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96016B - 固体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固体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固体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固体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96016B
CN104396016B CN201380031690.0A CN201380031690A CN104396016B CN 104396016 B CN104396016 B CN 104396016B CN 201380031690 A CN201380031690 A CN 201380031690A CN 104396016 B CN104396016 B CN 1043960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interarea
electrode
supporting substrate
solid camer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3169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96016A (zh
Inventor
米田康人
泷泽凉都
石原真吾
铃木久则
村松雅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mamatsu Photonics KK
Original Assignee
Hamamatsu Photonics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mamatsu Photonics KK filed Critical Hamamatsu Photonics KK
Publication of CN1043960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960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960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960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4Assemblies, i.e. Hybrid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4Back illuminated image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83Processes or apparatus peculiar to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parts thereof
    • H01L27/1469Assemblies, i.e. hybrid integr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0Bump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1Manufacturing metho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6Interconnect struct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10T29/49124On flat or curved insulated base, e.g., printed circuit, et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 Transforming Light Signals Into Electric Sig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容易地制造且作为制品具有优异的可靠性的固体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固体摄像装置(1A)的制造方法包括:第1工序,其准备摄像元件(10),该摄像元件(10)包含入射能量线的主面(S1)、与主面(S1)相对且配置有电极(14)的主面(S2)、及对入射的能量线进行光电转换而产生信号电荷的光电转换部(11);第2工序,其准备支撑基板(20),该支撑基板(20)设置有沿厚度方向延伸的贯通孔(23)且具有相互相对的主面(S3、S4);第3工序,其以主面(S2)与主面(S3)相对且电极(14)自贯通孔(23)露出的方式对摄像元件(10)与支撑基板(20)进行定位并接合摄像元件(10)与支撑基板(20);及第4工序,其在第3工序之后将具有导电性的球状构件(30)配置于贯通孔(23)内并使其与电极(14)电连接。

Description

固体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固体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体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固体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有一种使用CMOS影像传感器(以下称为“传感器”)的背面照射型的固体摄像装置。该固体摄像装置包括:支撑基板,其具有一对相对的主面;及传感器,其设置于支撑基板的一个主面上。支撑基板具有沿其厚度方向延伸并贯通支撑基板的贯通电极。贯通电极的一个端部与传感器的电极电连接。贯通电极的另一个端部露出于支撑基板的另一个主面。在固体摄像装置被搭载于用于信号处理的IC芯片的状态下,贯通电极的另一个端部经由凸块电极而与IC芯片的电极电连接。
