外,可避免外周部从经模具成形的框体的外侧面伸出。
由此,在模具成形后不需要将从框体的外侧面伸出的外周部切除的工序,因此可实现鼓面的制造工序数的减少。而且,因可防止切除外周部的痕迹残留于框体的外侧面,所以可改善鼓面的外观。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打击乐器,浇口痕形成于厚度减小凹部的内壁面。因此,除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打击乐器所具有的效果外,可使浇口痕在鼓面的外观上不易显眼。由此,可改善鼓面的外观。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打击乐器,在膜体的外周部形成着第一切除部。所述打击乐器中,为了不会因模具成形时注入树脂材料而使外周部卷起,而利用销等将外周部固定于模具内。然而,即便在该情况下,也可使所注入的树脂材料从第一切除部遍及外周部的上表面侧及下表面侧的双方。由此,除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打击乐器所具有的效果外,可抑制框体的成形不良。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打击乐器,在与第一切除部相对应的位置形成着浇口痕。即,用以向模具的模腔内注入树脂材料的浇口形成于与第一切除部相对应的位置。由此,可防止因所注入的树脂材料之力而外周部卷起的情况。即,可抑制外周部在经模具成形的框体的上表面或下表面露出的状态下被固接。由此,除技术方案5所述的打击乐器所具有的效果外,可改善鼓面的外观。
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打击乐器,膜体的外周部的从内缘部分算起的径向上的长度,比从内缘部分到框体的上表面为止的最短距离短。由此,即便在因模具成形时注入的树脂材料而外周部卷起的情况下,也可避免外周部从经模具成形的框体的上表面露出。由此,除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打击乐器所具有的效果外,可改善鼓面的外观。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打击乐器,在框体上形成着螺栓孔。因此,除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打击乐器所具有的效果外,与将形成着螺栓孔的另一构件配备于框体的情况相比,可减少打击乐器的零件个数。
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打击乐器,膜体的外周部的外径比通过多个螺栓孔的虚拟圆的直径大。因此,除技术方案8所述的打击乐器所具有的效果外,可确保膜体固接于框体的部分多。由此,可提高框体与膜体的固接强度。
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打击乐器,在膜体的外周部中的与形成着螺栓孔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形成着第二切除部。由此,可避免利用模具成形而形成于框体的螺栓孔被外周部堵住。即,在将框体模具成形后不需要将堵住螺栓孔的外周部切除的作业。因此,除技术方案9所述的打击乐器所具有的效果外,可实现鼓面的制造工序数的减少。
根据技术方案11所述的打击乐器,膜体在使打击面部保持松弛的状态下将外周部固接于框体。因此,除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打击乐器所具有的效果外,可适当地设定如下所述的位置关系,即:将鼓面拉伸地设定于主体部而对打击面部赋予适当张力时的、打击面部与框体的高度方向的位置关系。
根据技术方案12所述的打击乐器,将鼓面的多个膜体中的一个膜体设定为比所述多个膜体中的其他膜体松弛的状态。因此,可使如下张力不同,即,该张力是由将鼓面固定于主体部的状态下的一个膜体的打击面部与其他膜体的打击面部所赋予。由此,当对打击面部进行打击时,在一个膜体的打击面部与其他膜体的打击面部上产生不同的振动。因此,一个膜体的打击面部的振动与其他膜体的打击面部的振动彼此抵消。即,可使打击面部的振动提前衰减。因此,除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打击乐器所具有的效果外,可减小因对打击面部的打击而产生的打击音。
根据技术方案13所述的打击乐器,膜体在打击面部已被赋予了张力的状态下将外周部固接于框体。即,不需要用以对打击面部赋予张力的固定构件。因此,除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打击乐器所具有的效果外,可实现打击乐器的轻量化。
根据技术方案14所述的打击乐器,鼓面的打击面部的外缘部分比所述外周部向上方突出。因此,除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打击乐器所具有的效果外,可适当地设定如下所述的位置关系,即:将鼓面拉伸地设置在主体部上而对打击面部赋予适当的张力时的、打击面部与框体的高度方向的位置关系。
技术方案15为用于所述打击乐器的鼓面,具有与所述打击乐器相同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鼓面的俯视图。图1(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鼓面的仰视图。
图2(a)是图1(a)的IIa-IIa线的鼓面的剖面图。图2(b)是图1(a)的IIb-IIb线的鼓面的剖面图。
图3是鼓的俯视图。
图4(a)是图3的IVa-IVa线的鼓的剖面图。图4(b)是鼓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5是模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6(a)是下模的立体图。图6(b)是下模的俯视图。
图7(a)是上模的立体图。图7(b)是上模的仰视图。
图8(a)是一对夹持构件的剖面图。图8(b)是一对夹持构件的剖面图。
图9是模具的剖面图。
图10是模具的剖面图。
图11(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鼓面的俯视图。图11(b)是图11(a)的XIb-XIb线的鼓面的剖面图。图11(c)是模具的剖面图。
图12(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鼓面的剖面图。图12(b)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模具的剖面图。图12(c)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模具的剖面图。
图13是配备着第五实施方式的消音鼓面的低音鼓的立体图。
图14(a)是消音鼓面的俯视图。图14(b)是图14(a)的XIVb-XIVb线的消音鼓面的剖面图。
图15(a)是模具的剖面图。图15(b)是模具成形后的鼓面的剖面图。
图16(a)是第六实施方式的鼓面的立体图。图16(b)是第六实施方式的鼓面的俯视图。
图17(a)是图16(b)的XVIIa-XVIIa线的鼓面的剖面图。图17(b)是鼓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8(a)是第七实施方式的鼓面的俯视图。图18(b)是图18(a)的XVIIIb-XVIIIb线的鼓面的剖面图。图18(c)是模具的剖面图。
图19(a)是第八实施方式的鼓面的剖面图。图19(b)是鼓面的立体图。
图20是第九实施方式的鼓面的俯视图。
图21(a)是图20的XXIa-XXIa线的鼓面的剖面图。图21(b)是模具的剖面图。
[符号的说明]
10、210、310、610、710、810、910:鼓面
11、12、311、511、611、711、712、911:膜体
11a、12a、311a、511a、611a、711a、712a、911a:打击面部
11b、12b、311b、511b、611b、711b、712b、911b:外周部
11c、12c:第一切除部
11d、12d、911d:第二切除部
20、520、620、720、820、920:框体
21:上厚度减小部
21a:销痕
22、622:下厚度减小部
22a:浇口痕
23、623:卡止部
24、624、824、924:螺栓孔
30、630:主体部
31:底部
32:外周立设部
33:内周立设部
34、634:内螺纹部
35:边缘盖
40、640:紧固螺栓
50、250、350、450、550、750、950:模具
60、260、360、460、560、760、960:下模
61:下本体部
62:突出体
62a:贯通孔
63:突出体收容部
64、564、764、964:下模腔形成部
65、765、965:下夹压部
66、563a:下夹持构件收容部
67、967:螺栓孔形成部
68:下厚度减小形成部
69:浇口
70、270、370、470、570、770、970:上模
71:突出体对向面
72、572、772、972:上模腔形成部
73、773、973:上夹压部
74:上夹持构件收容部
75:电磁铁
76:上厚度减小形成部
77:固定销
78:卡止部形成体
79:定位销
80、380、480、580、780:夹持构件
81、381、481、581、781:下夹持构件
82、382、482、582:上夹持构件
83:把手部
84:膜体收容部
85:下磁铁
86:第一上磁铁
87:定位孔
88:第二上磁铁
100、600:鼓(打击乐器)
263、563、963:外缘部
266:下凹设部
271、571、971:外缘部对向面
274:上凹设部
500:低音鼓(打击乐器)
502:低音鼓面
503:脚踏板
504:脚踩鼓槌
510:消音鼓面(鼓面)
540:吸盘构件
571a:夹持构件收容部
823:卡止构件
CA:模腔
VC:虚拟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及图2,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鼓面10进行说明。图1(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鼓面10的俯视图。图1(b)是鼓面10的仰视图。图2(a)是图1(a)的IIa-IIa线的鼓面10的剖面图。图2(b)是图1(a)的IIb-IIb线的鼓面10的剖面图。另外,图1(b)中,示意性地以双点划线图示膜体11、膜体12的外周部12b的形状。而且,图2(a)及图2(b)中,为了简化附图而使说明变得易懂,示意性地图示膜体11、膜体12、销痕21a、浇口痕22a的形状。
如图1(a)、图1(b)及图2(a)、图2(b)所示,鼓面10为构成后述鼓100(参照图3)的零件之一。鼓面10具备两片膜体11、膜体12及圆环状的框体20。两片膜体11、膜体12由可伸缩的网状原材料构成。框体20固接于所述两片膜体11、膜体12的外周部分。而且,框体20包含树脂材料。进而,膜体11、膜体12与框体20利用使用了后述模具50(参照图5)的射出成形而一体地形成。另外,以后将对鼓面10的制造方法进行叙述。
膜体11、膜体12具备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及外周部11b、外周部12b。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作为由演奏者打击的打击面而构成。外周部11b、外周部12b位于该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的外周侧。而且,在使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露出于框体20的内周侧的状态下将外周部11b、外周部12b固接于框体20。
两片膜体11、膜体12由平纹织物或斜纹织物编织而成,且彼此以织眼的方向斜交的方式积层。在两片膜体11、膜体12中的一片膜体11比另一片膜体12的外径小、且另一片膜体12保持着比一片膜体11大的松弛的状态下,将外周部12b固接于框体20。
膜体11、膜体12在外周部11b、外周部12b的外缘部分配置于框体20的内部的状态下,固接于框体20。即,膜体11、膜体12在外周部11b、外周部12b的整体配置于框体20的内部的状态下固接于框体20。由此,可避免外周部11b、外周部12b从已成形的框体20的外侧面伸出。即,在将框体20模具成形后,不需要将从框体20的外侧面伸出的外周部11b、外周部12b切除的工序。因此,可实现鼓面10的制造工序数的减少。而且,可防止切除外周部11b、外周部12b的痕迹残留于框体20的外侧面。因此,可改善鼓面10的外观。
膜体11、膜体12的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的无松弛且扩展的状态下的形状形成为大致正圆。由此,当在鼓100的主体部30(参照图4(a))的开口的上表面侧拉伸地设置鼓面10时,对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整体均等地赋予张力。
框体20分别具备多个:凹设于框体20的上表面侧的上厚度减小部(upperthickness decrease part)21,及凹设于框体20的下表面侧的下厚度减小部22。由此,可抑制在模具成形(射出成形)后的框体20产生凹痕(sink)。此处,凹痕是指出现在射出成型品表面的浅的凹处。进而,藉由使框体20的壁厚变薄从而缩短直至射出成形后的树脂材料得到冷却固化为止的时间。
在框体20的上厚度减小部21中形成着多个销痕21a。该销痕21a是如下痕迹,即,该痕迹是因在利用模具成形时设置在模具50的上模70的固定销77(参照图7(a))来挤压外周部11b、外周部12b的上表面侧的状态下,将框体20射出成形而残留。
