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34852B - 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34852B
CN105734852B CN201510996654.9A CN201510996654A CN105734852B CN 105734852 B CN105734852 B CN 105734852B CN 201510996654 A CN201510996654 A CN 201510996654A CN 105734852 B CN105734852 B CN 1057348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loth
pipeline purging
upper thread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9665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34852A (zh
Inventor
竹村徹
中野元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7348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348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348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348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 D05B65/06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and for disposing of the severed thread end ; Catching or wiping devices for the severed thread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7/00Work-feeding means
    • D05B27/02Work-feeding means with feed dogs having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move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9/00Driving-gear; Control devices
    • D05B69/10Electrical or electromagnetic driv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9/00Driving-gear; Control devices
    • D05B69/30Detail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D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D05B AND D05C, RELATING TO SEWING, EMBROIDERING AND TUFTING
    • D05D2305/00Operations on the work before or after sewing
    • D05D2305/50Removing cut-out material or was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该缝纫机能够在进行扫线动作时可靠地捕捉面线。缝纫机在进行扫线动作时使布料向送布方向的反方向移动距离A。距离A为使面线不会接触到扫线杆的距离。残留在机针与布料之间的面线向前方移动,偏离弯曲部所要经过的路径。缝纫机在使扫线杆移动至开始位置之后,使布料向送布方向移动距离B。距离B为使扫线杆的弯曲部能够可靠地捕捉面线的距离,距离B大于或等于距离A。残留在机针与布料之间的面线向后方移动,从而位于弯曲部所要经过的路径上。缝纫机使扫线杆向停止位置移动。扫线杆可靠地捕捉面线并进行扫线。

Description

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扫线机构的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日本特许公开1981年第151089号公报所述的缝纫机具有扫线装置。上述公报所述的缝纫机在将面线切断之后进行扫线,将面线的端部拉到布料的上方。扫线装置包括扫线构件和扫线电磁元件。扫线构件具有弯曲部。扫线电磁元件为扫线动作的驱动源。在扫线电磁元件未驱动时,扫线装置在弹簧的作用力的作用下将扫线构件的弯曲部保持在远离机针的初始位置。在扫线电磁元件驱动时,扫线装置使扫线构件转动,使弯曲部移动到机针侧方的工作位置。当扫线电磁元件的驱动电流切断时,扫线构件在弹簧的作用力的作用下从工作位置返回至初始位置。弯曲部横穿机针上下运动的路径地往复移动。弯曲部的形状呈顶端朝向规定方向延伸的钩状。在扫线构件从初始位置向工作位置移动时,弯曲部没有捕捉面线而是将面线拨到侧方。在扫线构件从工作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时,弯曲部捕捉到面线并执行将面线从布料中拉出的扫线动作。
就上述公报所述的缝纫机而言,在扫线构件从初始位置向工作位置移动时,弯曲部与面线接触并将面线拨到侧方。此时,面线向侧方凸出。因此,在扫线构件从工作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时,弯曲部可能无法捕捉到面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进行扫线动作时可靠地捕捉到面线的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技术方案1的缝纫机具有:切线装置,在对布料进行缝制之后,上述切线装置将面线切断;扫线构件,其具有能够与被上述切线装置切断后的上述面线相卡合的面线卡合部,且上述扫线构件能够在开始位置与停止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上述开始位置是上述面线卡合部开始进行扫线动作的位置,上述扫线动作是上述面线卡合部向上方移动从而对上述面线进行扫线的动作,上述停止位置是从上述开始位置开始了上述扫线动作的上述面线卡合部在上述扫线动作结束后所停止的位置;扫线驱动机构,其用于驱动上述扫线构件;及扫线控制部,其用于控制上述扫线驱动机构,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具有:送布齿,其用于沿水平方向输送上述布料;送布齿驱动机构,其能够使上述送布齿进行向送布方向的动作以及向上述送布方向的反方向的动作,上述送布方向是对上述布料进行缝制时输送上述布料的方向;送布马达,其用于驱动上述送布齿驱动机构;及马达控制部,其控制上述送布马达,使上述送布齿向上述送布方向或上述送布方向的反方向移动,上述扫线控制部具有:前往动作控制部,其控制上述扫线驱动机构,使上述扫线构件在上述切线装置将上述面线切断之后,从上述停止位置向上述开始位置移动;及返回动作控制部,其控制上述扫线驱动机构,使上述扫线构件在上述前往动作控制部使上述扫线构件从上述停止位置移动至上述开始位置之后,从上述开始位置向上述停止位置移动,上述马达控制部能够进行靠近控制,该靠近控制对上述送布马达进行控制,使上述布料在上述返回动作控制部使在上述前往动作控制部的控制下移动至上述开始位置的上述扫线构件向上述停止位置移动之前,向靠近方向移动,该靠近方向是使上述面线接近上述扫线构件的上述面线卡合部所要经过的路径的方向。