上述的固体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将传感器接合于支撑基板的工序;在支撑基板的另一个主面上形成抗蚀图案的工序;自该另一个主面侧对支撑基板进行蚀刻而形成贯通孔的工序;以及将金属填充至该贯通孔内而形成贯通电极的工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30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背面照射型的上述固体摄像装置中,由于各种能量线(例如光、紫外线、电子束、放射线、带电粒子束等)自背面入射至传感器,因此需要使传感器尽可能薄型化而提高感光度。然而,随着薄型化,传感器的机械强度降低,从而导致传感器的操作变得困难。
为了确保传感器的机械强度,也考虑使传感器的受光部分部分地薄型化,并使包围受光部分的外缘部分的厚度较厚。然而,由于外缘部分的存在,导致相对于传感器的面积的受光部分的面积相对变小,因此传感器的每单位面积的受光效率降低。为了一面确保传感器的机械强度一面使整个传感器薄型化而提高受光效率,上述固体摄像装置不单独使用传感器而将传感器与支撑基板接合。
在上述固体摄像装置中,使用贯通电极而使传感器与IC芯片电连接。因此,无需利用引线结合的传感器与IC芯片的电连接,从而可谋求小型化。
然而,在接合传感器与支撑基板之后在支撑基板上设置贯通孔的技术难度较高,从而会导致成品率降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容易地进行制造的固体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固体摄像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固体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第1工序,其准备摄像元件,该摄像元件包含入射能量线的第1主面、与第1主面相对且配置有电极的第2主面、及对入射的能量线进行光电转换而产生信号电荷的光电转换部;第2工序,其准备支撑基板,该支撑基板设置有沿厚度方向延伸的贯通孔且具有相互相对的第3及第4主面;第3工序,其以第2主面与第3主面相对且电极自贯通孔露出的方式对摄像元件与支撑基板进行定位,并接合摄像元件与支撑基板;及第4工序,其在第3工序之后将具有导电性的球状构件配置于贯通孔内并使其与电极电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固体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在接合于摄像元件的支撑基板的贯通孔内配置有球状构件,球状构件与电极被电连接。因此,在制造固体摄像装置时,电连接工序较为容易。因此,可容易地制造固体摄像装置,从而可谋求成品率的提高。
也可以在第3工序之后且第4工序之前在电极上形成镀膜。在该情况下,球状构件经由镀膜而更可靠地与电极连接。
贯通孔也可以随着自第3主面朝向第4主面而扩大直径。在该情况下,在第3工序中,易于将球状构件配置于贯通孔内。
也可以在支撑基板上以多个电极对应于一个贯通孔的方式设置有至少一个贯通孔,并在第3工序中以多个电极自一个贯通孔露出的方式对摄像元件与支撑基板进行定位,在第4工序中在各个电极上球状构件被逐一地电性接合。
也可以在支撑基板上以一个电极对应于一个贯通孔的方式设置有至少一个贯通孔,并在第3工序中以一个电极自一个贯通孔露出的方式对摄像元件与支撑基板进行定位,在第4工序中在各个电极上球状构件被逐一地电性接合。在该情况下,通过仅在贯通孔内逐一地配置球状构件,从而可简单地将球状构件与电极联系起来。
也可以在贯通孔内配置有树脂材料。在该情况下,可通过树脂材料将球状构件可靠地固定于贯通孔内。
也可以使第1工序中所准备的摄像元件的电极及第2主面由平坦化膜覆盖,并在第3工序之后且第4工序之前以电极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露出的方式除去平坦化膜的一部分。在该情况下,由于摄像元件的表面通过平坦化膜而被平坦化,因此摄像元件与支撑基板的接合变得更可靠。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固体摄像装置包括:摄像元件,其包含入射能量线的第1主面、与第1主面相对且配置有电极的第2主面、及对入射的能量线进行光电转换而产生信号电荷的光电转换部;支撑基板,其设置有沿厚度方向延伸的贯通孔且具有相互相对的第3及第4主面,并以第3主面与第2主面相对且电极自贯通孔露出的方式与摄像元件接合;及球状构件,其具有导电性,且配置于贯通孔内并与电极电连接。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固体摄像装置通过在接合于摄像元件的支撑基板的贯通孔内配置球状构件,并使球状构件与电极电连接而被制造。因此,在制造固体摄像装置时,电连接工序较为容易。
也可以在电极上形成有镀膜。在该情况下,球状构件经由镀膜而更可靠地与电极连接。
贯通孔也可以随着自第3主面朝向第4主面而扩大直径。在该情况下,在制造固体摄像装置时,易于将球状构件配置于贯通孔内。
也可以在支撑基板上以多个电极自一个贯通孔露出的方式设置有至少一个贯通孔,在各电极上球状构件被逐一地电性接合。
也可以在支撑基板上以一个电极自一个贯通孔露出的方式设置有至少一个贯通孔,在各电极上球状构件被逐一地电性接合。在该情况下,通过仅在贯通孔内逐一地配置球状构件,从而可简单地将球状构件与电极联系起来。
也可以在贯通孔内配置有树脂材料。在该情况下,可通过树脂材料将球状构件可靠地固定于贯通孔内。
也可以还包括覆盖第2主面的平坦化膜,且电极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自平坦化膜露出。在该情况下,由于摄像元件的表面通过平坦化膜而被平坦化,因此摄像元件与支撑基板的接合变得更可靠。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各种方面,可提供一种可容易地进行制造的固体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固体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部件的上面图,图1(b)是图1(a)的B-B线剖面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部件的剖面图,是将图1(b)放大而更详细地表示的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面图。
