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34902B - 扭矩传递用接头以及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扭矩传递用接头以及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34902B
CN104334902B CN201380022258.5A CN201380022258A CN104334902B CN 104334902 B CN104334902 B CN 104334902B CN 201380022258 A CN201380022258 A CN 201380022258A CN 104334902 B CN104334902 B CN 1043349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side
buffer
shaft
clamped
mo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2225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34902A (zh
Inventor
森山诚
森山诚一
小岛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3349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349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349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349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7/00Steering linkage; Stub axles or their mountings
    • B62D7/22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or eliminating reaction, e.g. vibration, from parts, e.g. wheels, of the steering system
    • B62D7/224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or eliminating reaction, e.g. vibration, from parts, e.g. wheels, of the steering system acting between the steering wheel and the steering gear, e.g. on the steering colum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9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the steering colum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42Conversion of rotational into longitudinal movement
    • B62D5/0454Worm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64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elastic elements arranged between substantially-radial walls of both coupling parts
    • F16D3/68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elastic elements arranged between substantially-radial walls of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elements being made of rubber or similar materi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24Elastomeric springs
    • F16F15/1245Elastic elements arranged between substantially-radial walls of two parts rotatable with respect to each other, e.g. between engaging teet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3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the rotating system comprising two or more gyratory masses
    • F16F15/133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the rotating system comprising two or more gyratory masses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36Plastics springs, e.g. made of rub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0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 F16H1/1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with non-parallel axes
    • F16H1/16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with non-parallel axes comprising worm and worm-wh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不产生异常噪声地,减小在电动马达(8)的输出轴(12a)与蜗杆轴(6a)之间传递的轴向力的扭矩传递用接头(15a)。在支承于输出轴(12a)的驱动侧传递构件(16a)与支承于蜗杆轴(6a)的被驱动侧传递构件(17a)之间,装入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构件(18a)。构成缓冲构件(18a)的被夹持部(33a、33b)夹设在构成驱动侧传递构件(16)的驱动侧臂部(21a)的圆周方向侧面与构成被驱动侧传递构件(17a)的被驱动侧臂部(23a)的圆周方向侧面之间。在缓冲构件(18a)一体地设有缓冲部(26),缓冲部(26)被弹性地夹持在输出轴(12a)的前端面与蜗杆轴(6a)的基端面之间。

Description

扭矩传递用接头以及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和扭矩传递用接头,该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是将电动马达用作辅助动力源,用于辅助由驾驶员进行的汽车转向的机构,该扭矩传递用接头装入具有该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各种机械装置中,用于在驱动轴与被驱动轴之间传递扭矩。
背景技术
在对转向轮(除铲车等特殊车辆以外,通常为前轮)施加转向角时,为了减小驾驶员为了操作转向盘而所需的力,广泛使用动力转向装置。作为动力转向装置,近年来也正快速地普及将电动马达用作辅助动力源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通常,在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中,对于利用转向盘的操作而旋转且随着旋转对转向轮施加转向角的旋转轴,将电动马达的辅助动力经由减速器施加给该旋转轴。作为该减速器,通常使用蜗轮减速器。详细而言,通过使构成蜗轮减速器的被电动马达进行旋转驱动的蜗杆,和与旋转轴一起旋转的蜗轮啮合,能够将电动马达的辅助动力传递到旋转轴。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蜗轮减速器中,若不实施任何对策,则在根据存在于蜗杆与蜗轮的啮合部的齿隙改变旋转轴的旋转方向时,有时发出称为齿轮打击声的令人不快的异常噪声。
在日本特开2000-43739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305898号公报和日本特表2006-513906号公报(国际公开公报第2004/074071号)中记载了一种向蜗轮弹性地推压蜗杆的构造,以抑制该齿轮打击声的产生。图52和图53表示日本特开2004-305898号公报所述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一例。在转向盘1的作用下沿规定方向旋转的转向轴2的前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外壳3的内侧,蜗轮4固定在转向轴2的前端部。另一方面,被电动马达8进行旋转驱动的蜗杆5包括蜗杆轴6和蜗杆齿7,该蜗杆齿7设置在蜗杆轴6的轴向中间部,与蜗轮4啮合。蜗杆轴6的轴向两端部利用深沟型球轴承等的1对滚动轴承9a、9b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持在外壳3内。在蜗杆轴6的前端部中比滚动轴承9a突出的部分外嵌有推压块10,在推压块10与外壳3之间设置有螺旋弹簧11等弹性构件。利用螺旋弹簧11隔着推压块10向蜗轮4对设于蜗杆轴6的蜗杆齿7进行推压。采用这种结构,抑制蜗杆齿7与蜗轮4之间的齿隙,能够减少齿轮打击声的产生。
但是,在该以往构造中,不能抑制在电动马达8的输出轴12的前端部与蜗杆轴6的基端部的结合部产生的齿轮打击声。在图示的构造中,通过使设置在蜗杆轴6的基端部的花键孔13与设置在电动马达8的输出轴12的前端部的花键轴部14花键卡合,使输出轴12的前端部与蜗杆轴6的基端部之间以能传递扭矩的方式相结合。当花键孔13与花键轴部14无圆周方向的间隙(无齿隙)地卡合时,不会在输出轴12的前端部与蜗杆轴6的基端部相结合的结合部(花键卡合部)产生齿轮打击声。但是,实际上在该花键卡合部是存在齿隙的。特别是,在抑制蜗杆齿7与蜗轮4之间的齿隙的构造中,由于需要使蜗杆轴6摆动位移,所以不能使输出轴12的前端部与蜗杆轴6的基端部相结合的结合部的齿隙完全消失,很难谋求对该结合部处的齿轮打击声的产生进行防止。