另外,在框体20的下表面侧中的与形成着销痕21a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形成着下厚度减小部22。
而且,在框体20的下表面侧中的下厚度减小部22的内壁面,形成着浇口痕22a。该浇口痕22a形成于如下位置,即,该位置与模具成形时设置在模具50的下模60的浇口69(参照图6(a))相对应。即,该浇口痕22a是因从浇口69注入树脂材料而残留的痕迹。浇口痕22a形成于下厚度减小部22的内壁面,因而可使浇口痕22a在鼓面10的外观上不易显眼。由此,可改善鼓面10的外观。
进而,在框体20上,周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着6处可供后述紧固螺栓40(参照图3)卡止的卡止部23。而且,在各个卡止部23上穿设着紧固螺栓40可插通的螺栓孔24。由此,不需要相对于框体20,而将形成着螺栓孔的其他构件配备于框体20内。由此,可减少鼓100(参照图3)的零件个数。
另外,作为用于框体20的树脂材料,例示丙烯腈-丁二烯丙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ABS)或聚碳酸酯等。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卡止部23及螺栓孔24形成于6处,但卡止部23及螺栓孔24也可形成于5处以下或7处以上。
此处,膜体11、膜体12的外周部11b、外周部12b的外缘部分配置于比通过多个螺栓孔24的中心的虚拟圆VC靠外周侧处。由此,可确保外周部11b、外周部12b固接于框体20的部分多。由此,可提高膜体11、膜体12与框体20的固接强度。
进而,框体20中的位于比外周部11b、外周部12b靠外周侧的部分并无膜体11、膜体12,从而框体20的上下的结合力变得牢固,因而可提高框体20的强度。
而且,在膜体11、膜体12上,在与外周部11b、外周部12b中的形成着浇口痕22a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形成着第一切除部11c、第一切除部12c。进而,在膜体11、膜体12上,在与外周部11b、外周部12b中的形成着螺栓孔24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形成着第二切除部11d、第二切除部12d。
接下来,参照图3及图4(a)、图4(b),对使用了鼓面10的鼓100进行说明。图3是鼓100的俯视图。图4(a)是图3的IVa-IVa线的鼓100的剖面图。图4(b)是鼓100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如图3及图4(a)、图4(b)所示,鼓100为模仿原声小鼓(acoustic snaredrum)的打击乐器。鼓100主要具备鼓面10、主体部30、及紧固螺栓40。主体部30上拉伸地设置着所述鼓面10。紧固螺栓40将鼓面10紧固固定于所述主体部30。
主体部30为形成鼓100的骨架的构件,由树脂材料形成为大致中空圆筒状。主体部30主要具备底部31、外周立设部32、内周立设部33、及内螺纹部34。底部31构成所述主体部30的底面。外周立设部32立设于该底部31的外周缘,且形成为圆筒状。内周立设部33在该外周立设部32的内侧立设于底部31,且形成为圆筒状。内螺纹部34形成于所述外周立设部32与内周立设部33之间。
外周立设部32是构成主体部30的侧壁的部位。外周立设部32的上端作为在演奏者进行鼓边打击(rim shot)演奏时所打击的边缘部而构成。另外,在外周立设部32的上端,覆盖设置着包含橡胶状弹性体的边缘盖35。在演奏者进行鼓边打击时,是对覆盖设置在外周立设部32的上端的边缘盖35进行打击。由此,可避免因该打击所引起的冲击而主体部30破损的情况。
内周立设部33是对膜体11、膜体12的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进行支撑的部位。内周立设部33的外径比框体20的内径小。内周立设部33的上端位于比外周立设部32的上端靠下方处。
内螺纹部34是供紧固螺栓40螺合结合的部位。内螺纹部34在主体部30的周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于6处。在沿着主体部30的上下方向(图4(a)上下方向)而穿设的孔的内周面,配设着可供紧固螺栓40螺合的内螺纹。
紧固螺栓40是如下构件,即,与内螺纹部34螺合结合,由此用以对膜体11、膜体12的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赋予张力。紧固螺栓40形成为可与框体20的卡止部23卡止。
使紧固螺栓40在如下状态下螺合结合于内螺纹部34,该状态为一边插通到鼓面10的框体20的螺栓孔24中一边卡止于卡止部23。由此,框体20被朝向下方推压并且构成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的网状原材料扩展,从而对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赋予张力。
此处,另一膜体12的外周部12b在使打击面部12a保持着比一膜体11的打击面部11a大的松弛的状态下,固接于框体20。由此,在将鼓面10拉伸地设置在主体部30的状态下,可使赋予到一膜体11的打击面部11a的张力与赋予到另一膜体12的打击面部12a的张力不同。
因此,如果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受到打击,则一膜体11的打击面部11a与另一膜体12的打击面部12a上会产生不同的振动。此时,一膜体11的打击面部11a与另一膜体12的打击面部12a抵消彼此的振动。由此,可使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的振动提前衰减。即,可降低因对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的打击而产生的打击音。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框体20的内径与内周立设部33的外径之差或从一膜体11到框体20的上表面为止的高度,设定为如下:在按下框体20而对一膜体11赋予适当的张力的状态下,框体20的上表面与拉伸地设置在内周立设部33的一膜体11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上。
此处,就现有的鼓的鼓面而言,是仿照具有包含膜的打击面部的原声鼓的鼓面的制法而制造。即,分别形成着:在膜体的外缘部分固接金属制的面皮架而成的鼓面,及形成着卡止部及螺栓孔的圆环状的环箍。而且,在主体部30的开口的上表面侧载置鼓面的打击面部,利用圆环状的环箍且经由面皮架来推压鼓面的外周部,由此对打击面部赋予张力。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鼓面10在框体20上形成着卡止部23及螺栓孔24。由此,可使现有的鼓的面皮架与环箍兼用作框体20。即,环箍与框体20一体地形成,因而可减少鼓100的零件个数。
而且,现有的鼓面通过如下方式而制造,即,在将膜体的外周部分卷绕在铁芯上的状态下铆接固定于金属制的面皮架上。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由树脂材料构成框体20,在将框体20模具成形时,使膜体11、膜体12的外周部11b、外周部12b固接于框体20。由此,制造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与框体20一体地形成的鼓面10。
这样,鼓面10与现有的鼓面相比,可简化制造工序而抑制制造成本。由此,可抑制鼓面10及使用该鼓面10的鼓100的制造成本。
接下来,参照图5至图9,对使用了模具50的鼓面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5,对模具50的整体构造进行说明。图5是模具50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5所示,模具50具备上下合模的下模60及上模70、及一对夹持构件80。一对夹持构件80是可收容于所述下模60及上模70的内部的构件。
一对夹持构件80是用以将两片膜体11、膜体12在固定的状态下收容于下模60及上模70的内部的夹具。一对夹持构件80具备配设于下模60侧的下夹持构件81、及配设于上模70侧的上夹持构件82。另外,以后,将对一对夹持构件80的详细构成进行叙述。
鼓面10通过如下方式而一体地形成,即,在将框体20模具成形时,在使两片膜体11、膜体12的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露出的状态下,将外周部11b、外周部12b固接于框体20。鼓面10的两片膜体11、膜体12在配置于下模60与上模70之间的状态下将模具50锁模。此时,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由一对夹持构件80夹持固定。进而,将从一对夹持构件80的外周侧露出的膜体11、膜体12的外周部11b、外周部12b,配置于模具50的模腔CA(参照图9)内。
然后,向模腔CA内注入经加热熔融的树脂材料。进而,将所注入的树脂材料冷却并固化。这样,外周部11b、外周部12b固接于框体20,从而制造出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与框体20一体地形成的鼓面10。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接下来,参照图6(a)、图6(b),对下模60进行说明。图6(a)是下模60的立体图。图6(b)是下模60的俯视图。
如图6(a)、图6(b)所示,下模60具备下本体部61、及突出体62。突出体62可装卸地嵌合于所述下本体部61。
下本体部61的从其上表面侧(图6(b)纸面近前侧)观察到的外形形成为大致正方形状。下本体部61具备突出体收容部63、下模腔形成部64、下夹压部65、及下夹持构件收容部66。突出体收容部63位于下本体部61的外缘部分。下模腔形成部64以俯视为圆环状形成在该突出体收容部63的内周侧。下夹压部65朝向上方凸设形成于该下模腔形成部64的内周侧。下夹持构件收容部66朝向下方凹设形成于该下夹压部65的内周侧。
突出体收容部63是收容着突出体62的部位。与下模腔形成部64连设的突出体收容部63的外侧面,形成为朝向上方(图6(b)纸面近前侧)而直径缩小的锥状。
下模腔形成部64是如下部位,即,在将下模60与上模70合模时构成模腔CA(参照图9)的一部分。在下模腔形成部64上,分别凸设形成有多个螺栓孔形成部67及多个下厚度减小形成部68。多个螺栓孔形成部67在周方向上等间隔地并列设置。多个下厚度减小形成部68并列设置在所述多个螺栓孔形成部67之间。
螺栓孔形成部67是用以在框体20中形成螺栓孔24(参照图1(a))的部位。本实施方式中形成6个螺栓孔形成部67。
下厚度减小形成部68是用以在框体20中形成下厚度减小部22(参照图1(b))的部位。本实施方式中,在相邻的螺栓孔形成部67之间形成5个下厚度减小形成部68。
而且,在形成于相邻的螺栓孔形成部67之间的5个下厚度减小形成部68中的1个下厚度减小形成部68上,朝向上方而开口形成着浇口69。浇口69是用以在射出成形时将树脂材料注入到模腔CA内的浇口。
下夹压部65是在模具50的合模时用以从下表面侧将膜体11、膜体12的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的外缘部分加以固定的部位。从下模腔形成部64算起的下夹压部65的上端面的高度位置,被设定为与从下模腔形成部64算起的螺栓孔形成部67及下厚度减小形成部68的上端面的高度位置大致同等。
下夹持构件收容部66是收容着下夹持构件81(参照图8(a))的部位。下夹持构件收容部66的深度(图6(b)纸面垂直方向的长度)及内径,比下夹持构件81的高度(图8(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及外径(图8(a)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大。
突出体62是在将经射出成形的框体20脱模时所使用的构件。突出体62的外形形成为比下本体部61大的大致正方形状。进而,在突出体62的中央部分开口形成着俯视为圆形状的贯通孔62a。
贯通孔62a形成为其内径朝向上方而缩小的锥状。构成为下本体部61中的位于比突出体收容部63靠内周侧的部位可内嵌到贯通孔62a中。而且,突出体62的上端面的贯通孔62a的内径比框体20(参照图1(b))的外径小。进而,形成为在嵌合于下本体部61的状态下,突出体62的上端面与下模腔形成部64为同一平面。
接下来,参照图7(a)、图7(b),对上模70进行说明。图7(a)是上模70的立体图。图7(b)是上模70的仰视图。
如图7(a)、图7(b)所示,从下表面侧(图7(b)纸面近前侧)观察,上模70的外形形成为大致正方形状。上模70具备突出体对向面71、上模腔形成部72、上夹压部73、上夹持构件收容部74、及电磁铁75。突出体对向面71位于上模70的下表面侧的外缘部分。上模腔形成部72朝向上方以仰视为圆环状凹设形成在该突出体对向面71的内周侧。上夹压部73朝向下方以仰视为圆环状凸设形成在该上模腔形成部72的内周侧。上夹持构件收容部74朝向上方以仰视为圆形状凹设形成在该上夹压部73的内周侧。电磁铁75埋设于该上夹持构件收容部74的中央部分。
突出体对向面71为模具50的合模时抵接于突出体62(参照图6(b))的上端面的部位。突出体对向面71的内径比突出体62的上端面中的贯通孔62a的内径大。
上模腔形成部72是在模具50的合模时构成模腔CA(参照图9)的一部分的部位。上模腔形成部72具备多个上厚度减小形成部76、固定销77、及卡止部形成体78。多个上厚度减小形成部76从上模腔形成部72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凸设形成并且沿周方向延设。固定销77从该上厚度减小形成部76的下端面朝向下方突出。卡止部形成体78位于多个上厚度减小形成部76之间且从上模腔形成部72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凸设形成。