图4(a)是表示自支撑基板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体摄像装置的情况的图,图4(b)是表示在图4(a)中除去焊球后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用于制造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体摄像装置的一个工序的图。
图6是表示用于制造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体摄像装置的一个工序的图。
图7是图6的VII-VII线剖面图。
图8是表示用于制造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体摄像装置的一个工序的图。
图9是表示用于制造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体摄像装置的一个工序的图。
图10是表示用于制造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体摄像装置的一个工序的图。
图11是表示用于制造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体摄像装置的一个工序的图。
图12是表示用于制造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体摄像装置的一个工序的图。
图13是表示用于制造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体摄像装置的一个工序的图。
图14(a)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部件的上面图,图14(b)是图14(a)的B-B线剖面图。
图15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部件的剖面图,是将图14(b)放大而更详细地表示的图。
图16(a)是表示自支撑基板侧观察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体摄像装置的情况的图,图16(b)是表示在图16(a)中除去焊球后的状态的图。
图17是表示用于制造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体摄像装置的一个工序的图。
图18是表示用于制造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体摄像装置的一个工序的图。
图19是表示用于制造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体摄像装置的一个工序的图。
图20是表示用于制造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体摄像装置的一个工序的图。
图21是表示用于制造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体摄像装置的一个工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还有,在说明中,对同一要素或具有同一功能的要素使用同一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4,对在IC芯片2上搭载有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体摄像装置1A的电子部件3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固体摄像装置1A包括:CCD型的背面照射型摄像元件10;支撑基板20,其支撑摄像元件10;及多个球状构件30。
如图2所示,摄像元件10具有:元件主体11、AR涂层12、配线13、多个电极14及镀膜15。元件主体11包含:p型半导体层11a、n型半导体层11b、p+型半导体层11c、绝缘层11d、电极膜11e及层间绝缘层11f。
p型半导体层11a具有厚度厚于其它部分的突出部。n型半导体层11b以规定厚度形成于该突出部上。在p型半导体层11a与n型半导体层11b的界面形成PN结。该界面的附近起到作为光电转换部的功能,对入射至该界面的各种能量线(例如光、紫外线、电子束、放射线或带电粒子束等)进行光电转换而产生信号电荷。
p+型半导体层11c以不覆盖n型半导体层11b的主面,但覆盖n型半导体层11b的侧表面及p型半导体层11a的表面的方式配置。绝缘层11d以覆盖n型半导体层11b的主面及p+型半导体层11c的表面的方式配置。绝缘层11d例如由SiO2等构成。绝缘层11d中的覆盖n型半导体层11b的主面的部分的厚度小于绝缘层11d中的覆盖p+型半导体层11c的表面的部分的厚度。
如图2所示,电极膜11e是以覆盖绝缘层11d的较薄部分及其附近的方式延伸的带状膜。如图3所示,电极膜11e在摄像元件10的宽度方向上排列有多个。相邻的电极膜11e通过绝缘膜而被相互绝缘,且自摄像元件10的厚度方向观察,端部彼此重叠。电极膜11e例如由poly-Si(多晶硅)构成。层间绝缘层11f以覆盖电极膜11e及绝缘层11d的方式配置。层间绝缘层11f例如由硼磷硅酸盐玻璃层(BPSG:Boronphosphosilicate Glass)等构成。
AR涂层12具有防止处于规定的波长频带内的光的反射的功能。AR涂层12例如由SiO2或SiN等构成。AR涂层12形成于p型半导体层11a的表面。配线13及多个电极14被图案化于层间绝缘层11f的表面(光电转换部11的主面S2)。配线13及电极14例如由Al等构成。配线13及电极14的厚度例如设定为0.1μm~1μm左右。
如图4(b)所示,自主面S1、S2的相对方向观察,在光检测区域A1的两侧多个电极14(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电极14)分别被逐列地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镀膜15形成于电极14的主面的一部分。镀膜15例如由Au或Ni等构成。
