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61906B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61906B
CN103361906B CN201310101007.8A CN201310101007A CN103361906B CN 103361906 B CN103361906 B CN 103361906B CN 201310101007 A CN201310101007 A CN 201310101007A CN 103361906 B CN103361906 B CN 1033619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ead
opportunity
upper thread
driving
cut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0100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61906A (zh
Inventor
中野元就
加藤雅史
竹村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619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19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619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190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缝纫机包括对松线装置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松线装置与切线装置连动,使面线的张力释放。松线装置在控制装置的动作下中止、重新开始。中止时机是切线装置捉住面线的时机。切线装置能可靠地捉住具有张力的面线。重新开始时机是即将将面线、底线切断之前的时机。切线装置能可靠地捉住并切断具有张力的面线。面线在被切断后于机针侧残留有恒定的长度,缝纫机能形成良好的线迹。

Description

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在针板下将面线、底线切断的切线装置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缝纫机通过机针、旋梭的动作在针板上的布上形成线迹。机针对面线进行保持并上升、下降。旋梭收容底线,并在针板下旋转。面线在机针下降时于针板下形成面线环。旋梭利用梭尖捉住面线环,从而与底线交织。线迹由交织的面线、底线形成。缝纫机包括夹线装置,夹线装置在机针与线供给源之间对面线施加张力。
日本专利公开特许公报平成6年47184号公报中记载的缝纫机包括切线装置、松线装置。切线装置具有移动刀(第一切断刀)、固定刀(第二切断刀)。移动刀朝向固定刀移动,在针板下突入被旋梭撑开的面线环。移动刀利用其前端部将面线、底线捉住并与固定刀重叠,在重叠位置将面线、底线切断。
松线装置作用于夹线装置,使面线的张力释放。松线装置与切线装置连动。移动刀将不具有张力的面线捉住并移动,然后,在与固定刀的重叠位置将面线切断。由于面线不具有张力,因此,移动刀捉住面线的位置不稳定。所以,切线装置无法将面线在恒定的位置切断。面线在切断后残留于机针侧。残留于机针侧的面线的长度因切断位置不同而或短或长。当面线较短时,在下次缝制开始时无法与底线交织。当面线较长时,在下次缝制开始时,面线以块状与底线交织,缝纫机无法形成良好的线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切断后残留于机针侧的面线的长度恒定,以防止线迹的形成不良。
技术方案1的缝纫机包括:对面线进行保持并上升、下降的机针;对底线进行保持并在针板下旋转的旋梭;在上述针板下动作,将上述面线、底线捉住并切断的切线装置;在从线供给源朝上述机针供给上述面线的路径上对上述面线施加张力的夹线装置;以及使上述夹线装置施加到上述面线的张力释放的松线装置,此外,还包括:使上述切线装置驱动的驱动部;以及对上述驱动部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上述松线装置随着上述驱动部的驱动而动作,上述控制装置在上述切线装置捉住上述面线的时机即松线中止时机,使上述松线装置的动作中止,并在上述切线装置将上述面线、底线切断之前的时机即松线重新开始时机,使上述松线装置的动作重新开始。
缝纫机包括对驱动部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松线装置随着驱动部的驱动而动作,使面线的张力释放。松线装置利用控制装置在切线装置捉住面线的时机中止,以对面线施加张力,并在切线装置将面线、底线切断之前,重新开始动作。由于松线装置在切线装置捉住面线的时机是中止的,因此,切线装置能捉住施加有张力的状态下的面线。所以,切线装置捉住面线的位置是稳定的。此外,由于松线装置在切线装置将面线、底线切断之前重新开始动作,因此,不会将施加有张力的状态下的面线切断。因此,面线在切断后于机针侧残留有恒定的长度,缝纫机能形成良好的线迹。