作为用于防止输出轴12的前端部与蜗杆轴6的基端部相结合的结合部处的齿轮打击声的产生的构造,在日本实开平3-73745号公报和日本专利第4523721号公报中,提出了借助具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构件的扭矩传递用接头(联轴器,轴接头),将驱动轴的端部与被驱动轴的端部之间结合的构造。图54和图55表示日本实开平3-73745号公报所述的以往构造的扭矩传递用接头15。扭矩传递用接头15包括:金属制的驱动侧传递构件16,其与作为驱动轴的电动马达8的输出轴12同心地支承在该输出轴12的前端部;金属制的被驱动侧传递构件17,其与作为被驱动轴的蜗杆轴6同心地支承在该蜗杆轴6的基端部;橡胶制的缓冲构件18,其设置在上述驱动侧传递构件16与被驱动侧传递构件17之间;钢珠19。
驱动侧传递构件16包括:圆板状的驱动侧基部20,其不能相对于输出轴12旋转地支承在该输出轴12的前端部;3根驱动侧臂部21,它们沿圆周方向间断地分别以沿轴向突出的状态设于驱动侧基部20中与被驱动侧传递构件17相面对的面。另一方面,被驱动侧传递构件17包括:圆板状的被驱动侧基部22,其不能相对于蜗杆轴6旋转地支承在该蜗杆轴6的基端部;3根被驱动侧臂部23,它们沿圆周方向间断地分别以沿轴向突出的状态设于被驱动侧基部22中与驱动侧传递构件16相面对的面。缓冲构件18包括:中空筒状的圆筒部24,其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6根被夹持部25,它们分别自圆筒部24的外周面沿放射方向(通过缓冲构件18的中心轴线沿径向延伸的假想线上)延伸出来。在扭矩传递用接头15的组装状态下,驱动侧臂部21与被驱动侧臂部23沿圆周方向交替地配置。另外,在沿圆周方向相邻的驱动侧臂部21与被驱动侧臂部23的圆周方向侧面彼此间,分别夹设有各被夹持部25。此外,钢珠19由输出轴12的前端面和蜗杆轴6的基端面夹持。因此,金属制的驱动侧臂部21与被驱动侧臂部23的直接接触得到防止,抑制在该部分产生齿轮打击声。另外,在运转时,在输出轴12与蜗杆轴6之间,轴向力经由钢珠19传递,轴向力不会传递到缓冲构件18。因此,缓冲构件18的耐久性得到长时间的确保。
但是,在扭矩传递用接头15中,不能利用钢珠19吸收在输出轴12与蜗杆轴6之间传递的轴向力,不能减小该轴向力。因此,在输出轴12与蜗杆轴6之间传递的轴向力可能变得过大。另外,在电动马达8进行正转以及反转时,在轴向上相反方向的轴向力作用于蜗杆轴6,所以蜗杆轴6处于沿轴向移动而晃动的倾向,不能利用钢珠19抑制蜗杆轴6的晃动。因此,蜗杆轴6及输出轴12与钢珠19可能彼此激烈地碰撞而产生异常噪声。
另外,构成缓冲构件18的被夹持部25分别沿放射方向配置,所以在扭矩传递用接头15的组装状态下,缓冲构件18只能自沿圆周方向相邻的驱动侧臂部21与被驱动侧臂部23之间向外部露出。因此,在扭矩传递用接头15中也存在如下这样的问题:起因于难以对缓冲构件18进行目视确认,易于导致用于防止忘记装配缓冲构件18的检查工序的作业效率下降。
此外,在扭矩传递用接头15的构造中,不能有效地吸收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各构成构件的尺寸误差、装配误差等误差。例如在产生了输出轴12的中心轴线与蜗杆轴6的中心轴线的位置关系不一致的所谓对准误差的情况下,通过使缓冲构件18的圆筒部24和被夹持部25的一部分弹性变形,来吸收该对准误差。因此,缓冲构件18(主要是圆筒部24)越容易弹性变形,越能吸收大误差。但是,在扭矩传递用接头15的构造中,被夹持部25分别沿放射方向配置,且也将驱动侧臂部21和被驱动侧臂部23配置为各自的圆周方向侧面沿放射方向延伸。即,包括驱动侧臂部21和被驱动侧臂部23的各圆周方向侧面的假想平面包含驱动侧传递构件16和被驱动侧传递构件17的中心轴线。因此,当对输出轴12进行旋转驱动而开始进行扭矩的传递时,对存在于驱动侧臂部21中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圆周方向侧面与被驱动侧臂部23中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圆周方向侧面之间的被夹持部25,从基端部遍布到前端部均匀地沿圆周方向作用有使之弹性收缩的力。因而,对圆筒部24作用有拉伸方向的力,圆筒部24变得难以沿径向弹性变形,所以缓冲构件18很难充分地吸收对准误差,并且,在圆筒部24的外周面与驱动侧臂部21及被驱动侧臂部23的内周侧面相抵接的抵接部的一部分,表面压力变得过大,该部分的摩擦阻力増大,从而可能使作为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整个系统的传递效率下降。
另外,在日本专利第4779358号公报中记载了由沿轴向重叠的3个构件构成缓冲构件的构造,但在该构造中,构成缓冲构件的被夹持部也是沿放射方向配置的,所以也很难充分地吸收对准误差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4373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30689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06-513906号公报(国际公开公报第2004/074071号)
专利文献4:日本实开平3-7374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第4523721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专利第47793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那样的情况,目的在于提供扭矩传递用接头和具有该扭矩传递用接头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该扭矩传递用接头能够对基于驱动轴与被驱动轴的相对位移的异常噪声的产生进行防止,并且能够吸收在驱动轴与被驱动轴之间传递的轴向力,能够提高扭矩的传递效率,且耐久性也优异。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扭矩传递用接头在沿轴向彼此串联配置的驱动轴与被驱动轴之间传递扭矩,包括:驱动侧传递构件,其与上述驱动轴同心地支承于上述驱动轴的端部;被驱动侧传递构件,其与上述被驱动轴同心地支承于上述被驱动轴的端部;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构件,其设置在上述驱动侧传递构件与被驱动侧传递构件之间。
上述驱动侧传递构件包括:驱动侧基部,其支承于上述驱动轴的端部;多根驱动侧臂部,它们沿圆周方向间断地分别以沿轴向突出的状态设于该驱动侧基部中与上述被驱动侧传递构件相面对的面。另外,上述被驱动侧传递构件包括:被驱动侧基部,其支承于上述被驱动轴的端部;多根被驱动侧臂部,它们沿圆周方向间断地分别以沿轴向突出的状态设于该被驱动侧基部中与上述驱动侧传递构件相面对的面。此外,上述缓冲构件具有多根被夹持部。并且,沿圆周方向交替地配置上述驱动侧臂部和上述被驱动侧臂部,并且在沿圆周方向相邻的驱动侧臂部与被驱动侧臂部的圆周方向侧面彼此之间,分别夹设有上述被夹持部。
特别是,在本发明的扭矩传递用接头中,在上述缓冲构件上一体地设有被夹持在上述驱动轴与上述被驱动轴的端面彼此之间的缓冲部。优选的是,在上述缓冲部设有自该缓冲部的轴向端面沿轴向凹入或突出的变形量调整部。
在上述变形量调整部自上述缓冲部的轴向端面沿轴向凹入的构造中,利用在上述缓冲部的轴向端面开口的中空孔构成上述变形量调整部。另外,该中空孔的数量不限定于1个,也可以设置多个中空孔。另外,也可以利用在上述缓冲部的轴向两端面开口且沿轴向贯穿该缓冲部的通孔来构成该中空孔,或者也可以利用仅在上述缓冲部的轴向一端面开口的有底孔来构成该中空孔。此外,也可以将上述通孔设在上述缓冲部的中心部,将该缓冲部形成为圆筒状、方筒状等中空筒状。
另一方面,在上述变形量调整部自上述缓冲部的轴向端面突出的构造中,能够利用自上述缓冲部的轴向端面沿轴向突出的凸部来构成上述变形量调整部。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设于上述缓冲部的整个轴向端面的凸曲面部来构成上述凸部。能够利用使上述缓冲部的中心轴线上的点沿轴向最突出而形成的构成球面的一部分的面,来构成该凸曲面部的表面。另外,球面不仅包括使圆以其直径为旋转轴进行旋转而得到的所谓球面(圆球面),还包括使椭圆以短轴或长轴为旋转轴进行旋转而得到的椭圆球面(旋转椭圆面)。特别优选的是,将上述凸曲面部形成为半椭圆球状。
上述凸部也可以由设在上述缓冲部的轴向端面的中央部的突起部来构成。另外,该突起部只要相对于缓冲部的轴向一端面中的其余部(偏离突起部的部分)沿轴向突出即可,该突起部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作为该突起部的形状,不仅可以采用半球状、局部球状,也可以采用半椭圆球状、局部椭圆球状、锥体状和柱状等各种形状。
优选的是,上述缓冲构件构成为非圆形的筒状。详细而言,上述多根被夹持部的整体分别为平板状利用该多根被夹持部中沿圆周方向相邻,且相对于包含上述缓冲构件的中心轴线的假想平面镜面对称,且分别相对于放射方向沿越靠近径向外侧越接近该假想平面的方向倾斜的1对被夹持部,和将该1对被夹持部的外径侧端部彼此连结的外径侧覆盖部,构成被夹持组合部。并且,通过沿圆周方向以等间隔配置多个被夹持组合部,将上述缓冲构件构成为非圆形的筒状。另外,关于相邻的被夹持组合部彼此间,直接或借助将相邻的被夹持组合部的彼此相邻的被夹持部的内径侧端部彼此连结的内径侧覆盖部,将这些内径侧端部连接。另外,构成上述被夹持组合部的1对被夹持部由于具有上述这样的关系,所以相对于放射方向的倾斜角度的大小彼此相同,但彼此的倾斜方向相反。另外,优选的是,上述被夹持组合部沿圆周方向以等间隔配置在3处或4处。特别优选的是,将上述被夹持组合部沿圆周方向以等间隔设在4处,将上述缓冲构件形成为十字筒状。
在该情况下,优选使构成上述驱动侧臂部和上述被驱动侧臂部中的一方臂部的1对圆周方向侧面中,位于上述驱动轴的旋转方向的前方的圆周方向侧面,相对于放射方向沿越靠近径向外侧越靠近旋转方向前方的方向倾斜,在沿圆周方向相邻的上述被夹持组合部彼此之间配置上述驱动侧臂部和上述被驱动侧臂部中的一方臂部,且在构成上述被夹持组合部的上述1对被夹持部彼此之间配置上述驱动侧臂部和上述被驱动侧臂部中的另一方臂部,上述驱动侧臂部和上述被驱动侧臂部中的任一方臂部的外周侧面被上述外径侧覆盖部覆盖。
可以使多个缓冲片沿轴向重叠而构成上述缓冲构件,使上述缓冲部与该多个缓冲片中的任一个缓冲片、优选为配置在轴向中间部的内侧缓冲片设为一体。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利用弹性不同的2种以上的多个缓冲片构成上述多个缓冲片,且利用比其他缓冲片容易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与上述缓冲部设为一体的缓冲片。另外,利用设于各缓冲片的卡合部与被卡合部的卡合,使多个缓冲片相互结合。
本发明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包括外壳、转向用旋转轴、蜗轮、蜗杆、电动马达和扭矩传递用接头。上述外壳被支承于固定的部分而不会旋转。上述转向用旋转轴旋转自如地设置于上述外壳,利用转向盘的操作使该转向用旋转轴旋转,该转向用旋转轴随着旋转对转向轮施加转向角。上述蜗轮在上述外壳的内部与上述转向用旋转轴同心地支承于该转向用旋转轴的一部分,该蜗轮与该转向用旋转轴一起旋转。上述蜗杆包括蜗杆轴和设置在该蜗杆轴的轴向中间部的蜗杆齿,在使该蜗杆齿与上述蜗轮啮合了的状态下,上述蜗杆轴的轴向两端部分别利用轴承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上述外壳。上述电动马达对上述蜗杆进行旋转驱动。并且,上述扭矩传递用接头以能在上述电动马达的输出轴与上述蜗杆轴之间传递扭矩的方式将上述输出轴与上述蜗杆轴相连接,作为该扭矩传递用接头,采用上述的本发明的扭矩传递用接头。