在切线装置将面线切断之后,面线残留在机针与布料之间。前往动作控制部在面线被切断之后控制扫线驱动机构,使扫线构件从停止位置向开始位置移动。在扫线构件移动至开始位置之后,马达控制部对送布马达进行靠近控制。送布齿在靠近控制的控制下使布料向使面线接近扫线构件的面线卡合部所要经过的路径的靠近方向移动。面线移动到扫线构件的面线卡合部所要经过的路径上。在靠近控制之后,返回动作控制部控制扫线驱动机构,使扫线构件从开始位置向停止位置移动。因此,面线卡合部能够可靠地捕捉面线并进行扫线。
技术方案2的缝纫机的特征在于,上述马达控制部在进行上述靠近控制时,使上述布料向上述靠近方向移动第一距离,上述马达控制部能够进行退避控制,该退避控制对上述送布马达进行控制,使上述布料在上述前往动作控制部使上述扫线构件从上述停止位置向上述开始位置移动之前,向上述靠近方向的反方向移动第二距离,该第二距离小于上述第一距离。在扫线构件从停止位置向开始位置移动之前,马达控制部对送布马达进行退避控制。送布齿在退避控制的控制下使布料向靠近方向的反方向移动第二距离。面线偏离面线卡合部所要经过的路径。前往动作控制部在马达控制部进行退避控制之后控制扫线驱动机构,使扫线构件从停止位置向开始位置移动。面线卡合部在扫线构件从停止位置向开始位置移动时不与面线接触。即使面线卡合部与面线相接触,由于切断后的面线没有张力,因此,面线也不易断开。
技术方案3的缝纫机的特征在于,上述马达控制部能够进行校正控制,该校正控制对上述送布马达进行控制,使上述布料在上述返回动作控制部使上述扫线构件从上述开始位置移动至上述停止位置之后,向上述靠近方向的反方向移动上述第一距离与上述第二距离之差所对应的量。马达控制部在扫线构件从开始位置移动至停止位置之后,对送布马达进行校正控制。送布齿在校正控制的控制下使布料向靠近方向的反方向返回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之差所对应的量。因此,缝纫机能够防止下一缝制位置错位。
技术方案4的缝纫机的特征在于,该缝纫机具有变更判断部,在上述返回动作控制部使上述扫线构件从上述开始位置移动至上述停止位置之后,上述变更判断部对送布量是否有变更进行判断,上述送布量是上述送布齿往复移动一次的期间内向上述送布方向输送上述布料的量,上述马达控制部能够在上述变更判断部判断为上述送布量有变更的情况下进行直接移动控制,该直接移动控制对上述送布马达进行控制,使上述送布齿向与变更后的上述送布量相对应的缝制开始位置移动。在送布量有变更时,马达控制部对送布马达进行直接移动控制。送布齿在直接移动控制的控制下使布料与变更后的送布量相对应地直接移动到与下一次缝制相对应的位置。缝纫机无需在扫线后另外进行使布料移动到与下一次缝制相对应的位置的处理,因此能够提高缝制效率。
技术方案5的缝纫机的特征在于,该缝纫机具有选择部,该选择部用于设定是否进行上述靠近控制以及上述退避控制。操作者能够与待缝制的布料的厚度、种类等相应地设定是否进行靠近控制和退避控制。
技术方案6的缝纫机的控制方法中的缝纫机具有:切线装置,在对布料进行缝制之后,上述切线装置将面线切断;扫线构件,其具有能够与被上述切线装置切断后的上述面线相卡合的面线卡合部,且上述扫线构件能够在开始位置与停止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上述开始位置是上述面线卡合部开始进行扫线动作的位置,上述扫线动作是上述面线卡合部向上方移动从而对上述面线进行扫线的动作,上述停止位置是从上述开始位置开始了上述扫线动作的上述面线卡合部,在上述扫线动作结束后所停止的位置;扫线驱动机构,其用于驱动上述扫线构件;送布齿,其用于沿水平方向输送上述布料;送布齿驱动机构,其能够使上述送布齿进行向送布方向的动作以及向上述送布方向的反方向的动作,上述送布方向是对上述布料进行缝制时输送上述布料的方向;及送布马达,其用于驱动上述送布齿驱动机构,该缝纫机的控制方法特征在于,包括:前往动作控制工序,在该工序中控制上述扫线驱动机构,使上述扫线构件在上述切线装置将上述面线切断之后,从上述停止位置向上述开始位置移动;返回动作控制工序,在该工序中控制上述扫线驱动机构,使上述扫线构件在通过上述前往动作控制工序使上述扫线构件从上述停止位置移动至上述开始位置之后,从上述开始位置向上述停止位置移动;及马达控制工序,在该工序中进行靠近控制,该靠近控制对上述送布马达进行控制,使上述布料在通过上述返回动作控制工序使通过上述前往动作控制工序移动至上述开始位置的上述扫线构件向上述停止位置移动之前,向靠近方向移动,该靠近方向是使上述面线接近上述扫线构件的上述面线卡合部所要经过的路径的方向。在切线装置将面线切断之后,面线残留在机针与布料之间。缝纫机在面线被切断之后通过前往动作控制工序控制扫线驱动机构,使扫线构件从停止位置向开始位置移动。缝纫机在扫线构件移动至开始位置之后,通过马达控制工序对送布马达进行靠近控制。送布齿在靠近控制的控制下使布料向使面线接近扫线构件的面线卡合部所要经过的路径的靠近方向移动。面线移动到扫线构件的面线卡合部所要经过的路径上。缝纫机在通过马达控制工序进行靠近控制之后,通过返回动作控制工序控制扫线驱动机构,使扫线构件从开始位置向停止位置移动。因此,面线卡合部能够在扫线构件从开始位置向停止位置移动时可靠地捕捉面线并进行扫线。
附图说明
图1是缝纫机1的立体图。
图2是扫线机构32的左视图。
图3是电磁元件33未驱动时的扫线机构32的后视图。
图4是电磁元件33驱动时的扫线机构32的后视图。
图5是扫线机构32的沿着图3中的Ⅳ-Ⅳ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6是送布机构60的立体图。
图7是缝纫机1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8是主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扫线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退避控制时的机针8和扫线杆38的放大图。
图11是靠近控制时的机针8和扫线杆38的放大图。
图12是表示送布马达位置与上轴角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3是轨迹表100的数据结构图。
图14是系数表200的数据结构图。