上厚度减小形成部76是用以在框体20中形成上厚度减小部21(参照图1(a))的部位。本实施方式中,形成6个仰视为圆弧状的上厚度减小形成部76。
固定销77是在模具50的合模时从外周部11b、外周部12b的上表面侧挤压膜体11、膜体12的部位。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1个上厚度减小形成部76,沿着周方向突出形成着5个固定销77。另外,固定销77配置于与下模60的下厚度减小形成部68相对应的位置。
卡止部形成体78是用以在框体20的上表面形成卡止部23(参照图1(a))的部位。卡止部形成体78配设于与下模60的螺栓孔形成部67相对应的位置。
上夹压部73是在模具50的合模时用以从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的外缘部分的上表面侧固定膜体11、膜体12的部位。上夹压部73的外径及内径与下夹压部65(参照图6(b))的外径及内径大致同等。
上夹持构件收容部74是收容着上夹持构件82(参照图5)的部位。上夹持构件收容部74的内径比上夹持构件82的外径大。由此,在上夹持构件收容部74的内周面与上夹持构件8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着间隙。另外,在上夹持构件收容部74上,在夹着电磁铁75的两侧突出形成着2个定位销79。
接下来,参照图8(a)、8(b),对一对夹持构件80进行说明。图8(a)及图8(b)是一对夹持构件80的剖面图。图8(a)中图示了将一对膜体11、膜体12夹持固定前的一对夹持构件80。另一方面,图8(b)中图示了将一对膜体11、膜体12夹持固定的状态下的一对夹持构件80。另外,图8(a)及图8(b)中图示与后述图9相对应的剖面。
如图8(a)所示,一对夹持构件80的下夹持构件81及上夹持构件82包含导热性低的树脂材料。由此,抑制从下模60及上模70向膜体11、膜体12的传热,从而可防止模具成形时的膜体11、膜体12的热收缩。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夹持构件80包含烘烤板(bakelite plate)。
下夹持构件81具备把手部83、膜体收容部84、及多个下磁铁85。把手部83凸设形成于下夹持构件81的下表面侧(图8(a)下面侧)。膜体收容部84在下夹持构件81的上表面侧(图8(a)上面侧)的中央部分上凹设成俯视为圆形状。作为磁性体的多个下磁铁85埋设于该膜体收容部84的外周侧。
上夹持构件82具备第一上磁铁86、定位孔87、及多个第二上磁铁88。作为磁性体的第一上磁铁86埋设于上夹持构件82的上表面侧的中央部分。定位孔87贯通形成于夹着第一上磁铁86的两侧。作为磁性体的多个第二上磁铁88埋设于上夹持构件82的下表面侧。
第一上磁铁86配设于与上模70的电磁铁75(参照图7(b))相对应的位置。如果使电流流经电磁铁75中而产生磁力,则第一上磁铁86磁吸附在电磁铁75上。在将一对夹持构件80收容于下模60及上模70的内部时,通过使第一上磁铁86磁吸附在电磁铁75,而可迅速且确实地进行一对夹持构件80相对于上模70的定位。
定位孔87配设在与上模70的定位销79(参照图7(b))相对应的位置。定位孔87形成为可供定位销79插通。通过使定位销79插通在定位孔87中,而可顺利地进行上夹持构件82相对于上模70的定位。
第二上磁铁88配设于与下夹持构件81的下磁铁85相对应的位置。第二上磁铁88与下磁铁85作为彼此吸引的磁性体而构成。通过使第二上磁铁88与下磁铁85磁吸附,而可利用一对夹持构件80将两片膜体11、膜体12确实地夹持固定。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可利用电磁铁75将一对夹持构件80相对于模具50而固定,因而可在竖立状态下(参照图5)使用模具50。
接下来,对利用一对夹持构件80夹持固定两片膜体11、膜体12的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在两片膜体11、膜体12的外周部11b、外周部12b,形成多个第一切除部11c、第一切除部12c及第二切除部11d、第二切除部12d(参照图5)。
一膜体11的第一切除部11c及第二切除部11d的位置与另一膜体12的第一切除部12c及第二切除部12d的位置形成于分别相对应的位置。而且,以所述一膜体11的第一切除部11c及第二切除部11d与另一膜体12的第一切除部12c及第二切除部12d一致的方式,将两片膜体11、膜体12重合。由此,可确实且迅速地将两片膜体11、膜体12重合。另外,通过这样将两片膜体11、膜体12重合,而膜体11、膜体12的彼此的织眼的方向斜交。
接下来,如图8(b)所示,使用夹具(未图示),且利用一对夹持构件80,将在所述状态下重合的两片膜体11、膜体12的中央部分(构成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的部分的中央部分)夹持固定。
此时,膜体11、膜体12的中央部分由下磁铁85与第二上磁铁88进行磁吸附而夹持固定。进而,膜体11、膜体12的外周部分(构成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的部分的外缘部分及构成外周部11b、外周部12b的部分)从一对夹持构件80的外周侧露出。
在由一对夹持构件80来夹持固定两片膜体11、膜体12的状态下,一膜体11的外周部分以自然的状态而得到保持。自然的状态是指未对打击面部11a赋予张力且不保持松弛的状态。另一方面,另一膜体12的外径比一膜体11的外径大。另一膜体12的外周部分在形成于下夹持构件81的膜体收容部84与上夹持构件82的下表面侧之间的空间内,以使另一膜体12的中央部分保持松弛的状态而得到保持。
接下来,参照图9及图10,对将框体20射出成形的工序进行说明。图9及图10是模具50的剖面图。图9及图10中,图示了在将夹持固定着膜体11、膜体12的一对夹持构件80收容于下模60及上模70的内部的状态下合模的状态的模具50。另外,图9中图示了与图1(a)的IIa-IIa线的剖面相对应的剖面。而且,图10中图示了与图1(a)的IIb-IIb线的剖面相对应的剖面。
如图9及图10所示,夹持固定着膜体11、膜体12的一对夹持构件80,收容于由下模60的下夹持构件收容部66与上模70的上夹持构件收容部74形成的空间内。
此时,使上模70的定位销79插通到上夹持构件82的定位孔87中,由此可确实且迅速地进行上夹持构件82相对于上模70的定位。
当使电磁铁75产生磁力时,上夹持构件82的第一上磁铁86磁吸附在电磁铁75上。由此,可在下模60及上模70被合模的状态下,在下夹持构件81与下夹持构件收容部66的内壁面之间设置间隙。由此,可抑制从下本体部61向下夹持构件81的传热。
进而,下夹持构件81及上夹持构件82包含导热性低的树脂材料。由此,可进一步减少从下模60及上模70向膜体11、膜体12的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的传热。由此,可抑制由模具成形而引起的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的热收缩。
如果将模具50合模,则在一对夹持构件80的外周侧,由下模腔形成部64、上模腔形成部72及突出体62形成圆环状的模腔CA。从浇口69向该模腔CA内注入树脂材料,并射出成形,由此框体20成形。
在模腔CA内配置着膜体11、膜体12的外周部11b、外周部12b。在将外周部11b、外周部12b配置于模腔CA内的状态下注入树脂材料。由此,在外周部11b、外周部12b埋设于框体20(参照图1(a))的内部的状态下树脂材料固化,从而外周部11b、外周部12b固接于框体20。
此处,膜体11、膜体12的由一对夹持构件80夹持固定的状态下的外径,比连结多个螺栓孔24的中心的虚拟圆VC(参照图1(b))的直径大。由此,膜体11、膜体12的外缘部分位于比螺栓孔形成部67及下厚度减小形成部68靠外周侧处。由此,外周部11b、外周部12b载置于下厚度减小形成部68的上端面。
而且,通过将膜体11、膜体12的外缘部分配置于比螺栓孔形成部67及下厚度减小形成部68靠外周侧处,而可确保外周部11b、外周部12b固接于框体20的部分多。由此,可提高膜体11、膜体12相对于框体20的固接强度。
另一方面,膜体11、膜体12在由一对夹持构件80夹持固定的状态下,外周部11b、外周部12b的外缘部分配置于框体20的内部。由此,可避免外周部11b、外周部12b从经模具成形的框体20的外侧面伸出。
即,在模具成形后不需要将从框体20的外侧面伸出的外周部11b、外周部12b切除的工序。由此,可实现鼓面10(参照图1(a))的制造工序数的减少。而且,可防止将外周部切除的痕迹残留于框体20的外侧面。由此,可改善鼓面10的外观。
而且,在框体20中的位于比外周部11b、外周部12b靠外周侧的部分并无膜体11、膜体12,框体20的上下的结合力变得牢固。由此,可提高框体20的强度。
进而,上模70的固定销77形成于与下模60的下厚度减小形成部68相对应的位置,在所述固定销77与下厚度减小形成部68之间夹持固定着外周部11b、外周部12b的一部分。由此,可将外周部11b、外周部12b固定于模腔CA内。由此,可抑制伴随从浇口69注入的树脂材料之力而外周部11b、外周部12b卷起的情况。
因此,可避免在外周部11b、外周部12b卷起的状态下固接于框体20,从而在经模具成形的框体20的上表面露出外周部11b、外周部12b的情况。
而且,在膜体11、膜体12的外周部11b、外周部12b中的与下模60的浇口69的配置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形成着第一切除部11c、第一切除部12c。
由此,可抑制伴随从浇口69注入的树脂材料之力而外周部11b、外周部12b卷起的情况。因此,可避免在经模具成形的框体20的上表面露出外周部11b、外周部12b的状态下固接的情况。
这样,可抑制在从浇口69注入树脂材料时外周部11b、外周部12b卷起从而露出于框体20的上表面的情况。由此,可改善框体20的外观。
进而,可将从浇口69注入的树脂材料向外周部11b、外周部12b的上表面侧注入。由此,可容易使树脂材料遍及外周部11b、外周部12b的上表面侧。而且,可将向膜体11、膜体12的上表面侧浸入的树脂材料,通过第一切除部11c、第一切除部12c而流入到膜体11、膜体12的下表面侧。由此,也可使树脂材料充分地遍及外周部11b、外周部12b的下表面侧。结果,能够容易使树脂材料遍及整个模腔CA,因而可抑制框体20的成形不良。
另外,在使用鼓100(参照图3)时,鼓面10的上表面侧醒目,就美观上而言,鼓面10的上表面侧的外观得到重视。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浇口69朝向上模70侧开口形成,可优先地使从浇口69注入的树脂材料遍及外周部11b、外周部12b的上表面侧。由此,可进一步抑制框体20的上表面侧的成形不良。
而且,形成于下模60的浇口69配设于如下位置,即,该位置比邻接的螺栓孔形成部67的中央更接近下模60的俯视时的周方向一侧(图6(b)逆时针方向侧)。由此,可防止在形成于框体20的卡止部23及螺栓孔24(参照图1(a))中产生熔接线(weld line)。此处,熔接线是指在从相邻的浇口69注入的树脂材料的流体合流的部分所产生的细线。结果,容易避免在将紧固螺栓40(参照图4(b))紧固固定时卡止部23变形或破损。
而且,上模70的卡止部形成体78形成于与下模60的螺栓孔形成部67相对应的位置。由此,当将模具50合模时,所述螺栓孔形成部67的上端面与卡止部形成体78的下端面抵接。由此,树脂材料不会浸入至螺栓孔形成部67的上端面与卡止部形成体78的下端面之间。因此,可在模具成形后的框体20中贯通形成螺栓孔24(参照图1(a))。
由此,不需要对经模具成形的框体20形成螺栓孔24的作业。即,可简化鼓面10的制造工序。
而且,在外周部11b、外周部12b,在与螺栓孔形成部67相对应的位置形成着第二切除部11d、第二切除部12d。因此,可防止形成于成形后的框体20的螺栓孔24被外周部11b、外周部12b堵住。
由此,在将框体20模具成形后不需要将堵住螺栓孔24的外周部11b、外周部12b切除的作业。即,可实现鼓面10的制造工序数的减少。
而且,膜体11、膜体12在将模具50合模的状态下,从一对夹持构件80的外周侧露出的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的外缘部分被下夹压部65及上夹压部73所夹压。
因此,可防止注入到模腔CA内的树脂材料浸入至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由此,可改善成形后的鼓面10的外观。
另外,膜体12的打击面部12a构成为大致正圆状。即,当将打击面部12a切下而在无松弛的状态下扩展时,以打击面部12a的外形为大致正圆的方式将另一膜体12夹压在下夹压部65及上夹压部73之间。
而且,在利用模具50成形时,理想的是抑制下夹压部65及上夹压部73的温度上升。由此,抑制向由所述下夹压部65及上夹压部73夹压的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的外缘部分的传热。结果,可抑制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的热收缩。
接下来,对将成形的框体20脱模的工序进行说明。在进行模具50的脱模时,将下模60的突出体62从下本体部61拆除,并使成形的框体20的下表面侧向上方突出,由此将框体20从下模60拆除。