在技术方案2的缝纫机中,上述驱动部包括致动器、将上述致动器的驱动传递到上述切线装置的切线传递部,上述松线装置包括使上述夹线装置施加到上述面线的张力释放的释放部、将上述致动器的驱动传递到上述释放部的松线传递部,上述控制装置在上述松线中止时机使上述致动器中止,在上述松线重新开始时机使上述致动器重新开始,并包括在上述松线中止时机使上述致动器中止的期间对上述切线传递部的传递状态进行保持的卡合部。
松线装置与切线装置相同,被致动器驱动。致动器使切线装置保持动作状态,且使松线装置在切线装置捉住面线的时机中止,在将面线、底线切断之前重新开始动作。卡合部在使致动器中止的期间保持切线传递部的传递状态,因此,即便致动器中止,对面线施加了张力,切线装置也能捉住面线。
在技术方案3的缝纫机中,上述切线装置包括:在上述针板的下方且上述旋梭的上方,在上述机针的下降位置的两侧相对,朝向彼此接近、远离的方向移动来将上述面线、底线切断的第一切断刀和第二切断刀;以及通过转动使上述第一切断刀、第二切断刀相对移动的驱动轴,上述切线传递部包括:在被上述致动器驱动而移动的状态下,利用下轴的旋转而旋转的驱动筒;以及将上述驱动筒的旋转传递到上述驱动轴的驱动传递部,上述卡合部包括:设于上述驱动筒的卡合臂;以及设于上述致动器的保持框的卡合片,在上述驱动筒移动、旋转时,上述卡合片与上述卡合臂卡合,在上述松线中止时机在使上述致动器中止的期间,保持上述驱动筒的移动状态,且保持上述驱动传递部将上述驱动筒的旋转传递到上述驱动轴的状态。
卡合部包括卡合臂和卡合片。卡合臂设于在致动器驱动时移动、旋转的驱动筒。卡合片在驱动筒动作时与卡合臂卡合。驱动筒无法移动,切线装置保持动作状态。致动器能通过简单的结构使切线装置保持动作状态,且使松线装置在切线装置捉住面线的时机中止,在将面线、底线切断之前重新开始动作。
技术方案4的缝纫机还包括使上述切线装置的驱动开始时机、上述松线中止时机、上述松线重新开始时机分别改变的动作时机变更部。操作者在切断后观察残留于机针侧的面线的长度,然后,改变切线开始时机、松线中止时机、松线重新开始时机。缝纫机能使切断后的面线的长度恒定,从而能可靠地开始下一工序的缝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缝纫机的立体图。
图2是简要表示缝纫机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切线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线迹形成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切线开始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切线中途状态的说明图。
图7是下移动刀、上移动刀的俯视图。
图8是即将切线之前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图8中的下移动刀的立体放大图。
图10是切线装置的立体图。
图11~图13是切线装置驱动部的立体图。
图14是夹线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松线装置的俯视图。
图16是松线装置的主视图。
图17是松线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8是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9是切线处理的流程图。
图20是切线处理的说明图。
图21是动作时机的说明图。
图22是动作时机变更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方向(前后、左右、上下)在各图中用箭头表示。
如图1、图2所示,缝纫机1包括底座2、立柱3、机臂4。底座2是左右方向较长的长方体状的箱子,从上方安装于台板15。立柱3从底座2的右端部朝上方延伸。机臂4从立柱3的上部朝左方延伸。缝纫机1包括针板5、压脚杆6、针杆7、挑线杆9。针板5安装于底座2的左端部上表面。压脚杆6、针杆7在机臂4的左端部被支撑成能上升、下降。压脚杆6、针杆7利用设于机臂4内的上轴14的旋转而上升、下降。上轴14在机臂4内沿左右方向延伸,其右端部与缝纫机马达70连接。压脚杆6、针杆7的下端朝机臂4的下方突出。针杆7在其下端安装机针7a。如图3所示,压脚杆6在其下端安装压脚6a。压脚杆6、压脚6a被设于机臂4内的压脚弹簧(未图示)朝下方施力。压脚6a在压脚弹簧的施力下下降,将布H按压于针板5上。
压脚6a在压脚上提装置40的操作下上升。如图2所示,压脚上提装置40包括操作柄41、中间柄44、压脚上提柄47。操作柄41在底座2下方的下盖13内被前后方向的支撑轴41a支撑。操作柄41在其朝左下方延伸的端部具有操作板42。操作者坐在缝纫机1前方,用膝盖将操作板42朝右方推压来进行操作。操作柄41以支撑轴41a为中心朝箭头方向摆动。
中间柄44在立柱3上方的机臂4内被前后方向的支撑轴44a支撑。中间柄44为大致L字形,从支撑轴44a朝右方、下方延伸。中间柄44的右端部经由穿过立柱3内的连接杆43与操作柄41连接。连接杆43将操作柄41的摆动传递到中间柄44。中间柄44因操作柄41的操作而以支撑轴44a为中心朝箭头方向摆动。
