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33651B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33651B
CN104233651B CN201410261685.5A CN201410261685A CN104233651B CN 104233651 B CN104233651 B CN 104233651B CN 201410261685 A CN201410261685 A CN 201410261685A CN 104233651 B CN104233651 B CN 1042336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ime
iron core
electromagnetic component
energiz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6168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33651A (zh
Inventor
福岛将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336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336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336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336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防止在驱动扫线机构时扫线杆与缝纫机主体等接触的缝纫机。缝纫机包括电磁元件、铁芯、弹簧和扫线杆。铁芯在电磁元件通电时自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移动。弹簧自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地对铁芯施力。扫线杆与铁芯相连接且具有能够与缝纫线卡合的弯曲部。缝纫机的CPU在通过向电磁元件通电而使铁芯自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之后,停止向电磁元件通电。CPU在停止向电磁元件通电之后且铁芯在弹簧的作用力的作用下到达第一位置之前,再次开始向电磁元件通电。CPU在再次开始向电磁元件通电之后,再次停止向电磁元件通电。因此,缝纫机能够在铁芯自第二位置移动而到达第一位置时,防止扫线杆在弹簧的作用下过度摆动。

Description

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扫线机构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存在具有扫线机构的缝纫机。日本特许公开1997年第306729号公报公开了具有用电磁元件装置驱动的扫线工作装置的缝纫机。扫线工作装置包括电磁元件主体、铁芯(plunger)、扫线轴、扫线杆和压缩弹簧。在切线装置工作之后,电磁元件主体吸引铁芯。扫线轴借助铁芯的移动而转动。扫线杆固定于扫线轴,借助扫线轴的转动而摆动。在电磁元件主体吸引了铁芯时,扫线杆顶端自规定位置朝下方移动到捕捉面线的位置。在电磁元件主体停止了吸引时,铁芯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回到原来的位置。在铁芯回到原来的位置时,扫线杆顶端移动到压布件上方的上述规定位置。因此,扫线杆能够使面线移动到压布件上部。
扫线杆的顶端向压布件上方的规定位置移动时,有时会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摆动到越过规定位置的位置。此时,扫线杆有时会与缝纫机主体等接触而发出异响、发生破损。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驱动扫线机构时,防止扫线杆与缝纫机主体等接触的缝纫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技术方案1的缝纫机包括:电磁元件;控制部,其进行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的控制;铁芯,其在上述控制部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时,自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移动;施力机构,其自上述第二位置朝向上述第一位置地对上述铁芯施力;以及扫线构件,其是与上述铁芯相连接且具有能够与缝纫线卡合的卡合部位的构件,在上述铁芯在上述施力机构的作用力的作用下自上述第二位置朝上述第一位置移动时,上述卡合部位自与上述缝纫线卡合的下方位置朝上方位置移动;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包括:第一控制部,其用于开始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第二控制部,其用于在上述铁芯因上述第一控制部开始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而自上述第一位置移动到上述第二位置之后,停止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第三控制部,其用于在上述第二控制部停止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之后,在上述铁芯在上述施力机构的作用力的作用下自上述第二位置到达上述第一位置之前,再次开始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以及第四控制部,其用于在上述铁芯的移动速度因上述第三控制部再次开始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而减小之后,再次停止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
技术方案1的缝纫机在第一控制部开始向电磁元件通电后,使铁芯自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移动。扫线杆摆动,并与缝纫线卡合。缝纫机在第二控制部停止向电磁元件通电后,由施力机构使铁芯自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缝纫机在第二控制部停止向电磁元件通电之后且铁芯到达第一位置之前,由第三控制部再次开始向电磁元件通电。由于铁芯自电磁元件受到与施力机构的作用力反向的力的作用,因此,铁芯的移动速度减小。因此,缝纫机能够在铁芯自第二位置移动而到达第一位置时,防止扫线杆的卡合部位在施力机构的作用下越过上方位置而移动到缝纫机主体侧。缝纫机能够防止扫线杆与缝纫机主体等接触。