图15是动作轨迹101、201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具有扫线机构32的缝纫机1的概略构造。在下面的说明中,将使用附图中用箭头表示的上下、左右以及前后。如图1所示,缝纫机1具有机座部2、支柱部3和机臂部4。机座部2是缝纫机1的底座,其自上方安装于工作台20上表面的矩形孔。支柱部3自机座部2的右端向铅直上方延伸。机臂部4自支柱部3的上端向左方延伸,与机座部2上表面相对。机臂部4在上部具有操作部10。操作部10在前表面具有显示部111和操作键112。操作者一边观察显示部111一边操作操作键112,从而向缝纫机1输入各种指示。机臂部4在内部保持有针杆7和上轴14。针杆7的下端部暴露在机臂部4的左端部的下方。机针8安装在针杆7的下端。上轴14以能够旋转的状态在机臂部4内部沿左右方向延伸。上轴马达12设于支柱部3的右侧面上部。上轴14的右端与上轴马达12相连接,上轴14的左端与针杆上下运动机构相连接。针杆上下运动机构与针杆7相连接。上轴马达12使上轴14旋转,驱动针杆上下运动机构从而使针杆7上下运动。机座部2在上表面左端具有针板15。针板15配置在机臂部4的左端部下方。压脚17设于针板15的上方,与针板15相对。
如图6所示,针板15在大致中央部具有容针孔18。机针8的下端在针杆7下降时穿过容针孔18。针板15在容针孔18的左方、后方、右方、前方分别具有送布齿孔19。送布齿孔19呈在前后方向上长的长方形形状。机座部2在针板15的下方具有梭子机构和切线装置31(参照图7)。梭子机构被上轴马达12驱动。梭子机构是众所周知的机构,因此省略说明。切线装置31具有连杆机构、电磁元件311(参照图7)和切线刀。连杆机构向切线刀传递上轴14的旋转力。电磁元件311驱动连杆机构。切线刀设于针板15的下侧。在电磁元件311驱动了连杆机构时,切线刀被上轴14的旋转力驱动从而将面线切断。如图2所示,缝纫机1具有扫线机构32。在切线装置31在布料的下方即针板15的下方切断面线之后,扫线机构32向压脚17的上方移动残留在机针8与布料之间的面线。如图1所示,缝纫机1在工作台20的下方具有控制装置16。控制装置16具有CPU44(参照图7)等。控制装置16借助连接杆21与踩踏式的踏板22相连接。操作者通过向脚尖侧或脚跟侧踩踏踏板22来操作该踏板22。CPU44接收与踏板22的操作方向和操作量相应的信号的输入。
参照图2~图5说明扫线机构32。扫线机构32具有固定构件30、电磁元件33、铁芯(plunger)34、弹簧35、连杆36、扫线轴37和扫线杆38。固定构件30将扫线机构32固定在机臂部4的左端的背面。固定构件30呈板状,沿着缝纫机1的背面沿上下方向延伸。固定构件30具有第一部301、第二部302和第三部303。如图3、图4所示,第一部301具有基部301A、立设部301B、301C、301D、覆盖部301E和突出部301F。基部301A从主视角度观察呈大致长方形,与机臂部4的背面大致平行地沿上下方向延伸。突出部301F自基部301A的右端上方向右方突出。突出部301F具有沿前后方向贯穿的贯通孔。螺钉301G贯穿贯通孔并紧固于机臂部4背面的螺孔,从而将固定构件30的上端侧固定于机臂部4。立设部301B、301C、301D分别自基部301A的上端、右端下方和下端向后方延伸。覆盖部301E自立设部301C的后端部向左方延伸。覆盖部301E与基部301A平行地配置。覆盖部301E具有两个沿前后方向贯穿的贯通孔。两个螺钉333分别贯穿两个贯通孔,并将电磁元件33固定于固定构件30。能够改变两个螺钉333将电磁元件33固定于固定构件30的位置。扫线机构32能够与电磁元件33的固定位置相应地调整扫线杆38的摆动量。如图2所示,第二部302自第一部301的基部301A的下端向前下方延伸。第二部302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基部301A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第三部303自第二部302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第三部303在上端部右方具有沿前后方向贯穿的贯通孔。螺钉303G贯穿贯通孔并紧固于机臂部4背面的螺孔,从而将固定构件30的下端侧固定于机臂部4。第三部303在下端部具有突出部303C。突出部303C向前方突出,开设有沿前后方向贯穿的孔部303A。孔部303A以扫线轴37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该扫线轴37。
电磁元件33设于被第一部301的基部301A、立设部301B、301C、301D、罩部301E包围起来的部分。如图5所示,电磁元件33具有框部331和线圈。框部331呈大致圆柱状。框部331的轴心沿上下方向延伸。框部331在下表面开设有孔332。孔332沿着框部331的轴心沿上下方向延伸。孔332的截面呈大致圆形。孔332的上端部的直径随着朝向上方去逐渐变小。线圈呈螺旋状卷绕在框部331的周侧面。在下面的说明中,将电磁元件33的线圈称作扫线线圈。
铁芯34具有主体部341、垫圈342、销344和弹性体345。主体部341呈大致圆柱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主体部341贯穿于框部331的孔332。主体部341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孔332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主体部341的截面直径与孔332的截面直径大致相同。主体部341的下端部自孔332向下方突出。主体部341能够沿着孔332上下运动。扫线线圈在被通电时会产生磁力,使主体部341向上方移动。主体部341能够向上方移动到直至其上端与孔332上侧的内壁接触的位置。主体部341在比上下方向中央靠下方的位置具有槽部343。槽部343是绕主体部341的周壁一周的环状的槽。在主体部341的上端与孔332上侧的内壁相接触时,槽部343位于框部331的下表面处。主体部341在槽部343的下侧具有孔346。孔346沿前后方向贯穿主体部341。销344贯穿于孔346。销344的长度大于主体部341的外径。销344的前后两端部分别自主体部341向前方和后方突出。如图2所示,自主体部341的下端向下方突出有两个突出部348。两个突出部348沿前后方向排列并相对。两个突出部348分别具有沿前后方向贯穿的孔347。销361B贯穿于两个孔347。销361B的长度小于主体部341的外径。
主体部341在周壁上具有弹性体345。弹性体345呈大致圆筒形,具有沿着轴心延伸的孔345A。主体部341贯穿于孔345A。弹性体345在上端具有突出部345B。突出部345B向孔345A的内侧呈凸缘状突出,并嵌入到主体部341的槽部343。如图3、图4所示,弹性体345的下端分别在前侧和后侧具有凹部345C。销344从下侧嵌入到凹部345C。销344从下方支承弹性体345,并且限制弹性体345向下方移动。弹性体345在下端具有多个凹凸部345D。多个凹凸部345D设于弹性体345的下端的整周上。垫圈342设于销344的上侧。垫圈342从俯视角度观察呈圆环板状。主体部341和弹性体345贯穿于垫圈342的孔。垫圈342的孔的内径大于弹性体345的外径。销344从下方支承垫圈342,并且限制垫圈342向下方移动。