压脚上提柄47在机臂4的左端部内被前后方向的支撑轴48支撑。压脚上提柄47为大致L字形,从支撑轴48的位置朝上方、左方延伸。压脚上提柄47的上端部经由穿过机臂4内的连接杆45与中间柄44的下端部连接。压脚上提柄47的左端部与压脚杆6连接。
中间柄44的摆动经由连接杆45传递到压脚上提柄47。压脚上提柄47以支撑轴48为中心摆动。压脚上提柄47的左端部上升而使压脚杆6提升。压脚杆6、压脚6a因压脚上提柄47的上提而上升。通过停止操作板42的操作,压脚杆6在压脚弹簧(未图示)的施力下而下降。如图3所示,下降的压脚6a将布H按压到针板5上。针杆7、机针7a通过缝纫机马达70的驱动而上升、下降。下降的机针7a穿过设置在针板5上的落针孔5a而到达底座2内。
缝纫机1包括夹线装置50。机针7a对从线供给源(未图示)拉出、经由夹线装置50并穿过挑线杆9的面线7b进行保持。夹线装置50配置于机臂4的左前部。夹线装置50具有后述结构,对面线7b施加张力。挑线杆9通过缝纫机马达70的驱动而与机针7a同步地上升、下降。面线7b在机针7a下降时因挑线杆9的下降而松缓。机针7a贯穿布H,在针板5下形成面线环。
如图4所示,缝纫机1在针板5下的底座2内包括旋梭10。旋梭10具有梭尖(未图示),对卷绕有底线7c的梭芯(未图示)进行收容。缝纫机马达70经由下轴11(参照图3)驱动旋梭10。下轴11在底座2内沿左右方向延伸。旋梭10与机针7a的上升、下降同步地旋转。旋梭10在针板5下利用梭尖捉住面线环并将其撑开,使其与从梭芯拉出的底线7c交织。挑线杆9在机针7a上升时上升,将面线环拉紧。因此,面线7b、底线7c在针板5上的布H上形成线迹。
缝纫机1在底座2内包括切线装置20。如图4~图10所示,切线装置20具有下移动刀21、上移动刀22、驱动轴23。下移动刀21、上移动刀22被圆筒形的支撑筒12支撑。下移动刀21、上移动刀22在针板5的下方位置且在旋梭10的上方位置,与机针7a的下降位置的两侧相对。支撑筒12能转动地嵌合在下轴11上,在旋梭10的右侧支撑于底座2。
如图9所示,下移动刀21被螺钉(未图示)固定于旋转环21a的外周。旋转环21a嵌入并支撑于支撑筒12的左端部。下移动刀21与旋转环21a一体旋转。下移动刀21沿着旋转环21a的外周朝前方延伸,并在其前端具有线捕捉部21b。旋转环21a具有从外周突出的连接臂21c。连接臂21c设于下移动刀21的固定位置的相反一侧。
上移动刀22被螺钉(未图示)固定于圆形的旋转环22a的外周。旋转环22a在旋转环21a的右侧嵌入并支撑于支撑筒12。上移动刀22与旋转环22a一体旋转。上移动刀22从固定位置朝左方延伸,然后,大致直角地弯曲而朝后方延伸。上移动刀22在其前端具有刃部22b。刃部22b与下移动刀21的线捕捉部21b相对。旋转环22a具有从外周突出的连接臂22c。连接臂22c设于上移动刀22的固定位置的相反一侧。
如图10所示,切线装置20包括在下轴11的前下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驱动轴23。驱动轴23经由摆动臂24、连接片25与连接臂21c连接,并经由调节板26、连杆27与连接臂22c连接。
摆动臂24在其一端部具有通孔24a、切槽24c、螺钉孔24d。通孔24a是供驱动轴23穿过的孔。切槽24c贯穿通孔24a的轴向全长地设置。螺钉孔24d与切槽24c正交。切槽24c的宽度因贯穿螺钉孔24d的固定螺钉(未图示)的旋紧而变窄。因此,通孔24a的内径变小。摆动臂24因固定螺钉的旋紧而固定于穿过通孔24a的驱动轴23。
摆动臂24在其中央部具有螺钉孔24b,在其另一端部具有连接孔(未图示)。螺钉孔24b、连接孔与通孔24a是平行的。螺钉孔24b用于调节板26的固定。连接孔用于连接片25的连接。
调节板26是大致L字形的平板。调节板26在其两端部具有通孔26a、26c。调节板26在通孔26a、26c之间的弯曲部具有长孔26b。通孔26a是供驱动轴23穿过的孔。通孔26c是连杆27的连接孔。长孔26b呈以通孔26a为中心的圆弧形。
调节板26将通孔26a穿过驱动轴23,从而重叠地配置于摆动臂24的左侧。长孔26b与螺钉孔24b重叠。通过将穿过长孔26b的调节螺钉28旋紧于螺钉孔24b,来将调节板26固定于摆动臂24。调节螺钉28的旋紧位置能根据长孔26b的长度范围而改变。调节板26能改变相对于摆动臂24的角度地固定。连杆27从调节板26的连接部朝后上方延伸,并与连接臂22c连接。
摆动臂24、调节板26在驱动轴23的驱动下摆动。摆动臂24的摆动经由连接片25、连接臂21c传递到旋转环21a。旋转环21a和下移动刀21以下轴11为中心朝向与驱动轴23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调节板26的摆动经由连杆27、连接臂22c传递到旋转环22a。旋转环22a和上移动刀22以下轴11为中心朝向与驱动轴23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
如图3所示,在线迹的形成动作中,下移动刀21位于机针7a的下降位置的后方。驱动轴23在后述的驱动部30的驱动下旋转。下移动刀21顺时针旋转,上移动刀22逆时针旋转。下移动刀21、上移动刀22彼此接近,在机针7a的下降位置重叠。