技术方案2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四控制部在上述铁芯自上述第二位置到达上述第一位置之前停止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此时,缝纫机能够在适当的期间施加自电磁元件作用的与施力机构的作用力反向的力。因此,缝纫机能够防止扫线杆的卡合部位在施力机构的作用下越过上方位置而移动到缝纫机主体侧,且能使扫线杆在短时间内移动到上方。
技术方案3、4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铁芯在上述施力机构的作用力的作用下开始自上述第二位置向上述第一位置侧移动之后,上述第三控制部开始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此时,缝纫机能够在更适当的期间施加自电磁元件作用的与施力机构的作用力反向的力。缝纫机在扫线杆开始向缝纫机主体侧摆动之前不施加自电磁元件作用的反向的力。因此,缝纫机能够防止阻碍扫线杆开始摆动。
技术方案5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控制部在自上述第一控制部开始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起的经过时间为第一时间时,停止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上述第三控制部在自上述第二控制部停止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起的经过时间为第二时间时,再次开始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上述第四控制部在自上述第三控制部再次开始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起的经过时间为第三时间时,再次停止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此时,缝纫机能够容易确定第三控制部开始向电磁元件通电的时机和第二控制部及第四控制部停止向电磁元件通电的时机。
技术方案6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该缝纫机包括:时间存储部,其分别存储上述第一时间、上述第二时间和上述第三时间;时间输入部,其供操作者分别输入上述第一时间、上述第二时间和上述第三时间;以及时间调整部,其将上述时间输入部输入的上述第一时间、上述第二时间和上述第三时间存储于上述时间存储部。此时,操作者能够单独输入、调整第三控制部开始向电磁元件通电的时机和第二控制部及第四控制部停止向电磁元件通电的时机。
附图说明
图1是缝纫机1的立体图。
图2是扫线机构32的左视图。
图3是自后侧观察扫线机构32所得到的图。
图4是图3的在IV-IV线向视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缝纫机1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6是主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在以往的电磁元件33的扫线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值和扫线杆38的位置的曲线图。
图8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元件33的扫线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值和扫线杆38的位置的曲线图。
图9是设定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使用图中箭头所示的上下、左右、前后。如图1所示,缝纫机1包括机座部2、支承柱部3和机臂部4。机座部2是缝纫机1的底座。机座部2自上方安装于工作台20上表面的矩形孔(省略图示)。支承柱部3自机座部2的右端朝铅直上方延伸。机臂部4自支承柱部3的上端朝左方延伸,与机座部2的上表面相对。机臂部4在左端部的下方具有压脚17,压脚17与设于机座部2上表面的针板15相对。机臂部4在上部具有操作部10。操作部10在前表面具有显示部111和操作键112。操作者一边观察显示部111一边操作操作键112而向缝纫机1输入各种指示。机臂部4在左端下方具有倒缝开关9。操作者通过按下倒缝开关9而使缝纫机1进行倒缝。机臂部4在内部保持有针杆7,针杆7在下端安装有机针8。针杆7和机针8在上轴马达12的驱动下而上下往复移动。支承柱部3在右侧面上部具有上轴马达12。上轴14以能够旋转的状态在机臂部4内部沿左右方向延伸。上轴14的右端与上轴马达12相连接。上轴14的左端与针杆上下运动机构(省略图示)相连接。上轴马达12使上轴14旋转,驱动针杆上下运动机构而使针杆7上下运动。针板15在大致中央部具有容针孔(省略图示)。机针8的下端在下降时从容针孔中通过。针板15在容针孔的左方、后方、右方、前方分别具有送布齿孔(省略图示)。机座部2在针板15的下方具有梭子机构(省略图示)、送布机构(省略图示)。上轴马达12驱动梭子机构、送布机构。梭子机构、送布机构的结构是公知的,因此省略说明。
缝纫机1具有切线机构31(参照图5)。切线机构31包括连杆机构(省略图示)、电磁元件311(参照图5)和切断刀(省略图示)。连杆机构向切断刀传递上轴14的旋转力。电磁元件311驱动连杆机构。切断刀位于针板15的下侧。切断刀在电磁元件311驱动了连杆机构时,被上轴14的旋转力驱动而切断面线。缝纫机1具有扫线机构32(参照图2~图4)。扫线机构32在切线机构31切断面线之后,向压脚17的上方移动残留于机针8侧的面线。缝纫机1在工作台20的下方具有控制装置16。控制装置16具有CPU44(参照图5)等。控制装置16借助连接杆21与踩踏式的踏板22相连接。控制装置16在操作者向脚尖侧或脚跟侧操作了踏板22时,被输入与踏板22的操作方向和操作量相应的信号。控制装置16根据输入的信号确定踏板22的操作方向和操作量。