此处,在突出体62的中央部分形成着俯视为圆形状的贯通孔62a。进而,下本体部61构成为可内嵌于贯通孔62a。而且,形成为在突出体62嵌合于下本体部61的状态下,突出体62的上端面与下模腔形成部64为同一平面。进而,在将模具50合模的状态下,突出体62的上端面的内周缘部分形成模腔CA的一部分。由此,在将框体20从下模60脱模时,可使突出体62的上端面的内周缘部分抵接于框体。即,当突出体62从框体20突出时,可确保突出体62相对于框体20的抵接面积大。结果,伴随突出体62的突出而赋予到下模60的压力,向成形的框体20的下端面的外周缘部分的整个区域分散。
由此,可防止从突出体62对框体20局部集中地赋予压力。因此,可抑制成形后的框体20因突出体62的突出压力而变形。
另外,一膜体11在模具成形前,以未被赋予张力也无松弛的自然的状态而由一对夹持构件80夹持固定外周部分。然而,当将经射出成形的框体20脱模而冷却时会发生收缩,因此框体20的内径减小。结果,一膜体11成为在使打击面部11a保持松弛的状态下将外周部11b固接于框体20的状态。进而,另一膜体12在打击面部12a具有比一膜体11的打击面部11a大的松弛的状态下将外周部12b固接于框体20。
如以上所说明,通过使用模具50,可制造框体20与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一体地形成的鼓面10。由此,与将膜体铆接固定于金属制的面皮架或将膜体黏接固定于面皮架的现有的鼓面相比,可简化制造工序。
而且,构成为一对夹持构件80可相对于下模60及上模70装卸。由此,可与使用一个模具50的框体20的射出成形并行地,进行如下作业以备使用一个模具50的下一次射出成形,即,由一对夹持构件80将收容于下模60及上模70的膜体11、膜体12夹持固定。
即,在一对夹持构件80被固定于下模60及上模70的情况下,在下模60及上模70的射出成形结束后,进行开模而将先前制造的鼓面10的框体20松模。然后,由一对夹持构件80将接着要制造的鼓面10的膜体11、膜体12夹持固定。该情况下,上一次的框体20的射出成形结束后到开始下一次的框体20的射出成形为止的时间变长。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先前进行的射出成形结束后,将膜体11、膜体12及框体20连同一对夹持构件80松模。然后,将预先夹持固定着下一次要制造的鼓面10的膜体11、膜体12的一对夹持构件80收容于下模60及上模70的内部,由此可开始下一次的框体20的射出成形。
由此,可缩短先前进行的射出成形结束后到进行下一次的射出成形为止的成形周期。即,可实现鼓面10的制造的效率化。
而且,一对夹持构件80包含导热性低的树脂材料。进而,在下模60的下夹持构件收容部66的内壁面与下夹持构件81之间或上模70的上夹持构件收容部74的内周面与上夹持构件82的外周面之间设置间隙。因此,可抑制从下模60及上模70向膜体11、膜体12的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的传热。
由此,可抑制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的热收缩。因此,可防止由热收缩引起的对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的声音的不良影响。进而,可避免如下情况,即,因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的正圆度降低,而在主体部30(参照图4(a))上拉伸地设置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时未对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均匀地赋予张力。
另外,也可在鼓面10配备传感器。例如,在两片膜体11、膜体12之间插入设置对膜体11、膜体12的振动进行检测的面皮传感器。而且,将对框体20受到打击的情况进行检测的边缘传感器配备于框体20上。进而,在框体上设置插孔(jack),该插孔将面皮传感器及边缘传感器与外部的音源装置加以连接。据此,可将配备着鼓面10的鼓100作为电子鼓来使用。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下情况:在利用一对夹持构件80来夹持固定两片膜体11、膜体12的中央部分的状态下进行模具成形。然而,第二实施方式中,是在膜体11与下模260及上模270之间设置间隙的状态下进行模具成形。另外,对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首先,参照图11(a)及图11(b),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鼓面210进行说明。图11(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鼓面210的俯视图。图11(b)是图11(a)的XIb-XIb线的鼓面210的剖面图。
如图11(a)及图11(b)所示,鼓面210将一片膜体11的外周部11b固接于框体20,由此打击面部11a与框体20一体地形成。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鼓面210除膜体11为一片这一点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鼓面10同等的构成。
接下来,参照图11(c),对鼓面210的制造中所使用的模具250进行说明。图11(c)是模具250的剖面图,图示与图11(b)的剖面相对应的剖面。
如图11(c)所示,模具250具备上下合模的下模260及上模270。通过进行所述下模260及上模270的合模,而形成用以射出成形框体20(参照图11(b))的空间即圆环状的模腔CA。
下模260具备外缘部263、下模腔形成部64、下夹压部65、及下凹设部266。外缘部263位于其上表面侧的外缘部分。下凹设部266朝向下方以俯视为圆形状凹设形成在所述下夹压部65的内周侧。
上模270位于其下表面侧的外缘部分。上模270具备外缘部对向面271、上模腔形成部72、上夹压部73、及上凹设部274。外缘部对向面271在模具250的合模时抵接于下模260的外缘部263。上凹设部274朝向上方以仰视为圆形状而凹设形成在所述上夹压部73的内周侧。
下模260的下凹设部266与上模270的上凹设部274形成于分别相对应的位置。如果将模具250合模,则在所述下凹设部266的内壁面与上凹设部274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空间。
由此,在已将模具250合模的状态下,在形成于下凹设部266与上凹设部274之间的空间内配置着膜体11的中央部分。在该膜体11的中央部分与下模260及上模270之间形成着间隙。由此,可抑制从下模260及上模270向打击面部11a的传热,从而减少打击面部11a的热收缩。
接下来,参照图12(a)及图12(b)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使打击面部11a未保持松弛的自然的状态下将外周部11b固接于框体20。与此相对,第三实施方式中,在使打击面部311a保持松弛的状态下将外周部311b固接于框体20。另外,对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首先,参照图12(a),对第三实施方式的鼓面310进行说明。图12(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鼓面310的剖面图,且图示与图11(b)相对应的剖面。
如图12(a)所示,鼓面310将膜体311的外周部311b固接于框体20,由此打击面部311a与框体20一体地形成。
膜体311在使打击面部311a保持松弛的状态下将外周部311b固接于框体20。由此,可适当地设定如下所述的位置关系,即:按下框体20而将鼓面310拉伸地设置在内周立设部33(参照图4(b))并对打击面部311a赋予适当的张力时的、打击面部311a与框体20的高度方向的位置关系。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鼓面310除使打击面部311a保持松弛这一点外,具有与第二实施方式的鼓面210同等的构成。
接下来,参照图12(b),对鼓面310的制造中使用的模具350进行说明。图12(b)是模具350的剖面图,且图示与图11(c)所示的剖面相对应的剖面。
如图12(b)所示,模具350具备上下合模的下模360及上模370与一对夹持构件380。一对夹持构件380收容于所述下模360及上模370的内部。
一对夹持构件380包含导热性低的树脂材料。一对夹持构件380具备下夹持构件381及上夹持构件382。下夹持构件381收容于下模360的上表面(图12(b)上侧的面)的中央部分。上夹持构件382收容于上模370的下表面(图12(b)下侧的面)的中央部分。
下夹持构件381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分比下夹压部65的上端面向上方突出成圆锥台状。
上夹持构件382形成为其下表面可嵌合于下夹持构件381的上表面。上夹持构件382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分成为比上夹压部73的下端面向上方凹陷的形状。
另外,在下夹持构件381的上表面侧埋设下磁铁85(未图示)。而且,在上夹持构件382的下表面侧埋设第二上磁铁88(未图示)。进而,所述下磁铁85及第二上磁铁88作为彼此吸引的磁性体而构成。
如果将模具350合模,则膜体311的中央部分以沿着一对夹持构件380的嵌合面(下夹持构件381的上表面、上夹持构件382的下表面)的形状变形的状态而被夹持固定。该状态下向模腔CA内注入经加热熔融的树脂材料,由此将外周部311b固接于框体20。
由此,在使膜体311的中央部分,即,构成打击面部311a的部位保持松弛的状态下,将膜体311的外周部311b固接于框体20。因此,如果将框体20从下模360及上模370脱模,而解除一对夹持构件380对打击面部311a的夹持固定,则制造出使打击面部311a保持松弛的鼓面310。
这样,在由一对夹持构件380夹持固定膜体311的中央部分的状态下将外周部311b固接于框体20,由此可使鼓面310的打击面部311a保持松弛。由此,可适当地设定如下所述的位置关系,即:在将鼓面310固定于主体部30(参照图4(a))时,将鼓面310拉伸地设置在主体部30上而对打击面部311a赋予适当的张力时的、打击面部311a与框体20的高度方向的位置关系。
接下来,参照图12(c),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一对夹持构件380的嵌合面的中央部分朝向上方突出成圆锥台状的情况。然而,第四实施方式中,一对夹持构件480的嵌合面的中央部分朝向上方而突出成圆顶状。另外,对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2(c)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模具450的剖面图,且图示与图12(b)所示的剖面相对应的剖面。
如图12(c)所示,模具450具备下模460及上模470、及一对夹持构件480。一对夹持构件480收容于所述下模460及上模470的内部。
一对夹持构件480包含导热性低的树脂材料。一对夹持构件480具备下夹持构件481、及上夹持构件482。下夹持构件481收容于下模460的上表面侧(图12(c)上面侧)的中央部分。上夹持构件482收容于上模470的下表面侧(图12(c)下面侧)的中央部分。
下夹持构件481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分比下夹压部65的上端面向上方突出成圆顶状。上夹持构件482形成为其下表面可嵌合于下夹持构件481的上表面。成为上夹持构件482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分比上夹压部73的下端面向上方凹陷地形状。
如果将模具450合模,则膜体311的中央部分以沿着一对夹持构件480的嵌合面(下夹持构件481的上表面、上夹持构件482的下表面)的形状变形的状态而被夹持固定。然后,通过向模腔CA内注入经加热熔融的树脂材料而将外周部311b固接于框体20。
由此,在使膜体311的中央部分,即,构成打击面部311a的部位保持松弛的状态下,将膜体311外周部311b固接于框体20。因此,如果将框体20从下模460及上模470脱模,而解除一对夹持构件480对打击面部311a的夹持固定,则可制造出使打击面部311a保持松弛的鼓面310。
这样,在利用一对夹持构件480来夹持固定膜体311的中央部分的状态下,使外周部311b固接于框体20,由此可使鼓面310的打击面部311a保持松弛。由此,可适当地设定如下所述的位置关系,即:在将鼓面310固定于主体部30(参照图4(a))时,将鼓面310拉伸地设置在主体部30而对打击面部311a赋予适当的张力时的、打击面部311a与框体20的高度方向的位置关系。
另外,一对夹持构件480的嵌合面形成为圆顶状。由此,可避免在打击面部311a的一部分局部变形的状态下由一对夹持构件480夹持固定的情况。
即,膜体311欲在未施加负载的状态下维持平坦的状态。因此,如果欲使膜体311变形为沿着下夹持构件481的上表面的形状,则欲恢复为平坦的原来的状态的力作用于膜体311。因此,将一对夹持构件480的嵌合面形成为圆顶状,并使形成于该嵌合面的曲面整体上成为缓和的形状,由此可防止膜体311的一部分大幅扩展而膜体311的斥力大幅发挥作用的情况。
结果,可简化将膜体311夹持固定于一对夹持构件480的作业。
接下来,参照图13至图15(a)、图15(b),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三实施及第四实施方式中,在使打击面部311a保持松弛的状态下将外周部311b固接于框体20。与此相对,第五实施方式中,在对打击面部511a赋予张力的状态下将外周部511b固接于框体520。另外,对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首先,参照图13及图14(a)、图14(b),对第五实施方式的消音鼓面510进行说明。图13是配备着第五实施方式的消音鼓面510的低音鼓500的立体图。图14(a)是消音鼓面510的俯视图。图14(b)是图14(a)的XIVb-XIVb线的消音鼓面510的剖面图。