如图7所示,线捕捉部21b具有以左侧为前、右侧为后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线捕捉部21b在其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具有V字形的切入槽21d。下移动刀21在线捕捉部21b的左侧具有保持槽21e。保持槽21e是朝后方延伸的细长槽。
线捕捉部21b因下移动刀21的旋转而移动,并通过机针7a的下降位置。如图7、图9所示,线捕捉部21b进入被旋梭10的梭尖撑开的面线环中,并与形成面线环的面线7b的一方抵接。面线7b沿着线捕捉部21b的倾斜而朝右方滑动,然后嵌入切入槽21d中。
如图7、图9所示,另一方的面线7b与底线7c一起进入保持槽21e。保持槽21e利用其后端部保持面线7b、底线7c。下移动刀21在保持槽21e的后端部上表面具有隆起部21f。如图8所示,上移动刀22的刃部22b与隆起部21f重叠,在重叠位置将面线7b、底线7c切断。由于切入槽21d对切断中的面线7b施加摩擦力,因此,下移动刀21能将面线7b可靠地保持在恒定位置。因此,下移动刀21、上移动刀22能在恒定位置可靠地切断面线7b。
参照图11~图13,对驱动部30的结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1、图12所示,驱动部30包括螺线管31、摆动柄32、驱动筒33。驱动部30将螺线管31的驱动力经由摆动柄32、驱动筒33传递到切线装置20。螺线管31通过保持框30a固定到底座2内。螺线管31具有柱塞31a。柱塞31a朝右方突出。柱塞31a在螺线管31驱动时朝左方移动。
摆动柄32在螺线管31的右侧沿前后方向延伸。摆动柄32的前端部被上下方向的支撑轴32a支撑。摆动柄32的后端部与柱塞31a连接。摆动柄32具有按压片32b。按压片32b在支撑轴32a的后部朝左方突出。摆动柄32因柱塞31a的移动而以支撑轴32a为中心摆动。按压片32b因摆动柄32的摆动而朝左方移动。
驱动筒33由支撑轴33a支撑。支撑轴33a在下轴11与驱动轴23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驱动筒33能沿着支撑轴33a滑动,且能以支撑轴33a为中心旋转。驱动筒33在其右端部具有第一滚子臂34,在其左端部具有第二滚子臂35、卡合臂36、方块37。
第一滚子臂34朝向下轴11延伸,在其前端部支撑有第一滚子34a。第一滚子34a朝左方突出,能以左右方向的轴为中心旋转。下轴11在与第一滚子34a对应的位置具有第一凸轮11a。第一凸轮11a与下轴11一体旋转。第二滚子臂35朝向下轴11延伸,在其前端部支撑有第二滚子35a。第二滚子35a朝右方突出,能以左右方向的轴为中心旋转。下轴11在与第二滚子35a对应的位置具有第二凸轮11b。第二凸轮11b与下轴11一体旋转。卡合臂36朝向保持框30a延伸。保持框30a在其下表面具有能与卡合臂36卡合的卡合片30b。卡合片30b从保持框30a的下表面朝向前方延伸。方块37在卡合臂36与第二滚子臂35之间朝左方突出。
方块37能以左右方向的轴为中心进行旋转。方块37与设于驱动轴23右端部的卡合板38卡合。驱动轴23具有嵌合在其外周的扭转弹簧23a。扭转弹簧23a对驱动轴23施力。驱动轴23因扭转弹簧23a的施力而旋转。旋转的方向是使下移动刀21、上移动刀22彼此远离的方向。
支撑轴33a在其左端部具有按压弹簧33c。按压弹簧33c将驱动筒33朝右方按压。驱动筒33在第二滚子臂35、卡合臂36的右侧具有按压部33b。按压部33b从驱动筒33的外周突出,与摆动柄32的按压片32b抵接。按压片32b在螺线管31驱动时朝左方移动,对按压部33b进行按压。驱动筒33因按压片32b的按压力而朝左移动。按压片32b在螺线管31停止驱动时朝右方移动,随着按压弹簧33c将驱动筒33朝右方按压,按压部33b朝右方移动。
第一滚子34a在驱动筒33朝右移动时偏离到第一凸轮11a的右侧,在驱动筒33朝左移动时能与第一凸轮11a卡合。第二滚子35a始终能与第二凸轮11b卡合。卡合臂36在驱动筒33朝左移动时位于卡合片30b的左侧。
螺线管31在切线时进行驱动。如图13所示,驱动筒33随着螺线管31的驱动而朝左移动。下轴11在切线时以低速旋转。第一凸轮11a与第一滚子34a抵接而按压第一滚子臂34。驱动筒33在第一滚子臂34的按压力的作用下旋转。驱动筒33的旋转经由方块37、卡合板38传递至驱动轴23。驱动轴23朝向与扭转弹簧23a的施力相反的方向旋转。下移动刀21、上移动刀22朝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移动,如上所述,将面线7b、底线7c切断。卡合臂36与驱动筒33一起旋转而卡合到卡合片30b的左侧。卡合臂36、卡合片30b阻止驱动筒33的朝右移动。因此,在螺线管31停止驱动后,第一滚子34a和第一凸轮11a继续卡合。
当下轴11继续旋转时,第二凸轮11b与第二滚子35a抵接,对第二滚子臂35进行按压。驱动筒33在第二滚子臂35的按压力的作用下,朝向与在第一滚子臂34的按压力的作用下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卡合臂36与驱动筒33一起旋转而脱离卡合片30b。驱动筒33在螺线管31停止驱动时在按压弹簧33c的施力的作用下朝右移动。驱动轴23因扭转弹簧23a的施力而旋转。随着驱动轴23的旋转,下移动刀21、上移动刀22朝向彼此远离的方向移动。因此,切线装置20、驱动部30返回到切线前的状态。