参照图2~图4说明扫线机构32。扫线机构32包括电磁元件33、铁芯34、弹簧35、连杆36、扫线轴37和扫线杆38。固定构件30将扫线机构32固定于缝纫机1的机臂部4左端的后侧面。固定构件30呈板状,沿着缝纫机1的后侧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固定构件30具有第一部301、第二部302和第三部303。如图3所示,第一部301具有基部301A、立设部301B、301C、301D、覆盖部301E和突出部301F。基部301A主视状态下呈大致长方形,与机臂部4的后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突出部301F自基部301A的右端上方朝右方突出,具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孔(省略图示)。螺钉301G贯通该孔并紧固在形成于机臂部4后侧面的螺孔(省略图示)中,而将固定构件30固定于机臂部4。立设部301B、301C、301D分别自基部301A的上端、右端下方和下端朝后方(图3中的纸面侧)延伸。覆盖部301E自立设部301C的后端部朝向左方且与基部301A平行地延伸。覆盖部301E具有两个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孔(省略图示)。两个螺钉333分别贯通该两个孔并紧固于电磁元件33,而将电磁元件33固定于固定构件30。
第二部302自第一部301的基部301A的下端朝下方斜前方延伸(参照图2)。第二部30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小于基部301A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第三部303自第二部302的下端朝下方延伸(参照图2)。第三部303在上端部右方具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孔(省略图示)。螺钉303G贯通该孔并紧固在形成于机臂部4后侧面的螺孔(省略图示)中,而将固定构件30固定于机臂部4。第三部303的下端部朝前方突出。第三部303在下端部的突出部分具有孔303A。孔303A沿前后方向延伸,以扫线轴37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该扫线轴37。
如图2所示,扫线机构32在第一部301的基部301A、立设部301B、301C、301D和覆盖部301E所包围的部分具有电磁元件33。如图4所示,电磁元件33具有框部331和线圈(省略图示)。以下,将电磁元件33所具有的线圈称为扫线线圈。框部331呈大致圆柱状。框部331的轴心沿上下方向延伸。框部331具有沿着轴心延伸的孔332。孔332的截面呈大致圆形。孔332自框部331的下侧面朝上方延伸。扫线线圈呈螺旋状卷绕在框部331的周侧面。
铁芯34包括主体部341、垫圈342、销344和弹性体345。主体部341呈大致圆柱状。主体部341贯穿于框部331的孔332。主体部34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于孔33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主体部341的截面的直径与孔332的截面的直径大致相同。主体部341的下端部自孔332朝下方突出。主体部341能够沿着孔332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在CPU44借助驱动电路55(参照图5)对扫线线圈通电后会产生磁力。磁力朝上方作用于主体部341。此时,主体部341朝上方移动。主体部341能够朝上方移动到直至其上端与孔332上侧的内壁接触。
主体部341在比上下方向中央靠下方的位置具有槽部343。槽部343是沿着主体部341的周壁延伸的环状的槽。槽部343的位置是在自主体部341的上端下移与孔332的上下方向长度大致相同长度的位置。主体部341在槽部343的下侧具有孔346。孔346沿前后方向贯通主体部341。销344贯穿于孔346。销344的长度大于主体部341的直径。销344的前后两端部自主体部341朝前后方向突出。如图2所示,两个突出部348自主体部341的下端朝下方突出。两个突出部348在前后方向排列且相对。如图4所示,两个突出部348分别具有孔347。两个孔347分别沿前后方向贯通两个突出部348。销361B贯穿于两个孔347。销361B的长度小于主体部341的直径。
主体部341在周壁上具有弹性体345。弹性体345呈大致圆筒形,具有沿轴心延伸的孔345A。主体部341贯穿于孔345A。弹性体345在上端具有突出部345B。突出部345B向孔345A的内侧突出,嵌入到主体部341的槽部343中。如图3所示,弹性体345在下端的前侧和后侧分别具有凹部345C。销344自下侧嵌入到凹部345C中。销344自下方支承弹性体345且限制弹性体345朝下方移动。弹性体345在下端具有多个凹凸部345D。多个凹凸部345D设于弹性体345下端的整周上。在销344的上侧具有圆形板状的垫圈342。主体部341和弹性体345贯穿于垫圈342的孔。垫圈342的孔的直径大于弹性体345的外径。销344自下方支承垫圈342且限制垫圈342朝下方移动。
扫线机构32在电磁元件33的下端和垫圈342之间具有弹簧35。弹簧35为压缩弹簧。弹簧35的直径大于弹性体345的直径。弹簧35的上端与电磁元件33的下端面接触,弹簧35的下端与垫圈342的上端面接触。弹簧35朝下方对铁芯34施力。扫线机构32在铁芯34的下方具有板状的连杆36。铁芯34的主体部341在下端固定连杆36。如图2所示,连杆36具有第一延伸部361和第二延伸部362。第一延伸部361在两个突出部348之间朝下方延伸,在弯折部361A处弯折,再朝前方斜下方延伸。如图3所示,第一延伸部361的弯折部361A上侧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延伸部361的弯折部361A下侧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第一延伸部361在上端具有孔361C。销361B贯通孔361C和两个突出部348各自的孔347。销361B以连杆36能够转动的方式将该连杆36支承于铁芯34的主体部341。俯视状态呈圆形板状的弹性体349被夹在主体部341的下端和弯折部361A之间。弹性体349具有沿着轴心延伸的孔(省略图示)。第一延伸部361的弯折部361A上侧贯穿于该孔。弹性体349朝向使铁芯34和第一延伸部361彼此远离的方向施加力,因此铁芯34、连杆36和弹性体349紧密接触。因此,连杆36和铁芯34不会彼此晃动。
第二延伸部362自第一延伸部361的下端朝下方延伸。第二延伸部362的下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板状的曲柄371的后侧(图3中的纸面侧)面。曲柄371位于固定构件30的第三部303的后侧。曲柄371的板面面向前后方向。扫线轴37的后端连接于曲柄371的前侧面。扫线轴37的轴心是在主视状态下不同于第二延伸部362和曲柄371之间的连接部分的位置。扫线轴37在水平方向朝前方延伸。曲柄371能够以扫线轴37为支点进行转动。曲柄371在第二延伸部362沿上下方向移动时进行转动。