在本发明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中,采用如下构造:将设置于构成上述扭矩传递用接头的上述缓冲构件的上述缓冲部的轴向端部,插入到设于上述电动马达的上述输出轴的前端面的凹部或设于上述蜗杆轴的基端面的凹部的内侧。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扭矩传递用接头和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中,将与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构件设为一体的缓冲部以弹性变形了的状态夹持在驱动轴与被驱动轴的端面彼此之间,所以驱动轴与被驱动轴的相对位移得到抑制,即使在驱动轴与被驱动轴发生了相对位移的情况下,基于碰撞的异常噪声的产生也能被有效地防止。另外,能够利用缓冲部的弹性变形吸收轴向力的一部分,所以防止在驱动轴与被驱动轴之间传递的轴向力变得过大。此外,不必单独设置用于吸收轴向力的构件,也能降低成本。而且,能够借助缓冲构件限制缓冲部的设置位置,所以能够稳定地获得缓冲部的轴向力吸收功能。
另外,在本发明中,构成上述缓冲构件的被夹持组合部的外径侧覆盖部将驱动侧臂部和被驱动侧臂部中的任一方臂部的外周侧面覆盖,所以在扭矩传递用接头的组装状态下,能够增大在缓冲构件的外部露出的部分的面积,能够提高该部分的辨识度。由此,能够提高用于防止忘记装配缓冲构件的检查工序的作业效率。
此外,在本发明中,将被夹持部整体构成为圆周方向的厚度在整个径向上不变的大致平板状,且以构成驱动侧臂部和被驱动侧臂部中的一方臂部的1对圆周方向侧面中位于驱动轴的旋转方向的前方的圆周方向侧面,相对于放射方向沿越靠近径向外侧越靠近旋转方向前方的方向倾斜的方式,设置驱动侧臂部和被驱动侧臂部,从而在对驱动轴进行旋转驱动而开始扭矩的传递时,对于被夹持在上述一方臂部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圆周方向侧面,与驱动侧臂部和被驱动侧臂部中的另一方臂部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圆周方向侧面之间的被夹持部,使朝向缓冲构件的径向内侧的力作用于该被夹持部。因此,能使上述缓冲构件为容易沿径向进行弹性变形的状态,所以能够充分地吸收在驱动轴与被驱动轴之间产生的对准误差、扭矩传递用接头以及构成装入有该扭矩传递用接头的各种机械装置的构成构件的尺寸误差、装配误差等,并且也能提高作为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及其他各种机械装置的系统整体的传递效率。
此外,在本发明中,利用容易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与上述缓冲部设为一体的缓冲片,以及/或者在上述缓冲部设置自该缓冲部的轴向端面沿轴向凹入或突出的变形量调整部,从而仅通过改变该变形量调整部的尺寸、形状等,就能改变缓冲部的弹性系数(弹性变形量),因而能够容易地调整上述缓冲部的缓冲构件的轴向力吸收量、作用力的大小。
附图说明
图1是装入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是表示从图1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中取出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立体图。
图3是以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状态来表示图2所示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立体图。
图4是图2所示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以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状态来表示图2所示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关于图2所示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图1的A-A放大剖视图。
图7是关于构成图2所示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驱动侧传递构件的、从驱动侧臂部的前端侧观察到的图。
图8是关于构成图2所示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被驱动侧传递构件的、从被驱动侧臂部的前端侧观察到的图。
图9是构成图2所示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缓冲构件的端面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缓冲构件的立体图。
图11是以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状态表示图9所示的缓冲构件的立体图。
图12是图9的B-B剖视图。
图13是图9所示的缓冲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以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状态表示图9所示的缓冲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构成图9所示的缓冲构件的内侧缓冲片的端面图。
图16是构成图9所示的缓冲构件的外侧缓冲片的端面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18是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以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状态表示图18所示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构成图18所示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缓冲构件的端面图。
图21是图20所示的缓冲构件的立体图。
图22是以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状态表示图20所示的缓冲构件的立体图。
图23是图20的C-C剖视图。
图24是图20所示的缓冲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5是以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状态表示图20所示的缓冲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6是构成图20所示的缓冲构件的内侧缓冲片的端面图。
图27是能将构成图20所示的缓冲构件的缓冲部的中空孔的形状代替的3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28是装入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3例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9是构成图28所示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30是以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状态表示图28所示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31是构成图28所示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る缓冲构件的端面图。
图32是图31所示的缓冲构件的立体图。
图33是以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状态表示图31所示的缓冲构件的立体图。
图34是图31的D-D剖视图。
图35是图31所示的缓冲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6是以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状态表示图31所示的缓冲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7是构成图31所示的缓冲构件的内侧缓冲片的端面图。
图38是表示能将构成图34所示的缓冲构件的缓冲部的轴向片端面的形状代替的2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39是装入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3例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40是构成图39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41是以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状态表示图40所示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42是构成图40所示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缓冲构件的端面图。
图43是图42所示的缓冲构件的立体图。
图44是以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状态表示图42所示的缓冲构件的立体图。
图45是图42的E-E剖视图。
图46是图42所示的缓冲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7是以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状态表示图42所示的缓冲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8是构成图42所示的缓冲构件的内侧缓冲片的端面图。
图49是能将构成图45所示的缓冲构件的缓冲部的突起部的形状代替的3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50是表示能将图9所示的缓冲构件的鼓出部的形状代替的2个例子的端面图。
图51是表示能将图1所示的缓冲部的设置位置代替的2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52是表示汽车用转向装置的一例的局部纵剖侧视图。
图53是表示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以往构造的一例的图52的F-F放大剖视图。