压缩弹簧即弹簧35设于电磁元件33的下端与垫圈342之间。弹簧35的内径大于弹性体345的外径。弹簧35的上端与电磁元件33的下端相接触,弹簧35的下端与垫圈342的上端相接触。弹簧35向下方对铁芯34施力。
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的连杆36设于铁芯34的下方。连杆36固定在铁芯34的主体部341的下端。如图2所示,连杆36具有第一延伸部361和第二延伸部362。第一延伸部361在两个突出部348之间向下方延伸,在弯折部361A处弯折,再向前下方延伸。如图3、图4所示,弯折部361A的上侧部分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小于下侧部分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第一延伸部361在上端具有孔361C。销361B贯穿孔361C和两个突出部348各自的孔347。销361B以连杆36能够转动的方式将该连杆36支承于铁芯34的主体部341。弯折部361A在其与主体部341的下端之间夹有弹性体349。弹性体349从俯视角度观察呈圆形的板状,具有沿着轴心延伸的孔。弯折部361A的上侧部分贯穿于弹性体349的孔。弹性体349对铁芯34和第一延伸部361向使它们彼此远离的方向施力。铁芯34和连杆36紧密接触于弹性体349,彼此之间不会产生晃动。
第二延伸部362自第一延伸部361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第二延伸部362的下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曲柄371的背面相连接。曲柄371呈板状,其板面面朝前后方向。曲柄371配置在固定构件30的第三部303的后侧。扫线轴37的后端与曲柄371的前表面相连接。第二延伸部362的下端与曲柄371之间的连接位置和扫线轴37的后端与曲柄371之间的连接位置从主视角度观察是不同的。如图2所示,扫线轴37沿水平方向向前方延伸。在第二延伸部362上下运动时,曲柄371以扫线轴37为支点进行转动。
扫线轴37是呈大致圆柱形的柱状体。扫线轴37的后端部贯穿于固定构件30的第三部303的突出部303C的孔部303A。突出部303C以扫线轴37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该扫线轴37。扫线轴37的前端部位于机臂部4的左端部的下方。扭簧即弹簧372设在曲柄371与固定构件30的第三部303之间。弹簧372的一端卡在设于曲柄371的孔371A中。弹簧372的另一端卡在第三部303的孔303B中。弹簧372向自后面观察呈顺时针的方向对扫线轴37施力。弹簧372的施力方向为扫线轴37向自后面观察呈逆时针的方向旋转时,与该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弹簧372抑制连杆36与扫线轴37之间产生晃动,防止因该晃动导致扫线杆38振动。
扫线轴37在前端部具有凸缘部375。在扫线轴37的前端部套有筒状体374。在筒状体374与凸缘部375之间夹有扫线杆38的一端部。将螺钉373紧固在扫线轴37的前端。螺钉373按压筒状体374,从而将扫线杆38固定在筒状体374与凸缘部375之间。当扫线轴37转动时,扫线杆38以其一端部侧为支点转动。扫线杆38在另一端部具有弯曲部381。如图3、图4所示,弯曲部381朝扫线杆38的右前侧弯曲。在扫线杆38转动时,弯曲部381的上下方向位置发生位移。在扫线杆38向自后面观察呈逆时针的方向转动后,弯曲部381位于机针8的下方(参照图4)。此时,扫线杆38的位置为开始位置。在扫线杆38从开始位置向自后面观察呈顺时针的方向转动后,弯曲部381远离机针8,位于针杆7的右方(参照图3)。此时,扫线杆38的位置为停止位置。
参照图6说明送布机构60。送布机构60是输送作为缝制对象的布料的机构。送布机构60具有送布台133、送布马达58、动力传递机构140和上下动力机构147。图6中的W1区域为针板15上表面周围的局部放大图。送布台133与针板15大致平行地位于针板15的下方。送布台133在上表面中央部具有多排送布齿134。多排送布齿134的位置与送布齿孔19的位置相对应。送布齿134均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在上部具有凹凸部。送布齿134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小于送布齿孔19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在缝制时,送布齿134的凹凸部自送布齿孔19突出到针板15的上方。送布齿134在其与压脚17之间夹持布料,并沿水平方向移动布料。送布马达58设在机座部2内,配置在送布台133的右方。送布马达58是步进马达。送布马达58的驱动轴136向左方延伸。送布马达58使驱动轴136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转动。送布马达58使送布台133沿前后方向移动。
动力传递机构140具有送布臂141、142、中间作用臂138和连杆构件150。送布臂141呈杆状延伸。送布臂141的一端固定在驱动轴136的顶端。送布臂141与驱动轴136正交地延伸。送布臂142呈杆状延伸。连结部165将送布臂141的另一端与送布臂142的一端以它们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起来。中间作用臂138呈杆状延伸。连结部166将送布臂142的另一端与中间作用臂138的后端以它们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起来。水平送布轴128设于送布马达58的左上方,机座部2以水平送布轴128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该水平送布轴128。中间作用臂138的前端固定在水平送布轴128的右端部。中间作用臂138与水平送布轴128正交地延伸。连杆构件150的下端固定在水平送布轴128的左端部。连杆构件150与水平送布轴128正交地向上方延伸。连杆构件150的上端以该连杆机构150能够转动的方式与送布台133的前端相连结。当送布马达58驱动从而使驱动轴136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往复转动时,送布臂141的另一端沿前后方向往复移动。送布臂141借助送布臂142使中间作用臂138的一端沿上下方向往复移动。当中间作用臂138往复移动时,水平送布轴128往复转动。当水平送布轴128往复转动时,送布台133借助连杆构件150沿前后方向往复移动。