驱动部30包括卡合臂36、卡合片30b。卡合臂36、卡合片30b在卡合时阻止驱动筒33的朝右移动。当卡合臂36与卡合片30b卡合时,切线装置20在螺线管31停止驱动后也继续动作。下移动刀21、上移动刀22移动,能将面线7b、底线7c切断。
参照图14,对夹线装置50的结构进行说明。夹线装置50包括夹线台51、支撑轴52、压线盘53、54、挑线弹簧55、按压板56、按压弹簧57、调节螺母58。
夹线台51呈大致圆筒形,具有贯穿其中心的轴孔51a。支撑轴52从机臂4的前表面朝前方延伸。支撑轴52在其后侧具有台支撑部52a,在其前侧具有盘支撑部52c。台支撑部52a支撑于夹线台51,盘支撑部52c对压线盘53、54、按压板56进行支撑。夹线台51将轴孔51a嵌合到台支撑部52a,并利用止动螺钉51b进行固定。挑线弹簧55是扭转弹簧,固定于台支撑部52a的前半部并配置于轴孔51a的内侧。挑线弹簧55在其前端部具有朝外延伸的钩状的挂线部55a。挂线部55a穿过设于夹线台51的前端部外周的切槽51c朝外部突出。
盘支撑部52c具有阳螺纹部52d、切槽52e。阳螺纹部52d形成于盘支撑部52c的前部外周。切槽52e在盘支撑部52c的全长上沿中心形成。支撑轴52具有通孔52f。通孔52f贯穿台支撑部52a的中心,朝切槽52e内开口。通孔52f供后述的按压杆59插通。
压线盘53、54呈圆形的盘状,在其中心具有轴孔53a、54a。压线盘53、54使其外周的翻边朝向相反方向地配合,将轴孔53a、54a穿过盘支撑部52c。按压板56是比压线盘53、54小的圆板,在其中心具有轴孔56a。按压板56在压线盘54的前侧将轴孔56a穿过盘支撑部52c而被支撑。按压板56具有横穿轴孔56a中央的卡合片56b。卡合片56b与切槽52e卡合。
按压弹簧57是螺旋弹簧。调节螺母58呈圆筒形,在其内周具有阴螺纹部58a。阴螺纹部58a与盘支撑部52c外周的阳螺纹部52d对应。按压弹簧57重叠配置于按压板56的前侧。调节螺母58通过使阴螺纹部58a与阳螺纹部52d配合而安装于盘支撑部52c。通过对调节螺母58进行旋转操作而使其沿盘支撑部52c移动。按压弹簧57因调节螺母58朝后方的移动而被压缩。按压弹簧57经由按压板56将压线盘54朝后方按压。压线盘54与压线盘53紧贴。面线7b被夹在压线盘53、54之间,并经由挂线部55a被引导向挑线杆9、机针7a。压线盘53、54对面线7b施加张力。能通过调节螺母58的操作来调节面线7b的张力。
缝纫机1包括松线装置100。参照图15~图17,对松线装置100的结构、动作进行说明。松线装置100包括摆动板46、松线线材39、按压杆59。摆动板46重叠配置于压脚上提柄47的后方,其下部被支撑轴48支撑。摆动板46能以支撑轴48为中心摆动。支撑轴48对扭转弹簧49进行支撑。扭转弹簧49的一端与摆动板46连接。扭转弹簧49的一端与突起4a抵接。突起4a设于机臂4。扭转弹簧49将摆动板46朝主视逆时针方向施力。
松线线材39的一端与摆动板46的上端部46a连接。如图2所示,松线线材39穿过机臂4、立柱3、底座2内延伸。如图11所示,松线线材39的另一端被设于保持框30a右侧的支撑部30c支撑,并与螺线管31的柱塞31a连接。松线线材39将螺线管31的驱动传递到摆动板46。松线线材39随着螺线管31的驱动将摆动板46的上端部46a朝右方拉动。摆动板46克服扭转弹簧49的施力而摆动。
摆动板46包括卡合部46b。卡合部46b在压脚上提柄47的上端部的后侧朝前方突出。压脚上提柄47包括朝后方突出的卡合销47a。卡合部46b与卡合销47a的左侧抵接。摆动板46的下端部46c朝支撑轴48的右下方延伸。摆动板46在其下端部46c设有台阶部46d。台阶部46d朝前方突出,在其下部具有倾斜。
如图14所示,按压杆59的前部贯穿支撑轴52的通孔52f而受到支撑。按压杆59能在通孔52f内沿前后方向滑动。按压杆59的前端在切槽52e内延伸并与按压板56的卡合片56b抵接。如图17的双点划线所示,按压杆59的后端在台阶部46d的下方与摆动板46的下端部46c抵接。如图17的实线所示,按压杆59在摆动板46随着螺线管31的驱动而摆动时爬上台阶部46d。台阶部46d将按压杆59朝前方按压。按压杆59朝前方移动而按压卡合片56b。按压板56克服按压弹簧57的施力朝前方移动。压线盘54远离压线盘53。夹线装置50使夹在压线盘53、54之间的面线7b的张力释放。即,松线装置100将螺线管31的驱动力经由松线线材39传递到摆动板46、按压杆59,从而使面线7b的张力释放。因此,松线装置100与切线装置20连动,使面线7b的张力释放。
缝纫机1包括控制部60。如图18所示,控制部60是通过总线将CPU61、ROM62、RAM63、存储装置68、输入输出I/F(接口)64的计算机。