图54是表示以往构造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55是关于图54所示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轴向中央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第1例
图1~图16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本例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基本上也包括:外壳3,其支承于车辆的固定的部分(车身或固定于车身的部分),不会旋转;作为转向用旋转轴的转向轴2,其旋转自如地设置于外壳3,利用转向盘1的操作使该转向轴2旋转,该转向轴2随着旋转对转向轮施加转向角;蜗杆5,其包括蜗轮4、蜗杆轴6a和蜗杆齿7,上述蜗轮4在外壳3的内部与转向轴2同心地支承于该转向轴2的一部分,该蜗轮4与转向轴2一起旋转,上述蜗杆齿7设置在蜗杆轴6a的轴向中间部,在使蜗杆齿7与蜗轮4啮合了的状态下,蜗杆轴6a的轴向两端部分别利用轴承9a、9b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外壳3;电动马达8,其用于对蜗杆5进行旋转驱动,该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利用扭矩传递用接头15a以能在电动马达8的输出轴12a与蜗杆轴6a之间传递扭矩的方式将输出轴12a与蜗杆轴6a连接。本例的构造除了该扭矩传递用接头15a以外,其他基本与以往构造相同,所以不做赘述,下面说明扭矩传递用接头15a的结构和作用。
扭矩传递用接头15a在沿轴向相互串联配置的作为驱动轴的输出轴12与作为被驱动轴的蜗杆轴6a之间传递扭矩。扭矩传递用接头15a包括:驱动侧传递构件16a,其与输出轴12a同心且不能相对于输出轴12a旋转地支承于输出轴12a的前端部;被驱动侧传递构件17a,其与蜗杆轴6a同心且不能相对于蜗杆轴6a旋转地支承于蜗杆轴6a的基端部;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构件18a,其设置在上述驱动侧传递构件16a与被驱动侧传递构件17a之间。
驱动侧传递构件16a由金属制成,包括:驱动侧基部20a,其支承于输出轴12a的前端部;4根驱动侧臂部21a,它们沿圆周方向间断地以分别沿轴向突出的状态设于驱动侧基部20a中与被驱动侧传递构件17a相面对的面的外径侧部分。在驱动侧基部20a的中心部形成有驱动侧细齿孔27,该驱动侧细齿孔27与形成于输出轴12a的前端部外周面的外细齿进行细齿卡合。另外,在本例中,以使相邻的驱动侧臂部21a彼此间开放的状态,且各错开90度相位以等间隔配置驱动侧臂部21a。但是,驱动侧臂部21a的数量只要是多个即可,可以为任意,优选为3根或4根。
被驱动侧传递构件17a由金属制成,包括:被驱动侧基部22a,其支承于蜗杆轴6a的基端部;4根被驱动侧臂部23a,它们沿圆周方向间断地以分别沿轴向突出的状态设于被驱动侧基部22a中与驱动侧传递构件16a相面对的面。在被驱动侧基部22a的中心部形成有被驱动侧细齿孔28,该被驱动侧细齿孔28与形成于蜗杆轴6a的基端部外周面的外细齿进行细齿卡合。另外,被驱动侧臂部23a也各错开90度相位地以等间隔配置。但是,被驱动侧臂部23a的数量也是只要是多个即可,可以任意,优选为3根或4根,与驱动侧臂部21a的数量相同。另外,被驱动侧臂部23a的轴向尺寸与驱动侧臂部21a的轴向尺寸相等。在使设有驱动侧臂部21a的面与设有被驱动侧臂部23a的面相面对的状态下,以驱动侧臂部21a和被驱动侧臂部23a沿圆周方向交替配置的方式,组合驱动侧传递构件16a和被驱动侧传递构件17a。
在本例的情况下,对于构成相当于驱动侧臂部21a和被驱动侧臂部23a中的一方臂部的驱动侧臂部21a的1对圆周方向侧面29a、29b,不像以往构造那样沿放射方向配置这1对圆周方向侧面29a、29b,而是使这1对圆周方向侧面29a、29b分别相对于放射方向倾斜。详细而言,使在输出轴12a的旋转方向为图6中顺时针的情况下位于旋转方向前方侧(一方侧)的圆周方向侧面29a,相对于放射方向沿越靠近径向外侧越朝向旋转方向前方的方向(越靠近径向内侧,越靠近旋转方向后侧的方向)倾斜。相对于此,使在输出轴12a的旋转方向为图6中逆时针的情况下位于旋转方向前方侧(另一方侧)的圆周方向侧面29b,相对于放射方向沿越靠近径向外侧越靠近旋转方向前方的方向(越靠近径向内侧,越靠近旋转方向后侧的方向)倾斜。另外,将构成驱动侧臂部21a的1对圆周方向侧面29a、29b所形成的角度设定为90度以上(在图示的例子中约为110度)。
关于构成相当于驱动侧臂部21a和被驱动侧臂部23a中的另一方臂部的被驱动侧臂部23a的1对圆周方向侧面30a、30b,也不像以往构造那样沿放射方向配置这1对圆周方向侧面30a、30b,而是使这1对圆周方向侧面30a、30b分别相对于放射方向倾斜。详细而言,使在输出轴12a的旋转方向为图6中顺时针的情况下位于旋转方向前方侧(一方侧)的圆周方向侧面30a,相对于放射方向沿越靠近径向外侧越靠近旋转方向后侧的方向倾斜。相对于此,使在输出轴12a的旋转方向为图6中逆时针的情况下位于旋转方向前方侧(另一方侧)的圆周方向侧面30b,相对于放射方向沿越靠近径向外侧越靠近旋转方向后侧的方向倾斜。因而,构成被驱动侧臂部23a的1对圆周方向侧面30a、30b的沿圆周方向的间隔越靠近径向外侧而越小(顶端细)。
缓冲构件18a包括共8个被夹持部33a、33b和4个外径侧覆盖部34,通过使分别为大致十字筒状的3个缓冲片31、32(1个内侧缓冲片31和2个外侧缓冲片32)沿轴向重叠,而构成上述缓冲构件18a。
各被夹持部33a、33b的整体的圆周方向厚度在整个径向上为实质不变的大致平板状,各被夹持部33a、33b夹设在沿圆周方向相邻的驱动侧臂部21a与被驱动侧臂部23a的圆周方向侧面彼此之间。特别是,在本例中,沿圆周方向相邻的1对被夹持部33a、33b相对于包含缓冲构件18a的中心轴线的假想平面(图9中的点划线α、β、γ、δ上的平面)镜面对称,且越靠近径向外侧,越相互接近而相对于放射方向沿接近该假想平面的方向倾斜。即,不像以往构造的情况那样沿放射方向配置被夹持部33a、33b,而是使被夹持部33a、33b分别相对于放射方向倾斜。并且,在1对被夹持部33a、33b的彼此之间,倾斜方向相反,倾斜角度相等。在本例中,将这种结构的1对被夹持部33a、33b作为一组构成被夹持组合部35,4个被夹持组合部35沿圆周方向以等间隔配置。
各被夹持组合部35除了具有1对被夹持部33a、33b以外,还分别具有外径侧覆盖部34。详细而言,各外径侧覆盖部34的外周面形状为局部圆筒面状,外径侧覆盖部34将沿圆周方向相邻的被夹持部33a、33b中沿圆周方向相邻且成对而构成被夹持组合部35的被夹持部33a、33b的外径侧端部彼此连结起来。相对于此,使沿圆周方向相邻的被夹持部33a、33b中虽然沿圆周方向相邻但分别构成不同的被夹持组合部35而不成对的被夹持部33a、33b的内径侧端部彼此直接连接。由此,在沿圆周方向相邻的被夹持部33a、33b的彼此之间,沿圆周方向交替地配置有使各外径侧端部彼此借助外径侧覆盖部34连续的部分,和使各内径侧端部彼此直接连续的部分。采用这种结构,将缓冲构件18a构成为非圆形的大致十字筒状。另外,相邻的被夹持组合部35彼此间也能够利用内径侧覆盖部将相邻的被夹持组合部的相互相邻的被夹持部33a、33b且构成被夹持组合部35的不成对的被夹持部33a、33g的内径侧端部彼此连结。另外,构成被夹持组合部35的1对被夹持部33a、33b的相对于放射方向的倾斜角度的大小彼此相同,但这1对被夹持部33a、33b的倾斜方向相反。此外,被夹持组合部35的数量也是任意的,但优选根据驱动侧臂部21a和被驱动侧臂部23a,沿圆周方向以等间隔将被夹持组合部35配置在3处或4处。特别是,优选如本例那样将被夹持组合部35沿圆周方向以等间隔设置在4处,使缓冲构件18a为大致十字筒状。
在本例的情况下,构成缓冲构件18a的3个缓冲片31、32中配置在轴向中央的内侧缓冲片31,由比配置在轴向两侧的外侧缓冲片32容易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详细而言,利用橡胶、弹性体等容易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内侧缓冲片31,利用比橡胶、弹性体不易弹性变形的聚缩醛树脂、聚酰胺树脂等合成树脂,制成外侧缓冲片32。
内侧缓冲片31包括在缓冲构件18a的组装状态下分别构成被夹持部33a、33b的内侧被夹持片36a、36b,和分别构成外径侧覆盖部34的内侧覆盖片37。外侧缓冲片32也包括在缓冲构件18a的组装状态下,分别构成被夹持部33a、33b的外侧被夹持片38a、38b,和分别构成外径侧覆盖部34的外侧覆盖片39。因而,通过分别将内侧被夹持片36a、36b和外侧被夹持片38a、38b沿轴向层叠,构成缓冲构件18a中的被夹持部33a、33b,通过分别将内侧覆盖片37和外侧覆盖片39沿轴向层叠,构成外径侧覆盖部34。
使构成内侧缓冲片31的各内侧被夹持片36a、36b的宽度尺寸(沿圆周方向的宽度尺寸),比构成外侧缓冲片32的各外侧被夹持片38a、38b的宽度尺寸(沿圆周方向的宽度尺寸)大。由此,在缓冲构件18a的组装状态下,使内侧被夹持片36a、36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比外侧被夹持片38a、38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朝圆周方向突出,在该内侧被夹持片36a、36b突出形成的部分形成鼓出部40a、40b。并且,在缓冲构件18a与驱动侧臂部21a及被驱动侧臂部23a的组装状态下,在驱动侧臂部21a的圆周方向侧面29a、29b与被驱动侧臂部23a的圆周方向侧面30a、30b之间,将鼓出部40a、40b弹性地稍微压扁。在本例的情况下,使鼓出部40a、40b的宽度尺寸(突出量)在被夹持部33a、33b的整个长度方向上为恒定。
特别是,在本例中,在内侧缓冲片31上一体地设有缓冲部26。缓冲部26为圆柱状的实心体,通过使形成于缓冲部26的靠轴向另一端部分的外周面的、薄壁的环状连结部41的圆周方向等间隔的4处位置,分别与内侧被夹持片36a、36b的内径侧端部彼此的连续部相连结,将缓冲部26一体地设在内侧缓冲片31的内侧。缓冲部26形成为轴向一端部自内侧缓冲片31的轴向侧面突出,且在缓冲构件18a的组装状态下,该轴向一端部比缓冲构件18a的轴向侧面大幅地向轴向外侧突出。这样一体构造的内侧缓冲片31和缓冲部26通过注塑成形而同时形成。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使缓冲部26的轴向两端面为平坦面。
如上所述,为了提高由3个缓冲片31、32构成的缓冲构件18a的组装性和处理性,利用卡扣装配式的结合构造使内侧缓冲片31与外侧缓冲片32能装卸地结合。详细而言,在构成外侧缓冲片32的4个外侧覆盖片39沿圆周方向交替地形成相当于卡合部的弯钩(日文:フック)状或钩状的卡定爪片42和相当于被卡合部的卡合凹部43。
卡定爪片42以沿轴向突出的状态形成在外侧覆盖片39的轴向一侧面中的内径侧端部。另外,卡定爪片42的前端部分别朝径向外侧折弯。相对于此,卡合凹部43以沿轴向凹陷的状态沿整个直径方向形成于外侧覆盖片39的轴向另一侧面。在上述外侧覆盖片39中在轴向另一侧面形成有卡合凹部43的外侧覆盖片39的内周面,形成有供卡定爪片42通过的凹槽44。