如图13所示,低音鼓500为具备作为打击面而构成的低音鼓面502的原声打击乐器。利用根据脚踏板(foot pedal)503的踩踏而转动的脚踩鼓槌(beater)504来打击低音鼓面502,由此发出低音鼓500特有的音色。
如图13所示,消音鼓面510是配备于低音鼓面502而用以降低演奏时产生的音量的器具。消音鼓面510主要具备膜体511、框体520、及吸盘构件540。膜体511包含可伸缩的网状原材料。框体520固接于该膜体511的外周部分并且由树脂材料形成为圆环状。吸盘构件540使该框体520吸附于低音鼓面502。
鼓面510将膜体511及框体520经由吸盘构件540而吸附于低音鼓面502。如果由演奏者踩踏脚踏板503,则伴随该踩踏而脚踩鼓槌504转动,膜体511的打击面部511a被打击。
如图14(a)、图14(b)所示,膜体511在对打击面部511a赋予了张力的状态下将外周部511b固接于框体520。而且,4个吸盘构件540连结于该框体520。进而,膜体511及框体520经由4个吸盘构件540而吸附于低音鼓面502。
由此,可简化消音鼓面510相对于低音鼓500的装卸作业。而且,因预先对打击面部511a赋予张力,所以可省略用以对打击面部511a赋予张力的紧固螺栓、或用以螺合该紧固螺栓的内螺纹构造等。因此,可实现消音鼓面510的轻量化。
此处,参照图15(a)、图15(b),对消音鼓面510的制造中使用的模具550进行说明。图15(a)是模具550的剖面图。图15(b)是模具成形后的鼓面510的剖面图。另外,图15(a)及图15(b)中图示与图14(b)所示的剖面相对应的剖面。
如图15(a)所示,模具550具备上下合模的下模560及上模570、及一对夹持构件580。一对夹持构件580可装卸地收容于所述下模560及上模570的内部。
下模560具备外缘部563、下夹持构件收容部563a、下模腔形成部564、下夹压部65、及下凹设部266。外缘部563位于下模560的上表面侧的外缘部分。下夹持构件收容部563a朝向下方而凹设形成于该外缘部563。下模腔形成部564在外缘部563的内周侧朝向下方凹设形成为圆环状。
上模570具备外缘部对向面571、夹持构件收容部571a、上模腔形成部572、上夹压部73、及上凹设部274。外缘部对向面571位于上模570的下表面侧的外缘部分,在模具550的合模时抵接于下模560的外缘部563。上夹持构件收容部571a朝向上方凹设形成于该外缘部对向面571。上模腔形成部572朝向上方凹设形成于外缘部对向面571的内周侧。
一对夹持构件580是用以在打击面部511a被赋予了张力的状态下将膜体511收容于下模560及上模570的内部的夹具。一对夹持构件580具备下夹持构件581及上夹持构件582。下夹持构件581构成为可收容于下模560的下夹持构件收容部563a,且形成为圆环状。上夹持构件582构成为可收容于上模570的上夹持构件收容部571a。
下夹持构件581成为如下形状,即,与上夹持构件582对向的上表面的径向(图15(a)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比外缘部563向下方凹陷。而且,上夹持构件582形成为其下表面可与下夹持构件581的上表面嵌合的形状,径向的中央部分比外缘部对向面571向下方突出。
接下来,对由一对夹持构件580夹持固定膜体511的工序进行说明。首先,利用外径设定得比一对夹持构件580大的圆环状的夹具(未图示),在将膜体511自然拉长的状态下加以固定。此处,将膜体511自然拉长的状态是指不对膜体511赋予张力且膜体511也不具有松弛的状态。利用一对夹持构件580来夹持固定由该夹具固定的膜体511。
此时,形成为如下形状,即,一对夹持构件580的嵌合面(下夹持构件581的上表面、上夹持构件582的下表面)的径向的中央部分向下方突出。由此,由一对夹持构件580夹持固定的膜体511成为一对夹持构件580的内周侧被赋予了张力的状态。
接下来,将外径设定得比一对夹持构件580大的圆环状的夹具(未图示)拆除。然后,将夹持固定着膜体511的一对夹持构件580收容于下夹持构件收容部563a及上夹持构件收容部571a的内部。进而,在进行了下模560及上模570的合模后,将经加热熔融的树脂材料注入到模腔CA内,进行框体520的射出成形。
此处,经加热熔融的树脂材料如果被冷却则收缩。因此,如果在树脂材料被充分冷却之前,将框体520从下模560及上模570脱模,则框体520收缩而框体520的内径减小。结果,赋予到打击面部511a的张力减小。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射出成形后,不立即进行框体520的松模。即,在将模具550充分冷却,且使树脂材料固化后进行框体520的松模。由此,可在对打击面部511a赋予了所需的张力的状态下使膜体511固接于框体520。
如图15(b)所示,进行松模,在拆除了一对夹持构件580的框体520上,外周部511b从其外侧面伸出。因此,在将该伸出的外周部511b切除后,将吸盘构件540(参照图14(b))连结于框体520。
此处,本实施方式中,在使树脂材料固化后进行框体520的松模,由此可防止赋予到打击面部511a的张力减小。然而,也可代替其,预料因模具成形后的冷却而引起的框体520的收缩,对收容于下夹持构件收容部563a及上夹持构件收容部571a前的膜体511,赋予更大的张力。此处,更大的张力,是指比应对完成后的鼓面510的打击面部511a赋予的所需的张力大的张力。由此,不需要从射出成形结束后直到构成框体520的树脂材料被固化为止的等待时间,因而可实现利用模具550进行的鼓面510的成形周期的缩短化。
接下来,参照图16(a)、图16(b)及图17(a)、图17(b),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将进行鼓边打击演奏时被打击的边缘部形成于主体部30的情况进行说明。然而,第六实施方式中,将边缘部形成于框体620。另外,对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6(a)是第六实施方式的鼓面610的立体图。图16(b)是鼓面610的俯视图。图17(a)是图16(b)的XVIIa-XVIIa线的鼓面610的剖面图。图17(b)是鼓600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另外,图17(b)中图示与图4(b)所示的剖面相对应的剖面。
如图16(a)、图16(b)所示,鼓面610具备膜体611、及圆环状的框体620。膜体611具有打击面部611a及外周部611b。框体620固接于该膜体611的外周部611b。膜体611在使打击面部611a保持松弛的状态下将外周部611b固接于框体620。
如图17(a)所示,框体620的上端部分(图17(a)上侧部分)比打击面部611a向上方突出。而且,框体620中,供后述紧固螺栓640(参照图17(b))卡止的卡止部623朝向周方向外侧张出形成。分别具备多个凹设在框体620的下表面侧的下厚度减小部622。进而,在该卡止部623中形成着可供紧固螺栓640插通的螺栓孔624。
另外,框体620包含树脂材料,该树脂材料具有可耐受住由鼓边打击所致的打击的弹性。作为用于框体620的树脂材料,例如可例示玻璃纤维强化塑料等。
如图17(b)所示,鼓600具备鼓面610、形成为圆筒状的主体部630、及紧固螺栓640。在主体部630的外周面配设着内螺纹部634,该内螺纹部634具有在内周面配设着供紧固螺栓640螺合的内螺纹的孔。
在对鼓的主体部630配备鼓面610时,将插通到框体620的螺栓孔624中并卡止于卡止部623的紧固螺栓640螺合结合于内螺纹部634。结果,鼓面610的框体620被向下方推压,并且膜体611的打击面部611a扩展,而对打击面部611a赋予张力。
在将鼓面610拉伸地设置在主体部630的状态下,框体620的上端位于比打击面部611a靠上方处。由此,在演奏者进行鼓边打击演奏时,可容易打击框体620的上端。
这样,鼓600中,不需要在主体部630中形成相当于边缘部的构成,因此可简化主体部630的形状。
接下来,参照图18(a)、图18(b)、图18(c),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两片膜体11、膜体12使打击面部11a、打击面部12a保持松弛的状态下,将外周部11b、外周部12b固接于框体20。与此相对,第七实施方式中,在两片膜体711、膜体712的打击面部711a、打击面部712a已成形的状态下,将外周部711b、外周部712b固接于框体720。另外,对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首先,参照图18(a)及图18(b),对第七实施方式的鼓面710进行说明。图18(a)是第七实施方式的鼓面710的俯视图。图18(b)是图18(a)的XVIIIb-XVIIIb线的鼓面710的剖面图。
如图18(a)及图18(b)所示,鼓面710具备膜体711、膜体712及框体720。膜体711、膜体712具有打击面部711a、打击面部712a及外周部711b、外周部712b。框体720上,固接着该膜体711、膜体712的外周部711b、外周部712b。
在对鼓的主体部(未图示)配备鼓面710时,首先,将打击面部711a、打击面部712a载置于鼓的主体部(未图示)。接下来,在该状态下,以从框体720的上表面覆盖的方式被覆圆环状的环箍(未图示)。进而,向形成于环箍的螺栓孔中插通紧固螺栓(未图示),并将该紧固螺栓螺合结合于形成在主体部的内螺纹上。结果,利用环箍将鼓面710的外周部711b、外周部712b经由框体720而向下方推压,打击面部711a、打击面部712a拉伸地设置在主体部上。
膜体711、膜体712形成为与原声鼓中使用的膜制鼓面相同的形状。即,形成为如下形状,即,打击面部711a、打击面部712a的外缘部分比外周部711b、外周部712b向上方突出。进而,打击面部711a、打击面部712a的中央部分形成为与主体部30(参照图4(b))的外径大致同等的平坦圆形状。由此,在将鼓面710配备于主体部30时,可将打击面部711a、打击面部712a稳定地载置于主体部30,因而可顺利地进行鼓面710相对于主体部30的配备作业。进而,可适当地设定如下所述的位置关系,即:在将鼓面710拉伸地设置在主体部30而对打击面部711a、打击面部712a赋予了适当的张力时的、打击面部711a、打击面部712a与框体720的高度方向的位置关系。
接下来,参照图18(c),对鼓面710的制造中使用的模具750进行说明。图18(c)是模具750的剖面图,且图示与图18(b)所示的剖面相对应的剖面。
如图18(c)所示,模具750主要具备上下合模的下模760及上模770,及一对夹持构件780。一对夹持构件780构成为可收容于所述下模760及上模770的内部。
下模760具备外缘部263、下模腔形成部764、下夹压部765、及下夹持构件收容部66。下模腔形成部764位于所述外缘部263的内周侧并且构成模腔CA的一部分,且形成为俯视为圆环状。下夹压部765朝向上方(图18(c)上方)以俯视为圆环状凸设形成在该下模腔形成部764的内周侧。
下夹压部765是在模具750的合模时从下表面侧将膜体711、膜体712的打击面部711a、打击面部712a的外缘部分加以固定的部位。下夹压部765的上表面侧的外缘部分中,与下模760的水平方向(图18(c)前后左右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圆弧状。
上模770具备外缘部对向面271、上模腔形成部772、上夹压部773、上夹持构件收容部74、及电磁铁75。上模腔形成部772朝向上方以仰视为圆环状凹设形成在所述外缘部对向面271的内周侧。上夹压部773朝向上方而以仰视为圆环状凹设形成在该上模腔形成部772的内周侧。
上夹压部773是在模具750的合模时从上表面侧将膜体711、膜体712的打击面部711a、打击面部712a的外缘部分加以固定的部位。上夹压部773的外径及内径设定为与下夹压部765的外径及内径大致同等。而且,形成为上夹压部773的下表面可与下夹压部765的上表面嵌合。
一对夹持构件780包含下夹持构件781与上夹持构件82。另外,下夹持构件781除未在上表面形成膜体收容部这一点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下夹持构件81同等的构成。
接下来,对利用模具750进行的鼓面7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鼓面710在将框体720模具成形时,通过使两片膜体711、膜体712的外周部711b、外周部712b固接于框体720而一体地形成。以在下模760与上模770之间配置着两片膜体711、膜体712的状态而合模。
此时,首先,打击面部711a、打击面部712a由一对夹持构件780夹持固定。而且,露出于一对夹持构件780的外周侧的外周部711b、外周部712b配置于模具750的模腔CA内。进而,从一对夹持构件780的外周侧露出的打击面部711a、打击面部712a的外缘部分被夹压在下夹压部765与上夹压部773之间。
通过在该状态下进行模具成形,而来自下模760及上模770的热传导至打击面部711a、打击面部712a的外缘部分。因此,利用该热而将打击面部711a、打击面部712a的外缘部分成形为沿着下夹压部765及上夹压部773的嵌合面的形状。
这样,可利用模具成形制造鼓面710。由此,可由金属材料构成框体,从而与利用铆接或黏接来将膜体的外缘部分固定于框体的现有的鼓面相比,可简化制造工序而抑制鼓面710的制造成本。