ROM62中存储有控制程序。控制程序包括缝制处理、切线处理、动作时机的变更处理等。RAM63在CPU61动作过程中临时存储运算值。存储装置68是存储有CPU61动作所需的各种数值的非易失性存储装置。存储装置68的存储数值包含切线装置20的动作开始时机、松线装置100的动作中止时机及动作重新开始时机。输入输出I/F64在其输入侧与启动踏板66、操作盘67、编码器71连接。操作者通过对启动踏板66的操作来输入缝纫机1的启动、停止的指令,且输入切线的指令。操作者通过对操作盘67的操作来指定缝纫机1的运转内容。CPU61从操作盘67获取运转内容,并根据启动踏板66的操作来执行缝制处理、切线处理。编码器71输出缝纫机马达70的旋转角度信号,且在机针7a位于针板5下方期间输出针下信号。
输入输出I/F64在其输出侧与驱动电路72、73连接。驱动电路72根据从CPU61输入的驱动信号来驱动缝纫机马达70。驱动电路73根据从CPU61输入的切线信号来驱动螺线管31。缝纫机1在缝纫机马达70的驱动下执行缝制,在螺线管31的驱动下执行切线。
参照图19、图20对切线处理进行说明。CPU61在停止缝制处理之后,根据启动踏板66的操作而开始切线处理。
CPU61判断是否存在切线指令(S10)。当将启动踏板66操作到切线位置时,CPU61获取切线指令。在没有切线指令时(S10:否),CPU61结束切线处理。在存在切线指令时(S10:是),CPU61使缝纫机马达70以低速驱动(S15)。如图20所示,缝纫机马达70从旋转角度为15°的位置开始以低速旋转来驱动下轴11。
CPU61从编码器71获取针下信号(S20)。如图20所示,编码器71在缝纫机马达70的旋转角度为35°~55°之间时输出针上信号,在旋转角度为205°~225°之间时输出针下信号。CPU61判断从编码器71获取的旋转角度信号是否是切线开始时机(切线装置20的动作开始时机)(S25)。切线开始时机是刚刚获取针下信号的期间之后(缝纫机马达70的旋转角度为230°的时刻)。此时,旋梭10利用其梭尖捉住面线环。
在不是切线开始时机时(S25:否),CPU61重复S25的切线开始时机的判断。在是切线开始时机时(S25:是),CPU61使螺线管31驱动(S30)。切线装置20在螺线管31的驱动下开始切线动作,下移动刀21、上移动刀22彼此接近。松线装置100在螺线管31的驱动下动作,将驱动力传递到摆动板46、按压杆59,从而使面线7b的张力释放。即,夹线装置50通过松线装置100的动作而使面线7b的张力释放。
CPU61从编码器71获取旋转角度信号(S35),并判断是否是松线中止时机(松线装置100的动作中止时机)(S40)。松线中止时机例如是缝纫机马达70的旋转角度为300°的时刻。此时,如图20所示,挑线杆9位于下死点附近,切线装置20处于刚刚利用下移动刀21的线捕捉部21b捉住面线7b之后的状态。
在不是松线中止时机时(S40:否),CPU61使处理转移到S35,重复旋转角度信号的获取、松线中止时机的判断。在是松线中止时机时(S40:是),CPU61停止螺线管31的驱动(S45)。松线装置100使动作中止。摆动板46、按压杆59在夹线装置50的按压弹簧57的施力下朝后方移动。即,夹线装置50因松线装置100的动作中止而对面线7b施加张力。在切线装置20中,驱动部30的驱动筒33因卡合片30b与卡合臂36的卡合在螺线管31的驱动停止后也保持左移位置。因此,第一滚子34a与第一凸轮11a继续卡合,下移动刀21、上移动刀22继续接近移动。挑线杆9在面线7b被切断时上升。被夹线装置50施加了张力的面线7b在挑线杆9的拉动下卷绕到下移动刀21的线捕捉部21b。
CPU61从编码器71获取旋转角度信号(S50),并判断是否是松线重新开始时机(松线装置100的动作重新开始时机)(S55)。动作重新开始时机例如是缝纫机马达70的旋转角度为360°的时刻。此时刻是即将通过下移动刀21与上移动刀22协同动作将面线7b、底线7c切断之前的时刻。
在不是动作重新开始时机时(S55:否),CPU61使处理转移到S50,重复旋转角度信号的获取、动作重新开始时机的判断。在是动作重新开始时机时(S55:是),CPU61使螺线管31驱动(S60)。松线装置100在螺线管31的驱动下重新开始动作,将驱动力传递到摆动板46、按压杆59,从而使面线7b的张力释放。即,夹线装置50通过松线装置100的动作而使面线7b的张力释放。下移动刀21、上移动刀22继续接近移动。上移动刀22的刃部22b与下移动刀21的隆起部21f重叠,在重叠位置将面线7b、底线7c切断。CPU61使处理转移到S10,因没有切线指令而结束切线处理。
缝纫机1包括与切线装置20连动的松线装置100。松线装置100使面线7b的张力释放。缝纫机1包括控制部60。控制部60对松线装置100进行控制。松线装置100的动作在动作中止时机时中止,对面线7b施加张力,并再次开始动作重新开始时机。动作中止时机是切线装置20的下移动刀21捉住面线7b的时机。动作重新开始时机是切线装置20的下移动刀21、上移动刀22即将将面线7b、底线7c切断之前的时机。切线装置20(下移动刀21)捉住不具有张力的面线7b。面线7b的张力是在被下移动刀21捉住之后施加的。面线7b能可靠地卷绕到下移动刀21的线捕捉部21b。切线装置20(下移动刀21、上移动刀22)将卷绕于线捕捉部21b的面线7b切断。由于松线装置100在切线装置50将面线7b、底线7c切断之前重新开始动作,因此,不会将施加有张力的状态下的面线7b切断。因此,能将面线7b在恒定的位置切断,面线7b被切断后在机针7a一侧残留有恒定的长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螺线管31相当于本发明的致动器。摆动柄32、驱动筒33相当于本发明的切线传递部。摆动板46、按压杆59相当于本发明的释放部。松线线材39相当于本发明的松线传递部。卡合臂36、卡合片相当于本发明的卡合部。