在使内侧缓冲片31与外侧缓冲片32相结合时,以这些外侧缓冲片32的轴向一侧面彼此相面对地配置在内侧缓冲片31的轴向两侧,且外侧缓冲片32彼此的相位错开了90度的状态。由此,在圆周方向的4处位置,将卡定爪片42和卡合凹部43(凹槽44)配置在同一条假想线上。并且,在外侧缓冲片32彼此相互接近,从而使卡定爪片42向径向内侧弹性变形,并且使构成内侧缓冲片31的内侧覆盖片37的径向内侧和凹槽44的内侧依次通过。并且,在使内侧缓冲片31沿轴向稍微弹性变形了的状态下,使卡定爪片42向径向外侧弹性恢复,使上述卡定爪片42的前端部与卡合凹部43弹性卡合。在本例中,采用这种卡扣装配式的结合构造,使内侧缓冲片31与外侧缓冲片32相互结合,从而形成缓冲构件18a。
另外,在本例中,利用3个缓冲片31、32构成缓冲构件,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种构造,也可以利用2个缓冲片或3个以上的任意数量的缓冲片构成缓冲构件。另外,可以利用相同的材料制成构成缓冲构件的所有的缓冲片,也可以利用不同的材料制成所有的缓冲片。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不利用多个缓冲片构成缓冲构件,而是利用1个构件一体地构成缓冲构件。
以下述方式将上述那样组装而成的缓冲构件18a、驱动侧臂部21a和被驱动侧臂部23a组装起来。即,如图6所示,在构成被夹持组合部35的1对被夹持部33a、33b彼此之间,在环状连结部41的径向外侧部分配置相当于另一方臂部的被驱动侧臂部23a。另外,在沿圆周方向相邻的被夹持组合部35彼此(沿圆周方向相邻的1对被夹持部33a、33b中构成分别不同的被夹持组合部35的被夹持部33a、33b彼此)之间,配置相当于一方臂部的驱动侧臂部21a。由此,被驱动侧臂部23a的外周侧面被构成缓冲构件18a的外径侧覆盖部34覆盖。另外,在该状态下,构成驱动侧臂部21a的1对圆周方向侧面29a、29b,和构成被驱动侧臂部23a的1对圆周方向侧面30a、30b的整个面,沿圆周方向与分别相面对的被夹持部33a、33b的圆周方向侧面抵接。由此,将鼓出部40a、40b弹性地稍微压扁。
如图1所示,在使用本例的扭矩传递用接头15a将电动马达8的输出轴12a与蜗杆轴6a连接了的状态下,在输出轴12a的前端面与蜗杆轴6a的基端面之间,以缓冲部26弹性变形了的状态,更详细而言是被弹性地压缩了的状态,自轴向两侧夹持缓冲部26。
在具有以上这样的结构的本例的扭矩传递用接头15a和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吸收在输出轴12a与蜗杆轴6a之间传递的轴向力,而且能够对基于蜗杆轴6a与输出轴12a的相对位移的异常噪声的产生进行防止。另外,采用本例的构造,能够提高缓冲构件18a的从外部的辨识度,并且有效地吸收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和扭矩传递用接头15a的构成构件的尺寸误差、装配误差等误差。
更详细而言,对于与由容易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的内侧缓冲片31设为一体的缓冲部26,由于将该缓冲部26夹持在输出轴12a的前端面与蜗杆轴6a的基端面之间,所以即使在随着电动马达8的运转,蜗杆轴6a相对于输出轴12a沿轴向进行了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对基于碰撞的异常噪声的产生进行有效的防止。特别是,在本例的情况下,由于缓冲部26以沿轴向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夹持在输出轴12a的前端面与蜗杆轴6a的基端面之间,所以能沿轴向朝与输出轴12a相反的方向对蜗杆轴6a施力,施加预负荷。因而,即使在电动马达8进行正转时和反转时,朝相反方向的轴向力沿轴向作用于蜗杆轴6a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抑制蜗杆轴6a沿轴向移动或晃动。另外,使缓冲部26弹性变形,从而能够吸收或者减小在蜗杆轴6a与输出轴12a之间传递的轴向力的一部分,且能传递其余的轴向力。因此,防止在蜗杆轴6a与输出轴12a之间传递的轴向力变得过大。此外,缓冲部26沿轴向弹性变形,并且环状连结部41沿轴向变形或挠曲,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将轴向力传递到构成缓冲构件18a的内侧缓冲片31中的除缓冲部26以外的部分,所以也能长时间确保缓冲构件18a的耐久性。而且,与设置相对于缓冲构件18a分别独立地吸收轴向力的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减少零件件数以及减少制造作业和装配作业来降低成本。此外,能够借助缓冲构件18a(内侧缓冲片31)限制缓冲部26的设置位置,所以能够稳定地获得由缓冲部26发挥的轴向力吸收功能。
在本例的情况下,构成缓冲构件18a的被夹持组合部35的外径侧覆盖部34覆盖被驱动侧臂部23a的外周侧面,所以在扭矩传递用接头15a的组装状态下,缓冲构件18a中的露出在外部的部分的面积充分增大,能够提高缓冲构件18a的从外部的辨识度。由此,容易目视确认缓冲构件18a,所以能够提高用于防止忘记装配缓冲构件18a的检查工序的作业效率。另外,容易对作为驱动轴的输出轴12和作为被驱动轴的蜗杆轴6进行调心。此外,缓冲构件18a的外径侧覆盖部34露出在外部,从而易于吸收作为驱动轴的输出轴12与作为被驱动轴的蜗杆轴6的轴心的偏离等装配误差。
在本例的情况下,当对电动马达8的输出轴12a进行旋转驱动而开始扭矩的传递时,对于被夹持在驱动侧臂部21a的圆周方向侧面29a、29b与被驱动侧臂部23a的圆周方向侧面30a、30b之间的、缓冲构件18a的被夹持部33a、33b,能使朝向缓冲构件18a的径向内侧的力作用于该被夹持部33a、33b。即,在绕图6的顺时针方向对输出轴12a进行旋转驱动而开始了扭矩的传递的情况下,在驱动侧臂部21a中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圆周方向侧面29a与被驱动侧臂部23a中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圆周方向侧面30b之间,夹持有构成缓冲构件18a的4根被夹持部33a。此时,起因于构成驱动侧臂部21a的圆周方向侧面29a相对于放射方向沿越靠近径向外侧越靠近旋转方向前方的方向倾斜,被夹持部33a的鼓出部40a自外径侧部分向内径侧部分逐渐沿圆周方向弹性变形而被压扁。并且,朝向缓冲构件18a的径向内侧的力作用于被夹持部33a。
另一方面,在绕图6的逆时针方向对输出轴12a进行旋转驱动而开始了扭矩的传递的情况下,在驱动侧臂部21a中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圆周方向侧面29b与被驱动侧臂部23a中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圆周方向侧面30a之间,夹持有构成缓冲构件18a的4根被夹持部33b。此时,起因于构成驱动侧臂部21a的圆周方向侧面29b相对于放射方向沿越靠近径向外侧越靠近旋转方向前方的方向倾斜,被夹持部33b的鼓出部40b自外径侧部分向内径侧部分逐渐沿圆周方向弹性变形而被压扁。并且,朝向缓冲构件18a的径向内侧的力作用于被夹持部33b。
因此,在绕图6的顺时针方向对输出轴12a进行了旋转驱动的情况下,能使被夹持部33a的内径侧端部的附近部分向径向内侧挠曲而成为弱约束力的状态,而在绕图6的逆时针方向对输出轴12a进行了旋转驱动的情况下,能使被夹持部33b的内径侧端部的附近部分向径向内侧挠曲而成为弱约束力的状态。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能使缓冲构件18a成为比以往构造的情况容易沿径向进行弹性变形的状态。因此,在本例的构造中,能够充分且有效地吸收在输出轴12a与蜗杆轴6a之间产生的对准误差,以及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各构成构件的尺寸误差、装配误差等误差。结果,能够提高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作为整个系统的传递效率。
在本例的情况下,在扭矩的传递开始时,首先将构成配置在轴向中央的由容易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的内侧缓冲片31的内侧被夹持片36a、36b,夹持在驱动侧臂部21b的圆周方向侧面29a、29b与被驱动侧臂部23a、23b的圆周方向侧面30a、30b之间。并且,在使内侧被夹持片36a、36b的鼓出部40a、40b以规定量进行了弹性变形后,对构成配置在轴向两侧的外侧缓冲片32的外侧被夹持片38a、38b进行夹持。这样,在本例的情况下,能够有意地错开对构成内侧缓冲片31和外侧缓冲片32的被夹持片36a、36b、38a、38b进行夹持的时机,先从容易弹性变形的内侧缓冲片31的被夹持片36a、36b开始进行夹持。由此,能够从扭矩传递开始的瞬间开始防止过大的扭矩的传递,能够缓慢地增大传递扭矩。
此外,在扭矩传递用接头15a的组装状态下,通过使鼓出部40a、40b沿圆周方向稍微弹性变形,从而能够在使缓冲构件18a相对于驱动侧传递构件16a和被驱动侧传递构件17a具有过盈量的状态下,将缓冲构件18a安装于驱动侧传递构件16a和被驱动侧传递构件17a。因而,能够有效地防止缓冲构件18a相对于驱动侧传递构件16a和被驱动侧传递构件17a晃动,在运转开始时、变换旋转方向时,也能稳定地传递扭矩。
另外,由于以使用了卡定爪片42和卡合凹部43的卡扣装配式的结合构造,使内侧缓冲片31与外侧缓冲片32相结合,所以能够容易地组装缓冲构件18a,并且能使缓冲构件18a的使用可靠性良好。
实施方式的第2例
图17~图27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本例的特征在于,在与构成缓冲构件18b的内侧缓冲片31a设为一体的缓冲部26a,形成有自缓冲部26a的轴向端面沿轴向凹入的作为变形量调整部发挥功能的中空孔45。本例的其他部分的结构和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情况相同。
在本例的扭矩传递用接头15b的情况下,在缓冲部26a的中心部形成有沿轴向贯穿缓冲部26a的中空孔45,将缓冲部26a形成为中空圆筒状。中空孔45的内径尺寸在整个轴向上为恒定,例如为缓冲部26a的外径尺寸的1/6~1/4左右(在图示的例子中约为1/5)。
在本例的情况下,由于将缓冲部26a的弹性系数设定为较低,所以能够增大由缓冲部26a产生的轴向力吸收量。另外,仅通过改变中空孔45的内径尺寸、形状等,也能容易地改变缓冲部26a的弹性系数。因而,能够容易地调整轴向力的吸收量、作用力的大小。
另外,形成于缓冲部26a的中空孔的形状不限定于上述形状的通孔,也可以采用图27的(A)所示的利用越靠近缓冲部26a的轴向中央而内径尺寸越小的锥形孔构成的中空孔45a,图27的(B)所示的利用使缓冲部26a的轴向中央侧的小径部与轴向外侧的大径部连续而成的带台阶的孔构成的中空孔45b,以及图27的(C)所示的利用仅在轴向一端面开口的有底孔构成的中空孔45c等。此外,可以采用由将上述这些中空孔的结构组合而形成的构造、设有多个中空孔的构造等各种构造的中空孔构成的变形量调整部。
实施方式的第3例
图28~图3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3例。本例的特征在于,在与缓冲构件18c的内侧缓冲片31b设为一体的缓冲部26b的轴向一端部,设有相当于作为变形量调整部的凸部的、形成为自缓冲部26b的轴向一端面的整个面沿轴向突出的凸曲面部46。本例的其他部分的结构和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情况相同。