上下动力机构147具有上下送布轴127、带轮124、偏心部139和连杆构件151。机座部2以上下送布轴127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该上下送布轴127。上下送布轴127与水平送布轴128平行地沿左右方向延伸。在上下送布轴127的右端部固定有带轮124。带轮124借助同步带与上轴14相连结。当上轴马达12驱动上轴14旋转时,上轴14与上下送布轴127同步地进行旋转。上轴马达12也可以设在机座部2内,与上下送布轴127相连接。偏心部139设在上下送布轴127的左端。偏心部139相对于上下送布轴127的轴心偏心。偏心部139以连杆构件151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该连杆构件151。连杆构件15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送布台133的后端相连结。当上下送布轴127旋转时,偏心部139借助连杆构件151使送布台133沿上下方向移动。由于上轴14与上下送布轴127同步地进行旋转,因此,送布台133的上下运动与针杆7的上下运动机械同步。因此,在针杆7上下往复运动一次的期间,送布台133上下往复运动一次。
送布机构60利用送布台133在送布马达58的驱动下的前后运动和送布台133在上轴马达12的驱动下的上下运动,来输送布料。当驱动轴136往复转动的角度范围増大时,水平送布轴128往复转动的范围増大,送布台133前后移动的范围増大,当驱动轴136往复转动的角度范围减小时,水平送布轴128往复转动的范围减小,送布台133前后移动的范围减小。当送布台133前后移动的范围増大时,送布量増加,当送布台133前后移动的范围减小时,送布量减少。送布量为送布齿134在送布台133前后运动一次的期间内输送布料的量。缝纫机1能够通过改变驱动轴136的转动量来调整送布量。
参照图7说明缝纫机1的电气结构。缝纫机1的控制装置16具有CPU44。CPU44进行缝纫机1的控制。CPU44在内部具有ROM45和RAM46。CPU44与I/O48及存储装置49相连接。I/O48为输入输出接口。ROM45存储用于执行主处理(参照图8)、扫线处理(参照图9)的程序等。存储装置49是非易失性存储装置,用于存储各种值。存储装置49存储有缝制数据,与距离A、距离B、轨迹表100(参照图13)、系数表200(参照图14)、靠近处理、退避处理相关的设定数据,以及与扫线处理、特殊扫线处理相关的设定信息等。RAM46临时存储执行程序所需的各种数据、变量值以及从存储装置49中读取到的数据等。
CPU44借助I/O48与踏板22、操作键112、驱动电路51、52、54~56电连接。踏板22接收操作者对踏板22的操作,向CPU44输出与操作方向和操作量相应的信号。操作键112接收操作者输入的操作,向CPU44输出与操作相应的信号。驱动电路51根据来自CPU44的输入信号驱动显示部111,在显示部111显示各种画面。驱动电路52与上轴马达12相连接,根据来自CPU44的输入信号驱动上轴马达12。上轴编码器57设于上轴马达12的驱动轴。上轴编码器57对上轴马达12的驱动轴的旋转角相位和旋转速度进行检测,并经由I/O48向CPU44输出检测到的旋转角相位和旋转速度。在下面的说明中,将上轴编码器57输出的上轴马达12的驱动轴的旋转角相位称作上轴角。驱动电路54根据来自CPU44的输入信号切换是否对切线装置31的电磁元件311的线圈通电。在下面的说明中,将电磁元件311的线圈称作切线线圈。驱动电路55根据来自CPU44的输入信号切换是否对扫线机构32的电磁元件33的扫线线圈通电。驱动电路54具有用于接通和切断电磁元件311的线圈与电源之间的连接的开关,驱动电路55具有用于接通和切断电磁元件33的线圈与电源之间的连接的开关。在开关开启时,电流流入线圈,电磁元件33、311被驱动。在开关关闭时,电流未流入线圈,电磁元件33、311不被驱动。驱动电路56与送布马达58相连接,根据来自CPU44的输入信号来驱动送布马达58。送布马达58的输入信号是脉冲信号。送布编码器59设于送布马达58的驱动轴136。送布编码器59对送布马达58的驱动轴136的旋转角相位和旋转速度进行检测,并经由I/O48向CPU44输出检测到的旋转角相位和旋转角度。在下面的说明中,将送布马达58的驱动轴136的旋转角相位称作送布轴角。
参照图3、图4、图8~图15,说明主处理和扫线机构32的动作。在接通缝纫机1的电源后,CPU44读取存储在ROM45中的程序,开始主处理。如图8所示,CPU44分别向驱动电路54、55输出停止对切线线圈和扫线线圈通电的信号。驱动电路54关闭开关,停止对切线线圈通电。由于连杆机构未被驱动,因此,切线装置31的切线刀不工作。驱动电路55关闭开关,停止对扫线线圈通电(S11)。未对主体部341作用磁力,铁芯34在弹簧35的作用力的作用下向下方移动。弹性体345的下端与固定构件30的立设部301D相接触,主体部341停止移动。当铁芯34向下方移动时,连杆36向下方移动,使曲柄371向自后面观察呈顺时针的方向转动。曲柄371使扫线轴37向自后面观察呈顺时针的方向转动,使扫线杆38向停止位置转动。扫线杆38的弯曲部381向上方移动(参照图3)。弯曲部381远离针杆7,位于针杆7的右方。
CPU44根据来自踏板22的输入信号判断操作者是否向脚尖侧操作了踏板22(S13)。若CPU44判断为没有从踏板22输入表示向脚尖侧操作踏板的信号(S13:否),则CPU44使处理进行到S21。CPU44根据来自踏板22的输入信号判断操作者是否向脚跟侧操作了踏板22(S21)。若CPU44判断为没有从踏板22输入表示向脚跟侧操作踏板的信号(S21:否),则CPU44使处理返回至S13。
在CPU44判断为有从踏板22输入表示向脚尖侧操作踏板的信号时(S13:是),CPU44获取踏板22的操作量。CPU44向驱动电路52输出与踏板22的操作量相应的上轴马达12的驱动信号。驱动电路52驱动上轴马达12,使驱动轴以与踏板22的操作量相应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S15)。CPU44从上轴编码器57获取上轴角。CPU44获取与上轴角相对应的送布轴角。CPU44从送布编码器59获取送布轴角。CPU44以送布轴角与上轴角相对应的方式向驱动电路56输出送布马达58的驱动信号。驱动电路56驱动送布马达58,使驱动轴136转动到与上轴角相对应的送布轴角。针杆上下运动机构使针杆7以与踏板22的操作量相应的速度上下运动。送布机构60与针杆7的上下运动同步地向后方输送布料。缝纫机1对布料进行缝制(S15)。CPU44根据来自踏板22的输入信号判断操作者是否已结束对踏板22的操作(S17)。若CPU44判断为操作者对踏板22的操作仍继续(S17:否),则CPU44使处理返回至S15。在CPU44判断为操作者对踏板22的操作已结束时(S17:是),CPU44向驱动电路52、56输出信号,停止驱动上轴马达12和送布马达58。缝纫机1结束缝制(S19)。CPU44使处理进行到S21。
当CPU44在S21的处理中判断为有从踏板22输入表示向脚跟侧操作踏板的信号时(S21:是),CPU44向驱动电路54输出指示对切线装置31的切线线圈通电的信号。驱动电路54开启开关,对切线线圈通电(S23)。电磁元件311驱动连杆机构。CPU44向驱动电路52、56输出信号。驱动电路52驱动上轴马达12,使上轴马达12的驱动轴转动到规定的上轴角,驱动电路56驱动送布马达58,使送布马达58的驱动轴转动到规定的送布轴角。连杆机构向切线刀传递上轴14旋转的力。切线刀工作,将面线切断(S23)。被切断后的面线的顶端位于压脚17的下方,即布料的下方。在切线装置31将面线切断之后,CPU44向驱动电路54输出停止对切线线圈通电的信号。驱动电路54关闭开关,停止对切线线圈通电(S25)。电磁元件311停止驱动连杆机构。切线刀返回至工作前的状态。