扫线机构32在固定构件30的第三部303附近具有扫线轴37。扫线轴37的形状为大致圆筒形。如图2所示,固定构件30的第三部303以能够使扫线轴37转动的方式支承该扫线轴37。扫线轴37的后端部贯穿于固定构件30的第三部303的下端部的孔303A。扫线轴37的前端部位于机臂部4的左端部附近的下方。弹簧372位于曲柄371和固定构件30的第三部303之间。弹簧372为扭簧。弹簧372的一端侧连接于曲柄371的孔(省略图示),另一端侧连接于第三部303的孔303B。弹簧372朝向自后面观察呈顺时针的方向对扫线轴37施力。该方向是扫线轴37朝向自后面观察呈逆时针的方向旋转时,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弹簧372防止在未向电磁元件33的扫线线圈通电时,连杆36和扫线轴37彼此晃动而使扫线杆38振动。
扫线轴37在前端紧固有螺钉373。扫线轴37在前端的后方具有凸缘375。扫线轴37自前端侧套入有轴环374。扫线杆38的一端侧被夹在轴环374和凸缘375之间。通过在将扫线杆38夹在轴环374和凸缘375之间的状态下紧固螺钉373,从而扫线机构32将扫线杆38固定于扫线轴37。扫线杆38为棒状。扫线杆38在另一端侧(与连接于扫线轴37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具有弯曲的弯曲部381。如图3所示,扫线杆38伴随扫线轴37的转动而进行摆动。弯曲部381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在扫线杆38摆动时发生位移。在扫线杆38朝下方摆动后,弯曲部381位于针杆7下方附近的下方位置。在扫线杆38朝上方摆动后,弯曲部381位于朝右方离开针杆7的上方位置。
参照图5说明缝纫机1的电气结构。缝纫机1具有CPU44。CPU44进行缝纫机1的控制。CPU44在内部具有ROM45和RAM46。CPU44与I/O接口(下称“I/O”)48及存储装置49相连接。ROM45存储用于执行主处理(参照图6)、设定处理(参照图9)的程序等。存储装置49是用于存储各种值的非易失性存储装置,存储有第一时间、第二时间、第三时间。RAM46临时存储为了执行程序所需的各种值。RAM46临时存储自存储装置49读取的第一时间、第二时间和第三时间。
I/O48与踏板22、操作键112及驱动电路51~55电连接。CPU44获取踏板22的操作方向和操作量。CPU44获取操作者自操作键112输入的操作指示。驱动电路51根据自CPU44输入的信号驱动显示部111。驱动电路52根据自CPU44输入的信号驱动上轴马达12。驱动电路54根据自CPU44输入的信号切换是否向切线机构31的电磁元件311的线圈通电。以下,将切线机构31的电磁元件311的线圈称为切线线圈。驱动电路55根据自CPU44输入的信号切换是否向扫线机构32的电磁元件33的扫线线圈通电。驱动电路54、55各自具有用于与线圈一端侧相连接的电源和开关。在开关被切换为ON时,电流自电源流向线圈。在电磁元件33的扫线线圈中有电流流动时会产生磁力,该磁力朝上方作用于铁芯34。在开关被切换为OFF时,电流不自电源流向线圈。
参照图3、图6说明主处理和扫线机构32的动作。CPU44在缝纫机1的电源被切换为ON时,通过读取并执行存储于ROM45中的程序而开始主处理。CPU44向驱动电路54输出用于停止向切线机构31的切线线圈通电的信号。以下,将用于停止向线圈通电的信号称为OFF信号。驱动电路54将开关切换为OFF,停止向切线线圈通电(S11)。电磁元件311不驱动连杆机构,因此,上轴14的旋转力不会传递到连杆机构。因此,切线机构31的切断刀不工作,不切断面线。
CPU44向驱动电路55输出OFF信号。驱动电路55将开关切换为OFF,停止向扫线线圈通电(S11)。当停止向扫线线圈通电时,铁芯34的主体部341不会受到磁力作用,因此,铁芯34在弹簧35的作用力的作用下朝下方移动。主体部341在弹性体345的下端与固定构件30的立设部301D接触,且弹性体345的上端不与电磁元件33的下端接触的状态下停止。以下,将弹性体345的下端与固定构件30的立设部301D接触且弹性体345的上端不与电磁元件33的下端接触时的铁芯34的位置称为第一位置。连杆36伴随铁芯34的主体部341朝下方的移动而朝下方移动。曲柄371和扫线轴37绕着自后面观察呈顺时针的方向转动。与扫线轴37相连接的扫线杆38摆动。如图3中的实线所示,扫线杆38的弯曲部381朝上方移动。弯曲部381离开压脚17,且位于机臂部4左端下方的倒缝开关9(参照图1)下方附近的上方位置。
CPU44判断操作者是否朝脚尖侧操作了踏板22(S13)。CPU44判断为操作者未朝脚尖侧操作踏板22时(S13:否),使处理进行到S21。CPU44判断为操作者朝脚尖侧操作了踏板22时(S13:是),确定踏板22的操作量。CPU44为了根据确定的操作量驱动上轴马达12而向驱动电路52输出信号。驱动电路52驱动上轴马达12,使上轴14以与操作量相应的旋转速度旋转(S15)。缝纫机1通过针杆上下运动机构使针杆7以与踏板22的操作量相应的速度上下运动且送布机构进行送布而进行缝制(S15)。
CPU44判断操作者是否解除了对踏板22朝脚尖侧的操作(S17)。CPU44判断为操作者未解除对踏板22朝脚尖侧的操作时(S17:否),使处理返回到S15。CPU44在判断为操作者解除了对踏板22朝脚尖侧的操作时(S17:是),向驱动电路52输出信号而停止上轴马达12的驱动(S19)。缝纫机1结束缝制(S19)。
CPU44判断操作者是否朝脚跟侧操作了踏板22(S21)。CPU44判断为操作者未朝脚跟侧操作踏板22时(S21:否),使处理返回到S13。CPU44判断为操作者朝脚跟侧操作了踏板22时(S21:是),向驱动电路54输出用于向切线机构31的切线线圈通电的信号。以下,将用于向线圈通电的信号称为ON信号。驱动电路54将开关切换为ON,向切线线圈通电(S23)。电磁元件311驱动连杆机构。上轴14的旋转力借助连杆机构传递到切断刀。切断刀工作,切断面线(S23)。切断后的面线的顶端位于压脚17的下方。CPU44在切线机构31切断面线之后,向驱动电路54输出OFF信号。驱动电路54将开关切换为OFF,停止向切线线圈通电(S25)。电磁元件311停止驱动连杆机构。切断刀返回工作前的状态。CPU44向驱动电路55输出ON信号。驱动电路55将开关切换为ON,向扫线线圈通电(S27)。
电流在扫线线圈中流动而产生磁力,该磁力朝上方作用于铁芯34的主体部341。铁芯34克服弹簧35的作用力而朝上方移动。连杆36伴随主体部341朝上方的移动而朝上方移动。曲柄371和扫线轴37绕着自后面观察呈逆时针的方向转动。扫线杆38克服弹簧372(参照图2)的力而进行摆动。如图3中的双点划线所示,扫线杆38的弯曲部381朝下方移动。面线在S23中被切线机构31切断之后,残留于机针8侧。弯曲部381在扫线杆38摆动时,卡合于机针8和压脚17之间的面线上。铁芯34朝上方移动到主体部341的上端与孔332上侧的内壁接触的位置。以下,将移动到了主体部341的上端与孔332上侧的内壁接触的位置时的铁芯34的位置称为第二位置。弯曲部381移动到接近压脚17的下方位置。