在本例的扭矩传递用接头15c的情况下,将凸曲面部46形成为半椭圆球状。凸曲面部46的位于缓冲构件18c和缓冲部26b的中心轴线上的点沿轴向最突出。另外,缓冲部26b的轴向另一端面形成为单纯的平坦面。
在本例的情况下,如图28所示,在输出轴12a的前端面形成有越靠近里部而内径尺寸越小的锥形凹部47,当在输出轴12a的前端面与蜗杆轴6a的基端面之间从轴向两侧夹持缓冲部26b的状态下,将缓冲部26b的凸曲面部46无晃动地插入到输出轴12a的锥形凹部47的内侧,将凸曲面部46的表面推压于锥形凹部47的内表面。
在本例的情况下,由于能使凸曲面部46的弹性系数比其他部分低,所以能够增大由缓冲部26b产生的轴向力吸收量。另外,仅通过改变凸曲面部46的曲率半径的大小(截面积的増减率),就能容易地改变缓冲部26b的弹性系数,所以也能容易地调整轴向力吸收量、作用力的大小。此外,在组装状态下,由于将缓冲部26b的凸曲面部46插入到输出轴12a的锥形凹部47的内侧,所以易于对借助扭矩传递用接头15c连接的输出轴12a和蜗杆轴6a进行调心。
另外,形成于缓冲部26b的轴向一端面的凸曲面部的形状不限定于半椭圆球状,也可以采用图38的(A)所示的半球状的凸曲面部46a,以及图38的(B)所示的截面积的变化率较小的具有以长轴作为旋转轴的顶端细的半椭圆球状的凸曲面部46b等。此外,也可以采用局部球状、局部椭圆球状的凸曲面部。另一方面,形成于电动马达8的输出轴12a的前端面的凹部的形状也不限定于锥形凹部,可以采用与凸曲面部的表面形状相匹配或一致的凹曲面。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缓冲部26b的轴向另一端部设凸曲面部,并且在蜗杆轴6a的基端面形成凹部,将缓冲部25b的轴向另一端部的凸曲面部插入到蜗杆轴6a的凹部的内侧。
实施方式的第4例
图39~图49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4例。本例的特征在于,在与缓冲构件18d的内侧缓冲片31c设为一体的缓冲部26c的轴向一端部,设有相当于作为变形调整部的凸部的、形成为仅自缓冲部26c的轴向一端面的中央部沿轴向突出的突起部48。本例的其他部分的结构和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情况相同。
在本例的扭矩传递用接头15d的情况下,将突起部48形成为半球状。突起部48的外径尺寸为缓冲部26c的外径尺寸的1/5~1/2左右(在图示的例子中约为1/4),沿轴向的突出量(相对于轴向一端面中突起部48之外的部分的突出量)为缓冲部26c的轴向尺寸(除突起部48以外的部分的尺寸)的1/10~1/4左右(在图示的例子中约为1/8)。另外,缓冲部26c的轴向另一端面形成为单纯的平坦面。
在本例的情况下,如图39所示,形成有在输出轴12a的前端面的中央部形成的、越靠近里部而内径尺寸越小的锥形凹部47a,当在输出轴12a的前端面与蜗杆轴6a的基端面之间自轴向两侧夹持了缓冲部26c的状态下,将缓冲部26c的突起部48无晃动地插入到输出轴12a的锥形凹部47a的内侧,将突起部48推压于锥形凹部47a的内表面。
在本例的情况下,由于能使突起部48的弹性系数比其他部分低,所以能够增大由缓冲部26c产生的轴向力吸收量。另外,仅通过改变突起部48的外径尺寸、突出量,就能容易地改变缓冲部26c的弹性系数,所以也能容易地调整轴向力吸收量、作用力的大小。此外,在组装状态下,将突起部48插入到输出轴12a的锥形凹部47a的内侧,所以易于对借助扭矩传递用接头15d连接的输出轴12a和蜗杆轴6a进行调心。
另外,形成在缓冲部26c的轴向一端面的中央部的突起部的形状不限定于半球状,也可以采用图49的(A)所示的外径尺寸和沿轴向的突出量更小的局部球状的突起部48a,图49的(B)所示的半椭圆球状的突起部48b,以及图49的(C)所示的圆锥台状的突起部48c等。另一方面,形成于电动马达8的输出轴12a的前端面的凹部的形状也不限定于锥形凹部,可以采用与缓冲部的突起部相匹配的凹曲面等形状。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缓冲部26c的轴向另一端部设突起部,并且在蜗杆轴6a的基端面形成凹部,将缓冲部26c的轴向另一端部的突起部插入到蜗杆轴6a的凹部的内侧。
其他变形例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各例中,作为缓冲构件的鼓出部,具有宽度尺寸(突出量)在被夹持部33a、33b的整个长度方向上为恒定的鼓出部40a、40b。但是,鼓出部的形状也不限定于这种在被夹持部的整个长度方向上宽度尺寸不变的构造,也可以采用图50的(A)所示的越靠近被夹持部33a、33b的外径侧而宽度尺寸越大、轴向侧面的形状为大致三角形的鼓出部40c、40d,以及图50的(B)所示的越靠近被夹持部33a、33b的长度方向中央而宽度尺寸越大、轴向侧面的形状为大致凸圆弧形的鼓出部40e、40f等。这种构造的鼓出部能使由这些鼓出部发挥的弹力逐渐增大,所以能使传递扭矩更加缓慢地变化。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各例中,作为缓冲部,具有形成为自内侧缓冲片31的轴向一侧面向一方侧(电动马达8的输出轴12a侧)突出、且在缓冲构件18a的组装状态下比缓冲构件18a的轴向一侧面大幅地向轴向一方外侧(输出轴12a侧)突出的构造的缓冲部26。但是,缓冲部的设置位置不限定于缓冲部26的构造,也可以采用图51的(A)所示的形成为自内侧缓冲片31的轴向两侧面向两侧(电动马达8的输出轴12侧及蜗杆轴6a侧)突出、且在缓冲构件18a的组装状态下比缓冲构件18a的轴向一侧面大幅地向轴向两外侧(输出轴12a侧)突出的构造的缓冲部26d,以及图51的(B)所示的形成为自内侧缓冲片31的轴向一侧面向另一方侧(蜗杆轴6a侧)突出、且在缓冲构件18a的组装状态下比缓冲构件18a的轴向一侧面大幅地向轴向另一方外侧(蜗杆轴6a侧)突出的构造的缓冲部26e等。这样,通过调整缓冲部的设置位置,能够容易地调整由缓冲部发挥的轴向力吸收功能。
除此之外,连结多个缓冲片彼此的构造也不限定于上述构造,例如可以采用使凸部与凹部进行凹凸卡合(嵌合)的形式的卡扣装配式的结合构造等一直公知的各种结合构造。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各例中,为了通过零件的共用化来谋求成本的降低,将1对外侧缓冲片彼此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但例如也可以采用在一侧的外侧缓冲片形成4个卡定爪片,在另一侧的外侧缓冲片形成4个卡合凹部等使用了不同形状的外侧缓冲片的组合的结构等。
此外,在实施本发明时,也可以将实施方式的各例中表示的驱动侧传递构件16a和被驱动侧传递构件17a更换,将具有与被驱动侧传递构件17a相同的形状的构件用作驱动侧传递构件,将具有与驱动侧传递构件16a相同的形状的构件用作被驱动侧传递构件。另外,关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各例的构造,只要没有冲突,则也可以适当地组合实施。
工业实用性
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各例表示了将本发明的扭矩传递用接头,利用为用于在电气安装式动力转向装置的电动马达的输出轴与构成蜗轮减速器的蜗杆的蜗杆轴之间传递扭矩的扭矩传递用接头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能够广泛地应用在各种机械装置中的为了在驱动轴与被驱动轴之间传递扭矩而利用的扭矩传递用接头中。
附图标记说明
1、转向盘;2、转向轴;3、外壳;4、蜗轮;5、蜗杆;6、蜗杆轴;7、蜗杆齿;8、电动马达;9a、9b、滚动轴承;10、推压块;11、螺旋弹簧;12、12a、输出轴;13、花键孔;14、花键轴部;15、15a、扭矩传递用接头;16、16a、驱动侧传递构件;17、17a、被驱动侧传递构件;18、18a~18d、缓冲构件;19、钢珠;20、20a、驱动侧基部;21、21a、驱动侧臂部;22、22a、被驱动侧基部;23、23a、被驱动侧臂部;24、圆筒部;25、被夹持部;26、26a~26e、缓冲部;27、驱动侧细齿孔;28、被驱动侧细齿孔;29a、29b、圆周方向侧面;30a、30b、圆周方向侧面;31、31a~31c、内侧缓冲片;32、外侧缓冲片;33a、33b、被夹持部;34、外径侧覆盖部;35、被夹持组合部;36a、36b、内侧被夹持片;37、内侧覆盖片;38a、38b、外侧被夹持片;39、外侧覆盖片;40a~40f、鼓出部;41、环状连结部;42、卡定爪片;43、卡合凹部;44、凹槽;45、45a~45c、中空孔;46、46a、46b、凸曲面部;47、47a、锥形凹部;48、48a~48c、突起部。

Claims (6)

1.一种扭矩传递用接头,该扭矩传递用接头在沿轴向彼此串联配置的驱动轴与被驱动轴之间传递扭矩,包括:驱动侧传递构件,其与所述驱动轴同心地支承于所述驱动轴的端部;被驱动侧传递构件,其与所述被驱动轴同心地支承于所述被驱动轴的端部;弹性材料制的缓冲构件,其设置在这些驱动侧传递构件与被驱动侧传递构件之间;缓冲部,其被夹持在所述驱动轴与所述被驱动轴的端面彼此之间,其中,
所述驱动侧传递构件包括:驱动侧基部,其支承于所述驱动轴的端部;多根驱动侧臂部,它们沿圆周方向间断地分别以沿轴向突出的状态设于该驱动侧基部中的与所述被驱动侧传递构件相面对的面,
所述被驱动侧传递构件包括:被驱动侧基部,其支承于所述被驱动轴的端部;多根被驱动侧臂部,它们沿圆周方向间断地分别以沿轴向突出的状态设于该被驱动侧基部中的与所述驱动侧传递构件相面对的面,所述缓冲构件具有分别为平板状的多根被夹持部以及外径侧覆盖部,利用该多根被夹持部中的沿圆周方向相邻且相对于包含所述缓冲构件的中心轴线在内的假想平面镜面对称且分别相对于放射方向沿越靠近径向外侧越接近该假想平面的方向倾斜的1对被夹持部,和将该1对被夹持部的外径侧端部彼此连结的所述外径侧覆盖部,构成被夹持组合部,通过沿圆周方向以等间隔配置该被夹持组合部,将所述缓冲构件构成为非圆形的筒状,
沿圆周方向交替地配置所述驱动侧臂部和所述被驱动侧臂部,并且在沿圆周方向相邻的驱动侧臂部与被驱动侧臂部的圆周方向侧面彼此之间,分别夹设有所述被夹持部,
并且,所述缓冲部具有薄壁的环状连结部,通过使该环状连结部连结于所述被夹持部,使该缓冲部与所述缓冲构件设置为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传递用接头,其中,
在所述缓冲部设有自该缓冲部的轴向端面沿轴向凹入或突出的变形量调整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矩传递用接头,其中,
所述变形量调整部由在所述缓冲部的轴向端面开口的中空孔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矩传递用接头,其中,
所述变形量调整部由自所述缓冲部的轴向端面沿轴向突出的凸部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传递用接头,其中,
通过使多个缓冲片沿轴向重叠而构成所述缓冲构件,在该多个缓冲片中的任一个缓冲片上一体地设有所述缓冲部。