在具有上述的构成的摄像元件10中,层叠有p型半导体层11a、n型半导体层11b、绝缘层11d及电极膜11e的区域起到作为光检测区域A1的功能,其它区域起到作为配线区域A2的功能。摄像元件10中的AR涂层12侧的表面起到作为入射能量线的主面S1的功能。摄像元件10中的层间绝缘层11f侧的表面起到作为朝向支撑基板20的主面S2的功能。
如图2所示,平坦化膜16设置于摄像元件10的主面S2上。平坦化膜16以露出镀膜15的主面,而覆盖层间绝缘层11f、配线13及多个电极14的方式配置。因此,由于配线13及电极14的存在而成为凹凸状的层间绝缘层11f的表面通过平坦化膜16而被平坦化。平坦化膜16例如由TEOS(四乙氧基硅烷)等构成。
如图1所示,支撑基板20经由平坦化膜16而与摄像元件10接合。如图2所示,支撑基板20具有基板21及覆盖基板21的整个表面的绝缘膜22。基板21例如由Si构成。绝缘膜22例如通过由热氧化等形成的氧化膜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撑基板20,设置有2个沿其厚度方向延伸的贯通孔23。如图1(a)及图4所示,自主面S1、S2的相对方向观察,在光检测区域A1的两侧,贯通孔23被逐一地配置。多个镀膜15(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镀膜15)自各贯通孔23露出。与基板21的表面相同,各贯通孔23也由绝缘膜22覆盖。即,在支撑基板20,设置有沿其厚度方向延伸且内壁面由绝缘膜覆盖的贯通孔23。
如图1(b)及图2所示,各贯通孔23随着自支撑基板的一个主面S3朝向另一个主面S4而扩大直径。即,各贯通孔23的内壁面呈锥形。贯通孔23的主面S3侧及主面S4侧均呈长方形状。在第1实施方式中,贯通孔23的开口宽度以成为与球状构件30的直径相同程度以上的大小的方式设定。
球状构件30为具有导电性的球状的焊料,可将其直径设定为100μm~1000μm左右。如图1、图2及图4(a)所示,球状构件30配置于贯通孔23内。各球状构件30以一对一的方式与各电极14及各镀膜15对应,并与各电极14及各镀膜15电连接。
如图1(b)及图2所示,IC芯片2具有:芯片主体2a、多个引线端子2b、电极2c、镀膜2d及绝缘膜2e。芯片主体2a进行自摄像元件10输出的电信号的信号处理、或摄像元件10的动作控制等。多个引线端子2b自芯片主体2a延伸,且在IC芯片2被搭载于未图示的电路基板等时与该电路基板的电极电连接。
电极2c被图案化于芯片主体2a。电极2c例如由Al等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镀膜2d配置于电极2c的主面的一部分。镀膜2d例如由Au、Ni等构成。绝缘膜2e以露出镀膜2d的主面,而覆盖芯片主体2a及电极2c方式形成。绝缘膜2e例如由SiO2等构成。
为了将球状构件30可靠地固定于贯通孔23内并可靠地固定固体摄像装置1A与IC芯片,在贯通孔23内及固体摄像装置1A与IC芯片2之间填充有树脂材料40。作为树脂材料,例如可使用环氧树脂等。
继而,参照图2、图3及图5~图13,对制造具有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体摄像装置1A的电子部件3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如图5(a)及图6所示,制造摄像元件10的前体10a。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首先,准备在p+半导体基板11g的表面外延生长有p型半导体层11a的所谓磊晶片(epi-wafer)。该基板11g的厚度例如为620μm左右,p型半导体层11a的厚度例如为10μm~30μm。
继而,在磊晶片(p型半导体层11a)之上,通过所谓LOCOS法,以Si3N4膜(未图示)为掩膜通过离子注入法添加p型的杂质而形成p+型半导体层11c。继而,以相同的Si3N4膜为掩膜,通过氧化形成绝缘层11d。继而,在除去Si3N4膜之后,通过离子注入法添加n型的杂质,由此形成n型半导体层11b,进而按顺序层叠电极膜11e及层间绝缘层11f。此时,以自摄像元件10的厚度方向观察,相邻的电极膜11e的端部彼此重叠的方式形成呈带状的多个电极膜11e(参照图7)。由此,在基板11g上形成元件主体11。继而,将配线13及电极14图案化于层间绝缘层11f上(主面S2上)。如此,形成图5(a)及图6所示的摄像元件10的前体10a。
继而,如图8所示,以覆盖配线13及电极14的方式在层间绝缘层11f上(主面S2上)形成平坦化膜16。平坦化膜16的厚度例如可设定为1μm~5μm左右。继而,如图9所示,通过化学机械研磨(CMP: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而使平坦化膜16的表面平坦化。由此,形成图5(b)及图9所示的摄像元件10的前体10b。此时,配线13及电极14照旧由平坦化膜16覆盖。
继而,如图5(c)所示,准备设置有贯通孔23的支撑基板20。此处,例如通过热氧化等而在贯通孔23的内壁面形成膜厚均匀的高质量的氧化膜。继而,如图5(d)及图10所示,以主面S2与主面S3相对且5个电极14自一个贯通孔23露出的方式对摄像元件10的前体10b与支撑基板20进行定位,并接合摄像元件10的前体10b与支撑基板20。在前体10b与支撑基板20的接合时,例如可通过常温接合将前体10b与支撑基板20相互挤压而直接接合,也可以在将树脂等的粘结剂(未图示)涂布于前体10b的主面S2的状态下接合前体10b与支撑基板20。由此,如图5(e)所示,形成固体摄像装置1A的前体1Aa。
继而,通过蚀刻或研磨等除去前体1Aa中的基板11g而露出p型半导体层11a。此时的自p型半导体层11a至平坦化膜16为止的厚度例如设定为10μm~30μm左右。由此,形成图5(f)及图11所示的固体摄像装置1A的前体1Ab。继而,在固体摄像装置1A的前体1Ab中的p型半导体层11a的表面形成AR涂层12。继而,通过使用了抗蚀剂等的蚀刻而露出电极14中应形成镀膜15的区域。由此,形成图5(g)及图12所示的固体摄像装置1A的前体1Ac。
继而,以覆盖所露出的电极14的方式形成镀膜15。由此,形成图13所示的固体摄像装置1A的前体1Ad。继而,在各贯通孔23内各5个地配置球状构件30,并且使球状构件30与镀膜15电连接。如此,完成固体摄像装置1A。