弹性体345的上端在铁芯34即将到达第二位置之前,与电磁元件33的下端接触。垫圈342和销344限制弹性体345朝下方移动。电磁元件33的下端和垫圈342自上下方向夹持弹性体345。弹性体345发生弹性变形。铁芯34朝上方移动的速度因弹性体345发生弹性变形而在铁芯34即将到达第二位置之前减小。弹性体345作为对主体部341上端与孔332上侧的内壁接触时的撞击进行缓冲的缓冲件而发挥作用。因此,主体部341的上端与孔332上侧的内壁接触时的撞击声比没有弹性体345时要小。铁芯34和连杆36隔着弹性体349而紧密接触。连杆36不会因主体部341的上端与孔332上侧的内壁接触时的撞击而发生振动。因此,弹性体349能够在主体部341的上端与孔332上侧的内壁接触时,抑制连杆36的振动,抑制撞击声。
CPU44为了计量经过时间而将存储于RAM46中的计时变量初始化为0。CPU44读取存储于存储装置49中的第一时间、第二时间和第三时间,并将它们存储于RAM46。CPU44通过每规定的周期(例如1ms)对计时变量加1而更新计时变量(S29)。CPU44基于计时变量判断在S27中向驱动电路55输出ON信号之后的经过时间是否为存储于RAM46中的第一时间(例如50ms)(S31)。CPU44判断为经过时间小于第一时间时(S31:否),使处理返回到S31。CPU44判断为经过时间为第一时间时(S31:是),向驱动电路55输出OFF信号。驱动电路55将开关切换为OFF,停止向扫线线圈通电(S33)。
当停止向扫线线圈通电时,铁芯34的主体部341不受磁力作用,因此,铁芯34在弹簧35的作用力的作用下自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朝下方移动。连杆36朝下方移动。曲柄371和扫线轴37绕着自后面观察呈顺时针的方向转动。扫线杆38摆动,弯曲部381向上方位置移动。卡合于弯曲部381的面线朝上方移动。
CPU44基于计时变量判断在S33中向驱动电路55输出OFF信号之后的经过时间是否为存储于RAM46中的第二时间(例如8ms)(S35)。CPU44判断为经过时间小于第二时间时(S35:否),使处理返回到S35。CPU44判断为经过时间为第二时间时(S35:是),向驱动电路55输出ON信号。驱动电路55将开关切换为ON,再次向扫线线圈通电(S37)。
在在S37中开始向扫线线圈通电时,铁芯34处于自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朝下方移动过程中的状态,尚未到达第一位置。在S37中向扫线线圈通了电时,产生磁力,朝向与移动中的铁芯34的主体部341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作用于铁芯34的主体部341。铁芯34的移动速度在磁力作用下减小。因此,铁芯34到达了第一位置时的移动速度比未在S37中向扫线线圈通电时要小。
CPU44基于计时变量判断在S37中向驱动电路55输出ON信号之后的经过时间是否为存储于RAM46中的第三时间(例如10ms)(S39)。CPU44判断为经过时间小于第三时间时(S39:否),使处理返回到S39。CPU44判断为经过时间为第三时间时(S39:是),向驱动电路55输出OFF信号。驱动电路55将开关切换为OFF,停止向扫线线圈通电(S41)。CPU44使处理返回到S13。主处理在缝纫机1的电源被切换为OFF时结束。
参照图7说明以往的缝纫机的扫线机构32的动作时机。曲线图的横轴表示时间。曲线41表示在电磁元件33的扫线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值。曲线42表示扫线杆38的弯曲部381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以往,缝纫机的CPU在缝制结束后(S19(参照图6))而切断了面线时(S23、S25(参照图6)),向驱动电路55输出ON信号(时间t1、S27(参照图6))。驱动电路55将开关切换为ON,电流开始在扫线线圈中流动(部分411)。在扫线线圈中有电流流动时,磁力朝上方作用于铁芯34的主体部341。磁力伴随在扫线线圈中流动的电流的增加而变大。弹簧35朝下方对铁芯34的主体部341施力。铁芯34在朝上的磁力小于弹簧35的作用力期间不朝上方移动。铁芯34在朝上的磁力变得大于弹簧35的作用力时开始朝上方移动。连杆36朝上方移动,曲柄371和扫线轴37转动。扫线杆38伴随扫线轴37的转动而进行摆动。扫线杆38的弯曲部381开始朝下方移动(时间t2、部分421)。
铁芯34随着朝上的磁力变大而逐渐加速,自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朝上方移动。扫线杆38的弯曲部381逐渐朝下方移动(部分421~部分422)。弯曲部381在面线被切断后卡合于在机针8和压脚17之间存在的面线上。铁芯34到达第二位置(时间t3)。弯曲部381在下方位置停止。
CPU44于在时间t1向驱动电路55输出ON信号之后的经过时间为第一时间时,向驱动电路55输出OFF信号(时间t4、S33(参照图6))。驱动电路55将开关切换为OFF。感应电流在开关刚刚OFF之后还在扫线线圈中流动。感应电流逐渐变小(部分412),最终停止(时间t5)。
在作用于主体部341的朝上的磁力消失时,铁芯34在弹簧35的作用力的作用下开始自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扫线杆38的弯曲部381伴随铁芯34的移动自下方位置朝上方移动(时间t5、部分423)。面线由于卡合于弯曲部381,因此伴随弯曲部381朝上方的移动而朝上方移动。
以往,缝纫机的CPU在在时间t4由驱动电路55将开关切换为OFF而停止向扫线线圈通电之后,不进行S35~S41(参照图6)的控制。CPU于在时间t4由驱动电路55将开关切换为OFF而停止向扫线线圈通电之后,不再向驱动电路55输出ON信号,不向扫线线圈进行通电。此时,铁芯34在弹簧35的作用力的作用下逐渐加速地朝下方移动。弹性体345的下端在铁芯34到达第一位置时与固定构件30的立设部301D接触。弹性体345与立设部301D接触而发生弹性变形。铁芯34自即将到达第一位置之前的移动速度较快的状态突然停止。弹性体345缓冲此时的撞击。弹性体345在下端部具有凹凸部345D,因此,能发生更大的弹性变形而缓冲撞击。铁芯34利用弹性体345的弹性变形而过度移动到比第一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在铁芯34向比第一位置靠下方的位置移动时,连杆36朝下方过度移动。此时,曲柄371和扫线轴37朝向自后面观察呈顺时针的方向过度转动。扫线杆38的弯曲部381过度移动到比上方位置靠上方的位置(部分424)。因此,扫线杆38的弯曲部381可能会与机臂部4下端的倒缝开关9(参照图1)等接触。在弯曲部381与倒缝开关9等接触时,扫线杆38可能会产生异响、发生折损。