6.一种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该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包括:外壳,其支承于固定的部分,不会旋转;转向用旋转轴,其旋转自如地设置于该外壳,利用转向盘的操作使该转向用旋转轴旋转,该转向用旋转轴随着旋转对转向轮施加转向角;蜗轮,其在所述外壳的内部与该转向用旋转轴同心地支承于该转向用旋转轴的一部分,该蜗轮与该转向用旋转轴一起旋转;蜗杆,其包括蜗杆轴和蜗杆齿,所述蜗杆齿设置在该蜗杆轴的轴向中间部,在使该蜗杆齿与所述蜗轮啮合了的状态下,所述蜗杆轴的轴向两端部分别利用轴承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外壳;电动马达,其用于对该蜗杆进行旋转驱动,该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利用扭矩传递用接头以能在该电动马达的输出轴与所述蜗杆轴之间传递扭矩的方式将所述输出轴与所述蜗杆轴相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扭矩传递用接头由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扭矩传递用接头构成。
CN201380022258.5A 2012-11-06 2013-11-05 扭矩传递用接头以及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Active CN1043349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44248 2012-11-06
JP2012244248 2012-11-06
JP2012-244247 2012-11-06
JP2012244247 2012-11-06
JP2012245063 2012-11-07
JP2012-245063 2012-11-07
JP2012282051 2012-12-26
JP2012-282051 2012-12-26
PCT/JP2013/079880 WO2014073526A1 (ja) 2012-11-06 2013-11-05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およ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34902A CN104334902A (zh) 2015-02-04
CN104334902B true CN104334902B (zh) 2017-06-23

Family

ID=50684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2258.5A Active CN104334902B (zh) 2012-11-06 2013-11-05 扭矩传递用接头以及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789903B2 (zh)
EP (1) EP2918862B1 (zh)
JP (3) JP5892181B2 (zh)
CN (1) CN104334902B (zh)
WO (1) WO20140735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15355B2 (ja) * 2012-04-23 2016-05-11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軸連結機構
KR101477906B1 (ko) * 2013-05-28 2014-12-30 주식회사 만도 전동식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의 감속기
JP6384134B2 (ja) * 2014-06-11 2018-09-05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軸連結機構
CN106795921B (zh) * 2014-09-26 2019-12-3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WO2016111186A1 (ja) * 2015-01-07 2016-07-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回転軸の支持構造
JP2016124488A (ja) 2015-01-07 2016-07-1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9744987B2 (en) * 2015-04-29 2017-08-2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Worm shaft subassembly
WO2016177432A1 (de) * 2015-05-07 2016-11-10 Robert Bosch Automotive Steering Gmbh Lageranordnung zur lagerung einer lenkwelle
US10029756B2 (en) * 2015-07-14 2018-07-24 Duncan Bayard STOTHERS Impact absorbing support for a wheel
KR101853543B1 (ko) * 2016-05-19 2018-04-30 주식회사 만도 자동차의 감속기
CN109563885B (zh) * 2016-08-08 2021-07-0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扭矩传递用联轴器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US10556616B2 (en) * 2016-09-06 2020-02-11 Mando Corporation Damping coupler of electron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US10982721B2 (en) * 2016-10-13 2021-04-20 Nsk Ltd. Torque transmission joint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JP6772790B2 (ja) 2016-11-29 2020-10-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時計部品の製造方法、及び時計の製造方法
KR102635281B1 (ko) * 2017-02-01 2024-02-13 에이치엘만도 주식회사 전동식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의 감속기
CN110494665B (zh) * 2017-03-30 2022-06-1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矩传递用接头及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CN106983569A (zh) * 2017-05-11 2017-07-28 广东百晟图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声波牙刷的传动机构和一种声波牙刷
WO2018216233A1 (ja) * 2017-05-26 2018-11-29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軸継手
EP3656647A4 (en) * 2017-07-19 2021-03-31 DALU Robotech,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FLEXIBLE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US20190101206A1 (en) * 2017-09-29 2019-04-04 Kinematics, Llc Integrated slew drive
CN110142725B (zh) * 2018-02-12 2023-03-14 株式会社小仓 液压工作装置
JP6897591B2 (ja) * 2018-02-13 2021-06-3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7017956B2 (ja) * 2018-03-12 2022-02-09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7079689B2 (ja) * 2018-08-07 2022-06-02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2584761B1 (ko) * 2018-09-03 2023-10-06 에이치엘만도 주식회사 조향장치의 동력 전달부재
CN109083935B (zh) * 2018-09-21 2023-08-25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大负载驱动装置
KR102540394B1 (ko) * 2018-10-10 2023-06-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전동식 조향장치의 소음방지 구조
WO2020082010A1 (en) * 2018-10-18 2020-04-23 Nebraska Irrigation, Inc. Improved inline coupler
CN109780072B (zh) * 2019-03-22 2024-02-23 广东肇庆爱龙威机电有限公司 驱动器及其一体式联轴器
US11661973B2 (en) * 2020-03-16 2023-05-30 Dodge Industrial, Inc. Flexible reinforced radial spline coupling and method
CN113565889A (zh) * 2020-04-28 2021-10-29 苏州兴嘉泓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组装式弹性联轴器
CN112268072B (zh) * 2020-10-27 2021-11-23 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 一种多级可变扭转刚度的柔性扭矩传递装置
FR3117081B1 (fr) * 2020-12-05 2022-11-18 Ckp Eng Procédé et système de neutralisation de remontées de secousses supportées par une colonne de direction de véhicul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4647A (ja) * 1995-04-18 1997-01-07 Haruyoshi Nezuka たわみ継手