切线开始时机、松线中止时机、松线重新开始时机等动作时机是可以改变的。接着,参照图21、图22对动作时机的变更处理进行说明。如图21所示,在每一项目中,根据缝纫机马达70的旋转角度来设定动作时机。
操作者在改变动作时机时,对操作盘67进行操作来切换到设定模式。在切换后,操作者例如按照规定的显示对操作盘67进行操作,来指定是否改变各动作时机,且使指定的动作时机的设定值改变。
CPU61在切换到设定模式时,开始动作时机的变更处理。如图22所示,CPU61依次判断是否存在切线开始时机、松线中止时机、松线重新开始时机的变更指定(S110~S112)。
当存在切线开始时机的变更指定时(S110:是),CPU61等待操作盘67的操作,将切线开始时机变更为设定值(S113)。当存在松线中止时机的变更指定时(S111:是),CPU61等待操作盘67的操作,将松线中止时机变更为设定值(S114)。当存在松线重新开始时机的变更指定时(S112:是),CPU61等待操作盘67的操作,将松线重新开始时机变更为设定值(S115)。CPU61将在S113~S115中变更后的动作时机存储于存储装置68,并结束动作时机的变更处理。
操作者在切断后观察残留于机针7a一侧的面线7b的长度,然后,改变切线开始时机、松线中止时机、松线重新开始时机。缝纫机1能使切断后的面线7b的长度恒定,从而能可靠地开始下一工序的缝制。
在上述变更方式中,操作盘67、执行动作时机的变更处理的CPU61相当于本发明的动作时机变更部。
切线装置20也可设置固定刀来代替上移动刀22。下移动刀21捕捉到面线7b、底线7c并移动,从而与固定刀重叠,利用重叠部分将面线7b、底线7c切断。切线装置20的驱动部30也可以设置气缸等其它致动器来代替螺线管31。也可以不使用螺线管31而是另外设置致动器来驱动松线装置100。

Claims (3)

1.一种缝纫机,包括:
对面线(7b)进行保持并上升、下降的机针(7);
对底线(7c)进行保持并在针板(5)下旋转的旋梭(10);
在所述针板下动作,将所述面线、底线捉住并切断的切线装置(20);
在从线供给源朝所述机针供给所述面线的路径上对所述面线施加张力的夹线装置(50);以及
使所述夹线装置施加到所述面线的张力释放的松线装置(100),
其特征在于,所述缝纫机还包括:
驱动部(30),该驱动部具有致动器(31)、将所述致动器的驱动传递到所述切线装置的切线传递部(32、33),使所述切线装置驱动;以及
对所述驱动部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60),
所述松线装置包括:使所述夹线装置施加到所述面线的张力释放的释放部(46、59);以及将所述致动器的驱动传递到所述释放部的松线传递部(39),随着所述驱动部的驱动而动作,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切线装置捉住所述面线的时机即松线中止时机,使所述致动器的驱动中止,并在所述切线装置将所述面线、底线切断之前的时机即松线重新开始时机,使所述致动器重新开始驱动,
所述缝纫机还包括在所述松线中止时机使所述致动器中止的期间对所述切线传递部的传递状态进行保持的卡合部(36、30b)。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线装置包括:
在所述针板的下方且所述旋梭的上方,在所述机针的下降位置的两侧相对,并朝向彼此接近、远离的方向移动来将所述面线、底线切断的第一切断刀(21)和第二切断刀(22);以及
通过转动使所述第一切断刀、第二切断刀相对移动的驱动轴(23),
所述切线传递部包括:
在被所述致动器驱动而移动的状态下,利用下轴(11)的旋转而旋转的驱动筒(33);以及
将所述驱动筒的旋转传递到所述驱动轴的驱动传递部(37、38),
所述卡合部包括:
设于所述驱动筒的卡合臂(36);以及
设于所述致动器的保持框(30a)的卡合片(30b),
在所述驱动筒移动、旋转时,所述卡合臂与所述卡合片(30b)卡合,在所述松线中止时机在使所述致动器中止的期间,保持所述驱动筒的移动状态,且保持所述驱动传递部将所述驱动筒的旋转传递到所述驱动轴的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纫机还包括使所述切线装置的驱动开始时机、所述松线中止时机、所述松线重新开始时机分别改变的动作时机变更部(67、61)。
CN201310101007.8A 2012-03-30 2013-03-26 缝纫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619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82678 2012-03-30
JP2012082678A JP2013212171A (ja) 2012-03-30 2012-03-30 ミシ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61906A CN103361906A (zh) 2013-10-23