参照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的扫线机构32的动作时机。曲线图的横轴表示时间。曲线41表示在电磁元件33的扫线线圈中流动的电流。曲线42表示扫线杆38的弯曲部381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时间t1~时间t5的动作时机与图7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的CPU44于在时间t4向驱动电路55输出OFF信号之后的经过时间为第二时间时,向驱动电路55输出ON信号(时间t6、S37(参照图6))。驱动电路55将开关切换为ON,电流开始在扫线线圈中流动(部分413)。在扫线线圈中有电流流动时,磁力朝上方作用于铁芯34的主体部341。铁芯34处于自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朝下方移动的过程中的状态,尚未到达第一位置。朝上的磁力朝向与移动中的铁芯34的主体部341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作用于铁芯34的主体部341。铁芯34的移动速度在磁力的作用下减小。
CPU44于在时间t6向驱动电路55输出ON信号之后的经过时间为第三时间时,向驱动电路55输出OFF信号(时间t7、S41(参照图6))。驱动电路55将开关切换为OFF。开关刚刚OFF之后,感应电流还在扫线线圈中流动(部分414)。感应电流逐渐变小,最终停止(时间t8)。铁芯34在磁力的作用下速度减小而到达第一位置,且在弹性体345的下端与固定构件30的立设部301D接触时缓缓停止。因此,弹性体345与以往的缝纫机不同,在铁芯34到达第一位置时不发生较大的弹性变形,连杆36不会朝下方过度移动。曲柄371和扫线轴37在铁芯34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状态下停止。曲柄371和扫线轴37不会自铁芯34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状态过度转动。扫线杆38的弯曲部381移动到上方位置而停止(部分425)。扫线杆38的弯曲部381不会过度移动到比上方位置靠上方的位置。因此,扫线杆38的弯曲部381不会与机臂部4下端的倒缝开关9等接触。
参照图9说明CPU44所执行的设定处理。CPU44在操作者操作操作部10的操作键112而指示了设定处理时,通过读取并执行存储于ROM45中的程序而开始设定处理。
CPU44判断操作者是否通过操作键112进行了第一时间的输入操作(S51)。CPU44判断为操作者进行了第一时间的输入操作时(S51:是),将第一时间存储于存储装置49(S53)。CPU44使处理进行到S55。CPU44判断为操作者未进行第一时间的输入操作时(S51:否),使处理进行到S55。
CPU44判断操作者是否通过操作键112进行了第二时间的输入操作(S55)。CPU44判断为操作者进行了第二时间的输入操作时(S55:是),将第二时间存储于存储装置49(S57)。CPU44使处理进行到S59。CPU44判断为操作者未进行第二时间的输入操作时(S55:否),使处理进行到S59。
CPU44判断操作者是否通过操作键112进行了第三时间的输入操作(S59)。CPU44判断为操作者进行了第三时间的输入操作时(S59:是),将第三时间存储于存储装置49(S61)。CPU44使处理进行到S63。CPU44判断为操作者未进行第三时间的输入操作时(S59:否),使处理进行到S63。
CPU44判断操作者是否通过操作键112进行了设定处理的结束指示的输入操作(S63)。CPU44判断为操作者进行了设定处理的结束指示的输入操作时(S63:是),结束设定处理。CPU44判断为操作者未进行设定处理的结束指示的输入操作时(S63:否),使处理返回到S51。
CPU44读取存储于存储装置49中的第一时间、第二时间和第三时间,将它们存储于RAM46。CPU44基于存储于RAM46中的第一时间、第二时间和第三时间,确定向驱动电路55输出ON信号、OFF信号的时机。
如上所述,缝纫机1的CPU44在S27中开始向电磁元件33的扫线线圈通电,使铁芯34自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扫线杆38伴随铁芯34的移动进行摆动。扫线杆38的弯曲部381与面线卡合。CPU44在S33中停止向扫线线圈通电,弹簧35使铁芯34自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CPU44于在S33中停止向扫线线圈通电之后,在铁芯34到达第一位置之前,在S37中再次开始向扫线线圈通电。在向扫线线圈通了电时,产生磁力。磁力与弹簧35的作用力反向。磁力自电磁元件33作用于铁芯34,铁芯34的移动速度减小。因此,缝纫机能够防止在铁芯34自第二位置移动而到达第一位置时,扫线杆38在弹簧35的作用下过度摆动。缝纫机1能够防止扫线杆38与机臂部4下端的倒缝开关9等接触。因此,缝纫机1能够防止扫线杆38与倒缝开关9等接触而产生异响、使扫线杆38破损。
CPU44于在S37中向驱动电路55输出ON信号之后,在铁芯34自第二位置到达第一位置之前,在S41中停止向扫线线圈通电。具体而言,CPU44于在S37中向驱动电路55输出ON信号之后的经过时间为约10ms(第三时间)时,向驱动电路55输出OFF信号。此时,扫线杆38的弯曲部381不会在弹簧35的作用下朝上方过度摆动。该经过时间,即大约10ms(第三时间)小于到铁芯34再次开始向第二位置方向移动为止的时间。即,扫线杆38的弯曲部381不会在向电磁元件33的扫线线圈通电时产生的磁力作用下朝下方移动。缝纫机1能够在适当的期间对铁芯34施加与弹簧35的作用力反向的磁力。因此,缝纫机1能够防止扫线杆38在弹簧35的作用下过度摆动,且能使铁芯34在短时间内自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缝纫机1能够使扫线杆38的弯曲部381在短时间内移动到上方。
CPU44于在S33中向驱动电路55输出OFF信号,铁芯34在弹簧35的作用下开始自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之后,在S37中再次开始向扫线线圈通电。缝纫机1能够在更适当的期间对铁芯34施加与弹簧35的作用力反向的磁力。缝纫机1不会在扫线杆38在弹簧35的作用下开始摆动之前对铁芯34施加与弹簧35的作用力反向的磁力,因此,不会阻碍扫线杆38的弯曲部381开始向上方摆动。
CPU44通过判断在S27中向驱动电路55输出ON信号之后的经过时间是否为第一时间而确定在S33中向驱动电路55输出OFF信号的时机。CPU44通过判断在S33中向驱动电路55输出OFF信号之后的经过时间是否为第二时间而确定在S37中向驱动电路55输出ON信号的时机。CPU44通过判断在S37中向驱动电路55输出ON信号之后的经过时间是否为第三时间而确定在S41中向驱动电路55输出OFF信号的时机。因此,CPU44能够容易确定开始向扫线线圈通电的时机和停止向扫线线圈通电的时机。