接下来,参照图19(a)、图19(b),对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七实施方式中,对如下情况进行说明,即,以从框体720的上表面覆盖的方式被覆环箍,将该环箍与主体部利用紧固螺栓640而螺合结合。然而,第八实施方式中,将卡止构件823卡止在框体820上,该卡止构件823与主体部利用紧固螺栓640而螺合结合。另外,对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9(a)是第八实施方式的鼓面810的剖面图。图19(b)是鼓面810的立体图。另外,图19(a)中图示与图18(b)所示的剖面相对应的剖面。
如图19(a)所示,鼓面810具备膜体711、及固接着该膜体711的外周部711b的框体820。框体820的上端面位于比打击面部711a靠上方处。
如图19(b)所示,构成为在框体820上可装卸卡止构件823,该卡止构件823可卡止紧固螺栓640。在各个卡止构件823上穿设着可供紧固螺栓640插通的螺栓孔824。
由此,在对鼓的主体部(未图示)配备鼓面810时,首先,使卡止构件823卡止于框体820。接下来,在将鼓面810载置于主体部的开口的上表面后,使紧固螺栓640插通到螺栓孔824中并卡止于卡止构件823。进而,将该紧固螺栓640螺合结合于形成在主体部的内螺纹上。由此,打击面部711a拉伸地设置在主体部。
另外,在将鼓面810用于低音鼓的情况下,也可利用双成型(doublemolding)(双色成形),将用以加强打击面部711a的加强贴(patch)一体地成形在打击面部711a中的被脚踩鼓槌打击的位置。该情况下,比起利用后续安装而将加强贴贴附于打击面部711a等情况,可防止使用时的加强贴的脱落。另外,作为用作加强贴的原材料,可例示可与膜体711一体成形的弹性材料,例如热塑性弹性体等。
接下来,对第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七实施方式中,对如下情况进行说明:两片膜体711、膜体712的外周部711b、外周部712b在将其外缘部分配置于框体720的内部的状态下固接于框体720。然而,第九实施方式中,一片膜体911的外周部911b在使其外缘部分从框体920向外周侧伸出的状态下固接于框体920。另外,对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首先,参照图20及图21(a),对鼓面910进行说明。图20是第九实施方式的鼓面910的俯视图。图21(a)是图20的XXIa-XXIa线的鼓面910的剖面图。
如图20及图21(a)所示,鼓面910用作本发明的申请人先前提出的日本专利特愿2013-084682中记载的鼓中所使用的面皮。鼓面910主要具备膜体911、及圆环状的框体920。膜体911具有打击面部911a及外周部911b。框体920固接于该膜体911的外周部911b。另外,关于与本实施方式的鼓相关的详情,省略其记载。
膜体911成形为打击面部911a的外缘部分比外周部911b向上方突出的形状。进而,打击面部911a的中央部分形成为平坦的圆形状。
框体920形成为其厚度(图21(a)上下方向的长度)比框体920的径向(图21(a)左右方向)的长度小的薄壁状。而且,嵌入有组装螺丝(未图示)的螺栓孔924沿着框体920的厚度方向而贯通形成于框体920上。
此处,在框体920的下表面侧形成着浇口痕(未图示)。而且,在膜体911中,在与外周部911b中的形成着浇口痕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形成着第一切除部(未图示)。进而,在膜体911中,在与外周部911b中的形成着螺栓孔924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形成着第二切除部911d。
另外,第二切除部911d在俯视膜体911时形成为大致圆形状。而且,第二切除部911d的内径设定为可插通后述下模960的螺栓孔形成部967的尺寸。
接下来,参照图21(b),对鼓面910的制造中使用的模具950进行说明。图21(b)是模具950的剖面图,且图示与图21(a)所示的剖面相对应的剖面。
如图21(b)所示,模具950主要具备上下合模的下模960及上模970、及一对夹持构件780。一对夹持构件780构成为可收容于所述下模960及上模970的内部。
下模960具备外缘部963、下模腔形成部964、下夹压部965、及下夹持构件收容部66。外缘部963位于下模960的上表面侧的外缘部分。下模腔形成部964朝向下方而凹设于该外缘部963的内周侧。进而,下模腔形成部964构成模腔CA的一部分,且形成为俯视为圆环状。下夹压部965朝向上方(图21(b)上方)以俯视为圆环状凸设形成在该下模腔形成部964的内周侧。
在下模腔形成部964,在其凹设底面凸设形成着在周方向上等间隔地并列设置的多个螺栓孔形成部967。在下模腔形成部964的凹设底面中的位于多个螺栓孔形成部967之间的部位,开口形成着浇口(未图示)。
下夹压部965是在模具950的合模时从下表面侧将膜体911的打击面部911a的外缘部分加以固定的部位。而且,下夹压部965的上表面侧的外缘部分与下模960的水平方向(图21(b)前后左右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圆弧状。进而,下夹压部965的下端部分(与下模腔形成部964连设的部位)的从下模腔形成部964算起的高度,设定为与外缘部963的从下模腔形成部964算起的高度大致同等。
上模970具备外缘部对向面971、上模腔形成部972、上夹压部973、上夹持构件收容部74、及电磁铁75。外缘部对向面971位于上模970的下表面侧的外缘部分,在模具950的合模时抵接于下模960的外缘部963。上模腔形成部972朝向上方凹设于该外缘部对向面971的内周侧。进而,上模腔形成部972构成模腔CA的一部分且形成为仰视为圆环状。上夹压部973以仰视为圆环状形成在该上模腔形成部972的内周侧。
上夹压部973是在模具950的合模时从上表面侧将膜体911的打击面部911a的外缘部分加以固定的部位。上夹压部973的外径及内径设定为与下夹压部965的外径及内径大致同等。而且,形成为上夹压部973的下表面可与下夹压部965的上表面嵌合。
然后,对利用模具950进行的鼓面9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对直径设定得比框体920的外径大的膜体911,形成第一切除部及第二切除部911d。然后,由一对夹持构件780来夹持固定形成着第一切除部及第二切除部911d的膜体911的中央部分。
接下来,将夹持固定着膜体911的一对夹持构件780,收容于由下夹持构件收容部66与上夹持构件收容部74形成的空间内。该状态下,将下模960与上模970合模。
此时,在模具950的内部,由下模腔形成部964与上模腔形成部972形成着圆环状的模腔CA。而且,螺栓孔形成部967插通到形成在膜体911的外周部911b上的第二切除部911d中,螺栓孔形成部967的上端抵接于上模腔形成部的凹设底面。
而且,膜体911的直径比模腔CA的外径(即,框体20的外径)大。由此,外周部911b的一部分被夹持固定于下模960的外缘部963与上模970的外缘部对向面971之间。由此,可将外周部911b中的位于模腔CA的内部的部位,以配置于该模腔CA的上下方向(图21(b)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的状态而保持。
如果在该状态下进行模具成形,则来自下模960及上模970的热传导至膜体911中的由下夹压部965与上夹压部973夹压的部分。膜体911利用该热而成形为沿着下夹压部965及上夹压部973的嵌合面的形状。结果,可利用模具成形来制造鼓面910,该鼓面910成形为打击面部911a的外缘部分比外周部911b向上方突出的形状。
而且,在使螺栓孔形成部967的上端抵接于上模腔形成部972的状态下将经加热熔融的树脂材料注入到模腔CA内。因此,可使螺栓孔924一体地形成在经射出成形的框体920上。由此,不需要对射出成形后的框体920贯通形成螺栓孔924的作业。即,可简化鼓面910的制造工序。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螺栓孔形成部967从下模960的下模腔形成部964的凹设底面向上方凸设形成。然而,也可使螺栓孔形成部从上模970的上模腔形成部972的凹设底面向下方凸设形成。
进而,膜体911中,在外周部911b切除形成着第二切除部911d。由此,可防止螺栓孔924被外周部911b堵住。结果,不需要对射出成形后的框体920切除堵住螺栓孔924的外周部911b的作业。即,可简化鼓面910的制造工序。
而且,在射出成形时,膜体911的外周部911b的一部分被夹持固定于外缘部963与外缘部对向面971之间。进而,外周部911b中的位于模腔CA内的部位在配置于模腔CA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的状态下被保持。由此,可防止伴随从浇口注入的树脂材料之力而外周部911b卷起的情况,从而可避免在框体920的上表面或下表面露出外周部911b的情况。即,可改善鼓面910的外观。
而且,在使外周部911b埋设于框体920的厚度方向(图20(a)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的状态下可使膜体911固接于框体920。因此,即便为框体920的厚度尺寸设定得小的鼓面910,也可将膜体911相对于框体920牢固地固接。由此,当在将鼓面910配置于主体部(未图示)的上表面的状态下对打击面部911a赋予张力时,可抑制外周部911b从框体920剥离或分离。
另外,在将经射出成形的框体920从模具950脱模,而从膜体911拆除一对夹持构件780的状态下,外周部911b从框体920的外侧面伸出。因此,要将该伸出的外周部911b切除。
这样,可利用模具成形来制造鼓面910。由此,例如,与在形成为圆环状的一对构件之间夹持着膜体911的外周部911b的状态下将一对构件黏接或焊接的情况相比,可简化制造工序并抑制鼓面910的制造成本。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所述各实施方式任何限定。可容易推测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改良变形。
例如,所述各实施方式中,鼓面10、鼓面210、鼓面310、鼓面410、鼓面610、鼓面710、鼓面810,被用作构成模仿小鼓的鼓100、鼓600的零件。而且,鼓面510被用作配备于低音鼓500的消音鼓面。进而,鼓面910被用作日本专利特愿2013-084682中记载的鼓所使用的面皮。然而,不必限定于此。也可将鼓面10、鼓面210、鼓面310、鼓面410、鼓面510、鼓面610、鼓面710、鼓面810、鼓面910用作构成模仿铜锣(tamtam)、落地鼓(Floor Tom)及低音鼓的打击乐器的零件。而且,还可将他们用作配备于低音鼓500以外的打击乐器上的消音鼓面。
所述各实施方式中,膜体11、膜体12、膜体311、膜体511、膜体611、膜体711、膜体712、膜体911包含可伸缩的网状原材料。然而,不必限定于此。膜体也可包含其他膜状原材料。另外,作为其他膜状原材料,可例示用于原声鼓的树脂膜或通过在该树脂膜中形成多个贯通孔而具有伸缩性及通气性的等。而且,在膜体包含用于原声鼓的树脂膜等的情况下,理想的是预先在固定于框体20、框体520、框体620、框体720、框体820、框体920的膜体的周缘部分穿设孔。据此,可在将膜体与框体20、框体520、框体620、框体720、框体820、框体920一体成形时,使树脂材料浸入膜体的孔。结果,可提高膜体与框体20、框体520、框体620、框体720、框体820、框体920的接合强度。
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鼓面10拉伸地设置在主体部30的状态下,膜体11的打击面部11a与框体20的上表面配置于大致同一平面上。然而,不必限定于此。考虑到打击面部11a伴随使用而伸展,也可将框体20的上表面配置于膜体11的更上方。
所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卡止部23形成于框体20,并且可螺合于紧固螺栓40的内螺纹形成于主体部30。然而,不必限定于此。也可构成为将卡止部23形成于主体部30,并且将内螺纹形成于框体20,将紧固螺栓40从主体部30朝向框体20螺合结合。
所述第六实施方式中,框体620包含树脂材料,该树脂材料具有可耐受住由鼓边打击所致的打击的弹性。即,当演奏者进行鼓边打击演奏时,对框体620的上端直接打击。然而,不必限定于此。也可将弹性比框体高的橡胶状弹性体或氨基甲酸酯树脂等黏接、配备于框体的上部,或利用双成型(双色成形)而一体形成于框体620的上部。由此,可防止因打击造成的冲击导致主体部630破损的情况。而且,在利用双成型将所述橡胶状弹性体或氨基甲酸酯树脂等一体成形于框体620的情况下,与将所述橡胶状弹性体或氨基甲酸酯树脂黏接或配备于框体620的情况相比,可相对于框体620而牢固地配备。进而,可简化鼓面610的制造工序。另外,该情况下,框体620不必包含如下的树脂材料,该树脂材料具有可耐受住由鼓边打击所致的打击的弹性,也可包含其他树脂材料。
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九实施方式中,在将模具50、模具950合模的状态下,膜体11、膜体12、膜体911的第一切除部11c、第一切除部12c配置于与浇口69相对应的位置。进而,在成形的框体20、框体920上,在与第一切除部11c、第一切除部12c相对应的位置形成着浇口痕22a。然而,不必限定于此。也可将第一切除部11c、第一切除部12c配置于与浇口69不同的位置,浇口痕22a可形成于与第一切除部11c、第一切除部12c不同的位置。由此,可使注入到模腔CA内的树脂材料从第一切除部11c、第一切除部12c遍及到外周部11b、外周部12b、外周部911b的上表面侧及下表面侧的双方。即,可使树脂材料遍及整个模腔CA内。因此,可抑制框体20、框体920的成形不良。
而且,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九实施方式中,形成于下模60、下模960的浇口69的数量与形成于膜体11、膜体12、膜体911的第一切除部11c、第一切除部12c的数量相同。然而,不必限定于此。浇口69的数量与第一切除部11c、第一切除部12c的数量也可不同。