CN103361906B true CN103361906B (zh) 2014-12-17

Family

ID=49364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0100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61906B (zh) 2012-03-30 2013-03-26 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3212171A (zh)
CN (1) CN1033619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03682A (zh) * 2018-02-01 2018-06-01 莱州远好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切底线装置、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JP2019166038A (ja) * 2018-03-23 2019-10-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
CN112877929A (zh) * 2020-12-31 2021-06-01 浙江美机缝纫机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的剪线松线机构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71437Y (zh) * 2007-07-16 2008-06-11 启翔针车(上海)有限公司 缝纫机自动切线控制机构
CN101724995A (zh) * 2009-11-09 2010-06-09 顾飞龙 缩短车缝工作件残留线尾的方法及缝纫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7184A (ja) * 1992-07-31 1994-02-22 Juki Corp ミシンの糸切断装置
JP2008036192A (ja) * 2006-08-08 2008-02-21 Brother Ind Ltd ミシンの糸調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71437Y (zh) * 2007-07-16 2008-06-11 启翔针车(上海)有限公司 缝纫机自动切线控制机构
CN101724995A (zh) * 2009-11-09 2010-06-09 顾飞龙 缩短车缝工作件残留线尾的方法及缝纫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212171A (ja) 2013-10-17
CN103361906A (zh) 2013-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0905B (zh)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CN103361906B (zh) 缝纫机
JP2008036192A (ja) ミシンの糸調子装置
JP5925603B2 (ja) ミシン
JP2019005502A (ja) ミシン
JP2009061020A (ja)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CN110306295B (zh) 缝纫机
JP2007215734A (ja) ミシン
CN104420083B (zh) 缝纫机
CN107881658B (zh) 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JP2009240389A (ja) ミシン
EP2241662B1 (en) Thread cutting device for sewing machine
CN110093723B (zh) 缝纫机
CN102653902B (zh) 缝纫机
JP2006102399A (ja) ミシン
JP2006187457A (ja) ミシン
CN101514518B (zh) 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JP2009207665A (ja) ミシン
CN110295462B (zh) 缝纫机
JP2012165849A (ja) ミシン及びミシンの糸切り方法
CN107663718A (zh) 缝纫机及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JP6520399B2 (ja) ミシンとミシンの制御方法
CN107881657A (zh) 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JP6581853B2 (ja) 穴かがりミシン
JP2747776B2 (ja) ミシンの自動糸切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7