CPU44进行扫线处理(S30)。如图9所示,CPU44根据存储在存储装置49中的设定信息判断是否进行扫线处理(S31)。操作者事先操作操作键112来设定是否进行扫线处理的设定信息。在CPU44判断为设定信息为不进行扫线处理的设定内容时(S31:否),CPU44使处理进行到S47。在CPU44判断为设定信息为进行扫线处理的设定内容时(S31:是),CPU44根据设定信息判断是否存在进行特殊扫线处理的设定(S33)。特殊扫线处理是进行后述的靠近控制和退避控制的处理。操作者事先操作操作键112来设定是否进行特殊扫线处理的设定信息。在CPU44判断为设定信息为进行特殊扫线处理的设定内容时(S33:是),CPU44进行S35~S41的特殊扫线处理。CPU44向驱动电路56输出使布料移动距离A的退避控制的指示信号(S35)。布料的移动方向为使面线偏离扫线杆38的弯曲部381所要经过的路径的方向,例如前方。驱动电路56控制送布马达58,使驱动轴136转动规定角度。如图10所示,送布齿134使布料6向与送布方向D相反的方向即前方移动距离A。距离A只要是能够将面线5配置在如下位置的距离即可,即:在扫线杆38从停止位置向开始位置移动时,在机针8与布料6之间延伸的面线5不与弯曲部381接触的位置。距离A的一例是1mm。
CPU44向驱动电路55输出对扫线线圈通电的信号。驱动电路55开启开关,对电磁元件33的扫线线圈通电。扫线线圈产生磁力,使铁芯34向上方移动。如图4所示,当铁芯34向上方移动时,连杆36向上方移动,使曲柄371和扫线轴37向自后面观察呈逆时针的方向转动。扫线杆38克服弹簧372(参照图2)的作用力向开始位置移动(S37)。弯曲部381向针杆7的下方移动。主体部341的上端与孔332上侧的内壁相接触,铁芯34停止向上方移动。弯曲部381靠近压脚17。在S23的处理中被切线装置31切断了的面线5残留在机针8与布料6之间。如图10所示,在S35的处理中使布料向前方移动距离A时,残留在机针8与布料6之间的面线5向前方移动。在S37的处理中使扫线杆38向开始位置移动之前,面线5偏离弯曲部381所要经过的路径。因此,在扫线杆38向开始位置移动时,弯曲部381不会与残留在机针8与布料6之间的面线5接触。切断后的面线5没有张力,因此,即使扫线杆38与面线5相接触,面线5也不易断开。
如图9所示,CPU44向驱动电路56输出使布料移动距离B的靠近控制的指示信号。布料的移动方向为使面线接近扫线杆38的弯曲部381所要经过的路径的方向,例如后方。驱动电路56控制送布马达58,使驱动轴136转动规定角度。如图11所示,送布齿134使布料6向送布方向D即后方移动距离B(S39)。距离B只要是能够将面线5配置在如下位置的距离即可,即:在扫线杆38从开始位置向停止位置移动时,弯曲部381能够捕捉到面线5的位置。因此,距离B只要是距离A以上的大小即可。距离B的一例是2mm。CPU44向驱动电路55输出停止对扫线线圈通电的信号。扫线线圈不产生磁力。铁芯34在弹簧35的作用力的作用下向下方移动。如图3所示,当铁芯34向下方移动时,连杆36向下方移动,使曲柄371和扫线轴37向自后面观察呈顺时针的方向转动。扫线杆38从开始位置向停止位置移动。弯曲部381向针杆7的侧方移动。此时,弯曲部381捕捉面线。被弯曲部381捕捉到的面线移动到压脚17的上方。面线从布料中抽出。如图9所示,CPU44完成扫线(S41),使处理进行到S47。
当在S33的处理中CPU44判断为设定信息为不进行特殊扫线处理的设定内容时(S33:否),CPU44使处理进行到S43。CPU44与S37的处理同样地使扫线杆38向扫线开始位置移动(S43)。CPU44与S41的处理同样地使扫线杆38向停止位置移动,进行扫线(S45)。CPU44在扫线结束后使处理进行到S47。
CPU44根据缝制数据判断送布量或缝制轨迹是否有变更(S47)。缝制数据是用于以用于对布料进行缝制的多个落针点依次位于机针8的正下方的方式驱动送布台133并使布料移动的数据。缝制数据包括针数、送布量和缝制轨迹等。针数是缝制动作期间针杆7往复移动的次数。送布量是送布齿134在送布台133沿送布方向D往复移动一次的期间内沿送布方向D输送布料的量。缝制轨迹是在上轴马达12和送布马达58的驱动下进行动作的送布台133的动作轨迹。在CPU44判断为送布量无变更且缝制轨迹无变更时(S47:否),CPU44向驱动电路56输出使布料移动距离C的校正控制的指示信号(S49)。布料的移动方向为使面线返回至执行特殊扫线处理之前的位置的方向,例如前方。CPU44根据以下的式子计算距离C。
距离C=距离A-距离B
驱动电路56控制送布马达58,使驱动轴136转动规定角度。送布齿134使布料向前方移动距离C(S49)。布料返回至执行特殊扫线处理之前的位置。CPU44结束扫线处理,使处理返回至S13(参照图8)。
当在S47的处理中CPU44判断为送布量有变更时或判断为缝制轨迹有变更时(S47:是),CPU44按照变更后的送布量或缝制轨迹计算与上轴角相对应的送布轴角(S51)。参照图12~图15说明CPU44计算的送布轴角。轨迹表100(参照图13)是将轨迹1和轨迹2各自的送布马达位置与上轴角对应地记录起来做成的表格。轨迹1和轨迹2均为缝制轨迹。CPU44根据送布马达位置计算送布轴角。送布马达位置是事先分别针对轨迹1和轨迹2设定好的常数。图12中的轨迹1和轨迹2的曲线图是基于图13的轨迹表100做成的曲线图。系数表200(参照图14)是将送布量与系数1对应地记录起来做成的表格。系数1是事先针对各送布量设定好的常数。CPU44根据送布马达位置和系数1利用以下的式子计算送布轴角。
送布轴角=送布马达位置×系数1/4000
例如缝制轨迹为轨迹1,上轴角为50°,送布量为5mm时,送布轴角=-7033×100/4000=-175.825°。例如缝制轨迹为轨迹1,上轴角为50°,送布量为3mm时,送布轴角=-7033×60/4000=-105.495°。例如缝制轨迹为轨迹2,上轴角为50°,送布量为3mm时,送布轴角=-7770×60/4000=-116.55°。
如图15所示,动作轨迹101、201均是在上轴马达12和送布马达58的驱动下进行动作的送布台133的动作轨迹。动作轨迹101是缝制轨迹为轨迹1时的送布台133的动作轨迹。动作轨迹201是缝制轨迹为轨迹2时的送布台133的动作轨迹。如图12所示,轨迹1和轨迹2的相对于上轴角而言的送布马达位置是不同的。CPU44能够与缝制轨迹相应地变更相对于上轴马达12的驱动轴的旋转角相位而言的送布马达58的驱动轴136的旋转角相位。送布台133能够通过CPU44与缝制轨迹相应地变更相对于上轴角而言的送布轴角,来按照不同的动作轨迹101、201进行动作。送布台133能够通过CPU44与系数1相应地变更相对于上轴角而言的送布轴角,来以不同的送布量输送布料。