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九实施方式中,在膜体11、膜体12、膜体911的外周部11b、外周部12b、外周部911b形成着第二切除部11d、第二切除部12d。进而,该第二切除部11d、第二切除部12d在模具50的合模时配置于与螺栓孔形成部67、螺栓孔形成部967相对应的位置。然而,不必限定于此。也可省略第二切除部11d、第二切除部12d、第二切除部911d。
该情况下,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模具50的合模时,也可由螺栓孔形成部67的上端面与卡止部形成体78的下端面来夹持固定外周部11b、外周部12b。由此,在射出成形时可进一步防止外周部11b、外周部12b卷起。
而且,在第九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可减小下模960的螺栓孔形成部的从下模腔形成部964算起的高度,并设为与下夹压部965的从下模腔形成部964算起的高度大致同等。进而,从上模970的上模腔形成部972的凹设底面朝向下方而凸设形成螺栓孔形成部。而且,构成为在模具950的合模时,突出形成于下模腔形成部964的螺栓孔形成部的凸设前端面与突出形成于上模腔形成部972的螺栓孔形成部的凸设前端面抵接。由此,可将螺栓孔924一体地形成于框体920,并且可由螺栓孔形成部来夹持固定外周部911b中的位于模腔CA内的部位。由此,在射出成形时可进一步防止外周部911b卷起。
另外,在框体20、框体920成形的状态下,螺栓孔24、螺栓孔924被外周部11b、外周部12b、外周部911b堵住。由此,通过将堵住该螺栓孔24、螺栓孔924的外周部11b、外周部12b、外周部911b切除而可成为将紧固螺栓40插通到螺栓孔24、螺栓孔924的状态。
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一对夹持构件80夹持固定的状态下的膜体11、膜体12的外径,比连结多个螺栓孔24的中心的虚拟圆VC的直径大。进而,膜体11、膜体12的外缘部分位于比下模60的螺栓孔形成部67及下厚度减小形成部68靠外周侧处。然而,不必限定于此。也可使由一对夹持构件80夹持固定的状态下的膜体11、膜体12的外径,比虚拟圆VC的直径小。
该情况下,理想的是使外周部11b、外周部12b的从一个内缘部分算起的径向(图9左右方向)的长度,比从所述一个内缘部分到框体20的上表面为止的最短距离小。此处,框体20的上表面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是指供上厚度减小部21成形的部位。由此,即便在因模具成形时注入的树脂材料而外周部卷起的情况下,也可避免在成形的框体20的上表面露出外周部。由此,可改善鼓面的外观。
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两片膜体11、膜体12中的配置于上表面侧的一膜体11的直径比配置于下表面侧的另一膜体12的直径小。然而,不必限定于此。两片膜体11、膜体12的直径也可同等,还可一膜体11的直径比另一膜体12的直径大。
而且,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使配置于上表面侧的一膜体11的打击面部11a与配置于下表面侧的另一膜体12的打击面部12a双方保持松弛,且使另一膜体12的打击面部12a比一膜体11的打击面部11a大幅度地松弛。然而,不必限定于此。也可使一膜体11的打击面部11a比另一膜体12的打击面部12a大幅度地松弛。或者,也可仅使一膜体11的打击面部11a或另一膜体12的打击面部12a中的其中一个打击面部保持松弛,而使另一打击面部成为自然的状态。
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浇口痕22a形成于下厚度减小部22的内壁面。然而,不必限定于此。浇口痕22a也可形成于下厚度减小部22的外壁面或底面或下厚度减小部22以外的框体20的其他位置。而且,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浇口69形成于下厚度减小形成部68的上表面。然而,不必限定于此。浇口69也可开口形成在下厚度减小形成部68的侧面或下模腔形成部64的上表面。
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鼓面10具备两片膜体11、膜体12。然而,不必限定于此。鼓面10也可具备三片以上的膜体。
所述第一实施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螺栓孔形成部67形成于下模60。然而,不必限定于此。螺栓孔形成部67也可从形成于上模70的卡止部形成体78的下侧向下方突出形成。
另外,也可将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构成替换为其他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构成。而且,也可在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构成中组合或追加其他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构成。例如,也可将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使打击面部311a保持松弛的膜体311或第五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对打击面部511a赋予张力的膜体511,与第七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膜体711进行更换。
以下,除本发明的鼓及鼓面外,还表示所述实施方式中所含的各种发明的概念。
一种模具A1,用于鼓面的制造,所述鼓面包括:多个膜体,具有作为由演奏者打击的打击面而构成的打击面部及位于该打击面部的外周侧的外周部,并且包含网状原材料;以及圆环状的框体,供所述多个膜体的外周部固接并且包含树脂材料,所述模具A1包括:下模;上模,在与该下模之间形成圆环状的模腔;收容部,作为形成于该模腔的内周侧的空间;夹压部,形成于该收容部与所述模腔之间且构成为可夹压所述打击面部的外缘部分;以及一对夹持构件,可装卸地收容于所述收容部并且构成为可夹持所述膜体。
根据模具A1,打击面部的外缘部分由夹压部夹压。因此,可防止注入到模腔内的树脂材料浸入至收容部。即,可防止树脂材料浸入至所制造的鼓面的打击面部。即,可改善鼓面的外观。
而且,一对夹持构件可装卸地构成。因此,可与使用一个模具的框体的射出成形并行地,进行如下作业以备使用一个模具进行的下一次的射出成形,即,由一对夹持构件将收容于下模及上模的内部的膜体夹持固定。由此,可缩短先进行的射出成形结束后到进行下一次的射出成形为止的成形周期。即,可实现鼓面制造的效率化。
一种模具A2,在模具A1中,所述下模具备多个下厚度减小部,所述下厚度减小部突出形成于与所述上模对向的上表面侧中的形成所述模腔的一部分的部位,在该下厚度减小部中开口形成着浇口,该浇口用以将从外部注入的树脂材料注入到所述模腔内。
根据模具A2,浇口形成于下厚度减小部。因此,除模具A1所具有的效果外,可将通过从浇口注入树脂材料而成形后的框体上残留的浇口痕,形成于下厚度减小部的内壁面。由此,可使浇口痕在鼓面的外观上不易显眼。即,可改善鼓面的外观。
一种模具A3,在模具A2中,所述上模具备在与所述下厚度减小部相对应的位置突出的固定销,在所述下模及所述上模被合模的状态下,所述膜体的外周部被夹持固定于所述固定销与所述下厚度减小部之间。
根据模具A3,在下模与上模被合模的状态下,外周部被夹持固定于固定销与下厚度减小部之间。因此,除模具A2所具有的效果外,可抑制在射出成形时因从浇口注入的树脂材料之力而外周部卷起的情况。由此,可防止射出成形时卷起的外周部露出在成形后的框体的表面。
一种模具A4,在模具A1至模具A3中,在所述下模及所述上模被合模的状态下,在所述下模或所述上模与所述一对夹持构件之间形成着间隙。
根据模具A4,在下模及上模被合模的状态下,在下模或上模与一对夹持构件之间形成着间隙。因此,除模具A1至模具A3所具有的效果外,可抑制模具成形时的下模或上模的热传导至一对夹持构件。结果,可抑制从下模或上模向膜体的打击面部的传热。即,可防止模具成形时的打击面部的热收缩。
一种模具A5,在模具A1至模具A4中,所述下模具备螺栓孔形成部,所述螺栓孔形成部在与所述上模对向的上表面侧中的形成着所述模腔的一部分的部位突出形成,该螺栓孔形成部的上端面抵接于所述上模。
根据模具A5,在下模形成模腔的一部分的位置突出形成着螺栓孔形成部,该螺栓孔形成部的上端面抵接于上模。因此,除模具A1至模具A4所具有的效果外,可将可供紧固螺栓插通的螺栓孔一体地形成于框体上。结果,在将鼓面配备于鼓的主体部的情况下,不需要用以将鼓面固定于主体部的环箍。即,可减少鼓的零件个数。
一种模具A6,在模具A1至模具A5中,所述下模具备本体部、及突出体,所述突出体可装卸地形成于该本体部,并且在将松模时成形的所述框体脱模时从所述下模突出,该突出体具备在该中央部分圆形状地开口形成的贯通孔,成为所述本体部可内嵌于该贯通孔的构成,并且在合模的状态下,所述突出体的内周缘部分构成所述模腔的一部分。
根据模具A6,构成为本体部可内嵌于贯通孔,且突出体的内周缘部分构成模腔的一部分。因此,除模具A1至模具A5所具有的效果外,在将框体从下模脱模时,可使突出体的内周缘部分抵接于框体。即,在利用突出体从框体突出时,可确保突出体相对于框体的抵接面积大。由此,可防止来自突出体的突出压力在框体上局部地集中。由此,可抑制因该突出压力而成形后的框体发生变形的情况。即,可抑制赋予到鼓面的打击面部的张力变得不均匀的情况。
一种鼓面的制造方法A7,使用模具A1至模具A6中任一项记载的模具,包括:夹持工序,由所述一对夹持构件夹持固定所述多个膜体;收容工序,将通过该夹持工序而夹持固定着所述多个膜体的一对夹持构件,收容于所述下模及所述上模的内部;成形工序,将通过收容工序而收容着一对夹持构件的下模及上模合模,并向所述模腔内注入树脂材料而将所述框体及膜体一体成形;松模工序,将通过成形工序而成形的所述框体、所述膜体及所述一对夹持构件从所述模具脱模;以及固定解除工序,解除一对夹持构件对通过该松模工序而脱模的所述多个膜体的夹持固定。
根据鼓面的制造方法A7,实现与模具A1相同的效果。

Claims (15)

1.一种打击乐器,包括上表面侧开口的筒状的主体部、及拉伸地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侧的鼓面,所述打击乐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鼓面包括:膜体,具有作为由演奏者打击的打击面而构成的打击面部及位于所述打击面部的外周侧的外周部,并且包含膜状原材料;及圆环状的框体,供所述膜体的外周部固接并且包含树脂材料,且所述膜体与框体利用模具成形而一体地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圆环状的环箍,所述环箍在将所述打击面部配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侧的状态下,将所述外周部向下方推压,由此对所述打击面部赋予张力,
所述环箍与所述框体一体地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体在所述外周部的外缘部分配置于所述框体的内部的状态下固接于所述框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包括凹设在其下表面侧的下厚度减小部,
通过在模具成形时注入树脂材料而形成的浇口痕形成于所述下厚度减小部的内壁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体包括在所述外周部切除形成的第一切除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形成于如下位置,即,通过在模具成形时注入树脂材料而形成的浇口痕与所述第一切除部相对应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体中,所述外周部的从一个内缘部分算起的径向上的长度尺寸,设定为比从所述一个内缘部分到框体的上表面为止的最短距离小的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多个紧固螺栓,所述紧固螺栓一边对所述打击面部赋予张力一边将所述框体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并且螺刻了外螺纹,所述外螺纹螺合于配设在所述主体部或所述框体的内螺纹上,
所述框体包括多个可供所述紧固螺栓插通的螺栓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体设定为如下尺寸,即,所述外周部的外径比通过所述多个螺栓孔的虚拟圆的直径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体包括第二切除部,所述第二切除部在所述外周部中的与形成着所述螺栓孔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切除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体在使所述打击面部保持松弛的状态下将所述外周部固接于所述框体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鼓面包括多个膜体,所述多个膜体中的一个膜体设定为比所述多个膜体中的其他膜体松弛的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体在对所述打击面部赋予张力的状态下将所述外周部固接于所述框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鼓面的所述打击面部的外缘部分比所述外周部向上方突出。