CPU44在操作者通过操作键112分别输入了第一时间、第二时间和第三时间时(S51、S55、S59),能够将输入的第一时间~第三时间分别存储于存储装置49(S53,S57,S61)。因此,操作者能够单独调整开始向电磁元件33的扫线线圈通电的时机和停止向扫线线圈通电的时机。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缝纫机1也可以具有检测铁芯34的位置(例如下端部的位置)的传感器。CPU44也可以根据传感器所检测出的铁芯34的位置而确定在S33、S37、S41中向驱动电路55输出信号的时机。CPU44也可以于在S33向驱动电路55输出OFF信号之后,在铁芯34到达规定的第一高度时,在S37中向驱动电路55输出ON信号。CPU44也可以于在S37中向驱动电路55输出ON信号之后,在铁芯34到达规定的第二高度时,在S41中向驱动电路55输出OFF信号。
CPU44也可以于在S33中向驱动电路55输出OFF信号之后,用传感器来确定铁芯34开始自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位移。此时,CPU44也可以在S37中向驱动电路55输出ON信号。此时,扫线杆38的弯曲部381不会在弹簧35的作用下朝上方过度摆动。因此,缝纫机1能够防止扫线杆38在弹簧35的作用下过度摆动。
CPU44也可以是于在S37中向驱动电路55输出ON信号时,控制驱动电路55而使扫线线圈中有较弱的电流流动。此时,在S41中向驱动电路55输出OFF信号的时机也可以采用铁芯34自第二位置到达了第一位置的时机。
第一时间、第二时间和第三时间也可以存储于ROM45。第一时间、第二时间和第三时间也可以是与缝纫机1的类型相应的固有值。
缝纫机1也可以是在向扫线线圈通了电时,自电磁元件33对铁芯34施加朝向下方的磁力。此时,弹簧35也可以对铁芯34施加朝上的作用力。扫线杆38也可以是在铁芯34受磁力作用朝下方移动时,自上方朝下方摆动。扫线杆38也可以是在铁芯34受弹簧35作用朝上方移动时,自下方朝上方摆动。缝纫机1也可以代替弹簧35而使用橡胶等弹性构件。
CPU44是本发明的控制部的一个例子。弹簧35是本发明的施力机构的一个例子。连杆36、扫线轴37、扫线杆38是本发明的扫线构件的一个例子。弯曲部381是本发明的卡合部位的一个例子。进行S27的处理的CPU44是本发明的第一控制部的一个例子。进行S33的处理的CPU44是本发明的第二控制部的一个例子。进行S37的处理的CPU44是本发明的第三控制部的一个例子。进行S41的处理的CPU44是本发明的第四控制部的一个例子。存储装置49是本发明的时间存储部的一个例子。操作键112是本发明的时间输入部的一个例子。进行S53、S57、S61的处理的CPU44是本发明的时间调整部的一个例子。

Claims (5)

1.一种缝纫机(1),其包括:
电磁元件(33);
控制部(44),其进行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的控制;
铁芯(34),其在上述控制部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时,自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移动;
施力机构(35),其自上述第二位置朝向上述第一位置地对上述铁芯施力;以及
扫线构件(36、37、38),其是与上述铁芯相连接且具有能够与缝纫线卡合的卡合部位(381)的构件,在上述铁芯在上述施力机构的作用力的作用下自上述第二位置朝上述第一位置移动时,上述卡合部位自与上述缝纫线卡合的下方位置朝上方位置移动;
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包括:
第一控制部(44),其用于开始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
第二控制部(44),其用于在上述铁芯因上述第一控制部开始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而自上述第一位置移动到上述第二位置之后,停止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
第三控制部(44),其用于在上述第二控制部停止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之后,在上述铁芯在上述施力机构的作用力的作用下自上述第二位置到达上述第一位置之前,再次开始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以及
第四控制部(44),其用于在上述铁芯的移动速度因上述第三控制部再次开始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而减小之后,再次停止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
上述第二控制部在自上述第一控制部开始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起的经过时间为第一时间时,停止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
上述第三控制部在自上述第二控制部停止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起的经过时间为第二时间时,再次开始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
上述第四控制部在自上述第三控制部再次开始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起的经过时间为第三时间时,再次停止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四控制部在上述铁芯自上述第二位置到达上述第一位置之前停止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铁芯在上述施力机构的作用力的作用下开始自上述第二位置向上述第一位置侧移动之后,上述第三控制部开始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铁芯在上述施力机构的作用力的作用下开始自上述第二位置向上述第一位置侧移动之后,上述第三控制部开始向上述电磁元件通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该缝纫机包括:
时间存储部(49),其分别存储上述第一时间、上述第二时间和上述第三时间;
时间输入部(112),其供操作者分别输入上述第一时间、上述第二时间和上述第三时间;以及