继而,将固体摄像装置1A搭载于IC芯片2。具体而言,对球状构件30与IC芯片2的电极2c进行定位,并通过倒装芯片接合而接合球状构件30与电极2c。由此,固体摄像装置1A与IC芯片2经由球状构件30而电连接。继而,在贯通孔23内及固体摄像装置1A与IC芯片2之间填充树脂材料40。如此,完成图2所示的电子部件3。
在以上那样的第1实施方式中,在接合于摄像元件10的支撑基板20的贯通孔23内配置球状构件30,并使球状构件30与电极14电连接。因此,在制造固体摄像装置1A时,电连接工序较为容易。因此,可容易地制造固体摄像装置1A,从而可谋求成品率的提高。
此外,现有的固体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将传感器接合于支撑基板的工序;在支撑基板的另一个主面形成抗蚀图案的工序;自该另一个主面侧对支撑基板进行蚀刻而形成贯通孔的工序;以及将金属填充至该贯通孔内而形成贯通电极的工序。为了在将电极形成于贯通孔内时在支撑基板(贯通孔的内壁面)与电极之间确保绝缘,需要通过例如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法)等的方法而在贯通孔的内壁面形成膜厚均匀的高质量的氧化膜。然而,在该情况下,在获得充分的质量的绝缘膜方面难度较高,难以确保可靠性。
但是,根据第1实施方式,可通过热氧化等而在支撑基板20的贯通孔23的内壁面预先形成膜厚均匀的高质量的氧化膜。因此,可在支撑基板20(贯通孔23的内壁面)与电极之间确保充分的绝缘,从而可获得可靠性较高的固体摄像装置1A。
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电极14上形成有镀膜15。因此,可使球状构件30经由镀膜15而更可靠地与电极14连接。
在第1实施方式中,贯通孔23随着自主面S3朝向主面S4而扩大直径。因此,易于将球状构件30配置于贯通孔23内。
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贯通孔23内配置有树脂材料40。因此,可通过树脂材料40将球状构件30可靠地固定于贯通孔23内。
在第1实施方式中,固体摄像装置1A还包括覆盖层间绝缘层11f的表面及配线13的平坦化膜16。因此,摄像元件10的表面通过平坦化膜16而被平坦化,因而摄像元件10与支撑基板20的接合变得更可靠。
[第2实施方式]
继而,参照图14~图16,对在IC芯片2上搭载有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体摄像装置1B的电子部件3的构成进行说明。固体摄像装置1B与固体摄像装置1A的不同点在于支撑基板20中的贯通孔23的大小及数量。以下,主要对该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在支撑基板20上形成有与电极14相同数量的沿其厚度方向延伸的贯通孔23。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8个贯通孔23。如图14(a)及图16所示,自主面S1、S2的相对方向观察,在光检测区域A1的两侧,贯通孔23各4个地被配置。自各贯通孔23各1个地露出镀膜15。
如图14(b)及图15所示,各贯通孔23随着自主面S3朝向主面S4而扩大直径。即,各贯通孔23的内壁面呈锥形。贯通孔23的主面S3侧及主面S4侧的开口均呈正方形状。在球状构件30被配置于贯通孔23内时,贯通孔23的开口的大小或内壁面的倾斜的角度以球状构件30与镀膜15抵接并且球状构件30抵接于各内壁面的方式设定(参照图14(b)及图15)。
继而,参照图15及图17~图21,对制造具有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体摄像装置1B的电子部件3的方法进行说明。直到准备摄像元件10的前体10a(参照图17(a))并在前体10a的主面S2上形成平坦化膜16而获得前体10b(参照图17(b))为止的工序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继而,如图17(c)所示,准备设置有8个贯通孔23的支撑基板20。继而,如图17(d)及图18所示,以主面S2与主面S3相对且一个电极14自一个贯通孔23露出的方式对摄像元件10的前体10b与支撑基板20进行定位,并接合前体10b与支撑基板20。由此,如图17(e)所示,形成固体摄像装置1B的前体1Ba。
继而,通过蚀刻或研磨等除去前体1Ba中的基板11g而露出p型半导体层11a。由此,形成图17(f)及图19所示的固体摄像装置1B的前体1Bb。继而,在固体摄像装置1B的前体1Bb中的p型半导体层11a的表面形成AR涂层12。继而,通过使用了抗蚀剂等的蚀刻而露出电极14中应形成镀膜15的区域。由此,形成图17(g)及图20所示的固体摄像装置1B的前体1Bc。
继而,以覆盖所露出的电极14的方式形成镀膜15。由此,形成图21所示的固体摄像装置1B的前体1Bd。继而,在各贯通孔23内逐一地配置球状构件30,并使球状构件30与镀膜15电连接。如此,完成固体摄像装置1B。
继而,将固体摄像装置1B搭载于IC芯片2。具体而言,对球状构件30与IC芯片2的电极2c进行定位,并通过倒装芯片接合而接合球状构件30与电极2c。由此,固体摄像装置1B与IC芯片2经由球状构件30而电连接。继而,在贯通孔23内及固体摄像装置1B与IC芯片2之间填充树脂材料40。如此,完成图15所示的电子部件3。
在以上那样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体摄像装置1B中,实现了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体摄像装置1A同样的作用效果。
在第2实施方式中,贯通孔23随着自主面S3朝向主面S4而扩大直径。因此,易于将球状构件30配置于贯通孔23内。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球状构件30抵接于贯通孔23的各内壁面,因此球状构件30在贯通孔23内稳定。另外,球状构件30的相对于电极2c的对准工序较为容易。