如图9所示,CPU44根据缝制数据向驱动电路56输出使送布台133的位置移动到与下一次缝制相对应的位置的直接移动控制的指示信号。驱动电路56控制送布马达58,使驱动轴136转动规定角度。送布齿134移动至与下一次缝制相对应的缝制开始位置α(S53)。缝制开始位置α是基于CPU44在S51的处理中计算出来的送布轴角所得到的位置。CPU44结束扫线处理,使处理返回至S13(参照图8)。CPU44等待操作者对踏板22的操作(S13:否,S21:否)。在切断缝纫机1的电源后,CPU44结束主处理。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切线装置31将面线切断之后,面线残留在机针8与布料之间。CPU44在面线被切断之后驱动电磁元件33,使扫线杆38从停止位置向开始位置移动。在扫线杆38移动至开始位置之后,驱动电路56对送布马达58进行靠近控制。如图11所示,送布齿134在靠近控制的控制下使布料6向送布方向D移动距离B。面线5接近扫线杆38的弯曲部381所要经过的路径。CPU44在靠近控制之后停止驱动电磁元件33,使扫线杆38在弹簧35的作用力的作用下从开始位置向停止位置移动。弯曲部381能够可靠地捕捉面线5并进行扫线。
在扫线杆38从停止位置向开始位置移动之前,驱动电路56对送布马达58进行退避控制。如图10所示,送布齿134在退避控制的控制下使布料6向送布方向D的反方向移动距离A。面线5偏离弯曲部381所要经过的路径。CPU44在退避控制之后驱动电磁元件33,使扫线杆38从停止位置向开始位置移动。弯曲部381不会与面线5接触。即使弯曲部381与面线5相接触,由于切断后的面线5没有张力,因此面线5也不易断开。
在扫线杆38从开始位置移动至停止位置之后,驱动电路56对送布马达58进行校正控制。送布齿134在校正控制的控制下使布料向送布方向D的反方向返回距离C,该距离C为距离A与距离B之差所对应的量。因此,缝纫机1能够防止下一缝制位置错位。
在送布量有变更时,驱动电路56对送布马达58进行直接移动控制。送布齿134在直接移动控制的控制下使布料直接移动到对应于下一次缝制的缝制开始位置α。缝纫机1无需在扫线后另外进行使布料移动到缝制开始位置α的处理,因此能够提高缝制效率。
操作者能够与例如待缝制的布料的厚度、种类等相应地设定是否进行特殊扫线处理,该特殊扫线处理是进行靠近控制和退避控制的处理。
在上述说明中,扫线杆38相当于本发明的扫线构件。弯曲部381相当于本发明的面线卡合部。电磁元件33相当于本发明的扫线驱动机构。CPU44和驱动电路55相当于本发明的扫线控制部。送布机构60相当于本发明的送布齿驱动机构。CPU44和驱动电路56相当于本发明的马达控制部。进行S37或S43的控制的CPU44相当于本发明的前往动作控制部。进行S41或S45的控制的CPU44相当于本发明的返回动作控制部。送布方向D相当于本发明的靠近方向。S39的控制相当于本发明的靠近控制。S35的控制相当于本发明的退避控制。S49的控制相当于本发明的校正控制。距离B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距离。距离A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距离。进行S47的判断处理的CPU44相当于本发明的变更判断部。S53的控制相当于本发明的直接移动控制。操作键112相当于本发明的选择部。S37或S43的处理相当于本发明的前往动作控制工序。S41或S45的处理相当于本发明的返回动作控制工序。S39的处理相当于本发明的马达控制工序。
本发明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之外还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本发明的扫线驱动机构不限于电磁元件33,也可以利用气缸使连杆36上下运动,还可以省略连杆36,利用马达直接使扫线轴37转动。
CPU44在进行特殊扫线处理时,也可以不进行S35的退避控制。在该情况下,存储装置49也可以不存储距离A。CPU44也可以省略扫线处理中的S47的处理。在该情况下,CPU44也可以在主处理中的S11的处理与S13的处理之间执行扫线处理中的S51和S53的处理,还可以省略扫线处理中的S51和S53的处理。CPU44也可以在扫线处理中的S45的处理中进行扫线之后,省略S49的处理从而使处理返回至主处理中的S13。CPU44也可以省略扫线处理中的S33的处理。在该情况下,CPU44也可以省略S43和S45的处理。CPU44在S51的处理中进行的计算送布轴角的方法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轨迹表100也可以是将轨迹1和轨迹2各自的上轴角与送布轴角对应地记录起来做成的表格。在该情况下,CPU44只要参照轨迹表100就能够获取与上轴角相对应的送布轴角。轨迹表100也可以是将上轴角、送布轴角和送布量对应地记录起来做成的表格。

Claims (6)

1.一种缝纫机,其具有:
切线装置(31),在对布料(6)进行缝制之后,上述切线装置将面线(5)切断;
扫线构件(38),其具有能够与被上述切线装置切断后的上述面线相卡合的面线卡合部(381),且上述扫线构件能够在开始位置与停止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上述开始位置是上述面线卡合部开始进行扫线动作的位置,上述扫线动作是上述面线卡合部向上方移动从而对上述面线进行扫线的动作,上述停止位置是从上述开始位置开始了上述扫线动作的上述面线卡合部在上述扫线动作结束后所停止的位置;
扫线驱动机构(33),其用于驱动上述扫线构件;及
扫线控制部(44),其用于控制上述扫线驱动机构,
该缝纫机(1)的特征在于,具有:
送布齿(134),其用于沿水平方向输送上述布料;
送布齿驱动机构(60),其能够使上述送布齿进行向送布方向的动作以及向上述送布方向的反方向的动作,上述送布方向是对上述布料进行缝制时输送上述布料的方向;
送布马达(58),其用于驱动上述送布齿驱动机构;及
马达控制部,其控制上述送布马达,使上述送布齿向上述送布方向或上述送布方向的反方向移动,
上述扫线控制部具有:
前往动作控制部,其控制上述扫线驱动机构,使上述扫线构件在上述切线装置将上述面线切断之后,从上述停止位置向上述开始位置移动;及
返回动作控制部,其控制上述扫线驱动机构,使上述扫线构件在上述前往动作控制部使上述扫线构件从上述停止位置移动至上述开始位置之后,从上述开始位置向上述停止位置移动,
上述马达控制部能够进行靠近控制,该靠近控制对上述送布马达进行控制,使上述布料在上述返回动作控制部使在上述前往动作控制部的控制下移动至上述开始位置的上述扫线构件向上述停止位置移动之前,向靠近方向移动,该靠近方向是使上述面线接近上述扫线构件的上述面线卡合部所要经过的路径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马达控制部在进行上述靠近控制时,使上述布料向上述靠近方向移动第一距离(B),
上述马达控制部能够进行退避控制,该退避控制对上述送布马达进行控制,使上述布料在上述前往动作控制部使上述扫线构件从上述停止位置向上述开始位置移动之前,向上述靠近方向的反方向移动第二距离(A),该第二距离小于上述第一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马达控制部能够进行校正控制,该校正控制对上述送布马达进行控制,使上述布料在上述返回动作控制部使上述扫线构件从上述开始位置移动至上述停止位置之后,向上述靠近方向的反方向移动上述第一距离与上述第二距离之差所对应的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该缝纫机具有变更判断部,在上述返回动作控制部使上述扫线构件从上述开始位置移动至上述停止位置之后,上述变更判断部对送布量是否有变更进行判断,上述送布量是上述送布齿往复移动一次的期间内向上述送布方向输送上述布料的量,