15.一种鼓面,用于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膜体,具有作为由演奏者打击的打击面而构成的打击面部及位于所述打击面部的外周侧的外周部,并且包含膜状原材料;以及
圆环状的框体,供所述膜体的外周部固接并且包含树脂材料,且
所述膜体与框体利用模具成形而一体地形成。
CN201410436828.1A 2013-09-02 2014-08-29 打击乐器及用于所述打击乐器的鼓面 Active CN1044249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81659 2013-09-02
JP2013181659 2013-09-02
JP2014093797A JP6399796B2 (ja) 2013-09-02 2014-04-30 打楽器およびその打楽器に用いられるドラムヘッド
JP2014-093797 2014-04-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24927A true CN104424927A (zh) 2015-03-18
CN104424927B CN104424927B (zh) 2020-02-07

Family

ID=514218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36828.1A Active CN104424927B (zh) 2013-09-02 2014-08-29 打击乐器及用于所述打击乐器的鼓面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10043499B2 (zh)
EP (1) EP2843654B1 (zh)
JP (1) JP6399796B2 (zh)
CN (1) CN10442492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85861A (zh) * 2016-02-01 2018-11-23 雅马哈株式会社 鼓皮
CN110197651A (zh) * 2018-02-26 2019-09-03 罗兰株式会社 电子打击乐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47884B2 (ja) * 2012-09-13 2015-07-15 ヤマハ株式会社 バスドラム
JP6390293B2 (ja) * 2014-09-16 2018-09-19 ヤマハ株式会社 ドラム
CN105895062A (zh) * 2016-04-07 2016-08-24 太仓市方克乐器有限公司 一种微开放式架子鼓
JP2019113787A (ja) 2017-12-26 2019-07-11 ローランド株式会社 シンバル用減音具
JP7194011B2 (ja) * 2018-12-26 2022-12-21 ローランド株式会社 打楽器および張力付与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34989A (en) * 1957-08-15 1960-05-03 Remo Inc Drum head
US3668296A (en) * 1970-06-08 1972-06-06 Andrew C Criscuolo Head for musical instrument
US4214504A (en) * 1978-04-27 1980-07-29 Rex Leslie A Compound drum
US5385076A (en) * 1994-06-20 1995-01-31 Remo, Inc. Reinforced drumhead
US6350941B1 (en) * 2000-01-18 2002-02-26 J. D'addario & Company, Inc. Hand drum hoop
CN2854981Y (zh) * 2005-12-06 2007-01-03 谢朝盈 鼓皮的拾音器及其承座结构
CN101410887A (zh) * 2003-07-28 2009-04-15 乔纳森·R.瓦斯 真鼓拾音器监听器和音调模块
US7612273B2 (en) * 2006-03-20 2009-11-03 Roland Corporation Electronic percussion instru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11312A (zh) * 1972-05-30 1974-01-31
US4742753A (en) * 1987-10-07 1988-05-10 Zay Speed Drumhead with framed aperture
US5159139A (en) * 1990-06-13 1992-10-27 Evans Products, Inc. Drumhead with overtone suppression
JPH04135787A (ja) 1990-09-27 1992-05-1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感光感熱記録材料
JP2559594Y2 (ja) * 1991-06-11 1998-01-19 ローランド株式会社 電子打楽器
JPH06839A (ja) 1992-06-22 1994-01-11 Ono Sangyo Kk リングを開口縁に一体に有する袋状製品の製法
US5349891A (en) * 1993-03-22 1994-09-27 Remo, Inc. Convertible drumhead
JP3456546B2 (ja) * 1994-04-18 2003-10-14 株式会社コルグ リムの着脱が可能なドラム
US5972276A (en) * 1996-10-04 1999-10-26 Asahi Kasei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for the injection molding of a resin
US5936175A (en) * 1997-08-07 1999-08-10 Latin Percussion, Inc. Drum head assembly
US6184451B1 (en) * 2000-02-17 2001-02-06 J. D'addario & Company, Inc. Laser cutting of hand drumhead
JP3656633B2 (ja) * 2002-01-18 2005-06-08 ヤマハ株式会社 ドラム用ヘッド
US6949701B2 (en) 2002-01-18 2005-09-27 Yamaha Corporation Drumhead
JP3849565B2 (ja) * 2002-04-09 2006-11-22 ヤマハ株式会社 電子打楽器用ゴムパッ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765139B2 (en) * 2002-12-03 2004-07-20 Belli Remo D Drumhead and tensioning apparatus
US7074994B2 (en) * 2003-07-28 2006-07-11 Remo, Inc. Tunable drumhead
JP4819416B2 (ja) 2005-06-27 2011-11-24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メッシュ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メッシュフィルタ製造用射出成形金型
JP4721936B2 (ja) 2006-03-20 2011-07-13 ローランド株式会社 電子打楽器
JP5136825B2 (ja) * 2007-03-09 2013-02-06 ヤマハ株式会社 ドラムヘッド及び該ドラムヘッドを備えた電子ドラム
US7960634B2 (en) * 2008-09-26 2011-06-14 Gauger Gary L Support system for percussion instruments
JP5568231B2 (ja) 2008-11-07 2014-08-06 日本ゴア株式会社 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3152273U (ja) * 2008-11-12 2009-07-23 朝盈 謝 減音ドラムヘッドの強化構造
JP5537184B2 (ja) 2010-02-23 2014-07-02 三惠工業株式会社 メッシュを有する椅子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椅子部材
JP5875316B2 (ja) 2011-10-06 2016-03-02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加工装置
JP5897895B2 (ja) * 2011-12-14 2016-04-06 ローランド株式会社 打楽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34989A (en) * 1957-08-15 1960-05-03 Remo Inc Drum head
US3668296A (en) * 1970-06-08 1972-06-06 Andrew C Criscuolo Head for musical instrument
US4214504A (en) * 1978-04-27 1980-07-29 Rex Leslie A Compound drum
US5385076A (en) * 1994-06-20 1995-01-31 Remo, Inc. Reinforced drumhead
US6350941B1 (en) * 2000-01-18 2002-02-26 J. D'addario & Company, Inc. Hand drum hoop
CN101410887A (zh) * 2003-07-28 2009-04-15 乔纳森·R.瓦斯 真鼓拾音器监听器和音调模块
CN2854981Y (zh) * 2005-12-06 2007-01-03 谢朝盈 鼓皮的拾音器及其承座结构
US7612273B2 (en) * 2006-03-20 2009-11-03 Roland Corporation Electronic percussion instrument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85861A (zh) * 2016-02-01 2018-11-23 雅马哈株式会社 鼓皮
CN110197651A (zh) * 2018-02-26 2019-09-03 罗兰株式会社 电子打击乐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293967A1 (en) 2018-10-11
US10043499B2 (en) 2018-08-07
US20150059554A1 (en) 2015-03-05
US20240021178A1 (en) 2024-01-18
JP6399796B2 (ja) 2018-10-03
CN104424927B (zh) 2020-02-07
EP2843654A1 (en) 2015-03-04
EP2843654B1 (en) 2017-08-23
JP2015064553A (ja) 2015-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24927A (zh) 打击乐器及用于所述打击乐器的鼓面
JP2015064553A5 (zh)
BRPI0703995B1 (pt) Process for molding and vulcanizing a tire
CN202883581U (zh) 一种车辆的护板安装卡扣
JP2005312965A (ja) 縫製不要の面ファス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33320B2 (ja) 車両用内装材の製造方法
JP2009297285A (ja) シートパッド、その成形方法及び金型
CN206196050U (zh) 扬声器
CN101065227B (zh) 用于制造内部覆盖元件的方法和不带中心缺陷的内部覆盖元件
CN104254038B (zh) 共振音响发生器、底座及其底座的制造方法
CN201590890U (zh) 一种扬声器鼓纸结构
CN204278329U (zh) 方便倒扣结构脱模的组合模具
CN203446014U (zh) 一种鼓纸结构及喇叭
CN206364998U (zh) 耳机用吊重组件
JP2013139126A (ja) 成形型の製造方法
JPH01233178A (ja) マッドガード及びその製法
JP2013095101A (ja) 可動式ヘッドレスト成形型
CN219806407U (zh) 软性材料防粘模结构及注塑模具
CN209504779U (zh) 一种行位侧进胶结构
KR20200080885A (ko) 광고수단이 마련된 자동차 번호판 장착대
CN204106981U (zh) 一种改进的发声网球
CN206374130U (zh) 一种减少料把的两板塑胶模具
CN107486972A (zh) 注塑件、车辆、注塑模具和注塑件的制造方法
JP3158902U (ja) 起き上がり小法師
CN209851449U (zh) 一种用于卧式注塑机上的线圈包胶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