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支撑基板20上设置有多个贯通孔23,且一个电极14(镀膜15)对应于一个贯通孔23。因此,通过仅在该贯通孔23内逐一地配置球状构件30,从而可简单地将球状构件30与电极14联系起来。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CMP而使平坦化膜16平坦化,但在通过粘结剂等贴附摄像元件10与支撑基板20的情况下,由于与常温接合的情况相比较不太要求接合面的平坦性,因此也可以不通过CMP将平坦化膜16平坦化。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光电转换部11的主面S2上设置平坦化膜16,但也可以不设置平坦化膜16。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贯通孔23随着自主面S3朝向主面S4而扩大直径,但贯通孔23的开口的大小也可以在其延伸方向上固定。另外,贯通孔23也可以随着自主面S3朝向主面S4而缩小直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使固体摄像装置1A、1B与IC芯片2电连接之后,在贯通孔23内及固体摄像装置1A、1B与IC芯片2之间填充树脂材料40,但也可以在使在贯通孔23内预先填充了树脂材料40的固体摄像装置1A、1B与IC芯片电连接之后,在固体摄像装置1A、1B与IC芯片2之间进而填充树脂材料40。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贯通孔23内及固体摄像装置1A、1B与IC芯片2之间填充有树脂材料40,但也可以不填充树脂材料40。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球状构件30呈球状,但球状构件30也可以为一部分呈球面。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固体摄像装置,以CCD型固体摄像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CCD型固体摄像装置,当然可应用于以CMOS型固体摄像装置为代表的各种背面照射型的受光元件阵列中。
符号的说明
1A、1B…固体摄像装置、2…IC芯片、3…电子部件、10…摄像元件、11…光电转换部、14…电极、15…镀膜、16…平坦化膜、20…支撑基板、23…贯通孔、30…球状构件、40…树脂材料、S1、S2、S3、S4…主面。

Claims (15)

1.一种固体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
第1工序,其准备摄像元件,该摄像元件包含入射能量线的第1主面、与所述第1主面相对且配置有电极的第2主面、及对入射的能量线进行光电转换而产生信号电荷的光电转换部;
第2工序,其准备设置有沿厚度方向延伸的贯通孔且具有相互相对的第3及第4主面的支撑基板;
第3工序,其以所述第2主面与所述第3主面相对且所述电极自所述贯通孔露出的方式对所述摄像元件与所述支撑基板进行定位并接合所述摄像元件与所述支撑基板;及
第4工序,其在所述第3工序之后,将具有比所述支撑基板的厚度大的直径并且具有导电性的球状构件配置于所述贯通孔内并以成为所述球状构件的一部分相比于所述支撑基板的所述第4主面更向外侧突出的状态的方式将所述球状构件与所述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1工序中准备的所述摄像元件的所述电极以及所述第2主面由平坦化膜覆盖,
在所述第3工序之后且所述第4工序之前,以所述电极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露出的方式通过所述贯通孔而除去所述平坦化膜的一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坦化膜由TEOS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3工序之后且所述第4工序之前在所述电极上形成镀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随着自所述第3主面朝向所述第4主面而扩大直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撑基板上,以多个所述电极对应于一个所述贯通孔的方式,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贯通孔,
在所述第3工序中,以多个所述电极自一个所述贯通孔露出的方式,对所述摄像元件与所述支撑基板进行定位,
在所述第4工序中,在各个所述电极上,所述球状构件被逐一地电性接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撑基板上,以一个所述电极对应于一个所述贯通孔的方式,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贯通孔,
在所述第3工序中,以一个所述电极自一个所述贯通孔露出的方式,对所述摄像元件与所述支撑基板进行定位,
在所述第4工序中,在各个所述电极上,所述球状构件被逐一地电性接合。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在所述第4工序之后,在所述球状构件与所述贯通孔之间填充树脂材料的第5工序。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
第5工序,在所述第4工序之后,通过倒装芯片接合将所述球状构件与IC芯片的电极接合;及
第6工序,在所述第5工序之后,在所述球状构件与所述贯通孔之间填充树脂材料。
9.一种固体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摄像元件,其包含入射能量线的第1主面、与所述第1主面相对且配置有电极的第2主面、及对入射的能量线进行光电转换而产生信号电荷的光电转换部;
支撑基板,其设置有沿厚度方向延伸的贯通孔且具有相互相对的第3及第4主面,以所述第3主面与所述第2主面相对且所述电极自所述贯通孔露出的方式与所述摄像元件接合;
球状构件,其具有比所述支撑基板的厚度大的直径并且具有导电性,且配置于所述贯通孔内并与所述电极电连接;及
覆盖所述第2主面的平坦化膜,
所述球状构件的一部分相比于所述支撑基板的所述第4主面更向外侧突出,