上述马达控制部能够在上述变更判断部判断为上述送布量有变更的情况下进行直接移动控制,该直接移动控制对上述送布马达进行控制,使上述送布齿向与变更后的上述送布量相对应的缝制开始位置(α)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该缝纫机具有选择部(112),该选择部用于设定是否进行上述靠近控制以及上述退避控制。
6.一种缝纫机的控制方法,其中,该缝纫机具有:
切线装置,在对布料进行缝制之后,上述切线装置将面线切断;
扫线构件,其具有能够与被上述切线装置切断后的上述面线相卡合的面线卡合部,且上述扫线构件能够在开始位置与停止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上述开始位置是上述面线卡合部开始进行扫线动作的位置,上述扫线动作是上述面线卡合部向上方移动从而对上述面线进行扫线的动作,上述停止位置是从上述开始位置开始了上述扫线动作的上述面线卡合部在上述扫线动作结束后所停止的位置;
扫线驱动机构,其用于驱动上述扫线构件;
送布齿,其用于沿水平方向输送上述布料;
送布齿驱动机构,其能够使上述送布齿进行向送布方向的动作以及向上述送布方向的反方向的动作,上述送布方向是对上述布料进行缝制时输送上述布料的方向;及
送布马达,其用于驱动上述送布齿驱动机构,
该缝纫机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前往动作控制工序,在该工序中控制上述扫线驱动机构,使上述扫线构件在上述切线装置将上述面线切断之后,从上述停止位置向上述开始位置移动;
返回动作控制工序,在该工序中控制上述扫线驱动机构,使上述扫线构件在通过上述前往动作控制工序使上述扫线构件从上述停止位置移动至上述开始位置之后,从上述开始位置向上述停止位置移动;及
马达控制工序,在该工序中进行靠近控制,该靠近控制对上述送布马达进行控制,使上述布料在通过上述返回动作控制工序使通过上述前往动作控制工序移动至上述开始位置的上述扫线构件向上述停止位置移动之前,向靠近方向移动,该靠近方向是使上述面线接近上述扫线构件的上述面线卡合部所要经过的路径的方向。
CN201510996654.9A 2014-12-26 2015-12-25 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057348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66612 2014-12-26
JP2014266612A JP2016123621A (ja) 2014-12-26 2014-12-26 ミシン及びミシン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34852A CN105734852A (zh) 2016-07-06
CN105734852B true CN105734852B (zh) 2018-08-28

Family

ID=56296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96654.9A Active CN105734852B (zh) 2014-12-26 2015-12-25 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123621A (zh)
CN (1) CN10573485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87457A (ja) * 2005-01-06 2006-07-20 Juki Corp ミシン
JP2006271476A (ja) * 2005-03-28 2006-10-12 Juki Corp ミシン
JP2007268014A (ja) * 2006-03-31 2007-10-18 Brother Ind Ltd 穴かがり縫いミシンの糸掴み装置
JP2007268013A (ja) * 2006-03-31 2007-10-18 Brother Ind Ltd 穴かがり縫いミシンの糸掴み装置
JP2008212442A (ja) * 2007-03-06 2008-09-18 Brother Ind Ltd ミシ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23621A (ja) 2016-07-11
CN105734852A (zh) 2016-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0905B (zh)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CN104005189B (zh) 双针缝纫机
CN109137285A (zh) 缝纫机
CN104005188B (zh) 缝纫机
CN105887343A (zh) 缝纫机及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CN103696150B (zh) 缝纫机
CN103361893B (zh) 一种家用多功能电脑缝纫机
CN102234880B (zh) 缝纫机
JP4020692B2 (ja) 針送りミシン
CN105734852B (zh) 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CN103993436B (zh) 缝纫机、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CN106012317B (zh) 缝纫机
CN107881658A (zh) 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CN106245239A (zh) 夹紧机构及具备该夹紧机构的缝纫机
CN106917194B (zh) 缝纫机及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CN101440555A (zh) 缝纫机
CN102560907B (zh) 缝纫机
CN1676724B (zh) 缝纫机的上线夹持机构
CN101666017B (zh) 一种套结机的压脚装置
CN201459376U (zh) 一种套结机的压脚装置
JP2017185177A (ja) 縫い終わり端検知自動停止装置付きミシン
CN104420083B (zh) 缝纫机
JP4770537B2 (ja) 穴かがりミシン
CN105133197B (zh) 缝纫机
CN101135091B (zh) 缝纫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