时间调整部(44),其将上述时间输入部输入的上述第一时间、上述第二时间和上述第三时间存储于上述时间存储部。
CN201410261685.5A 2013-06-12 2014-06-12 缝纫机 Active CN1042336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23297A JP2014239791A (ja) 2013-06-12 2013-06-12 ミシン
JP2013-123297 2013-06-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33651A CN104233651A (zh) 2014-12-24
CN104233651B true CN104233651B (zh) 2016-08-31

Family

ID=52139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61685.5A Active CN104233651B (zh) 2013-06-12 2014-06-12 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239791A (zh)
CN (1) CN104233651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53192B2 (ja) * 1990-08-27 1995-06-07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停止制御装置
CN1134992A (zh) * 1995-02-14 1996-11-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工件压紧设备
JPH09306729A (ja) * 1996-05-10 1997-11-28 Brother Ind Ltd ソレノイド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ミシンの各種作動装置
CN1793473A (zh) * 2004-12-24 2006-06-28 重机公司 缝纫机的引线装置
CN2905854Y (zh) * 2006-03-08 2007-05-30 启翔针车(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的活动过线装置
CN201665766U (zh) * 2010-02-08 2010-12-08 深圳市远成缝纫机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平缝机自动拨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53192B2 (ja) * 1990-08-27 1995-06-07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停止制御装置
CN1134992A (zh) * 1995-02-14 1996-11-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工件压紧设备
JPH09306729A (ja) * 1996-05-10 1997-11-28 Brother Ind Ltd ソレノイド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ミシンの各種作動装置
CN1793473A (zh) * 2004-12-24 2006-06-28 重机公司 缝纫机的引线装置
CN2905854Y (zh) * 2006-03-08 2007-05-30 启翔针车(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的活动过线装置
CN201665766U (zh) * 2010-02-08 2010-12-08 深圳市远成缝纫机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平缝机自动拨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239791A (ja) 2014-12-25
CN104233651A (zh) 2014-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46563B (zh) 缝纫机
CN103710905B (zh)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US3624735A (en) Thread-cutting device for lock stitch sewing machines
CN109706649B (zh) 缝纫机控制方法及缝纫机控制系统
CN109137285A (zh) 缝纫机
CN103696150B (zh) 缝纫机
CN203200487U (zh) 缝纫机
CN104233651B (zh) 缝纫机
CN107881658A (zh) 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US9212438B2 (en) Sewing machine and upper feed device
CN106917194B (zh) 缝纫机及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CN100432317C (zh) 锁扣眼缝纫机
CN106012317B (zh) 缝纫机
CN103361906B (zh) 缝纫机
JP2017185177A (ja) 縫い終わり端検知自動停止装置付きミシン
CN107663718A (zh) 缝纫机及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JP2012165849A (ja) ミシン及びミシンの糸切り方法
CN107881657A (zh) 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CN104073982B (zh) 缝纫机
CN101377038A (zh) 缝纫机
CN202466166U (zh) 一种皮革、厚料刺绣机
CN104846560B (zh) 缝纫机
CN105734852B (zh) 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CN109576910A (zh) 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CN100424247C (zh) 缝制设备的亮片驱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