所述电极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平坦化膜露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固体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坦化膜由TEOS构成。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固体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极上形成有镀膜。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固体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随着自所述第3主面朝向所述第4主面而扩大直径。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固体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撑基板上,以多个所述电极自一个所述贯通孔露出的方式,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贯通孔,
在所述各电极上,所述球状构件被逐一地电性接合。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固体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撑基板上,以一个所述电极自一个所述贯通孔露出的方式,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贯通孔,
在所述各电极上,所述球状构件被逐一地电性接合。
15.如权利要求9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固体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球状构件与所述贯通孔之间配置有树脂材料。
CN201380031690.0A 2012-06-15 2013-02-21 固体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固体摄像装置 Active CN1043960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36198A JP6095903B2 (ja) 2012-06-15 2012-06-15 固体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固体撮像装置
JP2012-136198 2012-06-15
PCT/JP2013/054392 WO2013187086A1 (ja) 2012-06-15 2013-02-21 固体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固体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96016A CN104396016A (zh) 2015-03-04
CN104396016B true CN104396016B (zh) 2017-03-29

Family

ID=49757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31690.0A Active CN104396016B (zh) 2012-06-15 2013-02-21 固体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固体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10068800B2 (zh)
EP (1) EP2863438B1 (zh)
JP (1) JP6095903B2 (zh)
KR (1) KR102051167B1 (zh)
CN (1) CN104396016B (zh)
TW (1) TWI573256B (zh)
WO (1) WO20131870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33524A1 (ja) * 2022-05-31 2023-12-07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撮像ユニット,内視鏡
JP7373030B1 (ja) * 2022-07-28 2023-11-01 セイコーNpc株式会社 光学デバイス、及び光学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56414B2 (ja) * 1997-12-25 2006-12-13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リント配線基板
US6733902B2 (en) * 2001-08-16 2004-05-11 Shin-Etsu Chemical Co., Ltd. Liquid epoxy resin composition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JP2004057507A (ja) * 2002-07-29 2004-02-26 Toshiba Corp X線検出装置、貫通電極の製造方法及びx線断層撮影装置
JP2005108991A (ja) 2003-09-29 2005-04-21 Seiko Epson Corp 実装構造体、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940667B2 (ja) 2005-06-02 2012-05-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637139B2 (ja) * 2007-05-31 2011-02-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素子及び撮像素子の製造方法