JP2004306898A (ja) * 2003-04-10 2004-11-04 Nsk Ltd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アシスト装置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2081494A1 (ja) * 2010-12-17 2012-06-21 アスモ 株式会社 回転伝達装置及びモータ
CN102639892A (zh) * 2009-11-10 2012-08-15 奥依列斯工业株式会社 联轴机构
CN102686898A (zh) * 2009-12-25 2012-09-19 奥依列斯工业株式会社 联轴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74941A (en) * 1935-12-28 1937-03-23 Ricefield Louis Coupling
US3396556A (en) * 1966-09-06 1968-08-13 Lovejoy Flexible Coupling Comp Flexible coupling
GB1203229A (en) * 1966-11-29 1970-08-26 Fabric Bearings Ltd Improvements in rotary couplings
DE2211512A1 (de) * 1972-03-10 1973-10-18 Barth Harald Elastische klauenkupplung mit zwei im wesentlichen gleich ausgebildeten kupplungsscheiben
JP2515645Y2 (ja) 1989-11-21 1996-10-30 アスモ 株式会社 減速機付モ−タ
JPH06337021A (ja) 1993-05-26 1994-12-06 Kayseven Co Ltd フレキシブル軸継手
JPH07224855A (ja) * 1994-02-07 1995-08-22 Bridgestone Corp 軸継手
US5720638A (en) * 1996-10-22 1998-02-24 Brunswick Corp. Engine drive shaft coupler for personal watercraft
US5928083A (en) * 1997-10-09 1999-07-27 Ntn Corporation One-way over-running flex coupling
GB9812844D0 (en) 1998-06-16 1998-08-12 Lucas Ind Plc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electrical power assisted steering
JP3613693B2 (ja) 1998-07-27 2005-01-26 光洋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式舵取装置
JP4007159B2 (ja) * 2002-10-30 2007-11-1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ジョイント
KR20050095792A (ko) 2003-02-20 2005-10-04 닛뽄 세이꼬 가부시기가이샤 전동식 파워 스티어링 장치 및 이를 위한 보조 장치
JP2004305898A (ja) 2003-04-07 2004-11-04 Ohbayashi Corp 土壌浄化方法
JP4910697B2 (ja) * 2004-05-28 2012-04-04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軸連結機構
JP4779356B2 (ja) * 2004-12-24 2011-09-28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軸連結機構
JP4779358B2 (ja) * 2004-12-24 2011-09-28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軸連結機構
JP4563844B2 (ja) 2005-03-11 2010-10-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艇のカップリングジョイント構造
JP2007186021A (ja) 2006-01-11 2007-07-26 Jtekt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9540226A (ja) * 2006-06-09 2009-11-19 エスゲーエフ ジュートドイッチェ ゲレンクシャイベンファブリーク 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ウント コムパニー カーゲー 少なくとも一本のシャフトを介して振動を減衰してトルクを伝達するためのトルク伝達装置
US7625290B2 (en) * 2006-07-05 2009-12-01 The Gates Corporation Sleeve-type flexible shaft coupling
JP5168972B2 (ja) 2007-03-26 2013-03-27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軸連結機構
WO2010060625A1 (de) * 2008-11-26 2010-06-03 SGF SüDDEUTSCHE GELENKSCHEIBENFABRIK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schwingungsreduzierten übertragen von drehmomenten
PL2491263T3 (pl) * 2009-10-20 2017-10-31 Gkn Driveline North America Inc Skrętny zespół tłumiący
JP5048804B2 (ja) * 2010-03-31 2012-10-1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708981B2 (ja) * 2010-09-09 2015-04-3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2086799A (ja) * 2010-10-22 2012-05-10 Jtekt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149381B2 (ja) 2012-11-01 2017-06-2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4647A (ja) * 1995-04-18 1997-01-07 Haruyoshi Nezuka たわみ継手
JP2004306898A (ja) * 2003-04-10 2004-11-04 Nsk Ltd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アシスト装置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2639892A (zh) * 2009-11-10 2012-08-15 奥依列斯工业株式会社 联轴机构
CN102686898A (zh) * 2009-12-25 2012-09-19 奥依列斯工业株式会社 联轴机构
WO2012081494A1 (ja) * 2010-12-17 2012-06-21 アスモ 株式会社 回転伝達装置及び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15623B2 (ja) 2017-04-19
JPWO2014073526A1 (ja) 2016-09-08
JP2016102590A (ja) 2016-06-02
WO2014073526A1 (ja) 2014-05-15
US9789903B2 (en) 2017-10-17
JP6083479B2 (ja) 2017-02-22
EP2918862A1 (en) 2015-09-16
JP5892181B2 (ja) 2016-03-23
US20150298733A1 (en) 2015-10-22
CN104334902A (zh) 2015-02-04
EP2918862B1 (en) 2018-04-25
JP2016095030A (ja) 2016-05-26
EP2918862A4 (en) 2017-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34902B (zh) 扭矩传递用接头以及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CN104011414B (zh) 扭矩传递用接头及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EP1790868B1 (en) Extendable shaft
JP5227853B2 (ja) 揺動型歯車装置、伝達比可変機構、および車両用操舵装置
CN107076216B (zh)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JP5433238B2 (ja) 歯車装置および揺動歯車装置
CN107107730A (zh) 车辆的旋转轴的支承结构
CN101410644B (zh) 固定式等速万向接头
JP6566595B2 (ja) 減速機
CN107636347A (zh) 用于多列车轮式机动车的摆动稳定装置
WO2007007838A1 (ja) 伸縮可能シャフトおよび車両用操舵装置
CN107429752A (zh)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蜗轮蜗杆减速器
CN107407337A (zh)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蜗轮蜗杆减速器
CN107076215A (zh)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US10359099B1 (en) Cycloidal differential
JP2004332815A (ja) 固定型等速自在継手
WO2007007709A1 (ja) 軸継手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システム
JP4569824B2 (ja) 伸縮自在シャフト
JP2013249909A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09067659U (zh) 轮毂单元轴承
JP2010285000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4179837A (zh) 单向离合器
CN105090446A (zh) 轴向变换齿轮装置
JP2013227988A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7850129A (zh) 伸缩式旋转传递轴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