EP2304783A1 (en) * 2008-05-28 2011-04-06 MVM Technologies, Inc. Maskless process for solder bumps production
JP5289832B2 (ja) 2008-06-17 2013-09-11 新光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2047396B (zh) * 2008-08-04 2013-01-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柔性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5422236B2 (ja) * 2009-03-23 2014-02-19 株式会社東芝 撮像装置
JP2011014572A (ja) * 2009-06-30 2011-01-20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回路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半田塊
JP2011015472A (ja) * 2009-06-30 2011-01-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インバータ装置
JP2011086828A (ja) * 2009-10-16 2011-04-28 Sumco Corp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99602A (ja) * 2010-04-16 2010-09-09 Sony Corp 固体撮像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R2963982B1 (fr) * 2010-08-20 2012-09-28 Soitec Silicon On Insulator Procede de collage a basse temperature
TW201225172A (en) * 2010-12-10 2012-06-16 Nat Applied Res Laboratories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nanowires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286752A1 (en) 2018-10-04
EP2863438A4 (en) 2016-02-24
US10068800B2 (en) 2018-09-04
US20150187649A1 (en) 2015-07-02
EP2863438B1 (en) 2019-06-05
US10825730B2 (en) 2020-11-03
EP2863438A1 (en) 2015-04-22
JP2014003091A (ja) 2014-01-09
KR20150032658A (ko) 2015-03-27
TWI573256B (zh) 2017-03-01
KR102051167B1 (ko) 2019-12-02
CN104396016A (zh) 2015-03-04
JP6095903B2 (ja) 2017-03-15
TW201351625A (zh) 2013-12-16
WO2013187086A1 (ja) 2013-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30986B (zh) 半导体器件、摄像机模块及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US996640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age sensor packaging
JP5664205B2 (ja) 半導体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EP2317558B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KR101930953B1 (ko) 고체 촬상 장치, 반도체 장치, 고체 촬상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전자 기기
US9263490B2 (en) Methods of forming integrated circuits
KR20110107747A (ko) 반도체 장치,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반도체 장치의 설계 방법, 및 전자 기기
US20080237762A1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Back-Illuminated Imaging Sensors Using a Bump Bonding Technique
CN107359210A (zh) 用于制造光电转换设备的方法
CN109564929A (zh) 固态成像器件、固态成像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JP2012182431A (ja)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固体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
KR20200085930A (ko) 반도체장치, 반도체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전자기기
CN104396016B (zh) 固体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固体摄像装置
CN104364906B (zh) 固体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固体摄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